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26集


時間:2016/9/23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四三頁:

疏【又多則大本十日,聲王十日,大集七七日,般舟九十日等;少則大本一日,觀經十念等。言日者,以經天道晦明之一周故。】

這還是講克定期限來念佛,講七日主要的是《阿彌陀經》,給我們訂的日期是一日至七日。『多』,《無量壽經》講『十日』;《大集經》講七個七,連打七個佛七;《般舟三昧經》講專修念佛法門,以九十天為期限。由此可知,時間長短,佛在經上講的並不一致,為什麼?諸位要曉得,佛講經是契機契理,某個法會有那個法會的聽眾,聽眾不相同,也就是聽眾的善根習氣不一樣,有些善根厚的、根利的,佛講的期限就少;根性鈍的、業障深重的,佛講的期限就長。我想如果釋迦佛今天出現在我們面前,一定不會講七天,七天我們決定做不到,七個七也做不到,恐怕要講到七年,三年到七年也許能成就。現在我們的根性比古人差遠了,心地雜亂,古人的心確實清淨。雜亂就是苦報的根源,心地清淨就是樂報的因由。大本跟《觀經》裡面講少則一日,《觀經》講的更少,『十念』。底下這一句很重要,不管是一日是七日、十日,凡是講一日都是講一晝夜,『晦明之一周』,二十四小時算一日。由此可知,念佛如果白天念晚上休息,那是念半日,不是一日。

鈔【期要者,若據如來得菩提,實不系於日,則非日非劫,焉有七日。】

這從理上講。

鈔【若據菩薩修行,動經塵劫,則無窮無盡,何止七日。】

菩薩從事修上來說,要三大阿僧只劫、無量劫,七日怎能成就?這是一個從事上講,一個從理上講。

演【如來得菩提,實不系於日,以日者時也,依色心分位假立,無有自體故,百法中時,為二十四不相應行攝。今如來得菩提,坐斷三際何有於時,時者皆眾生妄想分別也。】

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沒有實體可得。時空在《百法》裡面屬於不相應行法,用現代話說,它屬於抽象的概念,絕對不是事實。佛法講一切法,心法是精神方面,色法是物質方面;不相應行法,它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甚至它也不是心所有法,但是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面假設的,它不是事實。因此,我們對這個要清楚,不要去執著,執著就變成妄想了。時劫,實在講是每個人從觀念當中產生的一種錯覺。有人覺得時間過得很快,有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這就是每個人感受不相同。經上常講「念劫圓融」,把一念一剎那變成無量劫,這時間就過得太慢!把無量劫濃縮成一剎那,這個時間過得好快!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何況六道眾生?又何況十法界眾生?宋朝秦檜害死岳飛,墮阿鼻地獄,聽說他現在已經變成豬,曾經被人殺,殺的時候剝皮,豬身上寫「秦檜七世身」,他已經做七次豬。阿鼻地獄是無量劫,他怎麼出來做豬?他墮地獄的感受是無量劫,所謂度日如年,過一年就等於過幾百年一樣,他是那樣的感受,決不是以世間年月日來計算的。所以佛給我們講真實話,時間不是定法。

演【經云: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佛,超諸方便成十力。】

這是給我們說明了真相。真相如是,佛為什麼要給我們列一個期限?

鈔【今立期要者,以末法眾生修諸功德,精進恆難,廢弛恆易,應須克限,乃發勝心也。】

為什麼給我們訂一個期限?怕我們懈怠!希望我們在他老人家規定期間當中會有一個成績,是為了精進免懈怠,用意在此地,所以他訂一日、七日、十日,或是三個月、三年、五年。中國祖師大德把我們初學的這個階段就訂了五年,五年學戒,希望在五年當中完成修學的預備基礎。這還不是學佛,是學佛的預備基礎,五年當中建立,這就是要講求身心清淨。現代人修學的困難就是這個基礎沒有了,實在講,世出世間法都是要建立在清淨心的基礎上,為什麼?唯有清淨心,他才有悟處,他才能悟入。儒家從前念書講悟,佛法更重視悟入。心地雜亂是決定不能悟入的,你要想悟入,就要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佛法也是妄想分別執著,連佛法也要放下。

