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23集


時間:2016/9/20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三九頁:

疏【又執持,即歸命義。】

『歸命』跟皈依的意思相同。

鈔【歸命者,梵語南無。】

『南無』,古時候這兩個字念南無(ㄋㄚˊㄇㄡˊ),現在念南無(ㄋㄢˊㄨˊ),我們要念古音。

鈔【解見前序。】

前面已經解釋過,此地就省略。

鈔【若不委身歸命,焉能一心執持,故義同也。】

這個意思相同。

演【若不委身二句,謂若徹見念佛之妙,則自然不惜形骸,不顧身命。少有愛戀之心,則不能一心執持也。】

這個說法是屬於境界,也是功夫。念佛的好處,知道的人實在是不多,原因就是功夫還不夠,念佛真實的利益還沒有能夠嘗到。真正念佛得利益了,曉得念佛的好處。我們前面曾經跟諸位講過名號功德,知道名號功德才曉得念佛之妙,知道念佛之妙,他就不會愛惜身體。念累了就得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入境界之後,休息的時間會愈來愈少,念佛的時間會愈來愈長,這是一定的道理。一般沒有入境界的人,好像他在那裡拚命,認為念佛很辛苦,入境界的人不但不辛苦,知道念佛有樂趣在其中。對於自己這個身體還有「愛戀之心」,這就是不能太辛勞、太辛苦的去念,這個樣子要得到功夫成片、得到一心不亂,那很困難,難在哪裡?很顯然的,我們能覺察得到,就是夾雜妄想,什麼妄想?怕太辛苦、太累了,這個妄念夾雜其中,這就沒有辦法念到心地清淨。果然把妄想斷除之後,才真正能做到一向稱念、一心專念。

演【古云:假使筋斷骨枯,我此工夫決不退轉。】

這是古德所說的,意思是講他信心堅固,功夫的精進,怎樣的辛苦他也不會退轉的,這樣用功,功夫才得力,到功夫得力的時候,精神自然振作起來。所以人在懈怠疲倦的時候,他一用功,疲勞立刻就能恢復。所以,參禪的人不需要睡眠。我們講:不睡眠怎麼行?那個疲勞多辛苦!實際上,他在疲勞辛苦的時候就打坐入定,很短的時間就能恢復。念佛堂功夫也是如此,念到身體很累很倦的時候,念佛堂念幾聲佛號,他精神就又恢復了。我們初聽好像是神話,實際上它是事實。你要問,人為什麼會疲勞?這個身體會疲勞嗎?身是一部機器,你看工廠機器二十四小時在那裡運作,它有沒有喊疲勞?有沒有喊要休息一下?身體是個機器,機器在那裡運作,跟工廠機器實在講沒什麼兩樣,到底是什麼疲勞呢?是妄念在那裡講疲勞,妄念就是「工作這麼久,應該要休息一下」,到時候他就疲勞,他不休息一下就受不了。全是妄想!

所以,心到清淨的時候,不但睡眠可以不要,吃飯也可以不要。財色名食睡叫五欲,欲界才有,愈是往上面去,他需要的愈少,五欲愈來愈淡薄,到初禪完全都不要了。初禪天沒有睡眠、飲食,欲界天才有飲食、睡眠。為什麼到初禪,飲食、睡眠都不要?他心清淨,禪定得力,得什麼力?伏煩惱的力,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了,並沒有斷,他有這個能力。可惜他不知道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他念佛求生淨土,他馬上就去了。我們念佛必須念到這個程度,那就決定往生,這叫功夫成片,要到這個標準。這是念佛同修不可以不知道的,這叫功夫。

演【又云: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這是佛在經上說的,說了一個比喻,「熱鐵輪」就是火輪,火輪在頭頂上壓下來,這很痛苦,這是熱鐵,鐵燒紅的這個輪子,他也不退菩提心。這是形容菩薩發心堅固,無論在什麼逆境、惡緣之中,也不會退轉。不像我們凡夫,修行稍微遇一點挫折就退轉,所以很不容易成就。這是解釋「若不委身歸命」,委身是全身,如果不全身投歸依靠,怎麼能得到一心?此地講的一心,全是講的事一心。

