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八八頁:
疏【光明無量,是無量之一義,今言壽命亦無量也。佛壽有三,法壽,報壽,應壽,如法華及觀經疏中說。然佛壽無量,隨機所見,今之無量,亦可即無量之無量。】
在《彌陀經》裡面,佛名號所顯示的無量壽是主體,也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壽命,則一切無量都落空,誰去享受?所以壽命是一切無量之體,有壽命,所有的無量你才能得到受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稱無量壽,到底是真的無量,還是假的無量?這個問題許許多多人都會想到,也都會問到。因為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將來阿彌陀佛入滅了,觀音菩薩接著就成佛,觀音菩薩成佛之後,壽命也是無量;佛滅度之後,大勢至菩薩接著又成佛,這樣看起來,阿彌陀佛的壽命還是有量。所以有人說這個無量是有量的無量,因為數目字太大,不是我們能計算得出的。這種說法蓮池大師在這裡給我們說明,這是『隨機所見』,其實阿彌陀佛的壽命是真正『無量之無量』,不是數字。
彌陀佛既然壽命是真正的無量,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同佛,也就變成真正的無量。真正無量壽就是一般外教所講的永生,永生實在講只有在佛門裡面才有,佛門以外要求永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凡夫要在一生當中證得永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修學其他的法門,理論上是能講得通,事實上不容易做到,唯獨這個法門理事圓融,個個都能成就。
鈔【壽命者,壽之所歷,有短有長。今當減劫,壽僅百年,彼增劫時,亦止八萬。縱輪王天帝,諸佛住世,亦有限量。】
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壽命有長有短,壽命是果報的一種。諸位熟讀《了凡四訓》,你就知道我們每個人的壽命確實都有一定的。佛法承認六道眾生確實有壽命,但是並不是定命,壽命長短實在說也操縱在自己手中。命長的人,如果你天天造業,長命就變成短命;壽命短的人,他天天行善,由於善業所感,短命會變成長命。這個諸位在《了凡四訓》裡面可以得到具體的結論。壽命都能延長,這是最難的一樁事情,何況其他的福報?其餘的福報,命裡面沒有的要想求得,那就更容易了,一切所求壽命是最難的。大家都希望長壽,長壽要健康才好;如果長壽不健康,常常生病,那是很痛苦的。如果壽命長,不知道學佛,年歲大就非常寂寞。尤其在外國,外國現在老人自殺非常多,一年比一年增加,為什麼?太寂寞了,再有就是病苦,老病纏身,這很痛苦的。佛講八苦,裡面就有老苦,生苦、病苦、老苦、死苦。
長壽又健康,老而不苦,這個很幸福,這種幸福也是在佛門裡面才可以求得到,不是佛門很不容易求到。佛門當中要如理如法的去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求得不如理不如法,那當然不會有感應。不如理不如法一求就有感應,跟諸位說,那是妖魔鬼怪在作祟。你要是跟他交上朋友,以後想脫離魔掌就很不容易,他會控制你一生;不但控制你一生,很可能控制你好多世,你都沒有辦法離開他的掌握。所以,妖魔鬼怪決定不能接近。對於這些有求必應的,不必去羨慕,不是好事情。求發財,財就來了,值得羨慕嗎?不值得羨慕。你想想看,你發的那個財拿來做什麼用?你一天還只吃三餐。你一天吃三餐,你可以吃一百年,一天吃六餐只能吃五十年,你就短命了,所謂「祿盡人亡」,你把你一生的受用提前花光了。雖然有壽命也沒有法子,祿盡人亡。現在人不知道節儉,古時候人講求節儉。節儉,譬如我們有六十年的壽命,有六十年的祿,祿就是你物質上的享受,你非常勤儉,到六十年了,你祿還沒享盡,還有餘的,余的怎麼樣?壽命就延長。所以你才曉得惜福也是長壽之道。
