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01集


時間:2016/1/12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一八九頁:

鈔【又菩薩猶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說,則已悟心者,亦正應念佛求生,何足疑也。】

《觀經》裡面說,修行人應該要知道觀法完全是依乎心性,用我們心性來觀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西方極樂世界境界就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顯示出來。反過來,從依正境界顯示出來,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的心性的現前,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是《觀經》裡面非常重要的理論。《無量壽經》跟《彌陀經》它這個方法,比《觀經》還要來得善巧、來得方便,它不必用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那也相當的痲煩,它就用一句名號,就在這一句名號上把自己的真性顯露出來。所以叫你要繫心不亂,去念這句名號。這意思大致上相同,可是難易有很大的差別,就是持名念佛要比觀想容易得多。

這一段講到,恐怕有人要問:明心見性這是開悟的人,沒開悟的人應當念佛求生淨土,已經開悟的人好像就不必了,用不著求生西方淨土。所以,大師才有這麼一段話,菩薩還要常常親近佛陀。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文殊普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是明心見性的人,他們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可見蓮池大師在這裡講的沒錯,前面教起因緣也說得很多。『則已悟心者』,已經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正應念佛求生,何足疑也』,不見性的人迷惑顛倒,有的時候他不願往生淨土;見了性的菩薩絕對大多數都願意往生淨土,這是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的,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統統都去往生,這就是很明顯的證據。

鈔【又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眾生。】

這是引證,引《維摩經》這四句經文來做證明。『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這就是《般若經》裡面常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般若經》的精髓,那是講的理,事是不是如此?事實確實是如此。但是,不是見性的菩薩,見不到這事實真相,事實真相確實像這兩句經文所說的。可是菩薩還是念佛求生淨土,以這個方法自行化他。我們從這兩句就明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用什麼方法自己成佛、幫助眾生成佛?就是念佛法門,這四句經文裡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此可知,性相不相違背,是圓融的,是一不是二。我們常常看到空宗跟有宗好像是互相牴觸,那是我們凡夫眼睛看的,真正入了境界、通達的人看不是如此,一即是二,二即是一,性與相確確實實是一。

鈔【故患不悟自心耳。】

我們的患是在不開悟,在迷惑顛倒,這是值得我們憂患的。

鈔【悟心,則無一法出於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往生淨土,願見彌陀,不礙唯心,何妨自性。】

實在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見到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就是見的自性。那個世界依正莊嚴就是我們自性的相分,真如本性的樣子,也是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實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即心即境』,心境一如,心境不二。這樁事情實在是很難體會,為什麼難體會?我們迷在相上,對於性與相兩邊都迷了,所以不容易體會。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用做夢來比喻,因為夢的時間短,你醒來的時候你覺悟了,可是你在做夢的時候你不覺悟。如果在夢裡面覺悟了,那就很有趣,那就像一個人開悟了一樣的。你想夢裡面所有的境界是不是你心變的?如果我們把境當作夢境來說,能做夢的是你的心,夢中的境界就是你作夢的時候心所變現的相分,是不是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整個心就是你的夢境?你心跟夢境是一不是二,離了夢沒有心,離了心沒有夢,心境一如。這個我們想想還有點道理,還能夠想得通。

你真正想通了,再拿這個理來觀現實的境界,這個境界亦復如是。你要是在境界裡面看到,所有的境都是我心變的,境不離心,心不離境,你就開悟了,你就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不必等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見到性了。但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明心見性,見到我們性裡面是一個穢土的一面,換句話說,我們心性裡面惡的現象的一面,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我們心性裡頭還有美好的一面。就好像我們作夢,有時做很甜蜜的夢、有時做惡夢,在我們這個世界見性,就好像做惡夢,惡夢當中曉得心境一如;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做很甜蜜的夢,也知道心境一如。這個時候,確確實實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心。佛法講到究竟處,就是教我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得已給它起一個名字,叫一真法界。我們今天見不到,就是在迷的境界裡頭也沒法子開悟,那就是我們心不清淨,心裏面有分別執著,有妄想、有煩惱,所以你見不到事實的真相。

