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31集


時間:2016/9/29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五二頁:

疏【又教分四種念佛,從淺至深,此居最始。雖後後深於前前,實前前徹於後後,以理一心,即實相故。】

這段文,《鈔》有詳細的解釋。『四種念佛』是大類的歸納,念佛有許多種念法,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四大類裡面有淺有深,持名是最淺,實相是最深。愈是往後面愈比前面深,前面雖然淺,它能貫徹到最後。由此可知,淺也並不是我們凡夫觀念當中所說的淺顯。為什麼?用持名的方法可以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念到理一心就是實相念佛。有很多同修常常來問,實相念佛要怎麼念法?怎麼修法?這個東西實在講是學不會的,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不管用什麼方法念佛,都不是實相念佛。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之後,不管用什麼方法念佛,都叫做實相念佛。所以,實相念佛確實是證得理一心以後的修行方法。

證得理一心,還要念佛嗎?要念。不念還不行,為什麼?圓教初住就證得理一心,初住到成佛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念佛統統叫實相念佛。可見實相念佛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相當長的時劫,釋迦牟尼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講別教,總是第二個阿僧只劫、第三個阿僧只劫,實相念佛在三大阿僧只劫里要用兩個阿僧只劫。我們今天用持名,前面第一個阿僧只劫是稱名,第二、第三統統是實相。我們知道這個事情,將來統統都要修的,現在不須著急,急不得。

鈔【四種如前序中說,一稱名,二觀像,三觀想,四實相。】

前面序文把這四種念佛名詞介紹過。第一種『稱名』,執持名號;第二種『觀像』,第三種『觀想』,第四種『實相』。

鈔【稱名者,即今經。】

《彌陀經》、《無量壽經》都主張『稱名』。淨宗最重要的經典,《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彌陀經》是釋迦稱性而談、無問自說,殊勝無比。

鈔【觀像者,謂設立尊像,注目觀瞻。如法華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即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也。若優填王,以栴檀作世尊像,即觀泥木金銅鑄造之佛也,故云觀像。】

『觀像』,《法華經》上有這麼一段經文。《觀無量壽佛經》總共有十六觀,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前面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實在講,這些念佛方法都出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觀像,就是要設立佛像,佛像愈莊嚴愈好。家裡有非常莊嚴的佛堂,莊嚴的佛像,供養著佛像,你一天到晚合掌注目看佛像,把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印在阿賴耶識里,這叫觀像念佛。由此可知,這念不一定是口,「念」,這文字是會意,今心,就是現前這一念心。現前這一念心是佛像,念念心裏面都想著佛像,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修學起來是不難,但是要很大的福報,你不需要工作,也沒有人打擾,生活不愁,又有人侍候,你才有時間一天到晚看佛像。如果你有工作,要去上班,家裡有瑣碎事情,離開佛像,修行功夫就斷掉,就不能繼續。

在從前,雕一尊佛像不容易,兩尊佛像雕得一模一樣更不容易。不像現在可以用機器做成模型,做一百個、一千個都一模一樣。現在用印刷術,印佛像更方便。特別是在佛七,念佛堂最好四周圍統統是佛像,你在經行、你在止靜,不管你坐在哪個地方、站在哪個地方,你眼睛一張開就看到佛像。佛七道場應該要這樣的布置,四周掛滿佛像,你所看到的是一尊佛,不會有雜亂,這的確是非常殊勝,與經義修持完全相應。

《法華經》上教給我們的方法,『起立合掌』,實在講是行、住、坐,佛堂里不能躺下來,坐在那裡念佛的、站著念佛的、繞佛經行的。『一心觀佛』,雖然不稱念,看得很仔細,佛像每個部位都看得清楚,深深的印在八識田中。『觀相好光明現在之佛』,那是佛在世的時候。佛像的起源,根據經上講,優填王第一個造佛像。

