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58集


時間:2016/5/20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四0頁:

鈔【自遍者,以心遍一切處,即是一一承事,無空過者,故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

這是解釋《疏》裡面「自性自遍」這一句。這個理論是事實,自性是我們的本性,也是我們的真性,它『遍一切處』,可以說一切萬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法與法必定是融通,必定是交融。我們動一個念頭,別人會知道,佛菩薩統統都曉得,不但是佛菩薩,哪一個人心清淨他都曉得,原理就是因為心是一個。《楞嚴經》上,佛把我們的心性比喻作大海,把每一個眾生比喻成海里的水泡,海是一個整體,水泡是從海生的。水泡就像眾生,水泡破掉就叫成佛了。這一破掉,跟大海就成一體,成了一體,大海里每一個水泡都是你的體!換句話說,水泡比喻妄想執著,你有妄想執著那麼就是在大海里結個水泡,你認為這個水泡是自己,不曉得大海是自己。哪一天你分別執著打破了,就好像這水泡破了,才知道整個大海是自己,所以沒有一法你不明了,沒有一個人的心念你不知道的,這個地方說的『自遍』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真正知道事實真相,人決定不會造惡!知道事實真相,就知道十法界因果的狀況,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究竟是怎麼回事情?為什麼會有十法界?為什麼會有六道?為什麼會有善道?為什麼會有惡道?你就統統清楚明白了。這個時候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自然就與性德相應。性德是純善無惡,這個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之善還是惡,還不是真正善,真正的善與法性完全相契,這才叫真善。

『承事』,實際上就是《華嚴經》十大願王前面三願:禮敬、稱讚、供養,這三樁事,三願都是此地的承事。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普賢菩薩為什麼那個大願能充滿法界,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情與無情,一個都不漏,就是因為自性遍故,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的是理,在我們凡夫,不要說凡夫,就是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都做不到。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說,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大願才圓滿;由此可知,要不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有這十大願,十大願不能圓滿。這什麼道理?到西方極樂世界,自性才完全顯露,才能夠盡性,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做不到。所以華藏會上等覺菩薩,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尚且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理由,菩薩講得很清楚,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十大願王才圓滿;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藏世界,十大願王還不圓滿。這真正是把西方極樂世界讚嘆到極處,無以復加!普賢菩薩讚嘆的,不是別人。

『維摩經言:無前無後,一時供養』,實在講就是十方三際都沒有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體,《華嚴》上講一真法界,所以你才能一時供養,「一時」當然就沒有前後。

演【維摩經善德長者言,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期滿七日,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為法施之會。詰言,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

這一句引用了一個故事,佛門稱為公案。《維摩經》上有一位善德長者,長者是在家居士,年高德望,有地位、財富又有智慧,這尊稱為長者。在家修行裡面,這兩個字是最恭敬的稱呼。他說:我在過去跟父親住在一起,父舍是父親的房子,設大施會,就是布施供養,這個布施供養是財布施,供養一切。換句話說,衣食住行一切生活所需的物質,他都布施,你要是有缺乏,你到那邊去,他都會供養你。這個會七天,他修了七天,七天普遍的供養。維摩居士聽到他在那裡設布施大會,也來了。維摩居士來,不是有什麼缺乏,也沒有向他要求施捨一點什麼東西。維摩來給他開導,給他說,「長者子」,善德長者那時跟他父親在一起,他父親也是個長者,稱他是長者子。這個地方長者子就是善德長者,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中國古人,「子」是對男子的敬稱,就好像我們現在講的先生,我們稱孔子、孟子就是孔先生、孟先生,也可以解釋長者先生,這是尊敬的話。所以這一句有兩個意思,都能講得通、都能講得很圓滿。

