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晚年沒有了,中國的養老院我沒有看到,外國的養老院我看得很多。我的習慣,每到一個新的地區,最先我要看的就是這個地方的老人公寓,國家照顧得不錯,生活不成問題,問題出在哪裡?精神生活沒有。老人在養老院天天曬太陽,見到人不會打招呼、不會說話,痴痴呆呆的,像木頭人一樣,多可伶!他在那裡,中國人一句俗話說「坐吃等死」,老時候到了,過這種日子,悲哀!
那麼再回憶中國老人養老,我這個年齡記憶很清楚,我們小時候上國小,年齡大概七八歲的時候,看到鄉下的老人,他們每天上茶館去消遣,泡一杯茶,老年人老黏在一起聊天,有說有笑,而且茶館裡面都有說唱藝術,有表演、有唱歌的、有講大鼓書的,很快樂,有說有笑,中國古時候養老是這種方式。老人有活動中心,那個時候這些中心多半在祠堂,祠堂因為它除了春秋祭祀之外,平常都沒有人在那邊辦活動,所以老人的俱樂部、老人的茶館就放在祠堂裡面。還有小朋友念書的地方私塾,私塾也在祠堂裡面。所以小朋友常常跟老人在一起,聽老人講故事,聽老人教誨,快樂!小朋友增長知識。這種情形在外國看不到。
中國民間的藝術唱戲,這個戲劇每個地方不一樣,多彩多姿,再有表演的,怎麼樣把這些民間藝術再找回來?有沒有辦法辦個學校?要培養繼起的人才。不能讓這些老人過世就沒有了,要讓他們教,教一批年輕人,他們能從事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專門來幫助老年人的娛樂,老年人喜歡什麼,給他表演,將來的果報,他到老了就有很多小朋友跟他天天玩耍,「如是因,如是果」,你要遠離小朋友的時候,小朋友就遠離你了。老人跟小孩在一起,就變成老小人,很重要!決定這是社會非常重要的一個項目,老人院變成老人樂園。兒童有樂園,老人也要有樂園,這個社會祥和,人生活著他有意義。不至於像現在許多國外的老人公寓,我們看到很難過,但是也無能為力,沒法子幫助。
中國自古以來他所追求的,小孩十五歲以前,小孩是要把一生記憶的東西統統念熟。小孩的記憶力好,教他讀書,讀古書、古聖先賢的典籍,他不需要了解,他只需要念,念遍數,一天念十遍。或者是我們今天講一天念十個小時,念熟,慢慢他統統背熟了。到十五歲,一般他所學習的東西全都背會了,《四書五經》。十五歲以後老師開講,講給他聽,他能理解了,而且所講的這些書都是他已經背熟了。老師怎麼講法?先聽學生的,學生學習《論語》,《論語》已經背了三千遍了,老師先叫學生:你這三千遍念過來之後「其義自見」,你有很多地方已經懂了,你講給大家聽聽。講給老師聽、講給同學聽,互相交流,這就是互相的學習。講完之後,老師講評語,老師給你認證,跟你說:你講得不錯。如果有錯誤老師給你糾正,不是老師講給學生聽,老師讓學生把所學的東西講出來給大家聽,這種教學法是教他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