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往生淨土,願見彌陀,不礙唯心』,不但不礙唯心,實在講就是在那個地方證實了「唯心淨土」,證實了「自性彌陀」,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成佛證果,證果證的什麼?就是證明一真、心性是一不是二,就是證這個;見到了,那你就是證得。

鈔【又問:昔人謂華嚴極教,可得皆約觀行,明諸法門,方等而下,何得亦約觀行。】

問得好!這問是假設的,假設有人提出這麼一個問題,《華嚴》在佛經裡面是一乘圓教,所謂稱性而談;完全是佛證得真性之後,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字字句句都是真性,這叫稱性之談。也正因為如此,一切法可以「觀心稱理」,蓮池大師在每一段裡面他都有稱理,像這一段是稱理,稱理就是稱性而說。《華嚴》稱性而說,這個大家沒話說的,都知道尊重這是一乘圓教的大法。

『方等以下』,普通一般的大乘經好像沒這麼高深,為什麼也用《華嚴經》觀行的例子來說?《彌陀經》就是方等經,換句話說,不應該用《華嚴》的例子來講這部經,稱性而談,它每一段後頭稱理就是稱性的。這樁事情實在講,蓮池大師很費了一番苦心。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距離我們現在將近六百年。那時候中國寺院叢林禪的風氣很盛,如果直接的批評,會引起很多人反感,但一般人又瞧不起淨土、輕視淨土,所以他很費了一番苦心,完全拿《華嚴經》來解釋《彌陀經》,所以《彌陀經疏鈔》裡面引用《華嚴》地方太多太多了。換句話說,就是暗暗的、不明顯的把《彌陀經》抬起來,用什麼抬?用《華嚴》來抬,抬得比《華嚴》還要高,使大家體會到這個法門的重要性。希望這些學禪的人省悟過來,禪不能成功,回過頭來念佛決定成就,這是他一番苦心。

所以他做《疏鈔》的確非常委曲求全,跟蕅益大師不一樣,蕅益大師比他晚,蓮池大師弘揚淨土已有相當一個基礎,他再出來發揚光大,那是方便太多了。不像他這個時代,他這個時代外面的壓力很大,所以做《疏鈔》的時候,極力用《華嚴》、《法華》一乘圓教來顯示這個法門之偉大,法門的不可思議。也真正看出他的學問與道德,不是大通家確實是做不到的。可見得蓮池大師他深信淨土,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弘揚這個法門,他不是盲目的,他是從一切大乘經論裡面等於說是抉擇了這個法門,這是我們讀他的傳記也能夠看得出來。下面這是答覆:

鈔【古德答云:諸了義不了義教,皆是了義,以唯一心故。據此,則圓機對教,何教不圓,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這一段話把佛法講盡了。要問佛法是什麼?用這幾句話來說,那就答覆得圓圓滿滿。這個說法,不但是方等經,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什麼叫佛法?唯心所現的就叫佛法。哪一法不是唯心所現?法法皆是!好像做夢一樣,夢裡面所有的境界全是心變現的,絕對不會有一個境界不是你心變現,從你心外頭來的;沒有,全是你自己心裡變現之物。你要在夢中忽然覺悟,哪個是我心?心在我身體,身體以外的就不是,那就錯了!你所夢到的一切人都是你自己變的,絕對不可以說與你自己不相關,你夢中所夢到一切人,你喜歡的人、你討厭的人,都是你自己變的,你夢中夢見一切物,也是你自己變的,沒有一樣不是自己變的。所以說:法外無心,心外無法。

