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七三頁:
鈔【聖中聖者,聲聞緣覺菩薩,入聖域而未優,惟佛居極果,是聖而又聖也。】
在佛的教學裡面,首先我們要明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有許許多多的地方與我們現代的教學,就是教育上非常的類似,只是名稱不相同,實際上沒有什麼差別。佛法裡面分大乘小乘,就像我們現在教育分國小、中學、大學,聲聞是國小,緣覺等於中學,菩薩等於大學,分這三個階段。但是它這個國小畢業,程度就相當高。
佛法所追求的是最高最圓滿的智慧,在佛經裡面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裡面也分三個階段,第一個是正覺,得到正覺的人就是小乘修學滿了,這叫證得阿羅漢的地位。阿羅漢有一個意思叫無學,無學就是他所學的東西畢業了,沒得再學了,課程學完他就畢業,就無學了。佛法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證得正覺就是阿羅漢。佛法裡面承認我們世間眾生有覺,不能說沒有覺悟,我們世間今天的科學家、哲學家,這些宗教家們,他們對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雖然有覺不能算正,不能算是正覺。佛法里這個正覺的標準,第一個條件是要對宇宙人生有相當的覺悟。第二個條件是要你斷煩惱,你確確實實能把貪瞋痴慢這些緣斷掉,真正符合覺正淨的標準才稱之為正覺。所以阿羅漢達到這個目標了。
佛給我們講的宇宙之間有許多現象是我們能夠理解的,還有許多現象是我們現在的能力還達不到,甚至於我們的思想、學術、科技都達不到,但是不能說它不存在。譬如印度人所講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裡面的東西,古印度婆羅門教、數論、瑜伽,外道都講這些,換句話說,在釋迦牟尼佛之前,印度人就講六道輪迴了。而且許多宗教他們修行的能力確實可以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六道裡面的情形,印度那些高級的宗教他們了解得很清楚,這些事實他們知道得很清楚。可是這個事情究竟怎麼發生的?人能不能超越六道?他們就沒有辦法了。所謂「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釋迦牟尼佛才給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六道輪迴的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自己,才會有這個現象。迷什麼?就是迷失了自己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每個人都有的。換句話說,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是一切眾生都平等的。今天你為什麼喪失?是你迷失了自己。佛法不是說你迷在外面,而是你迷在你的自性,才把這個現象變成六道輪迴的現象。如果你真正覺悟了,覓輪迴了不可得,哪裡還有什麼六道?這就是迷覺的問題。迷了,就好像我們作夢,古人也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醒過來了,哪裡還有夢? 找也找不到!我們迷的時候就像作夢,有六道輪迴,有這個事,不是沒有,真的有;雖然有,它不是真的,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但是你在夢中不知道作夢,你以為那個夢境是真的,你不知道那是假的、是虛妄的,到你清醒過來,你才曉得那都是假的。如果在夢中曉得自己在作夢,那夢一定很有趣味,一定很自在。所以佛法講佛菩薩在世間是遊戲神通,為什麼?他曉得他在作夢。我們在作夢不知道作夢,他是知道他在作夢,所以我們的心情境界完全不相同。
這是說第一個階段是正覺。可以說阿羅漢就是正覺的人一個學位的名稱,好像我們現在講的學士、碩士、博士。菩薩就好比是碩士,佛就好比是博士,最高的學位。正等正覺,這是菩薩,等是等於佛,但是還不是佛,換句話說,接近圓滿,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圓滿。到究竟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完全不迷了,這叫佛。這三個稱號,就等於是三個學位的稱號一樣。
所以佛跟我們講,人人可以成佛,而且說得很明白,像《華嚴》、《圓覺》裡面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本來的的確確是佛,只要你不迷,你就是佛!你雖然迷了,迷了還是佛。因為迷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覺是真的。既然是真的,真的永遠不會失掉,假的,假的決定可以擺脫。所以首先我們要在這上面建立信心,自己決定能成就。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佛法講信,第一個是信自己,建立自己堅強的信心、理性的信心。自信而後再信他,再相信佛、相信菩薩、相信老師,他才能幫得上忙。如果我們對自己失去信心,佛菩薩神通再大、智慧再高,也幫不上忙。佛菩薩能幫誰的忙?幫有自信心的人,他自己相信他能成佛,相信他能消業障。所以首先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
阿羅漢,我們稱為聖人,菩薩比阿羅漢高一級,當然更是聖人,佛是最高的,稱為聖中之聖,就是這個意思。前面讚嘆他天中之天,此地讚嘆佛聖中之聖。聲聞、緣覺、菩薩,雖然我們稱聖人,他畢竟沒有到究竟圓滿的地位,唯有佛才究竟圓滿,所以『是聖而又聖』。這些稱讚的話都是對釋迦牟尼佛說的,都是對他的稱呼。
鈔【即釋迦者,過去未來,須標某佛。】
