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解六結,越三空。 第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

圓瑛法匯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慧律法師主講

第10套

講題: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解六結,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數:共8片(本片為第2片)

編碼:094【DVD簡體版】

請坐下。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好!各位尊敬的法師、各位慈悲的護法居士大德,今天是2011年9月3號,我們開這個《楞嚴經》的課程。(眾鼓掌)我以前閱讀三藏的時候,每天只睡一個鐘頭,因為有一個老法師跟我講;我剛剛在南普陀佛學院念書,有一個老法師來參訪,老法師人很謙虛,他住茅蓬,他說:慧律法師!我看你是個僧才,我有一句話,很重要的話要告訴你:你記得!名跟利讓給別人,修行完全靠實力的,這些都不重要。所有的榮耀、名啊、利啊,你都不要,不必跟人家搶。你只要聽我一句話:要通達三藏、要悟明心性,成功是屬於實力的人,偶爾的奇蹟不一定會成功,有實力的人,隨時會創造奇蹟。我說:感謝老法師您的開示!他說:你在佛教、將來的佛教,你會有一番作為,記住我的話:名跟利一定要放,修行人這個不放,沒辦法修行!我說:謝謝老法師的開示。從此以後,我就這樣一直自我期許、自我堅定意志,來這樣閱讀藏經。要完成這個《楞嚴經》,這是師父的一個責任。

我呀從研究院畢業,出家以來,看到佛教的種種的弊病,尤其是大乘佛教有讓人很傷感的地方,因為太多的善巧方便,讓眾生迷失了,也不曉得佛的真義、真正的義理是什麼。很少法師在弘法能夠觸動到佛教的核心;佛教的核心就是涅槃第一義諦妙心,幾乎沒有;有的話還是微乎其微。大部分台灣的佛教、海峽兩岸看到的佛教,就是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法會、持咒,庸俗化、世俗化、邊緣化、慈善化、學校化、個人化,大部分都是辦這個;當然,我們在這個地方也隨喜,因為大家都有時空,我不是說他們這樣叫做不對,我講的是說:這些善巧方便,有離佛教的核心價值愈來愈遠,這個是佛教悲哀的一面,因為它日漸衰微,提不起勁兒,也不曉得佛教的核心重點是什麼。所以,我有感於此,一定要講這個《楞嚴經》。那麼《楞嚴經》是一面照妖鏡,尤其是現在這個末法,斂財騙色,到處。。。。。哎呀!一堆啦,一堆啦,只是沒講而已。

當你發現這個佛教的弊病那麼的嚴重,有傷感,也想要振興,但也不是說靠我一個人的力量有辦法,我所能扮演的就是一個小角色,總要把正法、正知正見、佛陀的究竟義、第一義諦妙義,把它呈現在各位有因緣的手中,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品嘗到佛的究竟義是什麼。現在一講起來就是:他一講起來就是法中之王啦、活佛中的活佛,他一讚嘆起來,是全世界的名詞都沒辦法形容他,這個就是聽起來讓人傷感的地方,不怕因果了!末法時期,這個講一句實話:就是膽大包天的人就開始胡作非為了,沒有幾個人怕因果了;而我們怕,我們很怕,我們不敢亂說,所以師父還是按部就班來。我在這裡,沒有批評任何一個道場或個人,是說來跟我們有緣的佛弟子勉勵,真正的佛的究竟義是什麼?核心的價值是什麼?就是涅槃不生不滅的思想,就是開悟見性,明本心、見本性,如來藏性是每一個人都有的,這個才是重點!請問:釋迦牟尼佛一輩子都在做什麼工作?都在做自利利他,自利就是微密觀照,利他就是弘法利生,這個就是僧伽的責任。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不一樣了,大家講起來都有苦衷,有一個法師來說:慧律法師!我們也沒有辦法像您這樣講經說法、弘法利生,對不對?當然要搞一些相的東西,信徒才會來。我說:嗯,對!講得有理。要不然怎麼辦?

那麼今天請大家穿這個白上衣來,是有原因的,因為我們這個「文殊講堂」,翻譯英文叫做WenshuSchool,不是翻譯成WenshuTemple,WenshuTemple叫做文殊寺廟、道場;WenshuSchool這是一個學校,就是「文殊講堂」是翻譯成WenshuSchool,所以大家一律穿這個白色的上衣來,就比較有統一性跟和諧性,至少好看一點,攝影起來才不會花花綠綠的,「花綠路貓」,這樣攝影起來又比較好看一點。那麼,如果你有重感冒,只有開緣,就是說你現在坐在冷氣下,你又重感冒,我稍微加一件厚一點的衣服,那個不為過。法無師前幾天宣布說:坐樓下的人要穿白衣服。不對的!是整個講堂統統要穿白衣服的,整個講堂統統要穿白色上衣的。到了冬天的時候,我們就變成穿大衣,就比較難控制了,因為每一個人愛漂亮的程度都不一樣。對不對?所以有的人,冬天我們就以紅色跟黑色的外套、大衣為顏色。這一次帶給很多人的困擾說:啊?穿白衣服?我沒有白衣服呢!有很多人去找、還買了,去Chanel買一件說七、八千;上個課買那麼貴的衣服做什麼?不用買那麼貴的。所以,穿這個白色上衣,它就有完整性,你看這個鏡頭看起來就非常的和諧,非常的和諧。所以,整棟所有的在家居士,一律,男眾、女眾統統要穿白上衣,這是一個學校,就是一個制度,就是這樣子的。

那麼這個《楞嚴經》,我給它看了這個篇幅,如果按照這樣,一個禮拜講一堂課,要講三年!所以將來在星期天要補課,要補課,像下個禮拜就要上二天的課。為什麼?如果三年,我們把它濃縮成一年半,一個禮拜上課二天,在師父的體力、能力範圍內沒有問題,現在氣色也不一樣了,現在也完全不打針、也不服用西藥,一粒都不吃!所以這個體質也不會被破壞。我現在不是用控制的,全部都是自然的,自然療法的。那麼《楞嚴經》,像下個禮拜六、日要補課;再下個禮拜十八號的禮拜天,因為是八關齋戒,那就沒辦法。再二十五號,開義工大會,也沒辦法,要開示「佛陀的格言第五集」。再來,十月一號、二號要上二天,十月。那麼師父的課程由師父宣布,跟行事曆沒有任何的關係,我的課程由我安排,行事曆對師父來講變成一個參考,由我宣布為主。所以,你們要做一個工作:你們下一個禮拜所有的居士,都要像。。。去寫一張名片,就像那個你們的名片,你的名字、你的住址、你的手機、座機,為什麼?這裡有變動,電話可以隨時跟你聯絡。所以你們要留下你們的電話。你說:哎呀!我們要隱私,我們怕這個詐欺集團!那我們也沒辦法,把我當作詐欺集團,我也沒辦法,那你就不要寫,你就不要寫,也沒辦法嘛!是不是?所以,到水陸以前,就是下個禮拜;明天當然就沒辦法了,明天,因為第一天上課,明天補課,大家嚇一跳:我們都安排好要出去玩了,怎麼突然宣布明天要補課?這樣又說不過去。對不對?所以下個禮拜要上二天的課,再休息二個禮拜;我講的是禮拜天,再來禮拜天,沒辦法上課,再來就是十月二號。所以到水陸前,就是補下個禮拜一個禮拜天,還有十月二號也是禮拜天。那麼,十一月五號開課,十一月五號開課;我的課程跟行事曆沒關係,十一月五號,十一月六號開始,每個禮拜沒有碰到八關齋戒、沒有碰到佛七的,統統二天,統統二天,就是這樣子。

那麼,《楞嚴經》講完了,師父接下去就會講《楞伽經》;《楞嚴經》跟《楞伽經》,是全世界佛弟子、大乘佛弟子公認為最難的、最艱澀的,幾乎看不懂的,幾乎看不懂的。所以我們的進度才之所以這樣慢,就怕大家聽不懂。師父對佛菩薩、龍天護法很感恩,也特別有信心,更加的堅定,弘法利生會培植自己的福報,也培植了大家的正信、法身慧命。

在講經前要先勉勵幾句,我們為什麼要聽經聞法?所以在開課前,勉勵幾句重要的哲學銘言:人生充滿疾病跟死亡的殘酷,這些都是事實,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因為有太多的悲劇,就會啟動心靈另一扇智慧、解脫之窗。今天我們就是做這個工作。再念一遍:為什麼要聽經聞法呢?人生充滿著疾病與死亡的殘酷,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事實;但是人類也因為有太多的悲劇,就會啟動心靈另一扇窗,什麼窗?智慧、解脫之窗。所以在座諸位是值得讚嘆的,所有的法師跟居士,你們正在開啟另一扇智慧、解脫之窗。

再來,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上、世間無上的真愛。我們這個世間,都在追求種種的愛;愛當然包括多個層次,像男女的愛也有,父子的愛、家庭的愛、師生的愛,或者是君臣之愛,都有。所以不要迷戀對方的擁抱,也就是不要一直期盼說對方來擁抱我。所有的真愛,盡在佛陀慈悲正法的諦理中;找到了正法,便找到了世間無上的真愛。

記住!我們一定要牢牢的記住,溫暖的語言,會帶來溫暖的回饋,人的一輩子,學會了講話溫和的語言,你所有的享受都是陽光、都是春天。因果是如此的直接,你今天大聲對別人呵叱,你所得到的不會是好結果的;如果對方有錯,我們好好的用溫和的語言來規勸。因果是很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所以,好好的修養自己,好好的修行自己,一定要守住這個口業,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一尊佛是口業不清淨而可以成佛的,是沒有的!而且守這個口業是最簡單的,我就閉上眼;不是閉上眼,我就閉上嘴巴就好了!對不對?閉上嘴巴,蒼蠅永遠飛不進來,為什麼?因為人與人之間都要語言,而這個也最容易造的就是這個嘴巴,謾罵啊、毀謗啊也是;但是我們可以把它轉換一下,隨喜啊、讚嘆啊!

