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這個如是:如—如來,是—真實,是就是實相,如者如如不動之意,就是我們的清淨法身報身的體;清淨與如是實相相應,我們平時講的清淨是對於分別心來講的,是意識的清淨,是分別的清淨,是妄識裡面的清淨,和如是真實的清淨是二回事;後面他會介紹:「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眼睛閉在那個地方清淨,是在一切相上面不生執著,不住故,不應住色生心,不是說不要色,在一切相上面不生住心,大家想一想這個就是金剛經。
在這個世間很多事情,我們為什麼不順,其實是與我們的身心有關係.我們很多事情往往怪別人,不知道是自己心中有住生之心。比如我們講金剛經,我看見很多情景,我們只顧自己個人的自由,我們現在講金剛經大家沒有做一些儀式;這叫自由心;這種自由心就會引來一些像燈暗、燈斷等魔的現象,這個魔為什麼會一再出現在我們的現場呢,昨天一來馬上燈就暗,這個都不是一般的原因,為什麼一坐下來,中間出現這些現象呢?就是我在講金剛經的過程之中,還有不恭敬心,在這個儀式上面色上面沒有生起不住之心,我們總認為隨便、自由;沒有任何儀式隨隨便便就來講了,不住而已,不是不要;但是我們不住呢當成不要了,儀式都不要了;所以我們大家都無所謂的,想來聽就聽,不想來就不來聽;我們講法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我就憑我一個心來講,但是沒有注意到這些儀式。比如說剛剛出家人在一起吵架,不是對方有什麼的原因,為什麼講經的過程中,有這些過失出現呢?都是因為我們心的錯,因為這中間有我這種不恭敬心,出現了這種狀態;所以這一切過失都應該是在我身上,自己對法上不尊重;現在寺廟裡面大家對供養、對懺悔都沒有重視,如在佛面前供哪些東西,我們大家都不重視,因為在這個色上面只是不住,不是不要;我們往往是把這個不住不要分不開,認為不要就可以了;認為不要執著就可以了;相和我們心是一體的,你不珍重,你心中做這件事情有執著,就感召執著的果報,你不執著有不執著的果報,執著於佛他有佛的果報,如果你不執著不住有大福報;如果你執著了最多只有小福報,都是我們個人的原因;在這個世界上產生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獨立的。所以我們應該反省自己:內心中不是別人,一定是你自己有問題;只有你能夠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問題,才能夠在你內心中生出非常謙虛的心,非常恭敬的心;這個世界上面其實沒有二個人,只有一個人,任何東西的發生都會跟你有關係。昨天晚上講了,菩薩之法,一切眾生是菩薩,心生諸法故,一切法由佛菩薩的心生;不是菩薩就會怪別人,這個不對哪個不對;是菩薩只是我心不對,那麼說我們講金剛經的時候馬上就體悟到這肯定是我心中的不對,心中有執有舍這個體,我們這裡沒有感覺到哪個對哪個不對的問題,完全是心中法的顯現。所以這種法都應該反省到自己。
所以清淨是絕對而不是相對,清淨心,心是無相的,如是無相的,如果如是生清淨,才能得心,不如是得清淨這不是本心了。心是有三心:一個是清淨心,一個是分別心,一個是肉團心。肉團心是供血的,分別心是妄想,妄想是了不可得,以妄想心為心,那不叫如是;不叫清淨。所以那個清淨是虛妄的、不真實的。所以如是才能生清淨心,就應該要如是生清淨心,不要住色生心,不應該住在色裡面,在色裡面生善惡、好壞的分別之心;生善者就是善心,生惡者就是噁心,有住者就小,無住者就大;是善是惡是大是小完全是來自於住,清淨不清淨是來自於分別。什麼意思呢?我們眾生無始以來,以色聲香味觸法安住;在這裡面生心就生種種煩惱,種種妄執,有妄執就必定有煩惱,我們出家的目的是幹什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當無所住,無所住就生清淨心;你念阿彌陀佛也好,坐禪也好,首先要達到自己的心清淨,清淨就一切法無住,所以佛教裡面很多地方都有師父的帶領,依師而修行,你順從於師父的教言可以達到清淨。師父叫你念佛,你什麼都不要想,不要住,就是念佛;清淨不是住的體,是你自己內心的清淨,從因地上心地上的清淨可以達到事上的無住。
比如一個人住在深山老林出來後,到外面發現是無住的,但人不斷的接觸染著之後也會住。如我可以與一隻豬或狗一塊玩,但不能與人一塊玩;為什麼呢?因為人跟人在一塊,他會住,有住就會有煩惱;因為畜生它心溝通不上,不了解它心中的善惡,它也不了解你,所以對它沒有什麼善惡、好壞、取捨的這種體。人在山裡住久了以後看外面的東西都是清淨的,我們到城裡看高樓大廈汽車或路邊的人都很清淨,都了了分明;但社會上的人不是;為什麼呢?那些東西對我來講,就像花一樣,很美的;對城裡人講覺得很討厭,跑來跑去多吵啊。我們在街上走路什麼東西都看得很清晰,城裡人看不清晰,是糊塗的;因為城裡人在其中已經被染著了,我們跟他有個距離,就像他是棋裡面的人,當局者迷。我們在城裡面與他們是很不一樣的,因為我們有清淨心,安住在世間的時候,你看所有的事情都非常明了,但你在裡面住的久了,後來你慢慢的清淨心沒有了;你也就跟俗人一樣了。