佛經里如果講到其他的佛,一定講或者是過去的佛,或者是未來的佛。譬如我們講彌勒菩薩稱當來下生佛,他是未來佛,現在還是菩薩,還沒成佛。經上如果沒說『過去未來』,就是指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因為這個教育、教學最初是他創辦的,他是我們佛教的創辦人。
鈔【釋迦見坐道場,一土之中,無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須稱國號,當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國之中無二主故。是知單言佛者,即悉達所成賢劫第四佛也。】
這個意思很明顯,他用比喻來說明。我們藉著科學的工具,知道宇宙非常之大,但是還沒有佛經裡面說的那麼廣大,那麼圓滿。科學的確是證實了一部分,至少對於佛講的三千大千世界,科學家已經同意了。講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科學還有待證實。一尊佛的教區是一個大宇宙,不是說我們這個地球,地球只是佛教區裡面的一個據點而已。這個大的教區,在佛法裡面叫「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銀河系。一個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單位世界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大千世界,因為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所以佛法裡面常講三千大千世界。
佛的智慧能力非常大,簡直就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我們講神通,神通就是能力。「通」是通達沒有障礙,無論在智慧、德能、才藝上都沒有障礙,換句話講,他是多才多藝,他什麼都會、什麼都能;「神」就是超過我們常識,我們想像不到的他都會,他都能,都能辦得到,所以稱之為神通。他的教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這邊眾生機緣成熟,他到這兒來了。我們這邊不肯接受、不聽話,老師就走了,到別的世界去教了。佛的身不只一個身,他可以分身。分身,在科學上講也有這個可能,只是我們現在不曉得怎麼做法。佛的這些能力從哪裡來的?從定功上來的。《華嚴・如來出現品》裡面,佛跟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為什麼把你的智慧德相能力統統喪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只給我們講了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妄想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眾生的病根。如果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沒有了,你這個心就跟整個宇宙合成一個,沒有界限了。
智慧能力是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是智慧,在整個教學裡面,般若是佛法教學的中心科目,講得最久。《般若經》裡面有兩句名言:「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你如果到心清淨了,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時你的清淨心裡頭什麼都沒有,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這就是般若無知。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它怎麼會無所不知?因為在無知這個境界,這個心是寧靜的,心就像水澄清不起波浪,水非常平靜的時候,外面一切境界照在這裡面就跟照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沒有一樣他不知道。所以無知是真正的智慧,有知就壞了。有知,你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像水起了波浪,照外面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支離破碎,就不是照得很完整。你說有知,那就有所不知,他那個無知是無所不知。所以佛要我們學無知,不要我們學有知。這個無知不是白痴,無知是真正的智慧,就是心地的清淨,心裏面不能有東西,常常保持你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清淨心就是正心。
佛法雖然有很多宗派、法門,實際上最後的門就是「覺、正、淨」這三個門,不管你從哪一個門進去都行,都是一樣的。禪宗走「覺」這個門,所以他不立文字,他是從禪定下手,所謂教外別傳。教下,包括七個宗派,他走的是「正」門,正門就是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這個門當然是比較慢一點。因為覺門是整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以連經典也不需要,他是世間法、佛法統統放下,恢復到他的清淨心,他走的是這個路子,這個路子快,叫頓超。教下,就好像我們念書,從國小、中學、大學按部就班慢慢的走,培養自己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最後還是達到同樣的目標。
