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44集


時間:2016/4/26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0八頁:

鈔【金者四義,一色無變,二體無垢,三轉作無我,四能令人富。】

七寶,都是著重在表法上。『無變』就是「常」的意思。經上講的常樂我淨,金表這個意思,金的顏色不變,常義;『無垢』就是清淨的意思,淨義;『轉作無我』,常樂我淨裡面的我義;『能令人富』,樂義。所以它含著有「常樂我淨」這四個意思在裡面。

鈔【銀四義同,而功稍劣。】

『銀』也有這四個意思,但是在體質來講,銀不如金。

鈔【琉璃青色,是其正譯。】

這是現在一般的解釋。

鈔【又名不遠者,不遠,山名,山出此寶,以近波羅奈城故。】

它還有這個名字叫『不遠』,琉璃的礦山距離波羅奈城不太遠,不遠的地方就有,它取這個意思。

鈔【水玉者,今水晶也。】

『今』是近代,此地講近代就是明朝末年。因為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人,他說「今」就是指那個時候,那個時候已經稱為『水晶』。

鈔【硨磲言大貝者。】

就是貝殼,貝殼當中大的。

鈔【貝為海中介蟲,大者名寶,一雲非梵語,以其似車之渠。渠者,輞也。】

『輞』是輪,這是講它的紋路,紋路是圓的,像車輪一樣。

鈔【赤珠者,佛地論云:赤蟲所出,有天赤珠,名因陀羅,非世所有。大論,真珠或出魚腹,或出蛇腦,或出蚌胎,或生竹中,則色非定赤,故以前譯為正。】

『赤珠』,赤蟲所出,這個東西很稀少,所以它很名貴,是七寶之一。《大智度論》講,是真珠一類。一般珍珠是蚌殼裡面生的,也有魚腹生的、蛇腦生的,還有竹子裡面長出來的,則色非定赤,故以前譯為正。

鈔【瑪瑙者,或雲丹丘之野,鬼血所化。】

這是古人的說法,現在我們曉得它是一種化石。

鈔【一雲如馬腦故。】

『馬腦』,不同的馬,其腦的顏色有紅黃青黑白等分別,十分珍貴。

鈔【莊嚴者,有整齊義。較飾者,有文彩義。以斯嚴飾,則如前或以一寶二寶,乃至七寶之類是也。】

『莊嚴』,我們通常人講的美麗,就是佛法所講莊嚴的意思。美一定是整齊,零亂就不美了。『較飾』就是文彩,較是比較,飾是裝飾,裝飾再加上比較這就是精心設計。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人精心設計,它自自然然就是那麼樣的美。『以斯嚴飾』,以七寶莊嚴、較飾。

鈔【又此七寶,姑取名同此方,實則不類。】

經上講的『七寶』,是拿我們這個世間希有的,我們認為是珍寶,做一個比喻說說而已;實際上,西方極樂世界的物質我們這個世間沒有,怎麼樣說,我們也沒有辦法真正的了解,沒見過、也沒聽說過。說到我們這個世間七寶,我們見過,想像大概是這個樣子,真正的樣子不同。怎麼不同法?此地說:

鈔【如天金天銀,已非人世所有,何況彼土。】

這是講天上,欲界天也有金銀,但是他們那個金銀跟我們這個世間成色決定不相同,我們的金銀不能跟他相比,何況極樂世界!《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物質之豐富莊嚴,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珍寶跟西方極樂世界比,千萬億倍都不相類,沒法子比,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疏【又七寶者,常喻取貴重義,如梵網中說。】

