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講過了金剛經,現在把般若心經也講一講。般若波羅蜜多又翻智慧,和金剛般若波羅蜜相比多了一個字,多了一個「多」字,我們一般的說就叫心經,把般若都略了。心經全經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就語言來講是很少的,但卻是大般若經六百卷的中心,所以稱之為心經。就象我們人所說的心,說心就是來指揮全身、代表全身的了。 因為這個心經的譯本很多,一般流通的大概有六種譯本,我們學習的都是依著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同時還有一個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這還是心經,羅什法師翻譯的叫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是大明咒的大明咒),這部經就是大明咒經。我們一般依著的都是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是般若經中的一種。一般的般若經有八種譯本,名稱各不相同,這八部般若波羅蜜經一般的來說是,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勝天般若、勝天王般若(加一個王字),還有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現在我們用的這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我們看的這個很淺,可以說四眾弟子多數都會背,但是會背會讀誦是有功德,卻沒有智慧。誦般若、讀般若都能得到福德,但是離開悟,離能夠明白、能夠用智慧來指導你的一切行為,那就難了,那是很不容易進入的。言語少,但義理卻非常的深,因為它包括的非常廣,二百六十個字包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經,因此,它是言少義概括得很多。例如說,我們想要學心經,先從你的心,比如心臟,就你肉體來說的心,這不是勝義的,就說你這個肉體的心,你全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臟,那這六百卷般若的心,就是說這個心經在般若經當中非常重要。這個心是個比喻的意思,譬如心經,這部經就像人的心一樣的,那你就知道了心的作用,知道這個心經的作用跟其他的經是都不同的。
各個經的名詞不同,名詞就代表義理了,心經所詮的義理非常的甚深、非常的甚廣,是般若之中的深般若;體呢?真如為體;相呢?是大乘為相;什麼宗旨呢?空,以空為宗,凡是般若都以空為宗,這個空是法空,空一切相;達到什麼目的呢?究竟成佛,這就是它的目的。這個體就是咱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體,「色即是空」就是體,空就是在一切相上顯它的實體,一切神通妙用就是智慧,這就是般若。一切諸佛菩薩,大菩薩都是以這個為用的,這就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就是用;用於什麼呢?來利益眾生。但是我們一般說般若的時候,從文字上就說的很淺顯,文字般若,從文字入手;從文字達到觀照,就叫觀照般若;從觀照般若而進入實相,就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法身真空的體,沒有名相,在沒名相之中建立一個假名,假名實相。因為從假入真,沒一個名具你不能入,所以叫實相。用心來形容,這是湛寂的真心,不是我們的妄心,真心是無相,無相隨緣而建立一切相,所以叫實相。要觀的是這個,這個就是真性,真實實體的,這就是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從實相而起的妙用,從實相而隨緣而起的妙用,這個觀能照一切的事物,這是妙慧。觀是妙慧,是不可思議的妙慧,這就是我們大方廣佛華嚴經里講的那個玄義當中的玄。從觀想來看一切事物,能夠證到真空之理,就叫真空!這個是沒有人我、沒有形相的,是無分別的真實智慧。這個時候你照了一切的法,看著一切有形有相,法皆是真如,也就是真空,這就是無明實相,即真相,所以叫「色即是空」,這就是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呢?文字是表達,因為要表達的理,就是佛所說的教,假文字來流傳。如果咱們沒有經所依,沒有文字,咱們根據什麼來學呢?無所學!所以這就是從觀照般若而產生的玄義。
一般的觀一切法界空,空是什麼意思呢?是無分別,從你有分別而進入到無分別智,照了一切諸法,照了一切諸法都是真空實義。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有三種般若,但是只一相;雖有三般若,但卻是一相。什麼相呢?無相。在名字上分三種,實際上是一個,無相!無相就是佛證得的大圓妙鏡。
那這般若的意義呢,般若本來就不是咱們中國的話,是印度話,般若就是實相的無分別的智慧,般若就翻妙慧。有時候翻妙慧,有時候翻清淨的淨慧,這都是無相的意思。這個題目我們略講一下,因為我們講金剛經般若的時候也沒有講這個題目,現在因為這個心經的文字很少,你要是講的快,一天就講完了。現在我們準備多講幾天,反覆一點的講,就是使我們大家能夠依著心經來修行。
心經,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們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麼廣闊的,用極簡單的觀照,能夠進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其實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沒有形相的,慧有什麼形相?沒有的。但是因為這個心有體、有相、有用,這就是我們講大方廣佛華嚴經的體、相、用,就是般若,三個合稱為般若。譬如我們講大乘起信論(講華嚴經之前跟大家講過大乘起信論),自己的心來起個信,信自己心!什麼意思?因為我們從來沒相信過自己的心。佛教導我們,我經常問道友們,或者問人家:你信佛沒信佛呀?一般的人說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嗎?信佛的心嗎?信佛的經典妙用嗎?我們經常問人家有信心沒有?