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聖嚴法師: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戒齋


時間:2016/10/16 作者:修_精進

第一節什麼是六齋日

八關戒齋,是俗人在每月的六齋日受持的。前面說過,陰曆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後兩日,便是六齋日。

不非時食,是印度的內外道通行的,六齋日也是印度的內外道共同守持的。在此,我們必須明白,佛法與外道,在人天法的許多觀念中,是可以相通的,外道雖不如佛法的深廣博大,外道在人天法中所見境界,有許多在佛教是可以承認的。只要是對的,外道說了正法,雖為外道所說,仍應得到尊重,如果是不對的,佛子說了邪法,雖是佛子所說,還是不能採信,這也是佛教的偉大之處。

六齋日,梵語叫做逋沙他(Posadha)。這與佛教每半月布薩說戒的布薩,是同一義,意為「長淨」,長養善法,清淨梵行的意思,其實比丘半月布薩說戒,與六齋日的關係很深。如《薩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卷六:「王舍城諸外道,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多得利養,眷屬增長,爾時瓶沙王信佛法僧,往詣佛所……佛言聽諸比丘,八日、十四日、十五日,集一處唄誦說法。」(大正二三·六○三上,印度當時將一個月分為二月,稱為白月與黑月,每月只有十五天,只有初一到十五,沒有十六到三十)至於布薩,原因亦為「王舍城諸外道梵志於月三時為集會,眾人群來周旋,共為知友,供養飲食。佛勸瓶沙王制之,有比丘對白衣說經,白衣施食比丘等者,原為月二回,次第增為六齋八齋等。」見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八六二頁)乃至增為十齋日的。可見比丘的半月布薩一回與八戒的半月布薩三回,是同出一個原因了。

那麼,為什麼要選這六天為齋日呢?

《大般若經》卷十二:「六齋日,月八日、二十三日、十四日、二十九日、十五日、三十日,諸天眾會。」(大正八·三一○下)

《四天王經》:「諸天齋日,伺人善惡,須彌山上即第二天,天帝名因,福德巍巍,典主四天,四天神王,即因四鎮王也,各理一方。常以月八日遣使者下,案行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龍、鬼、飛、蟲支行、蠕動之類,心念、口言、身行善惡;十四日遣太子下;十五日四王自下;二十三日使者復下;二十九日太子復下;三十日四王復自下。」(大正一五·一一八中)

《智度論》卷十三:「問曰:何以故,六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惡鬼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大正二五·一六○上)

關於六齋日的由來,傳說很多,各部經中,大同小異,《大智度論》所列最詳,如有興趣,可以參閱大正藏二十五冊一六○頁。

《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一:「三十三天……於白黑月,每常八日、若十四日、若十五日,集善法堂,稱量世間,善惡多少。……見造善者,便擁護之;見造惡者,即共嫌毀。」(大正二七·二一一下)

好了,我們不再多舉了,其實,我們持戒齋的目的,不是怕天神來伺察善惡,不是怕疾病凶衰,也不是怕天神的嫌毀,而是為了種植出世之因。不過,每月之中,既有如此的六天,比較重要,所以佛陀也就選了這六天,作為八關戒齋的齋日。絕不是說,唯有此六天可作齋日,其餘日子便不可作齋日;更不是說,只此六天應該持戒齋,其餘的日子便不該作戒齋日。因為凡是受持戒齋,日日受持,日日均有功德,六齋之日僅持其中的一日,也有一日的功德。如果不持戒齋而反造惡業,六齋日作了固然得罪,平日作了,同樣也要遭報。佛陀沿用印度外道所通行的六天,來勸在家弟子們受持戒齋,也是一種權巧方便。

第二節怎樣算是戒齋清淨

八關戒齋,看來僅僅八條,要求受持清淨,實也不太容易。身不作惡:不殺,不盜,不淫,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口不作惡: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只要決心來做,是可能做得到的。至於要使意不念惡,那就很難了。最難控制的是妄念的紛紛湧現,並且不絕如縷,心志稍不集中,妄念便會趁隙而入,妄念之中,有善有惡有無記,善的不妨,無記亦無多損,惡念之來,念殺生、念偷盜、念淫慾、念妄語、念飲酒,乃至念非時食,只要一念生起,不論念過去,念未來,均為齋不清淨,唯其若未涉及身口二業,仍不是破戒。

如果有人準備於明日受持八關戒齋,以為明日既不能行殺、行盜、行淫,乃至不能於非時而食了,便於今天故意放縱一番,這樣的人,明日雖能受持戒齋清淨,也是不算清淨;或有人今天受持八關戒齋清淨,卻存意明天去行殺、行盜、行淫,乃至準備非時而食者,還是不算清淨。持戒齋者,貴在心念出離世間,貴在放下五欲的束縛,如果心不清淨,便是齋不清淨,豈可懷著貪樂五欲之心,而來受持戒齋?

