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40集


時間:2016/4/16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0三頁:

鈔【說法者,大本云:微瀾洄流,轉相灌注,不遲不疾,安詳徐逝,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密聲,十力無畏不共法聲。】

這一段是說明,極樂世界的水會說法。蓮池大師先舉《無量壽經》經文跟我們解釋,以經來解經這是最得體的一種方法。前面這幾句很容易懂,我們要說的就是下面所講的「三寶聲」,佛、法、僧就是三寶聲。在一切經裡面,特別是流通最廣、最殊勝的淨土三經,一開端就跟我們講念佛、念法、念僧,不但水聲音是念三寶的聲音,乃至六禽說法都把三寶聲擺在第一位,由此可知,這三寶聲的重要。

三寶是什麼?一定要清楚,此地講念佛,我們就想到佛像,念法就想到經典,念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個想法錯了,不是這個講法。如果這樣想法,全都著了相,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各個都入空、無相、無願三昧,怎麼還會著相?這個地方的三寶,就跟佛門授三皈依這個三寶是一個意義,是講的自性三寶,這才能起作用。自性三寶顯露出來,給諸位說,那就叫菩薩;如果圓滿,那就叫成佛。佛與眾生的差別,簡單的說,一個是自性三寶顯露,一個是自性三寶藏在無明裡面顯露不出來,這就叫做凡夫。

自性佛寶是「覺而不迷」,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念念覺,於一切法不迷惑;自性法寶就是《法華經》裡面所說的「入佛知見」,就是佛知佛見,簡單說就是正確的思想見解,這個是法寶。到底這正確的標準是什麼?是自性,凡是與自性相應的,這是正確的,與自性不相應就是錯誤的,這是絕對的標準。自性僧寶是清淨,六根清淨,一塵不染。要緊的大家要記住,覺正淨是一,一而三,三而一。有些人覺得我已經覺了,但是心還不清淨,不清淨從哪裡覺起?不清淨就沒覺!覺了的人心一定清淨,不會起一個妄念;心裡還會起一個妄念,這個心沒清淨,沒清淨就是沒覺,就是邪知邪見。所以覺悟的人心一定清淨,心清淨的人一定覺悟。

還有一點,我們必須知道的,佛法的修學就是這三大綱領:修覺、修正、修淨。既然這三綱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不需要覺正淨三個一起來修,或者三個,我修一個再修一個,也用不著找這個痲煩,為什麼?一樁事情修得,統統得到了。因此,覺正淨這三綱,你只要修一條就行了。不僅僅釋迦牟尼佛這樣教給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這個辦法。

在佛滅度之後,佛法也就分科,所謂「分科判教」,這是有大小乘十個宗派,小乘咱們姑且不論,大乘法里八個宗派,又有所謂宗門教下,「宗門」專指禪宗,因為禪宗修行的方法跟教下不一樣,禪宗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個在佛門講是頓教,「不立文字」就是不要經典、不要教科書,這個樣子他修什麼?他就是皈依佛,他所走的這個門,覺門。這覺門很高!覺不了,那永遠是迷,迷上再加迷,這個事情很痲煩。絕對不是各個人修這個法門都能覺而不迷的,我們常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今天有幾個人能明心見性?

我這次到南部,還有同修來問我:什麼叫做明心見性?都還沒搞清楚,他怎麼能明心見性?所以這不容易。你看從前倓虛老法師,他老人家常常講:這個禪難!他老人家在一生當中所見到的,參禪的人得定,有,見性的沒聽說過,不要說見過了,聽都沒聽說過,有得定的。這定的功夫相當之深,他一盤腿打坐可以十天半個月不出定,他也不要吃飯、也不要喝水,這功夫很深!定功深的人,甚至能坐上一年二年三年,鳥都在身上做窩,有那麼樣深的定,他見性了沒有?給諸位說,沒有!他那個功夫,將來能生四禪天,不能出三界,換句話說,還是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你就想一想,從禪這一門(就是覺門)超越是多麼不容易。