出家人到外面去,像孩子般的單純,看一切東西都很好玩,他就要玩那些東西,一玩著迷了就完蛋了;我們應該要守住清淨心,守住一個無住的心。去看一下可以,但一定要馬上回來,不要被它給你沾住了;一旦沾住了,你就不能再回來了;一住色而生心,煩惱必現。所以我們講生活還是淡泊一點比較好,最好不要在房間裡搞那些好看的東西,飄亮的東西啊,世俗那些塵垢的東西;時間一久你就會到塵裡面去,跟他們一樣了;電視少看,電腦少用,對您並無好處;所以我們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應該生起清淨心,清淨心有了你自然會有無住心。
應無所住並不是說我們想應無所住就能應無所住,他是佛的一個果德猛然的在我們眾生心中產生了一個亮點,社會上講叫開悟;應無所住真正的到我們心裏面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就是一種果上德相,一種明白開悟的狀態,所以六祖大師當時聞到應無所住這句話,他內心裏面的智慧就開了,心中的燈就亮了,智慧就打開了。我們在這裡應無所住,為什麼沒有反應呢?因為你不清淨故;沒有六祖大師的那棵非常純潔的心,他在農村裡面是個樵夫,不認識字。「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他立即感到自己非常的清淨,為什麼?他本身就不住;他本身有這個功德含在心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法立即就現前;所以一剎那時間心就亮了。我們呢?不發心,心不清淨故,不清淨就著色聲香味觸法,我們往往用這種色聲香味觸法的這種執著,感情用事,見色生心,聽到聲音就分別,聞到香味就起貪著,看到好吃的東西就起分別,摸到東西就起觸感,感到喜歡不喜歡;遇到法這個好哪個不好,種種法執;這個都叫做「生心」。我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一切色聲香味觸法都不應住;住則生種種煩惱。我們的清淨心,清者不濁啊;淨者不染;我們清淨的體,不會觸不會染。內心有觸才會不清,內心有染才會不淨,五濁惡世像我們這個末法時代的眾生,五濁:劫濁、煩惱濁、命濁、見濁、眾生濁;這個濁在我們內心中無始以來非常污垢,非常非常的重。什麼叫五濁:劫濁,這個時代的人鬥爭堅固,壽命短暫,天災人禍全部現前,這些東西引起我們內心的恐怖和不安;隨時隨地都會鬥爭,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世界非常脆弱的。沒有這個房子沒有地方住,我一定要保護他,但保護的這棵心非常的脆弱,好怕他消失掉。所以你挨我一下,我就會挨你一下,互相鬥爭,非常的快速,你罵我一聲,講我一聲不好聽的話,我立即反擊;即便不打你不罵你,也會在內心中生出一種強烈的不滿或要攻擊的心;這種心源於劫濁。源於末法時代。我們這些人哪個人內心中沒有污垢的地方呢?一點點病就哼在床上不動了,太陽出來一點點小熱就怕的要命;一點點小冷就受不了,人家誹謗你一下,就難過的要命,飯也吃不下去了;講你一句好話,你高興得要命。所以我們的內心真是是非常的脆弱,這叫做劫濁啊。
見濁:我們的知見煩惱啊,我們的見解,我們的偏執,我們的我執。劫濁必有見濁啊;有這個世界的劫濁,就有保護自己的心,自己學了一點本事,就像那個孩子一樣,認識二個字就是天下第一了,唱了一首歌認為自己是歌唱家了,寫了一個字以為自己是書法家了,對他來講,小事變大事;一點點小小的事情在他心中好像好大好大,殊不知自己的心量是愚痴狹小,為什麼呢?有劫就有見,見是保護自己的,為什麼會有知見煩惱?邊見,有我執,我認為怎麼樣,以我為根本,一般眾生都這樣,人生下來就有我見,就以自我為中心,人來到這個世界,手抓得緊緊的,到死的時候才鬆開,其實這個地方鬆開了,另一個地方(新的出生)又抓緊了。為什麼呢?帶著我見來的。學佛的目的本身就是化解我見,但無始以來的我見,很深很深的藏在我們的心裡,只要稍微的跟他講幾句話就看得出來,乞丐都有我見;就像昨天哪個神經病讓我們給抬出去了,連神經病都有堅固的我見,何況我們這些正常的人呢?一個愚痴的人我見都那麼重,何況我們這些成熟的還是有點智慧的人呢?我們的智慧不在於我們沒有我見,而在於能夠化解我見;我們來出家,化解我見、邊見、見取見、不正見,我們把我見轉為佛見。這個見是什麼意思呢?假如這個東西放在哪邊,我讓你動你再動,你自己動就是我見。這個裡面轉個什麼東西呢?你把你所有的念頭放棄,隨順於佛;以佛的知見,建立我的知見;我聽佛的,佛教我怎樣就怎樣;佛陀教我念佛,我就念佛;教我無所住,我就無所住;教我不住色生心,我就色不住。菩薩就是聽佛的,菩薩是法子啊,他是真正的佛子啊,他聽佛的;我們不是聽佛的,還有一個我的東西在那個地方,無法真正順從佛義,全部順從於法界,那你就變成法了,妄識就不會再動了。順從佛陀的言辭,就像我現在講法,你要把你前面所學到的東西全部要放下來,順從於金剛義,徹底的順從佛義,沒有我的任何的知見生出來;佛怎麼說我就怎麼說。但是佛陀究竟的意思你不一定明了,所以要不斷的聞不斷聞;聞到自己所有的我見沒有了,全部是佛的知見了,達到圓融無礙,就成佛了。