走「淨」的這一門,有兩個宗派,淨土宗與密宗。但是在今天來說,密不如淨土,為什麼?現在妖魔鬼怪都到密裡頭去,現在這個密不是佛密,是魔密、妖密、鬼密、怪密,這個東西痲煩了。所以有人學密沒有學多久,學了幾個月,往往變成神經病,什麼毛病都發生了。其實密宗的確是很好,只是現在妖魔鬼怪滲透到裡面,原因在哪裡?密最容易滲透,密跟鬼神往來非常密切,所以很容易變質。淨土宗專念阿彌陀佛,這個不容易變質,妖魔鬼怪來也念阿彌陀佛,那就變成正法,魔也變成正了,它不會變成邪法。所以密很容易變成邪,不是密不好,就是密現在被妖魔鬼怪滲透在裡頭,我們沒有辦法辨別它是真的還是假的。我所看的,中國、外國我看得很多,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密,我也遇到過,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那就是真正的密,那決定不是邪密。現在這個密的問題很多,而且也非常嚴重,這是我們要覺悟的。我們選擇淨土法門,它從淨,專門培養清淨心,所以這個方法在所有法門裡面最簡單、最容易學。
諸位要記住,最殊勝的法門就是最簡單的法門。如果有人說,「這個東西太簡單了,哪有這麼容易?」他不相信,那是他沒有福報,那就是他業障深重。如果這個法門是複雜的,那就不算真正的好。真正的好東西一定是簡單,一定是很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這才叫第一法門。所以淨土法門,是整個佛法里、無量無邊法門裡最殊勝的法門,所以十方諸佛讚嘆。
這是講到最後就是「覺正淨」這三個門,三個門,我們選一個門進去就行了,這是一而三,三而一。譬如你從淨門進去,你沒有不正、沒有不覺,覺正都得到了。好像我們這個講堂有三個門,不管你從哪個門進來都是一樣的,全都得到了。不會說,我從淨門入進去,到那裡我正還有問題,覺還有問題,我還再去修學,沒這個道理。覺必定是正、必定是淨,正必定是覺、必定是淨,淨必定是覺、必定是正,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這三個門難易不同,我們要善於選擇。
一個教區只能有一個佛,佛就好比校長一樣,一個學校只能有一個校長,不能有兩個校長。雖然有跟佛道德、學問、智慧、神通完全平等一模一樣的,在這個教區之內,也要選一個作校長,不能大家都作校長。那些我們就叫他做等覺菩薩,跟佛完全平等,他在這個學校擔任教授或者擔任教務,校長總只有一個人。名分上雖然是如此,但是他們的地位決定平等。不但校長跟教授平等,跟學生地位也平等,所以佛與眾生也是平等,佛法里確確實實沒有高下。「平等」這個術語的根源,是從佛經裡面來的,清淨平等。
一個佛國土,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這個地球是大千世界的一分子,一個小星球而已。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我們講佛生滅,是從跡象上看、形相上看,實際上不生不滅。不但佛不生不滅,我們每個人都是不生不滅。佛所有的我們統統都有,所以說經典裡面所講的都是我們自己本分的事情。像《華嚴經》,全都講自己,決沒有一句話是自己以外的事情,沒有!我們讀佛經一定要體會到這個意思。
佛給我們說,在現前我們這個大的時代當中,這個大時代時間就很長了,不是以一年兩年來計算,是用「劫」來計算,大劫。「劫」,是時間的單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這個地方是講大劫。通常我們講小劫,叫「增減劫」。經上講,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這是人壽命長的一個極限;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這樣減到十歲,十歲是人壽命最低的極限;然後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又加到八萬四千歲,一增一減這叫一個「小劫」,佛教計算時間單位是這麼算法的。二十個小劫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叫一個「大劫」。
在這一個大劫裡面,佛給我們說:我們這個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釋迦牟尼佛是這個大劫裡面的第四尊佛。這個劫名字叫『賢劫』,就是賢人很多,佛菩薩成就的人很多,賢人多稱之為賢劫。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第五尊就是彌勒佛。彌勒現在是菩薩,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到這個地方,經題「佛說阿彌陀經」,我們把「佛」這個字介紹完了,底下講「說」:
疏【說者,悅也。】
喜悅的『悅』,在古時候跟現在說話的「說」是同一個字。說,當然歡喜才說,不歡喜他就不會說了。尤其說《彌陀經》,佛是歡喜到了極處,為什麼?所有一切法門都是拐彎抹角才成就的,都是叫眾生要吃一些苦頭、走很多冤枉路才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直接成就。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眾生,他怎麼不歡喜? 佛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都成就圓滿的智慧,大家都成佛。成佛,諸位要記住,不是成神,成神、成仙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神仙裡面還有迷惑顛倒的。佛菩薩不迷惑、不顛倒。佛希望我們成就智慧,恢復自己的本能,佛教學目的是在此地,總希望我們早一點成就。像父母對於子女的關愛,總希望他的學業早一天成就,他的事業早一天能圓滿。佛說這部經,對於眾生利益實在是無與倫比。也得要大家肯接受、肯相信,才能說!說了沒人相信,那就白說了。他觀察學生裡面有可以接受的,那就非常歡喜來演說。這部經跟《無量壽經》是同部的,《彌陀經》是簡單的介紹,《無量壽經》是詳細的說明,這兩部經內容完全相同。
疏【悅所懷故。】
『懷』是懷抱,實在講就是願望。願望真正能夠達到,這是真正喜歡,真正的喜悅了。
疏【四辯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說義。】
每一句後面註解裡頭都有詳細的說明,我們現在看註解,看《鈔》:
鈔【悅所懷者。】
佛為什麼這麼歡喜?
