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83集


時間:2015/12/5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三六頁:

疏【則所謂重頌如,授記如,十二分教,一切皆如。以上展轉推尋真實之理,極至於此,譬之物不離夢,夢不離人。圓覺疏云: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則以自心為教體也。】

這是講到「教體」裡面第三科,會歸自性。這個理非常之深,很不容易體會,這個難體會就是眾生有分別妄想,所以不容易體會得到。如果我們分別妄想暫時中斷了,就是很短的時間暫時中斷,這個境界會現前,就像那個閃電一樣。雖然這境界現前的時間短,但是會給你很大的信心,為什麼?你相信佛經裡面講的「萬法皆如」,你體會到那個「如」的意思了。如果能常常保持這個境界不失去,那這就是入了佛的境界。但是凡夫習氣業障深重,很難保持這個境界。由此可知,佛法的修學著重在一心不亂,只要得一心便有受用,就是不可思議的受用。尤其是這一段所說的,統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

這是繼續解釋會相歸性,相是一切現相,這個包括的就非常廣,人事物全都包括在其中。佛法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世間人講宇宙人生,全部都包括在其中;連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法也不例外,也在其中。這裡頭略舉,『所謂重頌如,授記如』,這就是『十二分教』裡面的兩種,舉這兩個作代表。換句話說,「重頌」是真如,「授記」也是真如、「長行」也是真如、「孤起」亦是真如,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所以佛經,你展開經卷,第一個字「如是我聞」。真正的佛法就是一個「如」字,無有一法不如。換句話說,所有言說,所有經論,都是「如」字的註解,都是如字的註腳而已。

這個如就是真如,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真如。古人有個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做出幾千種、幾萬種花樣,哪一樣不是金?樣樣都是金,這個我們容易明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哪一法不是真如?法法都是真如。諸位要是見到這個境界,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我們淨土所講的理一心不亂,《華嚴》裡面所講的法身大士,不過就是如此而已!所以『十二分教,一切皆如』,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切差別教法」,為什麼有差別?差別是「從緣無性」。雖然在事相上有差別,但是任何一法都是無自性的,自性就是它的自體,它沒有自體,它是從緣而生的。無自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沒有一法不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就是真如。

經論上也常說「虛相本盡,真性本現」,這兩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本」是本來如此,「虛」就是虛妄,虛妄相本來就是虛妄的。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本來就是如此。這個真如本性本來就現前的,只要你看破虛妄相,真如本性就現前,就這麼回事情,性相不二。我們今天見不到真性,迷在相上,問題就是在迷。所以破迷就開悟了,關鍵就在這個地方。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以上展轉推尋真實之理』,這就是事事物物,世間法、出世間法,不斷的去追究,追究到極處,真理就現前,就是真如本性就現前。下面他用一個比喻來說,『譬之物不離夢』,拿作夢來比喻,我們在做夢的時候,夢裡面有人有物,可是這些人物都在夢中,沒有離開夢。『夢不離人』,有人才會作夢,沒有人哪裡會作夢!人是什麼?人心,是你心現夢境,夢境裡面有一切物。那一切物,是不是這個人心?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拿這個作比喻,因為這個容易體會。所以「全夢即心,全心即夢」。夢就是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夢中境界是虛妄的,但是能作夢的那個心是真的,那是真如。可是你要曉得,夢境不離心,心不離夢;離了夢沒有心,離心沒有夢。所以那個虛妄相的性就是真如本性。見性要在妄相上去見,只要你不著相,你就見到真實性了。

底下他老人家引《圓覺經》上一句話說:「生法本無,一切唯識。」特別是唯識家,他著重理論,所以說「萬法唯識」,除了識以外,什麼都沒有。識從哪裡來的?識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識如幻夢,但是一心』,這是從唯識更進一步探源,真正找到本源,本源的的確確是真如本性。

