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0五頁:
經【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這一大科的總結,我們看蓮池大師的註解。
疏【結上聲聞菩薩弟子莊嚴,皆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也。論云: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是也。】
這一段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十方到那邊去往生的大眾,經上給我們說有聲聞眾、菩薩眾、人天眾。這個說法,我們在《無量壽經》讀過,是方便說;真實說,西方極樂世界只有菩薩。說聲聞、說天人,他的用意有兩個:一個是沒有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的身分,像我們去往生的,那就人天眾;如果修小乘證得初果以上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算聲聞眾,這是一個說法。另一個說法,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修學斷證的功夫,見思煩惱沒有完全斷,雖然是菩薩,菩薩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到六信位,見思煩惱沒斷盡,算是人天眾;七信到十信心滿算是聲聞眾;初住以上,那就是菩薩眾,是這麼一個說法。從修學斷證功夫上說,有這兩個意思,我們在大本裡面看到。
這是西方世界的莊嚴,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是善惡業這個因緣成就的,所以這世間是惡人多、善人少,一般人心裡的念頭是惡念多、善念少。善惡的標準,凡是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都想到自己,自己的利害,在佛法裡面這叫做惡念。我們一切的造作,第一個想到本身、自己的利益,這就是惡業,這就是造作惡業。菩薩不然,菩薩是念念為一切眾生著想,念念為一切眾生造福,那是菩薩事業,所以兩個世界的因緣不一樣。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留意,與我們求生西方有密切的關係,實在是已經提醒我們,往生西方不單單是念這一句佛號,這佛號要念到得力,怎麼樣得力?念到我們心清淨,把「我、我所」這些妄想逐漸淡了,佛號有力量把這些妄念克服住,這才能往生,我們常講的帶業往生。
西方世界他們的緣殊勝,『皆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這個就殊勝。「彼佛」就是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是阿彌陀佛往昔生中大願大行功德所成就的,這是與十方一切諸佛世界所不相同的,這是一個特別的世界。『論雲』,《往生論》上有兩句偈,『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
演【如來淨華眾,正覺華化生者,淨華即七淨花也,如來因中修七淨花,果上成佛。】
「七淨花」,也叫做淨業,舉出七條,講得非常具體。「七」是表法的意思,不是一個定數,代表圓滿,換句話說,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都要清淨。如何才能得到真正清淨?究竟圓滿的清淨必須遠離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那就是究竟圓滿的清淨,這是佛與大菩薩才證得的。我們初學的人,這個境界是沒有法子得到的。我們希望在這一生中得不到圓滿也能得到少分,少分裡面就是要把見思煩惱斷掉;縱然不能斷,見思煩惱總要一天比一天淡薄,這樣就好。真正一天比一天淡薄,佛號就有力量,帶業往生是這樣的條件才能夠去的。如果佛號伏不住見思煩惱,這個佛號都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不能往生,這一點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切諸佛在因地當中都修淨業,「修七淨花」就是修淨業,所以他能夠成佛。
演【故正覺化生,正覺華指三乘賢聖,以三乘賢聖,將來成等正覺,稱正覺之花也。】
三乘聖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斷了見思,這就是「正覺」,阿羅漢與辟支佛都稱為正覺;再斷塵沙,那就是正等正覺;無明破盡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叫做「正覺之花」。
演【經云: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等。正此意也。】