這個不是信佛了,說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就這麼個意思。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我們在華嚴經裡頭常常講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體、心體變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還照於理,這就是般若含義。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咱們現在講的這個心經是唐玄奘法師翻譯的,他是奉大唐天子之命翻譯的。三藏法師是精通「經、律、論」通達三藏的,以法的規則;法的規則是什麼樣子呢?規生物解,物是一切眾生,以這個法的規則,讓一切眾生都能明白、都能開悟了,就是這個意思。譬如我最近看玄奘法師的故事,跟那個大唐西域記中的玄奘法師相對照。大唐西域記是玄奘法師自己寫的,是從他的家世開始來解釋的,新近翻譯的,是一個作家做的。玄奘法師是自小出家的,因為他家裡很貧,這故事很長,這個大家可以看看。單看那個玄奘法師傳,不是西遊記,西遊記那是編的,只是根據大唐來演的。所以玄奘法師我就不過多的介紹了。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咱們在法華經中叫觀世音菩薩。我自己這兩天就在想,為什麼心經中要叫觀自在菩薩呢?為什麼法華經裡頭普門品中要叫觀世音菩薩呢?這些聖人他們的德號是按他所做的事業來起的。這個觀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修成了,就自在了!但觀世音不是這樣的,他度別人,度別人修,感化、教化、教育眾生的。這才叫真正的觀自在。菩薩是通稱,一般的菩薩叫菩提薩埵,叫覺有情,讓一切有情眾生都覺悟的意思。所以說菩薩是通稱,而觀自在則是別稱,我把它分成了一個自度度他。在印度話叫婆盧枳底濕伐羅,婆盧枳底濕伐羅翻譯成中國話就叫觀自在。這個話咱們現在通常講的就是,誰觀,誰自在!你不觀,你就不自在。觀就是思想、思惟修。我們每人都在觀,看你觀什麼?這個觀是指你能觀的和你所觀的,所觀是境,能觀是智,智照境。等你觀通了,你就自在了;觀不通,你就還不自在。人人都是觀,但人人觀的都不自在,不能夠唯物,要觀到十方世界圓明無礙時,那就成就了。而我們現在不能夠這樣的觀,我們觀的都是俗諦,觀什麼執著什麼,不能夠自在,也不能夠解脫。就是能觀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觀的境,你怎麼認識的。就是能觀觀於所觀,你觀的世間上的,你怎麼認知的?你又是怎麼認識的?你怎麼知道的、怎麼了解的呢?這文中說觀而後又照,這一觀照就見五蘊皆空,觀即是照。觀,看個什麼?這是眼睛看,菩薩他用他的智慧照見,那個照無所不能。就象一個燈,晚上黑暗的時候,你點個燈,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燈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兩個即是一個,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觀,就是你用智慧認識世間,乃至認識出世間。世間、出世間一法不立,萬法皆空,那你這個觀就是成就的。
一切菩薩圓滿了就叫菩提薩埵,菩提就翻覺悟,薩埵就翻有情,讓一切有情都覺悟。這樣的觀!一切眾生都覺悟了就沒有窒礙了,沒窒礙就自在了。你能觀的智觀於所觀的境,能所雙亡。能觀智是空的,沒有實相,所觀的境也是空的,這是一個空,而不是兩個空。「照見五蘊皆空」,觀就是照,這一照什麼都沒有了,唯有智慧存在。因此觀自在這個名字在這個心經上純粹是代表自己修,觀世音菩薩他對於世出世間由觀照而得的自在,由自在而證得的空性,也只有證得了空性才能自在。那他是怎麼來觀照的呢?因為什麼而起的觀照呢?因為他修行,觀就是修行,觀就是行門。那他是怎麼修行的?他在行般若波羅蜜多。以般若波羅蜜多來照,這一照那問題就很多很多了。我們現在起觀照,每位學佛的道友都在觀照,也都在修行。為什麼要修行呢?就是要解決一切困難問題。第一個,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糊裡糊塗的,不認識世間。這就是經文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是指成就你這個肉身來說的,是指色身來說的,是內在;外在的一切法,都不離開「色聲香味觸」,一切色法、心法,也就是色心二法。在你修行的時候,你就觀你的色心二法。觀你自己的身體,你身體所接觸的一切事物,賴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你怎麼來認識它呢?譬如我們說「財、色、名、食、睡」,這五樣一樣也離不開。在一般佛教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下地獄,那是造業,造惡業的。我們把「財色名食睡」轉變,色是什麼色?是觀諸佛菩薩的聖像,觀莊嚴佛國土,這也是觀一切色。相是什麼相?是觀佛像,觀淨佛國土,觀這些相。受,是心裡頭領受的。依佛的教導,不領受世間,領受出世間,寂淨安樂,這也是領納為義,領受!行,就是運動義。我們這個心經常作如是觀,作如是想,不想世間。行!識,我們的八識它有兩種的功能,一種是淨法,一種是染法。八識是含藏義,它給一切染淨諸法作種子,一切法總依,都依著這個識。但我們取淨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就是修行,假著般若波羅蜜的力量來修行,照見!這個是指著觀世音菩薩修行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他是照見這五蘊皆空的。咱們在五蘊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執愈深,也就是造的業愈來愈重,那跟菩薩是相反的。在我們一時所起的這個觀行的時候,現在要返妄歸真,就是依著心經來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著很多法,就依著心經的法,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著觀世音菩薩怎麼樣修,我們也學習著怎麼樣的去修。