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阿彌陀經疏鈔演義 第235集


時間:2016/10/6 作者:果林果梅

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五七頁:

鈔【華嚴一行者,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疏云:一行三昧,觀其法身。以如為境,無境非佛。】

演【德雲比丘示念佛法門者,初雲我唯得此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見法門,繼復示智光普照念佛門,乃至第二十一住虛空念佛門。】

在如來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大方廣佛華嚴經》最足以代表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用現代名詞來說,《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概論,古人說《華嚴》是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也就是說一切經是《華嚴》的枝枝葉葉。《華嚴》是根本,所說的是最極究竟圓滿,也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典範,尤其是「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做了一個修學的榜樣,大乘行者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曉得佛法應當如何學習。善財童子第一位老師是文殊菩薩,「入法界品」這一會有本會、末會,本會有三卷半經文,是善財童子師事文殊師利菩薩,他在文殊這一會當中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常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根本智,無知是真心不起作用的時候,清淨寂滅。六祖大師在《壇經》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就是根本智。根本智非常重要,像樹一樣,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生長在地下的根,那一根主幹叫本,從本再分枝、再分條,再有樹葉花果,可見得根本非常重要。

現代人修學不能說不勤奮,不能說不用功,而在修學環境來說,不可以說不便利;從前的人經本都找不到,要想得到一部經本只有手抄,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我早年學佛,跟著懺雲法師在埔里住茅蓬,晚上看經,當時最亮的燈光是兩燭光的小電燈泡。因為那時山上沒電,懺雲法師買汽車的電瓶,充好電拿到山上,一共六個房間,一個房間裝一個小燈泡,兩燭光。我們就在那個燈光下讀書,哪有這麼明亮!今天學佛的人福報太大,這麼明亮!古人的環境,比我們還要困苦、艱難。

修學最要緊的是師承。古時候不但是佛法,世法裡面也非常重視師承,你是跟哪一個老師學的,老師只有一個人。今天跟這個人學,明天跟那個人學,那不叫師承。老師教你什麼?老師就是以種種方便成就你根本智,把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洗刷得乾乾淨淨,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戒定慧現前,根本智得到了,這是老師幫助你最大的成就。到達這個程度,老師就不再叫你跟他在一起,就請你出去參學。根本智得到之後才有資格參學,參學是廣學多聞,成就後得智。

實際上,《華嚴經》真的是非常明顯將四弘誓願擺開來給我們看。第一個老師會下所得到的是「斷煩惱」,四弘誓願裡面,當然第一願不需說,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沒有這一願,你不能進佛門,進佛門就是發這個大願,修學佛法就是實踐度眾生的大願,從哪裡學起?從斷煩惱。煩惱不斷,在佛法里決定沒有成就,這是諸位要牢牢記住的。佛法常比喻作醍醐,醍醐里摻不得一絲毫毒藥,摻一點毒藥,一大杯的醍醐都變成毒藥了。毒藥是什麼?煩惱。貪瞋痴慢、五欲六塵要捨得乾乾淨淨,這才成為一個法器,可以接受佛法了。所以,老師的會下就是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破了,這個時候才有資格參學,參學是破無明證法身。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邊完成第一個階段的修學,成就「無知」,離開老師出去參學,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

五十三參,第一位善知識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代表初住菩薩,《華嚴》是大乘圓教,大乘圓初住的菩薩。他參訪德雲,就跟德雲的程度平等了,換句話說,善財就證得圓初住。他去參訪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圓滿無上菩提,善財童子也就成圓教的佛果。在世尊一代時教當中,講一生成就,從凡夫證到圓教佛果,只有《華嚴》「入法界品」,講一個人一生當中從凡夫地到圓滿的佛果,修行的經歷次第講得非常清楚明白。德雲比丘是第一個老師,第一個善知識,非常重要。世間人常講「先入為主」,第一個老師教給你的法門,那就是一生主修的法門。德雲教什麼?教念佛。最後一位是普賢菩薩,那是第五十三位,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頭一尾,你就曉得善財是修什麼法門成就的?這非常明顯,擺在我們眼前,他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成就的。這個地方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再仔細看他的老師,文殊菩薩,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都發願求生淨土。善財是文殊最得意的學生,是文殊菩薩的傳人,當然他修的法門不會跟老師是兩樣的,一定跟老師是同一個法門。從這些跡象,我們觀察到文殊、普賢、善財,然後看到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聽從普賢菩薩的勸導,都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實在不可思議,顯示出念佛法門之偉大,顯示出這個法門是諸大菩薩之所修行。

