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四一頁:
經【飯食經行。】
這經文只有一句,我們看註解:
疏【承上食時,故次言食。經行者,循環不斷義,返已而食,食已而行,彷徉自適也。】
《鈔》裡面舉《無量壽經》來證明:
鈔【飯食者,大本云:諸往生者,其飯食時,銀缽金缽,種種寶缽,隨意現前。】
我們這個世間生活非常之艱難,很辛苦才能得一個溫飽。實在講,在台灣生活比較容易,賺錢容易,外國人看到很羨慕;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地區生活相當的艱難,生活確實不容易。反過來我們看看西方極樂世界,才知道那個世界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十方的眾生都希望生到那邊去?一切諸佛都勸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確實有它的好處,他方世界所沒有的。
『諸往生者』,就是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能夠信受佛語,聽佛的勸告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其飯食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那個地方人的身體是「清虛之身,無極之體」,哪裡還要吃飯?實在是用不著,不必靠五穀雜糧維持身體。如果靠五穀雜糧來維持身體,這個身體是污穢的、是會生病的。色界四禪天以禪悅為食,不需要飲食,這還是在我們六道裡面,西方極樂世界難道連四禪天還不如嗎?諸位要曉得,佛在此地所講的,還有吃飯的這個念頭、這種習慣,像我們娑婆世界人生到極樂世界還沒幾天,這個習氣還沒有忘掉,想想「怎麼這麼久沒吃飯?」,有這個意念;這個念頭一動,境界就現前,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隨心所欲,變化而作。這是指我們欲界眾生,特別是指我們凡夫、欲界的天人,生到那個地方去,當我們想吃飯的時候,此地你看那個地方飲食之好!『銀缽金缽,種種寶缽』,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餐具,這個餐具之美、質料之好,七寶的餐具,隨意現前;心裏面想什麼,它就像什麼樣子,形狀、大小、色彩、花樣、質料,沒有一樣不是隨心所欲,不必經營、不必造作,隨念就現前。
鈔【百味飲食,充滿其中。】
餐具裡面都盛得滿滿的,平常喜歡吃的統統都擺在面前。
鈔【酸鹹甘淡,各如所願。】
味道是最美的、最適合自己的,是自己變化所作。
鈔【不余不缺。】
所變現的飲食不多也不少,恰如其量。
鈔【不以美故,過量而食。】
我們這個世間遇到好吃的東西,貪吃、多吃一點,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個現象。
鈔【食已自消,而無遺滓。】
這個食,並不是真正的吃,這東西一現前之後,眼睛一看到,鼻聞到這個味道,意以為食,那當然沒有渣滓。
鈔【或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適,無所味著。】
絕對不著相。西方極樂世界住久了,這個習氣沒有,就沒有這回事情;這都是剛剛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久的這些人有這個習氣,飲食會應念現前。
鈔【身心輕利,食畢化去。】
吃完之後,自然飽滿,不想要了,這些菜飯、餐具都沒有了,所以不必收拾、不必清洗,一切都是化現的。
鈔【時至復現。】
食時,你再想,它又現前。這是其他世界沒有的,《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事事無礙的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哪怕是下品下生,都是事事無礙不可思議的法界。這是講那邊飲食之好,用不著操心,用不著辛苦去經營。