『則以自心為教體』,這就說明,佛所講的一切經,他的思想、他的語言、他的文字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說了這麼多話,真正意思就在這一句。這是講所有一切經、一切法。

疏【今此經者。】

『今』是講現在,我們現在念的這部經。

疏【依正信願等法。】

經上講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報,他們的生活環境。正報,阿彌陀佛、諸大菩薩、極樂世界的天人,這是正報。信願行,這是講佛教給我們往生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

疏【若文若義。】

『文』是指文字,『義』是講文字裡面所含的義理。

疏【究極皆歸一心真如。】

全是『一心真如』所顯現的,也就是說離開一心真如,沒有依正,也沒有信願行等法,也沒有文也沒有義,無有一法不是一心真如變現出來的。

疏【故古德云:諸大乘經,皆以一實相印,為經教體。】

這一句也是總說。『教體』,教就是如來的教學,他的教科書、他的教學法依據什麼樣的理論來建立的,體就是這個意思。印就是印信,好比官員的印信,印代表他的象徵,檔案上蓋印,這個檔案就是他所發布的。佛法也是如此,一切經要有佛的法印,印證,那這個經是真正的佛經。佛的法印有兩種,小乘是三印法,大乘是『一實相印』。換句話說,一切大乘經典無不是說實相,只要說實相,那決定就是大乘經。我們這個經是不是說實相?可以用這個來辨別這個經是真還是假。小乘經三法印就是無常、無我、涅盤。它講得再多,不離開這三個綱領。如果離開這三個綱領,這部經上沒有講到這三樁事情,這個不是佛經。一切小乘經都可以用這個三法印印定,它不是講無常,就是講無我、講涅盤。大乘一切經總不外實相。

疏【此經一心不亂,即是實相,即是真如。】

可見得這部經非常契合大乘法印。這部經最重要的就是講一心不亂,一心就是真如、實相。

疏【則合前二種,會歸一心,而為教體。】

由此可知,我們這部經也是以『一心』為教體。這就講得有相當的深度,我們對這個經才真正能產生堅定的信心,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實實在在的難信。我們費這麼多的力氣、費這麼多的時間詳細的來探討,無非是建立信心而已。有信、有願就決定往生,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品位高下在於持名之深淺,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這個信願很不容易建立。

◎【四、無礙】

玄義【無礙者,心境理事,本自交徹,境及事者,是名隨相,心者為識,理者歸性,具交徹故。】

『無礙』,前面講的「隨相、唯識、歸性」是一而三、三而一,圓融無礙。執著一樣就變成事事都有障礙,一切都不執著就沒有障礙了。前面一層一層說,是由淺而深,「隨相」淺,「唯識」就深一層,「歸性」是又深一層了,這是次第,不能圓融,不能圓融你就不能契入,俗話說:你就不能證得。講,你也會講,可是你自己得不到受用,不能入這個境界,這就是不能圓融。可是這一門,那就不能少了,要把前面所說的,由淺到深整個圓融起來,圓融無礙。

『心境』,心就是前面講的唯識、歸性;境,就是隨相。理,是歸性;事,是隨相,『本自交徹』,換句話說,心中有境,境中有心,心境不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譬如我們講堂這麼大,這不算很大,每個角落我們都看得很清楚,我們能見的是心,我心有沒有到那個角落呢?不到那個角落,那個角落我們怎麼會看見呢?到了!所以境裡頭有心,心裡頭有境,本來就是交徹的。我的見性不到那個地方,怎麼會見得到?我的聞性不到那個地方,怎麼聽得到?佛給我們說,見聞覺知,六根的根性本來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原本有這麼大的能力,現在這個能力失掉了。怎麼失掉?迷失了,不是真正失掉。所以我們今天六根根性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範圍小了,不能是盡虛空遍法界自在的受用。佛這一切的教學無非是教我們恢復自性,也就恢復六根本能的作用,如此而已,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