《維摩經》上講,「直心是道場」。直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有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絕對不會巴結這些眾生,「諂」就是諂媚巴結,並不是要求你們到我這個地方來往生,你們千萬不要把阿彌陀佛看錯了,阿彌陀佛不會求我們的,只有我們去求他。他是有願,有願他沒有心,如果阿彌陀佛要有心,「我發了願叫他們都來,怎麼還不來?」那阿彌陀佛就變成凡夫。阿彌陀佛有願沒有心,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也應該要學佛的心態,我們發願,不要天天用這個妄心去祈求,這是錯的,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讓它任運隨緣,那我們就自在。也有人說,任運隨緣日子很苦!你有苦樂的感受,你沒有做到任運隨緣;任運隨緣是把苦樂二邊都舍掉,換句話說,他有真樂。
佛法沒到中國來,孔老夫子所讚嘆的只有一個人,顏回。顏回那個生活很清苦,「一簞食,一瓢飲」,簞是竹子編的東西,他吃飯沒有飯碗,用簞裝飯吃,喝水沒有茶杯,用瓢,簞食、瓢飲,家裡碗、杯子都沒有,貧困到這樣的程度。「居陋巷」,孔老夫子說「人不堪其憂」,如果是一般人來講,這生活太苦了,必然憂愁,而顏回把這個事情忘掉,他「不改其樂」,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他樂什麼?他樂的是道!如果我們還有生活上的顧慮,這個沒有道心,這個不叫任運隨緣。
在佛門,龐居士一家人可以說真正得道了。他們家裡本來很富有,他把家裡金銀財寶都丟掉,不要了,全部裝在一條船上,船划到江心打一個洞,讓它沈下去,統統不要了。有人問他:你這些財寶不要了,捐獻出來做一點慈善事業不是很好嗎?他老人家說「好事不如無事」,留給後人這句名言。他以後生活怎麼辦?打草鞋。稻草編成草鞋,編一雙草鞋可以賣兩個銅板,二、三分錢,編制草鞋賣幾雙過今天的日子。明天生活,明天再做工。在我們一般人說,這個何苦來,這日子還能過嗎?他一家人快樂無比,這是我們世間人沒有辦法想像的。
我們今天學佛,總得銀行還要存一點錢,日子好過,這怎麼能跟古人比?我們今天學佛是無憂無慮,有房子住,生活不成問題,這是安心學道了。人家什麼都沒有,他也安心學道,他那個心地真正清淨,諂心所決定沒有,換句話說,貪瞋痴慢統統斷盡,心地多麼清淨!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哪一類的眾生?身心清淨的眾生,自自然然感應道交。這是我們要知道的,身心清淨,有願往生,必定得生。
鈔【願者。】
這就是解釋前面願行,彼佛宿因願行功德之所成就,先說『願』。
鈔【大本法藏願云:我作佛時,剎中菩薩,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悉皆如佛。】
這一段是四十八願的願文。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同修,十方世界的眾生,不管是哪一道,十法界包括佛法界都發願往生淨土。也許有人問:成了佛還發願去?對的,沒錯,因為佛有四種佛,除了圓教佛之外,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都發願求生淨土。生淨土幹什麼?去成圓教佛。因為其他的佛都是正等正覺,沒有到無上,唯獨圓教佛才是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十法界的佛菩薩到惡道眾生,如果有緣分遇到這部經典,緣分就是中國人講福氣,他有福氣遇到這部經典,遇到之後能理解、能相信,依照這個經典去修行,西方極樂世界他有分,他能夠去,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他的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跟阿彌陀佛一樣,『悉皆如佛』。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個不可思議,這是真正難信之法。
鈔【今來成佛,得遂所願也。】
彌陀現在成佛了,所以他願願都兌現,沒有一願是假的,這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真的。從四十八願能夠了解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底下這就講行,有願還得要有行,以行踐願,要把大願條條做到。
鈔【行者,大本言爾時法藏教化眾生,修行六度,廣行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也。】
這一段是講『行』。不但阿彌陀佛因地自己修行,除自己修行之外,很重要的一樁事情就是『教化眾生』,要幫助別人修行。諸位要曉得,幫助別人就是自行,自行跟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如果只有自行不肯化他,這個心量不容易拓開,我執不容易打破。菩薩行裡面,說實在話,教化眾生比自行還要重要,念念想一切眾生,把自己就忘掉了,我與我所不破,自自然然沒有了,心才得清淨。心得清淨就有感應,清淨心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這心清淨。如果見思煩惱沒有了,那就得事一心不亂;無明能破一品,就得理一心不亂。清淨心從哪裡修?我勸同修念念為一切眾生,不要為自己。為自己,說老實話,就念這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為自己。為自己,只有這一樁事情,除這一樁事情之外,念念都利益眾生。