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都是圓通的,我們為什麼就不呢?為什麼有取捨,有邊,有我執出來呢?都是因為跟正見不相應故。過去持福但不知道無住,照樣是做福,無住福就廣大故。過去是我們要做功德,我們要求福啊,建立了我見,我在求福,我在做功德,其實是沒有我的,非要個我幹麼呢?發菩提心,沒有我誰在發呢?有個我執牢固的建立在那個地方,怎麼辦呢?沒有我,故菩提心廣大,沒有我,故福德廣大;只要不住,你就廣大。只要順從於金剛義,你就廣大;沒有取沒有舍,有取捨你就有得失,有來去;不能安住當下,不能與佛心相應。所以有邊見,邪見;自然會有取捨來去,自然會與佛陀產生距離;有佛的這個體的顯現,我就不存在了,我不存在了,我見又哪裡存在呢?
有劫濁,就有見濁;有見濁就有煩惱濁,煩惱就是貪嗔痴慢疑啊,貪嗔痴慢疑在你心中。眾生濁:眾生就是財色名食睡,命濁:命即壽命,計量錢多錢少啊,這種計量生滅的體為命濁;今天是一個樣子,明天又是一個樣子,在生滅裡面在妄裡面安住著;在生滅中把這個妄心抓得死死的,越來越堅固;你有貪嗔痴慢疑,你有財色名食睡,你有命濁,你不斷的輪轉。你的命越貴,你所處的劫就越好,可能到天上去;你的命越賤,你所處的劫就越濁;你的命來源於你的財色名食睡,你的財色名食睡來源於你的貪嗔痴慢疑,你的貪嗔痴慢疑來源於你的邪見,不正見,邊見、見取見;你的知見跟這個世界的「脆弱」有關係。所以我們輾轉下去,只有你自己在這個法界裡面輾轉。我們共住在一塊,大家都是一個共業,這個共業中有種種災難;我們內心中應該反省自己。
佛陀說了三藏十二部經典,無非要我們生清淨心啊。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佛教裡面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什麼叫一心不亂呢?一心不亂就是不退轉,一心不亂就是心法不二,一心不亂就是應無所住。法就是心,心就是法,心跟法是一的時候,你就是應無所住,心是無住之心,法是無住之法,心法合一了,就是大菩薩再來。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即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一聲就可以了;一旦你聞到般若,一聲阿彌陀佛你就一心不亂,為什麼呢?此心無住故,此法無相故,此相此心一體故,立即進入到三昧,所以聖人、有智慧的人,一聲就夠了,馬上就沒有我了,藕益大師講一心不亂,利根只要一日就一心不亂,頓根需要七日一定會一心不亂,如果你聞到阿彌陀佛或者金剛般若,七日思維法益,了知法是我法,心是我心,心無住故,法無相故,法無相遍法界平等故,心無住遍法界清淨故,法身報身化身是一體的,當下這個念叫做智,智慧;智慧型入法身、報身;如果你絞盡腦汁思維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跟法不相應,跟無住不相應,那麼說你就是個「識」,是「三界」;我們把這個識轉為智慧,怎麼轉智呢?用七天的時間不斷的思維金剛經,思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能生出無住之心,應無所住就是一心不亂,南無阿彌陀佛就叫法,法界故,你這一聲阿彌陀佛念下去,就是整個的法界,整個法界就是一聲阿彌陀佛;那你心就無住;因為你一直住,認為這個是房子凳子桌子,現在不住了,都是南無阿彌陀佛;不住法故,只住阿彌陀佛;這個世界無住之心,唯以阿彌陀佛現大法界故,這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念下去,一心不亂;這一心不亂,念念相續,念念化佛,一念一聲化佛,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是一個化佛,念一千聲阿彌陀佛就是一千個化佛;這一千個化佛都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十七願講:「十方諸佛皆念無量壽佛」。沒有哪尊佛不住般若故,沒有哪尊佛不是一心不亂,沒有哪尊佛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心就是法界心,叫報身;此心是無住心,叫法身;此心是毗盧遮那佛心,是盧舍那佛心。這一聲念下去就是諸佛所念,這一聲念著你就是佛,你也不是男子,也不是女子,此心與智相應,叫智身,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此相是法界相,此心是無住心,此意是智慧之意;所以叫轉識成智。
我過去不是講嗎?何謂大智慧?念佛就是大智慧。念一聲阿彌陀佛,即是大智慧,即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們要發這個心,徹底的跟這個一心不亂相應。我們眾生在五濁惡世的這個體裡面,叫做「背覺合塵」呢?我們這個心違背了「覺」,心面對塵,與佛相違背;如果你背覺合塵活在塵境裡面,活在妄見裡面;即是你無量劫修行也是違背於佛。色聲香味觸法你不住故,是謂「覺」;我們要「合覺」也是很快速的,只要你對色聲香味觸法不住,你不住生心的時候,這個色聲香味觸法你不住的那一剎那,這所有的境就是你的清淨心,清淨心就立即顯現出來;清淨心的體就是無住,無住生清淨相,無住生佛心,無住生覺心,所以你這一念心覺悟了,在色聲香味觸法的這個體裡面,你無住了,只要你無住就是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就是清淨心。