鈔【歸復二義。】

『歸』又有兩個意思。

鈔【亦如前序中說。】

前面在序文都曾詳細解釋,下面還略略的提一提。

鈔【一者歸投義,執持名號,一心嚮往,即事一心。二者歸元義,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即理一心也。】

『歸投』跟『歸元』意思有淺深不相同,我們看註解:

演【一者歸投義下,謂前皈命有投義。】

就是有投靠的意思。

演【今執持名號,一心嚮往,如鳥投林,如客投主,如遊子伶仃,唯有思歸一念。此但事相精勤,猶未明理,即事一心。】

念佛有事持、理持,理持、事持是境界上不相同,功夫是一樣的。一定要念到見思煩惱斷了,才得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是理一心不亂。所以理、事兩種念佛都沒有關係,要緊在功夫。事持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理持還是要經過事一心不亂,才能證得理一心不亂。由此可知,斷煩惱、斷習氣非常要緊,千萬不能疏忽。佛號一天念得再多,妄想執著煩惱習氣不斷,沒用處,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往生一定要心地清淨,一定要把煩惱伏住,煩惱不斷沒有關係。怎麼叫伏住?煩惱不起作用,這就伏住。這句佛號念得才叫做有功夫、有力量,把煩惱壓住了,貪瞋痴慢不會發作了。還會發作,換句話說,我們這句佛號還壓不住煩惱,這是要警覺的。日常生活,實在講就是我們的考驗,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這個佛號能不能壓得住煩惱?

「歸投」是我們每個人都做得到的,「歸」是回歸,回過頭來,「投」就是依靠,「投」就有依的意思,就是「歸依」的意思。我們今天從一切境緣當中回過頭來,「境」是物質的環境,「緣」是人事的環境,從一切人、一切事回過頭來,不再去攀緣那些東西,從今天起一心一意依靠阿彌陀佛,這就是歸投的意思。阿彌陀佛在哪裡?阿彌陀佛就在這本經上,經典所在之處就是阿彌陀佛所在之處。怎麼依靠法?去讀誦、去受持,讀誦經典,執持名號,這句六字洪名念念不離自心,就是依靠。為什麼?心裡沒有阿彌陀佛,決定又打妄想;如果不打妄想,那就是落在無明裡頭。無明跟妄想都是三惡道的業因,無明墮畜生道,畜生糊裡糊塗;妄想是餓鬼道、地獄道。好的妄想是三善道,壞的妄想是三惡道,都是搞六道輪迴。由此,我們就明了只有這一句佛號能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了生死、出三界。不但有這個功德,它最殊勝的功德是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佛。所以這個經、這個法門是真正不可思議。

註解裡面舉了幾個比喻,這個比喻很好懂,但是不太容易體會,為什麼?一個人,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現代社會跟從前不一樣,這個註解是古人寫的,古人只能寫出他那個時候的社會背景,那種心態、意識型態,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離家,想家的不多;古時候離開家,想家的人很多。現在說老實話,初出門的人,離開家大概一、兩個月會想家,時間久了再也不想家,把家都忘掉了。從前人曉得回來,特別是離家久了,在外面不得意的時候那就更想家,得意的時候會把家忘掉了。

