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24集


時間:2016/3/22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六九頁:

鈔【十種土者,棗柏所分十種權實,雖極樂是權非實,然是且據權實對待分別言耳。若論隨機,權實無定,所以者何?彼雲彌陀佛土,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則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權即實,故云無定。】

這一段是《華嚴經合論》上,李長者的說法。李長者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雖然是個在家居士,他的修學造詣非常之深。他註解《華嚴經》,我們曉得《大方廣佛華嚴經》從翻譯以來只有兩種註解:一種是清涼國師的《疏鈔》,另外一種就是李長者的《合論》。

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他老人家,他想給《華嚴經》作註解,想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在路上就遇到一隻老虎,我們一般人看到老虎都趕快跑了,他沒有。他遇到老虎就跟老虎說:我現在要注《華嚴經》,找不到清淨環境,你替我去找找。那隻老虎很聽話,就帶他走,走到一個深山裡面,環境的確是很好,老虎窩,許多老虎在那裡,住在一個石洞裡面,洞很大很寬敞。老虎搬家,把那個地方讓給他。這種感應實在是不可思議!

他住到那邊之後,年歲也很大了,沒有人照顧,每天早晨就有兩個女孩子來給他送吃的,筆墨紙張所需要用的東西統統給他準備好,晚上就離開了。一直到他《華嚴經》寫完,他從來沒有跟這兩個女孩子說一句話,說:「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家住在哪裡?」沒說過話。他就一心注他的經,反正一切都是那兩個人伺候。經注完之後,這兩個女孩子也不見了,他就走到附近村莊去打聽。伺候我這麼久了,給她們道個謝,到村莊怎麼找也找不到。他說的這個面貌,村里人都不知道。這是真實的感應,傳記上記載的,決定不是假的。所以我們曉得李長者也不是一個普通的人。

他在《華嚴經》上講淨土法門,跟一般人主張的有一點不一樣。他說西方淨土是權不是實,他這樣主張法,後來有許多祖師大德駁斥他,像蓮池大師這個駁斥就相當有道理。他分的十種淨土有權有實,他說極樂世界『是權非實』。《華嚴合論》裡面講:《阿彌陀經》所講的淨土,《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淨土,這都是權不是實;《維摩經》上所講的淨土、《梵網經》上講的淨土,這是真實的,雖然是實,不廣;摩醯首羅天淨土,《涅盤經》講的淨土,《法華經》講的淨土,是權未實;靈山會所指淨土,是實不是權。到底究竟怎麼才是真正淨土?他老人家講,「唯心淨土」是真實的淨土,「毗盧遮那佛所居住的淨土」是真實的淨土。權實,他說了這些。

蓮池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的,就很有道理,『然是且據權實對待分別言耳』,這是講李長者,他在《華嚴合論》裡面完全從相對的角度上來看權實。『若論隨機,權實無定』,這是蓮池大師駁斥他的話,換句話說,蓮池大師的看法跟他的看法不一樣。『所以者何』,為什麼?『彼雲』,「彼」是指李長者,就是棗柏大師。李長者說,『彌陀淨土,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實理,以專憶念,其心分淨,得生淨土,是權非實』。他這個話說得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這是一般通途而論,用在十方諸佛淨土裡面,這個意思講得通;用在西方極樂世界,講不通,西方世界是個非常特別的世界。所以,在理上講,就是一般常理上講,講得通。我們一般念佛求往生,帶業往生,生的淨土當然是權不是實,我們執持名號是著相去的。

