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四七三頁:
鈔【二者專心,如但念名號,得成末品。今謂既雲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這是念佛方法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我們念佛怎樣念功夫才能得力。大師告訴我們,必須具有定心或者是專心;定心當然很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專心』可以說人人都能夠做到。定心,這個決定能得上輩往生,《無量壽經》上講的三輩,上輩往生;專心,中、下輩也決定能成功。專心是『但念名號,得成末品』,「末」不是說下下品,因為對上面講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以下都是末,也就是九品當中下面的八品,專心都可以能得到。『今謂既雲但念』,大乘經上常常看到「但念」,但念實在講就是指從事上念,並不著重在理上說,說的是事念,不是理念。
疏【故知古雲愚人求淨業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復不指事一心故。】
真正念佛求生淨土的人,老實念就好,不要去理會事一心、理一心,反而把心搞亂了,很難得一心,只要專心去念。不管它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熟了,你看多少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問他念到什麼一心,他不知道。人家那樣殊勝的瑞相,那是真正有成就,所以這句很重要。底下蓮池大師還有詳細的解說:
鈔【古德謂有參禪不靈,遽變前因,朝暮掐數珠,求淨業。】
這是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確實有,古時候有,現在也有。參禪不能得定,不要說開悟,連禪定都得不到,實在說是很多很多。那麼他禪放棄了,回頭來念佛求生淨土,這是說這一類人。
鈔【又雲念幾聲佛,欲免閻老子手中鐵棒,乃愚人所為。執此語者,遂生疑謗,不知此為參禪志不歸一,輒自改途者說,非呵淨業故。】
這是糾正社會上一般人對佛法修學不得力的一些誤會,尤其是誤會的指責。第二種人,他『念幾聲佛』,目的在哪裡?目的是不墮三惡道。『閻老子』就是閻羅王,『手中鐵棒』就是餓鬼、地獄裡受的這些刑罰、這些苦難,念佛可以避免,也就是說念佛可以不墮三惡道,真正的意思是在這個地方。這種從禪裡面回頭,或者是怕墮三惡道,這才念佛。說實在話,念佛求生的動機雖然不一樣,因緣千差萬別,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是一樣的;因不同,果同,只要念到功夫成片,願意往生,都可以得生淨土。假如只是避免惡道,還希求來生人天福報,那就錯了!把這個很殊勝的因換了一個小小的果報,太可惜。這是在因地上講,好像是『愚人所為』。這個愚,事理真相沒有通達,沒有搞清楚,執著這些論調,於是就生起疑惑毀謗。大師指出來,他說這是一般人不了解,參禪的心沒有『歸一』,所以不能得禪定。他回過頭來用念佛的方法求生淨土,這是好事情,絕對不是說淨不如禪,不可以這樣說法。
鈔【但言愚人朝暮掐數珠求淨業,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亂求淨業也。】
實在說,念佛人真正用功、真正念佛,不會炫耀自己,人家說我愚、說我們蠢,很好,我們聽起來很自在。愚,愚不可及,愚人的行持是一般人比不上的,為什麼?他能夠放下萬緣,能夠專心淨業,這就是愚不可及處。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學愚還學不來,所以不要輕視愚人,往往愚人有上上智,是不為一般人所知的,這是真的。實在講,蓮池大師為我們道出不為外人所知的這一面,他是『朝暮一心不亂』,這樣求淨業,所以他的淨業不用多久就成就了。淨業之成就,並不是一定就是講往生,這個諸位要記住。淨業的成就,就是清淨心得到了,一心不亂得到了,這就是淨業的成就。當然得到這個一心不亂,一心不亂之淺深他不問,他根本心不用在這裡。如果常常想著一心不亂,還有事一心、還有理一心、還有三輩九品,那他的心早就亂掉,他就得不到一心。講理、講事、講九品,是教下在那裡講,真正在功夫上是沒得講的,功夫上一講的時候,功夫全都破壞了。功夫上,諸位要記住,就是前面講的「求淨業者,非唯不指理一心,也不指事一心」,根本就不理會什麼叫理一心、什麼叫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都是你們講教的人胡思亂想、胡說八道,這是真的。用功的人,他功夫真正得力,他心地清淨,這個很重要。
鈔【觀經云:但聞佛及二菩薩名。】
