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196集


時間:2016/8/7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三九八頁:

演【如上所引諸因,或為國王王子,或為輪王,或為比丘,或為法師,或供養佛,或說法利人,或發四宏誓,或行六度,所謂根深果茂,源遠流長,道不浪階,隨功涉位耳。】

這一段還是解釋《鈔》裡面講阿彌陀佛因地上修行之事,《鈔》裡面舉《一向出生菩薩經》的一段經文,此地給我們做一個總結,這總結的意思非常廣泛,不僅是阿彌陀佛因地一生的修行,而是指彌陀因地生生世世的修行。菩薩應世是隨眾生的機緣,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此地所舉,國王王子、輪王,統統是菩薩的示現。由此可知,他在示現的過程當中,生生世世都發菩提心,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下面總結說,根深果茂。這些地方都是我們要效法的,要學習的,人家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是一生一世的成就,隨著功夫增進果位,一直到圓滿成佛。

演【今人一行不修,欲希勝果,其猶拳石未辦,欲累七層寶塔,其可得乎。】

這是說我們現在,這也是深深警惕我們的。當然我們過去在因中也是生生世世的修行,不過我們自己反省就知道,生生世世的修行,現在還是凡夫,還是業障煩惱重重,不得解脫,絕對不是菩薩乘願再來的。如果是菩薩乘願再來,他心地清涼自在,他知道過去現在未來,我們沒這個能力。此地這個教訓,我們要記取。我們是天天在修,卻沒有一樣是認真在修,不肯認真修、老實修,要想求得殊勝的果報是難事。下面有個比喻,「拳石」,像拳頭大的小石頭,這麼小的一塊石頭都沒有,你怎能堆成七層寶塔?這個比喻是說:佛菩薩之果地是要積功累德才能修成,絕對不是投機取巧可以得到的。

演【微妙法門者,謂心法妙,佛法妙,眾生法妙。】

這三個妙,《法華經》裡面講得最清楚。「妙」,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法:第一是「心法妙」,心能現一切萬法,而不染一切萬法,它妙就妙在此地。如果現一切萬法,再染一切萬法,這心就不妙了。凡夫的心不妙,為什麼?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儘是在打妄想。雖然跟諸佛菩薩一樣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但是為一切法所染、所纏、所縛,這就不妙了。他不知道萬法無有自性,一切萬法本來空寂,不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染著在一切萬法,妙心就失掉,迷失了妙心。第二是「佛法妙」,佛法是覺,佛法是不迷,是對於妙心、妙境(妙境就是底下講的眾生法)這個事實真相了了通達、自在無礙,這叫佛法妙。第三是「眾生法妙」,眾生法是講的相。這三句用現代哲學術語來說,「心法妙」就是本體妙,「佛法妙」就是認識妙,哲學裡面講的認識論,「眾生法妙」就是現象妙。哲學裡面講本體、現象、認識。佛法就是認識,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能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就是經典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他清楚。「眾生法妙」就是所現的一切相。此地的眾生,不單是講有情,包括無情。所有一切現象,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是自心變現之物,確實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萬法是心變現的,心一念善就變四聖法界,一念惡就變六凡法界。

法界是圓備的,正是六祖所講「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性里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變現的時候是「一界現九界隱」,現,它只會現一個境界、一個法界,其餘九法界就暫時不現。這些法界,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幾度空間。我們人法界是三度空間,畜生法界是三度、二度,鬼神法界是四度、五度的。人死後投胎,實在講是空間轉變,從這一度轉成那一度,就是這麼回事。這樣說法,一些學科學的人他能體會,他也會承認,這是理論上講得通的。一切法界是「唯心所現」,心清淨現淨土,心不清淨現穢土,一切統統是由心變現。所以修行不在境界上修,要在心地上修。心是根本,心是能變,境是所變,這個一定要搞清楚。

疏【稱理,則自性本來成佛,是十劫義。】

這一句我們看《鈔》的解釋。此地的『十』,不能把它看作一個定數,它是表法的。底下舉《華嚴經》做一個例子:

