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第五七七頁:
鈔【三、戒取,謂非因計因,修諸苦行,而起取著我能持戒之見。】
這是見惑裡面第三類。「戒取」跟「見取」都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成見,也就是主觀觀念,都是屬於這一類。『非因計因』,不是真正的因素,而他執著是因,修因當然就能證果,他在因上看錯了。這一類的事情,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們可以從這個例子明白這一類的錯誤見解,能理解得更清楚一些。佛在世的時候,印度當年有不少外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宗教,他們修定,有些確實有很好的定功。這些定功,諸位要知道,定中的境界也是屬於現量境界,就是親眼所見的,看到牛死了以後,它的靈魂生天。於是這些外道心裡就想,人死了要墮三惡道,牛死了生天,他就想到人不如牛!牛一生做些什麼?牛替人耕田,吃的是青草,他想生天,就學牛去幫農夫耕田,他在外面吃草,以為學牛將來就可以生天。生天的因絕對不是吃草、耕田,他在這裡產生一個錯誤的執著,認為這是生天之因,他就這樣子修這一類的苦行。佛告訴我們,生天是要修十善業道,牛死了怎麼會生天?牛這一生是畜生道,前世愚痴墮落畜生,這一生牛沒有造惡業,只是在受果報,果報受完之後,它前世還有善因,而是它前世修十善業道這個因成熟,它是這個因生天的,絕對不是它做牛一輩子能生天,這是把因搞錯了。「非因」就是不是這個因緣,你計較執著以為是這個因緣,這是個錯誤的見解,你看錯了。
佛法裡面講,「因果通三世」。果報也有三種:有現報,就是這一生就受果報。現報,無論是作善作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大概這個善惡起心動念造作都非常猛烈,就是這個心很強,這一生就感到果報。同修們許多人念過《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聽了雲谷大師的勸導,他明白了,知道命運可以轉,於是認真努力的斷惡修善,而且全家都行善。這個行善的力量很大,不要等來生,這一生就得到好報,這是我們在《了凡四訓》裡面看到的。如果報不在這一生,那一定在來生,善因來生得善果,惡因來生一定感惡報。假如來生不報,一定在後生,後生是第三生以後,不一定是哪一生。因一定要得到緣才會結果,所以因緣果報,那個緣很重要。佛法不說因生,它說緣生,無論大小乘經典都是講緣生,佛法重視這個緣。為什麼不講因生?因已經種下去,沒有法子改變,不但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諸佛菩薩也不能改變。我們每個人、每個眾生十法界的因統統有,我們今天從早起來心地很清淨,合掌念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法界的因,這個因就種下去;看到一切眾生很可憐,起一個布施的心,菩薩心。所以我們每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在那裡造十法界的因。這些因,哪個因感得果報?那就要看緣,哪個因遇到緣,它就先感得果報。緣我們可以控制,因沒有辦法。緣能控制,換句話說,果報自己就可以控制。
我們不想感得惡報,佛教給我們,我們把一切惡緣捨棄,多修善緣,那麼我們善的因先受果報,惡的因暫時它就不動,它就不受報。這個好比我們種瓜、種豆,我們想要瓜,就把瓜的種子好好去培養它,它的緣要土壤、肥料、水、日光,緣樣樣條件都充足,這個瓜一定長得非常好。那個豆我們不想要,我們就把豆的種子放在茶杯里,放上一百年它也不會長個豆出來,就是這麼一個道理。所以這個緣自己要會控制,換句話說,十法界的果報確實全在自己手中,與別人無乾,佛菩薩也不能幫忙,全是自己在控制。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十法界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心行,我們明白了,就曉得應該怎樣來把這個緣加強,把這個緣增上。佛菩薩、祖師大德都告訴我們,不修行的人這就不說了,真正修行人唯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真正的證得正果,這是一點都不假的。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不能脫離六道輪迴,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清楚。