佛常常在經上跟我們講七寶,取『貴重』的意思,這從《梵網經》上說的。

鈔【貴重者,梵網經菩薩心地品,言棄捨大乘經律不學,而學外道二乘邪見等者,如舍七寶,反取瓦礫,對瓦礫言,故知寶者取貴重義。】

這是說出佛在經上為什麼常常說七寶,用意絕對不是讓我們貪圖物質的享受,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來。這是說一切眾生,如果你遇不到這個緣,那你是沒有福報!如果遇到這個緣,那你是有福報的人。有福報的人遇到緣,緣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機會,機會你遇到,你不能掌握,不能抓住機會,讓這個機會空過,實在太可惜了。能真正把機會抓住,這就是七寶的意思,這就是貴重。你遇到佛法,你不學大乘法,你去學外道,現在學外道的人很多!或者你學小乘,聲聞緣覺的二乘是小乘,外道跟小乘都叫做邪見,因為知見都不正,這就好比舍七寶取瓦礫,瓦礫就是磚頭瓦塊,哪能跟七寶相比?這就等於不識貨,不懂得貴賤,取這個比喻。話說回來,我們現在遇到大乘,諸位真正取了大乘沒有?我覺得沒有。雖然你沒有去學外道、沒有去學小乘,可是你今天依然是邪見學大乘,所以大乘你還是學不到!現代人認假不認真,你跟他說假的,歡喜!你跟他說真的,他拒絕,他反而不要,這就很糟糕。大乘雖然普遍都是,他不會學。

學佛要有學佛的條件,古人講法器,你是不是一個法器?如果你不是一個法器,這個法給你沒用處。譬如我們想要水,問你你有沒有盛水的工具;我有一個杯子,我這杯子就是法器,我可以盛水。你拿那個大杯子來,我就給你盛多一點,你拿小杯子來,就給你盛少一點,各如其量!你說「我沒有盛水的工具」,那我這個水給你,你拿不去!所以你要是一個法器,你才有資格學佛法。法器是什麼?就是你有能力接受佛法的條件,這才能成就。古德最欣賞的兩種人:一種上智,一種下愚。這兩種人真正善知識得到都當作寶貝看,為什麼?他是法器,他很能成就。上智之人,這一說他就通了,他沒有懷疑,他就明了,他能依教奉行。下愚之人知道他自己沒有智慧,知道他自己不如人,所以他也很謙虛很老實,教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他很乖肯聽話,這人好學。當中一段就痲煩,自以為聰明,俗話所謂「高不成低不就」,你跟他說,他也能懂得;你叫他做,他意見很多,這樣的人反而不能成就,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世智辯聰。

現在這個時代,世智辯聰太多了。小孩從小,天天看電視,滿腦袋邪知邪見,他怎麼能學佛法?沒有古時候人來得天真!古人沒這麼多資訊。如果住在農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除這個之外,他什麼都不知道,他頭腦單純,學什麼東西都容易。現在的人頭腦很不簡單,學佛法就成了大障礙。就是在從前那麼單純的社會裡面,一般還要受五年的訓練。剛剛入佛們,無論出家在家要受五年的訓練,這就是佛門裡常說的五年學戒。這個戒不是經典裡頭的戒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修福修慧。

佛是福慧二足尊,就是福跟慧都圓滿的人,福圓滿了,慧也圓滿了。學佛就是學福學慧,福慧怎麼學?要修!要認真去修福修慧。佛法自始至終就是要求我們修福修慧。慧從哪裡學起?從根本智學起。什麼叫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大般若經》所說的「般若無知」,先從這裡學起。我們今天搞顛倒了,今天學有知,唯恐自己不知,樣樣都要知,這就錯了。那個不是真智慧,那是什麼?妄想!今天你不是求佛法的智慧,你是求妄想,一天到晚打妄想,還怕妄想不夠,拚命再去學妄想,這個很糟糕!修福就是要服務大眾,服務社會,服務一切眾生,福是從這個地方修的,至少得用五年的時間來修學。修福,《沙彌律儀》裡面二十四門威儀統統是修福。這二十四門威儀,佛雖然是跟出家人講的,在家人一樣可以修學。

至於修根本智,也就是說你要先把心定下來,讓心得到清淨,然後用清淨心去聞法去讀經,你就有開悟的可能。如果你沒有一顆清淨的心,你聽一輩子經、念一輩子經不可能開悟,那個悟是從清淨心裏面開的,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如果我們從讀誦裡面得到智慧,這是佛經上說的世智辯聰。世間人書念得很多,記得很多,說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在佛法裡面都叫做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為什麼?他那個頭腦天天在想,天天在思惟,換句話說,他所有那些聰明智慧是從心意識裡頭流露出來的,也就是從分別執著妄想裡面生出來的,這不是佛家講的智慧。佛家講的智慧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出來的,是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智慧。這是完全不相同,世間法跟佛法差別就在此地。因此,決定不能用世間方法來修學佛法。