西方淨土有沒有真實?有!實報莊嚴土、常寂光,那是真實的。換句話說,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權非實,這是一般常理的說法。可是我們用一般常理來看西方極樂世界,那就錯了。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特別在哪裡?依常理來說,十方諸佛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有!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我們能不能天天跟觀世音菩薩,跟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這曉得住在我們這個世界,能不能天天跟他見面?能不能天天跟他生活在一起?這不可能!西方極樂世界這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塊,生活在一起。所以這個決定不能拿十方諸佛這些常理常事來看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這些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們,他們那個注子,我們很欣賞,他們注的我們沒話說,佩服得五體投地。可是裡面也有一些地方,他沒有見到。所以佛在入滅之前告訴我們幾句話,要我們後人牢牢記住,「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李長者是人,這些註解提供我們參考,與經典講的相應,我們可以取;如果與經典講的不相應,我們寧可舍掉它。所以他講的,與一般經論相應,講一般大乘經典可以;西方淨土他那個講法是有問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淨土法門這個說法,並不是蓮池大師一個人說,古來這些大德們對於淨土有一致的看法,就是它這個土叫法性土,決定與十方諸佛世界不相同。換句話說,它是真如本性的相分造成那個淨土;十方諸佛世界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出來的,這個不相同。所以西方世界四土都是純淨之土,都是真實不虛。果然像李長者這個說法,是權非實,換句話說,我們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能證三不退呢?我們不講別的,如果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三不退,那個淨土就不是權。為什麼?權教菩薩不可能住真實淨土。他雖然帶業,但是他證三不退!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看到的。阿彌陀佛這一願要不滿,他決定不成佛!他現在已經成佛十劫了,換句話說,他四十八願願願都達到,都圓滿了。

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無論經典也好,祖師大德的註疏也好,決定不能與四十八願相違背。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重複阿彌陀佛的話告訴我們。所以要以四十八願為根本的依據;與四十八願相違背的,我們決定不採信它。像棗柏禪師這個講法,是與四十八願相違背。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所說的句句真實。所以它那是特別殊勝的法門,決定不能拿十方諸佛淨土去跟它相提並論。

我們是取相凡夫往生,也很特別,也超越,出乎李長者意料之外,他沒能想到!蓮池大師說的也很有道理,他說『則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我們念佛功夫有取相、有入理的。功夫成片是取相,事一心不亂是取相,理一心不亂是不著相,入理!從這一方面來說,理一心不亂,他生的淨土是實不是權。『若理一心,即權即實,故云無定』,這是蓮池大師批評他的話,也不能一定那樣說法。我們再看底下這幾句,這是蓮池大師對我們的開導:

鈔【又上四土,亦法爾具足,不可但執寂光。若證寂光,於下三土,隨心寄託,自不撥無;未證寂光,撥無下三,則無復所居之土,錯之甚矣。】

大師這個地方才正式的來批評,指出《華嚴經合論》這一段話,於理於機都不契。『四土』是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西方四土。西方四土『法爾具足』,法爾是自自然然的,真如本性的相分,本來就如是!對於四土都不必執著。『不可但執寂光』,這是怕人聽到寂光是實,前三土是權,唯執寂光,撥無三土,這個執著就錯了。阿彌陀佛明明跟我們講的四土!不但真如本性裡頭四土具足,真如本性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具足。《壇經》,六祖說得好,「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此地所講的法爾具足;法爾具足,就是六祖所講的「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既然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本來具足,西方四土那有什麼希奇?說個實在話,權實不在境,權實在人心!你心不清淨,這叫權;你心清淨,哪個地方不是實報莊嚴土!如果分這一塊是實報土,那一塊是方便土,就不是《楞嚴經》所講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也不能說法爾具足。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沒有,怎能叫法爾具足?法爾具足,一是一切是,這才是真實的法爾具足。

而是眾生他有妄想執著淺深不同,他看的不一樣。譬如我們人間看到是水,鬼道裡面他看到就是火,同樣一個東西,我們看法就不一樣,水族看到那就像空氣一樣,它在裡面來去自在。由此可知,外面境界的確是一,叫一真法界,而是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大分,細分每一個眾生是一個法界,你們兩個人在一起,當然對宇宙人生看法有些相同,有些就不相同,沒有說看法完全一樣的,沒有。到什麼時候才完全一樣?成佛!佛佛道同,佛與佛看這個法界是相同。由此可知,兩個都是等覺菩薩,看法還有不一樣。這在此地就顯示出來,如果我們說蓮池大師是等覺菩薩再來的,李長者也是等覺菩薩再來的,他們兩個看西方淨土就不相同。為什麼?因為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所以他們看東西大同小異,而不是絕對相同,絕對相同只有成佛。由此可知,在十法界的地位愈低,看事、看這個境界差別就愈大,不一樣!所以這個理我們要明了,不至於讀這些大經受他們的影響。