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萬法,全是我們自心變現之物。你說,我們的真如本性在哪裡?隨拈一法都是,沒有一法不是!正如同我問見性,性在哪裡?如同你做夢,夢裡面的時候,問你,你這個心在哪裡?隨便拈一物都是!因為一切法統統是你心性變的。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用黃金做幾千種、幾萬種的形式、樣子,種種不同,金在哪裡?隨便拈一個都是,沒有一樣不是的!所以有人問:真如本性在哪裡?沒有一法不是自己真如本性變的,一切法就是真如本性的相分,它的樣子,相就是性,性就是相,所以無有一法不是。你要明白了,佛經裡面這是講見性,世間書本里是不是?當然也是的。佛教里講的是的,外教講的是不是?統統都是的,沒有一法不是。所以,你的心在境界裡面就平等了,心平等就放光明,智慧就生起來了。

我們今天在一切境界裡不平等,這是迷,這是不覺。什麼是覺?平等心是覺。什麼是不迷?平等心就不迷。還不平等,這就是迷惑顛倒,所以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待人處事接物,我們心有沒有平等?平等,那你就是菩薩、就是佛!那真正是行菩薩道。所以自己心裡頭要真正的平等。但是待人接物處事,我們要用平等的心,隨順世間的不平等。譬如,人家問你:這是什麼?這是一本書。說一本書就不平等,它沒有名字才平等!我動了一個念,這就不平等了。可是我心平等的,因為他叫這個叫書,我隨他叫書,不是我分別執著。這個叫做書,是因為他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叫做書,我隨他分別而分別,隨他的執著而執著,我自己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你的心地光明,你的心地清淨,你見到事實真相。如果自己心裡真正有執著、分別,那就壞了,那是迷,決定不是悟,你這個心境、性相決定不能融成一個。佛法是從這個地方學的,也是從這個地方求的。

古人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一切經全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們在《華嚴經》經題裡面講過的。《華嚴經》是一切經的總名稱,不僅包括佛所說的,佛不說的世間一切法全包括在這個名詞裡頭,這個意思說得太圓滿了。他擺在第一段來敘說,這個意義尤其是深。經題「佛說阿彌陀經」講到這個地方就告一個段落。

◎【二、譯人】

翻譯的人。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這個題有四段:第一段『姚秦』,是指時代、年代。依秦作國號的在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四個朝代,所以必須把皇帝的姓氏冠在上面,才曉得它是屬於哪一個秦。在中國第一個稱秦的是秦始皇,秦始皇姓贏,所以稱「嬴秦」。第二是苻堅在山西、陝西、甘肅這一塊地方建立一個秦國,歷史上稱「苻秦」。苻堅在淝水之戰打了敗仗,他底下的將軍姚萇發動政變做了皇帝,國號也叫秦,稱「姚秦」,這是在東晉的時代。

『三藏法師』是學歷,我們現在講是博士、學士,是學位的名稱。這位法師他的能力是通達三藏,換句話說,佛學他是通家,通達經律論三藏。只懂戒律,我們叫他律師,只懂論,我們稱他做論師,這都是不能完全通達;完全通達,那就稱三藏法師,這在佛教裡面地位最高。三藏法師是真正的博士,博學多聞,這是學歷。凡是翻譯經的都是三藏法師,他是一切都通達,不至於把意思翻錯。『鳩摩羅什』是法師的名字。『譯』是翻譯。

疏【姚秦標代。】

標時代。

疏【三藏顯德。】

顯示他的德能,他通達三藏。

疏【羅什出名。】

『羅什』顯出他的名號。

疏【譯之一字,結成能翻人也。】

『譯』是翻譯的人。

鈔【出處始末備前,茲不重錄。】

這個經有兩次的翻譯,第一次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第二次是唐朝玄奘大師翻的。前面曾經說過,就不再重說。

鈔【古稱什師,七佛以來譯經師也,猶是略舉,且以七佛為言耳。】

羅什大師史略在《疏鈔》第一卷玄義裡面詳細介紹過,此地不再說了。但是講到經文,人題在此地不能沒有一個交代,所以補充一些意思。古德說,鳩摩羅什大師過去是七尊佛的翻譯人,生生世世發心弘法利生,做翻譯的工作,所以他翻得非常之好。這個說法還是略說,只舉最近的七尊佛。