鈔【華嚴舉十,是表無盡。即今自性成佛以來,何止威音那邊更那邊,塵沙劫又塵沙劫也。】

這是給我們講真話。這幾句《演義》有小註:

演【華嚴舉十表無盡者,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

舉一個「十」,舉一個「終」,取它圓滿的意思。

演【千為十百,萬為十千,經中數事,必舉十者,表無盡也。】

這是我們從《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無論說哪一法,它都說十法,這就是代表法法無盡,法法圓融、法法無礙,顯示出《華嚴》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此地也有這個意思,因為本經古德稱為小本《華嚴》,所以它裡面的義趣跟《華嚴》沒有兩樣。《華嚴》講四無礙法界,本經也具足四無礙;《華嚴》講「十玄門」,本經也具足十玄門,這是其他經典裡面所沒有的。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為中本《華嚴》,《阿彌陀經》為小本《華嚴》,的確是有根據的。這是說明,自性本來成佛是無盡的、沒有邊際的意思。佛在《華嚴》、《圓覺》上明白的跟我們宣示,「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就是從這個地方看的。所以這是談不上時間,這個地方「十劫」就是表無始無終,表這個意思,本來成佛。

『何止威音那邊』,「威音」是講威音王佛,這是世尊在經典上跟我們講,說無量劫之前,這個數字非常大,有一尊佛出世叫做威音。經上常說,威音王之前,沒有老師,自己可以悟道;威音王之後,如果沒有師承,那都是天然外道。所以威音王以後應當要有師承,這是我們在《壇經》上玄覺禪師那一段看到的。

鈔【若定執十劫,昔人道,猶是王老師兒孫。】

有些人看到這個經文他執著,經上說「十劫」,他就執著真的有十劫。真的有十劫有沒有錯?沒錯,見得淺。如果能見到阿彌陀佛本來成佛,這就見得深,意思就圓滿。事相上講十劫,是從跡象上看,是阿彌陀佛現前這個階段示現在西方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希望我們讀經、聽教都能消歸自性,這裡頭有無量的功德,不希望我們僅僅執著在言語文字相上,這樣雖然能往生,品位很低,凡聖同居土。如果能在經上處處見性,稱理就是見性,就是消歸自性,將來往生西方極樂是上上品往生,生實報莊嚴土。從這個地方能見到大師對後人的苦口婆心。『猶是王老師兒孫』,這是禪宗的公案。

演【猶是王老師兒孫者,南泉姓王,常自稱王老師。】

禪宗南泉祖師也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他俗家姓王,所以常自稱王老師。

演【黃檗至南泉。】

黃檗禪師在禪宗也是很有名,這都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黃檗是晚一輩,年輕的時候參學,就是到南泉那裡向他請教。

演【一日齋時。】

有一天中午午齋的時候。

演【捧缽向南泉位上坐。】

黃檗的境界也相當高,他在用齋的時候捧個缽到南泉的方丈席坐下。南泉當時是方丈和尚,黃檗是清眾。

演【南泉來見便問。】

南泉一看到就問他。

演【長老什麼年中行道。】

禪宗中真正有道行的人,不管是久學或者是初學,久修初學他們眼睛裡面都是平等的恭敬。正如同六祖大師當年在黃梅,他是已經明心見性,見到寺院裡面帶髮修行那些十幾歲的年輕人,他都稱上人,這個稱呼非常恭敬、非常客氣。自己謙虛,稱他為長老,「長老,你什麼年中行道」?行道就是修行,這句話的意思是:你修行多久了?

