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00集


時間:2016/8/12 作者:果林果梅

諸位同修,我們掀開影印的這一張,龍舒會集大本的「菩薩功德分第三十四」。蓮池大師引用這一章經裡面的二十三喻,上一次我們講到第八喻,今天從第九喻開始:

【如雷音震響出法音故。】

雷音遠聞,比喻佛說法的音聲如雷灌耳,取這個意思。雷能夠震驚萬物,也比喻佛說法的音聲能夠震動昏迷,所謂破迷開悟,能驚醒一切眾生於無明長夜之中。第十個比喻是:

【如雲靉靆降法雨故。】

這是把佛說法比喻作雨露,能滋潤一切眾生。下雨,我們曉得一定有很濃厚的雲彩,含的水分很多,這雨才能充沛的降下來,佛以此比喻說法。

【如風動樹長菩提芽故。】

風,我們常講春風,春天到的時候所有的植物都發芽,取這個意思。「如風動樹」,風指的是春風、和風,萬物在這個時候開始生長,比喻佛說法就像和風一樣,所謂「如沐春風」,以前讚嘆教師,學生在老師的座下如沐春風,增長智慧,就這個意思。

【如牛王聲異眾牛故。】

現代的噪音實在是太嚴重,影響到人生活的情緒。以前的環境很寧靜,為什麼?這些機械都沒發明。噪音最大的就是牛叫,因為家庭裡面都養六畜,畜生當中是牛叫的聲音最大。從前出家修行人住阿蘭若,「阿蘭若」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寂靜的處所」。「阿」翻作無,「蘭若」翻作音聲,就是這個地方很安靜,聽不到噪音。以什麼為標準?就是以外面牛叫的聲音都聽不到,這個地方就很安靜了。現在車馬的聲音比牛叫的聲音要嚴重得多,現在找個很安靜的環境不容易。這是比喻音聲最大,「異眾牛故」,牛中之王。

【如龍象威難可測故。】

「龍象」有威德,龍我們沒見過,象見過了。你看象那個樣子,它很安祥,好像都在定中一樣,顯示它的威德。佛經裡面常常用這個來比喻禪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真正的禪定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那伽」是梵語,翻成中文是龍象。我們的定要像大象一樣,無時無處行住坐臥它都非常安詳、安定,取這個意思。「難可測故」,如來與大菩薩們甚深的禪定,確實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

【如良馬行乘無失故。】

古時候,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好馬拉這個車可以使你平平安安穩穩的達到目的地。所以把佛說法導引一切眾生向無上菩提的大道,就像良馬一樣。淨宗這個法門比其他法門尤其殊勝,依照這個法門修學能在一生當中圓滿菩提。

【如師子座離怖畏故。】

這也是比喻佛說法,經中常常喻佛說法為獅子吼,獅子吼是比喻法音,「師子座」是比喻佛的威德。獅子是百獸之王,一切野獸都怕獅子,而它無所畏。獅子沒有怕的東西,所以說是「離怖畏」。親近諸佛菩薩修學佛法能離一切怖畏,怖畏當中最大的就是生死。能夠了生死出三界,永脫輪迴,實在說,佛法是唯一的一條途徑。佛法法門雖然多,每個法門都能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法門雖然多,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法門我們能修,有些法門我們修學會感到困難。善學的人必須隨順自己的根性,對於一切法門有適當的取捨。取捨恰當,可以說修學得很多的方便,能在短時期收到殊勝的效果。如果取捨不當,必然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那還好,怕的是步入歧途,後果就不堪構想。

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如何來辨別、如何來取捨,實在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當我們沒有智慧辨別、沒有能力取捨,那麼念阿彌陀佛這是最妥當的,這個法門所謂「三根普被,凡聖全收」,只有好處,沒有副作用。像禪與密很容易著魔,教下容易增長所知障,唯獨念佛法門穩穩噹噹。這句佛號老實念下去,念到功夫得力的時候,自自然然斷煩惱、破無明。在一切法門裡面,講穩當沒有超過淨土法門的,這個法門確實能叫我們離一切怖畏。