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就是修行入觀的時候,觀就是想,他想什麼?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羅蜜。深般若波羅蜜又是什麼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為現在我們無知,沒有認知,我們這個心所有的識是分別的,不是甚深的般若。這是識別,了義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這個般若智慧,我們只能從淺入手,深的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那淺的呢?先觀人空般若,以後再進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夠有進入了,再觀實相的真空實相般若,這三種般若。我們凡夫都可以發大心,直接從真空實相入手,這就叫超二乘。
菩薩他所修的,是深般若,他是觀法空,不但人我不存在,法也不存在了,一切諸法都不存在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人我空就是世間相,這個般若我們能進入,但是離證得還有很大的困難。沒有人我了,那你八十八使煩惱就斷了,人我是非人間相全都沒有了,但這個是很淺的。深般若必須得達到法空,一切法都空。佛所行的法,聖法!一切聖賢、一切經教全不是真實的,方便引你入,這是菩薩所入的。真空實相般若,那些菩薩都到究竟位了,是究竟位的菩薩,登地以上的菩薩。這就是說觀自在的菩薩,他行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已得到自在了,這個從觀而得到成的名,叫觀自在。我們要也想自在,那你就放下吧!放下了你就自在了。我們總是背著、拿著,心裡日常所思念的就是放不下,人我是非都是用感情,用所謂的世間相所做的,那你就得修、就得觀。觀的時候把這一切世間的形相,「貪、瞋、痴、慢、疑、身、邊、戒、見、邪」,這十種使你不安定、使你煩惱的,你把它放下。放下的意思就是進入空的境界,進入空的境界就能漸漸的深入,從空的而達到了真空。金剛經的最後就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還得把它觀回來。怎麼觀回來呢?雖然諸法都是幻化的,但是有真空,隨妙有,隨一切世間緣,來利益眾生,起大慈大悲四無量心,利益眾生才能成佛,這兩個必須得具足。執有了不了生死,執空也入不了涅槃,這就是真空包含著不空的含義,要利益眾生的隨緣義,真空隨緣。
在華嚴經中咱們講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融觀,那你觀的時候周遍含融。觀理法界的時候,真空。觀事法界的時候,隨緣建立一切有,就是俗諦。真諦跟俗諦結合了,二諦融通,那種三昧,我們經常念偈的時候,「二諦融通三昧印」,那才是究竟的了。觀自在菩薩現在他做到了,所以說觀自在!他在修觀的時候,他一切都看破了,他早就放下了。但眾生卻放不下,他為了讓一切眾生也放下,因此他把他自己所修的、所有觀想的都傳授給一切眾生;就是他所證得的甚深般若波羅蜜,讓一切眾生也照著這樣觀。只要這樣的去觀,就能證入真空的體性;證入真空體性,就能得到諸佛的無分別智,能夠照他五蘊的身心,照他五蘊的身和心。完了識,從體而起的用,用還歸體;用還是體上來的,還歸於體;因體而不寂然的常時起妙用,永遠度眾生,那就是讓一切眾生,度一切苦厄,但是這一照就進入了。
所以在經文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的是智慧光明,照!光明一有了,黑暗就破除了。你對「色受想行識」五蘊你空不掉,為什麼呢?你沒有這個智慧,你遇到什麼執著什麼。我們前幾天講金剛經,那也講得很多了。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還不是一個般若嗎?六百卷般若就是一個般若,它對哪一類機就說什麼樣的法,語言、文字上不同,這是顯體的。但是體無二致,體本來就是一個。假這個來形容著觀自在菩薩他為什麼得到自在了?因為觀就是修,觀就是觀照的意思。我們一般想,我們坐那個地方思惟修,你想想,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有不壞的?沒有。哪有不變的?沒有。就是金剛經最後講的,一切法如幻如泡如影,影子而已!這個觀很深的,這叫行深般若。但是一法不立,不落斷滅空,特別注意!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佛跟須菩提說可不能落斷滅知見。空,不是斷滅。所以在法華經、在華嚴經裡面,它都講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這兩個含義是一樣的。因為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時候,他以智慧來觀照,就照,「色受想行識」全是空的,能入了。這個空是指般若,指他修行證得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空的。那觀什麼呢?觀五蘊,五蘊是境界相。我們這「色受想行識」全是假法,不是真實的,所以就是照見了五蘊。照是成就般若智慧了,修行成就了、證得了,證得了才有照。以什麼照呢?以智慧照。這個智慧照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觀,是能觀之智。這照字在果上說,觀自在菩薩成就了,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了。在我們現在開始用功的時候,在因(我們現在是因)我們也如是照,那你要分別,分別外頭一切境界相,分別它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可壞的;而生老病死苦、愛別離、五蘊熾盛,全是假的。這在因中,你這一照,根本沒有,那還談什麼?你也不用起分別心,到你那個心對一切的色法,「色受想行識」的法沒有分別的念頭了,只是在你智慧觀照之中,這你的功夫才是入進去了。但是這個觀從淺入深。譬如我們現在你感覺你哪一樣的貪愛心重?愛財?愛色?這個色包括很多,凡是有形有相的物質都在色法當中。但我們一般人都把它理解成是男女關係了,在經上講的色包括凡是有形有相的東西都叫色法。因此照見的這個見是真的,這見性,明心見性的見,不是眼看,也不是思想上一般的思惟。你要想依著心經修行,這個照字就是你下手的功夫,就在這照字上你下手修行吧!你照一照,照見哪個了,哪個不是真實的了。認識它!照見就是認知的意思,你認識它了。好比這個花,你一見到它就是它必壞,現在很茂盛,但是這是假的,短暫就壞了。它未生的時候,沒有;生了之後,不住,很快就變滅,變滅就消失。生住異滅,異就是它變化當中。