叫你念一部經、念一個咒,目的是用這一念止一切妄念,是用這個做手段,希望你恢復到心地清淨。幾時心清淨了,可以接受佛法,這時候才廣學多聞,才有能力聽經、參禪,不具這個基礎沒有用處的。古人用這個方法,幾千年來成就的人不可稱計,我們今天把這個方法捨棄,這一代不但沒有開悟的,黃念祖老居士講連修行的人都沒有了。沒有修行人,換句話說,就得不到諸佛菩薩的護念加持,沒有修行的地區,那就是妖魔鬼怪橫行,這怎麼得了!這個地方的人怎麼會不遭難?怎麼不受苦?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今天不管什麼人,說他是什麼佛再來的,什麼菩薩再來的,如果不是與古聖先賢教訓相應,我們統統不接受,決定不採納。古聖先賢教我們「一門深入」,入進去之後,這才博學多聞,一定要知道這個順序。

一部《四十華嚴》就是「四弘誓願」的詳細講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在《四十華嚴》裡面,善財童子參訪文殊菩薩,發菩提心學菩薩道,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他發這個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他怎麼修學?在文殊會上,這叫本會。《四十華嚴》分為本末二會,本會就是接受佛法基礎的訓練,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這時候老師開放了,讓他出去參學。參學是末會,就是五十三參,五十三參講什麼?「法門無量誓願學」。最後一參遇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到第四願,「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部《四十華嚴》,豈不就是講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就是佛教給我們學佛修行的次第。

中國歷代祖祖相傳,五年學戒,著重在斷煩惱習氣,成就自己的法器;五年之後真正身心清淨了,不會被境界動搖,我們佛門常說「八風吹不動」,這才有資格出去參學,絕對不會被境界所動。聽人家講還會動心的,沒有資格參學,一定要到如如不動才有資格參學。這是古德訂的期限,五年。參學,到底什麼時候才能開悟?每個人不定,因為每個人善根不相同,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修的不相同,福德不相同,緣分不相同。

淨宗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三輩九品,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講:在遇緣之不同。講得好!這一句才真正契合彌陀、世尊的本懷。因為彌陀、世尊是用平等法,平等普度一切眾生。如果這個人過去世善根深厚,他上品上生,這個人善根差一點就下品下生,這還是不平等。他老人家說九品往生在遇緣的不同,善根薄的人,遇的緣好,遇的緣殊勝,上品上生;善根厚的人,一生沒遇到勝緣,往生的品位低一點。緣是什麼?緣就是信願行。你遇到的善知識,遇到的同參道友,幫助你建立堅定的信心,這個緣勝;如果遇的緣只勸你念佛,但是為什麼念佛沒搞清楚,自己半信半疑,這個善知識也講不清楚,遇到的緣就差一點,你念佛也就不很認真,這樣往生品位當然就低一點。遇緣不同,那才是真正符合平等度生的宗旨。實在講不僅是這一生,累世!我們今天所遇到的緣是無比的殊勝。蓮池、蕅益,夏蓮居老居士、黃念祖老居士,將大小二本這樣詳細的介紹,這個緣的確是希有難逢。我們這一生當中要不能上品上生往生,這很冤枉!

昨天我聽演培法師的講演,看到這些年輕人,他們口口聲聲標榜人間佛教。諸位同修仔細想一想,我們今天念佛到底是人間的佛教還是天上的佛教?「淨業三福」是世尊在《觀經》裡面懇切的告誡,必須遵守,你說它是什麼佛教?孝親尊師、慈心修十善業,這是人天佛教。這四條做不到,沒有資格受三皈,因為三皈五戒是建立在前面這個基礎上。我們今天受三皈的,有沒有考核你夠不夠資格受三皈?糊裡糊塗都受了。所謂人情佛事,他有沒有資格不曉得,他是不是真正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修十善業?要是依照這個標準,說老實話,我們有沒有資格受三皈都成了問題。再回過頭來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後半部完全是教我們怎樣生活,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真正的人間佛教,這不是講假話的。