在無常的世間裡,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為什麼?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謂死亡是幻想的破滅。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的界線是很模糊的。再講一遍:在這個無常的世間裡面,千萬不要說了太多太美的承諾,否則有時候一瞬間,會變成心碎的寂寞,唉!做不到!所以你有這個能力,也不能隨隨便便的承諾,要承諾就要去完成,像師父承諾要完成這個《楞嚴經》,要好好的去做,我有這個能力、有這個實力;但是,無常會變成怎麼樣?活多久不知道。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這個「死亡」用更寬廣的角度來解讀,「死亡」是美麗的幻想破滅。這個人結婚了,哇!穿得很好、很漂亮,郎才女貌;沒多久,先生事業失敗了;再過三年,通緝了;再過五年,破產了,本來痲雀變鳳凰,後來鳳凰就變痲雀了!不過變痲雀還不錯,還有得飛,怕變成烤痲雀就痲煩了!所以,無常的世間,美麗常常伴隨著死亡,所以有時候,美麗跟死亡界線很模糊,非常的模糊。意思就是:我們修行,心裡都要有準備,要有準備。對不對?我們能活多久,沒有人知道。

僧跟俗必需要切記: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的良知,人類一碰到名跟利,就忘了自己了,忘了我們原來的佛性了。就像師父剛剛舉這個例子,老法師早就告訴我了,那個時候在南普陀佛學院,他來的時候,他就是私下這樣告訴我,我到現在都很感恩他!名利這一把刀,會斬斷人類的良知,所以,大家務必要淡泊名利,不要爭那個頭破血流。再來,大修行人和大成就者,這些聖人心目中的字典,是沒有「僥倖」二個字的,完全是靠實力的,不是靠頭銜的。一個成功者,是要靠實力與心靈的協調,不是靠頭銜的、不是靠廣告的。今天我們要走修行的路線,就只有四個字:腳踏實地,台灣話講得很好:一步一腳印。講得真是好啊!要按部就班來。當一個大悟的見性的聖人,就像燈塔。你看在港口裡面,看到那個港口的高處的燈塔,燈塔只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同樣的,開悟、大悟見性的聖人,只會用慈悲、智慧的光芒普照眾生,不會像眾生煩煩惱惱,每天都發出噪音。諸位!你可以從你的四周圍人看,那個人一碰到境界,除了牢騷跟抱怨、攻擊、傷害別人,一講什麼都不對,那個就是凡夫。燈塔只會放出光芒,不會發出噪音的,因為它引導航行的船隻,有著正規的路要走。在座諸位!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光明的燈塔,就等待你的開發跟顯露。

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三種水構成的,一、淚水,二、汗水,三、血水的交織。再念一遍: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意思就是說:你想要在佛教真實的受用,要碰到了善知識、碰到了好的團體,打不會跑的、罵絕對不會走的;我死在這裡,統統要聽經、要聞法,因為這個是法身慧命啊,這個是無量億劫來法身慧命啊!每一個人都有聖人的本懷,不是只有佛有,我們也有聖人的智慧。所以,你想要轉凡成聖、要見性的聖人,那只有。。。。。。無論你吃了多少苦、淚水,多麼的傷心、多麼的苦,流了無盡的汗水,血水,耗盡你心中的血水,你也是要堅持!所以,大悟見性的聖人,通常是淚水、汗水、血水的交織,沒有僥倖的。

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苦;只有深度沐浴在佛陀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的清涼。一隻野獸被宰的時候,它就知道那個利刃有多痛,那個刀子割下去有多痛!對不對?那一隻牛,你沒把它殺死的時候,殺到一半的時候還活著,那個牛那種痛苦,那可不是一般了!如果你拿一支刀子往自己身上割,然後再撒一點鹽巴,你就知道那種痛,不會死,實在是刀子讓你痛,痛不欲生!所以,只有被宰的野獸,才知道利刃的痛楚。也只有深度——要深度沐浴在佛陀的正法的修行人,才知道身心清涼的可貴!所以今天無論你吃多少的苦,能有經典聽,是福報很大、是大幸運者,大幸運者。

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精進才能開啟佛陀智慧之門。精進,堅持精進,才能開啟佛陀的智慧之門。再講一下:哲學家說:疲倦的蛇是不會咬死人的;懶惰的人是戰不勝無明煩惱的,唯有精進,才能夠啟動佛陀智慧之門。所以大家一定要堅持聽經聞法,要打死不退轉,不管上刀山、下油鍋,乃至於你來的時候,晚上下冰雹了,還是要上課!這種堅持,諸佛菩薩感動,你才有機會解脫生死。來這裡不是玩遊戲,來這裡是無限智慧莊嚴的殿堂,是選擇佛道,用智慧決擇的道場,這絕對不是說懶惰的人可以的、做得來的。

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和生命交給上帝的。再念一遍:好漢,好漢要自己創造運氣,有智慧的人,不會把時光跟生命交給上帝的,生命自己作主。對寶寶來說,慈母的雙手是最好的良藥;對佛弟子來說,佛陀的正法、這些經典,是最佳的甘露,起死回生的甘露。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早日覺悟。不要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如果你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記得!生滅法沒有美夢,生滅法是敗壞之相。所以,人一定要聽經聞法,才了解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是什麼,人一定要聽經聞法,要早日覺悟!一直做著生滅法的美夢,會讓你的心中呈現無盡的痛楚和惆悵。

有一部電影叫做「戰爭與和平」,我們把戰爭與和平這個沙場和和平的園地,拉到我們內心的反映,戰場不在外邊、和平的園地不在外邊,用我們真如本性這個心靈,來簡單描述一下:如果你今天能所不斷、貪嗔痴慢疑不斷、嫉妒心不斷,你的內心就是沙場、就是戰場!煩惱不斷的跟你真如打仗,習氣跟真如打仗,你壓不過它、打不過它,真如打不過這個無明煩惱,凡夫嘛!所以你的內心裏面,就一直在戰爭當中。這個戰爭當中是很殘酷的,外面的現實的戰爭,死亡、疾病、沒有水、沒有電,一片焦土,世界幾乎毀滅,這個就是戰爭的殘酷!我們的內心裏面,碰到這樣能所不斷,人我是非,剛直的不斷的戰爭,你的心靈千瘡百孔,沒辦法彌平。所以不要把戰場移動到你的心裏面來,我們心要過著真如的和平世界,慈悲的心靈,在佛陀的不生不滅的真如自性裡面,有充滿著陽光,百花齊放,有山有水,有魚、小魚兒在游,永遠的和平。在這個心靈裡面,美麗如畫的心靈裡面,真如的真心當中,沒有人我是非、沒有我執、沒有法執、沒有無明,唯是一心,唯是真如,唯是慈悲,唯有平等,唯有放下,唯有無諍,唯有和合,沒有人我是非。

諸位!想進入這個和平的園地,很簡單,就放下對相上的執著,對相上,相一著就對立;相不住,就是本來的面目,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很簡單。

佛陀的智慧光明,常對著黑暗微笑,問題是你認不認識佛陀的光明?你不認識佛陀的光明,你如何對黑暗來微笑呢?意思就是:黑暗拿光明沒辦法。英雄創造歷史,佛陀發現這個涅槃。在座諸位!如果我們肯攜手合作,我們來共同精進於佛道,我們也很容易就會發現到涅槃。

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和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所以,在座諸位!只要你轉向佛道,所有的痛苦,都有它某一個層面的價值和意義,所有的煩惱,都是你成功的絆腳石。當你找到真理的時候;當你找到真愛的時候;當你找到佛陀的慈悲、究竟清涼的諦理的時候,你的心靈會大地震:哇!這個世界怎麼會有這麼好的東西啊!你只要知足、只要滿足,內心充滿佛的智慧,全天下的人,誰會比你更富有?沒有的,沒有的。再念一遍:地球如果沒有板塊運動的擠壓,便沒有高山的出現;人類心靈沒有經過智慧和正法的震動,便不可能超凡入聖。

諸位!現實的無奈,有時候會讓我們失去決擇,你看看這個世間的人,現實的無奈,為了錢、為了家庭。所以那些年輕人,如果有因緣碰到佛法,我都舉一個例子給他聽,你現在有機會出家,你為什麼不出家?譬如說你娶一個老婆、生二個兒子,然後買一千萬的房子;就以高雄來講,一千萬,至少也得七、八百萬,房子嘛,像樣的,這開始就貸款了!你想想看,你要養你自己、養老婆、養二個兒子、一棟房子一千萬的貸款,你就可想而知,一輩子!除非你家有留一些財產、房地產,那沒話講。或者是你本身很有才幹的,一個月做直銷,賺了三、四十萬,那個另當別論。我指的就是說那一些固定的收入,三萬啦、四萬啦,有的人還沒收入這麼多,二萬多一點點。

有一個台灣大學剛剛畢業的,人家問他說:你哪裡畢業的?我台大畢業的。一個月現在多少?二萬六,二萬六。對不對?很辛苦的!所以我最近剃度二位法師,我都是這樣跟他勉勵的,都是跟他這樣勉勵的:二位走對路了!對不對?走了對路了,你碰到了師父跟你勉勵,走對路了!那沒辦法,二個都是高學歷,一個台北醫學院、一個博士,二個都高學歷的,爸爸、媽媽都希望他們結婚、生兒育女,對不對?但是,這一條路比外面更重要。所以,他們有因緣來,他來這裡出家,師父也很讚嘆!來!你們這些年輕的男眾,還有沒有人要來的?沒有,沒有人要出家嗎?六十歲的不用舉手了。沒有,這樣沒有,二個而已。樓上的我沒看到,樓上如果有想剃度的再來報名。所以現實的無奈,有時會讓我們失去選擇。那麼今天大家有幸運來選擇這個正法、來聞法,那麼就是死而無憾了!所以大家要堅持。