演【如法華下,謂觀像通二種:一真佛,二像佛也。】

佛在世的時候,看佛的相好,觀像;佛不在世的時候,我們造佛像、觀佛像。

演【引法華證,觀現在真佛;引優填證,觀現在像佛。】

觀現在像佛,就是觀佛像。

演【栴檀像者。】

這就說塑像的來源。

演【世尊成道後嘗往忉利天宮為母說法。】

《地藏經》是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為母親而說的。三個月不在人間,優填王非常想念世尊,佛不在怎麼辦?他就找一個工匠雕塑釋迦牟尼佛的像供養在宮中。

演【優填王欲覲佛而不可得,乃請目連尊者,帶三十二匠,往彼天宮,各說一相,還來人間,用栴檀香木刻世尊像,觀瞻禮拜。】

當時第一尊像是用栴檀木,就是我們今天講檀香木所雕的。以後佛像種類就很多,有泥塑、木雕、金銅鑄造,乃至現在有彩畫的,大量彩色印刷的。佛像塑造或者繪畫一定要依據《造像量度經》,這是佛為我們說的。《造像量度經》上所講,的確不一定是像我們人的樣子,佛像最重要的是表法,要把他的特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顯示出來。相與好都是果報,我們看到這個果報要知道修因,修什麼樣的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佛教給我們後世人,供養佛菩薩形像要注重這一點。可見得這是含有很深教育意義在其中,不一定那個像要造得像釋迦牟尼佛本人一樣,用不著,就是一定要把好相的這個果德顯露出來,讓人家一看到就想到:我想得這個相好,我要怎樣去修因?修因才能證果。《造像量度經》上最重要的教育的精神就在此地。這是講的觀像念佛。

鈔【觀想者,謂以我心目,想彼如來。】

前面觀像是用眼睛觀;這個不一定要用眼睛看,心裏面想。

鈔【即觀佛三昧經,十六觀經所說,是也。】

《十六觀經》是淨土三經之一,除這個之外,在《觀佛三昧經》上也說觀想的法門。《觀佛三昧經》是觀一般的佛,《十六觀經》是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專修淨土的。

演【以我心目者,觀經云: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

「光」是光明,「相」是相好,佛的光明相好。「及與化佛」,我們世間凡夫業習深重,因此佛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應身,是最差的應身,叫劣應身,劣就是最差的,這種應身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果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應化身,那不是劣應身,那是殊勝的應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只是三十二相,數不清的。「不可具說」,沒有辦法說得圓滿、說得完全,光明相好不可思議。

演【但當憶想,令心眼見。】

學佛的人說心裏面要想,依照《十六觀經》所講的,你去想去,修這個法門,心要很細才能想像得出來。我們不要說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講劣應身,不要說這個,《十六觀經》第一觀「落日懸鼓」,這是最容易的,想太陽。太陽下山,那個紅紅的太陽,叫你想那個,你好好的去想,要想到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處所,眼睛一睜開,紅太陽就在面前,眼睛閉上,紅太陽也在面前,這個觀就觀成。如果心裡想,這個相不能在面前現出來,這沒修成功。《十六觀經》多難修!心很細的人才有能力修。《觀經》傳到中國,修學的人太少了,宋以後就沒有人修,為什麼?決定修不成功。《觀經》有人講解,有人讀誦,沒有人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就是因為它太難,境細心粗,觀不成!第二觀「大海結冰」,觀成功之後,你看這個大地是琉璃地,透明的;琉璃是綠色的玉,我們講翡翠,最好的翡翠,顏色是綠的、透明的。如果你看到地下是磨石子地、馬路是柏油鋪的,沒觀成功。

從《十六觀經》,你就理解,佛在經上講「境隨心轉」,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什麼叫風水?風水隨著心轉。觀想修成功的,是大福德之人,福人居福地。我們住在這個地方看到的是水泥地,他看到的是琉璃地;在他的心目當中,這個講堂是金壁輝煌,是七寶所成,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觀成。說明這個法門不容易修。

