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時間:2017/3/9 作者:南無阿彌陀佛

(第一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1

各位同學,記得去年六月,我們在這個教室講了一部《無量壽經》。今年同一個月份,也在這個地方與大家共同來研究淨宗另外一部大經,也是淨土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這是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在過去,《無量壽經》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遍的流通,修學淨宗所依據的就是《阿彌陀經》。尤其是《阿彌陀經》的《要解》與《疏鈔》,可以說是近來一千年當中,幾乎淨宗修學成就的都是靠這兩種註解。這兩種,尤其是蕅益大師的《要解》,過去印光老法師曾經說過,他說即使是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要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這是印光法師把這個注子讚嘆到了頂點,甚至於就肯定了這個註解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的意思,完全沒有錯誤。我們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這是我們現代人都知道了,印光大師的身分。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顯露出來,當然一定也是個再來人,絕對不是凡夫在一生當中能夠有這樣的成就。那么蕅益大師究竟是什麼人?如果按照大勢至菩薩化身的印光大師來說,蕅益大師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之流,否則的話,當不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嘆。那么這個註解對於我們來說,就非常的重要了。

在末法時期,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佛法的宗派很多,法門很多。真正能叫我們現代人,現代人可以說煩惱非常之重,苦難特別多,讓我們一生當中得到真實的利益。不但能夠解決我們現前一切問題,無論是個人、家庭、事業,更能夠幫我們解決一個永恆的問題,這就是佛門當中常說的生死大事,這是個永恆的問題。確實有效,確實能夠做得到的,可以說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淨土法門。所以古德講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快速、穩當,這是與其他一切法門做個比較,顯示出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但是這個法門實在來說,就像諸佛如來自己所說的,古來祖師大德異口同聲所宣揚的,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難信而易行,修行起來非常方便,人人能做得到,可是就是不容易叫人採信。

因此自古以來在這個法門真正成就的,實在講只有兩種人,第一種人就是善根深厚的人,根性很利,也就是我們講特別聰明的人。他一聽這個法門,他對於裡面的道理、事實他就能夠深信不疑,這種人能得利益。第二種人,我們常講有福之人,這是真正有福報。這個福報不是世間五欲六塵的福報,不是說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那個福報是假的,為什麼?不長久。真正的福報是聽了這部經雖然不懂得道理,他也能夠深信不疑,這個人是真正有福。他不懷疑,依照這個方法去做,所以他也很容易成就。最難的就是中間這部分,而且中間這部分人是特別的多。古來的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為我們講解、為我們介紹,實在也就是為了中等根性的這批人。我們對於歷代傳法的這些大德、這些善知識,真誠的感激,如果不是他們,不是這些人,我們在這個時代要想接受這個法門確實困難。

「佛教」,首先我們要認清楚,它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最好的教育,我們決定不能把它當作宗教來看,那就錯了。一開頭錯,這一錯就到底了,我們要把它當作教育來看。釋迦牟尼佛一生,如經中所說的,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四十九年所說的,後人把它整理出來印成書本,流傳到中國,在中國翻成了中國文。我們古代的這些大德們,將佛這些經論整理、分類,編成一部大型的叢書,我們今天叫它做《大藏經》。《大藏經》的內容一言而蔽之,就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今天要研究討論的《阿彌陀經要解》也不例外,還是宇宙人生真相的說明。我們用這個眼光、用這個角度來探討,才能夠真正體會到佛對我們苦口婆心的教導,使我們在佛教育當中得到真實的利益。

諸位翻開經本,經本一開端這個就是註解。諸位翻開經本第一面,第一面是個序文,蕅益大師寫的,序文寫得非常之好。我們這一次時間不長,我們介紹的方法是採取重點,如果意思很明顯,一看就懂了,我們就把它帶過去。有重要的理論或者修行的方法,我們必須要多用一點時間來介紹。

這個經文先是題目。題目,「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個字是經題,「要解」兩個字是註解的名題。所以,題目裡面就分成兩段,一個是經,一個是注。題,必須做一個簡單的說明,簡單的介紹。「佛」是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說」,這是佛親自所說的。佛經很多,經題諸位也看得很多,有些經上經題冠上「佛說」,有些經典里沒有「佛說」。譬如說我們常常看到的,在中國社會當中家戶喻曉的《金剛經》很出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上面沒有加「佛說」。是不是佛說的?當然釋迦牟尼佛說的。日本人最崇敬的就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上也沒有加「佛說」。是不是佛說的?當然是佛說的。為什麼經上有的加佛說,有的不加佛說?這是我們學佛同修必須要曉得的,這屬於常識,佛教常識。在一般慣例上,從正宗分開始,正宗分裡頭第一句話是佛講的,這部經多半冠上佛說。第一句話不是佛講的,是別人提出問題來問的,通常這種經就不加佛說。所以這是有這么一個例子。

佛一生所講的經,從內容性質上來說,也可以分為許多的種類。像後面會跟諸位介紹到的所謂十二分教,那就是把它分為十二種不同的形式。這十二種當中,有一種叫「無問自說」。通常佛講經,都是別人有問題提出來問他,他來跟大家解答,多半屬於這種性質。另外有一類,沒有人問,佛看看大家機緣成熟,主動介紹出來,這一類的經叫無問自說。我們這部經就是屬於無問自說,所以經題特別冠上「佛說」。「阿彌陀」這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就是無量。實在講,這個地方還有省略,應該有一個阿彌陀佛。因為佛為我們說,也就是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

「佛」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換句話說,阿彌陀佛要從文字的意思來翻就是「無量覺」,無所不覺,也就是無所不知的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覺的意思。佛在本經裡面為我們說出兩個意思,一個是「無量壽」,一個是「無量光」,說出這兩個意思。其實無量的意思裡面包括得太多了,確實它是說的究竟圓滿的無量。佛用光、壽兩個字,把所有一切的無量都概括了。壽是指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是講空間,光明遍照。說無量的空間跟無盡的時間,那時空裡面所包括一切都在裡面了,沒有一樣東西是遺漏的。所以,他這兩個字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時空。可是仔細我們來說,時空兩個字的意義遠不如光、壽來得活潑,光壽好像是活的、有生命的,時空就沒有這種生命活潑的這種感觸。所以,光跟壽來代表時空的意思更為深遠,更有意思。尤其在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壽命,你所有一切無量都落了空。譬如說你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才藝、無量的德能、無量的財富,可是沒有壽命,這一想,豈不是你都不能享受?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最重要。因此世尊給我們解釋阿彌陀的意思,頭一條就講的無量壽,壽命是一切無量裡面的第一德。這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導師的德號。

在這個地方我必須要跟諸位同修做個簡單的報告,我們中國古代的聖賢,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有相當的明了。你看《老子》,在子書裡面的《老子》,他的書雖然不多,只有五千言,五千言就是五千個字,不算很長的一篇文章。他一開端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事實,他就曉得名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佛菩薩的名號是真的,還是假的?是從哪裡來的?誰給他起的名字?我們今天講自己名字,大概中國人的名字大多數都是父母起的。佛菩薩沒有名號,這個諸位要知道。

佛菩薩名號從哪裡來的?是從他教化眾生需要而來的;換句話說,就是他教學的宗旨,也就是他教學的一個口號。譬如釋迦牟尼佛當年在我們這個世界,教我們地球上這一批眾生。他教學的方針是什麼?一定要對症下藥。觀察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毛病太多了,這一切毛病裡頭哪個毛病最重,這是先要對治的。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眾生,最嚴重的是缺乏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在名號裡面就用一個「釋迦」。釋迦是什麼意思?是仁慈的意思,這就是他對於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現前教學的方針。同時看到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妄想、執著非常嚴重。嚴重的妄想執著就帶來了無盡的煩惱,心不清淨,因此名號上又加上一個「牟尼」。牟尼是印度話,意思就是寂滅的意思,就是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都滅掉,讓心地恢復清淨。換句話說,釋迦牟尼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仁慈、清淨。所以他的名號就是他現前這個階段的教學方針,用這個做名號。

假如說,西方世界阿彌陀佛現在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作佛、來教我們,他用什麼名號?他也要用「釋迦牟尼」,才能治我們的病。我們釋迦牟尼佛,我們的老師,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兩個對換一下,他到那裡可不可以用釋迦牟尼?不能用。為什麼?西方世界人每個人都仁慈,你提這個就沒有意思;每一個人心都清淨,牟尼也沒得意思了,所以他那個世界一定要用阿彌陀。我們這個世界來作佛、來教化眾生,一定要用釋迦牟尼,諸位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佛沒有名號,他在哪一個地區對不同的眾生,他的名號就要換。他不是一個固定的名號,也不是永久就是那一個名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可見得他是應機說法,而且無有定法可說,佛也就沒有一定的名號。

不但沒有一定的名號,佛也沒有一定的相貌。我們世間人常講相隨心轉,佛心那么清淨,相貌當然是圓滿的。圓滿的是報身佛,他示現教化眾生,那就要隨類現身,就不是他本來那樣究竟圓滿,他示現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就像《楞嚴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在中國示現的,一定是中國人的相貌,在印度示現的,一定是印度人的相貌,他們見到之後才有親切之感。你看我們造的佛像、菩薩像,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西藏人的佛像一看那就是西藏人。泰國的佛像一看,佛像很富態,泰國的佛像下巴尖尖的,一看就是泰國人。所以要知道佛沒有一定的相,你喜歡什麼相他就現什麼相。名不是一定的,相也不是一定的,都是隨眾生心,確實做到了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十大願王上所說的,諸佛菩薩真的圓滿的做到了。

「經」這個字在此地我們也把它省略掉,因為我們講得太多了。「經」就是經典,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課本、教科書,我們要把它這樣的看法。教科書為什麼稱之為經?這個字分量很重,說明佛這個課程裡面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是真實的,是超越時空的。三千年前,佛當時對印度人這個講法正確,他們聽了得利益,三千年後,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讀到這部經同樣得到受用。我們所得到的受用,跟當時佛講經參加大會人所得的受用無二無別,這才能稱為經。不像我們世間一般學校的教課課本,每隔幾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不適用了。時代變了,樣樣都進步了,它必須要修改,必須要重訂。佛的經典是萬古常新,所以經有這樣的價值。它如何能夠普遍適應每一個時代的大眾?我們曉得,古今人的意識形態、文化背景、生活環境完全不相同,這一部經典怎么能適應?在空間來說,印度人的文化跟中國不相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中國人跟歐美又不相同,它怎么能夠普遍的都適應?這個就需要真正能夠明了、真正能夠懂得的人給我們講解。

所以「解」就是這一個佛所說經典的現代化,解就是現代化,也就是本土化。蕅益大師是明朝的人,他這個註解就是適合於明朝的中國人來修學。可是明朝到我們現在差不多有五百年了,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要解》,所以我必須又要在此地加以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把蕅益大師五百年前的《要解》,解成我們現代化,使我們現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什麼樣的人能解、什麼樣的人能講、什麼樣的人能譯?經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這都是很大的問題,都是很嚴肅的問題。翻譯經典,如果不能明白佛的真實義,那可能完全把它翻錯了。古人常說,「依文解義,三世佛怨」,三世諸佛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講錯了。必須像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不解如來真實義的人不能翻經。

諸位同學要知道,中國雖然在近代受盡了屈辱,受盡了苦難,使我們自己感覺到處處比不上外國人。可是大家要很冷靜的去省思一下,去回顧一下,你會感覺到我們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最有福的人。這個話從哪裡講起?從經典講起。佛經傳到中國,中國歷代這些高僧大德都是修行證果之人,他要不證果,他就沒有能力翻經。什麼叫證果?佛在經上所講的理論,他統統證明、證實了,這就叫證果。如果不能親自把它證實,我只是聽佛說的,我自己沒有見到,這總是隔了一層;隔了一層,你要是講解或者是翻譯,決定有錯誤。這是中國歷代高僧大德,這個大德包括在家修行的居士,都是修行證果的。註解經典的、講經說法的都不是凡人,留下這么多的典籍、教訓,這是我們中國人,人人都有分,是無盡的文化遺產。我們要願意去繼承這分遺產、接受這分遺產,我們的祖宗只要求我們一個條件,你只要把這個條件做到,這個遺產就交給你了。

這一個條件是什麼?是文言文。為什麼要提出這個條件?這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祖先絕頂聰明的智慧,是我們在今天觀察整個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的祖先都沒有想到。那就是他們的智慧、他們的經驗要用什麼方法傳下去,傳到千年萬世還永遠保持那個純度,而不會產生變化,這個工具太重要了。我們的祖先了解,言語會隨著時代變的,所以古人的言語我們現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語言是一致的,傳久之後,後來的人對這個語文就不認識了。這在西方我們看到的,像希臘文、拉丁文,這都變成了他們的古文,極少數的考古學家還在那裡摸索,不能夠普遍流通。所以我們中國的祖先聰明,從商周時候就把語言跟文字分成兩條道路,語言隨便你怎么變,我的文不變,這個方法妙極了!我們今天,你能夠懂得文言文,你讀《論語》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談,你讀《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見面。彼此能夠溝通意見,而不至於發生誤會、不至於發生錯誤。所以,文言文是中國古聖先賢最偉大的發明,用這樣一個工具、這么一個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藝、前人累積的經驗傳給我們。

文言文現在人一看到,這個好難!其實比學英語容易太多了,這是真話。難在什麼地方?難在你不肯學。我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會下學佛經,李老師告訴我們,佛經最晚的翻譯是南宋。南宋所翻的經已經非常少了,差不多十分之七、八是在隋唐時候翻的。那個時候翻經的這些高僧大德已經考慮到了,經典所用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字,也就是當時我們現在講的白話文,當時的白話文。所以佛經文字,諸位要跟古文比一比,最常見的《古文觀止》,你跟它比一比,我們佛經的文字比那個要淺顯很多。你看我們念的《阿彌陀經》,你看起來並不難懂。《阿彌陀經》是在南北朝時代姚秦時候翻譯的,還在隋唐之前。你看到這個文字比起當時陶淵明、謝靈運是同時代的,跟羅什大師同時代的,你看看陶淵明的文章比《阿彌陀經》要深得多。所以翻經的大德已經用盡了心思來幫助後人,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說佛經為什麼不翻成白話文?古人已經在那裡用盡心思了,儘量的簡化,確實他們對得起我們。我們對於文言文真正能夠稍稍有修養,我們文字這一關就能夠通過,就有能力、有資格接受我們祖宗留下來的遺產,這是世界上最豐富的遺產。

李老師常常教給我們,他說文言文從哪裡學?要從背古文下手。他教給我們,能夠熟背五十篇古文,他的標準就是從《古文觀止》裡面選擇,能夠熟背五十篇,你就有能力閱讀文言文;如果能夠熟背一百篇,你就有能力寫文言文。所以,他教給我們要背書,現在要真正肯用功努力,比從前實在是方便太多。台灣的國語日報編的《古今文選》,一直印到現在印了不少,大概《古文觀止》裡面三百篇可能都收進去了。我們在裡面選擇,用《古文觀止》做標準,能夠選擇個五、六十篇認真的去讀,先把這個條件拿到,然後你研究佛經、研究中國的古籍,你就有了基礎。所以,文言文決定不能放棄,如果有人叫你放棄文言文,你要是聽了他的話,就上了大當。等於是放棄幾千年祖先留給你的遺產,你說這個放棄太可惜了,那真是無盡的智慧寶藏。

學佛的同修,尤其是中年以上,背誦古文確實有困難,所以是年齡愈小愈好。我常常勸勉同修們,你們要教你們的兒女,勉勵子弟要熟讀文言文。你能夠用兩、三年的時間盯著他、督促他,現在他雖然感覺到痛苦,將來他一輩子感激你,感激不盡!這是真的。我們中年以上,沒有這個時間,也沒有這個精力去背古文,所以我就勸勉同修去背《無量壽經》。李老師給我們定的五十篇,《無量壽經》四十八篇,距離五十篇就差兩篇,可以了,能過得去。同時《無量壽經》經文,這是五種原譯本,最早的本子是後漢翻譯的《清淨平等覺經》,最晚的本子是《大乘無量壽經》,是宋朝時候翻譯的。可以說佛經在中國翻譯,從最初到末期,《無量壽經》這幾種翻譯都可以把它濃縮,都可以作為一個代表。夏老居士的會集,會集得非常之好,也可以說,他這個是「要解」,夏蓮居那個是「要集」,最重要、最精華的經文他統統都能夠會集在一起。我們能夠熟讀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對於佛教經典上的障礙決定可以突破,有能力讀一切經。但是要想讀中國的古籍那還不行,因為佛經的文字淺,還不夠用,還要從古文上下手。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底下這兩行,一個是翻譯的人,「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姚秦」是年代,在中國歷史上,以秦作國號的一共有四個朝代,所以歷史學家就用帝王的姓冠上去,區別是哪一個秦代。這個在四個秦代這是第三個,苻秦之後。就是苻堅建國,國號叫秦,以後被姚萇篡位,現在的話叫政變,他的大臣發生政變,把這個國王推翻,他去做了皇帝。他姓姚,就稱為姚秦,國號沒有改,但是皇帝換了。他這個時代在中國歷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像剛才講的陶淵明、謝靈運。我們中國古代的道安法師,這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僧肇大師,都是這個時代的人,都是同時代的人。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創辦的東林念佛堂也是在這個時代,同一個時代。

「三藏法師」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他的學位,把學位冠上去。翻譯經必須通達三藏,三藏就是經、律、論,換句話說,對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論沒有一樣不通達的,才能稱為三藏法師,翻譯出的經典才有人相信。也就是我剛才講的有修、有證,他沒有證不行。三藏法師這個意思裡頭含的就是有修有證,他要不能證,他怎么能夠通達?所以這是學位的名稱。「鳩摩羅什」是他的名字,這個我也不要詳細介紹了,過去講的都很多了。「譯」是翻譯,從梵文翻成中國文。

另外一個題是註解的題目,「清西有沙門蕅益智旭解」。前面這個都把它看成時代、年代,蕅益大師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所以他是跨越兩個朝代。因此他的這些著述裡面,有的時候寫明蕅益智旭,有的時候寫清,這兩個都沒有錯。「西有」是大師的別號。蕅益大師當然這都是大菩薩再來示現,跟我們印光大師一樣。蕅益大師在他的傳記裡面能夠看到他的生平,在《要解講義》與《親聞記》裡面也有詳細的介紹,這是《要解》近代兩部很好的註解。《講義》是圓瑛法師作的,《親聞記》是寶靜法師作的,寶靜是天台宗的,都寫得很詳細,諸位可以做參考。大師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所以他用「西有」兩個字做他的別號,意思非常鮮明。告訴我們佛所講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有,決定不是假想的,不是寓言,完全是事實。那就是距離我們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按照佛經典裡面所說的,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世界,不要想到講世界就想到地球,那太小了,地球是我們這個大世界裡面的一個小星星而已,我們講世界是講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在過去有很多人解釋,以為大概佛所講的娑婆世界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銀河系,這么大的一個世界,在太空當中它是一個星系的組成。要是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範圍就更大。黃老居士有一篇文章,附印在《無量壽經》註解的後面,這本書我們同修們都有,不妨翻開來看看,他說的也有道理。他的看法,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實在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如果這樣說法,那娑婆世界的範圍就太大了。因為一個娑婆世界,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裡面包含著十億個單位世界;換句話說,要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娑婆世界,這個簡直不能想像,範圍太大了。而是這個娑婆世界的西方,有一個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那個星系比我們娑婆世界就更大了,大到沒有辦法計算。那個世界有一尊佛,在那個地方教化眾生,這尊佛的名號叫「阿彌陀」。

所以這個「有」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也真有。想不想去?諸位已經聽了《無量壽經》,也聽了《觀無量壽經》,三經是釋迦牟尼佛把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三經演講的順序,最初是講《無量壽經》,其次是講《觀無量壽經》,《彌陀經》最後講,在舍衛大城只樹給孤獨園所說的。最後講的這個,那真叫苦口婆心的勸我們,這個機會不可以錯過,錯過了太可惜。要怎樣才能去?第一個要真正的相信,決定不能懷疑;第二個要真正發願,就是真想去、真肯去,這才行;第三個,就修學的方法,佛教給我們專念阿彌陀佛就行了。所以這個方法真的容易,真的是簡單。專念,必須把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把它念掉。

今天下午還有個同修來看我,跟我說他是很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可是這個地方放不下,怎么辦?我說你放不下就不能去,這很簡單,你要想去就必須放下。我說你們從台灣到美國來,你想到美國來的時候,你要不要把台灣放下?你不放下台灣,你就到不了美國,跟這個情形一樣,這個世界你放不下,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去不成。所以,兩者好好的去衡量一下。這個世界苦,太苦了,你如果不想離開這個世界,你的來生比這一生更苦。為什麼?你自己去想想,你從早到晚你想了多少樁好事?想了多少樁壞事?如果我的思想、念頭、所作所為,損人利己的事情多,利益眾生的事情少,換句話說,你造的惡業就多,善業少,那你來生的果報當然不如這一生,這一定的道理。所以不能往生,在這個世界輪迴,每況愈下,只往下面轉,不是往上面轉的,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你要真搞清楚之後,你才曉得非去不可。蕅益大師用這個名號,就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讓我們真信,真正發願,所以用「西有」。

「沙門」這是古印度出家人的通號,不一定是佛教,其他宗教里出家修行的人很多。到了中國之後,就變成佛門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意思是「勤息」兩個字,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就叫做沙門。實在講在家也可以用,但是習慣上,在中國是出家人用。這也就是大師的謙虛,因為沙門是在求學這個時代的名號,這是自己謙虛。所以他不稱法師,當然更不敢稱大師,現在人這一稱大師,這個不得了。有些人不知道,連佛教常識也不懂,以為好像寫信稱呼,對我很尊敬,寫「淨空大師」,我真是沒有法子跟他解釋。這個稱呼錯誤的,這是過了頭。你看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等覺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他們稱什麼?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大師是對佛的尊稱。沒有成佛,見到他尊稱他成佛,那叫罵人,這太過分了,這是我們學佛同修必須要懂得。所以你看,古來真正有德,自己謙虛,連法師都不敢稱,稱沙門。像羅什這樣的人,你們看註解、看傳記看到,傳記裡面記載,羅什大師過去世是七尊佛的翻譯經的譯經師,所以他東西翻得好。中國人非常喜歡他的作品,家戶喻曉念的《金剛經》就是羅什大師翻譯的。人家稱法師,也不敢稱大師。所以別人就算是尊稱,我們也要把他糾正,這才是正確的。

「蕅益」也是大師的別號,他這是用兩個號,一個西有,一個蕅益,這兩個號都是提醒我們、勸勉我們專修淨宗。蕅是蓮,蓮是花,蕅是蓮之因,種蕅才開蓮花,蓮花這才是果報。所以有蕅才生蓮花,有蓮花才結蓮子。蓮花是花果同時,表因果同時,表這個意思。可見得他這個意思就是教我們,如果要得到蓮蕅之益,「益」就是蓮花化生,必須要專心念佛,要專修淨業,這才真正得到九品往生的利益。他這個名號是取這個意思。「智旭」是他的法名,是他出家時候的法名,這是老師給他起的。他的號是自己起的,可見得這個號也是為利益眾生,也常常提醒自己自利利他。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名雖然是假名,常常可以提醒自己。

「解」就是解釋,他這個解叫「要解」,就是把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最精要的意思給我們講解說明,這是題的意思。經題、名題簡單的介紹到此地。下面我們看他的序文。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原夫,這是文言文裡頭一個起頭的話,是個文言虛字,沒有意義的。諸佛,佛很多,不是一個。佛在經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然有佛性,當然就能成佛。佛究竟是什麼?我們必須把它搞清楚。常說成佛成佛,為什麼要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我不成佛行嗎?這些都是問題。

「佛」這個字是梵文音譯過來,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後面的尾音都省略掉,梵音完全翻譯稱為「佛陀耶」,我們把尾音都舍掉了,單單用這個佛字。它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是覺。這個字是尊重不翻,為了尊重它,沒有把它用中文的意思翻過來,所以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解釋。覺通常講有三種,這個覺是真實的覺悟、徹底的覺悟,換句話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是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自己本人,我們自己,誰能認識自己?找不到一個。你說你認識自己,你從哪裡來的?你沒有來之前是什麼樣子?你將來到哪裡去?你去的是些什麼地方?過去還有過去,未來還有未來。如果你不清楚,那你就迷惑。

生活環境,小是我們家庭、事業這個生活圈子,大到國家、民族,到這個世界,再大,現在講外太空,講到太空,像佛經講的娑婆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統統是我們的生活環境。換句話說,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現前與廣大的虛空法界,我們統統要明白、統統要了解。真的明了了,我們在這個世界才能做得了主宰。真能作主宰,你就得大自在,你就不會受環境的支配,不會受環境的壓迫,所以叫解脫,真正得到解脫。解脫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自由自在,你才能真正得到。我們所謂的幸福美滿,必須要徹底明了、覺悟的人,那個幸福美滿才是真實的,才真正得到。由此可知,所謂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成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成佛就是這么個意思。成佛決定不是像佛像,一天到晚放在廟裡供給人拜拜的,那種佛我們決定不要作,決定不會幹這個事情。所以一定要曉得它真正的意義。

從文字上來看,諸佛那就是說明了,徹底明白宇宙人生的人很多,諸就是多,不是一個人。這么多的人他們都搞清楚、搞明白了,他們在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之前,跟我們差不多。他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反省,要從這個地方去深思。當然這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憑我們自己的能力,要想成就確實困難。現在我們有緣,我們也很幸運,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幫助,得到他的指導。蕅益大師幫助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解釋,如果我們明白了,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搞清楚了,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修學,大師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在這一生當中,也能夠得到像諸佛菩薩一樣的成就。

這個實在太稀有,太不可思議了!我們要相信他的話是真話,他不是欺騙我們的,佛菩薩、祖師大德們沒有欺騙人的理由。我們這個世間人,誰願意欺騙人?欺騙人一定是有所企圖,一定有個目的,如果說毫無企圖、毫無目的,他要去欺騙一個人,這個人神經有問題,決定不是正常的,正常人不會。我們看看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寫的這么多書,寫得很有道理,不像是個神經不正常的人。他對我們一無所求,他騙我們做什麼?沒有理由來欺騙我們。我們對他應當深信不疑,希望我們自己能在很短的時間,很有效果的修學,能達到他們同樣的境界,這個也就是佛對於一切眾生教學的目標。這個地方是指這一切已經圓滿成佛的這些人,這些人就太多了,數不盡。佛多,世界就多,一個世界是一尊佛在那裡教化,所以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佛佛道同,佛的心都是清淨的、佛的心都是真誠的,佛心都是慈悲的,「憫念群迷」,群就是一群一群、一類一類的。

佛把眾生分做九個不同的群體,就是菩薩、緣覺、聲聞、天、阿修羅、人、餓鬼、地獄、畜生,九個不同的群體,叫群迷。在佛的眼光裡面,菩薩也迷,菩薩雖然覺悟,沒有圓滿,所以叫九界有情,情就是迷。我們這個世間人對情看得很重,認為這個很好,在佛的眼光,情壞透了,情是迷惑顛倒,叫做迷情,絕對不是個好事情。佛教給我們講理智,不可以用感情,這一點我們也要能深深體會佛菩薩的意思。唯獨佛那是真誠、完全沒有條件,所謂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無條件的慈悲、無條件的憐憫一切眾生。既然慈悲憐憫,當然全心全力來照顧這些眾生、來幫助這些眾生,所以底下有「隨機施化」。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2

請看經本的第一面,我們看序文: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到這個地方是一小段。前面將「諸佛」給諸位做了個簡單的介紹,今天要說的是「隨機施化」,這一句非常重要。「憫念」是慈悲,如果沒有慈悲心,佛教化眾生那個動力就沒有了。我們知道世間人他會每天認真努力的在工作,什麼力量在那裡推動他,叫他不斷的在努力?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是名跟利。如果沒有名利,誰還願意去工作?諸佛菩薩他既不要名也不要利,那到底是什麼力量在那裡策動他,讓他不疲不厭在努力的去工作?就是憐憫這一切迷惑的眾生。佛說這句話,這個眾生的範圍就包括得非常之廣。因為佛看菩薩,菩薩並沒有圓滿的覺悟,換句話說,佛眼睛當中菩薩還是在迷,不過迷得輕一點而已,不太嚴重,他還是在迷,所以佛也要教菩薩。菩薩以下,可以說是愈迷愈深。

佛門裡面將一切眾生分為十個等次,所謂十法界。這十個等次是怎么來的?就是迷悟差別不同而說的。迷得愈深,位次排列就排在下面,迷得愈淺,位次就排得越高,可以說都是依迷悟這樣排列的,所以叫群迷,這是指九法界的眾生。因此,佛教導這些眾生一定要隨機。迷得深的人就顯得愚笨,迷得淺的人就顯得聰明,所以世間人智愚不相同,這到底怎么來的?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悟差別不同,從這個地方而說的。因為迷得不一樣,佛教學的內容與方法也就不相同。如果迷得深的人,一定要想方法逐漸逐漸教他開悟,比較上要費事一點;迷得淺的人,也就是智慧高的人,教學就比較上方便、比較上容易。所以佛教化眾生,他是因眾生的程度不相同、根性不一樣,乃至於像我們現在所說的,他教育的程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樣、生活方式不盡同。他的教學,從內容到方法來講,真的是無量無邊,幾乎可以說,他是因人施教。就像我們中國古時候教私塾一樣,私塾老師教學生是個別教導的,佛對於九法界眾生也是個別教導的。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對於佛的恩德、佛的偉大,我們才能夠生起真正的恭敬心。這是講「隨機」。

「施」是設施,「化」是教化,為什麼不用教,而用化?教是從因上講的,化是從果上說的。佛教導我們,我們有沒有變化氣質?如果沒有變化,這個教學就是失敗的。佛教導我們,我們確實產生變化,從前愚痴,現在聰明了;從前沒有智慧,現在比較有智慧,這就起了變化;以前生活感到很苦,現在覺得很快樂。離苦得樂、破迷開悟,這就是變化,這個就可以能夠見到他教學確實有了效果。底下一句是「雖歸元無二」,這一句是講佛教學的宗旨是一個,無論是對菩薩、對阿羅漢,乃至於對我們,甚至於說對惡道眾生,目標是相同的。什麼目標?都是教一切眾生圓滿成佛,叫歸元無二,都教我們圓滿的成佛。但是他教學的方法太多了,他不是一個方法,他是許許多多的方法。但是方法儘管多,佛家常講的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雖然多,諸位要曉得他的目的是一個。

在這一小段裡面,把佛教學的目標以及方法都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在這個地方必須深深要去體會,這裡面有大學問。在中國隋唐以後,中國的佛教分為十個大的宗派,這十大宗,小乘兩個宗派,大乘有八個宗派。每一宗底下分的派又很多,傳到現在一千多年來,如果要算隋朝那個時代,差不多將近有一千五百年的樣子。後人往往存著門戶之見,以為自己修行的這是正確的,其他法門都是錯誤的。這種看法、這種想法、說法是錯誤的,不是正確的。佛在此地不是明明告訴我們「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嗎?好像我們這個講堂,我們這個講堂只有兩個門進出,有許多講堂四面都有門戶,都可以進出。從任何一個門進來都一樣,不一定說從這個門進才是正確的,那邊都是錯誤的,進來不都一樣,哪有錯誤?我們把這個道理明了了、搞清楚了,就不會自己讚嘆自己法門,去毀謗其他的法門。所謂是自贊毀他,這是錯誤的,這個是對於佛法完全不了解,不知道佛用的方法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是因為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可是我們的目標、方向完全是相同的。再看底下一段。

「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淨土。」這一段的指示就非常重要。佛在世時的時候沒有問題,任何一個人遇到釋迦牟尼佛,你向他請教,你向他要求,他一定會教給你修學的方法,滿足你要求的願望,他一定可以達到。但是現在佛不在世,去我們太遠了,釋迦牟尼佛入滅,按照中國歷史的講法,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外國人的講法是二千五百多年,出入有六百年這么大的一個數字,這個我們都不必去考證它。總而言之,去我們已經很遠了,佛不在世。佛留下這些經典,諸位要曉得這些經典都不是教我們的。就好像一個大夫給病人看病一樣,每個人生的病不相同,他的處方當然不一樣,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清楚、要明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經典,就是這個大夫留下來他生前替那些病人開的處方。我們都把它當作寶貝,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病,諸位想一想這個危險不危險?如果這個處方跟我的病不一樣,吃了不但不能好,恐怕馬上就要要命。所以佛法要修學,真的要認真、要仔細,要是學錯了,虧就吃大了,問題就非常嚴重。要曉得,不是替我們開的處方。

所以我們看經典,你看每一部經它有啟請的人。像在中國念的《金剛經》大家都很熟悉,《金剛經》是誰啟請的?須菩提尊者啟請的,是釋迦牟尼佛對須菩提講的。我們的病跟須菩提的病不一樣,所以須菩提聽了《金剛經》就開悟,就證果了。我們《金剛經》念個一百遍、一千遍都開不了悟,把時間都浪費掉了。這是什麼原因?藥不對症。決定不可以聽說《金剛經》好、《法華經》好,是!哪一部經都好。就跟藥店一樣,你看藥鋪里那么多藥,哪一味藥不好?每一味藥都好。可是你要用,對症才能治病,不對症是病上再加病,這就是佛法的難處。今天蕅益大師為我們介紹的是淨土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特別是在這部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這部經沒有人啟請,釋迦牟尼佛開這服藥方的時候,沒這個人生病,他開了這服藥方。這服藥方是什麼?所有一切病統統都治。這個跟其他的方子不一樣,可以治當時所有眾生的病,也可以治未來一切眾生的病,未來就包括我們。這就搞清楚了,原來這個法門才是佛對我們說的。佛對我們說的、為我們開的,我們採取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哪有不成功的道理?諸位要是看看中國佛教的歷史,自古以來修學佛法的成就,你就會發現修淨土成就的人最多。這是證明世尊這部經確實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開的,不是單獨給某一個人開的,不是單獨給某一類人所開的。

所以說是在「一切方便之中」,就是在無量法門裡面要講求最直捷的,這個「至」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最直捷的。最「圓頓」的,圓是圓滿,頓是頓超,是不要經過次第,一生當中可以成就的,這叫頓超的法門。佛法裡面通常也講頓、漸兩門,普通一般叫漸修。好像我們讀書一樣,由國小、中學、大學,由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按著順序來修,這個時間要很長,這叫漸修。頓修是可以躐等的、可以超越的,不必依照這個順序,從國小一年級就可以超越到博士班去,我們現在講那是屬於天才兒童。這個法門是佛以他的本願功德協助我們,我們可以在一生當中超越,這是超越無量的法門,超越菩薩五十一個階級,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怎么會超越?這也得要簡單說說,否則的話,諸位要是多聽別人講演佛法,對於淨宗就會產生懷疑。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的難信,因為它的方法太簡單,它的功德太殊勝,叫人一接觸,不敢相信。

佛告訴我們,佛法的修學必須要斷煩惱。佛給我們說,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六道輪迴是自己造的,真的叫自作自受。怎么造的?第一個你迷惑,第二個你造業,第三個你一定受果報,所謂的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六道裡面,三善道稱為果,三惡道是報應,善惡果報是這么來的。一個人要想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那要怎么辦?那要不迷惑、不造業,這樁事情就很不容易辦到。不造業已經是做不到,不迷惑就更難做到。造業,什麼叫做業?這要搞清楚。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你們每天都在做事,事情做完之後,那個就叫做「業」。你看你們哪個人不造業?學生在學校念書不都有作業簿嗎?都在造業。所有六道眾生都在那裡造業,這個東西就難了。業有善有惡,事有善惡,有好事、有惡事,它的結果就有善業、就有惡業。這個造作,佛在經上講得很細,造作範圍非常廣大、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納起來,歸納為身、口、意,這就全都包括了。身是身體的造作,你身體所作的,結的身業。第二個是言語,叫口業。第三個叫念頭,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咱們晚上睡覺,睡著了,身也不造業,口也不造業,念頭還造業,他會作夢,夢裡還造業。可見得意業,真是你睡著、睡醒它都不間斷,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可見得業是天天在造,不斷的在造,這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

只要你造業,你就有六道輪迴;如果你哪天不造業了,輪迴就沒有了,輪迴就超越了。佛跟我們所說其他的方法,就是其他的法門,要想超越輪迴必須要斷惑,就是要把業惑斷掉,你才能超越得了。業雖然多,佛也把它歸納起來,從事上歸納,就是從境界上去歸納,三界六道的業因就是見思煩惱。見是說見解,思是講思想,身、口不必說了,都包括在裡面。你的思想純正,你身口造作一定是正的,它不會邪的,身口的造作總是聽命於意,所以佛法在意業上非常著重。一個就是你見解的錯誤,一個是思想的錯誤,這叫見思煩惱,總共分為十大類,我們後面會討論到。必須把這個完全修正過來,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個事情,所以你依照大小乘佛法去修學,你在一生當中能夠將見思煩惱斷掉,就是把見解、思想完全修正過來,實在講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換句話說,要想得人天福報不難,這個確實很容易,不必佛來教導我們,世間的聖賢、世間的宗教家,他們的教導足夠了。可以叫我們來生還得人身,或者來生生到天上,天道比我們人道福報要大得太多了。但是要超越輪迴,真正究竟圓滿的解決問題,離開了佛法沒有第二個法門。佛實在講也就為這個事情出現在世間,世間人可以辦得到的,他決定不會來;世間人想辦辦不到,佛這才興起大慈大悲,出現在世間來幫助我們。

為什麼蕅益大師為我們抉擇念佛法門?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我們聽到這句話,我們這個心可以定下來了。為什麼?帶業我們才有指望,不帶業我們沒有指望。就是業障我們可以帶著去,可以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可以帶著去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就容易、就簡單了。如果不帶業,就難了。其他的法門沒有說帶業的,唯獨這個法門帶業,所以這個法門能叫一切眾生平等得度。

前些年在美國,有些人說到,淨宗帶業不能往生,必得要消業才能往生。這個說法確實震撼了全世界的念佛人,使許多念佛人都感到驚慌。我是在一九八四年,沈家楨居士請我到紐約去講經,我在洛杉磯轉機,在洛杉磯住了十天。那個時候周宣德老居士,我想這裡也有同修聽說過老居士的名字,周老居士在機場迎接我。見了我就告訴我,他說法師,現在有人說帶業不能往生,那怎么辦?我這幾十年佛不是白念了嗎?他說這個話說得非常嚴肅,態度非常的悲觀。我聽了之後我就告訴他,我說帶業不能往生,那就不要去了。他聽我說這個話,他也聽不懂什麼意思,他聽了覺得很茫然,兩個眼睛看著我。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如果帶業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孤家寡人一個,你去乾什麼?他還是沒聽懂,還是疑惑的眼光來看我。我就告訴他,我說老居士,那些說帶業不能往生的人查經,查了很多經都沒有帶業這個字樣。雖然沒有帶業這個字樣,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普賢,這都是《華嚴經》上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淨土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這個你知不知道?他說這我知道,《華嚴經》上讀過的。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那是不是業?他聽明白了,這才懂了。等覺菩薩去往生,帶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帶業去往生。那不帶業,不帶業就是阿彌陀佛一個人,除阿彌陀佛一個人之外,哪個不帶業?只是帶的多少不一樣。

所以西方淨土經裡面告訴我們,它有四土、三輩、九品,我說這個有沒有?他說這個有,《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都有。我說如果不帶業,哪來的三輩九品?四土、三輩、九品從哪兒來的?是從帶業帶的多少而分的。不帶業,決定沒有四土,決定沒有九品,應該完全是平等的。所以我說你放心,老實去念,決定往生,不要聽信這些話,動搖了自己的信念,那我們才吃虧上當了!可是說這些話的人在美國也很有地位,我們也不能得罪他,所以我後頭又補充了一句話。我說人家說消業也沒有說錯,為什麼?多消一點不就少帶一點,到那邊品位高一點,他也沒錯。所以我說這樣才能夠圓滿。所以,祖師大德遵循佛的教誨,教導我們在末法時期,大乘佛法當中修學這個法門,你決定成就。這是說這部經的圓滿,經的頓超。

「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佛講念佛往生的經有三部,《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跟這部《阿彌陀經》,我們稱之為「淨土三經」。這個三部經是專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方法、境界,古大德稱為「往生經」。後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又將《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兩種附在三經的後面,稱為「淨土五經」。我們今天所看到淨土五經,要曉得它的來歷,它是怎么來的。也可以說,這五樣東西是專門教導我們修學這個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經典裡面教給我們念佛方法很多,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四種,第一個叫實相念佛,第二個叫觀想念佛,第三叫觀像念佛,第四個叫持名念佛。這些方法都在《觀無量壽佛經》之中,持名念佛的方法也是在十六觀裡面。而淨土三經,大本的《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佛都教我們專門採取持名念佛的方法,可見得「持名念佛」釋迦牟尼佛非常重視。釋迦牟尼佛重視,實在講也就是一切諸佛都重視,所謂佛佛道同,都重視這個法門。

這個法門怎么好?好到什麼程度?確實一般人很不容易體會,如果要不是真正實學、真正契入這個境界,是沒有辦法說得出來的。古德當中,像善導、永明大師、蓮池、蕅益,確實給我們發揮得非常詳細、明了。但是我們自己業障深重,讀了這些書、聽了這些開示,依舊不能夠生起清淨的信心,這是我們自己的不幸。所以必須要善知識的開導、要善知識的提攜幫助,還得要自己真正下功夫、真正的修行,然後你才會體會得到,才能把它認識清楚。如果不是認真去修學,讀了、聽了,充其量也只是八識田裡面種一點善根而已,起不了作用,解決不了問題。希望同修們如果想真正在這一生當中改造自己,我們俗話講改造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人生,你能信、真正肯行,確實是不難做到的。人,每一個人確實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的?命運從業來的,你只要造業,業就是命運的來源。我們今天依照佛的教訓來修學,就是在業上面斷一切惡業、修一切善業,我們所得的結果當然就離開惡報而得到善果,所以這個確實是有理論依據的。

四種念佛法門裡面,最簡易的是「專持名號」,專是專心、專一,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去。名號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我們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這一句佛號決定不能離開。念的方法,你念六個字或者念四個字都可以,你大聲念也可以,小聲念也可以,不出聲,心裡默念也可以,要緊的是不能間斷,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個效果要多少時間才能看到?我告訴諸位,三個月到六個月就見到效果。可是你得要真乾,不真乾不行!什麼叫真乾?就是剛才我講這個三句,不懷疑、不間雜、不間斷。你真正做到這三句,那叫真念佛。我一面念佛一面還想別的事情,那叫夾雜,那就不專,那就得不到效果。念個幾句把佛號給忘掉、斷掉了,那也不行!佛號一斷掉,必定是兩個現象,一個是打妄想,一個是昏沉,昏沉是墮在無明裡面,什麼都不知道。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去念,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你的業障就消了。當然不是完全消,確實會消掉一部分,你自己會感覺到。感覺到什麼?第一個頭腦比從前清醒,以前常常糊裡糊塗的,現在不糊塗了,聰明了,顯得有智慧,這就不一樣,半年的時間就可以收效。心清淨了,從前妄想很多,現在妄想少了,心清淨,煩惱少,憂慮少,牽掛少,心比較定,比較清淨,比較有智慧。你真正用這個方法去訓練自己,真有效!這個裡面理論懂不懂沒有關係,理論懂當然好,不懂也可以做到,只要你真肯乾,依照這個方法它確實見效,而且見效得非常之快速。其他宗派法門裡頭,能夠在半年當中見效的不多,這個法門確實能有效果。

說「至穩當」,穩當怎么個說法?這必須對於聖賢人的教訓要有信心,知道他決定不欺騙我。佛教人不妄語,哪有自己欺騙別人的道理?不可能的,佛給我們講的話句句真實。念佛人不論是對於念佛的理論、經典通不通達,這個沒有關係,只要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發願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你立刻就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我們中國俗話說佛菩薩保佑,他確實就得到,這個穩當。第二,念佛的人只要依照這個原則,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功夫純熟的時候必定有不思議的感應,臨命終的時候,佛決定來接引。人在世間最大的福報是什麼?絕對不是財富,絕對不是長壽,世間人所求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場空。真正的福報是臨終的時候不生病,頭腦清醒,知道自己到哪裡去,這是真福報。古人達到這個境界的很多,現在也有不少。為什麼別人可以做到,我為什麼做不到?沒有別的,做到的人是真修。真修剛才講了,就是這三句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他真正做到了。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我們沒有照這三句話去做。

這些年來在台灣,我們見到念佛往生的,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這都不生病的,都曉得哪一天、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這四十年當中,走得這么樣自在、這么瀟灑的,在台灣總有二、三十個人;念佛往生瑞相的,超過五百人了。台灣這個地方確實是了不起的地方。在南洋、在新加坡、在馬來西亞,我這幾年去講經,那邊同修告訴我,某人走的時候打坐走的、預知時至的,我聽到的有五、六個。在美國這邊我也聽到過,甘老太太,你們很多同修都認識她,她現在距離遠了,她住在舊金山,晚上到這兒來聽經不方便。前幾年她告訴我,她有個親戚就是在美國往生的,是打坐走的。她說這個人平常看不出來,年歲大了,跟她兒女住在一起,在家照顧小孩、燒飯。走的那天,不知道什麼時候走的。因為每天早晨都是她燒早飯,這天早晨她沒有起來燒早飯,所以家裡人就開她的門。門打開之後,看到她老人家盤腿坐在床上,已經死了。更奇怪的,她把家裡兒女、媳婦、小孩的那些孝服,她一個一個人都做好了,都擺在她的床鋪邊上。她是什麼時候做的?一定是都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家人上班,她在家裡做這些孝服,後事她預備得整整齊齊的。可見得人家預知時至,走得那么瀟灑、那么自在,在美國往生的。

這些都是證據,基督教裡面講見證。我們佛法裡面,佛講經這是三轉法輪,第一個是給你講道理,第二個是講比喻,第三就是拿出證據來給你看。這些走的人都是證據,確實能到這么樣的自在。秘訣沒有別的,就是人家真正做到了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句佛號念到底。所以,這個法門是最穩當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更穩當的。

「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信、願、專持名號就是修學這個法門三個最重要的條件。你要真信,要真正願意到極樂世界去,真正願意見阿彌陀佛。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金剛經》是智慧,是高度的智慧,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聽到這個經文,讀到這個經文,但是從來沒有認真的去想過,所以這個境界你始終入不進去。如果你認真去想一想,人生在世確實是一場夢,不要以為到死的時候這才一場夢,其實天天都在作夢,時時刻刻都在作夢。絕不是到死了之後才是虛妄,眼前哪一樣不是虛妄的?哪一樁是真實的?決定找不到,這是實話。

你想前想後、想東想西、患得患失,都叫做妄想、執著。殊不知這些妄想、執著都不是真實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是要真正覺悟。真正覺悟、真正明白了,你才肯放下。這一放下,人就覺悟了,心就清淨了。不但在世法上一切法了不可得,連我們自己這個身也不可得,身要可得,為什麼要衰老?為什麼要病?身要真的是自己,那應當年年十八,應當長生不老,那才是真的。它天天在起變化,剎那剎那在變化,哪是真的?沒有一法是真的。人與人之相處,人與這個世間相處,諸位要曉得那是一個「緣」字。緣聚散無常,緣聚的時候不要歡喜,假的,緣散的時候也不要悲哀,緣散那是正常的,本來就如是,都在一個緣。所以,佛法講這個世界叫「緣生法」,因緣生法。凡是因緣生法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佛把真相給我們說明了。我們要明白這個真相的究竟,那就要自己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智慧怎樣才能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那是最快速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我們才能將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了。所以,諸佛祖師教給我們修學淨土這三個重要的條件。再看底下一段。