我們往生有把握嗎?有,當然有!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我們有,我們阿賴耶識裡面有阿彌陀佛、有淨土三經、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因具足。現在要想去,那就在緣上加強,緣是什麼?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這都是緣,信、願、行,行就是一心持名。我們具足信願行這三個緣,你就決定得生,這個因就正確。而不是我信了佛,我可以不要念佛,我想往生,每天供養佛菩薩、巴結佛菩薩,到時候佛菩薩就會來接引我,這叫「非因計因」。這一生縱然遇到淨宗法門,你有殊勝的因,緣不具足,這就不能往生。說明這個例子,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這一類錯誤的見解非常多,把因緣看錯了。
鈔【四、見取,執粗為勝,擔痲棄金,而起自負所見之見】
第四,『見取見』是講果報。有些註疏講「非果計果」,它不是真實的果報,自己以為是真正的果報。蓮池大師講『執粗為勝』,粗是粗境界,以為這就最殊勝、最究竟,這是錯誤的。下面是比喻,『擔痲棄金,而起自負所見之見』。擔痲棄金,這是一個小故事,註解有。非果計果,最明顯的例子,世間有許多人以為生天,到天堂,這就是最究竟的果位,生到天上就長生不老、就得永生,不死了,這是完全錯誤。天人只是壽命比我們長,福報比我們大,壽命再長也有享盡的時候,享盡了,他還要死、還要墮落,所以天不是究竟的果位。執著生天就是究竟的果位,這叫見取見,就是在果報上的成見。同樣在佛門裡面,修小乘人的人,把阿羅漢果當作究竟果位,他不相信有大乘、不相信有他方世界、不相信有一切諸佛,他執著阿羅漢就是最高的果位(世尊說他們是焦芽敗種),也是屬於見取見。小乘初果,見惑沒有了,如果他還執著這麼一個見解,他修小乘能證果嗎?決定不能證果的。修小乘人的人很多,證須陀洹果的沒見到過,什麼原因?他有這個執著,而且戒取見跟見取見還特別嚴重,這就是我們講他有嚴重的執著,他有嚴重的偏見,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明白,菩提道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才不至於有阻礙。
鈔【五、邪見。】
第五是『邪見』,錯誤見解歸納為前面四大類,前面四類不能包括的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在這一條。這一條裡面最嚴重的,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現在這世間人真的很多不相信因果報應,報應臨頭他還不相信,那真的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鈔【謂撥無因果,墮豁達空,而起邪外不正之見。】
邪知邪見,外道的知見,都不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唯佛才有,世間人知見都不正,為什麼不正?就是因為你有煩惱,你有這五種邪見。有身見、有我執,有偏見、有成見,你的見解怎麼會正確?所以佛勸我們世間人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就是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不正確。佛說了一句老實話,到什麼時候才可以相信自己?最起碼要證得阿羅漢果,你才可以相信自己。這又是一個什麼道理?因為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心清淨,沒有成見,沒有主觀觀念,無論看什麼事,他看得清楚明白。也就是說,見思煩惱還沒有斷,不能相信自己的見解,不能相信自己的想法、看法是正確的,往往自己犯了過失自己不知道。沒有斷見思煩惱以前這個階段,我們現前所處的這個階段,到底要怎麼辦才不至於產生過失?我們知道,在現前這個階段,過失總是不能避免,能把這個過失逐漸減少,減少到最低的程度就算相當不錯。我們依靠什麼來修正我們的想法、看法?這就是經論。佛經分為經律論三藏,依經論裡面所說的修正我們的見解、思想。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在經上講的不一樣,我們要覺悟,我們想錯了、看錯了,佛是正確的。千萬不要想到,佛是三千年前那個時代的,很落後,科技不發達,我們現在比他聰明,那你就搞錯了,你就又犯了見取、戒取,一定要曉得他的知見是正確的,我們是錯誤的。依照經典的教訓來修正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處事待人接物要依照戒律裡面所說的規範,用這個標準來修正我們身口錯誤的行為。三藏經典就是修正我們身口意三業錯誤行為的標準,經典的作用在此地,不是叫我們天天念的,我們念給佛菩薩聽,他才不要聽;而是念給自己聽的,自己熟記,依照這個標準修正自己的行為,那叫真正的修行。