除了宗門,都叫做「教下」。這十個宗派,除了禪宗之外,其餘任何一個宗派都要依據經典,換句話說,都要依教科書,依教科書這就是教,教是指經本,要依靠經本。我們淨土宗也要依靠經本,展開經本來上課,所以這個叫「教下」。教下有九個宗派,這九個宗派絕大多數都是走「正門」,「正」是正知正見,依佛的教誡修正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正在漸修,所以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往上升。雖然慢,但是很踏實、很得力,只要你認真去修學,你這個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高,像念書一樣,年年會升級,這慢就是了。禪宗是一步登天,但是那要有本事,登不上去不行,登不上去掉下來,那很可憐!不如爬樓梯。所以教下就是求正知正見,從正門入。

教下裡面有兩宗很特別,一個是淨土宗,一個是密宗,這兩宗它不是從正門入,它從「淨門」入,就是求清淨心。淨土宗修的是清淨心,密宗也修的清淨心,所以這兩宗是從淨門入。雖然密跟淨都從淨門入,可是諸位要曉得,淨土宗是純淨,比密還要來得清淨,因此在方便法來說,它比任何一個宗派法門都來得方便,依據的經典最少,一般講就是三經一論,現在我們讀的是五經一論。五經,清朝魏源居士把《普賢行願品》加上,變成四經,印光大師又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加進去,變成淨土五經,我們現在印的五經本子是淨土宗最完備的典籍。所以淨土宗的經典就是一本,就是我們現在印的五經,在任何一宗裡面,我們的經典最少,因為少,心才能得清淨,多了,心就淨不了,想淨也淨不了。密宗的典籍比我們多,雖然是走淨門,他要想淨下來不太容易,沒有我們容易。

你就曉得,這三寶是明心見性的三個門徑,進得門來完全一樣,也就是說心清淨了,沒有不覺,沒有不正。因此,佛門常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怎麼叫通?你要是從這經裡面真正見到自性了,覺是自性,正是自性,淨還是自性,你只要得到這一樣,你就是見到性了。本性是覺是正也是淨,所謂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你只要見性,一切法沒有不貫通的。

我們念佛的人念到心清淨了,所有一切經典,沒有一部經你不懂的,展開來不要人家講,一切自然就通了,為什麼會通?因為一切經是佛從自性裡面講出來的,你見了性,你的見解跟佛沒有兩樣,換句話說,你自己說的話自己還不懂嗎?自己作的文章,自己還會有障礙嗎?就這麼個道理。沒有見性,這個文章是別人的,釋迦牟尼佛的,不是我的;見到性就變成自己的,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你知道這個原理原則,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就要曉得用什麼方法去求得,這個重要。

宗門一下手他就修定,從定裡面開悟求覺,那個方法很特別;除它之外,任何一個宗派,包括淨土宗、密宗,都要從經典下手,經典下手修什麼?給諸位說,還是修定。禪宗不用經典,盤腿打坐,打坐在那裡參話頭、觀心,用這個方法修定,教下是用經典修定,這就講的要讀經。諸位要明了,讀經是修定,讀經不是乾別的,絕對不是求解,念這個經,這句什麼意思,這個怎麼講法,那好了,定沒有了,你這戒定慧三學統統沒有了。所以這讀經不求解,就是拿念經這個方法修定。定就是心裡沒有妄念,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心裡沒有妄想,不起別的念頭,心就定在經上,就這麼回事情。實在講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都修了,你每天念一個小時就修一個小時,每天念兩個小時你就修兩個小時。但是諸位要知道,每天至少要修一個小時,二十四小時能夠把心定一個小時,這個不能再少了。當然修定的時間愈多愈好。

讀經非常容易攝心,但這經要選分量適中,太長的,一般人不容易受持;太短的,時間太少,不能降伏自己的妄想習氣,就是力量不夠,所以要選適中。古大德勸勉我們讀《無量壽經》,那就是《無量壽經》經文長短比較適中,初初念的時候,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兩個小時,念熟以後,大概四十分鐘就能念一遍了。可是念的時候,念四十分鐘比較快,稍微念慢一點,最好一個小時,一個小時我們這個心定下來,這個功夫相當之得力。用這個方法念上三年五載,心真的定下來,定了就能生智慧。心定下來以後,念佛號才得力。