【如尼拘陀樹覆蔭大眾故。】

尼拘陀樹是印度的植物,翻作無節樹。這個樹的葉子很寬大,樹蔭很大、很陰涼,在夏天大家都喜歡到這個樹下去乘涼。

【如優曇缽花難值遇故。】

優曇缽花就是我們台灣講的曇花,這花只有在亞熱帶才有,而且開花的時間很短,所謂曇花一現,從花開到花謝只有一個多小時,所以非常難得見到。大陸沒有這個花,我們過去只聽說「曇花一現」,到台灣才看到,而且還得半夜看,它是夜晚開,白天這花已經謝掉了。這是比喻佛法「難值遇故」,像曇花不容易遇到,正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要珍惜這個無比殊勝的因緣。

【如金剛杵破邪山故。】

在古代兵器裡面是以金剛杵最為鋒利,其他的兵器碰到它,它能把別的兵器折斷,它本身不會斷,這是講武器裡面最堅固銳利的武器。「破邪山」,邪山是邪見的高山。佛在經上常用金剛比喻智慧,《般若經》裡面有《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它就是用金鋼杵來做比喻,比喻這智慧勇猛能破除邪知邪見。邪見高山,唯獨佛法能破除。

【如梵王身生梵眾故。】

「梵」是清淨的意思。這是以大梵天王來作比喻,大梵天這個世界是非常清淨的世界。能「生梵眾」,比喻佛法能淨化人心,能淨化國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清淨世界。

【如金翅鳥勝毒龍故。】

「毒龍」比喻貪瞋痴三毒。龍的剋星就是金翅鳥,金翅鳥吃龍,所以龍最怕金翅鳥。金翅鳥我們沒見過,只是在佛經裡面看過,說這個鳥很大,翅膀一撐開有幾千里、幾萬里。佛在經上這樣說,我們也用不著去考證,也用不著去懷疑,但是講經要有講經的善巧方便,對現代人講到金翅鳥,就不要用古人註解那樣詳細的形容,使聽眾聽了起反感。總而言之,現在是龍也沒有了,是金翅鳥也沒有了,只有在古典裡頭有記載。「金翅鳥」,佛真正的意思是比喻定慧,能斷煩惱。

【如空中禽無住跡故。】

這一句是說佛菩薩的心行,也是講甚深的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金剛經》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就是「應無所住」,你這心才會清淨。無住無念是八地菩薩以上的境界,聖者尚且難以做到,何況我們凡夫?但是我們要知道,本宗它的殊勝處就是指方立相,它不是「無住跡故」,它是有住,心就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個容易修!所以這一句是《金剛經》上的境界,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那樣的菩薩,才是這個境界。所以,我們要往這個目標去精進。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你能放下愈多就愈好,要把它放下,不要執著,不要放在心上,也就是說要學到心無牽掛。心無牽掛,就無所住!所以住就是你心裡還有牽掛,你心就有住;心裡沒有牽掛,就心無所住。無所住而後生心,生什麼心?生普度一切眾生之心,這個就對了。

【如雪山照功德淨故。】

佛在經上常用雪山做比喻,因為當年釋迦牟尼佛出現就是在現在的尼泊爾,距離雪山很近。雪山就是現在的喜馬拉雅山,終年積雪不溶化,雪的顏色是白色,看起來很清淨,一塵不染。佛常用雪山比喻身心的清淨,身心清淨叫做功德,這個諸位要記住。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為什麼會有福德?因為功德是見性,真性裡頭本來具足,福德也是本來具足的,所以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面不一定有功德,福德裡頭可以說沒有功德。一個人修的福報很大,心不清淨,還有迷惑顛倒。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功積德,不要著相修福。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得很好,著相修福,到臨命終時,福救不了,福沒有辦法救你超越輪迴。功德可以幫助你超越輪迴,福德是不行的,所以要知道修積功德之可貴。怎麼修法?大經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都是功德。