「是故淨土三經並行於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豈非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也哉。」到這裡是一段。三經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佛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這個法門雖然沒有人問,釋迦牟尼佛觀察眾生機緣成熟。當然不是都成熟,是這一個地區眾生有一些機緣成熟的。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到過,這個機緣成熟是非常的稀有。依照《無量壽經》上的說法,那是這個眾生在過去無量劫以來修積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當中成熟。為什麼?他才能夠相信這個法門,才能夠接受這個法門。如果不是無量劫善根福德的成熟,他縱然聽到這個法門、接觸到這個法門,他也不能完全相信,也不能認真去修學。換句話說,他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這就是沒有成熟的人。真正成熟的人,一接觸、一接受,他就真正會做到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只要做到這個樣子,這個人就是善根成熟的人。善根成熟的人,就是他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換句話說,就是他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作佛,這還得了!所以這個法門我們縱然勸一切人,一切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你不必灰心,也不必去責怪他。為什麼?不能怪的,他善根不成熟,佛都幫不上忙,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怎么能幫得上忙?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必須他多生多劫的善根成熟。第二個就是十方如來以本願威神的力量,冥冥當中加持他,所以他能信、能願、能行。

這是三經,現在是五經,雖然並行於世,可是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為日課。這個在我們中國佛教非常普遍,幾乎包括禪宗都不例外,我們看到《禪門日誦》,就是禪宗的課誦本,他晚課也念《阿彌陀經》。有一些禪宗裡面,他是逢單日念《阿彌陀經》,逢雙日念八十八佛,他們晚課是這個作法,可見得對於《彌陀經》相當重視。重視的原因就是「有見於持名一法,普被三根」。這個三根,根是根性,大別的區分是將一切眾生的根性分為上、中、下三等。而這個法門,所有一切根性都能修,不同於其他法門。譬如說在中國的禪宗,禪宗只有上根的人才有資格修,中下根性沒有分。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講得很清楚,他說他所接引的人,就是他教的對象,是上上乘人,比大乘還要高。六祖講神秀所接引的是大乘人,他所接引的是上上乘人,這就說明禪宗必須要上根的根器才能夠修學,能不能成就那還沒有把握。教下,像華嚴、天台、法相、三論這些宗派,他們的對象是上、中根性的人。大概上根利智修學這些法門都有相當的成就,中等根性的成就就要差很多了,下根可以說沒有分,得不到利益。唯獨這個法門,上、中、下三根,所謂是不認識字的老太太、老公公,他修這個法門一樣也能往生,一樣也開智慧,這是真實的。所以古人說,「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總堪修」,男女老少統統都有分,統統都可以修。

《華嚴經》裡面文殊、普賢發願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代表上上根人。《往生傳》裡面記載著衡州的王打鐵,衡州就是我們現在的湖南衡陽,衡山、衡陽一帶念佛的人很多,受王打鐵的影響。鐵匠,不認識字,一家四口,太太、兩個小孩,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有生活,所以非常的辛苦。他是遇到一個法師,一個出家人,從他打鐵的鋪子經過,他看到很感動,請這個出家人到鐵匠鋪來坐一下,供養他一杯茶。向他請教,他說我生活太苦,有沒有方法叫我離苦得樂?這個法師就勸他念阿彌陀佛,他說你只要好好的念,一定有好處。他就真聽話,從此以後打鐵,錘子打下去,阿彌陀佛,提上來,阿彌陀佛。那個風箱,推進去,阿彌陀佛,拉出來,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念得非常勤快。他的太太就問他,她說你打鐵這么辛苦,再念阿彌陀佛不是更辛苦?他說不會,我從前很辛苦,現在念阿彌陀佛,不覺得辛苦了。這個樣念了三年。那一天他往生的時候,他不認識字,他居然說了一首偈子,他說「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他鐵錘打一下下去,他就在那兒站著往生了,他是站著走的,他不生病。街坊鄰居大家看到非常受感動,看到他這么走法,這是非常的難得。像這一類的,這是我們講的下根之人、下愚之人,沒有受過教育、沒有讀過書的。他臨走說一首偈,可見得他開智慧了,他確實破迷開悟,他是開悟之後走的,走得那么瀟灑、走得那么自在。

我是在民國五十七年,台南將軍鄉有個老太太站著往生的,也是預知時至。我是好像去年還是前年到高雄,在高雄講演提到這樁事情,聽眾當中就有好幾位來告訴我,他說他們都知道。在台北,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瑞相就更不可思議了。那一天他走的時候,甘老居士在場,在現場參加他的法會。老居士八十多歲,跟大家講經講了一個半鐘點,苦口婆心的勸導大家好好的認真的念佛,講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為他八十多歲,講一個半鐘點講太累了,以為他要回家休息了。哪裡曉得他老人家下了講台,在講堂旁邊有個小客廳,他在沙發上一坐就走了。你看多自在!他是差不多兩個月以前就曉得了,得空的時候他去看看老朋友,見最後一次面,辭行。那一天晚上參加法會的時候,那時候台北還沒有計程車,有三輪車。他跟太太坐三輪車參加法會,跟他太太商量,因為他有幾個兒女都在美國,就是老夫妻兩個住在一起。他跟太太商量,他說我要往生了,你會不會寂寞?他太太說,你能往生那太好了!我不會寂寞。一口就答應了。就是那天的事情,沒有想到他講完了之後,下了台他真走了。預知時至,真走得瀟灑自在!這是我們在台北市親眼看到的。這是說的普被三根。

「攝」就是包括,「事理以無遺」,念佛有事念、有理念,理是把這個道理、方法統統明了,所以說理論、方法、境界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理念,他當然專心。第二種是事念。就是理論不曉得、不明白,境界也不清楚,但是看到別人這樣做有好處,自己就跟著去做,這叫事念。事念念到心地清淨的時候,智慧自然開了,所以從事念以後一定會進入到理念。理論雖然通達明白,這一句佛號決定不間斷,這就是理念不能離開事念。

「統宗教而無外」,宗是指禪宗,教是指教下,禪宗以外其他九個宗都叫做教。所以我們佛門裡面稱宗教,跟我們現在社會上稱宗教意義完全不相同。佛門這個「宗教」是我們自己有十個宗派,十個宗派,禪宗教學法跟其他九個宗派教學方法不相同,它是很特別的,所謂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換句話說,禪宗沒有教科書,其他九個宗派都有課本,都有層次,按部就班的教學。所以就把他分為宗門跟教下,是兩種完全不相同的方法。雖然方法不相同,目標是相同的,這個諸位要記住,目標相同,方向是相同的,只是方法不相同而已。念佛法門,宗、教統統包括在裡面,所以說是統宗教而無外。尤為不可思議,是我們言語、心思都達不到的境界。

(第三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3

「古來註疏,代不乏人,世遠就湮,所存無幾,雲棲和尚著為疏鈔,廣大精微,幽溪師伯述圓中鈔,高深洪博,蓋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彌陀經》在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是弘揚最為普遍的一部經典,前面曾經跟諸位略略介紹過。因此註解這部經典的人也就很多,每個朝代都有許多人註解,但是這些註解能夠流傳下來的不多,也就是說失傳的很多。現在我們研究《阿彌陀經》,可以說從古今註解裡面最具權威的三種注子,這是從明末清初以來幾乎為佛門裡面公認的。第一個就是蓮池大師的《疏鈔》,這個地方稱他作雲棲和尚。蕅益大師是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也就是說蓮池大師雖然不在了、往生了,但是蕅益大師還是依蓮池為老師,向他學習。蓮池不在世了,怎么個學習法?蓮池大師的著作存在。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遵照蓮池大師的教誨去修行,這就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謂的私淑弟子。他學得非常成功,所以蓮池是淨土宗一代祖師,他也是一代祖師。確實很類似儒家的孔孟相彷佛,我們曉得孟子是學孔老夫子學得很像,也是孔老夫子不在世,蕅益大師也採取孟夫子的方法。

蓮池大師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叫「疏鈔」,他是先作的疏,疏就是註解經的。以後看看他這個註解注得太深了,在當時沒有問題,怕後世大家對他這個註解不太容易體會,於是就再作鈔,鈔就是註解疏的;換句話說,是註解的註解,我們稱之為《疏鈔》。疏跟鈔都是蓮池大師自己作的,這個註解在台灣流通非常廣泛。我們圖書館不但印了《疏鈔》流通,而且還將古德法師的《演義》也印出來,現在我們將《疏鈔》跟《演義》會合起來,會合起來精裝印成一本,我們讀起來就更方便。「演義」是疏鈔的註解,換句話說,疏是註解經的,鈔是註解疏的,演義是註解鈔的,這是三重註解。古德法師是蓮池大師的學生,我們中國俗話說徒弟,蓮池大師的徒弟,而且是蓮池大師的侍者,就是照顧大師日常生活的這么一個人。蓮池大師的東西能夠傳下來,得力於古德法師,他把它印出來流通於後世。《疏鈔演義》我們在台北曾經講過一次,我第一次是在蓮友念佛團,將《疏鈔》講過一遍。第二次是景美華藏圖書館成立,我將《疏鈔演義》講過一遍,我們留的有錄音帶,一共有三百三十五個帶子,可見這個內容確實是非常的豐富。蕅益大師讚嘆「廣大精微」,這四個字用得非常恰當。

「幽溪」是地名,是天台山幽溪高明寺傳燈法師。這位老和尚跟蕅益大師的師父是師兄弟,所以蕅益大師稱他作師伯,他晚年專修淨宗,專弘淨宗。這個老和尚感應不可思議,每一次升座講《彌陀經》都感應到天樂鳴空,大眾都聽到,聽經的大眾都聽到。他有個註解叫《圓中鈔》,諸位要記住,凡是鈔都是解釋疏的。疏不是他作的,是元朝時候大佑法師作的,大佑法師有個《阿彌陀經略解》,就是簡單的解釋。他就用這個《略解》再加以註解,所以他叫鈔,鈔就是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流通的分量不多,台中蓮社曾經印過,我這個地方還有一本,《圓中鈔》。他取「圓中」這個意思是取「圓融中道」之理,以天台家真、俗、中三觀來註解大佑法師的《略解》,所以稱之為《圓中鈔》。

大師讚嘆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分量不多,它的分量幾乎跟《要解》相彷佛,不算很多。他讚嘆道「高深洪博」,換句話說,《疏鈔》太多了,也就是太繁瑣,《圓中鈔》太深了,因此都不便於初學。所以他底下說,「特以文富義繁,邊涯莫測」,這是說蓮池大師跟幽溪大師的他們兩個人的註解,「或致初機淺識,信願難階」。或者是,這不是肯定的詞,或者有一些初學的、程度淺的人,這兩種註解他不能夠得利益;換句話說,依這個註解生起信心,發願求生淨土是比較上困難的。他這就是敘說他為什麼要注《要解》,這就把他注《要解》的原因說出來。「故復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與二翁競異,亦不必與二翁強同。」這個說明他自己非常的謙虛,意思就是說,也不顧自己平庸、愚魯,這是大師謙虛的話,「弗揣」就是不顧,我也顧不了這么多。為了便利於初學,程度比較淺的人,所以他再做《要解》。

「不敢與二翁競異」,二翁就是指的蓮池大師跟幽溪大師,但是也沒有必要勉強跟他們所說的完全相同。為什麼?他下面有個比喻,他說「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縱皆不盡廬山真境,要不失為各各親見廬山而已」。這句話含義非常之深。他這個話是個雙關語,看起來很客氣、很謙虛,實際上已經把他自己修證的境界給我們透露了訊息。橫看成嶺,側看成峰,這個話本來是蘇東坡遊覽江西廬山時候寫的一首詩。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蘇東坡寫的一首詩,他在此地引用。這個引用,他的意思就是他確實是見到廬山真面目了。蓮池大師見到了,幽溪大師也見到了,他自己也見到了。這個意義就是告訴我們,他是真正親證西方淨土,而為我們來說《要解》。縱然說法跟前面兩位大師都不同,可是是真實的,決定不是猜測的,是自己親證的境界。下面,序文到此地就介紹完了,後面是五重玄義。

這是依天台家的講經的方法,注經、講經,天台都用五重玄義。玄義就是經中玄妙的義理,在沒有講經之前先把它說出來,換句話說,沒有講全部的經文,先把全經大意做個綜合的介紹,就是這個意思。使我們以很短的時間,對於全經概要能夠瞭然於胸,這樣才能生起歡喜心來深入研究經文,不至於茫然而沒有頭緒。天台家用五個段落,就是用五段的方法來介紹概要。而賢首,就是華嚴宗,它介紹一部大經的玄義,用的方法比天台家要繁瑣,它是用十個段落,叫十門開啟。當然十個段落比五個段落就要繁瑣太多了,所以自古以來,縱然不是學天台的,他講經、注經都喜歡用天台的方法。蕅益大師年輕時候學天台的,所以他的東西幾乎完全採取天台的方式。

天台叫五重玄義,就是五個段落。這五個段落,第一個就是解釋經題,像一篇文章一樣,先要講解文章的題目。第二是辨體。辨體的意思就是說這部經它的理論依據,佛是根據什麼說出來的,如果這個依據我們不明了,信心就很難建立。假如我們明白佛所講的這部經,確實是根據一個真實、完全的理論,我們就信得過了,他不是隨便說的。所以第二個段落非常重要,說明他的理論依據。第三個段落叫明宗。所以第二這是起信,幫助我們建立信心,我們有了信心,我們要怎樣來修學?明宗是講這部經的宗旨,也就是講修學的方法、修學的綱領。我們掌握到了,才真正能夠用功,真正知道怎樣的修學,自己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第四是論用。宗是修因,用就是結果,我們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將來會得什麼樣的結果,這一定要知道,也就是說我們學了這部經有什麼用處?所謂學以致用,可見得佛法跟一般的玄學確實不一樣,學了一定有用處。大家都知道念阿彌陀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好像這個用處都是死了以後才能有的,現在沒有,這是錯誤的。現在要得不到好處,將來的利益就太渺茫了。所以我們在這個經典裡面所學習,真實的受用就在現前,現前就可以得到。

最後一段叫判教。判教是我們中國祖師大德將釋迦牟尼佛這么多的經論,給它做個分類、做個整理,使它淺深有一個次第,就是這部經適合哪一類的根性人來學習。根性有上、中、下三等根性,或者是初學,或者是老修,好像排課程一樣,應該排在第幾個學年,判教是有這個意思。這就是用這五個段落,將這部經的概要為我們介紹出來。下面這是第一個段落,解釋經題。

「第一釋名,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我們現在採取的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所翻譯的,羅什大師翻譯這個本子叫《佛說阿彌陀經》。「佛說」,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佛,所以題裡面是娑婆世界跟西方世界兩個人的名字,它是以人名為經題。下面這就解釋,「佛者,此土能說之教主,即釋迦牟尼,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以先覺覺後覺,無法不知,無法不見者也」。他的註解確實是簡單,也很容易明了。他解釋佛字,佛說這個佛,此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能說的教主,教是教學,主是主講之人,是在這個講座裡面主講的人。所以這個「教主」我們不要錯會了意思,這是教學的主席,是主講人,就是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的歷史我們在此地都省略掉了,不要在這裡耽誤時間。諸位在許多傳記或是經本註解裡面都能夠看得到,我們也把他省掉,釋迦牟尼。釋迦牟尼這個名號,我們在前面都曾經介紹過。諸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都是度眾生的教學宗旨,用這個來做名號。娑婆世界的人當然毛病很多,在許多毛病裡面,哪一個毛病最嚴重,最嚴重的要先對治,這特別標榜在此地。我們世界眾生普遍的,第一個就是缺少慈悲心,自私自利,這是大病。所以佛在這個世間教學就要用「釋迦」,釋迦翻成中國的意思叫「能仁」,能夠仁慈。第二個,我們這個世間人心不清淨,所謂是妄想太多、昏沉太多,所以名號上用個「牟尼」,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清淨心,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是這個意思。能仁是仁慈的意思,我們今天講博愛、講慈悲。博愛也是佛經裡面的,諸位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裡面就有博愛,所以博愛這兩個字出自於《無量壽經》。這都是釋迦的含義。釋迦牟尼是印度話,是梵語,它的含義就是仁慈跟清淨的意思。

這是我們眾生的大病,佛提出這個教學的宗旨,讓我們時時刻刻警覺到,提醒自己。像我們一般不是修淨土的,念佛都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就是提醒自己對人要慈悲,對自己要清淨,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念這個佛的名號,如果不知道它的含義,裡面沒有觀照的功夫,這個觀照就是沒有提醒自己的意念,那么這個名號是白念了,這個名號沒有意義。一定要曉得名號的含義,使我們念這句名號就是喚醒自己,把自己本性裡面的大慈悲心念出來,把自己本有的清淨心念出來,這就是釋迦牟尼的意思。

釋迦乘大悲願力,生五濁惡世,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我們為什麼要來?來了乾什麼的?你們同修們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從小到現在有沒有發生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到這個世間來?來了乾什麼的?這是個大問題!我告訴諸位同修,我在十三、四歲時就有這個問題,常常這個問題會想想幾個月。來乾什麼的?可是想了很久都得不到答案,那個答案也不是真實的。到接觸佛法之後,我們才真正明白那是一回什麼事情。佛告訴我們,凡夫在六道裡面,現在我們生到人道,人生是酬業的。你怎么來的?你是酬償業報而來的。佛給我們說這么一句話,我們想一想果然不錯,人生是酬業而來,是幹這個而來的。你過去造的善業,你這一生就很享福,一生稱心如意,你得的是善果;如果過去做的業不善,我們這一生生活得就很痛苦,事事都不順心,都不稱意。換句話說,就是講的因果報應,這才是真正的事實真相。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所謂是心安理得了。這個道理搞清楚,事實搞明白,我心安了,不再怨天尤人。所以命裡頭是富貴的,就安於富貴;命中是貧賤的,安於貧賤。為什麼?事實真相搞清楚,心就安了,心一安,人就定了,定就生智慧。生智慧才能夠改造命運,才能夠轉移命運,這是事實。我們雖然過去世造的有業,這一世受報,沒有關係,真正明白之後,我現在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我縱然有惡報,惡報很快就報盡了,我的善業能夠增長,這個善的福不要等到來生,這一生就現前。

諸位讀《了凡四訓》,像了凡先生一樣的修學成就的人,在中國歷代不知道有多少,沒有寫書留下來而已,袁了凡是寫出來了。沒有寫的人多,寫的人太少了。他是寫給他兒子,教導他孩子們的,否則的話,他也不會把這個事情在社會上宣揚。了凡先生改過自新、斷惡修善,把他一生的命運整個轉過來。佛在經典裡面講得比他說的更詳細、更透徹,佛家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過去初學佛,我的老師章嘉大師就教給我,他告訴我,他說求,一定要明理,要懂理論,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沒有不感應的,沒有求不到的。你求,求不到,求不到是當中有障礙,你把這個障礙去掉,就有求必應了。我們讀這部經,這部經裡面教我們所求的,真是至高無上,教我們求成佛。成佛都能求得到,世間什麼名聞利養、功名富貴、什麼長壽,這叫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這太容易了!最難是成佛、成菩薩,這個難。這都能求到,其他的哪個求不到?

所以一定要明理,要懂道理、要懂方法。如理如法的去求,這樣才能夠把我們這個業報身,我們現在每個人叫業報身,換句話說,你被命運控制住,這叫業報身。學佛了,第一個好處,你要把業報身轉變成願力身,如果不能在這個地方轉變過來,我們佛就叫白學了。轉成願力身就是乘願再來,我這業報身就報了了,而今而後,我這個身是願力來的,就跟釋迦牟尼佛乘大悲願力。這是講我們學佛現前得到的好處,現前得到的利益。大悲是對一切眾生,從前業報身念念為自己,事事都為自己,起心動念都是想到自己的利益,為個人、為家庭,這是業報。從今之後我們明白了,我們起心動念念念為一切眾生,再不為自己,為眾生。念念為佛法,怎么叫為佛法?我們了解,佛法是世間至善圓滿的教育,如何將佛教育在這個世間推廣,在這個世間發揚光大,使一切眾生都有機會接觸到佛教育,都有機緣接受佛教育、修學佛教育,這就是把業力轉變成願力。

底下說的「五濁惡世」,我們在過去,在經文上讀到這一句,體會並不深刻。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講這部經的時候,如果不是大智慧的人,對於釋迦牟尼佛這句話,在我想很難體會。但是今天提到這個話,我想我們每一位同學都能夠有相當程度的領會。為什麼?濁就是污染,我們今天講環境的污染,在這個地球上已經相當嚴重了,所以每一個國家、地區的政府都提倡環保,為什麼?污染太嚴重了。濁就是濁污,就是染污。惡是造惡業,人心不善,身造殺盜淫,口是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是貪瞋痴。確實,現在社會人心存在著十惡的逐漸逐漸多起來了,這不是個好現象,這是惡世,這是個苦難的世界。

釋迦牟尼佛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大願,他要生在這個時代、生在這個地區,幫助我們脫離苦海,幫助我們超越輪迴。他是先覺之人,他是徹底覺悟,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他來教導我們。我們是後覺,聽了佛的教誨,我們漸漸明白,漸漸的覺悟了。先覺是佛,後覺是菩薩,我們真正覺悟、明白了,依照佛的方法來修行就是菩薩。特別是修學這個法門,這是大乘法門,你看《無量壽經》,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一開端「佛說大乘」,所以這部經是大乘,大乘菩薩所修的。你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真正發心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就是菩薩,你就當得起這個後覺了。佛是先覺,幫助我們開悟。「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這兩句話是稱佛大覺究竟圓滿的境界,也是我們修學最後要獲得的境界。我們也要像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要做到無法不知,無法不見,那我們自己也就成佛了。這是把「佛」這個字簡單的介紹出來。

下面是經題上第二個字「說」,佛說,這是釋迦牟尼佛說。「說者,悅所懷也。」懷是胸懷,心裏面歡喜,叫悅所懷。「佛以度生為懷」,諸佛如來他心裡想的什麼?念的什麼?心裡頭念念沒有別的,念念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快快成佛,跟自己完全一樣,那佛就歡喜,就滿他的心愿。所以佛是以度生為懷,這個地方是我們第一要學習的。我們剛才不是說了嗎?轉業力為願力,如果我們心愿跟佛的心愿相同,這個願力大,業力立刻就轉掉,就擺脫掉了,擺脫得乾乾淨淨。換句話說,念頭一轉我們這個人就變了,從前是六道裡頭的眾生,現在變成菩薩,變成了法界的法身大士,念頭一變就轉過來。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轉?你肯不肯變?這個心一變就轉過來。一定要以度生為懷,念念幫助眾生,不要想自己,要想眾生。怎樣把佛法這樣美好的教育、圓滿的教育,介紹給一切眾生,推薦給一切眾生。你真的發這個願,你跟諸佛如來就同願、同德、同行了。

「眾生成佛機熟」,這句話確實過去祖師大德講經說法沒說過,註解裡頭也沒看到過。我們看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裡頭都沒有這個說法,他很難得,真的把佛的心愿說出來。可見得這個法門不可思議,眾生成佛機熟。這個法門是什麼?這個法門是叫眾生成佛的法門,如果你成佛的機緣沒有成熟,說這個法門你不能接受、你也不相信,沒得用,那佛就不說了。佛說這個法門,是看到你現在成佛的機會到了,所以他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你,你依照這個法門去修,你這一生就成佛。你想想看,還有哪一樁事情能夠使佛比這個更歡喜,沒有了。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的,《無量壽經》的發起序裡面,阿難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容光煥發,他跟他那么多年,從來沒有看到今天精神這么好、容光這么好。什麼原因?是講《無量壽經》的機會到了。講《無量壽經》的機會到了,也就是看看大眾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佛的歡喜是從來沒有見到過的這樣的歡喜。這一句難得,蕅益大師為我們道破,他確實是親見到這個境界。

「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你的機緣不成熟,佛說這個法沒用處。你的機緣熟了,什麼叫熟?你一聽就懂,這是成熟了。你一聽就相信,你一聽就肯修、就肯乾,這個人機緣成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永遠脫離輪迴。換句話說,現在這個身還在,這個身就是佛經上講的叫最後身。我們在六道裡頭生死輪迴無量劫,不曉得輪迴多少次,下一次沒有了,下一次超越輪迴了。所以現在這個身,在六道裡頭就叫做最後身,超越六道輪迴了。這是說難信法,令究竟脫,究竟脫是成佛,脫是解脫,究竟的解脫。為什麼?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不是第二生去的,這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的時候沒有斷氣,人是活人,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我們這個佛像是接引相,佛垂手來接你。來接引,我們跟佛走了,所以是活著去的。跟佛走了才斷氣,不是死了以後才往生的,諸位同修一定要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死了以後走的,這人死了才是第二生,這個不是的,是當生。

所以,念佛念得功夫好的人能夠預知時至,自己曉得什麼時候佛來接引我,自己知道。不生病,走的時候歡歡喜喜、快快樂樂,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那多自在!倓虛法師在佛七開示裡面跟我們說過,他說他一生當中親眼看到念佛臨終不生病,自在往生的,就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他看到二十多個人,聽說的就太多了,數字就記不清楚了。親眼看到的。你看《念佛論》裡面講的三個人,多自在!極樂寺的修無師、山東的鄭錫賓居士、青島的一個拉黃包車的太太張氏,那是坐著往生的。這是他親眼所見的,他是青島湛山寺的住持。

這個法門是真正不死的法門,你是活著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一樣無量壽,一生圓成佛道,成的是究竟圓滿佛。所以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佛法,你說真正相信、真正肯修,這個人的福報有多大!我們六道當中任何一個人,不要說人間帝王,天王也不行,也比不上他。在《無量壽經》上我們讀過,真正成佛機緣成熟的人,是過去無量劫來你所修行的善根成熟,現前得到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的加持,使你接觸到這個法門立刻就能解、能信、能願、能行,這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珍惜,決定不能在這一生當中空過,那就太可惜了!這是悅字。

《要解》裡面告訴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修什麼方法成佛的?這也是古來大德沒有提醒過我們,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提醒我們,這個就在《彌陀經》上。《彌陀經》上說,佛告訴舍利弗尊者說,「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講的「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念阿彌陀佛,修這個法門成佛的。原來就出在這個經,這部經我們天天念它,我們疏忽掉了,大師這一點醒,我們才明了。「說此難信之法」,難信之法就是持名念佛的方法。所以佛是念佛成佛的,佛把念佛成佛這個方法教給我們,一定我們自己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佛這一點醒我們,我們立刻就得到受用。這把「說」字介紹出來了。下面是「阿彌陀」。

「阿彌陀,所說彼土之導師」,彼土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以四十八願,接信願念佛眾生生極樂世界,永階不退者也」。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在《無量壽經》裡面,我們讀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知道他四十八願是怎么來的,去年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都跟諸位報告過,願願都是引接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所讚嘆的,為什麼一切諸佛都讚嘆?因為一切諸佛都有一個共同的大願,就是度眾生成佛道。雖然有這個大願,但是事實上幫助眾生困難重重。就是眾生根性不一樣,嗜好不相同,所以是用的無量無邊的法門,四弘誓願里說「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是用無量法門來度無量眾生。

就沒有想到,阿彌陀佛那真是叫高度的智慧,太巧妙了,他用一個法門就普度一切眾生,所以令一切諸佛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讚嘆!佛佛道同,諸佛如來不像我們凡夫,凡夫看到你有個好法門,我嫉妒你,想方法障礙你,這是凡夫。諸佛不一樣,你這個法門好,我們大家都捧你,把我的學生也都送給你,諸佛如來是這樣的。所以一切諸佛如來都把自己這些學生,統統都介紹、推薦到西方極樂世界。像我們的老師釋迦牟尼佛一樣,我們為什麼不念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勸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道理。阿彌陀佛那個法門好,釋迦牟尼佛也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釋迦牟尼佛既然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例外的,統統都分享阿彌陀佛的成就。都勸一切眾生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西方世界就無比的殊勝莊嚴了。

西方世界怎么去?條件太簡單了,就這三個字,信、願、念佛。你真的相信了,願是你真肯去,真正想去、真正肯去,只要你一天到晚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了。你看這么容易,這么簡單!你只要專心修學,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一定來接引你,這是他的本願。四十八願裡面我們看到,我們這個業報之身快要報完的時候,他就來接引我們。永階不退,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在一切諸佛剎土修行都是進進退退的,所以修行的時間很長,很難成就。西方世界最大的長處,就是決定沒有退轉。這個世界就好比是諸佛如來在法界裡頭辦的一個大學,阿彌陀佛是校長。諸佛如來勸大家都到這個學校裡面去求學,到了這個學校只有升級,沒有留級,沒有退學的,你說這個學校多好!升級,經上也說得很有道理,有人升得很快,有人升得比較慢一點,那是你個人到西方極樂世界用功勤惰的關係。你很勤奮、很認真,你就很快速的往上提升;你要是稍微懈怠一點,你的進度就比較慢一點。但是絕對是進步,不會有退步的,只是進得快慢而已,這么好的一個地方。

「不退轉」,佛在大乘經里給我們講了有三種,第一個叫位不退,第二種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在我們這個世界,這三種不退地位不相同。第一種位不退,小乘要證得初果,這就是聖人了,我們稱聖人,那就不是凡夫;換句話說,他不會退到凡夫位,這叫位不退。但是往上提升相當困難,時間很長,也很緩慢。第二種叫行不退,這是大乘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教化眾生,他不會退轉到小乘,所以叫行不退。第三種叫念不退,是念念都趣向無上菩提。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樣的菩薩才是念不退。

我們念佛的人很奇怪,什麼奇怪?你只要真正相信,真正發願,一天到晚念這句阿彌陀佛,這三種不退都在其中,這個妙!我們是凡夫,我們連小乘須陀洹都比不上,小乘須陀洹才位不退,我們是凡夫,居然這一句阿彌陀佛堅定的信願,這三種不退我們現前就得到,你說這個奇妙!這個法門真正叫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現在就得三不退,到極樂世界還有問題嗎?當然是圓證三不退,這三種不退同時證得的。特別是講我們現前凡夫,三種不退現前得到的,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可以做到,這是很不可思議的,真的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能夠相信,不容易!真正是過去無量劫來的善根,現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是這樣,真的我們沒辦法相信。下面解釋阿彌陀。

「梵語阿彌陀,此雲無量壽,亦云無量光。」光跟壽是釋迦牟尼佛在經文裡面給我們解釋的。其實阿彌陀是梵語,是梵音音譯過來的,依照這個字的意思就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就是無量。無量是指一切一切統統都是無量的,佛用兩個字來代表,用一個壽,用一個光。壽也就是代表了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是代表了空間,光明遍照。無量的時空裡面,所包含一切的萬事萬法統統是無量的,這才是阿彌陀的本意。佛不用時空,用壽跟光,意思就更深、更遠。壽是壽命,所以佛說了,無量功德裡面壽命是第一德,如果要沒有壽命,那就是無量的光明,像底下講的功德、神通、道力、種種莊嚴,沒有壽命,不全落空了?一切的無量都落空了。所以,壽命是所有無量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你有無量的壽命,底下的一切無量你才能夠享受,你才真正能夠得到。所以把壽命擺在第一,無量壽,諸位要曉得,不只是壽命無量,一切都無量。光是光明,光明代表智慧。

所以底下講,「要之」,這是舉幾個例子來說,說不盡。「功德」,什麼叫功?什麼叫德?這兩個字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決定不可以誤會。功是功夫,功是功行,這個字念去聲,也就是講修行,修行是功夫。德是講的果報,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耕耘是功,收穫就是德。這個「德」跟得到的「得」是一個意思,就是得失的得,是同一個意義。你有功夫,你一定就有收穫。這種功夫是真實的修行,譬如我們持戒,這是功,你一定得定,因戒生定,定就是德。修定又是功,定能開慧,開智慧就是德。智慧開了能破無明、能斷煩惱,自己能成就無上菩提涅盤,那就是德。所以,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像我們做一點善事,出錢出力做一點善事,那是屬於福德。福德所得的果報叫人天福報,人天福報不能超越輪迴。功德可以超越輪迴,可以脫離三界,福德不行。六祖大師在《壇經》上也說得很明白,生死大事,福不能救,福德沒有用處。

像過去我們中國梁武帝的時代,梁武帝學佛的人都知道他,他是虔誠的佛弟子,對於佛教非常擁護。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威力,他在位的時候替佛教建造了四百八十座的寺院,幫助許多想出家的人,他都幫助他,都發願供養他,所以度很多人出家。那時候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拜訪梁武帝。梁武帝就向他誇耀,你看我做了多少功德,我的功德大不大?建了四百八十個大道場,度了幾十萬人學佛。達摩祖師是很老實的人,聽了之後搖搖頭,「並無功德」。一盆涼水澆在梁武帝頭上,梁武帝聽了很生氣,話不投機,算了,也不護持他,搞得達摩跑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沒人理他。假如梁武帝要問他,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一定點頭,很大很大。那做的是福報,人天福報,不是功德。所以諸位,功德跟福德一定要分清楚。

福德可以分給別人享,譬如說我有房子,我房子可以送給你,我有車,車也可以送給你坐。可是我的定功、我的智慧沒有辦法送給你,我的才藝沒有辦法給你,那是你的德。所以功德沒有辦法給人,福德可以分給人共享。功德一定要自己修,別人不能代替,你的功德也沒有辦法分給人,這個要知道,功德跟福報要辨別清楚。你自己確實成就了戒、定、智慧、無量的才藝德能。「智慧,神通」,神通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能力,通是通達的意思,是沒有障礙,通達。神是神奇莫測,別人想不到的,你會,你去做樣樣都沒有障礙,樣樣都做得盡善盡美。像今天西方一些科學家發明許多這些科技,在佛法裡面講都叫神通,他對於光、對於電,對於這些東西他都能通達,這是一般人看起來非常神奇的。神通是這個意思,用今天來講就是技術能力。

「道力」,道力是講他修養的功夫,今天來說是講修養功夫,在佛法是講戒定慧的能力。「依正」,「依」是他的生活環境的享受,「正報」是身體,你身體健康長壽,有充沛的體力,「依報」是他生活環境非常之美好。「莊嚴」就是我們講的真善美慧。「說法」,他有智慧,他有非常好的教學方法,使聽的人很容易明了、很歡喜的接受,這是教學法的善巧。「化度」,「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幫助人,協助別人,「化」就是幫助他變化氣質,幫助他化凡成聖。這是從教學的效果上來說,如果教學不能產生變化,這個教學的目的沒有辦法達到。譬如我們剛才講的,我們必須要把業力變化成願力,我們就真的得受用,我們這一課就沒有白學。這是略舉幾條,總而言之「一一無量」。

要是和前面讚美佛的那個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阿彌陀的意思。所以其他一般宗教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就是這個意思。這是我們佛法修學最高的目標,就是要在宇宙人生當中確實能做到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4

請掀開經本,第三面,倒數第四行。

「一切金口,通名為經,對上五字,是通別合為題也。」金口是對佛的讚嘆,佛親口所說的,後來的人都尊稱為經典。其實佛經是有五種人說,不一定完全都是佛說的,但是除佛自己親說的之外,其他的四種人,就是佛的弟子,有仙人、變化人。他們所說的必須要得到佛的印證,也就是得到佛的同意,這都能稱之為經。由此可知,佛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它是講理的,它不是專制的,只要與事實真相相吻合的,不是佛說的佛也承認,他說的跟我的意思、看法、想法完全相同,等於就是佛說的。通常在佛法裡面叫「法印」,因為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印是表信的,所以叫印信。你看政府機關出的公文,上面一定要蓋上印,這個印就是表信的。佛的法印不是有一個形相的,要明了它真正的含義。一切大乘法以「實相」為法印,什麼叫實相?就是事實真相,佛所說的一切大乘經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菩薩或者佛的弟子,乃至於外道,他所說的也是事實真相,佛就會同意,佛可以稱它也是經典。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本經是佛親自所說的,當然是更沒有問題了。

「佛說阿彌陀」這五個字叫別題。別是差別,跟其他經的名字不一樣,在一切經裡面只有這部經叫做「佛說阿彌陀」。底下一個字叫通題,只要是佛說的都稱為經,所以「經」這個字是通題。譬如我們中國人很熟悉的,像《金剛經》底下那個經是個通題,《妙法蓮華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下面都用個經字。所以這是「通別合為題也」,「佛說阿彌陀經」這六個字裡頭有通題、有別題,通、別合為一個題目。底下說「教行理三,各論通別,廣如台藏所明。」底下是蕅益大師省略了。為什麼可以省略?因為蓮池大師在《疏鈔》裡面、幽溪大師在《圓中鈔》裡面都講得很清楚,可以參考這兩部書。如果想要知道得更詳細一些,那你就讀天台宗的典籍,天台宗對於教行理就講得非常的清楚。這個地方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

「教」就是教學,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教科書,也就是我們俗話講的課本,教就是課本,教科書是課本。佛一切經典就是教科書,就是教學的課本,可這個課本裡面一定有道理在,沒有道理就不能稱為經。所以經要用現代人講,那決定是真理,不但永恆不變,而且還能夠適合各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大眾,各個人的需要它都能適合,這個很不可思議,這就是理。除了理之外,有理論如果沒有修行的方法,這個理我們雖然聽了也沒有辦法證明。所以它一定有行,有教你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你將來必定能夠證得這個道理,理就是真相、就是事實真相,你一定可以能夠證明的。所以,經典裡面有教經、有行經、有理經,但是些東西統統都包括在教科書裡面。

解釋經題到這裡就告一個段落。下面這是第二段,叫辨體,也就是現代哲學書裡面所講的本體論。在經典裡面,這一條很重要。它重要在什麼地方?在這一段裡面要告訴我們,佛說這部經是根據什麼說的,換句話說,理論事實的依據要在這條給我們辨別清楚。我們明了了,對於佛講的這部經才能真正產生信心,然後才會依教修行。所以這一段非常重要。

「第二辨體。」體就是經之理體,理是道理,經之理體。「大乘經皆以實相為正體」,這一句是總綱領,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以實相為體,就是以實相為教學的依據。實相是什麼?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由此可知,這個理論的依據再真實不過了,佛沒有給我們說別的,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就是自己生活的環境。如果我們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才曉得大乘經與我們自己的關係是多么的密切,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必須要修學的。為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自己,不能不明白我們生活環境。不明了就叫迷惑,迷惑你決定顛倒,什麼是顛倒?把真的當作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這就顛倒,真妄顛倒了;把正法當作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邪正顛倒了;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善惡顛倒了。就是經裡面常說的迷惑顛倒,迷惑就是對於實相不知道。所以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在思想上、在觀念上統統發生了錯誤,這些錯誤就稱之為顛倒。大乘經裡面把這個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可見在所有教育裡面,再找不到一種像大乘教育對我們這一生更密切、更重要的,真的找不到。知道這個事實,沒有不認真修學大乘的,才知道大乘經真正殊勝的利益。

下面有個簡單的解釋。「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這段話很難懂,而這段話又非常重要,確實是將事實真相簡單明白的給我們宣說出來了。實相,佛在大乘經裡面,將這個名詞給我們做個簡單的解釋。從體上講,它沒有相狀,我們講的本體,從體上說,這段話完全講的是本體。什麼叫本體?在哲學裡面,這個名詞是說宇宙萬法從什麼地方生的?世界從哪裡來的?動物、植物是怎么會有的?那個根源就叫做本體。換句話說,天地萬物、一切萬法,都是從那一個根本生出來的,這個根本就叫本體。而在世間這些哲學裡面,東西方的哲學,古今的哲學家,都在那裡探討本體,可是都沒有找到,各人說各人的,都不能叫大眾心悅誠服。所以說的就很多了,有所謂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唯心、唯識,甚至於講唯物,都是探討這些問題。實在講,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這個事實真相在大乘經典裡面為我們說出來了。

佛說宇宙萬有的本體,就是那個根源是什麼?佛講的是心,就是心性,這是本體,天地萬物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是能變,宇宙萬物是所變,能變的就一個,所變的是無量無邊。能變的是一個,這是什麼東西?就是我們的真心,這個心是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大乘經上常講的真如本性,就是這個。這個東西到底在哪裡?在不在我們身體裡面?《楞嚴經》一開端就找這個。釋迦牟尼佛叫阿難去找,阿難很聰明,找了七個地方,佛都否定了,都搖頭說不對。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我們還找不到七個地方,阿難居然能找到七個地方。所以說「不在內、不在外」,這段話諸位要讀《楞嚴》你才真正了解這幾句話的味道。為什麼說不在內、不在外?正因為,它不是形相,沒有形相的,它也沒有色彩,也沒有相狀;但是它有,不是無。所以佛法裡面常用一個字來形容它,用「空」,空就不好懂,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它有。《心經》裡面也是講這個問題,你看《心經》上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講現象,空是講本體。色從哪裡來的?色是空變現出來的。所以空,空體能變,色相是所變。

我們也不要費這么多麻煩,因為很不好懂,也很耽誤時間。我們用一個比喻,諸位細心去體會就可以明白一個大概。我想我們在座的同修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座的同修哪個人從來沒作過夢的,舉手我看看。沒有人舉手,就證明每個人都作過夢。夢中境界從哪兒來的?一定有個能現夢境的東西。我們把能現夢境那個東西比喻作心性,夢中現的境界就是色相,色相的境界是能現的體變現出來的。所以色相是假的,能變那個是真的,真跟妄,佛是這樣跟我們說。能變心性是真的,所以心叫真心,性叫本性,它是真的。所變現出來的現象,你看你們作夢,哪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是做過兩次、三次完全相同的夢?有沒有過?沒有過,所做的夢都不相同,都不一樣。所以,相叫妄相,叫假相,就不是真的。真的,真的是永遠不變才叫真的,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

所以佛在《金剛經》跟我們講現象,他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現象是虛妄的。但是能現現象的體是真的,為什麼?它不變。相會變,體不會變,也就是說,能變的它不變,所變的它會變。所以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宇宙是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也是它變現出來的,天神、上帝還是它變出來的,我們現前自己這個身體,以及我們接觸的世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佛給我們講,還有我們不能夠見到的餓鬼道、地獄道,也是它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依就是生活環境,正就是本人,十法界的人以及他生活的環境,統統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禪家有句話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就是哪個人真正是明心見性了,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大地無寸土,才曉得原來一切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而我們現在所迷就是迷了心、迷了性,把這個東西迷了,那就苦不堪言。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作妄為,造業受報,感得的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己心性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佛給我們講的真實相。

經上講的「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一念是真心、是本性,人人都有。不但我們人有,畜生也有,餓鬼也有,地獄也有,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但是第二念就錯了,第二念就迷了,第一念是本性,第二念就變成妄想執著。所以這個地方特彆強調一念,如果我們能把一念保持住,在佛法裡面,那就叫成佛,那就不叫凡夫。為什麼?第一念的時候,我們沒有起分別、執著。譬如我們眼睛看,眼看外面境界,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時候叫第一念。第一念,外面境界一定是平等的,沒有善惡、沒有是非、沒有邪正、也沒有真妄,當然更沒有利害。萬法都是平等的,這個境界叫做一真法界,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為什麼說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我們的分別、執著起來了。

譬如說我拿這個給大家看,第一念的時候你看得清清楚楚,你並不是沒有看到,清清楚楚。第二念,「法師手上拿著一張紙」,這你就迷了。為什麼說迷了?錯了嗎?大錯特錯!錯在哪裡?這個東西叫什麼名字?沒有名字,名字是別人給它起的。老子曉得,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它沒有名字。你見得清清楚楚,叫第一念,你給它起上個名字,叫它是白色的,叫它是紙,你就迷了,這是你起了分別、起了執著。從分別執著裡面就起了貪瞋痴慢,就生煩惱了。所以諸佛菩薩有什麼本事?他的本事就是保持第一念永遠不變。我們很可憐,保持不住,立刻就迷了,隨著迷,則迷上再加迷,麻煩就在此地。我們學佛要懂得這個根本的道理,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真正的利益就是明心見性。

我們很可憐,我拿這個,你們見什麼?見一張白紙。我如果拿這個給諸佛菩薩看,你們見,見到什麼?人家是見到真如本性。這就不一樣了,諸佛菩薩看這個是真如本性,我們看這個是一張白紙,你看糟糕不糟糕!諸位要曉得,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沒有一法不是真性。所以古人用個比喻說,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比喻心性,不變,器就會變了。我們用黃金做個手鐲,手鐲是個器,做個項煉,項煉是個器,喜歡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給它做個佛像也是器。但是這些東西都可以變的,我不喜歡手鐲,喜歡項煉,我可以把手鐲重新打成一條項煉;我不喜歡項煉,我喜歡一個佛像,可以把它熔化鑄造一個佛像。金沒有變,形狀在變。所以會變的是形狀,不變的是本體,體沒有變,就像金跟器一樣。

我們要問,金跟器我們很容易體會,很容易明了,我們現前這個身體,現前擺在眼前的萬物,是心性變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心性?當然是心性。心性不變,它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我們這個身體到底變不變?我們看起來是變,如果你是一念,它就不變了。很可惜我們的念頭是妄念一個接一個、一個接一個,永遠不停,因此我們見到的相是妄相。如果哪一天你真正得到一心,你所見的一切境界相就叫做實相,就不是妄相了,你就真正見到實相。實相是什麼樣子?實相是所有一切法不生不滅。佛經裡頭有個名詞叫「無生法忍」,「無生」是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法」是指一切法,一切法確實沒有生滅。「忍」這個字當作認可、就是同意的意思,佛講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同意,我承認,為什麼?我也見到了。但是我們現在沒有辦法同意,也沒有辦法承認,為什麼?我們沒有見到。

我們看到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我們所看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的。這個原因在哪裡?因為我們用生滅心,看法都是生滅法。諸佛菩薩用的是不生不滅的心,看一切法就不生不滅,就是這么個道理。哪一天我們自己功夫達到一心了,在佛法裡頭,大乘佛法的修學是以這個為中心、以這個為樞紐。禪宗裡面稱之為禪定,我們念佛法門裡面稱之為一心,名詞上不相同,境界上完全相同。一心就是禪定,一心就是實相,一心就是真如,一心就是本性。所以,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是一個境界,是一樁事情。只是我們用的方法跟禪宗的方法不一樣,效果、目標都完全相同。這是用這個比喻來說明性相的關係。這是一念心性,它是不變的本體。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這才真正是事實真相,我們說它無、說它有都錯了。但是在教學裡面,必須要建立這些名相術語,便利介紹,便利學的人去體悟。但是這些名詞術語是假設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決定不是事實,因此你就不可以執著。你可以用它,自己用它去體會到真實,這是自受用。幫助別人,用這些術語來介紹這個事實真相,幫助他開悟。自己不能執著,也不能教別人執著。佛法修學最困難的地方就在此地,因為世間人可以說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最大的毛病就是執著。只要一執著,你就決定得不到真實義。

所以佛在《金剛經》最後,是無可奈何的說了一句話,把他所說一切的統統否定掉。告訴大家,佛沒有說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那叫謗佛。他說法四十九年,怎么一句話沒說?我們要從這個意思裡頭去體會,他確實一句話也沒說。他所說的都不能執著,一執著就錯了,執著就迷了。他在《華嚴經.出現品》裡頭說得好,他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一切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差別,本來就是佛。為什麼你會變成這個樣子?「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真知識,一句話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分別執著。所以諸位要知道,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就得大自在了,你就契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是我們眼前的生活。縱然你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你到華藏世界,如果起一念執著,你還是凡夫。由此可知,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是破除執著而已,這個話是真的。

我執破除了,證小乘阿羅漢的果位,大乘法執破除了,就圓滿成佛,成佛破二執而已。二執就是二障的根源,我執是煩惱障的根源,你有我執,你決定有煩惱,你煩惱怎么能離得開;你有法執,你決定就有無明。所以,法執沒有了,無明就斷掉,我執沒有了,見思煩惱就破了,破了見思煩惱,就出了六道輪迴,大小乘經上都這樣跟我們講的。所以學佛沒有其他,就是破妄想執著。大乘,許多宗派,無量法門,那些方法、那些理論都是幫助人破除執著的,都是幫助人明心見性的。我們今天選擇的是念佛法門,這個方法簡單、容易,就念一句阿彌陀佛,以自己真實的功夫,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協助。根性利的,什麼叫根性利?什麼叫根性鈍?利、鈍不是在別的地方分,利鈍就是肯不肯把分別執著放下。肯放下分別執著的,這個人根性就利;不肯放下的,這個人根性就鈍,就這么回事情。所以你肯放下,容易開悟,容易契入;你不肯放下,就很難開悟。為什麼?悟門上有個大障礙,就是執著。