那麼這個勉勵的話,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諸位翻開《楞嚴經講義》655頁,655頁的第六行,云何為濁?我們2011,九月三號的開課從這裡開始。那麼在這裡開始,再前面那一段,我們簡單念一下經文就好,654頁;雖然講過了,但是有一點連續性,看大的黑字型就可以:

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655頁,中間,【卯二總喻濁相】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潔本然,即彼塵土灰砂之倫,本質留礙,二體法爾,性不相循。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投於淨水,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容貌汩然,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

在這裡告訴你什麼叫做濁相。

云何為濁?先解釋一下,佛陀用比喻來解釋這個濁,云何為濁?我們常常誦《彌陀經》: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對不對?這五濁到處都看得到,那麼,什麼是濁?在這裡還要特別注意,每一本經典、每一部角度、每一種角度,解釋這個五濁,多多少少有一點差異,不一樣的!五濁不是固定的詮釋,要看哪一本經典,對根器講五濁不一樣的,這一點稍微注意一下。

云何為濁?阿難!譬如清水,清淨本然,這個清淨本然是比喻純真之心,純真之心就是真如自性。即彼塵土灰砂,這比喻四大;之倫,「倫」就是類,之類。即彼塵土灰砂之倫,就是比喻四大。這個四大,它的本質是留礙的,「留」就是留滯,「礙」就是隔礙。本質之體,這是留礙的,因為四大是有障礙的、有滯礙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循」就是順,清淨的水跟四大——地、水、火、風,是二種不同的性質,叫二體法爾。二體就是:一個是清潔的體,一個是留礙——留滯、隔礙之體,不一樣的!二體法爾。性不相循,這個「性」,前面加二個字更清楚,「性」就是本來,「性」前面加二個字,叫做:本來。二體法爾,本來性不相循,就是一個是清淨的水,一個是有留礙的四大,這二種體,它的法爾,本來一個是清潔、一個是留礙,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本來性不相循,「循」就是順,清淨的水不是四大,四大不是清淨的水。

底下,有世間人,取彼土塵,把這個土塵投入於淨水,這個是比喻就是說:這個地水火風,跟這個真心攪拌在一起了。取彼土塵,投於淨水,這個比喻就是起妄亂真。土失留礙,水亡清潔,土失留礙,底下加二個字:之性,土失留礙之性。水亡,「亡」也是失去,水就失去了清潔之相。容貌汩然,「汩」本來是水流動的樣子,或者是擾亂的樣子。那麼右邊加一個「曰」叫做汩(gu三聲);如果加一個「日」呢?那叫做汨(mi四聲),汨羅江那個汨,不一樣的。汩然。容貌就變成了擾亂、渾濁的樣子,名之為濁。汝濁五重,亦復如是,你心水之濁相共有五層,也是這樣子。

好!整個把它貫串一下,所以什麼叫做濁呢?阿難!譬如說清水,這清淨、清潔本然,這個純真之心的清淨之水,跟那個四大的塵土的灰飛之類,把它加在一起;而這個本質,灰砂的本質是有留礙的。那麼一個是清潔,一個是留礙,叫二體法爾,二體:一個是清潔的體,一個是留礙的體,本來性是不互相順從的。有世間人,拿那個土塵投到這個清水,結果呢?土也失去了留礙之性,水也失去了清潔之相,真心不像真心,四大又不像四大,容貌變了、改變了,擾亂了、渾濁的樣子,名之為濁。你心中五濁之相共有五層,亦復如是。

【此喻總明五濁之相。首句征,下喻明。】「征」就是問,第一句就問了,第二句就是說明。【清水二句,喻純真之心,清淨本然,塵土灰砂喻四大。倫,類也;質體也。本質留礙:謂四大本體,是留滯隔礙,能障真性。二體即清水之體,與四大之體。法爾,即本來之義,一清潔,以留礙。性不相循:】「循」就是順。【喻純真之心與四大,一真一妄,】真就是如來藏性,妄就是四大。【其性各異。】【有世間人,喻迷位眾生;取土投水,喻起妄亂真。】妄一起來,真心就埋沒了。【以致真妄和合,色心交織,喻如土失留礙,水亡清潔,真妄不分,故曰:「汩然」,乃混沌昏擾之相,名之為濁。汝阿難心水,濁相五重,亦復如是。】這個文字簡單。

656頁,第五行,【卯三別列濁名】

【阿難!汝見虛空,遍十方界,空見不分,有空無體,有見無覺,相織妄成,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解釋一下:阿難!你看到了外在這個虛空,就是外面的相分的虛空,遍十方界。

空見不分,外面的虛空跟你的見分,是很難去劃分的,是能所不分的。眼睛看著虛空,你怎麼有辦法分辨說那是你的見分、那是你的見精、那是你的虛空?沒辦法分的!所以講:空見不分,就是外面的虛空,跟你的見精、這見分,是能所不分的,很難分的!

有空無體,若但有外在的虛空,而沒有見分;有空就是但有空,而無見,沒有見分。所以無體就是:那麼這個虛空是沒有體性可得的,沒有用的。有空,就是有虛空;如果你底下把它加四個字就看得懂:有空「而無見分」,有外在的空、虛空之相,而無見分。所以,「有空」加四個字:而無見分,那這樣就看得懂了,看得懂。「無體」的上面再加二個字,再加二個字:「則空」無體可得。意思就是說:如果只有外面的虛空,而沒有見分來給它對應;能所是一對的嘛,才能夠顯出虛空。沒有見分,只有外面的虛空,那麼這個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這個無體就是:那麼這虛空是無體性可得的,必需要有見分來攀緣。

底下,有見無覺,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而沒有外在的所對的虛空之塵境。這個「無覺」,這個「無覺」不好解釋,如果你給它加幾個字就會更清楚:無外在所對之塵,不能顯覺,不能顯覺,顯出這個見分的意思,顯出這個見根。意思就是:無塵不能顯覺,無塵不能顯出見根,那麼這樣子聽就更清楚了!有見無覺,再講一遍:如果只有能見的見分,而沒有外在的虛空所對之塵境,無覺就是:那就沒有辦法顯這個覺,無法顯出這個見根,就是無塵不能顯根的意思,叫做無覺。這個「無覺」,成觀法師的《義貫》,解釋得跟這裡不太一樣,不過都符合佛的意思。

相織妄成就是密不可分,妄成一體的意思就是說:渾濁真性,密不可分,渾濁了真性,妄成一體,隱蔽妙明,造成了濁相。第一重就是劫濁,就是虛空跟見分、見精完全交織在一起。此濁是依色陰,色陰,色、受、想、行、識那個色,色、聲、香、味、觸、法那個色,此濁依於色陰來解讀的。

再講一遍:說:阿難!你看到外面的太虛空嗎?這個外面的虛空是遍滿十方界的。空見不分,就是外面的虛空之相,如果沒有內在的見分是沒辦法的,所以,能所是一體的。所以外空、內見是分不清楚的,能所很難分的。有空無體,若但有外面的虛空而無見分,那麼,虛空本身並無體可得,因為虛空無相,空無自性。有見無覺,有能見,但是沒有外在的塵,也沒辦法顯出這個覺;覺性就是覺,覺根就是見根的意思。無塵不能顯根,叫做無覺,沒有外在的六塵,也沒有辦法顯出這個見根。相織妄成,空與見,相織妄成,前面要加三個字:就是「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相織妄成,相,前面加三個字:「空」,就是虛空的空;「與見」,空跟見。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妄成」底下加四個字:密不可分,那麼這樣意思就看得來。所以,空與見相織妄成,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就是妄成一體,渾濁真性,隱蔽了妙明,造成了濁相,這是第一重,名為劫濁。

【此下五段,別示五濁之名,由體相合而成名也。今先示劫濁,此濁依於色陰,內四大,外五大,俱屬色陰。】內四大跟外五大,內四大:地、水、火、風;外五大:地、水、火、風、空,俱屬於色陰。【內六精之性,乃屬心法,凡言濁者,以心水本湛,】這個心水,我們的本性如來藏本來就是光明清淨的。【由諸大】四大,【投以成濁,如上喻所明,】譬如上面所講的、解釋的。【此劫濁依色陰。】【外五大之空大,與六精之見精,交織而成。】交織而成。【首句汝見虛空,舉空以影】「影」就是影射,就是包括的意思。用舉一個虛空就包括了地水火風空,就包括了。舉空以影,【地大等四,】地就是地、水、火、風四大;舉一個虛空就代表五大,包括地水火風。【舉見以影聞精等五。】舉一個見,就包括了見聞覺知,見有見精、聞有聞精,見聞覺知等五。【獨舉空見,】獨舉,「空」就是虛空,「見」就是見分、見精。【以其兩者,俱遍十方世界,】眼睛看出去虛空,你有沒有辦法分辨說這是眼睛的見,還是外在的虛空的相?分不清楚。【妄織之相易明。】【空見不分者:同時俱遍,不能分出,何處是見之邊涯,何者為空之界畔,此三句舉劫濁體。】這個三句是告訴你劫濁之體,我們常常念:劫濁、見濁、眾生濁、煩惱濁等等、命濁,這個就是劫濁。這個劫濁可以說叫做總,總,後面叫做別。

【有空無體,有見無覺者:】若但有虛空,而無見分,(【若但有空而無見,】)【則空無體可得,即無見誰明空體?】如果沒有見分,誰來了解能夠明虛空之體呢?當然要有眼睛看啊!對不對?【若但有見而無空,】如果只有能緣的見分,而沒有外在的虛空,【則見無有所覺,】之外塵。所覺,後面加三個字就更清楚:所覺「之外塵」。如果只有見分,能緣的見分,而沒有所緣的外在的塵境,【即無塵不能顯根。】諸位!沒有相,你眼睛做什麼?耳朵做什麼?如果沒有外在的塵相,眼耳鼻舌身意做什麼?對不對?一個人嘴巴,外面統統沒有味道,嘴巴,你也嘗不出什麼味道啊!對不對?所以說我們了解,無塵是不能顯根的,明、暗顯出眼根嘛;動、靜顯出耳根嘛!對不對?明、暗是眼睛之塵;動、靜是耳根之塵,所以,無塵不能顯根。也就是說:外面的塵,就眼睛來講,明跟暗,才能夠顯示說眼根。是不是?