演【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故名念佛三昧。】

這是你真正觀成,境界現前;現前,不會失去的,你跟別人境界不相同,這叫做念佛三昧。三昧是禪定,我們用觀想念佛的方法得定,定中境界。

演【想彼如來者,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這一句是原理,「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我們要問,菩薩、羅漢是不是從心想生?六道輪迴是不是從心想生?眼前一切苦樂因果報應是不是從心想生?統是心想生。你心裡想什麼就生什麼,這是佛法把修行的原理給我們說出來。西方極樂世界誰給你的?你自己心想生的。我們每個人都這樣想,現出來這個境界是我們的共業所感。平常我們胡思亂想,各人想各人的,現在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大家統統一樣想,一樣想、一樣生,這就生出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從心想生。

演【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

真正會看相算命的,你去請教他,他能把你的性格、嗜好、心地的善惡、一生的吉凶禍福非常準確的說出來,你們去念《了凡四訓》就會知道。真正高明的人,一看相貌,你的一生吉凶禍福他都知道,你心裏面平常所想的他也知道一個大概。看看我們這個面貌都沒有福,面貌不是一個好相,眼前的運是看氣色,氣色也不是很好。要怎樣改?老實念佛,斷惡修善,一念回心,相就改了,相隨心轉。相隨心轉就是命隨心轉,吉凶禍福都在你的念頭,你想想這多重要!學佛講修行,從哪裡修?起心動念,從這裡修。一個念頭起來,你能覺察這個念是善是惡,這是智慧。佛法裡面講覺與迷,覺迷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就從念頭。一念起,你自己知道這個念善惡,這是覺;一念起,自己不知道這個念頭是善或惡,這是迷。真正修行人,他一念善,善念繼續增長,一念惡,這個惡馬上就斷掉。第一個惡念起來,不會有第二個惡念跟著,第二念這個惡念就滅掉,這叫真正修行。這樣的修行人,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尊敬,他尊敬你,當然就保佑你。迷惑的人,一個善念起來,第二個念頭善念就斷掉,惡念起來,惡念一個接一個繼續增長,善神遠離,妖魔鬼怪就附體,就跟著你。統統在起心動念之處,這是法界緣起的真相,佛給我們講許許多多的法門都是依據這個事實為我們說的。

演【所謂以法界心,觀法界境,生於法界依正色心也。】

這都是講觀想的原理原則。我們今天難在哪裡?沒有法界心,我們的心量太小,起心動念都是為自己,再大一點為家庭,不能起心動念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沒有這個心量,所以觀不成。阿彌陀佛在因地,經上講的法藏比丘,人家起心動念為誰著想?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著想,他是「以法界心,觀法界境」,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法界依正莊嚴。所以《觀經》要讀、要講,雖然不能修,它的利益很大,大在哪裡?《觀經》有最圓滿的理論,理論明白了,佛給我們講的我們相信,決定不會懷疑,我們也願意修,知道這種修行方法決定正確,《觀經》講三個重點:理論、方法、因果,九品往生是講因果,修什麼因得什麼樣的果位。

鈔【實相者,即念自性天真之佛,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

這底下全是相對的,『生滅』是相對,『有空』是相對,『能所』是相對的。『無』是貫下去的,無生滅、無有空、無能所,統統都無,連無也無;著一個「無」又壞了,又著相了,「無」也不要。這就是『自性天真佛』,也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本來成佛,換句話說,你本來覺,你不迷!現在為什麼變成眾生?就是你把你的本覺迷了,不是迷外面,你說是迷外面境界,那是假的,那是大錯特錯,迷了自性。所以佛法始終是講內不講外,外面沒有迷悟,迷悟在自心。外面這個境界,覺了是這個境界,迷了還是這個境界,迷悟不二,迷悟一如,這是講外境。癥結是在內心,成佛、成菩薩、成羅漢,乃至搞六道輪迴都是自心,一念覺,十法界往上提升;一念迷,就往下墜落,就這麼回事情。徹底覺悟,十法界就沒有了,出去了,超越了;迷得最重,分別執著最重,那就墮落最深,阿鼻地獄。十法界依正莊嚴,說不上迷悟。我們今天看經上所講的這些字樣,是現代人所講的相對論。生滅是相對的,有無是相對的(空就是無),能所是相對的,大小是相對的,長短是相對的,凡聖是相對的,性相是相對的,只要你能說得出來,全是相對的;離開相對的,就沒得說,一句話都說不出來。我們地球上的人生活在什麼境界?生活在相對的境界裡,這不是真的。

