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74集


時間:2016/6/24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六九頁:

鈔【熟耳根者,雖善說法,一暴十寒,心則懈廢,今唯六時相續,習聽飫聞,浹髓淪肌,薰陶成性,故念三寶。】

這一段主要的意思是說明薰習的重要,接著他舉了一個事實,『雖善說法,一暴十寒』,這就是縱然善說而缺乏長時間的薰習,依然是收不到效果。學佛會退心,學佛沒有成就,原因都在這個地方。在目前這個世界,由於科技發達,物質生活豐裕,但是精神貧乏遠超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這就是得不到長期的薰習。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想每位同修都有這個感觸。求學、修道都要繼續不斷,才能有成就,做一天停幾天,這個效果很難達到。

從前李老師在台中講經,我在台中住了十年,真是得相當的耐心,那時我曾經介紹兩個朋友去,一個是見如法師,在台中住了三個月,他就跑掉了,他說:不行,我沒有耐心。一個禮拜李老師講兩次,講經一次,講國文一次。實際上一個星期聽經只聽一個小時,一日暴之,七日寒之,要想收到古時候那樣的效果確實不容易。另外我介紹一位慧忍法師,住了半年也住不下去,也受不了,每個人都喜歡課程密集。我那時候總是勸他,真正拿出耐心來學。我說:一個星期兩次,國文是一個半小時,佛經一個小時,真正修學,這個時間恰到好處,你能全部消化。如果李老師的時間加一倍,我還能應付得了,假如他天天講,我就沒有辦法消化。我一個星期學一個鐘點,學得很紮實,這一個鐘點我上台能講得下來,不能講的跟李老師百分之百的相同,可以達到百分之九十五。認真來學習,我覺得一個星期四個小時非常恰當。但是如果像我們現在圖書館這些同修,如果一個星期給你講一個鐘點,你就會叫苦連天,兩個鐘點決定受不了。真正要學習,學這一個鐘點,你自己上台復講要能講得下來,這樣才算是學會。

佛門的教學自古以來都講小座,把老師所講的東西全部消化之後再講出來,這叫復講。佛門學東西,在從前沒有上課教學的,就是復講。老師講經,學生聽經,聽完之後就講小座。小座,就是他自己有些志同道合一起來研究,他把老師所講的復講一遍,同學們來聽,聽完之後互相研究討論,用這種方法。當然聽了之後沒有法子馬上復講,總得要用二、三天的時間去準備。初學一定要寫講稿,把老師所講的東西用筆記記下來,寫成講稿。講稿還要提倡口語講稿,不是寫文章。口語講稿,一個小時是一萬字,一個星期寫一萬字的講稿,至少要改三遍,然後拿出來講。練講就是要熟,熟耳根,一定要長期的薰習,一定要認真努力來學習。

學習,如果老師督導,二十歲以前的年輕人可以,二十歲以上,大人了,督促就不好意思。李老師當年七十多歲,他說:三十幾歲,我還可以把他當作小孩教教他,四十歲以上的人,決定不能講,錯了也不能講,換句話說,就不能教了,人都有面子。最好的年齡是在二十歲以前,人家把你當作小孩看待,可以責備你,不客氣的來教訓你。二十歲以上,把你當作成年人看待,縱然是責備,也不能很過分,不能像對小孩那樣責備,這個得利益就少了。所以現在我們要學東西,完全靠自己努力,這是我奉勸諸位同修的。我們在台中跟李老師,李老師也不常責備人,我們跟他學,日常生活當中他也不太管我們,隨我們自己學,你自己肯學,真能夠學到東西;你不肯學,他也無法勉強。所以一定要靠自己。

今天我們的環境跟當年李老師在台中修學環境,絕對不比他差,問題就是要自己肯學。這種薰陶,自己有警覺心。我在台中的時候,我們聽老師講經,除了聽老師一個星期兩堂課之外,我們跟老師很少接觸,他的事情忙。我們要認真的學,就要自己去找一些同學。我在台中就找了七個同學,徐醒民、周家麟等,我們每個星期聚會一次,復講,十年如一日,把李老師所講的經,在這七個人的小班裡面統統復講一遍。我們復講,一個人講一部經,輪流講,講完之後研究討論。這是我們自己組織自己學,不是李老師教給我們這樣做法,要自己去找同學。自己邀幾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班自己來做,這樣的學習才能學得出來,一切都要自動自發,真正受到薰陶的利益。如果是別人督促,督促是被動的,被動督促力量沒有了,就會解散瓦解了。所以一定要自動自發。平常認真努力研究,到聚會的時候共同來研究討論,來復講,這樣子才能真正成就。尤其是學講經,不用這個方法,沒有第二條路子能成就。一直到現在,幾乎老一輩講經說法的這些法師大德,統統是這個方法學出來的,都是小座出身。否則的話,就像經上講:雖善說法,一暴十寒。

