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經新注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二」者:分別義;「法」謂有為法、無為法、染法、淨法等。「門」者:因由途徑義。「不二」者:無分別義。「不二法」者:謂真如實相、無為空理。能證不二法為無分別智,所證不二法為無分別理。智證理時,能所雙遣,現證現觀,智理一如,無有分別,故由此門而入不二法,所以名為「入不二法門」。分別為二,不分別為不二。但是分別之生由相待起,待此有彼,待粗有精。老子云:「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如果法唯是一,怎能生於分別呢?分別既起於二,所以說二為分別,法雖無量,其性俱空,通達空性之理周遍圓滿,則能於差異處而見不異。於異處而見不異者,菩薩以無分別智證無分別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故能入不二法門,而斷惑證真,超然解脫,是為「不二」。於不異處而見異者,凡夫不達一切諸法皆是緣生性空,如夢如幻之理,故於相待而有的緣生法上取相分別,顛倒執著,由執著而造業,由業感果,故能永住三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是為「二」。所以說:「分別為二是苦海的洪流,不二為度濟的寶筏。雖然菩薩長處世間,不捨生死,實乃成就無邊功德,現不思議的解脫以度濟無邊有情。但是入世貴在無住,度生唯期解脫,是故不二法門為萬行的旨歸,度生的終極。所以佛道品來即開不二法門品,義即在此。

《華嚴經》云:」諸佛以一道而證菩提。「《契經》亦云:」悟一則千從,迷一則萬惑。」一即不二。何等為一?內因緣生一切法的緣起性空,此緣起性空之理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它是宇宙人生的絕對真理,故說為「一」。《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宇宙間一切法都是緣生,一切法都是空,抓住這一絕對真理、悟入這一絕對真理,即是真入不二法門。

問:法門既是不二,云何佛法有多?答:無分別的智理雖一,能入此法門有多,生智之因,入理之途,因緣機感不同,此所謂:「說雖有萬般,合理還歸一」,百千江河同歸於海啊!故此三十三菩薩各各所說雖別,但其入理無異,因為菩薩無著,會理相同,故能並行不悖,同入不二法門而得解脫。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初總問。肇曰:「自經始以來,所明雖殊,然皆大乘無相之道;無相之道,即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即第一義無二法門。此淨名現疾之所建,文殊問疾之所立也。凡聖道成,莫不由之,故事為篇端,談為言首,究其所歸,一而已矣!」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次別答:

一、法自在菩薩證無生法忍入不二門。法自在菩薩即等覺法雲地菩薩,此地菩薩證法自在所依真如,斷諸法中未得自在障。故名法自在。一切諸法皆是緣生,隨生隨滅,變化無常,此即法相。知緣生則知無性,知無性則知空性,知空性則知無生,知無生則知無滅,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證得此理名無生忍,得無生忍便能解脫成佛。故《大般若經》有:「若知緣生,則知法性;若知法性,則知空性;若知空性,則見導師」之語,相反不證無生忍,則自滯相迷性而起分別執著,由起執著而造染業,由業感果,不得出離。所以菩薩證得無生忍,而妄執盡遣無有兩邊,常證實性,自能入於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德守菩薩了達無我我所入不二門。一切分別緣我執生,執有實我,便起我所;於我所愛則生貪,所憎則生嗔,貪嗔迭起,煩惱雲興,於是而異相重重。菩薩了知緣生無我,無我則無我所;我及我所皆不可得,則自斷二執,永盡分別,故能契合真性,而入於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舍、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不眴菩薩無取、無舍、無作、無行入不二門。什曰:「不眴有三義:一如天;二愛敬佛身,諦觀不眴;三心無塵翳,慧眼常開。」受即感受,有我感受,有境被我感受是為二。凡夫著境實有,故其感受有苦、樂、舍三,有如是等受,故於境界樂則有取、苦則有舍;有取有舍,則自造作;有造作則有分別緣慮的心行;有分別緣慮的心行,是則為二。菩薩了達受與不受平等如幻,都無實體,而不可得;不可得則自於法不受,故無取;亦無不受,故無舍;無取無舍,則自無造作,亦無心行,故曰無作、無行,是為不二,悟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有心必有所受,有所受必有所不受,此為二也。若悟法本空,二俱不受,則無得無行,為不二也。」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四、德頂菩薩垢淨無二入不二門。