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四八頁:
鈔【前執持中,以憶念體究,略分二種:憶念者,聞佛名號,常憶常念,以心緣歷,字字分明,前句後句,相續不斷,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為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如成具光明定意經,所謂空閒寂寞而一其心,在眾煩惱而一其心,乃至褒訕利失善惡等處皆一其心者,是也。】
這是再給我們解釋前面所講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講到執持名號,說了『憶念體究』這麼一句話,這句話有兩個意思,就是「憶念」跟「體究」。先解釋「憶念」,憶念是屬於事,事持、事一心不亂都在這個範圍之內,什麼叫做憶念?『聞佛名號,常憶常念』,「常」就是不間斷,「憶」是心裡念,口裡沒有念出來,心念,這叫憶。實在講,這個念也可以屬於心念,但是憶念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出聲念、不出聲念,或者金剛持念,都包括在其中。要緊的就是「常」字,不能間斷。底下四句是講念佛要怎麼念法,要『以心緣歷,字字分明』。
演【以心緣歷,字字分明者,此是心念。】
「以心緣歷,字字分明」這很重要,如果有口念沒有心念,這個不管用的,有口無心沒有用處的;心裡念,口不念,還是有用處的,為什麼?下面會跟我們講得清楚。
演【不同前口念而心不念也。】
前面講過,口念心不念,這個不行。
演【前句後句相續不斷,乃至無第二念者,此是一心念,不同前心雖念,而念不一也。】
前面心念佛,後面心又打妄想,這樣不行。一定是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這樣才能真正把我們的妄想、煩惱給念掉。
演【不為貪瞋煩惱之所雜亂。】
「雜亂」就是夾雜。念佛必須不間斷、不夾雜。果然做到不間斷、不夾雜,諸位想想,他還懷疑嗎?決定不懷疑了。這才是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所講的「淨念相繼」,這才能成功。
演【此是一心不亂,不同前念雖一,而有時不一也。】
夾雜、間斷就不一。我們也常常見到或者聽到,某人從前修學念佛法門很用功、很精進,後來他變了,退轉了,或者改學其他法門,這又是什麼原因?實在講,是因為他不明了名號功德。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明白給我們說出來,他以為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法門殊勝、穩當、快速,所以改變方向,這都是對於淨宗缺乏認識。最初修學,看到別人修自己也修,修一段時期沒有得到真正利益就捨棄,跟別人走了。現在在這個世間,國內外這樣的情形很多。古人說這個法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不會變心,上智之人對於名號功德清楚明了不懷疑,下愚之人相信諸佛菩薩,佛說的他聽了之後絕對不會動搖、更改,這兩種人決定成就。除非他一生當中沒有緣分遇不到這個法門,遇到了決定成就,這是淨宗的當機者。遇到這個法門不能成就,換句話說,他既不是上智也不是下愚,痲煩就大了。不承認自己是愚人,但是也不夠資格做上智之人,雖然學了,疑問一大堆,永遠也解決不了。到哪個地方遇到善知識,到哪個地方遇到能長時間開演大經,把這個經論講得詳細明白,這個因緣不容易遇到。
台灣是不是有真正修行人姑且不論,單從表面上,講經說法這個機緣是世界第一。有幾個人講《彌陀經疏鈔》?有幾個人講《彌陀經要解》?有幾個人講《無量壽經》?這是淨宗最起碼的經典。這三樣東西,像我們現在這種進度詳細講一遍,天天不間斷,也得要整整兩年。單單這一部《疏鈔》,我們這一次講下來恐怕就要超過四百次。縱然有人願意講,沒人聽,在國內如此,在國外更是如此,國外稍微講長一點,人家沒有時間聽,疑問怎能解決得了?疑團不能打破就是根本的障礙,將來在你修學的過程當中會退心、會改變;唯有徹底明了通達,他心定了。所以,這個緣相當不容易。有一位同修到大陸探親回來,大陸有同修聽我講經的錄音帶之後很歡喜,托他帶二千塊人民幣,換成台幣是一萬塊錢,拿來給我印經,沒有姓名地址,的確真有修行人,真有發心的人,機緣愈是難遇愈是珍惜。我們這邊機會太多,今天聽不到還有明天,今年聽不到還有明年,懈怠放逸!機緣不容易遇到,他是非常珍惜、非常寶貴,那種人有成就。雖然我們沒有機會到那邊去給他們見面講經,他依照這個錄音帶所講的修行,他們就覺得非常滿足了。
