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2011年四月
昆明開示第三集
海雲繼夢和上
大家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大家請放掌。
昨天跟各位談到《華嚴經》的思想,就是講華嚴哲學,他有六大區塊。那我們也跟各位提到,《普賢行願品》在《華嚴經》裡頭是非常獨立的一個部分,他在三番遍明、六位行法上面,他是獨立在外的。那這個獨立在外,我有沒有依據?我有依據。你就是要從現代的這種學術理論來看,你才會看得到。昨天我跟各位簡單地帶過去沒有特別地提到。就是說第一會跟第二會不屬於第一番遍明因果,那麼古代,是把第一會列入第一番遍明因果,當然包括第二會。我為什麼把這兩個給弄出來呢?因為他是講本體論的部分。
第二會是序言。一般都把《世主妙嚴品》當作序言,你知道嗎,不對。《世主妙嚴品》是本體論中講真理本體裡面的各項因素,有七十個因素。《如來現相品》是講華嚴所指的真理本體的總相觀,《世主妙嚴品》是真理本體的別相觀,一個總相觀,一個別相觀。《普賢三昧品》他講的部分是指無極而太極的因緣。那麼到了第四品,就是《世界成就品》的時候,是講太極的因素跟狀況,以及太極成就的現象界,因為他是形而下的部分,現象界的本體裡面所具備的特質。從無極那邊的七十個因素,來到太極這邊七十個因素是不變的,那這樣的話,太極跟無極有什麼不同?在別相觀裡面講什麼?這個就出來了,那麼這個地方列出來。多了一個覺性,一個無常。
那麼無極的總體觀是佛世尊如來,叫做毗盧遮那佛,那麼太極的形而下的這個總相觀呢,就是普賢菩薩。所以普賢菩薩又叫做太極佛,這名字是我取的,你不喜歡可以把他拿掉沒關係,不背因果。但是我們可以把他稱為原始佛,最原始的有形有相的佛,或者叫本初佛,或者叫太極佛,都是指這個意思,他是形而下的第一個。形而上你看不到,形而下呢,那麼就是用普賢菩薩來代表。那講《華嚴經》裡頭有很多普賢行願,普賢廣大願海,普賢行願力故,這個經文裡頭很多,光我們這一卷經文就不少,那個是指什麼?就是指在太極佛,最原始的這個地方所具備的一切條件,是指這個。所以普賢行願我們昨天跟你提到了,他就叫做什麼?佛華嚴,是總相觀的部分。
所以你要學華嚴,本身要具備這個條件。不要抱殘守缺,弄一點點,那當然都是釋迦的法沒有錯了,我們也不否認。所以在這個經典裡頭,他給了一個東西,「普賢行者方得悟」,只有普賢行者才能悟的,其他「邪性劣解凡愚人,不能知此殊勝道。」你要留意到啊。
所以這部經在講的地方,是有許多跟其他經典不一樣。其他經典講完以後,大眾歡喜,頂禮,那麼繞佛三匝,信受奉行,就完畢了。這部經不一樣。這部經告訴你,除佛真子、一乘行者,其他人得不到。他很清楚地告訴你,要沒有這種人,這部經自然消失。我告訴你,所有的佛經沒有一部經這樣講的,這個就是華嚴不共別圓的地方。他在本體論里交代得非常清楚。
《世界成就品》以後,就是《華藏世界品》,也就是宇宙觀,《毗盧遮那品》就是生命觀,要成立一個生命,他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個宇宙的成立是哪些因緣而促成的?就在這兩品裡面講。所以我們說他都屬於本體論的範圍,他是從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講到這個地方。那麼第二會就不屬於本體論的範圍,他再展開。我跟你講那六個區塊,也就是在講這六品經,第一會的六品經所講。
第二會也六品經,第一品就是《四聖諦品》,就是講真理。第二品就是《如來名號品》,第三品叫《光明覺品》,這剛好是佛法僧三寶,就把本體論的這個真理,他轉化過來就變成三寶。他分成三個部分,有真理,有如來名號,也有光明覺,光明覺是指生命的覺醒,所以是佛法僧三寶。
