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雲繼夢:華嚴經經首 第二十九卷  


華嚴經經首第二十九卷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再往下看經文:「已曾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這個前面我們講過,到「一切如來功德大海鹹入其身」的時候,是把這個境界講到最高峰了,就是結束了,後面這幾句都是總結,結論。也就是我們人真實的生命就是法身,真實的生命這個本體到了最高階段以後都在幹什麼,生命的存在是什麼現象?

就好像現代人一樣,賺了錢幹嘛,吃嘛,吃啊吃啊,養得肥肥的,越來越矮,越來越矮就是越來越胖,然後又開始去用機器,用什麼去減肥再把它拉長,這叫甘願。世間人有這矛盾現象,又愛吃又怕肥,這個很痲煩。生命的目的就這樣,所以當到了這個時候,其實他的生命是無意義的。賺了很多錢,你看吃的肥肥的,說臃腫不好聽,水腫比較像,然後又開始一公斤多少錢開始去減肥,他賺錢幹嘛,你說你賺錢的目的是幹什麼。這是這個虛幻世界的一個典型,物質文明發展到這裡,你就看到病態。

可是法身不一樣,當一切法界能量全部湧入你身中以後,你在十方諸佛國土都要來往,都可以自在來往,來往幹什麼?「已曾供養」。這些當然是指這些大佛大菩薩,那我們就是要去那裡供養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你供養,我們講過,供養是培養自性善根。那這些大菩薩,這二十位大菩薩跟一切諸佛,他不必再培養了,他已經夠了,已經都達到止於至善至高的這種標的了,全部百分之百都兌現了。你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怎麼進行?所以就我們因地來講,我們正往那個方向爬。現在最重要的是,要跟各位說明的是:供養諸佛而不疲倦。

我們吃會疲倦,我常跟各位講這個例子,是我師父講給我聽的。他說吃沒什麼好吃的。他說,天津八國聯軍攻來的時候,有一個守城的,就關城門的一個工友,就跟那個天津的,現在叫市長,就跟他講,假如敵人打來我們怎麼樣怎麼樣,他有感覺大概什麼時候會打來。這個市長就告訴他,就怎麼做怎麼做。果然八國聯軍打過來沒打進來就繞道走了。很高興,市長就給他記一個大功,說:「你要什麼?」他說:「我很想要吃你那個,你每天都吃的鮮蝦餛飩,我要每天都吃。」他說:「好!給你吃。」吃了三個月,那個皇帝詔書,就皇帝跑掉了,但是也詔書給他說守城有功。他接到這個,然後再問一下說:「還要再獎勵一次,你現在要什麼?」他說:「能不能不吃。」「為什麼?」「我現在看到鮮蝦餛飩就想吐。」他一要求,市長一高興,一天給他吃五餐,早餐、午餐、晚餐還有兩頓點心都是鮮蝦餛飩,這三個月一想到就想吐。吃啊,會膩,歡喜有倦,不是無倦,但是你供養十方一切諸佛,無倦。

跟各位講,你身體體能增加,所謂體能增加就卡路里都增加,你就會一直一直越來越矮。法界能量增加不會越來越矮,你放心,它不會。這是一種真實生命的現象,這一點各位一定要去體會。我常跟各位講真實生命,真實生命,法身慧命這種東西,你真的要去體會。為什麼我們要追求這個真實生命,不要這個虛幻生命?這是用二分法,不是很正確,但是也清楚地可以表達出來。

你要由第一生命轉入第二生命,然後一直追求到n+1個生命,這個是比較正確的。要從第一世界轉入第二世界,然後一直追求到達n+1個世界,那個世界去,那才是真實的世界。永恆、圓滿,那個生命是永遠燦爛的。這個你大腦是沒辦法想像的,而且他跟十方諸佛都相應,換句話說,這個生命是覺知的、覺醒的。我們現在的生命,現在你這個假的生命里百分之九十是昏睡的,百分之九點九是雜亂的,只有百分之一是真的。而那個真的你感受不到,它被那個百分之九十九給壓住,就那個一,就是你必須找到這個一,從這裡開始成長起來。每個人都還剩下那個一,那個一代表整個法身慧命的那個菩提子。你那菩提種子要讓它發芽起來。