底下講「經行」,經行是非常好的一種修學方法,經行就是散步。飯後百步,對於幫助消化、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佛門裡面,像打佛七,過堂之後就繞佛經行,繞幾周再結齋,大家才散會,這叫經行。經行好處很多!行,為什麼叫經行?古時候天台家,他們是一面散步走著一面背誦經典,所以叫經行。我們現在多半是走著念佛。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幫助消化,它是一個非常好的運動,這個運動不急不緩,非常調和。經行也能對治昏沈,譬如坐久就昏沈,精神提不起來,甚至打瞌睡睡著。佛門裡面無論哪一宗、哪一派的修學,經行、禮拜、跏趺而坐,這些方式互相調適,我們的身體就不會疲倦。
昏沈重的人,最好能多走、多繞佛,年歲大的人用這個方法就更好。前年我在屏東講經,遇到鍾景德老居士,他告訴我他八十多歲。他從前學密、學禪,很用功,學了幾十年。前年碰到,告訴我:不行,那些功夫用不上力,我現在老實念佛,一天念三萬聲。年歲大了,他也不看經,就是念佛。三萬聲怎麼念?屏東鄉下他到處走,走一步念一聲,每天念三萬聲,走三萬步。念到八十多歲,滿面紅光,聲音宏亮,對身體的確是有幫助。念佛心清淨,經行,運動身體靈活,這是應當努力來學習的。
鈔【循環者,如經貫緯,絡繹連綿,往來無已也。】
這是形容經行。
鈔【食已而行,一以調身,使無凝滯。】
這就是幫助消化的意思,吃完之後經行。
鈔【一以調心,使不放逸也。】
另外一個作用,調心,心得清淨。因為你經行的時候,不是念經就是念佛,心裏面沒有妄念。
鈔【彷徉者,優遊自得意。】
悠然自得,形容這裡面有真正之樂,清淨的樂趣在裡頭。
鈔【世人食已。】
這是講一般世間人。
鈔【非奔走塵務,則增長睡眠。】
世間人吃飯之後忙著工作;沒有工作的人,吃完之後他睡覺。學佛的人,吃飯之後經行。
鈔【彼國飯食經行,解脫之風,逍遙之狀,可想見也。】
這是描繪西方極樂世界大眾日常的生活,多麼的悠然自在。
疏【唯言飯食,不及衣等,唯言經行,不及坐等,亦文省故。】
《彌陀經》文字很少,所以生活狀況只略略提一提,說得不詳細,這省了很多。衣食住行,說了食,衣省掉;講經行沒有說到禪坐,坐也省掉。這些在《無量壽經》裡面就說得詳細。
鈔【衣者,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搗染浣濯;又復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釧,耳璫瓔珞,華鬘帶鎖,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
這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裡面的願文,這個願文是阿彌陀佛自己宣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給我們的,釋迦佛的轉告就等於阿彌陀佛親自宣說沒有兩樣,決定真實。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生到那邊的大眾,『所欲衣服,隨念即至』,真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前面講飲食,這是講衣服。衣服不要裁縫,衣服不會骯髒,不須洗換。天衣無縫,沒有裁縫的,全是變化而作,你喜歡什麼樣的料子,它就是那個料子。西方的衣都是七寶的。我們這邊的寶,它的體性堅硬,不能做衣服;西方極樂世界金銀琉璃七寶都是軟的,很薄就跟布一樣,可以做衣服。所以,他『有無量上妙衣服』。『寶冠環釧』,環釧,就是手鐲這一類;『耳璫』,耳環;『瓔珞』,掛在胸前的裝飾品。我們常看到佛菩薩塑像、畫像,胸前配的有瓔珞。『華鬘帶鎖』,華鬘,寶花穿成一串一串戴在身上的;「帶」是衣帶,衣帶裡面佩的七寶叫「帶鎖」。
『諸寶莊嚴,百千妙色,自然在身』,這是講衣飾,衣服裝飾,隨心所欲,自然在身。西方世界是個平等的世界,所以人的相貌是一樣,生活起居衣著都是隨心所欲。當然他斷惑證真的程度不相同,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每一個人光明大小不一樣;惑斷得多,他的光明大,這光有一由旬、十由旬到百千由旬。
鈔【又云:復有無量如意妙香,塗香末香。】
『塗香』,包括的範圍很廣,像香水這一類,塗在身上的,這叫塗香。『末香』,粉末類,香粉可以擦在身上,檀香末可以燃燒。
鈔【其香普熏彼佛國界。】