我們修這個法門起了懷疑,我念一輩子佛,將來往生淨土是權不是實。你有這種懷疑的話,問題就大了,受傷害的不是別人,是自己。因為你帶著有懷疑的心去往生,能不能往生?能!《無量壽經》講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邊地,在邊地裡面要過五百歲之後才能花開見佛,才能夠入品位,邊地沒有品位的。這是《無量壽經》裡頭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斷疑生信。蓮池大師這一段話就是怕看《華嚴經》受到李長者的影響,自己對於這樣殊勝的法門起了疑惑,這個損失就很大。這是他老人家大慈大悲告訴我們。正如同天台家所講的「百界千如,三千性相」,沒有不具足的。

『若證寂光,於下三土,隨心寄託,自不撥無』,這是說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分證寂光,對於實報土、方便土、同居土,他隨心寄託,這句話怎麼說?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菩薩以三十二應身」,哪個地方眾生緣熟,他就現身去度。如果這個人分破無明,證幾分法身了,住在實報土,菩薩就在實報土現身去度化他。如果這個人只斷見思煩惱沒見性,他住方便土,菩薩也就在方便土現身度化他。這就是說應當用什麼身分示現,他就示現什麼樣身分,住哪一種淨土。他要是示現人天的身分,那就住凡聖同居土。

當年釋迦牟尼佛降生在我們這個世界,出現在印度,現的身分跟我們世間人沒有兩樣,壽命跟我們世間人也彷佛,他世壽八十歲。佛出世的時候,他應當住世是一百年,要活一百歲。八十歲那一年,魔王來請他入般涅盤,跟釋迦牟尼佛說:「你度化眾生這麼多年了,四十九年了,也夠了,可以入般涅盤了。」佛很慈悲,既然有人請他,他就答應了,少住世二十年,這個在經典上都說過。換句話說,佛還有二十年的福報,他沒享!留在這個世間。佛說,他這二十年的福報供養後世出家弟子。現在這些出家弟子不相信,不相信怎麼辦?自謀生活,這個事情就痲煩大了。如果出家弟子真能相信,一心為道,自然有供養。這個供養就是釋迦牟尼佛這二十年余福,一直照顧到法滅盡。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這一萬二千年當中,出家弟子享用不盡。所以你真正信佛了,這個才行。

這就是說,佛與大菩薩,底下三土隨時應現,哪裡有緣,他就示現住哪一種淨土。所以往生到寂光土,那就得大自在。這個講法也是個通途講法。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經上告訴我們,祖師大德也跟我們說,我們這裡去往生是橫超三界,不是豎出。一切大小乘經論,要想出三界都是豎出。你要是修禪定,由初禪修到二禪,二禪修到三禪,三禪修到四禪,再修四空定,四禪八定,到第九定超越了。阿羅漢所修的叫九次第定,這個超越了。統統都是這個辦法!念佛法門,它什麼定都不要,也不要初禪,也不要二禪,它從我們人間就超越,連欲界天都不要去,從旁邊走了,叫橫超三界!這個很特別。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頭,說橫超的,只有這一門,除這一門之外,沒有橫超的。

十方諸佛淨土也不是橫生,是豎生,它也一層一層的。我們以通途的比喻來說,見思煩惱沒斷,決定是凡聖同居土;見思煩惱已經斷了,塵沙無明沒破,那是方便有餘土;無明破一品,證一分法身,決定是實報莊嚴土。這是有階級的。可是西方極樂世界是橫生四土,一生一切生,同時得到;你現在往生凡聖同居土,等於你同時生方便土、生實報土、生寂光土,這個很奇怪!

