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34集


時間:2016/4/4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二九一頁:

疏【稱理,則自性無染,是無有眾苦義;自性常淨,是但受諸樂義。】

這段是解釋依報裡面的極樂世界,「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解釋這段文的。今天我們讀的這一小節是稱性而說,『理』就是性體。『無有眾苦』是『自性無染』,「自性」是講我們當人的真如本性,本性從來就沒有染污過,如果是染污,那就不是真的,真當然就是不染。

佛門常講染與淨,特別是淨土法門,說我們娑婆世界是穢土,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這是有染有淨,真的是有苦有樂。如果說沒有染淨、沒有苦樂,我們就不懂;但是說真的,是沒有染淨,也沒有苦樂。苦樂、染淨是從情而生的,情是什麼?是迷,迷了就叫做情。迷要是斷了的話,是悟,悟了就叫做智。可見得說真的,佛法裡頭只有迷悟,悟了就是自性,迷了就叫做八識,可見得八識跟自性一個東西兩個名詞。所以悟,悟的是自性,迷還是迷的自性,自性本身沒有迷悟,迷悟在人!這個意思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我們要曉得,要能體會。『自性常淨』,自性是永遠不變的,永遠是清淨圓滿的,這是『受諸樂義』。樂跟苦是相對而建立,因為有苦所以顯出來有樂,沒有苦,這樂也顯示不出來,所以一切法是從相對而建立的。

鈔【染是苦義,淨是樂義。】

染污就迷惑,迷惑自己就不能做主,處處受制於環境,這個環境裡面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你要受環境的逼迫,這個就是苦了。所以說,煩惱染污了清淨心,這才有苦的感受。『淨是樂義』,淨是清淨,換句話說,遠離一切凡染,自性清淨了。

鈔【自性無染常淨。】

這是把真如本性那個樣子給我們透出來,真如本性確確實是常淨、無染的,沒有染污。

鈔【是無苦常樂也。】

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決定不能疏忽。西方淨土與十方世界諸佛的淨土不一樣,我們要問有哪些地方不一樣?西方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他方諸佛世界是五欲六塵,這是大不相同的。極樂世界是從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是真如本性的相分;十方諸佛世界這個土是阿賴耶識的相分,是唯識的相分,這就不一樣。阿賴耶識裡面變出來的相分就有苦有樂,真如本性裡面顯現出來的相分,那就像《無量壽經》裡面說的「建立(顯現)常然」,這是不相同的。這兩個世界顯現的本體不一樣,所以十方諸佛這才真正的讚嘆!下面大師引用《華嚴經》的教義來給我們說明:

鈔【華嚴六地觀察無明,以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成無苦義。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

成就受樂之義。『華嚴六地』,六地是講六地菩薩。『觀察無明』,「無明」是講十二因緣第一個,無明緣行、行緣識,是講的這個。六地菩薩「以十種相」觀一切法的緣起,所謂「星羅十門,月滿三觀」,這個地方所引用的一段文是「第七三苦聚集觀」,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什麼叫做無明?真性本來是明的,正像《起信論》裡面所講「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本明,本來明,明什麼?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事理現象沒有一樣你不明白的,這個意思就是有一些人在宗教裡面讚嘆上帝一樣,全知全能。在佛法裡面講,誰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本來是全知全能,現在搞得無知無能,這個痲煩大了。為什麼從全知全能變成無知無能?這就叫起了無明,本來明,你現在不明了,就叫做無明。可是諸位要知道,本明是真的,無明是假的。如果無明是真的,那我們還能成佛嗎?還能恢復全知全能嗎?那不可能!就是因為無明是假的、是虛妄的,本能是真的,所以馬鳴菩薩講: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無明,無明本來無;那個明是本來有!本來有的,當然可以恢復,當然可以證得;本來無的,當然可以斷掉。佛法常講「斷無明,見本性」,我們可以說從無始劫以來就起了無明,這無明怎麼起來的?什麼原因起的?這個問題在佛教里稱之為根本大問。