這個地方一段說的是體、是心性,心性覓之了不可得。禪宗有個故事,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找不到一個可以傳法的人,找不到。等到九年,等到一個慧可,這是禪宗二祖。慧可知道達摩是很了不起的人,對他真誠的恭敬。師資之道沒有別的,就是誠敬,要以真誠之心,要真實的恭敬,你才能得到法益。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慧可對於達摩那是十分的誠敬,所以他得的是圓滿利益。他在那裡等九年,就等不到一個誠敬的人,等不到,真難!慧可大師去求法,達摩在那裡打坐,理都不理他,喊他也不答應。慧可為了表示自己的誠心,拿刀把自己的手臂砍斷,拿這個斷的手去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這個樣子,這才說話,你何苦來?你到底為什麼?慧可說「我的心不安,求大師幫我安心」。達摩祖師聽了這句話,把手伸出來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我們現在看到很多造達摩祖師的像,都是伸著手,那就是度慧可的那個姿勢,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從這句話裡面立刻迴光返照,在找心,心在哪裡?最後他說了一句,「我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不知道心在哪裡。達摩祖師底下接著一句話「與汝安心竟」,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找不到,不就沒事情了嗎?他從這句話裡頭大徹大悟,這就見了性。

我們今天讀這個公案,這幾句話翻來覆去,我們還是見不了性。要問問我們到底障礙在哪裡?他們兩個人當時對話,達摩是「說而無說」,慧可是「聽而無聽」,他就入了境界。我們今天是有說有聽,都落在分別、執著上,那怎么能開得了悟?這個話重覆一千遍也開不了悟。所以覓心了不可得,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盡虛空遍法界,它確實有。

「具造百界千如」,百界千如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宇宙萬法,宇宙萬法是它變的,雖然是它變的,你不能說宇宙萬法是真有。我們看到宇宙萬法是真有,實在講我們看錯了,我們用分別心看,我們用執著心看,好像是有。其實有沒有?決定沒有。真相是什麼?真相是當體即空。我們中國古人常說,開智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對這兩部經如此的讚嘆!確實《楞嚴經》上講這個問題,是再三的探討、辯論,說得真是詳細,真的叫我們開智慧。《楞嚴經》給我們講的事實真相,所謂「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還說了一個生滅,不說生滅我們就沒有辦法體會,生跟滅是一不是二。為什麼?它太快了,簡直沒有辦法辨別。所以,相是幻相、是假相。經上講的有叫妙有,說這個空叫真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這才是事實的真相。這個是很難體會,心要清淨到相當深度,這個境界你才完全見到。我們今天心太粗,事實的真相雖然在我們眼前,我們見不到,心太粗了。

我們從一個比喻當中可以體會到,像我們看電影,不是看電視,看電影。電影我們知道,放映的電影底片是一張一張的。但是它在放映的時候速度太快了,於是一張一張我們看不出來,我們所看到的是個連續的相,看不出來一張一張的差別相,它的速度太快。快到什麼程度?一秒鐘它鏡頭開關二十四次。一秒鐘鏡頭開關二十四次,我們就不能夠辨別它一張一張的,這是心粗。心細的人,每一張開、關我都看清楚,那就是一張一張的,看清楚了。我們現在沒這個本事,心粗,定功不夠。佛舉了個比喻,說我們宇宙萬有這個假相的生滅,速度不只一秒鐘二十四張。佛在《楞嚴》上講一彈指,一彈指時間很短,我們彈得快的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一秒鐘的四分之一。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就好像鏡頭開關一樣,一剎那開關多少次?九百次。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六十乘九百,如果像我彈四次,再乘個四,一秒鐘它開關多少次?你們乘一乘,恰好是兩個十萬八千次。一秒鐘二十四次就把我們騙住了,兩個十萬八千次,你怎么會覺得它是假的?決定覺察不到。

看到這個真相,佛經上所講大乘八地菩薩,可見得八地菩薩人家定功是多么深,一剎那九百生滅,他都看得清清楚楚。人家看到底片,我們在銀幕上看到是看那個畫面,相續的畫面。佛說的這些,這些事實真相,佛教我們修定,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們念佛,用念佛的方法念到功夫成片,這第一個階段,再進一步念到事一心不亂,再進一步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就見到了。所以佛所講的,都可以叫我們去證實。我們自己可以親自證明它,然後才知道佛講的話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佛沒有欺騙我們。所以,相是幻相,不是真相。

你如果確實體會到,或者是肯定,所有的相都是幻相,《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諸位要研究一點唯識的常識,像《百法明門論》裡面,這是唯識法相宗入門的一個課程。它將所有一切法歸納成一百法,這個百法是歸納,展開來就是宇宙萬有,把它歸納成一百大類。這一百大類裡面,又分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又分為這個五大類。除了無為法六個之外,其他的九十四法都叫做有為法。所有一切有為法,佛說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是真懂了、相信了,《金剛經》上這幾句經文就把你所有的憂慮、煩惱、牽掛統統消除掉了。為什麼?都是虛妄、不實在的,都不是真的,你怎么會不得到清涼自在?這是大乘佛法真實的受用。

「百界」就是十法界展開,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又具足十法界,這就是一百界。這一百法界裡頭,每一界裡頭又具足一百界,這就不必說了,你往這上去推展,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法界不可思議!「千如」是說每一界裡頭都有十如是,這齣在《法華經》上,這是佛講的。十如是講如是相、如是性(相是現相,性就是本體)、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緣、果、報,如是本末究竟,總共說了十句。每個法界有十如是,一百個法界就一千如是,叫百界千如。天台大師也是從這裡悟入的。這是給我們講,說明事實真相,我們心地清楚、明了才真正不落在兩邊,就是也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空,這就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以下的,二乘人執著空,六道的凡夫執著有。六道凡夫像我們,認為什麼都是真的有的;阿羅漢、辟支佛他認為這一切都是空的。執著空跟執著有都偏在一邊,都錯了。執著有的,很苦,搞六道輪迴;執著空的,不能見性,雖然擺脫六道了,他不能明心見性,因此他也相當苦悶。唯獨大乘菩薩對於事實真相了解,所以他兩邊都不執著。

在這裡我們做個結論,心性覓之了不可得,心性不可得,境界也不可得。我們眼前所有一切境界,不可得是真的,你以為得到是假的,是你一個錯誤的觀念。今天,這個也是我有的,那個也是我有的,說老實話,連身體都保不住,何況身外之物?身體怎么保不住?你從家裡面到這個學校來,你以為你還是同樣一個身體?錯了,不同了,在裡面細胞新陳代謝不曉得換了多少。所以你在家庭里那個你,跟現在的你是兩個,不是一個,千萬不要誤會。所以我們身體剎那剎那在生滅,保不住,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身不可得,萬事萬法統統都是剎那剎那在變遷的,哪有一樣可得?沒有一法可得。

如果真的明白這個事實,得失的念頭打掉了,原來不可得,我何必想這些?世間人憂慮、煩惱,百分之八十都在得失上,得失的念頭打掉了,他的煩惱憂慮就少了百分之八十,那個人就真正幸福、真正快樂、真正自在。這是說境不可得。事也不可得。《心經》上說「無智亦無得」,我們以《心經》上來說,不僅僅是五陰、六入、十八界不可得,連能證的智、所證的菩提涅盤也不可得。你要問為什麼?心性本空故,就這個道理。能變的覓之了不可得,所變的那些境界怎么會可得?慧可的開悟、契入,就是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就是把事實真相統統明白了、統統了解,真相大白,這就是悟入實相。所以,我們在一切現象界裡面就得大自在,遊戲神通,可以受用,可以享受,不能占有。你說這個是有的,那就錯了,你可以盡情去享受,你決定不能動一個念頭這是有,這是真的,那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在九法界裡講的遊戲神通,你看遊戲神通,他的日子過得多么自在、過得多么瀟灑。我們為什麼不能像佛菩薩那么樣自在瀟灑?就是我們處處執著有,念念想占有,壞就壞在這裡。不知道一切法本空,不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

下面說,「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非離此別有自性」。這是說明真心本性是決定沒有虛妄相的。哪些是虛妄相?緣慮,緣慮就是說的我們妄想,也就是講想像,我們今天講思想、見解。思想是緣慮,見解是分別,我們的思想、見解都不是心性裡頭本有的,心性裡頭沒有思想,也沒有見解。所以為什麼古大德教學,特別是教初學,初學佛法的人要在什麼地方用功?要訓練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是無知,從這裡下手。現在人學佛所以很難有成就,現在人學佛從哪裡下手?是從有知下手。古人下手是從無知下手,無知是修什麼?修清淨心。換句話說,不準你有思想、不準你有見解,從這裡下手,這叫從根本修。

現在人學佛要有思想、要有見解,這就糟了,這大錯特錯。你縱然學得很好,現在人說你是個了不起的大佛學家而已,你沒有能力斷煩惱,你沒有能力得清淨心,你沒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怎么學還是個凡夫,決定不可能超凡入聖。但是古人的教學法那很有效果,確實能叫你明心見性、超凡入聖。他是離一切緣慮、分別,離一切思想,離一切見解,離一切言語文字相,離一切文字,這些東西統統不執著。所以他的心是清淨的,他永遠住在定的境界裡。真正有功夫的人,像經典裡面讚嘆佛,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句話很有意思,這是我們要修學的。我們心要常住在定,當然這是很高的功夫,我們想學學不到,學不來。淨宗法門的方法比較特殊,人人可以學的。它不教我們住在定,它教我們把心住在「阿彌陀佛」上,住在阿彌陀佛比住在定上是容易多了。一天到晚心裡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才叫你的心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是修淨土,這就是心裡真正叫有淨土。古人講的有禪、有淨土,怎么叫「有」?就是心裡頭除了阿彌陀佛之外,別的都沒有,只有一個阿彌陀佛,你叫有淨土。有淨土,你就決定生淨土,就決定得生。

在心裡有了阿彌陀佛,其他的統統沒有,也許同修要問,我還要上班,我還要做事,我家裡還有許多事,那怎么辦?是不是都統統不要管了?不是的。世間事情樣樣都做,見到就做,做得圓圓滿滿,心裡頭沒有。諸位要知道,這就是佛常講的「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絕對沒有破壞世間法,不但不破壞世間法,成就圓滿的世間法。《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理是講心性,事就是講的一切萬象。心性跟萬象沒有障礙,心性永遠是清淨的,事相再繁雜也不會破壞心性的清淨。何況清涼大師又說「事事無礙」,事與事沒有妨礙,那就是一切都不妨礙。所以說心裏面有阿彌陀佛,心定在阿彌陀佛上,六根格外的聰明、格外的伶俐。為什麼?他沒有妄念,他沒有妄想,所以眼見、耳聞比一般人一定來得聰明,你做事一定做得更圓滿、做得更周到,心愈清淨。

今天修行要這個修法,要抓到這個綱領,這個修行方法適合於現代開放的社會。要是用過去保守的方法,今天人不能接受,今天環境不適合了。在這個時代,我們用什麼方法度自己,用什麼方法幫助別人?一定要用開放的胸懷,一定要用大乘圓頓的教學,才能收到非常殊勝的效果,使大家都能夠歡喜接受,幫助他的生活更美滿,幫助他的心情更調適。所以在每個時代教學,確實所用的方法、所依據的理論不相同,一定要看清現在是個什麼時代。這個時代,從上到下,男女老幼,哪個人不追求名聞利養?那怎么辦?過去的佛法是教我們要把名聞利養統統斷除,現在每個人都爭名聞利養,你說名聞利養都不要,沒人來學佛了。佛要度什麼人?佛要普度眾生。既然名聞利養已經泛濫,佛應該怎么教他?教他追求名聞利養正確的方法,教他得到真正稱心滿願的名聞利養,那統統都來了。這違不違背佛法?不違背,佛法就是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

你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沒有一樣求不到。求富貴得富貴,求功名得功名,求兒女得兒女,沒有一樣求不到。我們要求自己這一生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天下太平,樣樣都求得到。不必多找這些經論,都涉獵,我們沒這么多時間。淨土三經裡頭就能給我們圓滿的答案,就能給我們圓滿的理論、圓滿的方法。只要諸位留意,細心去體會,依照這個教訓去做,你一定稱心如意,沒有一樣得不到的。離這些你就得清淨心,你就得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沒有一樣不稱心如意的。下頭又補充一句,「而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由此可知,思想我們要不要?見解要不要?言語文字要不要?要。要,不是為自己要,為自己要你就苦了,對自己來說統統不要。剛才講過,修淨宗的人一天到晚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對了,自受用。這些思想、見解、言語、文字是他受用,我要幫助別人,這些都是工具,這些工具不能不要。我要這些工具是幫助別人的,我自己,自己不要,你就得自在,你就真正快樂。所以,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這個不能顛倒,一顛倒就大錯特錯。這就圓滿了,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不落空有二邊這才叫中道。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所以實相這也是個名詞,這個名詞也不能執著,你執著就錯了。這是不得已取這么個名字,假名,「名可名,非常名」,這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要知道。「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開這些名字相,你就見到它的真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見到了。所以要見到,不起一念的時候,見的是真相,就是用一心,有一個念頭就是二心,再有一個分別就三心,叫三心二意,你就見不到真相。一心裡頭決定沒有一個念頭,這個時候你見的是實相,所以即一切法。離,我們稱作無相,無相是沒有虛妄相。也就是說,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無相是無這個,沒有念頭,這叫無相,離故無相。即,我們生活在這裡面,我們受用它,所以無不相。無不相就是有相,一切萬事萬法都存在,我們都可以很自在的去享受,去受用它,所以叫無不相。它有相,雖有相,我們不執著它,這個享受是真正的享受。你一執著它,那就錯了,執著它,裡面就生煩惱,換句話說,它起副作用;一切都不執著,它不起副作用。這是不得已,把這樁事情勉強取個名字叫實相。所以,你也不可以執著實相是真有一個實相,那又錯了。佛法決定不能夠執著,也不能把它捨棄,捨棄也是執著。為什麼?不捨棄執著有,捨棄執著空,統統都執著。所以叫你空有二邊都不執著,那就對了,這才得到真實的受用。

下面一段是告訴我們,「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還是為我們說明不落二邊的意思。「寂」跟「照」可以互為體用,你說實相就是心性,心性之體是寂,講得通,它起作用是照;也可以說,心性之體是照,它起作用是寂。所以,寂跟照是可以互為體用。什麼叫寂?寂是清淨,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大師所謂的「本來無一物」,這是寂。照是什麼?照是明了,心裡頭確實本來無一物,但是宇宙人生、萬事萬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像一面鏡子一樣,照得清清楚楚。這個體所謂是「非寂非照」,本來說不上寂與照,為什麼?落在寂跟照上就有了分別執著。它確實是這個事實,萬萬不可以起分別執著。體一定有用,一定有作用,這個用,佛法教我們用中,儒家也教我們用中。可見得世出世間的聖人教我們都用中,這是很了不起的。「中」是決定不偏在一邊,會用中的人就是佛菩薩。小乘人剛才講偏在空,他用空,我們凡夫用有,偏在有,執著有,這空有二邊,他不知道用中。唯有佛菩薩曉得用中。這箇中,「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就是用中。清清楚楚,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寂,清清楚楚是照。清清楚楚,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又清清楚楚,我們要學這個,這太重要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五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5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六行。

「實相之體,非寂非照,而復寂而恆照,照而恆寂。」這一段的意思很深,不僅是淨宗的經典以實相為體,也就是根據事實真相為我們說的,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根據實相而說的。這不但使我們建立清淨的信心,同時我們也真正明白了,所有一切大乘經論是平等的,諸法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是平等的?因為都是依實相理體而說的。由此可知,大乘法門無論哪一個法門,到最後的結果是教給我們去證實實相,把這個事情要證明、要親證。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成佛,成佛就是親證實相。正是說明不僅是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圓融的,更顯示出佛佛道同。

那么體是很勉強、非常不得已的說法,為什麼?因為他前面講它離言說、離文字、離心緣。實在說,不但它是言語沒有辦法表達,說不出來,就是思惟想像都不能到達。古德常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起心動念已經不是實相之體了。但是實相的樣子,這裡幾句話描繪得很好。它雖然寂照都用不上,這些名字都加不上,可是事實上它確實有這個意思在。「寂」是寂靜,「照」是明了,像水一樣,水在非常澄清,沒有風浪,非常乾淨、一塵不染的時候,我們從水面可以看到水底下,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它的潔淨,一塵不染,從水面上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把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它確實沒有起心也沒有動念,它也沒有意思照,也沒有意思寂,都沒有寂照的意思,但是它確實有這個現象。這是給我們說明真實的人生、真正的受用,心清淨,清淨是寂的意思,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明了。不但眼前一切事情通達明了,還有過去的事情、還有未來的事情、還有他方世界的事情,統統都能明了,這是照。這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神通,「通」就是通達沒有障礙,通達十方,通達三世,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都通達,這是通的意思。「神」是神奇,不是我們凡夫常識所能夠理解的,所以這是不可思議的一種能力。

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並不是諸佛如來專利的,不是他專有的,佛說了,一切眾生個個都有,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雖然我們有,但是我們今天這個能力喪失掉了,喪失並不是全部的喪失,不是的,喪失了大部分。我們今天眼能見、耳能聽、鼻能嗅,就是這個能力的起用。但是我們現在這個能力很小,小到譬如說我們眼見,隔一張紙就看不見,紙外面就看不見,這就是我們的能力小了。如果依照佛在經典上說的能力,我們見的能力是任何物質都不能夠障礙的,這是講見的能力。聽的能力也是如此,所謂說是盡虛空遍法界的音聲都能聽得到,十方世界、過去未來都能夠見得到。這是我們的本能,就是寂照。

我們這個能力怎么喪失掉的?這個要知道。這是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說的,所謂「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不明了,本來是明,明就是照,無明就是照的能力失掉了。諸位要記住,照的能力失掉,是一念無明,心裏面起了念頭,所以說真心離念,真心裏面沒有念頭,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有了一念,真心就起了障礙,這一念就是障礙,那一念就叫做無明。這一念是迷,這個迷的一念起來之後,決定是愈迷愈深,麻煩就從這兒來了。像這些道理,佛在大乘經論裡面,像《華嚴》、像法相唯識宗的經論,說得非常詳細。佛告訴我們究竟怎么樣迷的,迷了之後,又如何能把這個迷打破,恢復到清淨心性。在法相唯識典籍裡面,著名的有六經十一論,其他大乘經裡面說得少,沒有那么透徹。所以,清淨心就起照的作用。

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講,迷就是感情,情,迷情;智是理智,照就是理智。情愈深,迷得就愈重,就很難見到事實的真相。我們世間人害怕,世間人都喜歡情要深才好,一旦要是情沒有了,人還有什麼意思?大家都怕這個。其實諸位不曉得,世間人那個情是從迷妄裡面生的,那種情的真相是虛情假意,不是真的。為什麼?它會變化,會變當然就不是真的。唯有從理智裡面生出來的,那是真的,永遠不變,真就是真情。諸位要記住,世間沒有真情,你們千萬不要上當,世間決定沒有真情,都是假的,虛情假意。所以我們不會被人欺騙,自己也不要欺騙自己,這才叫有智慧。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真情?實在講,佛在大小乘經裡面都給我們說過,他說你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才能相信你自己;換句話說,阿羅漢的情就比較真,就不是假的。為什麼?不會變的,不會隨著自己感情變,不會隨著外面境界變,那是真的。真的情,佛法裡頭不用這個字,換了個名詞叫「慈悲」。諸位要知道,慈悲就是真的情,不會變的。所以我們用一個慈悲,用一個情與愛來辨別真與假,情跟愛都是假的,都是會變的,都不是永恆的,慈悲是不變的。為什麼?慈悲是從寂照裡面生出來的。

「寂」就是清淨心,「照」就是清淨心的起作用,佛教裡面常講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不變就是寂的意思,本來無一物,它怎么會變?有一物才會變,無一物當然就不變了。照就是隨緣,像一面鏡子一樣它不變,但是它照的時候隨著外面境界,我們中國古人用比喻叫「胡來現胡,漢來現漢」。漢是中國人,中國人照這個鏡子,鏡子裡現的是中國人;胡人是外國人,外國人跟我們面貌不一樣,外國人照這個鏡子,鏡子裡面現外國人。鏡子它隨緣,雖然隨緣它不變,它不變就是它不留跡相,你境界去了,它裡面不落印象,這個叫隨緣。我們今天隨緣做不到,為什麼?會落印象。不落印象才叫隨緣,落了印象算什麼隨緣,那是生煩惱了。所以要有這個能力,心地永遠清淨,能隨一切境界之緣,隨緣要知道絕不落印象,就是決沒有分別、執著。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了。

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其實也把這些重要的理論、境界為我們說出了。經題裡面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就是寂的意思,覺就是照的意思。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生出來就是大慈大悲,這是經上教給我們的,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下手才能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古來大德教人從「看破、放下」下手,你先要能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把你的妄想,妄想就是念頭,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心才會清淨,你才能夠見到你的真心。你現在真心為什麼透不出來?就是這些東西障礙住了,這些東西都不是真的,全都是假的。你要把真妄辨別清楚,把這些假的全部放下、全部捨棄掉。世間人聽到這個話,難!這個好難!他放不下,好難,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他不肯把它放下,這是他不知道,迷惑!一天到晚想自己自在、想自己有智慧、想自己有能力,其實自在、智慧、能力真的你統統都有,就是被這些拉哩拉雜的東西障礙住了。你果然把它放下,你的智慧、自在就現前,自己得到真正的自在,在生活當中能夠隨緣度日,這是真正的幸福。所以我們下手要做的,要看破、放下、自在、隨緣,這才能夠真正契入清淨、平等、正覺、大慈悲的境界,也就是此地講的「寂而恆照,照而恆寂」。

再看底下這一句。「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強名清淨法身。」這兩句告訴我們,寂跟照、照跟寂是可以互相做體用的,這在前面也給諸位報告過。寂是體,照是作用;照是體,寂是作用。強是勉強,實在不得已建立這個假名。以寂為體,照而寂,這個叫常寂光土,這是以寂為體。寂而照是以照為體,寂是作用,這個勉強叫它做清淨法身。這兩句就是我們自己一念心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也就是諸佛如來的身土,身土不二。身土為什麼會不二?因為寂照不二,照寂不二,這個意思很深,但是這是真正的事實。大師為我們辨體,不能不給我們說出來,這是最原始的理論依據。

下面逐漸講到現相上了,前面這是理體。講到現相上,說「又照寂強名法身,寂照強名報身」,寂光土、清淨法身都是屬於心性之本體。講到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說佛的三身,是從體起用,起作用,我們就比較容易懂,比較容易去體會。照寂稱之為法身,法是指的一切萬法,所以法身的意思我們要認識清楚,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就是自己,這叫法身。這個話確實使我們感到非常迷惑,怎么一切萬法是自己?我們一般人都認為這個身是自己,這個身之外就不是自己,叫身外之物,就不是自己,總以為身是自己。佛告訴我們,身不是自己,一切萬法是自己,當然身也是萬法之一。

這難懂,佛在經上常用比喻,所以智者,有智慧的人常常從比喻當中能夠領悟這個道理。佛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像我們作夢,我們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中有境界相,夢裡頭有境界,現相。現相,當然夢裡有自己,哪一次作了個夢,夢裡頭沒有自己?諸位有沒有這個經驗?作夢的時候沒有自己,決定沒有這個經驗,作夢一定有自己。除了有自己,還夢到很多人,有別人,也有山河大地,甚至於也有樓台亭閣,像我們這個世間一樣。你夢醒之後,有沒有去想一想,夢中境界從哪裡來的?夢的時間短,如果細心一追究,很容易覺察到。夢是我們現在一般科學家講這是下意識的作用,我們佛法里也是講的心理作用,夢是我們心變現出來的。我們講的,前面跟你講的心性,心性有真有妄,有真心、有妄心,我們作夢夢境是妄心變現的。什麼妄心?就是妄想、分別、執著,是這種心變現出來的。作夢夢裡頭自己的人,當然是我們的心變現的,其他的那些人物、山河大地也是這個心變現出來的。除了這個心之外,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你就領悟到,整個的夢原來就是自己,夢中自己身是自己,夢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夢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己。原來全夢即心,那就叫法身。你就承認了,原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我自性變現的,這個我們容易承認,我們能夠肯定這是事實,確實夢境是我自性變現的。

但是現在外面的境界怎么樣?從哪兒來的?這不是作夢。其實這還是在作夢。我們作夢的時候,在夢中不曉得自己作夢,都把它當作真的,醒了之後才知道作夢。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正在夢中,十法界依正莊嚴、虛空大地,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除了心性之外,無有一法可得。佛與大菩薩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明白了,認識清楚了,就叫做證得法身。所以他對於一切眾生的愛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是平等的,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所以叫慈悲,「無緣大慈」,緣就是條件,沒有條件的,「同體大悲」。為什麼沒有條件?因為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那還談什麼條件?

我們世間父子之愛是有條件的,為什麼?他是我兒子,我要愛他,他是我父親,還有條件的。唯有自己對自己是無條件的。所以諸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自己對自己,是根據這個事實真相上,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叫大慈悲。我們世間人不了解,這個事實連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不了解。到什麼人才了解?我們這部經是圓教經典,圓教初住菩薩才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入這個境界,親證這個事實真相,他明白了,他了解了。所以這個時候,他的思想見解、想法看法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叫入佛知見,《法華經》經上說的入佛知見,他跟佛的見解思想相同,這叫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照寂的功夫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寂是定,定到一定的程度,照是智慧,智慧起的作用,破一品無明,你就把這個事實真相明了了,就證實了,這個時候叫法身。

「寂照強名報身」,寂照是功夫,就是清淨心起作用,清淨心起作用是充滿了智慧,報身就是智慧之身。所以他從清淨心裏面起的作用,這才能夠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照寂。所以看到盡虛空遍法界是個什麼現象?是寂滅的現象。「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寂照名報身。」這是從性修而論。性是本性,真如本性的寂照說實在話是每個人統統都有的。為什麼?無關於迷悟,所謂是在佛沒有增加,在我們凡夫也沒有減少,這是心性里本來具足的。修德就不一樣了。佛菩薩有修,所以事實真相他完全明白;我們這些人在迷,沒修,對於事實真相是完全不了解。佛菩薩給我們講,我們還半信半疑,甚至於完全不能接受,這是我們沒有修德。所以要緊的是要知道如何修,下面就教給我們了。

「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應化身。」我們用最簡單、最通俗的詞句來說,「照」就是清清楚楚,我們眼見色清楚、明了,耳聞聲也清楚、也明了,這是照。「寂」是什麼?寂是如如不動,決定在境界上沒有起心動念,這是寂。換句話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地清淨不生一念,這個叫自受用身,「受」是享受。我們世間人都知道,每個人都很羨慕,享福,福是什麼?不曉得。這個人叫真正會享福,你看樣樣明了,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決定沒有煩惱,樣樣明了是充滿了智慧。這個是自受用,就是自己真正的享受。這是我們要學的,我們日子過得這么苦,煩惱這么多,你想恰恰跟這個相反。我們沒有照,就是外面什麼都不知道,裡面那個心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照跟寂統統都沒有,這是凡夫。佛與大菩薩有照有寂,這自受用,這是報身。

「修德寂照名應化身」,寂照是什麼?是幫助別人;換句話說,我自己享受是照寂,我幫助別人要寂照。幫助別人,自己一定要如如不動,外面境界樣樣清楚,樣樣清楚才能夠指導別人;自己如如不動,不會被別人牽著跑,決定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你就得大自在。如果只有照沒有寂,自古以來也有,度眾生最後都被眾生度跑掉了。為什麼?他心不定,他沒有這個功夫,沒有定心。度眾生要跟廣大的眾生接觸,不接觸沒有問題,這一接觸,天天名聞利養什麼都來了,慢慢貪瞋痴慢也生起來,就被眾生度跑掉了。所以,寂就非常重要,也就是說如如不動,清清楚楚能夠幫助別人;如如不動,自己定力能成就,不會受到外界去影響。所以應化身就是他受用身,是幫助別人的。

「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應不二,無非實相,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最後這兩句話很有味道,有點像《金剛般若》裡面的句法。前面只是舉幾個例子,從這幾個例子,我們真正能夠體會到宇宙萬有原本是平等一相。這當中沒有差別,才說不二,寂跟照是一樁事情,身土也是一。《金剛經》上跟我們說明,大千世界是怎么來的?佛跟我們講叫「一合相」。合是什麼?組合,現在我們的科學家搞清楚了,對這個意思漸漸懂得了,知道所有一切物質,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只是它排列的樣子不一樣,科學名詞叫方程式,排列的樣子不一樣。像化學元素一樣,基本的物質是一個,排列的方程式不一樣,就變成了原子,原子再組合,數量不相同,就變成分子,這樣組合成宇宙萬物。其實宇宙萬物就是一合相,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沒有這些科學儀器,他就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一切宇宙萬法是平等的,一合相,沒有差別,只是排列組合的樣子不相同,其實是一個東西。很可惜這些科學家沒有讀佛經,他要讀了佛經,那對釋迦牟尼佛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在幾千年前,怎么會把這個事情搞得這么清楚、搞得這么明白?現在科學家還在那裡摸索,還摸不清楚的,佛在經典上統統講清楚了。這就是說明真實的智慧,見到事實的真相。

所以,一切法統統是平等無二,平等無二裡面,你要再起分別、再起執著,再起是非,甚至於善惡、真妄,錯了,大錯特錯!也許你要問,既然這都錯了,佛為什麼也說這個真、說那個妄,說真心、妄心?佛所說的這些話都是方便說,都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怎么說法?真實說就不能開口,那就是真實的,一開口就錯了;真實的不能動念,一動念就錯了。「開口便錯,動念即乖」,那是真實的,那叫真說。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統統是方便說,我們要從方便裡面悟入真實,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是佛教學的真意,他的本意是在此地。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佛的言語,不可以執著佛所講的這些名相,一再教給我們,離言說;離名字,名字就是名詞術語,要離這個;離心緣,離心緣就是心裡不要去想這個,不要去打妄想,打妄想就錯了。所以聽,用什麼聽?用清淨心聽,聽可不能想,一想就錯了。不要去想,你用很清淨的心去聽,聽了會開悟,清淨心就有悟處。如果是一想就壞了,把悟門就堵塞了,那你所聽到的就是世間裡面所講的佛學。你聽的是佛學,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來修學,這叫佛學,那就不是叫學佛。佛學跟學佛大大不相同,學佛是要開悟,是要修清淨心,要學寂、要學照,這個叫學佛。把原理說出來,然後再落實在事相上。

「是故舉體作依作正」,體就是心性,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講的心性。作依,依是依報,我們生活環境。作正,正是我們的身體,我們自己的身體,這是正報。身外之物統統是依報,到虛空、到法界,全是我們的生活環境,都是自己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所以真正學佛人,他跟一般人用心不一樣,他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他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心。為什麼?唯有真心才是與事實真相相應,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作法作報」,法是法身,報是報身,諸佛如來的法身、報身也是自性實相變現出來的。「作自作他」,自是自己,他是別人。自己是自性變現的,別人也是我自性變現的,自他不二。所以,幫助別人是分內的事情,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我們凡夫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分自分他,不知道;諸佛如來曉得事實真相。「乃至於能說所說」,旁邊有小注,能說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從哪來的?是我們真心本性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也不例外,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統統是這樣的。「能度所度」,能度是諸佛,所度是眾生。「能信所信」,能信是我們的心,所信的是佛說的這個法門,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了自性,真的什麼都沒有,全是自性在造的。

「能願所願」,願是我們的願望,能願是我們自己的嚮往、我們自己的希望,所願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想求的。能願,我們有這個心嚮往西方世界。「能持所持」,這是講修行的方法。能持是我們的身口意,我們的心想阿彌陀佛,口念阿彌陀佛,身禮拜恭敬阿彌陀佛,這叫三業。所持的是這一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後面會告訴我們,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真實的。「能生所生」,能生就是能往生的條件,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叫三資糧。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旁邊注子叫四淨土,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淨土。雖然是四種,他四種是融合在一起,這非常之妙,不可思議!所以一生一切生,四種淨土,生任何一種淨土,其他三種淨土是同時都得到。這是他方諸佛世界裡沒有的,唯獨西方彌陀世界有,這個很特別,真正不可思議。「能贊所贊」,這是佛在《彌陀經》上說的,能讚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十方諸佛如來,十方世界諸佛如來他們讚嘆。他們所贊的就是西方淨土,讚嘆阿彌陀佛、讚嘆阿彌陀佛這個世界。這也是舉這幾個例子,「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這句話說也統統都是實相。

所以佛為我們說法,所依、所憑藉的就是這一個事實真相。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對於佛所講的話才能夠深信不疑,才會真正甘心情願依教奉行,我們才能得到利益。特別要注意的,我再次的提醒同修們,這個道理通所有一切大乘經。因此我們用這個方法悟入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大乘經你都通達,這正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一經通會一切經通?道理在此地。你從一部經裡面見性了,明心見性,所有一切經都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你怎么會不通達?不但是一切經通達,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也都通達了。為什麼?因為沒有一法不是從心性流的。我舉個比喻說,如果你契入心性了,今天基督教請你去講經,你會把那個經講得跟上帝講的一模一樣,一點都不錯;伊斯蘭教請你講經,那個《古蘭經》講得比穆罕默德還講得好。就是這個道理,沒有一樣不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離心性。所以如來,我們不講如來,前面講見性,見性,圓教初住以上,他們的智慧能力不是我們能想像的。真正是宗教裡面讚美上帝「全知全能」,見了心性,確實他有圓滿的智慧、有圓滿的德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要從一個方法契入就行了。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有什麼好處?有個最大的好處,我們的修學,心可以定下來。不至於一會想到天台不錯,去想學天台,禪宗也不錯,去參參禪,密宗也不錯,你就會搞亂了。其實你在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契入了,沒有一樣不通,宗門教下、顯教密教是樣樣都通達。要緊的是要專,不能雜修,雜修就不能成就,專修就容易成就。所以這一部經就通一切經,佛法的真相、佛法的事實確實是如是,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因此古來的大德,雖然彼此修學的經論、方法不相同,但是彼此都明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沒有毀謗的,只有讚嘆。我們的方法不一樣,我們到達的目的地是相同的,我們的方向是相同的、目標是相同的,只是我們用的方法不一樣,所以彼此都讚嘆。不像現代,現代讚嘆的少,毀謗的多,都是自己讚嘆自己,去毀謗別人,這是很大的錯誤,這是對於事實真相是一無所知才會產生。理論的依據,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下面第三個段落,「明宗」,這一段是給我們講修學的綱領。前面理論依據的事實我們了解了,我們有信心,我們非常嚮往,但是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就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給我們講修學的方法。「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徑」,要是重要,徑就是途徑,宗旨就是修行最重要的一條路。「會體樞機」,樞機是比喻,「會」是什麼?是契入,體就是心性,就是實相。禪宗標榜的是明心見性,會體就是契會心性,心性是本體、是理體,萬事萬物之體,就是前面講的實相。如何能夠契入,如何能夠體會?樞即是最重要的關鍵,他是用這兩個字做比喻。樞,現在我們在美國看的門,跟我們中國從前做的門不是一樣做法,這裡這個樞已經看不到了。從前我們中國的門,樞機就是這個門,它是這樣做法,底下是兩個槽,這個門才可以開關,這個叫樞機。現在外國的門不是這個做法,做得比我們簡單,這個是比較麻煩一點。這就是說門戶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用這個來比喻。機是機關,從前弩弓,就是箭,一次可以射好幾支箭的弩弓的機關,那個叫機。這都是比喻它的重要,就是明心見性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比喻這個意思。

「而萬行之綱領」,綱領也是比喻。綱是網之綱,打魚用的網前面那個總的繩索,總繩那個叫綱,抓住綱,這個網才能夠張開。領是衣服的領子,衣服我們拿到領子,這個衣服就很順暢。這就是講,這是衣服、網裡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稱它作綱領。樞機、綱領都是比喻,比喻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提綱則眾目張,挈領則襟袖至」,這是比喻。「故體後應須辨宗」,辨體之後,必須要把修學的綱領,最重要修學的方法一定要介紹出來。然後我們才真正能夠,像前面所講的心性、理體,我們才有希望能夠達到、能夠證實。這一段是介紹宗的意思,就是宗的定義。

「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這一句是總綱領,把這部經裡面講的修行方法一語道破。是以「信、願、持名」,持名也叫行,信、願、行,這三條是這部經里的所講的修行的綱領。「非信不足啟願」,啟是開啟,也就是生起的意思,你沒有信心,你的願怎么會生得出來?所以,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必須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你真正相信,相信什麼?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這不是假的,我們想去的心才能夠生得起來。「非願不足導行」,行是講修行,去做。你要沒有願,強烈的意願,你怎么肯去行?行就是念佛。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意願,你佛才念得好,才念得有效果。我們常常聽到念佛人念了幾年,愈念愈沒有信心,愈念愈退轉,不想念了。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都發生在信有問題,叫半信半疑。願也有問題,又想去,又捨不得這個世界,對這個世界很留戀,那問題來了,他當然不能產生效果。所以要有真信切願,念佛才有效果。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這一段如果沒有這一句,它的意思就不圓滿,有這個就圓滿了。你真正念佛,剛才講了,念佛有效果,什麼效果?滿你的願。現前的願望是一心不亂,你得清淨心,煩惱沒有了,智慧增長,這是現在的願。現在的願,你不求也得到,求能得到,不求還是得到,這是效果,念佛會得這個效果。將來的願,阿彌陀佛一定接引你往生,滿所願。你見到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信的也證明了,證明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真有,不是假有。確實是事實,是存在的。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在這部《阿彌陀經》當中,《阿彌陀經》經文不長,要從字數上來說它是一部小經,可是從義理上來說,它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無二無別。那就是最大的經典,那就不是小經了。所以古人稱它為「小本華嚴」,只是在文字上有多少不同,在義理、境界上完全沒有差別;換句話說,就是《華嚴經》的濃縮。經中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是先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幫助我們生起信心。陳是陳說,就是說明,依報是那個世界的物質環境,正報是講那個世界的人事環境,這就是把整個極樂世界都包括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為我們說明。我們信心從哪裡生出來?從佛跟我們所說的話是真實語。《金剛經》上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實語者」,實就不虛;「如語者」,如是所說跟事實完全相符,所謂說的是不增不減,沒有誇張,也沒有說漏掉,這叫如語;不誑語、不妄語,這是決定沒有假話,決定不欺騙眾生。我們對於佛的話深信不疑,所以佛為我們介紹,我們信得過他。

他在這部經上語氣講得非常肯定,「有世界名為極樂」,有,非常肯定,「有佛號阿彌陀」,用兩個有。所以蕅益大師取個別號叫「西有道人」,這就是西方真有,他那個「有」就是從《彌陀經》上這兩個有來的。他相信佛的話,西方世界確實有。說實在話,他也把這兩個「有」真正證實了,在前面我已經把這個訊息跟諸位透露出來了。他對於蓮池大師、對於幽溪的讚嘆,實在講他自己也是蓮池、幽溪同類的人物,不在他們之下,那個味道都透露出來。這就是他是真正證實,真正親見了,西方極樂世界親自見到。在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是淨土宗第一代祖師,他的傳記裡面記載,他在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在打坐定中見到的,這是親見的,所見到的狀況跟佛在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慧遠大師那個時候所依據的是《無量壽經》,因為《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淨土經典在中國翻譯最早的是《無量壽經》,他所見的跟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三次見到,他從來沒有給別人說過。一直到他往生的時候他才告訴大家,他說西方淨土我已經很熟了,我見了好多次,現在又現前,我應該要去了。就從遠公大師這個例子,在我們想像,像蕅益、幽溪跟蓮池大師必定有這個境界,就是人雖然還沒有往生,西方淨土確實自己曾經見到過的,所以他的語氣非常肯定。

「次勸發願以導行」,像佛在這部經上講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像這些話在本經裡面說過三次。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勸勉我們應當要發願,要發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要問為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有四種利益,第一種利益是壽命長久,無量壽。我們這個世間壽命太短,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時間不夠用,辦大事業一定要長壽,西方世界無量壽。所以成佛,你看釋迦牟尼佛講,成佛在我們娑婆世界需要多長時間?要三個阿僧只劫,這個時間太長了。但是西方世界的人無量壽,他無量壽,對他來講三個阿僧只劫不算什麼,那時間不長。譬如我們人的壽命算一百歲,成個佛要多少時間?三天,那還算什麼!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這個原因,我們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二個好處是見佛。佛是最好的老師,真的是全知全能。我們在這個世間遇一個善知識很不容易,縱然是個善知識,他為我們講的東西跟佛相比那還差得遠,所以佛才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親近最好的老師,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第二個好處。第三個好處是聞法。在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講的六塵說法,我們聞法的時間幾乎不中斷,這是任何一個世界所沒有的。西方世界聞法沒有中斷,所以他不會退轉,他只有進步,不會退步。第四個好處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同學好,朋友好,哪些人做朋友?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同學、是同參道友。跟這些人天天在一起,你怎么會墮落?怎么會退步?有這四種好處,你要是想通了,那你就會下決心非去不可。這四種好處,娑婆世界一個都找不到。所以這是勸我們要發願,一定要去。

第三段,「示持名以徑登不退」,示是開示、是指示、是展示,就是教給我們,你想去了,真正發了心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修什麼法門才能去?念佛。就是這一句佛號,所以非常簡單、非常容易,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千萬不要以為這一句阿彌陀佛恐怕不行,恐怕力量不夠,這太簡單、太容易,三歲小孩都會念,這就能到西方世界,一生就能成得了佛嗎?你要這么懷疑,那就錯過了,那真叫大錯特錯,名號功德真正不可思議。我在去年講《無量壽經》跟諸位講過,跟大家分析過。這句佛號要怎么個念法?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就是把念佛的方法教給我們。念佛要淨念,著重在「淨」字,怎樣才做到淨?我心裏面有妄想就不淨,心裏面有雜念就不淨,心裏面有懷疑就不淨。要用清淨心去念,所以不懷疑、不夾雜這才叫淨。底下是「相繼」,相繼就是不中斷。所以要記住,不懷疑、不夾雜、不中斷,這就成功了。

念的方法,大聲念、小聲念、默念都可以,你怎么樣念得舒服,你就用什麼方法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淨念,這是不變的一個原則。你念六個字也好,念四個字也好,都可以,這部經裡面講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四個字。「南無」,南無兩個字是梵語音譯過來的,它的意思就是皈依的意思,恭敬的意思,也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禮敬阿彌陀佛,是這個意思。如果真正決心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學蓮池大師,恭敬客氣話不要了,就念四個字。所以蓮池大師自己念佛是念四個字,教別人是念六個字。人家問他為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自己念四個字?他說我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求往生,所以客套都省掉了。我教別人,別人未必想生極樂世界,加個皈依,恭敬、客氣一點,跟阿彌陀佛結個緣,是這個意思。所以,看看你是念四個字還是念六個字,自己決定。

(第六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6

各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第五頁倒數第三行,最後一個字看起:

「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這就是從本經的經文來看,這部經是很清楚的分成三個大段落。第一大段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環境,環境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依報就是物質環境,正報是講人事環境,說明那個世界的生活環境確實比我們世界要殊勝得太多了,使我們依這個生起信心。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這個相信也決定不是盲從,而是佛是一位非常誠實的人,決定沒有妄語、決定不欺騙人。正如同《金剛經》中所說的「如來是實語者、是真語者、是如語者、不妄語者、不誑語者」,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其次,第二大段勸我們發願。在經裡面,經文當中有三次很明確的勸勉我們「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最後一段是教給我們方法,我們相信了,我們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非常之嚮往,但是怎樣才能去?佛教給我們的修學方法,也就是經裡面所說的,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把方法教給我們了。但是經文前面這句話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那就是「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這是能不能念佛往生關鍵的一個字。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並不多,原因就在那個「善」字。什麼才叫做善?依照本宗的講法非常簡單,真信、真願,信、願沒有一絲毫是虛假的,這就叫善。可見得這個善跟大小乘經裡面的條件不一樣,它的條件確實非常的簡單。所以執持名號就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夠依這個方法來念佛,是決定得生。所以,善的條件是這么說法的。

真正用功夫,實在說不需要很長,經上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能成功。所以淨土宗裡面結期念佛,我們俗稱為「打佛七」,打佛七的意思完全根據《彌陀經》,以七天為一個期限,我們要得到一個結果,一定要有成就,七天當中一定要有成就。七天念佛,諸位要記住,它是日夜不斷的。我們現在打佛七幾乎收不到這個效果,原因在哪裡?中斷的時間太長。比如說早晨有二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二支香就是三個小時,但是當中恐怕有半個小時的休息。一個半小時佛念完了,休息的期間就雜心閒話,張家長李家短,是非人我全都出來了,這個佛念得沒有用處。這都叫夾雜、叫中斷,這個佛七收不到效果。所以現在一般佛七實在講是佛七法會,大家在一起共修,是法會,真正效果達不到。真正念佛那是日夜不中斷,它確實能夠像經上講的殊勝的效果。

我們看《淨土聖賢錄》,或者是《往生傳》裡面,宋朝瑩珂法師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我們過去在講席裡面也提過幾次。這是真的有這個人,真有這個事,不是假的。根據傳記上記載的,瑩珂法師在平常並不是一個很用功的人,而且常常破戒、常常造業,我們現在人講造業就是做壞事,是個不守清規的出家人。這個人很難得,他真的有善根,他有什麼善根?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自己想想出家這么多年的行持,造作這些罪孽,不守清規,將來一定會墮地獄。這個使他感覺到非常恐懼,將來果報在地獄,這個太可怕了。就請教他的同學們,他說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不墮地獄?同學當中就給他講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勸他念佛求生淨土。

他聽了之後非常感動,覺得這個的確是一條生路。於是就發了個狠心,在自己住的小房子裡面把門一關,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念了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他也不吃飯也不喝水,一口氣就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你想想看,他這個效果正是符合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阿彌陀佛現在他面前,告訴他,你的陽壽(就是你在這個世間壽命)還有十年,這十年之中你好好的修行,到你臨終的時候我來接引你。阿彌陀佛出現來安慰他。他聽了以後就跟阿彌陀佛說,他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我禁不起誘惑,一看到外頭誘惑我又要造罪業,在這十年當中,我不知道再做多少罪業,將來能不能往生就不可靠了,最好我十年壽命不要,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聽了之後也就同意了,點頭同意了。就跟他講,那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好不好?他非常開心,好,三天之後,好!他就把寮房門打開,就告訴大眾,三天之後阿彌陀佛接引我往生。

這個寺廟裡大眾看到這么一個人,平常沒有一個人瞧得起的,對他也是無可奈何的這么一個人,說三天之後就往生,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時間很短,三天,看你往生不往生,我們等著瞧就是了。但是聽他說話的語氣也不像是騙人的,像是真有這回事情的樣子。到第三天早課的時候,他要求大眾念佛,本來寺院的早課是念楞嚴神咒、十小咒的,要求早課念阿彌陀佛,送他往生。當然這是大眾很歡喜的事情,你真正能往生,我們念佛送你,結個這樣殊勝的緣,這是很難得的。念佛念不到十五分鐘,就差不多一刻鐘的樣子,瑩珂法師就告訴大家他說「阿彌陀佛來了」,他見到了,別人沒有見到,「我要跟阿彌陀佛去了」,這樣就走了。這是一個破戒作惡的出家人,三天往生。《彌陀經》上說,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沒錯!而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法門的,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就發願認真念佛。所以這個法門,你看祖師在注子裡面講的直捷、穩當、快速,真是「了義中之了義,圓頓中之圓頓」,這是一點都不錯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到後面再會詳細跟諸位報告,這是淨宗之果報殊勝。