所以我們的六塵合覺,等待智的顯現,我們在不住心的時候,覺的顯現,清淨心的顯現,那您這個識就轉為智了,如果你不轉塵合覺,你就轉智成識了;這只是一剎那時間的事;我們要讓我們的智,在我們心中不斷地相續,不能隨便僥倖的說,我聞到般若了,是這個意思。但是一剎那時間你又轉掉。。智者是我本體,智是我聞性,是我覺性,我們違背了覺性,就產生了妄識,三界就顯現出來。在佛教裡面講,你不斷的喜歡這個妄識,而對於智合覺的體不感興趣,聞性不能堅固地安住在你的心裏面;不能夠產生金剛體,不動體,你隨意的用識,背覺合塵。我們無始以來都是用這樣的心來做事的,我們學佛的人,出家人,為什麼要在寺廟裡面住著?念佛,修行安住清淨?就是要我們「合覺背塵」,如果你常常在寺廟裡面合塵背覺的話,跟世俗人應該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佛教里講「薰習」般若,就是說我們這個薰習般若它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是說一天馬上就可以改變過來了。有語「不怕妄生,只怕覺遲」,妄生出來沒有關係,因為此景都是妄景,但是妄景不礙我們的真覺啊,就是說妄景不礙自性,你有住它就礙了,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當下覺,那你的智就會被遮蓋,沒有智,識就出來了,識出來了,你就有我見、邊見、煩惱見。因為你在這個世界裡邊,本來就是劫濁、煩惱濁、見濁、眾生濁、命濁啊;你一到這個世界來你就痲煩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你沒有轉智也沒有關係的,即是你在妄裡面也是清淨的,為什麼呢?在邊地疑城裡面它還有一個妄境,它這個妄境是清淨的,它沒有災難,沒有劫濁、見濁、煩惱濁;在此世界你一妄境就到劫濁裡面來了,一到劫濁你就墮地獄,在這個劫濁裡面是不會有什麼好福報的,本來就是貪嗔痴慢疑,你怎麼捨去呢?沒有般若,你沒有辦法捨去,因為你的身體本來就是貪的體,沒有貪是得不到這個身體的,貪就是淫慾的體,你現在這個身體就是淫慾的體。如果你跟般若不相應,你這個貪心就直接墮地獄;為什麼呢?這是劫濁,本身就是個污垢的東西,你跟污垢的東西打交道,能有什麼好報嗎?不是說你作惡墮地獄,其實你看了這個東西就是你的地獄之本了,經典上不是講嗎,聞金剛經還有人誹謗者,此人先世罪業應墮地獄;但聞此金剛般若故,當滅其罪,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明說,我們都是當墮地獄的,如果你聞不到般若,跟菩薩跟這個無住心是不能相應的;你沒有般若怎麼跟菩薩心相應呢?你沒有無住怎麼能跟無住相應呢?就連小乘也不是了,是不是?善法當中,這個世界持戒修行,你怎麼持戒呢?都是煩惱的東西,你怎麼持戒啊;你不聞般若你持戒都是在情裡面做事啊;連持戒都是污垢的;般若才能達到真正的戒;沒有般若都是情見,情見就像雲彩一樣,你以為你在戒裡面,其實你全部在用妄識做事啊。妄識做事剎那剎那的都是在造惡業啊;起心動念無非是罪,為什麼地藏經中講這一句話?用識做事的,那個識就是我見;有我見者,起心動念都是罪。,我問你,我把飯給你吃有沒有福報?給飯給你吃的這個體一定是大福報,跟佛是相應的才有大福報,它是無住體,它在我們心中為什麼念念有罪呢?給你飯吃怎麼有罪呢?你起我執分別故;不是飯有罪,是你心中有我執在,那個我執的體有罪,並不是說起心動念是你自然的意識,是起心動念的那個執,充滿了貪嗔痴,是個污垢的體,如果不是個污垢的體你不會到人間來,不會到這個娑婆世界來,證明我們動念所有的意識全是罪,如果你不滅它,你就痲煩了。你生活在這個世界裡面,如果不把你的妄執舍掉,你就是在糞坑裡面生活,舍妄即真,你把妄舍掉全部是真的,一剎那時間這個世界就是佛,起妄者就是惡業。所以我們要認識到,你在五濁惡世這個妄,釋迦牟尼佛悲切地要把般若智慧告訴大眾,就是要我們了解真正的唯有般若才能夠救度我們。若如果沒有般若的這個體,沒有這個無住生心的體,那沒有人救度你。從這個苦裡面能夠信般若,能有堅固的信心,有這種力量爬出來的人,就是在苦裡面受煎熬能出來的人,他又是不可思議,一下子可以通達到八地菩薩,就可以到不退轉。一個苦的人,才有勇猛的想出來的心。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的識是苦,識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要不信佛,要不聞般若,非常危險。我們念阿彌陀佛到邊地疑城,也是清靜無礙啊,也是微妙的莊嚴啊,也比不念阿彌陀佛要強啊。但是聞金剛經的目的是什麼?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幹什麼?就是為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照樣俱足了。上輩往生者,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往生就算了,不但要往生,還要即生成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阿彌陀佛是一樣。