演【無生滅有空能所等相者,對上三種念佛。】

前面講的稱名、觀像、觀想。

演【持名是生滅相,經云:諸行是無常,念性元生滅故。】

持名是生滅的,一個念頭生,一個念頭滅,前念滅後念生,念佛是生滅相。

演【觀像是空有相,對像則有,離像是無故。觀想是能所相,有能觀之心、所觀之境故。】

前面三種,它的真相是如此。

演【又前三,皆不離生滅有空能所等相。】

持名、觀想、觀像,都有「生滅、有空、能所」。

演【又前三,皆不離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

統統離不開!凡夫修學起來方便。統統都離,我們不曉得怎麼修?沒法子修。

鈔【亦復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是名實相。】

『實相』在哪裡?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正在這個時候就是實相現前;諸佛菩薩見的相就是這個相。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把實相就變成虛妄相,就遠離真實。譬如我們舉起這個,你們大家都看到,看得清清楚楚,手上拿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是什麼?你們能說得出來嗎?你們能想得出來嗎?你能夠想、能夠說,統統都著了相。現在叫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什麼?你們都不知道了。擺在面前,「這叫實相」,錯了,實相是個名詞,又著了。叫你離名字相,怎麼又有個實相?實相還是個名字。「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這是實相。

諸佛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他心裡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給我們講的這些名詞,是因為凡夫你這樣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來給你講,他自己沒有執著,他「無說而說」,對他自己來說,他一個字也沒說過。「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說法是恆順眾生,你怎麼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你怎麼分別,隨順你的分別,自己很開心,為什麼?自己沒有分別執著,心開意解,一塵不染,這是佛心。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佛有沒有離開世間法?沒有離開,一樣也沒離開,跟大家快快樂樂生活在一起,你們有煩惱,他沒有煩惱。他為什麼沒有煩惱?他沒有動念。你煩惱哪裡來?起心動念。真如本性里本來沒有念頭,起心動念就是不守自性,你違背了自性,你迷了。

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這三句非常重要。參禪的人就是用這功夫,研教的人也用這功夫,你不用這個功夫,不能大開圓解;禪家不用這功夫,不能大徹大悟;念佛人不用這功夫,不能得理一心不亂,可以得事一心不亂。我們要問,什麼時候才能到理一心不亂?幾時你念佛念到言說、名字、心緣都脫掉,於一切境界再也不會有一絲毫分別執著、再也不會起心動念,就是理一心境界。可是這東西不能作意,「我不起心、我不動念」,你們想想看,有沒有起心動念?你起心動念了。「我不動念」,這一念就已經動了念。「我不分別」,其實已經分別了;「我不執著」,其實已經執著了,執著「不執著」。難!這太難了。這個東西只有自己去體會,別人沒有辦法傳給你。這才叫真正的功夫!你的功夫與這個愈接近,你愈快樂,確實離苦得樂。這三樣東西愈多,你的苦惱愈多;這三樣東西愈少,你的快樂就愈多。這都在平常生活當中。念佛人雖然不能斷,要看得淡,不要過分執著,愈淡薄愈好。實在講,這叫業障。你業障有多少,你自己知道,不要問別人。這些東西很淡薄,你的業障就輕;執著得很重,把它當做很認真,你的業障就很重。業障重,障礙你往生,這個不得了!