現在我們在學佛、在修行、在訓練就是找到那一個。因此你必須對這個真實的生命有所肯定。我相信各位會發現到,這些知識分子理性越強,喜歡邏輯推理找證據的人,你跟他講佛法沒有辦法。因為他沒有辦法找到那百分之一,他怎麼翻箱倒櫃找的都是那百分之九十九,所以他不可能接受你講佛法,因此我們說這個人因緣還沒到。因緣到的人我們都會說他善根很夠,對不對?那不是善根,那都是因緣。

那麼經過我們努力以後,這個百分之一會一直增加。它怎麼增加呢?看你那百分之九十九打掉哪一個角,那個菩提子就往那邊長。那百分之一,看你把哪邊剁掉,貪嗔痴你剁哪一個,菩提就往那邊長。那你現在一直打不掉的,你不要一直費神費在那個地方,打不掉就打不掉,下輩子再打。

所以有很多東西我們跟你講,習氣你很難改,對不對?只有笨師父才會叫你改習氣,你知道嗎,那不是找你痲煩嗎?但是你必須覺知那是你的習氣或者不好的習氣,你必須覺知。覺知以後要怎麼改?你自己要想辦法,因為那要一段時間摸索。貪吃的人叫他不吃,你要他的命,對不對?你要知道這個是不好的,什麼時候他要改,你看因緣到你就發現他變了一個人。現在他在貪吃,你跟他講,那你不要被揍就好,這就是習氣。習氣你只要教他說:「知道嗎?這是不好的。」要真正的知道,應付的不算。真知道不好,那麼他對這習氣,他每天在吃的時候都會:「哎呀,哎呀,就很喜歡吃,可是這個就不好吃,不好吃就是愛吃。」你看幾年以後,他自然就脫落了。所以那個覺知是最好的方法。只有我們這些笨同修才老是指責人家那個,要他改,要他改,那習氣根本不能改。不是說他現在不能改,你怎麼改?你說嘛,你說他怎麼改?習氣,他的慣性就在那裡。可是當他覺知以後,真的發心知道這個是不好的時候,總有一天他會改。這輩子沒改下輩子也一定改,因為覺知已經成為他的生命因素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

所以笨的人,他真的感覺到說:「哎呀,我真慚愧,我怎麼這麼笨?」這就是覺知,告訴你,下輩子憑這個覺知他就智慧第一了。現在假如我們大家都以為「這傢伙就笨,我才不喜歡跟他在一起」。你就沒有覺知你有哪些缺點,你這一個這輩子的聰明,它是雜質。這輩子的聰明是雜質,這輩子的笨也是雜質,下輩子就變了。但是你覺知一起來它就是你的生命因素。你覺到哪裡覺知到哪裡,你善根就增長到哪裡,這個是最大的一個重點。所以這一個「諸佛」,這「一切覺悟」,你在人生生活、現實的生活中,你有沒有朝這邊走,這個就那個菩提種子開始成長的地方。生命在這裡無邊無際,他不會疲倦的,所以他「歡喜無倦」。你要記得這個原則。

第二個,「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這句話可以破我們很多錯誤的觀念。「一切如來」,你注意啊,「如來」我們講是法界自性,對不對?如來本來是通性,現在講「一切如來」是什麼?我們講,你的生命因素有無量無邊,我們通常假設你有一百個生命因素,假設的,其實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你就沒有概念,一百個。一個生命因素得菩提處,就是到達一百分的時候,那麼你的覺知就到達其中「常在其中親近不捨」,就到達其中親近不捨。當你所有的生命因素,一百個生命因素,每一個都到一百分,那每一個他都到,這個時候那個如來,那個自性,那個生命因素就叫「一切如來」。所以他講的跟你概念中講的,外面十方的一切諸佛是不一樣的,它是你生命中每一個生命因素的覺醒,乃至到達止於至善。你知道嗎?這個地方你留意啊。