有垢則有淨,有淨自有垢;垢淨二法,對待立名,是則為二。但是垢無實垢,相有體無,若見垢性本空,則無有垢;垢則無有,淨則無依;無垢無淨,本來寂淨,自性涅槃。悟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淨生於垢,實性無垢,淨何所淨。」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五、善宿菩薩了知不動無念入不二門。「動」謂散動,「念」謂分別。凡夫追逐外境,心猿意馬,動盪馳散,而無有定;無定則有邪念分別;有分別自有善惡美醜、成敗得失。菩薩了達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能取不可得,所取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一心禪寂;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時時安住上舍,而無邪念分別;無分別則無善惡美醜,成敗得失,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滅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六、善眼菩薩了知一相無相亦不取無相入不二門、肇曰:「言一欲以去二,不言一也。言無欲以去有,不言無也。而或者聞一則取一相;聞無則取無相,故有二焉。」經云:一切諸法皆同一相,所謂無相,即此無相之相是為諸法實相。凡夫不達一相無相之理,而著於異相。初發心菩薩雖能以一相無相之理以除異相,但未實證一相無相,故爾於法尚有分別。見道以上菩薩不但能以一相無相之理以除異相,而且亦能證入實相,故爾於法不起分別。因為了達一相尚無,何有異相?有相不可得,無相亦不可得。若執無為有,執一為異;或見異為一,見有為空,皆屬兩邊,不得入道。若見一而不取一相,達空而不取空相,一異有無平等平等,證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七、妙臂菩薩以聲聞、菩薩二心平等如幻入不二門。二乘只破我執,不破法執,故執著有實菩薩心,有實聲聞心。菩薩心常安住在如幻的三昧之中,通達菩薩心如夢如幻,了不可得,聲聞心亦如夢如幻,了不可得,平等性空,無實菩薩心,無實聲聞心,二心俱空,是為入不二法門。《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四念住亦有「觀心無常」等句。拘留孫佛偈云:「見身不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若執有真心可得,即不能解脫,亦不能達到「無掛無礙」的境地,因為宇宙間無有一法是真實的,設有常住真心可得,即是定法,有定法即與《金剛經》所說:「如來無有定法可得,亦無定法如來可說」的聖言相反,也與如上所引諸心如幻無常的聖言相違。因為佛說法的目的主要是為破眾生的執著,破執著而又主要建立在「未曾有一法,而不從緣生,亦無有一法,而不是空者」的緣起性空的真理之上。所以《法華經》云:「吾自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遠離諸著。」以故學人應深研而細究之,切不可錯誤理解,誤入歧途,故妙臂菩薩云:「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八、弗沙菩薩了達善不善實性無二入不二門。善即十善業,是所修;惡即十惡業,是所斷。初心菩薩取善而廣修,舍惡而盡斷,是為二,證二實性本空,善與不善如幻,不取善惡相,而如如不動,遠離分別執著,如是行持,善不修而自生,惡不斷而自除。因為善依惡起,惡依善立;若無有惡,善亦無依,善惡本是對待立名,相反相成,「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所以說善無實善,惡無實惡,善惡二法,其性本空,通達此理,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九、師子菩薩了達罪福性空無縛無解入不二門。什曰:「三界煩惱,煩惱相應、及煩惱所作身口業俱名罪。一切有漏善,盡名為福。」凡夫執有實罪實福,即名為二。聖者了達罪無實罪,福無實福,在止惡修善的基礎上以金剛般堅固、銳利、光明的般若智慧覺悟罪福性空,平等無二。經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七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亦無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相,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性空無所住。」罪空即無縛,福空即無解;通達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師子意菩薩於漏無漏不起二想入不二門。「漏」謂流漏,亦即貪等煩惱,以煩惱造業,由業感果,流轉三界,是名有漏。「無漏」即無有煩惱染業,而永出三界。有漏屬世間,無漏是出世間;凡夫屬有漏,阿羅漢、佛屬無漏。若執有實在的漏無漏,是名為二。