演【檗雲威音那畔。】

他這個答覆也很了不起!你問我什麼時候開始,我說威音王佛以前,威音那畔。

演【泉雲猶是王老師兒孫。】

南泉說:那你還不如我,你還是我的晚輩!這個話,諸位能聽得懂嗎?他們兩個一問一答,裡頭含什麼意思?『威音那邊更那邊』,這不得了!為什麼還比不上南泉?這裡面真正的意思,黃檗還著相,南泉已經不著相。雖然你講到「威音那邊更那邊」,還是著相!依然落在數量裡面,他還沒有完全把妄想執著打掉,還有妄想執著。南泉妄想執著沒有了,沒有了就說不上什麼年代。一個是著相,一個離相,這不能比!意思是:還是晚輩,還沒有跟我平起平坐。

這個地方取禪宗這個比喻,說明定執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這是著相,著相就決定不能見性;離相,才曉得本來成佛。阿彌陀佛本來成佛,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本來成佛?自他不二。蓮池大師真正的意思在此地。

化主阿彌陀佛這一段介紹完了,下面要介紹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這些大眾。前面一段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師,現在我們看看那一邊的同學。

◎【二化伴 初見在 二往生】

這一段經文分為兩個小科,前面第一小科是「見在」,第二小科講「往生」。我們看第一段:

◎【初見在 初聲聞 二菩薩 三總結】

第一段裡面有聲聞眾、菩薩眾,後面還有個總結。

經【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

疏【主必有伴,先聲聞,次菩薩。】

老師一定有學生,如果沒有學生,他怎麼能稱老師?學生裡面有聲聞、有菩薩。

疏【明皆賢聖之侶也。】

這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是聖賢人,沒有凡夫,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我們在大經裡面看到,西方世界是純一菩薩世界,說天人、說聲聞,有另外的一個意思,不是真正的天人、聲聞。稱『聲聞』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他在他方世界是證聲聞果的,從初果到四果統統都有,聽到這個法門歡喜信受,發願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從前是聲聞,還稱他聲聞,這是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西方世界雖然是平等世界,但是斷惑不相等。如果在西方極樂世界,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還沒斷,就稱他聲聞,因為他跟十方世界斷證的小乘果位相等。十方世界見思煩惱斷了,證聲聞果,在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這帶業往生去的,到那個地方當然先斷見思,見思煩惱斷了,就等於他方世界的聲聞。千萬要記住,西方世界連聲聞、緣覺都沒有,哪來的人天!

疏【今初聲聞,聲聞者,聞四諦聲教而得證果。阿羅漢者,揀非前三也。不言緣覺,攝聲聞中故。非算數者,甚言其多也。】

這些都不必細說,我們看下面《演義》,這一段可以說是佛學常識。

演【四諦聲教者。】

這是講苦集滅道。

演【一、苦諦。】

「諦」,就是真實的意思,一般人講真理,真真實實的事情。「苦」是講果報。六道苦,這是事實,一般人在苦裡不知苦,這是愚痴。所謂覺悟,就是知道人很苦,知道六道很苦,這就是有相當深度的自覺。知道六道苦,他才肯發心離開六道。如果在六道里還沒有覺察到苦,他怎麼可能想離開六道?迷覺就是從這裡分的。知道人生苦,知道六道苦,這個人覺悟了,這個人開悟了。

演【二十五有,依正二報是。】

二十五有,《教乘法數》、《佛學辭典》有解釋。「有」就是有生死果報,有因當然就有果。佛把六道輪迴裡面因與果分成二十五類,稱為「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分配在三界六道。「依正二報」,這是總說。

演【別則二十五有,總則六道生死。】

「二十五有」不常說,因為太痲煩、太多了。我們常常把它歸納,說它的綱領,綱領就是六道裡面依報、正報。

演【一、地獄道,作上品五逆十惡者,感此道身。】

造業輕重在心!譬如造惡業,他的心很猛很利,這個造得就重。譬如殺生,用怨恨心、極深的仇恨心,手段非常殘酷,這個罪就重,結罪結上品罪。「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如果他用的是噁心、惡意,這罪就很重。「十惡」,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心裏面貪、瞋、痴。無論是對世法、對出世間法,只要有十惡在,統統是障道!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參禪,為什麼不能開悟?不要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什麼原因?十惡這個習氣太重,障礙我們修行,障礙功夫,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如果繼續再造,就是造地獄。地獄從哪來的?自己造的,自作自受,誰都沒有辦法去救你。千萬不要以為地藏菩薩是幽冥教主,將來墮地獄,地藏菩薩會來救你;存這種心就錯了,地藏菩薩也救不了你。地藏菩薩能救的是覺悟的人,本身覺悟了,他可以幫忙;你本身不覺悟,佛菩薩幫不上忙,絕對不是他不慈悲。