邪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不相信因果報應,這一條非常嚴重,所以特別提出來說。世間眾生敢作惡,就是『撥無因果』,他才敢;如果對於因緣果報這些事理真正清楚,他決定不敢作惡,為什麼?作惡自己吃虧,有報應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決定不敢起心動念去害人,害人就是害自己,決定不敢犯偷盜的行為,盜人錢財要還債的,不是說盜了可以不還的。欠人命要還命的,你們看安世高大師的傳記,《八大人覺經》、《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安世高翻譯的,安世高到中國還兩次命債,前生誤殺人,這一生到中國來兩次被人誤殺了。可見得造什麼樣的因就會受什麼樣的果報,這真的,「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這個沒話說了,不是佛菩薩定的,也不是閻羅王定的,也不是上帝定的,是自己定的。我們要想自己生活很幸福、很快樂、很平安,決定不造惡因。不但不能作惡,連惡的念頭都沒有;惡念都沒有,惡的緣斷掉了。過去生中雖然造惡因,暫時不會起現行,為什麼?它沒有緣。
如果我們現在念念還有惡念,這個惡念就是緣,會有惡報現前。現在惡念都沒有了。這個念頭沒有,不容易!我們這個法門好,把你念頭轉成阿彌陀佛,念頭取消不容易,換個念頭容易多了。古人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不怕,怕的是你不覺;你不覺,那個念頭一個繼續一個就產生力量。如果一覺悟,這個惡念就沒有了。怎麼覺悟?一句阿彌陀佛提起來,這是覺悟。諸位要曉得,這個覺可不同一般的覺,這是究竟圓滿的大覺,不一樣!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知道很快就換成阿彌陀佛,這是一個真正念佛人。念佛功夫真正得力了,就是用佛號換取一切妄念,無論是世間出世間的善念、惡念都不要去理會,第一個念頭起,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那就對了,就轉過來了。
鈔【此五者。】
前面說的這五大類。
鈔【能令眾生趨入生死,故名為使。】
『使』是古代的衙役,像我們現在的刑警隊。這五樣東西能叫我們在六道里搞生死輪迴,永遠不停,沒完沒了,就是這五條煩惱害了,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鈔【而幾微迅疾,為害非細,對五鈍言,故名利使。】
它是很細微,而且非常快速,這個念頭起得也快,消失得也快,一念起一念滅,念念生滅,但是要曉得,它的害處太大了。『細』是小,它不是小害,大害!這個大害就是讓我們在六道里永遠沒有辦法超越。對五鈍使而說,就叫做利,它猛利。雖然猛利,但是它容易斷,真正一覺悟了,它就斷了。不像後面五鈍使之煩惱,覺悟之後也不容易斷。古人講五鈍使像藕斷絲連,斷是斷掉,後頭還有絲拉著,很不容易斷乾淨。不像這五種,這五種雖然猛利,很容易斷;這個容易是比較起來的,實際也是很難的。
鈔【開之則六十二者,以斷常二見為本,而色等五陰,各具四句,三世迭之,則成六十,加本斷常,成六十二。】
『斷常』是邊見。
鈔【此之諸見,猶如羅網,猶如稠林。】
『稠林』就是很密的森林。
鈔【纏縛屈曲,不可出離,渾亂真性,故云濁也。】
六十二,《演義》有簡單的解釋。《佛學大辭典》、《教乘法數》、《三藏法數》,正果法師編的《佛教基本常識》,大家都可以做參考。
鈔【反顯極樂國中,人具正見,非見濁故。】
跟西方極樂世界做個比較,他們那個地方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知見都純正,沒有一絲毫錯誤,這是我們這個世界比不上他們的。
疏【煩惱濁者,五鈍使為體。】
『鈍』是講它的遲鈍,沒有前面那一對很利,很敏捷、很快速,這個遲鈍。
疏【廣之乃至為十,為百八,為八萬四千,及恆河沙等。】
把它展開來講,那就是十條。十使再把它擴展就是一百零八,都是屬於歸類,再擴大就是八萬四千。佛在經上說數字只說到八萬四千,那是一條一條給你說出來,確實一條都沒有漏,八萬四千條,叫八萬四千煩惱,煩惱是真多!八萬四千歸納為一百八,這一百八平常也很少講,太痲煩了。我們這念珠一百零八顆,什麼用意?就是對治百八煩惱的。再往上推展,那就是『恆河沙等』,煩惱是無量無邊,說不盡!所以我們曉得,八萬四千還是歸納的,細說說不盡的。
