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三一頁:
疏【稱理,則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義;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義。】
蓮池大師在上面一段經文說的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說到什麼是善根,什麼是福德,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都給我們解釋得很詳細。此地這一段,這是消歸自性的開導,也是我們世間一般人所謂修學的心得,在佛法裡面稱之為消歸自性。
演【自性出生一切法,是善根義者,根有出生義。】
經上講的根,「根」是根本的意思。植物有根有本,它就能開花結果,所以它有生長的意思。這個地方講,根有出生的意思,就是生長的意思。
演【今四聖六凡,色心依正,從自性生。】
四聖六凡,這是說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這實在是找到真正的根本,也是哲學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聖是聖人,「四聖」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佛,「六凡」是講六道,這是把十法界統統包括了。正報如是,依報也不例外,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山河大地乃至虛空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是從「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明心見性。心性是每個眾生圓滿具足,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我們凡夫的自性確實沒有減少一點,諸佛的自性也不會比我們多一點,從自性上說,完全平等,體平等、相平等、作用平等,沒有一樣不平等;雖然是平等的,這裡面有迷悟不同,除迷悟之外,沒有一樣不相同。因為諸佛菩薩他也住在十法界裡面,我們凡夫乃至蜎飛蠕動、餓鬼、地獄,他還是生活在十法界裡。悟了,他就得自在快樂;迷了就造業受報,問題就出在迷悟。佛法的教學是教我們破迷開悟。迷是一切煩惱、苦難之因,悟是一切快樂之因,只要破迷開悟就離苦得樂。離苦得樂是講的果報,破迷開悟是講的因緣,要在因緣上下手。所以我們知道事實的真相,是從自性生的。
諸佛菩薩悟,悟什麼?悟自性。一切凡夫迷,也是迷的自性。自性上沒有迷悟,迷悟在人!我們要問:怎麼迷的?諸佛菩薩怎麼悟的,這是關鍵,佛在《華嚴》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執著就是迷。諸佛菩薩沒有妄想,也沒有執著。《大乘起信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楞嚴》上把迷的現象說得很清楚,一念不覺。由此可知,一念不覺還在無明之前。一念不覺,這才成了無明;無明,這才生三細相;由三細相,這才變出六粗相;三細六粗,這才演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依正莊嚴是這麼來的。我們現在就要追究,這一念怎麼會不覺?說實在話,不覺就是「有」一念,有一念就叫做不覺。這個話說得很明白,真心本性裡面決定沒有一念,你起一念就是不覺,就迷了。我們從早到晚一個念一個念接著,不曉得多少妄念?這個念頭止也止不住,這個事情很痲煩!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就是從過去一念不覺到現在已經養成習慣了。再說得不好聽,就養成一個打妄想的習慣,所以妄想永遠是停也停不住,痲煩就出在這裡。
佛告訴我們,如果你想恢復本來面目,想真正徹底覺悟,必須把妄念斷掉。妄念,最微細的妄念叫無明,粗一點的妄念叫塵沙,再粗一點的叫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總名字叫妄念,也叫妄想。妄想起,是從最細慢慢到最粗的。現在佛教我們要斷妄念,只能從最粗的、次粗的、微細的、最細的,這樣去斷。像我們穿衣服一樣,第一件穿裡面的,再穿外面的,脫的時候要從外面脫,一層一層脫到裡面,不能從裡面脫起,一個道理。