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心?就是得到根本智?方法非常之多。佛教各宗各派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原理相同,目標相同。教下用的方法就是背誦經典,不講意思。為什麼?一講意思,你又有分別執著了。不講意思就叫你念,念什麼?把心念定,把所有一切分別妄想執著念掉,用念經的方法。所以念經的方法是修定,是修清淨心。你一面念經一面想經裡面意思,你心不清淨。所以你念一個鐘點就修一個鐘點,念兩個鐘點就修兩個鐘點,大家要曉得這個道理,念經是修行。我們在講席當中跟諸位講得很多,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不僅是修定,戒在裡頭,慧也在裡頭,可見得念經多麼重要。

禪宗的方法它不用念經,它用打坐、參究,或者用觀心、參話頭,用這些方法,目的是一樣的,也就是叫你把分別執著妄想舍掉。密宗用持咒,甚至淨土宗用念阿彌陀佛,方法不一樣,目的完全相同。密宗一入門還不持咒,在三個月當中叫你拜十萬拜,磕十萬個大頭。你三個月當中不能拜十萬拜的話,那就不必學了,就都不教了。這些方法都是叫你把一切分別執著妄想拋開,叫你心專注。磕十萬個大頭要計數的,你計數的時候心裏面就不會想別的,想別的計數計錯了,計錯就不算,從頭再來。所以這個很痲煩,一定要集中精神去計算,不要把數計錯了。都是用這個方法使我們得到清淨心。

教下,通常就是相當分量的經念三千遍,像《法華經》、《楞嚴經》那樣的分量,一天念一部。念一部,念熟了,恐怕都要四個小時;不熟的話,可能要八個小時。這樣子念下去之後,你才有根底,那個聽經會開悟。我在台北市講經,今年三十年了,我沒有看到一個開悟的!為什麼沒有一個開悟?就是沒有一個人心是清淨的,心裏面都很亂!不但世間法已經叫你夠亂了,佛法也叫你亂!今天聽這個經,明天聽那個經,今天聽這個法師講,明天聽那個大德講,腦子裡糊裡糊塗的。心不清淨,讀經聽講都是增長邪見,這個不算讀經叫研究經,研究經都是增長邪見。

清淨心讀經聽講,那是增長智慧。六祖大師對五祖講:弟子心中常生智慧。為什麼常生智慧?他心清淨。為什麼我們常生煩惱?心不清淨,關鍵就在此地。並不是他有什麼特長,我們所沒有的,沒這個道理!他有的,我們也有,我們同樣是一個心,就是他清淨,我們不清淨。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拋掉,我們的心也清淨,他能常生智慧,我們同樣也是常生智慧,沒有差別!所以,清淨心重要。

當然我們現在不是初學,現在已經是中年以上,不能再當小學生。但是過去求學那個階段我們失掉了,我們現在再做起,現在再做也得要想到亡羊補牢!一面在這裡聽講,一面要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要修清淨心。聽經研教,佛家有一個原則:聽懂了,很好;聽不懂,不研究,不去思索。為什麼?聽不懂的,你要想把它搞懂,愈想愈遠,愈想愈錯,為什麼?你懂了,是你直心直接體會到的,一落在分別裡面,就落到意識里去,落到意識里就變成邪知邪見;所以這個東西不能想,不能思惟,不能研究。不僅是禪宗離心意識,教下也一樣要離心意識;心就是妄念,意是執著,識是分別。離心意識,換句話說,你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不要打妄想,這樣你才能得到如來真實義。開經偈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才會真正懂得。你用思惟想像、用分別執著,決定是邪知邪見。

由此可知,學佛人所貴的,所謂二六時中(一天到晚)就保持你的清淨心。我想保持,保持不住,妄念自然會生!我們用念佛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禪宗用參究的方法,教下用讀經的方法,用這些方法來克服自己的妄念,使自己心能達到清淨;所謂「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就是這個道理。法門真的是平等,你用的方法不一樣,但是你達到的目的完全相同。至於採取什麼方法,各人根性不一樣,各人喜愛不相同;你喜歡用哪個方法,你就用哪個方法,方法沒有一定。可是你用這個方法,你要用到底,不要常常換;常常換,功夫不容易得力。一個方法用到底才能得力,才能產生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叫你分別執著妄想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真正修行的功夫在什麼地方?就在訓練清淨心。我們這個法門講訓練一心不亂,這是真正功夫。功夫最方便的就是佛號,執持名號!妄念才一生起來,阿彌陀佛壓下去,除了阿彌陀佛這一念之外,沒有第二念,你就到一心不亂,這是真正的功夫。