這句話要注意,阿彌陀佛的國界在哪裡?給諸位說,阿彌陀佛的國界沒有邊際,盡虛空遍法界就是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個很奇妙,為什麼?如果我們這個國土在阿彌陀佛之外,咱們怎麼能往生呢?阿彌陀佛的教化又如何能達到我們這個地方呢?我們這個地方有《無量壽經》,有《阿彌陀經》,換句話說,經典所在之處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達到的地方。所以我們不算是在阿彌陀佛國界之外,是在阿彌陀佛國界之內的。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稱讚阿彌陀佛,都講《無量壽經》,都勸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由此可知,說其他的佛國土有邊界或許還能講得通,阿彌陀佛的國界沒有邊際,的確是廣大無邊。他這個香普薰法界!光明遍照,寶香普薰。底下解釋《彌陀經》為什麼省略:
鈔【故不言衣,以食攝衣,及一切資生之具故。】
衣、食,說一個其餘就包括在其中。『資』是資養,『生』是生命,換句話說,就是一切物質的生活,統統包括在飲食裡面,說一個就夠了。飲食是我們生活資生之具,就包括所有的物質生活。
鈔【不及坐者。】
只講經行,沒有講坐。實在說,修行還是以「經行」為主,特別是老修;初學的人要坐,比較容易攝心,老修就不重視這形式上的坐。六祖大師講坐禪,不是說盤腿面壁打坐,他是取「坐」的意義,坐是不動的意思。什麼不動?心不動,不是身不動。心在五欲六塵當中不動,這叫做坐。所以他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坐,他那個坐禪是這樣坐法的。所以他是行住坐臥統統叫坐禪,而不是盤腿面壁。實在講,六祖大師當年在黃梅八個月,從來就沒有進過禪堂,他在後院作苦工,舂米破柴,他那個叫坐禪,他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他是真正在坐禪,沒有形式的在坐禪。禪堂裡面那是形式上在坐禪,未必有禪定!如果心還攀緣、還著相,那個沒有禪定。所以這是跟《華嚴經》鬻香長者所說的完全相同。
鈔【教開四種三昧。】
『三昧』就是禪定,禪定有四大類的修法,第一種:
鈔【一曰常行。】
『常行』,就是經行,特別適合年老的人。第二種:
鈔【二曰常坐。】
『常坐』,是要年輕的時候修學,年歲大了不行,年歲大體力不夠,坐久了受不了。常坐,二、三十歲年輕人行,因為這個時候他這腿子比較軟,他坐到功夫真正得力,他血脈能貫通不至於痳木,三十歲以上就比較困難。像我們年歲人,盤腿坐,坐不久腿就痲,這就證明不行。一般老和尚他能坐幾個鐘點不下座,他腿不發痲,那是年輕時候練出來的。我們中年以上學佛不行,不要勉強去學,我們學常行三昧,不學常坐。第三種:
鈔【三曰半行半坐。】
一半行一半坐。我自己念佛是經行的時間比坐下來念的時間長,經行走,走得很累的時候坐下來念,坐一會兒恢復了,再走動。第四種:
鈔【四曰非行非坐。】
這是佛家常講的四句。這就是說明,三昧的修學不重形式,重在真實的功夫。真實的功夫,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心地清淨。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就是覺正淨。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字,你得到一個,那兩個必然同時得到;不可能說我心清淨了,我還迷惑顛倒,我還邪知邪見,沒這個道理。真正覺悟的人,心一定清淨;大開圓解的人正知正見,必定是覺悟、必定是清淨。所以的確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下手功夫最方便、最容易,無過於求淨。所以淨宗特別重視清淨心,一心不亂、功夫成片,著重這個。心真正清淨下來,煩惱少,智慧就增長;智慧增長就是「覺」,就不迷,迷是煩惱,覺就是智慧,自自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所以這個法子確實在一切法門裡面來講,它有特別殊勝之處,容易學。
鈔【就此文中,則唯第一。】
在這個經文裡面,四種三昧他取的是第一常行。可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一般修行採用第一種方式的占多數。
鈔【然二部中,皆言往生者,坐蓮華中。】
『二部』就是大、小二部,大部經就是《無量壽經》,小部經就是《阿彌陀經》,經上都講,往生的時候是坐在蓮花裡面往生。這就說明確實那邊是有坐的,不是沒有坐,有坐。