【如慈氏觀法界等故。】

「慈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慈悲平等。「彌勒」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慈悲」,意譯稱為慈氏,梵文稱為彌勒。中國人造彌勒菩薩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所以中國彌勒菩薩的像跟印度、西藏都不一樣。西藏的彌勒菩薩像有一點像我們觀世音大勢至那樣的像一樣,沒那麼胖,瘦瘦的。中國人造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圓寂的時候,自己說出身分,他告訴人,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他就圓寂,這個是真的。現在有很多人說他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如果說了他就走,這個我們相信是真的;說了還不走,這靠不住。中國古時候的大德,的確有不少是佛菩薩再來的,他的身分一暴露,只要有人知道,他決定不住世就走了,這是佛門的規矩。說了不走,這個不可以的。我們塑他的像,取的意思就是慈悲平等。所謂「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代表這個法門。「法界等故」,等就是平等,彌勒菩薩這真正叫大慈大悲,在他眼睛當中看十法界都是平等的。

到這個地方,這是二十三個比喻都說完了,這二十三個比喻都是讚嘆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薩他們的殊勝功德,可以說是圓滿具足。我們再把底下這一段文也念下去:

【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

前面一句是菩薩自利行,後面一句是菩薩利他行,自利利他。但是諸位一定要知道,要想利他,一定要先自利,自己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怎麼能夠幫助別人?自己的心不清淨,就不可能幫助別人達到清淨;自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也沒有辦法幫助別人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發菩提心一定要先修自己,修自己,這兩句就很重要了。

「專樂求法」,樂是愛好,心無厭足。法要到哪裡求?諸位一定要記住,法絕對不是在三藏經典裡面,三藏經典裡面沒有法;但是法也不離三藏經典,你要真正求法要一門深入。說明三藏經典裡面沒有法,就是叫你不要迷信經典,不要樣樣都學,那就壞了,保證你一生當中什麼也求不到,所以說沒有法。如果你在三藏經典裡面取一部去深入,那法就在經典裡面,你要是多學,多學裡頭沒有,學一樣,一樣裡頭有,這個很奇怪,大家好好的去想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一門才能成就你的「清淨平等覺」,學多了不能成就,增長邪知邪見。

「常欲廣說志無疲倦」,這講幫助一切眾生,正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發真實的道意,菩薩要不要去教他?要去。菩薩說法教學絕對不是講求聽眾要多的,多了,說法就很歡喜,人數少,說法精神也沒有了,那是錯誤的,那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說法的目的是教他開悟,是教他成就。一個人能悟,一個人能往生,這個了不起!一個大的法會,幾千人聽、幾萬人聽,聽了之後沒有一個人開悟,沒有一個人能往生,這白說了,這個沒有意義!所以說法要講求成果,有幾個開悟?有幾個依教修行他真往生?成果看這個,不是看聽眾多少,也不是看供養多少,那都沒有用處的,那是假的。所以說法是不疲不厭,不捨一人。

【擊法鼓建法幢。】

「擊法鼓」是比喻宣傳,今天講宣傳,過去佛門術語叫種善根,接引眾生,為一切眾生種善根。「建法幢」,這就是建立道場,講經說法的道場。道場有有形的、有無形的,有形的就是建立寺院庵堂。諸位要記住,廟是供養神道教的,鬼神、天神住的是廟,諸佛菩薩沒有住廟的,廟跟祠都是供養鬼神的。這是建立有形的道場。無形的就是講經法會,一天也是道場、兩天也是道場;一個小時也是道場、半個小時也是道場。隨時隨地,你給別人講佛法,勸人念佛,那就是道場,這是無形的道場,都稱之為「建法幢」。

【曜慧日除痴暗。】

這是講弘法,為別人說法。佛法是智慧,無論是用什麼樣的方式,這就是講的善巧方便,無量法門,它意義只有一個,都是幫助人破迷開悟。「曜慧日」,這個慧是每一個人自性的智慧。「除痴暗」,痴暗是無明。給他增上緣,幫助他破除無明,開啟智慧,這是說法宗旨之所在。破迷開悟之後,接著要修行,修行修的是什麼?破除習氣。古德常說:「理可頓悟,事須漸除。」頓悟就是恍然開悟,明了了。明了之後,習氣去不掉,習氣難除,那就得:

【修六和敬。】

「六和敬」在佛法裡面是根本法,一定要修學的。我們修淨宗的人,六和敬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我們的見解一定要依據《無量壽經》,或者依據淨土五經,大家都以經典上的見解,就是想法、看法,做為自己的想法看法,思想見解就一致,就相同了。戒律也在《無量壽經》裡面,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從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戒和同修」。

【常為導師。】

「導師」是佛的身分,在世間只有佛被人尊稱為導師,或者稱為大師。此地讚嘆西方極樂的諸菩薩,他們到他方世界去幫助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現佛的身分出現,常常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一切世界裡。

【為世燈明最勝福田。】

「燈明」就像夜晚航海海中的燈塔一樣,指出一切迷惑眾生一條光明的道路。佛菩薩要給一切眾生做光明眼,也是一切眾生真實的福田。眾生要想修福,說實在的話,最殊勝的福報是在三寶。所以,供養三寶是無上的福田。單單修福,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種福,我們講福田,福田有比較,最殊勝的福田,《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法布施。法布施勝過財布施!法布施裡面最殊勝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們能夠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這是最勝的福田。

要知道怎樣修法,《無量壽經》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假使供養恆沙聖」,聖是聖人、諸佛菩薩,供養多少?恆河沙數那麼多,佛告訴我們,「不如堅勇求正覺」。求正覺,那是依教修行供養。前面是財供養,供養恆沙聖,都不如依教修行供養。所以修最勝福田,不要錢。有些人說:我家裡很窮,沒有錢!我看到經上講要修最勝福田,我看了只有羨慕,自己沒法子修,殊不知最勝福田不要花錢的,人人可以修的。有錢的人可能就有障礙,他修不到這福田,他只能修一點小福,去供養恆沙聖去了。

【拔諸欲刺以安群生。】

這句是講持戒的功德,無畏布施。「欲」是欲望,是煩惱的根本,一定要覺悟,要把它連根拔除。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所謂「無欲則剛」、「有容乃大」,這些都是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中國人所說的。「欲」這個字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如果我們不希望來生再搞生死輪迴,這的確是要把它拔除;你不拔除,決定不能超越輪迴,佛法修得再好,來生還是要輪迴,把你所修學的變成人天福報,這就是古人講的,這是毒藥。我們學佛,佛法是醍糊,碗裡還有一點點毒藥,醍糊裝進去之後統統變成毒藥了。這就說明,我們有貪瞋痴慢、有欲,還有一點點存在,所修積的無量功德都變成人天有漏福報,它變質了,這個非常可惜。所以修行次第,四弘誓願擺得很清楚,一定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那個法門所修學的是真實智慧。煩惱沒有斷乾淨,所修學無量無邊的法門到最後都變成人天福報,這不是真智慧。

【功德殊勝莫不尊重。】

這是讚嘆這些菩薩們,功德殊勝像前面二十三種比喻所說的。這些菩薩在極樂世界、在他方世界,上至諸佛,下至一切眾生,對於這些菩薩沒有不尊重的。像在我們這個世間,文殊、普賢、觀音、勢至沒有人不尊重的。

【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讚嘆。】

菩薩天天自修,天天教化眾生,幫助諸佛接引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的心行就是一切諸佛的本願,所以佛哪有不讚嘆的。接引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本願。其他一切法門不是諸佛的本願,因為諸佛的本願是希望你這一生就成佛,結果你沒成佛,成了菩薩、成了阿羅漢,好,是不錯,也很好,不是他的本願。本願是教你成佛,九界眾生唯有念佛往生才是一生成佛,所以這是如來的本願。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拿這個法門來勸別人修學,這都是符合如來的本願,這個人必定為一切諸佛所共讚嘆的,我們在此地得到證明、得到印證。你學別的法門,勸別人修學,得不到諸佛讚嘆。

【究竟菩薩諸波羅蜜。】

這一句是說明諸佛讚嘆之所以。佛為什麼讚嘆?因為你所修的、你所傳的、你所教給別人的,是究竟菩薩的諸波羅蜜。這一句確確實實指的是什麼?給諸位說,確實所指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六字洪名就是「究竟菩薩諸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是「到彼岸」,這是從文字表面上翻譯,它真正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菩薩行的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無上菩提,也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六字洪名。