我們今天念這個佛號,為什麼念不成功夫?就是我們心不定,我們是用散亂心念佛。散亂心念佛,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雜修。如果我們用清淨心念佛,這就叫專修。所以兩個人同時一起念阿彌陀佛,一個是雜修,一個是專修,專修除這一句佛號之外,他沒有雜念;雜修的人念這句佛號還會想東想西,還有很多妄想在裡面,這叫雜修。雜修不一定是雜著其他的,只要有妄想雜念都叫雜修,雜修成就就很難,善導大師講一萬個人當中,難得三、五個人往生;專修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

我們要訓練我們的專心,用這讀誦經典的方法是非常的有效。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專,但是就是專不來,所以有人說:我業障太重了。業障太重有什麼法子?得要想方法消除!再重的業障都消除得了,就怕你不肯乾。用什麼方法消除?用念經的方法消除。你要念經,念經要得法,要會念,不會念就沒法子。什麼叫會念?不求解的會念,知道我念經是修戒定慧,這個就會念。一面念經、一面研究這什麼意思,那不會念,那是一面念一面打妄想,在猜測佛菩薩的意思,你怎麼猜也猜不到,那叫不會念。這些地方我們要是明白了,如理如法的來修,你的業障在短時期就可以消除。

業障有沒有消除,自己知道,不要問別人,業障消除那個現象,就是你的妄念少、煩惱少,心情愉快,法喜充滿。學佛學了很久,愈學煩惱愈多,不但業障沒有消掉,業障愈增長,這絕對不是說佛法不好,是你自己學錯了,你學得不如法,如果如法決定消業障。為什麼別人學佛能消業障,我學業障消不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慚愧,一定要反省,要改過自新,重新學起,這才能達到效果。尤其是淨土法門見效最快,你認真修學,三個月就變樣子,半年,你自己決定可以覺察得出來,你天天在進步,那個境界年年不同、月月不同。縱然是一天一天你覺察不出來,可是一個月一個月比較的時候,非常明顯的覺察出來;功夫再進一步,那真是每一星期都不一樣。這個時候確實就得法喜了,所謂法喜充滿,得輕安,得法喜!由此可知,這讀經之重要。

讀經要有一定的時間,如果工作很繁忙,你就找有閒的時間,用這個時間來讀經。如果你在家庭裡面,現在你一個人學佛了,你家裡人還不懂佛法、還不學佛,你天天念經,你家裡人看到就不歡喜了,這時候要怎麼修法?經不能不讀,又要不叫別人討厭,這自度度他!那麼我問問,你看報紙的時候,你家裡人為什麼不討厭你?你看小說的時候,你家裡人也不討厭你,為什麼你一念經,家裡人就討厭?因為你念經念出聲音出來,他聽了不高興!你看報紙沒有聲音,你看小說也沒有聲音,那我就明了,讀經的時候像看小說那個讀法,不要出聲音,要懂這個道理。

為什麼?一般人沒有一個人不喜歡環境的寧靜,怕吵。尤其在國外,如果我們這個小佛堂建立在住宅區,你這裡一敲木魚、一敲引磬,隔壁電話打到警察局,一會兒警察就來了,「你們家裡幹什麼事情?你打擾鄰居了,這不可以」。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家庭和睦,一家歡喜,不要叫別人討厭,這點非常的重要。學佛之後,把佛給我們講的這些教訓要用在家庭裡面,不能說我們這個學佛,佛門很多禮節、儀規,在佛堂裡面大家都知道,回家去都忘掉了。一定要把在佛堂,佛堂就是課堂,課堂裡面學的東西要帶回家,帶到你生活裡面,你在生活里會用,這就是跟你講要覺、要正,思想見解都要正確。

佛門裡面第一個教給我們的就是歡喜,一進寺廟,第一個接觸到的是天王殿,這是剛剛入佛門,入佛門學什麼?學一個笑面迎人,因為你一入佛門,頭一個看到是彌勒菩薩,笑嘻嘻的,這就是教給你。經上說: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菩薩!所以阿羅漢小乘不如菩薩,小乘是自利不利益眾生,大乘人是利益眾生第一。彌勒菩薩特別塑造布袋和尚的像,代表的意義就更深,大肚皮代表有容量,能包容,他代表「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對待任何一個人都歡歡喜喜,一切是非善惡統統能包容,這是教給我們的。我們要把這個帶到我們的家庭,帶到我們的生活上。四大天王的表法,東方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天王代表日新又新,西方北方代表多見多聞,博學多聞,這是天王殿,你一入佛門給你上第一課!寺院裡面供養彌勒菩薩,就是時時提醒我們自己。所以這種教學,不僅是學佛的基礎,也是做人的基礎。