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是不容易做到,但是要曉得,你要想往生是非做到不可,你要想念到一心不亂,也非做到不可。真正做到,給諸位說,快樂無比,真正做到就轉凡成聖。雖然你見思煩惱沒斷,連小乘初果也不如,可是真正做到是功夫成片,你確實沒有煩惱,為什麼?佛號一個接一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煩惱滲透不進去,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起不來,這種境界就是聖人。你現在雖然沒去,實在講你已經是極樂世界的菩薩,你已經不是六道的凡夫。什麼時候轉凡成聖?你念到妄想執著滲透不進去的時候,就已經成了聖人,就是菩薩,菩薩跟凡夫差別就在這裡。凡夫還常常打妄想,菩薩沒有妄想,菩薩沒有雜念,念念是阿彌陀佛,念念是《無量壽經》,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思想見解完全跟《無量壽經》相應,二六時中這一句佛號不間斷,這個人是極樂菩薩,不是凡夫。這話不是我說的,是世尊在《無量壽經》上講的,「非是凡人」,非是凡人那就是極樂菩薩。極樂菩薩比他方世界菩薩高出太多,他方菩薩這一生不一定能成佛,極樂菩薩這一生必定成佛,所以不是他方菩薩能比。我們從這個地方就明了,我們修什麼?就是修這個。
真正修行要念念警覺,佛號忘掉了,妄念就起來,馬上就搞六道生死輪迴,必定要墮三惡道,在惡道的時間長,善道的時間短。如果善道時間長,很容易遇到人、天兩道,成佛哪要三大阿僧只劫?不要!惡道時間長,一退轉就不曉得退到哪裡去了。實在講,真的要時時警惕、念念警惕。印祖寫了兩個字,一個「生」,一個「死」,要常常貼在我們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印祖講一個人能常常警覺到死到臨頭,道心才會堅固。所謂道心堅固,就是佛號真正念到淨念相繼,淨念相繼你就是極樂菩薩。從凡夫轉變成極樂菩薩,人人都有機會,人人都能轉,問題就是你自己肯不肯轉?修行在個人,不要管別人,別人轉也好,不轉也好,與我無關!你常常掛念旁邊的人,說老實話,你自己就轉不了。真正慈悲的人,什麼也不管了,自己先到西方先成佛、先做菩薩,然後倒駕慈航再來救度眾生,這是真慈悲、真智慧。
演【又以心緣歷,字字分明,是一句不亂。】
南無阿彌陀佛,字字分明,清清楚楚,這一句里沒有摻雜妄想、煩惱在其中,這是一句不亂。
演【前句後句相續,是多句不亂。】
我念一百句、念一千句,記數念佛用念珠,這是多句不亂。
演【不為貪瞋等雜亂,是對境不亂也。】
這就是六根對六塵境界修一心不亂。
演【成具下,引證不亂。】
引《成具光明定意經》來證明。
『空閒寂寞而一其心』,空閒寂寞的時候一心不亂,環境清淨沒有人來打擾,這時候你心地清淨,佛號功夫念得很上軌道,念到淨念相繼。『在眾煩惱而一其心』,在種種不如意的境界中,心還是不亂,還是提起這一句佛號。我們對待人事環境,『褒』是別人稱讚、褒揚你,『訕』是別人譏笑、毀謗你,『利』是你得到好處時,『失』是你有損失時,財物、地位失掉。『皆一其心』,八風吹不動,在外面一切境界中,順境、逆境也能念到一心不亂,「空閒寂寞」是順境,「眾煩惱」是逆境,「褒訕利失善惡等處」是講人事環境,無論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當中,始終保持著這一句佛號,前句後句相續不斷就成功了。
所以這個法門的好處,就是什麼環境當中都可以修,比起其他法門來得容易。你想修禪,禪定,那的確要空閒寂寞,坐禪、參禪,好!如果在擾亂的環境中,就很不容易坐下來。我們這個地方只能做講堂,不能做禪堂,外面雜音太多,干擾太多。禪堂決定不能受外面環境的干擾,有干擾,人在入定的時候一不小心容易入魔境。他心在極清淨的時候,外面一個人走路的聲音,我們覺得很平常,他聽到那個聲音就不得了。在寂靜當中,坐禪這個座位有一隻跳蚤掉到地上跌斷腿,在那裡痛苦、在那邊叫,極微細的聲音他都聽得很清楚。有人在走路,大聲一吼的時候,他一驚嚇就會出事情、就會著魔。所以,禪堂外面有人巡寮看守。一個真正念佛堂也是如此,決定不能受干擾,一定要很清淨的環境。可是念佛那就方便太多,只要一句接一句不斷,大聲、小聲都沒關係,清淨環境很好,不清淨也能念,不會有很大的妨礙,這個難得,一切諸佛偏贊這個法門實在是有他的道理。
鈔【事上即得,理上未徹。】
『事上』他得定了,雖然得定,心裡沒有妄想、執著,也可以說是這個心不雜、不亂、不染。不雜、不亂、不染這是定,這是念佛三昧,但是他沒開悟,所以『理上未徹』。
鈔【惟得信力,未見道故,名事一心也。】
他得的是『信力』,沒有『見道』,「道」是真如本性。他見思煩惱斷了,甚至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還沒破,幾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本性,智慧就開了,那就入理一心,就不叫事一心。所以他是屬於念佛三昧。