這就告訴他,「大施會」,這布施的大會,「不當如汝所設」,你設的衣食住行這些物質上的供養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你既然發心布施,就應當修法布施,「當為法施之會,何用財施會為」。為什麼你要搞財布施?為什麼不去搞法布施?這個用意很深!財布施只能解決一時之急,我今天沒飯吃,你供養我一餐飯,我沒衣服穿,你供養我一件衣服,這解決一時,不能解決永久!法布施是教人開智慧,是教人得到生活的能力。你供養他錢財,不如傳給他技術,人有一技之長,勝於財富多多,他走到哪個地方,他有謀生的能力。財富,實在講隨時可以丟掉,丟掉了怎麼辦?生活來源就斷絕了,所以不如有智慧、有能力,智慧能力都是屬於法布施。所以,財布施比不上法布施。你看《金剛經》上的較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大乘佛法四句偈為人解說!《金剛經》把財布施跟法布施的功德利益,說得非常的透徹。維摩居士勸他修法布施,這個建議好,他也知道,應該怎麼做法?他就去請教維摩居士,「我言居士,何為法施之會」,法施會應該怎麼做法,「詰言」,維摩詰居士就說:「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維摩經》上這句話,蓮池大師引用上了。

演【釋曰:夫以方會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以一時周,是以會通無隅者,彌綸而不漏;法澤冥被者,不易時而同覆,故能即無疆為一會,而道無不潤也。】

「以方會人」,方是方便,佛門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總得要與人方便,與人方便是隨時隨處,不能定一個期限;定一個期限,你就是布施,也不能夠廣被眾生。正好在這個時候他不能來,正好在這個時候他不缺乏,他缺乏時,你這個會已經過去了,或者你這個會還沒有建立,都不能夠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懂得方便,隨時隨處,這樣做才圓滿,才真正能利益一切眾生。尤其是本宗,小本跟大本只是廣略不同,意義完全是一樣的,這個法門是如來「惠以眾生真實之利」,如果不開方便門,一定有一個時候的,這個利益就得不到。

最近有些同修們發心,在廣播電台廣播這部經,同修們來問我:這部經講完,再講什麼?還講這部經。希望這部經不斷重複去廣播,這個利益很大!這部經好,只講了一遍,聽過之後,以後的人這個緣統統都斷掉了,這多可惜!要曉得這個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永遠不間斷的在流轉。我並沒有說你們在電台上把我這個講經錄音帶拿去廣播,我是希望讀經,《無量壽經》每天都能在廣播電台念一遍,使每個人打開收音機都能聽到《無量壽經》,這個功德就大了。但是現在這講經也好,先教人明白道理,知道這個經的好處。這個經,我希望播二、三遍之後,不要再聽講了,多念經。

如果大家再要發心,有這個財力,向廣播電台買時間專念佛號,這一個小時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專門念佛號,不必要講,這個好!這真是無量的功德,好處實在是非常之多。如果大家聽到,跟著念經了,他想要知道經的意思,就告訴他,我們哪些地方有講經錄音帶可以提供他,他自己來找錄音帶聽。諸位要曉得這個真實之利,這就是此地所講的「以方會人」。「不可以一息期,以財濟物,不可以一時周」,周是周遍,叫大家普遍得到利益,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是以會通無隅」,隅是方隅,會通無隅是圓融無礙的意思,「彌綸而不漏」。「法澤冥被者」,法澤是佛法,冥是不知不覺當中接受佛法的薰陶,這就是法力的加持,「不易時而同覆」,覆,就像夏天烈日之下有一棵大樹很陰涼,能給我們遮蔭的意思,也是加持、保佑的意思。「故能即無疆為一會」,無疆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一會,這個與心性就相應,就是前面講的「心遍一切處」。心遍一切處,所以動一個善念,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善與善相感,起一個惡念,惡念也一樣有感應,想到這個地方就寒毛直豎,真的可怕!眾生實在講迷惑顛倒,不曉得事實真相,我們常常引大經西方極樂世界的那些人,人家「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我們今天一舉一動,起心動念,沒有不知道的,不要說西方極樂世界,凡是心清淨的人,也就是得到定的人都知道,為什麼?因為定心沒有界限。你有分別執著,你不會得定的。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所以你起心動念人家統統都曉得,沒有一樣不知道。

