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6片)

編碼:092[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圓瑛法師《講義》第532頁-第640頁

從532頁「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639頁)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2009.07.10

819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楞嚴經義貫》,819頁。

我們每天都有一定的進度,如果你幾天沒來,就會發現講了好幾百頁,這裡是不留人的,所以這個結夏安居期間,大家辛苦一點。

819頁,7.富樓那執因疑果

經文:【富樓那言:「若此妙覺,本妙覺明,與如來心不增不減;無狀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來今得妙空明覺;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

注釋:

「無狀」:就是無因無故。

「山河大地,有為習漏,何當復生」:「何當」,就是何時還會。意思就是說,如來現在已證得了妙空明覺,返妄歸真,可是在此如來所證的真如法性,什麼時候還會再出生山河大地及眾生有漏的業果?換句話說,既然一切眾生本具的本妙覺心,會以一念無明妄動,而忽然生出山河大地及一切有為業果。而如來今日既已證入此本妙覺心,會不會有一天也忽然再一念妄動,再從真起妄,又墮為凡夫?

這個是所有一切學佛的人,都會產生懷疑的。

820頁,義貫:

「富樓那言:若此」眾生本具之「妙」明「覺」體,「本妙」本「覺」本「明」,他這裡都是用一個「本」,這個「本」就是原來我們大家都是佛,就像深山裡面的礦,有因緣挖出來就鍛鍊,就變成純金了。所有一切眾生的佛性,現在就是埋在無明的礦山裡面,看哪一個人有因緣、有福報去聽到佛法,就是把這個佛性開發出來。但是在這個佛教裡面,他講這個法身慧命,它不是一生一世的,絕對不是的!諸位!如果沒有因緣,你不可能會坐在底下的,絕對不可能!而且還是聽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法,還是最上乘、最究竟的《楞嚴經》!所以只要就很簡單的坐在底下,就這麼簡單一個動作,在佛經來講、佛法來講,他不是修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已經在無量佛所種種種的善根,要不然你今天坐不下來的,絕對坐不下來的!所以諸位要成就道業,在一念之間,有這個善因緣,諸位應當珍惜跟把握。

底下,且「與如來」所證究竟之「心」相比,實在是「不增不減」(如來究竟之心未曾增,眾生本具之心也未減),無有高下。然眾生於本具真心中,以最初一念無明,「無狀」(就是沒有來由,而妄欲加明於本覺,以致)「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所以這個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其實這些有漏相,都是因為心動、妄覺所來的;心如果如如不動,了悟相本空、山河大地空、人生宇宙空、花草樹木空;「空」就是沒有實體的意思,只是緣起的短暫的一合相而已,其體性本來就空。以及「諸」有漏「有為」依正諸「相」。眾生既是如是忽然從真起妄,而「如來今」已證「得妙空明覺」之本真,諸位!這個忽然從真起妄,記住這一句話:不是真的,這是為了解說眾生忽然產生山河大地的原因,而這個其實是不存在的,叫做從真起妄,真從來不起妄。意思就是說:妄性本來也是空,並沒有這個東西,為了解說能所的方便,只好這樣講。所以你必需要了解,忽然從真起妄,諸位!真從來不是妄,所以妄性本來就空,並沒有山河大地所產生,只是妄動而已,只是你妄執、妄動、妄分別,所以不了解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的道理,一直在心性裡面加一個明,妄知、妄覺、妄明,所產生晦昧之空,不實在的東西。

而「如來今」已證「得妙空明覺」之本真,然於此真中,眾生有漏依報之「山河大地」,與「有為」的「習漏」之業果等,「何」時「當」會「復生」?這個是懷疑,就是說:成佛以後,會不會再像眾生一樣,又產生了習漏的業果,突然又跑出了山河大地?

詮論: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也是很多人(不論初心或久學)常有的疑問。佛在《圓覺經》中也回答過這問題。之所以會有這個疑問,完全是宿昔於如來藏等第一義諦的熏修不夠,故不思議地無法起信,致有此疑。大凡人若於第一義諦薰習力不足,信根不具,通常就只能退而修習次一等的余諦,如聲聞諦、緣覺諦,及大乘權諦,權就是不究竟、方便說,二諦融通三昧印,這個權諦簡單講就是俗諦,就是方便來講,不究竟的。乃至凡夫之人天諦,這是勉強不來的,以善根力不足,根器如是故。

所以師父剛剛已經跟諸位講了:要聽《楞嚴經》,像這樣坐在這裡,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你這個動作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非常難!所以為什麼每一個人跨進文殊講堂,師父都是如此的讚嘆、如此的珍惜?你想想看,這種大乘最究竟、最上乘的《楞嚴經》,拜託人家來聽,還不一定有人要來聽;還主動來,師父怎能不珍惜、不讚嘆諸位呢?底下說:除非因緣成熟,得佛菩薩、大祖師、大善知識開示、接引,諸位!為什麼要講:佛菩薩、大祖師、大善知識開示、接引?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在禪宗有一句話:如果沒有遇到出世、出世開悟見性的大善知識,與其修,不如不修。這是禪宗裡面,祖師大德的叮嚀跟指示。他的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很想修行,可是他卻沒有因緣碰到開悟見性、出世的大法這種大善知識,與其修,不如不修。為什麼?怕壞了佛的知見,壞了佛的知見,就永遠不能成佛,而且會死在知見的坑道裡面。所以有的人在講說:師父!講經說法是不是有功德?我跟他講:這可不一定,看你怎麼講?你要是把無量無邊的眾生的知見,引入佛的究竟涅槃、佛的知見,那麼,你的功德是真的很大,因為開佛的知見、示佛的知見、悟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這個功德可不是須彌山所可比擬!但是話講回來,如果你把無量無邊的眾生的知見,引入你的知見,不是依法喔,是依人喔,這個就很痲煩了!大凡每一個人要生存在這個世間,包括法師,他一定要有自己的一套;而這一套善巧方便,太過善巧方便,卻不符合佛義,你的痲煩會很大!為什麼?這不叫做說法,這個叫做相似法,相似法是二法,讓人家起二分法、起有能所法,此心外緣法,不是真正的真心法。佛法是不二法門,這個是很重要!所以在律學裡面講:如果一個比丘,不具有佛的正見,或者是壞佛知見;或者是外道知見、惡知見,不名比丘!還不夠資格,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出家人當以佛陀的正知正見為依皈,是真正的出家人,了解最基本盤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緣起性空、三皈依,這個很基本盤的東西,如果連這個都講錯了,就很痲煩了!所以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奠定了諸位你自己有非常強的判斷力,你打開電視的頻道,乃至佛學的頻道,太多的法師、居士在那邊開示,你很清楚的,一眼就能看穿哪個是正、哪個是邪,哪個根本就是不合佛義,胡扯,你自己很清楚,你絕對不會受騙,也不會上當,這個就是你今天聽經聞法最基本的能力,就是培養自己判斷的能力。所以能夠把這個奢摩他,如來密因,微密觀照,大開圓解這一段,聽到這一段結束,我告訴諸位:這一輩子修行都永遠不會走錯路,因為你已經開佛的知見了,開佛的知見了。那現在沒辦法,法師大家都要生存,懂一些,那就只好做這一些了,要他深入,他也沒辦法,他能力他到達極限,他要生存、要蓋道場,就當然要開始做一些法會,要不然沒有收入,只好這樣子退而求其次了。但是我們現在整個佛教看到的,大部分都是這個了: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法會,種種的拜山啦,全部差不多都是這樣子;而對佛的最上乘的究竟涅槃,到底深入體悟的,可以說是寥寥無幾,太難太難了!為什麼?這種深不可測的東西,非表層意識的,也無法說、也無法講、也無法形容,又那麼難,講這個也不對,講那個也不對;講這個也對,講那個也對,乾脆放下:我念佛就好了,不管它了!大部分都是抱著這種態度,沒辦法!是不是?

