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生氣與抱怨是事與願違


時間:2016/9/2 作者:善光

事與願違」是一個成語,是指自己所作之事剛好與自己的願望相反,不但不能讓願望達成,反而讓願望變得無法實現。與之意思相同的成語還有「南轅北轍」,是指自己的目的地在南方,出發時卻向北方行走,結果越是行走,距離自己想要到達的目的地反而越來越遙遠了。用「事與願違」和「南轅北轍」這兩個成語來形容「生氣與抱怨」再恰當不過了。

我們知道,在此世間沒有一個人是想獲得痛苦的,也沒有一個人不想獲得安樂,離苦得樂是每個人心中都恆時不離的願望。就像火永遠不會離開熱性、水永遠不會離開濕性一樣,一個人即便是在睡夢中,都不會沒有離苦得樂的願望。

但是,遇到他人的傷害或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生氣與抱怨,就正好違背了這個願望。人們之所以生氣與抱怨,是因為心中有一個難以被人察覺的潛意識——那就是「生氣與抱怨」可以解決問題,可以讓自己遠離傷害與痛苦。正是在潛藏於心中的這個潛意識的驅使下,面對傷害與不如意的事情,人們自然就做出了生氣與抱怨的反應。因此,要想遠離生氣與抱怨,首先必須將隱藏於心中的這個邪見煩惱拿出來曬一曬,認識其荒謬性,將其從自己的心中剔除出去。

首先,面對傷害與不如意,生氣與抱怨之心一旦生起,自心就會立即跌入不悅意的深坑中,體驗一種難以言說的灼痛。這種灼痛的滋味,就是地獄眾生每天所體驗的滋味,只不過程度沒有地獄眾生所體驗的那樣嚴重而已。正如《入行論·安忍品》所言:「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的心處在嗔恚的狀態中,就會體驗灼痛、不寧靜,喜悅和快樂也難以生起,內心煩躁不安甚至夜不成眠。由此可見,生氣與抱怨只要生起,內心就遠離了快樂。

其次,生氣與抱怨,會使自己喪失理智,智商降到零。俗話也說:「衝動是魔鬼。」意思是說,生氣就像魔鬼一樣,會使人做出很多喪心病狂、不可理喻的事情出來。在此世間,有人因生氣而殘害自己的身體甚至自殺,有人因生氣而傷害他人的身體甚至殺害他人……,這種事情不勝枚舉,但最後他們的結局都是一樣:冷靜下來的時候,後悔莫及,痛苦不已,但都難逃法律的制裁,自毀毀人。《法句經》中說:「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意思是說,忿怒的人見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忿怒的人見不到真理,遇事不生氣的人,福德和喜悅會常常伴隨。

第三,用生氣與抱怨的方法,能不能去除他人的傷害或者將事情辦好呢?只有少數情況下,可以將事情辦成,但卻在雙方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些仇恨的種子就是將來爆發衝突的導火線;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雙方都會陷入到無謂的怨恨與衝突之中去,結果不但不能成辦好事情,反而會招致無休無止的爭鬥。如《薩迦格言》中說:「弱者憤怒有何用?強者何必把氣生?為了辦事而憤怒,此是無義之自焚。」弱者與強者其實都沒有必要生氣,用憤怒的方法去成辦事情,不但難以成功,反而白白地焚燒自己。《中阿含經》中說:「若以諍止諍,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諍,是法可尊貴。」如果試圖用生氣來止息他人的傷害,最終永遠也不能止息,只有安忍才能消除傷害,所以安忍之法是真正可貴之法。