那麼在《光明覺品》的時候,充分地表達出上、下回向兩個關係,要做什麼?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以後呢,引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開始往下走的狀況。在《光明覺品》上面表達很清楚。
再過來就是《淨行品》,《淨行品》是智首菩薩問妙首,妙首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妙首問了兩個,兩段的問法。文殊菩薩答第一段,我把他叫做圓融道的行法。那麼第二段的部分,妙首沒答,他轉過來叫賢首菩薩答。我告訴你,天下最難的書就是《賢首品》。
《賢首品》講了,裡面有一千多句,三百六十偈,因為《六十華嚴》是三百六十三偈,《八十華嚴》是三百五十九偈半,我籠統地講叫三百六十偈。三百六十個偈子,每個偈子四句,每一句七個字,有那麼長,那麼多。他沒分段。我花了二十幾年才把他分段斷清楚,花了二十幾年,《賢首品》我印了三次,每一次我都用一二十本,自己一直在那邊分段,分到那本書爛掉,再拿一本再…我不敢馬上下定論,花了二十幾年。
關鍵就在於次第道的修行方式。他裡面分四大類,四大重點:第一個,一般修行的步驟講一遍;第二個,講到他的重點成就,就是昨天跟各位講的,海印三昧跟佛華嚴三昧;第三個部分在解釋這個華嚴海印三昧的殊勝;第四個部分講他的套用;到最後,講這個法的殊勝才結束。這個地方我們通稱為《賢首品》,其實他是《淨行品》的後半段。他是講修行方法,真正的方法論,而且他也把現象論介紹完畢。
好了,這個我把他叫序言,因為真正修行是從《十住品》開始,從下面開始。所以第一番遍明因果是在後面。好了,這些我不講了。第二番遍明因果,第三番遍明因果以後,請問要用什麼東西來跟前面這個地方本體論相應?要做結論了。因為五十三參結束以後就沒了。
一個用功,很用心讀書的人就會發現,《華嚴經》沒有結論。這一卷經文是《華嚴經》的結論。他的結論是回歸到本體裡面來。換句話說,各位,你修行到最後要做什麼?問題在這裡,做什麼?大家都說要成佛。
成佛做什麼?成佛就坐在上面,這些都成佛了。對不對?賢劫千佛都在,所以叫千佛堂。是不是成佛以後統統要像他們三個站在這裡?那我告訴你,那寧可我不成佛。站在那裡也不能動,那不是被老師罰站嗎?還是要坐在桌上,人家供花來,也不能說「好香啊。」午供來,「嗯,香積菩薩做得好好吃啊。」你能伸手嗎?你要把信眾都嚇死了。那好吃也不能吃,聽到好音樂也不能鼓掌,你看到哪一尊佛說鼓掌?沒有啊。那怎麼辦?學佛到最後要成佛,成佛是什麼?這問題就產生了。
所以在這個地方他有一個結論。他一開口就講如來聖功德,然後,你要成就,「若欲成就此功德門」,你想要成就如來勝功德的話,那你要怎麼做。所以如來勝功德講的是什麼?本體界的狀態,就馬上跟你本體界相應了。那麼他提了十個行法,《十大願王》是十種行法。而我們這一會要跟你介紹的是,這十種行法的結構是什麼?這是相當精彩的部分。我跟各位講,我也講過很多次了,我每一次講,我都覺得我講得真精彩,你們都聽不懂。
這次我要先做廣告,我這次要講得很精彩,在普天之下還沒人講過,要講這麼精彩,那還不容易,因為我以往就講得很精彩了,現在要講的,那當然更精彩。他的精彩我就不用傳統的講經方法講,我現在就是用完全新時代的邏輯結構來跟你講,那你聽不懂,肯定的。但是我告訴你,估計要三十個小時,聽不懂不要緊,你就聽,保證你往生極樂世界,絕對上品上升,你放心了。你不用說我都聽不懂還有功德啊?只要你有緣來這裡,擠到一個位子坐下來,那就阿彌陀佛了。
他的殊勝就是直扣本懷,直入毗盧性海,直接就到如來勝功德海,直接就進入了。那當然沒那麼快,你想一步登天不可能,那你得多少歸得多少,你聽得懂多少,是表示你成就這個功德,如來勝功德越快而已。你聽不懂也無所謂,你三十個小時就來坐在這裡睡覺都沒關係。當然不是鼓勵打瞌睡才來,你想來聽,聽不懂,沒有關係。