所以為什麼在這裡講,看,821頁,要佛菩薩、大祖師、大善知識;為什麼統統加一個「大」?「大」就是見性開悟才有辦法!開示、接引,否則這是累劫的業習力,以及修行所致,很難突破、很難超越的。一般人碰到困難了就萎縮,要不然就得少為足,裹足不前,要講到最上論、最上乘論,他第一句話就說:我們不是這種根器,我們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好了,蒙佛接引。差不多都是這種觀念。又以本是二乘行人而言,阿難就比較具有第一義之善根,所以雖未斷煩惱,但一蒙佛慈悲開示,即心開悟解,獲本心明;更不會懷疑說:佛會不會哪一天又墮為凡夫,起這樣的妄想分別!(當然,像富樓那這樣的大弟子,亦非「實法聲聞」,而是為護釋迦牟尼佛的法,來權現聲聞,代眾生髮問,以示眾疑。)

821頁,經文:【佛告富樓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為北;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倐(shū同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

「富樓那,十方如來亦復如是。此迷無本,性畢竟空,昔本無迷,似有迷覺;覺迷迷滅,覺不生迷。」】

注釋:

「譬如迷人」:「迷人」,迷失方向之人。「迷」,在此指無明,也就是最初一念的無明。

「於一聚落」:「聚落」,喻如來藏或一真法界。人乃存在於真如本性中,而猶自生迷惑,如人騎牛背上而找牛。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子,往外求佛,卻不知道我們自性就是佛,根本不知道!我們現在就是騎牛找牛,你現在清淨的自性本來就是佛,你竟然心中有佛不去找,去找外面的佛!所以禪宗有一句話,要熱別小心:外面求來的不真,外面求來的佛永遠不是!要好好的記住這一句。佛在你心中生根發芽,這個是真正的佛。

「惑南為北」:因為心迷惑,而把南方當作北方。他雖這樣迷惑,以妄為真(以南為北),但南方實不會因他的迷惑而轉為北方。這比喻:迷時雖從真起妄,以妄為真,但此妄決不會變成真,因為妄性本空。諸位!這四個字就是這個道理,你今天為什麼會迷?沒有原因,就是迷!有一天告訴你:你這樣是迷。我突然悟了,迷就停止了!就好像此人迷南為北,但他的迷惑並非實有,亦無實體——其「迷」本空,其「惑」是無體性的。

「此迷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此人的這個迷惑,是從迷而生的呢?還是從悟而生的?——若是從迷而生,則此人心中原先就有迷,那就不是本妙覺明,而且這個迷也不是「最初一念無明」;因此可知,說這個迷是「從迷中生」,不能成立。如果說這個迷是「從悟中生」,悟何能生迷?如鴨子如何能夠生老鼠?故說「此迷為從悟中生」,不能成立。如是則知,此迷既不是「從迷生」,也非「從悟出生」;結論:因此可知,此迷實不生!迷無本體、無性、亦無生,迷體不可得。

「迷本無根,云何因迷?」:本」,就是原本。「根」,就是根由。「此迷」(就是無明)原本就是沒有根由,若有根,即在本覺明心中便已有迷,若已有迷,即不能稱為本覺明心。這個意思就是:你往前推的意思,譬如說你今天是迷、去年是迷、十年前是迷、一百年前也是迷,無量劫來都是迷。意思就是說:如果迷它有實體性的話,那麼你就痲煩大了,你這個迷是實體,就是永遠除不掉的,一開始他就迷,就表示沒有本覺了!對不對?因為迷已經存在了,你哪有本覺明心?對不對?所以,就推到無量劫來,你沒有本覺明心,沒有本覺明心,不用修行了!為什麼?沒有佛性,你怎麼修行啊?沒有的東西,你怎麼提煉?沒有金,譬如說這一堆沙,你怎麼提煉,也提煉不出金啊!為什麼?沒有金礦的本質啊;如果你沒有佛性,你怎麼修也沒有用啊!所以,因為我們有本覺明心,對不對?修行才有辦法成佛。如果這個迷一直存在,那本覺明心就沒有了!又,若有根由,即不迷惑,以無根由,故稱迷惑。沒來由的,胡里糊塗的,故稱為迷;若是有來由,清清楚楚的,即不叫作迷。故此雲,「迷」本來即無根由,怎麼可說迷是由迷而來,從迷而生?因為既「無根由」,也就是沒有前因後果可尋,有如從空而降,令人摸不著頭腦,搞不清楚,所以這個叫作迷。

所以你想想看,你上半輩子為什麼過得這麼辛苦?就是迷迷糊糊囉,別人這樣,我也跟著這樣子了!對不對?每天都是這樣生活啊!為什麼?搞不清楚狀況,沒智慧、沒有人指點,沒有聽到佛法,誰能夠知道我們是佛?沒有聽到佛法,怎麼會去理解說,我們還有更高一層的生活,可以用智慧來過我們的後半輩子?誰會知道啊?當然包括師父也沒辦法,沒辦法!所以,知識跟智慧不一樣的,我們書讀得很多;但是那個是知識,是生死法,不是智慧法。所以我們現在舍迷從悟;當然也沒有悟可得啦。

「悟非生迷,云何因悟?」:悟雖與迷正相反,然亦非生迷之因,以物皆自類相生。因此如何能說迷是從悟中生的呢?此比喻,真如本體並不會真正「生」妄,這就對了!完全一百分!這種講法是絕對符合佛義的,就是佛的意思!824頁,雖然從相上說,無明是「依」真如本體而起,所謂「依真起妄」,這個就是一百分,完全正確!但這不等於說:「真能生妄」。這個也是一百分,這個完全就是佛的知見!注意聽!依真起妄,這不等於是說真能生妄,完完全全的就是佛的意思!就好像樹影是依樹而有,但樹並不真能生影,樹是樹、影是影,從來兩不相干:樹中無影,影中無樹,這很清楚的嘛!——然而影還是依樹而有,而樹非影,樹不成影。同樣的,無明依真如體而起,但真如體實不生妄,真如亦非妄,真如亦不成妄。無明起時,真如依舊;無明滅時,真如依然。

諸位!看看虛空,當我們把建築物建到101層樓,諸位!你認為空有沒有傷到?沒有!空從來沒有增減。你把這個建築物拆掉,空也沒有增加。是不是?你放一把火燒虛空,徒自疲勞,虛空怎麼會讓你因為火把燒,而變成了不是虛空?所以你就知道,真如就像虛空一樣的,什麼東西你無論怎麼運作,虛空從來沒有什麼增減的;你六根、六識、六塵怎麼變化、十八界怎麼變化,如來藏性從來沒有什麼增減的。你這樣體悟的話,就會了解,所謂增是妄想增,減是妄想減,這個叫做觀念。譬如說你剛出生的時候,其實你什麼財產都沒有,你現在擁有的種種的房地產,或者是老婆,或者是兒女三、四個,好!你的觀念一直認為擁有,諸位!這個是錯覺啊,這個仍然是緣起、仍然是性空、仍然是不可得,你有增,這個是妄增啊!好!你有一天,房地產也沒有了,三個兒女都嫁出去了,你也沒有了,或者是覺得說:我兒女統統沒有了,我孤獨老人!你從來沒有獨孤啊!為什麼?佛與你在一起,你怎麼會獨孤?你的心中有智慧的佛性顯現,佛永遠跟你在一起。諸位!見性的人不寂寞,縱然全世界的人不認識他,佛跟他在一起。不開悟的人寂寞,他一定要有伴,要有人作伴,沒有伴聊天的時候,他活得多無聊啊!是不是?電話費一個月多少錢了,還繼續打,打到電話快燒掉了!是不是?你看那個女人那幾天很安靜的,沒有在講電話,那就是電話線壞掉,那絕對不是說沒有講,一看,原來是被剪掉了,不然你還以為她那麼乖嗎?所以說我們要了解。說:無明起的時候,真如依舊;無明滅的時候,真如依然。諸位!我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佛性開採出來,做一個尊貴的人、做一個尊貴的聖者?為什麼一直要做凡夫?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佛是何人也?菩薩是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當一個男子漢大丈夫,應當是如是嘛!所以,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為,非將相所能比。但是,學佛的護法居士,也是一個很勇敢的人,他才能夠跨進第一步。

底下,如樹影生時,樹仍是樹,樹影減時,樹也不短少也沒有增減。是故迷自有起滅,而真性常然,不動、不染。所以在這裡就特別要記住一句話:修行沒有什麼奇特事,記得!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面對一切境界,什麼事情都告訴自己:這是虛妄的事情。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你擁有很多,知道這是妄;你少到剩下你一個人,諸位!三餐吃得飽,你的心中有佛,我告訴你:全世界你是最富有的人!真的就是這樣子。

「倏有悟人」:「倏」,就是忽然;這個是指因緣成熟時。「悟人」,悟了之人,比喻佛如來。

「此人縱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這個人縱使先前曾經在聚落中迷失方向,經指示令悟後,還會不會再迷?比喻佛開悟後,會不會再起無明?當然不會啊!