所以是「心外無境,境外無心」、「事外無理、理外無事」。任何一樁事情都有道理的,任何一個理論都有事相,確確實實是交徹的,圓融交徹。底下就說明這個道理,一樁一樁給我們指出來。「境、事」,這叫隨相;「心」是唯識,「理」是歸性,全是互相交徹。《華嚴經》特別顯示這個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顯示出這個真正的境界來。我們再看註解:

疏【交徹者,以一心原有真如生滅二門。真如即是生滅,故理不礙事境心;生滅即是真如,故事境心不礙理。】

這一段出自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實在說,人只有迷悟兩種。迷了這個法界就是生滅門,迷了,你不管看哪一法都是有生有滅。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這都是生滅法。生滅法是什麼?迷了這個境界。因為迷了的時候,你這個心就是個生滅心,生滅心看外面境界統統是生滅法,就這麼回事情。這就是佛給我們說的,「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就是迷,迷了以後就有三細相出現,三細相是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這都是唯識裡頭所說的,這叫三細相。這是阿賴耶識裡面的,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見到,阿羅漢跟一般菩薩都見不到。佛在經上說,八地菩薩才見到三細相,所以見到三細相,就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你要是見不到它,你怎麼轉?見到了就可以轉,就是破迷開悟了。見都見不到,迷在哪裡都不曉得,你怎麼能破迷?所以這是很深很深的功夫。

三細為緣長六粗,六粗境界這就變世界、宇宙森羅萬象,佛法裡面講,就變十法界了,這叫「流轉門」。如果一下覺悟了,從六粗回到三細,從三細歸到一真法界,這就還原了,還原的時候叫「還滅門」。

迷的時候,「妄生真滅」。實在講這個妄生不難懂,你要是坐在這裡坐一會兒,向內去觀照,你就會發覺到你有很多的妄想,止都止不住,這就是妄生,迷的時候妄生,生妄想,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所以真的就見不到,只見到妄想,妄念紛飛,這是迷。悟的時候,這個現象反過來,真生妄滅,這裡頭境界很微細。有的人什麼妄想也沒有,沒有妄想怎麼樣呢?打瞌睡,睡著了。這是不是覺悟?不是的,給諸位說,這叫無明。凡夫痲煩,他不是墮落在妄想里就是掉在無明里,這都是不覺,都是生滅。

真正覺悟的人,他沒有妄想,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精神飽滿,不打瞌睡。再跟諸位說,他不要睡覺。經上說「財色名食睡」,這是五蓋,五種煩惱,本性裡頭沒有的。真正覺悟的人,他不要吃飯,他不要睡覺,他身體健康,精神飽滿,這是真正覺悟人。我們今天還要吃飯、還要睡覺,就是沒覺悟。阿羅漢七天吃一餐,他就夠了,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功夫愈高的人吃的愈少,一天吃好幾餐,一餐吃好多,這不行,沒功夫。可是諸位要記住,你聽了這個話說,我儘量少吃,表示自己有功夫。到不了半個月、一個月,身體出毛病,那就糟了,這是大錯特錯。沒有功夫,你這個體力需要消耗那麼多,你就要補充那麼多。像現在開車一樣,有省油的車、耗油的車,耗油的車,你不加滿,它跑不動了。那個有功夫的人就好比省油的車,覺悟的;迷惑顛倒的好比耗油的車,你非加油不可,這是不可以勉強的。這些事情,我這兩天在看季聖一居士《四十二章經》註解,他說了很多話,真是合情合理。我們現在這一代許多修行人所犯的毛病,他都指點出來了。這個註解很好,應當好好的來學。

總而言之,有迷有悟,我們就叫它做生滅門。第二種叫「真如門」,真如門是從體上講的。生滅門是從相上說的,從事相上說的。真如門是從一切萬法本體上說的,迷時不見妄生真滅,覺悟的時候也不見真生妄滅。換句話說,這個體原本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所以一切萬法的自體就是真如。我們講真如門,是從一切法本體上觀察到的。