能知、所知,能知是心,所知是生命因素。留意看看,能知的心是不是你的生命因素,所知的生命因素是不是你的心?在這個時候你知道,能知所知是一,心跟生命因素是一,生命因素是無量無邊,心是不是也無量無邊?心是一還是無量無邊?這都出來了。心跟生命因素是一,不是多,這是第一個。

生命因素是一還是多?這個你的疑情要去參,你修行修到高級的話這些問題都出來。你現在還沒有進入高級,所以都沒有這些問題。但這些不是知識,你去感受才知道。生命因素從因地來講是多,你留意到,是多,到了等覺以後,它們開始互相交融,其實又是一了,所以從因地來講是多,從果地來講是一。那麼生命因素既是一,心當然也是一。同樣,心在因地是多心,到果地是一心。記得,那麼心跟生命因素是一,心當然也是一,尤其在果地的時候。所以能知、所知是一,不是二。講到這個地方來,你就會知道為什麼講經的人會講到雲端去?聽不懂,他就跑到雲端去了。這個是,談這個大家都喜歡聽,這才叫佛法,既講能所,又是一,又是多。一多都是華嚴的「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裡面的。這裡面你根本就聽不懂,但是你從這裡可以看,這每一句都在講,這個地方已經是十玄門的理論了——「一切如來得菩提處,常在其中親近不捨」。假如這些理論你不知道的話,那這文字你根本無解。從文字上每個字你都懂,解釋沒問題,但是那個境界你到不了。

我們這樣子跟各位剖析是希望你能夠去感受到,感受到的那個善根跟那個福德是很殊勝的。我更希望各位能夠珍惜這一會,你能夠珍惜,它是真的存在。雖然聽不懂,聽不懂也歡喜,下輩子還會得到。若聽不懂,說我跑錯地方了,下午應該睡午覺怎麼跑來這裡了?來這裡受罪啊?告訴你,你沒來受罪下午睡午覺你就做惡夢,消你業障。你要是來這裡聽得很歡喜,你會覺得說好在沒有睡午覺。但是你要聽得很難過,你說早知道你就睡午覺。告訴你,你睡午覺一定得惡夢。好,這個是一個。這個地方講還好講,下面這個不好講。

「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恆以所得」,當然他有證得嘛,對不對?「普賢願海」是什麼?我們天天在念,就普賢願海,普賢菩薩的願海。這要你講嗎?普賢願海是什麼?那個,就是這個。講那個、這個,這樣就好了。這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樣就講完了。這樣嗎?

「普賢願海」,願跟行連在一起,那就是普賢行願海。對不對?那行呢,這裡就告訴我們,我分兩層定義來講。第一層是這萬行圓滿。萬行,你已經都行滿了,行滿以後果德就莊嚴,對不對?它現在重點就強調你行圓滿了。為什麼叫萬行呢?因為萬是表多,你有無量無邊的生命因素,每一個因素都修到圓滿了。所以我們跟各位講,所成就的菩薩跟諸佛淨土都是真實的,都是十全十美的,原因就在這裡了。他是因為這樣子微塵數劫勤苦修行,雖然有些時候按照彌勒菩薩的法身慧命成長曲線角度太小了,他有點躺著成佛,他不是坐著成佛,他是那一種真正的富貴公子哥來成佛的那種狀態,但是他也要修,比別人加好幾倍的時間來修,我們通通叫做塵沙劫勞苦修行。那麼這樣的修行是讓他所有的生命因素一個一個通通到達止於至善。這裡面要有願要有行,所以叫海。那麼多的生命因素通通有願有行,通通到達圓滿,所以不是講萬行就講願海。其實萬行跟願海是一樣的,海跟萬一樣的意思,表示無量無邊的意思。一個從行講,一個從願講。

好,那這些行願都在講什麼?行也好願也好,都在講真實生命的境界,都在談這個東西。而這個地方呢,為什麼不講普賢行海或者普賢萬行,而講願海?它特彆強調你因地的行,特彆強調因地的行之前的那個願,這個是果覺因心。假如強調行的話就會傾向苦集這一面的行法。強調願的話,它是強調滅道這方面的行法,而普賢乘是標準的滅道行法。