我們道場所有一切設施統統是為了利益眾生的,而不是為自己。如果有一念,這個道場是自己的,那就錯了,大錯特錯。每一個住在這個道場,俗話常說「鐵打常住,流水僧」,常住是永遠在這個地方,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來來去去這是流水僧。雖然是流水僧,我在這裡住一天,我有責任愛護一天,我有責任照顧一天,這個愛護、照顧就是利益一切眾生。常住打掃得乾乾淨淨,桌椅擺得整整齊齊,讓大眾到這個地方來共修,這都是利益一切眾生,這就是如來教化的意思。千萬不要以為我在這裡住不了兩天,這裡與我不相干,那就錯了,那你還是自私自利,你的心量太窄小。所以這個意義非常之深。
底下這一句是講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總綱領,『修行六度』。六度,菩薩無量的行門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六大類。第一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到極處,告訴諸位,把你所有的煩惱放下,你就沒有煩惱。你現在有煩惱,是因為你不肯放下;把生死放下,你現在有生有死是因為你不肯把生死放下;把輪迴放下,把十法界也放下,為什麼?因為這些統統是妄想,決非事實。煩惱是妄想、生死是妄想、輪迴是妄想,十法界還是妄想,放下就自在。
第二「持戒」,持戒是守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我們自己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確實超凡入聖,他不是凡夫,是聖人。雖然是聖人,我們還在世間,還跟大眾在一起,我們心清淨,他沒有清淨,所以世間法令規章、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我們樣樣還是要遵守。不但遵守,而且遵守得更嚴格,為世間人做一個榜樣,做一個模範。人人都守法,這個社會和睦,天下太平。這是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守禮守法,可見這個用意很深。
第三「忍辱」,忍辱就是忍耐,無論什麼事情都要忍。實在說,菩薩一切放下,還有什麼忍的?忍對菩薩來講沒有意義。雖然他沒得忍,也要裝出忍的樣子,就是要做忍辱的樣子做給別人看。不僅是有言教,還有身教,自己做一個樣子給大家看。有很多人聽了幾句話不太如意,回去生氣,氣好多天,這個怎麼樣?不能忍,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出世間法要想成就,沒有耐心是不能成功。
譬如念佛,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你沒有耐心就念不下去;《無量壽經》一天念兩遍,沒有耐心也念不下去,一定要忍耐,世出世間事都要忍耐。忍辱是禪定的前方便,也就是預備功夫,不能忍,不可能得定。實在講,佛門的確沒有法子欺騙人。譬如有人說他定功很深,你說幾句他不中聽的話,看他生不生氣?他一生氣,他那個定功是假的,不是真的,有定的人怎麼會生氣?不會的。能忍的人都不會生氣,罵他幾句,他還不高興,這個沒有定功,不但沒有定功,忍辱都沒有修到家,還談什麼定!所以這個考驗一試就出來了。
能忍之後才有「精進」,也就是說才有進步;不能忍的人,談不上進步。一切法都能夠忍,這個人在道業上很有進步。進步裡面要緊的,這是佛要求我們的,要精進,精就是精純,要精進不要雜進,雜是雜亂無章的,那個雖然天天有進步,沒有用處,不能成就,這是功夫白費,光陰也會虛度。然後才能得「禪定」,有了禪定才能生智慧,「智慧」是從禪定當中生的。這是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六大綱領。
『廣行教化』,以這六大綱領普遍推廣,在十方一切法界裡面教化。『致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一切眾生接受佛菩薩教化之後,他有所感動,從此回頭,覺而不迷,那就發了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心,從此以後,他不會迷惑顛倒,他覺悟了,這是覺心。『行今成就,有斯莊嚴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幾乎每一位菩薩都是上行下化,因為他的神通、智慧、辯才、相好、威神都跟佛差不多,神通尤其不可思議,他能夠有無量的分身。本身在佛面前聽佛說法,分身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分身不是分一個身,分無量身,哪個地方眾生有求,他就現身去教化,這個眾生心裏面希望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就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楞嚴》上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都有這樣的神通、智慧、辯才,他都做得到,所以這個法門、這個世界真正不可思議,西方極樂世界無比殊勝莊嚴。這是講「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鈔【淨華眾者,如淨名經。】
『淨名』是《維摩詰經》。
鈔【七種淨華。】