疏【三災感召,即其相也。】
『三災』有大三災、小三災。三災從哪裡來的?煩惱感召來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就明白,眾生一切大小苦難都是煩惱造成的。換句話說,煩惱要是斷了,沒有了,所有一切災難就沒有了。因沒有了,果哪裡會有?就沒有了。消災免難要從哪裡消?要把煩惱消掉,災難就沒有了。煩惱沒有消掉,諸位要知道,災難一定會現前的。一個是能感,一個是所感。
鈔【五鈍使者,一、貪,謂遇順情境,起於愛著,不能舍離故。】
這就是貪的現象,捨不得離開,貪愛。這裡面的範圍非常廣大,有貪名的、有貪利的、有貪權勢的、有貪五欲六塵的,財色名食睡,這是屬於五欲六塵,六塵是物質環境種種的享受,這是世間。出世間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世間法不貪了,貪佛法,諸位想想,貪心有沒有斷?沒斷,換個對象而已。世間法惡,佛法善,貪心沒斷,這樣的人學佛,將來到三善道受報,為什麼?貪心沒斷,不能成正果。佛是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貪的對象,這要搞清楚,所以佛法也不能貪。佛在《金剛經》上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法就是佛法,佛法也要放下,也不能貪著,何況世間法!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成五大類:貪瞋痴慢疑。這五大類還能不能歸納?能,歸納為三大類,貪瞋痴。這三類還可不可以歸納?還可以,歸納一個「貪」。為什麼會有瞋恨?貪不到才瞋恨;如果一貪就得到,瞋恨心就生不起來。歸根結柢,那個病的總根就是這個貪字。佛教我們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它?用布施。六度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是度慳貪的,就是來對治這個煩惱的。現在有許多人修布施,能不能度慳貪?不能,因為他是為貪心才去布施的。聽說佛門是一本萬利,「舍一得萬報」,所以他才肯布施;如果告訴他,布施沒有好報,他才不布施,他還是以做生意那個眼光,這樣修布施是增長貪心。所以那個只叫布施,不可以叫布施波羅蜜。波羅蜜是度,不能叫布施度,他修的是世間法,不是菩薩法;菩薩法是要度慳貪的。我修布施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把我無始劫來慳貪心把它舍掉,那就是你真正修六度,真正是在修菩薩道。
世間人布施修福,佛告訴我們,財布施的果報是財富,法布施的果報是聰明智慧,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這是世間法的布施。如果是大乘菩薩法的布施,他的果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是那三種小果報,不一樣!為什麼?慳貪是根本煩惱,根本拔除了,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煩惱統統都沒有了,那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果報,而不是得財富、得聰明、得健康長壽,不是這個,這是世間人修的小布施,得小果報。由此可知,我們看現前社會上這些大眾,有發財得財富的,有得聰明智慧的,古時候講得功名的,現在講得碩士、博士學位的,法布施,得健康長壽的,都是屬於果報。但是這世間的善果都相當不容易修,修福真的還是要有福之人,沒有福的人修福修不到,為什麼?錯認了福田。我們講種福田,種田我們知道要種到一個很肥沃的土地上,它就長得很茂盛;假如種在沙土上,連根都死掉,種子也爛掉,不會有收成的。往往我們把福田認錯,把沙漠當作良田,在沙漠下種子,到最後不但沒有收成,連本也虧掉,這是我們在現前社會看得太多了。所以無論世出世間法都要智慧,智慧重要!我們愚痴,沒有智慧,怎麼辦?讀經,讀經開智慧。經讀多了、經讀久了,心定了,自然智慧開了,看事情也看得清楚,做事情也不會做錯。一定要讀經、一定要念佛。
鈔【二、瞋,謂遇違情境,起於恚恨,不能容忍故。】
違背我們喜歡的,也就是我不喜歡的,這個境界,『起於恚恨,不能容忍故』,不能包容!佛教給我們修忍辱波羅蜜,忍辱是對治瞋恚的,要能忍。知道忍、包容,這是有福之人;不能忍,不能包容,縱有福也很快就享盡,後續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學著能夠包容,能夠忍辱。
鈔【三、痴,謂於非違非順境,起於愚暗,不能覺察故。】