現在你注意看,我們佛教界裡頭的佛教社會,它在講修行的部分,它分不出苦集滅道的行法有什麼不同,分不出來,看不到。我在《華嚴禪行法二》上面很清楚地跟各位表達這一點。從苦集下手的疑情是一個行法,從滅道這個方面下手的疑情是一種行法。而不管怎麼樣架構心靈方程式,從苦集這邊下手架構的心靈方程式跟疑情是屬於傳統佛教,原始佛教的行法,就微觀佛教的行法;但是巨觀佛教的它是從滅道上面著手,這疑情跟心靈方程式是不一樣的。

一個是巨觀佛法的行法,一個是微觀佛法的行法。那麼巨觀、微觀的部分,我們也跟各位講過很多了,講得很清楚了。微觀主要是講如何解脫的這個部分,也就是我們講那個參禪技術面的時候,釋迦牟尼佛特別提出來的,有別於當時印度教各種盲目修行的這種差別,微觀佛法是強調這個部分。

巨觀佛法不止這個,當然這個也需要,技術面這個也需要,它更重要的是工程面這個部分,如何幫眾生調理,讓他能夠從意識流走到概念包,從概念包回到染識,然後從修行的立場叫他放下中心價值觀,回到淨識的這個基本立場上來,這個是巨觀佛法它所強調的。但是它沒有否認要技術面,我們在跟各位講的都是技術面、工程面同時要具足,所以我講技術面、工程面的時候,已經超越了大小乘的對立那個部分。

通常我跟各位講的,通常的,所講的微觀的佛教就是你一般所講的聲聞乘或者小乘,南傳佛教的部分。巨觀的佛教通常就是講大乘,北傳佛教的部分。但是我們已經很具體的把它劃分出來,大乘佛法在講什麼,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小乘佛法,假如大乘佛法裡頭不包括小乘的話它就不存在了,它就不叫佛法,它叫人天乘。現在台灣最大的宗派也是人天乘,到處講慈善救濟的那都是人天乘。因為這當中沒有佛法,尤其沒有解脫道的這個佛法,就不叫佛教,它只是三教九流的佛教,你要留意到這個部分。

那麼普賢願海就是告訴我們,你怎麼樣透過行法到達真實生命的境界跟領域裡,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尤其對於那個生命的永恆性,燦爛光明,一再饒益眾生的這個部分,這是普賢乘裡頭不同於其它宗派的地方。你看那個圖,基本上圖的架構——佛教、佛法畫下來就是大小乘。小乘下來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大乘畫下來就是波羅蜜乘跟一佛乘。這一佛乘就是我們這裡講的普賢乘。我們第四期佛教思想發展的部分是要以普賢乘的思想為中心。這個幾十年下來我們把它摸索得很清楚。

佛教的生命也是活的,它不會終止。其它的宗教它必須終止了。為什麼?因為它一神論。它的絕對權威到了這個時代它已經不適用了。佛教不是,佛教的市場會繼續發展,繼續擴大。這世界所能留下來的大概三大宗教,舊有傳統留下來的。婆羅門教系統是一個,因為它有一種叫做《優婆尼沙陀經》,知道嗎?那我們這邊叫做《增一阿含》,佛教叫《增一阿含》。什麼叫增一?它可以一直寫下去,只要有成就者出來它就可以再寫下去,叫增一,再增加一個。那就是永恆的意思,它不是停止了。