也就是七種淨業。『華』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所以佛家用花來表因行,因圓果滿,因要修圓就結果。這是把菩薩行比喻作花,我們看到花,就要想到我要修菩薩行。菩薩行,具體而說,就是此地講的這七種。這個意思要是明白了,不但在佛堂裡面看到花,這是表法的,表菩薩行,一看到花想到我要修這七種行,你離開佛堂,在外面看到花也要想到。不但在任何地方看到花會想到,手工製造的假花也是花,甚至身上穿的衣服上有花,也是花,只要一看到花,就想到此地講七種淨花,你就要想到。時時刻刻不忘淨行,修淨業,這就對了。不要以為,這是佛前供的花才是表法,不是佛前都不表法,那就錯了。學佛不能學得那麼呆,離開佛堂就沒有佛法,那還得了?佛法無時無處而不在,所以無時無處不是菩薩道場。
鈔【一者戒淨,三業淨故。】
就是持戒。
演【戒淨,謂身口意始終清淨,即正語正業正命也。】
「身」是身體的造作,身體的舉止動作;「口」是言語;「意」就是思想見解,意就是講心。「戒淨」,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意業清淨,因為意業清淨了,身與口沒有不清淨的。佛祖教給我們「持戒念佛」,現在在我們這個社會,乃至今天的世界,談持戒,一般人很難接受,尤其現在講民主自由,個個人都做主,誰守誰的戒?誰也不願意守誰的戒,這個事情難了。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說實在話,戒律不是他制定的,你要說他制定的,那就冤枉他!他還要起心動念給我們來制定這些戒條,說老實話,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那麼戒律是從哪裡來的?戒律是一切眾生本性的性德,我們不知道,我們迷了,他看得清清楚楚,他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來,是我們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良知良能,哪裡是他制定的?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他四十九年從來沒有說一句法,他制定什麼戒律?由此可知,一切戒律的制定、一切經論的言語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絕對沒有起心動念過,所以他清淨。
由此可知,戒是清淨的,我們今天身語意三業都不淨,我們守清淨的戒就能恢復我們自性的清淨。古德說:「清水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就是這個道理。清水珠是什麼?就是戒律。我們今天心不能清淨,要不要用這個方法來淨心?我這個心,怎麼能叫它清淨?佛有淨水珠給你,你不相信,你不要用它,那就沒有法子。我們要識貨!有很多不懂事的人看到,戒律是拘束人的,說儒家制的這些禮,禮是吃人的禮教,哪有那麼嚴重?現在禮不要了,天天打架。
鈔【二者心淨,煩惱結漏盡故。】
第二是心淨。
演【心淨,謂三乘制煩惱,斷結漏盡,即正精進正念正定也。】
這是用八正道來解釋,心清淨。「三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這三種人他能制伏煩惱,「制」就是伏煩惱,這是講見思煩惱,他懂得一定要用理智去克服煩惱。「煩惱」是感情慾望的衝動,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它自然會動作。尤其是現代社會,所謂開放的社會,也就是自由的社會,沒有約束,外面的誘惑力量太大了。諸位要曉得,從前帝王時代,雖然專制,不許可誘惑人造業,禁止動惡念、動貪瞋痴,為什麼?防微杜漸,社會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寧。
三十年前,有人問方東美先生:復興中國文化要怎麼做法?他老人家說:首先,全國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廣播電視一律取消。那時教育部官員聽到搖頭,這個做不到!他說:那就沒法子,這些東西天天在誘惑人造作貪瞋痴慢,破壞中國固有文化,你不把破壞文化的東西從根拔除,沒有法子恢復。諸位從這個地方去看,固有文化能不能復興?不可能!過去永遠過去了,不可能再恢復了。只有極少數的人,真正自己覺悟到,他讀古書,依照古人的教訓去做,他個人得利益。不可能像從前用政治、命令的方式,能夠叫整個社會一切大眾共同來學習,今天做不到了。
要懂得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的欲望,凡是有這些事情衝動引發起來,自己要馬上想到後果,貪瞋痴慢的後果在三途。古人所謂「刀頭舐蜜」,鋒利的刀,刀刃上塗一點蜜,你去舔,甜頭嘗到了,可是舌頭也被割掉了,得不償失。何況是不是有真樂?決定沒有,你所得到的是苦。現前得到的是苦,將來更苦,有幾個人知道?世間人迷惑顛倒,他不曉得這是苦,把苦當樂事,後面還有大苦在等著他,三途果報。唯有三乘,這是正覺、正等正覺,他們不迷,他們清楚,所以心裡起心動念他立刻就能制伏。第一個念是妄念,不要緊,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要覺得快!第二念覺了,念頭就轉過來,我們念佛人第二念就把它轉成「阿彌陀佛」。
現在這個社會誘惑力量太大,機會太多,所以我就告訴人家:你這個家庭,凡是活動的場合,到處貼上佛菩薩像,不要以為這個不恭敬,沒有什麼不恭敬,時時刻刻警惕我,我會回頭,那就對了。我們印很多佛像、很多佛的名號,讓大家到處去張貼,使你二六時中,你眼睛能夠接觸到的,耳朵能夠聽到的,我們用念佛機、用錄音帶,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你回頭!第一個妄念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回到阿彌陀佛來。如果顧慮到有恭敬不恭敬,換句話說,你妄念會增長,那不是佛的意思,佛的意思是希望我們二六時中身心清淨。所以要懂得制伏煩惱真正的意義,制伏煩惱的重要。