「昔本無迷,似有迷覺」:這八個字可是非常重要!在迷的時候,還是誤認為自己是覺悟的,所以人家勸是勸不聽的。所有一切外道、眾生都是這樣,學佛不夠深也是這樣,都卡在一個個性,眾生就是個性比真理重要,就是這個很痲煩!為什麼?迷的時候,他也自己覺得是覺啊!所以,昔本無迷,似有迷覺,就是這樣子,眾生在迷的時候,他不知道他是在迷,知道吧!他一直認為他是在覺悟當中,所以你怎麼勸,沒有用的,因緣不具足,你就是等。所以師父看了這個佛經以後:勉強不來!親朋好友,乃至至親的兄弟姊妹,他沒有那個根,真的沒有辦法,因為他自己覺得:我也沒有迷啊,你們才是迷!

「無迷」:「迷」,指無明。「似有」,就是相似有,好像有。「迷覺」,迷時的妄覺。此言,昔在眾生位中,本來就沒有無明,然卻相似有迷時的妄覺,因而惑南為北。諸位!一切眾生都是這樣,行住坐臥好好的、生活好好的,幹嘛學佛啊?因為他認為他很行!是不是?你說他迷,他說你迷啊!「似」為相似,既是相似,即不是真實的。迷中並非完全沒有覺知。諸位!很簡單,你在作夢的時候有沒有覺知?當然有覺知啊,你在作夢的時候當然有覺知。對不對?夢境是那麼真實;可是一醒過來,什麼都沒有!我們現在就是白天的夢,晚上在作夢是夢中夢;當我們現在白天行住坐臥這么正常,都是已經在作夢了,何況晚上在作夢的時候?那個叫做夢中夢,白天作夢的時候不覺,我們現在就是在作夢;晚上睡覺的時候叫做夢中夢,妄上加妄。

底下,——迷中還是有覺知,只是其覺非真,其覺知是一種妄覺,是一種情執,非真覺,故稱之為「迷覺」,就是一種情執,而且它會改變的,諸位!剛開始對這個。。。這個男朋友好到沒有話講,什麼都處處替他講話:等到了相處三年、五年以後,認識他了:哎呀!這個根本就是一個無賴、懶惰!後來這個情執不但沒有了,還產生一種憤怒:我怎麼那麼倒楣,交到這樣的男人!它就一直變。。。所以為什麼?它不是真覺,真覺它不會變,對你沒有執著,當然也就沒有什麼情緒上的東西。所以怨是由親來的,意思就是說:二個人太和好,就是要爭吵的開始,夫妻也一樣、朋友也一樣,男女朋友也是一樣,就是這樣子。人應當保持互相尊重,一個距離,以保持一個神秘跟美感,太過接近了,大家都有習氣嘛!二個人,譬如說二十五歲結婚,你想想看,二個人背景完全不一樣,男女有湊在一起,要建立一個家庭,這個是多麼辛苦的一件事情啊!為什麼?在二個結婚以後,就會顯現對方的缺點出來,要繼續生活在一起,就在爭吵當中,然後爭吵當中繼續過日子,繼續養兒育女,就是這樣一直重複。。。離也沒辦法離!為什麼?有孩子了,合也合起來很辛苦,叫做貌合神離,同床異夢,哎呀!這箇中國人用字真是厲害!貌合神離,同床異夢,怎麼會那麼厲害?用這個實在是。。。怎麼會那麼厲害?你看,二個人生活在一起,可是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理念完全不一樣!是不是?所以說我們有了學佛的這個因緣,哇!真是太好了!

所以稱之為迷覺,底下,即迷中之覺。然連此迷中之覺也不是真的有,而是虛妄的,故說此迷中之覺為「似有」,仿佛有,恍惚中若有,雖若有而實無;以此「迷中之覺」之體不實,故其相虛幻,不能確定。

「覺迷迷滅」:「覺」,覺了,覺知。「迷」,就是無明。若覺知無明,無明即滅。如人若覺知自己走錯了路,即不會再走錯路的,或如人已醒,即不復在夢中。

「覺不生迷」:真覺之體是不會再生迷的,也就是,佛心不會再起無明的。會再起無明就不叫做佛了。所以佛就是開採永恆的法身慧命。

義貫:

「佛告富樓那:譬如迷」失方向的「人,於一」人煙「聚」集的村「落」中(一真法界),「惑南」方「為北」方(迷妄作真);「此迷為復因迷而有」?還是「因悟所出」?

「富樓那言:如是迷人」心中之迷,「亦不」是「因迷」而起,「又不」是「因悟」而生。「何以故」?此「迷」原「本無」有「根」由可尋,「云何」說是「因迷」而生迷?「悟」與迷正相反,固「非生迷」之因,因此「云何」可說此迷是「因悟」而生的呢?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時,倏有悟」了之「人指示」而「令」得開「悟。富樓那,於意云何?此人縱」使先前「迷,於此聚落」中,經人指示令悟後,還「更生迷不」?

「不也,世尊。」富樓那答。

佛言:「富樓那,十方如來」三覺圓滿,三覺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也就是自己覺悟;覺他就是令眾生覺悟;再來就是覺行圓滿,就是他來到世間的因緣,該做的事情已經做完了,未得度的做得度的因緣,所以佛該做的事情就是做完了。所以我常常講說:人的一生,其實是一種責任跟使命感,有這樣的人,活得就很有意義!所以記住!在座諸位!你每天要有工作做,生命它才會有意義。真的!每天有工作的人,他是幸福的;一個沒有工作的人,是很可怕的!為什麼?生命它本身就是一種責任、一種工作。就像佛一樣,佛從成道,十九歲出家,三十一歲成道,你看看這《阿含經》,釋迦牟尼佛幾乎沒有一天休息,沒有的!在經典裡面記載,佛陀明天要去度眾生的時候,佛他就先入定,明天要往哪一個方向,有要度的眾生,因為佛他有神通,大神通,知道明天要往哪裡度、要往哪裡走、會碰到什麼人,佛他都有預知之明,佛可以預測未來,但是他不隨便顯現。因此佛晚上在休息,其實他沒有真正的在休息,這是經典裡面是這樣記載的。所以佛每天都在看第二天的因緣,看有哪些眾生要度。

從佛的一生一世;而且那個時候是打赤腳。後來,佛法傳到南傳,這個南傳認為,打赤腳不適合南傳、泰國的民情風俗,所以泰國的比丘穿拖鞋;那咱們中國人就比較講禮節。所以佛法傳到漢地來,認為打赤腳沒禮貌、穿拖鞋也沒禮貌,所以,就發明一種叫做僧鞋,以前叫做草鞋,出家人以前穿的叫做草鞋,草編織的鞋。後來說穿這個草鞋痲煩,碰到水的時候,沒有辦法抗拒,也沒有辦法抗拒那個寒,太寒冷的地方沒有辦法,要穿襪子,又開始發明這個僧鞋,就是我們現在發明這個僧鞋。可是這個僧鞋,它不是人功——依照人功、人體來創作的,所以我穿了那個僧鞋,整隻腳都快報廢了,那個二隻的大拇趾痛到沒有辦法;當然在建中的時候,練跆拳可能有傷到,這不是說僧鞋怎麼樣;可是它不是人功、人體來製造的。再來,那些名牌的,或者是像LaNew、阿瘦皮鞋,人家為什麼要發明出家人的鞋?人家不要,出家人沒什麼市場,為什麼要發明?整個高雄比丘加起來不到一百個,我只做給你一百個人穿,很快就倒店了,他為什麼要發明這個鞋子給你穿?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就是一般比較次等的工廠,或者是成本比較低的工廠,就這樣發明。。。現在比較好了,做一些鞋墊,就是這樣子。我們現在的這個相,已經跟佛陀當時在的相完全不同,佛陀當時在世,根本就沒有鞋子可以穿,全部都打赤腳!這裡面有大學問,赤腳,這個腳底都是有穴道,所以比丘當時,每一個人跟著佛陀都是要現威儀,要現威儀啊,佛陀在前面走,後面的比丘僧團,那個都是很靜的,一個大聖人在前面,哪一個人敢吭一聲啊?威儀啊!大家都從路。。。佛陀帶領這個比丘,這樣走過去,就度了多少人,就看到佛陀那種威儀、安詳,如如不動的威儀,就這樣走過去,多少人起信心啊,多少人起信心啊!那我們現在生活方式也就不一樣了。這個就是覺他。