我們的人生了,我們都說人成長了,從小孩到大人了。假使這個人活五十歲,他生了,活一年減一歲,活一年減一歲。那以你學佛的知見看問題,是減,不是增。你減的當中突然間遇到挫折,還沒到減的壽命他夭折了,這叫夭折,那就壽命盡了,這叫顛倒。人家說增一歲了,又增一歲了,不一定。還有壽命不定,一般說壽命是定的,壽命不是定的。今天是藥師佛聖誕,藥師佛講,佛說九種橫死,有九種不該死的死了。並不是像人間講生命,我生下來,我要活五十歲,我一定活五十歲;我要活九十歲,我一定活九十歲,那不一定。損壽了,那就夭折。增壽了,或你念金剛經,金剛經說延壽金剛,能使你壽命長,你念金剛經能使你增壽。懂得這個意思了,你從心經下手的功夫,你無分別智沒產生出來之前,你用有分別智照,但是你向無分別智發展。
你照見的這個見不是眼睛,不是眼見,也不是眼識所見,這個見是真智真見,依著真智而起的照,照即是見,照見!它叫現量境界。在一切任何事物上頭,你取它的體性,得那個法它的體性。一切法的體性都歸於真實的,諸法實性!那你見一切微塵,沒有微塵可得;見我們這個法堂,沒有法堂可得。這是現相,不是實質,所謂見心不見色。所以色相是假的,很快就消失的,能見著的它是空的,就是它的體性。這就是見,也就是照的含義了。照裡頭沒分別,一起分別就是識了,識才起分別。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本來就是空的,你不照,它也空的,但是你證不得。你照見了,你這個照跟那個本來的空相結合了,所以五蘊本來就是空。五蘊即不實的就是實相,五蘊不實的,實相是空無所有的,實相者無相。你想用我們肉眼見,用我們淺智淺識見,那是見不到的。所以觀自在菩薩他一照見五蘊皆是空的,就是直接照見它的體了。就說我們現在的肉體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就是色心二法。色是一切形相,受想行識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這叫世俗相。就是世間一切境界相都不是真實相,要見諸相非相,那個非相才是實相,我們學的時候要這樣觀。觀完了之後,你漸漸的就開始能夠看破了,從你最貪什麼,你觀想這個東西,它沒有可貪的必要,能放下了,放下就沒得用處了。
像我們好多修禪定,就是用這個觀,禪定就達到寂靜了。禪定,參禪,就使你那個念與念間相應。禪者就是寂靜的意思,你靜下來智慧才能顯現。為什麼參禪讓你靜坐?等你狂心歇下來。參禪就對付你的心,狂心頓歇,狂心歇下來就是菩提了。有時候你坐的時候,或你想的時候,或讀經的時候,可能讀經的時候有這種現象,不知大家有沒有?你在讀經的時候,經書也沒有了,能讀經的人也不曉得到哪去了,心裡突然間因讀經而寂靜下來了,這就叫「三輪體空」,能讀的人、所見的經的境界相全沒有了,頓亡!能見之見沒有了,能讀的見,讀經得要有見,所讀的經是境界相,能讀跟所讀的突然間寂靜下來。這種境界很不長,長了你就證得了。偶爾的一現,一者是諸佛菩薩加持力,一者你讀經的心把那個分別每個字、每句經典那個分別心突然停歇了,沒有能讀的,也沒有所讀的境,這就是照,能照的見沒有了,所照的境也沒有了。經書也是境界相,就是色和心當下都空了,受想行識全不存在了。如果能長時下去,你進入勝境就頓斷五蘊,那就是照了,照見五蘊皆空,一切境界相全沒有。
凡是有形有色的它都是窒礙的,窒礙的東西是不存在的,像我們這假合的身體根本不存在,幻化不實的。平常經常這樣的認識,遇著你身體受到了卻什麼傷害,或者害什麼病苦,你感覺痛得很厲害,你照一照!等你心裡一轉化一照的時候,痛苦沒有了,能夠減輕痛苦。這跟我們平常念那個偈頌一樣的,「有覺覺痛」,你有個見、有個感覺,它才有痛苦。能感覺的感、和所感的境界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東西。痛只是那個境,你能感的感是不痛的。你把你能感,把那個境化了,那個境也沒有了,能感的感也沒有了,這就「心亡境寂兩俱空」,痛苦在哪兒?沒有了。就你在痛苦鍛鍊的時候,在你平日的生活當中,遇著什麼境界你都這樣想。色受想行識,「色」是以實在東西是它的的含義,「受」是你接受領納了,「想」是你取那個相,它沒有真實的,你想嘛!你想個什麼,就自己變化一個想的一個境相,緣想!要六識緣想那六塵的境界,這箇中間緣想沒有的,是緣念而已。把這「色受想行識」這麼分別觀。「行」,就是我們修行、運動、造作的意思。「識」是了達、分別。你把這個「色受想行識」一個一個的分析。色如聚沫,佛教授我們的。受如水泡,受像水泡一樣的。色像水上那個沫,聚沫,沫子,沫不是真實的。風一吹水,水面上起那個聚沫,那叫泡,那個沒有實在的。水泡也沒有實在的,起的泡沫。太陽一照,地下地氣生起來,離遠的看像水一樣的,其實不是水。你經常這樣想,所有一切緣想的都是幻化的,就是我們在金剛經上講完「如夢幻泡影」,幻作的都不是真實的。
因為菩薩他是以般若的智慧,以這個智慧來觀「色受想行識」的。色法就是地水火風形成的假相,和合才有,不和合就不具足。受想行識是妄想境界,是從你妄想境界而生的,這叫四大妄想,生住異滅這四大幻想,都沒有自己的體性。為什麼呢?它可以壞性,本體本來就不是實的,是空的!所以說四大皆空,地水火風都是空的。眾生不了地水火風都是假相,把它看成實的,就像水裡的月亮是空華,是天上月亮的影子。
所以我們平常執著五蘊,把它當成實有的,因你有很多苦難是從這個而產生的,如果你知道它是幻化的,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苦難就不存在了。這個東西就是使你迷了的,你的本性中的體性,把這一切幻有的東西當成真實的,這個是由你妄想心分別的,那真空就愈離愈遠。所以你的修行就又翻回來了,以你的智慧照見五蘊皆空。那我們沒有這個智慧呀?你可以學呀!現在我們學心經就是要產生這個智慧的,如果你把這一切都當成空的,那就什麼苦難都沒有了。所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也就是度那苦,就什麼也都沒有了。
我們經常感覺很苦,我經常跟我們道友說:當你煩惱最厲害的時候,你靜下來,你找找根源,煩惱從什麼地方生起的,怎麼會讓自己心不安?等你一找原因的時候,煩惱從何起?何者是煩惱?你就拿不出來了。拿不出來就是沒有,因為它不是個實在東西。你能把你煩惱拿出來給別人看一看嗎?辦不到。真正要你找煩惱,你就感覺不煩惱了。所以你最煩惱的時候,你找一找,那你就不煩惱了。