鈔【本願度生,得機而說,所懷暢悅。】
佛,實在說只有一個願望,這個願望就是幫助眾生、協助眾生,恢復他的本能、恢復他本有的智慧,恢復就叫成佛,只有這麼一個很單純的目的。佛確實有能力幫助我們,我們不肯接受、不相信,那他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肯幫助我們,是我們排斥、我們拒絕,我們不信,這個沒有法子。我們肯相信、肯接受,佛就歡喜了,這就是經上講的這個人有善根有福德。善根福德具足,佛一定不會把這個機會失掉,一定要來幫助他。如果這個人善根福德具足,肯信、肯發願、肯認真去做,假如他這一生遇不到佛法,佛對不起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對不起他。如果這個人不相信、不肯發願、不肯好好的學,佛要來了是多餘的,沒用處。機感相應,佛就來了。尤其說這部經,那是太痛快了,直截了當的幫助你成就,這個成就是圓滿究竟的成就。這是與幫助眾生這個本願完全相應,他能找到這些人,肯信的人、肯學的人,來跟他說這個法門。
下面引用大本說,大本就是《無量壽經》,他引用《無量壽經》裡面的經文:
鈔【如大本世尊欲說此經。】
『此經』,指《無量壽經》、《彌陀經》,這兩部經意思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
鈔【先且諸根悅豫,顏色異常。】
在講經之前,看到佛的容貌風采,非常的愉快,非常的歡喜。阿難當時見到,他說從前沒有看到過像佛今天這麼樣的歡喜、這麼好的光采。『顏色異常』,跟平常不一樣,非常歡喜。說經之前,他有這樣的喜悅,這就是他將要把幫助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門第一個法門介紹出來。我們在這個講堂已經講經講了很久,深深體會到這個法門是無量法門裡面第一法門。
鈔【況今持名念佛,得機而說,悅可知矣。】
淨土裡面修行的方法也很多,持名是第一,最簡單、最容易、最直捷、最穩當。實在講,它與禪相應,與密也相應,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禪淨密三修。你已經在三修,你不曉得!《無量壽經》一開頭表法,這三個意思非常的明顯,所以不必再搞別的了。你說:怎麼修法?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就行了,到時候自自然然你明了,自自然然心開意解,你念到清淨心,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宗的明心見性,就是密宗的三密相應,但是這個方法比禪容易,比密也容易,成就完全跟禪密一樣。所以,這真正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
『得機』,機是有這個根器的人,在此地就是能信、能願、肯念佛的人,遇到這個人,佛就歡喜了。遇到這樣的人,這個人必定一生得度,必定一生成佛,所以佛怎麼不歡喜?當然是非常的歡喜。這是說「悅」字,悅所懷的意思。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今天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經典太多了,佛教經典出名的多,方法門道也太多了,我們介紹人家什麼呢?我們單單就介紹這個法門。所以我在國內外講經,我都是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肯信的人,他就得度了。所以我們不要搞熱鬧、不要搞場面,我這個聽眾要幾百人、幾千人,不要搞這個。幾千人幾百人聽了之後,沒有一個人相信,沒有一個人肯行,那還不是等於白講了。
我們去一個地方,有一個人肯相信,一個人發願真正肯修行,這個人,他就到西方世界去了,他就見佛成佛了,這個有意義。去一個地方真的度了一個人,幫助這個人成佛了,這個我們要去的。如果沒有人相信,沒有人願意乾的話,十萬人、百萬人,我們去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不要排場、不要面子好看,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幫上你的忙。我每去一個地方,總有一、二個人,至少有一個人,所以我都很歡喜,為什麼?那一個人真正相信了,一個人真正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我總算是幫上忙了,沒有白去。這是真正的歡喜,幫助一個人成佛,這真正是很難得的因緣,一切好事裡頭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好了,他成佛了,他將來度多少眾生!這是我們要從實質上來講求。