那麼覺行圓滿,佛陀講了四十九年的經典,八十歲就入涅槃,功德圓滿就入涅槃。但是佛陀說:也沒有佛入涅槃,也沒有涅槃佛,因為佛從來不生,佛也從來不滅,要如是解、如是悟,才了解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華嚴經》裡面有講:我於娑婆世界八千往返示現成佛,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八千次了,來了示現成佛又回去了。。。其實是不來不去。所以,來,釋迦牟尼佛就是演一齣戲給你看,演一齣戲給你看。而且要演得逼真,釋迦牟尼佛一出生,還不能講:我就是佛來的!誰會相信你?你跟人家說你是佛,那大家都可以這樣講啊!現在就是很可怕,末法時期,動不動就是:我是摩訶迦葉來、我是文殊師利菩薩來的!動不動就是這樣子,沒有經過苦頭、修行。所以佛不願意說,來就宣布:我就是佛來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可以拿到奧斯卡金像獎,還演得真像,還演得完全讓你沒有感覺到他是在演戲,釋迦牟尼佛一定要出生,摩耶夫人、淨飯王生;出生以後就看到那個生老病死,有感觸,娶妻、生兒育女,然後把這個頭髮,半夜出城,頭髮剃掉,剃掉以後在深山修這個苦行,表法的,表外道不究竟,不能成就,吃苦要吃得對,吃苦不能成就佛道。是如是的這樣子的啟示眾生。演了一輩子,佛陀就告訴你,身教就告訴你:這個就是佛該有的次第,一點都不能逾越;何況來這裡動不動就妄語,他是什麼古佛再來的,你說謊!你是什麼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說謊!你是什麼六祖再來的,這說謊!女的就講:我是六祖婆再來的!說謊!統統是說謊。為什麼?佛一輩子示現,就是防堵你說謊,他就是這樣演一齣戲給你看的,不能逾越這個次第的。十方諸佛就演一齣戲給你看,修行就是必需按部就班來,你不要聽他在胡扯,誇大其辭,那個講自己什麼菩薩來的,你要趕快跑,趕快跑來這裡,來跟著我這個凡夫,不騙你的!真的!你千萬不要跟著他,會死得很慘!

「亦復如是」,悟後不復更迷也。「此迷」實「無本」體,其「性畢竟空」,無實相可得;「昔」在眾生位中「本」即「無迷」體生,然卻相「似有迷」時之妄「覺」,(以此妄覺而惑南為北,迷妄作真;然彼雖自生惑,而南並不成北;彼人雖迷,然妄並不因而成真,真亦不成妄。)當一念「覺」知往昔之「迷」時,此「迷」之幻相即「滅」,以本非有故,但覺知而已,亦非有迷滅;以真「覺」之體本「不生迷」故。所以迷是妄,並沒有生滅、沒有增減,妄就是無根。

經文:【「亦如翳人見空中華,翳病若除,華於空滅。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為慧?」

富樓那言:「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敕令更出,斯實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為慧?」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問言:『諸佛如來妙覺明空,何當更出山河大地?』」】

世尊就解釋了,因為妄才有山河大地,如來是妙覺明空,就沒有這個東西。

注釋:

「忽有愚人,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待華更生」:「於彼空華所滅空地」,在那空華已經滅了的地方,比喻如來證於至真,諸惑已盡。「待華更生」,等待已滅了的空中華再生起。比喻妄想分別如來還會再忽然無明又起。

「空元無華,妄見生滅,見華滅空已是顛倒」:空中本來就沒有華,以心虛妄而見有空華或生或滅。見華於空中「生起」,已是一虛妄;又見空華於空「滅去」,便是二度虛妄,顛倒又顛倒。

這個意思就是說:空中華是表示山河大地,無狀生出山河大地,你不需要去滅它,那是妄念才有的,妄動才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佛已經成佛了,這些日月星辰早就不存在了,那是一合相的假相而已,怎麼會說成佛以後又跑出山河大地?佛已經無妄,無妄就是真。

828頁,第三行,「敕令更出,斯實狂痴」:要叫已經滅了的空華又生出來,這實在是接近瘋狂的愚痴。

「如汝所解」:正如你所了解的那樣,不錯。

義貫:

「亦如」患眼「翳」之「人」妄「見空中」有「華」相,俟其「翳病若除」,其空「華」即「於空」中「滅」去。但是,「忽有」一個「愚人」,卻「於彼」人原先所見「空華所滅」之「空地」,這個「空地」是虛空之處,千萬不要把它解釋成空曠之地,哇!那慘了!有些很沒水準就是這樣,以為有一塊空地在那個空地;不是的,這是虛空的地方啊,跟那隔壁的那個空地是完全不一樣的,「又在空地跑出空中的花」,哇!差很多!期「待」彼空「華更生。汝觀是人為愚」痴呢?抑「為」有智「慧」呢?

「富樓那言:空」中「元」本就「無華」,以自心虛「妄」故「見」有華於中「生、滅」,這個就是一切眾生看到山河大地,就是在你的妄念當中有生有滅,其實生滅自性本空,本來就不生,本來就不滅,生當體即空,講不生,滅當體即空,講不滅;但是,卻不能著一個不生滅,這個就是如來的真正境界。若「見華滅」於「空,已是顛倒」了,若於華滅之後,還「敕令」本來即無之華「更」從空生「出,斯實」近於瘋「狂」的愚「痴」之徒,「云何更名如是狂人為愚」痴或「為」有智「慧」呢?實乃愚不可及!

「佛言:如汝所」了「解」的,不錯。你的了解既能如是無誤,「云何」還會「問言:諸佛如來」於所證「妙覺明空」之真如體中,「何」時「當更出」生有為習漏之「山河大地」等三種相續,諸位!山河大地怎麼來的?那四個字:有為習漏,就是妄動的意思、妄覺的意思、妄明的意思。所以世界本不動、本不生、本不滅,是妄念、妄覺、妄明,令其生、令其滅,萬法唯心,生滅的習漏就見到有為諸相;不生滅的體性真如,就無所見,見等同不見,任運七大怎麼發揮,仍然無相可得,本來七大就是本體。所以,「何」時「當更出」生有為習漏之「山河大地」等三種相續,因而復墮為凡夫?所以成佛就永遠不會變凡夫。

因此諸位!你的法身慧命就一直蒸蒸日上。在座諸位!你今天縱然損害你的這個色身、生命,你今天所種下來的無量的最上乘的《楞嚴經》的善根,依然存在,無量劫來絕對不會消失,這個就是你的本錢,你的法身慧命。就等於你那個金庫裡面蘊藏無量的金條!為什麼?你有慈悲喜舍、有佛性、有善根,還天天來、還常常來、還從不間斷來,真是讚嘆,非常讚嘆在座諸位!

829頁,詮論:

若問如來什麼時候還會再起無明,再墮為凡夫,實是褻瀆神聖。因為不了解佛法。而富樓那在前面的問答中,亦說這種人實為痴狂,富樓那在此的表現,顯示兩件事:一、此皆由於如來善於誘導,令富樓那起正知見之智慧;二、這也表示,如前所說,富樓那亦是為護佛法及利益眾生故,大權示現。

經文:【「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注釋:

「又如金礦雜於精金」:「精金」,就是純金。

我們現在所講的9999,對不對?人家說:哎呀,師父啊!您現在如果有錢,可以買一些金子起來放著,將來再把它賣掉!是不是?我又不是商人,我們不碰那種東西的,不碰的,金塊什麼買啊、賣啊,我從來不碰這種東西的;不過人家送我,我有收過,這是人家送我,又不是我買的,有什麼不可以的!送給我,然後後來就把它轉成現金,去印《楞嚴經》救救眾生啊!是不是?