聽眾如果不連續聽,很難得利益。一個星期偶爾聽一次,六天煩惱薰習,一天佛法薰習,不夠!怎麼樣也敵不過煩惱。西方極樂世界,『六時相續』,那個地方說法,一天到晚、一年到頭不間斷,可以不斷重複的來薰習。『習聽飫聞』,不斷重複薰習,這樣才能『薰陶成性』,成性就是佛門常講的轉凡成聖,世間法教學所講的變化氣質,他真的變化了。

『故念三寶』,三寶是自性三寶,念三寶就是自性自然流露,這叫念三寶。簡單的講,自自然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沒有一絲毫勉強,完全是自然的。這說西方極樂殊勝!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絕對不止一暴十寒。即使我們這一生,你跟到一個好的善知識,天天聽他講經說法,你要不能往生,來生又一輪迴,不曉得輪到哪裡去了。這一世聽了佛法,當中生生世世聞不到佛法,絕對不止十世聞不到佛法。佛常教給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一生學佛的人,心善、行善,不往生都生天去了,天上壽命長,再不然到人道,人道一定是大富大貴,前生修的福修得多;這一當富貴人家不學佛,福享完又墮三惡道,三惡道里又聞不到佛法,你想想看,到哪一生哪一世再能夠接著聞佛法。一暴十寒真正意思是在此地。

這也是勸勉我們,如果想真正得佛法薰陶,把自己業障斷盡,恢復自性圓滿菩提,除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外,沒有辦法。因為他方諸佛世界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聞法的機緣總是斷斷續續,不連貫,唯獨西方世界是連貫的,「六時相續」。六時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晝夜,印度人把一晝夜分做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它一時等於我們現在四小時。

鈔【激勝心者。】

『激』是激發。

鈔【鳥能說法,人胡不如,慚恥一生,精進自發,故念三寶。】

這是阿彌陀佛變作眾鳥來說法,讓我們聽了之後能生慚愧心,鳥都會說法,說得這麼好,我們再要不學,連鳥都不如,所以能夠激發自己的道心。即使是用機械製造的,變化所作也有這個意思,我們看了之後也應當要反省,否則的話,我們活人比不上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是我們現在發明製造的,造一個機器人,裡面給它安個磁片叫它念佛,它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不中斷,我們連個機器人都不如了。這些確實能叫我們生慚愧心,「故念三寶」。末後一段稱性而說:

疏【稱理,則自性真心一體,是佛法僧義。】

這個完全從『自性』上來說的。怎樣是『真心一體』?底下解釋說得很好:

鈔【如上同相所陳。】

如前面同相三寶所陳說的。

鈔【則知唯一真心,更無別體。】

三寶是一而三、三而一,覺正淨是一體的。

鈔【心體本自覺照,即佛寶。】

真心本性它自自然然具足覺照的作用。「佛」這個字就是覺的意思,所以自性覺就是自性佛寶。什麼叫做覺?佛在《楞嚴》上跟我們講得非常詳細,就是六根的作用,我們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舌能嘗、身能觸、意能知,這六根的作用就是覺,能見能聞就是覺。一切有情眾生六根統統起作用,所以在佛菩薩眼睛裡看的,他本來成佛,他本來是佛!他起第一個作用是正覺,但是到第二個作用他就迷了,不能保持第一個作用。第一念只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沒有起分別、還沒有動念頭;第二念,他就動了念頭,起了分別執著,這就迷了。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永遠保持第一念,他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妄想,這就叫佛菩薩。《華嚴》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眾生所以不能夠得到佛果上的大用,就是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是第二念生的,第一念裡頭沒有。換句話說,就是《華嚴》境界,第一念裡面沒有障礙,第二念裡面有障礙,障礙從哪來的?障礙從分別執著來的,第一念的確是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可是到第二念,障礙就多了,障礙重重。