演【二、畜生道,作中品惡逆者,感此道身。】

「惡」就是十惡,「逆」就是五逆。造五逆十惡的心比地獄道稍微輕一點,沒有那樣毒狠,這是到畜生道。

演【三、餓鬼道,作下品惡逆者,感此道身。】

下品,造作五逆十惡的心就更輕微。這一段《演義》是用十善、十惡來解釋六道輪迴。

演【四、修羅道,作下品十善,感此道身。】

他修不修十善?修十善。為什麼修十善稱為下品?修十善的時候,心裡帶著傲慢,所謂貢高我慢。這樣的人,我們在現前往往也能見到。他真的做好事,雖做好事,總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在寺院裡面做好事比賽,譬如出功德做一個事情,人家出一萬,我出兩萬,我要在人家前面,這是傲慢心、貢高心,這都是下品善,將來在阿修羅道享福。這很痛苦,阿修羅是鬥爭堅固,不但跟外人斗,自己跟自己也要斗。

演【五、人道,四洲不同,皆苦樂相間。在因之時,行五常五戒,及中品十善,感此道身。】

「四洲」,是講須彌山的四面,四大部洲,每一洲的人種不相同,但是因果相差不多,「皆苦樂相間」,有苦有樂。過去在因地「行五常五戒」,五常是儒家所制訂,儒家教育是以倫常為主,這是教學的宗旨。「倫」是倫理,「常」就是道德規範,換句話說,做人基本的條件:仁義禮智信,這叫「五常」。「常」是永恆,決定不能改變、決定不能缺少,就像我們人生活在世間一定要吃飯、喝水,不吃飯、不喝水,人就不能生存。《左傳》說「人棄常,則妖興」,人要是沒有五常,這個人就是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不是青面獠牙,青面獠牙那個妖魔鬼怪不能害人,為什麼?我們一看到害怕,老早都躲起來了,害不了人!真正害人的妖魔鬼怪,你見到會很歡喜!仁義禮智信這五樣東西統統沒有,就是妖魔鬼怪現前。

五常跟佛家五戒相同:「仁」是仁慈,就是不殺生;「義」,應該的,就是本分的,一個人能守本分就不會偷盜,義就是不偷盜;「禮」,就是不邪淫;「智」,就是不飲酒,酒飲得醉醺醺的就糊裡糊塗;「信」,就是不妄語。五戒相當於五常,這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如果這五條做不到,來生得不到人身,三途去了。我們今天所造的,所作所為,當然出不了六道,六道裡面我們造的是三善道還是三惡道?不必去問別人,自己清楚明白。起心動念如果違背五戒十善,必墮三途。佛很慈悲,把這樁事實告訴我們,我們不聽話,還要繼續造,這個不能怪佛,怪自己!責任是要自己負的。

「及中品十善」,一個人能守五常、持五戒,修中品十善,來生才能得到人身。人身難得而易失!我們今天得到人身,就是過去生中「行五常五戒,修中品十善」,這一生感得的果報。如果這一生不繼續努力做,人生很短,失掉之後再也得不到了。佛在大經上常說:人身難得而易失。為什麼難得?我們自己冷靜想一想,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我們起的惡念多還是善念多?這就明了了。如果惡念多,念念違背五常五戒十善,當然就三途去了,哪裡還能得人道?所以想一想,再得人身的確不容易。