我剛才跟大家講過,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會同時生?我們去,我們今天煩惱習氣沒斷,真的是凡聖同居土。可是西方世界,經上講有這些阿羅漢,他們是方便有餘土,我們天天跟他在一起,他又跟我們在一起,這就等於方便有餘土我們也生了,沒有障礙了,沒有隔閡!天天跟這些菩薩在一起,菩薩住實報土,所以實報土也在一起。如果不在一起的話,這些羅漢、菩薩怎能跟我們聚集在一堂,天天在一起共同生活。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古德講,往生西方橫生四土!

像我們這個世間,很多同修念過「慈悲三昧水懺」,那是悟達國師遇到迦諾迦尊者。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他住的是方便有餘土,不是跟他有特別因緣,你怎能見得到?見不到!法照禪師朝五台山見到文殊、普賢菩薩,這兩位菩薩住的是實報莊嚴土,他也是特別因緣,不是普通人都能見得到的,也不是天天能見到的。偶爾這麼一個機會就看一次,離開的時候沿途還作記號,準備下一次來的時候好認識路,才做了兩個記號,回頭一看,房子、寺院統統沒有了,荒山一片,第二次再見不到了。

由此可知,十方諸佛的世界都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唯獨西方世界特別,它的四土在一起。由此可知,這四土對我們講是不重要,它在一起,有什麼重要?不重要!理論上講,有這麼回事情,在事相上講,沒有障礙。蓮池大師處處用《華嚴經》來解釋《彌陀經》,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特別提到李長者他這看法有偏差,他是一般的看法,而不是真正了解淨土的看法。

『未證寂光,撥無下三土,則無復所居之土,錯之甚矣』。像我們現在沒證到寂光,如果沒證到寂光,我們就不承認底下三種土,那我們住哪裡?住的地方都沒有了。這問題嚴重,錯得更離譜了。

鈔【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嚴所深呵也。】

這是引《楞嚴經》經文。《楞嚴》破想陰文云:都指現在,即為佛國,無別淨居,及金色相」,有這麼四句話,這是責備知見錯誤。我們的見量太窄小,只看到眼前。當然,西方淨土連佛自己都說是難信之法,太不可思議了。這個境界,正如同蕅益大師《要解》所說的,十方世界沒有的,一切經論裡頭也沒有說到的。那些菩薩們,他們要不是從西方極樂世界來的,那個不相信是很合理的;只有從西方極樂世界回來的,那沒話說,他相信。我們看《無量壽經》,這裡面與會的大眾們,十六正士及無量無邊這些菩薩們,他們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倒駕慈航再來的,不是普通人!沒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你跟他講,很難相信;去過的人,這是沒話說的。

鈔【佛無土者,十四科淨土鈔云:八地以上,永脫色累,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為?況復諸佛。佛實無土,而言有者,以眾生解微惑重,故以福樂引之行善,蓋聖人接物之近跡耳,故曰不妨說土。】

這幾句話是解釋《疏》裡面「佛雖無土,為化眾生,不妨說土」。『八地以上,永脫色累』,八地菩薩是不動地。我們常講,「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什麼時候才轉?八地菩薩才轉,圓教八地,不是別教,這個地位多高!阿賴耶是三細相:無明業相、轉相、現相(境界相)。「八地轉現相,得色自在。九地轉轉相,得心自在。十地轉業相,究竟成佛。」所以轉阿賴耶,八地菩薩開始轉,這個境界太高了。這個境界一轉,那他住什麼地方?我們常講「常寂光土」,他住常寂光。常寂光,給諸位說,身土一如,性相不二!說土,這是隨順我們眾生說的;如果在他的境界裡,一法都不立,就像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本來無一物,還是跟我們說的,如果我們執著了,他還有「本來無一物」,他還有一物,有一個「本來無一物」,還是不清淨!「本來無一物」也沒有,才是真正的清淨。這也是符合李長者的話,「心淨則土淨」,這是真實的淨土。所以說:唯佛一人居淨土,這是講真實的淨土。『照體獨立,神無方所,用土何為?況復諸佛。』這時候身土對他來說都毫無意義,何況諸佛!佛的境界比八地菩薩高多了,當然更是如此。