我們必須要聞到金剛般若。如果你把金剛般若搞懂了,那你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上品往生。因為到西方極樂世界上品往生者都是對第一諦法不生疑,沒有任何恐懼。第一諦法就是金剛經啊,聞第一諦法沒有障礙。觀經里講,上上輩往生者,都是聞第一諦法大乘不生驚動,中品跟下品都是沒有聞到第一諦的人,修福、持戒,乃至下三輩還有惡業。下六輩見不到佛,見到佛為第一諦,見不到佛不為第一諦。所有聞說第一諦法或者大乘教法的人,都是見佛的,而持戒、修福、做善事、孝順父母、供養三寶、乃至臨終十念啊,都可往生但是不能見佛,沒有佛來接引他。但是上上品往生是見佛的,因為聞大乘經典、第一諦俱足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都是跟第一諦相應的心,所以是上輩往生者。
在無量壽經裡面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是聞第一諦法,就是見佛,佛來接引,或在夢中,或在當下,或在現前,都能夠見到佛。上輩往生都是直接見佛,上輩往生者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輩往生者全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有胎生者,就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為聞第一諦心生疑惑,懷疑不信,心中還有疑在。
金剛經講的就是不住生心,六度萬行,不行執著,不違清靜。色聲香味觸法中不生貪著。六度萬行如果有住就不清靜。為什麼以般若為首,以布施為行?布施是成就六度波羅蜜的。不布施就是貪心。一個貪心重的人怎麼會成就六度呢?不聞般若沒有信體,就像六度無首一樣,又怎麼會成就六度呢,成就清靜呢?清靜是成就法身的,六度是成就報身的,報身跟法身是共修的。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成就色聲香味觸法種種莊嚴,像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這個莊嚴就是報身,你不住故是清靜心,清靜心是法身。色不住成就報身,此色此心是一體。法身在哪裡?法身就在報身裡面,無住啊,無住就是法身,離開色哪有另外的無住可得呢?不是說沒有色,嘴巴上說無住,那不是生心嗎?在色裡面無住,色而無住,沒有色就沒有無住了,沒有色還有無住就是妄見了。所以法身跟報身就像無住和色,是一體的。法身就在報身裡面,報身就在法身裡面,法身報身才是妙用,就是你現前的這個智慧就顯現出來了。所以,只要色無住,就成就報身莊嚴。
所以,生心不住。如果你沒有生心,諸色如木。如果在色裡面沒有安住生心,這個色對你來說已經不起作用了。你別看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它能成就我們的無住之心。如果沒有外面的色,就不能成就你的無住,不能成就色莊嚴,像西方極樂世界種種妙莊嚴就不會顯現出來,就像金礦不能成就金子,不能成就報身,就不能產生妙用。就像水沒有波不能產生妙用,變成無明水了。所以,有色聲香味觸法,才能成就我們無住生心,才產生這個妙用,才有法報化這個體。是迷是聖。法身以無住心而成就的,無住實相成就法身。在沒有無住之前,我們這個妄心從哪裡來呢?這個妄心就是煩惱,是本身俱足的。煩惱就像礦,煩惱還沒有煉成金子之前,那個礦是煩惱的。如果不把這個煩惱礦轉為真金,你就不能現清靜法身,也就不能現圓滿報身,就沒有釋迦牟尼佛這個化身。釋迦牟尼佛就不存在。法報化不能離開金子,但是我們心中本來俱足金子,我們被煩惱所礙。佛來幹什麼?就是煉煩惱而成金。
所以,我們現在的煩惱雖然是虛幻,但能成就無住生心。如果你不轉這個煩惱,在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就非常危險。
如果你不住六塵,在六塵中不執著,你就可以顯露你自己的真心,清靜故。你坐在這個地方,一切色聲香味觸法不住的時候,只要你不住就沒有我啊,這個法就變成是你。這個法跟你相應,跟你就比較親,有住就對立。好像對方對我有意見,對你有意見是因為你有住啊。住就產生距離,不住就產生近鄰,不住就非常清靜,清靜與法界合一故。產生距離起心快。如果你修行修的非常好,常常無住故,不容易生出煩惱的心,因為清靜的體令我們見到這個世界不容易生煩惱。如果你不斷的這樣無住之心在安住著,不會隨意的就生起煩惱。所以,生煩惱的快速,是因為你平時在訓練住的心。如果常常訓練自己的無住之心,他的煩惱一定來的慢。舉例來講,一個人剛剛到寺廟裡來,他一直無住就非常清靜,如果他要住了以後一定會生煩惱,人住久了就會生煩惱。如果一直保持著無住的體,那你就是無住之心,這個寺廟對你來說,永遠是清靜的。聞到般若以後,你常常無住,清靜心就是我們常住之心,就是佛心,報身跟報身是現前的。所以我們吃飽了沒事幹不要向外看,看了以後你的煩惱就越來越多。在任何地方修行都是這樣,眼睛不要向外看,不要看別人的是非,要做一個老實的和尚。雖然他不懂得任何道理,但是他有一個相似的安住,無住啊。