因此,佛在《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若欲受齋,先當敕語,遮先諸惡,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輒便受齋者,不名得齋。」(大正二四·一○六三中)可見,受齋之先,不但先從身心清淨而作準備,更要以口宣告他人,使得他人也知道我要受持戒齋了。

如何才能做到戒齋清淨,藕益大師於《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的末後說:「凡齋戒日,不得鞭打眾生:不得身口作不威儀事……不得起貪慾、嗔恚、煩惱等邪覺,更須修六念。以上四禁,若有犯者,雖不破齋戒,而齋戒不清淨。」(ば藏一○六·三七五D)

六齋日受了八關戒齋,為防妄念叢生,為增戒齋功德,最好的方法是專持六念:

一、念佛:佛為慈悲導師。念佛的法門,能除愚痴;念佛的實相,能除惡意;念佛的相好,能除怒習。

二、念法:法為諸佛之母。佛所說法,無量無邊,但以三十七道品,能夠逐層而上,完成修證之功,所以應念三十七道品,其內容是:

(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未生惡不生、已生惡滅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增長。

(三)四如意足——欲(慕樂修持之法)、念(一心正住其境)、精進(修習不懈)、慧(思維心不散)。

(四)五根——信(信於正道)、精進(勤求不息)、念(一心觀想)、定(一心寂定)、慧(內性自照)。

(五)五力——由五根而發生五種力量,破除五障;信力遮煩惱、進力除懈怠、念力破邪想,定力破妄想、慧力破一切邪外。

(六)七覺支——念(思念修諸道法,而使定慧均等)、擇法(以智簡擇法之真偽)、精進(以勇猛心、離邪行、行正法)、喜(心得善法,即生歡喜)、輕安(斷除身心粗重,身心輕利安適)、定(心住一境)、行舍(舍諸妄謬、舍一切法)。

(七)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精進、正定、正念、正命。

三、念僧:僧是人天福田。根據《佛說齋經》的記載,此所謂念僧,是念的真實僧,或勝義僧,乃是證得四果與向四果的四雙八輩的聖僧。但凡夫比丘僧,也應恭敬供養,此處所謂念,乃是念其功德,所以要念勝義真實僧,平日依止學習,仍當以持戒有素的世俗僧為主。因為梵語僧伽Sagha一字,意為和合眾,或者單譯為眾。印度四人以上即為眾,所以比丘比丘尼四人以上,可稱為僧伽,俗人四人以上,也可稱為僧伽,所以佛弟子共分七眾乃至九眾;所以阿含經有將「歸依僧」譯為「歸依眾」的,因此有人以為,既稱歸依眾,就不必一定要歸依出家人了。其實,凡立此一謬論者,已招大罪!因為佛陀從未說過歸依僧者即是歸依在家眾的,處處都說是「歸依比丘僧」。佛初成道,未度比丘,先度在家弟子,便令歸依未來比丘僧,即是最大的明證。因有人誤解了僧的定義,故此附帶說明。

四、念天:天上長壽安樂。因為受持八關戒齋一天一夜,其功德卻可感生欲界六天的果報,所以一心念念,生天的果報,長壽安樂。

五、念戒:持戒三業清淨。八關戒齋,雖僅八條,然其戒力的範圍,亦可大至無窮無極,持一殺戒,即可於一切眾生分上得不殺的功德,余戒亦可類推準知;八戒的究竟,亦能具攝定共戒(由定而發,又稱禪戒,由定力而自然不犯,故稱定共戒)、道共戒(證得聖果階登聖位,雖不受戒持戒,也能與戒相應而一往清淨,故稱道共戒)、三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這是大乘菩薩戒的境域了)。因為五戒是一切戒的基礎,八戒自也更是一切戒的基礎了。故其功德大小,可以隨人而異,以菩薩心持五戒,五戒即成大乘戒;為求人天福報持菩薩戒,菩薩戒也等於五戒了。

