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四一頁:
疏【復有三義,聞說佛名,心不疑貳,是之謂信;信已而執,心起樂欲,是之謂願;願已而持,心勤精進,是之謂行。】
信願行,這在淨宗非常重要,是淨宗修學的三個條件,缺少一個都不能往生。這句佛號具足信願行。『聞說佛名』,聞名:一個是佛號,一個是《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經都是教我們專修淨業,聽了之後心裡決定不疑惑,這才叫「信」。
信,非常難,很不容易。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學了很多年,甚至信心還沒有建立。我是四十八年出家,五十年受戒。受戒之後到台中拜謝李老師,見面第一句話老師就叫我要信佛。我學佛那麼多年,一出家就教佛學院,又受了大戒,怎麼還叫我信佛?他老人家給我解釋:信佛非常不容易,有許多出家人一生直到老死都不信佛。信佛怎麼會墮三惡道?信佛怎麼會造惡業?只有不信佛的人才會墮三途、才會造惡業。所以,信佛非常不容易。
『心不疑貳』,「貳」是三心二意,心不專一;「疑」是有懷疑,信心不清淨,這都不叫做信。所以,一定要做到不疑、不貳。實在講,不貳就是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才真正叫信。不但夾雜世間法不叫信,世間法裡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你夾雜這個東西,這不叫信。夾雜佛法也不叫信,我念佛又想參禪、又想持咒、又想研究經教,都不叫信,雜亂!由此可知,要專精,才叫信;不專精,不能叫信。我們講經,這個道場講了很多年,聽的人這麼多,相信的有幾個?說實在話,十個、八個就不得了!信的人沒有不認真修行的,信的人沒有不往生的。一定要知道,大多數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聽了他不相信,不相信他也每天都來聽,這就是多少有一點善根,善根沒有成熟。
『信已而執』,信了以後要執,「執」就是把它牢牢的抓住,不輕易放過。『心起樂欲』,真正生起歡喜心,「樂」是愛好,「欲」是希求,我非常喜歡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對於西方世界、娑婆世界、十方諸佛世界沒搞清楚,怎可能對西方世界起歡喜心?所以願生西方這個願不容易生起。怎樣才能把它搞清楚?大致上有兩種,過去生中已經種很大的善根這是因,兩種不同的緣:一種緣是在人生當中吃過大苦頭,遭過大劫難,聽說有這麼一個地方,他什麼都不想,老老實實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另外一種,那就是通宗通教,對於經論熟透,娑婆世界這些因因果果明了,十方諸佛世界、西方世界也明了,他的選擇不是隨便選的,他是用智慧抉擇。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看到,韋提希夫人選擇西方極樂世界是遭了大難,兒子不孝,殺父親、殺母親,遭這樣的難。釋迦牟尼佛把十方諸佛世界展現在她面前,讓她自己看,她統統看了之後,選擇西方極樂世界。可見這個願不容易發。
一般講發願求生淨土,那個願是露水道心,不管用的,不是真心誠意,是假心,嘴巴里說說而已。誠心誠意,這個人處事做人態度完全不一樣,沒有心去計較世間一切是非人我。他一心一意專求淨土,都怕時間來不及、不夠用,哪裡還有時間搞是非人我!他對於世間一切事、一切人、一切物都不會很關心,每天穿得暖、吃得飽,有時間念佛,足了,就快樂無比。還去搞是非人我、名聞利養,這個願是假的;換句話說,沒認識清楚。由此可知,講經說法是很重要的增上緣,許多人是在經教裡面覺悟,這才真正發願。真發願了,不但世間法舍掉,世間大眾處得好,我們在一塊處;處得不好,我就躲開。我也不讓你趕我,我自己就走,為什麼?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決定沒有留戀,這是真正願生淨土。所以,教理的研究真正透徹,一定是萬緣放下,把佛法也放下了。像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到晚年那是徹底覺悟,只有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金剛經》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一個真正修行人,這些經訓要牢牢的記住。別人讚嘆我們,也不必歡喜,假的;別人毀謗、侮辱我們,也不要生氣,假的。統統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你要是把它當真,就吃虧上當,就大錯特錯。只有一句佛號是真的,二六時中念念不忘!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爭的,一樣都帶不去,稍不留意,一身的罪業。為什麼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要造罪業?這些罪業必墮三途,他修的是三惡道,這種人是愚痴、可憐。世間的善人君子,著重在道德觀念上,那是修三善道。我們念佛人,如果不求生淨土,縱然戒律精嚴,具足五德六和,也是三善道,不能出三界。由此可知,這一生要想出三界、了生死,一生成就,除了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
