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轉載

用傳統文化打開幸福之門


時間:2017/2/28 作者:善光

「道德」:傳統文化之魂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精髓就在於「道德」二字。道德現在是一個詞,但是在古代是由兩個字構成的——首先是「道」,然後才是「德」。

「道」就是指客觀性以及必然性的宇宙秩序。

簡言之,就是自然而然的規律,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為了凸現這種特徵,古人用「天道」來體現,在《論語》中,孔老夫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雖然不能用語言的方式同大家交流,但我們可以從四季的變化、萬物自然生長的過程中體會、感悟到自然規律和秩序的存在。比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除此之外,古代的聖人還觀察得出了這個社會要保持和諧所需的人際關係以及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

這個就是我們古人概括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父子有親——社會中時時刻刻存在著父與子的人倫關係:父母愛兒女,兒女愛父母,他們彼此之間有一種自然的親情,而這種親情並不是聖人給我們規定下來的。只有做到「父慈子孝」,即父母慈愛教導兒女而兒女孝敬父母,父母兒女之間的關係才是井然有序的。

君臣有義——它所表達的是領導者與被領導者之間的關係。這種關係時時存在,由於領導處於上級的地位,於是要求他對下屬要關愛、要仁慈,而不是呼來喚去。當然,被領導者也要對領導交給的工作任務盡心盡力地加以完成。只有做到「君仁臣忠」,即領導者仁慈而下屬忠誠,做到竭盡全力將領導交給自己的工作完成好,盡到了忠心,這樣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才是和諧一體的關係。

夫婦有別——這個「別」字不是指身份和地位的差別,而是職責上有分工。在一個家庭中,有兩種重要的職責:一是創造經濟收入、養家餬口,使家人衣食無憂;這種重要的職責在中國古代是由丈夫來承擔的;此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職責就是教育兒女。

中國人有古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什麼叫無後為大呢?有的人認為就是沒有兒子。所以就非得生個兒子,認為這樣就做到「有後」,就可以對祖宗有個交代了。其實這只是粗淺的理解。「無後為大」真正的含義是說:雖然你生了很多的兒女,但是他們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成為紈絝子弟、敗家子,不能把良好的家業和家風承傳下去;這樣的孩子不能做利國利民的事,反而是禍國殃民;這樣的孩子與其有還不如沒有,這才是真正的「無後為大」。

所以,中國人把兒女教育這件事看得十分重要。「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乃天下太平之源。」是說一個孩子在家裡接受了母親的良好教育,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友愛兄弟,這樣走上社會後才能跟朋友和諧交往。正是這種職責分工的不同,才要求做丈夫的要有恩義、道義、情義;做妻子的要有良好的德行。只有做到「夫義婦德」,夫妻之間關係才是和諧穩定的。

長幼有序——告訴我們兄弟姐妹的出生有自然的順序,應當給予尊重,是不能夠顛倒的。由這個自然的順序出發,要求兄長對於弟弟妹妹要友愛並給予引導,自己也要做個良好的榜樣和表率。所以兄長的責任非常的重大。而弟弟妹妹對於兄長的教導要恭敬、聽從。「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作樣看」是說兄弟姐妹長大成家之後各自也有了兒女,而他們也成了兄弟姐妹;若上一輩能把關係處理好,那麼下一輩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朋友有信——講的是在社會上與人相互交往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一定要做到誠實守信。所以,孔老夫子曾經把「信」比作車輛的關鍵部位,用我們的現代話來說,就像車子的發動機一樣。如果一個人說話不算數、做事不講誠信,那麼他在社會上就寸步難行。

實際上人都是處在各種各樣的人倫關係之中;只有把這些倫理關係處理好了,你的人生才是幸福美滿的。

以史為鑑,因定開慧

歷史上有很多有智慧有德行的讀書人,他們的家業不僅僅承傳了三代,而且是傳到了百代甚至千代。他們恰恰是能夠洞察「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規律。

比如說我們熟知的范仲淹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輕的時候,家境非常的貧寒,他到一座寺院裡讀書,每天只能煮一鍋稀飯,冬天很冷,稀飯就凍成了冰。他就把凍成凍的稀飯劃成四個格子,每頓只能吃兩格子的稀飯,就過著這樣艱苦的生活。

中國古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范仲淹就是憑藉這樣刻苦的精神不斷地奮發努力,最後考取了功名、做到了宰相。但是范仲淹並沒有因為身份的提高就改變了窮苦的生活方式。雖然有了錢,但他還想到有很多貧窮的人吃不飽飯、上不起學,於是他就拿出自己的俸祿供養了他們。據記載,他的一生用自己的俸祿一共供養了三百多家的人口。

由此可想而知,他和家人是過著怎樣清寒的生活。到他臨死的時候,連喪葬費都不夠。有人說,范仲淹太傻了,太不會為子孫後代著想了。

實際上,恰恰相反,這才是為子孫後代著想的最好辦法。他的幾個兒子個個都道德崇高,能夠守住父親的遺志去舍財救濟眾人,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

到清朝的時候,范家出了七十多位做到部長以上的官員,不僅於此,范家的後人將高尚的品質一直傳承到今天,千年不衰;並且一直保存著祖先興辦義學的良好家風。

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學習考察歷史之後寫了《詠史》。其中一句是: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他得到的普遍規律。

一個國家、家族是怎樣成功的呢?因為勤儉持家;後來又為什麼敗落了呢?因為從此過上了過分奢華、浪費的生活。

看看清朝人物曾國藩,他對自己以及家人的修身看得很重,對他們的要求也非常嚴格。他曾是四省總督,是滿清政府中地位最高、權威最重的漢人之一;但他在位的二十多年裡,除了原有的鄉間老屋,他從未為自己買過一畝田地、建過一所房屋。

曾國藩曾親手創立了兩淮鹽票;這種鹽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二百兩銀子,但是利息卻相當的高——每一年的利息是三四千兩銀子。後來鹽票就從二百兩漲到了二萬兩,所以當時家裡只要有一兩張這樣的鹽票就被稱為富裕家庭了。

正因為如此,曾國藩特別諭令曾氏一族「不準承領」。憑著他當時的權力和地位,要取巧營私,領一兩百張都是極其容易的事;而且從表面上看,是照章領票,並不違法。

曾國藩在《家書》中曾這樣寫道:要看一家的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有沒有發展的可能,看三件事情就好了。

第一件事情,看他幾點鐘起床。

第二件事情,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現代人看起來這兩件事好像是微不足道、小事一樁,但是現在有一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正是從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中可以看出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

第三件事,看他是不是讀聖賢書。中國古人說「因定開慧」,一個人的智慧就是從他的定力中得來的。

經典誦讀就是讓孩子把經典從眼睛裡看進去,從口中讀出來,再從耳朵里聽進去,又回到心裡——讓他全神貫注在這些經典中;久而久之,可達到「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境界。

有了這樣的定力,他不管遇到什麼事,都可以保持冷靜,肯定就能做出大事來。---《學國學網》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