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與幾位朋友游葡萄園,帶回一紙箱青皮葡萄。葡萄的味道雖然甘甜,一個人畢竟吃不了幾許。天氣炎熱,熟透了的葡萄是放不了一、二日的。如何處置這箱葡萄成了我需要解決的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儘管已經拿去一半到公司分享給大家,但如何處理眼前這半箱快要腐敗的葡萄,頗讓我有點頭疼。讓它爛掉?顯然是不允許的。沒辦法,我只有光著膀子,拖著木屐,抱上半箱葡萄給樓下的保全們送去。
佛陀教導我們,每一個人,一生均有其數。壽有其數,福有其數,祿有其數,數盡則亡。有一些人,有錢有勢的時候,肆意揮霍浪費糧食,結果晚年報應很慘:一則祿儘早亡,二則貧困交加,晚境淒涼。
古人言:「人無壽夭,祿盡則亡。」例如,晉代有一個太尉石崇,巨富無比,乃敢與皇親王愷鬥富,以酒沃釜,以蠟代薪,錦步障大至五十里,坑廁間皆用綾羅供帳,香氣襲人。跟隨的家僮婢女都穿火浣布衫,一衫價值千金。買一妾,費珍珠十斛。後來石崇死於趙王倫之手,身首異處。此乃享福太過之報也。
常言道:「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因為每一個人的福、祿、壽皆有定數。食祿猶如存在銀行里的錢一樣,用完了,就沒有了。沒有了食祿,自然寸步難行,只有折福折壽,提前死去。故此,歷來長壽百歲以上的人,多見於尋常的普通人家,少見有大富大貴而能長壽者,可見這與他們平生的食祿消耗大有干係。
當今之人,喜歡擺闊,仗著自己有權有錢,恣意揮霍糧食資源,以為自己已經買了單,怎麼糟蹋都沒有關係;甚至認為在酒店裡打包是很沒有面子的事,不屑倡導。更有甚者,利用權勢,大肆揮霍公家資源,窮奢極欲,暴殄天物,且自鳴得意。其實,這些人是因為不了解浪費糧食的果報才敢肆意妄為;如果他們知道了前因後果,打死他也不願意自掘墳墓,自斷其壽。
事實上,糧食浪費在誰的手上,就相應地削減誰的食祿和福報,與買單不買單不相干,與公家或私家資源不相干。由此可知,節約糧食就是節約食祿,就是培植福報,就是延年益壽,就是澤被子孫。聰明人豈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