『痴』是愚痴。這一條簡單的說,對於宇宙人生、人情事理、萬事萬物,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修是邪?哪些是正?哪些是是?哪些是非?他全搞不清楚,迷惑顛倒,這就叫愚痴。這個問題也非常嚴重,五鈍使最難斷的就是愚痴。佛教給我們要用「般若」來度愚痴,一定要真實般若智慧。愚痴在大乘最後的階段就叫做無明,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你才曉得愚痴多嚴重!等覺菩薩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破除,這就是圓滿大覺,這就成佛了。所以這一條是最難斷的,要有真正的智慧。前面這幾條用「定」可以克服,唯獨這一條要用「慧」,定沒有辦法。
鈔【四、慢,謂於一切眾生,起驕傲心,上陵下忽,不能恭遜故。】
『慢』是傲慢。『遜』是謙虛。他不知道恭敬、不知道謙虛,無論對什麼人都有驕傲的煩惱起現行。佛家重視,為什麼?因為你有慢就不能入道。煩惱那麼多,為什麼佛偏偏舉這一條?這一條它嚴重在哪裡?障道。所以佛重視,世間聖人也重視。《禮記》裡面說「傲不可長」,儒家曉得這個煩惱是俱生煩惱,不要學就會!與生俱來的,人人都有,一切眾生統統都有,只能講程度上有淺深不同的差別,個個都有!這個事情很痲煩。有了這個,瞧不起老師、瞧不起善知識、瞧不起同學,你還能成就嗎?尊師重道這個善根就被它破壞掉。所以我們要認清,傲慢它對我們的傷害是多麼大!佛教給我們忍辱,儒家教給我們謙虛,孔子在《易經繫辭》教給人,「滿招損,謙受益」,六十四卦裡面只有「謙」這一卦六爻都吉,這個卦象沒有凶;其他六十三卦,至少都有一爻是凶卦,不是吉卦。謙,謙虛!「地山謙」,卦象是地山,上面是坤卦,坤是地,山本來是在地上,它山在地底下,你想想這個意思。儒家講「自卑而尊人」,這是謙,我們用這個方法對治無始劫以來的驕慢。我們受驕慢的害受得太慘,要認識它、要真正修行,把它修正過來,從今之後無論對什麼人都要謙虛、都要卑下,這就對了。
鈔【五、疑,謂於諸善法,起猜貳心,欲進欲退,不能決定故。】
『猜』是猜疑,『貳心』就是心不能確定,懷疑。疑,在世間法裡面,障礙善法、障礙善行;疑,在出世間法裡面決定障道,對佛菩薩、祖師的教訓起疑惑,不能相信。佛法完全建立在清淨信心的基礎上,《華嚴經》講「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沒有堅定的信心,怎麼能入門?一個人在道業上要想有成就,第一個對於法要有堅定的信心,完全的肯定,沒有懷疑,我們能夠接受;第二,對老師、善知識要有清淨的信心,我們才能接受他的指導,才能依教奉行。如果對老師起了懷疑,他教導我們,我們處處給他打問號,不能遵守、不能奉行,這個法的利益是決定得不到。疑是壞事情,「疑」是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最大的障礙。我們如何斷疑生信?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就相當困難。真正能夠有清淨信心,還是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兩種人:一種是上根聰明人,他一接觸佛法,他就明白,他就覺悟,他不迷,所以他能信;第二種,善根深厚,雖然他對理論事實沒搞得清楚,但是他對於佛菩薩、對於善人很尊敬,也能聽話、也能依教奉行,這是難能可貴。大致上就是這兩種人。信心不二,他容易成就。信心一動搖,危機現象就現前,就不能成就。特別是我們念佛人,對於淨土、對於阿彌陀佛、對於往生決定不能懷疑、決定不能動搖。外面其他的法門很多,你遇到一些知識,這個人叫你修禪,那個人叫你念咒,那個人又說什麼法門立刻就見效,你這一聽,信心動搖了。信心一動搖,說實在話,哪一個法門你都不能成就。你在諸佛菩薩無量法門當中,你實在不清楚、不明白、不認識、不知道哪一個法門殊勝,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得不到利益。
真實有決定信心,沒有懷疑的,一門深入的,我們在這些年也見到不少人,他確實有效果。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他的身體健康、相貌豐滿、氣色好了,往往學佛三、五個月他就變了,這是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這是不是佛菩薩加持?不是的,是他心理產生變化。以前心裡妄想分別執著煩惱多,人身體不健康,氣色不好,對佛法有了堅定的信心,一門深入,他妄念少了,煩惱少了,心清淨了,心清淨身就清淨,身體以前那些毛病不要去找醫生,自然就好了,這就是他心理上把生理調整過來,這個現在確實有科學的依據。身體是受念頭的主宰,大乘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個人心純善無惡、純淨不染,生理自然就調整得正常;人有妄念、有雜念、有妄想,就把正常的生理擾亂,這一亂,毛病就生,用藥、用其他方法來幫助你調理,很困難!不如用自己的心來調整,這是最有效的方法。他身體調整了,我們今天講改變體質,恢復了正常,所以他的容貌、氣色都不一樣,這非常的明顯。古人講「憂能使人老」,人要是有憂慮煩惱,老化得很快。反過來,一天到晚非常歡喜的人、歡樂的人,不容易衰老,他心情愉快,也就是說,他少煩少惱。沒有煩惱的人不容易老,有煩惱的人很容易老化。