大家細心體會,就是怎樣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訓練自己用第一念,你要會用了,那就是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所提倡的,舍識用根。近代圓瑛法師的《楞嚴經講義》,百分之七十採用交光大師的註解,其他的採用別的古大德們的說法,圓瑛法師自己的東西很少。李老師在台中講《楞嚴》的時候,私下曾經跟我說過:近代像圓瑛法師這樣的大德,從二十五歲發心研究《楞嚴》,研究一生,他這個《講義》七十五歲才出來,一生的修持還超不出古人的範圍。由這裡看出,古大德修學解行的功夫的確是深。

《楞嚴》「十番顯見」完全講這樁事情。佛在六根裡面舉一根講見性,見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叫見性,就是佛性。總的名稱為佛性,分開來稱,見性、聞性、嗅性、嘗性,就是六根的作用,這個作用都是第一念的作用;第二念的作用,它起了分別、執著,就叫六識。從見性變成眼識,從聞性變成耳識,怎麼變的呢?一個妄念變的,所謂一念之差,凡聖就相隔。佛跟眾生隔多少?就那麼一念。一念就是佛,再一念就變成凡夫,這真是一念之差!這是說明叫自性覺。

鈔【心體本自性離,即法寶。】

離什麼?《演義》:「自性本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也。」離就是離這個,這個要是離了就叫正知正見,這就是『法寶』。《大乘起信論》上,馬鳴菩薩也是這麼說,馬鳴菩薩教給我們:聽經聞法要用什麼態度去聽?他老人家的標準就是此地講的,「離言說相」。聽可不可以聽?當然要聽。如果不聽,你耳根不起作用,那就變成木頭、石頭。你有六根,當然就要有作用,有體一定要有用;有體無用,這是錯誤的。小乘人他不用,他入偏真涅盤,佛說他焦芽敗種。凡夫用得不恰當,這是錯誤;小乘人怕生煩惱,不敢用,也錯了。一定要學菩薩,菩薩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儘量發揮它的作用,但是沒有分別、執著。

「離言說相」,不要去分別言語、音聲,聽經聽義理。這是用言語、音聲來傳達義理。言語、音聲是工具,我們不要工具,我們要的是義理;譬如車子送貨物來,我們是要貨物,不是要車。傳達心性!以心印心,這樣變成傳而無傳、無傳而傳。佛覺,我們迷,他用一種善巧方便教我們破迷開悟,這叫說法。我們果然迷破了,覺悟了,這是真正聞法,真正覺悟。如果你要是執著在言語、文字上,你永遠不會開悟,為什麼?你執著在工具上,這個錯了。

第二是「離名字相」,名字就是指術語,佛教裡面名詞術語很多。我們講「佛」是個名字、「法」也是個名字、「僧」也是個名字、「佛教」也是個名字、「彌陀經」也是個名字,統統都是名字相。名字也是表法的,傳達義理的。會聽的人,聽教理,這是第一等人,一聽就開悟。教理如果聽懂了,就是禪宗裡面講徹悟,大徹大悟,一通一切通,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的,因為它是一個理。你要是聽到教理,那就一通一切通。這一段就是講的理,稱理,會歸自性,自性是理上的。

所以最上等的,他是聞教理。次一等的,沒有程度,那就聽教義,教義也是理,但是這個理不圓,是一部分。譬如淨土宗,淨土宗這個道理他知道,其他宗的道理他不曉得,世間法這個道理他也不能完全相通,那他也不錯,他能通達一部分,這個還是可教!如果連教義都不能通達,聽了就著在言說相、名字相,聽了做筆記寫了一大堆,然後他也會講,講的時候拿筆記來講,離開筆記就不會講!這樣子學法,他用了許許多多的功夫,充其量是學一部經,這一部經他會講,換一部就不會講。如果真正能通達教義,他能講《大藏經》裡頭一部分,與這個教義相通的他都能夠講,他都能夠體會。如果明了教理,那就一切經全無障礙。

這些都是從前我在台中李老師教給我的。因為我最初聽經寫筆記,他把我叫到房間給我講這個三等,他說:你要學哪一等?我自己想一想,那個理,上根,我沒有辦法;但是教義,這中等的還行。以後就不寫筆記,我跟他十年沒有寫筆記。跟同學們一起復講,我也不用筆記,完全憑自己體會到的意思。所以他講經,我全部精神貫注聽,我要把它聽懂,懂了之後,我喜歡怎麼講就怎麼講,我明了了,意思我懂得了。甚至我講的時間比李老師用的時間還長,為什麼?理我懂,他三句講完,我可以用十句把它講完,我講得更詳細。所以你要懂得義理,不要著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