鈔【四辯者。】
『辯』是講辯才,佛經裡面常講四種,四無礙辯才。第一是:
鈔【曰義。】
『義』是義理,就是理論。理論上面他通達沒有障礙,俗話說,道理他清楚明了,沒有障礙。第二是:
鈔【曰法。】
『法』是方法,佛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他法無礙。他要有障礙,他怎麼能說出那麼多?這個方法不行,換一個方法,他方法門道非常多,總會把你誘入一個正道上去,這就是佛的辯才。第三是:
鈔【曰詞。】
『詞』就是言語,他言語沒有障礙。經上常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在那裡說法,不管是什麼人來聽,他都聽得很清楚、都聽得很明白,他這個言語太巧妙了。如佛在講台上,我們中國人聽,他講我們中國話,講我們家鄉土話,日本人聽,講的是日本話。佛也不要用翻譯,一個音聲說出來的,每個地方的人聽是每個地方的話,這個妙不可言,他有這種能力。最近科學家們在研究,將來可能發明一種電腦,能自動翻譯各種不同的語言,大家都能聽得懂。過去我們很難相信,現在科學家證明可能的。所以天人來聽是天人的言語,鬼道來聽是鬼道的言語,畜生來聽是畜生的言語,太奇妙了!這叫詞無礙。第四是:
鈔【曰樂說也。】
有前面三種,他不喜歡講,那就沒法子了。『樂說』就是他喜歡講,不怕痲煩、不怕疲勞。只要遇到對象,他非常樂意的來幫人家的忙,無條件的來幫別人的忙。這些都是我們要學習的。
鈔【四皆無礙,名之曰說。】
『說』,這裡頭含有四無礙的意思。經典裡面有很多佛菩薩,他們智慧、神通、德能有我們學不到的,有我們可以學習的,可以學習,我們儘量的要學習。像此地,我們自己對佛法懂得多少,我們要給人家介紹多少。有些人說:佛法說錯了,要背因果。是背因果,就等於是指路一樣,你把人家路指錯了,害得人家走多少冤枉路,這是你對不起人家的事情。佛法就是指路!我們守住孔老夫子教給我們的原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就不會指錯路。凡是指錯路的人,都是好高、好勝,強不知以為知,才會出毛病!這個意思我懂得,我把這個意思講給你聽,那個地方不懂,不懂我不講,不要怕難為情,不要怕不好意思,你就決定不會講錯。
自古以來都是如此,人好面子!學佛這個事情不可以,要老老實實,這一段我曉得我可以講,那一段我不知道,我念過去,念過去沒有過失!我們看古人很多的註解,看多了會發現,這個經文有很多的意思在裡頭,註解為什麼沒注出來?簡簡單單幾句輕描淡寫就過去了,他為什麼不詳細注出來?以後我們曉得,這一段他也不懂,他這沒有過失!如果他用自己的意思來解,可能就解錯了。所以他小心謹慎,自己不知道的、沒有領悟到的,決定不敢隨便亂說。諸位守住這個原則給一切眾生說法,隨時隨地說法不會有過失,只有功德沒有過失,這是要記住的。
鈔【中論雲。】
這是引用《中觀論》裡面的一段話。
鈔【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
『二諦』就是真諦跟俗諦,真俗二諦。「真諦」就是真實的,真實的理、真實的事,但是我們眾生見不到,是佛菩薩所見到的,那是真的。「俗諦」就是世俗,世俗人的見解、世俗人的常識,我們隨順世俗來說,這個說大家很容易懂,為什麼?因為你的常識、你的見解能達得到的。所以佛說法總是不離開這兩個原則:一個就是說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一個說我們現實生活環境。真跟俗能圓融,我們的生活就會很幸福、很美滿。
佛教化一般眾生的標準,就是依真俗二諦,愈是高程度的,那個真的成分就愈多;愈是初學的,俗的成分愈多,真的方面就比較少。教大菩薩,真的就多,教世俗的就少。在五乘佛法來講,佛教人、教天,俗的成分占得非常重,真不過稍微摻雜一點而已。往上去就是聲聞、緣覺、菩薩,逐漸逐漸真的成分就占得多,俗的成分就占得少,就是依真俗二諦而說法。
但是要曉得,真俗不二,在佛眼睛裡面才看到是如此,真俗確實是一不是二。譬如,我們舉個例子,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菩提是真,煩惱是俗,它是一不是二。實際上,怎麼會變成有煩惱跟菩提?就是迷悟。迷了,你迷的什麼?迷的菩提,菩提迷了就不叫菩提,換個名稱叫它做煩惱。你悟了,悟什麼?悟了煩惱,煩惱要覺悟了,不要叫它煩惱,改個名字叫做菩提,就這麼回事情。所以迷了就有煩惱,悟了叫菩提,只改名稱,事上沒有改,事上是一樣。