下面是給我們解釋信願行,首先講信。「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一段是講,大師講信給我們說了六條。「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這個願,第一你要能真正把現在這個世界能夠舍掉、能夠放下,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的願望。「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我們一心念佛,這是行。這是先把綱領跟我們說出來,下面一條一條的為我們說明。先說「信自」,這一點非常重要。可見得佛法的修學講信,跟一般宗教裡面講信不一樣,宗教裡面也是講信,他是要信神,第一個要信神;我們佛法講信,第一個是講信自己。你不信自己,佛菩薩有再大的智慧、能力也幫不上忙。所以你一定要有堅定的自信心,相信我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修行,決定達到自己的願望,要有強烈的信心。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這一段意思說得很深,我們明白、清楚了,信心確實可以建立,因為它不是迷信,這個信心是建立在智慧與事實的真相上,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的。我們「現前一念之心」,一念的心就是真心,它不是肉團心。肉團心是我們五臟裡面的心臟,這叫肉團心,這個心沒什麼太大的作用。也不是緣影心,緣影裡頭有個小注,這是講第六意識。就是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一天到晚在胡思亂想的,這個不是心,不是真心;佛法裡面稱它作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能把這個心認錯了。

「豎無初後」,豎是從縱的方面來說,就是從時間上來講,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初是過去,後是未來,當中有箇中間,就是有個現在。這個心,一心裡頭沒有三世,就是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這是真心。落在三際裡面,就是三世裡頭,那是妄心,那就是前面講的緣影心,緣影心有三世。「橫絕邊涯」,從橫的方面來說,邊涯是邊際,是界限,沒有邊際。所以它不是緣影的妄心,緣影的妄心有三世,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有界限,有是非人我的界限。那是妄心裡頭有,諸位要記住,真心裏面沒有,這一點非常的重要。我們求生淨土這個意念要是純正的話,不但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一定很高。所以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大師是勸我們一定要用真心念,就是一心稱念。你看《無量壽經》不是說嗎?「一向專念」,一是一心,向是方向,就是一心就只向著西方極樂世界,叫「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大本《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我們用真心,不用妄心,真心不落在三際,也不落在十方。由此可知,真心是不可思議的,真心太大了,盡虛空遍法界就在真心裏面包容著。

「終日隨緣,終日不變」,隨緣,隨十法界之緣。我們今天是得的人身,現在人道,我們隨眼前這個社會大眾之緣,我們天天在隨緣。隨緣有沒有變?沒有變,諸位要曉得,真心不變。我們隨緣隨變,隨緣隨變那是妄心隨著變,不是真心隨著變。這樁事情,《大佛頂首楞嚴經》裡面分析得最為詳盡。在這個經文前面半段,十番顯見,釋迦牟尼佛舉出一樁事情,就是「見性」。見性是真心,是超越三際十方的,是真心。他用這十個條目來給我們說明、給我們分析,說明見性、聞性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即使在凡夫位,我們一天到晚隨緣,還是沒有一絲毫的改變。當時在座波斯匿王他聽懂了,所以他非常歡喜,曉得什麼?我們身有生滅,人有生老病死,這是有生滅的,原來自己這個生滅身中有個不生不滅的真性,那個才是自己。所以他聽了之後很開心,知道自己真的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我,生滅身是假我,不是真我,必須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辨別清楚。

「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十方虛空是我們今天講的太空,微塵國土就是太空當中無量無邊的這些星球,一切眾生所依靠它生存的環境。國土就是星球,或者講星系,從哪裡來的?是自己一念真心當中所變現出來的。這個世界上許多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在那個地方探索,這些太空當中的星球怎么發生的?從哪裡來的?這些生物又是怎樣演變出來的?都在這裡研究、探索。他們能不能把真相找到?將來我們不敢說,至少在現前還不行,他還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科學的進步,實在是證實了經典裡面所說的,確實被證明了,可是那個根源科學還是達不到。你要問為什麼達不到?因為科技始終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換句話說,它是意識心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意識心功能很大,能夠緣虛空法界,但是緣不到真性;也就是說,虛空法界的根源它沒有辦法緣到,沒有辦法達到。

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實在講,現在科學的理論跟佛法講的理論是相同的,這個理論就是用動、靜這兩種方法。現在科學我們曉得用加速度、用動的方法,而佛法用靜的方法。諸位曉不曉得動靜是一個,動到極處了就是靜,靜到極處了就是動。如果你要懂得這兩個東西是一個,達到一個的時候,就大徹大悟了。就像我們畫圓的形狀,達到圓心,這整個是動的,動到最後它靜了,到這個時候就開悟了。所以佛法用的功夫用定,科學家用的方法是用動,用加速度,這兩種方法都是正確的。但是我們要不利用科學技術,我們的速度怎么加都有限的,所以非常之困難,一定要利用機械。但是從定的方面就不需要,不需要外界來幫忙。佛用的方法是用定,然後才真正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一念心性變現出來的,你就見到事實真相。見到這個境界,在佛經裡面講叫入佛知見、佛知佛見,這是真正的事實,你見到了。佛在經上所講的,你確實把它證明了、把它證實了。這是相信自己。

虛空法界是自心變現的,我們要問了,那西方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也是自心變現的。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些諸佛如來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心變現的,離開了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我們自性變現的淨土,我現在要求往生,還有什麼障礙?我自性變現的阿彌陀佛,我要去見他,他怎么可以說不見?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信心之建立是徹底明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的。雖然有了清淨、堅定的信心,這只是個理上,理論上講沒錯,但事實上呢?事實上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這「一念心中現」,我們現在念頭太多了,我們不是一念,我們的念亂七八糟,無量無邊,一天到晚是雜心妄想,不能得一念。這怎么辦?這第二個要「信他」了。「他」就是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需要他們來幫助我們。當中還有一段文,我們看。「我雖昏迷倒惑」,就是迷惑顛倒是我們現在的狀況,「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所以關鍵就是一念回心。下面那個剛才說過了,「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現在關鍵就在一念回心,就在這一句上。

回是回頭,要回到一念,我們從一切雜念回到一念。這一念怎么回法?我們曉得世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想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就是回歸到自性。這個一念回心,這個回法就對了。我們念佛,佛號六個字,六個字前面二個字「南無」就是一念回心的意思。南無是梵語,它有歸依的意思,歸是回歸,依是依靠。我們從一切妄想雜念裡面回頭、回歸,我們依靠這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就是一念回心。可見得一念回心要在其他宗裡面講的確非常之難,他那個回心是回歸到自性,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那的確不容易。所謂是見思、塵沙煩惱要斷盡,還得要破幾品無明,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淨宗就方便,真的人人能做得到,人人都能成就。只要你一念回歸到阿彌陀佛,一天到晚念念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能放鬆,就能成功。這叫信自。

剛才說過了,我們自己能力、智慧都不夠,所以我們要依靠「他」,信他是第二個,在第二個,不是第一個,第一個要信自己。信自己決定有能力往生,決定有能力成佛,但是我們需要佛菩薩幫助,我們相信佛菩薩。所以,「信他者,信釋迦如來決無誑語」,釋迦如來的話就是淨土三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三本經裡面所講句句話都是真實的,決定不是妄語。這是我們相信釋迦牟尼佛,這是信他,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決定成就。其次,「彌陀世尊決無虛願」。除了相信釋迦牟尼佛將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介紹給我們,這個事是真的,這個事不是假的,要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的,也就是願願都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

第三,「六方諸佛廣長舌決無二言」。我們用的本子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他老人家翻譯的這個本子裡面只有六方佛,但是諸位要知道,《阿彌陀經》原本裡面是十方,是十方諸佛。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中國人跟印度人習性不相同,印度人喜歡繁瑣,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羅嗦,所以他翻譯就把十方省略成為六方。雖然說的六方,意思跟十方並沒有兩樣,他是省略掉了。十方是講四方、四維、上下,羅什大師只翻了四方、上下,把四維,就是四角省掉了。玄奘大師的譯本就是十方,他譯得完整。六方諸佛都出廣長舌相為釋迦牟尼佛作證,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真實不虛。一切諸佛都來證明,一切諸佛哪有二言?所以決定是真實的。下面這四句是非常重要了。

「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這個四句不得了!何等的大智,何等的氣魄,這一隨順就是當生成佛了。「隨順諸佛」,隨順本師釋迦牟尼佛,隨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隨順十方一切諸佛的勸證,盡虛空遍法界一尊佛都沒有漏,六方佛裡頭就包括盡了,一尊佛都不漏。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叫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隨順諸佛真實教誨。如果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拿來做個比較,哪部經最真實?給諸位說,《阿彌陀經》最真實。《阿彌陀經》這部經典是直捷了當教給我們當生成佛的方法,是任何經論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我們可以說,大乘經比小乘經真實,一乘經比大乘經真實,《彌陀經》是真實當中的真實。蕅益大師非常難得,這個四句話不容易說出來,如不是過來人,這個話說不出來的,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這個是信他。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為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這個地方教給我們,像佛在《法華經》上所說的「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那只是種一個因而已,種一個成佛之因,就是「散亂稱名」。不管你有心、無心,你念了一句阿彌陀佛,那就是你將來得生西方淨土的種子。我們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怎樣去幫助別人,佛法術語講去度眾生,怎么個度眾生法?無論是有意、無意,教他念一聲阿彌陀佛就行了,他就得度了。我們這個世界跟阿彌陀佛的緣深,不管你信不信,他腦子裡頭都有個阿彌陀佛,都知道。換句話說,這些人將來都要往生淨土的,不過不曉得是什麼時候就是了,這早晚的事情。那我們還著什麼急?這不著急了。有很多同修著急著要度自己的家親眷屬,其實你早就度了。不管他信不信,他看到阿彌陀佛的像,念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結上緣了,這就是種子。

要這一生成就,那必須要一心稱念,這個經上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的標準很高。用這個標準,有些人就擔憂了,我這一生念不到一心不亂,恐怕就不能往生,他就懷疑了。所以夏蓮居老居士將《彌陀經》兩種譯本也把它會集成一個本子,這兩種譯本就是羅什大師的譯本跟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譯本裡面就不是一心不亂,是一心繫念,我們聽到一心繫念,這個可以辦得到;一心不亂,這個辦不到。《無量壽經》上也沒有講一心不亂,《無量壽經》上講的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跟一心繫念是差不多的意思。所以這個想一想,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那么羅什大師翻這個經有沒有翻錯?如果要是翻錯誤了,玄奘大師一定會把它修正。玄奘大師對羅什的本子很佩服,沒有任何的批評。而且玄奘大師的大弟子,這是最得意的門生窺基大師,是中國法相唯識宗開山的祖師,是玄奘大師的學生。他給《阿彌陀經》做了註解,要照我們現代人的,現代人都用人情,一定是用老師的譯本,現代人一定這樣做法的。玄奘大師有翻譯的本子,應該用他的本子來註解,這才像師生,像師徒,像一家人。可是窺基大師沒有這樣做,他選的本子還是選羅什大師的本子,玄奘大師並不以為他對老師不敬,窺基大師也沒有覺得我對不起老師。可見得師徒兩個人對羅什大師的譯本都佩服,而且這個本子已經流通了,就不要再多事。所以選擇羅什大師的本子,就證明羅什大師這個本子譯得好,譯得沒錯。

但是這句話是我們信心關鍵之所在。經的原本不是這樣寫的,可是意思不錯。為什麼說意思不錯?諸位要曉得,我們自己念佛的功夫能念到成片,成片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我們一般講功夫成片,功夫打成一片,這個境界不難。自己念到功夫成片,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先放光,先放光來照你。你一接觸到佛光,你的業障就消了,佛光加持,業障就消了,你的功夫立刻就加了一倍,功夫成片加一倍就到事一心不亂。所以他翻譯得沒錯!一心不亂是臨終佛來接引的時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他加持,用現代的話來講是相對的力量。你念到功夫成片,這一加持就到事一心;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不亂,那一加持就變成理一心,是這么一樁事情。所以這個一心不亂,我們不必憂慮,只要老實念就好,老實念決定有效。像剛才跟諸位報告的宋朝瑩珂法師,破戒,根本以前不知道阿彌陀佛,聽人說了,才念了三天就把阿彌陀佛給念來了,六天他就往生了,可見得不難。我們學佛懂得的比他多,我們念佛的時間比他長,只要具足信願行,哪有不得生的道理!這是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三昧得生」,下面是比喻,「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決無虛棄,是名信果」。我們這個法門,果報就是往生,一定要把往生淨土看成我們第一個果報,也就是第一個我們要求得的。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切隨緣,不要去計較,因為這一生,這是業報之緣。我們的生活環境好,固然是好,不好也沒有關係,隨緣度日,一心求生淨土,這就對了。唯有一心專求,我們現前的環境也必定有改變。西方世界,經上說得很清楚,「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個上善不是普通人,上善是指的誰?是指的等覺菩薩,那才叫上善。這就是告訴我們,在西方世界證得等覺果位的那些人太多了,不計其數!他們是怎么成就的?都從念佛三昧得生的,所以念佛三昧就是我們在修行當中要得到的。三昧是梵語,是印度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就叫做三昧。三昧也翻作禪定,也是禪定的別名。換句話說,我們念佛人,我們的享受就是心裡常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這些雜念、妄想統統都沒有,那你就得念佛三昧了。念佛三昧最淺的,功夫最淺的就是成片,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執著,一天到晚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這個人快樂,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心的確是非常的清淨、非常的自在。

深的三昧功夫,等級就很多了,我們如果,像《華嚴經》裡面所講的五十一個階級,三昧也就分五十一個等級。念佛人要知道這樁事,但是不必把它放在心上,有這個事實沒錯,我們只要老實念佛就行了,自自然然把三昧功夫不斷的向上提升,就在老實。這個比喻容易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念佛就成佛,這是一定的道理。下面也是個比喻,「影必隨形,響必應聲」,響是回音,我們在山谷當中長嘯一聲,後頭有回音,那就是響。這是說明因果的關係一點都不假,我們能念佛決定能成佛。《觀無量壽經》講的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就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是佛對菩薩說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我們只要肯念佛,決定往生。

第五,信事,這個很重要。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這樁事情,這個不是假設的,不是理想的,它是事實。「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這先從理上說,我們現在這個一念真心不可窮盡,「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今天講無量無邊的星球,都是一念真心變現之物,那么西方世界哪裡會假?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實有極樂國」,關鍵在「實」,實實在在有,有一個極樂世界,「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我們的心有真心、有妄心,有善心、有噁心,有清淨心、有染污心,我們都有。我們這個世界是我們的貪瞋痴慢這些念頭變現出來的,所以不好;西方世界是我們清淨的一念變現出來的。所以淨土、穢土統是自性變現的,都不是外來的。所以你要知道,這是我們清淨心變現的,是佛的清淨心變現的,佛心跟我心是一不是二;是十方世界一切念佛人心變現出來的,那一切眾生心跟自己的心也是無二無別。所以說是純一清淨心所現的境界,這個世界是最極清淨莊嚴,是其他的世界都不能夠為比的。要相信這是真有,確實有,所以蕅益大師別號上用「西有」,意思就是說西方確實是有。「不同莊生寓言」,莊生是莊子,《莊子》這部書裡面寓言很多,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寓言,這是事實,我們要相信這個事。

最後一條,信理,「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現前介爾一念心外」,這個地方要特別注意的就是「一念心」。二念,二念就是假的,就是妄心;一念是真心,二念就是妄心,是我們真心所現的境界。「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真心沒有內外,妄心實在講也找不到內外,真心就更不必說了。所以《楞嚴經》上一開端「七處徵心」,阿難提到心,釋迦牟尼佛也不跟他辨別是真心、是妄心,首先就說,你說有個心,心在哪裡,找出來給我看看。真心當然找不到,妄心還是找不到,所以無論是真心、是妄心都沒有界限。這是在起作用裡面,真心起作用沒有界限,妄心起用有界限,妄心因為它有分別、有執著,分別執著就是它的界限。可是諸位要知道,分別、執著只是個抽象的概念而已,並不是真有界限。那個界限是假設的,就好像我們今天地球上,科學家把它畫成經度、緯度,地球真的有經緯度嗎?沒有,哪有經緯度!是你自己畫的,人畫的。所以這是一種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實。

這個後頭一段講得好。「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這是講的事,西方極樂世界是依報的環境,正報的這些眾生是人事環境,依報是物質環境。主是阿彌陀佛,是教化主,伴就是學生,主是老師,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這些人,都是依阿彌陀佛為老師,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所以「主伴」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師生。「皆吾現前一念心中所現影」,這是講的理,前面是說的事。事從哪裡來的?都是我們自己真心變現出來的。「全事即理」,整個現象就是理體,「全妄即真」,妄是講的相,真是講的性,真如本性,真是能變,妄是所變。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我們能變夢境的是心,所變的是夢境,可以說「全夢即心,全心即夢」,這是一個道理,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都是講的事實真相,我們所修的就是性。淨宗修行的簡單,就是執持名號,多少人不曉得,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原來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這在修學裡面是最高的法門,這是多少人不知道。但是要怎樣修,這一句佛號才真正「全修即性」?這前面所講的,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能這樣念,則古人講的「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他相應,跟誰相應?跟性相應,就是跟真心相應,跟事實相應。假如你有疑、你有夾雜,就不相應。所以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是這個意思。淨念,淨是清淨,我有疑,心不清淨,念就不清淨;我還有夾雜,心也不清淨了。所以,淨是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叫淨,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中斷,相續不斷。可見得他這四個字就是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就是這個意思,這就是全修即性。這是上上乘的修法,沒有比這個更高了。「全他即自」,這個他裡面包括著依正主伴,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前面的四句,從「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這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後面這一段,「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眾生心性亦遍」,這是事事無礙。這是真的,哪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從什麼地方生的?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從妄想、執著裡面生出無量無邊的障礙,不明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真相,哪有障礙?下面用一個比喻來說,「譬如一室千燈」,室是一個房子,這個房子裡點了一千盞燈。我們這個房子雖然沒有一千盞燈,也有好幾十盞,可以做個比喻。「光光互遍」,每一盞燈的光都照遍這個室。把光比作心,我的心,我這盞燈的光明照整個一個室;佛的也是一盞燈,他也照整個室;一切眾生的心也是這樣子周遍的。「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我心中有佛心,我心中有眾生心;佛心當中有我心,佛心之中有眾生心,這是事事無礙的法界。四無礙是《華嚴經》的特色,其他經上沒有這個說法,《華嚴》說得圓滿。它講法界,從四個角度上來觀察、來說明,使我們了解它的真相。第一從事上講,第二從理上講,第三個從理事無礙上講,最後從事事無礙上講,這才真正說出究竟圓滿的境界。《華嚴》具足四法界,本經也具足四法界,可見得古人稱《彌陀經》為小本《華嚴》,有他的道理。

西方淨土是我們淨念所感的、所成就的,回過頭來看我們這個世界,我們現前這個地球,今天許多科學家都擔憂。憂慮什麼?這個地球,人為的污染太嚴重,所以呼籲大家要注意環境保護。如果不能夠加強環境保護,科學家的預言是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了。這實在很可怕!五十年的時間不長。我們有沒有能力在五十年當中改善生活環境?很難,確實不容易。真正要想環保要想做到真正有效果,還要從佛法上下手。為什麼?從人心的污染下手,那就有辦法了,佛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今天仔細來觀察一下,這個世界人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嚴重了,比物質環境的污染還要來得嚴重,這才叫真正的可怕!解決這個問題,在佛法裡面,大乘勝於小乘,在一切大乘法裡面,我們今天講救急,這個事情太危急了。如何真正達到淨化人心的效果?說實在話,老實念佛它真有效。不管你對這個道理懂不懂,沒有關係,只要你能夠真正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三個月就見效。就好像治病一樣,這服藥下下去,三個月就見效。見什麼效果?心地清淨了,妄想、雜念少了,這就是污染減少,逐漸恢復到清淨。所以,三個月到六個月真正能見效,這是我們要努力、要認真去做的。

所以,淨穢實在是心裡頭變現出來的。這個世界如果人人都念佛,人人都修清淨心,實在講我們這個世界也能夠變成極樂世界。為什麼變不成功?我想變,他不想變;他想變,我不想變。意見不一致,問題就嚴重了。不像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人多,多到沒有法子計算。它的好處,他們的意見是一致的,這個實在講太難得了!為什麼那個世界的人會能夠做到思想見解都一致?這個我們不能不佩服阿彌陀佛的高明。阿彌陀佛在那裡建造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原來沒有人,人都是從十方世界移民過來的。移民的條件就是心地清淨,所以它是個清淨世界。美國政府這點沒有想通,他要想通的話,所有世界移民到美國,心地都要清淨,那美國就是個清淨國土,就是地球上的極樂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移民條件就是心地要清淨,要一心專念,這樣才能夠得生。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善惡所感,善念所感的三善道,惡念所感的三惡道,這是六道輪迴。這是個染污的現象,所以經上講五濁惡世,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污染,從心地到外面的環境。西方世界是極度的清淨,從內心到外面環境都清淨。

這是蕅益大師用華嚴四法界,就是從四個角度為我們說明事實的真相。這一段是比較深一點,但是我們要細心去領會,這是我們修學大乘的基礎。淨宗是大乘之大乘,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由此可知,念佛法門,這薄薄的一本《彌陀經》,與《華嚴》、與《法華》、與一切大乘經論,它所根據的理論完全相同,它所說的方法是格外的巧妙。理論跟一切大乘經、一乘經是相同的,方法超過它們,這樣才能夠叫一切諸佛如來讚嘆,一切菩薩嚮往,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七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7

請掀開經本第七面,最後一個字看起:

「如此信已,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淨,理應欣求。」這段是講兩種願,一個是願離娑婆世界,一個是願意求生淨土,這兩種願怎樣生起來的?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前面曾經說過,虛空法界都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現前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心性變出來的現象,十方諸佛剎土也是如此,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例外,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我們的心,真心是很單純的,所現的是常寂光淨土,前面四種淨土裡頭說的,真心本性現常寂光淨土。可是心性迷了以後,換句話說,迷就有淺深差別不同,就變現出十法界的身與土,變成十法界,這就看自己迷的淺深差別。娑婆世界是我們迷心、妄心所現的境界,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清淨心所現的境界。

前面已經說了不少,西方極樂世界它有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全都是帶業往生。就是實報莊嚴土華藏會上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些人,在《華嚴經》上我們讀到他們都發願求生淨土。這些人帶了一品生相無明,也是叫帶業,統統都是帶業往生的;只是去往生的人帶的業習有輕重、多寡不相同,所以它有四土三輩九品,這從這么來的。在其他諸佛剎土裡面,四土三輩九品是非常明顯的,每個階層與另一個階層都有障礙,都有隔礙的。好像我們學校教室一樣,一間一間教室都有牆壁把它隔住的。唯獨西方世界四土三輩九品,它沒有隔礙,所以這個世界很特殊,很不可思議!所以祖師大德跟我們說,一生一切生,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即使是下下品往生,四土三輩九品你是統統見到,統統接觸到,因為它沒有障礙。那些大菩薩們去往生的,像文殊菩薩往生,人家當然是實報土裡頭的上上品。他生到實報土上上品,同時也見到同居土下下品的這些往生的大眾,都能夠成天在一起。所以經上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就是說這樁事情。我們把這個道理、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嚮往西方極樂世界,求願往生這個心自然就生起來。所以,這一段是說明信願生起的因由。

信願是往生淨土的關鍵,非常重要。古德告訴我們,這個世間一般人,雖然聽了淨宗法門心裏面也很嚮往,但是還不能發願求生。這實在講就是所謂的業障太重,他不覺悟,不覺悟的人多,覺悟的人確實是少數。真正覺悟的人,第一個要知道,人生確實是苦,不但人生苦,六道都苦,佛在大小乘經典都把這個事實詳細的為我們說出了。他的結論是三界統苦,只不過是天人用比較的方法來說,是樂多苦少。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在人道,這幾十年當中冷靜想一想,實在是樂少苦多。這是我們的現況,將來情形怎么樣?將來可能更苦,怎么會知道?從我們現在造因上來觀察。造因,所謂身、口、意三業,身是我們的造作,口是我們的言語,意就是念頭。我們身語意三業的造作,到底是造的善多還是惡多?如果我們造作的惡多於善,來生的果報一定是苦多於樂。這個不迷信,也不是騙人的,自己冷靜的思惟就知道利害了。所以,第一要覺悟人生是苦。

第二要覺悟人生是空。這個空,一般人到臨終的時候,這一口氣要斷了,這個時候才知道一場空,現在為什麼不知道?其實聰明人、容易覺悟的人,他知道。在每天晚上睡覺,眼睛一閉,跟死有什麼兩樣?眼睛一閉,什麼都空了,哪一樣東西是你的?真的連身體都不是,何況身外之物,這個要覺悟。你果然覺悟了,真的會開智慧,會得自在。為什麼?得失的念頭就輕了,就看輕了,損人利己的事情自然就不願意做,也就不會做了。佛祖教我們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就是不覺悟。所以講「萬法皆空」這樣的經典,特別是大乘般若經裡面講得太多了。世尊當年在世,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就是告訴我們事實,這是真正智慧。

第三個要覺悟的,人間是無常的。不但這個世間環境是無常的,從大的地方來看,所謂滄海桑田,我們現在講的我們地球地殼的變化,這是大的無常;小的,那真是剎那剎那都不住。物質環境如是,我們自己身體也如此,生老病死。佛給我們講,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乃至於地球有成住壞空。這些事實我們不是不知道,而是在這個事實裡面真的叫麻木不仁。真正覺悟的人,他是時時刻刻有高度的覺心。

第四個覺悟的,人生無我。這是真的,所有一切的罪業都是從我執裡面發生的。如果能夠真正曉得這個道理,真正曉得這個事實,知道我這個身佛經上常講四大和合變現的。四大是講物質,這是常識,佛經上用地、水、火、風,這四個字來代表。這四大是什麼?四大就是物質。前面跟大家講過,《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這個觀察非常了不起。現在科學家承認了,確實是一合相,就是一個基本的物質組合而成的。佛告訴我們,這個基本的物質它有四種現象,叫四大。第一種性質,它是個物質,就是它有體積,雖然很小很小,它有個體積,地代表體積,代表它是個物質。第二種性質,它有溫度,經典里稱為火大,火代表的溫度。第三個它有濕度,濕度用水代表,它有濕度。我們現在講它帶電,陽電、陰電,陽電就是火大,陰電就是水大,所以這是用的名詞不一樣。第四種性質,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這個動就用風來代表。所以諸位要曉得,四大是講組織一切物質的基本的,在佛法裡面叫微塵,它太小了,它有這四種特性。這是物質組合的,它組織聚合的時候現的這個形狀,它離開了、分散了,這個形狀就沒有了。所以這個身不是真的,只是聚散而已,聚就有,散就沒有了。譬如我們這支粉筆,這個大家容易懂得、容易觀察,這裡面是很多白粉分子組合起來的,如果我們把它捏碎、分散了,這粉筆就沒有了。這粉筆的真相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只是粉末之聚散而已。聚的時候說老實話它也沒有生,散了它也沒有滅,所以物質確實不生不滅。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身就沒有生滅了;身沒有生滅,所有一切萬法都沒有生滅。聚散無常,它是現的相而已,你不要被這個假相騙了,你要認清它的真相。所以,佛講大千世界就是一合相,真的把它的真相說出來了,它是一合相。這是物質無常。

除了物質之外,我們還有一部分叫精神。精神,《心經》里講的五蘊,就是受、想、行、識。受想行識這四個統統是屬於心,即心理作用,這個也是無常的。我們心裏面的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念頭的生滅無常。所以身跟心的真相我們要認識清楚,然後才真正體會到佛在經上講的無我。「人無我」是講我們自己本身,這個五蘊之身,佛又告訴我們「法無我」,法是講的五蘊,五蘊裡面也沒有我。「我」就是主宰的意思,我們今天講存在的意思,它沒有,找不到這個,它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的。所以真的是苦、空、無常、無我,我們要常常記住佛這句話,要常常在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句話,這才算是個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他就會認真希求淨土,為什麼?西方淨土「苦、空、無常、無我」這四個現象統統都沒有,那裡頭沒有苦,它有樂,這極樂世界,它沒有苦。第二個它真有,它真正的存在,它不空,它確實是永恆的。這是什麼個道理?十方世界的剎土是八識的相分,這在唯識裡面,懂得一點唯識的,相分就是物質,所以它是苦、空、無常、無我。西方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跟諸佛的剎土不一樣,它是心性的相分,所以在根本上講起來它不相同。心性變出來的相分是屬於無漏的,是真常的。這點後面還會討論到。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厭穢須舍至究竟,方無可舍。」這是教給我們,我們要舍,要捨得乾淨。這個地方的舍,諸位要記住,不是教你從今以後什麼事都不要做,我統統放下,我專心念佛,那你就把意思完全會錯了。此地教你舍,是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事要不要做?要做。事,每樣事情照做,而且你一定會比那些不能舍的人做得更好、做得更圓滿。為什麼?因為你了解事實真相,你在事上樣樣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積功累德,這才叫真修行。決定不放在心上,心裏面什麼都沒有,那就對了。心裏面只有一句佛號,萬德洪名,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統統舍乾淨,你的心才真正清淨,真正的智慧才能夠現前。這是教你舍要捨得乾淨,舍到無可舍的地步。

「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我們要求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要非常之強烈,心裏面只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個阿彌陀佛。能夠像這樣的取捨,才是真正往生的大願,三資糧裡面信、願,你真的成就了。古人講「有淨土」,你有這個願,有這樣的信,你真的有淨土了。有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這決定得生。下面引用《妙宗鈔》裡面一句話,「故妙宗雲,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妙宗鈔》是智者大師做的,《觀無量壽經疏》,《疏》是智者大師作的,《鈔》是四明尊者他作的,就是註解智者大師的注子。這是《觀無量壽經》一個很有名的註解,他是屬於天台宗的。而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他是念佛往生淨土的,智者大師修淨土跟我們不一樣,我們是根據《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採取的是持名念佛,而智者大師他是修的觀想念佛,他是修十六觀往生的。

四種念佛,都是世尊在《觀經》當中所說的,所以無論修學哪一種都能往生。但是四種當中,是以念佛、以持名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大師這段話用意很深,他唯恐我們把佛為我們所說的會錯了意思,真實的利益我們就得不到,所以特地在此地為我們說明白,取捨要認真,要達到極處。《妙宗鈔》裡面這個問意是偏在理論這方面,對於事修疏忽,這是錯誤的。答處是即事達理,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佛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決定不破壞世間法,只有圓滿成就世間法,那才叫真正的佛法。我們看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不但他所說的是最好的教誨,他所做的實在講都是我們世間人的榜樣。這個教學不僅是言教,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這叫身教,特別顯示在《華嚴經》。《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這是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看他們怎么生活?他們如何待人接物?這些人都是佛菩薩再來的,那是我們非常好的榜樣。

我們發心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老實念佛。實在講,無論是男女老少,無論是貴賤賢愚,只要能做到「老實念佛」四個字就決定往生,就怕的是不老實。這段講的取捨到極處,這就是真正老實人,真正老實的樣子。我們求生淨土,要從事實上做起,這個樣子才真正叫穩當,不可以「執理廢事」。特別是這個修行方法,對於什麼事都不妨礙,其他的法門,有的時候修學對於世間瑣碎事情還有障礙。譬如像修禪,參禪的人他每天一定要打坐,他坐在那個地方幾個小時,那他不能工作,也不能有人打擾他,這個對於事就有妨礙。當然這是禪宗修學初學的人有障礙,禪宗裡面高級的修行,那就沒有障礙。高級的修行,每天參禪他不需要打坐。《華嚴經》裡面的鬻香長者就是學禪的,他每天打坐到哪裡去打坐?到市場,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他那個坐禪,坐禪你也不要誤會是盤腿面壁坐在那裡,那會叫人笑話!諸位要念了《六祖壇經》就明白,六祖所說的坐禪不是叫你真的在那裡坐。坐是什麼意思?坐是不動,人坐在那個地方很安靜,不動,它是比喻「心不動」,就叫坐。你人坐在那裡,心胡思亂想,那不叫坐;坐是講心不動,是不動心,是這個意思。

所以他講坐禪是在市場裡面,鬻香長者所表現的,到處去游,到處去逛,什麼都去看,什麼都去聽,人家是這個參禪法。所以善財童子參訪他,到市場裡面去找他,他正在那裡逛市場,那就是他做功夫,就是他參禪。他逛市場,他的心如如不動,這就是定,這就是坐;市場裡面所有的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所以逛市場是定慧等修,人家在修行。這是講高級的,初學的人做不到,初學的人心本來就亂,再看到這個花花世界,怎么能定得下來?不如念佛的方法好。念佛,心裏面守住這一句佛號,他不妨礙工作,任何工作都可以照做,佛號可以不間斷。這個地方我們也要講到初學,我們功夫還不到家,在功夫不到家的時候,初學的時候,凡是要用思考的事情,我們暫時把佛號放下,專心去工作,我們的工作會做好;事情做完之後,佛號就提起來,這樣就對了。如果這個工作不需要思考的,你一面做工作,一面可以念佛。像前面講的衡州的王打鐵,這個鐵匠,他打鐵不妨礙念佛,他打一錘念一聲佛號可以,這個不要用思考的,這種工作行,類似這種工作都可以。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事實上下手。

這個事情是大事,是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大事,古人所說無量劫中稀有難逢,這個話說的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不能把它看輕了,要認真、要努力。在這個時代諸位要曉得,師道已經不存在,要想靠老師督促,同參道友互相提攜,這個緣分幾乎沒有了。所以在這個時代完全要靠自己發心,要靠自己警覺,認真努力的修學。工作再繁忙,也要抽出一點時間專心念佛。在早晚,我早點起來,早半個鐘點起來,念半個鐘點佛,晚上少睡半個鐘點,好好的念半個鐘點佛,要認真的去做。在平常時間,得空就念佛,不要想其他的事情,其他的事情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不值得掛在心上。一心一意求生淨土,這就對了。

下面一段說,「設不從事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這些話都是大師破除一些修淨土人的偏見、誤會。設是假設。因為在中國佛教,禪宗提倡說「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所謂是不著相。我們淨土宗又要舍,又要取,你著相了。沒錯!著相就是事,不著相是理。「不從事取捨」,好,我們也不取也不捨,試問著了沒有?還是著了,著了「不取不捨」,哪有不著!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不可以被人家幾句話就將我們的信心動搖,那就錯了,一定對於事理要分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今天講不著相,做不到,參禪的人他有沒有做到?他也沒有做到,所以那叫口頭禪。真的做到了,他對於任何一個人決定是平等心看待,那他是真做到了,他心裡頭真正舍盡了。他還有意見、還有批評、還有議論,可見得他的心不清淨,他還有妄想執著分別沒斷。「但尚」,這是崇尚,「不取不捨」,實在講他已經著空了。

蓮池大師說得好,淨宗的修學,「著事」,能夠念念相續,這個人可以帶業往生,他真的能夠脫離三界,得生淨土;如果要「執理」,偏在理論上,捨去事修,自己心地並沒有開悟、並沒有明心見性,換句話說,他將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那就苦了。不能明心見性就不能超越六道,明心見性談何容易!這是蓮池大師教導我們,我們從事上下手決定正確。何況蕅益大師後頭又說,「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不圓」,這個說得是真好!因為事跟理是一不是二,偏在一邊都是錯誤的。偏在一邊,古德教給我們,寧可偏在事,不能偏在理;換句話說,寧可執著有,不能執著空,執著空就壞了。「若達全事即理」,達是通達,是明了,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事原來就是理,「則取亦即理,舍亦即理」,這個取捨多自在,取捨多瀟灑,都是信心,「一取一舍,無非法界,故次信而明願也」。這是到這個地方來做一個總結。念佛,我們舍娑婆世界,取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一取一舍,正是大乘正信,正是前面所說的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兩句話,蕅益大師實在難得,為我們說出這兩句話,要不是真正過來人,這兩句話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發起求生的大願。三資糧信、願,願就說到此地,下面是講行,信願行,第三個往生的條件。

「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亦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我們常聽說,也常在淨宗書本裡面看到,但是往往我們粗心大意,就這樣把它看過了,不曉得這句話的真實義。這個名號何以不可思議?去年我們在此地講《無量壽經》的時候,給諸位做了個詳細的報告。黃念祖老居士給《無量壽經》做了個註解,注子裡面引用隋唐大德對於淨宗的註疏很多。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感應,他在那個環境裡面,怎么會找到這么多參考書?根據隋唐時候的高僧大德們,他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評論。佛四十九年講的這么多經,哪一部經第一?幾乎每個宗派的祖師大德都公認《華嚴》是第一,天台家尊崇《法華經》。這是在古德判教,一切經裡面判到一乘圓教,只有三部經,一乘圓教在大乘之上。第一個是《華嚴》,第二個是《法華》,第三個是《梵網》,這稱為一乘圓教的大經。《華嚴》,說《華嚴》,當然《法華》、《梵網》都包括了,要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第一,把這個三部經比下去了。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才究竟圓滿,如果沒有西方極樂世界,《華嚴》就不圓滿。

由此可知,《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總結。蕅益大師前面說得好,我們念過了,「華嚴奧藏,法華秘髓」,這是《華嚴》、《法華》的菁華。《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這兩部經完全相同的,一個大本,一個小本,把這個經的分量讓我們清清楚楚的看到了,這是古大德為我們指點出來。我們根據這個模式再仔細的往裡頭深入的觀察,我們講經採取的是夏蓮居的會集本。夏老居士將全經分成了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個第一?我們照這個方式來找。當然是第六品是第一,第六品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中心。你看一部《無量壽經》,總不出四十八願,釋迦牟佛不管怎么講,都是把四十八願詳細解釋而已,不違背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是全經的中心,是全經的菁華,最重要的一部分,經中之經。這四十八願裡頭有四十八條,哪一條又是第一?這個不必要我們說了,古德曾經說過,第十八願第一,這是真正尋到了最高峰,第十八願。第十八願說的是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講「十念必生」,把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圓圓滿滿的顯示出來。這樣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一句佛號展開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歸總就一句名號。四十八願展開來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再要擴大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要擴大,詳細一點,就是《大藏經》。諸位明了了嗎?

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法的總綱領。你念這一句名號,等於說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一切法門,你統統都念到了,一個也沒有漏掉。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念佛的人不曉得名號功德,曉得名號功德,念的感應不一樣。為什麼?他心專,他心不懷疑。不知道的時候,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想到《金剛經》還不錯,《法華經》也不錯,他還在胡思亂想,所以他的功力、效果就打折扣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他一點懷疑都沒有,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他知道,我這句佛號就包括了一切經、包括了無量無邊的法門,我一修一切修,統統都修了。他還有什麼懷疑?事實是不是如此?事實確實如此,一修一切修,所以才真正能達到一心不亂。名以召德,德是萬德萬能,所以稱之為萬德洪名。它的效果,底下講「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這兩句話也非常重要。散稱是什麼?無論你是信還是不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或者念「阿彌陀佛」,無論你是有心無心,你是信還是不信,都變成了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種子,念佛生西的種子。

我們曉得這個事實,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一生度的人就很多,你的功德就很大了。你沒度他,他看到你念了一聲阿彌陀佛,你就度了他,你就把這個種子給他種下了。所以我過去在台灣辦大專佛學講座的時候,我教給同學們,自己要認真念佛,要普度眾生。怎么個度法?你在學校里,手上拿一串念珠就行了。你同學一看到你,「阿彌陀佛」,你看他有心無心,他就念了一句,這就阿彌陀佛種子種下去了。還有你們念的書,書本上都是寫個名字,我說你不要寫自己名,寫個阿彌陀佛。同學們一看,阿彌陀佛!你看你又教他念一句了,這就是你度眾生,自行化他。

你要是真的有這個心,善巧方便太多了,隨時隨地勸人念佛,信佛的人念佛,不信佛的人也念佛;喜歡佛的人念佛,討厭佛的人也念佛。哪些人?像這些信外教的,基督教稱佛是魔鬼,我們也教他念佛,都是佛種,種子都下去了。你現在雖然是虔誠的基督徒,不要緊,來生來世就變成佛教徒。為什麼?阿彌陀佛的種子種下去了,不知不覺他也得度。這是說「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執就是執持名號,具足信、願、行這三個條件,有真信、切願、老實念佛,這樣的人決定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

「然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這段文是大師為我們做一個比較,在修行方法上來說做個比較。首先舉出一切經裡面所說的念佛方法,千差萬別。觀像,像《般舟三昧經》裡面所講的是觀像的念佛方法,在十六觀裡頭也有。我們特別提出《般舟三昧經》,因為《十六觀經》裡面講觀想講得最多,十六條裡面講觀想占了十二條,所以它是以觀想為主,第十三才是觀像。觀想,就是《十六觀經》,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它的註解,前面介紹的天台宗的《妙宗鈔》,智者大師注的,注的是很好。還有一個註解,善導大師注的,它另外一個名字叫《四帖疏》,《觀經四帖疏》,這是善導大師的。在台灣這兩種本子都很流行,這兩種本子我都講過,而我最得受用的是善導大師的注子。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在《觀無量壽經》古今註解之中,它的價值可以跟《彌陀要解》在《彌陀經》所有註解裡面的地位相媲美。的確是《觀經》第一註解,許多的見地是古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的,我們修淨土的人不能不讀。在中國佛教史里,有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黃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也提到過。如果是阿彌陀佛再來注這部經,換句話說,那個注子就是阿彌陀佛自己為我們說法,這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禮拜、供養、五悔」,都可以用《華嚴經》做一個例子。《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就是屬於禮拜;「廣修供養」就是此地的供養;五悔也不例外,五悔是講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這個五種方法,都可以說是念佛的方法。除懺悔之外,後面的勸請、隨喜、回向、發願,這四種裡頭都有懺悔的意思。如果不是真正懺悔,這四種方法他不會修的,所以都列在懺悔法裡頭,將懺悔法分這五種。這五種如果我們用十大願王來觀察,第四「懺悔業障」,就是五悔裡面的第一,懺悔法;「隨喜功德」,五悔裡頭第三個是隨喜;「請轉法輪,請佛住世」,這兩種是五悔裡面的勸請;「常隨佛學,恆順眾生」,這兩願是發願;後面「普皆回向」是五悔第四的回向。可見得普賢菩薩自己修的、教人修的,真的是修念佛法門,目標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除這個之外,還有「六念」,這是佛在許多經上都曾經說過的。六念,前面三種是念佛、念法、念僧,就是念三寶,後面三種是念天、念戒、念施。念天,生天要有生天的條件。天確實有,我們佛門裡面講天道裡面的狀況,實在講比任何一個宗教都講得清楚、都講得詳細。生天不是說信了上帝就生天,我們這個地方念天千萬不要誤會了,念上帝就可以生天,那你就錯了,要念他生天的條件。佛告訴我們,人一生當中受持五戒,五戒清淨,來生可以得人身。要想生天,要修十善業道,十善業修成功才能生天,你要念十善。如果只有修十善,你所生的這個天不高,生在哪裡?生在欲界底下的兩層,就是四王天、忉利天,只能生到這個地方。為什麼?往上去條件就很高了,往上去要修清淨心,要修禪定,定就是清淨心;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所以你能夠修十善、修定、修慈悲喜舍,你才有能力生到色界天,欲界上面的四層、色界十八層,你才能到那裡去。所以,念天之德,效法諸天的慈悲喜舍,這是念天真正的意思。

「念戒」這是佛為我們制定的戒律,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於佛在一切經典對我們的教誡,對我們的教誨,都在這個戒的範圍之內。念戒,它的功德幫助我們清淨三業,使我們身語意三業清淨。

最後「念施」,施是布施,它的功德是讓我們真正的斷除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無量無邊,佛菩薩很慈悲,在講解的時候,將無量的煩惱把它歸納、歸類。歸納成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這是歸成大類。經上常講八萬四千煩惱,八萬四千也是歸類的,其實是無量無邊,歸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太麻煩,講的時候很羅嗦,歸納成一百零八。一百零八在普通講演的時候還是嫌繁瑣,所以天親菩薩造《百法明門論》,將《瑜伽師地論》裡面所講的煩惱頭數再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個,六個叫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通常講經講得很詳細的,就是依這個二十六講。一般二十六還是嫌繁,再講六個,六個根本煩惱。六個再嫌多,講三個,六個再歸納講三個,這三個是貪、瞋、痴。所以這三個叫三毒,太毒,諸位要曉得,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所以最後歸納成三個。假如這三個再歸納,歸納成一個行不行?行。那一個是什麼?就是貪。所以六度裡頭第一個修布施,布施度什麼?度慳貪的。

諸位要曉得,慳吝、貪愛是煩惱的大根大本。我們要想斷煩惱,從什麼地方?從根斷,這個手法才高明,枝枝葉葉斷,斷不了的,要從根本斷。用什麼方法?用布施。所以諸位一定要曉得,布施不是便宜別人,便宜了自己,哪裡是便宜別人!別人所得的太渺小了,自己所得的是真正不可思議,把根本煩惱連根拔除。所以這個施要認真去修,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努力。因為這個病根太深了,所以修布施非常困難,你初學的時候等於割肉一樣,施捨很難過,很不容易。我學布施,總是自己有多餘的才可以施給人,給人家的時候還要比較一下,我有兩樣,好的自己留著,壞的布施,送別人。要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不能算壞事。到你漸漸覺悟,煩惱輕了,到以後施捨,壞的留給自己,好的送給人,這是你進了一步;更進一步的時候,人家需要,我雖然也很需要,我可以割愛先幫助他。慢慢的把你這個煩惱根逐漸去掉。這是三界六道生死根本,所以要常常念著。

布施,不要怕自己沒有,一般人為什麼不肯施?他心裡頭有疑、有恐怖,怕的是我施了之後,我自己怎么辦?他擔心這個,所以他不敢布施,他也曉得布施好,不敢,有疑、有慮。對於事實的真相不了解,對於道理不明白,才有這些顧慮。其實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不敢相信,難關在此地。我們今天以賺錢來說,財布施,我們的錢賺得好辛苦,生活很艱難,哪有那么輕易就布施掉?縱然我們做,你的家親眷屬、周邊的人都說你學佛迷了,學傻了,學佛怎么可以這個學法?他們說這些有沒有道理?也有一點道理,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也不是完全有道理。所以我勸人學佛,首先要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做為你學佛的基礎,你真正明白因果報應。我們人一生在這個世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一天吃多少、喝多少、用多少,命里注定的,這一點不假。命怎么注定的?是你前世所修的。你這一生所得的財富是你前生財布施的果報,你過去布施得多,你這一生髮大財。所以我們看到大富大貴的人,懂得佛法,不會羨慕,為什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種的好因,他當然要得好報,這一定的道理。

我們明白了,我們今天種好因,來生就好的果報,我們也有,我們比他更具足,所以要懂得種因。佛教給我們財富是果報,財布施是因,施財得財富;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你能修法布施,自然就開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我們能用真誠之心、恭敬心、清淨心修三種布施,果報自然得到,不要求,自然得果報。你得到果報能夠更布施,你將來這個果報輾轉真的是廣大無有窮盡。你相信你才肯做,你才能得到這個果實。所以佛菩薩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道,成了佛之後還要倒駕慈航,你問他,他做些什麼?這三種施圓圓滿滿的包括了。諸佛菩薩沒有別的事業,就是修布施,他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最好的典範。佛菩薩距離我們遠了,晚近,在中國近代,我們看到淨土宗的印光大師、禪宗的虛雲老和尚,這是我們中國佛弟子在近代的出家人當中最敬佩的兩個人。他們兩個人一生幹些什麼?諸位想想看,是不是一生都在那裡做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人家拚命在做,一點不懷疑,一絲毫都不保留,圓圓滿滿的布施,得的果報也是圓圓滿滿。這是近代我們看到的。

六念,《觀無量壽經》也特別提到,《觀經》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說有三種人應當得生淨土。第一種人是「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實在上講就是「淨業三福」裡面第一條跟第二條;具足這個兩條的,念佛求生淨土,一定得生。第二種人是「讀誦大乘方等經典」,這是淨業三福裡面第三條所說的,第三條講「發菩提心,讀誦大乘」,有這個說法。他念佛求生淨土也必定得生。第三種人就是「修行六念,回向發願求生淨土」,這種人也得生。他心清淨,能夠與佛的本願能有感應。我們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明白了,應當要發心,認真念佛,正助雙修。正修就是「信、願、持名」,助修就是「十大願王,五悔六念」,那都是事,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教我們彌陀弟子應當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應當什麼樣的心態生活在現前這個社會。這樣做就決定不錯,理事圓融,空有二邊都不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八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8

請掀開經本,第九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這是說明了淨宗許多經論為我們開導往生的方法,經論裡面所說的都是些原則,都是些綱領。細細的去觀察,它確實涵蓋了無量的法門,在這許多法門當中,念佛法門的殊勝我們前面說過很多了。今天這個幾句實在難為蕅益大師能說出,這個相當不容易。如果要不是真正的過來人,將所有一切法門都透徹了,這個話說不出來,也沒有這個膽子說。這就是為什麼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都教給我們念佛,道理就在這一段。

唯是唯獨,就是這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唯獨持名一法,就是執持名號這個方法,收機最廣。機是一般講上、中、下三等根機不同,譬如禪宗,中國的禪宗,我們在《六祖壇經》裡面讀到,六祖大師所接引的對象,他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他是接引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不是上上根的都沒分。神秀大師是降了一等,他接引的是大乘根性的人;換句話說,非大乘根性的也沒有分。教下像華嚴,就是賢首宗,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到,《華嚴經》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換句話說,它的標準跟六祖能大師的標準一樣,是上上根人。由此可知,一切經論、法門接引眾生的對象並不圓滿,某一種經論、某一種法門度某一類的人。所以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佛才開無量法門,道理在此地。但是在所有法門當中,唯獨持名這個法門特別,它是所有根性的人都適合,都能夠得利益,就是收機最廣。宗門教下、顯教密教裡面所沒有的,唯獨這個法門,沒有不度的,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你肯相信、只要你真正發願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統統平等得度。這不可思議,真的叫難信之法。

下手最易,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任何一個法門像持名念佛這么容易、這么簡單,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看誰不會念?誰不能念?問題就是他肯不肯念,他願不願意念。這個法門,諸佛如來稱之為難信之法,這是真的難信,這么簡單、這么容易,而且成就是無比的圓滿。不但我們一般人不肯相信,宗門教下的那些菩薩、羅漢都不相信。所以我們說某個人不相信,那有什麼奇怪的?這一點都不奇怪的,真的叫難信之法。

釋迦牟尼佛看看機緣成熟了,佛能觀機,菩薩以下觀機的能力都不如佛。佛觀察當時的這些學生們,善根福德成熟了,所謂善根,佛說出來他能信、能解,這是善根;所謂福德,是他能願、能行,他聽了之後,他真的發願求生淨土,真正肯執持名號,這個人就有福。看看善根福德成熟了,沒有緣分,沒聽說過這個法門,這樣的法門沒有人能問。為什麼?沒有人知道,他怎么問得出來?佛這是慈悲到了極處,不必要等人問,自動的就把這個法門宣說出來。宣說,特別向舍利弗尊者,叫著他的名字跟他講,為什麼不叫別人?在弟子當中,舍利弗標榜的是智慧第一,換句話說,這個法門必須是智慧第一,他才能接受;不是智慧第一,那就叫難信之法,他不能相信。所以叫著舍利弗尊者。說明成佛機緣成熟,必須要有成佛的方法,有成佛的經典,所以這部經典、這個方法是九法界眾生一生圓滿成佛的方法。說九法界眾生,我們就有分了。不是像六祖大師要度上上根人,上上根我們沒分,九法界眾生包括我們;換句話說,我們統統都有分。

「所謂方便中第一方便」,這個方便是講修行的方法,在所有一切行法裡面,修行方法裡面是第一方便,沒有比這個更方便了。這一句佛號,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什麼都不會妨礙。如果別人討厭你念,我心裡念,他也不障礙,我口裡不念,心裡念。他如果喜歡聽佛號,我們就大聲念,我念他也聽。你說這個多自在!所以它不拘形式,也不拘場所。什麼場所都可以念,行住坐臥都可以念,行是走路,走路也可以念,站在那裡也能念,坐在那裡也可以念,躺在床上也能念。你看多自在!不像其他的法門儀規很多,你的功夫不容易相續,也就是會間斷的。唯獨這個法門功夫不會間斷,所以它是第一方便。

「了義中無上了義」,了義是對經說的,佛在四依法裡面教給我們,勸導我們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佛的一切經,確實有了義、有不了義。什麼叫不了義?凡是講人天福報的,都是不了義,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樣的經典多不多?很多,諸位要翻翻《大藏經》,裡面就有不少。許多經典是教我們處事待人接物,是人天小法,這是不了義的。小乘經典是以斷見思煩惱,出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這也不了義,為什麼?不能成佛,那也不是了義經。大乘經典雖然教你斷三惑、了生死、明心見性,這比阿羅漢要高,但是還沒有到究竟的佛果,所以也不能算是了義。一乘了義的大經就是叫你一生成佛,在一切經裡面只有《華嚴》跟《法華》。《華嚴》一生成佛是善財童子,到最後的成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裡面一生成佛的是龍女,我們所看到是極少數的。這部經典是說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成佛道,所以在經典上來說,它確實超越了《華嚴》、《法華》,在所有經中真正是第一。「無上了義」就是第一經,不但是釋迦牟尼佛要度九法界眾生,說出這第一經。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他要想度眾生成佛道,也是這個法門,也是這部經典。它不僅是釋迦如來四十九年所說的無上了義,諸位要記住,無上了義就是這一部經,沒有第二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經,無上了義也是這部經。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一定要宣講的,因為它收機最廣,它是無上了義,第一方便。

「圓頓中」,圓頓是講理,圓是圓滿,頓是講頓超,它不涉及次第。佛說一切經,修行有次第的,大小乘經都說,小乘經上講,成佛需要三個阿僧只劫,要這么長的時間,要經歷,以天台家說要經歷藏、通、別、圓四教。這個裡面菩薩等級就非常之多,所以時間要很長,這叫漸修。即使是大乘佛法裡面純菩薩道,菩薩也有五十一個階級,從初信位、二信一直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要多少時間才能修成?佛在《華嚴》上給我們講了老實話,小乘經上不說,說了怕把人家嚇倒了,他不學了,所以小乘講三大阿僧只劫,《華嚴》上講無量大劫,無量劫,不是三個阿僧只劫。大乘菩薩心量大、有耐心,不怕時間長遠,有耐心,所以佛在大乘經上講真話,無量劫才能成就。哪有那么容易!