鈔【言定者,以伏妄故;無慧者,以未能破妄故。】
『妄』就是妄想、執著,也就是我們講的見思煩惱,這一句佛號能伏,沒有斷。我們通常講阿羅漢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其實阿羅漢是不是真的斷掉?可以說他斷了,為什麼?他煩惱永遠不會再起作用。煩惱根在不在?根在,根並沒有斷,但是他的禪定功深,他的定不會失掉,那就永遠控制住,就不起作用。到什麼時候煩惱根才沒有?一定要開智慧。開智慧,那個煩惱還在不在?還在,煩惱變質了,變成菩提,所以煩惱即菩提。迷的時候是把菩提變成煩惱,一旦明心見性,把煩惱又變成菩提了。換句話說,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是把煩惱控制住,沒有辦法把它變成菩提。所以,煩惱跟菩提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轉變!所以煩惱多,怕什麼?到你覺悟了,菩提就多了,是不是?就這麼回事情!菩提是智慧,智慧就多了。你不會轉變,煩惱總是煩惱,你還是要受苦受難。一旦轉變,那就是大自在,以這種智慧來弘法利生。一切眾生有什麼奇奇怪怪的煩惱,佛菩薩都曉得,為什麼?因為過去他也有!但是他把煩惱統統轉變成智慧,智慧就能解決問題。這是伏妄。『無慧者,以未能破妄故』。慧,真正是轉妄想為智慧。
疏【理一心者。】
前面講事一心,這個地方講理一心。
疏【如前體究,獲自本心,故名一心。】
首先給我們解釋「理一心」,理一心不是從事上修的。念阿彌陀佛,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不讓雜念摻雜在其中,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屬於事修。理上修看起來比事修容易多了,不必念得那麼辛苦。但是諸位要曉得,那種辛苦,一天到晚數著念珠念佛號,念到真正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事上每個人都能成功的;理上,那是要宿根,不是每個人都能辦得到的,所謂一接觸佛法就豁然開悟!你在這一生當中,看到幾個開悟的?我們在中國歷史上看到最明顯的,六祖惠能大師是一個,那是一聽就開悟;其餘的,至少也要修三年五載才開悟,沒有說一接觸就開悟的。由此可知,人的根性不同,這是不能勉強的。
「人貴自知」,人最可貴的是自己知道自己。自己知道自己,你就會守本分,一個人能守本分,他這一生當中會平安幸福,不會造罪業。中國古時候的教育,就是叫你知道自己、認識環境,佛法裡面講宇宙人生,「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生活環境,徹底通達明了,曉得我們人生在世,這幾十年當中應該怎樣做人,我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這是教育,絕對不會輕舉妄動,絕對不會不守本分。儒家教給我們「五倫十義」,「義」就是你應該做的。五倫第一個是夫婦,丈夫應該怎樣做個丈夫?妻子應該怎樣做個妻子?就像在舞台上表演,要表演得像!都要達到標準。父子,做父親應該像個父親,做兒子應該像個兒子的樣子。兄弟、君臣、朋友,各人都守住各人的本分,盡個人的義務,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強盛,世界大同。從前教育目標在此地,各人的幸福,人類整體的幸福,都從這上著眼。
現在社會為什麼這麼亂?人不知道自己的本分,不曉得我在這個世間應該做些什麼。看到別人想做,我也想做,這個就難了。一個國家總統只有一個,他做,我也想做、他也想做,怎麼辦?打!打得頭破血流,這個世界就亂了。在從前,是誰做?福報大的人做,他有福、有智慧,我們大家享他的福。現代人不念書,不相信這個話,念古書的人相信。這個家庭,當家的,兄弟多,總是推選一個當家,當家的人有智慧、有福,一家人、一族人享他的福。一個國家領導的人有福,我們一國人享他的福。有福的人,大家服他,聽他的話,喜歡他,這就是有福。做領導的人,底下都不聽話、不服你,沒福!沒有福就趕快下台,不下台造罪業。現在大家不講這個,覺得你能,我比你還能,這個東西不是能與不能,是福報,特別是個做領袖的人。領袖,孫中山先生講得好,領袖不要有能力,領袖要有權,他底下的幹部要有能力,為什麼?他們是執行的、辦事的。在佛法上講,在儒家來講,不是講有權,有福,修福!實在講,有福就有權,有權不一定有福。有福,大家聽你的、大家服你的,那就是權,每個人聽話,不會違背。