鈔【般舟三昧則復言立,當知以行攝坐,及四威儀故。】
經上說得簡單,說一個「行」,行住坐臥都包括在其中,那邊的人的確生活悠閒自在。
演【教開四種三昧,一曰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經,亦名佛立三昧。成時,見十方佛在空中立,以九十日為一期。】
這是《般舟三昧經》所說的。諸位同修讀了這個經不要執著,不要一看到這個,「我要發心去修」,你修不成功的,不要去勉強,不要去學好看,不可以自欺欺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般舟三昧的修學,說老實話,總在十幾、二十歲,三十歲以後修學就相當困難;九十天不睡覺,不但不睡覺,不可以坐,可以站、可以走,不能坐下來,當然更不可以躺下來,這叫「佛立三昧」,也就是專念阿彌陀佛。不準坐下來、不準睡覺,日夜不斷九十天,這叫般舟三昧。你想想看,這是什麼人修的?修成之後,他看到十方諸佛站在空中,這是感應。
現在有很多人說「某某人真正發心閉關修般舟三昧」,我聽了合掌恭喜,難得,為什麼?我做不到,我一天一夜就要睡覺,九十天,三個月不睡覺,難!這不是平常人。如果說是三十天睡大覺念佛,這個我相信,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三十天不睡覺、不坐下來,這個你給我講,實在是半信半疑,這說得好聽的;說得不好聽的,我根本就不能相信。諸位同修要知道,這確確實實是有,這是什麼人才能修?心地相當清淨,心地清淨的人睡眠就少。色界天人得到禪定,沒有睡覺的,財色名食睡,五欲他統統沒有了,所以他不要吃東西、也不要睡覺,那當然沒問題,不要說九十天,九百天、九千天也沒有問題。可是你沒有這種功夫,你做不到!你這樣會把身體搞壞,決定不能勉強。所以佛門裡,像這個不能勸人。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說法四十年,他老人家不勸人吃素,勸你學佛、勸你皈依,不勸你受戒,他有好幾種不,為什麼?你功夫不夠。吃素都不勸了,更不勸人持午,像這些不能夠勉強的,是他自動發心。尤其持午,日中一食,那是要到心地相當清淨,煩惱少了,他自然可以做到,因為心地清淨,他消耗量少了。飲食是能源,我們身體這溫度、體溫的能源,飲食到腸胃它就產生能量來供應我們身體的消耗;身體是一部機器,你要不加燃料的話,它就出毛病。但是這身體每個人體質不相同,有人消耗得多,有人消耗得少,消耗多的,他補充就要多,消耗少的,他補充自然就少。
消耗能源最多的是什麼?給諸位說,是妄想。我們的飲食百分之九十五都是消耗在妄想上,如果你沒有妄想,你的消耗自然就少;真正勞心、勞力的消耗很少,妄念消耗得多。阿羅漢得九次第定,他沒有妄念,他消耗得少,他一個星期吃一餐飯,夠了;辟支佛定功比阿羅漢更深,消耗更少,半個月吃一餐就夠了。我們平常一個人一天吃三餐,還要吃零食,晚上還要吃消夜,這證明什麼?妄念太多,不補充不行,非補充不可。所以李老師不勸人持午。為什麼不勸人吃素?因為有很多人想學佛,就怕吃素,一聽到吃素他就不來了。李老師說不必吃素,都來了,廣招來眾,他有他的方法,所以他不勸人吃素。這個樣子學佛就方便了,曉得學佛不一定要吃素,大家就不害怕。
佛門裡頭有這種修行法,我們要曉得,但是這種方法絕對不是普通人能夠修學的。這個三昧修成了,那個心是真正清淨,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頭腦要清醒,不能隨隨便便就被人騙。某人一說「我曾經在什麼時候修過般舟三昧」,當然你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那個般舟三昧是真的九十天沒有坐下來?還是九十天坐在床上、躺在床上修的?我們不曉得。不曉得,從哪裡看?看他的思想、看他的言語、看他的行持就知道了,這個東西騙不了人。真正有過這樣的功夫,這個人是聖人不是普通人。因為般舟三昧跟別的三昧不一樣,縱然退,退的不會很多,他這功夫下得太深,心要是不清淨,信心要是不堅,決定支持不了九十天,可以說他信願行三資糧是達到相當的境界,這九十天下來之後,說一句老實話,他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決定有把握。如果對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有貪戀、還有迷執,那麼他如果說是修過般舟三昧,我不敢相信,為什麼?與他的言行不相符,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