所以,要先斷見思煩惱。諸位要是不在這上面下功夫,念經是白念了,念佛也不會往生,也收不到效果。佛法裡面無量無邊的法門,那些方法、門徑做什麼用?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破除妄想、執著。因此,見思煩惱這是最粗的。見煩惱斷了,就證小乘須陀洹果;你這個煩惱破了,就入聖流。須陀洹果,在一般教下講,位不退,雖然沒出三界,從此以後他決定不墮三惡道,他的底線是人道,天上人間來來去去的。什麼叫見煩惱?什麼叫思煩惱?用現代話來說,見就是見解,你看法錯了,看錯了,這就叫見惑;思惑是思想,你想錯了。由此可知,見思煩惱斷了,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很正確、沒錯誤。思惑斷了,就證阿羅漢果。在念佛法門,見惑斷掉就證事一心不亂,這是下品的;思惑如果斷了,品位就高,他證的是上品的事一心不亂。
如果我們把事一心分做上中下三品,小乘須陀洹就是下品,小乘二果、三果就是中品,四果阿羅漢就是上品。但是這個法門非常特殊,在斷證上,斷煩惱的層次上跟小乘人相同,善根福德、智慧德能,小乘人是望塵莫及,不能跟他相比!所以這個法門就殊勝,超過二乘太多了。如果再進一步,把塵沙煩惱也斷盡,更破一品無明,這就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也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初住菩薩,上品的等覺菩薩,《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淨土裡面講都是證得理一心不亂的。由此可知,無論是事一心、理一心,真正證得的人,每個人功夫淺深還是不相同。依照大乘佛法來講,理一心四十一個階級,淺深次第不相同。理一心如是,事一心也不例外。由此可知,我們講功夫成片,是沒有能夠破一品煩惱的。真正得一心,至少是見惑斷掉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這才真正是屬於事一心不亂。
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那就要認真的去省察,我們念佛、念經、修行為什麼功夫不得力?要把這個原因找出來。這跟治病一樣,把那個病因找出來,然後才能對症下藥,才能有效!我們看《高僧傳》,看《大藏經》裡面的《居士傳》,從前在家出家、男眾女眾修行,根性利的,三、五年就開悟,也有證果的;根性稍微差一點,十年、八年也有成就的。我們為什麼搞一輩子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這個原因不難找到,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人修行目的是求人天福報,求這個。古人修行的目的是斷見思煩惱,他目的不相同。同樣是念佛,他念佛是要把妄想執著給念掉,把它伏住,人家目的在此地。我們今天念佛是希望佛菩薩保佑我們升官發財,這不一樣!因此,我們的成就就不如古人了。
念佛菩薩是不是真的能升官發財?果然有那麼靈,念佛菩薩就升官發財,你們還要上學校念書幹什麼?用不著了。還要那麼辛苦工作幹什麼?念佛菩薩就可以發財,你還要那麼辛苦去工作?所以要曉得,那只不過是一點精神的安慰而已,就像打痲醉劑一樣,痲醉一下,管不管用?一點用處也沒有。但是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話都是真話,佛不妄語,「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可惜我們這句話只聽到它的表面,真實的內容沒有去體會。「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怎麼求法?為什麼有求必應?因為自性能生萬法,所以,佛氏門中求,到哪裡求?從自性當中求。不是在外面求,外面求不到的。外面你求佛菩薩,佛菩薩泥塑木雕,自身難保,它怎麼能保佑你?要向自性裡面求,那的確是有求必應,這個不是假的。所以古人修行是真正從自性裡面用功夫,我們現在人學佛是專門作外表功夫,作形式上的功夫,沒有向自性裡面求,這是根本的原因。
我在講席上奉勸同修們,一定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要把我們菩提道上的障礙清除。障礙,微細的障礙我們不說,為什麼?我們做不到。我們講眼前的、最粗重的,就是內要斷煩惱,外要不受誘惑,我們的功夫才能得力。內裡面的煩惱叫三毒,貪瞋痴慢疑,貪瞋痴是三毒,要把這個東西要拔除。外面誘惑最大的是財色名利,財色名利是四大魔王。你天天在魔王掌心裏面,逃不出他的掌心,你還有什麼成就?你怎麼能出六道輪迴?怎麼能往生?所以千千萬萬要記住,外面不受誘惑,內裡面要把貪瞋痴滅掉,然後恢復到自性,自性就能生萬法。
萬法裡面最殊勝的,也是我們天天想求的,能生智慧、能生善根、能生福德,這都是我們要求的,這些東西統統是從清淨心中才能求得到的。離開清淨心,你想想看,心那麼毒,生出來的東西全是有毒的,怎麼會生出好東西出來?所生出來的是十惡五逆,生這個東西。三毒要是拔除,生的就是十善,這個不一樣!