經上講的『今當減劫,壽僅百年』,這是指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世間,佛給我們說六道眾生的壽命,特別是講我們人間。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從最短的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這樣加到八萬四千歲;從八萬四千歲,再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這個增減叫一個小劫。佛經裡面講劫,是時間的單位。釋迦牟尼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我們這個世間的減劫,減到多少歲?減到百歲。釋迦牟尼佛是在減劫百歲的時候出現在這個世間。佛滅度到我們現在三千年了,一百年減一歲,現在人的平均壽命應當是七十歲。
『彼增劫時』,「彼」是講增劫最高的,也只有八萬四千歲,這是講六道裡面的人道。天上壽命比我們人間長,『縱輪王天帝』,輪王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出現在這個世間,人世間壽命都很長,八萬歲、六萬歲、四萬歲,最小的輪王差不多人壽兩萬歲出現的,眾生有福,壽命長是福報,輪王出現在這個世間,這是世間人都有福。「天帝」就很多,有欲界天、色界天,欲界有六層,色界有十八層。
『諸佛住世』,佛是應身住世,在十方世界教化眾生,示現八相成道,這個壽命都有限量。佛的應身是隨眾生機感而應,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應身有沒有生滅?我們凡夫看到有生滅,實際上沒有生滅,因為他本來不生,哪裡有滅?不過是跟眾生感應道交而已。什麼人心裏面求佛,佛就來應,沒有人求佛的時候,佛就滅了,機盡則不顯。凡夫眼光裡面佛也有壽命,釋迦牟尼佛當年住世,七十九歲入滅,虛歲是八十歲。那個時候人壽百歲,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八十歲就入滅?佛很慈悲,佛很守信用,在這個時候魔王波旬來要求釋迦牟尼佛提早入般涅盤,佛就答應了。這就說明當時這些弟子們疏忽,沒有請佛住世,魔王請佛入般涅盤,佛就答應他。第二個意思,佛的法運一萬二千年,釋迦牟尼佛說他還有二十年的余福,這二十年的余福,後世出家弟子四事供養享受不盡。
今天出家人坐在這裡享受,是釋迦牟尼佛的余福,你只要認真去修行,不要去攀緣,這是佛給我們說的,我們應當要相信。所以出家了,不要再為衣食生活去操心,不要去擔憂這些。佛雖然在經上這樣說,我們覺得佛沒有具體的保證,依然天天去攀緣。你攀緣得到的,說老實話還是釋迦牟尼佛余福在那裡照顧你。你不攀緣,不攀緣還是有這麼多,你何苦去攀緣?世法裡面,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法裡面,你的生活所有一切,諸佛菩薩在那裡照顧你,自己實在不要操心,你這個心與道才能相應。道是清淨心,既然出家了,修什麼?修清淨心。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一切境緣當中唯求清淨。清淨就是定,清淨就是慧,定也就是真正的福。說定慧等學,或者說福慧雙修都可以,真正的福是定。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到當時世間自在王如來,法藏比丘跟他學的時候,那個時候佛住世四十二劫,這就說明壽命長。佛壽大概跟當時人壽是差不多相等的,他示現這個身相度一個時代的這些眾生,所以壽命與眾生的壽命相當,就像釋迦牟尼佛應化一樣。由此可知,世饒王當年在世的時候,那個時期眾生的福報非常大。佛在一切經裡面跟我們講十方世界的狀況,我們能體會得到,壽命長福報就大。
鈔【唯彼佛壽命,至為久遠,不局常數,雲無量也。】
『唯』是唯獨,『彼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很特殊,跟其他一切諸佛都不相同,一切諸佛的世界都有四土,四土不在一起,四土不並列,西方極樂世界很特別,它也有四土,它四土在一起,四土交融,沒有法子分別。就好像燈光一樣,一盞一盞的燈光,光與光交融,你能分得出來哪個光是哪一支燈的?分不出來。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四土,可是四土在一起,就像四盞燈的光一樣。但是他方諸佛剎土不是這個情形,它是有障礙、有隔礙;西方世界沒有隔礙,所以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世界的壽命又特別久遠,『不局常數』,常數是十方剎土情形,你用十方剎土這種情形來觀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是沒有法子理解的。所以彼佛壽命真正是無量,而不是有量的無量。