《彌陀經》,必須得《疏鈔》、《要解》,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它的博大精深。《無量壽經》,經文就講得很清楚,不必看註解,也能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跟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所以我勸同學們,第一個階段先要把經念熟;經不念熟,你就談不上修行。經要是熟透,我們心裡動一個念頭,就會想到我這個念頭經上有沒有?我這個念頭該不該起來?經典的教訓就是修行的標準。經不熟,起心動念你就沒有標準。沒有標準,怎麼修法?沒得修!這是教你要把經念熟。換句話說,你想不想往生淨土?不想,那你不念沒有關係,為什麼?不想,還想搞六道輪迴。真正想這一生往生淨土,經不熟怎麼行?所以,心裡起心動念都要用經典來對照,不應該動的念頭就不能動念,應該動的念頭就應該好好的去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的。所以,你要是搞清楚,這才能抓住,緊緊的抓住。
兩經比較,《無量壽經》比《阿彌陀經》好,畢竟那是經文,這是祖師的註解。佛教我們「依法不依人」,經是法,註解是人說。註解提供我們作參考,讓我們更深入體會到經文的含義,修正我們對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做法。修是修正,我們對人事物有很多想法、看法、做法是錯誤的,把這些錯誤的依照佛在經典的教訓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在哪裡修?在起心動念之處修。凡夫,不能一天不讀經,三天不讀經,道心統統都沒有了。我們凡夫念經這個力量,頂多只能保存三天,三天不再念就完了,煩惱習氣、邪知邪見統統現行。所以修行難,所謂「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為什麼從前道場成就人容易?現在道場成就人不容易?以前道場每天叫你在講堂聽經八個小時,大家在一塊共修也是八個小時,一天十六個小時去掉了,再想打妄想沒有時間,趕緊找個時間休息睡覺養精神,說話的力氣都沒有了。那個三年修行,抵得我們三十年效果都不止。通常修行不外乎一個是參禪,一個是念佛。禪堂裡面八個小時,或者念佛堂念八個小時,聽八個小時經,比學校的功課還要嚴格。在這樣長時間薰陶之下,一個人的習氣自然就變了。今天沒有這個道場,沒有這樣的機會,但是真正用功的人這個機會還是有的,我們今天用隨身聽一天聽經八個鐘點,行!真正肯努力,不要說聽八個小時,一天能聽四小時到六小時就很好,念六小時的佛也用隨身聽跟著念,跟古時候的道場又有什麼差別?我們利用這些科學工具,把道場搬到自己家庭,這是從前人無法想像的!
聽經,這一部經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往年洛杉磯有一位趙立本居士,他聽我講的《六祖壇經》跟《金剛經》,只聽這兩部經。我從洛杉磯經過,他告訴我,他已經聽了二十六遍。我就勸他:你繼續不斷再去聽一百遍。現在我聽洛杉磯那邊同修說,他這兩部經講得很好,常常有人請他講經,熟透了。他說:我一生其他的都不學,就這兩部經,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在美國是大學教授,現在退休了,真有成就!中國古人常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有心人,天下就無難事。信願專,專精他就成功。所以,我們為什麼一天到晚去搞是非人我、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能像趙立本居士一樣專搞一部經?八年的時間,他這兩部經已經講得很好,繼續不斷努力,他將來就是《金剛經》、《六祖壇經》的權威。所以願要有正願,正當的希求、正當的愛好,能希求淨土,願生西方,這是第一純正。
『願已而持』,持是保持,發願之後要有恆心、耐心、毅力,保持不失掉,『心勤精進』,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去努力,這叫做『行』。譬如一天把這個經聽上八小時,念八小時的佛,這是行。《無量壽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眾成佛道的第一經。菩薩以下講經說法要求佛力加持,佛自己講經說法不必要求加持。但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世尊講《無量壽經》得阿彌陀佛加持,得十方諸佛如來加持,所以他動這個念頭想講這部經,他的瑞相就特別好。阿難做他的侍者,一生當中從來沒有見到這樣的相好,那是什麼?十方諸佛加持。佛講其他的經有沒有這個現象?你去查查《大藏經》,沒有!你就曉得,這部經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佛講這部經,十方諸佛都加持。所以讀這部經、受持這部經的,感應不可思議!現在有不少同修一天念十遍的,這叫「行」。