一神教它已經截止了,所以他的《聖經》你看會越來越少。為什麼越來越少?因為他本來講地球是平的,現在講地球是圓的,那個《聖經》就要拿掉,要不然會被人家笑:「上帝的預言怎麼弄錯了。」本來是太陽繞著地球轉,現在發現地球繞著太陽轉,那個《聖經》又要拿掉。所以你看他的《聖經》已經不三不四了。耶穌到二十三歲的時候哪裡去了?找不到,為什麼?因為那不可說不可說,因為不可說所以達文西密碼就跑出來了,他就替你說。所以他的《聖經》隨著歷史的演變它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就只有兩個字,就「聖經」,其它沒了。因為它都違反物理定律,那就只好一直拿掉了。佛法不會,佛法會一直增加,印度教也會一直增加。第三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也會一直增加。因為它們的生命,都是生命的永恆性,它會一直延續下去。所以你是很有福報的,在我們道場裡這三大派系都存在。

而普賢願海是特彆強調這個部分,到達止於至善以後那永恆的生命是什麼,它強調這個東西。我們通常不認識這個部分,所以你發願也發不到這裡,你就發到我出三界就好了,就stop了。我證阿羅漢就好了,就stop。然後更大一點,我成佛就好了。結果你成佛、證阿羅漢、出三界都差不多,給你講一講什麼叫成佛,大概都是講滅盡定。滅盡定就是跟這個一樣,全部都入滅盡定。那不對,成佛的生命還是存在的、活潑的、永恆的,他沒有停止。這個普賢願海強調的是這個部分。你假如對這個果地沒有這種認知,你發不起。你可能發大願但不是發普賢願。只要是發普賢願,那都是四無盡境,眾生有盡,虛空有盡,眾生煩惱有盡,我願無盡。我們現在發的願都有時盡,有盡時,那都不行,那都不叫普賢願。普賢願是眾生有盡我願無盡;眾生心念有盡我願無盡;眾生煩惱有盡我願無盡;虛空有盡我願無盡。你要發這個願。你說你也願意發,那內容呢?內容不敢說。那地藏菩薩的願是最典型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會說我有夠倒霉,對不對?為什麼發這個願?那天,眾富師突然噎住了,昏倒了,有個師兄去把他急救救起來,救完以後:「我會被他煞到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去煞到壁。「我要怎麼辦?」他沒碰到我,碰到我,先打三十大板。你看吧,你造了那麼大的福報你還怕什麼,可見這個人從來沒做過好事,不然行善事怎麼會被煞到。這個都是不曾發過廣大願,那普賢願就更不用說了。

那麼以這個願要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這裡就講到佛教基本結構。智身具足,具足智慧的本體要做什麼?就是要成佛嘛。沒有智慧是不能夠覺悟的,覺悟需要智慧,但是弄清楚,覺悟不需要知識。這是第一個,覺悟不需要聰明。你知道,覺悟不是要聰明也不是要知識,覺悟是需要智慧型。所以你就會看到,這個智慧跟聰明沒什麼關係,智慧型跟知識也根本沒關係,你要留意到。

我舉個例子你看,很多小孩子,我講小孩子,大人不要中箭。因為你學佛所以帶他來,從小,「拜師父!」「啪!」就趴下去。「哇!好乖!很有善根。」看到師父就拜,看到師父就拜,那個兩三歲很乖,一拜下去腳都翹起來,頭還「叩」一聲。到三四歲就比較不會了,四五歲就比較好了,七八歲開始讀書以後,「拜師父!」就轉頭了。「怎麼越大越不象話,越小你就很有善根,長大怎麼沒有善根。」既然有善根,善根怎麼倒縮。這個不是善根,這個怎麼,他靈巧,他看到爸爸媽媽在家裡都這樣拜,來到這裡,一講拜師父,啪,他就拜下去了。他靈巧,他馬上跟你學,而且他很順。越長大,你看,他的我,自我,我執開始成長了,你叫我拜我才不拜。因為他已經開始進入叛逆期了,進入自我肯定期了,那時候你就看到,他還有什麼善根,這是問題啊。這個時候的父母你就要注意要引導他,你這個不會處理,這孩子將來可能要等老了以後才會再學佛,你這當中就空白了。那就善根晚發,不是早發。