鈔【三壽者,法華壽量品疏云:壽者受也,若法身,真如不隔諸法,故名為受;若報身,境智相應,故名為受;若應身,一期報得,百年不斷,故名為受。】
『疏』是智者大師作的,就是《法華經》的註解。這是講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演【三壽者以下十三句,佛有三身,壽亦有三。】
佛有三身,三種身的壽也不相同。
演【法身以如理為身,報身以智慧為身,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
『法身』是真正無量壽,不生不滅。『報身』是有生無滅,也是真正的無量壽,報身是智慧為身。
我們世間人有聰明而沒有智慧,即使修行,修行要沒有到明心見性,雖然有智慧,一投胎智慧就沒有了,又迷了,這叫隔陰之迷。明心見性之後,這才沒有隔陰之迷。《金剛經》上,佛囑咐大菩薩常常要護念小菩薩,就是有退轉、有隔陰之迷的,機緣到的時候,這些人來給他點醒,一點他就開悟,他就能恢復正常。所以佛與大菩薩常常不斷的照顧這些小菩薩們。
如果諸位真正體會到這個事實,你才會覺察佛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兩句話的甚深義趣。得人身不容易,失人身太容易了,失掉人身再得人身那就難了。這是我們常常要反省反省。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失掉人身,來生能得人身嗎?幾個人敢說我來生還得人身,得不到了。來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乾淨,我們能做到嗎?殺盜淫妄天天干,妄語、兩舌,貪瞋痴慢,用貪心學佛,用瞋恚心、用嫉妒心來學佛。佛門裡出功德,你出一萬,我出二萬,我在你之上。這樣的心態,來生不但成不了佛,人身得不到!心裏面煩惱太多太重,真妄、邪正、是非不分,連利害都搞不清楚,這種人就是佛講的愚痴,愚痴到了極處。世出世間法哪一樣對你有好處,哪一樣對你有害處,你都分不出來,把害當作好,把好的當作壞的,迷惑顛倒,所以佛在經上常講這些人「可憐憫者」,真正可憐!你才知道來生得人身不容易,人天身都要靠修福才能得到。佛法更要修覺正淨!佛法自始至終,在功夫上來講,斷煩惱、破執著;成就上來說,開智慧。所謂開智慧,就是一切法裡面你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沒有智慧的話不能辨別。
報身是智慧身,一得永遠不會失掉,所以是有始無終。法身是無始無終,法身是真如本性,本體,這是不生不滅。『應身以應機赴感為身』,就是感應,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身是有生有滅,有長有短,這是幻身,幻化之身。這三種身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佛有三身,我們自己也有三身。法身是理,每個人都具足,雖然具足,你今天得不到受用。為什麼得不到受用?迷了。迷什麼?就是把自己的法身迷了。悟了,悟什麼?悟了自己的法身。迷悟不二,迷悟是一,迷的是法身,悟的還是法身。但是迷悟受用,那就大大的不相同。
演【壽者受也,領納義也。】
「壽」,簡單講就是我們現在所謂享受,壽命就是享受。從這個意思來看,三身都有受。
演【法身以真如領受諸法,故名為受。】
法身有壽量的意思。法身受什麼?虛空法界世出世法它一切都受,因為所有一切法都是法身變現出來的。法身就是真如、就是本性,現在哲學裡面稱為「宇宙萬有的本體」,在佛門裡面叫法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依它而變現出來,因此一切諸法就是法身的莊嚴、法身的受用。
演【雖雲領受,實無能所。】