演【以從理具起事造故。】
「理」是理論,凡是一切事總依理而生的。離開道理,不可能有事相,事相都有一個道理在。現在科學講物理,凡是物,物質都有道理、都有個理。可是現代世界上物理學家研究一切物的理,只研究一個皮毛,只看到表層,真正精深的理,他還沒有發現。不過我們看到他們的成就,也不能不佩服,也有相當可觀的成就。但是還沒有能夠找到真正的根本,真正根本要是被他找到,他就成佛、成菩薩,那就不一樣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演【自性富有一切法,是福德者,福德有富有義,今四聖六凡,依正色心,自性本具,以彼事造由理具故。】
這兩個說法是一個道理。一個從能生,稱它為善根;一個說它本來具足。末後這句好,末後他引用《六祖壇經》上這兩句話:
鈔【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這是六祖大師講的。『能生』的意思,就是善根的意思;『具足』的意思,就是福德的意思。自性沒有一樣不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才藝具足。再給諸位說,種種物質受用也具足,大家求財,財也具足,沒有一樣不具足。你要是從自性裡面去修,那就沒有不具足的,樣樣具足,為什麼?一切物質統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是萬法的本體。所以,這是從心性上來給我們說善根與福德。由此可知,我們每個人的善根福德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決定不能說自己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我們雖有,與佛平等無二,現在問題是我們的善根福德透不出來,有,不起作用。這就是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性德雖然具足,我們缺乏修德,必須以修德來顯性德,把性德開顯出來,我們就能夠得到受用。修就是修正、修理,把我們一切違背性德的處所統統修正過來,使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都能與性德相應,這樣性德逐漸就能開顯了。
修德有沒有標準?沒有標準,我們怎麼修法?有標準,佛的經論就是最好的標準。一切經裡面,尤其是本經與《無量壽經》,就是大、小二本,《無量壽經》是大本,《阿彌陀經》是小本,大、小二本是佛法裡面最殊勝的標準。依這個標準來修,一生決定成就。怎麼修法?底下這一科:
◎【二、示正行】
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這一章就非常重要。這一大段是講修行,前面講的是助行,現在要講正行。正行是因,助行是緣,先必須具備修行的條件:善根福德因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條件你都具備,那你可以開始修了。修證不容易!我們修行條件沒具足,就想開始乾,怎麼修都得不到一個結果,就是預備的功夫沒有能做得好。前面所講的全是預備的功夫,現在講正行。我們看經文:
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段經文是跟我們講修行,正行。正行是什麼?『執持名號』,名號就是「阿彌陀佛」。蓮池大師念佛念四個字,只念「阿彌陀佛」,不念「南無」,他教別人念佛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別人問他這是什麼理由,他說: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淨土,所以客氣話都不要了。「南無」是客氣話,不必客氣了,就念「阿彌陀佛」。因為經上講執持名號,名號就「阿彌陀佛」四個字。為什麼教別人念六個字?那個人他不想往生極樂世界,加個「南無」客氣一點。南無是「皈依」的意思,就是皈依阿彌陀佛;南無也是「恭敬」的意思,那是敬禮的意思,禮敬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不能往生,等到多生多劫之後,也許這個緣成熟,再以這個因作往生的正因。