「一心原有二門」,《起信論》上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這兩種門都是包括所有一切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包括了。生滅法包括所有的現象,就是境、心、事,世出世間一切法;真如門包括了一切法的本體。諸位要記住,理與事交徹,就是理中有事,事中有理,所以真正的境界是圓融無礙,完全在《華嚴經》上顯示出來。

『真如即是生滅,故理不礙事境心』,這統統是《起信論》上的這個道理。「真如不守自性,五道隨緣」,五道就是六道,不說阿修羅道。為什麼不說阿修羅?阿修羅在哪一道就歸哪一道去了。在天就歸到天道,在人就歸到人道,畜生、餓鬼都有阿修羅,只有地獄裡頭沒有阿修羅。通常我們講六道的阿修羅,都指天道阿修羅,講五道就是把阿修羅歸併到天道去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常講的六道輪迴。誰去輪迴?真如輪迴了。真如會輪迴嗎?真如不輪迴。但是我們凡夫迷人看到,好像是輪迴,其實真如哪有輪迴?真如不但不輪迴,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話還是很難懂,我們舉個比喻來說,說現在科學發達了,對於佛法的解釋,我們不難體會。譬如,電影銀幕很大,銀幕比喻作真如,影像就是事、境、心。銀幕有沒有動?銀幕不動。我們看到這個人從這一邊走到那一邊,他在這個地方銀幕現出來的,那個銀幕是不是跟他移動了?沒有,銀幕不動。你從銀幕上看,真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它沒有染著,相有體無。這個無不是空無,無還是有的。所以要曉得我們這個性,就是我們現在這個銀幕有多大,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大銀幕,我們都是銀幕上的影子,事上有來去,事上有生滅,體上沒有,事上有染淨,體上沒有染淨,體上沒有來去。諸位好好去想這個道理,你能夠通達佛經裡面甚深的義理。

六道輪迴是什麼在輪迴?事、境、心在輪迴;理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不輪迴。可是我們不覺的人,看到真如本性好像也在輪迴,好像是這個樣子,其實不是的。迷的時候把整個真如看成了生滅,這在佛法裡面也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不變隨緣」,理體不變,它能隨六道之緣。覺悟了,雖然在六道,自在、不染,遊戲神通!哪裡都可以去,他不染。什麼是染?苦樂享受是染污,他在天堂,他沒有樂受,他不染那個樂;墮到地獄,他不染苦,他心是清淨的。換句話說,苦樂憂喜舍種種這些感受他都沒有,他心地清淨、平等、自在,這就是佛菩薩,這就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所以,理不礙事境心。

六道輪迴,六道是緣起的,善業就三善道受報,惡業就三惡道受苦,是善惡業力牽引著你去六道輪迴,你要到哪一道是善惡業在主宰。諸位要曉得,不是佛菩薩主宰,也不是閻羅王主宰,與上帝鬼神更不相干。誰主宰你?自己主宰自己。所以學佛的人,他要學覺悟!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這些鬼神、閻羅王有沒有?有。就好像我們國家有刑警,你不犯法,他不敢動你。他要抓你,他犯罪!你犯了罪,他才來抓你。閻羅王、小鬼也是如此,你作惡多端,到時候他來找你痲煩。你行善不作惡,他見到你恭敬都來不及,他不敢碰你,不敢惹你的。可見得自己作主宰,不是別人作主宰,這個道理要明了、要相信。

雖然是六道隨緣,可是緣起無性,沒有自性。就好像電視螢幕上看影像一樣,影像有沒有?有,沒有自性。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它的自體是什麼?自體是螢幕,螢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它不過是在螢幕上晃動而已,螢幕動了沒有?不動。螢幕是不變隨緣;影像,隨緣不變,裡頭也是交徹的。影像裡頭有螢幕,螢幕裡頭有影像,影像離不開螢幕,螢幕離不開影像,是一不是二,你去體會這個意思。你真正把這些道理參透,你對於佛所說的一切法就深信不疑。為什麼?理明了了。因此整個生滅的事境心就是真如,隨緣不變。這個理貫通所有的大乘經,一切大乘經可以說都是這個境界。