一門深入,愈專愈好,愈精愈好。為了弘法利生,應付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我們要參考涉獵一些經論,這是必要的。如果不發願去講經說法,我這一部經就夠了,一部經真正透徹就行了。我為別人講經說法,我就講這一部經,那些不同根性的想學別的經,就介紹給別的法師,那些法師們會講,請他去講,我只會講一部經。《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弘法利生的態度就是如此,善財去參訪,他說:我只學這一門,如果你要想廣學多聞,再介紹你去參訪別的善知識。
鈔【信願行,下文中當辯。】
這個意思非常深廣,向下還要詳細的說,此地只是略略提一提而已。
疏【名號者,阿彌陀佛四字洪名,不兼色像等。如文殊般若,及毗婆沙論中說,以色像等攝名中故。】
這個法門專主持名,不必再加觀想,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就行。現在為什麼勸你念經?為什麼特彆強調念經?你信心不足,願心不切,所以才叫你念經。念經是幫助你斷疑生信,還有一個意思,業障太重,如何改過自新,為了這個原因,勸大家念經。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種種的想法、做法,不曉得是錯誤的,都認為是很正確的。我的想法、看法、做法都是對的,你們都錯了,都是這個想法。對的、錯的,它有個標準,標準在哪裡?經典上講的是標準。你念多了、念熟了,你就有個標準。用這個標準來檢點自己的生活行為,才能發現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這是智慧,這個人自覺,自己覺悟了;不知道自己過失是愚迷,愚痴迷惑顛倒,這種人很可憐,造三惡道之因,搞六道輪迴,自己不曉得,以為自己是在學佛,是在修行,這是非常可憐的人。真正念佛的人會跟可憐人計較嗎?不可能,對他只有憐憫之心。他堅固的執著,你跟他解釋,他不能接受。他堅固的妄想、執著,總認為他是正確的,別人是錯的,甚至佛在經上講都錯了,只有他是對的。這是我們看他造三惡道之因,沒法子救!所以讀經,念熟了,自己才有真正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世尊、阿彌陀佛給我們建立的,決定不錯。這是勸大家讀經,消業障。讀經要照經上去做才能消得了業障,光是讀不能做,業障消不了,這諸位要知道。讀經是教你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那就消業障。業障消除,功夫就上軌道,功夫就得力。
鈔【不兼色像等者,正明此經專主執持名號也。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這是佛在《文殊般若經》上的一段開示。『一行三昧』,念佛三昧也叫做一行三昧。
演【一行三昧者,經雲法界一相。】
法界相是平等相。
演【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論雲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
這是先解釋一行三昧的意思,這個名詞的含義,也就是這個名詞的定義。「行」是行為,也就是活動。「三昧」是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一行,諸位想想,著重在一,「一」是心裏面決定不會起個念頭,這個心才一;起一個念頭就不是一,為什麼?有念跟無念就是二。真正是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個「一」就是一真法界。「一切諸佛法身」就是宇宙人生的本體,「與眾生身平等無二」,「法身」是理體,「眾生身」是現象。十法界森羅萬象,從什麼地方生起來?就是從法身理體上變現出來。所以,一切萬法沒有一法不是平等的。平等這是真相,平等這是正常。在一切法里起不平等,那叫妄念,那叫迷。經上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楞嚴經》,佛對這個問題有詳細的解釋。為什麼會一念不覺?你在一真法界裡面起心動念,這就是不覺,這就是迷。覺心不動,覺心清淨,覺心離念,不動、離念這是覺,心動就是迷。
迷在哪裡?找不到,哪裡有迷!迷什麼時候有的?迷什麼原因有的?沒有原因,也沒有說什麼時候迷的,你找那個時候找不到,為什麼?它是虛妄的。你一念覺就成佛,一念迷就是苦惱眾生。佛與眾生的差別就是迷、悟。我們今天想覺,覺不了,為什麼覺不了?習氣太重,不能以清淨心面對生活環境,心地總是染污、骯髒的,起心動念就是是非人我、利害得失,都搞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搞這個東西,你說可憐不可憐?真正肯接受、真正肯改過自新的人,佛與善知識肯教他,為什麼?這個人可救,可教!不能改過,不能自新,諸佛菩薩對這個人不教,為什麼?教了叫白教,沒有用處,冤枉!耗費這精神力氣,所以不教。絕對不是佛菩薩、善知識偏心,不是的。為什麼對這個人教導他,對那個人不教,人家看得很清楚,這個人教了之後能改過自新,那個人教他不能改過自新。所以,緣是在眾生這一面,絕對不在佛菩薩那一面。佛菩薩無心,佛菩薩清淨平等。我們常講與佛有緣沒有緣就在此地。歡喜接受,聽了真正肯改,這就有緣;聽了不肯改過,這就是無緣。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度不了!一行三昧的意思明白了,怎樣得到?