疏【承上多善多福,乃生彼國。】
上面講多善根多福德,這是緣,具足這些條件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疏【而善根難植,福德難修,況復雲多,累劫劬勞,莫之能辦,如寶積十心,華嚴十願等。】
這是講善根、福德確實是難修。
疏【今有一法,直捷簡易,即為多善多福,故顯持名功德殊勝。】
現在有一個方法,修多善根、多福德很容易,怎麼容易法?念阿彌陀佛,你善根福德統統具足了。如果不念阿彌陀佛,修善根福德是非常之難,顯示出這一句佛號功德殊勝不可思議。說個老實話,這句佛號雖然很容易念,南無阿彌陀佛,幾個人肯念?不肯念。真正肯念這句佛號的人,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他必定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以來,他所修積的善根今天成熟,這是講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現前又蒙十方諸佛如來在冥冥當中加持他、保佑他,這是因緣。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加持,多因緣!過去生中多善根、多福德,他才聽到這一句阿彌陀佛生歡喜心,死心塌地老老實實念下去,不是簡單事情。所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絕對不是一生修的,而是多生多劫修積,在這一生成熟。
鈔【善根難植者,如前身子發大乘心,因婆羅門乞眼退失等。】
身子是舍利弗尊者,這是講修行不容易!舍利弗尊者示現的是一個小乘僧,他聽到大乘佛法非常羨慕,發心要學菩薩,要行菩薩道。菩薩道難捨能舍,他發心愿意布施、願意施捨。這個時候天人就變化來考驗他,變一個生病的人,病得很可憐,在路上哭,舍利弗遇到,他說:「你有什麼困難?我是行菩薩道的,我能幫助你。」這個病人聽了很歡喜,他說:我現在得重病,藥是有了,沒有藥引。他說:你要什麼樣的藥引?他說:要一個證阿羅漢果的人一個眼睛作藥引。他說:我證了阿羅漢,我就施捨一個眼睛給你!就把眼睛挖下來給他了。挖下來之後,他說:錯了!我要的是左眼,你挖了右眼。舍利弗說:你為什麼不早說?你早說我留一個眼睛,現在弄得我兩個眼睛都沒有了。這是要行菩薩道,不得已,另一個眼睛再挖給他。這個病人聞了一聞,他說:這味道很難聞,不能作藥引,算了!丟掉不要了。舍利弗聽了就很生氣,「算了!我還是作小乘,不行菩薩道了」。這麼一個公案,因為乞眼退心,還是作阿羅漢好,不作菩薩了。這是說修積善根之難,實實不容易。這叫內財布施,我們今天身外之物都放不下,還會用內財布施嗎?你就想想看,談何容易!不是簡單的事情。說得是很好聽,確實不容易做到。
諸位一定要知道,自己德行上沒有真正建立,發的心都不是真實的;自己以為發了大心,其實是露水道心,遇到境緣就退失了。如果還摻雜著名聞利養,那就不是善心,是噁心,那不是弘法利生,那叫裨販如來,拿著佛的招牌求名聞利養,把佛法當作求名利的工具,這個罪業非常大,果報決定在三途。你就曉得修行真正不容易。所以現在修行,說老實話,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在家人拿佛法當作名利還少,不太容易;出家人拿佛法當作求名利的工具容易,也多。古時候出家,他真正修行,他是為了生死、出三界。今人觀念不一樣!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出家人要不守本分,還要搞分外的東西,就大錯特錯,那何必要出家?