但是這也是依著經上所說的,你要想離苦得樂,多一些苦,那你就照一照;一照了,苦就離了。
上次我們講到「照見五蘊皆空」,你能把你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所成就的身、心全都空了,那才能夠度苦,一切苦厄都能度脫;不空,那就度不了。什麼度?怎麼樣度?菩薩是以般若智度的。般若智慧是來照的,照什麼呢?照見五蘊皆空。菩薩是以般若智來觀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一觀就知道了我們的這個身體,說色法是有形有相的,說四大假合,「地、水、火、風」四種假合成的才有。但是得有心法,這個形相它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得有心。心是什麼呢?它包括了受想行識,就是色心二法。但是這個心不是真心,是由假的影響而成的,也就是妄想境界相。 我們說照空,那什麼法使它成為空的?說你自己、他自己的這些法和合的。和合的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那本來就沒有,也就是它本來就是空的。古來的大德形容它就像在水裡頭看那月一樣,水裡那個月亮真的有嗎?那是天上的月亮行的。我們這個真心有如天上的月,我們這四大假合的猶如那個水中的月亮一樣。這樣說,「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色法這個色相,而真空的影子,真空比如月亮,我們色法就是水裡的月亮。水裡是沒有月亮的,它的體是哪裡來的呢?是從天上的月亮來的。咱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是沒有實體的,是從真空中而來的,我們把它講成說是從般若義而來的,這就是所見不同了。聖人看到的是沒有,但凡人、一切眾生他執著為有,為什麼呢?他把那個自性的真空,空理給迷掉了,把假的當成真的了。這個體(法體)沒有兩個,還是一個,聖人見的不同,凡人見的也不同。凡人見的也是有差別的,我們看見的是水,鬼道看到的就是火,它是不能映月的,這就是所見的不同。這就是妄心分別。一件事情好多人來看,都看得不一樣,那就千差萬別了,就是認知不同,凡夫也好,聖人也好,隨你的智慧看你怎麼照,這都叫虛妄分別。
但是心經上頭,觀自在菩薩他這一照,沒有!都是幻滅的,這是觀世音菩薩境界,就在這個照字上,一照五蘊就空了,一切苦厄都不存在了。因為你有五蘊的身體,有這「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才有個受苦的,受苦的是五蘊;五蘊空了,那苦厄就度了,就度了一切苦厄了。這就形容著到了彼岸,以什麼到的?以般若智慧。度就是解脫、超越、超脫。這樣子說,把世出世間的苦都斷滅了。
世間苦是凡夫,到了聖人,二乘人沒有究竟了,他還沒有證到真空,他有法執,他解脫一部分,所以說就是出世間跟世間都有苦。菩薩度脫了這一切苦厄,這就是心經全經的綱領,也是大般若全經的綱領。你要明白這個意思了,一照一觀就都是空的;一空了,一切法不立,就立真空。
當你證得的時候,就是咱們講法華經的時候講的開示悟入了,那入佛的知見了,真正證得了。證悟的證,不是二乘證果那個證,二乘證果那個證還沒有究竟,他證得果位,不是證得了究竟真空,所以有差別。所以告訴你,真正證得究竟了,無智也無得,沒一個照,也沒個所照。有能照,有所照,還不究竟的;真正到了究竟了,無能無所。一切經論所說的生識的根本就是我,我執和法執,但是身心的總相是真空。明白了這個總相,什麼執著都沒有了,一切法也沒有了。就是五蘊自己本身的體,如果迷了這五蘊的自己本身這個體,就在相上取執著。二乘人雖然斷了我,但是法(五蘊法)他認為這是實在的;五蘊法也是不存在的。觀自在菩薩以智慧眼,他照見這些都是和合相,智慧一照什麼都沒有了。人是假名,假名之中再安假名。張三李四,人都是假的,再安個假名,然後再按地區分別人,也就是按國家分別人,這全都是假的。然後人把它計為實有,把這個當為實有,把五蘊的他自己的相,當成實有,所以就是法產生。執著法,法我是實有的,人我是沒有的。那智慧眼一照,假名為人。
每一個你入理的觀察,以真空的照相機一照,全部無相,什麼相都沒有的。真空照相機是什麼呢?就是照。沒有真空照相機,人間的照相機都是假的,我說這個是假設,咱們按這個假設,假設這個照相機是真空的,照出來是真空,沒有形相。迷了五蘊的形相,執著五蘊法是真實的,這是法執。智慧照,五蘊都是和合的,人是假名為人。一部分一部分這樣觀,你觀你就解脫了。你得去次第觀,不能像觀自在菩薩一照就幹啥了。我們要從修行下手,那你得先觀你這個身,先觀色蘊;心,那就功夫深了。先觀這個色蘊。你覺得我們這個人的骨頭,是堅固的東西,它是地大,筋骨都是地大;身上的水分就是水大,人身的暖氣是火大,你胳臂動一動、腿動一動都叫風大。你觀這四種如果把它們分開了,哪個是我?地大,地大單獨不能稱是我。水大,單獨也不能稱為我。火就是暖氣,也不是為我。風就是運動。你五蘊一個一個的觀,以能觀之心,去觀外邊五蘊的境,了達我這個身體堅固的主要是骨頭,它存在的時候是堅固的。這五蘊,這個骨頭是不是堅固的呢?不是堅固的,你把它磕碰了,它就碎了、壞了;到了死亡了,也就沒有了。這是觀色法。
觀心,我們一般的說領受,你感覺叫領受。感覺領受的時候,快樂的領受,痛苦的領受。如果你受到什麼傷害,你感覺是苦,領受!平常你害病給你扎個針,你都感覺是個很痛苦的,這也是領受。你在外頭,現在冬天了,很冷,你到室內,室內要有保溫設備,你感覺很溫暖,這都是心裡的領受。色身沒感覺,身是沒有感覺的,領受的是心,所以把受就稱為心法。了知了,領受的是心。取形相,看見這個取這個形相,看那個取那個形相,這裡頭就分別了好的壞的醜的、大的小的、長的方的圓的,多了!反正都屬你的想。合你的心意的想,你想得到、想求知,得到了你高興了;違背你的想,你想了,可做不到,這又違背你的想。不論你受的時候、想的時候,中間都有個行,行是運動的意思。苦的你不願意受,你要舍,這屬於行;而受的快樂的時候,你要得,這也屬於行。心的作用,所有的一切幻想,一會一個想,這都是行的作用。但是行裡頭,在你運動當中能夠有取捨的、有分別的是識。這五蘊就是這樣,最後是識。識,根據你身心所觀察的相,領受的都屬於相,有分別了,分別當中有取捨,想舍的舍不掉,想取的取不到。因為你識的時候,打了很多的想法,這都是識的作用,識的認知,認識不認識,認知!苦樂都是識的變化。實際上也沒什麼苦沒什麼樂,因為全是空的,有什麼苦樂!把這個一分析清楚了,五蘊就不存在了,這叫人空。