演【二曰常坐者,出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亦名一行三昧,唯專念法界故也,亦以九十日為一期。】
般舟三昧是只可以走、只可以站,不能坐下來。《文殊般若經》裡面所講的修行方法,它不是走、不是站,它是坐,說老實話,坐下來九十天比般舟三昧容易,這九十天真正入了禪定。你們看《虛雲老和尚年譜》,老和尚有的時候一入定,定半個月、一個月、二個月常有的。有一次他入定,是冬天過年的時候,過年前他煮一鍋芋頭,芋頭放在鍋里之後,火生起來,他老人家在旁邊打坐就入定。這一入定,他也什麼都不曉得,年老早過去;過了年之後,有幾個朋友來給他拜年,拜年的時候看老和尚在打坐,再看看他那鍋里的芋頭都長毛了,用個引磬在他耳朵旁邊敲,他馬上出定了。「你們來得正好,我鍋里的芋頭一起吃」。老和尚,你什麼時候煮的芋頭?「我哪一天煮的,剛剛煮的」,年早過去!他一定定了半個多月,在他感覺當中只有幾分鐘。虛老和尚一生沒有修過般舟三昧,但是他常坐三昧的確是常修的。真正有定功,這是可以,它也是九十天為一期。
演【三曰半行半坐者,出法華方等二經,法華三七日為一期,方等不限時節。】
這裡面就是有坐也有行,就像我們現在打佛七,繞佛、止靜就是採取方等這個方法,並不限定期限的。但是《法華經》裡面是三七,二十一天為一期。
演【四非行非坐者,亦名隨自意,意起即觀故也。方法出請觀音等諸大乘經,通於四儀,及諸作務。】
六祖大師在黃梅就是修這個,舂米破柴,非行非坐,他在工作,工作也是三昧。這是行住坐臥統統有,它沒有局限。實在講,這種方法我們來修學是非常恰當,尤其在現代這個社會,大家工作非常繁忙,壓力很重,採取這種方法來修行是最方便的。
通常佛七當中,行策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代祖師,他用的方法是「半行半坐」。他把念佛人分成三班,每一班有四個出家眾來帶領,帶領就是一班經行,兩班止靜;經行的人要念出聲,止靜的人不念,止靜的人在休息,專門聽,聽經行的人念佛的聲音,心裡專心聽,那就不打妄念,聽佛號,不念。這樣子它是一班念一千聲,念一千聲這第一班止靜,第二班經行,叫換班念;第二班一千聲念完,第二班止靜,第三班經行;第三班念一千聲,再輪流到第一班。他用這個方式,他這是常年念佛,白天、晚上都用這個方法,像佛七,一七為期,或者是二七,或者是三七,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好,人不累,他念一千聲,他有一個適當的時間來休息,恢復體力,輪到他再念。因此,他這個精神能提得起來,時間能夠持久,採取這個方法。念佛堂裡面,給諸位說,只有一句佛號,沒有其他東西。我們現在這一般佛七,說老實話叫佛七法會,為什麼?裡面有唱贊、誦經、回向,甚至還有念疏文,名堂很多!在念佛人來講,這叫夾雜,夾雜很多東西在裡頭,這個不專、不精。
真正念佛堂,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蘇州靈岩山,印光老法師在世的時候,他的念佛堂,這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日夜都不間斷。日夜不間斷怎麼念法?白天就像這樣大家輪班念;晚上輪值,四個人一班,大概一班是念兩個小時。當班的人,那是非去念不可;不當班的人就可以隨喜,你有精神喜歡去念,你就跟著念,你要是不念,你回到寮房去休息。念佛堂規矩是這個樣子。
所以進念佛堂,經都不看;念佛堂外面的大眾,那就要按照早晚課誦去念誦。大雄寶殿裡面的課誦就跟平常完全一樣,楞嚴咒、十小咒、大悲咒,念這些,念佛堂裡頭沒有,進念佛堂那是專修淨土,就沒有這些拉拉雜雜的。它以一七或者七七為期,七個七打完之後有一個大回向,這個算是很特殊的,這是一般佛七。常年念佛堂裡頭,沒有回向,為什麼?他的目的都是求生淨土,所以這個法門叫不回向法門。其實不回向乃是無上回向,念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念念想見阿彌陀佛,所以那個回向都在念念之中,不要再做回向。
我們現在在國外開念佛班,所使用的方法是採取第四種「非行非坐」,這就是採取隨意,隨你自己意思。我在國外勸勉同修們,每個月至少念一天佛,這一天是二十四小時,一個月念一天,二十四小時佛號不中斷,但採取隨意的。念佛的時候可以經行、繞佛念,可以坐著念,可以拜著念,什麼時候行、什麼時候坐、什麼時候拜,隨你的意思,不必跟大眾一起;大眾一起受約束,他就不自在。