我們再看《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明西方世界往生的那些大眾「皆遵普賢大士之德」,這就說明西方世界凡是去往生,從下下品到上上品統統修的是普賢法門,普賢法門就是華嚴法門。清初乾隆年間,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說得很有道理。後來魏源居士又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四經,真的是很有根據,不是隨便亂來的。顯示出《無量壽經》跟《華嚴經》完全相同,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最為精簡的是《阿彌陀經》,這是小本《華嚴》。大本、小本是經文長短不相同,裡面的義理、境界沒有兩樣;不可以說小本的境界小一點、經義淺一點,那你就看錯了,淺深完全相同,一個是詳細說,一個是簡單說。這一點,讀《華嚴經》如果不細心,沒有看出來,《華嚴》真的就白讀了。把這樁事情看清楚了,然後我們才真正明了《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精華。《華嚴》是一大藏教(所有佛陀教法)的精華,《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精華,這經是精華之精華。蓮池大師非常了不起,這部《疏鈔》引用《華嚴經》來解釋的地方太多了,《彌陀經》跟《華嚴經》確實是一體的,處處引用《華嚴》來發明經義。

善財參訪第一位善知識開示他念佛法門,而且講得非常懇切,「我唯得此」,唯是唯一,在無量無邊法門當中,我修學唯一得到的是「憶念一切諸佛境界」。我們要問,一切諸佛境界是什麼?廣說就是《華嚴》,特別是《華嚴經》前面十一卷半的經文,講的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略說那就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講的,說得更簡略就是《彌陀經》上所講的。我們不要把它看狹義了,這是阿彌陀佛的境界。世尊在《無量壽經》上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已經說盡了阿彌陀佛就是一切諸佛,彌陀境界就是一切諸佛境界。德雲比丘的成就,憶念一切諸佛境界,實際上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境界。這句是總說,後面二十句是別說,一總一別,意思就看得非常明顯了。

『一行三昧』,下面是解釋一行三昧,這個地方只有兩句,這兩句是蓮池大師寫的,『以如為境,無境非佛』。「如」,經文一展開第一個字就是「如是我聞」,就是那個如。如代表什麼?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真心。大乘經上常講盡虛空遍法界,不只我們這個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這就是如跟境。既然是自性變現出來,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所謂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

古德發明這一點意思,唯恐大眾難以體會,不得已再用比喻,「以金為器,器器皆金」。這個比喻是很不得已,實在比不出來。因為金確實有物質在,而心性沒有形相,沒有東西能比,這是假設。譬如我們用黃金造許許多多的器,造佛像它是一尊佛,造菩薩像它是個菩薩,造人像它是個人,造畜生像它就是畜生;它的本質都是黃金,價值完全相等。這意思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萬法都是相,都是金造的,從體上去看統統是金,拿這個體來比作心性,比作真如本性,哪一樣東西不是真如本性?統統都是,所以法法平等!真的見到這個事實真相,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

佛法沒有別的,就是講一個迷悟。迷的是這個事實真相,悟的還是這個事實真相;事實真相上可沒有迷悟,迷悟在我們的心。迷,他就造業,造業就有六道輪迴的果報;覺悟了,沒有徹底覺悟,他也有果報,四聖法界的果報:聲聞、緣覺、菩薩、佛。迷的時候是六凡的果報,悟了是四聖的果報。如果徹悟,徹底覺悟了,覺悟到圓滿了,六凡四聖都沒有了,怎麼辦?佛法不得已說個名字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究竟徹悟。沒有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有十法界。所以,十法界的佛不是圓滿的覺悟;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別教有佛,那都沒有徹底覺悟。以別教來說,別教初地菩薩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初地到十地破了十品,等覺再破一品,十一品,成佛才破十二品無明;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十住就破十品,初行破十一品,二行破十二品。所以,別教的佛只等於圓教第二行位的菩薩。你要成佛,成什麼佛得要搞清楚。如果成藏教的佛,你圓初住的地位還不到,只比阿羅漢強一點,他還沒見性,無明還沒破,法身還沒證得。這些常識,我們不能不知道。