我常跟大家鼓勵,我講經,你睡得著是厲害的人。我總共遇到一個,我在講經的時候跌倒,他不是坐在椅子上,他坐在地上,他竟然睡著了,是他躺下去的。只有一個,其他沒有。我問他說「你為什麼不坐在椅子上」?他說「我就知道我會睡著,所以我坐地上,摔下來才不會痛。」大家都坐著,他就坐在這裡,他竟然坐到「咚」把大家都嚇一跳,其他還沒有。他是要來睡覺的。我講經不會有人睡的,你放心啦,雖然你聽不懂,你也會聽得很高興。
那麼到這裡做一個結論的時候,他那六大區塊在這裡都出現。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談這個部分,逐漸地讓你知道說,《華嚴經》、華嚴思想裡面的六大區塊,在他的經文裡面是怎麼表達的。這個時候你會得到兩個東西:第一個就是他的語言模式是怎麼表達的,第二個是他的思維模式,《華嚴經》的思考問題是怎麼樣在思考的。我跟各位講,這兩個你弄清楚了,《華嚴經》你就會懂,你自己看就會自己懂。
很多同修問我說,學華嚴要怎麼學?我告訴你,《普賢行願品》裡頭「若人聞已,讀誦、受持,乃至為人演說。」後面一直強調,你有讀誦就知道,為什麼讀誦很重要?那你的讀誦對嗎?我講個標準你看看,看你讀了老半天讀到哪裡去了。我是常跟各位講,帶著疑情。我當然讀啊,但是你的讀對嗎?你恐怕不敢肯定。
我跟各位講,《華嚴經》每天讀一卷。讀啊,不是「叩叩叩」那個,那個不一樣,那個是給誰,給沒文化、不識字的人。「叩叩叩」是只有中文才可以,因為中文每個字都單音節,所以他「叩」,你剛好發個音,「叩」又發個音。用英文不能「叩叩叩」,英文有很多長音節、短音節,日語都沒有辦法。
你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都是單音節,所以數息法一定叫你一數到十。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不能十一,雙音了。那麼既然是單音的前提,那就有一個問題來了。這個問題是什麼?從零到九可不可以?從零到十可不可以?也可以。零到十那就十一個單位,十一個數字,也可以,不是說一定要一數到十,你懂得這個原則就好了,十一、十二不行。
日語就不行了,日語一叫「yiqi」,就兩個音了。那你想想看,英文更不行,one,two沒有問題,three兩個音了,所以你教他數息,你還是要教中文。他連用字母都不行,ABCDE沒有問題,F你就出問題了,兩個音了。所以你懂得他的原則是什麼,你就多變化了,你就能夠掌握到要領了。所以數息法在國外是行不通,因為他們都是複音,不是單音。你要留意到,這是中國人的強項。
數息法是從印度來的,可是印度發音就輸我們了。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為什麼我們念「阿彌陀佛」可以,因為單音節我們來念很舒服,「唵嘛呢叭咪吽」你來念就不好念,原因就在這裡。所以你要知道,音聲佛教對中國來講是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我們都不會用,那不管,我現在跟各位談這個問題。
他從這裡轉過來的時候,轉過來我們在行法上來講,你在誦經要怎麼誦?你用看的,看經本,讀,用讀的,大概一卷經文,每天讀一卷就好,你不要貪心。每天讀一卷大概要用兩個小時的時間,兩個小時,你把經文看一遍,《華嚴經》裡頭一定有很多很優美的句子,這就是《華嚴經》的文學價值,你要把那優美的句子,在讀完以後記錄下來,這是第一個。第二個,《華嚴經》讀過,你一定有些心得,心得也記錄下來。光是讀完以後再回過頭來找這些句子來做記錄的時候,你大概所花的時間要比你讀誦的時間多一倍以上。