淨宗法門之巧妙,你喜歡分別、喜歡執著,把它換一個境界,你去分別阿彌陀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去執著阿彌陀佛。你要是喜歡、愛戀,去愛戀阿彌陀佛,那就決定往生;你愛戀世間人,那你非搞六道輪迴不可。你要把目標觀念轉移,我愛阿彌陀佛,我喜歡西方極樂世界,這種人決定往生。心裡沒有分別的,只有阿彌陀佛,天天看阿彌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彌陀佛的教訓,《無量壽經》、《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家書、家譜、概況的說明,你天天念這個、想這個,決定得生淨土。還想別的,不管想什麼人、想什麼事,統統是六道輪迴,決定不能出六道。

演【今實相之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生滅相;一塵不立處,萬法齊彰,無空有相;照體獨立,絕諸對待,無能所相;又復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詞喪慮亡,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是無相不相,名為實相也。】

實相沒有辦法說,也沒有辦法思惟想像,佛以善巧方便把這個形相概略為我們描繪出來,讓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實相之佛」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法界全體,「過去無始,未來無終,無生滅相」,就是不生不滅。一切萬法,有生就有滅。西方極樂世界有生,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它有沒有滅?當然有滅,有生就有滅。所以阿彌陀佛將來會滅度,觀音菩薩接著成佛,又有生滅,不過它的時間太長,長到我們沒有辦法計算,所以稱為無量壽。壽命是有量,沒錯!有量,你說說看,到底多少數字?說不出來。這是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假設十方世界的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神通都像目犍連,千億劫這麼長的時間共同來計算,算西方世界人的壽命算不出來。所以,我們可以說那是無量的。自性沒有生滅,實相是講法身佛,不生不滅。

「一塵不立處,萬法齊彰,無空有相」,本體,自性的性體,一塵不立,一塵不染,純淨的,萬法齊彰,它能變現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依正莊嚴,它能變。就好像我們作夢,我們能作夢的心是一塵不立,心裡什麼都沒有,可是天天會變不同的夢境,甚至一天做好幾個夢,每個夢都不一樣;萬法齊彰,彰是明顯,顯出來。雖然現這些萬法,怎麼樣?「無空有相」,如果你說空,他現相,相不空;如果你說有,那相是假的,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不能說它空,不能說它有,空有二邊都說不上。

「照體獨立,絕諸對待,無能所相」。「體」是自性的本體;「照」是自性的作用,照就是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象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能照所照是一,能變所變也是一,所以它沒有相對的。因此,我們這個相對的觀念是錯的,在一真法界裡沒有相對的,有相對的觀念是迷,離開相對觀念是覺。覺,不容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就有能所,這就迷了。要想真正覺,的確是不可以起心動念。諸佛如來他們的能力、本事,就是在境界裡永遠不起心、不動念。你要是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成佛、成菩薩。不起心、不動念就叫做三昧,正受,非常正常的享受;起心動念就有七情五欲,就有苦樂憂喜舍。苦樂憂喜舍這種受是不正常的,為什麼?自性里本來沒有。正常的享受是自性里本有的,所以這是定,在念佛人稱為念佛三昧,在《楞嚴經》上稱為首楞嚴三昧,在《華嚴經》上稱為獅子奮迅三昧,名稱不相同,其實是一個境界。