根本的大問題,無明怎麼來的?什麼理由起來的?幾時起來的?這個答案一句話可以說出來,但是說出來了,對大家沒好處。古人講說出來之後,把你的悟門堵塞了,你永遠不會開悟了,所以這個答案要諸位自己去體會,叫豁然大悟,那你自己得真實受用。給你說出來了,聽到,不錯,可是你還是不悟,還是迷惑。所以禪家它的妙就是妙在答案不給你說破,讓你自己悟到之後,再給你作印證,再給你說明。所以往往參禪參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才恍然大悟,這個悟是有真實的受用。諸位要曉得,知道這個答案在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就是問的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給他解答的,你讀讀《楞嚴經》,看看你會不會開悟?實在《楞嚴經》上佛講得真清楚真明白,這是答覆這個根本大問。

有了無明,它就要造業了,這叫「行」,行是動的意思,實在講無明就是動,明就不動了,所謂「覺心不動」。佛法不管是哪一宗,顯教密宗,各宗各派都重視禪定,離開禪定就沒有佛法了。可見得禪定非常重要。我們念佛,念佛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統統是禪定。不但一心不亂是禪定,功夫成片也是禪定,只是名詞不一樣而已,實際上講,功夫境界完全相同。這才明白這定之必要,為什麼?覺心不動!你只要心定下來,就與你的覺性相應了。

學佛從哪裡學起?一定要從持戒學起,「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從凡夫到成佛,也就是我們從破迷到見性必經的歷程、道路。你不經過這個途徑,決定不能恢復本性,恢復本性就叫做成佛。好,那我們持戒了,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你們諸位去試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得定?那些是戒,沒錯!可是還有一個最基礎的戒,你不曉得,所以那些戒你沒有辦法受持。好像爬樓梯一樣,第一個階梯在哪裡不知道,佛經裡面所講的那個階梯,看上去是上面,底下這一層沒看到,所以這個階梯永遠這一步踏不上去。

第一步階在哪裡?「三福」裡面講得好,那是第一步,戒律的第一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把孝親尊師撇開了,他去持戒,就好像上樓梯一樣,第一個階層他不要,要上第二層,從第二層樓上,他怎麼上得去!諸位只要仔細去看看,過去這些修學的人,你去看《高僧傳》,你去看《居士傳》,你看看那些人怎麼成就的?所有成就的人,都有師承的。師承就是戒律的第一個階梯。老師教導他的,這就叫戒,教誡,能夠遵守老師的教誡,依教奉行。所以佛門裡頭,老師第一大!

現在的人是自己第一大,目中無人,過去的人是老師第一大。歐陽竟無大師所著的《內學院訓》,清末民初,他在南京辦一個佛學院「支那內學院」。內學院的院訓講得很清楚,內學院是歐陽竟無居士辦的,那個學院裡頭有不少出家人參加,太虛法師還是那邊的旁聽生。這個內學院雖然只辦了兩年,可是對於近代中國的佛教有非常大的貢獻,許多的高僧大德都是這個佛學院出來的,梁啓超也是內學院的學生。

這個院長是在家居士,他提的這個話絕對不是說,因為他是在家居士,要你們出家人來尊敬,人家引經據典,話不是隨便說的。以佛法教導眾生,無論在家出家,無論男女老少,這就是老師的身分。你再看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善知識就是中國人所講的老師,他去拜老師。五十三個老師裡面,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統統是在家人。這些人代表各行各業,代表男女老少,這個用意很深,是叫我們真正學普賢菩薩十大願里第一願「禮敬諸佛」。所以告訴我們,真正在菩提道上修行的人,也就是以學生身分,學佛的人只有自己一個人,除自己之外,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知識。

難道這些人統統都是善人?沒有惡人嗎?五十三參裡面有惡人,不完全是善人,你去看看五十三參,勝熱婆羅門的愚痴,甘露火王的瞋恚,那是稍微不高興馬上就要殺人的,我們今天看起來,大魔王!所以裡面你看到是有善有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菩薩教給我們,在這個社會裡頭怎樣去參學?善行的,我們跟他學習;見到那些示現惡行的,我們反省改過。所以善人惡人、逆境順境統統是善知識,一個平等恭敬心來修禮敬,這才是十大願王裡面的禮敬諸佛,實在是很不容易修學!可是我們要想求生淨土,我們要想品位增上,那就一定要修學,為什麼?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裡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那個地方的人「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人人都是修十大願王的。我們現在還沒去,我們就開始努力來修學,往生必定提升品位。所以這是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修學。