蓮池大師在這部經的註解裡面講,「專持名號,猶勝持咒,亦勝余咒,亦勝一切諸餘功德」,這幾句話把一心持名的好處說盡了。我們在佛門常聽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我們聽得很熟,究竟怎麼不如,蓮池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鈔》云:「偏贊持名」,讚嘆持名的好處。「一、勝本咒者」,本咒是往生咒,念佛的名號比念往生咒好,為什麼?「以咒云:誦三十萬遍,則見阿彌陀佛。而持名,則一日一心,即佛現前故。」念往生咒三十萬遍要念很長的時間,《彌陀經》上講,一日一夜到七日七夜,他就見佛了。可見得比往生咒要強得多。「又咒云:晝夜六時,各誦三七遍,能滅五逆等罪」,晝夜六時就是二十四小時,二十四小時每隔兩小時你就念二十一遍。每隔兩小時念二十一遍,一天一夜念十二遍,日夜不能間斷,兩個小時念二十一遍,「而持名,則至心念佛一聲,即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故。」往生咒的功德哪能比得上佛號?差太遠了。「二、勝余咒者」,其他所有一切咒,包括密宗這些咒語,都不如念佛,它這裡講的,「專持名號,即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這是《心經》上對於咒贊到極處。「以十念便得往生,一生便得不退,威靈不測,斯名大神,余可例知故。」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大神咒。《演義》裡面講:「一心不亂,斷無明見自性,大明咒也。往生彼國究竟成佛,無上咒也。證無生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無等等咒也。」
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確實知道的人太少了。真正知道,無量無邊法門擺在面前絕對不動心,為什麼?曉得我這個法門統攝一切。你那些法門說得再好,是我的一枝、是我的一葉,我這個是總統。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實在遇到了,遇到別的人一勸就跑掉,那真叫可惜!現在人不念《彌陀經》,去念《地藏經》,以為《地藏經》超過《阿彌陀經》、地藏菩薩名號超過阿彌陀佛,叫大錯特錯!只可以說他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個法門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他沒那麼大善根,去學二等法門、三等法門、四等法門,這第一等法門他沒分!《疏鈔》應當要細讀,認真去念,你就會明了。《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的注子,你真正念到熟透,你對這個法門自然信心不二,信心就堅定,絕對不懷疑,我們這一生才真的會有成就。
鈔【此五者,亦能使人趨入生死,故名曰使。較前稍為重滯,故名鈍使。】
它沒有前面那麼猛利,但是這五樣也是六道生死輪迴的根本因素,通常我們講「見思煩惱」,「見」就是前面的見濁,「思」就是這個地方的煩惱濁。
鈔【廣之者,謂合五利,為十煩惱。】
如果經上講『十煩惱』就是這兩種,或者講十使,或者講見思煩惱,都是指這個。
鈔【又分之為九十八,加十纏,成百八煩惱。】
九十八再加十纏,百八煩惱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大家看《演義》註解。
鈔【又細推之,則八萬四千,乃至恆沙,多多無量。】
煩惱真是無量無邊。
鈔【勞煩我心,不得安穩,熱惱我心,不得清涼。】
所以叫它做煩惱,煩惱名字是這麼來的。
鈔【又喧煩之法,逼亂心神,使真明不朗。故名煩惱。】
『真明』就是真如本性,本性裡面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被它障礙了。煩惱這個名詞是從這個地方建立的。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