第一步空了,人空了。你再從每一蘊,譬如說色蘊,色蘊怎麼生的?最基本的是什麼生的它?四大怎麼產生的?不說四大了,最根本的是緣,緣生!咱們經常說「諸法因緣生」,這些都是緣。就那個自性,原來那個體,那是真的。因為緣生的法沒有自體,緣生沒有體性。一切都沒有自性,「色受想行識」都不是自性,千萬莫把識當成自己,性才是自己。識是有分別的,不是空的;性是無分別的,是空的。你想找五蘊的實相,五蘊究竟什麼樣子,不可得!所以照見五蘊皆空是一樣也不可得,根本沒有,這當體即空了。這叫什麼?法空。觀自在菩薩是照見五蘊皆空,是照!照不是人我相,是照見的法空。這叫人空法空二諦理,二諦理成就了。
我們經常說苦,佛教授我們總的說有八種,把它合攏來就是生老病死;生苦咱們不知道,忘記了,沒有感覺;病,人人都知道;老苦,恐怕我們這些道友當中現在聽經的人還沒有什麼老的,你不感覺老,你也不知道老是什麼樣子,你看看老的就知道了,老的跟你講講你就知道了。這是生來之後一定有的,老、病這兩個誰也離不開,一定得老。有年輕就死了,那很好,他不經過老苦,他沒得老苦了,他死得早,沒老就死了,短命的,他沒有老苦。病,人人都害病,沒有沒病的人,從來沒害過病的,沒有!任何人都害過病,這個病苦是誰也離不開的。死,死了你就說不出來了,你也不知道死是什麼苦。最近我有一個老徒弟病了,我每天有時間就看看他去,他正在掙扎那個時候,要死還死不了,很苦!掙扎要死,死不了,死不下去。真正修行好的說走就走了,斷絕了八苦;但是沒斷絕,有些個最後仗著佛力接引,像道友的助念接引了,他把那苦給降伏了。真降伏了,到臨斷氣的時候是很安忍的,那時候沒苦了,那就斷了老苦。生老病,這就死。這死的時候是什麼樣子?全身每個肢節都在分離,痛苦非常的大。你看人家死的時候,鼻青臉腫,也有歪的,相貌變的非常惡,那是他業障很重。他死得很安詳,死的好像他那面部表情沒有痛快,但這個時候人是說不出話來了。我們很多道友給他助念,他也說不出來了,他要想看。走那天早晨,我在他跟前,他一直睜眼睛,我就不讓他睜眼睛,「別看了,還留戀什麼」,我就拿手抹他那個眼睛。他一睜,我給他一抹;抹了他又睜,我給他又抹。抹抹,他氣一斷,不睜了。他走的時候好像沒什麼痛苦的,但是這個走之前,他病的要死的前五六天,他痛苦得不得了,說不出來了,就那眼眉臉上變顏色,表情變顏色,痛苦說不出來。
這是生老病死苦。老,你們沒有,不知道;生,忘記了,不知道;害病都有吧?想想病。這四個你不知道,有四個你很清楚: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五蘊就是每一大,地大偏盛,你長胞、長癤子、長瘡,地大多了。水大偏盛,大小便禁止不了,水大偏盛,老年人就感覺到水大偏盛的苦難。這都是苦,每一大偏盛使你都受不了。地大,水大;風,今天誰跟我講,痳瘋病是風的一種。風的病很多,風就是把妄心(識)失掉了,妄識都死亡,咬他的身體不痛苦,把手指頭咬,把什麼咬,他混身爛,心瘋了,就是心瘋的風病。這個病得了就要隔離,傳染性很大的。
在生老病死苦很多當中,有的我們還不大完全相信,身沒受到的不相信。愛別離,這個每個人都感覺到。你喜歡的你最愛的父母、妻子,特別談戀愛的談不到那時候,他感覺很苦。但是你所愛的東西丟了,你所愛的人不在了,凡是有愛的在別離的時候你非常痛苦,捨不得。捨不得,非舍不可,特別是死亡。過去的古人有這樣的,薛鳳釵他的太太死了,別的很多親友哭,但是他一點表情沒有。別人說:這個人生的時候那麼好,好得不得了!怎麼死的時候一點表情都沒有。隔不到一天,他也死了,說「鳳釵心喪」!他沒有表情的,他心喪了!人,心死了身體才死。這叫愛別離。每個人都想到了,當你出家的時候,你爸爸媽媽願意的還好,爸爸媽媽不願意;但是正談戀愛出家的沒有,談戀愛失敗了,戀不成了,這個打擊可大了,當和尚去吧!或者當比丘尼去吧!但這苦啊!愛別離,所愛的別離的時候,這苦就大了。
你的怨家,你不喜歡見的,這一天離不開,非見不可。這類故事很多,那個痛苦也跟愛的差不多,你愈不願意見,愈每天離不開,你怎麼辦?愛別離,怨憎會,這個我們都可以理解。五蘊偏盛就是五蘊熾盛,哪一大偏多了,那你沒辦法就得找醫生看,有時候醫生看不好的。
五蘊熾盛、愛別離、怨憎會,還有一個求不得,你想得到的東西求不到。現在我們大家共同一個痛苦,什麼痛苦?想求成佛,得的到嗎?那不是億萬劫的事,但是我們不認為是苦。但你求的過程當中,經過多少的苦難。從脫離世間,乃至離開家;完了又想修道,修道還得學;學完了還得修,修的時候很多苦難,完了才能夠的;想離世間的分段生死,不是那麼容易的,就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五濁惡世。還有聖人,證得阿羅漢果了。阿羅漢了了生死,他了的是分段生死,但是變易生死還在。聲聞、緣覺他雖然是分段生死沒有了,一段一段輪轉,他沒有了,但是他有變易生死。我們生到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有變易生死,但是那個就仗著蓮華化生的,五蘊、四大這些苦處、八苦交煎全部沒有了,那是假佛力加持,你自己修的善根力。因此每一位還有他一個變易生死,無明、塵沙惑,還迷惑。我們講華嚴經一位一位的講,從你發菩提心入初住了,那世間苦就斷了,但是一位一位四十二位都還有苦難,到究竟成佛才沒有了。那是隨你所做的業,隨業!那就是無明、塵沙,我們在經論上講得不太多,因為他跟我們凡夫、跟我們二乘人不大相應的,那個苦難不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唯有菩薩,菩薩與菩薩他有無明惑。觀自在菩薩他沒有了,他把無明惑都斷了,他一照見了,是照見了真空絕相,什麼苦難都沒有了。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般若波羅蜜心經的當機眾是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是佛的大弟子,別名舍利子。須菩提跟舍利弗都是佛的上首弟子,都是修空觀,在弟子當中成就很大。因為這是觀自在菩薩跟舍利子說的,他在如來弟子當中,智慧是第一位的,智慧很大。咱們念金剛經,空生,是空觀修的成就了,舍利子是智慧成就了。
舍利子是印度話,是如來大弟子中的一個智慧弟子,他生在印度的南天竺。他父親是個大論師,他也是大論師,他母親也是個論師,也就是說他媽媽也是個論師,但是他媽媽一懷孕,懷到舍利子後。以前他媽媽跟他舅舅辯論,他舅舅總是贏的,等他媽媽一懷到舍利子,他舅舅不行了,一直都是輸的。他舅舅那時是梵志,晝夜不停的學,要想趕上他的外甥。等他外甥下生了,他要跟他外甥鬥法的時候一定要輸的,所以他拚命的學。在印度叫長爪梵志,學的連剪腳指甲手指甲的功夫都沒有,說明用功,這是故事。他是婆羅門種,高貴的種性,就等於我們中國儒教的。