「心緣相」就是自己在那裡推敲、研究,這是你心在攀緣。佛法,不能研究!研究是用第六意識。佛法,不但是禪宗叫你參,教下又何嘗例外!什麼叫參?心是不落印象,意是不執著,識是不分別。因為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不用心意識,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才叫參!參究跟研究大大的不相同。

參究,就是《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所講的修行方法「入流亡所」。觀世音菩薩那個方法,從初發心一直到無上菩提統統用這個方法,「入流亡所」就是離心意識,能所雙忘,純粹用內照的功夫,《心經》裡面講「照見五蘊皆空」。他是用觀照,觀照功夫深了就照住,觀照是初學,照住就得定,心地就清淨,功夫再往上提升就照見;這三層功夫,念佛人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跟他這三個境界完全相同。功夫成片就是觀照,事一心不亂就是照住,得念佛三昧;理一心不亂就是照見,跟《心經》上講的境界完全相同,就是《金剛經》的境界、《大乘起信論》的境界、《楞嚴經》的境界,這幾部經論境界都是相等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

至少我們要知道,儘可能的慢慢把它遠離。諸位要知道,離言說相不是叫你從今天起不說話,也不聽人說話,那你把這意思就搞錯了。是叫你心裡不要執著,傳達這個意思,我意思懂得了,我不著言語。真正能做到這一點,佛門裡許許多多爭執沒有了。譬如古人翻譯的經,《彌陀經》有兩種翻譯,當然兩個人翻的不一樣,如果你著文字相,痲煩就大,兩個人一定爭執;不著名字相,意思對了就可以。譬如你們兩個人從美國同一個地方來,現在要叫你給我們大家介紹美國的情況,你們兩人講的決定不會每個字都相同,但是你們講的意思一定不錯,為什麼?都是親見的境界。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翻譯,不能說這個譯得對,那個譯得不對,那你就著相。當然譯的時候,有的人譯得詳細一點,有的譯得簡單一點,這是可能的,可是它的意思決定沒有出入。這是教我們心裡不要著相。名詞術語決定要用,不用就痲煩了。為什麼這麼多的專用名詞術語?為了解說方便;每個行業都有它專門的術語,為了表達方便,這工具是要的,可是你不能執著。心緣,實在講就是妄想,你聽到這個言語、看到這個名字,在那裡打妄想,就錯了。

「離一切法差別之相」,這是總括來說。確實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萬法平等,法法皆如。《法華經》上講「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展開演繹成為「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就是一切法差別之相。「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一切法裡頭都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就是平等相、清淨相,一相。《華嚴》裡面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自性法寶。

所以要知道,佛給我們講種種差別就是無差別,為什麼?體上沒有差別。從無差別裡面說了許許多多的差別,佛為什麼這樣說?是教我們了解自性的體相作用不可思議,所謂無量智慧萬德萬能全都是自性的德用,叫我們去明白、體會到這樁事情,這也就是佛法教學裡面所講的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一定需要真正入理之人,入是契入,理就是性理,他才會用,用得像佛菩薩一樣的恰當。如果沒有入理,完全用自己妄想執著來運用佛法,那就弄巧成拙。曲解經義,不但不能自利利他,是自害害他,這就是佛法里常講魔說。

鈔【心體本自不二,即僧寶。】

『僧』是和合的意思,不二就合,二就不合。我們為什麼跟一切人、一切物合不起來?就是有二,有我、有你、有他,界限劃得清清楚楚。實際上哪來的界限?根本就沒有界限,是我們妄想裡面生的一種執著。這個妄想、執著都不是真實的,你們去研究唯識,唯識入門是《百法明門論》。正果法師著的《佛教基本知識》,將百法每一條名相的解釋以及含義,講得很清楚,比古時候、近代這些大德講唯識容易懂得多。《慈航法師全集》多數是講唯識,講得太簡單,不夠清楚;古人的注子,雖然意思講得很圓滿,文字太深,我們不容易看懂。和合就是僧的意思。僧還有清淨的意思,一就清淨,二就不清淨,二就雜亂。