學佛要學佛法本分的事情,孔老夫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出家人的本分是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出家人的根本。自古以來,我們佛門沒有辦過佛學院。現在有很多佛學院,出不了人才;從前不辦佛學院,人才輩出!人才不是從佛學院出來,怎麼出來的?他悟本出來的。他自己修行,先斷煩惱後學法門。古德培養人才跟我們現在方式不相同,人才是老師從學生當中選拔出來的。普遍的教導,是教你斷煩惱。煩惱認真在斷的,斷得有相當效果,師父把他提出來,你可以學法門;煩惱習氣還很重的,你現在還不能學,為什麼?不是法器!不是老師有偏心。
佛們常有一個比喻,老師這裡有醍醐,這是牛奶提煉到最好的東西。我現在給你,你要拿東西來裝。我拿個碗來裝,這個碗從前是盛毒藥的,老師看這碗不乾淨,不給你,去洗,把毒藥洗掉,我才給你。為什麼?碗裡頭有毒,醍醐裝到碗裡,醍醐就變成毒藥了。這個意思你能懂嗎?意思很深!你心裏面三毒煩惱沒有洗乾淨,你學佛法,佛法都變成了毒素。什麼毒素?所知障。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經題上講,煩惱不斷,修學法門,所得到的是邪知邪見。怎麼邪知邪見?你裡頭有貪瞋痴,貪瞋痴就把佛法變成邪知邪見;貪瞋痴拔掉之後,這個佛法是正知正見,佛知佛見。你就曉得這個斷煩惱是多麼重要!煩惱不斷,沒有資格學法門。
四弘誓願是有次第的,先叫你發心,發心之後再修行,發心是發願,願是前導,好像引路的,發的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與佛同心同願。要想度眾生從哪裡下手?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再學法門,就沒錯了。現在人學佛是決定不斷煩惱,馬上就要學法門,法門學得愈多愈是貢高我慢,貪瞋痴跟這法門一樣的增長。清涼大師講的話一點都不錯,為什麼?他沒有佛法的本事,他造業還少;他懂得一些佛法,他造業就造得大,換句話說,他將來墮地獄也墮得深。
我們學佛要以古大德做為我們的榜樣,不能看現代人;看現代人他們怎麼學,我們跟他學,他入地獄,我也跟他墮地獄,這叫愚痴。跟古人學就沒錯。真正發心想續佛慧命,弘法利生,一定要從斷煩惱下手,煩惱(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要遠離,斷得愈乾淨愈好,決定不能增長。這些東西一年比一年少,一個月比一個月少,這就是你功夫得力。絕對不是說,你研究經論一天比一天研究得多,講演一天比一天講得好,那是假的,騙人的,那個不是真的,真的是煩惱習氣一天一天減少,智慧德能一天一天增長。菩薩五德、六和,六和是六和敬。五德就是儒家學生讚嘆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厚(溫和厚道)、善良、謙恭(謙虛恭敬)、忍讓、節儉,菩薩之德。我們要從這上下手,要在這上認真的修學。
鈔【福德難修者。】
善根不容易,難修,福德也不容易。
鈔【如涅盤三十四經雲。】
《涅盤經》第三十四卷:
鈔【五品心修十善,謂下、中、上、上中、上上,各十善而成五十,始修終修,方成百福。】
現在過年我們都祝福別人百福。百福從哪裡來的?百福是從佛法上來的。百福怎麼來的,《涅盤經》上說得很清楚。
鈔【則福之不易修明矣。】
修福也難!但是福德的精要是『十善』,就是你用什麼樣的心修十善。心分為五等:上上、上中、上、中、下。你是用哪一等心修十善業道?我們是什麼心,這要曉得。清淨心完全是利益眾生的,那是上上心。《了凡四訓》裡的袁了凡居士,他求自己的功名富貴而修十善,那是下心。所以福也不是容易修的。了凡居士最初發心做三千樁善事,十年才做圓滿,你看多難!圓滿之後又發心做三千樁善事,三年才做圓滿。要有恆心、要有毅力,要認真的斷惡修善。
『寶積十心』,這是解釋『況復雲多』。善根福德這樣難修,經上講要多!少了不行。『累劫劬勞,莫之能辦』,這句話是真的,都修不成功!這一生我們看到真正接受阿彌陀佛念佛往生的,他是無量劫中所修積的善根福德,累劫還太少!從《無量壽經》上去看,經上講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過去生中住菩薩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佛,那是多少劫?這樣的善根,還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那樣的善根福德還不算多,因為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明白,他聽佛講《無量壽經》,聽了很歡喜,心裡動個念頭「我將來成佛要像阿彌陀佛」,而沒有動念頭「我決定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可見得他動個念頭說我將來成佛要像阿彌陀佛,這一生沒往生,不能往生。這就說明他那個善根福德還不夠多,難!