這時候你一定要帶他,不是叫他拜,你只能夠講一講:「嗯?你今天好像沒有拜師父喔。」「哎,你今天到佛堂好像都沒有拜佛。」這樣就好了,然後他就會自己去調整,因為從小你帶他來他都會拜,現在為什麼開始他不拜?你要看到他已經在轉變了。原來我,自我沒有出現,現在自我逐漸出現了,也就是這個孩子心理開始長大了,社會年齡逐漸有了,他要肯定自我。你要命令他,他不聽,他有自己的看法了。有自己的看法,那你應該高興,但是你也發現到他已經不是奶嘴塞給他他就拚命吸的那種生命了,他開始會檢討說你根本就塞假的給我。你知道嗎,他不會跟你講說這是假的我不要。他不會這樣講,但是他會找尋他所要的。當你還是慣性老是塞那個奶嘴給他的時候,他就不會理會你這個父母,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長大了。你要留意到。

所以善根、智慧這種東西絕對不是你腦筋裡頭想像的。覺悟是生命因素徹底展現的一種境界,也不是你說你要覺悟你就能覺悟的,不是那個東西,那個根本就是知識的定義。你能不能夠讓你的生命很自然的兌現出來,像花開一樣。看那個嫩葉長出來,有沒有,它很自然的。不是每天你去看它它才長給你看,不是,你不看它它也長出來。花開,它很自然地展現,這個是生命的狀況。這一個感受到這種生命的狀況叫做覺悟。而要去感受這種生命綻放的狀況你必須要有智慧。所以剛才我們談過,你必須要能夠珍惜跟尊重;你沒有珍惜的心,沒有尊重的心,生命的存在你絕對感受不到,你就不會有智慧。

智慧是從感受中來的,智慧是從疑情中來的,智慧不是從書本上來的。所以你在讀經,為什麼叫讀經不叫讀書?讀經不是讓你用讀書的腦筋來讀它的,這一點你就要弄清楚了。你假如讀經還用讀書的方法來讀經的話,這本經又變成書了。這個你一定要弄清楚!這個能夠分辨清楚,你才有辦法真的進入薩婆若海。你要擁有生命的智慧才有可能,不然不可能。我們一再的跟各位講說智慧型不是知識。不可能,但是你無法分辨,你也沒有辦法拿到很明確的證據來說明,所以這個只有摸索。你自己提著疑情慢慢去感受哪裡不同。

我跟各位講很清楚,經跟書就是不同。經的意思就是線串,就講那個線,把它串起來的那條線叫經。它主要是因為貝葉經進來的時候上面有那兩條線串著,其實我們古代的書冊,有沒有,冊、竹簡也是繩子串的,是有同樣的意思在做表達。但是經本的重點主要是講生命的,書本主要是講知識的。今天教育普及化大家都讀書讀很多,你就以你讀書的那種經驗,那個慣性,那個相續心,那個模式用來讀經,通通不開悟,因為你已經把經變成書了。不是,所以為什麼誦經我們會用那個方法誦,大家也知道,「叩叩叩……」,像騎馬一樣,火車跑鐵軌一直跑過去,裡面是什麼?不是,跟你讀書的方法是不一樣的。因為誦經是在培養你的智慧,培養你那感受的能力。那個經文講什麼你不要用大腦去思辨,因為你一思考那經文就過去了。對不對?經文像流水一樣一直過去呀,你一思考這一句什麼意思你就跟不上了。它不要你思考,關鍵就在這裡。你會說那很無聊。那是你大腦無聊不是生命無聊。生命如流水這樣過去,你要去訓練那感受,感受是全方位的。你認為那誦經聲好或者是這樣速度唱誦的韻律好。我常跟維那講說你帶領人家誦經,你有沒有感覺你的韻律更好。那是很重要的一個韻律,一種感受。當一個維那不會去調整這個,那就不是好的維那。