所以你讀,假設四十分鐘可以看完,那麼整理的話大概要一個半鐘頭,你要用兩個鐘頭以上的時間。而且當你讀個五遍以後,這是打基礎的,你對《華嚴經》的攝納會增強,那時候你的理論會開始做總整理,要開始深化。因為你現在是知識分子,你不是沒文化的,沒文化的人在看經本,他是整頁記起來,你不是整頁記的,你是字、句你都很清楚,那字句很清楚,你就要把那個重點給記下來,對你開智慧有很大的幫助。你只要每天讀一卷,沒有特殊事情不管了,有特殊事情中斷一兩天沒關係,要趕快回過來接上去。
十年以後,你對《華嚴經》會有很深、很深的認知。二十年以後,你會成為華嚴專家,三十年後,你是華嚴大家。那個論文你自然就出來了。你不要想說我看都不懂,當然不懂,會懂才怪。《華嚴經》一讀你就會懂,那叫不可思議,不可能。但是你用這種方法下去,三十年後人家從經文裡面隨便講個句子出來,你就知道他是哪一卷經文的,知道嗎?你只要每天一卷經文用這個方法,這個叫讀誦,你要不是這樣讀誦,那功德不顯。我們後面會談到這個問題。
所以你對於《十大願王》的認知,到底對嗎?你都要帶著疑問,慢慢去求證,這是非常重要的。我不是否認你,而是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對於我們的行法,你要一再地求證「這樣對嗎」?這是很重要的。
很多人不在這裡用功,都是師父講的,師父講的肯定沒錯,你做的對嗎?因為這裡頭有一條中軸線,從佛到師父之間有沒有偏差?肯定他沒偏差。那他到你之間有沒有偏差?我跟你講,肯定偏差。從佛到師父之間肯定沒偏差,是你對師父要有信心,你那個師父有沒有偏差是他要背因果的事,但是我對師父這個善知識,我是寄予絕對的信心,要不然給人家叫什麼師啊?叫什麼父啊?今天出來要為人師、為人父,你就要負責任了,不然你不要教人家念佛嘛。
念佛絕對沒錯,那你有沒有教人家怎麼念?好了,那現在弟子、學生們跟著你,而你給錯了,因果算你的。你要是給對了,那再來就是弟子們,我從師父那邊得來的是這樣嗎?這個就是你修行的地方,我這樣念對嗎?阿彌陀佛當然對,怎麼不對?我哪裡出錯?念佛一聲福增無量,阿彌陀佛都念完了,福在哪裡呀?有增還是黃布紙,還是黃布條,那福增加在哪裡呀?不是福增無量嗎?怎麼一點都沒增呢?那我一定哪裡錯嘛。
哪裡錯怎麼辦?你現在找答案找不到,你就怎麼樣,帶著「我應該要怎麼樣做?可能誠心不夠,可能信心不足,可能供養不夠。」看一看我才買三朵花供,好,明天我買五朵花。供了半天,五朵都是白色的,不好,後天改五朵紅色的。後來改一改好像也不是這樣,我剪得太低了,把它拉長一點,你會想辦法去改進。
所以剛開始做功課,我想一想不對,應該供個水;想一想不對,應該上個香;後來又想一想不對,應該供個茶;再想想不對,因為有茶又有香,那香灰掉下去呢,應該有個蓋子。你自己想,你不要問人家。光有個蓋子好像也不對,應該有個杯托,你自己去想嘛,你自己就進步了。這不是對不對的問題,你想要改你就改嘛,你問人家幹嘛?問人家叫依賴。我問師父,師父講的,閻羅王不要找我,找我師父,因為我問師父。閻羅王不會找你,他找你說,你竟然都依賴你師父,這一條要論罪。
修行要獨立。人家說要用蓋子,我的過程就認為不要用蓋子,你就不要用蓋子嘛。因為你有你的看法,認為這樣最好,是不是?你說供茶好,我說不,我供開水好,那你就供開水嘛。你不要人家供茶你也供茶,問你為什麼供茶?「嗯,師父說…」去死好了,什麼師父說,「你供什麼茶」?「嗯,我供烏龍。」「都烏龍了你還供,供龍井!」同樣要供,你就供龍井。那你怎麼辦?兩條龍要打起來。
不是人家講什麼你就什麼,你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斷嘛,因為成與敗,成佛與否是要自己負責。師父引進門,修行看自己,不要老問,老問,問什麼?