這也就是跟大家說明,佛法修行是以修定為樞紐。不管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手段、方法,不管用什麼手段、方法,修什麼?統統修定。在佛教淨宗經典叫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宗講的禪定,名稱不一樣,意義跟境界完全相同。明白這個真相,你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法門適合我自己的根性,我自己修學方便,我就採取哪個法門。抉擇法門之後,關鍵就在一心、專修,這就能成就。最忌諱的是夾雜,雜修、亂修,那是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門也不能往生。專修禪的人能開悟,專學教的人能大開圓解,專修淨的人能得一心不亂,要緊是在專修。學禪、學教,甚至學密,都要具備某些特殊的條件,一生當中才有成就的可能;條件不具足,雖然專,也不容易成就。淨宗條件是最寬的,它所開出的條件,幾乎我們每個人都具足,這個才萬修萬人去。即使是造五逆十惡,造最重罪業的人,他都具備修淨土的條件;他修別的,條件他不夠,但是修淨土他夠了。所以這個法門才會被一切諸佛讚嘆,真正能廣度法界一切眾生,這是它第一殊勝之處。

「又復言語道斷」,言語說不出來,「道」在此地是動詞,言語是名詞,你用言語說不出來,用言語這個方法走不通就斷掉了。「心行處滅」,「心」是思惟想像,想像也不行,想像不出來。想像是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落能所、就落空有。「詞喪慮亡」,詞是言詞,慮是思慮,詞喪就是言語道斷,慮亡就是心行處滅,這是一個意思,在此地加上這句是特彆強調。

「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是無相無不相」,無相是體,無不相是本體的作用。就好像我們做夢一樣,無相是心,無不相是夢境。心是空的,沒有形跡,眼也看不見,耳也聽不見,手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所以叫空,不得已說「空」,但是它能現相,遇緣它就現相:雖現相,這個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要執著這個相。你執著這個相,以為這個相是有,以為這個相是實在,那就大錯特錯。

真正修行人,最好把人生看作「夢幻泡影」,《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我們從早到晚接觸這個,在作夢!你能把環境都看作夢,夢是假的,不是真的。這裡面不管你喜歡也好,煩惱也好,你要是真正搞清楚一場空,那個喜歡的程度就淡了,煩惱也輕了,為什麼?空的、假的,不是真的!今天得到一大塊黃金,不喜歡了,作夢!不是真的。這個人要害我、陷害我,我也不去跟他認真,為什麼?假的,夢幻泡影,認真計較就錯了。這是事實真相!可是世間人迷,世間人不知道,把假的當真的,把真的當作假的。

鈔【所謂我欲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也。】

這很自在!如果前面所講的這個境界你真正做到,你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想見阿彌陀佛,那就『隨意』。什麼時候想去就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見佛就什麼時候見佛,自在無礙,這叫了生死、出三界。再跟諸位同學說,確實人人做得到,你肯不肯做?俗話說,「世間的難事,登天難,求人難」。見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求自己,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自己真正能放下妄想執著就成功了。妄想執著一放下,給諸位說,無始劫來所有一切業障統統消除。業障就是妄想、執著,就消得乾乾淨淨。因此,念佛人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換句話說,時時刻刻提起高度的警覺心,覺而不迷。怎樣才是真正的覺而不迷?對一切境界絕對不起心動念,絕對不打妄想,不去執著,這個人就是覺而不迷。然後能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幫助別人斷惡修善,這是大慈大悲,這是自性起用。這樣的人跟諸佛菩薩同心同願、同德同行,他就成佛了。俗話常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就是妄想、執著,只要你放下,立地就成佛。

演【我若欲見阿彌陀佛隨意即見,是華嚴解脫長者所說。】

解脫長者對善財童子所講的。

演【以此證實相者,以長者已能了知自性,如影響夢幻。】

跟《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意思完全相同。

演【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心所現,是自識所變,沒有見不到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想見哪個都見到,為什麼?你見性了。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有能力示現八相成道。《無量壽經》前面講的八相成道,是什麼位次?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幫助一切眾生就隨心所欲,應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現佛身,八相成道是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應以什麼身他就能現什麼身,沒有不自在!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

演【故經文雲。】

下面是引用《華嚴經》經文。

演【善男子。】

這個善男子就是稱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就是代表我們所有學佛的同修,有善根、有福德。《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善根、多福德就叫做善財,經上稱「善男子」是這個意思,這樣的標準。