演【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

天有二十八種,就是二十八層,每一層天果報不一樣,當然他的因行也就不相同。

演【修上品十善,及禪定為因,感此道身。】

單修「上品十善」,最高只能生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要修禪定,沒有禪定是去不了。欲界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四層天是未到定,禪定沒有修成功,他有禪定的功夫,禪定沒有成就。如果禪定成就,他就離開欲界到色界去了,色界、無色界四禪八定。禪定最低的成就是什麼?禪定裡面沒有欲,什麼欲望?財色名食睡、名聞利養,你還有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你初禪天就去不了,你所修的禪定修得再好,也是欲界的四層天,這裡面受果報。真正禪定修成功,五欲斷掉了,財色名食睡這五種都可以斷掉,飲食可以不要了,禪悅為食。我們今天為衣食奔波,苦不堪言!禪定成功不要飲食了。所以禪定功夫愈深的人,他的飲食愈少,為什麼?心清淨;心清淨,能量消耗少。

飲食是能量的補充、能量的來源。身體是一個機器,機器活動要能量來推動它,飲食就是能量,天天補充。吃下東西,肚子裡面就是個化學變化,把它變成能量吸收,我們叫營養,其實就是能量。這些能量消耗在哪裡?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妄念愈多,你吃的東西就愈多;妄念少,你就吃得少。有些人要學日中一食,要持午,他的妄念很多,妄念斷不掉,又要想學,學是為什麼?還是為名聞利養,充面子好看,我日中一食,你們都做不到。他消耗那麼多,補充東西不夠,結果一定生病,他不正常!人家修定真有功夫,心地清淨妄念少,他需要自然少,所以這是自自然然的,沒有一絲毫勉強。

佛在世時,跟佛的這些出家人每天出去托缽,一天吃一餐。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吃一餐,辟支佛的定功比阿羅漢更深、心地更清淨,消耗更少,半個月吃一餐就夠了。這是什麼?因為他有身體在。如果身體不要了,飲食也就不需要。所以二十八層天,下面六層欲界天有飲食,初禪以上沒有飲食,飲食斷掉了,睡眠也斷掉了。真正有禪定的人沒有睡眠,有睡眠的人證明這個人沒有定。坐在那裡睡覺,那不是定;有禪定的人坐在那裡不是睡覺,他是在入定,跟睡覺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他是清醒的,他不是昏沉的,睡眠是昏沉。

可是色界以上,色界、無色界,從初禪以上,除了修禪定(四禪八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那叫上上品十善。所以初禪以上的人,決定沒有瞋恚、忌妒、決定沒有什麼心裡不高興,如果有這種現象這是欲界的,色界天人沒有。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知道,可以仔細觀察自己到什麼境界。心地稍有一點清淨就誤認為我已經得一心不亂、我已經得禪定,這叫增上慢,這是誤會,不是真正的成就。

演【上來所釋。】

以上所解釋的。

演【從地獄至非想天。】

非想天是第二十八層,四空天裡面最高的一層。

演【雖苦樂不同,未免死而復生,生而復死。】

這講六道,縱然修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有數量的,時間到了還是要輪迴、還是要墮落,而且墮得很重。墮得重的原因,就是將要墮落的時候他毀謗三寶,認為佛欺騙了他,他不知道他的境界沒出三界,他認為他那個境界就入了無餘涅盤,就成佛了,「成了佛怎麼還會退轉?怎麼會墮落?那以前諸佛所講的話全是騙人的。」所以謗佛謗法,毀謗三寶決定墮地獄,這謂爬得高摔得重,一個跟斗栽下來到地獄去了,地獄裡面多半都是這些眾生。

演【此是藏教實有苦諦。】

四諦配在藏通別圓四教。藏教,我們六道凡夫所認識的,我們長時觀念當中所感觸到的,確確實實六道輪迴。這一段講的統統果報。

演【二、集諦者。】

「集諦」是講因,你受的果報,有果必有因。佛為什麼不先說因,他要先說果?這是說法的善巧,因為講果報,這是你當前所受的,你容易感觸到,你能體會得到,然後再跟你解釋什麼原因我們現在活得這麼苦,你會留意去聽教。