但是佛在因地曾經發了弘誓大願,他要度眾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現在好了,你證八地、九地、十地、等覺,成了佛,試問問你以前說的話還算不算話?如果說的話不算話,那你是大妄語;如果你說的話算話,那好,九法界的眾生你得要去幫他忙!幫他忙,那就得隨類現身,也得隨類現土。

『眾生解微惑重』,「解」就是知見,知見少,不深不廣,迷惑很重!所以佛才以『福樂』來引導他斷惡修善。這是真的事實,佛也不是騙人。你煩惱習氣太重,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你修福就生三善道,你造惡就墮三惡道,個人命運,「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今天世界這樣混亂,用什麼方法能挽救這個世界?跟諸位說,沒有辦法。這個世界上不管他是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想解決當前的問題,沒法子!唯獨佛有方法,現在大家不相信,那有什麼辦法!佛用什麼方法?把六道輪迴事實真相告訴你,你心自然定了。我貧窮,我前世沒有修布施,沒種因!我這一生貧窮,活該!他心定了。所以富貴人能安於富貴,貧賤人能安於貧賤,天下太平。貧窮人曉得,他富貴,過去世他種福,我貧窮,前生沒種福;我要想富貴,我現在種福,我來生享福,他知道因果,他不胡作妄為!不是貧人看到富人就嫉妒,想辦法去共他的產,這個造的罪業愈造愈重!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製造混亂。唯獨佛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我們想想前清,我們對於清朝這些帝王不能不佩服!前清宮廷裡面天天請法師念《無量壽經》,讓大家都知道因果報應,所以朝野相安。每個人都能守分,都知道修福,都知道積德,所以國家強盛,人民安樂。富貴人能幫助貧窮的人,能布施他人,貧窮的人知道因果,自己也肯修福,不怨天尤人。非常可惜,那麼好的一個制度被慈禧太后廢除了。我們在《無量壽經》序文里看得清清楚楚的。清朝皇宮裡的萬壽宮,就是天天早晨念這個經,這種做法那是聰明絕頂,大家真是心服口服,學佛都遵守佛的教訓,還有什麼話說?大公無私!所以佛法勸善規過,它是真的,絕對不是拿這個來嚇唬人的,事實真相。這是『聖人接物之近跡』,看這個表層。『故曰不妨說土』,我們講淨土並不妨礙,尤其是《華嚴》講的事事無礙。

疏【偏指西方者,定趨向故。西方偏指極樂者,如後文無苦有樂,及往生經中說。】

蓮池大師講『西方』偏偏指極樂世界,這裡頭含有兩重意思:第一個意思是「純是樂故」,那個世界真的沒苦,三苦、八苦這些名字都聽不到,哪裡還會有事實?所以稱之為『極樂』。十方諸佛所讚嘆的,真實不虛。這個解在後文,「如後文無苦有樂」。第二個意思是「因緣皆殊勝故」,如《往生經》中所說的,緣勝。也就是說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這緣非常殊勝,緣勝,到那邊去就方便,就容易了。

我們拿我們現前環境來說,有些國家對我們這個緣不太勝的,我們要去觀光旅遊,那個簽證非常的痲煩。有些地區我們去玩不必辦簽證,那緣很殊勝,他歡迎你去,像我們到新加坡,你只要中華民國的護照,買了飛機票就去,不必簽證,這個方便。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娑婆世界緣殊勝,不需要任何條件,只要你信願行就行了。所以說,萬修萬人去!只要你發願,你肯念佛,臨命終時佛決定來接引你。

鈔【恐有難言。】

故意來問難。

鈔【十方世界皆有淨土,何為獨示西方,教生彼國。】

這個問也問得好,十方世界很多,每一尊佛都有淨土,為什麼偏偏教我們往生西方?東方也很好,南方也很好,何必一定要到西方?像這些故意問難的,多!古今都有,我們也常常遇到。下面答覆得很好:

鈔【良繇道以多歧亡羊,射以專注中鵠,心無二用,功戒雜施。上都儀云: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