舍利子,舍利是他媽媽的名字,子是他的名字,就是舍利的兒子,就把他媽媽的名字加上來叫舍利子,我們翻就是身子,舍利就是身。因此我們經常的說舍利子,講佛的舍利就是佛的身,你看見佛的舍利子就是佛身,羅漢的舍利子就是羅漢的身。在西藏成道的人很多,歷代的都有舍利子,但混淆了,都當佛舍利子,沒有的。佛的身體所變化的化身有舍利子,報身沒有,佛的報身是空的、德行的,佛的法身根本沒有舍利子,全身都是舍利。舍利又翻堅固的含義,翻譯名詞很多,這我們不解釋它了,要講舍利子的故事有很長很多。
觀自在菩薩跟舍利弗說你要懂得一個道理,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前頭照見五蘊皆空是總說,現在觀自在菩薩分別跟舍利子講,說你看見單是有形色的它跟空不兩樣,形色是空的表現,你看一切相,相即是空。不異,就是相跟空不是兩個,沒差別!色既跟空是沒有差別,翻過來說,空跟色也沒有差別。異就是不同,沒有什麼不同。豈但沒有差別,色即是空。你看,一切色相它本體沒自性就是空的,空也只是色的表現。換句話說,「色受想行識」五蘊,前面說五蘊皆空,分別說,這是太籠統了,眾生沒辦法攝受。觀自在菩薩又跟舍利子(他是當機眾)說明「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真空,先舉色法說。即是,就是沒有差別;沒差別,就是色即是真空,真空即是色,就是這個含義。但是這個空跟你解釋明白了,不是離開色另外有真空,沒有!色就是真空。離開色外頭的空那是斷滅的,那叫斷滅空。佛不說斷滅的,這我們在金剛經講過了。離開色那個空,不是凡夫認為那個斷滅空。所以色當體就是空,不要離開顏色、離開形相來說空,形相本身就是空。那你認識什麼?認識色是幻化的。我們講完金剛經你就很懂得了,如夢幻泡影。色是幻化的,幻化的色即是真空。一切法相,一切有相的東西以色為主,有相!就是五蘊的色它是有相的,受想行識無相,那四個是無相,所以單舉色。五蘊的空舉色的空,不是離開顏色另外有個真空,顏色就是空,但它不是斷滅的。因為色即是空,顏色的空有形有色的,都是要真空。翻過來說,空中顏色的色相是幻化是幻色,一切的法相全是幻化的,沒有真實的,這樣來理解。
譬如我們人的四大就是以色為主的,地水火風全是相,你先從這個來認識下手。你平常的起心動念完全是妄想,妄想就像風吹的一樣,不是真實的,迷了!迷了就是追逐一切色相,所以才有苦。一迷了,伴隨你的全是苦。佛教我們觀,觀世音菩薩代表觀,就是你觀想照,思惟思惟照什麼?照這些個幻,虛幻的有法,還是有的都把它作虛幻的觀想;還不等到它變化,就是現在就是虛幻的,不等它消滅了才能說它沒有了,不是的。
拿大海來比喻,那個海浪,把海作為真實的本性,海本來沒浪很平靜的,它因風而起浪,小風海里就 有浪。但是海里沒有沒風的時候,「無風三尺浪」,海里你感覺沒風,它也有三尺浪高,形容你如果有智慧來觀,這叫觀慧。這個觀慧的智慧是什麼?般若。以般若的智慧來觀,觀什麼?觀一切的形相,那個般若智慧一照,什麼相都沒有,還是空的。般若智照,所照的是空的。在有相身認得無相身,無相身是法身,在無相身顯現的都是幻有的身,幻化身。咱們舉個例子說,水遇著寒冷變作冰,冰是凝固體,水是流動的,但是冰要一化了還是水。冰是假相,冰沒有本體,它是水成的,但是你懂得了。波,水上起風一吹,波浪就起來了,但是那個波還是水,水生的波,波不異水,水不異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含義是一樣的。
咱們現在用有相的身體來觀想咱們那個無相的身體,這就是照!你用你的智慧照,你還有一個沒有形相的身體,那個才是真的。但是你要能把這個道理懂了,那就還原於真空。咱們講華嚴的道理,很多講這個的。因此才說空不異色,真空就是萬法的根源,從真空生起了一切色,一切的色相都沒離開真空,真空是不變的,所以說空不異色,空遍一切色相。再翻過來說,色也即是空。空既不異色,那翻過來色就是空,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離空,而用不離體,體還歸於用,這是說空色不異。為什麼?色本身不存在的,是幻有的,色就是空,色即是空。空沒有什麼言說,也沒什麼顯現的,怎麼表現?空即是色,色表現的就是空的意思。什麼叫不異?這就叫不異。不是兩個東西,是一個東西,一個東西具足了色空。我們凡夫的知見,空就是沒有,有就不是空。現在佛告訴我們不是這樣的,你看到有的時候就是空。因為這個有它沒有體性,它是幻化的,隨時就滅了。小孩玩的時候,拿個竹管子吹那個水,水起個泡;泡要滅了,就沒有了,泡就是水,是水的氣體。所以說明了空色不異的道理,不是兩個,它不異的,就是這種道理。
一般的人把這個因跟果分不清楚,咱們單講過性空緣起,因為把它定成這樣就容易明白了,空就是本體,性空!色是緣起,依著什麼緣起的?因著性空,有緣助成了,空就變成有了。這有是幻化的,幻化滅了,還歸於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就這個含義來說的。因為色是空幻化的色,所以色是沒有的。空又怎麼顯現空呢?因為幻化色,知道幻化的色看形相,咱們凡夫的知見不是空,幻化的是有;這個有不是真有,是幻化的有,所以一切的有都是幻化的。
但是這個迷惑是很重的,迷得很重很重的是他的空性、無明跟實性。他不容易斷無明的。這都得到十地以上菩薩了,咱們講華嚴經,十一地菩薩斷了無明才到這種境界的。觀自在菩薩當然是斷了的,假觀自在的說來認識水即波、波即是水的道理。在佛教名詞很多,實、權。權是善巧方便,是佛說法讓眾生能夠進入,是善巧方便的意思。但是你要把這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一段明了了,咱們說開悟了,你就弄明白了。這不是你證得的,你能解得都很不容易了,解得就是你在心裡頭把這個問題「有」跟「無」把它定得很清楚了。你一看來,有不是無,無也不是有,但是你要學心經中有即是無,無即是有,這你就很容易了。說空,真空!真空無相。那你怎麼知道空?因為從有相認識空相,這樣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蘊的第一個蘊,色蘊。那受想行識呢?一樣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識即是空,空即是識,這五蘊色法都如是。色法如是了,受想行識也是這樣的。跟前頭那樣比,你就可以這樣說,都可以把五蘊這樣來套。所以為什麼要加這麼多的說明,不說明眾生怎麼能入得呢,眾生是入不下去了,入不到的。