這個地方佛教給我們用什麼來供養?要用「自性自嚴」,要用「自性自遍」,用這個來供養。十方諸佛,彌陀、釋迦,沒有一個不是無量壽、無量光,光壽加持遍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沒有能感受到,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自己的業把佛光障礙住,我們沒有見到佛光。可是我要告訴諸位,佛的教法就是光明,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光注照的地方。這個經你每念一遍,佛光在你身心就照一次,你念兩遍就照兩次,照一次二次你還感覺不出來,為什麼?你業障太重。如果照個一千次、二千次、三千次,給諸位說,你就感覺到了,為什麼?你的業障消除了。藉佛這個光明把你自性的光明引發出來,那個時候你自性之光與諸佛的光明不一不異,就結合成一體,光光相照,光光互入互融。佛光在你的心光裡面,你的心光在佛光裡面,你自己的心光跟佛光交融成一體,這個光明就是智慧,你那個智慧怎麼不開?業障怎麼會不消除?為什麼要勸諸位同修讀經,道理就在此地。

聽經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要去修!道理我懂得了,佛法我知道了,知道之後你要修,你要不修沒用處。用什麼方法修?三年當中把這部經念上三千遍,這就是修行。三年當中不要看任何其他的經典,把你的心收回來,三年你修什麼?修清淨心。在生活當中去修定,絕對不是叫你每天盤腿面壁,叫你去打坐幾個鐘點,那個沒用處的;要在生活裡面、要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心清淨,心地不染,六根接觸五欲六塵而不染,這是真正的入定。不是不接觸,接觸而不染,《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我接觸而不著相;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心裡不起貪瞋痴慢,心裡清淨不起煩惱,外面不著相,修這個功夫。

下手不容易!所以我勸同修們不要看報紙、電視,這些都擾亂我們的心。甚至叫你不要去讀經,經念多了,分別執著多了,你的心還是不清淨。真正清淨心,念一本經,念一句阿彌陀佛,至少三年;三年以後,你再去看一切經。你先把心定三年,然後再說,心要定不下來,沒用!昨天有一個佛學院的學生來看我,他說他佛學院三年快畢業了。我就問他:學些什麼?學這個經、那個論,給我說了一大堆。他問我:怎麼樣?我說:學得太多了。中國俗話說:貪多嚼不爛。佛學院三年,三年要是學一部經,那個很了不起;三年學十部經,一部也沒學會。三年如果學一部經,他這一部經真得受用。佛法實在講沒有別的竅門,就是在專一,你只要專,心就清淨,心清淨就放光。

諸佛菩薩光明遍照是心光,我們自己心清淨也就放光,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這就是法供養。我們自己的心地光明跟諸佛的心地光明互入互融,這是真供養。在法供養裡面這是講到頂處,也就是《行願品》裡面講「依教修行供養」。他只講個依教奉行,這個地方是講依教修行修到最極圓滿,圓滿的供養是這個樣子的。

鈔【自空者。】

解釋「自性自空,是食時還義」這一句。

鈔【心體本空,空無來往。】

空裡面哪有來去?沒有來去!有來去就不空。空裡面沒有來去,就是六祖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有來有去就是二物,那就不是真心,妄念裡頭才有來去。來去是生滅法,自性是不生不滅;自性不是有為法,來去是有為法,所以自性本空。『本空』不是空有之空,空有之空還是二法,佛法里叫頑空,不是本空;因為它對面的是有,它跟有是相對建立,所以不是本空。

鈔【是故以食時還,聊對此方跋涉耳,實則不越剎那,還國已竟。】

我們今天最難體會的,就是對這個身、對這個形相過分的執著,所以大乘經,尤其是一乘了義經典,我們沒辦法接受,聽不懂,怎麼會「一時周遍」?怎麼是「不越剎那」?剎那是極短的時間,沒去怎麼就回來?這個道理是:沒有去、沒有來,無去無來。為什麼?去,沒有離開你的心,來也沒離開你的心,就好像你看電視螢幕,去來都在那一塊方格子裡,除了那方格子裡,哪有去來?去也在此地,來也在此地,同在一起!看到好像有去來,實在沒去來;看到有遠近,實際上沒有遠近,都在這一個畫面上。千里萬里,空間,過去現在未來,時間,都沒有離開這個畫面,這個畫面超越了時空,十方三際都在一起,這就是《華嚴》講的一真法界。你要是不懂什麼叫一真法界,你仔細去看看電視,你想像那個螢幕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如果你看電視從這裡開悟了,電視也在說法!你才曉得,時空不二,萬法一體!我們眼前十法界依正莊嚴確實就像這個現象,是我們凡夫虛妄分別執著產生許多的錯覺。