鈔【故曰自歸依佛,自歸依法,自歸依僧,但令歸自,不說歸他。】

三歸依叫三自歸,這是諸位要牢牢記住的。三歸依的原文是出在《華嚴經・淨行品》。「淨行品」與「梵行品」都是講戒律,梵行品是菩薩所修的,屬於高級的,淨行品是初級的。古來祖師大德看到三自歸這三條經文重要,將它定為早晚功課。三自歸,無論是大乘、小乘,無論是哪個宗派、哪個法門,它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佛法,修什麼?我們所修的就是覺正淨,我們所學的也是覺正淨,我們所求的還是覺正淨。所以,佛教不迷信。給諸位說,覺正淨得到,世出世間法、一切法你樣樣都得到,「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得不到,為什麼?因為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一切法都是自性感應的。因果就是很明顯的感應的道理,我們常講善因有善果,惡因有惡果,自性覺正淨純善無惡,那什麼樣的善果會得不到?統統都可以現前!這才知道三歸依的重要。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不管什麼方法、什麼門徑,我們今天所講的方法手段,無量無邊的方法手段統統修覺正淨,到後頭全都歸入三歸依,才知道三歸的重要。

三歸依是歸依自性三寶,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從違背自性回過頭來一切順自性,這叫真正的三歸依。我們講得淺白一點,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這叫歸依佛。什麼叫覺,什麼叫迷,這個定義也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經論上告訴我們,覺心不動,動了就叫做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常常保持著心不動,在一切境界裡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是自性覺。在境界裡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不覺,就迷了。換句話說,我要從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回過頭來,不起心、不動念,這才叫歸依佛。這是要用功夫,要在境界裡練習,練習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練這個東西。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趕快念阿彌陀佛,把妄念統統去掉,這才叫歸依,才叫回頭。實在是不容易!

歸依法,法是自性正,正是正知正見;歸依僧,僧是自性淨,清淨無染。三歸依,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心出來的。只要你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一體三種作用,作用是從三個角度來觀察,它是一體的。明白這個道理,不但在佛門裡面沒有任何爭論,世間一切法裡頭也沒有爭論,甚至對於妖魔鬼怪有沒有爭論?沒有。為什麼?一有分別執著又迷了。妖魔鬼怪是因為他迷了才當妖魔鬼怪,他要是覺悟了,他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他迷的程度有淺深,迷得淺是人天,迷得深一點是妖魔鬼怪。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分別、不執著,心永遠是清淨的,永遠是覺而不迷。

有人來問,我們給他解釋,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一樣。他講的時候有沒有分別?有分別,這是佛,那是菩薩、那是羅漢、那是妖魔鬼怪;這種分別是因為你們分別,我隨你的分別而分別。佛菩薩本身有沒有分別?本身沒有分別。他本身如果有分別,他是凡夫,他跟我們一樣。所以叫做「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隨你們而說;無說,他心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根本就沒有起心動念,他哪裡說?他實實在在沒有說。從他自己本身來講,他沒有說;對我們來講,他說了很多,釋迦佛給我們說了四十九年。「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了那麼多。如果就釋迦佛本身來說,他四十九年一句話也沒說。所以《金剛經》上說,誰要說佛說法,就是謗佛。這個話對入理的人說是對的,沒有入理,他不懂。明明說了四十九年,說了這麼多,怎麼說沒說?所以凡夫著相。著相,那就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釋迦佛說了那麼一大堆,說了四十九年;如果你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釋迦佛一句話也沒說。希望大家要明白這個意思。

所以佛法,不管是哪個法門,統統會歸到自性三寶。自性三寶是一切法門的總方向,一切法門的總歸宿,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念三寶,道理就在此地。所以不要把三寶的意思看淺了,不要把三寶看輕了。說老實話,今天就是輕視了三寶,所以我們雖然用功去修學,與自性三寶不相應,這樣子功夫不能得力;如果與自性三寶有幾分相應,功夫就得力,就上軌道了。這個得力就是我們佛門講的證果,你從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逐漸就往上契入,這樣修證。與自性三寶不相應,學得再多,講得再好,天花亂墜,沒用處,沒入門,都在門外,圓教初信位都不夠格!這才曉得與自性三寶相應的重要性。所以大家千萬記住,這三歸依決不是歸他。

住持三寶功德很大,因為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就滅掉了,我們永遠得不到覺悟的機會。住持三寶最大的功德就是啟發我們,我們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覺,見到經書就想到自性正,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淨,它的作用在此地,這個功德很大,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如果沒有住持三寶,縱然曉得也會忘掉,沒人提醒!住持三寶的功德很大,我們應當尊重。

鈔【念念還歸自心,是名真念三寶。】

這一句蓮池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總結,要『念念還歸自心』,就是念念還歸自性三寶。我再說得白一點,就是念念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就會歸到自性。如果念念還執著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那就遠離三寶,沒有歸三寶。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