這個法門,則一生成就,所以在圓教、頓教裡面,這個經典、法門是圓頓教裡面的第一。連法相宗的開山祖師窺基大師都承認,窺基大師是唯識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師,他註解的《阿彌陀經》叫做《通贊疏》。他《通贊疏》上也是這么寫的,承認這個法門是屬於頓教。為什麼說它是頓教?經上講得很明白,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你們諸位想想,哪個法門這么容易?成什麼功?成佛!我們今天念佛不止念七天,為什麼沒成功?我們念得不如法。如果要你念得如法,七天決定成功,決定不騙人的。所以這是圓頓中最極圓頓。

下面大師舉了個比喻,「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這是比喻,把濁水比喻作我們染污的心、雜亂的心,將佛號比作清水珠,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想對付妄想雜念,最有效的無過於念佛。真的,將《要解》、《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這三部經仔細參透了,我們這一句佛號念得就會如理如法。如理如法就句句都相應,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確實有這個效果。這些道理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了不少,也聽過很多,可是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佛法對我們來說還是相當的生疏,沒有貪瞋痴慢那么樣熟,貪瞋痴慢熟透了。偶爾聽了也會點頭,想想有道理,但是一轉身都忘掉了,這就是太生疏了。所以古人教給我們,念佛一定要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也就是說,我們將念佛跟貪瞋痴慢要對換一下就好了,那就會成功了。它的原理是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念佛成佛,念佛作佛。

底下說,「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淨土,以為一乘妙果」。這就是剛才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一乘的因果。大師在此地用的字,一乘真因,這不是假的,不是虛妄的,大乘是菩薩,一乘是成佛,所以這是凡夫作佛的真因。四種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同時證得的,一證一切證,所以稱之為妙果。不同於其他法門四土是不同時的,西方世界一證一切證。「舉因則果必隨之」,因跟果是離不開的,所以佛法用蓮花來表法,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我們這個法門也稱之為蓮宗,極樂世界也稱為蓮花世界。為什麼用蓮?蓮是因果同時,你看蓮花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所以花果同時。不像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花謝了以後再結果,是花果不同時。蓮花是花果同時,拿來比淨宗念佛成佛非常恰當。

「故以信願持名為經正宗。」這在明宗裡面為我們說出,這部經真正修行的綱領就是信願持名。「其四種淨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茲不具述,俟後釋依正文中,當略示耳。」這四種淨土就不多說了,四種淨土出在什麼地方?這是天台大師建立的,是天台宗的創意。當然他也是根據經論的原理,為我們說出四種淨土。諸位要想多了解,蕅益大師提供兩種參考書,一個是《妙宗鈔》,就是《觀無量壽佛經妙宗鈔》,第二個是《梵網經玄義》,這兩樣東西對於四種淨土都說得很詳細。第三大段明宗,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第四大段。

「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這段是為我們說明修學的功德,也就是學習的利益,如果沒有利益,沒有好處,我們學它乾什麼?我們依照這個法門,就是信願持名來修,究竟得什麼樣的好處,在這段要給我們細說。力用,力是能力,用就是作用,古德說這部經是以往生為功,不退為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確實不退轉,何況本經經文,世尊也給我們說出,「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退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我們現在這個身是在娑婆業報之身,這個業報之身可以說是在娑婆世界最後一次,稱為最後身。為什麼?下一次再到娑婆世界來就不是業報身,那是西方世界菩薩乘願再來的,再來的是應化身,不是業報身,業報到此就結束了。我們要問,到底是到哪一天算結束?到我們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那當然,實在講現在你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就像前面蕅益大師所說的,我們真正能夠相信、真正能夠依諸佛真誠的教誨求願往生,決定不疑惑,你這個心一發,最後身就在此地見到了。你一發這個心,雖然現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已經報名註冊,一定要去了。所以最後身是我們現前就證得,不必等臨命終時;換句話說,西方淨土也是這一念之間我們就得到。這是真正的難能可貴,是其他一切經論、法門裡面真的沒有。

「往生有四土,各論九品。」四土在此地雖不詳細說,簡單的也得要提一提,四土每一土都有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四土我們在這個文裡面都可以看到,他講得很簡單。從他這文字裡面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天台大師是如何說出這四種淨土,這個四種淨土確實不是他隨便說的,他是根據斷煩惱的層次來講的。第一種,這是凡聖同居土,同居土是凡聖同居土。在我們世間是凡聖同居土,我們地球是凡聖同居土,這裡面有凡夫,也有聖人。雖有聖人,沒有緣分的人遇不到,曾經遇到的,古人、今人都有。古人,我們在傳記裡面讀到的,今人也曾經聽說過的。像法照禪師,法照以後成為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他是唐朝時候人,他在五台山見到了文殊菩薩,這是他有緣分遇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道場叫大聖竹林寺,這個道場也是非常富麗堂皇。他在裡面還聽文殊菩薩講經,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都劣了,修什麼法門容易成就?文殊菩薩教他念佛法門,並且還念了幾句阿彌陀佛念給他聽,他也學會了,這就是以後傳下來叫「五會念佛」,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教給法照的。

但是諸位要知道,這個念法現在已經失傳了,現前有錄音帶裡頭的五會念佛,那是一些聰明人想像出來的,不是法照禪師那個音調。為什麼我們能夠肯定這樣說法?「五會念佛」我聽過,實在講跟我還有緣分。我是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住在倓虛老法師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在這個圖書館裡面看到有這個小冊子,五會念佛的譜調,我就把這個帶回到台灣。因為這個本子是民國初年編印的,是一個出家的法師懂音樂,他譜出來的。這個本子很舊了,我怕它失傳,所以在台灣翻印,印了幾千冊到處分送。在台灣,我們出家人裡面也有懂得音樂的,有一位法師,他在中壢圓光佛學院就拿著這個譜,找這些同學們天天來練習,以後錄成一個帶子來流通。他的帶子送到我這裡來,我聽了一聽,我覺得有問題,問題在什麼地方?心定不下來。聽了很好聽,很熱鬧,拿去表演可以,要做功夫的話不行。功夫,佛號一定要念到心很清淨,念到心很定,那才有用處。所以我們念佛沒有採取五會的方法。當然決定不是法照傳的,法照傳的五會念佛,心地一定非常清淨,一定可以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所以他有機緣見到菩薩的道場。傳記裡面記載,他怕把路忘掉了,離開的時候一路還做記號,希望下次來的時候還能找到。做了幾次記號,回頭一看,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再也找不到了。

所以我們這個世間聖人道場,沒有特殊的機緣看不到的。美國太空人登入月球的時候,台北有幾個法師來問我,問我以後要不要再念月光菩薩、日光菩薩?他說美國太空人到月球去,什麼也沒有,我們《藥師經》裡面還念月光菩薩,以後還要不要念?我就告訴他要念。他說為什麼?月光菩薩在月宮裡面,我們太空人去見不到他的,就跟文殊菩薩的道場在五台山,我們凡夫怎么找也找不到。「三昧水懺」在台灣很流行,悟達國師見的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的道場,我們凡夫也見不到,得有特殊的緣分。可見得這個地方凡聖同居。

除這個地方之外,我們曉得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在兜率內院,外院是凡夫,所以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經上也講得很清楚,兜率天人也見不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聖人。跟我們一樣,我們這裡有聖賢住在這裡,我們見不到,兜率天人也見不到兜率內院。還有一處就是四禪,第四禪是凡聖同居土。因為四禪裡面有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聖人修行的處所,也是四禪凡夫天人見不到的。這是說明六道裡面有這三處是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的同居土就不一樣,因為極樂世界統統都是念佛往生這個淨土的,他沒有其他的雜業。不像我們世間是造的善惡業報不同,叫染業,往生極樂世界是淨業,所以它的同居土非常莊嚴,無比的清淨。古德也曾經說,西方世界的殊勝,實在講就是殊勝在同居土,因為上面三土都是修行證果人所住的,實在講跟他方世界比較相差不太遠,唯獨同居土差別非常之大。

「執持名號」是修行的方法。執持,一定要記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要這樣執持名號才相應,要淨念相繼。但是沒有斷見思,就是見思煩惱沒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夫。此地這個「未斷」,這個斷是講滅斷,斷有兩種,這是講的滅斷。滅斷的確不容易,如果要是滅斷,那你就證阿羅漢果了,現前就證阿羅漢果。我們往生淨土條件不必這么高,只要伏斷就可以,伏斷,也就是說你能夠把煩惱伏住;煩惱沒斷,有功夫把它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樣就決定得生。如果是真的斷了見思,那就不生同居土,要生方便土,就不是同居土。所以諸位要記住,我們功夫要做到伏煩惱,用什麼方法伏?這一句佛號。古人所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煩惱。不管什麼念頭,惡念是煩惱,善念也是煩惱,善惡念都不能要,都不要。念頭一起,第一個念頭是念頭起來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用這一句阿彌陀佛把那個念頭打掉,決定不要叫妄念相續。妄念一個念一個念接著這就不好,這叫妄念起現行,煩惱起現行。我們用這句佛號把煩惱壓住,就是把念頭壓住,古人比喻這叫石頭壓草,沒除根,壓住了。只要你能夠壓得住,就叫功夫得力,你念佛就相應,壓不住就沒有法子。

當然我們開始念,沒有那么容易一下念就沒有妄念了。有的人告訴我,我愈念佛妄想愈多,怎么辦?好像不念的時候沒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實在這個情形他不了解,實在的狀況是你平常妄念就是這么多,你沒有發現,一念了佛才發現,發現自己妄念這樣多,這么可怕。但是發現之後不要怕,佛號一定要念。一面念還一面打妄想,不要去管它,不要去理會它,你只專門注意佛號,不要去注意妄想。你注意妄想,那個妄想是愈來愈多;根本不要去理會妄想,我只把念頭觀照在佛號上,這樣一來妄想會逐漸少了,佛號逐漸得力。古人的經驗,大概我們在一支香,從前大陸上燒的長香,一支香大概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念佛裡面還有三、五個妄想,功夫算不錯了。要念多久?大概要念五年。認真念佛念上五年,一個半鐘點還會有四、五個妄想,這功夫算不錯的。如果一支香當中沒有妄想,那恐怕也得要個十年、八年。要認真去念,不認真決定做不到。由此可知,念佛夾雜著妄想不怕,不要在意這樁事情,一定要認真去念。

「隨其或散或定」,這是講功課。定是定課,就是我們講早晚功課,我們每天定一個時間來念佛。散念是平常有空就念,這叫散念。散念是不拘多少,當然是愈多愈好,定課是每一天都不能夠缺的。像在美國這個地方,每位同修工作都很忙,壓力都相當重,所以我勸同修們,早晚課是一定不能缺的,早晚課定得愈少愈好,為什麼?你才不會缺。你說我早晨要念一個鐘點佛,你哪有那個時間?你不可能!所以早晚課最好是用「十念法」,因為十念法它的時間頂多五分鐘就夠了,這個時間是決定可以做得到的,所以用十念法。十念法是盡一口氣叫一念,十口氣。家裡有佛像,在佛像前面念;沒有佛像,面朝著西方,取感應。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四字就可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一口氣,這樣子念十口氣,這樣就好。這個時間短,不會很長。早晨洗完臉之後做你的早課,晚上在睡覺之前做你的晚課,這樣子不耽誤你的時間。平常就是散念,散念就不是定課,有時間就念。

三輩九品當然也是伏煩惱的功夫,你伏的功夫愈深你的品位就愈高。沒有斷,是把它伏住,並不是斷了的。過去也有人問我,有些念佛人臨命終時曉得什麼時候走,又不生病,可以站著走、可以坐著走的,他問我那要念到什麼樣的功夫?我在此地老實跟諸位同修們報告,伏斷的功夫就行了。凡聖同居土不是九品嗎?上三品就行了,諸位要知道,這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後面的那個什麼事一心、理一心,我們做不到,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換句話說,他能我也能。所以這是伏斷。

要想真正達到功夫成片,伏斷就是功夫成片,前面所講的「欣厭」這兩個字決定要有。「厭」就是我們要把這個世界真的放下,從心底放下。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都不執著,都不計較,一心一意求生淨土,一心一意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心要非常的強烈,你那一句佛號自然就相應,將來往生,自己希望站著走、坐著走,沒有一樣做不到。如果我們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放不下,這都是障礙,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明白的。在世法裡面最大的福報,不是財富、不是地位、不是權勢,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走的時候走得瀟灑、走得自在,這叫真正的福報。自己曉得,我到西方極樂世界作佛去了,你想想看,還有哪個人福報比這個更大的?這才是真實的福報。

再看底下一段。「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淨土。」這是說明方便有餘土,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有的,它的條件是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後面會細說,我們在此地都省略掉,有問題也沒有關係,到後頭會說到。簡單的講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個是看錯了,一個是想錯了。「見」就是見解,就是你看錯了,「思」就是思想,你想錯了,合起來叫見思煩惱,就是錯誤的想法跟錯誤的看法。西方世界跟我們這個地方的方便土又不一樣,因為十方諸佛世界的方便土,有九種人住在這個地方。這九種,從天台家的說法,藏教裡面的聲聞、緣覺兩種;通教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有三種,合起來就五種了;別教裡面是三賢菩薩,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上圓教十信菩薩。因為這些都是斷見思煩惱的,總是你斷了見思煩惱,你一定生在方便有餘土,不會在凡聖同居土,這是超越六道輪迴了。但是極樂世界就不一樣,極樂世界純是大乘菩薩,不像娑婆世界有這樣九種這么複雜。

「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這句話很重要,這是功夫。我們念佛人不要去想到經教裡面這么多的名相、這么多的說法,不必,我們只要一句佛號老實的念下去。它的過程必然是先伏斷見思,功夫深了就是任運,任運就是自自然然斷掉。自然斷掉了,可能斷掉的時候你自己還沒有發現,還沒有發覺,它確實斷了,確實沒有了。如果我們天天想,我念佛念這么久了,還沒有得一心。我也聽很多人問我,法師,我念了好多年,都沒有得一心。我就告訴他,我說你這一輩子不會得一心的,我老實告訴你,絕不騙你。他說為什麼?因為你天天有個「得一心」的念頭在打閒岔,在障礙著你。所以真念佛,管他一心不一心,不要去理會這些事情,自自然然就念到一心。心裡頭常常念著一心不亂,這是個障礙,你應當念阿彌陀佛,不要去想一心不亂,這就對了。也不必去想這些四土三輩九品,統統都不要想,一句彌陀念到底就好,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奇妙!所以,一切要讓它自然。

什麼叫事一心?簡單說,事完全從事相上說,從事相上說的,一是純一,亂就是雜亂,就是亂想。我們專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要相信佛在經上講的句句都是真實語。前面蕅益大師教給我們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我們從這裡建立真正的信心,隨順諸佛真實的教誨,決定不懷疑。其次很重要的,就是決定要做到不夾雜,也就是剛才講的,我們念佛裡頭不能有雜念。開頭念佛,夾雜是決定不能免的,夾雜有有意跟無意的,無意的我們自己不能控制,無關緊要,怕的是有意的。譬如我念佛,又想參禪、又想念咒,這個就壞了,這是你有意在夾雜,那就很難成就。所以一定要抉擇這個法門之後,其他所有一切法門我統統放下,決定不沾染。遇到了,我對它恭敬,我決定不受它的干擾,這個才行。

像我們去年在此地跟諸位講的《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說的,善導大師講得太好了,最怕的是夾雜。就是菩薩、佛來勸我們,說還有個法門比這個還穩當、還快速、還要好,我們都謝謝那個佛,我已經選擇阿彌陀佛法門了,其他法門我也不要學了,這種心才行。就是死心塌地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決定不受外境動搖,這個真正做到不夾雜,功夫不間斷,無論是定課、散課都不間斷。這樣念,念的佛號是字字分明、句句清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這句佛號,心裡頭真的有佛,我們心就變成佛,這心是佛心。所以這一句名號喚起自己的心佛,這叫相應。我們常常看到祖師的這些註疏裡面都說「一念相應一念佛」,什麼叫相應?這個很重要。相應就是名號跟心相應,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名號是心之名號,佛之名號,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句句佛號都把自性彌陀念出來,這個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念法不但能斷見思,連塵沙、無明也統統破掉。法子真的巧妙,真正是圓頓!

所以功夫用的得力的人,兩種人,一種是利根的。他對這整個道理完全明了,理論、方法、境界都清楚,當然沒問題,他當然會做到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所以他念得相應,念念相應。第二種人是不認識字的老太婆們,她老實,她對於理論、什麼境界都不懂,教她念一句阿彌陀佛,她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也不想,她也能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個能成功。最麻煩的是半吊子,當中這部分,這個很麻煩,很不好教。所以古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不移就是他不改變,不改變的人就是老實人。這兩種才是真正的老實人,是我們要向他學習的。這個念法容易成片,功夫成片也就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是總名稱,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亂,淺的是功夫成片,這就決定能往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這是簡單說出實報莊嚴土的樣子。實報莊嚴淨土也叫做實報無障礙淨土,這是要念到理一心不亂,理就是心性,換句話說,就是禪宗所講的明心見性。禪宗要達到這個境界是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這一句阿彌陀佛也能達到這個境界,跟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是相同的,境界是相同的,只是採取的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淨宗持名的方法,比參禪實在來得方便、來得簡單、來得容易,而且非常穩當。

在淨宗裡頭常說念佛有事念,有理念,這是講兩種方法,無論是事念,無論是理念,都可以達到事一心、理一心。事念可以達到事一心,可以達到理一心,達到理一心,當然那個時候也就是理念。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上根利智的人他一切都通達明了,他是有理論基礎的,所以他念阿彌陀佛,老實念佛,他是屬於理念,他理明了。下愚之人,他老實念佛,他屬於事念,你問他道理,他什麼也不懂。就像諦閒老法師早年那個念佛的徒弟,念了三年,站著往生的。去年跟諸位報告過,他死了三天,他死了之後站三天,他的屍首不倒的,站了三天,等諦閒法師替他辦後事。這個是什麼都不懂的,諦閒法師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老實念,他就一句佛號念了三年,走的時候那么瀟灑,那么自在,他是預知時至,這就是事念。他念到什麼功夫,我們不曉得,但是一心不亂是決定的,他到底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我們就不知道了。到這種境界,他那么樣清楚、那么樣明白,那不是伏斷,決定是滅斷。兩種念都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事念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從事念達到理念,那個時候的境界,跟上根利智、明心見性的人無二無別。所以事念可以達到理念。

「若無明斷盡,則是上上實報,究竟寂光也。」無明四十一品,我們讀到這裡就曉得,理一心不亂裡面有四十一個階級,同樣都是理一心。就好像你們讀書念大學,都是大學生,大學生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不一樣。所以每一種裡面層次、高下都是不同的,事一心也是如此,事一心不亂要斷見思煩惱,這裡面層次也很多。理一心裏面四十一品無明,這就很明顯的四十一個階級,《華嚴經》裡頭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在淨宗裡面講,統統是理一心不亂。這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了,那叫上上實報,這成佛了,這個佛是圓教佛,是無上菩提,是究竟涅盤。所以,它的果報是上上實報,這是實報土裡面最圓滿的,寂光土裡頭也是最究竟的。

這個三句是說四土裡面的常寂光土,實在講常寂光是理,前面三土都是事。前面三種淨土是真有,實在是有相的,常寂光是沒有現相的,沒有形相的,它是理體。在佛的三德裡面,「常」就是法身;「寂」就是解脫,寂是定;「光」是般若,光明是智慧。所以,常寂光就是三德裡面的法身、解脫、般若,這是一心裏面講這三種德,我們的真心本性裡面圓滿具足這三種德用。法身能現一切剎土,十方世界情與無情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都是心性裡面本來具足的,都是心性隨緣變現的,所以這個叫「法身德」,德就是它的功能。

「寂」是解脫,解脫是清淨、是自在,心性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自在的。我們今天煩惱纏縛,煩惱到底在哪裡?你說覺得不自在,什麼東西叫你不自在?你把那個不自在的找出來,你找不到!所以說煩惱,你真的去找煩惱,「覓煩惱了不可得」,你有什麼煩惱?你說你有生死,實在講你真正去找的話,生死也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自在的,這是「解脫德」。

「光」是智慧。世出世間,過去現在未來,本來你知道,本來你清楚,這個是你的本能。為什麼?自心變現的,自己哪有不知道的道理!現在我們本來知道的,現在變成不知道了,在二障裡頭叫做所知障。我們的障礙有兩種,一種叫煩惱障,一種叫所知障。所知就是你本來知道的,本來知道的現在不知道,當然這裡面有個障礙,使你現在變成不知道了,這個障礙就叫做所知障。這個障礙究竟是什麼?佛告訴我們,障礙就壞在個有知,我們現在還求知,這就是障礙。世尊在世跟我們講經,講《般若經》的時間最長,你看四十九年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裡頭講的什麼?就是給我們講無知,真正的智慧是無知。如果你的心要做到無知,它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所知障就沒有了。怕的是你有知,你有知就有所不知,事情就麻煩大了。你求知,你求得的太有限了,真正是滄海之一滴,那么一點智慧,你所求的;你要是不求,不求是整個大海圓圓滿滿。何必要求知?這大錯特錯!所以,圓滿的智慧是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所以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我們整個歸納起來看,無論是哪個宗、哪個派、哪個法門,可以說一句,都是修定,都是修清淨心。定裡面決定不能有一個妄念,有一個妄念都是障礙。到了真正一念不生的時候,心性裡面一切的德能統統恢復,統統都起作用。《心經》諸位常常念,你看《心經》最後的結論是「無智亦無得」。你拚命還要求知,拚命還要有所得,那個「得」就是所有煩惱的根源,煩惱障從哪兒來的?從「得」來的。所知障從哪兒來的?從「知」來的。無知,所知障破掉了;無得,煩惱障破掉了。這二障破掉,那就恭喜你,你圓滿成佛了,你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乾淨了。所以《心經》大家常常念,不能提高警覺,這叫白念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九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09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六行,從當中看起:

「不退有四義,一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徑生實報,分證寂光。」這個以下給我們解釋不退轉的意思。「不退」,通常我們都說三種,三不退。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的有四不退,到底第四是什麼不退?第一種是念。他的順序是從上往下數,這個在大乘法裡面是法身菩薩,圓教是初住以上,別教是初地以上。這一類的菩薩他們在斷證的功夫上已經破一品無明,所以證一分法身,「破無明,顯佛性」;法身跟佛性是一個意思,破一品無明,證得一分法身。在西方四種淨土裡面,他生的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理,前面三種土是事相。理可以說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在凡聖土、在方便土裡面沒有辦法認識這個理體,也感觸不到,雖有,不知道。到實報土他就能夠覺察到,真的是理事圓融,性相不二,他達到這個境界。像大乘經上常講身土不二,這句話我們經上讀過,古來祖師大德們的著述提到就更多,我們聽了也耳熟,但是這個境界是非常的模糊。原因就是它畢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無法體會。但是到實報土的菩薩,他們對這一句話感到是非常的親切,因為是他們親自見到的、親自證得的。

念不退,此地是說的念,就是正念,念念趣向無上菩提;換句話說,到這個時候,念叫真純,沒有妄念。我們現在念頭,實在講正念少、妄念多,就是念佛,念著念著又想別的事情去了,到圓初住的菩薩才決定沒有雜念。可見得,我們要想念到沒有雜念,那還得有相當的功夫。現前有雜念也不怕,有雜念就更要念佛,沒有雜念也要念佛,為什麼?沒有雜念我們就落在無明裡頭。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總而言之,都是麻煩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念佛。

第二叫「行不退,見思既落,塵沙亦破,生方便土,進趨極果」。行不退是指菩薩,菩薩修六度萬行,這個「行」念去聲,當動詞講,他不會退轉到二乘,這叫不退。由此我們可知,權教菩薩有的時候還會退轉到小乘。他為什麼退轉到小乘?眾生難度,往往叫菩薩退心,菩薩對眾生耐心不夠,就退轉了。必須到大菩薩他才有這個耐心,他就在修菩薩道,能夠與一切眾生相處,他的定力、慧力高,所以決定不會退轉到二乘。這是生方便土。佛在許多經論里告訴我們,二乘人不能成佛,我們經典涉及多了,對佛這句話我們會同意,我們能夠肯定。為什麼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圓融,事事無礙,二乘有障礙,二乘不圓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錯,但是不能夠跟大眾接觸,跟大眾接觸,他就覺得不耐煩。不耐煩就是障礙,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夠達到圓融自在。因此我們要想成就無上菩提,也就是要證得《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換句話說,九法界眾生一定要接觸。

接觸這些眾生實在講就是修行,修什麼?把自己看不慣的,要修得看得慣;把自己在這裡面起分別、起煩惱的,統統要磨得乾乾淨淨,要把它磨平,這叫修行。所以菩薩修六度法門,度眾生也度自己,幫助別人也成就了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別、執著在境界裡頭都磨得乾乾淨淨,這才能成佛道。一個會修行的人,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這個環境是逆境也好、是順境也好,對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們從經典的教訓、從事實上來觀察,實在講修行應當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裡面鍛鍊自己。一切都看不慣的、一切都看不順眼的,要從這裡面去練,修什麼?修忍辱波羅蜜、修禪定波羅蜜,在這個上真正下工夫,什麼都能忍。最後修順境,順境就是樣樣都稱心如意,順境難,順境比逆境還要難。逆境能淘汰人,淘汰人實在講並不嚴重,順境淘汰人不得了。樣樣都稱心如意,人滿足這個境界,向上奮發的心就沒有了。

在佛門裡面,佛弟子當中有表演給我們看的。在般若會上,《金剛經》大家念的很多,念的人多,須菩提尊者在金剛般若會上,他是代表苦行的,禪宗初祖大迦葉尊者也是代表苦行僧,從逆境裡頭鍛鍊出來的。可是《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他是從順境裡面練出來的。逆境裡頭修什麼?修忍辱、修瞋恚心,就是把瞋恚心斷掉,貪瞋痴,破瞋恚。順境裡面斷貪愛,這個難,比逆境難得多!《華嚴》善財童子,經上講善財童子出生的時候,他們家裡面連草木都變成七寶的,福報多大!在那個裡面能夠不起一點貪愛,這是功夫圓滿成熟,比苦行不曉得要高多少倍。總而言之一句話,都是幫助我們斷貪瞋痴的一種手段,在佛門裡面講善巧方便。

第三是位不退,這個「位」是講聖人的果位,我們一般講超凡入聖,他是入了聖人這一類,決定不會再退轉到凡夫。這是什麼地位?在一般說是小乘初果,小乘初果就證得位不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證得初果之後,他修行的時間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他就證阿羅漢果;換句話說,他證果的時間大致上可以確定,就是差別不會太遠就是了。好比我們讀書一樣,從註冊上學這一天起,譬如上國小,這一天到學校去上課,我們大致上可以確定他念六年,國小就可以畢業,這個時間就可以確定。諸位要知道,佛在經上常說,凡夫從發心修行到成佛要三個阿僧只劫,這三個阿僧只劫是從哪一天算起,你要知道。像我們這樣子不算,是從證得初果那天算起,位不退了,從這天算起。如果你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這就不能算,為什麼?你會退到六道去再搞輪迴。

佛講的三個阿僧只劫成佛,說實在的話,這個話不是我說的,是佛在經上說的。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在《楞嚴經》上也看到、在《金剛經》上也看到,佛跟我們說,我們每個人跟佛的緣分都是很久很久。《無量壽經》上講的,時間就更長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積的善根,遇到這個法門才能生起歡喜心。無量劫來就不止三個阿僧只劫,不知道多少個阿僧只劫,為什麼我們還沒有成佛?原因就是我們無量劫中生生世世修行,從來沒有一次證得初果。好像念書都在念幼稚園,從來就沒有念過一年級,就沒有升到一年級過,所以都不算數。如果要是證得小乘初果須陀洹,從那天開始,就是三個阿僧只劫成佛,是從這裡算起的,我們要曉得。《華嚴經》上說無量劫才能證得究竟的佛果,它也是從位不退這天算起的,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位不退,證得位不退並沒有離三界,這個諸位要曉得,他還在三界之內修行。我們尊稱他為聖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裡頭,只在人天裡面來回,決定不墮三惡道。

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位次?佛告訴我們,要將見思煩惱裡面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六道輪迴的原因是見跟思,前面跟諸位略略的介紹過,要把見惑斷盡,思惑還存在,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必須把思惑也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他還在六道之中,換句話說,他不墮三惡道。由此可知,見惑是墮三途的業因,這個東西沒有了,三惡道的緣就斷了,只是在人天兩道往返。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實在講不是在上三土,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在凡聖同居土,換句話說,就是帶業往生。「在同居土,蓮華托質,永離退緣」,這是西方世界跟我們這邊的世界不相同。

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成功的,這個十念是講臨終的十念,不是講平常,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但是臨終十念要有條件的,確實不是人人能夠做得到的。第一個,他在臨終的時候神智清楚,不迷惑顛倒,這個條件最重要;第二個條件,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他,有善知識提醒他;第三個條件,他經別人一提醒,他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求願往生。要具足這三個條件,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這三個條件,說實在的話是相當不容易,三個條件都難。因此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在平時努力,千萬不要有僥倖的心理,這點非常重要。臨終神智清楚這是最大的福報,我們俗話也講「好死好生」。人會墮落到三惡道,他怎么去的?他是迷惑顛倒去的,也就是說糊裡糊塗去的;如果他很清楚、很明白,絕對不會去三惡道。可見得臨終神智清楚是人生最大的福報,他來生不墮惡道,來生不受苦。這個福報一定要這一生修,人不修福,福從哪裡來?一定要知道修福。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存心為善、常常存心利益眾生,這就是福德的根基。

西方世界我們能去的,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帶業往生生同居淨土,同居土就證位不退了。我們這個地方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我們今天生在這個同居土裡面,我們沒有證得位不退。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決定是位不退,這就是西方同居土比我們娑婆世界殊勝了。娑婆世界的四土跟十方諸佛如來的四土差不多,由此我們也明白了,西方世界的同居土超過十方諸佛的同居土。更殊勝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生同居土就同時生上三土,證位不退就同時證念不退,圓證三不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它為什麼會這么殊勝?它的殊勝有三種理由,第一個,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天天見佛,每天跟佛在一起。第二是時時聞法,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佛說法、菩薩說法,六塵都說法,聞法的時間沒有中斷。第三個條件是常常跟大菩薩們在一起。這樣的修學環境,諸位想想他怎么可能退轉?反過來想想,像我們現前這個世界,我們見不到佛,很難得聽到正法,圍繞我們四周,善知識少,惡知識多,所以很容易退轉。這是兩個世界環境不相同,我們這個地方退墮的緣太多,就是機會太多了;西方極樂世界找退轉的機會找不到,沒有這個機會。

第四這是蕅益大師說的,有畢竟不退,這段說得非常之好。「畢竟不退,不論至心散心,有心無心,或解不解,但彌陀名號,或六方佛名,此經名字,一經於耳,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這一段說得非常之好!這是個事實,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至心是一心,是以真誠心來念佛,散心是散亂心,像我們現在念佛多半都還是散心,因為念佛當中夾雜著妄想。無論是至心、散心,或者是有心念,或者是無意的念,或者是對淨宗法門理解、明了,或者是完全不了解。但彌陀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六字洪名,或者是六方佛名,六方佛名就是指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無論是哪一尊佛,你在這一生曾經聽到一尊佛的名號,無論是哪尊佛都可以。或者是此經名字,經題,我們這個經題是「佛說阿彌陀經」,你曾經聽到這個經典的題目。所以日本人他們念佛號,念經題的很多,我們接觸日本人,日本在此地的教會也不少,他們念的「南無妙法蓮華經」,他念經題,用意也是一樣的,這是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也是不管他懂不懂,假使千萬劫後,畢竟因斯度脫,就是因這個原因,他能夠入佛門,他能夠修行證果。

《法華經》上有個故事,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老人遇到佛,他發心想出家,想跟佛出家。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沒有善根是不能出家的。佛的這些弟子都是證到阿羅漢果的,都有神通,也就是都有宿命通、有天眼通。但是阿羅漢的神通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的能力就達不到。佛弟子們觀察這個老人,這五百世都沒有善根,你怎么能出家?這個老人聽了就流眼淚,很悲傷,佛看到把他叫回來,給他剃度。大家覺得奇怪,佛就告訴大家,他說這個人在無量劫之前,阿羅漢當然見不到,太遠了。無量劫之前,他曾經是個樵夫,砍柴的,山上砍柴、賣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要咬他,他爬到樹上,無意當中叫了一聲「南無佛」。就這一句佛號,這個種子今天成熟,他在我這裡可以出家,以後果然證阿羅漢果。這就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就是說的這個典故。

我們知道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你對你的周邊環境的人,家親眷屬,你是很慈悲要脫度他,你就大大的安心。為什麼?他們統統都得度了。不管他有心無心,他看過阿彌陀佛的佛像,聽過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能無意當中也會叫一、兩聲,那不就行了!甚至其他宗教虔誠的教徒也都得度,不但這些人得度,天主教的教宗也得度,為什麼?他也稱了一句「南無佛」。這是不少年前了,教宗下達命令要天主教的這些神父們要跟佛教交談,他心裡頭就有佛了。心裡有佛,這個種子無量劫之後遇到佛,一定像世尊法華會上那個老人一樣,必定得度。這就是叫做「畢竟不退」。

「如聞塗毒鼓,遠近皆喪,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也。」這是有兩個比喻,這兩個比喻都是佛在經上常常用的。第一個叫「塗毒鼓」,這是古時候在戰爭當中用的一個武器。這是鼓,這個鼓不知道它是用什麼樣的藥物製造的,人聽到這個聲音,就不能夠受持了,經上講,嚴重的就會喪命。他自己軍隊裡頭怎么辦?自己軍隊他有解藥,他配一種解藥。這個在戰爭時候用的,這是作這個比喻。「食少金剛」這是另外一個比喻,比喻不壞的意思。前面是比喻普及、普遍,這個鼓的音聲是聽得很遠的,普遍都能聞得到的。後面是講它不會壞,這個種子不會壞,金剛吃下去之後不會消化的。

「複次只帶業生同居淨,證位不退者,皆與補處俱,亦皆一生必補佛位。」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做個比較。經中所說的「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轉,這個不退轉是指念不退。既然念不退,當然一定包括了行不退跟位不退,上面一定包括底下,底下不能包括上面。只要我們真正能夠修到帶業往生,因為帶業往生,說實在的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人可以做得到的。這也是古德常講的「萬修萬人去」,也就是指這個事實,人人可以做得到的。生到西方世界的同居淨土,這是證位不退,「皆與補處俱」,補處是等覺菩薩。西方世界的觀世音、大勢至,我們這個世界的文殊、普賢、彌勒菩薩,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像他們這些果位的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無邊,不是我們人間的數字能夠計算得出的,人數太多了。我們跟他們在一起,換句話說,他們是實報莊嚴土,他們是圓滿的念不退,我們能跟他們在一起,就是跟他們同類了;換句話說,你也不知不覺就是圓證三不退了。

圓證三不退,特別要注意這個「圓」字,假如只是講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證三不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證三不退,沒有到圓滿。圓滿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才是圓滿的三不退。我們今天跟這些補處菩薩,就是等覺菩薩,他們是圓滿三不退,我們天天跟他們在一起,那也就是圓證三不退了。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西方淨土無比的殊勝,所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不能跟阿彌陀佛比的就是這一點。如果講世界的莊嚴,佛在經上講得很多,有許多諸佛的淨土比西方世界殊勝得太多太多,西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的。但是一生到那個地方圓證三不退,從這方面來講,那是一切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諸佛如來都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道理在此地。這個我們也要明了,否則的話,諸位將來讀了許多大乘經,佛講了,其他還有諸佛世界比西方極樂世界還好,為什麼不叫我們去?這裡頭是有道理的。他那個好,那是物質受用環境好,對你修證圓滿,比不上極樂世界,這個諸位要知道。好比學校一樣,你這個學校師資好、設備好,這是第一流的,你的父兄勸你到這兒念書。另外還有學校,它的建築好、校園大,財富比你這個還雄厚,沒有叫你上那個學校。你要曉得,這個學校有這個學校的好處,是那些學校不能相比的。就是師資、設備是第一流的。

「夫上善一處,是生同居,即已橫生上三土,一生補佛,是位不退,即已圓證三不退。」這一句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一定要把它牢牢的記住,不但自己求生淨土這個願望會真正生起來,也能夠解答不少人的疑惑。十方諸佛都有淨土,我為什麼一定要生西方極樂世界?生西方極樂世界道理就在此地。這個是說到最極圓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就會決心要學,決定要往生。這個利益實在講是無比的殊勝,因為你在任何地方修學,沒有這么快速。真的就跟大小乘經上所講的,從證得須陀洹果,就是位不退以後,三個阿僧只劫、無量阿僧只劫才能達到這個地步,你不可能在一生很短的時間成就。西方世界最殊勝就在此地,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跟這些補處等覺菩薩在一起。所以它真的四土是同時的,一生一切生;三不退是同時證得的,證得位不退,等於同時就證得念不退。在我們這個世界,證位不退是小乘須陀洹,證行不退是大乘菩薩,證念不退是法身大士,這多難,相當不容易!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往生就統統都證得,全都得到。

末後蕅益大師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如斯力用」,如斯就是如此,這樣的能力、這樣的作用,「乃千經萬論所未曾有」。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你去查一查,沒有一部經上是這樣說過的。經論裡頭沒有說過,十方諸佛世界裡也沒有這回事情,唯獨西方世界特殊,特別。「較彼頓悟正因,僅為出塵階漸,生生不退,始可期於佛階者,不可同日語矣。」這段是拿禪宗做個比較。為什麼不用其他的法門做比較?因為在一切法門裡面,禪宗是最快速的,禪宗是頓教,頓悟,其他各宗是屬於漸修。但是禪宗不容易,禪宗頓悟正因,這講開悟了,悟了以後,悟了並不就成佛,理雖頓悟,事須漸除。理是明白了,煩惱、習氣不是一下就斷得了的,還得慢慢去斷。他斷得比別人快一點就是了,比別人順利一點,這是真的。但是他也不能在一生當中就斷乾淨,那個很困難!所以他要生生不退。

禪宗徹悟之後,生生不退不容易。在中國佛教史裡面,大徹大悟的人,來生退轉的就太多了。禪宗裡面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叫「三生石」,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這是講的圓澤法師,很了不起,他能知道過去未來,還是免不了來生去投胎。這一投胎,他很難得他沒有隔陰之迷,他前生的事情記得清清楚楚。可是還要輪迴,來生作人也是輪迴,從老再換一個身體,換個小孩的身體,繼續再修。換一個身體,他也沒有機會跟等覺菩薩在一起,也不能圓證三不退。所以禪宗大德到了第二生,因為他前生修持,有福有慧,到第二生享福,大富大貴,聰明才智外泄的非常之多。他再死了之後再一投胎,就愈投愈迷了,每況愈下,逐漸退轉。所以要保持不退,談何容易!這就是佛所說的,要三個阿僧只劫、要無量劫才能成就。所以它跟淨宗帶業往生不可同日語,不能為比!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宗是講的禪宗,教是講的教下,佛教在中國有十個宗派,這十個宗派裡面,小乘兩個宗,大乘有八個宗,除禪宗之外,那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所以說宗門教下,就把整個佛教都包括盡了。也就是說學佛的同修,無論你修哪一宗、哪一派,你應當好好的去想想,千經萬論所未有,一切法門,念佛第一。所以古德讚嘆往生經,往生經就是指《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稱為「如來正說第一經」,教給我們要用真實的智慧去選擇。你要是選擇對了,一切諸佛都恭賀你,為什麼?你這一生要成佛了。諸佛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看到你在一切法門裡面選中了成佛的法門,他怎么不歡喜?所以說諸佛歡喜。

論用就介紹到此地,下面第五段是講教相。這一段是說教學的儀式、方法,當然這都是從教學對象上來說的。

「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徑登不退。」此地蕅益大師明白的告訴我們,世間有些人對於經教沒有深入的研究,以為念佛求生淨土是小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叫自了漢。我們讀了這一段,不但自己不會再受這些言論的影響,也可以幫助他們認清事實的真相。這個法門是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怎么會是小乘?怎么會是自了漢?所以,大師開宗明義就給我們指示出來,這是大乘,是菩薩藏攝。佛說法,在一切法裡面分大乘、分小乘,後人判教判得更細的,有判為五乘佛法,這五乘是講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就是五乘。在五乘裡面,這個經典、這個法門是菩薩乘,在大小乘裡面它是屬於大乘。在十二分教裡面,這是佛說法的方式,十二種方式它是屬於無問自說。無問自說那是佛真實徹底的慈悲,這個地方講「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有情就是眾生,就是煩惱重的人、障礙多的人,正是我們的處境;換句話說,我們正好是他所說的對象,依這部經就圓證三不退。

這個幾句話,給諸位說明白,就是密宗裡面所說的無上的灌頂。灌頂不是用一點水在你頭上滴幾滴,你就開悟、你就證果了,不是那回事情,一定要搞清楚。「灌」就是慈悲的加持,此地講徹底大慈之所加持,這是灌;「頂」是最好的法門,「依斯徑登不退」,這是頂法。這是叫你圓證三不退,一生成佛的法門,沒有比這個法門更高了,所以這是無上的灌頂。你們在家裡頭把《阿彌陀經》從頭念一遍,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一次,你都不知道。你看多可憐,還要去找什麼喇嘛、找什麼仁波切,給你弄點水灑灑頭,你認為那個很滿意。你看你冤枉不冤枉!一切諸佛給你灌頂你不知道感謝,可憐!叫可憐憫者。