般若的智慧,就是啟發一切眾生本有的智慧。先由我們最注重的,我們心裡最重視就是我們的身體,先從這裡下手,讓你認識。這個認知就是把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照怎麼照的?就這麼照的。幻化的身、幻化的心滅了,幻化的身心都滅了,明白了,幻滅真現,真的就顯現了。因為你先滅身,身滅了,心的執著也就沒有了。幻心滅了,外邊的境界相,一切的塵相都沒有了,這是先心。心就是什麼?咱們所說的十八界,十八界的識。我們眼根對待外邊的眼塵,六塵境界,色塵,一切的色法眼根對著的;身香味觸都對著受想行識,六根對著六塵。但是六根對六塵的時候沒有分別,中間有個六識,這就是我們講法數的十八界。你把這十八界認清楚了,一切法,百法明門論你就搞清楚了。
現在把這個總說,五蘊都是空的,除了你的身心全是空的。就是你的心觀外頭的境,五蘊皆空了,那你能觀五蘊的這個心也是空的;境沒有了,心亡了;心亡了,境寂了,這個時候你成道了。心亡境寂,一切諸法皆不存在,這樣你就成道了。成道了就是證得真空理,超過二乘,當下你就超過二乘。大凡(大心的凡夫)勝過小乘的聖人,他根本的道理就在這。凡夫他能觀心受心法,當下即空,二乘人不行,二乘人非常執著,他放不下,他執著。他認為他已經得到了,得到什麼?人我空,他認為就是究竟了。但是就惑業上說,他還有塵沙惑、還有無明惑,他還有迷惑,他還沒有清淨。所以觀自在菩薩才跟舍利弗說,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證得的不是究竟的,跟他就這樣解釋了,給他解釋兩個全是空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空有形相沒有?有。什麼是空的相?所以觀自在菩薩又跟舍利子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是諸法?什麼是空相?諸法是有,諸法的空相是什麼?諸法總說就是前頭所說的五蘊,色法就一切形相都包括在內了,受想行識是心法,就是色心二法。但是這些法所有的形相都是假的,經文上說它是空相。空相是什麼相?真空實相,就是觀自在菩薩證得的照見五蘊皆空,證得的那個實相。拿什麼照?他證得了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照的,這是真空。光說真空也不行,還得說說真空所觀照的境,真空所對的境是什麼?所以要解釋諸法,就是講諸法的體、諸法的空相是什麼樣子。不是生滅法,不是染污垢淨,也不是增減法,這舉六個,三對六法。空相就是真空的實理,觀自在菩薩能照的那個照,用那個一照就知道諸法都是空相。那個照就是般若智慧,那個般若智慧就是空相,智慧本身是空相、是無相。這是解釋諸法空相。諸法空相有沒有離開諸法呢?要是離開諸法了還說什麼空相?但是又不是兩個,諸法空相即是諸法,諸法即是空相,你要做兩個解釋就錯了。離開諸法去說空相,那麼離開諸法了還有什麼空相可說呢?真空之相是什麼樣子?就是諸法。這個要大家參一參,多想一想。現在你心裡的思惟,你面對一切境界相,這些境界相都在色法裡頭,就是五蘊法裡頭。五蘊法就是心法色法,離不開這兩個。有上顯空,空中顯有,二邊都不存在了,真空不隨緣了,那叫離相真如。這個道理不是一時的能明白,但是得要多去思惟。
心經上告訴我們,就是你要修。怎麼修呢?觀。怎麼觀呢?想。對我們來說就是想,你就好好想一想吧!假使沒有我的身體,你觀想成熟了、成功了,沒有身體,你可以到忉利天上看一看,到大梵天看一看,你可一念間就到了極樂世界,到那先參學一下子,然後再回來,你可以來去自由了。五蘊皆空了,那個般若智慧的光明就放出來了,完全是智慧。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去,早晨起來一睜開眼睛,先到十萬億佛土供養諸佛,回來再到極樂世界吃早飯。你把這個觀想想一想,怎麼到的?豈止極樂世界,你假使一作意,無量世界都在你思惟當中。但是不是你的妄心,妄心思惟到不了。
妄,沒有妄你怎麼修?藉假修真,真得到了,妄才消滅掉。你的妄消滅掉,隨眾生妄緣。觀自在菩薩他照的不是在娑婆世界,那他到了娑婆世界助釋迦牟尼佛揚化的時候,他跟舍利弗說,他自己有沒有?有沒有舍利弗?大家想想,觀一下子。舍利弗是空的,他對誰說?他自己也是空的,能說所說都是空的。但是這個是執著,說空說有都是執著,非空非有才是真正解脫。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生滅是相對的,有生就有滅,這都是相對法。有垢,垢就是不乾淨,那就有清淨。不增,增是增多,減是減少或者滅了。這個諸法是指什麼來說的,前頭已經講過了,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五樣包括一切法,世間一切相離不開這五樣,一個色就包括無窮無盡的相。空相是什麼樣子呢?空相是拿有來比較的,這個空相是沒有比較的,這就是我們講的實相,就是一切諸法真空實相,這就是空相。以前解釋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那是幻有的,幻有的不是真實。但是幻有非有,非有就是空的,那就是真空。空有,相有沒有呢?什麼是諸法的空相?這個諸法的空相就是指著真空來說的。諸法的本體是什麼?那就是空相,就是真空之相。 有時你坐著思惟修的時候,你自己來觀想,在你想的當中就是空相。當你思想空寂的時候,一動念,你想到是北京,北京相就現了;但是這個相不是真的,是幻,心裡想來的。你到過上海,你一想,上海就現了。但是你想的都是你去過的地方,你有個印象。你沒去過的地方,你就想不到了。特別是想你出生的地方,你生在什麼地方,乃至哪個鄉村,那個鄉村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你都清楚得很,一作意就現了。這是在你的心中、意識當中所顯現的假相,假相不是真實的,假相是虛妄的。假相有沒有?說沒有,你心裡頭能勾畫出來,似有,這個有不是真有。因為有那個真有,你才能想像的出來。你從來也沒去過,聽人家說,那個不行,你顯現不出來。例如我們大家或者聽到念地藏經,知道忉利天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去過,你想像而已!四王天是什麼樣子?你也沒去過。所以這個相是指著諸法的相的時候來說的,你修的時候去觀想,觀想你就可以體會得到全部都是假相。咱們在讀地藏經時,前頭有覺林菩薩偈,在我們學華嚴經的時候也有覺林菩薩偈,你這個心裡頭就能畫出來很多的色相,心不是色相,色相也不是心,那你就想想這個吧!這是非常的微妙。比如畫畫得心裡想,但是心裡想了,可心裡並不能畫,得要靠手來畫;手來畫得有顏色,得有材料,沒有材料也不能畫。所以這幾種,心不是彩畫,彩畫所畫的畫也不是心,所以叫自在未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