『佛』就是阿彌陀佛,『二菩薩』就是觀世音、大勢至,這是西方三聖。我們聽到西方三聖的名號,就能滅無量生死之罪。這個話前面也曾經說過,什麼樣的人聞佛菩薩的名號能滅罪?心清淨的人,沒有妄念的人,少煩惱的人,聽到佛菩薩名號,心裏面生歡喜心,就滅罪了。我們一般人得不到這個利益,是我們的妄想太多,分別、執著太多。所以學教的人成就沒有參禪的人多,更沒有念佛人成就多,原因在什麼地方?學教的人善於胡思亂想,他要研究經,佛這裡怎麼說,那個怎麼說,這個祖師怎麼說,那個善知識怎麼說,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你想想看,他的心怎麼會定下來?禪宗的方法是一切緣統統放下,根本不準你起心動念,你一提出疑問,老和尚香板就打下去,沒有答覆的,就是香板供養,把你那個疑問打掉,不準你有疑問,你的心定了,清淨了。那個方法直接,多快!教下要講好半天,有的一個問題要講好幾年都解決不了,疑團都解決不了,他都放不下;禪宗板子就打下去,就打掉。淨宗叫你放下身心世界,一切萬緣統統放下,一句彌陀念到底,所有一切念頭統統歸到阿彌陀佛,用這一念代替一切妄念,這比禪宗來得方便,比禪宗容易。所以,心清淨,少煩惱,聽佛號才有滅罪的功德。
鈔【何況憶念。】
聽佛菩薩名號就這麼大的功德,再加上『憶念』,當然功德就更大。
鈔【憶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憶念』完全是在事相上。
鈔【則知事一,已非愚人,何況理一。】
『愚人』是我們世間人,世間什麼人?世間愚人所見,愚人見一切人都是愚人。佛法常說,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那麼,愚人看一切眾生都是愚人。愚人之見,這是真的。不是念佛的人愚,是說「念佛人是愚人」那個人才是真正的愚人。念佛人,無論是事念、理念,都是智慧超人之人。怎麼說智慧超人?我們讀《華嚴》,大家仔細想一想,文殊菩薩是不是智慧超人?一切菩薩當中,文殊菩薩智慧第一,文殊菩薩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那麼求生淨土可見得是智慧超人的人才幹的,沒有超人的智慧,他不乾。雖然是個老太婆,她不認識字,也沒念過書,什麼也不會,她相信念佛,她老實念佛,關於念佛這樁事她沒有輸給文殊菩薩,其他的比文殊菩薩比不上,單單念佛這一樣不輸給文殊菩薩,跟文殊菩薩一樣的智慧。何以見得?唯有念佛得生淨土是當生成佛,這不是大智慧人,怎麼能做得到?所以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我們一定要知道。
底下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關鍵就在這一小段蓮池大師的開示。
疏【故知修淨業人,復業餘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覺明妙行菩薩講念佛人最忌諱的是夾雜,蓮池大師在此地也是這個說法。修淨業的人,『復業餘行』,「業」就是修學,還修學其他的法門,這夾雜了。這樣的修學,不但不懂理一心,連事一心也不懂。底下這一段是蓮池大師解釋這兩句:
鈔【念念念佛,更無雜念,是名一心。】
『念佛』最貴老實念,老實念是一個疑問也沒有。有人來問我:念佛要怎樣念法?什麼時候我才能得一心?這都是不老實,這都是夾雜著妄念。你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下去就好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疑問在裡頭?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大家,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符合大勢至菩薩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懷疑、夾雜,心就不清淨,念佛的功德就沒有了,間斷那就是不相續。大勢至菩薩就用這個方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從來沒有改變過,不但他成就了,用這個方法成就的人不曉得有多少!《圓通章》上他老人家說,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就是志同道合的),都是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方法。五十二個位次,就是從初發心到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十二個位次,不曉得有多少人,比起修其他法門的人數多很多倍,都用這個法門成就的,我們還能懷疑嗎?