【相織妄成:以空見相織,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見空既爾,】見與空既然是如此的關係,那麼,【見色亦然,】對不對?【眼根既爾,余根亦然;】耳、鼻、舌、身當然也是如此,有根就一定有塵。【根塵相對,渾濁真性,隱蔽妙明,遂成劫濁之相。此三句明劫濁相,後二句出劫濁名,是第一重,名為劫濁也。此濁居初,】為什麼這個濁是最先講的呢?【若按從真起妄解,汝見虛空,見當指能見見分,】中間加一個「之」更清楚:見當指能見「之」見分。為什麼要加呢?這樣語意你才看得來。所以做筆記變成一個聽經聞法非常重要的功課!為什麼?因為你不曉得你什麼時候會上台弘法;或者是你不曉得什麼時候會複習一下《楞嚴經》,所以這個做筆記變成很重要。做筆記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強化自己的印象,強化自己的印象,使自己的佛學的底子更加的深厚。【空當指晦昧空相,】晦昧就是昏暗不明之空相,虛空之相,沒有智慧嘛!【見相交織,】見,寫一下筆記:「見」就是六根,「相」就是外六塵。見相交織,【而成劫濁也。】如果單單這一句,他是用這個虛空跟見分,見相交織,內在的見分、外在的塵相交織。他舉這個空跟見,來作為劫濁的開始,而成劫濁也。

底下是受陰,這個濁是依於受陰來講的。所以,第一個是指色陰,因為虛空包括在色法裡面,這前面都講過了。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見、聞、覺、知,壅令留礙,水、火、風、土,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汝身現摶,「摶」就是取,你現在取哪裡、取什麼呢?取地、水、火、風這四大為你這個體。然後呢?見、聞、覺、知,就是六根,見、聞、覺、知。壅,「壅」就是壅隔,變成隔礙了,壅令隔礙,這個水火風土轉過來變成。。。。本來無知覺的,旋轉令覺知,就是這個水、火,地水火風本來是無知,本來是無知,現在變成有覺知,又像心、又像色,就變成神經系統,有覺知。

所以,我們這個神經系統,就是真心跟四大的綜合,現在用這樣講就是這樣。我們的真心跟這個地水火風,一結合起來就變成神經系統;而這個神經系統,也不是識心,也不是真心,也不離識心,也不離真心。所以,在這個唯識學裡面講: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就是證阿羅漢果叫做愚者,證阿羅漢果都沒有辦法分辨,愚者難分識與根。阿羅漢在唯識學裡面講,還是個愚者啊,我們都還沒證阿羅漢!阿羅漢,用現在的語言講:證阿羅漢果的人,還沒辦法分別說這是神經系統,還是這是識心,它又像一、又像二,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看我們這個神經系統,一走了以後,我們這個識就浮起來了。

所以,佛性非常非無常,佛性如果是無常,佛性如果是無常,我們這個五陰身一死亡、敗壞了,佛性就跟著毀滅了,如果佛性是無常,就變成這樣,對不對?佛性是無常,我們這個色身五陰,死了以後,佛性就跟著毀滅了;可是,我們的佛性沒有毀滅啊!所以可見佛性不是無常的東西。佛性也不是常,因為我們有大用現前,體用一如,性相不二,可以妙智顯現在六根、六塵一十八界裡面,統統是如來藏性,它哪裡是常?常就變成外道見了。

所以說這個是第二重,旋令覺知,這個地水火風本來是無知,卻變成有知,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意思就是:由神經系統變成了感受,感受,而這個感受不一樣,就變成種種的看法。

所以諸位!這個見濁就是夫妻不合、朋友會變成敵人、國家的戰爭、種族會戰爭,統統就是這個,看法不同,感受不一樣,感受不一樣,感受不一樣。這個全世界都這樣,人也是一樣、家庭也是一樣,你生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他老是看法就是跟爸爸、媽媽看法不一樣,多的是,有相同的,也有不一樣的。所以,你生他的身體,你沒辦法生他的心,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見解。所以這個見濁,所有一切家庭的紛爭、國與國之間的戰爭、種族跟種族的屠殺,就是這個來的,這個是很可怕的!所以,修行第一個:我對生滅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這個見濁,啪!打破了!那個人很壞,自性本空,與我無關;這個人很好,自性本空,與我無關;這個人大是,與我無關;這個人大非,與我無關,我們心性沒有什麼增減,那你的日子就不一樣。所以為什麼叫你不要去看眾生的過失?為什麼?你看到眾生的過失,還不一定是眾生的過失,有時候是你自己的成見。你看,這個成見太重了,看什麼東西就不愉快、不順遂,有時候不是我們的問題,有時候是眾生的問題。所以,在這個見的不一樣,你看看!所以,釋迦牟尼佛講:話多的人被批評;話少的人也會批評;沉默寡言、不講話的人,也是會被批評。為什麼?每一個人的角度都不一樣囉,話多,就被批評:嘴巴像痲雀一樣嘰嘰喳喳;話少,說是省話一哥;你統統不講話,如果統統保持沉默,發生什麼事了?你這麼氣我,氣到都不說話嗎?沒辦法,應該怎麼做?所以這個世間只有一個聖人的心,就是佛的心:我無愧於良心,再來,你要對我有什麼批評,這不是我的事情。很多事情在傳話當中會誤會;很多事情在錯覺當中會誤判。所以有時候記得,你本身才是罪人,不是被你批評、攻擊的對象是罪人,有時候你才是罪人。這樣知道嗎?你有了這樣佛陀的胸懷,更寬廣的來判斷一件事情,你的生命觀完全跟人家不一樣。

再解釋一遍:此濁依於受陰,說:汝身現取;我解釋一遍:你的身體現在是取什麼?取地水火風為體,把這個見聞覺知隔礙了,變成留礙了,這個地水火風變成了有覺知了。旋令覺知,「旋」就是轉為,本來是無知,現在變成有知了。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這個依於受陰。所以在座諸位!你在這個地方,修行,在這個地方要下功夫,對於苦受、樂受、憂受、喜受,一切受統統放下,誰對不起你,他有自己的因果;誰讚嘆你,我們隨喜他。這樣子的話,今天你有錢,記得!那個是如夢幻泡影的,不是實在的東西,萬法皆是敗壞之相。諸位!你覺得你很窮,那恭喜你了!為什麼?你不會遇到搶劫。對不對?很窮,窮到只剩下二餐、三餐,家徒四壁,朝不保夕,那恭喜你了,這樣很好修行了,沒有什麼妄想、煩惱了,你這樣過的日子,比大企業家日子好過多了!為什麼?大企業家他每天要操這個、操那個。是不是?

657頁,中間,【次示見濁。】【此濁依於受陰,以見、聞、覺、知,與內四大,交織而成,六受用根,領納諸境。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此二句舉見濁體,謂汝今此身,摶取四大假合,以為自體。四大解見在前。既有身相,則有六根,由是分一精明,而成見、】,見精,【聞、】精,【覺、】精,【知】精,【等六精。】見聞覺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由一精明,變成了六精。【元是一精明,被地、水、火、風四大所壅隔,既成六根,而分作六和合,本無留礙者,而成留礙矣!眼只能見,】不能聽。【乃至意只能知,水、火、風、土四大,本是無知之物,】【旋令覺、】旋令【知;】【旋者轉也,】變成能覺、能知,【為六精之性所旋轉,轉無知覺者,而成有知覺矣。】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神經系統。

【相織妄成者:知與無知,交相組織,】怎麼樣?【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見濁之相,共有六十二見,】這是外道六十二見。【以身見為首,】這個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有講過六十二見,以前也講過。翻過來,658頁,【雖針鋒之微,】就像針的一點點扎,扎針,一點點針,【亦有痛覺。】也有痛覺,就變成了最微細的都可以感受得到、都可以有感覺。【末二句,出見濁名,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658頁,第二行,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解釋一下:又汝心中,「憶」就是憶念過去;「識」就是識取現在;「誦」本來是一種語言;「習」就是習以為常,那麼「誦習」就是討論未來的意思,「誦習」就是討論未來,而習以為常,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期盼未來,所以,都在語言裡面討論:我將來怎麼樣走、將來怎麼做。所以簡單講:這一句話就是:憶念過去,識取現在,誦習未來,就是這麼簡單。

但是,中國的文學了不得,中國的文學不會說:憶念過去,憶取現在,憶取未來。不是,他用三個字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在以前讀大學的時候,中文系的,那麼中文就告訴我們:文言文最怕的就是重複,不可以重複。所以,如果你現在說:識取過去,識取現在,識取未來,那就不好!你看,憶識誦習,這箇中文實在是美不勝收!「憶」就是憶念過去;「識」就是識取現在;「誦」就是誦習未來;意思就是計畫未來的意思。