「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這部經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重要性。佛的法運總共一萬二千年,這個運,人有運,看相算命常說一般人的命運五年一轉,五年有個轉變,運是五年一轉。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不好的五年。人有妄想,有妄想就有數,就落在數量裡頭,那就是命運。所以命運是自己製造的,不是別人主宰的。國家有國運,世界,整個世界有世運,在大世界裡講有世運。佛示現在這個世間,從跡象上來說,佛也不能脫離數量,所以佛也有法運,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釋迦牟尼佛是周朝穆王五十三年圓寂的,我們中國的記載。如果按照這個記載,算到我們今年是三千零二十年,這跟西方人的說法不一樣,西方人說法今年是二千五百多年。不管是按中國、是按西方的,總而言之,都是末法了,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都過去了,現在確實是末法的時代。佛法逐漸衰了,衰微了,將來經典也逐漸在世間消失掉。

曾經有人問我,他說在古時候由於沒有印刷術,經典都是手寫流傳的,是很可能消失、滅掉的,失傳的,很可能失傳的。現在印刷術這么發達,成本這樣低廉,科技這么發達,經典怎么會消失?真的,現在要是經典在世間消失,除非地球毀滅;地球不毀滅,經典不可能消失。為什麼?它已經藏在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怎么可能會消失!那么佛講「法滅盡」,這個話應該怎么解釋?經典雖然存在,沒有人相信,那就消失了。這是真的,沒有人相信它,沒有人以為它是真的,而且還用現代人自己的思想、意見去批評它,這經典就完了,這就叫滅了。佛在《法滅盡經》,這是一部小經,在《大藏經》的經集部裡面,經文不長,佛說得很清楚,他說將來佛法消滅,第一部消滅的是《楞嚴經》。我們看看現代社會,對《楞嚴》抱著懷疑的態度就很多了,也有很多的著作批評《楞嚴》,說《楞嚴》非佛說,批評《大乘起信論》的、批評《楞嚴經》的很多。認為《楞嚴經》是偽造的,不是佛說的,《楞嚴》就失掉了。所以佛經將來的消失是這樣消失的,所有一切經沒有人相信,也沒有人認真去研究、修學。

這一切經消失掉,到最後就是《阿彌陀經》,換句話說,還有一些有善根、有福德的人聽到念佛往生,他能夠相信、他能夠接受。我們要問,為什麼他能夠接受?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另外一個是看到依這個方法修行的人,他真的往生了。這是個令人生起信心很大的一個因素,對我們鼓勵不少。在這些年當中,在中國、在台灣、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在香港,這是我經常所接觸到的這些地方,甚至於在美國,時時聽到念佛往生有種種瑞相。有不少是預知時至,這是最難得、最可相信的,他不生病,曉得哪天走,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走的這么自在,這個一點都不假。我們台北蓮友念佛團李濟華老居士往生,舊金山的甘老太太親眼看見的,他那天的念佛會甘老居士參加的。李老居士那天晚上跟大家講經,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之後告訴大家我要回家去了。下了講台,在小客廳的沙發上一坐就走了。那么自在!他往生的時候,甘老居士跟我說,他們念佛送他往生,她敲引磬,甘老居士敲引磬,親自在場見到的。那個老居士八十多歲,沒有生病,身體非常好,講經的時候聲音宏亮,說走就走了。所以,不必要懂得很多的理論,你看到這些事實,他能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

所以學佛的人,非常重要,心要清淨,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百病不生。縱然有病,不需要治療,不多久統統都好了。為什麼會好?你自己本身有這個能力,你要讓你的能力完全恢復,你有一個非常好的、健康的身心。我到這個世間,來從哪裡來,去從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世間第一等人,這是世間真正有福報之人。在一切法裡面,唯有佛法真實,一切佛法裡面,唯有淨宗效果最為顯著,確實人人都能夠學,人人都可以得到。這部經典、這個法門,一直要延續到佛法滅盡了,它還住世一百年,到最後!這在佛教裡頭的分量、重要性,我們看到了。經典還有說,將來《阿彌陀經》也沒有了,最後還有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還存在,能念這六個字的也都能往生,顯示出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法滅盡經》上這樣說,《無量壽經》我們現在用的本子,就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在第四十五品裡面也說到這樁事情。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這是個比喻。阿伽陀是梵語,它的意思是說,這種藥能夠普遍治一切病。藥到病除,不管什麼病,用這個藥統統都能治,所以萬病總持。比喻這部經典、比喻這個法門,這個比喻非常之好!因為佛說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有特定的對象,不是對一切根性的,它有特定的對象,如果不是它的對象,用它那個法門很難得利益。但是這個法門,就對了,這個法門,無論是什麼樣的根性統統都適合。「絕待圓融,不可思議。」絕待就是絕對,圓是圓滿,融是融通,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佛教一切經裡面,古今中外這些大德,幾乎公認《法華》、《華嚴》是佛法的代表。尤其是《華嚴經》,中國自古以來,可以說是各宗的大德們都稱它是根本法輪,稱一切經叫華嚴眷屬。好比一棵樹,《華嚴》是這棵樹的根,是這棵樹的本,本就是它主幹,其他的經典都是這個樹上的枝枝葉葉,所有枝葉都離不開根本。所以《華嚴》叫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歸《華嚴》。我們這部經是「華嚴奧藏」,奧是最奧妙的,也就是《華嚴經》的精華。「法華秘髓」,《法華》是經天台宗把它發揚光大的,天台大師是從《法華經》開悟的。天台宗不但在中國普遍的弘揚,在日本也是將它發揚光大。所以在顯教裡面,天台之盛超過了華嚴,華嚴比不上天台,天台的人才輩出。《法華經》也被尊稱一乘了義,這部經是在一切大乘經之上。《法華》跟本經來做個比較,本經也是《法華》的秘髓,髓是精髓,秘是深密。

「一切諸佛之心要」,一切諸佛共同一個願望,希望一切眾生圓成佛道。用什麼方法能幫一切眾生真正能達到圓滿成佛?唯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平等成佛,這個就難得。其他法門可以幫助眾生成佛,不是在一生,要生生世世不退才行,不是一生能做得到的。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華藏會上,法身大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我們這個世界的大眾念佛往生,也是一生成佛;乃至於地獄眾生,要有緣分遇到這個法門,肯念阿彌陀佛,也是一生成佛。它是九法界平等的一生成佛,這個難得,這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叫一切諸佛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菩薩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佛道,就是希望自己能早一天圓滿成佛;下化眾生是幫助一切眾生快快成佛。用什麼方法?也是這個方法。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此」就是指這部經、這個法門,持名念佛的法門,都不出於這個。這部經典,我在黃念祖老居士《無量壽經》註解序文裡頭曾經說過。我說《無量壽經》跟《彌陀經》是完全相同的,這兩部經是一部,只是大本、小本而已。我曾經說,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經,這是我這么多年來自己修學體會領略到的,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過去曾經有人問我,他說法師,像《大藏經》里如果說只準許你取一部,你取哪一部?我就說我取《阿彌陀經》,我知道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欲廣嘆述,窮劫莫盡」,要細說,那是無量劫都說不盡,這個話也是真的,「智者自當知之」,有智慧的人自己應當要明白,應當要知道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正好我們將玄義綱要這部分講完,向下就是經文了。

(第十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0

請掀開經本,第十二面第五行。今天正式講到經文,這一段是屬於經文的分科,所謂分科也就是將它的段落分出來。

「入文分三」,文是經文,講到經文,經文分成三個大段落。這三個大段落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就是這個三分,這個例子,一般註解裡面都注得很詳細。最早在東晉的時候,道安法師,這是跟鳩摩羅什大師同時代的,也是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都是同時代的,他老人家就將佛經分成這三個大段落。但是過去沒有這個例子,因此有許多人對於道安法師這個作法提出了很多的異議,認為他不應該把經文分裂。到以後印度親光大師的《佛地論》翻到中國來之後,《佛地論》就是《華嚴經.十地品》的註解,親光大師的註解,他也是把經文這樣子分成三分。於是乎中國這些大德們對於道安法師這個見解,認為他是非常的高明,跟印度這些祖師大德不謀而合。從此以後,一切經文都分成三分,三分是這么來的。我們看此地。

「此三名初善中善後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臟腑無闕,流通如手足,運行不滯。」這是大師用了一個比喻,這個三分都善。三分都善是智者大師判《法華經》,底下一段他就說出了。因為蕅益大師對於《彌陀經》的三分的看法,跟古來的大德們不相同的,所以他特地舉出《法華經》的例子,說明他是有根據的。下面這個比喻容易懂,序分好比一個人的頭,我們一看到他的面目就認識他是什麼人;正宗當然也是非常重要,五臟六腑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通分像是手足,沒有手足,這個人什麼也不能做,必須有手足才成為萬德萬能。我們再看下面的文。「故智者釋法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解釋《法華經》,智者大師有《法華經文句》,《文句》就是《法華經》的註解。「初一品皆為序,後十一品半皆為流通,又一時跡本二門,各分三段,則法師等五品,皆為跡門流通。」他引用這一段就是說明他為什麼說《要解》裡面的三分是初善、中善、後善,這是引用智者大師判《法華經》的例子來說。

智者大師在中國佛教史裡面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傳記裡面記得很多,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看「天台大師傳」。《法華經》總共有二十八品,它分為前半部與後半部,前半部是講跡門,後半部是講本門。所以講本、跡兩分,就是這個兩個部門。什麼叫跡?「跡」是講的跡相,完全顯露在我們面前。「本」是說他以往已經證得的果位。像我們佛門裡頭常說的觀世音菩薩,我們講到觀世音菩薩,這是跡。從跡相上,他是以菩薩身分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弘法利生。如果說他的本,他早已經成佛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以菩薩的身分出現在我們面前,這就是所謂本跡。像世尊大弟子舍利弗尊者,在我們《彌陀經》上都是叫著舍利弗給他講的。舍利弗在釋迦牟尼佛會上是個羅漢,小乘四果羅漢,他的本也是古佛再來,他早已成佛了。所以這是本地,那我們是莫測高深,我們只能從跡相上來看。

《法華經》在跡門也有序、正、流通三分,第一品序品是序分;從第二品到第十七品,就是「分別功德品」,這一品的上半部,這是正宗分;從這個下半部一直到最後第二十八品終了,都是屬於流通分。這是從全經來分的,所以初善、中善、後善。大師又將二十八品經分做本跡兩分,跡門裡面,跡是前面的十四品,「法師品」以後的五品都是屬於跡門流通。本門他是將第十五品,這要對《法華經》上比較熟一點,就是「從地湧出品」前一半是屬於本門的序分。一直到十七品,就是到「分別功德品」,這是屬於本門的正宗分。從十八「隨喜功德品」一直到二十八品,是屬於本門的流通分。這是說明,絕對不是這部經裡面,只是正宗分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序分、流通分點綴點綴而已,這是許多人對於經典看法有這么個缺失。智者大師跟蕅益大師都提醒我們,經典自始至終所謂是「如人食蜜,中邊皆甜」。好像我們有一碗蜂蜜一樣,中間很甜,邊上一樣甜。所以給我們說出初、中、後皆善。我們看文。

「蓋序必提一經之綱」,所以一部經的綱領在序分,從序分看出全經的綱要。「流通則法施不壅」,壅是障礙,流通是使它能夠流布十方三世而沒有障礙,「關係非小」,非常重要。「後人不達」,以後的人不知道這個重要性,「見經文稍涉義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僅存故套」。這就是分科,就是分段分得不妥當,這個意思是分得不妥當。「安所稱初語亦善,後語亦善也哉。」這樣分法,初跟後善就很難講了,當然最重要是當中正宗分這一分。所以智者跟蕅益大師他們兩個人的分法就不相同,譬如蕅益大師判本經「六方佛贊」以下很長的經文,他老人家就判為流通分,確實跟別人的分科不一樣。

分段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幾乎很多法師對於一部經的分法,雖然都是分三部分,序、正、流通三部分,從哪裡起到哪裡止很多人不一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世尊當年講經並沒有分三分,三分是後人分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他的分,對於我們學習有幫助,使我們對於經文的段落、體系能夠觀察得很清楚。下面這是本經序分,請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

下面註解說,「如是,標信順,我聞,標師承,一時,標機感,佛,標教主,舍衛等(就是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標說經處也」。這一句裡面一共說了五樁事情。第一個是說『如是我聞』。相傳阿難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說法,講完了就完了,並沒有記錄,沒有把它寫成文字,跟中國孔老夫子教學是一樣的。一直到佛滅度之後,學生們想想老師過去的教訓,如果不把它記錄下來,年代久遠必定就失傳了。所以佛滅度之後,同學們才想到我們要把老師所講的教訓要寫下來。寫下來,當然也不是一樁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同學們大家在一起推選一個復講的人。大家請阿難,阿難是佛的侍者,又是在所有同學當中他是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阿難統統聽到,一次都沒有漏掉。諸位要知道,阿難是佛最小的堂弟。他們堂兄弟一共是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老八,年齡相差了二十歲。他這個大哥,大堂哥跟小堂弟年齡相差二十歲。釋迦牟尼佛成道的那一天,阿難出生,釋迦尼牟佛講經已經講了二十年了,阿難才出家,那么前面二十年阿難怎么會聽到?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後面他聽到,前面他沒有聽到。

阿難尊者出家曾經提出要求,其中有一條,佛過去二十年所講的經要重複講給他聽,他才肯出家。釋迦牟尼佛就答應這個條件,大概在沒有人的時候,把從前講的重複給他說一遍。所以阿難尊者對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經教,聽得是最圓滿的一個人。這個人記憶力又非常的強,就像我們錄音機一樣,他一遍聽了之後永遠都不會忘記,有這么好的記性。所以佛滅度之後,同學們結集經藏的時候,就請阿難上台復講,把佛前面講的經重複講一遍,旁邊有人記錄,結集成經典。參與的都是世尊在世的這些老學生,第一次結集的時候有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有個規矩,阿難所說的,只要裡面有一個人提出意見,「好像我沒有聽說佛是這樣說的」,這一句就要取消,就不能講;換句話說,阿難所復講的,是要五百個作證的人個個都同意,沒有一個人反對,才能夠記錄下來。所以,結集經藏是這樣的嚴謹,這是取信於後世,這個是決定真實、決定可靠、決定沒有錯誤。要求這么嚴格,不是少數服從多數,不是的,有一個人反對都不行。

我們要曉得,阿難一升座,代佛說法,就得到佛力的加持,他面相變得特別好,就像佛一樣。於是乎底下的人就懷疑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又來了?或者是他方佛來了,或者是阿難成佛了?都懷疑了。阿難一說「如是我聞」,大家這個疑惑就沒有了,是阿難沒錯,沒有成佛。「如是我聞」也是釋迦牟尼佛教給他的,一切經的開頭就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與哪些人在一起,像會議記錄一樣,時間、地點統統記載得很詳細。這是取信於後世,所以這個部分叫「證信序」。序裡面有兩段,一個就是證信,一個是發起,發起是敘說這次法會的因緣,我們念的這一句是屬於證信序。「如是」這是代表世尊所說的,是這么說的。「我」是阿難尊者自稱,我親自聽佛這么說的,我重複說出來,不增不減,這叫如是,所以是信順。

『一時』,阿難既然記憶力這么好,為什麼不把年月日寫出來?含糊籠統寫個一時,這一時到底是哪一天?我們在最初學佛,看佛經就是這兩個字不服。你看地址寫得很清楚,在哪裡講得很清楚,我們現在都可以找得到,為什麼不把時間記下來?哪一天記下來?這個疑團我也搞了好多年,到以後才真正搞清楚。這個「一時」實在是妙極了,為什麼?如果說了某年、某月、某日,古人有個說法,印度那個時候沒有統一,是屬於部落的時代,像我們中國商周時候差不多,國家沒統一。大國就是一個大部落,大部落我們看古書裡面記載,大國不過百里,它的疆界只有一百里,這是個大國。小國還二、三十里,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現在一個小村莊的樣子,那是一個小國。聯合幾個村莊就是一個大國了,從前是這樣的。

每個國家曆法不一樣,像我們中國,雖然是部落時代,但是曆法統一,商周時候就統一。周朝時候,所謂八百諸侯就是八百國,大家都尊重「周」,對它特別尊重,像是聯合國裡面的主席一樣,尊重它,奉它為天子。怎樣奉它?用它的曆法。所以我們中國可以說從商周我們的曆法就統一了,雖然國家是許許多多部落,但是都是用一個曆法。可是在印度就不是這樣,印度每個部落有它的曆法。你要說哪一月哪一日就比較困難,它各個地方不一樣,這是個事實。雖是事實,但是同樣可以記載下來,為什麼用「一時」好?這裡講一時是「機感」,這就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理解了,是眾生與佛感應道交的時候。在現代科學裡面,現代科學發達,幫助我們解釋了許多的問題。釋迦牟尼佛當年講這個經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參加?三千年前在只樹給孤獨園講的,我們可不可以參加?現在如果說時光倒流的話,可以參加。時光可不可以倒流?可以,真的可以。科學家也證明了過去存在,但是現在還沒有技術讓我們回到過去,現在還沒有這個技術。佛門裡面有,佛門在禪定當中可以回到過去,可以走向未來,所以禪定的境界可以回到過去。

剛才我們講的智者大師,智者大師是隋朝時候人,去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有一千多年,智者大師到我們此時也有一千多年,差不多一千四、五百年。他是隋朝時候的人,一千五百年的樣子。他在讀《法華經》讀到「藥王品」的時候他入定了,他這一入定,他就親眼看到靈山一會。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講《法華經》,正在那裡講,他在那裡聽了一座。出了定之後告訴別人,釋迦牟尼佛靈山講《法華經》現在沒有解散,還在。這就是講時光倒流,他在定中他可以能夠回到過去。換句話說,我們在今天要有智者大師的定功,釋迦牟尼佛在只樹給孤獨園講《阿彌陀經》這一會也沒有散,我們也可以親自參加去聽佛講經說法。這是定中境界。

所以「一」,一是定,一心。二心就有分別、就有差別,一心裏面沒有差別,一心裏面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二心就有了。所以一心是真心,二心是妄心,妄心有過去現在未來,真心沒有。機感在此地,原來我們還有分,不但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那個現場我們可以參加,十方一切諸佛說法我們都有機會親臨會場,親聞法音。這個「一」就妙了,太好了!要是記載年月日時,那是過去了,就不能相應。所以,「一時」用得非常之好,這是表機感,眾生感應道交的時候。「佛」是主席,就是主講的人,佛標教主,是教學、教導的主席、主講。「舍衛國只樹給孤獨園」是講堂所在處,這個許多同修很都熟悉,我們在此地就不必多介紹了。下面對如是還有詳細的解釋。

「實相妙理,古今不變名如,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前面跟大家講的「如是」是一般的說法,就字面上的解釋。這個地方講的是就本宗的說法,我們淨宗,世尊為我們講解《彌陀經》的真實義,這個說得就深了。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釋迦牟尼佛一生為我們所說的,就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出。這個理很深,理很妙,妙在什麼地方?妙在事、相、理它是一個,這就妙了。許多大乘經裡面為我們說體、相、用,體就是理,相就是現相,用就是事用,就是作用。這一而三,三而一,它就妙了。「如」是不變的意思,永遠不變。我們世俗人所講的真理,真理是永遠不變的,在我們佛經裡面就用「如」這個字做代表,代表的是真理,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依這個理,這是最真實的。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無非就是不錯,決定不錯,不錯就是「是」。

可見得念佛這樁事情是有理論依據的,是最高、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的理論依據。如果我們對這個完全明白、完全通達而沒有懷疑,我們自己平常念的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實相念佛。它根據實相來的,理就是實相;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事跟理是一個。事離不開理,理離不開事,理是實相,我這個事也是實相,可惜的是知道這個實相的人太少了。你真正明了通達,你要曉得我們聲聲阿彌陀佛是實相,一點都不錯;如果有一點懷疑,實相就沒了,就沒有了。

今天下午,有幾位同修從外地來的,來看我。他們聽了《無量壽經》的錄音帶,也在念阿彌陀佛了,但是還有兼學一點其他的東西。今天來問我,我說都好,各人根性不相同,但是那就不是實相。什麼叫實相念佛?我們常說的,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那就是實相念佛。還有一絲毫放不下,還有一絲毫疑惑,那就不是實相,那就是事念。真正事念也好,事念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一樣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把這個理搞清楚也不遲。所以無論是理念、事念,念重要,這個要知道。

實相理,妙理,說穿了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就是自己的本性,古德常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是實相。可是這個話很難懂。既然淨土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念自性就好了,何必還要念彌陀,還要求生淨土?彌陀跟淨土是事相,心性是實相,用上面那個字,就是心性是「如」,彌陀淨土是「是」,如是。我們現前這個身體是自性變現的,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看到地球,晚上我們看到太空無量的星星,這是我們自己唯心所變的。所以諸位要知道,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虛空剎土,統統是唯心所現的。我們自己的身體,看到外面芸芸眾生、山河大地,都是唯心所現的,這是實相。千萬不要以為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眼前就不是了嗎?眼前一樣是。我們的心,真心變現的真土、真身,妄心變現的幻土、幻身。我們身心世界是虛幻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是假的,幻是剎那剎那在變的,真的是不變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們真心變現出來的,真心古今不變;我們這個世間是我們的妄想心,一天到晚想東想西,是妄想心變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生滅,所以我們這個世界是生滅的世界。統統是自己變現,除了心性之外,沒有一法可得。

禪是根據這個道理去修的,教也是根據這個道理修的,咱們念佛不例外,還是根據這個道理。所以佛說一切宗派,無量法門,我們所依據的理是一個。這才講法門雖然多,殊途同歸,無二無別,是從這個地方說的,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才相應?這個講實相念佛了,很少講到的,就是用的真誠之心。什麼是真誠心?我們心裏面有一個妄念,心就不誠了,那就不是實相念佛,用真誠心。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一個定義,叫「一念不生謂之誠」。我們心裡頭有一個念頭就不誠,一念不生就是誠,就是真誠;換句話說,我們心裡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決定沒有第二念,這樣念佛就是屬於實相念佛。這個的確是需要功夫,我們平常人念佛,一面念佛是一面打妄想,這不是真誠心,這是用的妄心念佛。也好,開始用妄心,希望我們能達到用真誠之心,那就是要把一切的妄緣統統舍掉。因為它都是虛妄的,都不是真實的,你把它放在心上乾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虛妄的,所以不必想過去,不必想現在,也不必想未來,統統是虛妄的。《金剛經》上「三心不可得」,你想那些乾什麼?你一切都不想,真心顯露了。再看下面,這是解釋如是兩個字。

「實相非我非無我,阿難不壞假名,故仍稱我,耳根發耳識,親聆圓音,如空印空名聞。」這個解釋得都非常之好,而我們要細心去體會。實相是真心,剛才講了真心裡頭沒有妄念,要是有個我,我是妄念;無我,無我也是個妄念。諸位要知道,有跟無是對立的,那一邊沒有了,這邊也沒有。所以說空、有是對立的。我不著有了,不著有,你就著了空;不是著空,就是著有,你總要在一邊,所以說都是虛妄的。兩邊都沒有,那就是正確的。所以「我」與「非我」都不能說,這才叫真正清淨心。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實在講不得已說了一個「本來無一物」。真心本性裡頭,還有一個「本來無一物」嗎?有個本來無一物,不是又糟了嗎?所以本來無一物也沒有,我們要去體會到這個意思。本來無一物也沒有,什麼都說不上,這是實相,這是真如本性,這是性德全體的顯露。

但是凡夫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凡夫是一天到晚打妄想,執著這個身是我,人我是非他都執著不放。佛菩薩到這個世間來,要為他們說明事實真相,要不隨順眾生,那就沒得說的了。佛要是住在真實的境界,一句話都沒得說,眾生怎么能開悟?所以佛要隨順眾生,你們說這個身體叫「我」,我也說這是我,你們大家都懂了吧!佛有沒有「我」?佛沒有執著我。佛是因為你的執著,隨順你的執著而執著,佛沒有執著;隨順你們的常識而言說,所以佛沒有說。佛自己就是從自己心性裡面,佛是四十九年一句話也沒說;要隨順眾生的,他四十九年一天都沒有間斷,天天在說,所以是「說而無說」。說是什麼?隨順你說,我沒說,叫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無說是佛自己,佛確實一個字也沒說過,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

「阿難不壞假名」,假名是世間凡夫他們建立的,我們要隨順他的執著,隨順他的名相。他建立這些名詞術語,佛菩薩統統隨順,所以稱我。耳朵聽到聲音叫聞,也隨順眾生叫聞。「耳根發耳識」,耳根,根是物質,接觸外面的音聲,明了、分別它,這個叫識。識是明了的意思、是分別的意思,你能夠辨別這個音聲,這叫識,叫耳識;我們眼能夠辨別色相,叫眼識。所以識就是辨別的意思,也叫了別,了是明了,別是分別,明了、分別。「親聆圓音」,親就不是輾轉聽到的,是直接聽佛所說的。阿難是親自聽佛講的,不是別人傳聞,這是親聆。「圓音」是佛說法音聲的圓滿,這是讚嘆佛說法的音聲,完全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這個音叫圓音。「如空印空」,這也就是空有二邊都不著,就是剛才我說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阿難聽也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這就是如空印空。心地永遠是清淨,從來沒有落一點痕跡,這叫真正的聽,這個叫聞。這是解釋我聞。下面再解釋一時。

「時無實法,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時」是不是真有?跟諸位說沒有。時與空都不是實在的,都不是真實的。我們講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講空間有四維、四方、上下,我們講十方,十方跟三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間與空間。這個現象從什麼地方生的?用現代的話來說,是從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所以它不是事實。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像《百法明門論》裡頭所說的時分、方分,就是這兩樁事情,它給它排列的是不相應行法。《百法》裡面一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心法,就是心理的現象,心法。第二個是心所法,心所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心理作用,心法是心理現象,這是心理作用。第三個是色法,色法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第四個是心不相應行法,這個東西它不是心,也不是心理作用,也不是物質,這就是我們今天講抽象的東西。所以時間跟空間是屬於抽象概念裡面產生的,不是真實的,完全是虛假的。第五個叫無為法,這是揀別前面這四種是有為的,有為就是它有生滅,無為是沒有生滅。像虛空,虛空沒有生滅的現象,所以虛空屬於無為法,其他統統是屬於生滅法。

譬如我們講空間,空間以我們這個城市為單位,太平洋在我們的西方,西面是太平洋。如果我們到台灣,太平洋在東面,地位不就馬上轉變了?可見得它沒有一定的方位。因為它沒有中心,宇宙沒有中心,因此它也沒有一定的方位。時間也是如此,現在我們講時差,大家這觀念就更明顯了。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是九點半鐘,現在台灣的時間不是這個時間,紐約的時間也不是這個時間,可見時間跟空間都不是真實的。所以說「時無實法」,它不是真實的,它是假設的,是個抽象概念裡面有這樁事情。你不能否定它,它確實是有這樁事情,但是它是假的,不是真的。

「以師資道合,說聽周足名一時」,這也是解釋出為什麼不記載年、月、日、時,記載年月日時毫無意義,這個就很有意義,師資道合。師是佛,資是學生,老師跟學生。因為老師教導學生,導師,學生也能夠資發老師,學生有的時候提出問題,老師也開悟了,學生也能幫助老師。所謂是教學相長,這個稱之為師資;教學能夠非常相契,這叫道合。教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教導,這個教導不僅是言語,所謂一言一笑、一舉一動都是教學的手段。學生眼睛見了、耳朵聽了,能夠回歸到自性,悟入心性,這就叫道合,我們今天講的領悟。老師巧妙的教導,學生一接觸領悟了,「說聽周足」,周是周圓,沒有欠缺,足是滿足。必須他領悟,就是教的人跟學的人都圓滿了,教也圓滿,學也圓滿了,必須要領悟到才行。這個叫「一時」。

這個解釋,文字雖然很少,意思確實很圓滿,解釋得非常圓滿。實在講就是機跟緣,機緣成熟了,用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機會,實實在在遇到這個良好的機緣,這就是一時。《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時」就是因緣,就是機會,我們真正遇到了。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裡頭尤其說得好,說得我們真的心服口服。他講到西方世界九品往生,九品往生需要什麼樣的資格?我們有沒有分?像從前古大德說,上品往生的是菩薩,中品的是阿羅漢,那完了,我們都是下品,上品沒分。善導大師不是這樣講法的,他說「九品往生總在遇緣不同而有差別」,這個我們服了,假如我們遇到的緣好,我們也能上品上生。所以不關什麼菩薩、羅漢、凡夫,與這個不相干,總在遇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實在上是第一殊勝,無比的殊勝。只要我們能夠領悟、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上輩往生人人都有分。《要解》裡面所說的、《無量壽經》所說的、《觀無量壽經》善導大師所講的,把這些事情、把這些道理都講得非常清楚、非常透徹,這個緣真的不容易。所以人人在緣上來講,都是上品之緣。

現在問題就在善根福德了。善根是什麼?是理解、是深信不疑,這是善根。福德是我們真正發願,我一心一意要想見阿彌陀佛,要想生極樂世界,二六時中老實念佛,這是福德。什麼人最有福?願意見阿彌陀佛,願意生極樂世界,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的人,這個人第一大福,沒有人比他的福報更大,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這些富貴是假的,古人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這一切財富、威勢、權力、地位,死的時候一樣都帶不走,全是假的。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那是真管用,到臨終的時候佛來接引,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這是真的。同時要曉得人生苦短,這個世間不值得留戀,一定要覺悟,一定要把這個機會抓住,決定不能放鬆。

如果我們想幫助家人、幫助親戚朋友、幫助父母兄弟,你就格外要認真念佛。經上講得很清楚,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就充滿了智慧,具足大的能力。你的家親眷屬無論在哪個世界,無論在哪一道,你都看得見他。他在那裡有什麼聲音的時候,你都聽得清楚,你就有能力幫助他。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一點用處都沒有。這個報身終了的時候,各人隨各人的業力去流轉,誰也不能幫誰的忙。唯有生到淨土,他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下面解釋「佛」這個字。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天大師名佛。」佛這個字是「佛陀耶」的音譯,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的尾音都省掉,所以只稱一個佛。這個字是屬於尊重不翻,實在上說也在中國字彙裡頭找不到一個適當的字。中國字彙裡頭,智慧的「智」與這個意思接近,覺悟的「覺」與這個意思也接近。所以在講解的時候,都用智、用覺來解釋。但是覺,它的意思有三個,它有自覺、有覺他、有覺行圓滿三個意思。自覺是對凡夫來說的,凡夫不覺,迷而不覺;佛覺悟,佛是覺而不迷。覺他是對於小乘人講的,小乘人雖然自覺了,他不幫助別人。不幫助別人是跟菩薩做個比較,阿羅漢、辟支佛,別人去求他,他看得順眼,他就幫助你,看得不順眼,他不幫助你。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有緣無緣,他跟你有緣,他樂意教你;沒有緣,他見也不願意見你,這叫小乘人。不同於菩薩,菩薩是主動幫助人,你不找他,他來找你。菩薩有慈悲心,二乘人慈悲心少,菩薩慈悲心圓滿。這叫覺他,不同於二乘人。

「覺行圓滿」,覺是覺悟,行就是講的修行,覺是說的自覺,行就是幫助別人覺悟。菩薩雖然自覺、覺他,沒有圓滿,佛圓滿了,自覺、覺他都圓滿。怎么才叫圓滿?如果說佛覺他圓滿,我們現在都是眾生,佛沒有幫助我們,佛怎么能成佛?怎么叫圓滿?諸位要曉得,他不是在度眾生人數上說的,而是從心性上講的。我們心性有三種障礙,也叫做無明煩惱。第一種叫見思煩惱,自覺之人見思煩惱斷掉了,沒有了;第二種叫塵沙煩惱,覺他能斷塵沙煩惱,塵沙煩惱沒有了;最後叫無明煩惱,如果自行化他,把無明煩惱也破盡,這就叫圓滿。所以,圓滿是說這三種煩惱統統斷盡了。由此可知,如果要不發願度眾生,你的塵沙煩惱不能斷,無明煩惱就更不必談了,所以阿羅漢成不了佛。菩薩天天幫助別人,實際上幫助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自己不吃虧,是成就自己。要盡心盡力的幫助別人,才是圓圓滿滿的成就自己,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去做。只想別人,不要想自己,自己自自然然有圓滿的幸福;如果想到別人還想到自己,雖然有福,自己的福報不圓滿,福裡面還有煩惱。如果只想別人,把自己忘掉了,享福裡頭沒有煩惱,那才叫真正圓滿的幸福。這些我們要曉得,要認真去學習。佛三種覺圓滿了,三種障斷盡了。

「人天大師」,這就是代表他在九法界都是以老師的地位,九界導師。特別說人天,我們現在是人的身分,天與我們最接近,人天大師。大師這個「大」字,必須他是平等心,他教化眾生心地清淨平等,沒有等差才可以稱大師。這個喜歡,我教他,那個不喜歡,我就不教他,或者喜歡的我多教他,不喜歡的少教他,這就不能稱為大師。大師一定是清淨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才稱為大師。所以稱大師只有佛,佛稱大師,為什麼?佛的煩惱斷盡了。菩薩不能稱大師,菩薩無明沒有斷盡;換句話說,他對於眾生多少還是有一點差別的,不像佛,佛對眾生完全沒有差別,所以菩薩稱「大士」。有幾種稱呼,都是稱菩薩的,我們常講觀世音,觀音大士,沒有稱觀音大師的,你們沒有聽說過觀音大師的。現在出家人居然稱大師,觀音菩薩見到他還要頂禮,這不像話,這大錯特錯。所以我們懂得佛法,就要記住,我們稱出家人稱法師。我稱大師,這對他恭敬,錯了,不是恭敬,那叫罵他。這就是名過其實,這個不可以的。你看從前翻經的,都是真正證了果的,有修有證的,也不過稱三藏法師,通達三藏的稱法師,沒有稱大師的。像智者大師,這是後世人尊敬他的,敬稱的,當時在世沒有這個稱呼的。後人,天台宗的子孫尊稱他的祖師叫大師,他祖師如果知道,一定喝斥他的,一定要罵他的,這是不應該的。所以人天大師這是佛,這是我們學佛不可以不知道。後面這段我念一念就好了,我把它念下去。

「舍衛,此雲聞物」,舍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翻成中國意思翻作聞,翻作物。這個意思,聞是說那個地方有名的人很多,用現代的話來說,是文化水準很高的一個都市。物是物產豐富,可見得這是個很好的都市,是中印度的大國波斯匿王之都城,波斯匿王的首都。「匿王太子名只陀」,只樹就是只陀太子的樹,只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是「戰勝」。大概是國王打仗凱旋迴來的時候生了這個兒子,所以就用了這個名字。「匿王大臣名須達多」,須達多也是梵語,「此雲給孤獨」。須達多也是別人對他一個尊敬的稱呼,它的意思就是這個人喜歡布施,喜歡救濟貧窮苦難的人,「給」是以物質幫助別人,給別人,給這些孤獨之人。他常常施捨,所以有這么一個好的稱號。這是波斯匿王的一個大臣。

這個因緣是給孤獨長者聽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於是他就想邀請釋迦牟尼佛到自己國家首都來講經說法。世尊的學生很多,常常跟著不離開的學生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個人;換句話說,招待釋迦牟尼佛,招待一、兩個人容易,招待這么多人,就需要很大的一個場地。他回到自己都城之後,去找這個場所。以後實在看中的就是太子有個花園,這個地方很大,房舍也夠用,一千二百多人住下去,這個場所夠用,於是乎就向太子買花園。太子就跟他開玩笑,他說聽說你家黃金很多,你能夠把黃金鋪滿我這個花園,我就賣給你。給孤獨長者真的是富有,於是乎把家裡黃金拿出來真的鋪地。太子看到,哪有真的這么回事情?就問給孤獨長者,你到底是乾什麼?他說我要請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兒來講經說法。太子聽了也很感動,他說這個功德我們兩個人做。他說不行,我要一個人做,我一定把黃金統統鋪滿。他說不行,還是我們兩個人做。給孤獨長者是非常堅持,太子就講,好了,那我把地賣給你,我地上的房子、建築物、樹木、花草統統都砍光。給孤獨長者沒有辦法,就答應了兩個人合作,兩個功德主。所以,那個花園的樹木是只陀太子的樹木,地是給孤獨長者買了,他們兩個人做功德主,請釋迦牟尼佛住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佛實在講沒有辜負他們,在這裡住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許多重要的大經都在這個地方講的。

「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供佛及僧,只陀感嘆,施余未布少地」。他布的時候,還沒有鋪滿,太子就來了,所以就不必鋪了,功德兩個人做,「故併名只樹給孤獨園也」。我們曉得這個福報非常之大,這是請到佛在這個地方教化一方,這兩個人是功德主。同樣的道理,現在許多人想修福,怎么個修法?諸位要知道,真正的修福是教化眾生。我們今天請法師、請大德居士在這個地方講經,我們租一個講堂,我們租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功德,租一個星期,一個星期的功德。這個功德就跟給孤獨長者、跟只陀太子沒有兩樣。你只要請到是真正善知識,說的是真正的正法,能令一切眾生得真實利益,功德跟他們一樣的。其他的,功德縱然有,要打很大的折扣,沒有這么真實,沒有這么圓滿,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一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1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聲聞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隨從故,佛法賴僧傳故。」下面是為我們說明與會的這些大眾他們排列的順序,這個裡頭也是有原則的,不是隨便排列的順序。聲聞列在第一位,這些是佛的小乘弟子,修學小乘的,他們都是出家眾,所以他是出世相故,他是出家眾。菩薩裡面有出家的,也有在家的,一般菩薩是在家多,出家的比較少。聲聞那完全都是出家的。其次,他是常隨眾,也就是佛到什麼地方他們都是跟著一道去,不離開老師的。菩薩眾是不常跟老師在一起,因為菩薩通常都是代替老師教化一方,沒有特殊的因緣,就很難跟佛常常聚會在一處。不像聲聞,聲聞是常隨眾。同時佛法是要靠僧團來承傳、來維繫、來推展的,因此僧團在佛法裡面特別受到尊重,這些弟子們通常是把他擺在第一位的。

「菩薩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隨故,表中道義故」。菩薩,像在我們中國,象徵性的,就是代表性的,我們中國人供奉的四大菩薩,這四大名山。這四大菩薩當中,只有地藏菩薩是出家相,其他的像觀音菩薩、文殊、普賢都現的是在家相。由此可知,菩薩裡面是在家居多,出家的是少數。但是在中國,出家人通常都要受菩薩戒,也就是中國出家人是具有菩薩身分的,跟泰國南傳的佛教不一樣,他們出家眾完全是聲聞眾,沒有受過菩薩戒,所以我們稱他作小乘佛法。這是相不定。「不常隨」,剛才說過,菩薩不常跟從佛在一起。他是代佛教化眾生,往往在一方住持教化。他居中也代表中道,表這個意思。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盤,正好跟前面相反。我們六道凡夫是住生死,沒有辦法脫離生死輪迴;小乘人證到四果羅漢,他就住在涅盤裡面去了,涅盤就是不生不滅。不像菩薩,菩薩是兩邊都不住,所以他能夠隨緣幫助一切大眾。

「天人列後者,世間相故,凡聖品雜故,外護職故。」天人列在後面,這個多半是佛的在家皈依弟子,他屬於四眾之一。在家有優婆塞、優婆夷,他們也有受五戒的,也有受菩薩戒的,所以他的品類就很雜。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像我們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所見到的,五十三參裡面出家相只有六位,其餘的統統是在家菩薩。表現的身分,可以說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都有,這是給我們做一個非常好的修學榜樣。所以學佛不妨礙任何行業,任何行業、任何身分、任何環境,都能夠學佛,都能夠行菩薩道。可見得佛法修學,確實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是佛的外護,就是在外面護持佛法,協助弘揚、宣傳佛法,他們有這個職責。再看底下經文:

【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比丘是梵語,底下注解裡頭有。「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語,含三義,一乞士,一缽資身,無所蓄藏,專求出要,二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三怖魔,發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我們先解釋這個,這是解釋比丘。比丘上加一個大,那就是屬於大乘的比丘,說明他是菩薩比丘,不是普通比丘,不是小乘比丘。因為我們這部經是大乘經典,所以修學的都是屬於大乘菩薩。這些出家人也是受了菩薩戒的,所以稱之為『大比丘』。單單「比丘」兩個字的意義就是曾經受過具足戒律的出家人,就稱之為比丘。「具足」就是圓滿,佛所制定的每一條戒他都接受,他都能夠依教奉行。像傳在我們中國,現在出家比丘戒是二百五十條戒,這兩百五十條戒統統都能夠遵守。

比丘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乞士」,乞是乞食為生。在我們中國對於乞食為生的人,我們稱他作乞丐,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不像印度,印度這個乞士,社會對他非常尊敬,中國要是托缽去乞食,那沒有人能看得起,這是社會制度不相同,文化背景不一樣。但是他雖然是乞食,他是「士」,士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知識分子。在中國過去,這是讀書人,中國的社會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從前俗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於讀書人非常尊重。這個乞丐是個讀書人,是乞士,換句話說,他有學問、有道德,但是他是乞食為生的。「一缽資身」,資就是養活我們的身命,靠一個缽。缽是缽盂,就是盛飯盛菜的,飯菜都混合在一起,沒有分別、沒有好惡,這是托缽乞食。

「無所蓄藏」,佛的制度,出家人他隨身所攜帶的,也就是我們講他的全副家當是三衣一缽,三件衣一個缽,那就是他全部的財產。這個制度在北印度行,那是屬於熱帶。我們曉得,釋迦牟尼佛當年游化的地方都是印度,從喜馬拉雅山以南,他的足跡所到之處一直到錫蘭島,等於說整個印度地區他都曾經遊歷過。在那個時候那個地區,三衣一缽夠了。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緯度比那邊高得太多了,所以三衣不足以禦寒,中國的天氣冷。於是乎三衣到了中國就變成了形式,中國出家人還是穿中國的衣服,沒有更換,只有在誦經、在典禮的時候,在法會,法會典禮,才將袈裟,就是三衣披在身上做個紀念,就是象徵的意思。不像印度,印度沒有衣服,他就是一塊布裹在身上,我們這邊也常常看到印度人,所以我們風俗習慣跟他們不一樣。從這個地方也能夠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佛法的圓融,佛法的隨俗,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現代化與本土化。

它到中國來,所有一切生活方式完全是中國化了,穿中國的海青,長袍長袖子的叫海青。海青是我們漢朝時候的禮服,也就是士大夫階級所穿的,用現在話來講,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所穿的禮服是海青。我們出家人也是穿這個衣服,差別的,在家人海青裡面繡的有花紋,出家人沒有彩繡,就是穿得很樸素,差別就在此地,衣服的樣子完全相同。所以三衣,因為我們只有在典禮法會的時候才用,所以這個衣就把它縮小了,縮小差不多是原來的衣的三分之一這么大,我們用鉤環這樣子搭在身上做紀念。佛教從中國傳到日本之後,日本的法師比我們就更現代化了。你看日本法師實在看不出來,為什麼?他們穿西裝,他們穿皮鞋。實在講只是剃了頭,除了這個之外,他的服裝沒有辦法看得出來。他們的袈裟就更方便,他的袈裟縮成一小塊,大概只有一、兩寸,平常就裝在西裝上面的小口袋裡,到法會用的時候掏出來,像我們念珠一樣,套在身上,掛在身上這么一塊,那就是他的袈裟。從這些地方都能夠顯示佛教的適應能力非常之強,非常的圓融,它的確是圓圓滿滿的做到了本土化與現代化,所以佛教才能普遍的被大眾歡迎、接受。這些當然都是屬於形式,最重要的是它的內容,它的實質內容,這才是要緊的。

佛為我們所制定的,他真正的用意就是教我們要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樣才能得自在。所以,出家人沒有家,出家哪裡還有家?沒有家,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一定要做到這個樣子,你心才會安穩,才能夠得到三昧現前,才能夠開智慧。「專求出要」,出是出離三界,要是最重要修學的方法,出家的志趣在此,所以對於世間一切法都不可以留戀。在過去,出家人行,因為只要是出了家、受了戒,任何寺院庵堂這是出家人修行的道場。你出家了,道場都有你的分,你雖然沒有家,你只要找到寺院,你都可以去住。所以道場叫十方道場,都可以去掛單,掛單就是到這個地方去住,到這個地方去修學。

每個道場的道風、學風不一樣,像中國分為許多的宗派,我們想學哪一個法門,打聽哪一個道場是專修這個法門的、專弘這個法門,我們就到那邊去。那個道場一定要收留,沒有理由拒絕,只要我們遵守規矩、遵守戒律,不犯過失,他沒有理由拒絕。可是佛法在中國傳了將近兩千年,任何一個制度時間久了就會發生弊病,佛門也不例外。古來祖師大德建的道場叫十方叢林、十方道場,到以後它慢慢變成子孫廟,住持和尚傳給他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不是他的徒子徒孫到他那個地方去,他就拒絕、不容納。傳到今天,道場古時候的道風現在完全都沒有了。逼著出家人不能沒有財產,出家人不能沒有積蓄,出家人不能沒有房屋,這逼著走投無路了。所以現在我們說出家人不像出家人,跟在家人沒有什麼差別,也不能怪這些出家人,時勢所逼,沒有法子!這個歷史的演變,這裡頭因因果果我們都要了解。然後在這個大時代當中,真正出家人只要守住「無所蓄藏,專求出要」,這就行了,我們的道業才能夠成就。

在這個時代雖然有所積蓄,這個積蓄是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依靠生存必須要有的這些條件,這是現在被逼,非得要有。但是心裏面不能有,心裡頭要有那就壞了,你就有所留戀、有所牽掛。到你念佛念成功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說我還有房子,銀行還有多少錢,這就糟了,阿彌陀佛不會帶你去。所以這些東西縱然是有,也要放得乾乾淨淨,什麼時候走毫無留戀,有如沒有,這才行,這是應付今天這個時代。自己有,有這個福報,應當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幫助佛法的弘揚,幫助一切眾生,這就對了。決定不能夠據為己有,自己貪圖享受,那就錯了,就墮落了。這是我們在現代必須要曉得的。

第二個意思是「破惡」,「正慧觀察,破煩惱惡,不墮愛見」。愛見就是煩惱,愛就是貪愛,指的是思惑,見是講的見惑,就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到後面會說到,這個地方就不多說了。這就是講用智慧破見思煩惱。「見」就是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認識,「思惑」就是貪、瞋、痴、慢,經上講的五大類,貪瞋痴慢疑,疑是對於聖人的教誨你懷疑,你不能夠深信。這是見惑跟思惑,總共是有十大類,十類,到後面再說。我們用真正的智慧,能夠將這些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把它糾正過來,這叫做破惡。

第三「怖魔」,魔是講的天魔,天魔也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上帝、天王,說的是這些人。這些人比我們世間人的福報大,三界六道都是他統治的,如果這個人出家修行要脫離三界輪迴,他聽說了、他看見了就非常憂慮。為什麼?他統治下的人民又少了一個,又跑掉一個,他心裡就很不高興,心裡就很難過,所以使魔王感到恐怖。「發心受戒」,這是發的真實心。「羯磨」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作法,從前翻作作法,現在來講就是舉行的儀式。舉行出家受戒的儀式,在儀式裡面鄭重宣示接受佛的教誡,依教奉行。這樣的人決定能夠脫離三界,能夠成佛、成菩薩,或者是成阿羅漢,魔才恐怖。像現在有許多出家人,出了家之後並沒有依照佛的教誡去修學。他們雖然在戒壇裡面受戒,魔看了之後一定很歡喜,笑笑,為什麼?他出不了三界。因為他並不認真,他出家的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魔現在也不恐怖。從前出家人白四羯磨的時候魔恐怖,現在看這個樣子魔不恐怖,魔看了笑笑而已,就是說這齣不了三界。這是我們都必須要知道、要理解的,要認真來反省、認真來修學。

比丘在佛門裡面是非常尊貴的稱呼。蕅益大師是我們淨宗很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他出生在明朝末年,圓寂在清朝,所以他是兩個朝代的人。我們在許多著作裡面有看到明蕅益大師,有的時候看到清蕅益大師,是一個人,他是生在明朝,往生的時候在清朝。他在年輕的時候學天台的,而且對於戒律特別歡喜,有很深入的研究,就像我們民國初年的弘一大師一樣,對於律學有偏好。根據他的說法,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比丘沒有,真正出家人也就沒有了,出家比丘戒就得不到。因為根據比丘戒的傳法,至少要五個真正的比丘才有資格傳戒,你才能夠得戒。不像菩薩戒跟其他的戒,自己發願在佛像面前發誓都可以得戒的。唯獨比丘戒、比丘尼戒不行,一定要五個比丘以上來傳授。

所以蕅益大師自己受了比丘戒之後,他明白這個事實真相,自己就把戒退掉,稱為「菩薩戒沙彌」。我們看到有很多著作上「菩薩戒沙彌智旭」,智旭是他的法名,他的署名是這樣署法的,他不敢自稱比丘,他稱沙彌。他的徒弟,老師稱沙彌,徒弟連沙彌都不敢稱了。徒弟成時法師,這個人也很了不起,《蕅益大師全集》就是他編的,他負責刻版流通,把他老師的東西傳下來。諸位看流傳很普遍的《淨土十要》,《十要》前面有很多文是成時寫的。成時他自稱「出家優婆塞」,你看看,他老師是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沙彌,他稱出家優婆塞。這個是真的,這種稱呼一點都不錯。像我們現在出家人,能夠做到出家優婆塞就不得了!為什麼?五戒十善真正做到了。二百五十戒做不到,沙彌十戒也做不到,十戒裡面有一條,手上不可以拿金錢,我們身上裝了鈔票,就破了戒,做不到,不容易做到。所以,在家是守五戒,出家能把五戒做好,在今天就很難得了。能夠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好,做個名符其實的出家優婆塞,女眾是出家優婆夷,就非常難得了!這樣持戒念佛,決定得生淨土。所以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

下面這段非常重要,這是解釋僧,僧是梵語。「僧者,具雲僧伽」,尾音還是省掉了,僧伽耶,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就用個「僧」,後頭尾音都把它省略掉了。「此翻和合眾」,他的意思叫和合眾。眾是個團體,換句話說,是個很和睦的團體,這叫僧團。和合裡面一共有七樁事情,也就是有七條戒必須要遵守,這個團體才叫做僧,才叫做僧伽耶。第一個就是理,「同證無為解脫,名理和」;換句話說,我們是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一個共同的願望,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確實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目標、希望,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砥礪的修學,這條叫做理和。

另外有六條是屬於事,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大家都要守的。第一個是「身同住」。我們共同住在一起,在從前叫寺院、道場,共同居住在一個地方,像現在學校一樣,共同在一個學校。「口無諍」,平常言語之間,決定沒有爭論。「意同悅」,大家住在一起,一定每個人都歡歡喜喜,在我們中國俗話講,這是個非常興旺的團體。「見同解」,見是講看法,對於修學的原則的看法、方法的看法、境界的看法,都能夠一致,也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見同解就是要建立共識,我們對於一切問題的想法、看法都很接近。「戒同修」,這個戒是大家住在一起一定要有個規矩,沒有規矩一定就亂了。像學校它有校規,寺院裡面有常住的規約。這個規矩訂得很多,關於日常生活方面一定要訂得很詳細。教室有教室的規則,飯廳有飯廳的規則,活動有活動的規則,乃至於接見賓客有接見賓客的規則。如果沒有規則,這個團體一定就亂了,秩序就壞掉了。所以,這個戒是指守規矩。規約是大家共同來制定的,就是用會議的方法來制定的,制定之後人人要遵守。戒同修是指這一點,這是我們必須要了解的,用現在的話就是守法、守規矩。「利同均」,這個利是講生活,物質的生活一定是平等的,沒有特殊優待的,生活,穿的、吃的都是一樣的,這是平等的。

這是佛給這個團體所立的七條規則,參與這個團體必須要遵守。佛的團體是四個人以上同住在一起,能遵照佛這七條的教訓去做,這個小團體就稱為僧團。諸位同修在此地一定要知道,出家人四個人在一塊共修,遵守這個原則是僧團。如果你家裡面夫妻兒女也有四個人,在家裡頭也這樣的修法,你家庭裡頭也是僧團。所以,僧不是指出家人,大家要是一看到僧,這是出家人,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僧是什麼?僧是團體。四個人以上組合在一起,這個團體叫僧,僧是團體的意思,不是指出家人。以後僧在中國就變成出家人的專稱,它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本意是指團體。所以在家同修,或者是你們居士,有四個人以上,有一個居士修行的道場,像在我們中國的居士林、蓮社、有很多精舍,完全是居士們修學的,四個人以上依理事七和來修,都是真正的僧團。

僧團如果出現在這個世間,是非常稀有而難得,一定得到諸佛護念、龍天擁護。不但修行的人有福,這一個地方都沾光,這個地方不遭災難。為什麼?它有真修行人住在這個地方,有大福德的人住在這個地方。什麼人叫大福德?依照佛這七條修行的是大福德人。我一出家,對於僧團就非常嚮往、非常羨慕,一直到今天我都沒有遇到過。我自己道場人雖然也多,不是僧團,每個人意見不一樣,想法、看法都不相同。所以僧團出現,真正是稀有,真正是可貴!為什麼四個人在一塊不能捨棄自己的意見,還要堅持自己的執著?這叫放不下,看不破,放不下,這個難!