因為能與所是一不是二,能變的是本性,所變的還是本性,除了本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是不同於世間的哲學。世間哲學裡面,能所是對立的,能生不是所生,所生不是能生。所以佛法不是哲學,它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生的是它,所生的還是它,這個境界就不可思議。我們沒有法子想得通,因為我們的思想,實在講都是妄想,第六意識起作用。怎樣才能通達?不想就通達,愈想是愈不會通達的,不想,這個事實你就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佛法的修學重在禪定,不重在研究。經典愈研究是愈糟糕,愈差錯;不研究,你就全都明了了,這在方法上跟世間法完全不相同。所以佛法不是知識,它是智慧。知識是從分別心裏面顯現出來的,智慧是從清淨心裏面顯現出來的,它不一樣。所以學佛的人心要清淨,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心要絕對的清淨。清淨心裏面一法不生,哪來的能所?所以『實無能所』。
演【以真如即諸法,諸法即真如。言領受者,不隔義也。】
性相交融,這裡面沒有界限、沒有差別。
演【真如無始無終,諸法亦無始無終,亘徹三際,無窮無盡者,法身壽也。】
《華嚴》上說,一切諸法唯心所現,所以諸法就是真心,真心就是諸法。這個法常常在變化,為什麼會變化?唯識所變。「識」這就講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妄心,是心迷了。心迷了,你看一切諸法它就會變。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它有生長,生長它有一段時期停住,住世,然後它就起變化,再就消失,滅了,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剎那剎那在變化。雖然它在變化,它還是無始無終。
現代科學比從前進步很多,我們藉科學的觀察,對於佛講的這個道理我們能體會、能明白了。我們再想想從前的古人,不要說得太遠,二百年以前,他們對佛經上所講的也能領受,也能相信,這不可思議。由此可知,那個時候的人智慧比我們高,我們今天說常識比他們豐富,但是常識比不上智慧。今天我們曉得,一切諸法確實不生不滅。譬如這個花,你培養它,它生長,開一段時期它又謝了,我們看那個花的確有生滅,生住異滅。科學家眼睛裡面它不生不滅,為什麼?科學家沒看到花,看到什麼?看到些原子、電子,不過從這個地方跑到那邊去了。科學家看到就是這些原子、電子有聚有散,有沒有滅?沒有滅。
假如我們講堂每一個人是一顆原子,我們現在講經,大家都聚在這裡,這是一個法會,講完了大家都散掉,沒有生滅;不生不滅,有緣就聚起來,無緣就散掉。科學家看這一切法,只有聚散,沒有生滅。這個觀念近代科學家才發現,所以說物質不滅。這個發現,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講到,一切法不生不滅。有沒有死?沒有死,死了,我們這肉體每一個分子都存在,只不過是散掉。現在這個身體,是這麼多原子、電子聚集在一起成一個形狀。一切萬物統統是這個道理,緣聚緣散,聚則成形,散則消失。這裡面確實找不到有生滅,這是希望諸位細細去體會。你能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法華經》上所講的「世法住法位,世間相不壞」,這兩句話是什麼境界?大家在經上常常念到的「無生法忍」,這兩句話說明一切法本來不生,哪有滅!佛與大菩薩見到一切萬法的真相,一切萬法不生不滅;你要是看成生滅,那你看錯了。
我們這個身體裡面的細胞,原子、電子的聚散,是天天在聚天天在散,不是到死的時候才分散。我們身體的細胞,七年是一個周期,舊的一個都沒有了,全是新的;它不是一時同時換,而是天天換,剎那剎那在換。這樣說,應當愈換愈好才對!像我們機器壞了,去找個零件來配,一定配好零件,總不會配壞的。所以會換的人,愈換愈年輕,愈換身體愈好。不會換的,愈換是病癒多,愈換愈蒼老,他不會換,他不會選擇新零件,他專門找舊零件,找人家廢棄的,他用這個東西,這就很苦惱了。我告訴同修,你們是用覺心、正心、清淨心換,就愈換愈好;你們天天用煩惱、分別、執著,那就愈換愈糟糕。你們身體的莊嚴、相貌的端好都操縱在自己手上,就看你怎麼換法。真正修行人,時間愈久,他確實顯出來跟我們一般人完全不一樣,我用這個說法大家好懂,就是細胞的新陳代謝人家會選擇,選好的來代替舊的。