這個「性」是妄想性,六識,能想的六識之性,能想的妄想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發」就是發為。知,知見,用知跟見代表六根,就是見聞覺知,用知、見二個,二個字統稱為六根。意思是說:這個能想的六識之性,發為六根的種種妄想,叫做性發知見,意思:妄想性發為六根的妄想,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性」不是本性,這個「性」是能想的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六種妄想,叫做性發知見,知見一發,不可收拾,不可收拾。所以知、見就是六根的意思,這個知本身就是我們所講的第六意識,知;見就是我們的眼睛,知、見其實就是。。。。見、聞、覺、知其實就是六根,獨頭意識,是知,只有知。

容現六塵,「容」就是容納,「現」就是現出。為什麼呢?容現六塵就是容納現出六塵,六塵就變成六境了。意思就是:容現六塵就是所想的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因為那個相就轉換成執著,為什麼加一個「境」?境就是加一個強烈的執著,實在是緣起如幻的相,可是加一層執著,就變成那個境,好像有真的那個境。譬如說:山河大地所現的相,其實相本身並沒有叫你去執著,可是你知,加一層執著跟分別,那個相就變成境。所以這個境就是人類堅固的執著,一個幻相,一個境就是人類執著的幻相。這個相本來是緣起的,緣起是生滅的、緣起是無自性的、可是,緣起是如幻的境,緣起這個如幻的境,你變成了你執著,變成實實在在的境了,你就是生活在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一個世間。所以你不知道,所以誤認為有東西可以追尋、有東西可以執著、有東西可以分別,所以每天都是生活在煩惱的世界裡面。

那麼這一段:此濁是依於想陰,就是第六意識,再解釋下去: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離塵就是:六識如果離開外面之六塵,離塵,如果中間加三個字就看得懂:離「外之六」塵。離塵就是:六識若離於外面的六塵,沒有相可以攀緣啊,所以六識變成能緣的這個識就不存在了,因為識心是分別外面的相,所以現在六塵沒有,它當然沒有相可以攀緣了。所以,能緣識泯,「泯」就是滅了,能緣的識沒有了,就無有識相可得,這叫做無相。意思就是:識心,外面的六塵沒有了,離開了外面六塵,那麼,這能緣的識也不存在,無有識相可得。所以,離塵無相的意思就是:六識若離於外面之六塵,則能緣的識泯,能緣識泯,「泯」就是滅,無有識相可得。

離覺無性,離覺,離開了六識這個妄覺,意思就是:能取則不生,那麼所取當然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意思就是:相分一定要有見分,見分一定要有相分。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個就是妄覺跟妄塵。

好!諸位!離塵無自體性,現在把筆放下來,把筆放下來,現在是講到關鍵了,開悟的關鍵了,你要從這個地方,什麼叫做離塵無自體性?什麼叫做離塵有自體性?把筆統統放下來,這個是開悟見性的關鍵!

如果我這個手叫做真如自性,(師父伸出左手示)真如自性,這個手,清淨的真如自性,本自其然,妙性天然。好!(師父右手拿紙)這個紙張比喻作外境,比喻作外境,外境,當我們執著外境的時候,這個手,(師父將右手所持的紙覆蓋在左手背上),諸位!你有沒有看到手臂上有影子?看得到嗎?手臂上的影子,表示識心分別蓋住了真如自性。懂這個意思嗎?

相拿開,如果一個人沒有外在的相,主觀的意識怎麼樣?手臂(師父指左手臂)代表主觀的意識,手臂代表識心分別,手臂上的影子代表識心分別。你看得到嗎?看得到手臂的影子嗎?好!沒有客觀的環境,(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主觀的識心分別沒有,對不對?執著了客觀的環境(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主觀的意識怎麼樣?主觀跟客觀都是本性遺留物,都是多餘的東西。所以開悟的見性唯是一心,只有心性、只有真如。好!叫做離塵無自體性(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就是離開這個外塵,這個見分沒有自性,離塵無自體性。

好!再問大家:這個外境,(師父指紙張),色、聲、香、味、觸、法,當他一個人很執著的時候,(師父把紙張覆蓋在左手上),你有看到這個識心分別鋪在我們的本性上面,請問你:我們的本性有沒有減少?沒有,因為本體還在。就算我們修學佛法,知道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把主觀的意識破除掉,執著沒有了、分別沒有了、顛倒沒有了,外境,也體會到緣起是空,好!主觀、客觀統統沒有了,(師父拿開紙張,唯剩左手),請問:本性有沒有增加?(眾答:沒有!)答對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叫做本性離塵有自體性,亙古以來、無量劫以來,真如自性一直存在。識心分別,離塵無自體性,離塵無自體性,懂嗎?就是這個影子因為有外境而存在,對不對?對!這個影子,因為有外境存在,你執著外境,識心分別才存在。對不對?如果你了悟萬境本空,識心分別沒有了,你所執著的人沒有、你所恨的人也沒有,是也沒有、非也沒有,來去、生滅、增減,統統是空,唯是一心、唯是真如。所以,我們大悟的人了解,主觀的識心跟外在的環境,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是本性所遺留物,遺留物。所以我們的本性好端端的在這裡,亙古以來一直存在,亙古以來一直存在。好!就是這個,外境產生識心分別,影子浮現在真如本性上。

所以,在座諸位!自古以來,這個註解是錯的,《起信論》那個註解是錯的,真妄和合,這個是嚴重錯誤的;但是,為了善巧方便來講,是不得不這樣講,不得不這樣講。為什麼呢?因為中國人的註解是為了善巧方便。諸位!我現在問你:這個影子是不是手(師父將紙張覆蓋在左手上,有影子落在左手上)?當然不是啊,影子怎麼會是手?影子不是手,怎麼可以跟手和合在一起呢?但是,影子能不能離開手?不可以!對不對?影子不能離開手,但影子不是手,所以影子表示。。。。。手上的影子表示妄心,表示妄心。所以講:妄心跟真心和合,是不對的,妄心從來不跟真心合,真心從來不跟妄心合,因為妄心只是真心的影子而已,影子不是等量齊觀,不是二種相同的東西,所以不能合,講真心跟妄心和合是錯的!知道嗎?

好!所以我們講:在聖不增,開悟的人在聖不增;就算你無明的煩惱,這主觀、客觀一直執著,在凡也不減,手還是手嘛,真如還是真如。對不對?手還是手。對不對?手還是手。所以說:在聖不增,為什麼?因為本來就這樣子。在凡不減,手還是手。所以這些影子跟外面,根本就跟真如沒有關係,怎麼合呢?好!如果真如可以跟妄心合的話,成佛就變眾生,因為合在一起嘛!真如跟妄心如果可以合在一起的話,那就糟糕了!諸位!這個叫做無明,無明,妄心,妄心,開悟的時候,開悟的時候變佛,對不對?無明一來又變眾生,眾生開悟了又變佛,佛來又變眾生,就是變來變去,和合就變成這樣子了。合,這個是不對,不是佛的思想,這絕對不是佛陀的思想,是祖師為了善巧方便。

所以大悟見性,跟不開悟的人講法,有什麼不一樣?大大的不同!見性的人說法,是從本性流露出來的,哪裡有問題、癥結,立刻就可以點出來;沒有開悟,他講經說法就按照那個語言、文字一直解釋,自己講錯,自己不知道,因為他不曉得那個是什麼東東!所以我們講也是這樣,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誤的!佛陀講的意思是:緣起裡面當體即空,就是第一義諦,緣起當體就是空,不是有一種東西不變。所以,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個是錯的,大悟的人一定不會這樣講,這樣就落入自性見,不變就是自性見了,就是外道見,就是不變的東西。所以我們這個心性就像摩尼寶珠,它亙古以來,對不對?可以顯現種種的相,可是它不迷失,所以叫做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這個影子就是這樣子,對不對?在聖、開悟的時候見到光明,不增;就是迷惑了,外面的客觀環境、主觀的意識心,怎麼樣?它也不減,為什麼?手還是手,真如還是在這裡。在聖不增,在凡也不減,這樣子講就對了!如果是真心跟妄心和合,和合就痲煩了,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真心跟妄心和合,你永遠不能成佛;是什麼?了妄即真,你懂嗎?了解、了悟了這個妄,是本體就是空,就是真心,妄不可得。

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講: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就是這個意思,識心分別、妄想顛倒,本來就是不可得,這叫做無無明,就是本來就沒有無明;亦無無明盡,也不可以說把無明斷盡了;把無明斷盡了,你有斷的東西就有增減。為什麼叫做本來就是沒有什麼增減?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是什麼意思?就是無明本來就空,不可以說我把無明斷盡。懂嗎?就是這個意思,叫做妙性天然,天然就是這個意思。聽不懂也沒辦法,聽不懂的人,晚上吃飽一點。

底下,658頁,再解釋一遍:第二行,又汝心中;師父就直接講、解釋:又汝心中,憶念過去,識取現在,而誦習未來。能想的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覺、知,六根種種妄想的知見,容納出現所想的六塵之相,加上一層執著,就變成六塵之境。六識如果離於外面的六塵,則能緣的識泯滅,無有識相可得。外面的六塵,如果離於六識的妄覺,能取不生,所取也空;無性就是也無有外在六塵之性可得。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就是妄覺還有妄塵交織在一起。

看註解:【三示煩惱濁。】【此濁依於想陰,】就是第六意識。【以前段六根既備,而對六塵,六想自成,即六識想像六塵之境,故曰:又汝心中,憶識誦習。謂六識妄想心中,憶念過去所緣境,牢記不忘;識取現在所緣境,愛著不捨;】這個愛著不捨就如同背負著重擔。我們最大的擔子就是不捨,什麼都舍不下來,什麼都舍不下來,愛著不捨。所以,【誦習未來所有境,預先計畫。此二句舉煩惱濁體。】