演【即見思惑,又雲四住,又雲枝末無明,又雲通惑,又雲界內惑,雖名不同,但見思耳。】

見思煩惱,佛在經上說了很多名詞,名詞不同,意思是一樣的。一樁事情,佛為什麼說許多名詞?這是有用意的,佛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言說相,所謂依義不依語,名字隨便怎麼說,只要意思是這個就對了,不要在名相上去執著去爭論。所以這種說法目的還是破執著的。在這些名詞上,我們最常用的就是見思煩惱,你懂得什麼叫見思煩惱,底下講四住煩惱、枝末無明、通惑,界內惑就是三界之內的迷惑,你就都明了了,一個知道,統統都曉得了。

演【見惑有八十八使。】

見惑有八十八使,也叫做八十八品,思惑有八十一品,就是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總共九九八十一,這叫見思煩惱。集諦就是見思煩惱。

演【以五鈍五利十使。】

「使」是比喻,在從前,人犯了罪,公家派公差抓人,「使」就是抓人的,好像現在的刑警隊一樣。諸位想一想,見惑這個刑警有八十八個,思惑有八十一個,這麼多刑警天天在伺候你,要抓你,你還能跑到哪裡去?你沒有法子,跑不掉了。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我們把這些歸納為五鈍使、五利使,只要把這十條搞清楚,八十八品跟八十一品大致上都可以了解。「五利」,利是講猛利,雖然猛利,但是要斷還真的比較容易,這是講的見惑。見惑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三個是戒取見,第四個是見取見,第五個是邪見;總而言之,這五大類就是我們現在所講錯誤的見解,見是見解、惑是迷惑,你的見解錯誤、見解迷了,有這麼五大類。思惑,思是思想,你想錯了,你的思想迷了。思想上有迷惑,也有五種:貪、瞋、痴慢、疑。總共合起來十種,就是五鈍五利十使。五鈍是思惑,五利就是見惑。

我們一般人都把這個身體看作是自己,這叫「身見」,這是一切禍患罪惡的根源。善惡標準在哪裡?佛給我們說,凡是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我們往往聽不懂,我自己有好處、有利益的,怎麼叫惡?諸位想一想,你明白見思煩惱,你就能覺察到,凡是自利的,自利是增長我見,我要破除!要破身見、破我執。你這我執、身見天天在增長,念頭一起來先想著我,說老實話,我們一切修學都沒有這個增長來得快,來得堅固!起心動念沒有別的,頭一個是「我」,你說這個我執多堅固,怎麼能出得了三界?你要想出三界,要破我執。佛說過,人我執、法我執,破了人我執就證阿羅漢、辟支佛果,破法我執就證菩薩、成佛。所以我執不容易打破,起心動念第一個想到我,有幾個人把我忘掉?所以菩薩法,第一個修布施,布施用意在哪裡?希望把我忘掉。布施是念念想別人,不想我!這個利益無量無邊,能叫你永脫輪迴,真正了生死出三界!哪裡是布施一點財物,得一點人天有漏的福報,不是那個意思!布施的目的就是把我見、我執舍掉。佛教菩薩念念不想自己,念念想眾生,這個方法比小乘的確要高、要妙。小乘破我執非常不容易,他的方法很笨拙。大乘菩薩這個方法善巧,他就是起心動念都不想自己,念念想如何利益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得利益了,自己是眾生之一,當然也得利益。所以他沒有替自己著想,這是大乘菩薩修學的善巧方便。所以,頭一個破身見。身見的禍患無窮!不但是了生死,就是我們念佛往生淨土,它也是第一個大障礙,只要有這個東西存在,很難往生。

第二是「邊見」,邊見是錯誤的見解。邊見是什麼?六道凡夫個個都有,就是今天科學家所講的相對的觀念。相對是二邊,我們說我,我的對面是他,都是相對而建立的。有長,長的對面是短;有大,大的對面是小;善的對面是惡,這叫邊。你有二邊的見解,二邊的見解不是真的,二邊的見解是迷不是悟。六祖在《壇經》裡說,二邊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有二邊,你的心怎麼會清淨?換句話說,禪定決定得不到。你要想真正得禪定,我們念佛人想真正得清淨心、得功夫成片,必須把二邊捨棄。