又譬如金礦中,雜有純金。

830頁,「其金一純,更不成雜」:這是指金礦開採出來,經提煉後,便是純一真金,不會再含有雜質。諸位!而我們要提煉那個佛性,這可不是一生一世,我們要提煉那個佛性變成純金——成佛,這個不是一生一世有辦法的,這個需要相當的時間。

「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諸佛如來既已轉煩惱為五智菩提,這講過了。轉二種生死(二種生死就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為無上大涅槃,也是一樣的:既轉煩惱為菩提,此菩提就不會再生煩惱;既轉生死為涅槃,此涅槃就不會再成為生死。如同煉礦成金,不復為礦。是故《圓覺經》亦云:「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又雲:「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等,都是發明此義:諸佛如來所證之菩提、涅槃,乃金剛不壞,猶如真金。

義貫:

「又如」於「金礦」中「雜於精」純之「金」,此礦若開採出來,煅煉之後,「其金」即復「一純」之性,「更不成雜」;又「如木」已燒「成灰」,便「不重為木。諸佛如來」於證無上「菩提涅槃」之後,「亦復如是」,不會再變回去成為有煩惱生死的具縛凡夫。

有一個居士來這裡,就問師父了,說:請問師父!如何避開煩惱?

這個年歲比較大,我就跟他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隔了不久,又有一個居士來,他是比較年輕,但是很精進,他對禪特別有興趣,因為人家有告訴我,說這個是修禪的。又來,同一天不同時間,沒隔半個鐘頭,又跑來一個,他也問同樣的問題,很湊巧!他就:請問師父!如何避開煩惱?

我就跟他講:你避開煩惱做什麼?你慢慢的去參,不告訴你答案,你避開煩惱做什麼?體,好好的去體悟。

旁邊有一個居士竟然替我回答,我不講,叫他去參,他竟然替我回答,他說:師父!您的意思是不是說:煩惱本空,真心本有?

我就跟他講,摸摸頭,我說:你很聰明,有一點點智慧,那你做得到嗎?

啞口無言。

我說:你就像一隻鸚鵡一樣。

831頁,第三節開示三如來藏

1.空如來藏——一切皆非

經文:【「富樓那,又汝問言: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滅,又征虛空及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

富樓那,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翻過來,832頁,注釋:

「又征虛空」:「征」,就是問。

「譬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虛空」,喻如來藏。「群相」,指下面所說的明、暗、動、清、濁、霾、映七相,用以比喻七大之相。虛空喻空如來藏,以其中無有相故。「不拒諸相發揮」,此則比喻「空而不空」之如來藏,以此如來藏本體雖空無相,然亦能隨緣含容諸相於其中發揮,是故此如來藏體雖空,其中亦宛然有相,故亦不空,是故得名為「空不空如來藏」。然而,此諸相雖在如來藏中現,卻仍非如來藏所具有之物。

「雲屯則暗」:「屯」,就是屯積。

「霽(jì)澄則清」:「霽」,就是雨後天晴。雨後空中的積塵被雨水沖刷,所以空中一片清新。

「土積成霾」:「霾(mái)」,就是陰霾不開。塵土積聚於空,則空中一片陰霾之相。就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沙塵暴。

833頁,義貫:

「富樓那,又汝問言」:如來所言「地、水、火、風」四大之「本性圓」滿互「融」無礙,其體則「周遍法界」,於是你便生出這樣的「疑」惑:「水」與「火」之「性」本來是相剋的,為何能「不相陵滅」,你「又征」問「虛空及諸大地」,空大與地大二者之性,一通一礙,若「俱遍法界,不合」(就是不應當)能互「相容」納。

「富樓那,譬如虛空」,其「體」雖「非」由「群相」構成,「而」卻「不」會「拒」斥「彼諸相」於其中「發揮」(比喻如來藏體雖非七大,但並不拒七大發揮)。「所以者何?富樓那,彼太虛空」當「日照」之時「則」隨日緣而現「明」相,「雲屯」積時,「則」隨雲緣而現「暗」相,「風搖」時「則」隨風緣而現「動」相,「霽澄」時「則」隨霽緣而現「清」新之相,地「氣凝」聚時,「則」隨氣凝之緣而現「濁」相,塵「土」紛飛「積」於空中則「成」陰「霾」不開之相,江湖等「水澄」清時則「成映」現之相。

翻過來,834頁,詮論:

虛空中雖常有此等七相顯現,然而虛空本體實不染著此等相,雖則如是,但它還是任此七相隨緣而現、隨緣而滅。所以生跟滅無關於如來藏性,為什麼?記得!法性本空,諸位!好好的體悟這一句話,為什麼叫做法性本空?不是佛讓它空,不是成佛讓法性空,不是這樣,佛成佛都無關,跟眾生無關,跟聖賢無關,跟愚痴無關,跟智慧無關,因為它法性本空,是這個真理一直存在。就像虛空,不管你用什麼,它也沒有什麼增加,你給它金子、金錢,它都如如不動;你給它撒尿、放一把火燒,虛空還是一樣!所以要體悟到法性本空的道理是什麼?法性本空,生當體即空,就是無生,滅當體即空,就是無所謂滅,生跟滅屬於妄動而來的,萬法唯心所造,無明就會產生妄動。所以,我們今天所見的生滅,都是由無明妄動來的,不是真心來的;真心如如不動,生滅即停止,歇即是菩提,生滅就停止。那為什麼成佛以後生滅會繼續呢?那是因為眾生共業所感的世間,共業所感,共同的妄動、共同的無明,化作一念的生滅,所以,看出去的妄覺、妄明,妄有業果、眾生、世界,所以一切眾生共同所感的無明世間,看到的就是生滅、苦的世間,逃不掉的!成佛只有一個人啊,入寂滅涅槃,只有一個人,沒有辦法改變共業所感的世間,絕對不可能!該颱風的時候還是颱風,會死很多人;該大地震的時候還是會大地震,也是會死很多人;該火災的時候還是會火災,也是會死很多人,你不要以為一尊佛成佛以後,就可以改變殘酷的這個世間,沒有辦法!這個殘酷的世間所造作的,是所有無量無邊眾生業感所緣起的這個世間,只有一尊佛沒有辦法的!所以要共同,大家來修行,共同改變這個理念,欲望不要那麼重、煩惱不要。。。殺盜淫不要那麼重,慢慢慢慢,這個世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那才有辦法!所以諸佛如來看到這個娑婆世界,其實是淨土,為什麼?他的心就沒有染污了。我們看到為什麼是穢土?共業所感的這個世間,叫做五濁惡世。這個五濁惡世是站在眾生共業所感的角度,才講五濁惡世的,不是站在如來藏性講的,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成佛以後,這裡其實就是淨土,任何一個時空都是淨土;也沒有時空,哪裡都是地水火風空見識,哪裡都是清淨如來藏性,這個就是佛的境界。

底下,所以,又,因為地、水、火、風、空、識、根等七大在如來藏中所發揮之事,無法直接指陳,所以如來便藉用肉眼現前看得到的現象來比喻,易於理解。

經文:【「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相,為因彼生?為復空有?

若彼所生,富樓那,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

若是空明,空應自照,云何中宵雲霧之時不生光耀?當知是明非日非空,不異空日。」】

注釋:

「殊方」:就是各方。

「為因彼生」:「彼」,指緣。是從緣而生的嗎?這是破「相從緣生」。

「為復空有」:還是從虛空而有的呢?這是破「相從無因生」。

「且日照時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為日色,云何空中更見圓日」:如果太陽照耀的時候,此虛空既為日所明,則十方世界應該是同一日光之色,因為此日之光明可遍至十方世界。日之光明既從日中「出」已,則日中應不復有光明。然則為何我們仍能於空中見一圓日呢?

這個是他的解釋,用一個太陽的角度來詮釋。

義貫:

「於」汝「意云何?如是殊方諸有為」法之「相,為因」從「彼」緣而「生?為復」從「空」而「有」的呢?