【性發知見,容顯六塵者:性即能想六識之性,托於六根,發為見、聞、嗅、嘗、覺、知,六種妄想。】統統是妄想,不知道相不可得、識心分別不可得。【前五乃同時意識,】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意識就是面對境界同時起,產生分別。【與五識同時而起者;知乃獨頭意識。】自己會想像的,看了這個相,攀緣這個外境,除了跟前五根一起同時意識起,後面還自己會想的。所以人類的妄想是停不下來的,停不下來的,白天忙理想,晚上忙這個夢想,第二天起來,統統叫做妄想。【知見二字,舉二該六。容即所想六塵之相,現有六塵之境。】

【離塵無相,離覺無性者:六識若離六塵境界,則所緣塵亡,能緣識泯,無有識相可得;六塵若離六識妄覺,則能取不生,所取亦空,無有塵性可得。】

【相織妄成者:妄覺妄塵,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我們地球有經緯度,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所以緣塵想念,貪戀不休,故成煩惱濁之相。】貪戀不休。

諸位!修道人最大的障礙就是這四個字:緣塵想念,貪戀不休,什麼都是攀緣,什麼都是妄想,什麼都是識心分別,從來沒有休、休歇過,所以佛陀為什麼說:歇即是菩提?所以有時候師父要勸勸大家:你要當一天佛祖。聽得懂我的意思嗎?你晚上睡覺的時候:明天我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生氣、不貪染,心平氣和,你做一天佛祖,自己要有這種克制,不管發生什麼沒辦法解決的事情:我做一天佛祖,試試看佛祖的心境是什麼?萬緣放下,不會貪、貪戀不休。也絕不生氣,和藹可親,修養,愈有修行的人就愈有修養;愈有修養的人,他就愈有修行,修養跟修行是一體兩面的。那個人來到前面喋喋不休,那個人你要小心,你會被拖下水的,讓他自己煩惱就好,我們不要,這樣才會快活,這樣才會「看活」,不然你會「目屎泗瀾垂」,「目屎泗瀾垂」就是傷心淚流不停。我看那個卡拉OK,電視出來,開到那個:咦?還有「目屎泗瀾垂」喔!就是傷心淚流不停。

【末二句,出煩惱濁之名,是第三重,名煩惱濁。】這是依想陰,想陰,第六意識。底下依第七意識,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

解釋一下:又汝末那心中,朝夕生滅不停,所以,行陰就是生滅,身口意的造作、生滅的造作就是行陰,這個是任何一個人都沒辦法破,只要沒有學佛的。王公貴臣、什麼科學家、藝術,哪一個人怎麼了解生滅本來空?誰知道呢?是不是?所以一切造作,統統納歸到行陰,就是生滅。

又汝末那心中,朝夕,早上、晚上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這個是就心來講的,知見,就是每一個人都想活久一點,叫做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人要死的時候,怎麼樣?要交代他的兒女:你要怎麼樣;皇帝要死的時候,江山要怎麼交代。對不對?知見還留在這個世間,知見留在這個世間。爸爸、媽媽要死的時候,交代兒女要怎麼樣子:你要怎麼樣。。。。。。兒女也不一定聽他的。所以活著的時候,自己做功德是比較重要啦!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但是業運每常遷於國土,這個是指身體,「業」就是業力,「運」就是運轉。但是這個業力的運轉,由不得你,捨生趣生,常常催促著我們。每常是指身體,遷,遷,常遷是對什麼講?欲留,前面不是講嗎?知見每欲留於世間,就是欲留,心想要留下來,可是業力轉變,捨生趣生,催促著我們,無常一到,怎麼樣?常遷於國土,國土就是六道輪迴了。這一句簡單講就是:心想要留在這個世間,可是業力的轉變,身體作不了主,一定要死、一定要去輪迴,所以就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死不瞑目,常常這樣子。活著的時候,想活更久一點,但是,我們的業力在轉變,沒辦法!捨生趣生,一直催促著我們,業力運轉著,一直催促著我們,怎麼樣?捨生趣生,一直轉,一直怎麼樣?作不了主。所以,這個常遷是對欲留講,你欲留,可是它卻常遷,心欲留,可是身體常遷,意思就是作不了主。

於國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這眾生濁就是眾多生死之濁,「眾」就是眾多,「生」就是生死,眾多的生死之濁,就是死了又生,生了又死。。。。。。這叫做眾生濁。所以在這裡解釋也不太相同。

此濁依於行陰,第七意識,【四示眾生濁。】【此濁依於行陰,以前三段,既有世界,復有身心,世界身心既備,自有生滅。第七識為生滅根源,念念遷流,而成行陰,故曰又汝末那心中,從朝至夕,妄念相續,生、住、異、滅,無暫停息,於是遷世界,】「遷」就是遷流世界。【續身心,】就是相續生滅的身心。【遂有無邊生死。】所以學佛要做什麼?要了生脫死。了生脫死,要斷掉這個生滅,談何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就是好好的念佛,好好的念佛。【此二句舉眾生濁體。】

【知見每欲留於世間者:以凡夫無不貪生畏死,故依執我之知見,每欲常留住於世間,滿了百歲,還想一百二十歲,此約心言。無奈行陰】生滅行陰,你見到這個「行」,就知道是生滅。生滅的行陰【密移,】密移就是凡夫不易觀察,叫做密移;這個不是神秘的意思,是說無法觀照、無法觀察,太細了!指甲長就是密移,頭髮長就是密移。對不對?細胞的轉換、能量的轉換,這個就是密,這個眼睛看不到啊,沒辦法觀測。對不對?無奈行陰密移,【業運常催,】「催」就是催促。【無自由分,捨生趣生,】舍掉這一生,又趨向另外一生、另外一世,「生」就是世,舍此世,又變成有來世。【遷移國土,此約身說。】

【相織妄成者:妄身妄心,常遷欲留,交相組織,】一個常遷,一個欲留,交相組織。【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眾生濁之相。末二句,出眾生濁名,是第四重名眾生濁。】眾多生死之濁。

最後一個:此濁依於識陰,第八識。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解釋一下:汝等見,「見」就是見精,「聞」就是聞精。見聞等六精,本來是一精明,就變成六精了,汝等本來一精,就變成六精了,見精、聞精等等。

元無異性,因為本來就一精明,元無異性,現在怎麼樣呢?眾塵隔越,明、暗把眼睛跟其他根隔開來。

眾塵隔越,塵就是明、暗,眼睛只能看,不能聽;動、靜把耳朵變成唯一的功能,只能聽,不能看,眾塵隔越了,越,「越」就是隔離了。明、暗唯對眼睛;動、靜唯對耳朵;鼻就是味道,香、臭等等;身就是觸。

這些眾塵隔越,無狀異生,無狀,「狀」就是端,無端端的產生了差異之相。異生就是功能大不同,本來一精明,眼耳鼻舌身意可以通的,現在眾塵隔越,這外面的六塵統統把它隔開來了,怎麼樣?所以說無端,無狀就是無端,好端端的,現在是莫名其妙的就把它隔開了,叫做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異生,令差異之相產生,叫做無狀異生,無狀異生就是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

性中相知,從本性、從知覺來講,本性是論一體的,從本性來論,它是相知的,就是知覺是沒有什麼差別的,六根同一個覺性的意思,性中是相知的,性中是相知的。所以,本性來講是一體的,性中相知,從本性來論,它是一體的,知覺是相同的,而非異的;但是,用中相背,一講到這個功用,那就沒辦法了,眼睛只能看,耳朵只能聽。是不是?用中就相背了。本來同一個本性,四大一隔閡、眾塵一隔閡,轉換成四大,再來,眾塵一隔閡,功用全不同了,用中相背了。

同異失準,同,非一定同,六根講同,功能不同;講異,同一個覺性。同,非定同,異,非定異,異,非一定異。所以你加三個字,看了就很清楚了:同,非定同,不一定相同;異,非定異,這個異,也不一定是不同。如果說同,為什麼功用不同?如果說異,為什麼知覺是相同的?所以,同異失準,講不出一個標準出來。

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我再解釋,整段再解釋一下:汝等見精、聞精,本來並沒有差異之性,但是因為明暗、動靜這些隔開了,外面的六塵把我們隔開了、隔離了,無端令差異之相產生了。從本性來講,知覺是相同、是不異的。從用、作用來講,是互相違背的,眼睛只能看不能聽,耳朵只能聽不能看,同非一定同,異也非一定異,已經失去標準了。這個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翻過來,660頁;還沒有,前面還有一行,翻過來,659頁,

【五示命濁。】【此濁依於識陰,指第八識。七識屬行陰,六識屬想陰。以第八識,在眾生分上,去後來先作主翁;壽命與八識,有連帶關係,】去後來先就是:我們的第八意識,死的時候,我們的第八意識最慢走。所以有時候在助念的時候,身體都死了,頭頂是熱的,身體的知覺,你講話的時候,還聽得還點頭!像麥老師的哥哥要往生了,我就跟他講:你要往生了,好看一點!這個麥覺生,是不是?我就告訴他,我在耳朵旁邊,他已經身體不行了,我說:你要好看一點,做一個榜樣,男子大丈夫!男孩子就經不起激勵了,他還點頭,點頭,聽得到我在講話!就表示說:身體不行了,可是這個神識還在,去後來先作主翁。壽命與八識有連帶關係,【人生八識未離,壽命未盡,八識離體,壽命即盡,故命濁依於識陰。】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者:汝等見、聞、覺、知,(此即根之見聞等精,非六識見聞等。)元是一體,】元是一體的,【本無異性。】

【眾塵隔越者:眾塵,指明、暗、動、靜等六塵,攬塵結根,各開門戶,】眼睛開自己的門戶。【是以隔離一體,】隔離一體。【而為六精,無狀異生;越即離也。】【此四句】是指命濁,【舉命濁體。】

【性中相知,用中相背者:然以性中而論,六用元是一體,事同一家,】本來就如同一家。【知覺相通,同而非異;若據用中而說,一體既成六用,不無彼此,】對立。【互相違背,異而非同。】