就像我在東林寺我也不知道般若之意啊,人家說某一個人好某一個人不好,我住不到心裏面去,我一直安住在這個體上面,但我什麼都不懂。安住個七八年後,我再看金剛經,啊!原來我就是住在這個體上面!我懂得我以前的住是什麼了。原來我一直安住,所以我現在很清靜。現在人家說我講我罵我,對我來說我確實是安住的。我安住是因為我前面有因在那個地方。外面好的東西,壞的東西,對我來說,我隨意可意把它放下來,但是你叫我隨意的生煩惱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應無所住,我一直在無住心上面下功夫。不是你意識裡面在想無住,是你事實上在無住,你在六塵無住,你的真心就會顯露,你就與世界非常相應。不但與任何地方相應,與城市汽車喇叭聲也一樣。舉例來講,那個乞丐打我一下,我就會打他一下;但是汽車叫的聲音刺激了我,我一點不會對它有意見。因為我心裏面對汽車建立了一個無住體,雖然這個聲音刺激我比那個乞丐罵我的聲音大啊,因為你對人有住了就會對他不滿。為什麼山走不過去,你繞著山轉一圈都心甘情願的;如果一個人站在那個地方,你就會打他一棰?就因為你有個人的住在那個地方,你不認為這是山。這是山你不得不住啊。你想不不住也做不到啊,你就繞著山轉。如果你覺得是人,他障礙了我的住,就會打他一棰。人就是這樣的,我們都是這樣的,很下賤的。我能欺負你我儘量的欺負你;我不能欺負你,像山我不能欺負啊,我就不敢欺負他,就讓著他,都心甘情願的。因為知道穿不過去,內心中有個強行的無住,沒有辦法。
所以我們有住之心即生煩惱。只要你無住,清靜相現前的時候,不管是人還是山,對你來說,一概平等對之。山就是這個人,人就是這個山,這個人跟山你沒有相了,無住了,當然人跟山是一模一樣了。兩個一模一樣的時候,你會對山吼嗎?人就不會生煩惱。
所以,人就是這樣的,有住真心不能顯露,無住真心就會顯露。眾生執妄為本,失精圓明。我們為什麼有這個妄的體呢?妄的本體是聞性裡面出來的。就像我的手繞一下大家眼睛裡面都有一個圓圈的幻境,這個幻境確實就是我手在動,但是它叫做余跡,像個影子晃過去,這個影子叫做妄,這個妄是一定存在的。就是你與法相應的那一剎那,它有一個跡。你見到第一眼的時候,是個真性;但是從你眼睛面前過的時候產生了一個跡,這個跡就是妄。這個妄可以大可以小。你執著了,這個跡就住在你心裏面,產生一種幻境。為什麼不講眼耳鼻舌身意,不講六識,不講六根,專講色?這個色的體裡面是什麼呢?是無住,就是法身,就是報身,它本來就是成就我們的智身的。,我們在這個色是可以產生妙用的。比如手動的時候產生一個風,有冷暖的感覺,就是我們的心跟法相應的一剎那,就是聞性是遍法界的,我們的身體是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無始以來的執著變成一個固定的體。外面的大千世界和我們的身體是一,小世界就是身體,大世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色聲香味觸法成就我們這個身,但是我們固執為身體,其實就是一個大宇宙。而大宇宙裡面有心,我們的肉體裡面也照樣有心,此心就是彼心,此相就是彼相,我們這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其實就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聞性,這個心,就是法界的無住體。我們這個身體的無住體就是真心,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的心。我們這個心因過去的妄識執著而成形、成識,這個身體好像變得很小了,是因為你執著了,在妄識裡面執著了。如果你把這個妄識放下來了,你的身體回歸於真實,就變成色聲香味觸法,無住之體的法性就在裡面,就是清靜體,就是法身、報身。在沒有證量之前,會產生一個妄識,這個妄識並不是從肉團里出來,它本身俱足。我們要投胎的時候,是什麼投胎呢?就是這個識。色跟心產生了一個執著的體。你說這個牆壁跟我們的心能不能講話呢?能講話,我現在講話的聲音就是從這裡面出來的。我講話的聲音和整個的宇宙是一,聲音無住故,裡面產生識。如果聲音跟無住這個法性是脫離的,這箇中間就不會有妙用,就像水跟波脫離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我們這個色跟無住是不會脫離的。你信佛不信佛,它都不會脫離。我們只是悟到了這個道理,然後你會於它的這個心,並不是說你得到了一個東西,是你悟到了它是一個盡未來際的本體。我們這個無住體裡面,能生出妄識,一個妄識就是一個眾生,有無量無邊無際的眾生,就是無盡的妄識。就是每個念頭是一個妄識,剎那剎那很多的,妄識是不可住的東西。也就是說,眾生是了不可得。大家說有多少眾生啊?一剎那時間有九百個眾生,佛陀一剎那時間有百萬億個眾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的眾生。塵塵剎剎裡面都是眾生,盡未來際無邊無際的眾生,這個眾生太多了。眾生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體呢?它是沒有的,就是妄,妄在一切處,什麼地方都可以建立妄,所以什麼地方都有眾生存在。所以眾生怎麼度得盡?