當然初學的人很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你的成見很深,意見太多,不肯老老實實幹!這才叫你念經,念經的目的在哪裡?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達到訓練清淨心,另一個目的是教你了解這個理論方法境界,然後你就死心塌地去念佛。念經是這兩重目的。念佛是單刀直入,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這樣才能念成功,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

我們讀到這段經文,的確非常的感慨,今天學佛方法錯了,所以辛辛苦苦的修學,修了很長的時間,得不到結果,非常可惜。如果懂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做,給各位說,三個月就有效。這三個月的訓練,你的心就清淨很多,六個月,你一定生法喜,三年就有成就,就不一樣!三年,你的人生觀宇宙觀不相同,人的氣質變了。你不肯這樣做的話,你學三十年還是老樣子,沒有變化。

諸位要想真正的成就,這些話不能不細心去體會,這是跟你說真的。印光大師一生不騙人,真實;跟他學,他跟你一次談話一次開示,就叫你回家老老實實去做一輩子,他決定不叫你到處去跑廟、到處去聽經、到處去研究經典。叫你回家去念一本經,念阿彌陀佛,老老實實修一輩子。你要是抽個空去看看老法師,你看那《印光法師文鈔》裡都有,學生去見他的時候,他罵人:你不在家老老實實念佛,你到這裡來幹什麼?學生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已經見過了,還有什麼好看的!」罵回去!起一個念頭看師父,胡思亂想。不在家老實念佛,浪費時間,浪費精力,浪費錢財。

所以印光法師大家都尊敬他,沒有人提倡。為什麼?提倡,寺廟信徒都沒有了,一個個都回家老實念佛了,作法會也都沒人來了。現在寺廟要靠信徒供養,所以大家對印光法師敬而遠之,不提他。那個人是講真話的人,不騙人!帶著你常常趕廟會,那是騙人的,那個不會有成就的,那是修一點人天有漏福報,幹這個而已,與佛法、與了生死出三界、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毫不相干,這是諸位一定要牢牢的記住。如果你想將來得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我這些話就很管用。

鈔【正明二土淨穢不同,令忻厭故。】

他舉出這個意思就在此地。兩個世界完全不相同,最大的不相同,給諸位說,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人是無量壽,十方諸佛剎土一切眾生壽命都有限量,再長還是有限量。我們娑婆世界非想非非想天壽命是八萬大劫,還是有壽量。《無量壽經》裡面講的,世自在王如來當年住世四十二劫,還是有壽量。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民是無量壽,那是真正的無量;其他不必說,就是這一點你要是真正明白,當然取西方極樂世界了。誰願意生死輪迴?生死輪迴非常之苦!輪迴的現象,你要看得清清楚楚。小孩出世,這個傢伙來投胎,來了,死掉的時候,他又過了,都在輪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苦不堪言,這個要覺悟。

你說你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你很快樂,你幾時知道快樂的?你幾時感覺這快樂已經過去?時間很短!算你的壽命還不錯,能活八十歲,前面二十歲在念書,沒有成就可言,後面二十歲老了,眼也花了、耳也聾了、牙齒也掉了,樣樣都不方便,一天比一天苦。當中算你四十年,晚上睡覺去了一半,剩二十年。二十年,你每天吃飯、工作又要去掉一半,去掉十年,你真正壽命只有十年。十年如果講認真的工作,恐怕再扣掉一半,你只有五年。你一生的時間真正能拿來用功,實際上只有五年。算你活八十歲,七折八扣,扣到最後只剩五年,你要覺悟!樂在哪裡?人生沒有樂,只有苦沒有樂。為了衣食住行奔波,所得來的,你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得一個溫飽?