【修空無相無願三昧,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

這是繼續再讚嘆菩薩的真實功德。前面這一句是總說,下面是別說。「空」是講的真如本性,性是空寂的,本性就是真心,真心是空寂。「無相」,無相是不著相,相是有的,相是假有,相是相續有,相不是真有,所以對於一切相不執著。「空」就是心地清淨,本來無一物,世出世間一切法相都不執著。「無願」是沒有妄想,沒有取著,這叫無願。這些菩薩所住的,心地清淨,不著相,無妄想執著,這叫無願。「三昧」是正受,他們是正常的享受,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我們今天修行,說實在話,障礙太多,業障深重!「空、無相、無願」這五個字是消除一切業障的靈丹,在佛門裡稱為「大三空三昧」就是這一句。我們今天與這五個字恰恰相反,第一個:我們心裡頭有,空不了;不但有,有的太多了,無量無邊,數都數不清,就是有無數的牽掛。這有,這不空!對外面著相,一切萬象當中有喜歡的、有討厭的,執著!與這個違背了,有願有求。與這五個字完全相違背,這就苦了。

諸佛菩薩跟我們恰恰相反,人家心地清淨沒有牽掛,世出世間一切法相統統不執著,他也沒有願,他也沒有求,度眾生不是講有求度眾生、想度眾生,錯了。怎麼會度眾生呢?感應道交!譬如我們身上這地方有痛癢,手趕緊去摸摸它。是不是這個手常常念著「我要去幫助它」?沒有念!只有它有一點痛癢的時候才去摸摸。眾生有感,佛自然就有應。佛有沒有願?沒有。佛有沒有想?沒有。唯獨無願無求才能感應道交,一個眾生也沒漏掉。我們雙手對身體任何一個部分沒有想、沒有願、沒有求,哪有痛它就去搔一搔,去幫助它一下,就跟這個一樣的道理。我們今天是大錯特錯,念著我們要普度眾生!毛病都生在這個地方。你說「我無願無求」,別人一定說「你這個人真消極,一點慈悲心都沒有」。實在講,完全不解如來所說義,沒體會到。這的確要很冷靜的去想想,細心去體會。

為什麼經上常講「空、無相、無願」大三空三昧法門?實在講,要想契入實相,證得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都要具備這三個條件。淨土宗三個條件比這個要低很多,淨土宗三個條件是「信、願、行」,保證你往生,這三個條件是保證你得理一心不亂,保證你明心見性,所以這個難!難,要知道它的功德利益,要發心認真去修學。能夠不牽掛的,就應當要放下。還有不能不牽掛的,諸位同修看倓虛法師的《影塵回憶錄》,好好的去體會。倓虛法師那時通過這一關也相當不容易,也很多年,最後他想:兒女、妻子、家庭,萬一我死了,他們還不是要活!想到死之後,出家的決心才下下去。本來出家有牽掛,想到:就當我死了。他出家以後,他的太太、兒子都出家了,而且都有成就。這是近代高僧裡面非常難得的一位法師。你要是想到死,還有什麼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不能帶走。如果再深入去觀察,放不下,有來生的「生、老死」,還要搞這一套。果然一切都放下了,十二因緣的「有」就沒有了。十二因緣裡頭能夠下手斷掉的是「愛、取、有」,能在「有」這裡斷掉,十二因緣斷了,六道輪迴超越了,這是真正的功夫。

菩薩跟我們凡夫不同,有的時候菩薩示現跟我們凡夫一樣,和光同塵,我們看不出來。真正不一樣是我們有牽掛,他沒有牽掛。換句話說,我們有情,菩薩無情,他的情變成智慧,他是理智,我們凡夫動感情。凡夫是把理智轉變成感情,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覺悟了就是智慧。佛在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就是迷悟!悟了,煩惱的感情就變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變成煩惱、變成感情,就是一念的覺迷。一念覺,超越六道輪迴;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墮落三途,這個利害得失太大了。

這五個字,我們要牢牢記在心裡。佛法,學佛的人在這世間,一切隨緣不攀緣,千萬要記住,出家在家統統一樣,因為我們目標都是一致的,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心不清淨,著相,有願有求,都障礙你往生,障礙你清淨心。換句話說,念佛功夫為什麼不能成片?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你去找那個原因,原因不外乎「空無相無願」,你就曉得這五個字的重要性,所以要盡一切可能去做。