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出來,對於一切事理,過去、現在、未來這一切業果,我們都不知道,這叫「無明」。我們一切的造作就是「行」,包括我們起心動念,十二因緣這兩條是講過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再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叫十二因緣。十二因緣裡面顯示出三世因果,「無明」、「行」,過去世的,「識」到「愛取有」是這一世的,「老死」是來生的,這裡面講三世因果。

「識」就是講投胎,我們講神識,俗話講靈魂。實在講魂決定不靈,魂如果真的靈,它來投胎一定選擇父母是大富大貴,生下來就享福,它才靈!誰願意投胎投到邊地,一生過得這麼困苦?可見得它不靈。甚至投胎到三惡道去了,它要真的靈,它怎麼會到三惡道?不靈!所以魂,說老實話,是迷魂,迷惑顛倒,投胎糊裡糊塗去的。孔老夫子說得非常好,他稱這個魂叫「遊魂」,《易繫辭傳》講,「遊魂為變,精氣為物」。拿現代的科學來看,孔老夫子的確是了不起。物是什麼?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精氣,孔老夫子說氣。現代科學家說了,這一切物質根本不存在,是光、是波動,根本就沒有物質。孔老夫子講這是精氣,以精氣為物。

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解》最後,那個附在後面的後記,他引用現代科學來解釋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現象。今天西方很多大科學家知道,沒有真正的物質存在,這是假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他們證明了,《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他們也幾乎證明了。這是西方人到現代才發現,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真相給我們說明了。

神識速度非常之大,所以孔老夫子稱它作遊魂。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邊,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十萬億佛國土」,距離這麼遠!我們去不是肉體去,我們的神識去,神識的速度非常之大,所謂一彈指間就到了。好像我們走路一樣,這一步還沒跨過去,西方極樂世界已經到了。所以給你說,不遠!你不要怕。一想到,「這麼遠!我怎麼能去得了!」實在不遠。不但不遠,再告訴你,盡虛空遍法界在一念之間都可以遍到,遍到是每一個佛國土都到達,這個妙!是這麼個到法。

我們只能到一個地方,不能到第二個地方,那是因為你有迷!你要是悟了的話,遍到。為什麼會遍到?因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真如本性變現的,哪有不遍到的道理?這是佛門常說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這是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今天很不幸迷了,本性就變成神識,神識就是迷了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講「明心見性」,儒家講「明明德」,明明德跟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是一個意思,本來是明德,明德現在不明了,所以再要恢復它的明,明明德!就是佛家講「破無明,見本性」,就是這個意思。

這是說明這一切有情眾生怎麼來的,這個神識先來投胎。神識來投胎也是有條件的,也不是無條件的,這在佛法里講「緣」。神識它本身就是前世所造的善惡,這是業因,有因沒有緣,不能結果。所以從因到果當中有一個緣,父母是緣,它本來的神識那是因,借父母之緣它來投胎,它就變成一個人了,變成人這是果,它結果了。父母跟它前世有緣,如果沒有緣,這神識它見不到人。就像我們人見不到神識,其實神識在我們的空間都有,我們見不到,跟人見不到鬼、見不到天神一樣的。它也見不到我們,我們也見不到它,有緣就見到了。所以有很多人說見到鬼,見到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真有,他跟它有緣,它要沒有緣,見不到!所以神識跟父母有緣,它就見到了,就見到這個父母了。

這個緣有四種,佛告訴我們,第一種是「報恩」的,這是前世你跟他結的善緣,他來報恩,這個小孩就是俗話講孝子賢孫,善緣來的。第二種是「報怨」的,惡緣,過去的冤家對頭,這遇到了,他來報仇的、來報復的,這就所謂是敗家子,這個小孩長大會搞得你家破人亡。第三種是「討債」的,叫討債鬼,是你前世欠他的債,遇到了,他要討債。如果欠得少的,那沒多久他就討完,討完他就走了,或者一、二歲,三、四歲,他就死了。欠得多的,大概十幾歲、二十幾歲,大學學業都完成了,他走了;欠得多的,你還清了,他走了。第四種是「還債」的,他欠你的,這個小孩長大的時候,那看他欠的多少,他要是欠得多,他對你的生活供養很豐富,欠你的,他要還你;欠得少,那個供養就比較苛薄一點。四種緣!沒有這四種緣遇不到的。