自己去摸索,我這樣做,對嗎?我這樣誦經對嗎?所以誦經的時候坐著,坐著不好,跪著,跪著不好,「師父,到底跪著好還是坐著好」?我說「你只要不趴著就好。」問東問西問什麼,你自己想你最恭敬的方法嘛。我認為怎麼樣恭敬,我就怎麼樣做。你就是沒有信心,「哎呦,我這樣做不知道好不好,我來問師父。」倒霉的都推給師父。不是。你自己看,然後會改,我認為這樣更好,那你就改嘛,或者要做功課之前,先煮一碗飯供著,功課做完肚子餓,剛好收下來,你吃飽了,換我吃了。你不要做完了才要供嘛。
那你要怎麼做都可以,你自己想,佛教是絕對自由的,你自己想怎麼做,你就怎麼做,不要一直問,你要自己去摸索,這叫摸索。隨著你的摸索你就會一直成長。那你可能會講,師父你就告訴我一個標準的方法嘛,那就意識形態了,那是死的。這種人典型的乖兒子跟乖女兒,不得成就,修一堆大福報。下輩子再當小姐,體重一百公斤,你就知道長成什麼樣子。因為福報大嘛,你就乖,聽話。
修行不是乖跟聽話的問題,修行是你自己要很冷靜,我這樣修對嗎?知道嗎?不但誦經,供佛、拜佛、禮佛、念佛統統一樣。要包個紅包先問一下,「你包多少」?「一百。」「好,我也一百。」他包一千你包一千啊?你不能這樣問嘛。你是從你的能力,量力而行。好吧,我有錢我就多包一點,我沒錢我少包一點嘛。什麼都看人家,人家去死,你也死啊?
學佛,學著覺醒,他沒做我可以做啊,他做我也不一定要做啊,是不是這樣?這個叫覺悟。人生要覺悟,那你的人生就很燦爛。你在修行進步會非常快。你要不具備著覺悟覺醒的這種情況,你怎麼修半天,「你怎麼這樣修,哎呀我師父都沒有教我,好,我跟你一樣好了。」結果人家禪修你修密,修密跟修禪怎麼會一樣?當然不一樣。所以你不要隨便把頭伸出去,你伸出來的頭剛好人家把你剪掉。摸索,疑情摸索,然後去解決,修行就這三個要件。這是我們簡單地在跟各位談這個部分。我一講都講到哪裡去了?我們都講修行,講來講去都講這樣,現在要講經文了,不是講修行。
好,先把這個定下來,是要成就如來勝功德。你不要從外面聽來的雜訊把他框在哪個地方,那你會弄錯。先談這個。那麼經文下面講了一個,「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
好,現在我們要跟各位談的是,他談這十個廣大行願,其實十種大願在《華嚴經》裡頭,普賢菩薩講了好幾次,為什麼到最後,他還要再講這十個大願?那麼這個十個大願,跟其他的十個大願有沒有不同?當然有不同。那十個願,我記得三四個地方,他講這個願是因為那個位階,位的不同而講不同的願。那麼這個地方講的願,這十大願,是從凡夫地直接到成佛,這樣的一條路。這是不同了,其他譬如說在三地、在八地,八地有跟你講,八地要修的願;在八回向,也會跟你講八回向的願,那是八回向要做的事,這個八地有八地要做的事。
但是這個不是,這是凡夫地做的,直接可以讓你到如來勝功德海。這是一個不同。這個不同,他提出來的是你真理本質的問題。這個不同,他提出來這個本質,是指從本體論到現象界之間,你要留意到,本體跟現象,這是哲學的兩大區塊,也是思維上很重要的。
我們人類的大腦發展到最高的地方,就是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只有一個概念,我想返回生命的來處。但是怎麼返回到生命的來處呢?沒有人能講。講得最完整的是《華嚴經》,講得最多的是印度人。