能這樣認真去修學,下面得的是果報,「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不生不滅的受用是從空無願無相而來的。不生不滅在此地,我具體的報告同修們,這是指念頭,一個妄念都不生,不生就沒有滅了。經論上告訴我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你這個心也不生,法也不滅,萬相如如,這是什麼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實在講就在現前!無有一法不真實,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這就叫「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這是得大自在,《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這個就像觀自在菩薩,沒有兩樣!

【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聲聞、緣覺是二乘,二乘叫自了漢,還有很嚴重的病態在,所以他不度眾生。雖然性空他體會到一些,他還著相、還有取著,所以聲聞緣覺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無明沒破。三德裡面,就是法身、般若、解脫,他只得少分的解脫,沒有般若,也沒有證得法身,不能跟菩薩相比。這些菩薩遠遠的超越聲聞緣覺,不是聲聞緣覺能夠跟他相比的。末後這一段是總結,佛叫著阿難,告訴他說: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如是」指前面所說的,「彼」是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句也非常重要,決定不能輕易把它看過去,為什麼?有我們自己一分在裡頭。前面說的菩薩有這麼多的功德,你想不想具足?你如果想具足,念佛求生西方,你統統具足。很想具足,又不肯念佛往生西方,想也是空想、也是妄想,與你自己沒有分。

「彼諸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要是真正發心,一心一意嚮往西方,雖然我們現在還沒去,這些功德隱隱約約的我們也具足。雖然好像沒看到這個功德,這種功德的氣分我們已經很濃厚,還沒有見到火,暖氣已接觸到,真的是如此。信願不強烈,沒有這個氣分,沒有這個感觸。如果堅信切願,你這個經文一念會有這個感觸,好像每一條自己都很接近,逐漸就入了這個境界。佛所說的不過是略說幾種而已,實在講,每一種細說都是無量無邊。

【我但為汝舉要言之。】

釋迦牟尼佛說,前面所講的不過舉幾條重要的略說而已。

【若廣說者雖歷一劫不能窮盡。】

「廣說」就是詳細的說,如果要把西方世界的菩薩他們所具足的功德詳細說,說一劫也說不完。這些話,對佛法不了解的人看了不以為然,認為釋迦牟尼佛很會吹牛。我在初學佛的時候,認識一個台灣大學的教授,他看過一些佛經,他說:這世界上最會吹牛、最會說大話的就釋迦牟尼佛,他說的那些話連我們平常想都想不到。這是學者看佛經,他的確不解如來所說義。《金剛經》在中國這樣盛行,他說他看過。我說:你看得怎麼樣?「像兩桶水倒來倒去,沒什麼意思」。學者就是學者,隔行如隔山!他認為《金剛經》文字重複太多,其實《金剛經》自始至終沒有一句重複的,這他看不出來。諸位看看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你就曉得了,每一個字,前後雖然字相同,句子相同,當中有一個字不一樣,意思完全不一樣,真是如《華嚴經》上所說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再聰明、再有智慧的人,要是沒有人跟他講經,他也是不懂的,憑自己去看,看不懂的。

佛法要什麼人說?有修有證。假如諸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你就曉得,我們要是憑著經論註解去研究,研究結果就跟那個教授一樣,把意思都錯解了。所以佛法,那個說的人要空、無相、無願,最低限度煩惱輕、智慧長,所以他第一個要斷煩惱,要破我、我所,然後知見才正,接觸佛法,你了解的是正知正見,是如來真實義。我們今天有「我」、有「我所」,有貪瞋痴慢、邪知邪見,我們聽的、讀的、研究的都不是如來真實義,這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覺悟。不要把自己胡思亂想認為是如來真實義,那叫謗佛謗法,這個過失大了!

講到這一段經文,因為大師引用二十三喻,我們把龍舒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這一章,在此地給諸位做了介紹,這個因緣也非常的希有,要不然我們不會去講龍舒的會本。我們在這一章也得到很多的啟示,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