鈔【夫毗婆至於釋迦,首尾止經二劫。】

毗婆尸佛到釋迦佛。前面一劫最後的三尊佛,我們這一劫最初的四尊佛,合起來是七尊佛,含首尾是二劫。毗婆尸佛,毗婆屍翻作中文叫勝觀,就是殊勝之觀照。第二尊叫尸棄佛,屍棄翻成中文叫持髻,髻是我們頭髮挽成的髻,持是保持的意思。第三尊是毗舍浮佛,毗舍浮翻成中文是遍一切自在。第四尊,是賢劫第一尊佛,拘留孫佛,拘留孫翻成文叫所應斷已斷,像見思、塵沙、無明煩惱,這應該斷的他都斷盡,取這個意思。第二尊是拘那含牟尼佛,翻作金色仙。第三尊是迦葉佛,翻作飲光佛,他這光明非常熾盛,佛在面前的時候,其他一切光都看不見了,好像白天太陽底下打開電燈,看不到燈光,只看到陽光,因為他的光太大,把其他的光含攝在裡面,所以叫飲光。第四尊就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翻作能仁寂默。他是這七尊佛的翻譯,他發了這個願。為什麼大師在此處說這只是略舉,你看底下的文就曉得。

鈔【而彌陀成佛十劫。】

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了。

鈔【則莊嚴劫前,更上九劫,所歷已幾萬佛。】

可見得說他是七佛的譯經師的確是略說,只介紹最近的幾位,以前就不談了,如果包括以前的,那他是生生世世發願為佛做翻譯。為佛做翻譯都是佛滅度之後,佛在世用不著翻譯,「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的言語非常奇妙,他在那裡說法,我們什麼樣人聽就是我們自己家鄉話一樣,所以不管哪一個人親近佛,沒有聽不懂佛說話的。佛滅度之後,菩薩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必須從事翻譯的工作。

鈔【既六方諸佛,靡不讚嘆此經。】

本經羅什大師所翻的「六方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嘆這部經。

鈔【則萬佛以來,亦必皆說此經,亦必皆有譯者。】

這是根據理上來推想,必定是這個情形。我們從《無量壽經》跟這個經仔細對照來研究,我們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十方世界眾生的根性不一樣,佛說法是應機而說法,每個世界每尊佛對每個世界眾生所說的法門是不相同的,但是只有一部經是相同的,就是《彌陀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說的,沒有一尊佛不護持的、不弘揚的。這部經乃是十方三世一切世界諸佛菩薩共修的科目;不但是共修,再跟諸位說,是一切諸佛必修的科目。中國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晚課都念《彌陀經》,可見得這部經非常重要,乃是諸佛菩薩度眾生的第一法門、第一部經,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可是今天學佛專門學《彌陀經》的人還是不多,這是什麼原因?經上說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是他善根福德因緣少!他搞別的東西去了。如果他善根福德因緣多的話,他什麼都不搞了,就專搞這部經。所以要曉得,一生專搞這部經,那是善根福德因緣統統具足,這個人一生必定往生,往生之後必定成佛。所以其他的經典他不再涉獵,他取十方諸佛所提倡的第一法門、第一經典,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的。

大師說,一切諸佛都講這個經,佛滅度之後,在像法、末法時期必定要有翻譯的,所以就有這些菩薩發心生生世世來做這譯經的工作,像羅什大師大概也是這種人物,絕對不是一個普通人。

鈔【而經稱母佛者曰。】

『經稱母佛』,摩耶夫人,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翻成中文叫幻生,就是摩耶夫人以如幻的法門幻生佛陀。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在沒有降生的時候,十方諸佛一日三時在摩耶夫人肚子裡面說法。佛與大菩薩示現降生在人間,雖然跟我們一樣懷胎十個月,他沒有胎獄之苦,他在母親胎裡面開大法會,在那裡天天講經說法,諸佛菩薩都來聽。我們一般凡夫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等於在地獄裡一樣,苦不堪言!佛在經里形容那個苦就跟地獄一樣,叫胎獄之苦。這是一投胎之後就迷惑顛倒,等於關到監獄裡面。母親吃一點熱的東西,他就像在八熱地獄,喝一杯冰水,他就像在八寒地獄一樣,苦死了;佛陀降生,他不一樣,稱之為如幻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摩耶夫人說,她也是大權示現,她發願生生世世要做佛母,所以不僅釋迦牟尼佛是她懷孕生的,賢劫千佛出世都是她懷孕生的,就是生生世世為佛母。