人、天、二乘、菩薩、佛是一個!不可分的。我們見思煩惱斷了,就換個名字稱你做阿羅漢,人沒有改變。譬如你念書,你念到大學畢業,人家稱你知識分子,你拿一個博士學位,從此以後就稱你博士,你有沒有改頭換面?還是這個樣子,換個名稱而已。你對宇宙人生徹底覺悟了,就給你一個頭銜,稱你為佛。所以五乘佛法,哪裡是界線?你們去找找看,界線在哪裡?你能不能把界線找出來?找出界線那才有區別,找不出界線,原來是一體的。

《楞嚴經》上講「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我要再問一句,「住一切相」,底下一句怎麼辦?你們會不會呢?還是一切法!譬如沒得博士學位的時候是你,得博士學位以後還是你這個人,有什麼兩樣?離一切法,覺;住一切法,迷。覺的是他,迷的還是他,哪有兩樣?所以給你說,迷悟不二,一個人。離即同時,離是這樣,即也是這樣。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生活,也要穿衣吃飯,日常生活沒有兩樣。覺了是佛,迷了叫凡夫。覺悟的人離一切相,心裡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迷的人,心裡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在這裡。剋期,訂下一個日期,真正的用意是防止我們懈怠。底下解釋世間人重視七:

鈔【七為世重者,如禮懺曰七夜,持咒曰七遍,此經欄網行樹曰七重,乃至國家祀祖曰七廟,教民曰七年,竭誠曰七日齋戒之類,是也。】

世間人的風俗重視七,所以佛在經上就用這個;如果世間人重視八,佛就說八,佛無有定法可說。你們重視這個,我就給你說這個,提起你的注意。中國人對於侮辱看得很重,「士可殺,不可辱」,好!祖師譯經將忍耐翻成忍辱,因為中國人對於辱看得很重視,認為這個不能忍,不能忍的都要忍,能忍的更不必說!是這麼一個意思。佛說法契機契理,佛不離二諦而說法,二諦是真諦、俗諦,真諦是如來他的見解,俗諦是我們凡夫的見解,總離不開這兩個原理來為大家說一切法。

鈔【免地獄者。】

這是註解《疏》「七日稱佛,免地獄苦」。

鈔【經律異相云:有王害父,七日當墮地獄。一尊者教其稱南無佛,王便一心稱佛,七日不懈。命終,至地獄門,稱南無佛,遍獄罪人皆得解脫。】

《經律異相》有這麼一段公案。國王殺害父親,這是五逆罪,極重的罪,果報是墮阿鼻地獄的。為什麼七天念佛就可以免除地獄?真正的懺悔。諸位想想,他不懺悔,他怎麼肯念佛?肯念佛就是懺悔,回頭是岸,過去做錯的這些罪惡不怕,怕的是不肯回頭、不肯改過,那就不得了!儒家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什麼是大善?改過是大善。真正能念佛,能念七天七夜,那是徹底的悔改,不但自己不墮地獄,感化地獄眾生都超度。

鈔【利鈍者,有謂利根一日,鈍或至七。】

這是講人心從散亂到定。散亂心念佛,念到心得定,念到清淨,根利的人一天就可以得到;鈍根的人,可能要念好幾天,甚至念到七天才能得到。這是要真正下功夫。我們今天念佛念了七天,清淨心還是得不到,原因在什麼地方?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換句話說,功夫都破壞了。所以七天、七個七天都不能成就。我想很多同修都希望真正成就,為什麼不能成就?幾個人去尋找不能成就的原因?你沒去找。如果你把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到,把這個原因消除,障礙就沒有了,你就會成就。這個障礙是什麼?大致上說起來,貪瞋痴慢、五欲六塵,你放不下!所以一面念佛,一面常常牽腸掛肚的事情自然就跑出來,總有放不下的。第二個因素,沒有能夠死盡偷心,投機取巧,這個念頭沒有把它消滅掉,我們念佛的心不真、不誠,這也是得不到清淨心、得不到一心的重大障礙。所以自己要認真去檢討,要把這些障礙統統消除,徹底放下。為什麼古人能,我不能?無論在事上、在理上說,別人能,我也應該能,這就對了。如果從定再回歸到散,鈍根的人得到定可能一天就失掉,利根的人能保持七天,清淨心能保持這麼久不會失掉。