第一段的意思,是從事相上的精進、勤奮、修學,理沒有明,所以是屬於事一心。第二個意思講歸元,「元」是理,不是事。

演【二者歸元義,謂執持名號,還歸一心,則背塵合覺,返本還源,念念還歸自心,即名歸元。此則不唯事行,兼修理觀,為理一心。】

歸元,「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宇宙人生的根源,「人生」是講我們自己,就是自己本人;「宇宙」是我們活動的空間、活動的環境。自己跟環境,環境很大,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存的環境。譬如我們今天活動的空間,我們台灣省這麼一個地區,這個島在我們地球上,地球是我們生存的環境,地球是屬於太陽系的一員,太陽系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太陽系是銀河系裡面的一個小集團,銀河系是我們生活的環境。你再一推展,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環境,這生活環境很大,從哪裡來的呢?自性裡面變現出來的,確確實實「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虛空法界就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誰知道?給諸位說,只有諸佛菩薩知道,權教二乘以下的都不知道。佛雖然在經上給我們講這個事實,我們聽了,聽了還是不知道,為什麼聽了還不知道?他真知道了,他處世做人的態度就變了;他處世做人的態度沒變,就曉得他不知道。我們不過是聽佛這樣說而已,沒有能夠親證,親證到這個境界,你就不叫凡夫,就給你換個名字,叫佛、叫菩薩。這是一切法的真實相,《般若經》上所講的「諸法實相」,也叫第一義諦,也叫明心見性,名稱不一樣,意思是完全相同的。

從這幾句話,我們深深體會到這法門不可思議,他就是用「執持名號」這個方法,就能「還歸一心」,還歸一心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也正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給我們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才曉得這個方法的巧妙,你看這麼簡單,這麼容易,有這樣殊勝的功德。真正念到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叫理一心不亂。「理」就是性,見了性,就叫理一心不亂,它是慧,它不是定,慧裡面當然有定;事一心不亂是定,不是慧。如果說慧,那就見性了;因為它是定,沒有慧,見不了性,這叫事一心。「定」能斷見思煩惱,不能破無明。「慧」,般若智慧現前,才有能力破無明、證法身。

「背塵合覺」,這個功夫我們現在就要做。什麼是塵?塵是比喻,塵是染污的意思,像我們這個桌子,你一天不去擦它,桌子上就有灰塵。所以每天要去擦。塵是染污,比喻染污我們的清淨心,什麼東西染污?煩惱染污、邪見染污、無明染污,要把這些東西遠遠的離開。換句話說,我們起心動念都是染污,惡念染污,善念還是染污,不起心、不動念,心裡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它還是染污,是無明的染污。要怎樣才不染污?不染污就是覺,覺是本性的本能,自性本來就是覺的,它不是無明,它也不是妄想,它本來就是覺,「覺」是一切明了。在我們初學這個階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覺,因為你心裏面有這句佛號,沒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沒有妄念,也不是無明,這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覺。所以,一念相應一念覺,念念相應念念覺。什麼叫相應?沒有煩惱就相應,沒有妄想就相應。

真正念佛人,在一切時、一切處,無論是順境、是逆境,只要一心一意靠住這句佛號就成功了,什麼樣境界也不會擾亂你。境界不擾亂的時候,給諸位說,這個境界叫佛境界,好境界;境界要是擾亂你,就叫魔境界,他把你功夫破掉。所以外面境界現前,我心地清淨,這一句佛號綿綿不斷,外頭境界是好境界。縱然是逆境惡緣也是好境界,正是試驗我功夫有沒有進步。所以外面是佛是魔,你自己一念心在那裡轉變,外面境界無佛亦無魔,換句話說,外面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人是中立,沒有好壞;好人、壞人都是你自己心裡起煩惱。你見到這個人生歡喜心,這個人就好人;你見到那個人生瞋噁心,那個人就壞人。其實那個人哪有壞有好?是你自己動的好心、壞心,不是外頭境界有好壞,是你的心有好壞,關鍵在這個地方。

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在自己自心)」,這個要知道!如果外面境界上真有好醜,這個境界怎麼能平等?就不能平等。外面確實沒有好醜,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境界,所以境界是清淨的,境界永遠是平等的,只要你以覺心對境界,境界一定是清淨、平等。佛家常說: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見到外面境界有好醜,自己要覺悟,煩惱習氣還現行,這句佛號不得力。真正要有懺悔心、有慚愧心來改過自新,我為什麼還有這些惡念?還有妄想現前?幾時六根對待境界裡面沒有妄念、沒有妄想,那就恭喜你,至少你已經得事一心不亂,這最少的。得事一心不亂的人,沒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自己想一想,有沒有把握往生?就想一想,我一天到晚看這些人、看這些事、看這些物,還有沒有煩惱?還有沒有喜怒哀樂?如果還有這個東西在,往生靠不住,沒指望!真的念佛念到一切境界現前,我不起心、不動念,對什麼樣的人都是一個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那你決定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不要問人,也不要問佛菩薩,問自己!自己比誰都清楚,這個重要。這就是背塵合覺的修法。這句佛號就是覺,離開佛號就是迷。你就想想這句佛號是多麼的重要,一時一刻不能把它捨棄。