因為這個眾生在,一個念頭動了,第二個念頭就動起來,第三個念頭動起來,不斷動,很多得念頭就生起來了。由小的微細的念頭變成大的。先是風吹一下而已,然後動念頭,變成一個大念頭,好像很大很大的念頭了。我們人現在看到山河大地,那是一個很大的念而已。好像我們眾生是一個人啊,其實我們的念頭是很小的,因為變成一個身執,以為這個眾生就是一個人。其實眾生不是人,是了不可得。這個人從哪裡來呢?就是從妄裡面來。有無盡的妄,就有無盡的身。但是有了這個身體以後,重新對妄產生執著,所以重重無盡。
因為你住故,就生妄想。如果你不住,就空寂無成,剎那時間法身報身立即現前。色跟無住體相應的那一剎那,沒有我,你這個妄念體斷掉以後,整個世界那個眾生就度盡了。一剎那斷的時候,所有都斷掉了。斷的時候法界即斷,生的時候法界即生。一生妄,一切妄現前;一斷妄,一切妄即斷,就是眾生就已經度盡了。這個身轉為什麼身呢?轉為智身,也就是法身、報身跟化身的體。化身無量覺,念念之間是覺,是清靜的。法身是無住的。報身是遍法界的。
無所住的體,六塵本來無住故,根識塵本身無住,因妄而成真。
無所住體不斷滅空。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是說不要色,是在色裡面不住,是不斷不滅,不要進入到斷滅裡面。所塵為境,塵裡面是境界,一切境界不住。你現在用妄識看到這個塵,在這個塵裡面,叫境,看到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境界如果不住的話,為所空。所空叫做情空。如果你在一切境界裡面不住的話,你的這個情就空了。這是講「所」。「能」就是識,就是你能見到的這個能為根,這個根不住為能空,叫識空。對於所、境界你不住,叫情,情不住,就變成法空。而在根識上面不住,智慧上不住,就變成智空。識空轉智。根不住為能空,能所俱空。情空則生功德,識空則生一切智。這兩種空叫兩種功德,一種叫智功德,一種叫法界的功德。所以識空很重要,把識空掉了,能生一切智,把這個世界轉為清靜的法身,把心轉為一切智。所以什麼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生出清靜之心,叫六塵生心。
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如是解。如是知,要明了法無所住,回覆你自己本來的清靜心。如是見,是佛見,不要以假為見,以真實心為見。如是信,如來真實解脫。如是解,就是如是修。無論是在任何地方修行,行住坐臥都不離這個,一直安住在無住體裡面。我們心中有執著就是很痲煩的一件事情。不知道人本來清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是我們老是以住心,大丈夫相不能現前,還不如一個小乘的教法。像緬甸那邊,出家人一大排托缽吃飯,多麼清靜自在。吃飯後打坐,內觀,觀般若智慧,觀無住之心,一心安住。常常經行,在路邊經行。沒事站在那個地方不動,安住法界,什麼都不想,無住的時候整個法界已經清靜了。在你意識中,法界就是我身,我身就是法界,你融到法界。
我過去在東林寺,在大殿裡面念佛,我一站在那個地方,馬上就入定了。敲木魚的時候自己就忘記了。用功夫用到非常純的時候,人完全是安住在法里,真正住在法裡面,那個法跟你相應,成為一體的時候,根本沒有一個我在。所以你站在那個地方,一站就是一天,因為這個法界的相是我相,沒有我站了,法界就是虛空,是虛空站在這個地方。我的心是無住的,哪有我站呢?盡虛空是清靜的,法界如是站,心無住,無住之站,那是什麼境界啊?所以一站就是一天,不動,安住在法裡面。站累了,走一下,再站一下。所以修到一定的時候,這個心住在法裡面很自在的,所以跟法相應,跟般若相應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跟法相應,你跟法對立的,叫做妄識。一天到晚住在妄識裡面,那是出家人的可恥之行為。現在我們出家人可悲的地方在哪裡呢?就是不是真實修行,不能真正的如法修行,講是出家修行,其實跟法不能相應。我們一定要把自己想方設法的安住在法上面。行是法之行。我們的種種變化,吃飯、穿衣、睡覺,都為行。這一切的行為,法就是我,我就是法。菩薩就是這樣做的。我念佛的時候聲音為什麼很大呢?因為我感覺這個聲音就是我自己的報身啊,我沒感覺到我自己在做佛事啊,我的報身、我的聲音都是我啊。感到整個世界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我自己啊。所以我站在那裡拜的時候,我充滿信心,因為沒有一個我在做佛事。無住是法身,無相是報身,我完全是一個智慧的體,一直安住在那個地方,所以我做佛事非常的自在,沒有什麼動念頭的。做一堂佛事做下來了,那真是在大自在體裡面啊。