我們再仔細看看歷史,古人所講「三人同心,其利斷金」,三個人一條心,理事和合就是一條心。在中國歷代,開國的帝王,你們去看,實在講我仔細留心歷史,沒有超過十個人的,都是五、六個人,六、七個人他們一條心,就能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綿延幾百年。佛法裡面,四個人以上在一塊組織僧團,就能把佛法弘遍到全世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僧團最初在鹿野苑成立,六個人,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帶著五個學生,鹿野苑五比丘,就這樣起家的。六個人就依這個七條在一塊共住,這是僧團的出現,三寶的建立,就是佛法僧三寶具足。以後這些弟子是他們參加進來的,最初建立的是五比丘,佛與五比丘。所以,誰能夠把自己舍掉,舍掉自己的成見,舍掉自己的得失利害,才能把這幾條圓滿的做到。如果是放不下、捨不得,那就沒有法子,那就做不到。所謂的叫貌合神離,表面上好像是同住在一起,其實是各懷鬼胎,這個鬼就是貪瞋痴,每個人都有貪瞋痴,這就不是真正的僧團了。

我過去在台北,有一位趙默林老居士,這個老居士已經不在了,也非常的難得。有一次他請我在功德林吃飯,台北火車站旁邊有個功德林,請我吃飯。我就問他,你為什麼請我?他說我今天有樁事情要向法師請教。我說不敢當。這老居士,他學佛比我早,成就也比我殊勝,我們是後學,他很客氣。我說什麼事情你這樣子掛在心裡?他說我想來想去,現在人造的五逆罪,就是要墮地獄,怎么得了?我說什麼罪墮地獄?他說破和合僧!我一聽說這個,我就笑笑,我說老居士放心,咱們來好好吃菜,不要去理會這些。他說為什麼?我說破和合僧確實是墮阿鼻地獄的業因。我反過來問他一句,我說老居士,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我這一問,他也笑起來了,根本就沒有和合僧。不要說你去破壞僧團,他們裡面自己就不和,哪有僧團?如果它是真正和合僧團,你們在外面造謠生事破壞,那是墮阿鼻地獄。他們裡面自己都打架,自己都吵嘴鬧是非,那是什麼和合僧團?所以我說我從學佛起就很留意,我走了很多地方,沒有看到和合僧團,你在哪裡看到和合僧團?他笑起來,事情就解決了。五逆罪裡面有「破和合僧」,和合僧想破也找不到,沒有!再看下面。

「千二百五十人者」,這是指釋迦牟佛的常隨眾,總共是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那個五,零頭省略掉了,實際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從哪裡來的?「三迦葉師資共千人」,迦葉有三個,迦葉是姓,他們三個是兄弟三個人,在當時可以說他們都是宗教領袖,都有自己的信徒。其中優樓頻螺迦葉,他有徒弟五百人,另外他有兩個兄弟,每個人有徒眾兩百五十人。所以他們三個人,連他們的徒眾就一千人。「身子目連」就是大目犍連尊者跟舍利弗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這是兩個人,身子、目連。「身子」是用中國意思翻的,梵文就稱舍利弗。舍利弗跟目犍連也是宗教領袖,他們每個人連他的徒弟有一百人,所以兩個人就是兩百人。以後他們聽了佛的說法,感動,都皈依佛,做為佛的弟子。他這一做佛弟子,他的那些徒眾都帶過來,都以佛為師,這個樣子就有一千二百人。另外有「耶舍子等」,他們有五十個人,這也是慕道而來的,釋迦牟尼佛接受了他們,他們五十人,這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人。加上最初在鹿野苑的五比丘,所以總共的人數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說明他們僧團人數來由。

這些人是「皆佛成道,先得度脫,感佛深恩,常隨從也」。所以他們這批人變成了佛的常隨眾,佛到什麼地方他們就跟到什麼地方,盡佛的一生,一直到佛入滅,之後他們才離開。佛在世的時候,他們都跟在佛的身旁。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一定把他們這些人統統記錄在其中,因為這些人都是參加法會而沒有缺席的。其他的人來來去去,那都省略掉了。底下經文說:

【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

這一句是說明這些人實際的身分,這些人正是佛在經上常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我們非常感慨,現在連四個人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的都沒有,釋迦牟尼佛居然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在一起居住修六和敬,這樣的團體空前絕後,到哪裡去找的?看了這兩句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不是凡夫。凡夫早就吵翻了天,哪裡能夠和合?他們都是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指什麼人?十地菩薩,第十地,再往上去就是等覺了。他們裡面身分最低的都是法雲地的菩薩,等覺菩薩,其中還有不少是古佛再來,已經成了佛的。現在釋迦牟尼佛在這裡示現成佛教化眾生,他們來現身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先當外道,然後聽到釋迦牟尼說法,故意裝得非常佩服,非常羨慕,再皈依佛,做佛的學生。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在後台上都是諸佛大菩薩再來的,他原來不是凡夫。所以這么大的僧團,理事七和合做得那么樣的圓滿,原來不是凡夫。這是「大阿羅漢」的意思。

這個大是大乘,小乘阿羅漢就是斷了見思煩惱的四果羅漢,大乘阿羅漢。阿羅漢如果用中國的意思來翻,「阿」翻作「無」,「羅漢」翻作「學」,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學」。無學用現在的話講畢業了,學的東西學完了,他的學分學完了,畢業了。我們現在講畢業,在佛法裡面稱無學,他所學的東西統統學圓滿了。小乘阿羅漢是小乘法畢業了,他學完了;大乘法,到法雲地的菩薩就學完了。往上去,等覺,等覺是後補佛,所以叫候補位,補處菩薩。哪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了,需要佛去度化眾生,他跟他有緣,到那裡就示現成佛。所以到法雲地,大乘就畢業了。

『眾所知識』,「眾」是大眾,此地這個眾可以講是九法界的眾生。不僅僅是六道,聲聞、緣覺、菩薩,對於這些人都知道、都聽說。可見得他們的知名度是非常之高,人人都能夠稱道的,這叫「眾所知識」。

註解裡面給我們解釋阿羅漢,阿羅漢也含三個意思。實在講比丘是阿羅漢的因地,阿羅漢是比丘的果地,比丘修學圓滿,證了果,就稱為阿羅漢。比丘乞士是在學,阿羅漢是畢業了,是學完了。所以它也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應供」,供是供養,應是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他應當接受,這個就是「乞士果」。在因地自己道德學問沒有圓滿、沒有成就的時候,這是乞食,乞食維持自己的身命,乞法維持自己的慧命。在佛法里講命有兩種,一個是身命,一個是慧命,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老師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樣大。向眾生乞食,維持身命;向佛菩薩求法,滋養自己的慧命。這個在因地,現在在果地上,圓滿了,圓滿之後他就是天人師,在六道、在九法界裡面,他是老師的身分出現。這個師,第九地是法師地,第十地是無學,九地是法師。所以他應當接受大眾的供養,他有這個德行,他有這個能力。

第二個意思叫「殺賊」,這是「破惡果」。有些人看到這個字樣生了疑惑,佛教大戒第一條戒是不殺生,阿羅漢還殺賊?這什麼人提出這個問題給我說的?方豪先生,在台灣,你們知道嗎?是天主教的一個神父,方豪。我在台北跟他住得很近,我們算是鄰居,他有個教堂就在我住的附近,那個時候他是政大文學院院長。他有一天跟我談起,他說你們佛教不殺生,阿羅漢怎么殺賊?實際上,這個賊是什麼?這個賊叫煩惱賊,貪瞋痴慢疑,這煩惱賊。意思就是煩惱斷掉了,這個賊沒有了,消滅掉了,是這個意思。不是真的看到小偷、盜賊的時候去殺他,那就錯誤了,他把意思解錯,他不知道這個賊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叫做賊。因為賊他能把我們的財物偷盜去,我們受到損失,佛給我們講,這三種煩惱把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障礙住,就好比盜賊把我們的智慧、功德偷掉了一樣。所以用它來比喻,是這個意思,殺賊就是煩惱斷掉了。

第三是「無生」,無生是「怖魔果」,無生就是不生不滅。六道凡夫有生死輪迴,這是苦不堪言,沒有人有能力超越輪迴,沒有人有能力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佛出現於世間。佛是個很聰明的人,你們自己有能力解決,他絕對不會來,來沒有意思,你有能力處理這個事情,他何必要來?你們想解決而又沒有這個能力,解決不了,那佛是一定要來。不來,對不起人!所以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什麼事情?生死大事。芸芸眾生之中,有一部分覺悟了,覺悟到生死大事,要想了生死、要想出三界、要想真正做到不生不滅。只要眾生有這么個願望,佛一定會來幫助我們,所以佛出現於世,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阿羅漢果然達到,無生了。當你發願的時候,魔就恐怖,現在你真的超出,真正超越三界。這是阿羅漢的三個意思。

「復有慧解脫,俱解脫,無疑解脫,三種不同。」阿羅漢裡面有淺深等差種種不同,佛法裡面把它分為三大類。「今是無疑解脫,故名大。」這個三種羅漢,第一種講慧解脫羅漢,這個是屬於小乘的,天台大師判教判四教藏、通、別、圓,就是藏教的阿羅漢。為什麼說他是慧解脫?他修行是依據「四念處」,四念處是觀慧。四念處第一個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就是我們今天講宇宙人生觀,佛教他用這四種方法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所以小乘修學,這四個是非常重要的。大乘法裡面也不能離開這個基礎,所以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而小乘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天台大師講四念處講得非常詳細,他的講法是藏通別圓四種四念處。由此可知,四念處既然通大小乘,三十七道品當然通大小乘。

第二種叫俱解脫羅漢,這個是大乘法裡面修學禪定的。禪定這就是定共戒。人得禪定,三昧現前,定能伏煩惱。諸位要知道,定雖然不能斷煩惱,它能伏煩惱,就是煩惱雖然沒斷,決定不起作用。如果是很深的禪定,煩惱等於是斷掉了。小乘阿羅漢證的是九次第定,他定功的程度是達到第九段的功夫了,這超越三界。第八段不能超越三界,所以八定以下的,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第九定超越了。到第十個層次、十一個層次、十二個層次,那就更高了,這是講的菩薩、法身大士,這是菩薩了。

「無疑解脫羅漢」,當然他們定功、智慧、境界絕對不是前面兩種能夠相比的。為什麼叫無疑?這是說他的智慧現前,在教下講,這些人大開圓解,一切疑難的問題他都能跟你解答,所以叫無疑。這就是底下講的法身大士,他們已經破了無明,證得法身,是大開圓解的這樣身分的人,所以就稱「大」了。確實他是大菩薩再來的,我剛才講的法雲地的菩薩,因為他是大阿羅漢,大乘無學是法雲地,那當然無疑。什麼問題到他那裡都能解決,所以他們是無疑的阿羅漢。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聲聞,證此淨土不思議法,故名大也。」這是把他的真正身分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個地方眾生緣成熟,跟釋迦牟尼佛有緣,釋迦牟尼佛到這兒來教化眾生。一個人唱不了一台戲,釋迦牟尼佛唱主角,還得要有很多配角來,配角到哪兒去找?諸佛來當配角。彼此在本地裡面決定是平等,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前台上表演的,有做主角、有做配角,有高下之分。釋迦牟尼佛做老師,這些人做學生,有師生之分,其實這裡面有很多成佛在釋迦牟尼佛之前的。所以叫佛佛道同,佛與佛互相支援、互相擁護,來成就一切眾生。絕對沒有自己名分之爭,一切都為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像這些地方我們應當要學習。

法身大士,通指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稱之為法身大士。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別教是初地菩薩以上,在圓教是初住以上,我們這部經、這個法門是屬於圓教,跟《華嚴》、《法華》相同。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法身大士。所以,法身大士總共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都叫法身大士,所以《華嚴經》上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這個意思。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四十個位次,再加上個等覺,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他們的身分是這樣的人,不是普通人。

「示作聲聞」,示是示現,就是來表演的,變現一個小乘阿羅漢,變成一個凡夫模樣。釋迦牟尼佛當年,不但僧團裡面這些弟子是法身大士、諸佛來化身的、來變現的,就是他在家護法的那些在家的弟子們,這些國王大臣,也都是法身大士變現來的。像我們前面跟諸位介紹,波斯匿王、只陀太子、給孤獨長者,都是法身大士變現出來的,共同來台前台後把這場戲唱好。如果不是佛菩薩再來的,誰肯把家裡黃金拿出來布地?誰肯!菩薩來表演的,表演給大眾看的。給孤獨長者黃金布地請釋迦牟尼佛講法,釋迦牟尼佛一定是了不起的人,否則的話,他怎么肯這樣做?所以對於釋迦牟尼佛講的話,聽了就相信,這就得受用。來表演的,這個一定要知道,凡夫做不到的。「證此淨土不思議法」,證是證明,他們這些人來表演,佛為我們說這個不思議法,這些人給我們作證。他們沒有反對,聽了個個擁護、個個歡喜、個個讚嘆,這就是為我們來做證明,幫助佛弘揚這個法門,所以稱之為大阿羅漢,不是普通人。

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二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2

請掀開經本,第十六面,倒數第三行,這是這一段的最後一句:

「從佛轉輪,廣利人天,故為眾所知識。」前面所說的是說世尊這些常隨弟子們,他們實際上修證的地位都是法身大士,這幾句話是讚嘆他們的德行。從佛轉輪,轉輪就是佛教里常講的轉法輪。輪是個比喻,在一切物品當中,輪實在是有個相當圓滿的象徵,所以佛法里常常用輪來做個標誌,或者用蓮花,或者用卍字,這是佛教的標誌最常見的三種。卍字是表吉祥的意思,蓮花是表清淨的意思,出污泥而不染,輪是表圓滿的意思。佛說法,我們知道他所依據的是真理,我們現在人講的是真理,在佛法里講是諸法實相,這是一切法的真相。這個真相不能說空,也不能說有,所以說非空非有。輪確實有這個意思,輪周是有的,不能說它沒有,但是心就不能說它有。這個東西顯示出空有一如,空有不二,確實顯示出佛所說的一切妙法。所以,用輪來代表,佛說法就叫轉法輪。輪的作用是要轉動,不轉動那就一點用處都沒有。我們曉得今天這個世界科技的發達,可以說全部都是輪在那裡動,在不停的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

轉法輪,古人的解釋有三個意思,也值得我們做參考。他說輪有「摧碾」的意思,這個在中國古代用得很多,像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壓路機,就是碾的進化,它能夠把路壓平。它比喻佛說一切法,能把我們心的煩惱淨化,把人心壓平,心本來是不平的,一聽佛法,心就平靜了。所以有摧碾的意思。第二個意思,輪有「運載」的意思。像古時候的車,現在的車也是一樣,它有輪,能夠從這個地方把我們運載到另外一個目的地。這就比喻佛法能夠幫助我們,從生死這個地方運載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像我們修學淨土的,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淨土法門能幫助我們、運載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第二個,運載的意思,這是法輪。第三個,它有「圓滿」的意思。就是輪它有心,它有柱,它有周,在一切法裡面顯示它是相當圓滿,代表佛法也是在一切法當中最極圓滿。所以常常用輪做比喻。

從佛轉輪意思就是代佛弘法利生。佛從體來說,那是無所不在,但是我們從相上說,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在跡相上與我們一般人沒有兩樣。他也是父母所生,也接受很好的教育,最後出家修行證道,然後是各處去教化眾生,完全做得跟我們一般人是相同的。在跡相上,像我們一般人就不能夠分身,只能在一個地方講學、教授,傳授佛法。許多地方都需要佛去講經說法,這怎么辦?佛有許多大弟子,這些弟子們在德行、在學問、在修養都有相當的成就,可以在一個地區代佛說法利生,這就叫「從佛轉輪,廣利人天」。使世尊的教學,藉這些學生們普遍的推廣,利益大眾,因此這些人也就為社會大眾們所熟知,都認識、都知道他們,叫做「眾所知識」。下面列舉有十六位尊者,請看經文:

【長老舍利弗。】

這底下小字是翻成中國的意思,『舍利弗』翻成中國意思叫「身子」。他的母親長得非常好,兒子很像母親,像母親的身段,長得非常好,大家都喜歡、都讚嘆。「舍利」就翻作身,「弗」翻作子,就是舍利這個女人的兒子,照它的意思來講就是這個意思,是舍利這個女人的兒子,所以叫舍利弗。

【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盤陀伽。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少/兔」樓馱。】

總共舉了十六個人。

【如是等諸大弟子。】

這個『等』就是等其餘,因為他的常隨眾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能把名字都列出來,都列出就太長了,就是列舉幾位做個代表。我們看佛的經典,每部經典展開,前面都有這個例子。但是每部經典裡面代表的人不盡相同,於是這幾個代表也不是隨便寫的。世尊弟子眾多,大弟子當中都標榜著特長,我們只可以說標榜,為什麼?如果說他們的德能,幾乎都相同。像舍利弗,他標榜的智慧第一,難道目犍連就沒有智慧嗎?目犍連標榜的是神通第一,那舍利弗就沒有神通嗎?所以在德能上都是多才多藝,但是在才藝里每個人標榜一樣。在集結經的時候,用他們來表法,看到經首,就是經文序分這部分所列的這幾個人,看看他們的特長,我們就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正如同我們現在人開會一樣,某個地方舉行會議,看看會議出席的是些什麼人,我們就大致上了解他們是在開些什麼會,佛經裡頭就有這個意思。所以這些人物,我們不能夠含糊籠統把他看過去。現在我們看註解。

「德臘俱尊,故名長老。」佛經裡面說到長老,這是很尊敬的稱呼,必須有真正的德行、有道德、有學問,還得要有年歲,年紀太輕了也不行,要具備這些條件才能稱之為長老。但是也有特殊的,年歲雖然很輕,但是他的德能非常殊勝,那也可以稱之為長老,這是從德行上對他的尊稱,而不以年齡。由此可知,佛法確實是以德學為重。此地這個長老一直貫到下面,也就是這十六位都是屬於長老,並不是長老就舍利弗一個,底下都不是;長老是貫下去的,十六位都是稱長老。

「身子尊者」,身子就是舍利弗,前面經文小字上有註解,我們一對照就明白了,這個就是舍利弗尊者。這十六位尊者的傳記,一般在《彌陀經》的註解裡面都介紹得很詳細。蕅益大師這是《要解》,所以其他的註疏裡頭有詳細介紹,他就統統省略,對於我們喜歡簡要,這個《要解》是非常適合的。如果喜歡了解這些尊者的事跡,可以看註解,也可以看釋迦牟尼佛弟子的傳記,此地只說出他標榜的德能,「聲聞眾中,智慧第一」。因為這十六個人他示現的身分都是小乘阿羅漢,所以這是講在聲聞眾中智慧第一。菩薩是大乘,大乘菩薩代表智慧第一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我們後面會講到。他是聲聞眾中,是智慧第一。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有很多人認為我很有智慧,念佛是老太婆念的,沒有知識、沒有智慧的人學這個法門的。有智慧應當學相宗、學性宗這些大經大論,要向那裡面去探討。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有智慧,你的智慧跟舍利弗比一比怎樣?舍利弗還要老實念佛。把我們對於智慧、才能那種自負、貢高我慢降伏下來,有這個意思。你看看淨土法門哪些人學的?舍利弗學。

「目連尊者,神通第一。」神通,實在講非常接近我們現在所謂的科技,科學技術目犍連是專家,學科學、學技術的也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飲光尊者,身有金光,傳佛心印為初祖,頭陀行第一。」這就是第三位摩訶迦葉。我們曉得佛門裡面,在中國眾所周知的禪宗,這是佛門可以說是很大的一個宗派。這個宗派是什麼人傳下來的?當初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所以迦葉是禪宗初祖。迦葉傳阿難,這樣代代相傳,傳到菩提達摩,我們中國人講達摩祖師,達摩是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禪傳到中國來了。在中國,達摩算是第一代祖師,禪宗第一代祖師,要從印度來說他是第二十八代。中國六傳到惠能,惠能大師才真正把禪宗發揚光大,影響到整箇中國的佛教。在中國,無論哪一宗、哪一派與禪都脫不了關係,就是念佛法門也不例外,可見得它影響力非常之大。禪宗初祖在彌陀會上。

所以在中國,我們講中國禪宗第八代,也就是惠能大師的徒孫,馬祖道一和尚、百丈大師,提倡叢林的制度。叢林是他們兩個人提倡的,是他們親手建立的,叢林提倡共修,從前修行是各人修各人的。集體在一起共修,也就是講正式成為學校,所以叢林實在講,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教大學。過去佛教的承傳像辦私塾一樣,一個老師教幾個學生,沒有什麼制度的。但是叢林一建立就制度化了,真正變成了學校,變成大學,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這是禪宗初祖,說明禪如果不修淨土,單單靠禪成就是很難的。所以中國禪宗祖師,晚年專修淨土念佛往生的人很多,這我們在此地看到的。迦葉尊者也是非常清高的苦行僧,在苦行裡面他是第一,叫頭陀行第一,頭陀行就是清高的苦行。

第四位是「文飾」,就是『摩訶迦旃延』,「婆羅門種,論議第一」。婆羅門在印度四姓階級裡面是最高的,照習俗來說,他出身於貴族。他的特長是議論,要用我們現代名詞來說,他是一位評論家,是非常有智慧,也有辯才的。第五位是「大膝尊者」。印度古時候起名字跟我們中國古人一樣,他這個名字非常的樸實。『摩訶俱絺羅』,大概他的膝蓋比別人大,所以人家就叫他作大膝,大膝蓋。這個人博學多才,讀書讀得很好,而且讀得很多。他是舍利弗的舅父,舍利弗的母親是他的姊姊。他姊姊懷舍利弗的時候,突然之間辯才無礙,每次大膝尊者跟他姊姊辯論都輸了,從前沒有過這個現象。他心裡一想,他姊姊肚子裡懷的一定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姊姊借他的光,在每次辯論輸給她。這個小孩將來出世是他的外甥,如果做舅父的都辯不過他,這就很難為情了。所以就發憤拚命念書,幾乎印度所有這些典籍他都讀盡了。念書的時候連手指甲都沒有時間剪,所以指甲長得很長,外號叫「長爪梵志」,指甲長得很長,沒有時間修指甲,這樣的用功。到以後舍利弗尊者出世之後,還是辯不過舍利弗尊者,這是有這么一段故事。這是說博學多聞的人也是念佛求生淨土。

「星宿尊者」,這是『離婆多』。離婆多是他的父母祈禱於星宿,求一個兒子,這樣出生的,所以就用了這樣一個名字,叫離婆多。這一位代表的是正覺不迷,我們常講覺而不迷。「繼道尊者」,就是『周利盤陀伽』,這個人是困學成功的。他的稟賦很鈍、很愚,記性是奇差。當初他哥哥出家了,他也想出家。哥哥很聰明,哥哥就說好,你來吧!就教他四句偈,他學了三個月都學不會。哥哥就說算了,你還是回家去吧!出家你就沒分了。他是哭哭啼啼很難過,釋迦牟尼佛見到了把他叫回來,他說你跟我好了。釋迦牟尼佛教他兩句偈,他念了三個月才把這兩句學會。念上句,下面一句忘掉了;念下一句,上頭一句又不記得了。所以人笨到這個樣子,有些人說我很遲鈍、很愚痴,我不能學佛。你的愚痴能像周利盤陀伽嗎?不至於吧!周利盤陀伽都能成就,你為什麼不能成就?這十六位尊者在此地代表的,就是這個法門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根性,你修學這個法門都能夠圓滿成就。這一句「阿彌陀佛」比兩句偈更容易念,更容易成就。

周利盤陀伽在世尊會上,以後他開悟了,悟了之後辯才無礙,釋迦牟尼佛派他到處代佛說法,最後也非常受人歡迎。佛就把他的因果說出來。這位尊者前世是一位三藏法師,很難得的。但是他說法,他吝法,教別人總不是很認真的教,自己要留一半,怕別人超過自己,所以這一世得了個愚痴的果報,是這么個原因。幸虧遇到佛,要不是遇到佛,那他真的就是一生愚痴永遠也不會開悟。這是緣好,遇到了真正的善知識。所以佛教給我們,吝財得貧窮的果報;吝法得愚痴的果報;少慈悲,就是殺害眾生,淩辱眾生,得的是短命、殘疾的果報。所以,因果絲毫不爽。我們要求財富,佛告訴我們,修財布施,不要吝嗇。修財布施你得的是財富,修法布施你得的是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你得的是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都是我們世間人,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大家一心一意在追求的。有人求得了,有人求不到,原因是你過去種這個因,你這一生不求也得到;如果你過去沒有種這個因,你這一生用什麼手段去求也求不到。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周利盤陀伽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例子。

第八位尊者「喜尊者」,就是『難陀』。難陀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胞弟,就是同胞的兄弟,就是淨飯王的兒子。他的身相非常之好,佛的相貌好,他跟佛的相貌也差不多。佛有三十二相,難陀有三十相,所以是跟佛差不多。他在弟子當中,標榜的是「儀容第一」,容貌長得最好。第九位「慶喜尊者」,這是阿難,這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集結經藏是由他來復講的。所以他是博聞強記第一,我們常說「多聞第一」。「覆障尊者」,第十位就是『羅睺羅』尊者,這位尊者是「密行第一」。這是佛的兒子,當然在僧團裡面他的年紀很小,像小沙彌一樣,年歲很小,喜歡玩。別人看到他天天在外面玩耍,都沒有去用功修行,佛知道,他就是在玩耍裡面修行,所以這種修行法叫「密行」。外面人看不到,他自己真正用功,真是用功。他用功並不標榜出來,也不做出用功的樣子,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在遊玩之中,他成就他的定慧、成就他的道業。所以他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行家,不標榜在口頭上,默默的認真的去做。

「牛呞尊者」,這是『憍梵波提』,這位尊者是「受天供養第一」,這也是給我們說出業報。佛說他在過去世也是個修行人,是個小沙彌,看到老比丘在那裡誦經,大概誦經的音聲不太好聽。他看到之後諷刺,就說這個老比丘誦經像老牛吃草一樣,嘴巴在那裡動動動。牛吃草,我們曉得牛的胃跟一般動物不一樣,它把草吃下去之後,它並不細嚼,統統儲存在胃裡面,休息的時候再吐出來細嚼,再咽下去,所以它的嘴巴老是動的。大概這個老比丘誦經的時候沒有聲音,嘴巴在動,就笑話他像老牛吃草一樣。這個老比丘就告訴他,他說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是聖人),你這個輕視、譏笑你將來要得果報的。他就趕緊懺悔,到了第二世墮在牛胎,憍梵波提他就變成牛,做了五百世的牛。就這樣一個輕慢舉動,還後悔了,還要遭這個果報。

因此在這一生當中,雖然是佛的弟子,他牛的習氣在,雖然得的是人身,他嘴巴常常動,沒有事他嘴巴就在那裡好像吃東西、嚼東西一樣,他還有這個習氣。佛就講,你不要出去托缽,因為外面人看到你一定會罵你,你現在也證了阿羅漢果,你不是害死人嗎?你阿羅漢有能力、有神通,你接受天人的供養,所以他是受天供養第一。因為天人有天眼,一看曉得他是阿羅漢、是聖人,不會譏笑他。凡夫沒有智慧,看到你這個樣子一定要笑話你的。這個牽涉到天神、鬼神,這是我們世間講的宗教,所以憍梵波提在此地可以代表是宗教家。一般宗教都是以天堂為歸宿的,天人也要學佛,天人也應當念佛求生淨土,他表這個意思。

「不動尊者」就是『賓頭盧頗羅墮』,「賓頭盧」是他的名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動,「頗羅墮」是他的姓,意思就是說根性很利。這個人當年在僧團里喜歡顯一點神通,神通是很容易招搖惑眾的,釋迦牟尼佛知道了,狠狠的教訓了他一頓,給他一點懲罰。怎么懲罰?就不許他入滅,叫他常在人世間給後人種福田。所以後人,往往我們齋僧,他就來應供。這位尊者現在還在世間,他沒有滅度,釋迦牟尼佛不許他滅度,讓他常住在世間。釋迦牟尼佛到我們今天,按照中國記載是有三千多年了,賓頭盧尊者也有三千多歲了。他究竟是什麼樣子沒有人認識,他也不會暴露身分,他能變化,他也長生不老,所以不容易認出他,他確實還在人間。所以是為人天福田,應末法時期大眾供養,能夠供養阿羅漢這是很有福氣。

「黑光尊者」就是『迦留陀夷』,他的教學方法非常好,常常代佛教化眾生,他是個道道地地的教育家,所以稱他為「教化第一」。第十四位「房宿尊者」,這是『劫賓那』。他是父母祈禱房宿,宿是星宿,我們中國講二十八宿,印度也是這個說法,是祈禱星宿求一個兒子而生了他。這個人他是通達天文,所以在僧團裡面稱他為「知星宿第一」,用現在的話說他是天文學家。「善容尊者」這是『薄拘羅』尊者,這一位尊者在僧團裡面年歲最大,他那個時候已經一百六十歲了。雖然年歲大,身體非常健康。佛為大家說出,他在過去世,這是過去很久了,不是一個短時間,在毗婆尸佛的時候,說出來是論劫數來算的。曾經用食物,這個食物經上講的是果實,就是水果,供養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這是出自於真誠的供養。所以他得的果報是九十一劫長壽、健康,因為這個布施叫無畏布施。這一世遇到佛,做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他的容貌端正,健康長壽,所以稱他做「壽命第一」。他在這個地方顯示是善因善果,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最後一位尊者是「無貧尊者」,就是『阿「少/兔」樓馱』,在《楞嚴經》裡面叫阿那律陀,就是他。翻譯的字翻得不一樣,是同一個人,《楞嚴經》上翻作阿那律陀,他的意思就是無貧。這也是一種果報,也是在久遠劫之前,這個世間鬧饑荒。當時有一位辟支佛出來托缽,托缽托不到東西。佛在經上給我們說,飲食是供給我們身體的能量的,好像燃料一樣,供給能量的。能量的消耗每個人不一樣,可是我們一定要了解,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消耗在妄想上。所以妄想愈少的人,他的飯量自然就少。為什麼?他攝取一點點,他就夠用了,就足夠了。當時出家人他一切都舍掉了,所以妄想少,常常在禪定當中,他一天吃一餐就夠了。我們凡夫妄念多,三餐不夠還要吃點心,這沒有法子,你能量補充不夠,身體就出毛病。阿羅漢心更清淨,他見思煩惱都斷了,心非常清淨,都住在定中,所以阿羅漢是一個星期出來托缽一次,一個星期吃一餐飯。辟支佛比阿羅漢更清淨,定功更深,所以辟支佛是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他吃一餐就可以維持這個身體半個月。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應該了解。諸位曉得,你吃得愈少身體愈健康,為什麼?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疾病從哪裡來?吃的東西不乾淨,惹起疾病。所以吃得愈簡單、愈清爽、愈少,對於你身體健康愈有幫助,但是心地要清淨,這一點非常重要。所以飲食不能夠勉強,我們懂得理論,知道事實,然後知道怎樣去養身,養我們這個身體。

他遇到一個辟支佛,辟支佛半個月才出來一次,出來又托不到。他自己也沒東西吃,吃雜糧,這個雜糧是很壞的雜糧,在荒年能有這個也算不錯了。他就問這個辟支佛,他說我這個東西你能不能吃?那個辟支佛很慈悲,就接受了,他就把他自己吃的這份東西供養辟支佛。這個果報得九十一劫不受貧窮的果報,所以他叫無貧尊者。他也是佛的堂弟,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那一段因緣,他是「天眼第一」。這個天眼怎么得來的?他出了家之後很懈怠,就是不用功、不努力。釋迦牟尼佛講經,當然他來聽,聽的時候打瞌睡,在講堂裡面打瞌睡,被釋迦牟尼佛教訓了一頓。釋迦牟尼佛對他很不客氣,說他提不起精神容易睡覺,罵他像螺螄蚌蛤一類的,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他受了責備之後非常難過、非常慚愧,就發憤用功,七天七夜就沒有閉眼睛,把眼睛搞壞了,眼睛需要休息,七天七夜不睡,眼睛壞了。釋迦牟尼佛就教他修一種定,叫「樂見光明定」,這個定他修成了。修成之後,他看東西不要用眼,他半個頭都能見,所以叫「半頭天眼」。他連後面、上面,他統統都見得到,而且能力非常之強。一般阿羅漢的能力,阿羅漢的天眼只能看一個小千世界,他這個定修成之後,他的能力能觀察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就變成了諸弟子當中是天眼第一。這位他有福德,過去布施,他有大福報,他無貧。他也是困學,跟周利盤陀伽一樣,他比周利盤陀伽強,周利盤陀伽不如他。他能夠很發憤,能夠修成天眼,雖然肉眼壞掉了,他能夠修成天眼。

這個十六位,實在講如果就本經內容,蕅益大師判為三分,信願行,正宗裡面三分,信願行三分,序分裡頭同樣也是信願行三分。這十六位尊者勸信,排列在這個地方,我們對於修西方淨土,求生極樂世界,自己有沒有信心?如果說聰明,靠自己聰明就行了,舍利弗比我們更聰明。人家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向他看齊,向他學習。如果說笨,恐怕不能去,周利盤陀伽你跟他比比,你比他強得太多了,他都能成功,你為什麼不能成功?這十六位尊者所代表的是各種不同的才藝,修學這個法門都能圓滿成就,足以激發我們自己求願往生的信心。所以這十六個人是勸信。『如是等諸大弟子』,這個「等」是其餘沒有列名的常隨大眾。前面說過了,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法身大士示現做佛的弟子,來幫助佛教化眾生。形式上,一切經中他們做當機人,做發起的人,而實際,他們真正都是屬於影響眾,來影響我們。使我們見到他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產生對佛的恭敬心,對道業的信心、願心。更難得他們替我們做了一個修學的榜樣,正是以身作則,是我們學習的好樣子。這是十六位尊者在此地表的意義。

「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復名當機眾矣。」這個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什麼叫做增道損生?這句話特別是讚嘆淨土法門。由此可知,這些人跟著釋迦牟尼佛一生,實際上這些人都是專修淨土的。在其他法會裡面,佛說一切大小乘經論,他們都參加的,他們是影響眾,在淨宗法門他們是當機眾。信願行,這些人才是真信、真願、真正的在奉行。因為法身大士他的知見純正,不像我們聽了半信半疑,他們對於理論、事實、方法、境界都徹底明白了,所以悟唯心淨土、見自性彌陀,哪裡還有懷疑?所以說自淨佛土,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逐漸在增長,這叫增道。損生,生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逐漸沒有了,我們常講的了生死,了斷了六道的生死輪迴,更進一步也了斷了三界之外的變易生死。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從阿羅漢到菩薩、到成佛,還有變易生死;沒有分段生死,還有變易生死之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可以說兩種生死都沒有了,真正得到無量壽。所以他們是自淨佛土,是淨宗法門的當機眾。佛一說這個法門,他們沒有一絲毫的懷疑,圓滿的接受,依教奉行,這就是本宗的當機眾。由此可知,我們要問現在這些人在哪裡?舍利弗在哪裡?目犍連在哪裡?統統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生到西方世界,即使下下品往生,到那裡去,這些人統統都見面了,都在那個地方。再看下面經文:

【並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剛才我說序分裡頭也有信願行這三個意思,就是三資糧的意思。前面十六位聲聞眾的尊者是勸信,菩薩眾前面兩位勸我們發願。『文殊師利法王子』,佛子很多,就像中國古時候帝王,帝王的兒子很多,但是他要立一個作太子,太子將來是繼承王位的。佛家用這個做比喻,叫「法王子」,這是等於說將來繼承王位的,是菩薩裡面最殊勝的。文殊菩薩特別代表的是智慧第一,大乘菩薩里智慧第一。文殊師利確實是發願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會上看到,他跟普賢菩薩兩個人同時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助手,我們中國人稱為華嚴三聖,這個地位不可思議,非常的不尋常。他都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值得我們深深的去思考。說前面這些阿羅漢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我們還不難懂,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斷兩種生死,接受阿彌陀佛的教導,一生成就,我們可以理解的。文殊、普賢是華藏會上的等覺菩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乾什麼?換句話說,沒有必要。可是我們在《華嚴經》上依然見到這兩個人發願求生。

華藏會上的後補佛,等覺菩薩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只有一個目的,成佛。成佛,在華藏世界成佛還不行嗎?還要到西方世界?大概西方世界成佛快速、穩當,所以他要到那裡去。這就說明,西方世界如果不超勝華藏世界,他們兩個去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兩個人去,我們也明白了一樁大事,什麼大事?佛法修學,在我們這個世界,無論你學哪一宗,無論你學哪一個法門,你將來的歸宿都是華藏世界,都是以這個地方為歸宿,是你修學真正成就了,你要不成就,還是搞六道輪迴。這是講你真正成就了,你最後的歸宿在華藏世界。你到了華藏世界之後,你再遇到文殊、普賢,他們還勸你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拐了好大一個彎才去。你想想看,你要到華藏世界去作菩薩,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像佛講的至少是三個阿僧只劫,吃盡了辛苦,到最後還是老實念佛去見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很幸運,一下就遇到這個,我們這一生就去了。他們要搞幾個阿僧只劫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跟我們碰頭,這一碰頭,我們在西方世界已經是老資格,他是剛來的。諸位好好的想一想這個問題,你才知道這個法門的可貴,這個法門的殊勝。

所以說是無量無邊的法門殊途同歸。今天不管人家修什麼法門,我們聽了,阿彌陀佛,你學你的,你有本事你慢慢學你的。他不清楚,我們清楚。我們走直路,一下就到了,他卻繞圈子,繞大圈子,不曉得繞哪一生、哪一劫才繞到。我們曉得,將來統統都是歸到這個地方的。所以這個道場、這個國度是十方一切諸佛所讚嘆的,一切諸佛都勸眾生生到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也許你要問了,為什麼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一部經就好了,何必要四十九年講那么多?說那么多廢話?諸位要知道,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眾生機緣不成熟,跟他講這個法門,他不能相信、不能接受。這個法門,前面蕅益大師說得好,是對什麼人說的?成佛機熟,是對這樣的人說的,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給你說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對佛說的,不是對菩薩說的,那些人是菩薩根性,佛就跟他講大乘經,去教他作菩薩;小乘根性,那就跟他講小乘經,教他去作阿羅漢;人天的根性,那就連三界都出不了,叫他來生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就如此而已!唯獨這個法門,是對成佛機緣成熟的眾生而說的。

所以世尊出世才說了無量的法門。無量法門,這個法門是最精、最純、最為第一。我們今天得到了,也沒有生歡喜心,好像很平常,換句話說,我們成佛的機緣還沒有成熟。如果真成熟了,得到這個,發無量的歡喜心。無量劫來找這個門路沒找到,這下一下遇到了,這一生當中我們這個身體在娑婆世界六道輪迴叫最後身。來生作佛了,不是作菩薩,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成佛。所以文殊、普賢他不在華藏世界成佛,他要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我們細心去想想這個道理。我從前也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對於這個法門採信,就是讀《華嚴經》看到文殊、普賢,看到善財童子,他們一個個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才認真的去反省、仔細去思量,這才明了西方世界的殊勝,才回過頭來把經教捨棄掉,來修學這個法門。如果不是這些人給我的啟示,雖然老師苦口婆心的勸導,還是很難接受。在華嚴、法華、楞嚴會上看出門道,才認識清楚,得來實在不容易。所以這兩個人勸願。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我們娑婆世界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他現在是後補佛。釋迦牟尼佛的法運過去了,將來他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他什麼時候來?現在有人造謠,說釋迦牟佛退位了,彌勒佛現在掌天盤,現在是彌勒佛的時代,這叫胡說八道。佛在《彌勒下生經》裡面告訴我們,彌勒菩薩什麼時候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佛講了,以我們這個世界時間來算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這是經上說的概略的數字。實際上詳細的數字,諸位可以能夠推算得出來。他現在在兜率天,兜率天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也照我們人間這個例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照這樣計算。兜率天的壽命是四千歲,四千乘三百六十再乘四百,這個數字就是正確的。所以說他在兜率天壽命盡的時候,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這個年代是這樣子來的。

彌勒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就看得更清楚、更明了了。《無量壽經》前一半,阿難尊者當機,後一半,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現在在哪裡?說實在話,彌勒菩薩也在極樂世界。兜率天那是他住的地方,他的家,西方極樂世界是學校,他天天上學,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家裡還要多,這個我們要知道的。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見到彌勒菩薩了。我們這世間有些人跟彌勒菩薩感情很厚,一定想生彌勒淨土,將來彌勒下生成佛,他們就做彌勒的大弟子,就像釋迦牟尼佛身邊的舍利弗、目犍連一樣,他們想這樣做法。但是到兜率天親近彌勒佛不容易,沒有那么簡單。兜率天去的條件要修定,你沒有定功去不了。夜摩天以上都要修定,四王天、忉利天,修福可以生天,夜摩以上單單修福不夠,還要修定。兜率內院的條件更高了,彌勒菩薩是唯識學專家,他是學法相唯識的。他們修行方法是修「唯心識定」,根據法相唯識的理論修這個定,這個定修成功了,才能夠到達兜率天,修不成功去不了。難!非常難!比起念佛求生淨土的話,那就困難太多了。

所以我也曾經教給一些對彌勒菩薩感情很深厚的,我說不要修這個定,我有辦法叫你見彌勒菩薩。什麼辦法?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一到極樂世界去,彌勒菩薩天天到西方世界去上課。我們拉著彌勒菩薩,今天我到兜率內院去參觀好不好?彌勒菩薩一定說,歡迎,走,跟我一道去。你看走徑路,不修唯心識定也去了,也見到了。這個實在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諸位要曉得,我們是彌陀弟子,彌勒菩薩也是彌陀弟子,我們跟彌勒菩薩是學長、學弟的關係,身分大大不同。你在這裡修唯心識定,去到兜率內院,他是老師,你是學生,是晚一輩。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他是平輩,大大的不相同。這些事實真相都應當要明白、要了解,然後你才知道這個法門實在是無比的殊勝,真實不可思議!