漏與無漏均屬幻相,其性空寂,證漏實性,即是無漏;若執無漏,反成有漏。悟二平等,不起漏無漏想,亦不起空想,遠離兩邊,無住而住,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一、淨解菩薩有為無為無二入不二門,緣生諸法有生滅、有變化,有造作,有形相,名有為。法性空理無生滅,無變化,無造作,無形相,名無為。著有為故沉溺生死,住無為故耽著涅槃。沉溺生死是凡夫,耽著涅槃為二乘。菩薩通達無為在有為中,有為在無為內,故不捨有為而證無為,不捨無為而達有為,遠離對有為無為的分別執著,以清淨慧等觀二俱平等,如是則心自清淨,如太虛空,無掛無礙,無執無著,自在往來,通用無滯,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二:那羅延菩薩了達世間性空即出世間入不二門。雜染流轉名為世間,清淨還滅名出世間。二乘舍世間而出世;捨生死而涅槃,是名為二。菩薩了達世間如幻,無有實體,自性空寂,而不執著,是為出世。通達此者即於世間而不出,於出世而不入;不入則無溢,不出則不散;不溢不散,當下解脫,而得出世。《中論》云:「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又云:「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唯識主張世出世間唯獨只是認識,正確認識,知道世間諸法皆是緣生,有相無體,而不執著,當下便是出世。反之,若不達諸法緣生如幻、相有體無之理,而錯誤地加以執著,這樣當下便是世間。所以欲入不二法門者,必須了知世出世間對待立名,皆無實體,而不分別取相才是。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即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三、善意菩薩通達生死本空入不二門。凡夫流轉生死即縛,二乘求趣涅槃即解;縛即然,解即滅,如是分別,是名為二。菩薩了達生死性空,如夢如幻,而不斷生死,故不縛不然;了達涅槃性空,亦如夢如幻,而不求趣涅槃,故無解。因為生死性空不可斷,涅槃無相不可求,通達此理者,不斷生死而生死自斷,不求涅槃而涅槃自得,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縛然生死之異名;解滅涅槃之異相。」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四、現見菩薩了知盡不盡性空入不二門。雜染生死、有為無常故盡,無常故空,所以名盡。清淨涅槃、無為實相故不盡,實相常住,所以無盡。又雜染生死是可斷,故有盡;清淨涅槃是所證,故無盡。分別有為雜染的生死是有盡,實相清淨的涅槃是無盡,是名為二。因為諸法究竟寂滅,有盡無盡生滅實相皆如夢幻,無有實體,故曰:「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有盡無盡染淨諸法既無實體,當下即空,空則俱無盡不盡相,故曰:「無盡相即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徹底通達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有為虛偽法,無常故名盡;實相無為法,常住故不盡。若以盡為盡,以不盡為不盡者,皆二法也,若能悟盡不盡俱無盡相者,則入一空不二法門也。」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五、普守菩薩悟我無我其性無二入不二門。凡夫執有實我,二乘達我空無;實我即是世間,無我即是涅槃。菩薩了達實我尚不可得,非我亦即不有。因為執我才立無我,我執既無,無我何有?我及無我,此二俱空,亦不執空,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六、電天菩薩覺無明性空即是明亦不取明相入不二門,明即光明、亦即般若智慧。無明即昏暗、亦即愚痴煩惱。無明為世間生死的根本,明是解脫出世的津梁。所以要斷無明而修智慧。通達無明本性是空,則與明智性空無二。故言:「無明實性即是明」。雖然無明實性即是明,但亦不取明相,遠離一切名數分別,悟明與無明性皆不二,平等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七、喜見菩薩觀五蘊空入不二門。凡夫執色等五蘊實有,二乘執色等五蘊滅空,有空既異,是名為二,菩薩通達色就是空,不是色滅才空,因色性自空;空就是色,不是離空有色,因空相即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也就是空即五蘊,五蘊即空,不是離五蘊而別有空,亦不是離空而別有五蘊;空在有中,有在空內;空有不二,相即相入,證無為(空)而不離有為,見有為(相)而不離無為。通達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八、明相菩薩通達四種性空入不二門。地水火風四種物質潛能,此四潛能是變生根身器界的親因,故名「四種」。前際即過去、後際即未來,中際即現在。雲三際皆空者,前際(過去)已滅,後際(未來)未至,中際(現在)不住,故言三際皆空。凡愚執四種為實有、或執四種為空無,實則屬有邊,無則屬空邊,空有兩邊,是名為二。