「返本還源」,念到功夫熟透就返本還源。返本還源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也就是教下所說大開圓解,大徹大悟,這時候「念念還歸自心」,這一句是境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自心,虛空法界從自心變現出來,還歸自心,這叫歸元。

「此則不唯事行,兼修理觀」。這個「理觀」不是打妄想,不是在胡思亂想;我們今天往往把思考當作理觀,這是錯的。觀跟妄想的差別:一個是用心意識,一個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叫「觀」,用心意識叫「想」。意識是什麼?分別,第六意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換句話說,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才叫觀。佛門裡講功夫講「觀照」,絕對不是用思考,用思考落在第六意識里,那是妄想。我們今天講「研究研究」、「想一想」,統統是妄想,妄想怎麼能得到真相?開經偈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你用妄想,如何能知道如來真實義?要想知道如來真實義,決定不能打妄想,不可以用思考,也就是不能用分別、不能用執著、不能用心意識,把這個東西都舍掉。離心意識,禪家參禪叫離心意識參,參究,不是研究,教下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念佛人離心意識那就是理一心不亂。用心意識是事一心不亂;不用心意識是理一心不亂,這當然不太容易。

「觀照」,在禪家用功是功夫剛剛得力,就像念佛法門的功夫成片,就是這個境界,有能力伏煩惱,還沒有能力斷;功夫再往上提升一層,叫「照住」,照住這是得定,在念佛法門是得念佛三昧,見思煩惱斷了,無明沒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方便有餘土;再往上提升就「照見」,《心經》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那是上層的功夫,照見,相當於我們念佛法門裡面理一心不亂;照見,見什麼?見本性、見自心,就是還歸自心。從這一段注子我們能體會,念佛法門功德成就不可思議。真正體會到了,我們才會老老實實念這句佛號,不會看到其他法門又想去學習了,那又夾雜了。

疏【以上境法二中,復有三義。】

上面是講境界、方法,二者之中還有意思,大師在此地又給我們舉出來。

疏【一者聞說佛名,是為聞慧;二者執受在懷,是為思慧;三者持守不忘,是為修慧。】

這是二法之中給我們拈出菩薩修學的三大綱領:聞、思、修。這個舉得很好,如果不為我們舉出來,也許我們誤會念佛是小乘,念佛怎麼是菩薩法?菩薩修聞思修三慧,念佛是聞思修三慧嗎?你知道念佛就是聞思修三慧,才曉得執持名號就是菩薩行。

鈔【聞慧者,阿彌陀佛,雖有無量功德,而此功德,非聞不知,非說不聞。故華嚴云:得無生慧,先賴多聞。又云: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或聞經論之所宣揚,或聞知識之所開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是之謂聞。】

這一段解釋『聞』字。

鈔【而言慧者,聞即是慧。對木石說,頑不聞故;對愚人說,聞不餐采,如不聞故。故曰聞慧。】

大師這個意思解釋得很淺顯,很容易明了,實實在在說,這裡面意思非常的精深。這一段文字裡面也顯示出來,「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也沒有辦法完全說得出來,等覺的智慧還不夠!這樣的功德,『非聞不知』。我們要是沒有多聽,怎麼會曉得?不知道。『非說不聞』,要是沒有人給你說,你怎麼會知道?什麼人說?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唯有佛他才知道得透徹,才能講得清楚。前面說過,等覺菩薩知道得不徹底,也講不清楚。九界眾生,九界就包括等覺菩薩,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威神加持,他不會懂的,他也不能說。我們六道凡夫如果不是諸佛威神加持,自己多生多劫的善根,說老實話,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也聽不懂。