回過頭來再看看西方極樂世界,要想認識西方極樂世界,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五經讀本》從頭到尾至少你要看三遍。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心裡有一個大概,你才曉得那個世界的好處,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那個世界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煩惱,衣食住行自然的,不必去經營,用不著操心,你那個心才能永遠保持清淨光明。那個世界的人神通廣大,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能力從哪裡來的?因為他沒有煩惱,他心清淨。實在講,我們也有這個能力,失掉了。為什麼失掉?天天思衣思食,天天牽腸掛肚,這個事情痲煩!把我們的清淨心攪和得一塌糊塗,攪和得迷惑顛倒,所以自己本能全喪失了。

你要說極樂世界好,實在講就是他的生活環境好。我們在這個世界,有時候生活苦,還想盡方法移民,找個生活環境好一點的地區,工作好一點,待遇高一點的,想盡方法到那裡去。你怎麼沒想到西方極樂世界?移民到極樂世界,那才是最聰明的人。這個世界移到哪裡都差不多,共業所感!這個世界沒好地方,真正好地方在西方極樂世界。

『二土』,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一個是淨土,一個是穢土。實在講,土沒有淨穢,人心有淨穢。清淨心所感的就是淨土,穢噁心所感的就是穢土。這個土是依報,依報隨著正報轉。西方世界每一個人都是修清淨心去往生的,所以它那個土是純淨無穢;不像十方諸佛世界是眾生染業所感,穢染所感之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你叫大家修清淨心,做得到嗎?做不到的事情。大家不肯修,我們只好搞移民;除移民之外,沒法子好走,沒有辦法。我要清淨,他不要!在這個大的宇宙裡面,只有這麼一個世界非常特殊,十方諸佛世界修清淨心的人統統到那裡去。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下面大師舉一個比喻,來解釋可能的疑惑:

鈔【問:堯處茆茨,箕諫象玉,世間王臣,且崇素樸,淨土菩薩,何貴寶嚴。】

這個問得很好。因為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那個生活太豪華、太奢侈、太富貴了。我們這個世界聖人都崇尚樸素,並不著重物質生活的享受,而著重精神生活的享受。所以這個問題提得好。『堯』是堯王,堯王在世的時候,他一生住茅蓬,築土為牆,上面蓋茅草。堯王的宮殿是茅草蓋的,叫『茆茨』。『箕』是箕子,是殷紂王的大臣。殷紂王很重享受,酒杯都用金玉象牙的,非常考究,箕子諫諍,說皇帝太奢侈。殷紂王不聽,把他驅逐出境。他逃到韓國,聽說韓國人就是箕子的後裔。所以這是世間,堯是王,箕是大臣,世間的王臣都崇尚樸素。好像淨土的佛菩薩不如我們世間這些王臣,他們這個生活那樣的豪華,那樣的奢侈,似乎不應該。『何貴寶嚴』,怎麼會看重這些珍寶莊嚴?蓮池大師有解釋:

鈔【答:此有二義。】

答裡頭兩個意思。一個意思:

鈔【一者,上智之士,知心淨則土自淨,正勝則依必強,理固有然,心實無著。】

心裡決定沒有執著。這是對最高智慧人來說的,『上智』,他通達,他明白,心淨土一定清淨,依報決定隨著正報轉。『正勝』,正報殊勝,『依必強』,依報一定也殊勝。『理固有』,這當然道理!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七寶莊嚴不是經營的;說老實話,堯王當年想蓋個小茅蓬還得經營,還得要計畫、設計一下怎麼做法,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用不著!一切是自然的。我們這個地方崇尚依報,覺得這是富貴無比;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意念,這是要知道的。

『心實無著』,決定沒有執著。「上智之士,悟境唯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因此一切珍寶莊嚴在他觀念當中完全同於幻化。其實講真的也是幻化,為什麼?他那一切受用是隨心所欲,我住的這宮殿,我想大一點,它就大一點,想小一點,它就小一點,那不就跟幻化一樣!我想是金色的,看起來統統是金色;我不喜歡金色,我想是銀色的,全變成銀色的,不必操一點心,不必動手!心想什麼它就變什麼,真的是幻化所作,隨心所欲,他沒有執著。他也沒有貴賤這個想法、這種念頭,為什麼?每個人都是隨他自己的心愿變化成就。可是我們凡夫就不一樣。經上所講的,釋迦牟尼佛是為我們凡夫所說的;凡夫有分別有執著,不曉得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不曉得依報是隨正報轉,他不知道!所以他處處著相。著相,那好了,這兩個相,他就會分別,他就會選擇,這樣讓他歡歡喜喜舍離娑婆世界去求取極樂世界。這是佛在此地說法的用意,不是為西方極樂世界人說的,是給我們說的。