演【心體本空者,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故。】

心雖無形相,它能變現形相;雖變現形相,這形相不是真的,叫假相、幻相,《心經》稱之為「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就是無相的心體,色就是心體的相用(現相跟作用)。體沒有形相,本空,那個相跟作用也是本空,雖有也是本空。所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們把它換一個字,法相家所講的性相,「性」就是《心經》上講的空,「相」就是《心經》上講的色,「性不異相,相不異性,性即是相,相即是性」,一個意思。

我們今天對於假相執著得太過分,所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反而不知道,迷失了,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完全迷失。迷失了真相,就專搞假的。六道輪迴是假的,假的是沒錯,可是你要不覺悟,這個假的裡頭還真痛苦。譬如作夢,夢是假的,每天晚上做惡夢,每天晚上嚇得一身冷汗,那個日子也不好過!六道輪迴就是做惡夢,你這個惡夢繼續在做,永遠不會醒,這也是滿可憐的事情。諸佛菩薩看到了,叫「可憐憫者」。如果是真的,佛不可以說可憐;假的,假的在那裡受這個罪,受這些恐怖,這很可憐,可憐憫者。

「十方求之,終不可得故」,這個我們的確要覺悟,心不可得,《楞嚴經》上一開端就說出這個事實。再告訴諸位,這心找不到,色也找不到,心不可得,色也不可得,你不要把這一切物質色相都認為可得,假的,不可得!你今天得的財富,得的這個世間一切金銀財寶、榮譽、地位,你自己認為得到了,假的,不是真的!不是說死後才曉得是假的,一樣帶不去!那個時候覺悟已經太遲了。實際上每天晚上你都死一次,你睡著了,不是跟死人一樣嗎?你想想看,你睡熟的時候,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你都不曉得!睡熟的時候,哪一樣東西是你的?你還不覺悟嗎?死人不過是睡了不起來而已!每天都要死一次,這個很恐怖!我們佛法裡面講開悟,悟什麼?就是悟的這個,真的把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覺悟了。這個世間一切法,你要說這是我的、那個是我的,佛看了,痴人說夢!一點也沒錯,確實是講夢話。不要說身外之物不是你的,身體也不是!《心經》這四句才真正懂一點,身體是色相,「色不異空」,跟空沒有兩樣,「色即是空」,不可得!

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諸位要知道、要覺悟,我不會再用這個假相來造罪業,那個划不來;你用假相去造罪業,換句話說,你天天在幹什麼?乾六道輪迴。你今天做了什麼?今天做了三惡道,今天做了六道輪迴,凡夫之人天天干這個。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他幹什麼?我今天干西方極樂世界,我今天跟阿彌陀佛在那裡打電報,跟他往來交通!你念這句佛號聲聲都有感應,這個就不一樣。一個是決定往生成佛,一個是決定搞三途六道,怎麼會一樣?這是真正要覺悟。所以不但心體不可得,心的相分、心的作用統統不可得。

演【空無來往者,畢竟空中,無形無住,無處無著,不動不起故。】

《楞嚴經》上「十番顯見」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真相,經文裡很明白的說出這個事相,「當處出生,當處滅盡」。你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才曉得現前這身體不生不滅,沒有生滅,也就是說沒有生死!你對於生死就沒有恐怖了,一點都不害怕了,為什麼?沒有,假的!《心經》上講:離一切恐怖,離一切顛倒。