你在社會上無論從事哪一個行業,我去年在加拿大溫哥華講經,有一個周居士頭一次來聽我講,聽我講到這個地方,他非常歡喜,他告訴我:這個學了很管用,我是做生意的人,我用這個方法做生意一定賺錢,顧客一定對我好印象。對!一點都沒錯,他學會了到商場上去用,這就是商人菩薩,商場裡面的菩薩。覺正淨一開頭就給你講三寶,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或聞『寂靜聲』,「寂靜」連到下面說『空無我』,前面這三寶是整個佛法的基礎、根本,下面這就別說三乘,「寂靜、空、無我」,這是小乘的三法印,小乘教義。西方極樂世界純是大乘,怎麼會有小乘教義?大經裡面跟我們說得很詳細,西方世界這個世界很特別。十方一切諸佛世界裡面所有不同根性的眾生,阿彌陀佛普遍接引,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所以那裡面的種性,有人天的種性,有二乘的種性。譬如很多修小乘的,小乘初果、二果一直到阿羅漢,乃至到辟支佛,他修了多生多劫,那個習氣很深,見到阿彌陀佛了,他還想知道「寂靜、空、無我」,還想這些。阿彌陀佛滿足他的願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教學絕不強迫人的,你想學什麼,他就教你什麼,不過他有善巧方便,逐漸誘導你入一乘法,這就是他的高明處。所以你想聽小乘,他就教你小乘。

『大慈悲聲,波羅密聲』,這是菩薩法,菩薩要修六度,要修大慈大悲,這是通常說的,佛家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地方有了大慈悲,什麼是方便?給諸位說,六波羅密就是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恰到好處,這個方法用得恰好,這叫方便,用得非常有效果,恰到好處。

菩薩法無量無邊,六度是把無量的菩薩法歸納成六大類,第一類就是「布施」,布施是舍、是放下,絕對不是說一看到布施,我們就舍一點錢財,這個錯了!你把錢財舍掉,你能成菩薩嗎?你能成佛嗎?你能明心見性嗎?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布施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煩惱舍掉,布施掉、舍掉,放下,把你的習氣舍掉。《華嚴》第六回向品給我們講了七十多種布施,講得非常詳細,那七十多種是提綱挈領,還不是細說。第六回向這一章,我整整講了一年。

修行,諸位一定要曉得,我們自己哪一種煩惱最重,哪一種習氣最重,先從這裡下手。就跟治病一樣,你身上害很多種病,不止一種!哪一種是要命的病、致命的病,先把這個治好,然後再治其他的,再治輕的,先對付最重的,這才是辦法。如果你本末顛倒,先治輕的,重的還不要緊,輕的還沒治好,重的發作,已經嗚呼哀哉,你沒法子治了,死路一條!一定要先找到自己最重的毛病,從這裡下手,從這個地方先舍掉。

所以把煩惱布施掉,把生死布施掉,煩惱布施掉,你就沒煩惱,生死布施掉,你就不生不滅。可見得這兩樣你都捨不得布施,你天天生煩惱,你還有生死輪迴!為什麼不把生死輪迴放下?能把這個放下,佛門叫大丈夫,這個了不起!這些東西都放下了,何況身外之物?身外之物那都是雞毛蒜皮,哪一樣放不下!念佛堂裡面,佛七裡頭主七師常說:放下身心世界。這就是真正的布施,要放下,你心裡才得清涼自在。換句話說,你心裏面有憂慮、有牽掛,這都是病,都是六道輪迴的病根,你要把一切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舍掉,捨得愈乾淨愈好。六祖說,你的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捨得乾乾淨淨,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來,禪宗講明心見性,你決定明不了心,也見不了性,為什麼?你不肯放下,你沒有把這些東西舍掉。

可見得菩薩法門裡,這個法門叫根本法,菩薩修什麼?自始至終,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布施,也就是修的放下。你說佛法繁瑣,佛法不繁瑣,簡單的很!我當年見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他給我開示的就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放得下就是布施,看得破就是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從哪裡開?必須放下,智慧才開。智慧開了,你就真正肯放下了。所以這兩個方法是相輔相成的。愈肯放下,智慧愈增長,智慧愈增長,放下愈徹底。