鈔【喻如舜在畎畝,躬荷犁鋤,一承堯禪,警蹕冕旒,不期自辦,舜何樂焉。】

他老人家舉的比喻也非常好。堯王年紀老了,想把他的王位傳下來,他要找一個好人,找一個真正賢能之人。到哪裡去找?到處去探訪。古時候找賢人找什麼樣的人?找孝順的人,不要看他別的,他能夠孝順,這個人一定是好人。中國從漢朝以後,實在講也是實行選舉,自古以來就重視選舉。但是這個選舉不是一般老百姓的選舉,是國王大臣到處去查訪選拔人才,叫舉孝廉。舉就是選舉,把他舉出來;什麼樣的人?孝廉,廉是廉潔。廉潔之人絕對不貪污,他生活再苦,他也不願意問人家要一分錢,這樣的人替老百姓辦事情才公正嚴明。是選舉這樣的人。

地方官吏,從前的知縣知府,就像我們現在講的縣市長,他政績裡面第一條,就是為國家進人才,推舉人才。選拔人才,國家有賞賜,「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榮譽賞賜給誰?替國家推薦人才的人。做縣市長的人,他常常到外面去訪問,哪一家小孩孝順,選拔出來,國家拿經費讓他念書,培養他,如果他家境清寒,國家補助他。古人常講:忠臣出孝子之門。人能夠孝順父母,他不會做壞事,做壞事怕對不起父母。所以從前這個教育,大家有個觀念,「榮宗耀祖」,我一生所作所為總要能為父母為祖先增光榮,不能給祖先、給父母沒面子。一聽某個人做壞事,那是什麼的人兒子,這父母多難為情!所以小孩在外面決定不敢為非作歹。國家選舉是以這個為標準,現在選舉的標準沒有了。

舜是大孝,我們中國講到孝道,一定是講舜王。你們看看《史記》,有記載。《歷史感應統記》第一篇就是舜王,他是真正孝順,「順」字是真的做到了。他的家庭,他那個處境非常之苦。他的生母死得很早,父親娶了個後母;後母虐待他,他那個爸爸又聽他後母的話,這個就很難受了。後母又生了個兒子,當然愛護自己的兒子,把前面這個兒子當作奴才來用,用種種方法虐待他;虐待還不夠,還要想方法把他害死。舜很聰明,知道他們用什麼計。後母想把他推到井裡淹死,舜老早在井旁邊挖一個洞,挖到外面去,果然有一天把他推到井裡面,他從那洞裡跑出來。他預先都設計好,能夠把命保住。父母兄弟這樣虐待他,他從來沒有說他們一句壞話,都說他們好,都說自己不對,自己為什麼不能夠討父母的歡心,處處回過頭來責備自己。到最後把他的父母感動了,一家被他感動。

堯王聽說這個人,還得了!這個人如果作皇帝的話,能叫整個國家老百姓都受他感化!所以把他找到,堯王兩個女兒嫁給他,把王位讓給他。他也沒想到從一個平民,在農田耕地的一個農夫,忽然就作了皇帝,這是他怎麼想也想不到的。農地裡面扛著鋤頭,堯王一下把皇帝位子讓給他,『警蹕冕旒』就是講帝王的尊嚴,『不期自辦』,不是他自己希望得到的,自己來的,不是他想求的,決沒有這個念頭!『舜何樂焉』,舜有沒有樂?舜沒有樂。為什麼沒有樂?他曉得責任太重大,他要把他的工作做好,哪裡還有什麼心情去享樂?沒有。念念只想怎樣把這個國家治理好,怎樣叫老百姓過好日子,那真是犧牲奉獻,沒有享樂可言。

古時候國家這些政務官,從地方首長到國家元首,他們是什麼心態?真正為老百姓服務,是這個心態。所謂「學而優則仕」,學問道德成就了,這才出來作官。作官是不是自己要去的?不是的,一定是人家請你去的。誠心誠意請,不好意思,不能不去。諸葛亮也是個種田的,讀書,劉備三次去請他,看到他那個心太誠,不好意思不去。你們念過《三國志》,他臨走的時候告訴他弟弟:我去幫劉將軍一點忙,家裡好好照顧,我很快就回來。人家心裡哪裡在作官?去幫助他,幫好忙的時候趕緊回頭,不想幹了,辭職。絕對沒有像現在:我怎麼怎麼好,你們選我作什麼官職。沒有,不可能的事情,請都請不動!為什麼?不作官是真快樂!享樂是老百姓享樂,做官的人他們辛辛苦苦在服勞役,讓我們享受,他們在造福,老百姓在享福!這是從前的時候。當然也有腐化的時候,但是怎麼樣腐化,它還是有個限度的。諸位要是熟讀中國的歷史,你就了解中國歷史之可愛,中國人之可尊敬。中國過去這個政治制度,拿今天來說還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最完美的,連西方的民主制度都比不上中國。中國好的東西自己失掉了,現在學外國學得四不像,我們才受罪,才吃苦頭!