我們要問,覺悟的人還有沒有煩惱?覺悟的人真的沒煩惱。釋迦牟尼佛還有歡喜心、喜悅,這不是煩惱嗎?在他不叫煩惱,在他叫菩提,喜怒哀樂愛惡欲都叫菩提;在我們,喜怒哀樂愛惡欲叫煩惱。為什麼有這個差別?我們被喜怒哀樂愛惡欲染污,我們心不清淨。釋迦牟尼佛喜怒哀樂愛惡欲擺在面前,他心地不染,他清淨,差別就在此地。我們如果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喜怒哀樂裡頭能保持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個喜怒哀樂就是菩提。
有的人不曉得,對於學佛覺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為什麼?學佛都沒有愛了。沒有愛還得了?恐怖得不得了。其實學了佛,佛裡頭那是真正的愛,那不是假的。世間人,雖然你們覺得愛很可貴,但都是假的,虛情假意,不是真愛,是假愛。愛的時候結婚了,過兩天聽說又離婚了,那不是真愛,它會變的!不像佛菩薩,佛菩薩那個愛永遠不變。你尊敬他,他愛護你;你毀謗他、害他,他還是愛護你,從來沒有變過心,這叫菩提,這叫真的。所以真正的愛是在佛法裡頭,世間沒有。世間虛情假意,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上當。所以叫你要理智,不要輕易去動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覺,要以理智作主。雖然有感情,情是從理智裡面生的,不是從迷惑顛倒裡面生的,不是從迷執裡面生的,是從理智裡面生的,佛法講的是這個。這個通常我們不講愛,換個名稱,叫慈悲,慈悲就是愛。換句話說,理性的愛叫慈悲,從分別執著情識裡面生的就叫做愛。一個是迷的名稱,一個是覺悟的名稱,不相同在這個地方。
佛法教學是高度的藝術,這裡講『依二諦』,佛教的建築就代表這個意義。佛的大殿,大雄寶殿,這是寺院最主要的一個建築,就好像是會堂,一切重要的集會都在這個場所舉行。這個建築物,我們從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為什麼這樣建法?兩層就代表二諦,裡面一層代表一如,真俗一如,二諦不二。連建築都表法,代表這個用意,不是隨隨便便建築,這是附帶跟諸位說出來。
鈔【詞無礙智,以世智差別說。】
『詞無礙』,這裡面有很多的意思,我們剛才說了一個意思,就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是詞無礙;這種詞無礙,我們學不到的。但是第二義的詞無礙,我們可以學到。那個學是什麼?就是佛法的原理原則精神永遠不變,說法可以因時因地而變遷,可以不一樣。譬如我們聽眾都是學淨土的同修,我們有修淨土的說法;如果我到禪堂,就講禪。我有個好朋友聖一法師,他是參禪的,他那個寺廟裡有四十多個人,天天在打坐參禪。我到香港,他也請我去給他們講開示,我總不能講淨土,只好講禪,契他們的機,給他們講《壇經》、《金剛經》,取這裡面材料來給他們講。如果聽眾是做生意、做買賣的,我講經一定教他怎樣發財,他才歡喜,這就是無礙。如果聽眾是民意代表,國大代表跟立法委員,我這個講義的內容就是:如何從政,如何把國家政治辦好,如何讓百姓過富強康樂的生活;而不是勸他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講法他們不能接受的。所以在什麼時候對哪些人講,這個決定不相同。
同樣是一部經,同樣是這一句,就有許多不同種的講法,雖然不同,宗旨決定不變,方向目標精神決定不變,所以決定沒有把佛法講偏差。佛法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呆板,不是一個講法,這是佛經之難處。不但經是如此,註解都是這樣的,所以很不容易。古人的註解句句都是活的,你怎麼說都有道理,不是一個呆板的;不是說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就是這種講法,那就叫死文章。佛法是活活潑潑的,不但經是活活潑潑的,注子都是活活潑潑的,這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自己沒有真正證到這個境界,說不出來,也寫不出來。寫文章,那個意思是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這種文章好寫,大家都會寫;要寫出一篇文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文章就不好寫了。這是第二種的詞無礙,我們的確可以學得到,我們努力能學得到的,就是『以世智差別說』。