第四,生氣與抱怨會摧毀相續中的福德,使得那些我們原本可以享受的美好生活遠離我們而去。《寒山詩》中說:「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意思是說,心中生起的嗔怒好比是一把火,能將心中功德的樹林燒掉。在過去世,我們曾經起過的善念、做過的好事以種子的方式存在於我們的心中,依靠這些善業的種子我們才能得以享受幸福和安樂。嗔心一旦生起來,就像一把火能將這些善業的種子燒掉,使我們再也享受不到這些善業的種子萌發之後的安樂。《入行論》中說:「千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所有諸善行,一嗔皆能壞。」意思是,在一千劫那麼長的時間內積累的諸如供養佛陀那樣的巨大功德以及所有其它善行,發一次嗔心就能夠毀壞。《菩薩藏經》中說:「夫嗔恚者,速能損害百千萬劫所集善根,是故我當被忍辱鎧,摧忿恚軍。」嗔心能快速摧毀一個人在百千萬劫中積累的善根,所以我應當披上忍辱的鎧甲摧毀忿怒魔軍。一個人自己辛苦了一年所收穫的糧食,本來是可以享用的,但是如果不小心失火了,將這些糧食燒光了,那麼這個人就再也沒有糧食享用了。同樣的道理,自己過去辛勤積累的善業,被嗔心的怒火燒光之後,就再也享受不到那些善業所帶來的善報了。

第五,因為現在的傷害和不悅意而生氣和抱怨,就是在造下新的惡業,會使得自己在未來感受更大的傷害與不如意。《德道經》中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其中「天網」是指我們的心性或者說如來藏、真如、佛性,「恢恢」是指這張天網宏大無比,充滿虛空遍布一切處;「疏」是指這張天網無形無相,不容易被人的肉眼所察覺;「不漏」是指這張天網不會遺漏或放過我們心中所起的任何一個念頭,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所生起的任何一個念頭都會被它記錄在案,在將來某個時候,就會將念頭的內容呈現在我們面前。生氣和抱怨的念頭,其內容肯定不是美好而精彩的,所以將來的顯現也肯定不美好、不精彩。所以,為了將來能夠生活在美好和悅意的環境中,我們應該儘量讓自己的念頭美好而悅意。《地持經》中說:「多嗔恚者,死當墮泥犁,後雖復人身,面貌醜惡,人所憎惡。」意思是,喜歡生氣發火的人,死後會墮入地獄,從地獄裡受盡痛苦出來之後,即便投胎做人,也會面貌醜陋,被人憎恨厭惡。

從上面五個方面進行觀察,我們就知道,遇到他人的傷害以及不如意的事情而生起嗔心和抱怨,是一件非常愚不可及、事與願違的事情,它使得我們「離苦得樂」的願望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古德教誡:「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因為纖纖小惡,能成巨苦。我們現在遭受的很多傷害都是自己過去的小惡所致,如果我們對這些小惡所導致的傷害不能安忍,則又造下了大惡,這些大惡將來又會導致大苦,對大苦不能安忍又將導致更大的苦,如此「苦」和「惡」交替增長,最終必墮地獄。所以,對於那些沒有安忍素質的凡夫來說,犯下小惡就等於被判處了死刑——最終必定將墮入地獄受苦。對於一個即將被處以死刑的犯人,如果可以用去掉一隻手的苦來代替死刑而能不死,這個死刑犯當然會忍受斷手的痛苦。同樣,忍受他人的傷害和不悅意之事是一種苦,這種苦就好比斷手之小苦,以忍受這種小苦,就可以避免因生嗔而導致的最終死刑般的地獄大苦,因此我們應該欣然忍受這種安忍的小苦。

如果一個人的鼻孔對花粉過敏,那麼這個人一聞到花粉的氣味就會打噴嚏,同時鼻孔會感受難忍的痛苦;但是對花粉不過敏的人,即便聞到再多的花粉氣味,也不會有這個痛苦感受。同樣,遇到他人的傷害與不悅意之事,內心立即就任運生起嗔心與抱怨——這實際上就是存在於我們自心之上的一種「過敏病」,這種過敏病使得我們的心時時被不悅意的外境這個過敏源所傷害。治癒這個病的唯一方法實際上就是安忍,學會安心忍受他人的傷害以及不悅意的外境,久久訓練,存在於我們內心的這種對不悅意外境過敏的病就會漸漸痊癒。

所以,遇到他人的傷害或者其它不悅意的外境時生氣和抱怨,實際上必將事與願違,只會加重內心的痛苦,敗壞未來的幸福,而安忍卻能夠止息過去自己所造下的惡業,阻斷惡業不斷加重的惡性循環,並治癒自己內心嗔恚的煩惱病。古德說:「忍者眾妙之門,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暫忍暫益,久忍久益,化有事為無事,化大事為小事;忍之忍之,人無奈我何也。」對於這句話,我們要仔細體會其中的深意!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