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以如為境』,換句話說,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諸佛所證的境界,不像其他的法門,我們是直接緣佛的境界,拿佛的果當作我們修行的因,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常說,念佛的人很多,念佛究竟有什麼好處他不知道;果然知道念佛的好處,他一定死心塌地去念。

演【以如為境,無境非佛者,釋上觀其法身也。】

法身就是真如,法身就是本性。

演【法身即如如之理。】

理是對事說的,有事一定有理,有理一定有事,理也就是真性,性對相說的,有性當然有相,有相當然有性。佛法裡面講性相、理事,理跟性是一個意思,事跟相也是一個意思。佛經上往往一個意思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為什麼要這樣說?佛教學的一番苦心,我們要明白它,他真正的用意是叫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不要執著言說。言說怎麼說都可以,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都行。這裡頭真正的含義就是叫我們離名字相,不要執著名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佛所講的真實義,你就會明白了,「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今天聽經,說實在話,是不解如來真實義;不但不解,聽了之後,真的很多人曲解如來真實義,產生了誤會,本來是很好的用意,結果被我們用錯了。

演【若以如如之理,為所觀境,則真如遍一切處,遍一切處皆佛境也。】

假如我們能契入這個境界,一定生大歡喜,為什麼?入這個境界是別教初地的果位,初地是歡喜地,這個心真的是一塵不染,萬法皆如,萬法平等,一切分別妄想執著統統沒有了,智慧現前,這是真實的智慧。

演【此則以般若智照法界境,故云一行念佛。】

般若智就是無知、實智,「照」就起作用,照法界的境界就是宇宙萬有,那是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這是一行念佛。禪宗裡面講一行三昧,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當中上上乘者。上上乘的一行三昧是念佛,所以我們明了,一定要老實念,老實念才有效。念佛人多,念很久都沒有效,為什麼?不老實。為什麼不老實?沒有放下。什麼沒放下?妄想沒放下、煩惱沒放下。

諸位一定要曉得,假如我們要想這一生真正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一定要放下。帶業往生是帶舊業往生,不能帶現行往生。現行是你在造作,你怎麼能往生?固然經裡面說,我到臨命終時再放下也不遲,最後一念那就能往生。臨命終時,你能不能放下?你有把握在那時候放下嗎?你去注意看,幾個人臨命終時神智清楚?多數都是迷惑顛倒,不省人事!不省人事,說老實話,助念都沒有用,為什麼?他聽不見,或者聽到了生煩惱。平常念佛念得很好,很用功,到臨終給他助念,他生煩惱,他罵人,為什麼?貪生怕死,「你們都要我死」,他還不想死,這非常可怕。一念錯,那就錯到底,就錯得太多。所以放下要在平時,平時要看淡,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看淡,能舍真正是福,不造罪業。造罪業要知道,決定是障礙,叫罪障,我們看得太多了。所以念佛人在緊要關頭時,業障會現前。我們在人間能住多久?縱然你壽命長,活到一百歲,一百歲才不過三萬六千日,要是給你一疊鈔票三萬六千張,沒幾天就花光,不多!由此可知,人命短促。我們在這個世間是在這裡旅遊、過境,哪個地方是家?哪個地方是自己的?什麼都不是,一定要覺悟。你真正覺悟,不造罪業了。