印度人除了佛教以外他們自己還有一些東西,我們叫做中國佛教的部分,是指把印度包括婆羅門教、包括佛教的東西,統統翻譯到中國來的部分。後來印度再發展的文化,我們並沒有翻譯到,所以就沒有了。後來再發展的部分,將近一千年,我們沒有翻過來。所以中國有無量法門,有八萬四千法門,那還是印度裡頭的一部分而已,不是全部。但是我要告訴你,這個過程里講得最完整,各個步驟都點到的,《華嚴經》,其他經典沒有。所以真正無量無邊法門,是在《華嚴經》裡面。這是一個。
這些法門都告訴你,有很多高速公路,條條大路通北京,沒有錯。那你從這裡出發,你可以走京藏,也可以走京珠,更可以走京昆,從昆明出發過去也可以,這些都可以。但是我告訴你,他有一條最大的捷徑,就是搭飛機。《十大願王》就是那十班飛機,都是從昆明起飛,直接就到北京,中間不要休息站。
這十個法門,他就有這個好處。因為他是什麼?他是生命的東西,就是真理的東西,他不是階段性的東西,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昨天我跟各位講過,你入定的時候,你自己就會起了。現在各位你沒經驗,我跟你講你也不懂,入定的時候怎麼供養,入定的時候怎麼懺悔,你都不知道。第一個你沒入定,第二個你也沒修,你都是大腦在修的,不是生命在修的。我們這修行是全盤下去的,這是很殊勝的一個行法才有可能出現的,而這十個行法就是在談這個部分。那我們從法堂的立場來講,這十個行法,他有他的結構,是你外面想像不到的。
我們這一會要跟各位講最主要的,是談前面三個,就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還有懺悔業障不知道講得到講不到。我們剩下這七八個小時,主要是談這個部分。能夠談到第四是最好,因為後面六個是比較簡單,但是我們要花十個小時把後面的長行文結論的部分也得跟各位談一下,那這一次,最少要講四個。但是講太慢的話,大概只能講三個。
現在要跟各位談的是,這十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是師父老跟各位講說你要供養。佛教界就堅持這個,不領薪水,所以佛教界沒薪水。我們很多同修發心,那都是當義工的,為什麼我們不給薪水?就是要給大家供養。你這個供養,供養就是培養你的自性善根,你要懂得去培養這個自性善根。
這一個供養教得最好的是星雲大師,星雲大師修得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是他的菩薩事業做得非常大。我想大家有個概念,朦朦朧朧的概念,台灣的佛教很興盛。台灣不是佛教興盛,是因為台灣有個星雲大師。這個大師專門教什麼?教人家供養。所以他福報那麼大,他一身是病,心臟病很重,糖尿病等等,但是你放心,死不了,沒那麼快死,因為他福報太大。台灣的佛教是星雲大師跟著蔣委員長到台灣去以後,他復員,從部隊退下來,他就專門在做弘法,他的弘法事業就是指導、教導他的信眾要懂得供養。
台灣的佛教界,信眾很會供養,所以台灣會很繁榮就在這裡,儘管有那些漢奸、走狗在那邊搗蛋,台灣還是蒸蒸向上、欣欣向榮,就是因為有供養的福報大。你沒供養你沒福報。雖然天災很多,地震,但是他就是有福報啊。就像我們講,杯子打破了,打破了你看,這個不好的預兆,台灣人說杯子打破叫做好彩頭,為什麼?碎碎平安。因為他災難多沒錯,但是他這一代修得大福報,幾乎所有的喇嘛都要到台灣去,因為台灣只會供養,所以供養喇嘛都是迷信。他根本就不知道,只要出家人就供養,所以他在世界各地賺不到錢,到台灣很好賺錢。台灣佛教徒很會供養。