演【報身則始覺之智,領受本覺之理名受,雖雲領受,亦無能所。】
『報身』是智慧,本覺本有。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本覺就是佛,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佛在《華嚴》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每個人都有本覺,你的本覺從來沒有失掉。成佛,他顯露出來,縱然墮在阿鼻地獄,你的本覺還是顯露出來,跟在佛果地上無二無別,本覺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你要是說,「你說我們都有沒失掉,那在哪裡?我感覺到自己一天到晚迷惑顛倒,不覺」。對的,你現在就是不覺。不覺,馬鳴菩薩說「不覺本無」,本來沒有。本來沒有,你偏偏要去找它,你把它找來了,找不覺來當家,這個問題壞了。所以你細胞新陳代謝,專門選壞的,不會選好的,為什麼?不覺。大經的題目上「清淨平等覺」,覺重要。你心不清淨、不平等,就不覺了。覺是什麼樣子?心清淨、心平等就覺了。
『始覺』,你開始覺悟了。怎麼叫開始?怎麼叫始覺?簡單的說,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這就是覺。不覺是什麼?自己一身的毛病不知道,還處處自以為是。自以為是這就顛倒了,自己做錯了以為是對的,看到別人對的還認為是錯的,這個就是不覺。知道自己錯了,知道自己迷了,你開始覺悟了。跟諸位說,「始覺」是天天開始覺悟,天天有覺悟,年年覺悟。始覺,不是說哪一年我才開始的,那就錯了,天天都是始覺。一直到等覺菩薩還是天天始覺,成佛叫究竟覺,沒有成佛之前還是天天在始覺。「始覺」兩個字的意思要明了。始覺覺的是本覺智,所以它『領受本覺之理』。
諸佛菩薩、一切善友,對我們最大的好處就是他能協助我們始覺,我們要是離開這些善友就愈迷愈深,就不覺了。所以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要親近如來。如來沒在,我們怎麼親近他?你念經典就是親近如來,念註解就是親近善知識。經是佛說的,註解是祖師說的,我每天念經、讀註解,這就是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不要到外面去找去,外面你找不到!真正善知識在家裡都不認識,跑外面到處去找,所找的統統是惡知識,不是善知識。
『雖雲領受,亦無能所』,始覺跟本覺合成一個,完全交融,分不出能覺,也分不出所覺,能所不二!下面要把這個理給我們說出來:
演【以無有智外如為智所證。】
這個『如』就是理,如如之理。
演【無有如外智慧型證於如。】
可見,能證之智、所證之理(就是所證之如),是一不是二。「如」這個字在佛經裡面是最妙的一個字,它的意思是什麼?完全一樣的,這叫「如」。什麼東西完全一樣?現相,現相跟本性是一樣的。現相,盡虛空遍法界我們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所謂是一切萬法,法如其性,性如其法,「如」是這個意思。你要見性,在哪裡見?見相就是見性。為什麼?如!我們一般人很難體會這個境界,當年賢首國師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作性,把器比作相。器,我做個金耳環,做個項煉、做個手鐲、做個茶碗、做個茶杯、做個佛像、做個蠟台,樣子千變萬化,可是質料是黃金。「器如其金,金如其器」,「金」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萬相統統是真如本性變的。