【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準定也,同非定同,異非定異,故曰同異失準。一同一異,交相組織,】也是一經一緯,【亦如一經一緯,密織不分,擾亂真性,妄成命濁之相。後二句,出命濁之名,是第五重名為命濁。】

【交光法師雲:通上論之,】諸位!把筆拿起來,標A:【妙覺明心,惟一湛圓,尚無內外,豈有諸濁?】因自妙覺晦昧為空,(【因自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之後,】則被外面的五大,【則外被五大器界所渾,】「渾」就是渾亂了、混合了。【而為劫濁;】

底下,B:稍內就是接近外面之內,我們先討論外,再接近、往內討論。【稍內被四大身相所渾,】地水火風所渾濁,【而為見濁;】

C:【更內】要標C,更內。再更裡面,【被六塵緣影所渾,而為煩惱濁,】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只是個影像,而我們這個緣起的假相,誤認為是真實的,就產生種種的執著,其實我們執著就是執著影子。諸位!我們多麼的悲哀啊!我們執著就執著心中的影像,騙你的,這個世間就是騙你的假相;而這個假相印在我們的腦海裡面,我們誤認為是真的。所以,在座諸位!你家有死人,也不必去太傷心,因為是假相。你家如果再生一個,也不必太歡喜,因為他也是假相,也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影像。所以你了解萬法如幻、如影,如夢幻泡影,這個你看第六意識,那你煩惱什麼呢?你怎麼會把影像當作是真實?現在問題就知道,這個問題就出來了,我們把緣起的相、這個相,投射在我們的腦筋,其實你看到的是電影的底片、影子。知道嗎?而我們把它誤認為這個是真實的,所以活得很不開心、活得很煩惱。對不對?自己無量劫來的個性,對不對?一發揮起來,人家勸也勸不聽,煩惱來,講也講不來,誰有你的辦法呢?所以,在座諸位!如果你自己不改變自己的個性,就是釋迦牟尼佛顯現在你的前面,沒有用!與其你念那麼多佛,不如從釜底抽薪的,解決你內心的煩惱。

所以為什麼在《阿含經》裡面講:禮佛、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釋迦牟尼佛不是叫你不要拜佛,而是你以拜佛為業,那個只是攝心的方法。佛陀教你說禮佛、拜佛不是比丘的本份事,為什麼一直講這一句話?就叫你微密觀照才是修行的根本,你一定要了解心法;那個心法你不懂,你在相上一直用功。修行不是靠體力,修行是靠智慧,為什麼六祖:「長伸兩腳臥」,沒事!為什麼?他悟道啊!六祖:「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不知和尚叫我做何福德?」要做何福業呢?我的心中常生智慧,智慧就是大福了。對不對?「惠能心中常生智慧」,這個見性,他就是二六時中,前念妄想不生,後念智慧不滅。

所以記得!我們今天就是在如夢幻泡影的當中做活計,這個叫做鬼窟計。在無明煩惱裡面,拼了老命要去修行,認為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模型。所以,有的人很精進,《華嚴經》一個字一拜;《妙法蓮華經》一個字一拜;我不是說那個拜佛不好,我是說:你拜佛的人,你一定要通達第一義諦、究竟實相的真理,否則你煩惱來了,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所以如果說:有人勸你念佛,很好;師父要勸你:要聽經!這個聽經是何其何等的重要,而我們這個重要卻忽略了!現在放眼看佛教,都是善巧方便的:戒殺、放生、吃素、念佛、持咒、灌頂,你不能說他不對,對不對?根有沒有觸及到佛教的核心?沒有!佛教的核心是涅槃,要不然什麼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就是大智慧;「波羅蜜」:到彼岸;「心」:最重要的一部如心臟的經典,六百卷《大般若經》,濃縮在那二百六十個字裡面的《般若心經》,為什麼這麼重要?為什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智慧到彼岸,一部如同心臟這麼重要的經典,《大般若經》的精要;這個「心」解釋作精要,最重要的精要,就是般若智慧。

為什麼佛講的經典,大家體會不出來?人家講:念念從心起,早就跟你講:你修行人一定要了悟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念念從心起,難道念念從妄心起嗎?念佛念念要從心起,念念要從真心起啊!人家早就告訴我們了,可是我們就認為:念佛就一個交差,你管它真心、妄心。可是人家就叫你要用念念從真心而起,你念佛要從真心起,念念從心起,這早就告訴我們了,可是我們經典就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

底下,D:【由是斷續身心,遷流國土;復被生死所渾,而為眾生濁;】

底下,E:【約此四相,則內外通一渾濁,而全失湛義;又由是而眾塵結滯,六根不復通融,而為命濁。此約一相,則全失圓義。】本來我們的清淨心就是圓滿。諸位!這個「圓」,為什麼講「圓」?記得!相沒有圓滿的東西,相沒有圓滿的,人家講:你的講話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都會變來變去的,人家講話都會變來變去的。世間的相就是不圓滿。記得!圓滿法在自己的自性,這個世間沒有所謂的圓滿的。所以,開悟見性他就是最圓滿的,這個世間就是佛陀來做,在相上來講,怎麼做都不可能圓滿,就是釋迦牟尼佛來做都沒辦法,都一定有人批評他,何況我們凡夫?所以最圓滿的就是開悟自己的見性,活在自己的心性真如,本性里沒有內外的一如裡面,這個叫做圓滿。記得,記得!圓滿在你的心性,相不可能圓滿,它總是會有月圓、月缺,人有悲歡離合,這個相,無論你怎麼搞,它就是有遺憾;要沒有遺憾,就是學佛,開發出那個圓滿的覺性,這個就是圓。所以,在座諸位!世間沒有圓滿;但是,學佛就找到圓滿,學佛的人就找到圓滿。【故欲複本湛圓,須求澄濁之法,是以下文,方教澄濁也。】

661頁,【寅三明伏斷證極(分三)】

【卯初決擇取捨二法喻伏斷三結證極果今初】

這一段最主要是要決擇取捨,用種種的法來比喻,到最後證極果。

經文:【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

說:阿難!你現在要讓這個六根,見、聞、覺、知遠契,為什麼遠呢?在凡夫來講,因為如來離我們很遙遠,這是未來的意思。你想要契入如來的常樂我淨;這個常樂我淨還是簡單說,如果要加一個「真」,才能夠顯示大般涅槃的思想: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為什麼常呢?什麼真常呢?無無常,也無常,沒有一個常,也沒有一個無常,這個叫做真常。那麼,樂就是絕對的,我也是真我,淨也是真淨。加一個「真」,最主要都是講絕對的意思、圓滿的意思。

【上科明眾生具足五濁,本有湛圓之性,】就是每一個人都有湛圓的本性。【所具四德,】常樂我淨四德。【隱而不現;此科乃示,澄濁還清之法。】就轉凡成聖,把這個五濁還清了。【其法先要決擇真妄之因心,】也就是你修行是用真心修行,還是用妄心修行?如果是真心,就是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修行,這真心。如果是妄呢?是妄識,用生滅的妄想心來修行叫做妄。所以決擇真心、妄心之因地心,因地心就是初發心,你這個發的心,是用不生滅為本修因?還是為妄?還是生滅本修因?【取真舍妄,】要取這個真心,舍這個妄心。【下手起修,則渾濁可澄,】就是你要達到目的要有方法、要對,這一句話告訴你:修行不能盲修瞎練。所以最可怕的就是說,聽到了佛法、聽到了念佛很好,就拚命的念佛,就不聽聞佛法,這個是最可怕的!要聽聞佛法,也才能夠下手起修,才不會盲修瞎練。則渾濁可澄,【湛圓可復也。】所以告阿難,【故告阿難,汝今根中,所具見、聞、覺、知之性,】我們現在所具備的見聞覺知的本性,【即本覺心,】所有眾生的本覺心,【與十方如來,所證常、樂、我、淨之德,】是一模一樣的,【即究竟覺,本來一體,無二無別,】換句話說:諸位只要肯下功夫,你就有機會成佛,也就有因緣成佛,不要太自卑,也不能太高傲,我們心性就是佛,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本來湛然清淨,本來圓滿周遍,因有五濁,故失四德。】因為有劫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等等這些五濁,所以失去四德——常、樂、我、淨。

【且以五濁四德對論:因有眾生濁,則生死流轉,故失真常,而成無常;】二,【因有煩惱濁,根隨纏縛,】根隨纏縛的意思就是:眾生看什麼是被什麼綁住。。。。。。眾生看什麼是被什麼綁住,看什麼被什麼執著。所以說:根就是隨著纏縛,眾生就是看什麼都有自己的看法,看什麼都有自己的觀念,所以,煩惱他就斷不了,放下沒辦法。【則失真樂,而成苦惱;】而成為苦惱。【因有見濁、命濁,根識和合,則失真我,而成妄我;】我們的真我,本來這個佛性失去了,而變成一個每天執著這個妄我,妄我——就是以四大這個色身當作自己,什麼都是自私;什麼都為了這個色身;但是這個色身到臨命終卻火化,什麼都沒有。失去真我,而變成一個妄我。【因有劫濁,世間塵勞,則失真淨,而成不淨。此但約別義,若約通義,】每一濁都失去常樂我淨,(【每一濁皆失四德,】)【失非真失,】只是一種比喻。【如濁水則亡清潔,】濁水就失去了清潔。【究之清水,仍在濁中;】並沒有失。【四德雖非真失,五濁現在未除,是以與佛果德,自覺懸殊。汝今欲令,】翻過來,662頁,【具五濁之四性,遠契如來之四德,非假澄濁之功不可!有志澄濁,】如果你有志氣、發願要修行,要把它澄濁,澄清這個濁度。則【非先擇】怎麼樣?【真因地心,亦不為功,】也不為功。【故須決擇取捨。】非先選擇真正因地心,也不為功,「功」就是用。意思就是:就變成無從下手了,如果你不選擇真正的因,那你就無從下手了。所以這個決擇,用智慧來決擇是很重要的,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修行用真心,一念就與佛相應;用妄心修行,不懂得舍識用根,用生滅、妄想心、識心分別,修百千萬劫都離佛很遙遠。所以,令心無所增減,是真正的與佛相應。