我們在《壇經》看到,惠明追六祖,去奪他的衣缽,最後被他追到了,這個衣缽真的有護法神護持著,他是四品將軍,居然衣缽他拿不動,這才真正發慚愧心,曉得這不是人力可以奪取的。向惠能求法,惠能教給他:「不思善,不思惡」,善惡是二邊,邊見!你把這二邊放下,二邊都捨棄。這個時候點他一句,「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他在一句話之下就開悟了。我們為什麼不能開悟?二邊沒舍掉。他那時候是至誠恭敬,真正懺悔心、恭敬心,老師怎麼教他就怎麼做。二邊舍掉之後,一句話就點醒了。迷悟實在講一念之間!我們今天怎麼點都點不醒,不能開悟,就是你從來沒有曾經一剎那離開二邊!西方科學家說我們是生活在相對的世界裡,相對的世界就是佛法講的邊見。

「見取見」跟「戒取見」,這兩種就是中國人所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就是執著!戒取見是因上的成見,見取見是果上的成見。成見都是錯誤的,並沒有把事實搞清楚。佛法裡面解釋這兩句,「非因計因」,不是這個因,他誤會以為是因,這叫戒取見;「非果計果」,不是這個果報,誤以為是果報,這叫見取見。

譬如生天,生天是果報,要怎樣才能生天?在古印度有持牛戒的,持牛戒是學牛,牛吃青草,他也去吃青草;牛替人耕田,他也替人耕田,天天吃青草,他以為這個樣子將來他就可以生天了。什麼人修?當然不是普通人,還是相當有功夫的,就是他在修禪定,禪定當中看到牛死了以後生天,他就誤會了,「原來牛死了生天」,看人死了都墮地獄變餓鬼,他就去學牛了。這就是他只看到事實,不曉得真正的因緣。生天是修上品十善,牛怎麼會生天?所謂果報通三世!絕對不是它這一生中做牛有什麼功德會生天,是它過去生中曾經修上品十善,這個時候因成熟了。這個修定的人看到,他不曉得過去的事情,他誤會了,認為這樣就可以生天,這叫做戒取見。

見取見果報,有很多人認為生天,天是永生,因為生到天上這就不生不死了,得永生了,這是個錯誤的觀念。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還是要六道輪迴,何況欲界天?所以這不是真正的果報。不是真正的果報,誤以為是真實的果報,堅固的執著,這叫做見取見,這是錯誤。這兩種,一個是因上的成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都是屬於妄想執著。

第五類叫「邪見」,不屬於前面四種,一切錯誤的知見歸納在一起,稱為邪見。在三界四諦分配之下,總共有八十八品,八十八種。思惑有八十一品,歸納起來就是五鈍使,鈍是很遲鈍,不容易斷,你想斷它,所謂藕斷絲連。五利使是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一覺悟還真容易斷;五鈍使是貪瞋痴慢疑,很不容易斷。

貪是貪愛,這是生死根本。古德常說,「愛不重不生娑婆」,就是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它?就是愛欲在推動,「念不一不生淨土」,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頭要專一。所謂「一」,決定不能夾雜,決定不能間斷,真正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念叫一。「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出三界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的不二法門。所以貪愛一定要斷,決定不是個好東西,我們生生世世被這個東西害慘了。瞋恚是地獄的業因,愚痴是畜生道的業因,傲慢、懷疑是斷善根的業因。為什麼我們的善根不能現前?傲慢,對於聖教懷疑,跟你講了不相信,這就難了。古聖先賢無量劫苦修得到的經驗,得到寶貴的教訓,提供給我們,我們不相信,我們不願意接受。像念佛法門是無量諸佛無量劫中修行所得到的結論,最微妙的法門傳給我們,我們對它懷疑,難信之法!

八十八品跟八十一品怎麼來的?《教乘法數》裡頭有表解,這是屬於佛學常識,在此地就不多說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