六、念施:普濟一切貧窮。貧窮有三種:財產貧窮、修福修道的方法貧窮、做人處世的膽識貧窮。所以布施也有三種:財物布施、佛法布施、無畏布施。財物能使眾生的物質生活改善,佛法能使眾生的精神生活充足,無畏能使眾生鐵肩擔道義,擇善而從,勇猛直前。根據《智度論》的解釋是這樣的:持戒之人不犯他人的財物,且以自己的財物施與他人,稱為財施;能為他人說法,使之開悟得道,稱為法施;一切眾生皆有畏死之心,持戒之人無殺害之心,能使眾生沒有畏懼感,稱為無畏施。(大正二五·一六二中)

以上介紹了許多的名相,枯燥無味,對於初入佛門的人來說,的確是件困難的事,單把六念的內容分辨清楚,已經很不容易,再要一心一意地念此六念,那就更不容易了。不過,這是修持八關戒齋法門的一種規定,如能如法做到,自是好事,萬一於一時之間用不上六念的工夫,改用持名念佛念菩薩的聖號,也可通融,比如小乘經中的念佛,那是念佛的功德相好,在彌陀宗中的念佛,卻是專心持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了。如果再有方便法門,比如持咒、誦經、禮懺,那也可以。比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說:「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能於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聖像前,讀是(地藏)經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無諸災難,當此居家,若長若幼,現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大正一三、七八三中至下)我們看,十齋日是於六齋日之外,另加一日、十八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的四天,其餘六天即是六齋日;十齋日可讀誦地藏經,六齋日當亦可誦地藏經了。還有《藥師經》中也說:「受八分齋戒……復應念彼(藥師)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藥師)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大正一四·四○六下)由此也可證明,受持八戒之日,不唯可以誦經——六齋日的由來,本為瓶沙王請佛於此六日說法的,已見前面徵引。

第三章八關戒齋的條件與受法

第一節唯有人類可受戒

《薩婆多毗尼毗沙》卷一中說:「凡得波羅提木叉戒者,以五道而言,唯人道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中)八戒也是波羅提木叉戒,故除人類而外,異類眾生,上至天人也不得戒。又說:「雖處處經中,說龍受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齋也。」(大正二三·五○九下)又說:「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四種人中,唯男、女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下)也就是說,雖在人類之中,也只有生理正常的男人與女人,才能得戒。

第二節犯五逆破淨戒者不得戒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如是男女中,若殺父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僧輪(以上為五逆)、污比丘尼、賊住(非法而住僧中者)、越濟人(為了生活非為佛法而出家者)、斷善根,如是等人,盡不得戒。」(大正二三·五○九下)

《優婆塞五戒相經》中說:「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然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大正二四·九四三上)所謂「淨戒人」是指守持不淫戒的人,如果他人堅持不淫戒,初次誘逼,與其行淫,便稱破人淨戒了。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以及受持八關戒齋日的優婆塞與優婆夷,均不得使之破戒,否則自己便永無求受任何佛戒的資格了。不過,通常均以破女尼的淨戒為主,破男人的淨戒,總不是尋常的。然在《十誦律》卷四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佛在舍衛國,有一婆羅門生女,面貌端正……名曰妙光……是女以先語沙門婆羅門:『共我行欲!』因緣故墮惡道,在彼國北方,生作淫龍。」(大正二三·二八七下至二八八上)這僅僅誘使沙門婆羅門與她行淫,尚未造成破他淨戒的事實,她便因此而墮淫龍了!