我們把佛堂劃三個區域,在佛像當中這個地方,這是拜佛區,你喜歡拜佛,你就到這裡拜;拜佛後面這個區,這是止靜的,坐在那裡念佛的;旁邊這是繞佛的,你喜歡繞佛,你到旁邊去繞佛,繞累了,你到後面去坐;坐到累,你想拜,你到前面來拜。所以把一個佛堂劃分為三個區域,完全隨意。不必大家一起拜、一起坐、一起經行,這樣一來,他們就覺得很自在,都歡喜,沒有拘束!你遲到也沒有關係,你早退也沒有關係,不與任何人打招呼,進了念佛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見任何人都不打招呼,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你有重要的事情要早一點走,你愛什麼時候走什麼時候走,走的時候也不要跟人打招呼;你有事要遲一點來也沒有關係,念佛堂門是開的,自由進出,大家就方便,都歡喜。
這個方法在此地就是第四種非行非坐,「亦名隨自意」。這個方法「通於四儀」,四儀就是行住坐臥。有些人初學的時候體力不行,二十四小時不睡眠沒有辦法,很疲倦的時候可以去打個瞌睡,但是不能躺在床上,海青不可以脫,你可以坐在沙發上睡一下,睡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驚醒再跟著念,採取這個方法。念久了心清淨,的確他愈念精神愈好,就不會有睡眠了;還有睡眠,換句話說,他的功夫還沒有真正上軌道,真正上軌道的時候不會有睡眠,二十四小時決定精神很飽滿。你頂多休息一、二個小時,體力就恢復,不會覺得很疲勞,這是你功夫真正得力;覺得很疲勞,還要去睡八個小時,這都是沒上軌道,功夫不得力。
「及諸作務,公私怱遽」,公家的事情、私人的事情,怱遽就是很忙碌,「亦不礙修」,用這種方式不礙,這個方式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行住坐臥,只要不要用思考、不要用頭腦的事情,工作也可以念。所以這是四種三昧裡面第一方便。
疏【稱理,則自性常定,是飯食義。自性常慧,是經行義。】
《疏鈔》最大的特色就是將這全部的經文句句消歸自性,『稱理』就是消歸自性,這是經文讀了能夠與真如本性相應,我們讀《疏鈔》一定要明白這個事實,要學習。我們將來讀一切經也像蓮池大師一樣都能消歸自性,那你就有大受用。佛家講消歸自性,儒家講心得,你讀了之後心裡真正得到,消歸自性就真正得到;沒有消歸自性,你沒有得到。所以心得不容易。我們看過很多人讀書心得報告,東抄西抄,那是筆記、雜記,那不算心得;寫得最好的,也不過就是讀了一點感想。心得是真正有所體會、有所領悟,在此地就是「稱理」,就是他有體會、有領悟。他從這個經文上悟出來,飯食是『自性常定』,常定是禪悅為食;經行是『自性常慧』。
演【自性常定者,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云:心地無散自性定。】
「那伽」,這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龍象,龍咱們沒有看見過,象看見過,大象好像常常在定中一樣,走起路來,它是四平八穩慢慢的走,像在定中,行住坐臥統統都在定中,無有不定時,這是舉這個比喻。所以不必是盤上腿打坐才叫定,他走路也是定,他站在那裡是定,躺著睡覺還是定。所以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無有不定時。
又說「心地無散」,散是散亂,這是講自性本定。我們的真心從來沒有散亂過,諸位念《楞嚴》就明了。實在講我們今天這個散亂心是意識心、是八識心,不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散亂過。釋迦牟尼佛就一切眾生真心本性上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從你真心本體上來觀察,你跟佛沒有兩樣。你今天不如佛的,就是你不用你的本性,你要用八識,這個很糟糕!所以凡夫出毛病就出在這裡。
如果這個不容易體會,我們再說個簡單的,但是簡單的只能說到彷佛,很難說到恰到好處。我們今天常講感情、理智,感情就好像是八識,理智就好像是真如本性。你不用理智偏用感情,這個痲煩大了!佛菩薩用理智不用感情,凡夫用感情不用理智。所以真心是智慧、真心是不動!唯有不動才有智慧;心一動就叫無明,智慧就沒有了。所以要曉得,我們的真心沒有散亂,真心不垢不淨、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所以《楞嚴》稱為「常住真心」,我們每個人統統都有,在佛沒有增加一點點,在凡夫沒有欠缺一點點,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