《華嚴經》上說:『得無生慧,先賴多聞』,「無生」是諸佛菩薩的智慧,是真實的智慧,先要依賴多聞。「多聞」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博學多聞;另外一個意思,是不斷重複的多聞。這兩個意思,看各人善根福德因緣,各個不相同。業習深重的人要從一門裡面不斷的薰修,用這個方法多聞,聽一遍再聽一遍、再聽一遍,然後業障才能消除。業障消除,你的信心就清淨,《金剛經》上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是業習重的人,我們常講業障很重,用這個方法。

我們看到中國過去那些祖師大德,許許多多人都是用這個方法。清涼大師一生就念《華嚴經》,我們不曉得他念多少遍,講都講了五十遍,你知道他念多少遍?一部經。我們在《壇經》看到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部,一天念一部,三千部也要三千日,也得將近十年。你就曉得多聞是一部經不斷重複的多聞。唐朝,中國律宗第一代祖師,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他聽《四分律》聽了二十多遍,這傳記上有的。民國初年,江味農居士一生修學《金剛經》,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寫了一本《金剛經講義》;周止庵居士同樣也是用四十年的時間寫出一本《心經詮注》。圓瑛老法師《楞嚴經講義》序文裡面,他說他二十五歲留意《楞嚴》,一生沒有間斷,在上海辦圓明講堂,開楞嚴專宗學院,一生的時間就攻一部《楞嚴經》,一直到晚年七十多歲才完成一部《楞嚴經講義》。這些人都是我們的典型,都是我們的模範。所以,多聞就是一部經不斷重複的去聽、去讀、去研究,一門深入。

第二個「廣學多聞」。廣學多聞,我常常勸同修們,我們把這樁事情留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乾,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我們壽命長,來得及,那不怕!再說,老師好、同學好,廣學多聞不要費什麼力氣,好辦!在此地想廣學,找不到好老師,也找不到同參道友,有了疑難,問都沒地方問,這個多苦?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去乾。我們今天是一門多聞,選經當然最殊勝的是選《無量壽經》、《疏鈔演義》、《彌陀經要解》,這都是最上選,對於我們求生淨土有決定的利益。

『佛法無人說,雖慧不能了』,這兩句也是《華嚴經》的偈子。佛法要什麼人說?一定要有修有證的人說,而且要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這才能說。證到究竟圓滿的果位,那就成佛了。所以「佛法無人說」,要什麼人說?要佛說,不是佛不能說。經上雖然說「經有五種人說」,但是除佛說之外,其餘四種人所說都要得佛印證才能算是佛經,佛沒有給他印證那都不能算,可見得還是以佛說為第一個標準。世間聰明智慧的人不能了解,不能明了。如果把這個尺度再放寬一點,說經之人最低限度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人接觸到經典,縱然說得不圓滿,不會說錯,為什麼?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樣的,都是用真心,不是用妄心。權小以下都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妄心,這不是真心。圓教初住以上,他們是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他們是用四智菩提心,不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就決定不會說錯了。

中國過去翻經的這些高僧大德,各宗這些祖師們,許多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這是中國人有福!近代的印光大師,大家曉得那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大勢至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高僧大德之中,有身分露出來,我們曉得,還有許許多多身分沒有暴露的,我們完全不知道。可見得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明了都不可能,他怎能說得出來?歷代的祖師,他們的註疏決定沒有問題,如果有問題,決定不能傳到後世。從前印刷術不發達,中國的印刷術在宋朝才發明,用木刻板刻成版,一張一張的刷,成本太高,如果不是真正好的東西,誰肯出錢出力來給你流通?不像現在,現在印刷術發達,印東西太便宜,以前難!所以古人東西留傳到今天,可以說受過時代歷史的考驗,禁得起考驗,禁得起大眾的批評,是真的好東西留傳到後世。

所以我勸同修們看註解要看古人的註解,不要看現代人的,為什麼?現代人他究竟是真的是假的,我們沒有能力辨別。真的,對我們這是有好處,萬一看到假的,我們就上當吃虧!沒有能力辨別,還是讀古人的東西好,可靠!像我們這部書,蓮池大師距離我們五百多年,經過明朝末年、清朝一代,民國到今天也八十年了,多少高僧大德的眼目,沒有不讚嘆的,這個我們念起來可以放心。所以我不大看現在人的東西,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我絕對不是瞧不起現代人,我是自己沒有眼光,不別賢愚,是愚人!所以想想,古人是經過大家承認的,比較可靠,我這才念古人的東西。今天這些著作,如果再經過五百年,還有人傳下去,他也禁得起考驗,那自然是好東西,這是我們選擇的一個標準。