662頁,第三行:

【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應當先擇,首先要決擇,死生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就是識,識心這個妄識,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執著;拼了老命還是要分別;拼了老命還是會起顛倒,就是無時無刻不造生死業,這個叫做死生的根本。然後呢?依不生滅,這個就是用根了。圓湛性成。所以,應當先擇,死生根本,這個就是叫你舍識,這二句就叫你舍識;依不生滅,圓湛性成,這二句就叫你用根。所以,整部《楞嚴經》的重點:舍識用根,就是舍掉生滅意識心。這個,諸位!多好用,你今天生活在這個現實社會裡面,不管出家、在家,記得!一切眾生,以是非的因緣,將浪費他一半的生命在這個地方;而我們修行人不會,不會。為什麼?因為我們了解要舍識、要用根,用不生滅的圓湛性來修行,所以,不落入是非恩怨。

【此即決擇真妄二本。】來決擇什麼是真心、什麼是妄心。【若決擇不明,取捨顛倒,則五濁無由而清,涅槃無法可證,故佛特囑以應當揀擇,】什麼才是【真因地心。】因此就是發心一定要正確,修行下手處一定要對!底下,【死生根本:即第六意識攀緣心;佛前判二根本中,】真還是妄呢?【此為妄本。】第六意識攀緣心,這個就是妄本。所以我們每天像心猿意馬的攀緣外境,就造了無量的生死的這些根本業,就是因為取妄,不懂得放。

【凡、外、權、小,】「凡」就是凡夫,「外」就是外道,「權」就是權教,「小」就是小乘。這凡夫、外道、權教;權教就是不究竟,不究竟義,小乘。【不達此心不是真因,】不達此心不是真因,【悉取而錯亂修習,不能得成無上菩提,故佛三番極破其妄,】三番,前面講過了:破妄識無處,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因為講完了,常常會還給師父,所以你們打開前面那一張大的表格,打開,打開,諸位!你們那一張大的表格,諸位看!前面那張大的表格,有沒有?你看,○○八七、○一三一對上去,○一四九,是不是?因為講完還給師父,這是很正常的,不然怎麼叫做學生?好!看看○○八七,前面大張的表格,破妄識無處,斥妄識非心,推妄識無體,有沒有?就是在告訴你這個。妄識無處、非心、無體,重點就是在這個地方。所以,有時候要回憶一下。所以,佛三番極破其妄,破妄識無處,破妄識非心,破妄識無體,【以是生滅之因,不契涅槃果德,故應先決擇,舍而去之。】

所以,在座諸位!你只要按照師父的話,先做一件事情,就是你的心先沒有得失的觀念,擁有的東西,一定有一天會消失,體性本空;失去的東西,也本來就不存在,也不必去貪染過去,念念不忘。你先學會沒有得失心,令心無所增減,是名修行,先用這樣的心,先用這樣的心。如果你能夠堅持,那麼到最後就是像廣欽老和尚講的:無來無去,沒有事。而眾生呢?眾生是來來去去一堆事,沒有一天沒事。眾生沒有一天沒事,聖人就沒有什麼事,沒事!

底下,【依不生滅,圓湛性成者:即根中所具,不生不滅,圓滿周遍,湛然常住之本覺佛性,乃前佛判二根本中,此為真本,是菩提涅槃,元清淨體,故佛十番極顯其真。】因為前面都講過了,這個簡單。【近具諸根,遠該萬法,】諸根,根當體裡面就見不生不滅的心性。近具諸根,遠該萬法,【凡、外、權、小,悉皆昧之,日用不知,今當決定明白,取而用之。】

【上二句即舍識,下二句即用根。舍識、用根,】諸位!這個要畫雙紅線,【為楞嚴一經要旨,】你看,任何東西都要抓到重點,在座諸位!所以人家問你:你聽慧律法師講了這麼久的《楞嚴經》,《楞嚴經》講什麼?你就趕快跟他回答:舍識用根!喔!他就會讚嘆你讚嘆得不得了!他如果再問下去,你就說:好!不用再問了,到這裡就好,再講下去太深,你聽不懂。因為他自己也聽不懂。為楞嚴一經要旨,【識心若不捨除,大定何自而修?根性若不取用,涅槃何得而證?故示阿難,請修之法,即示以舍識用根。】諸位!舍識就是:只要是生滅的識心分別,念佛是生滅,持咒還是生滅,持咒不是生滅,怎麼進行呢?觀想還是生滅啊!如果你不通達根性第一義諦,究竟涅槃、不生滅的根性,念佛,不能通達實相;持咒,不能通達實相;觀想,也不能通達實相,這個根性的修行,開悟見性是何等的重要,何等的重要!所以這個《楞嚴經》跟修行人,是息息相關的,你念佛也好,息息相關;持咒也好,息息相關;你拜佛也好,是息息相關的,這個是任何的一個修行人,都必需具備的,不能離開舍識用根的根本思想。

所以你念佛,舍識用根,你就用本性,無念而念,念而無念,就是一實相念,那麼就是實相念佛,這個多麼的超越、多麼的殊勝啊!所以,有的人他講說:我念佛就好,不要聽經!這個剛好相反,聽經絕對不妨礙念佛;聽經不但不妨礙念佛,而且可以增加、增強你對佛的信心。但是要聽對法,聽不對法也是沒用,惡知見的人,每天講錯了知見,你跟錯了惡知識,他每天弄一點,就像砒霜,每天一點點,一點點、一點點。。。。。。就是惡知見、邪見,一點點錯的知見,你久了中毒,你自己不知道!你聽對了這個法,就每天喝一點點甘露,一點點甘露。。。。。。久了起死回生,我們這個佛性活起來了,因為有了正法的甘露的薰習。所以這個親近是非常重要的,所有的經典都叫你親近善知識;但是,《楞伽經》不是這樣講,《楞伽經》,大慧菩薩最後問佛:修行當依何人?佛講:當依勝善知識。sheng不是聖人的聖,是殊勝的勝。修行當依殊勝大善知識,什麼叫做殊勝大善知識?還不是善知識,親近善知識還不行,殊勝大善知識,要見性,因為他講出來的法,跟佛是一樣的,大悟、見性、懂如來藏的思想的人,如來藏性的思想的人。所以,佛一再的勸導我們:修行不能盲修瞎練,必需依止大善知識的,殊勝的善知識就是要見性。

底下,【下文若棄生滅,守於真常,亦此義也。成字,即依不生滅,圓湛根性,成為真因地心,因真則果證,故得圓成果地修證,即成果地覺。】所以,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因地心一定要真正的,下手處就是真心!所以為什麼《楞嚴經》這麼重要?沒有真心,你不可能成佛,念佛,你也不可能成就;持咒,你也沒辦法,就是平常的煩惱,你都沒辦法應付!你都沒辦法的。所以,我們修行要找對方向、要找對正法。【二成字】相應,【相照應。】所以真因,真因地心,就會成果地的覺。

663頁,中間,

【卯二法喻伏斷(分二)】

【辰初法說二喻明今初】

底下用比喻: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諸位!這一段就是要畫雙紅線。我告訴諸位:修行一定要抓到根本。為什麼抓到根本?省時省力,省時省力。

以湛旋其虛妄,「以」就是用,「湛」就是不生滅圓湛性。諸位!這個「湛」含義很廣,就是不生不滅圓湛之性叫做湛。以湛旋其虛妄滅生,滅生就是生滅相。用圓滿湛然不生滅的本性,轉其虛妄的生滅相,虛妄之滅生,滅生就是生滅。伏,一定要伏,伏向外攀緣的識心分別。這個「伏」字要加幾個字: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還元,「元」的底下加一個:本,元本;「覺」的底下加一個:性,元本覺性。

再講一下:伏,要降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還歸元本的覺性。得元明覺,得元本、本來妙明,「明」的上面加一個:妙;「覺」的上面加一個:本,妙明本覺,中間加一個:之,無生滅性,為因地心。伏,就是降伏向外攀緣之識心分別,還歸元本的覺性,得元本原來的妙明本覺之無生滅性,為因地心。

整句的意思貫串起來就是:要用圓滿湛然不生滅的本性,轉其虛妄生滅之相,降伏向外攀緣的識心分別,還歸元本的覺性,得元來妙明本覺之無生滅性,為因地心。諸位!這個就是畫雙條紅線的用意就是在這個地方。為什麼?這個才能夠成佛,修行才能夠成就。

【上科成字,即成此因地心。以用也;】「以」就是用也。【湛即不生滅圓湛性,亦即如來十番所顯之見性,亦即觀耳門所用之聞性。下文擊鐘所驗,常住本不生滅,】就是【見大所示,圓滿本來周遍,】前面【飛光所顯,湛然本不動搖,即以(用也)此不生滅,圓滿湛然之根性,旋其虛妄滅生。旋轉也,其指五濁,五濁總屬虛妄生滅之法,不出身心世界。旋字,即下手工夫,將自己圓湛心中,提起一段心光,不外照根身器界,但內照本源心性,自可旋濁成清,旋妄復真矣!下喻靜深不動,沙土自沉。】

【伏還元覺者:伏,即脫黏內伏;還,即澄濁還清;元覺,即本有元明覺性。此句乃旋妄復真,】所以凡夫要放下這個妄心,成佛要用真心。【下喻清水現前。得元來妙明本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此心與果地覺相同,自可遠契如來果德。至此位當十信滿心,】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