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和春老人參加了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以及舟曲土石流災害的救援,成為35年來災害救援史的見證者
「35年了,我參加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和玉樹地震的救援,這次,我又來到了甘肅舟曲。我是個老志願者了,哪裡有災害,我就到哪裡……」這個背部紋刻著「抗震救災」4個字的年近花甲的志願者說道。到達舟曲三天來,他每天都在搜救的最前沿,經他親手搜救的遇難者達7人。有人說,他是災害救援史的見證者。
老人背上文「抗震救災」
昨日上午11時許,在舟曲土石流災害最嚴重的三眼峪搶險救災現場,一個頭髮花白,身材瘦小,背上文著「抗震救災」4個字的年近花甲的老人,揮動著手中的鐵鍬,與同伴一起清理溝底河道里的石頭。不等記者上前細問,他已經轉身跑向附近的一個遇難者遺體搜救點。「小心點,不要碰著遺體,我用手挖!」這個矮小的老人說著徒手刨挖一具遇難者的遺體。高溫下,搜救點的坑道里瀰漫著一股刺鼻的氣味。但是,這絲毫不影響這個老人的搜救。最終,他和解放軍戰士一起,一小時後終於將遇難者遺體刨了出來。「快,趕緊消毒,再把衣服給穿上。」他一邊在提醒著身邊的人,自己已經開始忙開了。
這個人,就是吳和春,一個來自河北保定的退休工人。據他介紹,他和三個同伴一起,從12日開始,已經協助解放軍戰士搜出了7具遇難者遺體。他是從電視上看到舟曲特大土石流災害的訊息後,乘坐火車又連續倒了5趟汽車才來到千里之遙的舟曲災區的。
35年來從唐山救到舟曲
8月12日早晨,到達舟曲的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團委報名參加志願者。他在報名時,突然從登記本上看到,河北邢臺、平泉的兩個老鄉的名字。他心裡立刻熱了一下,千里之外還能遇到老鄉,而且一起當志願者,吳和春隨後找到了兩個志願者老鄉。繞舟曲縣城災害重點區域一周,步行需要一個多小時時間,而且處處是泥坑,吳和春和老鄉一起每天都要走上三四遍,和救援隊伍一起搶挖遇難者遺體。他似乎有經驗,他說,土石流的救援難度要遠遠大於地震,因為淤泥和碎石往往將人埋得很深,要救人,必須先將淤泥和碎石清理出來。通過了解,記者才知道,吳和春老人在35年前就參加過唐山大地震的救援,但是,那個時候根本就沒有「志願者」這個稱呼,在汶川和玉樹地震的救援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志願者隊伍,已經成為救災的有力助手,不管是前線的救援還是傷員的運送,志願者都發揮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唐山大地震時,主要是手刨,汶川和玉樹時,已經開始有機械操作了。各個時期救援力量的變化讓他感慨萬千。
但願以後不用再當志願者
吳和春告訴記者,他每個月有將近2000元的退休金,兒子在天津一所大學讀研究生,家裡還有個90多歲的老母親。但是,他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到親人了,他成了一名「專業志願者」。在玉樹地震的救援中,他救出了4具遺體。「昨天,我們挖出了一個遇難者的遺體。家人在旁邊撕心裂肺地哭著,我也忍不住流了淚水。我在想,災難讓那麼多的人失去親人,要是不發生災害該有多好。我也用不著再到處當志願者了。」儘管他這樣說,但是,和記者沒有聊多久,他還是去了不遠處廢墟上的搜救點。志願者,也許就是他的職業。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他有屬於自己的志願者「商標」——「自願、自費、自負責;獻力、獻血、獻款物」。
本報特派記者 金奉乾 舟曲報導 稿源: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