這段答覆答得很好,這就說明為什麼要專注在一方。這是舉《列子》裡面一樁典故,在佛法來講就是公案。「歧途亡羊」,岔路太多,那個牧羊人,羊跑到哪裡找不到了。這就跟學佛一樣,法門很多,經典很多,你要是同時學很多法門,同時去研究很多經論,到最後找不到路子走,你這一生修學很難有成就。這是舉這一個比喻來說。『射』是講射箭,『鵠』是箭靶的中心點,我們射箭要專注,這個箭才能射中。這就是說明,「專」能夠中目標,散就沒有法子,自己無法控制。這是舉世間法兩個比喻,說明『心無二用』,要專。無論世出世間法,要專,才能成就;要是雜了,那就非常的難。

『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這都是教給我們,特別是教給我們修淨土的,「指方」,方是方向,「立相」就是有相,這是從有門入,不是從空門入。西方極樂世界是相,西方三聖是相,依正莊嚴是相,《十六觀經》是立相,讓我們好觀想!指示西方,這是方所,我們心裡頭有所繫念!這叫『住心取境』,這是對什麼?對凡夫來說的。除這個法門,要教凡夫入門,那太難!西方淨土,就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採取這個方法。因此人人能夠修,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方法好就好在這個地方,方法妙就妙在這個地方,值得讚嘆也在這個地方。

黃念祖居士註解《無量壽經》,他就舉了一個比喻,現代人玩照相機的人很多,都喜歡照相,他就拿這個做比喻。他說其餘的諸宗法門,像那種專業的照相機,要有技術。我們普通人拿那個照相機,照十張不一定有一張照得清楚,照得成功;有專門高等技術,他們用,那照的張張是好。淨土法門像傻瓜照相機,全自動,拿來對著一按就好了,張張好!你們不能說這個照相機不好,誰都會用,張張都漂亮。淨土法門就像這樣子,萬修萬人去,不需要技術!你不能說它不好,人人會照,人人會用。

底下就說明原因,『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離相耶』,這是真的,今天給你立了方向,叫你住心取境,你還做不到;如果叫你離相,那簡直就沒指望。禪離相,所以難!淨土是取相,住心取境來修行。所以四種念佛,持名是第一妙行,這個要知道。

我過去在台中也曾經向李老師請教過這個問題,我說:《觀無量壽佛經》好,怎麼不好呢?他搖搖頭,他說:沒有持名好。我說:為什麼?他說:你要曉得,那個觀很不容易觀成!這是真的,觀成之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離相,還要把那個相拿掉。你在這裡好不容易觀成,那個印象深刻,到以後再把那很深的印象去掉,難上加難,你要不把執著的這個相舍掉,你不能生實報莊嚴土,不能生常寂光淨土。我想是對!這一句名號容易拿掉,名字是假名,我另外換個名字容易,相不容易拿掉。所以他說這四種念佛,持名接近實相。因為大家觀念當中都曉得名是假名,我隨便改個名字、換個名字都可以,無所謂。現在大家對姓比較執著,那我不能改姓,名字可以隨便改,一天改幾個都不妨礙,姓不能改,對姓的執著深,對相的執著更深!所以阿彌陀佛一句名號,名是假名,容易丟掉。你要是依《十六觀經》去想,想成功之後再把那個印象抹掉,這太不容易了,比修觀還難,何必自找痲煩?我聽了覺得很有道理,還是取持名念佛。

可是他那時候勸我,他說《十六觀經》還是可以看看,裡面的道理很好。現在我們明白了,淨土的理論在《十六觀經》,尤其是九品因果,這個我們要知道。上品怎麼修的,中品怎麼修的,我們自己明白之後,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修的,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樣的品位相應,這個自己清楚明白。所以理論與九品因果,《觀無量壽佛經》講得詳細。

鈔【若夫遍供十方諸佛,還國猶在食時,是生西方以後事,所謂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乎。】