鈔【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種種法門,是二心也。】
一心不亂就得不到,這是二心。二心念佛,往生就難了,那就看他臨終最後那一念,最後那一念要是歸一,能往生;最後那一念還是二心,一生的念佛就是阿賴耶識里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提起的警覺,為什麼?因為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念佛都沒能往生,什麼原因?臨終還二心,三心二意,沒有去得成!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緣殊勝,遇到蓮池大師,得到蓮池大師這一段寶貴的開示,我們明白了,生生世世不能去的原因就是這個。明白之後,從今天起決定不要再走錯路,就是一心念到底,這個重要。決定不能再修其他法門,禪好,密也好、教也好,教裡面有天台、賢首、般若、三論,這些確實很能夠誘惑人,讓我們聽到、看到了,心嚮往之,好不好?不好!都足以障礙我們往生淨土。要知道,我們這個世間苦難重重,而且這個世間苦難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更苦,我們的壽命很有限。如果不求西方,那才是真正的愚人。古德說「非愚即狂」,李老師從前講《無量壽經》也是這個說法。一個學佛的人,不知道求生淨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換句話說,不正常。頭腦清楚,正常的人,沒有一個不希望求生淨土。所以,不可以夾雜,應當要放下,把一切法門放下、捨棄,絕對不是一切法門不好,不是輕視,是我們自己沒有能力修學,等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想學什麼都不遲,都能夠圓滿。古德所謂「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所以現在見阿彌陀佛是最重要的一樁大事情。
鈔【夫無雜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況理一。】
這是講念佛又夾雜著其他法門,不是專心修的,這就說出來,到沒有雜念才得事一心,事一心都得不到,怎麼可能得理一心?下面做結論:
鈔【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難成,而輒改修余行。】
這個我們一定要記住,念佛在一切法門裡面確確實實是易行道,這易行道你都不能成就,難行道就別指望了,沒分!易行道不能成就,就知道自己的業障是多麼重!應該怎麼辦?繼續不斷努力的念下去。古德告訴我們:眾生深重的業障,一切經法都不能夠消除,最後這一句佛號能滅罪。換句話說,你念佛不是佛號不能滅罪,是你的罪惡太重,不是幾句佛號就滅得了,你要不斷的去念,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去念,念個二年、三年,業障就消除。這個二年、三年是要具足信心、耐心、恆心,這才行。決定不改變,曉得業障太重,念念可以消除。所以要『守志不二』,就是專勤精進,前面講的專心專念。千萬不要以為念佛一心沒有得到,換了,再改別的,再去參禪、再去學密,那就壞了,那這一生真的是一事無成。沒有得到,也決定不改;不改,功夫深了,自然就得到。底下這是引證:
鈔【先儒有言。】
古時候儒家的大德曾經說過。
鈔【不可以仁之難熟,而甘為他道之有成,此之謂也。】
這個話出在《孟子》,這是比喻,諺語常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也是這個意思。我們沒有成就是功夫不到,還差一些,繼續努力不就到了嗎?差那一截,自己沒有耐心了,捨棄了,再去搞別的,那就變成一事無成。
疏【又此四字,若離合釋之,則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亂。】
『離』是分開來講,『合』是合在一起講,就是「一心不亂」四個字可以合在一起講,可以分開來講,分開來,一心是一心,不亂是不亂;合起來講,一心就是不亂,不亂就是一心。但是分開來的時候,也有分開來的意思,分開來,一心是定,不亂是慧。那怎麼可以又合起來?實在講定就是慧,慧就是定。所以它可以合起來講,可以分開來講。底下《鈔》是講相即、相非。
鈔【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
這是解釋一心。前面說過『相即,故名一心』,相即的樣子是什麼?這個地方就說明相即的形相,那是『即空即假即中』。這是天台家講的三觀,一心三觀,空假中同時的,沒有先後,沒有次第。
鈔【則如前所明。】