鈔【自住者。】

解釋「自性自住,是本國義」。

鈔【心源湛寂,常住不遷,是當人故鄉田地,安身立命處。】

這一段話就是佛在楞嚴會上所講的「常住真心」,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應云何住」。《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了兩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降伏其心,就是妄心,我們今天講妄想雜念太多,用什麼方法能把它降伏住,把它斷掉?這是個大問題。第二個,我這個心要住在哪裡,才真正安穩?要找一個住處。一部《金剛經》上,佛就解答這兩個問題。你們《金剛經》都念得很熟,妄心怎麼降伏?心住在哪裡?都不知道,這個經叫白念了。真正這個經要是念了,這兩個問題得到答案了。此地言簡意賅文字不多,講得很清楚,也講得很圓滿,可以做為《金剛經》的註解。

『心源湛寂,常住不遷』,這個心是真心,六祖大徹大悟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他老人家說出來,「何期自性本來清淨」,那個自性就是此地講的「心源」。真心是一切萬物萬法的根源,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從這個心流現出來的,所以他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萬法的源頭,所以稱它作心源。它是什麼樣子?湛寂、常住。湛寂這兩個字是形容詞,「湛」就是清淨,清淨到了極處,好像我們看這一池清水,一點染污都沒有,池雖然很深,我們從上面一看就看到池子底下,底下這些泥沙清清楚楚,這叫做湛。「湛」就是真心沒有染污,決定不染污的。「寂」是不動,不動搖;湛是清淨。湛寂就是清淨不動,真心從來沒有動過。諸佛菩薩如此,我們的真心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心裡七上八下的,那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的真心從來沒有動過。佛菩薩看一切眾生的真心,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為什麼?因為你的真心湛寂,常住不遷,你跟他沒有兩樣。動的是你的妄心,不是真心,佛菩薩比我們高明就是他沒有妄心,真心完全顯露。

我們真心有沒有顯露?同樣顯露,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雖然顯露,這上面帶一層妄,楞嚴上面講的「帶妄之真」,因為妄是從真起來的,沒有真哪來的妄?好比我們眼睛見,我們眼睛是真,代表真如本性、真心、心源,真心起作用,看到外面東西清清楚楚的。妄是什麼?我戴有色的眼鏡,帶個黑色太陽眼鏡,看到外面都黑黑的,誰起作用?還是真心起作用,真心透過那個妄,看到外面色相不一樣。佛菩薩不戴眼鏡,我們凡夫每個人都戴眼鏡,戴的顏色都不一樣,深度也不一樣,所以看每一樣東西都不一樣,這大家才打架!我看的這個是黑的,他看的「我明明看是紅的」,兩個人要打架了。如果大家把眼鏡都去掉,就不打架了,為什麼?看到顏色是一樣的。每一個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不同,就是他戴那個眼鏡顏色不一樣、光度不一樣,所以才造成許許多多的痲煩,就這麼回事情。

演【心源湛寂常住不遷者,心源,謂染心之源,即性淨也。】

「心源」指妄心之源,也就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源,本源是什麼?「性淨也」,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

演【又粗相之源,即生相也。】

生相就是講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怎麼解釋?相就是物相,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生這個相,實在講生相就是說的這樁事情,也就是六祖講能生萬法那個「生」,這個地方講生相,他講生萬法。萬法從哪裡生的?從自性生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地方講心源,萬法從哪裡生的?相從哪裡生的?從心源生的,心是生一切相的根源、本源。

演【此在佛地,方了其源。】

所以徹法底源,誰呢?佛才做得到。等覺菩薩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所以還不能夠徹法底源,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沒有回家,還沒到家,還差一點點,那一品生相無明斷了,他就到家了。這個家就是此地講的本國,「還到本國」,還到本國就是還到你根源,這句話也是禪宗常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是個意思。

演【若法身大士,覺未至源,猶有生相。】

這個法身大士不是指一般的法身大士,《華嚴》裡面講法身大士有四十一個位次,華嚴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稱為法身大士;一直到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已經破了四十品無明,還剩一品生相無明,這個地方講法身大士是指等覺菩薩,「覺未至源,猶有生相」,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他有生相。

演【動彼靜心,業識起滅,故不雲常住。】

他有這一品生相無明在,他的心還沒有到真正的清淨,沒有到完全湛寂,他還有非常輕微的動。由此可知,不動心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成了佛才真正不動。法身大士心裏面的流動是極其微細,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根本沒有辦法覺察,覺察不出來他心在動。這個心多微細,唯有佛知道。像這樣的功夫的人,還不叫常住。