所以性在哪裡?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所以經一開端「如是」,這兩個字你要是懂了,所有經都不要看了,為什麼?「如是」。不但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講什麼東西?「如是」而已。千經萬論統統給你講一個如是,所以「如是」你懂了,還要看什麼經!這兩個字諸位真正體會契入了,你要是看到諸佛在那裡講經說法,你會在那裡笑笑,廢話,真的是廢話。你看到這部《大藏經》擺在那裡,廢紙,垃圾。真的,就是這個境界。但是佛為什麼還說?為什麼這麼多廢紙?因為還有很多人不懂得什麼叫「如是」,對他來講很需要。對一個懂得「如是」的人,沒有必要了。所以經一開端用這兩個字妙極了,這兩個字就是整個佛說法的綱領,佛講什麼?就講「如是」。如如智,如如理,你懂得這兩個「如」的意思嗎?一個如是講「事如其理」,一個如是講「理如其事」。理事是一,所以理智也是一,能與所就了不可得,所以是沒有能所。
演【如空合空,似水投水。】
這是舉比喻,空與空裡頭沒有界限!水與水,拿一杯水再倒在這一杯水,裡頭分不出來了,哪個水是剛才倒的?沒有了,這相完全沒有了,真正圓融了。
演【言領受者,相應義也。】
『受』的意思在哪裡?既然交融相合,受的意思就是『相應』。
演【始覺有始無終,本覺雖徹三際,今始出纏,亦有始無終。】
這幾句話,諸位要仔細去體會。『始覺有始無終』,因為你天天覺悟。『本覺』是本有,跟法身一樣,無始無終,無生無滅。可是你沒有「始覺」,你的「本覺」被煩惱障、所知障纏縛,雖有本覺不起作用。現在你念念都在覺悟,你的本覺逐漸就透出來了。諸位同修要記住,用什麼方法恢復我們的本覺?要用始覺。始覺裡面最方便、最巧妙的方法,用清淨心、用真誠心、用恭敬心去念一部經,就會把你的本覺給念出來,恢復了。為什麼不叫你念很多經?念很多經會迷了。因為念經的目的,不是求解經義,佛經沒意思好講的,不是叫你求解義,是叫你恢復本覺的。
因為你念經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想,心清淨了,念經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一點分別也沒有,心平等了,清淨、平等,那才叫始覺。每天有個幾分鐘、有個幾個小時修清淨、平等的始覺,久而久之,你的本覺逐漸就恢復了。所以念經是要把你的分別執著妄想給念掉,不能研究經義;研究經義是增加妄想、增加分別、增加執著,那恰恰相反,顛倒了。所以大家要想真正開智慧,能夠懂一切法,不是要學很多經。
古德有一句名言,那也是真理,「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每一部經都是「如是我聞」,你一經通,通什麼?那「如是」兩個字真正通達了。只要你通達「如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的,妙在此地。經論愈是搞得多,愈是不會通達的。明眼人看在心裡有數,跟他講他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業障太重。
所以一個真正明眼人,要是觀察這個初學的,他桌子上只有一本經,家裡只供一尊佛,那對他是無比的尊敬,為什麼?這人決定開悟,決定成就。看到他家裡經書好多,如入書城,這個人不能成就了。這個人所知障重、煩惱障重,不能成就。為什麼?迷在經裡面去了,被釋迦牟尼佛這個經迷住了。所以「教」,古人講,教好比是網,教網,迷在教網裡頭去了,這個人是個平常人,很難成就。真正是高人,他一生當中一部經,他也不需要研究,他每天就念這一部經,念到真正心清淨了,智慧現前了,不管什麼經你聽他講,他會講得頭頭是道,絕對不會講錯。六祖大師在黃梅,他一生當中只聽《金剛經》,聽多少?大概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樣子,五祖跟他講,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說不要講了,後頭不要講。不但《金剛經》他完全明白,所有一切世出世間法他統統明白了。他明白個什麼?他明白個「如是」。這是很好的證據。
你們一會兒要研究這個,一會兒要搞那個,我在旁邊看到都很難過。為什麼?沒法子教。這就是業障習氣太重,這是「可憐憫者」。跟你講真話,你不相信,教你念一本經,你不相信,不相信還要毀謗,還指著我:你過去不是念過好多經嗎?好像我騙他一樣。我過去是業障重,不曉得這個秘訣,如果我一開始學佛,老師教我這個秘訣,我馬上就接受了,我現在最低限度也是初住以上的菩薩,哪裡搞得這個樣子!我的相貌應該跟佛一樣,沒有三十二相,也應該有三十相才對。我跟大家講真話,就是我的過失、走錯的路,希望你們不要再走,你們要想跟著我走這個路,你還未必能走得通,我從那個迷還鑽出來,恐怕你迷在那裡頭出頭很難。教下里鑽出來的,自古以來人不多;死在教下裡頭,人多,鑽不出來。我很幸運,從教網裡頭鑽出來了。你們要是走我這個路子,我覺得很難,你沒有我這麼幸運,這是實實在在的,走我的路子是很難走得通。我今天指點這個路子,你要能走的話是決定能走得通,你們的成就必定在我以上。因為我走了很多冤枉路,吃了很大的虧。古德常說:要知山下路,須問過來人。我是過來人,那你不信,那好,你去走,看看你什麼時候能鑽得出來。