第三節受持的時限

關於受持八關戒齋的時限,各經論中,所說不一。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如是隨力多少,不計日數也。』」(大正二三·五○九上)又:「問曰:『若欲限受心晝日齋法,不受夜齋,得八齋不?若欲受夜齋,不受晝齋,得八齋不?』答曰:『不得。』所以爾者,佛本聽一日一夜齋法,以有定限,不可違也。」(大正二三·五○九上至中)這是說明八戒唯有一日一夜受,不得數日連受,也不得單受白天而不受夜間,或單受夜間而不受白天。雖在《根本部皮革事》中,億耳於曠野見到單受日齋與單受夜齋的果報者,但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又接著解釋道:「有云:此是迦旃延欲度億耳故,作變化感悟其心,非是實事。」(大正二三·五○九中)。

但在《成實論》中則說:「有人言:此法但齋一日一夜。是事不然!隨受多少戒,或可半日乃至一月,有何咎耶?」(大正三二·三○三下)

《藥師經》中也說:「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大正一四·四○六中)又說為了供養藥師如來:「應先造立彼佛形像……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大正一四·四○六下)這是說八分齋戒,不一定要在六齋日受持,受持之際,可以或一年,或三月,或七日七夜,連續受持的。

不過,依照八戒的受戒文字來說,乃以「一日一夜」為準為常,為正為主,如果環境許可,最好是一日一夜受持,好在每月只有六次。如果環境不許可,或者發心連續受持,附近又沒有能為受戒之師,為免每日往返之勢,也不妨限年、限月、限數十日、限數日來受持。

第四節求受的方式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如是(八)戒者,不得一時二人並受。(大正二四·一○六三中)八戒只能一人一人地單獨向八戒師求受,其中的原因,根據靈芝律師的解釋是:「不得多者,恐人參混,心不專一。泛論歸戒,獨受為佳,則心不他緣,法無通濫。今多眾受,於理雖通,終成非便。」(《行事鈔資持記》卷三九,大正四○·四○七下,ば藏七○·四六A)

《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說:「夫受齋法,必從他受。於何人邊受?(出家)五眾邊。」(大正二三·五○九上)《優婆塞戒經》卷五也說:「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大正二四·一○六三上至中)可見,八戒應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前求受。但在《成實論》及《智度論》中,又許可自誓受。《成實論》中說:「若無人時,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大正三二·三○三下)不過自誓受也是有條件的,比如《梵網》菩薩戒,可以自誓受,唯其應在:「若千里內無能授戒師,得佛菩薩形像前受戒,而要見好相(佛來摩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大正二四·一○○六下)如果不是沒有能授八戒的出家五眾的情形之下,當然還是向出家五眾,求受八戒的好。

受八戒,可往寺院中求受,也可在自家中請八戒師來授。藕益大師則說:「優婆塞受齋,就寺為便,優婆夷受齋,就家為便。」(ば藏一○六·三七五C)男人去寺院,女人則在家。但此沒有硬性規定,唯視實際情況,隨緣求受八戒就好了。

第五節齋日的準備

八戒雖以六齋日為常經,但逢佛菩薩誕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死亡日,或為六親眷屬作諸功德之日,以及一切紀念、懷恩、修福、祈禱之日,均應酌情受持八戒。儒家每逢祭祀大典,也有「齋戒沐浴」的準備工夫,如《禮記》〈曲禮〉說:「齋戒以告鬼神。」《孟子》〈離婁〉也有:「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不過,儒家齋戒的意義,雖可與佛教相通,其內容則不同。

受持八戒之前,身口意三業,即應清淨下來,故於《增一阿含經》中說:「我今懺悔,不自覆藏,依戒法成其戒行,八關如來齋法。」(大正二·六二五中)又如《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若人慾受八齋,先恣情女色,或作音樂,或貪飲啖,種種戲笑,如是等放逸事,盡心作已而後受齋,不問中前中後,盡不得齋;若本無心受齋,而作種种放逸事,後遇善知識,即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若欲受齋,而以事難自礙,不得自在,事難解已而受齋者,不問中前中後,一切得齋。」(大正二三·五○九上)

上文所言的「中前中後」,應予說明:八關戒齋的求受時間,應以持齋日的清晨為正規,最少也該是在中午以前,今日的泰國,就是在中前受的:「每逢佛日和星期天,早晨七八點鐘,就有很多男女佛教信徒,手裡拿著鮮花香燭,和私人簡單用的東西,陸續來到佛寺做早課與聽僧人說法……說法之前,先為信徒們說三歸五戒……信徒中也有受八關齋戒的……受五戒與受八關齋戒,是同在一起的,不過當僧人宣說到第六、七、八戒時,受五戒的人不用答『持』。」(淨海法師《泰僧安居記》,《海潮音》四三卷三月號)但如遇到逆緣阻礙,只需心念受齋,延遲到中午以後再補行求受,也是可以的。如《俱舍論》中也說:「我恆於月八日等必當受此近住律儀」(即八關戒齋),若旦有礙緣,齋竟,亦得受。」(大正二九·七五上)