演【至生相都盡,無明風止,性海浪歇,湛然常住也。】

「常住」這個意義多深,要證到圓教的佛果,才是常住的意義,常住不遷,常住真心,才到這個意思,這是「還到本國」,這是究竟極樂,也是我們學佛最終極的目標。我們要想達到,離開極樂世界是沒有辦法做得到的。如果離開極樂世界可以做得到,諸位想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何必還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應該在華藏世界他可以做到,為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理論上講,華藏世界是可以做得到,恐怕要很長的時間,到極樂世界很快就做到,所以他才要去。不但他們兩個人去,還勸導華藏世界所有法身大士統統都去,你們想想,他們到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就是為這樁事情,為了去破最後一品生相無明,去證這個湛寂常住的真心,就為這個去的。除這個之外,說老實話,沒有任何理由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唯一的理由就是如此。

演【然此是約生滅門說。】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說法,是從生滅這個意義來說的,那就是什麼?從凡夫、二乘人的見解來講的。換句話說,從迷失自性的人而說的,這個是真實不虛。

演【若約真如門,則從本以來,離諸名相,無有變異,不可破壞,湛然常住也。】

就真如、真性來說,那從來沒動過。約真如門來說是約佛的見解來看,看這所有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華嚴》、《圓覺》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從真如門上說的;說你現在是生死凡夫、可憐憫者,是就生滅門而說的。真如門是真諦,生滅門是俗諦。

鈔【金剛經還至本處,即此經還到本國也,此之謂務本。】

演【金剛本處,即此經本國者。】

「金剛本處」,《金剛經》的序分一開端,釋迦牟尼佛示現到舍衛國去乞食,乞食完之後,回到本處。「金剛本處,即此經本國者」,釋迦牟尼佛跑一趟回來,回歸本處,代表什麼意思?回到自性湛然寂滅之處,取這個意思。如果你要不懂這個意思,釋迦牟尼佛托缽回去了,回到哪裡去?回到只樹給孤獨園去了。那你是完全不解如來義,如來真實義你完全不解!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不僅是口裡頭在講經說法,他每一個舉止、每一個動作都是在講經說法。佛是身語意三業說法,全身說法,我們怎能懂得如來真實義?我們今天看看經典,看不懂隨便批評,這個地方大概錯了,這個地方不合道理應該怎麼改一改,這沒法子說!

我常常在講席上提醒同修們,佛經有沒有意思?沒有意思,為什麼?因為佛沒說法!佛如果有說法,你可以批評他,你可以改正他。佛沒說法,一個字也沒有說,你從哪裡批評?你從哪個地方去改正?要懂得這個深義,要懂得這個密義,佛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個意思才深!我們要如何才能會得經典裡面真正的義趣?一定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懂得他的意思。他的意思完全是在言語之外,在你的想像之外,你不能想,所以不可思議,不能思想,不能夠說,意思你體會到了。你體會到的時候,你也說不出來,你也沒有法子想像,這是你真正藉著如來這個引子把你自己心性裡面的智慧功德顯露出來,佛經是如此而已。

所以佛有沒有度眾生?沒度!是你自己度自己的。《金剛經》上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度者」,就是這個道理。為什麼實無眾生?每一個都是自度自證的,佛不過是給眾生做個增上緣而已。佛性放光明,我們心沒有光明,藉著經典的光明,把自己心性光明點燃,跟佛就沒有兩樣。所以《金剛經》上講「本處」,這個意思多深!