演【欲入是三昧者。】
入一行三昧,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入一行三昧就是入法界,換句話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種菩薩的能力,像經上所講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他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有能力隨類化身,智慧神通都跟佛相似。此地教我們入一行三昧方法很特別:
演【應繫心一佛,專稱名字也。】
這就教給我們,淨宗《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一行三昧,這是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最殊勝的修行方法,專稱名字。
演【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者。】
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所講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能見十方一切諸佛,見不到那麼多佛。可是你念阿彌陀佛,彌陀法門,那見無量無邊諸佛,這是這個法門殊勝之處。這個法門被一切諸佛如來讚嘆之處就在此地。這是自己入一行三昧,又蒙阿彌陀佛威神加持,所以他所緣的法界跟佛無二無別,不可思議!
演【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也。諸佛法身與眾生心同體無二。】
這是見到十法界的平等相,真正平等,見到法界同體,法界平等,所以他處事待人的態度就變了,他能用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個人就成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雖不是究竟圓滿佛,他是屬於分證佛。天台家講六即佛,他是分證位佛,不是相似位,不是觀行、相似,分證。這是真佛,不是假佛,所以能示現八相成道。
演【今但見眾生心,不見佛法身者,以未能離念故。】
這是講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只見到眾生心,見不到佛法身(就是見不到平等的境界),原因在哪裡?我們沒有離開妄念。這個地方的「念」,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我們沒有能夠把妄想、執著離開,所以你是凡夫,你見不到法身。見不到法身,換句話說,你就得不到一行三昧。
我們是凡夫,業障很重,如果不是長年佛法的薰陶,沒有法子。真正講求薰陶有力、薰陶有效,我自己的經驗是上講台講經,這是最有力量的薰陶。因為你想上台講經,你要有充分的預備。我們沒有開悟,我跟同修們講過,我最初出來學講經的時候,上講台講經講一個小時,要預備二十個小時,一點都不敢懈怠,懈怠了,上台就要丟人!所以這個方法比老師教導有效果。老師是可以打打馬虎,騙騙他們。講經,底下坐幾十人、幾百人,騙不了人!那麼多眼睛看你,你講錯可不行的,所以要有充分的準備。幾乎初學講經的人,你叫他一個星期講一個半小時,他差不多一個星期的時間都忙著這個東西,連晚上睡覺作夢還想著整理講稿,他專心到這種程度,這就叫薰陶。你能不中斷的講,對自己的利益比什麼都大,無始劫的業障習氣慢慢不知不覺就消掉了。