所以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你要是把這人世間看穿了,就這麼回事情。人與人的關係也是如此。不僅父子是四種緣,夫妻也是,親戚朋友都是,那就比較淡一點了,統統都是的。這是佛把人世的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沒有緣,那真是對面相見而不相逢,所以叫陌生人。有這個緣,他就來投胎了。

神識先來投胎,投胎之後,這叫做「名色」,這個胚胎還沒有長成人形,不能叫它「人」,在這個時候,佛經的名詞叫名色,「色」是物質,「名」,它有精神,它有神識在裡面,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叫它做名色。在母胎裡面再長大一點就長成人形,六根具足,就是眼耳鼻舌身具足了,這叫它做「六入」,我們現在講胎兒。到「受」這就出胎了,這一出胎他就有感受,他接受外面,小孩一出來他接受外面的風寒,接受外面的感受,只有受,他這個分別心還沒有。到小孩漸漸長大,我們講這小孩懂事了,懂事什麼?他有分別他、他有執著,這就有愛取,就有愛了。

在只有「受」,還沒有愛取的時候,可以試驗得出來,你看那個嬰兒,你給糖給他吃,他很喜歡,他拉那個大便,你給他吃,他也很喜歡,這個時候就曉得,他只有受這個階段,還沒有到愛。一到「愛」的時候,他就有分別了,哪個他要的,哪個他不要的,他就有揀別,分別執著愈來愈重。再長大一點,他就有得失心,他就有占有,喜歡的他要占有,不喜歡的他排斥,這叫做「取」。「受」是果報,「愛、取、有」這是造業,又再造作了。我們現在講,什麼叫造業?愛取有就是造業,這又再造業了。

我們學佛的人對這事實真相明白之後,我們愛什麼?取什麼?有什麼?這個重要了。修淨土的人,經論上古大德特別教給我們,我們這個「愛」要愛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取」九品往生,那就行了。除此之外,統統不能愛,統統不能取,統統不能有,這樣的人決定往生。對於這個世出世間法有一絲毫貪愛,就是你往生的絆腳石,你就去不了。所以你要真正舍,要捨得乾淨,只取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宗裡面所謂「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大師此地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十二因緣配這三種苦,這是六地菩薩的境界,『無明至六入是行苦,觸受是苦苦』,觸是出胎,受是感受,這個受也是到一生,我們一生都在受,苦受受樂,這是苦苦。其餘就是講的愛取有,是『壞苦』。從十二因緣裡面看,這人生哪有樂?只有苦沒有樂。這是說明不僅是娑婆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脫離不了十二因緣。所以一切諸佛世界跟釋迦牟尼佛娑婆世界差不多,都是苦苦、壞苦、行苦。

『我今此心,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等』,這個就成就了無苦,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苦。這個意思古德有兩個解法:一個從本性上說,一個從修持上說。從本性上說好懂,為什麼?真心本來清淨,本來沒有念頭,哪裡有苦!像前面所說的。第二個意思是從修得的,那就是經上所講的。如果說「無明滅行滅,乃至於老死滅」,這是辟支佛斷煩惱證辟支佛果的方法,這個是三種苦都斷了,他的這個方法比阿羅漢修四諦要高明。可是諸位要知道,最高明的、最究竟的、最圓滿的,比辟支佛那個方法還要殊勝的,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會不會念?你不會念。為什麼說你不會念?因為你念裡頭還起貪瞋痴慢,你念這句佛號不能滅無明,不能滅行,也不能滅愛取有,所以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管用!如果你這句佛號有能力把愛取有滅掉,這一聲佛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就是這麼念法的。