鈔【今謂利鈍二根,各一至七。】

就是一日到七日。

鈔【利根者,性敏捷故,一日功成,即得一心,便無所亂。】

念一天就能得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除了有事一心、理一心之外,各有功夫淺深不相同。假如淺深相同,怎麼能分九品?九品也不能分。分九品,可見得功夫至少分成九等。最下下等的都有資格往生,何況上品?下下品的事一心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功夫成片,什麼叫成片?是不是我一天到晚二六時中心口佛號不斷,這叫一片?這的確是樣子像一片,相似的一片。真正的一片是什麼?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再不會掛在心上,掛在心上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叫真正的功夫成片。還有其他的事情牽掛,不叫做功夫成片。古人所謂這一句佛號念到像銅牆鐵壁相似,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不管用,你形式上到一片沒有用,必須心裡確實沒有牽掛了。也許同修說:這真難!不容易做到。難在哪裡?難在把一切法認了真,當真的了,不曉得這一切法是假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對於這一切法牽腸掛肚,這個放不下,那個看不破,冤枉,不是真的。這是我們念佛往生之所以不能成功,最大的妨礙就在此地。

你能把世間一切法看破,這是智慧,真正一切放下,這是功夫!然後這一句佛號,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才會相應。有一絲毫牽腸掛肚放不下就不相應,痲煩就在此地。「相應」兩個字也要認識清楚,有些人認為我心裡有佛號,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這就相應,這是心、耳、口相應,與佛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與佛不相應。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法界。一絲毫牽掛都沒有,這個心跟虛空法界是一樣的,身跟虛空法界是一樣的,身也沒有差別!

諸位細細去體會我剛才講的兩句話,「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住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四聖法界;「住一切相,即一切法」是六凡法界,四聖六凡不二,是一不是二,為什麼?都是一切法,一切法沒有兩樣!這與一切法就相應,有一念執著就不相應。世出世間一切法完全沒有執著,這樣才相應,這樣才是究竟圓滿的人生。人生是快樂無比,誰願意搞那麼苦惱!苦從哪裡來的?你執著來的。你不執著,哪來的苦!一切法你真正能不執著,苦就斷掉,苦就沒有了。

鈔【其稍鈍者,或二或三,乃至七日,方得純一;亦有利根,經於七日,端然一心,終不少亂;其稍鈍者,僅六僅五,乃至一日,或便散亂。是故各有利鈍,不應偏屬。】

『偏屬』就是告訴你不要執著,這些都是現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有沒有?相有,雖有不是真的。

鈔【十日者,大本云: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

這是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講的,訂的期限是十天十夜,關鍵在『齋戒清淨,一心常念』,齋戒清淨就是不懷疑、不夾雜,常念就是不間斷。真正抓到這個重點,沒有不成就的。經文這些關鍵的地方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把握住,才曉得佛號要怎麼念法。

鈔【又鼓音王經云: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舍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鼓音王經》也是講十天十夜,方法沒有兩樣,都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樣才能成功。

鈔【七七日者,大集經云:若人專念一方佛,或行或坐,至七七日,現身見佛,即得往生。】

佛在《大集經》上說的,並沒有指哪一尊佛,沒有特別給我們標指阿彌陀佛。換句話說,一切諸佛都有淨土,你想往生用念佛這個方法都能滿願。何況阿彌陀佛的本願是以名號接引一切眾生,所以念阿彌陀佛那就更殊勝。

鈔【九十日者,般舟三昧經云: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修般舟三昧相當不容易,期間很長,九十天。九十天是九十個晝夜不能睡覺,不能坐下來,可以站、可以繞佛、可以走動,不能坐下來,不能躺下來。諸位想想,修般舟三昧,普通人做不到,普通人沒這個能力,要年輕、要有體力、要有精神,才能修般舟三昧。『一心繫念』,一心,把修行的要領都包括了,你心裡還有妄想執著就不是一心,還有疑惑也不是一心。