演【從今至當,無窮無盡者,報身壽也。】
這裡頭特別注重「今始出纏」,今始,這個「今」字,念念都是今始,天天都是今始,一直到成佛,「今始成佛」。《華嚴經》一開端,看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就是這個意思,「始成正覺」。念念、天天都是「今始」,我們俗話講這有進步。一天沒有進步,一天就迷了,這個進步就是心地的清淨。我們今天就是業障煩惱習氣很重,最好的方法是讀經。從前受教育的機會少,用禪定這個方式確實很有效,所以禪在中國特別的興盛。現在受教育的機會多了,教育很發達了,禪定不管用了。為什麼?每個人都認識字,每個人都喜歡念書,喜歡念書叫他在那裡坐著,他坐得很難過,他坐不住的,他一定要讀書,所以教下這個路子就很契機,淨土宗也屬於教下,是教下裡面特別的一個法門。
再看底下應身,這是講應化身,這一條好懂。因為應身完全是在事相上講的,前面都是理上講,不太容易體會。
演【應身則慈悲領受當機。】
「慈悲」就是愛。學佛要斷愛欲,有些人不懂得。我有一年在佛光山夏令營,那都是大專學生到那裡去開始學佛,講到佛法裡頭要斷愛欲,裡面就有個女同學站起來,她說:法師,如果愛欲都斷了,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我當時就告訴她:高雄有愛河,你跳下去很有意思,愛河永浴。諸位要知道,凡夫的愛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就不會變。你看看今天愛了,明天鬧離婚了,個個是假的,所以虛情假意是凡夫。真愛叫做慈悲。愛欲是假的,真的是慈悲,慈悲這個愛是永遠不變的。只有佛菩薩才有真愛,不是佛菩薩都是假愛,那個愛都是騙人的,騙人也騙自己,自欺欺人。佛教你斷絕假愛要修取真愛,慈悲是真正的愛。
「領受當機」,當機是可以教的學生,可以幫助的這個人。可以幫助的,必須幫助他;不可以幫助的,你在旁邊冷眼觀察。為什麼?不能幫,愈幫愈痲煩,愈幫助他,所造的罪業愈重,他會謗佛。眾生不信佛法的時候,佛菩薩為什麼不來?以免他造罪。佛菩薩來了,他謗佛、謗聖賢僧,他果報墮地獄。佛菩薩何必出現在這個時候,給他一個增上緣叫他墮地獄?所以佛菩薩出現是大慈大悲,佛菩薩不出世也是大慈大悲。看到你能夠接受了,他來教你;看到你不能接受,他離開了。或者他再來示現同類身,你不會謗佛,他也示現個凡夫,你不至於毀謗他。這是慈悲領受當機。
演【故名為受,雖雲領受,亦無能所。】
佛心清淨,絕對不是我能度,你是我所度的。如果有這個觀念,是凡夫,絕對不是一個覺悟的人,為什麼?他心清淨。清淨心、平等心裏面哪有高下?哪有能所?
演【以佛唯大悲大智,為眾生作增上緣,令善根成熟眾生,自己心中見佛說法。言領受者,機感相應義也。眾生機熟,應則隨現,眾生機息,應則隨亡,有始有終。一期不斷者,此應身壽也。】
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就是有始有終。他為什麼出現在世間?「眾生機熟」。為什麼入滅?「眾生機息」,這是有始有終。佛以大悲心,「大悲心」是憐憫眾生心,這是一個動力,「大智」是幫助我們開悟的,所以他來為我們作一個增上緣,給我們說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給我們如何恢復本性,如何恢復自己本性裡面本來具有的智慧德能。他來是做這個的,只是增上緣,實際上,恢復本性是你自己的能力,佛在那裡誘導。好像這兩支蠟燭,佛的蠟燭是點亮的,我們的蠟燭是熄的,我們借他的光點一點,光明是自身發的,不是他給的,我們的智慧德能亦復如是,明白這個道理才真正體會到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自悟自度。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