鈔【世世佛生,我為其母。】

這摩耶夫人說的。

鈔【子佛者曰。】

『子佛』就是羅睺羅,是釋迦牟尼佛的兒子,這也是大權示現。

鈔【世世佛出,我為其子。】

大師舉經上這兩個例子來說。

鈔【以是例之,什師譯經,何啻七佛。】

我想他可能也是生生世世,佛出世要翻譯經,他都來從事做翻譯的。舉這個例子來說明,由跡象上看,羅什大師是七佛的譯經師,而他的本來面目不可思議,可能也是發願生生世世從事譯經工作。

鈔【而此經流通久遠,於是益信。】

我們就更相信了,這部經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剎土統統流通。說別的經不見得每個世界都會相同,但是《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決定相同,到任何世界都會見得到的。

鈔【稱理,則自性融通隱顯,是華梵翻譯義。】

『融通』,重重無礙。『隱顯』,就是融通的樣子,正如《法華經》所講的「百界千如」。智者大師讀《法華經》,將《法華經》的精義發揮出來,百界千如,換句話說,無有一法不如。「如」是真如,就是講的本性,一切法是相,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我們再拿一個比喻來說,電視的螢幕能顯相,我們把螢幕比作真如,相比作萬法。所顯的相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離開。一天到晚在顯相,顯的相統統不同,但是從來沒有離開螢幕。螢幕是能顯,萬法是所顯,所顯的是相,能顯的是性,你想哪一相不如?顯的這個相,哪一個相不是螢幕?不管什麼相,統統是的!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森羅萬象,哪一相不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統統是的,全是真如本性顯的,所以叫百界千如,沒有一法不如。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發明這個道理,他自己如果沒有見道,他說不出來。由此可知,智者大師是一個明心見性的菩薩,他不是普通人。明心見性在別教講就是初地以上,圓教是初住以上。他老人家也是念佛求生淨土而往生的,《往生傳》上有他的名字。融通就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鈔【即梵可以成華。】

『梵』是梵語,是印度古代的言語。『華』是中國,經典是從梵文翻譯成中國文。雖然句句是梵語,也句句就是中國話。

鈔【則顯非密外。】

中國人看中國文字、聽中國話,一聽就懂。我們聽印度人講話,看印度文字看不懂,不懂就是密,懂就是明顯,顯跟密是一不是二,意思翻出來就曉得,就不密,不翻就是密。他說的,我們不懂,就變成密,他這一說,我們懂了就不密。這就是即梵可以成華,則顯非密外。

鈔【方華未嘗不梵,則密在顯邊。】

顯密不二,顯密圓融。我們中國有一些東西從印度傳到中國來,像《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的,傳到中國來之後,印度失傳了,玄奘大師把中文的再翻成梵文送回去。所以中國文可以翻成梵文,梵文可以翻成中國文。在那個時候,東西方的譯經大師往往都做這個工作,所以密在顯邊,顯在密邊,顯密是一不是二。

鈔【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入重重,妙體融通,不一不異。】

這些話實在都是性宗講的,尤其是禪宗裡面很高的境界,從這些地方非常明顯的看出蓮池大師的用心,這都是暗暗當中說念佛就是禪。禪宗講最高的玄義,都在《彌陀經》意思裡面,都是勸那些參禪的人念佛,要不然他說這些話有什麼意思?看到這個註解能猜到大師他的用心,就曉得他當時處的那個環境,委曲婉轉解釋這部經,普度眾生。禪教密律的意思,統統都在這個經裡面發揮。這要不是一個三藏法師,實在講也很難做得到,從前三藏法師譯經,他現在沒得譯了,他註解,這也是他通達三藏才能辦得到。所以這個《疏鈔》,蕅益大師非常的讚嘆,博大精深。這以前李老師講的,如果不能通達半部《大藏經》以上,《疏鈔》是看不懂的,這個話也很有道理。