我們自己修學境界也年年不一樣,也是時時刻刻愈來愈有點進步。過去我們這個道場,皈依要填一個皈依的單子保留,現在不要!你來皈依,皈依證給你,你去你的,我念我的佛,到極樂世界去了,我也不要知道你,你也不必知道我。名單不留,地址電話都不要!為什麼?清淨心是第一。皈依,我給你作證明就好了,你是皈依三寶,不是皈依我的。近一年來,我們就更落實在生活上;皈依佛,阿彌陀佛;皈依法,《無量壽經》;皈依僧,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菩薩僧。跟觀音菩薩學大慈大悲;跟大勢至菩薩學一門深入,大勢至菩薩專精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跟他學;跟普賢菩薩學心量拓開,一一行門,沒有一行不是盡虛空遍法界,普賢行。我們這樣認真修學,將來往生西方世界,上上品拿不到,上中品是篤定,這是我們帶得去的。諸位要知道,帶得去的要認真修學;帶不去的,要把它捨得乾乾淨淨,要那東西幹什麼?到後來統統都變成累贅。

「一行三昧」,一行是什麼?一心修就是一行,二心就不是一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是一行三昧。

鈔【又修念佛三昧,多約漸修,謂先化身,次報身,次法身。今則一時而修,不歷次第,一行不二行,一時不二時,故曰即理一心也。】

演【先化次報次法者,未達唯心。】

「達」是通達。沒有能真正通達、真正體認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必須自己證得才叫通達,聽說不行,聽說是道聽塗說,沒有用處,不是自己的境界,自己得不到受用,這就叫「未達唯心」。未達唯心,修其他的法門不能超越三界,就不算成就。這才曉得其他法門難,念佛法門容易。

演【依事識觀佛化身。】

化身容易觀,報身跟法身不容易觀,報身太大,法身沒有形相。贊佛偈講「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那是報身佛。報身佛,佛的一個頭比我們地球大得多,你怎麼觀?古人游廬山,在廬山中看不到廬山的真面目,現在坐飛機看得清清楚楚,在山裡面確實看不到,像螞蟻爬到我們身上看不到我們整個人,彷佛這種情形。應化身,佛是隨類化身,容易觀。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應化身,示現丈六之身。周尺一丈六,約一百九十公分。這樣的佛像,我們觀想就容易。佛在《觀無量壽佛經》教導我們觀丈六身。現在寺院供的佛像是四尺身,我們容易觀。

觀像念佛,把佛像印在我們腦海裡面,佛法講印在八識田中,使我們一天到晚起心動念,心裏面都想佛,這才管用!不想佛就打妄想,諸位要知道,妄想就是造輪迴業。你知道這個事實,才曉得可怕。我們一天到晚都在造六道輪迴業,六道輪迴裡面還不造三善道的業,專造三惡道的業:貪瞋痴。貪瞋痴的煩惱重,天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在幹這個。一轉眼就是來世,來世墮三途,你說多可怕!

佛教給我們二六時中念念想佛,憶佛念佛,以佛為境界,不想別的。在十法界當中,我們造什麼業?我們造佛法界業,不僅是造佛法界業,我專造西方極樂世界的業,來生到哪裡去?一定到西方極樂世界,就這麼回事情。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清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一句不能疏忽!我們是不是善人?不要說上善,我們是不是善人?如果不是善人,佛念得再好也去不了。為什麼?阿彌陀佛接引我們去,西方世界大眾拒絕,為什麼拒絕?你不善,入到我們團體,把我們團體攪壞了,不讓你去!

三經,是佛三個階段說的。最初講《無量壽經》,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第二再講《觀無量壽佛經》,把往生的方法教給我們;最後講《阿彌陀經》,勸我們要信、要願、要念佛,求生淨土。所以《阿彌陀經》是勸修的,方法在《觀經》裡面。《觀經》裡面,最重要的標準是「三福」,我們修三福,那就是善人,能得念佛三昧,上善!這個不可以疏忽。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佛法修學的根基,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全部都落空。我們今天學佛,大家都皈依了,皈依是在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是建立在前面一條的基礎上。前面這四句像房子底下第一層的地基,沒有最下面一層,怎麼會有第二層?第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第三層。要蓋三層樓一樣,一定是先第一層,再第二層,再第三層。沒有下面,哪有上面?這一點往往我們把它疏忽了。

念佛人多,往生人少,什麼原因?地基沒做好,佛是念得不錯,不是善人,所以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相應,這不能去,多可惜!《觀經》上,韋提希夫人向佛請教往生修行的方法,佛沒有講方法之前,先跟她講「三福」,告訴她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說得重!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他成佛都是三福的基礎。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不管修哪個宗派?你成佛統統是從這些基礎上修成的,這個基礎多重要!不在這個基礎上修行,哪裡會成就?不可能!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重要!