像前面所說的。
鈔【此能念所念,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二邊叵得,中亦不存。】
『能念』是我們靈明覺知的心,『所念』是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常說的六字洪名,這是能念、所念,能所是一不是二,能念的是覺知,所念的是理體。此能念所念,『即有而無,即無而有,二邊叵得,中亦不存』。我們開始念的時候,有能念、有所念;這個能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沒有到一心,剛剛開始。念久了的時候,所謂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他自自然然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一心的境界。所以只要一直念下去,什麼都不要問,這個境界會很快得到。如果一面念,常常懷疑,常常要問,常常要追根究柢,這一生都達不到這個境界。什麼原因?就是前面所講的夾雜,你夾雜著懷疑、夾雜著妄想,你就不容易得到。要緊的就是一心念到底,什麼都不要問。
鈔【三德渾然,不可分別,是名一心。】
演【相即下十一句,釋相即,名一心。】
前面《鈔》這二行文,是解釋「相即,名一心」。
演【即有而無者,緣起即性空故;即無而有者,性空即緣起故。】
一切萬相,當體即空,《心經》裡面所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這樁事情。這完全講的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見不到。為什麼見不到?因為你有分別執著,你把幻相當作真實,不曉得一切相當體即空,不知道,以為是真有,所以在這裡面生起妄念,生起煩惱。對於一切法,首先有分別心,接著有取捨心,我們今天講占有欲,占有欲就是取捨心,煩惱就生起來了。相是虛妄的,你生的煩惱也是虛妄,哪有實在的!統統是虛妄的,決定不是事實。所以它當體即空,有即是空。即無而有、即有而無,「即有而無」,就是講這一切萬相,當體即空;「即無而有」,空即是色呢?性空即是緣起。所以空不當作「無」講。《心經》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它不是無,它能夠變現一切萬相。
演【二邊叵得二句,互奪兩亡,緣起性空既俱不可得,則非緣起性空之中道亦不存故。】
空有二邊都不可得,緣起就是性空,緣起不可得;性空就是緣起,性空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謂「二邊不住,中道不存」,這心多乾淨!這才叫真正一心,這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真正清淨了。
演【三德渾然,不可分別者。】
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這是佛說的。我們真如本性裡面本來具足有這三種作用。「法身」,就是今天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十法界森羅萬象從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一切萬法之身,一切萬法從它生的,叫做法身,是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是明了,對於十法界森羅萬象本來就明了,本來就清楚。「解脫」是自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一切不明了,不明了叫無明,明了就叫般若。我們現在不自在,理跟事有妨礙,事跟事更有妨礙,本來沒有妨礙,現在變成無量無邊的妨礙,這都從哪裡來?都從迷失了自性。所有一切障礙、苦難都是從妄想執著生的。妄想演變成所知障,執著演變成煩惱障,這是二障的根源。原本是事事無礙,原本是一切明了。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無非是恢復我們性德本能而已。法身德現前,你就可以隨類化身,這是本能,本來就有這個能力。像諸佛菩薩在十法界度化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本能!法身的本能。世出世間法一切明了、一切通達,是本能的般若。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是本性本有的解脫。佛法教學的目的是在此地,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而已。「三德渾然,不可分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性是一個,這就說明性的三種德用是一樁事情,不能把它說作三,它是一體具足的;也不能說它為一,它確實有三個作用;所以說三不對,說一也不對。你要是明了的話,說三也對,說一也對。執著就錯了,不執著,怎麼說都是對的。