「斷結漏盡」,「結」是煩惱的代名詞,開始是伏,伏到最後就斷。我們這個世間人常常說:心裡頭有結。結是什麼?簡單講,執著,想不開、鑽牛角尖,這就是結。結在哪裡?你去找找看,你能不能把這個結找到?整個身心解剖起來,看哪個細胞裡頭有結?找不到!所以給你講那個結是假的,不是真的,是妄想,一定要斷除。「漏盡」就是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這就是八正道裡面「正精進正念正定」。
鈔【三者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故。】
『見』是見解。戒要淨,戒就是生活規範,換句話說,就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要清淨,心要清淨,見解要清淨。
演【見淨,謂見一切法之真性不起妄想,即正見正思惟也。】
一切法,不管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我們對於世間法不迷,對於出世間法也不迷。有很多學佛的人,世間法他不迷了,不容易,很難得,但是他迷於佛法,被佛法迷了。他那個迷還是照樣的,換了個對象,把那個世間法換成出世間法,還是沒用處的。佛法是破迷開悟,沒有叫你換對象。所以真正覺悟之後,他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說明世出世間法他統統不迷了。經論無非是幫助你明心見性而已,經論當中沒有心性,經論當中沒有佛法,佛法在哪裡?佛法在你自己心中,是教你自悟自度,所謂「佛不度眾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見解要清淨。「外不著相,內不動心」,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面都不起一個念頭,起念都是妄念,不起念,見就清淨了。前面這三種都是屬於自分,自分就是自己的、自修的。
鈔【四者度疑淨,見深疑斷故。】
「疑」是疑惑,煩惱裡面貪瞋痴慢疑,疑要是不斷除,對於修行也是很大的障礙。
演【度疑淨者,若見未深,當時雖了,後或生疑;若見深疑斷,名度疑淨。】
諸位一看到這幾句話就想想,我們有的時候聽經好像聽得很懂,出了這大門之後又懷疑了,再過幾天是愈疑愈深,完全都不信了,這就是見解沒有透徹,理論沒搞清楚,才會有這個現象。「見深」就是深入法藏(我沒有說經藏),對於經論有深深的體會,才真正能斷疑生信。深入法藏方法很多,第一個方法就是決定沒有懷疑,用清淨心去讀誦,一遍一遍的去念,念上三年、念上五年、念上十年,不一定什麼一個機緣,你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為什麼?你見得深。讀的時候一門深入,一生念一部經,一部經開悟了,再去接觸世出世間一切法,後得智就圓滿,就無所不知。但是要真正達到大徹大悟,無所不知,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度疑淨是從一門深入。另外就是聽講,聽講也是要不斷的聽,最好是聽一部經。但是這個機緣很難得,現在比較好一點,有錄音帶,回去一遍一遍聽,這是還有這麼個機會。從前難,從前大叢林裡面,祖師大德們講經就講一部,很多的法師一生就講一部經,講完了從頭再講。像清涼大師一生講《華嚴經》五十遍,一天講八個鐘點,一年才能講一遍,從頭到尾講一遍至少要三千多個小時,一年講一遍,他講五十年,五十遍得講五十年,他老人家長壽,他活了一百多歲,你想想看那個心多清淨?《彌陀經》雖然短,古大德有一生講三、四百遍的,他也講一部經。這才能真正做到見深疑斷,這是度疑淨。自己不疑了,這才能教化眾生,你教化眾生的心態、言語才斬釘斷鐵,肯定,不會叫人家聽了模稜兩可,猶豫不決,那得不到利益。
鈔【五者分別道淨,是道宜行,非道宜舍故。六者行斷知見淨,所行所斷通達故。】
演【行斷知見淨者,行謂苦難、苦易、樂難、樂易,四行也。】
演【斷謂斷諸結也,學地中八智,未能自知所行所斷,既得無學,盡智無生智悉自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是名行斷知見淨。】
「八智」是小乘所說的,《教乘法數》、《天台四教儀》、佛學辭典裡面有,我在此地簡單把這八種名詞給諸位說出來。第一是「疾智」,疾是快速,很快就知道,不必要思考,一接觸就知道。第二是「上智」,可見得不是普通的智慧,我們今天講是高等的智慧。第三是「利智」,利鈍之利。第四是「深智」,第五是「解脫智」,第六是「不共智」,第七是「廣普智」,第八是「畢竟智」。這八種智出在《涅盤經》上。佛在此告訴我們,學地當中,你還沒證果,小乘三果以前,對於這八種智並不清楚。自己是不是這樣學,是不是修學圓滿,究竟功夫到什麼程度,證得幾成?他並不知道。必須證到阿羅漢果,這八種智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做「行斷知見淨」。
鈔【七者涅盤淨,以無學故。】
『無學』就是畢業了。無學有小乘、有大乘,小乘就是四果羅漢,這是無學;大乘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大乘法他畢業了,他無學了。我們常講大阿羅漢,大阿羅漢就是十地菩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