演【我見如是等十方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不往彼。】

這就說明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

演【我若欲見安樂世界。】

「安樂世界」就是極樂世界。

演【阿彌陀佛如來,隨意即見。】

阿彌陀佛沒來,我也沒去,我只要想見就見到,就如對面前;他沒有來,我也沒去,確實是如此。淨宗有一本書叫《生無生論》,「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初學的人聽了這個話,又懷疑了,到底能不能往生?如果我們念一輩子不能往生,不是白念了嗎?既然生是決定生,又不能去,那怎麼生法?不曉得事實的真相,不知道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境界是佛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我們凡夫著來去的相、生滅的相。你把來去、生滅、能所的相統統打掉,你才懂佛菩薩所講的意思,你就恍然大悟。是不是生?真的生,是不是去?真去了,為什麼?生與不生不二,去與不去一如,那是要入境界才行。不入境界,生跟不生是兩樁事情,絕對不一樣,去跟不去也是兩樁事情,怎麼可以相提並論?佛境界跟我們境界不相同。

我們地球上有情眾生生在三度空間,諸佛的空間是無限度的空間,絕對不止四度、五度、六度、七度。佛的空間是無限度,我們怎麼能曉得?完全不知道。諸位要是常常讀大乘經典,很細心去體會,能體會得到,雖不圓滿,能增長信心,能逐漸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經裡面講的諸法實相。下面它講理,前面是講事,想見阿彌陀佛就見阿彌陀佛。

演【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

這是中國人俗話常講的「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在天空,只要地面上有水,水很乾淨,月影就現前,月亮沒有來,水也沒有去,他就見到了。這從比喻上說,比喻只能比喻一個彷佛,絕對不是事實,事實比這個還要親切、還要實在。這是不得已用比喻來烘托,讓我們慢慢體會這個境界。這證明「萬法唯心,萬法唯識」,也證明《華嚴經》上所講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都是講實相。

鈔【此之四者,雖同名念佛,前淺後深。】

『此之四者』,都是念佛法門,『前淺後深』,愈是後面愈深。

鈔【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

持名念佛,最淺的,就是叫你一天到晚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最淺,諸位一定要記住不夾雜。我們今天功夫之所以不能成就,就在夾雜;夾雜著世間一切虛妄之法,同時還夾雜一切佛法,都錯了,不管夾雜什麼都錯了。如何能真正做到「淨念相繼」?做到這四個字就成功,這四個字就是「老實念佛」,才叫真正老實;如果做不到這四個字都不叫老實。「淨念」,淨是清淨心,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個心才清淨,才叫淨念;一句佛號接一句佛號,念到像現在的念佛機一樣,它不夾雜、不懷疑,也不間斷,「相繼」就是不間斷。果然我們念到像它那樣,成功!不但事一心,念到理一心,為什麼?他不分別、不執著,他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你要問,什麼人實相念佛?念佛機實相念佛。同修們好好去體會這個意思。

「持名雖在初門,其實意含無盡。事一心則淺,理一心則深。」你要是念到事一心不亂,這就淺;如果念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深。可見得持名通到最深!古人不取觀像、不取觀想,為什麼?這個相要是觀成,印象深刻,相好不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要把那個印象拿掉,才能入實相;那個相要是拿不掉,不能入實相,實相無相。你才曉得觀想、觀像不是好方法,為什麼?不能通實相。這句佛號容易丟掉,念到相當程度之後,能所雙亡,就入實相。所以持名很容易契入實相,觀想跟觀像不容易。這是諸佛世尊特別教給我們持名念佛的真實義。這個法門不淺!開始淺,後頭深不可測,絕對不是觀想、觀像能達得到的。持名念佛:

鈔【即事即理,則即淺即深,故曰徹前徹後。】

『前』是初學,『後』是到等覺菩薩,像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入他們的境界,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