疏【今此經者。】

我們再看《彌陀經》。

疏【心即是土,則一念無為,而不妨池樓鳥樹昭布森列。】

這一句是講「以理成事門,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也」,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通常我們講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土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理隨事變。『一念無為』是理,一念無為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理,從這裡面起作用,變現出現象,所以不妨礙。『池』是七寶池,『樓』是宮殿樓閣,『鳥』,經上講白鶴、孔雀、迦陵頻伽,珍禽太多了,說不盡;『樹』是行樹。『昭布森列』,昭是明顯,布是展布,在這個國土上,整整齊齊的排列在那裡,非常的莊嚴美觀,不礙,理不礙事。

諸位,實實在在講,佛經要是真念透了,這世界很美好,你沒有煩惱。無論在哪個境界裡無不是如,無有一法不如,無不是性,正是古人所講的:「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法喜充滿!境界就是修行,在這個境界裡面修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在境界上就修行,修行活活潑潑。《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三位菩薩,你去看他的修行,一天到晚各處去玩樂,玩樂他就成佛了,不像小乘要那麼苦修!小乘不明理,他是事事都有障礙,所以他修得很苦,成就很有限。大乘等於從心地裡面解放了,真正達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六根接觸六塵之處無不是如、無不是性,明心見性,萬法皆如。所以他得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境界裡面圓滿了戒定慧,圓滿了覺正淨,圓滿了信願行,行就是六度萬行,這是真真實實的了不起。

疏【眾生信樂,隨願往生。】

這是講十方世界的眾生,信了,這點很重要,你不信就沒法子,你要相信,相信經典裡面所講的這個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信實實在在是難,所以歷代許多祖師大德都勸勉我們要深入大經,大經就是《無量壽經》,為什麼?大經講的比這個詳細。我們今天看的這個註解,實在講比大經還要詳細。我們今天把《無量壽經》提出來研究討論,無非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而《無量壽經》到中國來得最早,也是最早期翻譯的,跟中國緣分特別深。早期翻譯的譯本很多,現在在《藏經》裡面一共有五種,為了鼓勵同修們深入研究,我們把五種譯本的原文印成一冊。但是這種本子,給諸位說,不是一個普及的本子。為什麼?這是給那個真正深入研究的。不想深入研究的,我們現在用的這一本,李老師有註解,就可以了。

信,重要!信了以後,底下這個字就更重要,這個『樂』是什麼?喜歡。你相信了,你不喜歡,不行!不能成就。像我鼓勵同修們發心出來講經一樣,你相信講經功德很大,福慧雙修,可是你不喜歡出來講經,那就沒法子。你要喜歡才行,喜歡怎麼樣呢?喜歡他就精進不退。這裡面能得法喜,把這樁事情當作我們穿衣吃飯一樣,不能一天不吃飯,不能一天不講經,一天不講經就像一天沒吃飯一樣。如果諸位在這上得到法喜,我告訴諸位,三年有成,就有成就。這個「樂」非常重要,念去聲,ㄧㄠˋ,「樂」就是樂好、喜歡。《學記》裡面,儒家講: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學佛也是如此,講經也好,唱念也好,天天唱,一天不唱就不行,要這樣才可以,你要唱上三年,成功!古人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歌要天天唱,天天練習的。

佛門裡面的法師,一個就是梵唄,引導大眾共修;一個就是講經,啟發正信,勸人發願。所以講經著重在信願,梵唄著重在修行,信願行這三資糧不能缺乏的。儒家是以禮樂為教學的手段,佛法也不例外,佛法的戒就等於儒家的禮,佛法裡面的梵唄就是音樂。所以這兩樁事情都要認真的去研究、認真的去學習。你肯認真,不僅是你有福,我們大家統統都有福,為什麼?正法久住。