古人東西,文言比較難讀,其實這是心理作用,多念幾遍就不難!我看過民國初年小學生的作文,十一、二歲小朋友寫的文章,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看他的文章,恐怕還要查字典,還有好多東西他不懂。為什麼那時候的人能,我們現在的人不能?不是現在人不能,是現在人不肯念文言文。文言文的訣竅沒有別的,就是念,就是背誦。從前台中李老師教給我們,能背誦五十篇古文,就有閱讀的能力,就沒有障礙了,文言文你能看得懂;你能背誦一百篇古文,就有能力寫文言文。他勉勵我們背誦,所以我現在勸同學們背《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四十八篇,跟李老師規定的五十篇就差兩篇,差不多了。能背誦《無量壽經》,你看佛經的能力決定沒有問題,文字的障礙就沒有了。所以,這是應當要下功夫。不必刻意去背誦,刻意背誦那是增加壓力。每天至少念三遍,一天都不缺,念一年就會背誦。不需要背,自自然然就會背!我們有不少同修,念三個月就會背誦了。由此可知,這不是一樁難事情,就是要自己去下功夫。

凡夫也要發心宣揚這個法門,為大眾解說,怎麼辦?自己沒開悟、沒有見性,李老師教給我們一個方法,我們不能講經,我們講註解。像我們在此地,講蓮池大師的《疏鈔》註解,講古德法師的《演義》註解。

『或聞經論之所宣揚』,這就是讀經、聽經。讀誦,利益非常多!如果有幾位同修在一起共修,讀誦最好是一個人讀,其餘的人專心聽,把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眼看經文,耳在那裡聽,讀經也會開悟。大家輪流的讀、輪流的聽,這個利益非常大。『或聞知識之所開示』,開示就是聽講解,像我們現在這個講席這是講解。『一歷耳根,永為道種』,無論是聽經,無論是聽講,西方世界這個種子必定種在阿賴耶識之中。『是之謂聞』,這個叫聞。

聞怎麼稱為慧?『聞即是慧』。菩薩的三慧,這個慧就是戒定慧的慧,所以菩薩法就是大乘法,在小乘的上面。沒有小乘的基礎,哪裡會有大乘?我們今天難就難在此地,沒有小乘的基礎,直接就學大乘,這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小乘曾經在中國隋唐時候興旺一個很短的時期,以後就衰了,為什麼會衰?是由於中國儒家、道家把它取而代之。中國過去的人,學佛的人差不多都是讀過孔子書的人,所以從前學佛,實在講是士大夫階級,讀書人,你沒有相當的學術修養,佛經是很不容易理解。讀了儒家的書,讀了道家的書,再一看小乘經,就不需要讀了,用不著再去讀它。這樣小乘就衰了,在中國就沒有了。

小乘經典翻譯得非常完整,我們現在的《阿含經》跟巴利文小乘經典,聽說他們只比我們多五十幾部。小乘經將近二、三千種,他只多五十部。現在學小乘經的人很少,我們這一代把儒家、道家東西舍掉,也不念了。小乘經也不甘心念,一下就想學大乘,就像蓋房子一樣沒有地基,我們這一個時代成就的人太少,主要的原因在此地。所以要想學佛的同修,特別是想將來發心弘法的同修,不讀儒家書不行!《十三經》太多,最低限度四書五經一定要讀,《四書》要熟讀,五經也要瀏覽幾遍,要有這個基礎才能入大乘。