「若」說是從「彼日之緣」「所生」的話,「富樓那,且」看「日照」之「時」,此虛空「既是」為「日」所「明」,則「十方世界」應「同為」均一之「日色」(然而十方世界於日照之時,並非同一均平之日色;結論:可知彼諸有為相非從因緣而生。)再者,日照之色既已從日而出,均布於十方虛空,日中即不應再有光明,「云何」我們於「空中」猶「更」可「見圓日」?(結論:是故言虛空之明相為從日出,不能成立。)

「若」言「是」從「空」而「明」(明從虛空而生),則虛「空應」能「自照」,(空既自照自明,即應時時皆明,以空性是恆常,其明亦應恆常)然而「云何」於「中宵」(中夜)及「雲霧之時」,虛空即「不」能「生」出「光耀」呢?(結論:故說虛空之明相為由虛空自生,是不能成立的。)

是故「當知,是明」相既「非」從「日」中出生,亦「非」從「空」中來,亦「不異空日」(不離空日)而能有。(乃如來藏中,循眾生業緣幻化而現,非因緣生,非無因生。)

諸位!這個循業幻化而現,這個循業,眾生循業是非常重要的觀念,也就是說:諸位!你這一輩子造什麼業,你下一輩子乃至無量劫後,你就會發現什麼業。換句話說:這個業給你一個非常具體的概念,就是你要對因果負責,要很小心處理事情,尤其是身口意,自己一定要保持完全、而且是絕對的清淨。如果你想要下輩子更好一點,或者是乃至於影響到你的無量劫,注意那個業感緣起。為什麼?都循眾生業緣幻現而現,就是如果你造了那個業,你不得不去發現,你沒有自由份啊,一點辦法都沒有,台語講的:世間沒有冤枉的事情,一定有它的因果。

經文:【「真妙覺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云何俱現?富樓那,如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東西各行,則各有日隨二人去,一東一西,先無準的。不應難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雙,云何現一?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所以記住!只要在相上、意識心分別打轉,就是一定會有爭論的,你記住這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記得!這個就是在欺騙你的真心,就放下,真心就顯現。皆是識心分別,周遍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所以你想要進入無諍的狀態、沒有辯論的狀態、沒有能所的狀態,就記得!不要在相上打轉,這個修行就能成功,記住師父的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你在公司行號也好,在哪裡機關團體也好,都沒有關係,你只要牢牢記住佛陀的教法,不必在相上妄上加妄。眾生會爭得頭破血流,你是有理性的人、你是有懂佛法的人,你記得!要站在超越的角度,你也不要捲入他們的是非,左邊來,來你的耳朵講什麼,聽一聽就好;右邊來你的耳朵講一講,聽一聽就好,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這個就是佛法,這個就是功夫!

837頁,注釋:

「真妙覺明亦復如是」:真妙之如來藏,因覺之緣而現明相,也是像這樣的。

「汝以空明,則有空現」:「明」,此為動詞;前人訓為循業而明之,意義上較接近。你若循空之業去明之,則有空之相現。

「各各發明」:「各各」,就是一一、各別之義。

「東西各行」:比喻各循其業。

「則各有日隨二人去」:比喻各發現其本業所現之大相(諸大之相)。

838頁,這裡可是非常重要的比喻,要注意聽!「一東一西,先無準的」:「準」,就是定。「的」,就是實。「先」,就是本。

此謂,則此二人各自發現各自之日:一在東、一在西,本無定實可得。也就是,並不能確定哪一個人所見的水中之日影才是真日,且其日所處的方位哪一個才是正確、實在的。(水中的第一個日影本就不實、虛妄。現在兩人又各循自業,於第一日影,又別見不同位置之二日影;第一日影已自虛妄,今若再去論究此第二對日影,到底哪一個才是真的、及處於正確的位置,豈不愚痴至極?!)

所以在座諸位!相上你有討論,就一定會有爭執;但是如果你把它討論,了解用佛法來詮釋就是:但有言說,都無實義。討論無妨,佛法不是不能說,所有言說統統是空,統統是方便說!所以不要落入分別、意識型態、執著,處處是好風光,處處是好風景。

「不應難言」:不應作這樣的問難,或質問。也就是,不應有這樣的問題或疑問。也就是說,關於這點,下面這樣的問題實不須要問——因為根本沒什麼問題:本自虛妄,還在那上面找什麼問題?!(正如,兩個人一同去看一個偵探片的電影,回家後,此二人對於其中某些情節爭論不休一樣:電影銀幕上所發生的事,本無其實,還有什麼好爭辯探究其實的?又如有人探究解析夢境,亦復如是。)

這就像報紙登的一樣,有一對夫妻打起來,打得好兇!後來人家問說:你們夫妻為什麼打得這麼凶啊?丈夫就講說:當我中到大樂透第一特獎的時候,我要買什麼買什麼。。。她就不要!那老婆就講說:跟你講了,放在銀行利息多少啊,我們生活就無憂!二個一直吵,還打架喔!然後那個人聽了以後覺得好笑,問他說:那你們中獎了嗎?你們中了嗎?他說:沒有呢?還沒開獎啊!二個大愚痴,都還沒有中,二個夫妻竟然打起來,你看看這大愚痴就是這樣子!如果中獎再來打還比較有意義。(笑)是不是?

美國有一個黑人,一對夫妻,這老婆中獎以後,不給她老公知道。後來她老公知道了,中獎,還中第一特獎,哇!幾億喔!就認為夫妻之間他有份,就開始打官司了。所以你看,一碰到金錢,夫妻也會背叛的,你看,生幾個孩子,就是中第一特獎而已喔,才幾億喔;呃,已經很多了!你看,二個夫妻就竟然這樣子翻臉!是不是?翻臉!所以有的人,徒弟就買了這個大樂透就說:師父啊!我中了大樂透以後,我就拿來印《楞嚴經》!嗯!我可不敢想!萬一師徒之間又造成誤會,還得上法院,痲煩!你不要拿給我,你默默的開一張支票給我就行了!(笑)

「此日是一,云何各行」:此水中的日影之本體,原來只是一個,為何卻各有一個日影隨二人而去?有智之人實在不應問這樣的問題。然而,這問題看來雖粗淺,道理卻很深;若非入於佛智,一般眾生,乃至凡外權小,皆不免於此誑惑。依於佛智以解此惑即是:眾生各自「循業發現」,不相妨礙;而且亦非此實彼虛。

所以循業發現,你就知道,要記住師父的話: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一出生就是平等,人應當互相尊重。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人應當互相尊重。為什麼?循業去發現你的。所以在座諸位!你看到哪一個人意見跟你不合的,你首先不要生氣,你要交換立場,如果你站在他的立場,對不對?想想看,這樣才更容易去理解對方,才比較更有理性。佛法是理性的宗教,不能說你碰到意見稍微不同的,自己在那邊一直生氣,沒有滿你的願,你也氣到那一種情形,這個是很沒有修養的!所以我們用交換立場、用理性去理解對方,能理解對方,能寬恕對方,這個就是真正學佛的人。

839頁,說:「各日既雙,云何現一?」:此二人所見之日加起來,既成雙日,為什麼由第三者看來,在水中還是只有一個日影呢?這豈不怪哉?

「宛轉虛妄,無可憑據」:「宛」,就是曲也。「轉」,就是展轉。指彎彎曲曲、輾轉變化,並非循一直道,因此虛妄不實,諸人所見者,都不能拿來當作依憑之據。以諸人所見俱皆妄相,既是妄相,如何能以虛妄之事來作為定奪之憑據?