在講台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我自己的經驗是十年。我在講台今年是三十三年,所以大家看我講經也不要預備,也不要去看資料。頭十年,那很苦!頭一年是最苦,到第二年,我講一個小時,準備的時間大概十個小時就夠;到第三年,兩個小時就夠;到第四年、第五年,我準備一個小時可以講二、三個小時,就愈來愈輕鬆。民國六十年,我講《楞嚴經》、《華嚴經》的時候,預備一天可以講七天。現在講經就不要準備了。不吃苦頭不行!開頭最苦,那個關過去之後,就愈來愈容易,愈來愈歡喜。業障愈來愈少,心愈來愈清淨,智慧愈來愈增長,這樣修學才有快樂,離苦得樂,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益。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眼前的、他方的、過去未來的,都能曉得一點,這不是神通,好像是直覺,自自然然會知道一些。這個境界,古時候念書人知道。
所以,我們要想欺騙一個普通人容易,欺騙一個真正念書人不容易,騙不倒他的,為什麼?人家看你的眼神,看你的說話,看你的動作,你的一生吉凶禍福都被人看穿了,你有什麼地方可以瞞人?瞞不過人的。世間一個有學問人尚且如此,何況在佛法里真正有修行的人,想騙他,怎能騙得過?實在是自己欺騙自己而已。這些高人知道了,他怎麼不說?各人有各人的因緣果報,所以不必說,看他造作,看他受報。只有再看到他真正能回頭的時候,給他輕輕點醒,點了還不醒,就不要再說,他不悟,愚人!原因就是煩惱沒斷。我們要求學佛先要斷煩惱,特別是發心學講經的,一定是先斷煩惱,再學法門;煩惱要是不斷,法門學不好,學不到的,所學的文字皮毛知見而已,佛法真正東西你得不到。
演【修一行三昧者,念空真念,獲自本心。】
這是講境界,「念空真念」是《楞嚴經》上的話。「本心」就是自性、就是明心見性,這是一行三昧。在本宗裡面,它所用的方法就是「一向稱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可是你念的時候一定是萬緣放下,這樣才能成功。一天到晚念佛,一天到晚還搞是非人我,還是放不下,這沒用處。這就是古德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當我們念佛,這一句佛號提起來的時候,萬緣放下,心地清淨,只有這一句佛號,這叫功夫,這是真正念佛。念佛的時候決定不能有夾雜,念佛人還想東想西是夾雜,不能成功,念這幾句佛號只是種種善根而已,這一生得不到利益。李老師常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沒有辦法,轉不了你的業。所以,一定要從內心做起。修行就是改心,把虛妄的心改成真誠的心,把染污的心改成清淨的心,把不平的心改成平等心,這叫修行。佛號要這樣念法才能有效果,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一行三昧是理一心不亂。
演【則諸佛法身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這時候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你自自然然清楚,自自然然明了,為什麼?你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不是你要見,它自然見,不必要想見,不必要作意見,它自自然然見。
最近我們有一位同修到北京住半年,親近黃念祖老居士,老居士跟他的確是有緣分,這個緣分就是他能接受,他真好學。老居士教了他半年,每天給他上課,就教他一個學生。老居士囑咐他到台灣來找我,他說:老居士說,台灣沒有佛教,真正佛教在大陸,大陸上真正的修行人住在深山裡,你找不到的,台灣佛教只有外表,沒有真正修行人。值得我們深深警惕!學佛不能搞假的,世間法裡面搞假的尚且一文不值,佛法搞假的,罪孽就重了。俗話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為什麼僧道都墮地獄?就是因為他搞假的,他不搞真的。他說:老居士雖然不出門,對於台灣每個道場,甚至每個法師提起來他都知道。你想想,會不會有人去告訴他?不可能的事情,誰會跑到他面前說這個長、那個短。都清楚、都知道,這是心地清淨自然照見。這位同修回來告訴我,他對老居士佩服得五體投地,老居士今年七十九歲,受過很大的災難,吃過很多苦頭。這麼大的年歲,本來我們以為還有人照顧他,沒有,燒飯洗衣服都是自己動手,沒有人侍候。看到,心裡真正慚愧,我們年輕人還要人侍候,這樣的大德生活起居完全靠自己,沒有一個人服侍,這了不起!
