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印光大師:勸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


時間:2016/1/6 作者:淨山

接手書,不勝欣慰。持名一法,最為末法透機之法。善導雖疏《觀經》,實最重持名一行。不觀「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之言乎?

觀雖十六,行者修習,當從易修者行。或作如來白毫觀,或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令人知行人往生之前因與後果耳。但期了知即已,正不必特為作觀也。觀之理,不可不知。觀之事,且從緩行。若或理路不清,觀境不明,以躁心浮氣修之,或起魔事。即能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之念,亦即因喜成障,或復致退前功。故《楞嚴》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祈一心持名,以為千穩萬當之行。待至心歸於一,淨境自會現前。

《四帖疏》錯訛甚多。光二十年前先曾約校。去年南京羊皮巷觀音庵妙蓮和尚要其本去另刻,明年當可出書,祈為請閱。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崇明黃玉如書」

念佛一法,當依淨土經論為準。末世眾生,業重障深,依《觀經》修觀,尚難成就,是以蓮宗諸祖多皆專主持名。以持名易故,相續即生。

至於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丁福保居士書七」

念佛一法,約有四種,所謂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就四法中,唯持名一法,攝機最普,下手最易,不致或起魔事。

如欲作觀,必須熟讀《觀經》。深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及心淨佛現,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既不取著,則境益深妙,心益精一。能如是,則觀想之益,殊非小小。

如觀境不熟,理路不清,以躁妄心,急欲境現,此則全體是妄,與佛與心,皆不相應,即伏魔胎。因茲妄欲見境,心益躁妄,必致惹起多生怨家,現作境界。既最初因地不真,何能知其魔業所現。遂大生歡喜,情不自安,則魔即附體,喪心病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亦末如之何矣。

須自量根性,勿唯圖高勝,以致求益反損也。善導和尚雲,末法眾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誠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宜自詳審。又志誠懇切,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宜竭盡心力以行之,則幸甚!

印光大師:「復吳希真居士書一」

觀想一法,非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欲速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者,修之,則損多益少。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吳希真居士書二」

念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唸」,則失義之至。

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觀像、觀想,唯心地法門明白之人則可,否則或致起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攝耳諦聽,最為穩當。任憑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無弊病。

節選自印光大師:「復唐瑞岩居士書一」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