鈔【又文殊般若云:九十日中,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

『文殊般若』它是坐著念的,「般舟三昧」是站著念的,這都是以九十天為期,很難,不容易。

鈔【一日者,大本法藏願云: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絕,必生我剎。十念者,觀經下下品雲,其人苦迫,不遑念佛,十聲稱佛等。則知一日至七,隨日多少,皆往生期,顧力行何如耳。】

這是《觀經》講的十念法,一念十念在《觀經》、《無量壽經》都講得很詳細,無論在理、在事、在境界上都說得很多。要緊的是老實念佛,剋期求證,使自己真正做到精進不懈,目的是在此地。

鈔【晦明一周者,從子至午,乃自晦而明;從午至子,乃自明而晦。是為天道一晝夜。】

子時是夜晚十一點至一點,午時是中午十一點到一點。從晚上子時到第二天午時是從暗至明,從午時再到晚上子時從是明至暗,這叫『晦明一周』,就是一晝夜。

鈔【夫心固剎那生滅,況晝夜乎,於此一心,所謂二六時中,念念無間者也。】

這把佛在經上講的本意給我們說出來,就是叫我們念佛不要間斷。所以一定要提起精神來,辦自己的生死大事。學佛的人不可以不知,能辦生死大事者,人生哪有不幸福美滿之理?大能包括小,小不能包括大,無上佛乘決定包括人天,人天不能包括無上佛乘,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學佛要從做人學起,人都做不好,哪裡能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沒有教給韋提希夫人求生淨土方法之前,先教她修三福。你想做佛,先把人做好,人不能做好,成佛沒希望。

疏【又此七日,不必定是臨終七日,以平時有如是定力者,必生彼國。】

這一段開示非常重要,重要在平時的功夫,千萬不可以疏忽。

鈔【平時者,恐人執七日之文,謂必一日至七而便命終,方名七日。】

怕人家誤會這七天大概是臨命終前的七天,念七天這就往生,怕人家在這裡起誤會。

鈔【故言或臨終、或平時,但有一日或七日之定力者,皆得往生也。所謂閒時辦,忙時用,後至命終,因果相符,必生彼國。】

這幾句話很要緊,平常念,念到心清淨,要把這清淨心保持,不能讓它失掉。要想永遠保持,那就是《觀經》三福裡面的「深信因果」,這才真正永遠保持,為什麼?真正深信因果的人,心是定的,他沒有恐懼,他不會散亂。世間人最害怕的就是日子過不下去!都是為衣食在煩惱,真正相信因果的人,他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不需要為這些事情操心,天天操心,你日子是這麼過,不操心日子還是這麼過,不能說不操心的人日子就過不去!還沒聽說過,這操心豈不是冤枉操了心。印光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就是讓大家對這個事實真正覺悟、真正認識,不操心,不再去打妄想,一個人一生統統是命里註定的,你還操什麼心?縱然命不好,也得要受。命怎麼不好?前生造的因不好。要想好命,只有現在造好因,改造自己的命運,重新再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四訓》講得很透徹,操什麼心?所以這本書非常重要。確實,不但是學佛,連做人都要以這個為基礎,以這個為根本。沒有這個東西,談不上佛法,怎麼能學佛?這才是真正要緊的,也等於是一部經典,不亞於經典。

我們的心果然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心就定了,知足常樂,對於現實的生活滿足,滿足就快樂。有人說:這樣子未免太消極,這個社會怎麼可能進步?決定不消極,也決定不會防礙社會的進步,社會是更進步,人生更美滿,為什麼?在這時候真正知道替眾生服務。了凡先生沒搞清楚的時候他是很消極,搞清楚之後他非常積極,他就不消極了。哪個菩薩是消極的?哪個佛陀是消極的?我們沒見過,甚至連消極的阿羅漢也找不到。人天裡面消極的,那真正是可以找到。聲聞、緣覺、諸佛菩薩找不到,都是積極發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的。

所以念佛的功夫要在平時養成,到臨命終時用得上;平時不養成,臨命終時手忙腳亂,用不上。所以什麼事情都要看淡,都不要認真,把得失這個關要打破,絕對沒有得失心,得到就像做夢中得到的,失掉也像做夢中失掉的,這樣就好。有沒有得失?有,得失不關心,與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你的心怎麼不清淨?這時候念佛功夫才得力。