所以在座諸位!只要你看到任何一個偉大的人,只要不是學佛,沒有辦法離開相!所以,政治家他會一直吵,他會為了某一些觀念一直吵,台灣的這些政治人物。是不是?任何一個電影,它也是在相;藝術家,他還是在相;音樂家,他也是在相,音樂相;唱歌比賽也是音樂的相。所以,這個世間都是識心分別,周遍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只有學佛的人,了悟當體即空,識心寂滅,如來藏性它就顯。記得!但這個是真功夫,這個要真正有那個功夫,掌控自己的情緒,這可是要真正的下過功夫。所以修行沒有捷徑,就是千錘百鍊而已,修行沒有捷徑,就是千錘百鍊。

839頁,義貫:

一切眾生「真妙」之如來藏因「覺」之緣而現「明,亦復如是。汝」若循「以空」之業去「明」之,「則有空」之相「現」;若循「地、水、火、風」四大「各各」業、一一去「發明」之,「則」四大「各各」一一呈「現」其相;「若」循「俱」起之業去「發明」之,「則有」同時「俱現」之現象,(循一,則一現;循多,則多現)。「云何」為「俱現」之義?「富樓那,如」在「一水中現於日影,兩人同觀水中之日」,然後「東西各行」(各循其業),「則各有」一「日隨二人去」(各自發現其業報所現之日),「一」在「東、一」在「西,先無」定「準的」實可言。

「不應」作如是「難言:此」水中之「日」影原只「是一」個,「云何各」有一日影隨二人「行」而去?這豈非變成有兩個日影?又,隨「各」人行去之「日既」已成「雙,云何」由第三者來觀,水中還只是「現一」個日影呢?(到底水中的日影是一?是二?還是三?)如是循業俱時而現,並不相衝突、並不相妨礙,互不相干,亦非絕對無乾,如此眾相,實「宛」曲輾「轉虛妄」不實,各人循業所見,「無」一「可」為真實論斷之「憑據」,以皆循其自業而妄現故。

所以你看到哪一個人業障很重,不要學佛,不學佛也引不進來,諸位!不要生氣!為什麼?循業發現,他就沒有這個根,沒有辦法的!你也不要因為你的家人不學佛而難過,因為他循業發現嘛,慢慢來,慢慢製造因緣,慢慢來,這樣子。所以度眾生就是這樣子,要等啊!

詮論:

水中日影之體已非實,眾生再循各自之業(東西各行),則其所見之日影之方位又各不同。如此則在本已虛妄之上又加虛妄;接著,你又要據此一連串虛妄所現之相去探究到底那一個才是真的日影?正確的方位應在那是?確實有幾個日影?於諸虛妄相上,又去探討其真偽、數目、方位、豈非又妄上加妄?這正好可用來比喻富樓那要探究如來藏中,循眾生業所現的七大,究竟是不是真的一一都遍於法界?如果是,為什麼這七大不會互相重疊、互相衝突、或互相凌滅?這情況與如來在此所舉的水中觀日影的例子,幾乎完全一樣——水中本來就無日,如來藏體中亦本無七大,這些七大只是眾生循業所現的幻相,既是幻象,怎會互相凌滅?藏性中之火,實非火;藏性中之水,亦實非水。是故天道眾生所見之水就像水晶(固體),且可於此水上行走;人道眾生所見之水為液體,可飲用、可沐浴,但不可能於其上步行;餓鬼道所見之水變成火,連飲用亦不能。是故於同一個水體,各道眾生皆循自本業而發現不同之相。是故諸聖於證入如來藏本體之後,便能幻化諸大,也就是所謂的示現神通,而其實是因契入如來藏本體之性,所以能盡其隨緣幻化之用,因而能隨意變化七大所現之相,而成凡夫所謂的神通。例如阿羅漢能騰空作十八變、於自身上出水、火、履水、穿壁而過等。而這些只不過是如來藏少分之用而已,因為那只是在一己的報身之上所起的作用,如果以全體如來藏而言,則有如大海之一浮漚體而已。至若佛世尊及大菩薩,以得盡如來藏全體之用故,所以能震動三千大千世界,或者是以一毫光便可以遍照法界,或可移動一佛世界並其中所有眾生至另一佛世界,或可納一佛世界於另一佛世界,乃至可納一佛世界於一毫端,亦不迫促,諸位!這裡講的全部都是《華嚴》的思想。其中眾生亦不知覺而驚駭。凡此等等,以及本經下文所示,佛世尊之大神通境界,其實亦皆只是如來藏本體不動隨緣幻化之用而已。是故如來教敕弟子修行皆不可以此用為務,就是不可以求神通。務求其體,就是要以不生不滅的涅槃妙性為本修因,所以不可以求神通。以有體自然可以起用,方不致捨本逐末。所以你追求神通,就是捨本逐末,本就是如來藏性不生滅之體。所以勸人千萬不要求神通。而此所謂體者,即如來密因也;若得信解悟入於此密因,則是如來真子,諸佛之所護念,將愁何事而不成辦?

842頁,第四行,經文:【「觀相元妄,無可指陳;猶邀空華結為空果,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觀性元真,唯妙覺明;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問不相容者?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注釋:

「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一切因緣所現之相原是虛妄,以彼一切相皆是眾生循業發現,似有而非實,無有實體可以指示陳現。

「猶邀空華,結為空果」:「邀」,求也,待也。正如同要求空華還要結出空果。這比喻:實在虛妄至極!因為見空有華已是虛妄,然而由於凡夫妄想無盡:既然有花,必定有果,開花結果,理之當然:空中既已生出花來,此花何不結果呢?——吾且待之!這個比喻實是精妙無比。喜好文學之士,一閱及此,豈不擊節讚嘆曰:「妙哉,妙哉,神來之筆!」始知如來真一切智人也,能善以種種因緣譬喻教化眾生,無不曲盡其妙。例如上文,二人觀日,東西各行之喻,亦是世間無有比之「絕妙好辭」也。筆者剃染前,於世間專業本為文學,然見佛經中之諸多絕妙之譬喻,以吾所閱世間一切文、史、哲典籍中,實無有能相與並論者。故言佛世尊乃「世間無有等」,及「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誠其然也。

「云何詰其相陵滅義」:「詰」,究詰,質問。為什麼還質問說:如來藏中所現之諸大,怎麼不會互相陵奪而消滅呢?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性」,指諸大之性。「元」,同原。此謂,至於觀諸大之性,原來是一真,本無諸相,諸相之體唯是一妙覺圓明之真心(如來藏心)。

「妙覺明心,先非水火」:「先」,原本。此妙覺圓明之如來藏心,本即非有水、火等諸大。

義貫:

「觀」一切因緣所現之「相元」是虛「妄」,並無實體,故「無」有實體「可」以「指陳」,若欲作種種指陳或探究,即「猶」如「邀」求翳眼所見之「空華」更「結為空果」,毋乃虛妄至極?(是故若了現前所觀諸現象,原為如來藏中所現空華之相,非有非無,不可究詰,)「云何」還「詰」問「其」互「相陵」奪消「滅」之「義」?意思就是:本來就虛妄,還有什麼互相陵奪、消滅之義?就是這個意思。都是如來藏性的東西,地、水、火、風、空、見、識,全部都是如來藏性,本來就是妄,同時也是真,無體可得,為何它有陵滅?就是這個意思。然若「觀」諸大之「性」則「元」是一「真」,本非諸相,「惟」一「妙覺」圓「明」真心,此「妙覺」圓「明」之如來藏「心」之中,元「先」即「非」有他「水火」風諸大,諸大尚無,「云何復問」它們彼此為何不會有「不相容者」?如來藏一物也無,雖然是現地水火風,其實也是如來藏性的東西。

「富樓那,汝以」執「色、空」等諸大體性為實有,故誤認以為其必然「相傾相奪於如來藏」中;「而」實「如來藏」則「隨為色空」等之緣,而現色空等之影相,「周遍法界」,以眾生不達如來藏深法,不知諸相幻相,諸位!為什麼諸相幻現?諸相它就是一合相,哪裡都是合起來;毛巾,它就是合起來,它就是幻,我們把它執為實有,執則成礙,「是故於」一真法界「中」,妄見實有「風」之「動」搖、「空」之「澄」寂、「日」之光「明」、及「雲」之昏「暗」等相,皆執為定實,(於是地與空不相容、水與火相陵相剋等便一時俱現),凡此皆是因「眾生」其心「迷」昧昏「悶」不通(以迷故昧於藏性真空之理;以悶故不通達諸相非實),「背」棄本有之「覺」性而妄「合」於諸「塵」影幻法,「故」從而「發」起「塵勞」,而妄見實「有世間」諸「相」。所以這個問題就是把世間執為實有,一切問題就出來了。

845頁,中間,經文:【「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注釋: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能化一為無量,或化無量為一。此為理事無礙之境界。其實一就是絕對的理,無量就是事。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此為事事無礙之境界。

「不動道場」:此為如來藏不動之理體。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寶王剎」,寶王剎土,即佛土,也就是佛的世界。此為廣狹無礙門。

義貫:

「我以」真覺「妙明不滅不生」之體性為本修因,而「合」於「如來藏」性,因「而」證於「如來藏」本體「唯妙覺明,圓」滿遍「照」一真「法界。是故於」其「中」能現化「一為無量」、或化「無量為一」之理事無礙境界,或於極「小中現」極「大」,於極「大中現」極「小」之事事無礙境界;坐於如來藏本體「不動道場」中,不起於座,而能「遍」現於「十方」世「界」;如來三「身」皆能遍「含十方無盡虛空」;能「於一毛端」中「現寶王剎」之廣狹無礙境界;及「坐」於一「微塵里轉大*輪」,廣度無量眾生。凡此皆是以如來「滅塵合覺,故」能「發」起「真如」之「妙覺明性」不可思議力用,一切無礙。

這一段就是講佛的理事、還有事事統統是無礙。當然這講佛的大神通,那是大乘佛教,他就講到佛的這種神通,已經不是你有辦法想像的;我們平凡的人就是擁有一點智慧,日子好過一點!是不是?平凡的人做平凡事,就是這樣子,我們也沒有辦法求得像佛這麼偉大,就過一個平凡、有智慧的人,日子好過一點,把自己擺平,這樣子就很不得了了,煩惱少一點,佛心多一點。當然,這是形容詞,這樣過日子就不得了了,你要像這個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個沒辦法想像的!