『當暗中有明,當明中有暗』,這就是說明,明暗是互相對立的,明來暗去,暗去明來,有如我們中國人講的《易經》,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你看畫的太極,黑的代表陰,白的代表陽,黑的裡面有一點點白的,陰裡頭有陽,白的裡面有一點黑的,陽裡面有陰,就是取這個意思,明暗就是陰陽。在現象上來說,夜半了,天漸漸明亮,就透光明,這就是看到暗中有明,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現象,尤其在海上特別容易見到這個現象。現在交通便捷,如果坐飛機長途飛行,這個現象很容易見到,暗中有明,明中有暗,非常容易見到。

『互相掩映』,約二法交徹說,明入暗,暗入明。『涉入重重』,這個意思好比鏡子一樣,過去唐朝賢首國師(清涼大師的老師),講一真法界,講十玄門重重涉入的境界,皇帝聽不懂這個意思,他就叫皇帝建一個八角亭子。亭子蓋好之後,亭子每一面放一個很大的鏡子,他說:你要不曉得重重涉入什麼樣子,你走到亭子站在當中,你去看一看。他一看,像到處放,好像一個人變成無量分身,這境界現前,他恍然大悟!所以是造成這麼一個境界叫他去體驗,體驗當然還不是真實的境界,是彷佛的境界,由這個地方可以能夠悟入。

經上常以帝釋天的羅網做比喻。羅網現在很少看到,日本大的寺廟裡面還有。羅網多半是用銅絲做的,裝飾宮殿裡面雕樑畫棟的,它是防止鳥做窩,就破壞這藝術品了。帝釋天的羅網都吊著夜明珠,叫摩尼寶珠,這珠會放光,像我們現在吊的燈一樣都放光。每一盞燈的光光互相照的時候,這是光光涉入,分不出彼此,像我們這講堂雖然燈不多,有十幾盞燈,你曉得這個光是哪一盞燈?每一盞燈光都在裡面,都涉入。雖然涉入,各是各的光,並不摻雜,妙就妙在此地。為什麼曉得不摻雜? 因為你熄掉一盞燈,這個光就沒有了;如果摻雜了應該熄不掉,它還留在此地。雖然涉入又不摻雜,這個相非常之微妙。古人因為沒有這麼多燈,就用帝釋天的羅網來做比喻,「帝網千珠」,就像一千盞燈泡一樣,光光互涉,妙影重重,無窮無盡的意思。

『妙體融通,不一不異』。妙體,就是講我們真如本性。大經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是體,是能現的體,佛是所現的覺悟的相,眾生是所現迷的相。我們再拿做夢來比喻,能做夢的心比喻這個心,我們做的好夢、美夢就比作佛,我們做的惡夢就比喻眾生,好夢、惡夢都是那個心變現的。心覺就現四聖法界,心迷就現六凡法界,四聖六凡是都是這個心變現的,換句話說,能現的心跟所現的四聖六凡是一不是二,三無差別,沒有差別,一樁事情,是一不是二!能現的是一個,所現的裡面只有迷悟不同,迷也是真如本性,悟還是真如本性。

諸位要曉得,一切眾生是我們自己心裏面所現之物,一切物象也是我們心中所現之物。這個現象,如果諸位仔細去體會,實在講是可以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想睡覺的時候,我們眼睛一閉,這相有沒有?沒有了,真的沒有了,佛給我們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確實不是真的!睜開眼睛,是隨你分別執著現的這些相,閉了眼睛,這些相都沒有了。雖然睜開眼睛,我們心裡起一個念頭,外頭的相隨我們念頭變化,相隨心轉,喜歡的,愈看愈喜歡,討厭的,愈看愈討厭。那個相真的有喜歡、討厭?沒有,你心在轉。你心在轉,外面境界就在轉,可見得相隨心轉,這話講得很正確,沒錯!因為相是你自己心裡變現之物,所以它也隨心所轉。