第六節如何納受戒體

有關八關戒齋的內容及其要求,介紹至此,大致已經完備了,現在再來介紹納受戒體的方法。

本來,三歸、五戒、八戒,說戒受戒,都是很簡單的,只要準備的工夫做夠了,受時就很容易。但在中國的大寺院中,一切講究排場,所以讀體大師,也為八戒的傳授,編了一篇〈授八戒正范〉,共分八節儀式,其綱目如下:

一、敷座請師——由引禮師領導迎請和尚升座。。

二、開導——略示八戒的意義及持齋的方法。

三、請聖——迎請佛法僧及護法龍天。

四、懺悔——懺除往昔惡業,懺斷未來惡業。

五、受歸——以三歸納戒體。

六、宣戒相——宣說八戒戒相條文。

七、發願——發願以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使成無上菩提,同在彌勒

的龍華三會,了生死,化有情,生極樂。

八、勸囑回向——說明八戒的受持功德,並勸以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

此一〈授八戒正范〉,雖然很好,做起來的場面也很隆重莊嚴,但是所需時間較長,受戒之時,除了授戒師,還要引禮師,戒師若非住持方丈,行來頗為不易。

因此,弘一大師曾經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錄編一篇〈受八關齋戒法〉,現在照抄介紹如下: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佛菩薩眾,攝受於我。

我今歸命勝菩提,最上清淨佛法眾。

我發廣大菩提心,自他利益皆成就。

懺除一切不善業,隨喜無邊功德蘊。

先當不食一日中(案即一日夜中過午不食),後修八種功德法。(以上三說)

我名某甲,唯願阿舍梨攝受於我,我從今時,發淨信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誓歸依佛,二足勝尊;誓歸依法,離欲勝尊;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如是三寶,是所歸趣。(以上三說)

我某甲淨信優婆塞(案受八戒者,正屬在家二眾,亦兼通於出家諸眾,如《藥師經》中所明。此文且據在家者言,故云優婆塞,若出家者,隨宜稱之),唯願阿舍梨,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訖於明旦日初出時,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華蔓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臥高廣大床。我今舍離如是等事,誓願不捨清淨,禁戒八種功德。(以上三說)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又誦伽陀頌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眾生三有苦。

以上文中的案語,均系弘一大師原文。唯其主張出家諸眾亦持八戒者,必須加以說明:根據律制要求,八戒乃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戒,只要受了沙彌戒,就已終身須持八戒,至於比丘戒,更不用說,已經包括了八戒,所以,出家諸眾,乃自然而然是終身受持八戒的。但是,弘一大師之所以說出家諸眾也當受八戒者,正因今世的出家諸眾,殊少依律而行。多數出家人,別說比丘戒或沙彌戒,連八戒也未能受持啊!

現在再錄《在家律要廣集》卷四中的〈受八關齋法〉如下,用供參考(ば藏一○六·三八○A至B):

先應教受三歸法: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

次應教受戒齋法:

我某甲若身業不善,若口業不善,若意業不善:貪慾、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身清淨、口清淨、心清淨,受行八戒。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淫慾,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慾。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蔓,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床。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如果各人自有願求,均可加入回向)

這篇〈受八關齋法〉,似較弘一大師根據《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所錄編的還要簡要,三五分鐘之內,就可把這堂受八戒的佛事做好。並且這是將八戒與一齋,分列為九條,稱為「戒齋法」而不稱「齋戒法」。其實,用「齋戒」二字,是受儒家「齋戒以告鬼神」及「齋戒沐浴」的影響,依照八戒齋的次序言,應該稱為「戒齋」而非「齋戒」。所以筆者本篇行文均用「戒齋」,徵引他文者,則隨文而錄。或也有人以為,八戒以齋為體,稱為「齋戒」,那也不無道理。