菩薩跟我們不一樣,菩薩知道這個道理,他認真的在做;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道理,也不肯做。初學的人說業障重,重在哪裡?曉得這個道理也不肯做,真的業障重!道理曉得,這就是現代學說所謂「知易行難」,其實真正的道理是「知難行易」,知道難,做不難!知道這個原理原則、事實真相,這個很難,佛要不出世,我們怎麼會知道?知道這個人,真正馬上放下,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個屠刀是比喻,屠刀是造業的,就是你放下一切的造業,這就成佛了,是這個意思。這就是慈悲跟波羅密,波羅密就是方便。

這個實在講,還不能不略說說,總希望大家明白,我們的確要把佛法用在生活上,我們才真正能離苦得樂,換句話說,使我們這一生的生活真正的幸福美滿。如果學佛的人這一點都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談了,極樂世界你決定沒分,你現在學,學得苦的這個樣子,你還能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都歡歡喜喜去的,沒有一個是愁眉苦臉去的,那去不成功的。所以一定要覺悟,就是要修六度,首先要懂得放下,要懂得舍。

「持戒」就是守法。大家不要死在戒條裡面,那個沒用處的。戒就是法,國家的憲法、法律我們要遵守,決定不犯法。除了這些,國家立法機構制定的這些法律,我們要遵守之外,還有一些不成文的法、沒有文字的法,這什麼?風俗、習慣、禮貌,這個要守。所謂「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入境要隨俗。我們到哪一個家裡去,他那個家裡有些什麼規矩,我們要遵守,我們不能破壞;到別的國家去,在沒有去之前,要了解那個國家的國情,哪些地方要注意、要遵守的,這都在持戒裡頭。

諸位要曉得,持戒並不是「我守個五戒、十戒」,這麼呆呆板板的做,你這個佛法學了之後沒用處,在你生活方面,家庭、事業,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不上,換句話說,佛法的利益眼前都得不到,說死了以後會得到那是騙人的,沒這個道理。佛經多少比喻,先開花後結果,現在所得到的這叫花報,花開得好,後面果一定結得好;現在苦哈哈的沒有花,後頭怎麼會有果?不會有果!一定是先有花後才有果,這些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看許許多多學佛的人錯了,都學死了,說得不好聽的話,都學呆了,念書念得不通就變成書呆子,我們學佛不通都成了佛呆子。所以要懂得什麼叫做持戒,這個定義要搞清楚,活活潑潑的去學。

「忍辱」,忍辱就是培養自己的耐心,世出世間法,你要沒有耐心,你就不會有成就,也就是我們世間人講的恆心、毅力。你要有恆,「有恆為成功之本」,忍辱波羅密就是培養你恆心。佛法的修學要相當長的時間,絕對不是短時間能成就的。現在一般人學佛,說實在的比不上前面一代,絕對不是說我們這一代人聰明智慧不如古人,你這樣說法就錯了。現代人比過去人決定聰明,為什麼成就不如古人?方法錯了,自作聰明,不肯依照傳統的方法來修學,自己另外去創一個方法,這就所謂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可惜了。所以古人老實,他能遵守老師的教訓,能遵守從前人的經驗,他很容易成就。

以前人,實在講沒有別的本事,他的本事就是專。《三字經》上說「教之道,貴以專」,教是教學,教學的道理就是個專。現在人出了花樣,現在教之道是「貴以博」,一博,一切都完了。現在學校里一天好幾堂不同的課,一個學期要學好多樣東西,這是古時候沒有的。古時候教學,天分非常高的人同時只能學兩樣,兩樣還不同時,頂多是隔一天換一樣,譬如一天讀經、一天讀史,他這一天心是專的,他不分心,第二天換一個科目,絕對不會在一天裡面去學兩個科目,不可能的。如果中等以下的天分,不可以學兩樣,只能學一樣;這一樣東西學好了,才可以再學一樣,專!

