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 這個字對人而言太重要了,孟子就曾經提醒我們「恥之於人大矣」。這個「恥」在中國古代寫作「恥」,是一個「耳朵」旁加一個「心」字。看到這個字,就是提醒我們什麼叫「恥」,就是說我們每當聞聽別人說我們的過失,而心生慚愧,表現在外面,就是面紅耳赤,所以這個「恥」是心有所慚而產生的一種感受。
在我們前面提到的袁了凡先生的四篇家訓之中,對「恥之於人大矣」這句話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他說:「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比如說孔子、孟子,他們和我們同樣是人,他們能夠成為百世的師表,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仍然願意向他們學習,提起他們都非常的敬重。而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卻是 「一身瓦裂」。這個「瓦裂」指的是什麼呢?「瓦裂」就是指破裂的陶製器皿,陶製器皿破碎了,就一文不值了。「耽染塵情」就是指過分地放縱於感官的享受和欲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地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將要墮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相反還妄自尊大,自以為是,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是什麼導致了聖賢人與一般人之間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聖賢人一開始就了解「恥」這個字,他有羞恥心,他對自己的過失能夠感覺到慚愧,而一般人卻把「恥」這個字忘記了。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羞恥心,做什麼事都無所謂,久而久之他確實就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因此,《禮記》上講:「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
(摘自《群書治要十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