演【如起信言本覺,楞嚴言本心,梵網言本源,圓覺言本際,皆指自性而言也。本處本國,何獨不然。】

《起信論》講「本覺」,《楞嚴經》講「本心」,《梵網經》講「本源」,《圓覺經》講「本際」,名詞不一樣,統統說的是一樁事情,「皆指自性而言」,當人自性,是我們自己的自性。你明了之後,西方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在我們心性裡面,「自性彌陀,唯心淨土」,自他不二,身土一如。極樂世界是極樂國土,我們身跟世界是一不是二,身土一如。《華嚴》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這個意思。「本處本國,何獨不然」,《金剛經》講的本處,《彌陀經》上講的本國,都是這個意思。

演【此之謂務本者,論語謂:君子務本。然彼以孝悌為本,未真務本也。】

「此之謂務本者」,孔老夫子講的有沒有這個深度,不曉得,佛法給他一解釋,把孔老夫子這個《論語》也變成佛經一樣!不但是佛經,也是大乘經典、一乘經典,這個真是佛門裡頭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孔老夫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但是歷代儒家學者解釋這句話解釋得淺,到我們佛門來,那就不得了,解釋得非常之深。論語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本是什麼?本就是《金剛經》的本處,就是《彌陀經》的本國,實在講就是湛寂心源。我們要問,孔老夫子是不是這個意思?實在講,真的是這個意思,不過夫子沒有詳細說,點到為止。因為我們要是把孔夫子這些教訓跟大乘佛法來對比一下,實在講真的是一樣。

譬如,大乘佛法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菩提心,《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至誠心、深心、發願回向心」,孔老夫子教學也是用這個作基礎,在《大學》三綱八目裡面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誠意就是至誠心,正心就是深心,就是大悲心,佛說了三個,他說兩個。誠意就是真心,是真心之本體;正心就是誠意起用,誠意起用就是正心。佛說的比較詳細,至誠心起作用,一個是對自己的,自受用,深心;一個是對待別人,他受用,叫大悲心,大慈大悲待人。深心跟大悲心,孔老夫子把他合成一個,叫正心。格物就是斷煩惱障,致知就是斷所知障,二障去了,意才誠!有二障,意怎麼能誠?佛家叫你要斷煩惱障,要破所知障,菩提心才現出來。你看跟孔老夫子講的有什麼兩樣?真的是一樣。從這個地方來看,《論語學而章》講「君子務本」確實是這個意思,這個本就是誠意、正心。

本立而道生,「道」是什麼?道就是宇宙萬法規律,演變的過程、程式,它很有秩序。所以人要順自然這個程式,這就與自性相應而不違背。儒家講五倫十義,這是人道。慈悲方便、六度萬行,菩薩道!勸人念這句阿彌陀佛,成佛之道!這句阿彌陀佛不是菩薩道,菩薩道是六度萬行。我們念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是佛道、無上正道!諸位要懂這個意思。《觀經》三福最後講菩薩「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你修的什麼道?修佛道,成佛之道。你們想想,這個重要不重要?你修六度,那修的菩薩道;你每天打坐入定,你是修的小乘道;天天去做好事,幫助別人很熱心,到處去布施供養,你修的是人天道,都得要搞清楚!你每天在幹什麼,修什麼道?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君子務本,「然彼以孝悌為本,未真務本也」,這是孔老夫子說得淺,以孝悌為本。雖然是淺,跟佛法講的還是相同。在「三福」裡面,三福是修行根本,這是《觀無量壽佛經》講得清楚明白,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孝悌,佛法的修學也是建立在這個根本上。諸位想想,我們如果起個惡念,做一樁壞事情,這就是不孝,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師長。所以真正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人,不會起一個惡念,不會做一個壞事情,為什麼?他常常想到,我要對得起父母師長,我不能做出這個事情叫父母師長沒面子,丟人,那還叫什麼孝順!儒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佛道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這是修根本的一個開始,你真正務本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這是起端、起步,不是目標、目的。此地這一段是講本國、本處,是講到家了、到目的地了;儒家講孝悌為本,這是開步走,向本源去精進。一個是講起步,一個是講到家了,差別就在此地,可以說都是根本。

演【必也了萬法之非真,達本源之一致,盪生滅之妄計,會常住之真心,返本還源,為真務本也。】

這是到家的根本,從哪裡做起?要從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從三皈、持戒、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從這裡做起。本立而道生!這個是根本,這個本立了,立了之後,菩薩道、佛道你自然就通達,時時處處心心念念都是一乘佛道,不會走錯路。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