要想當個領導人,怎麼修法?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一個領袖,諸位要曉得,多生多劫修習的善根福德,這個怎麼能爭?他過去生中培養得那麼深厚,我不如他,我怎能跟他爭?我有智慧有能力,甚至我講出的主意、做的政策比他做的還好,但是沒人聽我的,這就沒福報!沒福報,怎麼能爭?不能爭!從前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守本分,不爭,社會才真正達到安和樂利。過去選賢與能,選上還未必肯去,為什麼?責任太大,很辛苦的事情,沒有人願意乾。你要是真正做個公務員,奉公守法,待遇很微薄,乾哪一行利潤也比他多,誰願意去搞那個辛苦事情?那都是真正有學問、有道德,犧牲奉獻出來替老百姓做事情。到退休的時候兩袖清風,一無所有,歷史上留個好名而已,後人讚嘆他,除此以外,他得到什麼?實在講,死了也不曉得輪迴到哪一道去了。不像現在這個官大家搶著做,從前沒人要做,真正頭腦清楚的人不做!不要說是競選,你抬著我去做總統,我也不乾,我感覺那個太苦、太拘束,走路還要人保護,不方便。不願意見的人,也得天天跟他拉手,多累!每天開會累死人了,這事情不能幹。最快樂的,就是當小百姓。那些人是造福的,老百姓是享福的,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個團體也是如此,寺院裡面住持、當家、執事是造福的,清眾是享福的。這些負責的人面面都給你照顧到,你才能安心修道。
由此可知,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這是沒有辦法講平等的。過去生中修積的,你怎麼講平等?因此,世尊給我們宣說一個平等成佛的法門,沒有人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平等,怎能平等成佛?沒人相信。所以深入經藏的人,絕對不會相信這個法門。實在講,這個法門理論太深,大經裡面給我們講得清楚,如果不是諸佛如來加持,九界眾生憑自己的能力沒有法子理解它。教下執著在教相,每個人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都不一樣,怎麼能平等成佛?這講不通!他不曉得這個理論是建立在真如本性,性是平等,從理上建立,不是從事上建立,這才真正的平等。所以這句佛號是真正不可思議,這句佛號是真如本性的名詞,能念之心是始覺,所念之佛是本覺,這個道理懂的人很少,能接受的人更少。我們要想這一生中過得很幸福、平安,道業上決定能成就,要認識自己、要認識環境。真正認識,心就平了,不會有貪瞋、嫉妒,這個心、這種妄想沒有了。哪個善根深厚的人,請他給我們多做一點事情,我們善根福德少一點的人多享一點福;善根福德多的人,你們多替我們造點福,就不會爭執,這是真正學問,古人所講「學問深時意氣平」。
「體究」,體究是用真心。妄心不是體,真心才是本體。體是講真心、本性,究是明了。如何體究?禪家講得好,「離心意識參」,那就是體究。你用心意識,都落到事上去,那不是體。心意識究竟是什麼?最粗顯的來講,「識」就是第六意識,它的特性是分別,第七末那識的性質是執著,第八阿賴耶識的作用是落印象,離心意識就是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這才叫體究。我們還用心意識,體究兩個字是決定做不到的。像參禪要離心意識,才能明心見性;教下講「大開圓解」,怎樣才能達到大開圓解?也要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如來真實義你才真正明了通達。換句話說,你只要用心意識,如來真實義你決定不會知道,你在那裡讀經是在猜,大概是這個意思,大概是那個意思,全都猜錯了,還以為自己都正確的。
不但你猜,古大德也是猜,蓮池大師有一個《楞嚴經》的註解,他不是按照經文一句一句解釋,他那個是屬於論的體裁,它的經題叫《楞嚴摸象記》,瞎子摸象,每個人摸到一部分,不知道全體。摸到象腿,象像個柱子,摸到象尾巴的,象像一個掃帚。他講的對不對?你不能說他不對,他對了一部分,他真的摸到象,不過沒有把它看完全就是了。現代人摸到一塊大石頭當作象,這個糟糕,完全錯了,比起瞎子摸象差太遠了。這就是說明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福報,沒有真正修行人。離心意識才能解經義,不離心意識,心裡還有妄想分別執著,你想解佛意不可能。大家拿到經典胡亂猜,如果這個猜測是繼續不斷,猜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慢慢他就摸到,慢慢他發現可以摸到,短時期是摸不到的,因為他長期的在做,他不斷的在修正、在修改,最後會被他發現,如果不是長時期,就很難發現自己的錯誤。自己不知道自己的錯誤,從哪裡改起?永遠錯下去,這是非常可怕的。