另有此處是「如諸佛」受持戒齋,在《中阿含》〈持齋經〉中,則是比照「阿羅訶」受持的。

第四章受了八關戒齋以後

第一節舍戒

本來,八關戒齋的受持,僅僅一日一夜,故也無所謂舍戒,既然受了,就不該舍戒,也用不著舍戒的。但是為防萬一,在《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中,也有舍八戒的許可:「若受齋已,欲舍齋者,不必要從五眾而舍齋也,若欲食時,趣語一人,齋即舍。」(大正二三·五○九中)也就是說:如因逆緣,或因煩惱,或以飢餓難忍時,只要向一個懂事懂話的人一說,便算舍齋。在《義鈔》中也說:「若有染心,淨欲犯戒,寧可舍已為之,後還懺悔亦得。」五戒十戒同此。這是說:不能守持,應舍戒,以後要受,懺悔之後,仍得再受。

第二節稱呼

前面說過,八戒是七眾戒之外的頓立戒,受了三歸五戒的人,可以加受一日一夜的八關戒齋,未受三歸五戒的人,同樣可以求受八關戒齋。但是,這有一個稱呼上的問題:受了三歸五戒的人,稱為優婆塞(近事男——親近三寶承事三寶)與優婆夷(近事女),加受了八戒,乃至菩薩戒者,仍然稱為優婆塞與優婆夷。如果不受三歸五戒而僅於齋日受八戒者,稱為什麼呢?《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將這稱為「中間人」,也就是說,受持戒齋之日,稱為優婆塞優婆夷,平日則不名之為優婆塞與優婆夷了。

又有將受了八戒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男」與「近住女」的,這是說:八關戒齋是出世正因,出世的究竟(不是菩薩道的究竟)則是阿羅漢果,所謂「近住」,是指所住境地接近阿羅漢,或者是指親近阿羅漢而住,因其心樂於出離世間,故又較「近事」優勝了一層。如《婆沙論》中說:「受八戒齋,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大正二七·六四八下)《毗婆沙論卷》一二四:「問何故此律儀名為近住,答近阿羅漢住故名近住。」實際上也應如此,通常受八戒的人,多半是先受了三歸五戒的人,不受三歸五戒,單受八關戒齋,那是很少有的。

第三節功德

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如能受持清淨,其功德之大,乃是不可限量的。

《佛說齋經》中說:「奉持八戒,習五思念(即六念),為佛法齋,與天參德,滅惡與善,後生天上,終得泥洹。」(大正一·九一一下)受持八戒,雖生天上,必將泥洹(即涅),而得了生脫死,這是多大的功德果報了!

《優婆塞戒經》卷五中說:「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除一切罪,悉皆消滅。」又說:「若能如是清淨,受持八戒齋者,是人則得無量果報,至無上樂。」又說:「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我(釋尊)世一日一夜。」又說:「善男子!是八戒齋,即是莊嚴無上菩提之瓔珞也。」(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阿含經》中說:若於六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計。(參照大正二·六二五下至六二六上)

《涅盤經》中記載一個廣額屠夫,於日日中,殺無量羊,後遇見舍利弗,即發心受八戒,經一日一夜,命終得生天上。(大正一二·四七九中)

《菩薩處胎經》中說:「八關齋者,諸佛父母。」(大正一二·一○五二上)

第四節普勸受持八關戒齋

受持八關戒齋,既有這樣大的功德,八關戒齋要求雖嚴,但也未必不能如法做到。我人學佛的目的,絕對多數是希望出離生死的,但於在家弟子,若不種下出世之因,殊難獲致出世之果。同時,受了五戒的人,再持每月六日的八戒,也不是一樁多大的難事,一月之中,僅六天不吃晚飯(過中午不食),那是容易做到的事,八戒齋中,主要是在此條下非時食的「齋」戒;這條守了,其他八戒比守五戒是困難不了多少的。所以大陸的在家弟子,受八戒的很多,在南傳國家受八戒的則更普遍。在今日的台灣以及海外,受八戒的風氣很低,即使有些人受,也是不夠如法。因此,我很希望提倡這一受八戒的風氣,故而不厭其煩地廣徵博引,寫了這篇文字。但願讀了這篇文字的人,能夠回響並促成這一受持的風氣。同時弘一大師也說:「若嫌每月六日太多,可減至一日或兩日,亦無不可。」(《律學要略》)

這也正如《優婆塞戒經》中所說:「如是齋者,既是易作,而能獲得無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大正二四·一○六三中)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