菩薩通達四種不實,緣起性空,即是空種性,空種性即是四種性,如是前中後三際即空,空即三際,於中平等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肇曰:「四種、四大也。空種、空大也。此五眾生之所由生,故名種。然四大之性無前後中、無異空大也。」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十九、妙意菩薩了達眼等六根、色等六塵其性皆空平等一味入不二門。凡夫內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執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十二處為實有,內外不同,是名為二。菩薩通達十二處法皆從緣生,相雖有別,但圓成空性一切一味,體自寂滅,既是一味空寂,則無分別。「眼性」者,無性為性,如是耳鼻舌身意性者,亦是無性為性。六根如是,六塵亦然。既見無性,則無貪嗔痴三根本煩惱。煩惱無根,隨煩惱自除,達此理者,當下寂滅,故爾寂靜安住,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回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回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回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無盡意菩薩了知六度回向一切智,性理一如、入不二門。肇曰:「以六度為妙因,回向一切智者二也。若悟因果同性入於一相,乃應不二。」初發大心菩薩廣修六度,為了不同於外道和二乘,以此功德回向一切智智的大菩提,有因有果,是名為二。若能了達因果不二,六波羅蜜性,即一切智性;一切智性亦即六波羅蜜性,二性平等,體俱空寂,同一真如,如是遠離因果的分別,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即是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一、慧深菩薩觀一解脫門即三解脫門入不二門。肇曰:「三行雖異,然俱是無緣解脫,故無心意識也。無緣既同,即與三解脫無異。」諸法緣生,性空無我,謂之空;空則離名絕相,無執無著,謂之無相;無相則無願無作,謂之無作。如是次第修三空門,是名為二,若通觀三種,一即具三,空即無相,無相則無造作,修一解脫門即具三解脫門,心意識三亦復如是,平等一如,寂然不二。「心意識」者:即眼等八識。心即阿賴耶識,集積名心,集起名心;意即末那識,恆審思量執第八識見分為我;識即前六識,對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覺了分別的作用。執有實在的心意識是名為二。通達心性亦即意識之性,於中平等平等,性理一如。如空性亦即無相、無作之性,於中不起分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二、寂根菩薩觀三寶一體入不二門。肇曰:「無相真智、佛寶也;實相無為、法寶也;修無為道、僧寶也。三寶雖異皆無為相也。」佛為教主,法即所說,依佛依法精進修行即僧,初發心菩薩別別皈依三寶,故名為二。若能了知佛性本空,即法性;法性即僧性,三寶實性清淨無為,如太虛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自性空寂,清淨無為。如是即心即佛,現見即法,行者即僧,亦無實在的三寶可得,證自性三寶,一體不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三、心無礙菩薩了達身無實身與滅無異入不二門。什曰:「身、五受陰也;身滅、涅槃也。」凡夫執幻身為實我,而流轉生死,二乘證身滅即解脫而安住涅槃,由是身、與身滅差別為二,若能通達幻身自性本空,無有實我是可滅者,不滅而當體自滅,得究竟寂滅,於身與身滅二無分別,故不驚不懼。七佛偈云:「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若不達身性本空,偶聞身滅,則心有驚懼;通達幻身不實,體性本空,則於身滅有何驚駭,有何恐懼,因為本無實在的身體可滅。達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四、上善菩薩悟三業無作相入不二法門。肇曰:「三業雖殊,無作也。諸法之生本於三業。三業既無,誰作諸法也。」業以造作為相,能動身思,說為身業;能發語思說為語業;審決二思,說為意業。身口意三攝一切業盡。初心菩薩依身口意三業如律而修,故有造作,屬有為相,故名為二。菩薩證入法空,了達一切皆是緣生,本性是空,此中別無能造作者。身無造作如是,口無造作亦然,三業無作相,一切法亦無作相。以般若慧遠離諸相,無為無作,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五、福田菩薩入三行皆空、平等一味入不二門。肇曰:「福、欲界善行;罪、十惡之流;不動、色無色界行也。」一切善業是福行,由此福行能招欲界人天有漏樂報;一切惡業是罪行,由此罪行能招三塗有漏苦報;生色、無色界的定業是不動行,由此不動行能招寂靜不動果報。