我們再回想民國初年,淨宗祖師印光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特別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很多人都奇怪,這三樣東西都不是佛經,《感應篇》是道教的,《安士全書》前面「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教的,祖師為什麼提倡?我們把三福對照一下就恍然大悟,這三本書就是三福前面這四條,這三本書都是勸我們「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三皈雖然沒有,有持戒。祖師用這三樣東西給我們奠定真實的基礎,從這個基礎上老實念佛,那就沒有一個不往生。三種書合起來所印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可見他對這三種書的重視,真是苦口婆心!

「未達唯心」,沒有明心見性,從淨土宗裡面講,沒有得理一心,你就從事上修。

演【已達唯心,依業識觀佛報身,能斷無明。】

這是已經見性的人,觀報身不難。見到本性,本性裡面般若智慧透出來,那當然不一樣,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能斷無明。

演【次依般若觀佛法身。】

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這在淨土宗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禪宗是明心見性的境界。

演【今則一時而修,不歷次第。】

我們現在選擇念佛法門,不要去管他觀事佛、觀理佛,心裡不要去執著這個,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化身也好、報身也好、法身也好,統統不管,一句佛號全包括了。這個方法妙極!「不歷次第」,天台家講的一心三觀,不要涉及次第。可是諸位要知道,除淨宗、禪宗之外,都是有次第的,淨土宗沒有次第,禪宗沒有次第,不歷次第。

演【何者,化身是用,報身是智,法身是理。】

是一體的,一體三身。佛現身是起作用,佛自受用是「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所以是「智」;應身是他受用,是變化的,是幫助一切眾生的,講經說法都是應化身,在六道度化眾生,佛菩薩所現的身相全是應化身,這個作用是為度化眾生而現的,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是智慧之身,是報身。

我這次到南部講經,南部有一個三歲小女孩,大概前身是修行人,靈性不昧,兩歲的時候教她念《心經》,三遍就會背。這小女孩在不久之前見到阿彌陀佛,在她家裡牆壁上,她說:阿彌陀佛來了,全身光明,身體好大,頭上的光像太陽一樣。家裡面別的人沒見到,就是她見到。人家說在哪裡?她指著牆的那個方向。旁邊有個人向牆這個方向問訊,小女孩說:阿彌陀佛摸她的頭髮,都不摸我們兩個人。過一會兒,她又害怕起來,「阿彌陀佛哭了,流眼淚」,一會兒就沒有了。她母親來問我:阿彌陀佛為什麼會哭?她也曾經見到觀音菩薩,家裡供觀音菩薩像,觀音菩薩走了,她哭著叫:觀音菩薩不要走!觀音菩薩走了。過了四天,她又看到觀音菩薩回來了。佛為什麼流淚?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佛菩薩垂象對我們警告。我們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李老師往生前一天講:「這世界亂了,諸佛菩薩神仙來都救不了!」這個時候要不老實念佛求生淨土,說實在話,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要特別用功,特別認真,決不是兒戲。

演【智外無如,故報即法;如外無智,故法即報。】

「智」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外沒有本性,般若智慧是從本性裡面生的,是一,所以報身就是法身。「如外無智」,所以法身就是報身。

演【體外無用,故法報即應。】

「用」是應化身,所以法身就是應身。

演【用外無體,故應即法報。】

應身就是法身、就是報身。

演【舉一即三,言三即一故。】

體相用,三個是一個。《華嚴經》,「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表體相用,「大」是讚嘆體、真如本性,沒有東西可以形容,不得已用一個大;「方」是相;「廣」是作用。所以「大」就是法身,「方」就是報身,「廣」就是應化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是解釋修念佛三昧。