演【有即萬法齊彰,屬解脫德。】
「彰」是明顯變現出來,森羅萬象清清楚楚,這是「有」,屬解脫德。
演【無即一塵不立,屬般若德。】
「無」是從性上講的,「有」是從相上講的。性上講的,確實是一塵不立,真性裡頭一塵不立。
演【中即空有難思,屬法身德。】
這是不可思議,變現自在。
演【即有而無,解脫即般若;即無而有,般若即解脫;二邊叵得,般若解脫即法身;中亦不存,法身即般若解脫。舉一即三,言三即一。】
三德渾然。你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這個事實真相,沒有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這就對了。如果有分別執著,不如不說,不如不讀經。不讀經,心還清淨,一讀,讀了一身的痲煩,讀了許多的知見,那就大錯特錯!要知道,佛說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所以佛教給我們聽經,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就對了,這才是佛的意思,萬萬不可以分別執著。
「相即」是一心的意思,「相非」是不亂的意思,「相非,故名不亂」。
鈔【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
『假』不是空,『空』不是假,『中』不是假也不是空,這三個確實有它獨立的定義。
鈔【則能念所念雙亡,成般若德。】
常常心裡有一個我能念,我今天念了幾萬聲佛號,佛號是我所念的,能所歷然,能所清清楚楚。什麼時候念佛雖然一天念了幾萬聲佛號,能念的我沒有去想它,所念的佛也沒有去想它,可是這佛號不絕於口,念念相續,沒有間斷,這就是能所雙亡,心定了,定心起作用就是『般若』,這是智慧。
鈔【能念所念雙立,成解脫德。】
能所清清楚楚,非常自在,『解脫』是自在。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三個絕對不是說,我三種當中只得到一種,沒有這個道理,一個得到,另外兩個一定得到。千萬不要以為我現在有能念的我,有所念的佛號,清清楚楚,解脫我得到了,般若沒有、法身沒有,你這就完全把意思錯會了,為什麼?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運用自在,這是解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鈔【俱存俱泯,顯乎中道。】
『俱存』,能所雙立是俱存。『俱泯』,能所雙亡是俱泯。存泯是同時,沒有先後,這才是『中道』。《心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同時的,沒有先後的,就是淨宗講的理一心的境界,也就是《華嚴》講的四無礙法界,四無礙法界是同時的。這個地方講的三德秘藏,般若、法身、解脫是同時的。
鈔【三德歷然,不可混雜,是名不亂。】
這裡面的事與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不亂』。《楞嚴經》上講的「自性本定」,就是大佛頂首楞嚴,自性本定也是此地講的這個意思。這一段講得很深,不是講的這些文字,實際上它是境界,是諸佛與大菩薩們他們親證的境界。大菩薩至少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因為在此地,我們淨宗是屬於理一心的境界,是這個境界。蓮池大師這段文顯示出淨宗的價值、淨宗的地位,並不在禪、教之下。不可以說學禪學不成功,學教也學不成功,「我這個人太笨,業障太重,好了,我就念佛求生淨土!」這段話不容許人有這種錯誤的知見。淨宗無論從事、從理絕對不在禪、教之下,是這麼個意思。
疏【又此一心不亂,亦分五教,今不敘者,以正指頓圓故。】
蓮池大師為我們寫這本《彌陀經疏鈔》,完全採取賢首家的模式,就是華嚴宗的,採取十門開啟,以十玄來解釋經義。他的目的非常顯然,這個我們也要知道時代的背景。蓮池大師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明朝的末年。那個時候的社會禪風很盛,大家都參禪,輕視淨土。淨土教在當時,禪瞧不起,教也瞧不起,這樣一個殊勝的法門被人誤會了,你說多麼可惜!所以大師極力提倡淨土,如何讓大家重新來認識、重新來肯定,他用《華嚴經》的模式來解釋。因為無論宗門教下對於華嚴都尊為眾經之王,大師《疏鈔》完全用華嚴的模式來寫,用《華嚴經》經義來解釋,這就是把《彌陀經》提高,提得跟《華嚴經》一樣,你看得起《華嚴經》就看得起《彌陀經》,看不起《彌陀經》那就看不起《華嚴經》,用這個方式把淨宗地位提升。這是他老人家一番苦心,也是老人家智慧的傑作。