諸位要曉得,我們一定要把自己的一切煩惱心所念掉,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順境也好、逆境也好,要保持自己的平常心,平是平等,常是永遠不變,要保持這個心。這個心是佛心,這個心是自己的真心,真心流露!這個心就是諸佛菩薩的心,你要能夠保持。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不管什麼念頭起來,馬上換成阿彌陀佛,恢復到正常,決定不能叫妄念一個接一個起來,那就迷了,就愈迷愈深。說得更簡單、更明白一點,一定要把自己的執著、把自己的分別念掉,要知道所有一切的罪業都是從分別執著而起的,你不執著就沒有事情,因為堅固的執著這才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佛法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我執破了,你就證阿羅漢果,法執破了,你就是菩薩。阿羅漢與我們有什麼差別?阿羅漢沒有我執,他叫阿羅漢;我們有我執,叫凡夫。他為什麼叫菩薩?他沒有法執,他叫菩薩;我們有法執,法執我執統統具足,所以我們不叫做羅漢、菩薩。諸位總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個佛號,什麼叫念得有功夫?什麼叫念的得力?這種佛號念得才管用,現前能夠滅罪,滅罪就生福,智慧福德就現前,果報上與西方彌陀佛相應,將來舍報之後決定往生。

『無此十二支,即真解脫,成受樂義』,十二因緣斷了,斷了就是真正解脫。可見得這解脫,解的什麼?脫的什麼?解的是十二支,十二支解掉了。這十二支就像十二條繩子,把我們捆得緊緊的,不能動!現在繩子解開了。脫,脫生死輪迴,脫煩惱習氣,都脫掉了。這才叫真正受樂。

鈔【經云: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盤寂靜樂,皆樂義也。】

這是講『樂』的意思。『無上菩提』,菩提翻作覺,就是無上覺,中國人常講的大覺,大覺就是無上菩提,這是智德,就是智慧圓滿。《無量壽經》講阿彌陀佛五種不思議的智慧,這個時候統統具足了。

『無上涅盤』,涅盤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滅,苦集滅道的滅,所以它是「斷德」,它斷煩惱,斷見思、斷塵沙、斷無明。涅盤翻作斷德,菩提翻作智德,是智慧。「無上涅盤」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的大涅盤,也就是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他也斷了,再沒有可斷的,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要斷,這是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都斷盡,所以這稱之為無上的斷德。

『覺法樂』,是對於一切萬法,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知!這個知不是普通泛泛之知,是徹底究竟的明了,我們佛法講的體相作用,它的體性、相狀、作用,它的過去、現在、未來,因因果果,沒有一樣不明白,沒有一樣不清楚,這是樂,這個講「覺法樂」。能夠知一切法,不為一切法所迷,不為一切法所動,知一切法如幻如化,《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所以在一切法裡面沒有取捨。我們取這個法,這個念頭錯了,我要把它舍掉也錯了,沒有取哪有舍?取捨是相對的。有取才有舍,沒有取哪有舍?所以在一切法裡頭沒有取捨,這就樂了。

所以菩薩沒有取捨,他自在!凡夫取不肯舍,樣樣都想占有,阿羅漢想舍,阿羅漢比我們高,他比菩薩差多了。阿羅漢是要舍,六道凡夫是想要有、要取,所以都著在一邊上。菩薩中道,中道怎麼?不取不捨,所以一切法他能夠順其自然。所以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就是不取不捨,所以在一切法裡頭得自在受用。取是過失,舍也是過失。所以取,我們不能破我執、不能破法執。阿羅漢辟支佛舍,舍怎麼樣?雖然可以破我執,不能破法執。必須取捨兩邊都不執著,都放下了,這才能破法執。所以這是講菩提覺法、涅盤寂靜。寂靜就是離開取捨,這是真正的寂靜;小乘人的寂靜叫偏真涅盤,不是究竟圓滿的寂靜法。

鈔【以上且順經文苦樂對待,如實而說,染既不立,淨亦何存?】

前面都是講相對的,有苦有樂,現在講真實的,『如實而說』,我們就真的來講、真實來說,苦樂都不存在。『染既不立』,既沒有染,哪來的淨?

