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菩薩如何行四無量心
原文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肇曰:慈以眾生為緣,若無眾生,慈心何寄乎?將明真慈無緣而不離緣,成上無相真慈義也。)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
(肇曰:眾生本空,不能自覺,故為說斯法。令其自悟耳。豈我有彼哉!若能觀眾生空,則心行亦空,以此空心而於空中行慈者,乃名無相真實慈也。若有心於眾生而為慈者,此虛誑慈耳,何足意稱乎?)
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肇曰:七住得無生忍已後所行萬行,皆無相無緣,與無生同體。無生同體,無分別也。真慈無緣,無復心相,心相既無,則泊然永寂,未嘗不慈,未嘗有慈。故曰行寂滅慈,無所生也。)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
(肇曰:煩惱之興,出於愛見,慈無愛見,故無熱惱也。)
行等之慈,等三世故。
(肇曰:慈被三世而不覺三世之異也。)
白話解
文殊師利問:如果菩薩這樣觀眾生,眾生都空了,怎麼行慈呢?對誰行慈呢?
維摩詰言說:菩薩確立了色身識身等一切眾生如幻的觀點,眾生空了,心行也就空了。就用這個觀點去化度眾生,這是真實的慈心。
七地以上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所行萬行,無緣無相,未嘗不慈,未嘗有慈,就稱為行寂滅慈。
愛見生煩惱,慈心無愛見,所以再無熱惱,就稱為行不熱慈。
慈行包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而觀三世無異,就稱為行等之慈。
原文
行無諍慈,無所起故。
(肇曰:彼我一虛,諍訟安起?)
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
(肇曰:內慈外緣,俱空無合。)
行不壞慈,畢竟盡故。
(肇曰:無緣真慈,慈相永盡,何物能壞?)
行堅固慈,心無毀故。
(肇曰:上明外無能壞,此明內自無毀。)
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
(肇曰:真慈無相,與法相同淨也。)
白話解
慈行彼此無分別,無從起諍,就稱為行無諍慈。
六根為內,六塵為外,內外不合,無從生識。內外都空了,就稱為行不二慈。
行無緣真慈,慈相也空了,無物能壞,就稱為行不壞慈。
內心巋然不動,無物能毀,就稱為行堅固慈。
真慈無相,諸法性相本淨,就稱為行清淨慈。
原文
行無邊慈,如虛空故。
(肇曰:無心於覆則心無不覆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肇曰:阿羅漢,秦言破結賊,嫉恚邪疑,諸惱結因慈而滅,可名羅漢矣。)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肇曰:菩薩之稱,由安眾生,慈安眾生,可名菩薩。)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如來之稱,由得如相。慈順如相,可名如來。)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肇曰:自覺覺彼,謂之佛也。慈既自悟,又能覺彼,可名為佛。)
白話解
慈心廣大,如虛空能包萬象,就稱為行無邊慈。
阿羅漢破心中結賊,真慈滅盡煩惱,就稱為行阿羅漢慈。
安眾生心即是菩薩,真慈能安眾生,就稱為行菩薩慈。
得真如之相,稱為如來,真慈得真如之相,就稱為行如來慈。
自覺覺他,可稱為佛,真慈能覺眾生,就稱為行佛之慈。
原文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肇曰:大乘之道,無師而成,謂之自然。菩薩真慈,亦無因而就,可名自然也。
)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肇曰:平等一味,無相之道,謂之菩提。無相真慈,亦平等一味,可名菩提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肇曰:二乘六住以下,皆愛彼而起慈。若能無心愛彼而起慈者,此慈超絕,可名無等。)
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
(肇曰:濟彼苦難,導以大乘,大悲之能。慈欲彼樂,亦導以大乘,可名大悲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肇曰:疲厭之情,出於存我。以空無我心而為慈者,與生死相畢,無復疲厭也。)
白話解
大乘究竟之道,無師而得,即是無因得,無因即是自然,就稱為行自然慈。
平等一味,無相之道,稱為菩提,真慈平等一味,就稱為行菩提慈。
凡夫帶著愛結行慈。菩薩斷了種種愛結行慈,最勝無能等匹,就稱為行無等慈。
大乘以大悲心拔濟眾生苦難,菩薩行慈引導眾生向大乘,就稱為行大悲慈。
以空無我心行慈,終生無疲厭,就稱為行無厭慈。
原文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恪法財者,可名法施也。)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為殺盜不兼化者,可名持戒。)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護彼己致忿諍者,可名忍辱也。)
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
(未有得真實慈而不負荷眾生者,可名精進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以亂心受五欲味者,可名禪定也。)
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為不知時行者,可名智慧也。)
白話解
法施盡心無遺無惜,菩薩行慈亦無遺無惜,就稱為行法施慈。
菩薩慈心化度行殺盜淫毀禁破戒者,就稱為行持戒慈。
忍辱則能外不傷物,內不自累,護彼護我,行慈護彼我,就稱為行忍辱慈。
荷負眾生,可謂精進,行慈荷負眾生,就稱為行精進慈。
不亂心受五欲樂味,是謂禪定,菩薩行慈不受五欲味,就成為行禪定慈
無不知時而得果,是謂般若智慧,菩薩行慈無不知時,就稱為行智慧慈。
原文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權現普應者,可名方便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心有曲隱不清淨者,可名無隱也。)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雜以淺行者,可名深心。)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虛假無實者,可名無誑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肇曰:未有得真實慈而不令彼我得佛樂者,可名安樂。)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肇曰;自上諸名,皆真實慈體自有此能,故有此名耳,不外假他行以為己稱也。真慈者若此,豈容眾生見乎?)