演【又一時而修者。】

這是又一個意思,都是解釋一時而修。

演【圓人不獨隨觀一身即是三身,但趣舉一塵三身具足。】

「圓」是圓教根性的人,也可以說是圓滿智慧的人,至少我們應當稱他做圓融智慧的人,不但「隨觀一身即是三身」,觀法身就是報身、應身,觀應身就是法身、報身。「但趣舉一塵三身具足」,塵是微塵,換句話說,隨拈一法無不是佛法。這個境界高了,確實這是如來與大菩薩的境界,我們凡夫沒有法子,為什麼?凡夫執著在事相上,心量非常窄小,不知道一一法就是自性;知道一一法就是自性,那就三身具足。一塵之相就是化身,一塵之體就是法身、報身。所以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無有一法不如,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這經一開頭「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講盡!佛法這麼多,一個字、兩個字統統講完了。四十九年所講,講什麼?就是講個「如」、講個「是」。「如」是講體,「是」是講相、用。佛的言語簡單,一字一句道盡了,我們聽不懂,這才痲煩他解釋四十九年,四十九年講一切經,解釋。什麼叫「如」?什麼叫「是」?解釋了四十九年。《大藏經》,說實在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少部分,多部分沒有傳到中國來,有些傳到中國來沒有翻譯。「如是」,你才知道這兩個字其深無底、其廣無邊,無限的深廣,因為它是稱性的名詞。

演【一觀一切觀,一切觀一觀,非一非一切,如此之觀攝一切觀也。】

觀跟想很接近,佛經,祖師大德不用「想、思考、研究」這些名詞,而用「觀、參」這些名詞,實在講作用跟研究、思惟、想像是差不多的。不同的地方在哪裡?我們凡夫用意識,用意識就叫研究、思惟、想像,那就不叫觀;觀,不能用意識。教下講「觀」,宗門講參,標準是離心意識,那叫參。《心經》第一個字「觀」自在菩薩,就用這個字。你如果會用「觀」,你就自在,你就是菩薩了。我們不會用!怎樣會用?離心意識,那叫做觀。心意識怎麼離法?我們先要曉得心意識的作用是什麼,就容易體會。「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它的作用,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阿賴耶識是落印象,變成種子。離心意識,你從作用上看就很簡單,不分別就離第六識,不執著就離第七識,不落印象就離第八識。看看我們有沒有本事,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那就叫觀,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用這個功夫才行!一切境界裡是這個觀法,跟一個境界一樣,觀一個境界就是觀一切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正功夫。換句話說,你沒有離開心意識,縱然得一心不亂,是事一心;真正離心意識,這個一心不亂叫理一心。理一心跟事一心差別在此地。理一心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

這一段文跟以下,以下還很長,統統講理一心,境界都很高。聽得懂很好,聽不懂算了,不要去胡思亂想,老實念佛,我們能生凡聖同居土就很好了。這個事情沒搞清楚,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請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言兩語你就開悟了;不到西方世界,當然你也見不到阿彌陀佛,你也沒法子向阿彌陀佛當面請教。所以這個文我們聽了,不要執著,不要去想,為什麼?你不想還不錯,愈想愈錯,為什麼?你落在心意識里,心意識不能開悟,心意識不能了解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用心意識是永遠做不到的,離心意識才能解如來真實義。因為如來說法沒有用心意識,我們用心意識想去了解那個不用心意識的,我們怎麼了解法?道理在此地。

所以世間一般人在佛法上用思考、研究、比較,是把佛法變成世間法,把佛法變作哲學、學術、宗教了。佛法不是哲學、不是學術,也不是宗教。佛法確實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宇宙體是真如本性,一切萬相是真如本性起作用變現出來的,是說明這個事實,決不能用心意識。禪宗離心意識才叫參禪,用心意識叫胡思亂想。教下離心意識才能大開圓解;用心意識,你就墮落在教網之中,這個教就像網一樣,很複雜,講得太多,密密痲痲像網一樣,你墮在這裡頭出不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要訣,就是決定不用心意識。

所以念佛高明,高明在哪裡?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用心意識。念久了,他就得定,定就開慧,「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大徹大悟、教下大開圓解,成就後得智,無所不知。這句佛號是根本智、後得智同時修學,戒定慧三學、菩薩聞思修三慧,淨宗信願行三資糧,一句佛號同時完成。這個法門之殊勝、善巧,難得!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的修學。今天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