鈔【淨穢雙忘,苦樂平等,如斯之樂,乃所以為極樂也。】

這是把極樂的體性給我們顯示出來了,極樂世界的菩薩個個都入了真實的境界,所以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這個法界絕對不是凡夫、二乘能證得的,我們能往生西方,諸位要曉得,這完全是仰仗彌陀的大願力的加持,我們才能從凡夫地一下超入,也就是從博地凡夫一下就超生到法身大士,這是真正的希有、真正之難得。除這一門之外,任何一門裡面沒有這個事實,也沒有這個說法,淨土之殊勝就殊勝在此地。

鈔【聖解還成魔境,佛見早墮鐵圍。】

這兩句話對於真正的修行人來講非常重要。你今天在求解經,這個經怎麼講法,這是什麼意思,苦苦的在那裡鑽研,初學的人都是這個方法,鑽研!所謂「窮年鑽故紙」,什麼時候你才能出頭?這兩句話要是真正悟入,那就出頭了。我常常告訴同修們,佛經沒有講法,佛經沒有意思,這兩句給我做了證明。如果佛經有講法,還有意思的話,那『聖解』怎麼會成『魔境』?聖解不是普通人講,菩薩講,佛講。佛講這一切法,你要是執著,迷在裡面,佛也變成魔了,學佛就著了魔。天天在研究經,研究到最後著魔了。什麼叫著魔?你把這個經講得頭頭是道,講得天花亂墜,好像聽了一點都沒錯,著魔了。沒錯怎麼會著魔?他不開悟,他不見性,不見性就叫著魔。他著的什麼魔?著的文字魔,著的佛經魔。佛經像一個羅網一樣,他鑽到裡頭去,像迷宮一樣,鑽到裡面出不來,他迷在裡面去了,迷在佛經裡頭,他著了魔。

古人讀誦經典的方法,就是叫你沒有分別心,這個經展開一直念下去,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所以讀經是修戒定慧,那個不著魔!讀經是修戒定慧的一種方法,用這個方法把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每天念一個鐘點經,就是你修一個鐘點的戒定慧,你念兩個鐘點經就是修兩個鐘點的戒定慧。你可不能研究!一研究就糟了,就錯了。一研究就落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魔障,這怎麼行?《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那就是著魔了。不管什麼境界現前,特別是《楞嚴》後頭所講的「五十種陰魔」,那五十種的境界。

現在這個世間著魔的人很多,都喜歡奇奇怪怪的,這個人見到光,那個人見到佛、見到菩薩,又是離地三尺,有沒有個現象?給諸位說,真有,他講的我都承認,決定不是假的,真有這個現象。這個現象見到怎麼樣?佛告訴我們,不要理它,那你就沒有事情;你要一理會、一歡喜或者一恐懼,那你都著魔了。現在許多人專門學這個東西,受害的人很多!這樣學佛,如果他真的用功、真的精進,真的認真去修學,大概不出一、二年就得神經病了。我們世間人講神經分裂,佛法裡面講著魔,很可憐,也很可惜!所以一切境界統統不理會,保持你的心境正常,這樣就好。

『佛見早墮鐵圍』,這是經上有一個公案,文殊菩薩昨天晚上他說見佛見法了,就是見佛聞法了,釋迦牟尼佛說:我早已經把他打到鐵圍山去了。哪有佛見?哪有法見?無佛亦無法!佛是覺,法是正知正見,佛是覺而不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是一而三,三而一,哪裡有什麼佛見法見?給諸位說,這在宗門裡面講,這兩句話「向上一著」,最高的境界了。我們達不到,我們還是要讀經,還是要研究。但是要曉得,這是佛法里的中下階層,不是最高的佛法。最高的佛法,這些東西統統都沒有,你才能真正證得萬法一如,生佛不二,眾生與佛是一不是二,這是講到最高的境界。

鈔【是故我觀極樂,實無可樂,若有可樂,與苦何別。】

這是給諸位講出真心話了,真實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樂?你要認為真的有樂,那有樂跟有苦有什麼兩樣?樂就是苦,樂是壞苦!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境界沒有苦也沒有樂,這叫極樂!諸位要曉得,苦樂是相對的,沒有這一邊就沒有那一邊,有樂必然還有苦存在。你現前修行到一個相當階段,你就能體會到,我們在這世間沒有樂也沒有苦,這是最舒服的。有苦想樂,有樂必有苦。所以極樂世界,你不要想像那個地方很快樂,那你想錯了,完全搞錯了。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是真樂、是極樂!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