小乘是修戒、修定,從定中開慧;開慧之後,所謂聞、思、修都是慧。聞慧、思慧、修慧就是戒定慧那個慧。什麼叫聞?聞是接觸,耳聽外面的音聲,這是聞,這是接觸;眼見外面的色相,也叫聞,就用一個字代表,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叫做「聞」。一接觸就明了,不需要通過思考就明了,就明了這個意思,我們叫它做思慧,實際上不需要通過思考的。「思」是代表明了。「修」是代表決定沒有錯誤,沒有錯誤就是修。這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起用,是大乘菩薩所修的。從接觸,稱之為聞;從明了,稱之為思;從決定沒有錯誤,謂之修,這叫三慧。三慧是戒定慧的慧,我們今天沒有定,哪來的慧?所以他這地方意思說得淺。

『對木石說,頑不聞故』,你對木頭、對石頭說,它不會聽,它不聞!『對愚人說,聞不餐采』,對愚人說,他聽了之後,他聽不懂,他不能接受,不能採納,這個如不聞,跟那個不聞沒兩樣。實在說這個意思,就把我剛才講的含在其中,我們今天聽了,聽了也是不聞,為什麼?沒聽懂、沒明了。一聽就明了,才叫聞慧。所以明了,這個三慧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同時的,不是有階段的。一聽,這個聽叫聞,明了叫思,不錯叫修,所以三慧是一剎那之間同時圓滿的,這是菩薩的修學方法。

鈔【思慧者,既入乎耳,須存乎心,諦審諦觀,是何法門,是何義理,是之謂思。】

這是解釋『思』,平常人這是講思考,我們聽了別人的言論,一定會去想想他的道理,這是「思」。

鈔【而言慧者,思即是慧。】

這是一接觸就明了才行。

鈔【禽畜雖聞,不解思故;愚人雖聞,入耳出口,不憶想故。故曰思慧。】

愚人聽了,沒有深入了解它的義理,不能叫做思慧,叫思可以。

鈔【修慧者,既深思之,宜力行之,是之謂修。】

這是單單講聞思修,不講那個慧。有許多人把菩薩三慧聞思修分開來講,那就是這個講法,沒錯的。但是這隻叫聞思修,不能叫聞慧、思慧、修慧,不可以稱慧。聞思修我們一般人都有,愚人也有,讀書人更不必說了。世人有聞思修,但是沒有三慧。這是修。

鈔【而言慧者,修即是慧。狂人雖思,敝精役神,不實踐故。】

愚狂之人他雖然有思,思考,他也很用心,也很勞神,但是他不能夠做到,不能夠徹底的做到,不能夠圓滿的做到。所以,他只能稱為聞思修,不能稱之為三慧。諸位記住我剛才給你講的三慧的意義,你就會了解三慧確實不同於三學,有三學才有三慧。底下假設一個問答:

鈔【問:此指三慧,有何證據?】

『此指』,「此」就是指念佛。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就是『三慧』,有什麼證據?念佛的確是三慧,聞思修三慧確實在其中。這一句佛號,一接觸的時候,這是聞;接觸就明了,這句佛號具足無量無邊功德,不需要通過思考立刻就知道;而且立刻就老實念,聽到念佛沒有不跟著老實念,念就是修。

鈔【佛地論雲。】

蓮池大師引經據典,《佛地論》上說:

鈔【菩薩履三妙慧,淨土往還。】

這個證據舉得太好!舉修淨土的菩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履』就是踐履,就是實行,實行『三妙慧』是什麼?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念這句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跟他方世界經常的往還,往返!西方世界的菩薩每天到他方世界「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用什麼方法?就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普度法界一切緣熟的眾生。緣不熟,他不接受;緣要是熟了,一聽他就接受,度這些眾生。『淨土往還』。這是論文,底下還有解釋:

鈔【以聞思修,得入淨土,故知念佛必有三慧。】

實在說,這是因為許許多多人對念佛法門發生誤會,認為念佛要是勉強講,得一點定,他們還能接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是定,念佛人沒有智慧這是一般人說的,其實他對這個法門不了解,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我們初學的人對於淨宗經論涉獵也淺、也少,聽人家這樣一說,心有不甘,算了!我不學這個法門了,我去學有智慧的法門,結果誤了前途。蓮池大師這一段問答非常之好,幫助我們破疑生信,曉得念佛這個法門實實在在是究竟圓滿,超勝其他一切法門,我們遇到才真正值得慶幸。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