這是中國幾千年教學的經驗、心得,成果擺在面前。現在人不相信,他要搞博,實在那個博就是雜、就是亂,說博好聽一點!現在是雜亂,雜亂就無章,怎麼能成就得了?所以忍辱就是個專,就是這個意思。專,那就要忍,尤其是在現在的社會,看到人家學那麼多,心裡很難過,你看他學那麼多,我就學一樣,枯燥無味,你要沒有耐心,怎麼行?你這一樣如果學個三年,你就出人頭地,為什麼?專家一個。他學三年學了很多樣,他樣樣都懂一點,樣樣都半通不通,他沒辦法出來,你學一樣可不得了!

譬如,這麼多的佛學院,哪個佛學院出人才?為什麼出不了人才?因為他所學的雜亂。我過去也辦過佛學院,之後我覺悟了,我才曉得這個毛病,對不起學生!以後再不敢辦了。不但不敢辦,佛學院請我去教學,我都不敢去,我覺得到那裡去上課是擾亂學生。已經那麼多人在擾亂他,我再去擾亂他一下,於心何忍!所以我就不去了。所以一定要專,專學。

我勸諸位同修,要在佛法上真正把基礎奠定好,基礎打好之後,不但在佛法上貫通,世間法也通了,為什麼?你有定有慧,你在世間做任何行業都是第一,都是出人頭地。你遇到任何一個境界,心裡有主宰,不動心,你的看法、見解就比別人高明。修學的方法就是三年到五年,你去念一本經書,就這個辦法,多簡單,非常管用。你要是信了,那你有福;你不信,那是你沒有福報,你還要搞雜搞亂,那就沒法子。就這麼容易,這麼簡單!《無量壽經》非常之好,長短適中,如果你要想長一點,你就念淨土五經,那分量就夠了,這個對你決定有好處,這叫忍辱。

唯有忍辱才叫「精進」,進是求進步,進步裡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純而不雜,這樣的進步。我天天念,這就是進;天天念一種,就是精。我念很多種,雖然進,精沒有了,進要精進。後面兩種就是你的收穫,前面放下、守法、耐心、求進步,精進,你會得到定,你會得到智慧,後面「禪定、般若」自自然然得到。

我這樣跟大家解釋六度,你就好懂多了,不至於看這六度,不知道是什麼回事情?也不曉得怎麼修法?好像看到布施,趕緊到廟裡送幾個錢,如果這個廟不是佛法的,你幫助他造惡,你這個錢舍了之後還要背因果,將來還要墮落。你不捨這幾個錢還不墮落,舍這個錢還墮落,為什麼?幫凶,幫他做壞事!看到持戒,就趕緊想到我要不殺生、不偷盜。雖然天天念那麼想,一樣也做不到,這是不了解它的意義。這是講菩薩法。

『十力無畏不共法聲』,這是一乘法,一乘法就是佛法,如來果地上有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沒有的,有四無畏、有十八不共法,不共就是不共菩薩,菩薩都沒有的,只有如來果地上有。這幾句就是成佛,這一個層次比一個層次高。這就是說明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所說的內容是應有盡有,你想聽什麼法,它就給說什麼法,你不想聽的時候,你就聽不到,真是自在!

底下一段是細說菩薩法,因為這畢竟是大乘,小乘跟佛暫時擺在一邊,菩薩法要多說一些。因為修學這個法門的人就是菩薩,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前面跟諸位說過了,全是普賢菩薩,可見得這個法門殊勝無比。

鈔【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稱其所欲,無不聞者,發清淨心,成熟諸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是水本無情,善能說諸妙法也。】

無情說法。『諸通慧聲』,「通」是一般、通途,通途之慧是指別教三賢位,我們講三賢十聖,常講菩薩摩訶薩。三賢就是菩薩,通慧就是菩薩;十聖是摩訶薩,摩訶是大,大菩薩。通慧是說一般菩薩,就是說普通的菩薩法門。『無所作聲,不起滅聲』,以下所說的,這是大菩薩,就是摩訶薩。「無所作,不起滅」,這個境界是別教初地到七地,登地就是摩訶薩,就是大菩薩。