諸位懂得這個意思,就曉得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不在別人手上,自己可以轉,風水也是自己轉,就不會上當被騙了。改風水從哪裡改?從心裡頭改,心能轉境。外面改決定改不了,無濟於事。外面境界,你看了討厭不高興,改一改看得很順眼了,但是你是從境界上改,不是從內心裏面改,你還是迷而不悟,你解決不了問題,再好看的,看久了就討厭,可見得外境改是改不過來的。內心裏面如果真改了,就像佛菩薩一樣,那真正是大慈大悲,不捨一人,為什麼?他從內心建立的,他不是從外境上建立的。外境上建立的,決定不能長久,從內心裏面建立才真正的長遠;外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有變化的。

明白事實真相了,曉得能變的心是真的,所變的相是假的。像我們做夢一樣,我們能做夢那個心是真的,所做的夢是假的,每天晚上做的夢都不一樣,可見得它是假相。可是假相是真心變現的,就是真心的樣子。我們的心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在那裡分別執著,這心不定,所以每天晚上的夢境不一樣;如果心是定的,應該做夢都是一樣的。你心不定,所以心的樣子不相同。心是什麼樣子?在做夢時就看到了,夢境就是心的樣子。你心是什麼樣子,在夢境裡頭顯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那個心那是妄心,它不是真心。

真心是什麼樣子?現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樣子就是我們真心的樣子。你要是能體悟到真心的樣子,你在一切境界裡頭就如如不動,就自在無礙,真正得到法身、般若、解脫。「法身」,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了解這叫法身,就是絕對不會再執著身是我,什麼是我身?一切萬法是我身。就好像在夢中忽然覺悟過來,我現在在做夢,什麼是我?整個夢境都是我,夢裡頭自己是我,夢裡頭一切人物也是我,山河大地也是我,沒有一法不是我,為什麼?統統是我心變現的。離了我心,沒有一切法!佛法里大徹大悟的人,他就曉得,一切人物、一切萬法、宇宙天地就是我一個人,是我自己真心顯現的境界,就像做夢一樣,完全明白了,所以在這個境界裡頭如如不動,這是證得法身。「般若」是智慧,徹底了解是智慧,在這裡面「解脫」,解脫得自在。沒有喜怒哀樂,什麼都沒有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就得大自在。這是佛法里講的三德密藏。

「不一不異」,因為我們自性隨緣,所以就不一;雖然隨緣,它不變,所以不異,就是沒有兩樣,是一樣的。在有情分上叫佛性,在無情分上叫法性,換個名詞,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但是有情跟無情是有差別的,一個動物、一個植物礦物,形相上確實是有差別,有差別就是不一,但是在性上來講是不異,能變的心是一不是二。或者我們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也很明顯,覺悟的人跟迷惑顛倒的人,就是四聖跟六凡是不一,但是從本性上來講,佛性上來說,四聖跟六凡不異,我們的性跟諸佛的性是一個性,一性無二性。

他用這個大道理來顯示印度的文字跟中國的文字「不一不異」,文字這形相上來看不一,印度文跟中國文完全不相同,從表達意思上來說,不異!翻譯過來是一個意思,所以不異。從音聲寫出來的符號不一樣,意思是一樣,不一不異。用這個來顯示,翻譯的「譯」字也是稱性之談。如果把這個理擴大到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一切事理都可以用稱性解釋,如果用稱性來解釋,那都是一真法界,都是《大方廣佛華嚴經》。

這部《彌陀經疏鈔》我們學了之後,用處很大,你要是會用,你現前就得大自在,法身、般若、解脫雖不能親證,也有那麼一點影子,相似的證,有一點相似的味道。從相似就到分證,沒有相似,哪來的分證?相似,培養成習慣了,不知不覺就到分證位,這對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大有幫助,幫助我們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增高品位。這是把翻譯的人介紹完了,下一次從經文「如是我聞」開始,今天我們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