現在這個世間,像《楞嚴》上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弘揚正法的人太少了。我們勸別人出來弘揚,不如勸自己。勸別人很難,勸自己!弘揚正法,給諸位說,只要一個條件,你要是這個條件具足,你就有資格。什麼條件?不要名聞利養,你就行了。今天我們為什麼勸別人,別人不肯乾?別人那個名聞利養放不下,這是弘法的最大障礙。我們能把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舍掉,你這個條件就夠了、就具足了。你說我笨一點,笨不要緊,有三寶神力加持,不可思議。貪圖名聞利養,三寶雖然威神不可思議,加不上,你自己這有障礙,這個障礙很大。所以只要自己肯犧牲,就能為廣大眾生帶來無盡的福報,這個犧牲值得。『眾生信樂』非常重要。願,發願往生。

疏【土即是心,則七寶莊嚴,而不妨全體空寂,不立一塵。實無眾生生彼國者,則心境理事,互相融攝,而為教體也。】

這句話說得非常的圓滿,這幾句「全事歸理」,就是把所有的事境心統統歸到真如本性。事,歸理就圓融了,千差萬別總無妨礙。就是清涼大師在《華嚴》上給我們講的:事事無礙。『七寶莊嚴,而不妨全體空寂』。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無邊的色相展現在我們面前,實在是了不可得,當體即空。我們現前這個世間,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很多人他不覺悟,認為現前假象是真的,他迷在這個相裡頭,以為這個相是真實的,這是最大的過失。

你要是覺悟不迷,你的人生快樂得不得了,只有樂沒有苦。你迷在這裡面,只有苦沒有樂,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苦樂在哪裡?苦樂在迷悟!事相裡頭沒有苦也沒有樂,找不到苦,苦樂是在自心迷悟,迷了就苦,悟了就樂。悟,曉得『全體空寂,不立一塵』,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往生西方淨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理很深,古德就這個道理髮揮《淨土生無生論》。季聖一居士,這是民國初年很了不起的一位居士,他將《生無生論》做了一個很詳細的註解,注得很好。這個書有機會能講一遍是最好,對於我們往生淨土,究竟是怎麼到那邊去的,到底能不能去,就有肯定的決斷。

『實無眾生生彼國者』,實在講,生是決定生,「實無眾生生彼國者」是從理上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從事相上講。所以你要把這個話搞清楚,你不要聽說「實無眾生生彼國」,這西方極樂世界沒指望了,那就大錯特錯。這個話是從哪一個角度上來說的?從理上講,理是萬法皆如,萬法皆空,事是萬法皆有,萬法皆是,你要曉得這個道理。

這個樣子「則心境理事,互相融攝」,這才是真正的事事無礙。蓮池大師把我們這個經判屬,《華嚴》是全圓,這個得分圓,有道理;因為這個經上也講理事無礙,雖然沒有講到事事無礙,講到理事無礙。講到事事無礙,那跟《華嚴經》完全一樣,那是真正的圓融自在無礙。我們已經講到理事無礙,距離事事無礙非常接近了,所以得《華嚴》這個圓融的教義,這是教體。教體講到這個地方才算是真正的圓滿。

這一章,前面跟諸位說過,主意就是起信,曉得這個經的理論依據。佛,這個《彌陀經》不是隨便說出來的,理論要是明了,能體會得到,事上自然就貫通,事上就可信了。有理,當然就有事,有事就有理,理事不二,理事圓融。所以他老人家講「教體」這一段分作這四層,實在是講得非常之好,講得很圓滿。

底下第六大段是講「宗趣旨歸」,「宗」是宗旨,宗旨就是修行的方法,「趣」是方向。下面這一段討論我們修行的總綱領,修行的大方向,所以這一段也非常的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