我們今天聽到這個經、佛號就能接受,死心塌地依照這個修學,一切都能舍掉、放下,我們過去修積的善根福德超過他太多,他不能跟我們為比!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難尊者看到阿彌陀佛,他就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在《無量壽經》看到的,阿難求往生,阿闍王子這些人沒有求往生。此地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是真正不易!你把這些經論合起來看,你就了解事實真相。
鈔【寶積十心者,一、於眾生起大慈,無損害心。二、於眾生起大悲,無逼惱心。三、於佛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乃至十,於諸佛舍離諸相,起隨念心。具此十心,往生淨土。】
這是《大寶積經》裡面所說的。雖然這十條沒有完全節錄,這四條也就相當重要了。我們看註解:
演【起大慈無損害心者,謂於法界眾生,與自性眾生,鹹欲與無上菩提覺法樂,無上涅盤寂靜樂,是無損害心。】
這個標準就相當高。「法界眾生」就是一切眾生,「自性眾生」就是指自己,拿現在的話來說,對人、對自己,就是這個說法。對人要慈悲,對自己也不要傷害。愚痴的人自己天天害自己,怎麼天天害自己?你增長無明是害自己,增長邪見是害自己,增長貪瞋痴是害自己,天天害自性眾生,對不起自己!天天覺悟,每天我迷惑顛倒少了,我的覺悟多了,這才叫對自性眾生起大慈心,這樣才對得起自己。自己的心一天比一清淨,這就是滅貪樂,離苦與樂。我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淨?我們的智慧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增長?果然如是,那就是於自性眾生起大慈心,無損害心。先能夠度自己,然後幫助別人,自利利他,再幫助法界眾生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是菩薩所修的,不是凡夫修的。這就曉得善根難植,福德難修!
演【起大悲無逼惱心者,謂於有情世間及五陰世間,皆欲拔境界逼迫之苦、煩惱纏縛之苦,是無逼惱心。】
「有情世間」就是法界眾生,「五陰世間」就是自性眾生。我們自己有煩惱、牽掛、憂慮,法界眾生也有。同樣一個道理,先要把自己的苦拔除,然後才能幫助別人離苦得樂。實在講都難,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達到這個目的都不容易。經文講到最後,結歸到淨土,這個法門就不難,人人能做得到。雖然說不難,也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不難,是跟其他法門比較,沒有其他法門那麼困難;不容易是看你是不是真正覺悟,真正覺悟就容易,真正覺悟是曉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我們在這個世間,古人講的比喻,「石火電光」,電光是閃電,「人命無常」,這是真正覺悟,十年、二十年真的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中年以上的人想想年輕的時候,就像在昨天一樣,時間太快了!往後還能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了。縱然有這麼長的時間,也是剎那之間就過去了,你想到這裡,可怕!一口氣不來,怎麼辦?世間這些眾生搞什麼?生死輪迴!佛法裡面講「生死疲勞」,生了死、死了生,無始劫以來生生死死,統統搞這個東西,真是可憐可憫!這個事實真相真正覺悟了,發勇猛之心,我從此以後再不搞生死輪迴,那你遇到這個法門就容易了,你這一生一定成就。
世間人不要說是沒學佛的,學佛的同修可以說大多數都是醉生夢死!幾個人從生死輪迴里覺悟過來、醒過來?太少了!一萬個學佛的人當中,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正醒過來的,我看三、五個不得了!很稀少、很少見到的。雖然念佛,還在夢中、還在作夢,還是在迷惑顛倒,這怎麼能成就?還繼續不斷天天搞生死輪迴,這是害自己、害眾生,這就是三毒裡面的愚痴,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不了解,對於佛法也不認識。