諸位要曉得,念佛也要離心意識,怎麼說也要離?理一心就要離,不離心意識是事一心;換句話說,其他法門要是不離心意識是決定不能成就。我們這個法門,不離心意識也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這個事情,那就方便太多了,法門殊勝就在這個地方。離心意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沒有離心意識,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都能往生。這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法門,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辦法離心意識。哪個人有這個本事,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誰能做得到?說得是滿好聽的,做不到!我要是能做到,我就不念佛了,不學這個法門了。想了想,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還是帶業往生!這個有把握,可以做到。帶業就是帶著分別執著妄想,我帶著這個東西能夠去,這個我可以做得到;不帶這個東西,我做不到。但是在此地,理要曉得,做不到是做不到,不能不知道;知道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知道把自己的品位再往上提升,不會得少為足。
疏【於中復二。】
在體究之中有兩種。
疏【一者,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唯一心故。】
『能念』是心,『所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能念所念是一個東西,都是自性。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自性變現出來的,正是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演【能念所念更非二物者,以所念者佛,是即本覺之理。】
這是自性彌陀。
演【能念者心,是即始覺之智。若能始本合一,方了能所不二。】
你什麼時候覺悟始覺跟本覺是一樁事情,那就自他不二,西方世界依正莊嚴跟自己能念的心不二。我們要問,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森羅萬象跟自性是一是二?也是不二。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自性。禪宗徹悟的境界,說了一句話,「盡虛空遍法界是沙門一隻眼」,這就是自他是一不是二。到這個時候,諸位想想,你跟一切萬法還會對立嗎?不會!你還會有是非人我嗎?沒有。所有一切妄想雜念全部沒有了,這個是事實,這叫實相,《般若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這是真實相,這個一點都不假。入這個境界就是明心見性,就叫見性成佛。你要問幾時成佛?幾時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成一片、成一個,那就叫成佛了。如果還覺得有我、你、他,決定是六道凡夫,你連小乘阿羅漢也沒證得。小乘阿羅漢已沒有你我他,我執破掉了,他還有個心、有個法,能念的心、所念的法還不能合成一個,這是小乘,就是有能有所,能所沒有合成一個。合成一個,那就是大乘菩薩,那就見性成佛。
小乘破了我執,因此,佛在經論當中常常提醒我們,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想自己是增長我執,這不是善法,這是惡法,這是障礙,這是最大的業障。起心動念都想到我,甚至還說我的一派、我的一黨,那就更糟糕了。我跟他對立,這個罪業是愈造愈深,這是搞三惡道。孔子說「仁者無敵」,敵是敵對的,一個仁慈的人心裏面沒有對立的,他一生永遠沒有冤家對頭,他不會跟人對立。佛法講慈悲,慈悲比仁講得還要精微。起心動念跟別人對立,這是愚昧凡夫,凡夫當中的下層,將來果報是在惡道,不會在人、天兩道。儒家講五常,五常第一個就是仁,仁義禮智信,他常常還有冤家對頭,還要跟人劃界限對立,仁就沒有了。五常缺掉之後,來生就得不到人身。五常是我們佛家的五戒,守五戒來生能得人身;不是佛弟子,守儒家倫常道德的教育也能得人身。
人生很短,何必跟人過不去?何必跟人對立?忍一忍、讓一步就好,不要對立。不學佛的人不知道,真正學佛的人頭腦清楚,觀察微細,破五戒、失掉五常,來生就得不到人身。現在雖然是個人,三惡道已經報名註冊、掛號了,不久他就去報到,這樣的可憐人,你還跟他爭嗎?我們憐憫都來不及,不能跟他爭。他跟我劃界線,我不跟他劃界線;他對我樹敵,我不跟他樹敵,這是個學佛的人。家庭也好、團體也好、國家也好,一有敵對,痲煩就來了,不可能有幸福。