我們眼睛在看文字,你會有,那個文字就像電影一樣「啪啪啪」一直過去,你沒有辦法停在那裡去欣賞它。你停在那裡欣賞它,它一幕一幕一直過去了,對不對?所以你在這個時候就應該知道,按照經文下來,你怎麼壓縮成一個畫面。經文整個這樣誦下來,它其實是個畫面。你畫面能停住嗎?你可以停住啊,可是當你像看電視這樣看過去的時候,它沒有辦法停住。可是你的心要能這樣流過去變成一個畫面出來,這是個誦經的方法,智慧是從這裡得來的。因為你有這種感受的能力就叫做智慧。你對真實生命,那感受就感受真實生命的存在嘛,所以我們說感受的能力叫做文殊菩薩,生命的存在叫做普賢菩薩。這個感受,用百分之百的文殊菩薩來感受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的普賢菩薩,當這兩個合起來就是毗盧遮那佛,華嚴三聖就是這樣來的。所以能、所,你把它分辨清楚你就看到了。用百分之百的感受能力去感受那百分之百的生命存在。百分之百的文殊跟百分之百的普賢嘛,那不是毗盧遮那佛嗎?法身就兌現了。所以智慧,這個智身,就那智慧的本體你能夠掌握住那就可以了。

一切眾生的智慧本體都要顯現出來,這個告訴我們說我們到達止於至善以後你的工作就是要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很簡單就是這個樣子。你要怎麼到達止於至善的生命領域,用普賢願海啊。所以這個地方來講,這個文字是非常高非常高的,這最後一句,為什麼說到達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以後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是恆動的,怎麼動?「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成佛以後的工作就是做這個。這樣清楚吧。

所以我們在講的文字很簡單,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深意。為什麼這經文要這樣一再一再地講,這個五天其實兩節課就夠了,講十節課幹嗎?一定要你回來從基礎上走過來,而且這條路絕對可行。各位不要擔心,你這十堂課聽下來,包括前面的你把它加起來,你就已經是無量無邊的。我不會只講這個境界不講行法,我也不會只講行法不講境界,因為這是華嚴的一個特質。任何境界都有行法,沒有行法這裡不能兌現,但是《經首》所講的佛境界它就是普賢願海。

普賢的萬行圓滿了,所以我們說叫普賢乘。你是普賢行者,先發普賢廣大願,然後去力行去實踐,把它給兌現出來。這個是最高的境界。你看這經文多完美,到最後收尾,到達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這個境界是恆動的。現在語言反而不好解釋它,但這裡講,怎麼動呢?「恆以所得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所以到達十全十美的境界以後,不是閒著沒事做,更不是你想的根本沒事做。不是,它一直在做饒益眾生的事,成熟眾生的事。而這條路你應該要走一趟,你不走過去,你怎麼達到這裡呢?這不是知道就好。

所以你看這最後的圓滿真是不可思議。這個不是一般文學家所能寫的,這是經本。經是生命的境界,它到了那個領域它就停在那個領域裡頭去表達那種狀況,不是我們用腦筋去寫的,去編排劇情,沒有,這不是。這個都是那個境界浮現的時候他在做的,這個境界在哪裡,就是我們這張畫,這張畫上面寫的是「釋迦牟尼會」,有沒有?釋迦摩尼佛這一會,它是個動態的,它不是靜態的。因為它畫在那裡你只看到他們都像模特一樣,對不對?各人擺個姿態在那裡給你照相。不是,它是動態的,它是一種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那些佛,它用一佛表十方一切諸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那旁邊用兩個菩薩代表那二十位菩薩,還有其它的世主等等,聲聞、羅漢也都有。其實它講的就是諸佛菩薩在那邊教化眾生。而那些眾生呢,通通是把他的業力寄在緣起法界裡。那菩薩呢,就「恆以所得普賢願海」,在這個地方——緣起法界裡「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它裡面的相都是你在這個娑婆世界的相。他不管你相,他只管你的業力,在緣起法界的這些業力。所以我們現在的努力,我們就是要把我們的生命提升到足以把業力暫存到緣起法界去。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也跟你講了——圓融道,你假如要從勝解脫道來,也可以。那你的心靈方程式要怎麼架構,你解方程式的方法要怎麼立起來,你才有辦法進入。大概這兩個架構好,一個很簡單的時間裡,剛才跟各位講,你可能會遇到瞌睡魔,昏沉,也可能遇到歡喜魔,這兩個階段。過了以後基本上交給緣起法界是沒有問題的,絕對沒問題,但是你那個瞌睡不能克服,沒辦法。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修行為什麼出家好?為什麼好?早上三點半,我們是懶一點,四點半,四點半把你挖起來,看你還回不回去再睡回籠覺。因為你一定會有這種情況:三點半、四點半起來,那會有昏沉,那個三年的時間就能克服。你看假如三年還沒有辦法克服,那個人大概朽木不可雕。那麼三年以後他會很喜歡,因為他穩定了,瞌睡的問題解決了以後他會起歡喜心。歡喜心的時候那就看他的習氣,有的人會攻擊別人,看人家這樣子看不慣。有的會一張嘴巴「滴滴答答」講給人家聽。因為他確實是克服一關以後上來,這個歡喜魔就起來了。那歡喜魔要能夠再打掉、再降伏。基本上你還是,因為你出家,我現在假設你出家,那你呢,繼續再行這個菩薩道,再做下去,隨著僧團這樣運作下去,基本上你的業力都已經到法界去了。色身在這裡會不會有挫折有困難呢?會有。那你不要理它。最好的醫療方式:不要理它。那你就會一直超越,一直超越。那個超越你在現實看不到,看不到,怎麼看得到,你怎麼超越。你還是一個臉七個孔,對不對?眼睛橫的,鼻子直的,嘴巴橫的,改不了,還是那個調調。但是在法界裡頭就很清楚,你的整個過程會很清楚。所以你從這邊來看行者,你不要從相上看,相上你看不出來。