這幾句話蓮池大師用意都很深,怕有人提出疑難,既然指方立向、住心取境,為什麼經上又說供養他方十萬億佛?提出這個問題的,這個人也的確很聰明。你不是講專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人天天遍供他方十萬億佛?既然這個經上講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那我們現在就供養十萬億佛不是也很好嗎?我們天天拜《萬佛懺》,天天念《萬佛名經》,不必專注西方,十方諸佛都拜!十方諸佛我都緣,都觀想,行不行?這個符合《彌陀經》上說的,提出這個問題,說起來也滿有道理。這些都聰明過了頭,似是而非!所以蓮池大師在此地,他解釋得很好,很有道理。『遍供十方諸佛』,這是說西方世界的眾生,並不是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遍供十方諸佛,還國猶在食時』,這是往生西方世界以後的事情,不是現在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見到阿彌陀佛,聞阿彌陀佛說法,得無生法忍,這是決定得到的,我們在這《無量壽經》裡面所看到的。而四十八願裡面也有,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得第一忍、第二忍、第三忍,古大德注子裡頭說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不可思議,哪怕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圓證三不退。能證三不退,當然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所以他有能力遍供十方諸佛。

『見卵而求時夜』,時夜是雞,這個典故出在《莊子》,意思是見到蛋就想到蛋馬上長成大公雞,就天天早晨報曉,你想得太早、太快了。這個意思告訴你,供養十方諸佛這個事情,是咱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的事情,不是現在的事情,現在你就來做,這太早了一點,與教義不符合。現在沒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要一定發心專念,《無量壽經》所主張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就是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我們要用這個方法達到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供養十方諸佛是那個時候的事情,不是現在。『何太早計乎』,你計畫得太早了。

鈔【又問:然則華嚴何以普禮剎塵如來。】

本宗本經與《華嚴》的關係非常的密切,所以古大德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稱《彌陀經》為小本《華嚴》,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本經是《華嚴》的歸宿。可見得這個經在整個佛法的地位是無比的崇高,真正是諸佛度眾生第一法門,在《華嚴》之上!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就是「禮敬諸佛」,我們今天為什麼單單禮拜一尊阿彌陀佛?蓮池大師答覆得很妙:

鈔【答:華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義,或普或偏,常異常同,無足疑也。】

《華嚴經》上說:「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這似乎說的不是往生西方以後的事情,因為《彌陀經》上講供養十方佛,那是往生西方以後的事情,《華嚴經》上這幾句話好像不是往生以後的事情,為什麼不住心取境?不取十方剎塵佛這個境?大師答得妙,以十玄門的原則來答覆,「一多相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他用這個理論來答覆。這是《華嚴》教義,就是「一多相即自在門」,「以一無體全法界為體,法界之外,無有餘法,故一即多」,「以多望一」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多即是一」。古德這種詮釋,意思很難明了。我們拿現代的比喻來說,我們把電視螢光幕比作一,裡面現的相多!再多的相有沒有離開螢幕,沒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華嚴》講那個「一」是講真如本性,能現相的,能現是一,所現是多,能所不二,所以說「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這都是《華嚴》一多相即自在門,這是很深的理論。但是確確實實是事實,這個事實明白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能覺察,更得不到受用,原因在哪裡?我們迷失了這個境界,在本來境界裡起虛妄的分別執著,所以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迷失了。《華嚴經》跟我們講的真實相,諸法實相,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或普或偏,常異常同』,遍禮剎塵,這叫「普」,我只念一尊佛,這叫「偏」。「或偏或普,曰常異;一多相即,曰常同。」何況經論上常說:「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又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那麼十方世界依正莊嚴是不是也是共同一法身呢?給諸位說,是的,一點都沒錯。如果不是共同一法身,佛在《華嚴》、《圓覺》上就不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尤其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根據什麼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變現之物。不僅諸佛共同一法身,十法界依正莊嚴共同一個法性。所以講一就是講法性,講多是講法相,相多!

古德講開示為了叫人容易明了起見,用金與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法性,把器比作法相,統統是黃金,一種質料可以做成千千萬萬種不同的樣子,所有那些不同的樣子統統都是金,一樣的分量,一樣的價值。用這個比喻叫你體會到一點彷佛。我們凡夫分異分同,總是分別執著,見不到事實的真相。你真正了解,就不懷疑了,『無足疑也』。『無苦有樂,詳見後文』,這是經後文有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