善行、不動行是所修,罪行是所斷,有修有斷,是名為二。若能達三行皆無實體,緣生如幻,福行空性,即是罪行空性,此二空性亦即不動行空性。三行空性平等,於中無執無著,不起分別言說,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六、華嚴菩薩知我實性入不二門。有我故有我所,我為能取,我所為所取,能所既起,是名為二。若通達本無有我,亦無我所,證我實性,則我及我所之識無由得起,如樹拔根,枝葉隨倒,能所都無,分別盡遣,故能入於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七、德藏菩薩悟無所得入不二門。凡夫執世間實有,故有所得;二乘著涅槃不虛,亦有所得。凡夫舍涅槃而住世間,二乘舍世間而住涅槃,有取有舍,是名為二。菩薩知法如幻,非有非空,故於世間而不取,則無所得,於出世涅槃而不住,亦無所得,不取不捨,無住而住,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暗與明為二。無暗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暗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八、月上菩薩了知明暗實性不二入不二門。肇曰:「二乘入滅盡定,六根盡廢,心相都滅,雖經晝夜,不覺晦明之異,喻菩薩無心於明暗也。」明即智慧光明,是名為二,然明暗如幻,皆從心生,並非實有明暗可得,若能證得實相真如,明亦非明,暗亦非暗;無明則不求,無暗則不除,二性平等,不可分別。如菩薩入滅盡定,因無有心,受想都滅,故不計明暗。諸法亦復如是,法法如幻,性空一味,遠離分別執著,安住實性,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二十九、寶印手菩薩通達涅槃世間平等無二入不二門。二乘厭世間苦,趨涅槃樂,於是舍離世間,安住涅槃。世間有煩惱即縛,涅槃無煩惱即解,作如是分別者,是名為二。菩薩了達世間性空即涅槃,於是本無世間可厭,亦無涅槃可樂;無世間即無縛,無涅槃即無解;無縛無解,當下世間便是涅槃。《中論》云:「世間與涅槃,無有少分別;涅槃與世間,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意顯世間與涅槃本無有異。禪宗公案中有四祖道信見三祖僧璨時說:「望和尚慈悲,與弟子解脫法門。」僧璨反問道:「誰縛汝?」道信答曰:「無縛」。三祖云:「既無縛,何須求解脫?」四祖恍然大悟。這就說明世間性空,無有實我,既無實我,誰在受縛?誰求解脫?能達此理者,無縛無解,無厭無樂,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十、珠頂王菩薩住於正道,而不執取是邪是正入不二門。「正道」者:即八正道。1、正見;2、正思維;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勤;7、正念;8、正定。「邪道」者:即八邪道,而與八正道相反。二乘與初心菩薩執著未斷,故分別孰正孰邪,八正道為所修,八邪道為所斷,有正有邪,是名為二。菩薩了達正邪平等,都無實體,常住正道,而不分別是邪是正,因為邪依正而有,正依邪而立,若無邪道,正道亦無,離二執著,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三十一、樂實菩薩見實與不實無異入不二門。實謂無為實性,亦即真如空理;不實謂有為緣生,亦即無常幻相。相待緣生,無有實體,如夢如幻,故名不實。理不待緣,體相常住,無有變易,真實不虛,故名實。然此實者就是緣生有為諸法的實性,而不是離開有為法而別有實性可得,但此實性唯有以般若智慧才能親證現觀,不是可摸可觸的實物,故云:「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肉眼見相,慧眼是無分別智,唯見空性。慧眼見實,而無實相,亦不作實解。如從夢覺,了不可得。文殊師利曾答佛問:「慧眼有見無見」時說:「慧眼無見」。所謂無見,即見實性而不著於實性,故言:「尚不見實」。實尚不見,何況見於不實,二俱不見。以無所見,故見真性,故又云:「慧眼無見無不見」。達此理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如上三十一菩薩各各已述不二之理,俱問文殊何是菩薩入不二法門,顯各自謙虛,請問高明。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諸法實相、離諸言語,滅諸心行,從始以來,無示無識,離諸問答。因為法從緣生,有相無體,能生法的因緣亦從緣生,其中無有定法可得,亦無定體可得。它完全隨因緣生,隨因緣住,緣散自滅,故不可言說,不可分別,絕諸戲論,遠離有無的執著分別,悟此理者,名為見道,亦即真入不二法門。以故文殊師利言:「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若然,不達一切法從緣所生,如夢如幻之理,而於其中起分別想,起緣慮想,顛倒執著,認賊作子,是為大迷不覺,即名為二。要離此等,才能契合實相,而證得自性涅槃。《中論》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不生亦不滅,寂滅入涅槃」,正是文殊所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之義。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維摩詰不答而答,不說而說。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既然一切諸法不可言說,而我已落言說;不可表示,而我已落表示;不可認識,而我已落認識;不可問答,而我已落問答。雖說是悟入不二法門,而非實悟入不二法門。維摩詰居士才是真正做到了無言無說,無示無識。何以故?無分別智實證無分別理,言思道斷,心行處滅,故爾默然不語,是真入不二法門。