鈔【樂說無礙智。】
『樂』,念ㄧㄠˋ,就是樂好、愛好。『樂說』,我們今天講喜歡說,不怕痲煩,不怕疲勞。喜歡為人來說,這叫『樂說無礙智』。
鈔【以第一義智善巧說,不言義法者,後後兼於前前,詞及樂說,攝義法故。】
「義、法、詞、樂」這四個字次序不能顛倒,為什麼?後面能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能包括後面。到歡喜說,當然前面這三個意思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義智』,這是真實的智慧,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叫做第一義智。『善巧』,這是套用在行為上,套用在處事待人接物,就是教化眾生上,非常巧妙。巧妙還不說,用這個太好了,「善」是好,非常好的一種巧妙的方式,能夠叫人很容易接受,很容易明了,很容易達到教學的效果,這才稱之為善巧。
鈔【十二部等,指所說也。】
『十二部』,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佛說法有十二種不同的方式;拿現在的文章講,體裁,它有十二種不同的體裁,可以用散文的體裁,可以用詩歌的體裁。我們展開經本,經本裡面有長行,長行就是散文,像《彌陀經》這部經完全是散文。有一些經裡面有偈頌,偈頌就是詩歌,散文後面有詩歌,還有一些經典後面有咒語,這都是運用的體裁不相同。體裁一共十二種,但是並不是每部經都有這十二種。十二種統統都有的、具足的,只有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這個經大,十二種體裁具足。《法華經》也是大經,只有九種體裁。《彌陀經》兩種,一種是散文,另外一種是無問自說,這個經自始自終沒有人啟請,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出來的。這在十二種裡面比較特別,叫無問自說,沒有人問,自己說的。
「十二部」就是整個的佛法,「部」是講部分,並不是說佛經只有十二部,以後古人怕人家看這個名詞發生誤會,認為是十二部經,所以改稱「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跟十二部經,意思完全是相同的,都是說明佛說法的體例不相同。這十二種體裁,大小乘經都有,但是小乘經只有九種體裁,也有人說,小乘也有這十二種體裁,這是古人各有各的說法。
鈔【悉檀者。】
是依四悉檀,四悉檀也是說明能說的善巧,換句話說,是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悉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遍施。
鈔【合華梵雲遍施。】
「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話,這個名詞是一個字中國字,一個字是梵音,合起來的,華梵合譯。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布施,意思是普遍的布施。一共有四種:
鈔【以世界、為人、對治、第一義,四門。】
這就是四悉檀的名稱:世界悉檀、為人悉檀、對治悉檀、第一義悉檀。
鈔【作歡喜、生善、滅惡、入道,四益。】
這就是四悉檀的內容。世界悉檀是什麼意思?『歡喜』。佛法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第一個條件。那人家不歡喜怎麼辦?不歡喜,我們趕快離開; 離開,他歡喜了。不管怎麼樣,就是要叫他得歡喜。他很歡喜我們跟他在一起,我們在一起;他討厭我們,喜歡我們離開,我們趕緊離開。這是第一個要遵守的,所以佛法總是叫人生歡喜心。我們進一個正規的寺院,就是規規矩矩依照佛法建立的寺院,一進去,所見到的第一個建築物是天王殿。天王殿,坐在面對著大門的,第一個你所看到的,彌勒佛,彌勒佛就是叫你歡喜。胖胖的、笑咪咪的,這就是世界悉檀的意思。所以什麼人才有資格學佛?要歡歡喜喜的對人,不管是順境逆境裡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樣的人才能夠學佛,這樣的人才能夠入佛門。彌勒肚皮很大,表示什麼都能包容,不計較、不分別、不執著,能生歡喜心,所以他是表法的,也就是叫我們要學習的。