白話解
權宜方便示現一切,普應一切眾生,就稱為行方便慈。
真心行慈,其心質直,有罪必悔,不隱其過,就稱為行無隱慈。
菩薩行慈,深入佛法,無雜亂想,無雜亂行,就稱為行深心慈。
菩薩行慈,真實無虛,絕無欺誑,就稱為行無誑慈。
行真心慈,引導眾生,得佛法樂,就稱為行安樂慈。
上面說的,都是菩薩行慈的具體體現。
原文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也。)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喜於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
何謂為舍?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徵起。是以行者舍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舍,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
白話解
文殊師利又問:怎樣稱為菩薩悲心?
答:菩薩以眾生苦為己苦,以己之樂施與眾生。所作一切功德,全與所有眾生共享。
又問:什麼是菩薩喜心?
答:自得法利,與眾同歡,對世上眾生萬物有所饒益,以利人利物為喜,此心無悔。
又問:什麼是菩薩舍心?
答:所作一切功德,福佑眾生萬物,不起希望之心,不圖名利,不圖果報。
原文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以為畏乎?)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孰能處之?)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肇曰:將尋其本,故先言其末也。)
白話解
文殊師利又問:都說生死可畏,菩薩不離生死,依恃什麼能不畏生死?
維摩詰說:菩薩對這可畏的生死,應當依於如來功德之力,以建立大無畏之心。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應當執持什麼法門,才有可能依於如來功德之力?
答:菩薩如果想依於如來功德之力,應當好好執持度脫一切眾生的方便法門。
又問:要度脫一切眾生,要滅除哪些障礙?
答:要度脫一切眾生,要滅除眾生煩惱。
原文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令不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什曰:惡法生則滅之,未起不令生也。善法不滅,令其增廣也。)
白話解
又問:要滅除煩惱,應當修行什麼法門?
答:應當修行正念。
又問:要修行什麼法門,才能修得正念?
答:應當反覆修學不生不滅的法門。
又問:什麼法不生?什麼法不滅?
答:一切不善法不生,生起即滅除,未起須預防,不讓其生起。不滅除一切善法,還要增廣善法。
原文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舍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
答曰:身為本。
(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慾是生也。)
白話解
又問:善法、不善法的根本是什麼?
答:身是根本。無身就無善惡之行了。
又問:身以什麼為本?
答:身以欲貪為本。有身就有貪愛,有貪愛就生種種結縛。
又問:欲貪以什麼為本?
答:欲貪以虛妄分別為本。一切法本身無美惡之分,因為人心分別美惡,從而引起貪愛之心。
原文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後擇其美惡,謂之分別也。)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痴愛所濁,邪風所扇,涌溢波盪,未始暫住,以此觀法,何往不倒?譬如臨面湧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乎?一切法從眾緣會而成體,緣未會則法無寄,無寄則無住,無住則無法。以無法為本,故能立一切法也。)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
(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生,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也。)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肇曰:無住故倒想,倒想故分別,分別故貪慾,貪慾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以往,言數不能盡也。若善得其本,則眾末可除矣!)
白話解
又問:虛妄分別以什麼為根本?
答:虛妄分別以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以什麼為本?
答:顛倒想以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以什麼為本?
答:無住無本。如果以心動為無住本,尋其初動不可得,如果以無法為無住本,因無得無,亦不成道理。所以說無住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這個根本,能夠建立起世出世間的一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