如果你動不動動這個心,動那個念頭,那有什麼意義呢?動心跟法不相應故。做小偷的人,小偷就變成大偷,因為慣性啊。做一件事情做不到,做第二件事情照樣做不到,第三件事情那肯定做不到。一件事情你不做,所有的事情你都不會做的。如果一個事情你肯做了,所有事情你都會肯做。所以要無住是當下,不是等到明天。有很多人說我明天再修行吧,這是太可恥的行為。就像今天的花雖美,但今晚有狂風暴雨,所有的花全部毀掉了,你明天再也見不到了。所以,沒有明天,有明天永遠還有明天,一定是在當下。你現在坐在這個地方,你住了沒有?你要感受到你現在就沒有我,這個身就是你的身,這個心就是你的心,無住就是你的心,這個世界是清靜的。你一直安住在這個地方,現在就安住了。然後你走出去叫行,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行的,如如不動,不動這個妄識。一般情況下,他這個妄識是不會動的,阿羅漢還會動一下,他有戲論,我們眾生不斷的動這個東西。所以我們大修行人,不隨意動,就是說不是真正的障礙了我,我不會動這個妄識的,要是你拿刀砍我,可能會動的,我的習氣還在啊。妄心藏在我們心裏面,每個人都有的,不能隨意動它。
行,繞佛為什麼走直角,不會為了省事轉彎過去,就是要到邊到位,就是要達到直接跟佛相應,就是到位的心。不走到位就會障礙你,因為你知道但是不做到位,老是留那麼一點點,留得越來越多,到最後面就無所謂。所以人對法上面,為什麼要行,平時就要訓練自己走的時候,心要到位。這個形象導致於我們的心,如果你心很珍重了,做事腳踏實地,你已經證悟了,一切都不會障礙了,你不走也沒有關係了。所以走是導致於我們的心。
住,我們站在那裡,沒有一個我站,法界就是你的站,這個色聲香味觸法就是你的身體,所以不是你站著,是虛空站在那個地方,何等之廣大啊,你的報身站在那個地方,所以阿彌陀佛身體是站著的,他常住不臥啊,安住一切眾生,沒有休息的時候。如果老是憋著自己難受啊,那是妄心生起來了,不如活動一下。
坐,坐是三昧啊,一切三昧現前。坐就是入定的意思,坐是三昧之意。一切法無住,得一切定現前,只要你無住,色三昧現前,聲三昧現前。只要你無住,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坐,叫空照、寂照,你心已經寂滅了,你在大涅槃裡面。相上面來講,一切三昧,對你來說叫做照體,身體就像放光一樣,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坐著而成佛的,大三昧現前,十方諸佛都是大光啊,就是你看到的這個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大光。無住故,光遍法界;有住故,你光就小。這個無住之心,就是佛之果,沒有障礙的。佛之果,就在你這個因心上面。
行住坐臥,臥,睡覺,大寂滅現前。你一臥是代表休息,是大圓滿之意,法界眾生皆成佛道,就已經圓滿了。臥,是大寂滅,進入大涅槃。人睡覺的時候要想,我已經死了,我已經進入大寂滅中,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睡覺的時候要想著寂滅,想著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是痲煩了?佛陀常常在行住坐臥四大威儀的體裡面安住,他無一時不在涅槃之中,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就是釋迦牟尼佛無住之相。四大威儀是出家人的根本學。金剛經徹底的表露出來我們出家人的四大威儀的俱足,四大威儀的般若之行,一定要跟它相應。
若你無住,處處是寶啊,處處無非實相故,山河大地皆是法身,鳥語花香皆是法語,這並不是說你現在的識裡面看到的,跟般若相應才能生法身。在你了解這個法身以後,你看到這個虛空寂靜的,寂靜的體就是法身。這個法身的妙用,外面所有的都是鳥語花香,佛陀天天在跟我們在說法,說無住之法,說般若之法。跟般若不相應,嘴巴上談,是毫無意義的。法身是無住啊,你不無住叫什麼法身啊?就是你講時就是清靜之時,這個叫做與法相應;你講的時候,你自己心都不清靜,那你講有什麼用呢?你講的時候正好表露出你自己的心,馬上就有感受,就像想媽媽的時候你馬上就流下眼淚一樣,你要有這種感覺,不是嘴巴上談的。一講出來馬上就沒有我了。就像說葡萄馬上就流口水一樣。你講的時候一定是非常的清靜,沒有人我是非,叫斷四相絕百非,這個體才是真實的,才是功用,才是修行。所以釋迦牟尼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這種功德,不可思議之妙用。南摩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