我們在座的人,每位同修都是佛經裡頭授記的,你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學佛,你們也曾經供養無量諸佛菩薩,生生世世修行,就跟《無量壽經》前面講的,供四百億佛,現在還有隔陰之迷,還退轉,從前是菩薩,現在退成這個樣子,退轉了!換句話說,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不及格,都沒有修到圓教初信位。如果你修到這個地位,縱然退轉,不怕,為什麼?初信位是個界限,決定不會再退下去,縱然退,他退到初信位,所以叫位不退,這個地位是保證你不會退下去。經典上說,從圓教初住位算起,要修一個阿僧只劫才能修滿三賢位;第二個阿僧只劫修七個位次,從圓教初地到七地,三個阿僧只劫成佛,這是我們要知道,真正不容易!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這才是初信位的菩薩。換句話說,我們生生世世這見惑沒能斷得了,這個事情很痲煩,沒斷乾淨。八十八品斷了八十七品,還有一品,這一品斷不了,過一生慢慢又增長,又增長到八十八品,這痲煩大了,這沒斷乾淨。斷乾淨,當然就不會再增長。斷不乾淨,慢慢恢復,又恢復原狀,這個事情痲煩透了。

到初地,這真是「斷無明,證法性」。說初地斷無明、證法性,這是別教義,別教的菩薩,圓教是初住,初住菩薩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性,從此以後,他這個修行的方法跟別人不一樣,無功用道,佛門裡頭常說「此處用不得力」,就是這個意思,為什麼?一用力就有作,就不是無作,那就是有起滅、有所作了。無所作,這很難懂!以前李老師給我們講這個地方的時候,他舉一個比喻,帆船,帆船行走的時候是靠風力,快要到岸的時候,我們把帆下下來,用竹竿慢慢的撐,把這船撐到岸頭,這還是有作;快要到岸邊了,這個時候竹竿不能撐了,這一撐船會碰到岸,把竹竿放下來,那個船自自然然靠岸,這叫無作,這是無功用道。這個比喻很好,這個時候是無功用道,這是真的完全無作。

無作,這裡面有四十一個境界,從圓教初住到等覺全是這樣用功,這個用功的確是一點痕跡都沒有,不但沒有痕跡,連一點意念都沒有,所以叫無功用道。這是最高級的修學法,與一乘教義完全相應。這是見了性,性是真性,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你要說我怎麼用功,那還是有一物,你說我修禪定,那又是一物。印宗向六祖請教,他說:五祖有沒有說禪定解脫?講是當然講,可是六祖回答不是這個回答法,他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這個解釋法,這是什麼?完全是無功用道的解釋。這個方法用不用?用。用為什麼又是不二法?他不著相,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們功夫是這個用法的。不像我們著相,我們會起心動念,我們用功真的在用功,達不到他那個標準。可是諸位要曉得,這要到別教初地菩薩(圓教初住菩薩)才行,我們現在不是別教地上菩薩,如果也用這個方法,那就壞了。這個真的是一個境界是一個境界的做法,我們萬萬學不得,我們還是有功用道,這才行,這才不會落空。這是說的無作。

不僅是無作,起滅都沒有。起滅就是生滅,就是起心動念,我們現在這個念頭有生滅,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這是意識心。到他這個境界,意識完全控制住,這就是他有甚深之禪定、般若之觀照,雖然還沒有能轉識成智,七地菩薩差不多了,八地就轉了,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起滅也沒有了。

所以,無所作聲是初地,不起滅聲是七地,說一個前說一個後,當中省略。從無所作到不起滅,這是初地到七地的境界,逐漸到不生不滅了。所以再進一步就證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八地。《仁王經》裡面講無生法忍,七地菩薩下品無生忍,八地菩薩中品無生忍,九地上品無生忍。七地不起滅也就等於下品無生忍,八地到不動地,那是真正證得無生法忍。這是初證,初證叫不起滅聲。

這一段的意義很深,實在講也很有趣味,我們雖然達不到,但是要曉得,曉得這個境界不迷惑,我們對佛法的修學才能真正做到斷疑生信,才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人家怎麼做法,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自己應該怎麼做法,不會被境界所轉,這個功夫才能得力。常常為外頭境界所轉,那功夫不得力,沒有用處的。

所以學佛,理論、方法、境界,這三樣都要清楚,有一樣不清楚都沒有法子,都不能成就,這三樣真的像鼎之三足,少一個它就會倒掉。你要這三者具足,一定要深入經藏。我們淨土宗經藏少,但是註疏詳細,像《彌陀經》雖然不多,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註解給我們講得詳細明白,看這註解就等於看幾百部經典了。所以我們的確不必再找痲煩,守住這個註疏就夠了,我們能不為境轉就好,功夫就可以得力。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