我們今天學佛,學什麼?無非是恢復我們的本性而已。使我們從此以後在生活當中、在日用平常當中,用真心不用妄心,這就叫佛、就叫菩薩。凡夫,他有真心他不會用,他用妄心,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起惑、造業、受報,這很冤枉的一樁事情。明白這個事實,就曉得諸佛菩薩與我們差別在哪裡?差別在用心,他用真心,我們不會用真心。所以佛陀的教化,就是教我們恢復本能,跟佛菩薩一樣用真心不用妄心,這就是佛陀的教學。
演【自性常慧者,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又云:心地無痴自性慧。】
前面這一句出自《華嚴經》,《華嚴經・出現品》裡面世尊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雖有,是真的有,現在不起作用,為什麼不起作用?佛這一句底下經文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正是把眾生無始劫以來的病根一語道破。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所以不能恢復自性,不能把自己的智慧德相顯露出來。因此,佛法的修學自始至終破執著而已。人我執破了,證阿羅漢果;法我執破了,就成佛。二執就是二障,人我執就是煩惱障,法我執就是所知障,這兩種執著產生出兩大類的障礙,障礙了如來智慧德相不能現前。你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念這句佛號,有什麼用處?要把這兩種障礙念掉、要把這兩種執著念掉,這樣才能往生。
往生是要靠心淨,心淨則土淨,不是在你一天要念多少聲佛號,不是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這心不清淨還是不能往生,古德所講「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的「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深淺」,他沒有說多少,深的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兩種執著都破掉;功夫淺一點的,念到事一心不亂,破一種執著。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真正成就、真正往生、真正得到經典裡面所說這樣殊勝的利益,那就得要認真,一定要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些東西一現行就是業障現前,什麼叫業障?妄想是業障、分別是業障、執著是業障,這個東西一冒出來,馬上就是「我業障現前」。怎樣懺悔業障?「阿彌陀佛」,業障就沒有了。這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就是懺除業障,就是把妄想執著這個妄念用一句阿彌陀佛把它換掉。你真的能換過來,業障就消除。所以,懺除在哪裡作?隨時隨處,在起心動念的時候修懺除業障,這樣修法。絕對不是說我罪業很重,我找幾個法師、找幾個同修來拜個《梁皇懺》,那個沒用處的;一面在拜懺,一面還打妄想,業障照樣現前,沒用處。
所以你要曉得,真修行,不要搞形式、不要搞一個樣子,那樣子是假的,不是真的,不管用。真正的修行是心地功夫,如何使你自己的清淨心能夠得到、能夠保持,這是真功夫。「心地無痴」,無貪瞋痴,真心裏面沒有貪瞋痴,真心裏面只有般若智慧。貪瞋痴是八識裡頭才有,與八識相應的心所才有,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它是心所有法,八識才有,真如本性裡面沒有。所以從自性上講沒有貪瞋痴,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唯有智慧。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