師父還是一樣,要吃飯吶,他也會感冒,因為這些業來的時候他都會有,甚至於他還會遭遇車禍等等。你不要以為「師父修得那麼厲害,車子撞上來應該車子翻倒」。你以為師父是大石頭嗎?因為那是業,叫做業相。他也會遇到這種種挫折、是非、毀謗、栽贓、抹黑,都有。那是因為他過去因,對不對?他以前抹黑的人或者栽贓的人都是無名小子,那就沒關係,那是他在因地就要過了。當他修行很好的時候,為什麼發生這種狀況?因為他在因地去抹黑了人家有成就的人,所以當你有成就的時候那一報還一報嘛。但是因為當初你是凡夫眾生,所以現在呢他也是凡夫眾生來對你,對不對?但是你已經過了,你已經到聖地了,到聖人的這個地方,你應該把業力交給緣起法界。當你交給緣起法界的時候,那就會有驚無險的過去;但是你要是這個地方沒有弄好,沒有交給緣起法界,那你有驚就有險,苦報就現前。你要交給緣起法界了以後,那你的色身在這裡有驚無險。因為業力在法界裡頭。菩薩「恆以所得普賢願海」——透過這些苦難,你會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從我們自己來講,你透過這些苦難你會獲得智慧,色身、法身同時成長。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

我們講到這裡,這經文不是我寫的,釋迦摩尼佛成道的時候的境界,希望大家能夠具足信心。到這裡他最後講「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就是說在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裡,你事實上你的生活狀態就是這種無量功德。這經文是講這二十位大菩薩成就這些功德,那就告訴我們在那止於至善的生命境界裡就是這種生活方式,看你要不要去,這是最高的境界,也是我們認為最大的福報。至少我們在因地可以看得到、聽得到。

我希望這一會我沒有白費各位的時間,我相信我們在坐各位這一會這十堂課,還有前面幾會那些人聽的也一樣的殊勝,在電視上播放出去,我想大家所獲得的利益也會跟各位一樣。我們在這個地方也祝福各位,大家早入法界。這輩子最少也要入緣起法界,能夠再入性起法界那是更好的。不管怎麼樣經過這一生,你要知道這一生一定要成為分段生死的最後生,再來,那就乘願再來。那人家一見到你,將來,我們在見面的時候:「啊!你又來了!」那叫做再來人。不要一見到:「我認識你嗎?」「我們哪裡沒見過?草堂山大華嚴寺,曾經相會一堂。」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