疏【二者,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離於四句,唯一心故。此純理觀,不專事相,觀力成就,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
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非非有非無,這叫離四句。佛家常講「離四句,絕百非」。
演【離於四句,唯是一心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
一切法有沒有差別?有差別,為什麼有差別?緣不同。一切法都是緣生的,因緣生法,緣不同,當然它就有差別不同。但是心沒有不同,心是同的,你用清淨心看一切萬法,一切法相是平等的、是清淨的,為什麼?因為你沒有分別。一有分別就不一樣,一有執著就更不一樣。當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時候,萬法平等,清淨一如,這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所以諸佛菩薩沒有煩惱、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為什麼?他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凡夫對這些境界,因為分別、執著,所以你就生煩惱,你有憂慮、有牽掛。實在說,你這些憂慮、牽掛、分別、執著是真的嗎?你這種心態、這種做法,你真能有所得嗎?一場空,什麼也得不到!你要不相信,你仔細想想,你晚上睡覺睡著了,你有什麼?這個世間你得了什麼?睡著了,人家把你抬走都不曉得,你還得個什麼?不要等死,睡覺就是小死,死的時間很短,幾個小時你又活過來了,你還不覺悟嗎?原來人死後什麼也帶不走,就像睡覺的時候什麼也帶不去,什麼也沒有。
所以這個世間,我們確實一樣都帶不走,一樣都得不到,一場空!就跟作夢沒有兩樣。天天在作夢,為什麼不做好夢?何必做惡夢?覺悟的人就做好夢,叫遊戲神通。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遊戲神通,天天做好夢。六道凡夫是天天做惡夢,這就是不知道事實真相所造成,以為一切萬法是真有,自己這個身是真有,這才有愛、取、有,才搞這個東西,搞分別執著,不曉得身是假的,外面境界也是空的。
演【以無虛妄心念故。】
最重要的,他沒有妄念。「虛妄心念」就是妄想,他沒有妄想。
演【所謂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非無相,非有無俱相。】
「非有無俱相」,非亦有亦無。佛講這麼多名詞術語,都是從一切眾生妄想來的,眾生要是沒有妄想,佛一句話沒得說。因為你有妄想,佛才有說,就好像醫生治病一樣,你沒有病,哪來的藥?沒有藥。因為你有病,才有對治的藥。眾生有妄想,佛才有法;眾生沒有妄想,佛法也沒有了。《金剛經》上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是佛法。
演【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因為你「有」,佛才說個「空」;「有」沒有了,佛「空」也說不成了。凡是能說得出的全是相對的,這一邊建立,才可以相對建設一邊;這一邊要是沒有了,另一邊也沒有了。禪家常講:「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言說相,道一句來!」譬如這個東西,我問你:離心緣相、離名字相、離言說相,你說一句給我,這是什麼?這個東西實實在在的,真實的,你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說不出來是真的,能說得出來是假的,為什麼是假的?名字是人給它安的,不是它本有的,「名可名,非常名」,它沒有名字,它也沒有言說,你能說得出來嗎?說不出來。
演【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故屬慧門,諸妄消亡,故兼得定。】
理一心,必定得念佛三昧,得定;事一心,不一定有慧。有慧的人一定有定,有定的人不一定有慧,理一心比事一心高。
至於理一心的修學方法,下面一段要給我們說明,雖說明也只能作參考,很不容易修學。我們要認識自己,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事修!事修一樣能往生。不要看到人家理一心高,我們高不上去!像爬山,人家坐纜車上去,坐直升機上去,我們沒有本事,只好慢慢爬,時間長一點也可以到山頂。所以一定要認識自己,一定要守本分,這樣子道業才會有成。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