真正修道人,道業上精進,事業上隨緣,緣殊勝多做,沒有緣就不做,這才自在。演培法師這一次到我們講堂那邊來住,我們台灣的同修都出乎意外,怎麼想也想不到他為什麼跑到我們講堂來住?他實在想看看我們究竟在做些什麼?他住這麼多天看到了,我們的事業隨緣不化緣,不是在那裡想一個計畫,我們今年要做些什麼什麼?不搞這個,那叫打妄想!明天還沒有到,想明天的事就叫做打妄想。所以我們沒有計畫的。我們也不問人要錢,我們守住一個原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心多自在!可是人家要是送錢來,我們要替他做事,他送得多就多做一點,送得少就少做一點;不送最好,我們就不要做了,這多快樂!他這次看到了,看到我們大家在一塊相處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我們這個快樂,實在講是佛教給我們的,我們照做才得到快樂。我們的理想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我們的目標,近程的、眼前的是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世界和平;遠程的,我們要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說我們這個佛法是人乘是天乘?所以絕對不是在空談,我們真正得到!幸福美滿,這是真正的人間佛教,非常踏實,快快樂樂。不打妄想,不自欺、不欺人,把經典的教訓套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叫學佛。

下面這一大段註解的文字很長,占全經八分之一,解釋「一心不亂」。這是《彌陀經》,特別是《彌陀經疏鈔》重點之所在。

疏【一心不亂,言執持之極也,是為一經要旨。】

這一句是總說,是總綱領。

鈔【心者,揀口誦而心不念也。】

著重在一心不亂。

鈔【一者,揀心雖念而念不一也。】

它每個字都非常重要,念佛著重在心念,口念累了可以休息,不念沒有關係,心裡不能沒有佛。心裡要有佛,口裡不念沒有關係。心裏面只能有一尊佛,不能有兩尊佛,因為兩尊佛就二念,那就二心念佛,這個不可以,要一心,要專。

鈔【不亂者,揀念雖一而有時乎不一也。】

『不亂』就是一心達到純熟,因為有一個雜念就亂了。

鈔【一心不亂,淨業之能事畢矣。】

一心不亂,從事到理有種種差別不等,大而分之,理有九品,事也有九品,再細分之,四土各九品,四九就三十六品,理一心三十六品,事一心也是三十六品,這還是粗分,大分。雖然都達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裡面還有淺深差別不相同。

演【口誦而心不念者,口誦佛名,心馳萬境,是為讀佛,非念佛也,以念從心故。】

「讀」裡頭沒有心,那叫讀佛,不是念佛。「念佛」是有心,今心,現在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那才叫念佛。讀佛那個沒有心,口裡念得很大聲,心裡在胡思亂想,都在讀佛,大聲的讀佛,這個不管用。

演【心雖念而念不一者,雖心念佛,淨穢交馳,是雖念佛,非一心也。以一心者純淨故。】

心不清淨,不清淨就是有夾雜。念佛有夾雜就是不一,一就不會有夾雜。

演【念雖一而有時不一者,雖少時一心,後復還亂。所謂朝則勤,而暮則怠,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雖一心還復亂也。以不亂在無間故,皆非淨業之能事也。】

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要在這個念不間斷。間斷就不一,雖然有的時候到一心,可是過幾個小時又退轉,又亂了。諸位仔細去體究這個原因在哪裡?我也跟大家提示了,可是你要真正仔細去體會、去追究,要把這個找出來。這才是我們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現在是末法,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有很多人提出來,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樣的簡單,這行嗎?這可靠嗎?一生當中依靠一部經就能成就嗎?如果依照一部經成就,佛為什麼說那麼多經典?說那麼多法門?聽起來也滿有道理。我們聽了心會不會動搖?會不會改變念頭?這就是我們一生當中成敗關鍵之所在。所以念佛要求老實念佛,老實跟外面的境界接觸愈少愈好,我們也不要跟人爭論,他修他的,我修我的,才有成就的指望。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