演【不惜身命樂守護者,約理則備修德而圓性德,約事則求半偈而舍全身,自利則如善財不避火坑,利他則如不輕甘受打擲。】
這是真正認識佛法,真正明了佛法,他才肯發這個心去護持,護法不惜身命。他為什麼這樣做?曉得佛法真正是寶貴,不但度自己,能度一切眾生。我們講今天世間什麼事業最有價值?護持佛法是最有價值,這是真實的功德利益,其餘都是假的,死了帶不去。「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護持佛法的功德是可以帶得去的,所以這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第一樁事情。
從理論上講,「備修德而圓性德」,這是真正護法。換句話說,我們以念佛來說,念到一心不亂,這才叫護法。念到理一心就明心見性,沒有這麼高的功夫,念到事一心,念到功夫成片,決定往生淨土,就是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正護持佛法。這個佛法是自己的佛法,自己的佛法也是法界眾生的佛法,你往生成佛了,成佛之後必然普度眾生。所以自己成就,一定能夠成就別人。這是從修德圓滿性德,這是護法。
從事相上講,「則求半偈而舍全身」,這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因地的故事。他求學的時代,佛法難聞,很不容易!帝釋天(就是忉利天主)變化成一個羅剎來試驗他,看到這個修行人,來考考他,他說:我是羅剎鬼,我肚子很餓,我有佛法,但是我要先吃飽才跟你講。他說:你吃什麼?他說:我吃人。仙人說:只要你肯為我說法,我願意這個身體供養你。羅剎給他說四句偈,四句偈實在講只說了兩句,他能夠不惜身命求法。這是從事上來說的,真正行菩薩道!
我們今天求法,實在講,得到佛法比那個時候容易,現在印刷術發達,經典得到是一點都不困難,就是因為得來太容易,反而恭敬的心、尊重的心失掉了。今天台灣的《大藏經》隨便就丟來丟去,沒有人珍惜。反過來看大陸就不一樣,大陸經典非常難得到,我們送到大陸,去迎接的人都跪在地下,一個人頭上頂著一本,頂戴著,是那麼樣的恭敬,我們看到心裡作何感想?我們是隨隨便便丟。他們是非常不容易得到,所以那樣的恭敬,那樣的尊重,這有福了。不管他有沒有機會看,這種恭敬心就是種福。從前經論得來不容易,那個恭敬尊重跟我們現在心態不一樣。
「自利則如善財不避火坑」,善財去參訪勝熱婆羅門,「你要求法,你跳火坑」,善財童子為了求法只好聽話跳下火坑,結果那火坑很清涼、很自在,他並沒有受到傷害。這是諸位讀《華嚴經》可以看到的。「利他則如常不輕菩薩」,《法華經》裡面所說的,常不輕菩薩見任何一個人都頂禮膜拜,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敢輕慢一個人。
這是講於佛法不惜身命來守護,舉幾個例子都是說從前人的。現在我們應該怎樣守護?守護裡面的真實義,第一個是「依教修行」,是從這個地方做起;然後一起修學,修學佛法、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這叫守護。在家同修有這個責任;出家的同修們,那更是要肩負起所謂如來家業。佛的事業是什麼?就是弘法利生。所以道場,名副其實,這場有道!什麼道?成佛之道。這個場所確實有成佛之道,這才稱得上叫道場。我們現在有場沒道!不但是說護法,這法都沒有!法沒有,護什麼?護也談不上!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
道不在經典上,道在心性當中、在生活行為之中,道在這裡。道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那個道是指經典,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教訓、境界去做到,這樣才能把佛法發揚光大,利益眾生。我們今天印經印得很多,經典送給人,人家也看不懂,縱然念幾遍覺得不錯,他也不會做,那有什麼用處?所以我們印了很多經典送到世界各處,我還要到那裡去作秀、還要去講解,不講解,他不懂!
這個農曆年過了,我初七就要到新加坡,去跟他們講解《彌陀經要解》。不跟他講,他不懂,他不曉得怎麼修!到處去講解,使這個經典送出去能起一點作用。所以同修們要發心,尤其是年輕人,要認真,要努力,認真修行,成就自己的德行,然後再成就自己的學問,這才是「樂守護心」。為法忘軀,不惜身命,什麼樣的苦頭都願意吃,這才真正是自利利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