那你知道要怎麼供養嗎?《華嚴經》講最清楚。為什麼見到師父要頂禮?禮敬諸佛。不是說師父是佛,代表,要讓你養成禮敬諸佛的習慣。你在家裡,你最好把父母親的相片也放著,你在禮佛的時候也頂禮你的父母。在世沒好好孝順,死後你也要好好禮拜,總是生你的嘛。你今天沒人性就不講了,你還懂得說要做什麼,做一個有靈性的人,對父母應當禮敬。有的人說父母還活著,你還拜他,不是折他的壽嗎?那是沒有靈性的說法。因為我不能在身邊親近供養你,那我至少在這邊也要表達一種懷念,你要懂得這樣的一種情況,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少說罵人的話,多讚美人家。像我就喜歡罵人,講經講到那裡看不慣就罵兩句,不罵不爽,這個就是修養不好。所以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
我們有些盲點,有些缺點,做不到,或者處理得不好,那你就要懺悔業障。你為什麼會不懂?因為有障嘛。所以我常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認真去做事,做事做不好,一百〇八拜。人家對你白眼,白你一眼,瞪你一下,一百〇八拜。為什麼?我有業障。你說他瞪我,我還拜啊?對呀,那我瞪他,是不是他要去拜?你瞪人家要拜一千拜。
因為我們有任何不順心不如意,那就表示我們有業,這個叫業相。業相來了,趕快懺悔。你說那也沒什麼,拜三拜就好,你最好不要拜!你拜一百〇八拜,假如你只欠他三拜,你拜一百〇八拜,那就你賺了一百〇五拜,你的業海才能填平。你要趕快把業海填平,《地藏經》有沒有看到?有三重業海,你要趕快填平,你還不填平,還在那邊計較,差一百〇五拜。
你要是懺盡了,那種相就不會出來。你去留意看看,有哪個人,你一看就很討厭的,你看人家討厭,一百〇八拜。我跟你講你就拜,拜到哪一天你會發現,「哎喲他實在好可愛。」那個業就過了。那個人老愛找你痲煩,他找你一次痲煩,你回家就一百〇八拜,一天找你三次,你就拜三個一百〇八拜,找你五次你就拜五個一百〇八拜,我告訴你,不要三個月,他不會再找你了。你都不用跟他講,因為你跟他之間的一個業障清除了。
清除業障不從外面來,是從你自己來,因為業在你身上。這個就是修行,不然你怎麼修行嘛?你這老是「我跟你講,我跟你講,你誤會了,我跟你講…」那你是業越陷越深。本來業像銅斑一樣生鏽了,你一直跟他講清楚,你的業就鍍金了,你就完了。不要去解釋了。尤其在家裡夫妻吵架,不要講,奇怪他怎麼又對我那麼凶,你就不要講,你就去一百〇八拜。夫妻最清楚,你看他對你什麼態度不好,你都別講,你就一百〇八拜,三個月以後就消失了,他就不會再對你那種態度了。我是跟你講真的,當然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夫妻怎麼吵架,有的話你回去一百〇八拜。
人事關係的不如意,絕對是業障。那你說「哎呦,我怎麼到處都這樣,每個人對我都這樣」?還有人問我說「師父這是什麼原因呢」?你要知道原因嗎?你前輩子當醫師,害死多少人,現在人家一看你就討厭,那沒為什麼,你去把業給懺清楚。你看很多庸醫是不是這樣害死人,那你那個業要怎麼還呢?人家一定跟你記得,你說前輩子怎麼記得?前輩子你我之間的關係不記得,可是那個業緣是在的。所以你不要解釋。你要解釋,就等於承認說,因為過去我是庸醫,為了要賺你的錢,所以就弄那個給你吃,我怎麼知道你會死啊,就這樣子。所以庸醫害人,那業障你後面就自己去清吧。那你要怎麼清,你最好是好好拜,你以為害人家一條命拜一百〇八拜就夠了?還早了,你要一直拜,一定要一直拜,這是懺除業障的部分。
我們休息一下,再回過來我再跟各位講這個經文結構的大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