我以前跟方東美先生,方老師就常常講,他非常讚嘆周朝的制度。周朝的憲法叫《周官》,也就是《周禮》。《周禮》是周公作的,那就是他治國的一個理想。方老師說,如果周朝後代子子孫孫都能依照他這個法典去做,恐怕到今天都還是周朝,不會亡國!他說這一部法典,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的憲法都沒有辦法跟它相比。他那時候叫我看,我買了一部沒看;以後學佛,根本就不看這個東西了。我跟他在一起那時候還沒學佛,他勸我讀這個書,他說這個非常之好,他非常讚嘆,這個話至少跟我講過十幾遍。所以他對周朝制度非常推崇,他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法典,就是治國平天下的一個原理原則。漢以後,中國選舉都是責成地方官吏,所以地方官吏政績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替國家選拔人才。這個做法一直到滿清,你看這個影響力量多大?差不多將近兩千年。

鈔【故曰有天下而不與也。】

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說!『有』,這就是在位,他在國君的地位,這是『有天下』,拿現在話講就是有政權。有了政權,就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樣,心實無著!他心地清淨,並不以這個為榮耀,並不以這個為享受。他在這個位子上,知道為一切眾生謀幸福。所以佛菩薩他在佛菩薩的位置上,他的責任就是要普度一切眾生,希望一切眾生各個開悟,各個成佛。因為佛法是師道,佛菩薩的身分是老師的身分,老師的身分那就是要教學。所以沒有一尊佛菩薩說不講經弘法的;沒有,那是找不到的。阿羅漢有不講經說法的,菩薩沒有,一定是講經弘法。即使不正面出來講經弘法,他也護持講經弘法的道場。就好像學校一樣,學校上課的是教員,不上課的是職員,那也不能缺少!沒有職員,事情沒人辦了。所以需要辦事情的人。

你們大家都作教員,有的時候菩薩也當職員。從前天台山的國清寺,大家都拚命用功在學,到底是真學還是假學,那就不曉得,反正裝模作樣的在學,搞得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到廟裡去做工。阿彌陀佛在後院推磨舂米供養大眾,服勞役,文殊普賢在廚房燒飯。文殊普賢是寒山拾得,阿彌陀佛是豐乾和尚。真相也是他們自己暴露的。地方首長閭刺史到任,半路上病得很重,很多醫生都沒辦法,豐乾就去給他治病。治好之後,問他:法師,你住在哪裡?他說:我住在天台山國清寺。他說:這是我的治區。他是地方首長,管轄這個地區。就請教他:你們這個寺里有沒有高僧?有!寒山是文殊菩薩,拾得是普賢菩薩。

他一上任,第二天就趕緊到國清寺去拜兩位菩薩。到國清寺就問文殊普賢,大家都不曉得哪個是文殊普賢,再問寒山拾得,想了半天,廚房裡燒火的,有兩個瘋瘋癲癲的,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他就去了,一見面就下拜。這兩個人理都不理他,就趕緊跑,他就在後頭追。追到一個山上,那個山就分開了,他們兩個走進去,回頭說:彌陀饒舌。饒舌就是把他們秘密說穿了。他才曉得豐乾是阿彌陀佛。他們一進去,這個山合起來,人也不見了。以後再找豐乾,豐乾也不見了。所以才曉得,阿彌陀佛、文殊、普賢來給大家服勞役,人家不願意做的事情,佛菩薩來做。所以佛菩薩不是講經說法,就是服勞役供養大眾,這都是作模範、作樣子給我們看。我們看到這些事情不願意做,佛菩薩願意做。這是十分具體的用這個來解釋「有天下而不與也」。

這是第一個意思,說明他們得來是自然的,決定沒有心,決定沒有樂受,有樂受就錯了,苦樂兩邊都舍,他的心是清淨的,他的心不迷,他的心充滿智慧,這一點我們要能體會到。第二個意思「曲為鈍根凡夫」,這是為我們而說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