我們在台灣,我曉得過去李炳南老居士,他是九十七歲往生的,他在九十五歲以前,他的生活也是自己照顧自己,吃飯也是自己做;只是到最後兩年,體力衰了才接受學生的照顧,這不容易!我們今天稍微吃一點苦頭就不想學佛,哪裡能成功?學佛是享福的?所以,真正學要學這些大德們的生活行止。
演【古云:諸佛猶如淨明鏡。】
這是講佛心像很清淨的明鏡一樣。
演【我心亦似摩尼珠。】
「摩尼珠」,比喻清淨心。佛心清淨,我心清淨,就沒有障礙。佛心清淨,佛那邊沒有障礙,我心不清淨,我有障礙,不能感應道交。我心清淨跟佛就感應道交。
演【諸佛常來入我身。】
這個明鏡跟明鏡互相照見,我心裡有諸佛,諸佛心裡有我。
演【我身遍入諸佛軀,是也。】
這是佛的身軀,確實是如此。這就是你為什麼會見一切諸佛,這個見不是想見,不是希望見,是自然見,所謂法爾如是。這是解釋一行三昧。
鈔【欲入一行三昧者。】
你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一行三昧)。
鈔【應處空閒,舍諸亂意。】
修行的環境很重要,一定要有個清淨的環境,清淨環境沒有人干擾。古人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一個人在修行,如果我們給他擾亂,破壞他,這個罪過是墮地獄的,這是造地獄罪業。對修行的人,決定不擾亂他,決定不破壞他修學的環境,這個很重要。為什麼?往往我們自己造地獄的罪業自己不知道。一個人他在那裡用功,我們拚命找他的痲煩。除非實在不得已,讓他好好的用功,或者工作,我願意多做一點代他來做,這是自己修大福報,為什麼?你成就人家的用功,這是修大福報。破壞,自己罪造得很重,這是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害人,實實在在你害自己,沒有害到別人,別人受傷害小,自己受的傷害大,不成比例!自己是造地獄因,這怎麼得了!真正一個修道人,看到人用功,合掌歡喜讚嘆,修隨喜功德。環境清淨,這是助道殊勝的因緣。『舍諸亂意』,心要清淨,要萬緣放下、要專心精進。
鈔【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
專門念佛號,不必加觀想,這是正修。可是有些人業習很重,念這句佛號心還是定不下來,加一點觀想,或者是想蓮花,或者是想佛的肉髻、想佛的相好,這樣一觀想,他妄念比較少,那行,這叫助修,用來幫助可以。等到心清淨,觀想就不要了,『專稱名字』,這就對了。拿它暫時來對治是可以用的,如果心地清淨就不要加觀想。
鈔【隨佛方所,端身正向。】
阿彌陀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方,所以我們念佛人,無論是坐著、站著都面向西方,這樣感應就快。總而言之,這是叫你念念不忘西方,『隨佛方所』。念藥師如來就面向東方,坐著、站著向東方,才取得感應。念阿彌陀佛,這就面向西方。
鈔【能於一佛念念相續。】
『念念相續』是不間斷,「不取相貌」是不夾雜。真能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鈔【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演義》裡面都給我們講過了。
鈔【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功德無二。】
知道這個事實,我們的疑惑就斷了。過年,佛堂還要拜三千佛,你們喜歡拜就拜!我一句話也不說,真正明了了,這三天專拜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專修淨宗的道場,一天拜六百拜,拜六百拜都拜彌陀佛。我聽說今年清明法會你們念《無量壽經》,這個對了,這是大家已經建立共識,可以提倡。還要念《地藏經》,還要拜《梁皇懺》、《水懺》,這是大家認識不清楚。這個經講這麼久了,大家明了、覺悟了,我們這個法會念《無量壽經》。希望真正覺悟明白了,明年過年就不要拜千佛萬佛了,拜阿彌陀佛,一天拜六百拜,拜五天就拜三千拜了。
其實六百拜不多,我剛剛學佛在埔里,我一天就拜八百拜。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埔里住山,晚上八點鐘睡覺,早晨二點半起床,三點鐘就早課,早課我拜三百拜佛,拜完之後去燒早飯。我在山上跟懺雲法師,廚房工作我一個人做。吃完早飯,打掃環境之後誦經,中午吃過午飯之後拜二百拜,晚上吃過晚飯之後拜三百拜,一天拜八百拜。不做工作的人,通常一天是拜三千拜,這是專修禮佛,禮佛也是一個修行法門。所以學佛不要怕辛苦,怕辛苦那錯誤了。所以,念一尊佛跟念無量佛的功德無二無別。
鈔【阿難所聞佛法,猶住量數。】
阿難尊者跟釋迦牟尼佛做侍者,一直侍候到釋迦牟尼佛入滅,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佛法,可以說他統統都聽到,但是還是有數量。
鈔【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晝夜宣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
你要是真正得念佛三昧,那就不相同,心開意解,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都明了了。
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
不能比!你才曉得一門深入專修的功德第一,這是真的。
鈔【龍樹。】
龍樹菩薩。
鈔【毗婆沙論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易行疾至。】
念佛法門是易行道,很快就能成就。
鈔【應當念佛,稱其名號,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我們在三經裡面看到彌陀的本願,特別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能夠依教奉行,這是真正善根福德成熟。我們今天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