其實華嚴五教可以判釋一切教,它好像是個數學公式一樣。蕅益大師注釋《彌陀經要解》是用天台四教,蓮池大師是採取賢首五教。現在五教他沒有詳細說出來,為什麼不說?因為這部經在五教裡面的確是屬於頓教、屬於圓教。雖然沒有解釋,怕後來人讀了有懷疑,還要去查資料,多痲煩!所以底下略說一點。古德法師的《演義》說得更清楚,給我們研教的人很多的方便。
鈔【亦分五教者,以蓮分九品。】
這是《觀經》上說的。
鈔【則小大淺深,自有差等。】
九品,從上上品到下下品,這有淺深次第,有差別的。
鈔【如小教以繇心造業而感前境為一心。】
一心功夫有淺深不同,用五教來配可以配得起來。
鈔【始教以阿賴耶識所變為一心;終教以識境如夢,唯如來藏為一心;頓教以染淨俱泯為一心;圓教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
這是略說五教裡面所講,一心確實有小大淺深不同。所以我們說得一心,你是得哪一種的一心?成佛是成哪一種佛?賢首的五教就是五種不同的佛,有小教佛、有始教佛、有終教佛、有頓教佛、有圓教佛,你是成哪一種佛?黃念祖老居士說:密宗常講「即身成佛」,你要能成得了!成不了,不行!黃念老說得好。他是密教的傳人,也是淨土宗的傳人,他一生對淨宗最大的貢獻,就是寫《無量壽經》的註解,集古今註解之大成。江味農居士那個註解所蒐集的資料,幾百家的說法都收在一起,所以從前李老師為我們介紹,他說江居士《金剛經講義》就是《金剛經》大辭典。黃念老的《無量壽經》註解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大辭典,對於研究教、研究這部經是非常好的資料。
蓮池大師在當時這時代背景,採取華嚴最多,其次教下的天台、法相、唯識、般若、三論統統都引用,還引用儒家、道家的,最難得的,末後還有稱性,稱性就是禪家所講的,可以說他這個註解把禪教密論、世出世間法也全都融會在《疏鈔》。所以蕅益大師稱讚《疏鈔》「博大精深」,這四個字的確非常恰當,一點都不誇張。《彌陀經疏鈔》文字不算太多,真的是博大精深。所以我們研究教、學講經,對於這些註疏一定要認識得很清楚,然後你才會套用它,用得很恰當。那麼在講席當中就得到很多便利,得到很多的幫助;你不會用它,用錯了,那就變成大雜燴,那就是吃力不討好,這個要知道。縱然是一部註解,譬如我們講《彌陀經》,我們參考、根據蓮池大師的《疏鈔》,我們講解《彌陀經》的時候,還得要看看這些聽眾,看他們的根性、看他們的程度、看他們平時修學的狀況。我們給他講這些經,哪些地方要細說,那些地方略說就可以,聽經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換句話說,這全部《疏鈔》裡面,它是提供資料給我們,我們自己要知道取捨,不能完全照講。我們今天在此地不是講《彌陀經》,是講《疏鈔演義》,所以就全講了,這個不相同。如果講《彌陀經》,就不能這個講法。所以講經對於註解要曉得取捨,取捨恰當,人聽了個個都得利益,個個都歡喜;取捨得不恰當,聽了這東西沒有用處,浪費時間、浪費精力,人家下一次當然就不來了。取捨的確是要相當的智慧,這是屬於學問,要懂得取捨。
鈔【而佛說此經,本為下凡眾生。】
蓮池大師這句話說得好!他老人家這個說法跟唐朝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講法完全相同,我們要特別重視。這個經,佛為誰說的?佛為我們說的。我們確確實實是『下凡』,不依照這個法門,成就就難了。達摩祖師傳來的禪,六祖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講得很好,那是為什麼人說的?為上上根人所說的,所以我們沒分。我們參禪,別說開悟了,定都得不到,不相信,盤腿去面壁,看看能不能坐三天?能坐三天,小定!人家一入定,你看虛雲老和尚,我們在《年譜》上看到,一入定半個月、一個月,還得要別人發現,拿個引磬在耳朵旁敲幾下,他出定了。人家問他:老和尚,你這入定時間太久了,「沒有!我感覺不過才一、二十分鐘」,實際上已經過了半個月。他有一年在山上,過年的時候煮芋頭,鍋上燒火煮它,他老人家在旁邊一坐就入定了,一下定了二十多天,年都過了。人家說:這老和尚怎麼搞的,過年這麼久都沒出來,沒看到他。到茅蓬去找他,看他鍋里煮的芋頭已經長毛,灶底下已經長草,他老人家入定,再把他敲醒,敲醒之後,「我煮了芋頭,來吃」,才不過二十分鐘,他一打開鍋的時候,看到這個樣子,人家告訴他,半個多月了。我們沒法子!所以這禪是上上根人修的。我們這個下凡不要瞧不起念佛,念佛的成就超過他。虛老和尚往生兜率天內院,到彌勒菩薩那裡去了。我們這些下凡:
鈔【但念佛名。】
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比兜率天要殊勝太多了,那簡直不能比!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是學生,跟我們身分相同,是阿彌陀佛的學生。虛老和尚到兜率天是彌勒菩薩的學生,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彌勒菩薩跟我們是同學,我們的輩分比虛老和尚高一輩,我們跟他老師同輩分。你想想看,西方世界殊勝!容易去。兜率天雖然近,很難去,沒有虛老那樣的定功去不了。所以念佛人:
鈔【徑登不退,直至成佛。】
而且到西方世界成佛非常之快。這個《疏鈔》後面也都說到,引用《觀經》上的經文,說明西方世界不退成佛,在時間上非常的快速。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大家都知道,佛在經上常講需要三個阿僧只劫,這個阿僧劫是大劫,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阿僧只,我們一般翻作「無央數」,就是數目字太大,說不清楚,這麼大的一個數字。到西方世界成佛,下下品往生的也不過是十二大劫,十二大劫跟三大阿僧只劫,那就不能比。這說明西方世界成佛容易、快速。那麼,我們往生西方世界是不是下下品?決定不是的。怎麼知道不是的?下下品是造作五逆十惡極重的罪業,立刻要墮阿鼻地獄那樣的眾生,在臨命終時,聽到善知識的勸告,一念回心,這個念佛往生西方世界才下下品。我們這一生雖然造了不少罪業,還沒造那麼重的罪業;換句話說,不往生則已,往生決定不是下下品,大概下品上生。那麼下品中生呢?六劫成佛了,真快!如果下品上生,或者中品下生,那個速度就更快。這是他方世界沒有法子相比的。
釋迦牟尼佛在本經告訴我們,「我見是利」,那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說我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這個利益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頭沒有的,哪有這麼快的?所以上上品往生的,一生到那裡花開見佛。換句話說,到西方世界就成佛了。所以文殊、普賢要趕著去往生,因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這些大菩薩生到那裡,當然是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去就成佛了。他要不去,在華藏世界,那還要待相當長的一段期間才能成得了佛,哪有到西方世界這麼快速、這麼方便?像這些經文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念的時候要留意,不能含糊籠統這樣輕易看過,那就很可惜。我們信心為什麼不能增長?就是讀經太馬虎,這些重要的都沒有看出來,擺在面前,念在口裡都還不覺悟,你說有什麼法子!這講愚痴,真是愚痴!擺在面前都看不出來,所以一定要曉得。
祖師的話句句它的根據都是在淨土三經里,沒有出三經之外,三經決定可靠。現在有人造謠言,說《阿彌陀經》是假的,是人偽造的,聽說這個話從日本傳來的,這個胡造謠言,破壞淨土。我們決定不要聽信謠言,我們證明這個經決定可靠,決定真實,可以從玄奘大師師徒為我們證明。翻譯這部經,羅什大師是姚秦時代的人,我們中國人講南北朝。玄奘大師是唐朝時候人,這兩位大師相隔幾百年的時間。玄奘大師在印度看到《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文,可見不是假的。他還帶回來,還重新又翻譯過一次。雖然翻譯了,他的徒弟窺基大師給《彌陀經》作註解,還採取羅什的,沒有用老師的本子。你看《阿彌陀經通贊疏》,就是窺基大師作的,給《彌陀經》作註解,採取我們現在讀的這個本子。換句話說,師徒二人都承認這個本子翻得好,所以窺基才給它做註解,翻得好,證明這個本子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不是人偽造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淨土三經、五經一定要相信,決定不能懷疑,套一句基督教的話,「你信就有福了」,真的就有福了,依教奉行,沒有不成就的。所以徑登不退,直至成佛。
鈔【正屬圓頓。】
在五教里判別,它確實屬於頓教,『頓』是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