問:文殊師利說維摩詰居士默然不語是真入不二法門,與前包括文殊在內的三十二位菩薩用語言文字顯說不二法門前後高低勝劣不同嗎?答:王恩洋先生對此有一段精闢的論釋,茲錄於後,以供學人參考。彼云:」三十二菩薩者別顯悟入之門,妙吉祥菩薩總顯歸宗之旨,無垢稱菩薩直示悟入不二法門之相,別顯多途,無總宗莫喻所歸。言說雖妙,不默然不證無言之實,是初不如中,中不如後也。此依自利修證以離言也。若夫示教之道,則默然固不如顯說,總宗固不如多門。初機有從入之途,然後歸宗有望,實證可期,此如來所以廣演三藏十二部經者也。或先河而後海,或廢詮而顯實,各有幽旨,未可優劣。」

菩薩名大士,常修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殊勝正行。自覺則默識心通,言亡慮絕,常以無分別智實證諸法離言自性。如佛曾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時眾皆默然,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傳付摩訶迦葉。」又如達磨大師晚年在東土欲歸西土時,囑門人將平時所悟佛法大意各各道出,若有所得,即傳法付衣,為東土二代祖師。時有門人道副答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達磨曰:「汝得吾皮。」尼姑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一見不復再見。」達磨曰:「汝得吾肉。」又有門人名曰道育云:「四大本空,五陰非有,如我見處,無一法可得。」達磨曰:「汝得吾骨。」最後神光禮拜,依位而立,默然不語,達磨曰:「汝得吾髓。」即付衣缽與慧可,為東土二代祖師。從上兩則公案可見,若欲自覺,一定要言思道斷,心行處滅,以般若智慧,現證現觀諸法離言法性,才能入不二法門,否則,將終在門外,不得悟入和掌握真實佛法。但是大乘菩薩是以利他為自利,以覺他為自覺,而不是專求一己之解脫,所以在自己悟入佛法之後,還要方便善巧,努力度化眾生。當然度眾生則不能離開言說分別,而要對機施教,廣開方便之門,用語言文字直顯如來真實義,以達到如《金剛經》所說於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的目的。不然,怎能達到覺悟民眾、利濟有情呢?所以利他度生則以言說為先,自悟解脫則以默照為妙。若只知言說而無默照,則不能入道;若只有默照而無言說,則亦不能入道。一定要兩者結合,默照言說同時並進,方為至妙,亦名真實菩薩。永嘉玄覺云:「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雍塞。」默是自覺,言亡慮絕,入不二法門;說是覺他,稱彼機宜,說法斷疑。無言說是真,有言說是俗;無言說是智,有言說是悲;無言說是自覺,有言說是覺他。所以真正的菩薩一定是無言而言、言而無言的真俗圓融,悲智等運,自覺覺他。此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離之則乖,合之則美,缺一不可。

三十二菩薩以語言文字顯不二法門,而維摩詰居士則以無言顯不二法門。以無言顯不二法門者,古人有:「維摩一默語如雷,驚得文殊嘆善哉」的妙句,維摩詰把眾人從有言說上接引到無言說,從有分別上接引到無分別,因指見月,而入不二法門。以文字顯不二法門者,三十二位菩薩把沉空滯寂,只求自了的個人主義接引到自在解脫、度生活潑的大我中去,以利他為自利,覺他為自覺。《金剛經》言:「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人演說」即覺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為自覺。自覺屬勝義,一法不立;覺他屬方便,說法無邊,自度與度他二者結合,則能真正紹隆三寶,利濟群生,而使自他徹底解脫。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聞法廣得利益,大眾俱證無生。前者三十二位菩薩用語言文字顯示不二法門,正是佛陀所說:「吾說法四十九所,未曾說一字」的說而無說;後者維摩詰居士默然無語顯示不二法門,正是《金剛經》所說:「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的無說而說。說與無說,前後平等,無有高低,學人於此不可望文曲解,所以經言:「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