第二,為人悉檀,意思是『生善』。我們對待人,一定要啟發他的覺性,要幫助他生起善心,先從這裡下手。其實我們中國古人教學也是如此,隱惡揚善。譬如見到人,這人雖然不是好人,作惡多端,但是他也有點好的,你跟他見面,你讚揚他那個善的,不要提那個惡的,這個人受到鼓勵,他會回頭,他會學好。
今天我們這個社會,實在講輿論要負很大的責任,為什麼?好人好事他不說,惡人惡事加鹽添醋,使那些惡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麼用,誰知道?我做惡,哪個都知道我。」換句話說,鼓勵人向惡,這是輿論上一定要負責任的。如果我們讚美善的一方面,惡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縱然做惡的人,他會生慚愧心,「我做那麼多惡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諒我」,他心裡難過;「做一點小小的好事,人家讚嘆我、鼓勵我,對我這麼好」,他會回頭的。佛門很重視這種教學,首先就是要幫助他生善,鼓勵他向善。
第三,對治悉檀,這是『滅惡』。滅惡,最主要是對自己來說的。正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樣,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的;所以佛法這個戒律,真正值得我們讚嘆。戒律,他勸我們自己守,不管別人,別人守不守與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就對了,戒律是戒自己的。對治是對自己的,對治自己的分別,對治自己的執著,對治自己的妄想。對治自己的,像嫉妒、瞋恚,我們要把這些東西統統改過來,改過就是真正的懺悔。
佛法裡面懺除業障,重視在改過自新。做這些儀式並不重要,儀式是做給別人看的,就跟唱戲一樣,唱給別人看的,用意在哪裡?用意是勸別人回頭,勸別人改過自新,是這個意思。你自己真正悔改,你又何必搞這些形式?用不著,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拜《梁皇懺》、拜《水懺》,勸別人的。所以,像這些地方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後,才曉得佛法教學的善巧,它的方法用得非常高明,用得很巧妙。
第四,第一義悉檀,這是講『入道』。第一義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四種悉檀是以這個為主目標,前面都是誘導,誘導到最後,必須要幫助他成佛,要鼓勵他。第一個,要啟發他的自信心,眾生為什麼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作佛。甚至於有一些同修們,我都見到過,學佛學了多年,自己覺得我的業障太重,罪業太深,我來生只要能再得人身就好了,西方世界我不敢指望,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建立信心,造再大的罪業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看《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講的,五逆十惡,遇到好的因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把這個理論方法講解,你真正明白覺悟了,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決定能往生。那我們造的罪業還沒這麼重,為什麼不能?決定能!無始劫再重的罪業,沒有不能悔改的,就是在一念回心轉意,破迷開悟,業障就能消除,福慧就現前。第一義悉檀是最主要的一門,這就是把真正的大乘佛法介紹給他,勸勉他修學,所以這是「入道」。這是四種利益。
鈔【十二部經一切諸法,隨宜而說,無量方便,要歸作世界等四說,使人得歡喜等四益而已。鑒機授法,其文繁廣,略舉不悉。】
細說,那就太多了,這是用最簡的方法給我們介紹。法門很多、經典很多,不管怎麼說法,要叫聽眾得四種利益。不管講哪一部經,不管講哪一部論,你要叫人生歡喜心,叫人生善,叫人斷惡,叫人入道。佛說法,他有許多的原則,這些原則我們都要知道。這說法才沒有白說,真正對眾生有利益。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