847頁,經文:【「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

非色、非聲、香、味、觸、法;

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密多。

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這個我們在《楞嚴經講義》都講得很清楚。

注釋:

「非心」:「心」,就是識大。如來藏體非識大。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如來藏體非六根。

「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如來藏體非緣覺法。

「非智、非得」:如來藏非小乘之無我智,亦非四雙八輩果位之證得。這個四雙八輩就是我昨天講的: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就是四雙八輩。

「般剌若」:也就是般若。如來藏非即菩薩般若法。

「怛闥阿竭」:又譯為多陀阿伽度,義即如來,佛十號之一。如來藏乃至非即如來法。

「阿羅訶」:應供。佛十號之一。如來藏乃至亦非即十號具足相之法。

「三耶三菩」:又譯為三藐三菩提,正等覺,或無上正等正覺之義。亦佛十號之一。如來藏乃至非即如來等正覺相之法。

「非常、非樂、非我、非淨」:「常、樂、我、淨」為如來無上大涅槃之相。如來藏乃至亦非即如來無上大涅槃相之法。因為體性本空,沒有這種東西,不要把常樂我淨這種名詞安在清淨心上,沒有這種東西。

義貫:

「而如來藏本妙圓」滿之「心」,其體「非心」(就是識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等世間七大;

如來藏亦「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六根;

如來藏亦「非色、非聲、香、味、觸、法」六塵;

如來藏亦「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等十八界;

如來藏亦「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等出世緣覺乘法;

如來藏亦「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等聲聞乘法;

如來藏亦「非檀那、非尸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諸「波羅密多」等菩薩法;

「如是乃至」如來藏亦「非怛闥阿竭」(就是非如來)、「非阿羅訶」(就是非應供)、「三耶三菩」(就是非無上、非正等菩提)、亦「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等如來大涅槃相法。如來藏其體究竟清淨,本無迷、悟及世間、出世間、凡聖、染淨一切有為、無為相法。

詮論:

本節為明示「空如來藏」,一切俱非;如來藏體究竟清淨,本無迷悟,故無凡無聖、無染無淨、十界之法,而為空如來藏。如來藏體雖無迷悟,然能為迷悟之所依,而有聖凡等十界於中顯現,於焉成「不空如來藏」,此即下文所說。

851頁,又,此處之「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與《般若心經》中之「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兩者名相完全相同,只是「非」字與「無」字,意義稍微不同而已。《心經》中是以般若觀照之功,而照見真空實相之中,無有世、出世間諸法。本經,就是《楞嚴經》則是以本心,不假功用,當下直體「空如來藏中」(與《心經》之「空中」二字之旨相同),本非七大、四科、有為諸法,及三乘、佛乘一切無為諸法。

左邊不用看,有因緣看一下,他在介紹他的書。(【附及,鄙人於昔所著《心經系列》中所闡述,《心經》中空有之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於其中釋言:此為如來藏之境界:乃依於如來藏而得如是觀照、了悟。今對本經,即可知鄙人所說乃有所本,系「以經證經」,足見吾言不謬。又,余以《心經系列》初版三刷附錄中之「空義再示」一文中發揮《心經》中所隱示之「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之密義,今證之本經,亦可見吾非空言。走筆至此,同道大德請詳。】)

852頁,翻過來,2.不空如來藏——一切皆即

經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聲、香、味、觸、法;

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

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義貫:

如來藏「以是俱非世、出世」間六凡、四聖一切諸法「故」。而為清淨本然之空如來藏,就因為能空,所以就能有,記得!因為能放下,所以你就擁有更多。要記住!佛法是很妙的,愈吃虧、愈忍辱,他就擁有愈多,這個世間就很奇怪。世間是占有、強占,結果失去愈多,惹來殺身之禍!這佛法是很奧妙的,你愈吃虧、愈退讓、愈忍辱,他就愈多,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因為空如來藏什麼都沒有,卻擁有最多。是故「即如來藏」而能起「元」本「明心」之無窮「妙」用:

是故如來藏「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七大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來藏「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六根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來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六塵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來藏「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十八界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翻過來,854頁,如來藏「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一切緣覺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來藏「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一切聲聞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來藏「即檀那、即尸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一切菩薩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如是乃至」如來藏「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一切如來法即如來藏隨緣所現。

很好!我就像報告新聞一樣,每個字都把它念得非常清楚。因為有的人說:哎呀!這個法師有時候講經的時候,文字不清楚,底下聽不懂。我都念得非常標準,經過特別的訓練,在樓上就念好等它,就等於報告新聞一樣。這念得標準吧?

854頁,詮論:

本節所彰顯「如來藏即一切法」,而成所謂「不空如來藏」。然而,讀者必須注意,所謂「空如來藏」,並不是說「真如之體是無」,而是說真如之體性畢竟空寂,不著、不染、亦不息止一切染淨之法,如實空故。為什麼?放下,它本來就空無自性。所謂這個染、淨,其實都是你自己定義的,你加一個淨,你就是染,這麼簡單!淨盡還是空,染,它還是空。所以他一直告訴你:空無自性,相妄性真,就是這個道理,不能在相論斷淨染、聖凡、有無、對錯,沒有這個東西啊!這個才是進入真正的淨法,才是真正的淨,真正的淨就不立一個淨。《起信論義記》雲:「言如實空者,此以如實之中、空無妄染故,雲如實空,非謂如實自空。」換言之,「空如來藏」的「空」字,是指無染、無著,不是說沒有體。又,《大乘止觀》雲:「此心性,雖復緣起建立生死、涅槃、違順等法,而復心體平等,妙絕染淨之相;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意思就是:非直心之體自性平等,(這個逗點畫掉)所起染淨等法;這個逗點在這裡沒有什麼意思(即:非直心體自性平等所起染淨等法)。亦復性自非有。」意思就是說:不可以說體性沒有,亦復性自非有,就是也不能說體性沒有。至於「不空如來藏」,義即真如之性,具足一切萬德,德無不備、法無不現。簡言之,「空如來藏」即是表示如來藏「不變」之性;而「不空如來藏」即表示如來藏「隨緣」之性,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成就如來藏隨緣而不變、不變而隨緣之義。

然而,請注意,並非有「兩個如來藏」,一個空、一個不空;也並非有「兩種如來藏」:如來藏只有一個,諸位!這個「一」也不可得,千萬不要把它當作一個,這個「一」就是絕對、沒有東西,佛教講的「一」,它是絕對,就是不二的意思。如來藏只有一個,只有一種;空與不空只是用來描述如來藏的兩種性能。如同一輛車,用牛拖即稱牛車,用馬拖即稱馬車,用驢拖即稱驢車;同是一車,從用得名。又,同是一瓶,用來裝水,即稱水瓶,用來裝牛奶即稱奶瓶,用來裝油即稱油瓶。如來藏亦如是,體本是一,用即差別,從用得名;名用雖殊,而體本一。以如來藏本體究竟寂靜不染,稱之為「空如來藏」;若隨緣起用,現世出世一切相,則稱之為「不空如來藏」:同一如來藏,在不同的作用、情況下,得不同之名。

翻過來,856頁,3.空不空如來藏——皆非皆即、離非離即

經文:【「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