下面這兩位菩薩,『乾陀訶提菩薩』,翻成中國意思叫「不休息」,這有小字,叫不休息。『常精進菩薩』,這個意思就更明顯了。這兩位菩薩就勸行,教給我們,我們修學這個法門,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那就是「常精進」、「不休息」了。所以表法裡面,聲聞跟菩薩勸信、勸願、勸行,從上首名號裡面,就把本經三資糧的重要性為我們完全顯示出來了。『與如是等諸大菩薩』,與會的菩薩眾之多超過聲聞眾,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是大乘法門,是以菩薩為對象。聲聞裡面,也是不是真正的小乘,都是回小向大的大菩薩示現的。所以菩薩眾與會的人多,非常之多,但是舉出上首隻舉出四個,兩個人勸願,兩個人勸行,這個意思也就很圓滿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三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3

請掀開經本,第十九面,第三行,向下是解釋名相,什麼是「菩薩摩訶薩」:

「菩薩摩訶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中國古人喜歡簡單,在文字跟語言都講求要簡要詳明,簡單、扼要,也要說得很清楚。印度人的習性跟我們中國人相反,印度人喜歡詳細,所以他們的東西我們看起來就顯得很羅唆,顯得太多了,於是翻譯往往把尾音也都省略掉,我們把它翻成菩薩。「摩訶薩」是摩訶菩提薩埵,我們加個摩訶,當中也省掉了。所以這一句應當是「菩提薩埵摩訶菩提薩埵」,我們此地用的文字就簡單了,用菩薩摩訶薩。

它的意思有古譯,有今譯,這是解釋。蕅益大師在此地是採取古時候的解釋,新的解釋是以玄奘大師為代表。玄奘大師翻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的眾生,是照字面上直接翻譯的。古人把它翻作「大道心眾生」,大道心也就是覺悟的意思,不覺悟的人哪有大道心?大道心眾生。「此雲大道心」,也就是真正發願修學要圓成無上的大道,發這樣的心的人,依照這個目標、方向來修行,我們就稱他為菩薩。「摩訶」是大,摩訶薩就是大菩薩,通常我們稱三賢的菩薩就稱菩薩,稱十地叫摩訶薩,就是大菩薩。也就是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前面四十個位次都稱菩薩,後面十一個位次,就是從初地到等覺,我們尊稱他為大菩薩。經論上也常常用三賢十聖,三賢是三十個位次,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賢位,登了地之後我們稱他作聖人,就是大菩薩。所以,三賢十聖跟這裡講的菩薩摩訶薩是同樣的意思,這五個字就是把大乘法裡面所有修行的人全部都包括,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

成就眾生,菩薩跟聲聞、緣覺不一樣,聲聞、緣覺只有自利而不發利他之心,不發不是沒有,這個諸位要記住。阿羅漢、辟支佛也很慈悲,但是他跟菩薩不同的,就是菩薩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主動的去教化眾生、去幫助別人。阿羅漢、辟支佛不是主動的,有人去求他,他看得很順眼、很投緣,他就教他;他要看不順眼,他一樣不教你。所以他叫做小乘,不像菩薩那樣的平等,那樣的慈悲,無條件的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大眾。所以他是「悲智雙運」,悲是他有大慈悲心,智是他有智慧,他有智慧、他有能力。這個名稱是「自他兼利」,不但是自利也利他,利他就是自利,這稱菩薩。再接著看底下的注子。

「佛為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眾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菩薩眾裡面的代表人物不多,只舉了四位,四位足以代表這個法門。文殊是法王子,文殊師利法王子,佛稱為法王,王是比喻、是形容。佛法是平等法,沒有地位高下的,王是世間法,是很不平等的,是高高在上的。王自在,他發號施令,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底下的臣民是唯命是從,一定要服從他,服從就沒有自由、就不自在了,所以「王」是取自在的意思。佛對於一切法門都通達無礙,是一切法當中他沒有障礙,他得大自在,所以用王來表示這個意思。他並不是真正像世間的一個國王、大王一樣的,不是的,他是取在一切法裡面得大自在。文殊菩薩這是智慧第一,所以他就是繼承佛陀教化眾生的事業,好比是王子一樣的。所以「王子」、「王」都是比喻,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佛跟菩薩跟我們大眾,地位完全是平等的,決定沒有高下。這也表示佛法的傳承、教學是以智慧為第一,所以大小乘經典裡面標榜的都是「戒定慧」,慧是佛法終極的目標,戒跟定都是手段、都是方法。所謂是因戒得定,可見得戒目的是要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所以智慧才是佛法修學真正的目標。可以說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學是智慧的學問,我們今天稱佛教為教育,佛教是智慧的教育,這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的,要認識明白的。

在菩薩眾之中,哪一位菩薩智慧、神通、德能也是平等的,也沒有高下的。為了表法起見,每個菩薩特別標榜一個特長,像文殊菩薩標榜的智慧第一,意思就在此地。顯示這個法門,確實是要高度的智慧,聲聞眾當中舍利弗智慧第一,菩薩眾當中文殊師利智慧第一,不是高度的智慧,這個法門很難理解、很難接受。所以,一定是叫著智慧第一的人,他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才能將這個第一法門、殊勝無比的法門傳授給他,在此地代表這個意思。我們聽到這個法門之後,能夠生起大歡喜心,能夠發大願依教奉行,我們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抉擇,就是選擇這個法門,這個選擇,那我們跟文殊師利菩薩、跟舍利弗尊者沒有兩樣。這是至高無上智慧的選擇,就是其他地方我們比不上文殊菩薩、比不上舍利弗,選擇法門來說我們不比他差,跟他是一樣的;換句話說,將來我們的成就也是相同的。在序分裡面一定要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所以「非勇猛實智」,實智是真實的智慧,這是揀別不是世間人的聰明智慧,世間人聰明智慧不能解決問題,這是真實的智慧,才能夠親證,才能夠了解佛所說的這個法門。所以菩薩眾當中,文殊排在第一。第二位是彌勒。

「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為要務,故次列。」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慈悲的意思,所以我們稱他叫慈氏。彌勒菩薩慈悲,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彌勒是他的姓。我們學佛的同修,每天念的回向偈都念到「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佛淨土怎么個莊嚴法?口頭上念,我們其實做到了沒有?彌勒菩薩就代表這個意思,是以究竟莊嚴清淨佛國為要務。假如我們做不到,阿彌陀佛縱然非常慈悲,歡迎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不只阿彌陀佛一個人,還有許多的菩薩,這些菩薩個個都是清淨莊嚴佛國土。我們是完全做不到,這做不到,我們到那裡去,造成那個國土的污染,人家怎能容納得了我們?所以諸位要曉得,莊嚴佛國土現在就要做。怎么個作法?「心淨則土淨」。我們讀經,我們念佛,試問問為什麼?你為什麼要讀經?為什麼要念佛?一般人講這修行!你修的什麼行?不可以不知道。我們是把染污的心修正為清淨的心,心淨則土淨,那就是莊嚴佛國土了。

心是正報,土是依報,依正莊嚴,所以我們天天在念,天天在修。假如我們讀經、念佛,我們這個心沒有把它修成清淨,你的佛跟經叫白念了。當然我說白念也說得太過分一點,這個念只有福報,變成福德而不是功德。我們佛門裡面講的德,這個也要知道,心不清淨,你念佛、念經變成福德,將來的果報就是六道裡面的福報,不能往生。為什麼?你不能莊嚴佛國土。如果我們讀經、念佛,真的念到心清淨,那就是屬於功德。功德跟福德要分清楚,福德解決不了生死問題。你看六祖在《壇經》裡面講生死事大,六道輪迴,福不能救,有福的人沒有辦法出三界,福不能救。一定要有功德,才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慈氏菩薩在此地代表的,他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後補佛,現居等覺。他是以大慈大悲,在佛門,慈悲上加上一個大,這一定是說明這個慈悲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的慈悲,就不能稱為大慈悲,大慈悲是對於一切眾生以平等心、清淨心拔苦與樂。他有苦難一定幫助他解決,幫助他得到快樂,離苦得樂,這個叫做大慈悲。平等心諸位要知道,就是清淨心,所以大慈悲,那就是心淨土淨了。我們心裡頭有等差、有分別,就不清淨,所以平等是清淨的意思,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彌勒菩薩代表這個。這是福慧兩種莊嚴統統具足,這是往生淨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你看智慧、福報莊嚴,這是兩位菩薩代表的,文殊代表智慧,彌勒代表的福德的莊嚴,就是心淨土淨,這是我們當務之急。蕅益大師這句話很重要,就是嚴淨佛國為要務,在現前就是要清淨心地是我們當前的要務。在三皈裡面,我們所修學的是「覺、正、淨」,本宗特別側重在淨而不染,所以淨而不染是我們現在修行最重要的課題。這兩位是勸願,下面兩位菩薩是勸行。

「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不休息跟常精進要不合在一起,它是一個意思,能講得通的,不休息就是常精進,常精進就是不休息。如果這兩個名詞合在一起,講成一個就講不通,那底下一句就變成廢話了。它必然有兩個不同的意思,這個地方大師給我們說出來了。不休息是講他奮發勇猛的意思,他修學的功夫從來不間斷,表這個意思。這也非常之難,因為一般人修學之所以不能成就,實在講原因在懈怠、懶惰,一懈怠,功夫就退轉了。中國俗話常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我們是不是這個樣子?想一想真的一點也不錯,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用幾個鐘點功?我一天用兩個小時功,那不是「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嗎?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兩個小時用功,二十二個小時間斷,這樣修行怎么會有成就?換句話說,就是真正用功,二個小時心清淨,二十二個小時心裡混濁,我們的功夫敵不過業力,這往生就沒指望了。

很用功的人,我一天用十二個小時功,還有十二個小時是散亂的、是染污的,那個往生沒有把握,一半一半,很危險。必須要我們的功夫真正能夠超越,這才有把握。所以古人用功日夜不間斷。佛在世的時候,僧團裡面這些人所表演的,出家人,出家人睡眠,特別是小乘經裡面記載得很清楚。印度講時間單位是晝三時、夜三時,它是這個分法的,叫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叫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所以古印度時間單位只有六個。我們中國時間對於單位比它要細一些,中國把時間分成十二個單位,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單位。我們中國的兩個時辰才是印度的一時。現在我們所通用的是用外國計算單位的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二十四個時辰,我們中國稱為小時。為什麼稱為小時?比我們中國時辰小,它二十四個小時。印度一時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小時。佛陀在世,出家人睡覺,中夜分是睡覺的時間,中夜分是晚上十點鐘睡覺,兩點鐘就要起床。所以,他的休息時間就是中夜。換句話說,二十四時,他二十小時用功,四小時睡眠,所以他能成就,那個比例占得大。這是我們自己要警惕的,自己要想在一生當中成就,不能不用功,不能不發憤,一定要學不休息菩薩。

還得要學常精進菩薩,怎么常精進?我們自己修行是自利,除了自利之外,我們還要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並不妨礙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諸位要曉得,就是清淨不染,這是真正的功夫。怎樣才能做到?我們幫助人,心裡不可以有執著,不可以有得失,更不可以有貢高我慢,「我幫助人多少,我對人有恩」,你的心地就被染污了。一定要像《般若經》上所講的「三輪體空」,作而無作,我做了,心裏面一點痕跡都不留,跟沒做一樣,心地清淨,沒有被染污。如果心裡覺得我有做,你就已經有染污了。所以「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你心地永遠保持著清淨,才能夠到無疲倦故。這是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自己修行以及盡心盡力幫助別人應當有的態度。一定要做到三輪體空,永遠保持著身心的清淨,不為外境所染。

「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眾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前面我曾經給諸位同學報告過,文殊、普賢在華藏會上居等覺菩薩的地位,為什麼還要求生淨土?在此地我們又看到彌勒菩薩、不休息菩薩、常精進菩薩,這三位菩薩也是等覺菩薩,都要發願求生淨土。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求生淨土的好處第一個是「不離見佛」,時時刻刻跟佛在一起;第二個是「不離聞法」,見佛當然就聽佛說法,聞法不間斷;第三,能夠親近海會大眾,「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能夠親近供養。如果是以這三樁事情來看,我還有點不服,為什麼?像我們,這對我們來講是講得通的,對等覺菩薩來講,等覺菩薩有能力,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又何必到極樂世界?這三個條件都很難叫我們心服口服,還不能夠顯示出極樂的殊勝。

《華嚴經》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皆隨普賢求生淨土,顯示出無比壯觀的大場面,那真正叫我們警覺了。實在是說明見佛、聞法、親近諸善知識,沒有一分一秒的間斷,這是西方世界的特色。等覺菩薩今天想親近這個佛去聽法,明天想到到那個世界去見佛聞法,當中總有間斷的時候,縱然間斷的時間不長,他還是間斷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佛、聞法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一分一秒都不間斷的。這樣的殊勝,他方世界沒有,這是顯示出極樂世界是第一。以我們娑婆世界做例子,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出現成佛,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在世的壽命,世壽只有七十九歲,就圓寂了。他老人家在世,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中國人喜歡虛數,就算五十年,釋迦牟尼佛活八十歲,講經說法五十年,四十九年。滅度之後,世尊的法運只有一萬二千年,也不算長,一萬二千年之後,這個世間沒有佛法,佛法中斷了。一直要等彌勒佛到我們世間成佛,彌勒佛講經說法,於是這個世間再有佛法出現。彌勒佛什麼時候來?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之後,他才會來,中斷的時間太長了。其他諸佛剎土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很相似。

唯獨西方極樂世界特別,它那邊人壽長,人人都是無量壽。這個「無量」,雖然在理論上講它還是有量的。因為將來阿彌陀佛滅度,觀世音菩薩就繼承佛位,所以它不間斷的。阿彌陀佛入滅,觀音菩薩馬上成佛,他就接上了。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滅度?這個數字我們算不清,你們念《無量壽經》就知道了。《無量壽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壽量,佛還舉了個比喻,目犍連神通很廣大,能夠在一日夜之間,就是二十四小時,就把我們娑婆世界所有一切眾生多少數,他都算出來。以這樣大的智慧,用一天一夜的時間就能夠算得很清楚。娑婆世界是個大千世界,拿現在講是銀河系,確實不是我們人的力量能做得到。他說假使十方世界的眾生,這不是說一方,十方世界眾生,統統都成了辟支佛,神通能力都像目犍連,共同來計算,算阿彌陀佛的壽量算不出來。雖然是有量的無量,那個數字太大,沒法子計算。阿彌陀佛壽這么長,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都是這么長,這真的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所沒有的。所以,我們要想長壽,你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都算是短命,都不能算是長壽,唯獨西方世界是真正的長壽。佛長壽,菩薩大眾都長壽,自己也長壽。所以永遠不離三寶,佛法僧是三寶,這才顯示出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發願求生。

生到這個地方,那就是「速疾圓滿菩提」,這句話就是講快速成佛,因為菩提路上一絲毫的障礙都沒有。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或者是在他方諸佛剎土裡面成佛,都有進退,進進退退,說實在話,進得少、退得多,因此時間就要很長。西方世界只有進步沒有退步,他成佛就非常的快速。所以等覺菩薩發願往生,是為了快速成佛,就為這個原因去的。我們自己也想自己道業快速圓滿成就,阿彌陀佛提供這個修行場所實在是最理想不過。這是菩薩眾,下面是天人眾。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釋提桓因』翻成中文意思叫「能為主」,諸位看註解,「即忉利天王」。忉利是梵語,翻成中文意思叫「三十三」,忉利是三十三,就是三十三天的天主。三十三天是平面的,不是豎的,有人看到三十三天,以為佛法講天只有三十三,這是誤會。三十三天在佛法裡面所說的是第二層天,豎的總共是有二十八層,那是一層比一層高了。這個三十三是平面的,好像一個國家它有三十三個省一樣的,是這么個意思。他是天主,也稱天王,我們中國人俗稱叫玉皇大帝,就是稱他。我們看有許多宗教裡面稱天主,或者稱天神,大概都是稱的忉利天主,都是講的他。怎么知道?我們細細觀察這些宗教的典籍,根據他的理論、修行的方法,以及他們達到的境界,似乎都離不開三十三天。三十三天往上面去一定要修禪定,沒有禪定決定不能往上再升的。所以,到達忉利天,佛跟我們講,你能夠修十善業道就能生到這個地方。佛說得很清楚,持五戒的人能得人身,修十善的人能生天,生天就是生忉利天。

忉利天往上去,十善業還要加上定功,加上禪定的功夫,禪定功夫實在講就是清淨心,確實比一般人心地清淨。這個定,修了禪定,禪定沒修成功,假如禪定修成了,就不在欲界天,就到色界天去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那地位就高了。雖然沒有修成功,他有一點禪定的基礎,這叫未到定,就是沒有修成功的定,以他的功夫淺深,生到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真正修成了,那就到初禪以上去。所以它需要加上定功。四禪天以上,除了禪定之外,他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加上禪定才能夠升到色界十八層天。這是佛把因與果都給我們講得非常的清楚。

釋提桓因跟無量諸天,這個釋提桓因『等』,等無量諸天,下面等四王天,上面就是等色界、無色界諸天;換句話說,這個法會當中,前面跟諸位同修提到,菩薩多,菩薩比我們人多,諸天,天神多,我們肉眼看不見,所以這個法會非常莊嚴。這個經文裡面都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這個地方為我們說明了一樁事情,諸佛菩薩哪個地方緣成熟了,他就到哪個地方去教化眾生。我們凡夫只看到我們人間有佛、有菩薩、有善知識,在這裡傳播佛教,講經說法,畜生裡頭有沒有?有!餓鬼裡頭也有,地獄裡頭也有,地藏王菩薩發的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所以地獄裡面有佛菩薩。往上面去,四王天、忉利天一直到色界四禪,統統都有諸佛菩薩在那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化眾生。唯獨四空天沒有。佛為什麼不到四空天去?四空天人不接受,他認為他自己已經證得大涅盤,已經成佛了,所以他不會接受,這個地方沒有緣。四空天以下,就是色界以下,統統都有緣。

因此,如果說其他的宗教排斥佛教,這是一時,暫時,不是真的排斥。他能夠信宗教,我們讚嘆他,幫助他,他真的生到天上了,將來跟他的天主,跟他的天父,在天上聽佛菩薩講經說法,跟我們現在聽沒有差別。就是他現在不學,他將來到了天上還是要學的。所以我們看起來很喜歡,不過你學佛的機緣現在沒成熟,到天上就成熟了。你現在不了解這個事實真相,當你了解之後,你一定會樂於接受它,這是我們在此地能看到的。

『大眾俱』,這個大眾是指「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這個大眾包括我們世間所謂四眾弟子,出家男眾、女眾,在家的男眾、女眾,參與這個法會的。除這個之外,還有鬼神。這是把九法界的眾生統統包括盡了,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顯示出這個法門無比的廣大,正是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只要能夠相信,只要能夠發願,只要能夠念佛,沒有不往生的。這個法門確實是平等的法門,是九法界眾生平等修行的法門、平等成佛的法門。說上平等修行、平等成佛,那是一切經裡面所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唯獨此經有,其他經上沒有說過。所以這個經典、這個法門,確實是如來度眾生脫輪迴、了生死、成佛道的第一經。我們有幸遇到,是非常的難得!到這個地方,通序,就是證信序,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本經的別序,叫發起序。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為發起。」這個地方文長,一共可以分成三個小段,到這個地方是第一小段,我們先介紹這小段。淨土為什麼稱之為妙門?它究竟妙在什麼地方?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然後才真正體會到這個法門的殊勝。它最妙的就是它的方法非常簡單。《觀經》、《無量壽經》以及本經裡面教給我們的「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阿彌陀佛」,你只要能老實念,不管你懂與不懂。你要把理論都搞通了,事實真相都搞明白了,你念這四個字,通常我們叫理念。理明白了,當然很好。理不懂、不明白,沒人給我講,什麼都不懂,我也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叫事念。無論是理念、是事念都能成功,這個妙!

所以這個法門,你喜歡研究經教,可以。這個太麻煩、太羅嗦了,算了,你們去研究,我不研究了,我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行不行?行。你走事念這個路子,往往事念真的成功,成功很高。理如果不通,是半通不通,那反而變成障礙。理必須真正把它貫通,真正貫通不容易,那是要上等的智慧,像前面講的舍利弗、文殊師利菩薩,他們才能真正貫通,他們念阿彌陀佛是理念。我們今天是不通,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是事念。理念、事念一樣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決定不是說,理念會得理一心不亂,事念會得事一心不亂,不是這樣的。事一心是講見思煩惱斷了,理明白,見思煩惱沒斷,還是不能算一心不亂。所以他的功夫,兩種念法功夫是平等的,都在乎你功夫的淺深,你所得的成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個妙!所以這個法門能夠普遍度脫一切眾生,不管你懂不懂。這是要有真正的信心,決定沒有懷疑、沒有夾雜,而不間斷,你就成功了,這是妙。顯示這個法門一生平等成佛。

這個方法也是平等的,像前面舉的例子,文殊、彌勒他念佛,老實念佛,他明了,他走理念。我們不明了,我們也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在方法上,他念一句阿彌陀佛,我也念一句阿彌陀佛,沒兩樣,我們採取的方法跟文殊、普賢是相同的。我們採取這個法門、選擇這個法門,跟文殊、普賢相同的,修行方法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也相同的,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所證得的果位那怎么會不相同?當然相同。所以這個法門叫平等成佛,平等的方法,這妙門!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沒有這樣說法,也沒有這個事實。這是我們要曉得,所以它真正不可思議!

不但我們一般凡夫問不出來,大智舍利弗尊者也問不出來,乃至於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法王子,他也問不出來。佛說法都是要有人啟請的,佛才說法,這個法門太深了、太妙了,等覺菩薩都問不出來。這個法門也非常的重要,釋迦牟尼佛觀察大眾,觀察與會的大眾機緣成熟了,機會到了,什麼機會?成佛的機會。諸位要曉得成佛機會決定不簡單的,《無量壽經》上講得清楚,是與會這些大眾每個人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已經種了善根,已經供養了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這是你過去生中修的,在這一生當中起現行,就是這一生當中成熟了。從什麼地方能看得出來?佛說出這個法門,聽了就生歡喜心,聽了就想見阿彌陀佛,就想到極樂世界去,肯念這句佛號,這就證明你無量劫的善根今天成熟。這一成熟,諸佛歡喜,所以現在又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冥冥當中加持你。你宿世的善根,現在又得諸佛加持,你怎么不歡喜?法喜充滿。這就是證明我們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佛不需要你請,趕快就端出來,不要請了,就為我們詳詳細細說出一生圓滿成佛的法門。一生圓滿是對一切眾生所說的,因為它是平等法門,只要依照這個法門去修,決定平等。

所以沒有人問,佛自己說出來,「唱」就是唱說,為我們說出來。依報是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把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就是本經的發起,它的發起很特殊。第二段:

「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眾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這個意思剛剛我也說出來了一些,佛觀察大眾成佛的機緣成熟了,這個觀察沒有錯誤。機緣成熟,佛要不說出這個法門,對不起大家;假如不成熟,佛要說這個法門,叫講廢話。為什麼?講了大家不接受、大家不相信,這不叫講廢話嗎?所以大眾機緣成熟,佛非常歡喜,無比的歡喜!實在說,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的,夜睹明星,契入菩提涅盤,就是圓成佛道的時候,他悟的什麼、他證的什麼?就是這個法門。實在講他就想把這個法門跟大家宣布,看看大家機緣沒成熟,只好把這樁事情放下,給大家講大小乘一切方法來培養機緣,促進機緣早一天成熟,用這個方法。等待緣一成熟,可以接受了,立刻宣布,這是佛教化眾生的苦心。所以,「應聞淨土妙門」,這時候大家可以接受了,那就應該聽說這個法門,佛不等問就說起了。

這個當中有一句,「而獲四益」,四種利益,這四種利益,佛教的名詞叫「四悉檀」。檀就是檀那,中國的意思就是布施,悉就是普遍、就是平等的意思,平等普遍布施。一共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眾生得的利益叫歡喜益,這是世界悉檀。也就是把這個世間一切事實的真相為我們宣布說出來,我們聽了之後能夠生歡喜心。所以一切佛法的宣揚,對眾生來講都有四種利益。世界悉檀就是世間一切法的真相,佛為我們宣布、為我們說出,就是這個意思,我們聽了之後明白了,生歡喜心。第二種叫「為人悉檀」。這是觀察眾生的機緣,應機說法,你需要什麼方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方法,這一條令一切眾生得生善的利益。像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大病就是缺乏倫理道德的觀念,這使社會不安定、天下大亂。佛如果在這個時代出現,一定都說倫理道德,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生出善心、善願、善行,得這種利益。第三種叫「對治」,對治是我們有毛病,佛說法來治我們的毛病,這個得滅惡之益;前面為人是生善,這一條是斷惡,斷惡生善。第四是講「第一義悉檀」。這四種裡頭,前面三種都是世間法,最後一種第一義是出世間法。第三是對治,第二是為人,第一是世界,前面三種是通世間法的,後面一種是出世間法。這個得的益處就是我們講的證果,悟道證果,得這個利益。

現在佛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給我們講西方確實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裡頭確實有阿彌陀佛,我們聽到歡喜,這是本經裡面講的「世界悉檀」。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一定見到阿彌陀佛,只要執持名號,發願求生,就是善根、福德圓滿的現前,這是生善的利益,這個就是「為人」。我們以真誠的心、恭敬的心,晝夜不斷的念這句佛號,我們自己身口意的惡業自然不會現前,貪瞋痴慢也不會有,一句佛號統統把它壓住,這就是「對治」,對治我們的煩惱習氣,得滅惡之益。念佛念到功夫成熟了,我們現在念佛,諸位一定曉得,很多同學告訴我,我們雖然念佛,妄念很多,煩惱還是起來,遇到事情的時候還是脾氣很暴躁,念佛好像沒什麼效果。其實不是的,是你念佛的功夫不夠,你要加緊念,功夫夠了,這些問題自然就解決了;是自己功夫不夠,要努力認真去念。念到功夫深了,功夫自然成片,再深自然就得事一心不亂,再深那就得理一心不亂。只要達到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有把握,有什麼把握?我老實告訴諸位,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在這個世界再多住幾年看看也不礙事。生死就沒有了,叫了生死,這真的,不是假的。

也許諸位要問了,要念多久才能有這樣的成就?你如果是真的念,三年足夠了,你看不長。哪一個法門三年能成就?唯獨這個法門,三年可以成就。怎么知道三年成就?因為過去、現在許多修行人,用三年時間到達這個成就太多了。他們三年能成,我們三年為什麼不能成?我們三年不成,說實在話,你不乖、你不聽話,所以你沒有念成功。你要是真老實、真肯聽話,乖乖去念,三年一定成功,那多自在!所以這個法門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讚嘆,一切諸佛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眾,有他的道理在。這是第二個意思,第三個:

「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這一段是蕅益大師判底下這一段經文作發起序,古來註解《彌陀經》上沒有的,古人註解的底下這個經文,就認為它是正宗分,序分到前面就完了。蕅益大師把底下這個三句判作本經的發起序,這是個創舉。雖然創舉,也有例可援,這個例子是隋朝時候智者大師註解《梵網經》,下卷就是《梵網菩薩戒本》。他將前面的偈頌判作序分,因為那個實在講一般人也把它看作正宗分,智者大師判為序分。蕅益大師援這個例子,所以把這一段文判作發起序,當然是他的見地,祖師過去曾經有這個例子,這是他判教的依據。這個第一個是說明他有根據,第二個是大師謙虛,拿古人來,不是他自己發明的創舉,實在講是大師非常的謙虛,舉《梵網經》這個例子。

《梵網經》下卷這是菩薩戒本,流通最廣。在中國出家人受菩薩戒,都是以這個戒本為依據的。一直到現在,連在家戒也有不少人是用這個《梵網戒本》。台灣這幾年,也有提倡《瓔珞戒本》做為菩薩戒,《瓔珞戒本》就出在《優婆塞戒經》裡面說戒條的這部分,比梵網戒少,只有六重二十八輕。它前面有幾首偈子,像此地所講的「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周匝千華上,復現千釋迦」,大師將這段經文判作序分。也是釋迦牟尼佛沒有人啟請,自己把自己的身分、地位、名號說出來,跟此地底下經文「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這個例子很接近。所以,他把這段經文判作是《阿彌陀經》的發起序,這個發起序是佛自己說的。

這個判法,實在講只有蕅益大師一個人,其他的這些祖師大德註解《阿彌陀經》,這一段經文都算是正宗分。他對於這個經典序、正、流通三分,跟一般祖師大德的看法不一樣,他有他的見地,說得非常之好。所以近代,印光大師對這個註解的讚嘆,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印光大師把蕅益大師這個註解捧到顛峰,沒有比這個更高的。我們細細看看,印光大師說得沒錯,說的確實是事實,這個註解真的是至善圓滿的註解。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四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第三行。請看經文: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段經文,蕅益大師判作別序,前面已經把這個意思說過了。這段經文裡面有三樁事情,第一個是告訴我們,從娑婆世界往西方去,注意是從娑婆世界往西方去,而不是指我們地球。經過十萬億個佛國土,那邊有一個極樂世界,這個「有」是非常肯定的字句。這是第一樁事情,確實有這個地方。第二樁事情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阿彌陀佛,這個都是真實的事實。第三樁事情,說阿彌陀佛現在在那邊說法。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淨土法門,三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這一段說明這個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難怪佛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大智慧的人,是善根福德圓滿具足,世尊把這樁事情告訴他,他就能直下承當,深信不疑,這是因緣也具足了。

這個法門所謂三根普被,就是說一切眾生無論是什麼樣根性的人,淨土法門都能包容,都能夠成就。這個三根,所謂上上根,像文殊、普賢這一類的等覺菩薩;下下根,乃至於造作五逆十惡就要墮阿鼻地獄的眾生,也有分。這跟其他的經典不一樣,其他經典度脫的對象不能夠圓滿。像《華嚴》、《法華》只能夠度上上根人,中下根性的就沒有分。像《阿含經》這一類的是度中下根人,上上根人不契機。這就是說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幾乎都有特定的對象,唯獨這部經,度脫眾生真正是達到了究竟圓滿。這個是三根普被,絕待圓融,絕待就是獨一無二。像祖師們所說的,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了四句的宗旨。第一是以「唯心為宗」,第二是「唯佛為宗」。第一句並不稀奇,為什麼?所有一切大小乘經論都是唯心為宗的,一切法都是如來心性當中流出來的言語,所以都是唯心唯宗。第二是其他經論、法門裡面沒有了,唯佛為宗。這個佛就是阿彌陀佛,只要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能成就,這是其他法門裡面沒有的。第三句是講「絕待圓融為宗」。絕待圓融,在大乘經裡面,像《華嚴》、《法華》可以當之,本經也不例外,所謂是大乘中之大乘、一乘中之一乘,這是絕對圓融的。第四是句講「超情離見為宗」,這跟我們中國禪宗達摩祖師傳來的宗派,超情離見。所以這部經典,從古德所說的四句宗旨,就知道這部經在佛教它所占的地位,它的力用確實超過了一切的大經大論。

「圓收圓超」,收是收攝,就是我們現在人講的包括,它是圓滿包括了一切法門。「超」,不但圓滿包括一切法門,它超越了一切法門,這我們能相信嗎?這「甚深難信」,真的是難信,這是不是修淨宗法門,自己抬高自己的身分地位?我們中國俗話說「老王賣瓜,自賣自誇」,有沒有這個嫌疑?如果我們根據古時候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得並不為過。像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上引用隋唐大德們所說的,「一切經圓收圓超」,在一切經裡面,以哪一部經為第一?自古以來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是第一,這大家都承認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能達到究竟圓滿,實在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它才圓滿。換句話說,如果他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就不能圓滿,它的圓滿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淨土三經是專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換句話說,就是《華嚴》所歸,《華嚴》之所以圓滿。所以古大德說,《華嚴》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則《無量壽經》是第一,這把《華嚴經》比下去了。

《無量壽經》,我們現在所採取的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本子確實是五種原譯的集大成,他集得非常恰當,深得佛旨。這個本子一共分為四十八章,這四十八章裡面哪一章第一?當然是第六章四十八願,這是淨宗最根本的經典,是經典當中的經典,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古大德幾乎公認,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是「十念必生」。《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就是勸我們「信願念佛」;換句話說,這部經就是第十八願的詳細說明。豈不是圓超一切法門?這一點都不錯,真的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如果不是真實的智慧,第一智慧,確實他聽了,說「直下無疑」不容易!我們是讀了這些祖師們,他們對於這個經典的觀察,得到共同的結論。使我們深深能體會蕅益大師這幾句話的真實義,我們也能夠接受它,也能夠無疑。

這個法門,所謂「圓收」,都收在一句佛號之中,這一句佛號如果詳細的說明,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詳細說明就是《無量壽經》,所以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講的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的詳細說明,那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這樣我們才真正體悟,不但是釋迦一生所說的經論法門,即使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所說的一切經,也不能超越這一句佛號之外。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我們才稍稍看出了一點。能從這個地方生起真實的信心,這個人確實是有大善根、大福德,這一生遇到了無上殊勝的因緣,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如果從理上說,我們信、願、念佛,一定要相信佛所說的、佛所教的,真正發願求生淨土。念這句佛號就是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聲聲佛號接近彌陀、接近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戒、定、慧三學都具足。戒定慧三學,包括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像《大藏經》你看分類的就是經、律、論,經律論裡頭,經藏是定學,律藏是戒學,論藏是慧學。所以,這個三學就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統統包括了。

我們一心持名,心裏面沒有一個妄想,沒有一個雜念,這就是戒學具足了。戒學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具足、圓滿了。念這句佛號,這句佛號無量無邊的功德,剛才說過了,不但釋迦牟尼佛功德全攝在佛號之中,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都攝在一句佛號之中,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心執持就是「眾善奉行」,因為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所以念佛是眾善奉行,大乘菩薩戒具足,戒學具足了。一心稱念,一心是定,定學具足了。信、願、持名,那是真實的智慧,第一的智慧,不是真實第一的智慧,他對這個懷疑,他不肯相信。所以,戒定慧這三學都具足,這個三學不是普通的三學,是上上乘的三學,是究竟圓滿的三學,這就是「圓收圓超」。

何況古德常說,這個法門是修行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在佛法當中,小乘跟大乘做一個比較,大乘比小乘要近,好像走路一樣大乘是近路;這一切大乘法當中跟禪宗比較,禪又比它們超近了;禪跟淨土比較,淨土就更近了。我們這個經上說得很好,修行成就需要多久的時間?經上明明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參禪七天,能開悟嗎?能明心見性嗎?我們這個經上,一日到七日能往生,還真有。在過去《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面有記載的,真有!在中國,三天到一個星期成功的。這就證明經上所說的是真實語,不是假的。我們念佛念了這么久了,還沒有訊息,我們沒有認真去念,沒有如理如法的去念。也就是說,我們沒有遵照經典教訓去做,所以時間雖長,沒有見到效果。我們今天把這個道理明白了、方法也知道了,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生圓滿成佛。這不是禪宗能比的,禪宗縱然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它還要悟後起修,時間還相當的長,哪有淨宗這么直截了當?所以它確實是圓超。

佛對什麼人說?要對根熟的眾生說。根熟,第一智慧的人是根熟之人,他一聽就明了,就沒有懷疑。因為明了,所以他沒有懷疑,決定依教奉行,這是根熟的人。第二種人是宿世善根福德成熟,佛說這個法門給他做增上緣。他是因為過去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聽了佛的話,雖然這個道理沒有徹底覺悟、沒有徹底的明白,他能相信,他相信佛的話,他不懷疑佛的話,他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往往這種人,一生當中也能夠自在的往生。所以這是根熟的眾生,就像蕅益大師所說的,他在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緣成熟了。所以這不是對普通人說的,諸位要知道,不是對菩薩說的。所有一切大乘經是對菩薩說的,小乘經是對阿羅漢說的,這部經是對佛說的。

所以我們聽了之後,對這個不懷疑,一天到晚死心念這句「阿彌陀佛」,諸位你要曉得,你的根性在菩薩之上。《無量壽經》佛說的那不是凡人,是如來第一弟子,不是凡人。所以是這一生他應當作佛了、應當成佛,是對這樣人說的。當然,在一切眾生當中,這樣的人不多。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應當慶幸。真的,這個事情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這是多么值得慶幸的一樁大事情!再看底下這段解釋:

「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現」是示現,「處」是處所,是在我們娑婆世界的西方,直向西方去,把這個世界示現的處所說出來了。「十萬億者,十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億」是數目字的一個單位,在古印度十萬就稱為億,百萬也叫億,我們中國人是萬萬叫億。究竟是哪一個意思?經上沒有說清楚,古來祖師大德也沒有注清楚,但是這個關係不大。為什麼說關係不大?因為每一位往生的人都是佛來接引的。所以,距離多遠?究竟在哪個處所?我們可以不問。佛來了跟佛走就好了,這個事情穩穩噹噹。不能夠在這裡起疑惑,變成自己往生的障礙。

羅什大師翻這部經,說「十萬億」,世尊講十萬億有他的一個意思。我們這個世界距離阿彌陀佛的世界,這個距離,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看起來,這個距離是非常近的一個距離。他們的能力,能夠在一念之間就可以到達。說明我們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凡情沒斷,我們是帶業往生,還會想起娑婆世界的家親眷屬現在怎么樣了?換句話說,我想家了。在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能力大,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得非常清楚。你的天眼洞視,天耳徹聽。我們家親眷屬在娑婆世界六道,無論他轉到哪一道你都看得見;他在那個地方所發出的聲音,你統統都聽得見。機緣成熟的時候你要來幫助他,立刻就到達,真的是方便。所以說十萬億,有這個意思在。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為一佛所化。」這就說明,剛才跟諸位說了,這個直西不是我們地球的西方。這地球的西方,我們現在坐了飛機往西方飛,飛十幾二十個小時就又飛回來了,哪裡是西?所以不是這個西。是大千世界之西,大千世界就太大了。現代天文比過去發達得太多了,現在天文學裡面有所謂「黃極」,我們地球上有北極,銀河系也有一個極。銀河系也是轉的,轉它當然一定有個軸心,這個軸心我們稱它作「黃極」。從前一般人都在猜測,釋迦牟尼佛講的大千世界,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大概就是現在我們所發現的銀河系。如果是銀河系,那要講銀河系的西方,可以說銀河系也是在動,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在銀河系的轉動,這個方位沒有改變,一萬二千年它的角度大概才動個兩、三度,方位沒有改變,這個話講得通。何況釋迦牟尼佛距離我們現在才三千年,整個銀河系轉的角度很少很少,不過是一、兩度而已。

如果根據黃念祖老居士的看法,那就更不可思議了。黃老居士說,一個銀河系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一個單位世界,就是底下講「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是一個單位世界,這個大千世界就大了。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銀河系?有十億個,我們現在科學家還沒有發現這么多的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才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的教化區,這個真正大得我們不可思議了。像這樣的世界十萬億個,那邊也有一個大世界,那個世界就是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主持教化的場所。這是把方位說出來,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確實有,真實不虛。下面我們把它念一念,我們接著念。

一千個四天下,這四天下就是我們通常講一個單位世界,一千個四天下就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裡面有小千、中千、大千,我們稱它作「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記住,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個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它的結構是從小千,一千個小千是中千,一千個中千是大千,三千是講它組成的結構,而不是這個大千世界就是三千個,這個就錯了。有許多人對佛法沒有深入研究,看了常常說三千大千世界,於是誤會了,認為佛家講世界就三千個大千世界,這個是誤會。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可見得虛空之大是真正不可思議。「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把位置給我們標定出來了。下面蕅益大師假設了一個問答。

「問,何故極樂在西方』,世間人喜歡追根究柢,所謂是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不少。這種學佛的態度是好態度,有疑一定要問,一定要斷疑生信,信心才能夠建立。所以佛法是歡迎你發問的。他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在我們娑婆的西面?「答」,蕅益大師答覆,「此非善問」,你這個問問得不高明,問得不好。為什麼說問得不好?「假使極樂在東」,你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這種發問,戲論就是我們今天講開玩笑的,這個發問問得不謹慎。「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我們十萬億到極樂世界,從極樂世界再往西面去,去的時候,回頭看西方極樂世界不又在東面了嗎?所以,方位沒有一定的。我們現在是在極樂世界東面,所以看它是在西面。假如是另外佛國土,在西方極樂世界的上面,那看西方極樂世界在下面,在下方。如果是這個佛世界在極樂世界的下方,那佛一定告訴,極樂世界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上方。這是事實。所以這個問,不是一個好問,不是一個善問。

「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這一段經文大師判作發起序,本經的發起序。這一句是「序依報國土之名」,依是依靠,眾生要依靠這個地方生存,所以稱之為依報。我們的身體叫正報,身體之外都是依報。我們要穿衣服,衣服是我們的依報;我們要飲食,飲食是我們的依報;我們要居住,居住環境是我們的依報。就是依靠它生存的這個報土,這個就是講的世界,要用現在話說,就是星球。它的名稱叫「極樂」。我們這個世界,這是講大世界,是剛才講的大千世界,名稱,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叫「娑婆」。娑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堪忍」,就是你有能力忍耐。這個世界太苦了,你真忍受得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世界很苦,跟那個世界做一個比較,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一切苦難,在那個世界統統都沒有,所以稱它作極樂。

「豎約三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這是解釋「世界」兩個字。世跟界這兩個字在中國文字學裡面都叫做會意,六書裡頭屬於會意。你看,「世」是三個十,就是三十年為一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講的時間;「界」,這是界限,下面這是音,會意它表界限。這是表空間,這是表時間,時空合起來稱作世界,所以這個字是會意的意思。「豎約三際」,就是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叫做世,這是辨時間的;橫的講十方,這就是界,界限。這稱之為世界。我們現在也有人說「時空」,時空跟世界的意思是一樣的。

「極樂者,梵語須摩提」,這是意譯過來的,須摩提的意思就是極樂,「亦云安養、安樂、清泰等」,在譯經裡面有這幾種翻譯。我們平常用「極樂」這兩個字用得最多,這也正因為隨著《阿彌陀經》在中國流通最廣的緣故。因為《阿彌陀經》裡面翻成「極樂世界」,所以用得最廣。「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下面再詳細的解釋。這個地方兩句已經把它的意思說出來了,就是「永離眾苦」,一切苦在那個地方都沒有,像我們此地所說的三苦、八苦,西方極樂世界統統沒有。「第一安隱之謂」,十方世界裡面要說到安穩,確實是以極樂世界第一。

「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這是西方世界有四種淨土。如果是從比較上來說,淨穢是很明顯的可以能夠看得出來。先說「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都是帶業往生的人,帶業就看帶得多少了。帶得少的人,他就輕,輕就淨,就清淨;帶得多的人,那就濁。所以,淨穢就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了。因此,每一土裡面都有九品,九品裡面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為什麼分得這么多?就是每一個人帶的業不相同。不可能兩個人帶的業是一樣的,每個人都不相同。由此可知,我們在這個世界不能不認真努力,不能不發憤,儘可能的把業障多消除一些,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增高了。

「五濁」,本經後面講得很詳細。第一個是「劫濁」,第二是「見濁」,第三是「煩惱濁」,第四是「眾生濁」,第五是「命濁」。濁就是染污、染著,著不清淨。第一個講「劫濁」,劫是指時間。「時」哪有不清淨的?過去歷史上所謂的黑暗時代,那個時代真的黑暗嗎?不是的。人造惡太多,形容它是一個黑暗時代。今天這個世界也是這樣的,大家造業造得很重,所以這個時代就不是一個好時代,我們稱它作亂世,稱它作大亂之世,就是劫濁的意思。所以劫濁,不是它本身有了問題,是因為一切眾生有後面四種染著,這個時代我們就叫它做劫濁的時代。

第二「見濁」,就是你見解被污染,見解不清淨,稱之為見濁;換句話說,你對人生、對宇宙的觀察錯了,雖然錯了,他自以為正確,這就叫做見濁。第三「煩惱濁」,煩惱裡面,主要是講的貪、瞋、痴、慢,後面還有個疑。疑是懷疑,對於諸佛菩薩、古聖先賢的教訓懷疑,不曉得世出世間的聖賢他們的智慧是真實的,他們的教誨確實超越時空、超越了國家民族、超越了學術、宗教,是一切眾生最寶貴的經驗,最有價值的教誨。你對它懷疑,那就大錯特錯。這些就是煩惱的根源,也就是你思想的染污,思想上的錯誤。第四是講「眾生濁」。眾生濁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跟我們生活環境的污染。這一點現在我們社會大眾們都已經意識到了、注意到了。我們的空氣污染了,水資源污染了,甚至於連氣候都產生了異常的變化,這些就是經上講的眾生濁。最後一個,「命濁」就是壽命減短了,壽命短。壽命實在講是我們的身心受自然界的污染,不能夠享盡他的天年。這個人的壽命應當活八十歲的,他有八十歲的壽命,活到五、六十歲,他就死了,這叫命濁。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我們身心、環境嚴重的污染。

這個問題在從前實在講還並不嚴重,釋迦牟尼佛已經是在大聲疾呼了。我們到今天讀到這段經文,才深深感觸到釋迦牟尼佛真實的智慧。經上所說的幾乎是針對我們現代人所講的,完全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大問題。五濁之輕重我們要留意,換句話說,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此可知,斷除濁惡,恢復清淨,必須要從心地下功夫。所謂是「心淨則土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心清淨了,環境就清淨了。因為環境是屬於依報,我們身心是正報,佛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我們身心一清淨,外面環境自然就清淨了。所以修清淨心,那是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要認真修學。這個法門叫淨土法門,又叫淨宗法門,確實是從清淨心下手、是從清淨心入門。再看底下這一段。

「方便有餘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這個雖然不是我們的境界,但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我們的境界,功夫好的,在這一生當中就可以提升到這個境界;功夫不好的,到西方極樂世界自自然然也會提升到這個境界,乃至於實報、寂光,逐步往上提升。方便土是權教菩薩以及阿羅漢、辟支佛所住的地方,西方世界沒有二乘,這是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純是菩薩。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帶了很重的業障,下下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菩薩身分,不是小乘,這個諸位要知道的。不但是菩薩身分,而是最特殊的普賢菩薩的身分,大家念《無量壽經》就了解了,念《華嚴經》、念《無量壽經》都知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普賢菩薩。不過地位很低,菩薩一共有五十一個階級,我們到那裡是初信位的菩薩,好像念書這一年級。文殊,普賢是等覺,是五十一年級,到頂頭了,馬上就要畢業了,我們這才入學,這才是一年級。

到七年級,我們見思煩惱就斷掉了,剛才講的五濁就沒有了,真正達到身心清淨,境界清淨,就到方便有餘土。所以說七年級的菩薩到方便有餘土,就是七信位的普賢菩薩,六信以下在凡聖同居土。你看有六個階級,上面一個階級那就五濁輕,下面就五濁重,他輕重、淨穢是這樣子比較出來的。到方便有餘土,我們一般講,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亂,到事一心不亂,就生方便有餘土。這裡面有兩種修學的方法,一種是真正小乘,小乘阿羅漢、辟支佛,或者是權教的菩薩。這些人執著比較深,對什麼事情都很執著,他們用的方法是用「析空觀」。析是分析,用這個方法,豁然覺悟了這個身心世界都不是真實的,用分析的方法。

現在科學家用這個方法分析,把物質分析。現在是不是已經分析到最後了?還不知道。如果科學工具再進步,恐怕現在分析認為不能再分的,將來又會再分出來。這樣一分析,知道物質它的現象原來都是組合的,不是真實的。《金剛經》所講「一合相」,一合相就是分析得到的一個結論。所有一切萬物,動物、植物、礦物,都是這些物質組合而成的。基本的物質完全相同,是一個,所以叫一合相,合就是組合。他用分析的方法,這樣子證入,就是契入實相、明了實相、覺悟實相,這個方法笨!它就叫穢。

另外一種聰明人,這是權教菩薩有一類聰明的,他一聽佛說法,不必那么嚕嗦,不必那么分析,他就明了了,他能夠體悟。不需要這么繁瑣的手續,這么麻煩,他能夠當體就悟入了。這種人就叫「體空巧度」,他的智慧比前面一類要巧妙得太多了,悟入也快速。要用天台四教來比,藏、通、別、圓,根性一個比一個利,通教根性的人比藏教利,別教根性的人比通教利。根性最利的是圓教,圓教根性的人,一聽他就領悟。

「實報無障礙土,次第三觀證入者穢,一心三觀證入者淨。」實報,實是真實,真實的報土。不像前面,前面叫化土,這是真正的報土,也叫做實報莊嚴土。此地用的名字叫「無障礙土」,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大自在、大圓滿的境界。什麼人住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修行的處所;換句話說,在別教要到初地菩薩才證入,圓教則是初住菩薩。《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那就是「實報無障礙土」。這個地方的菩薩,最低的地位就是圓教初住,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見到這個境界。這個比前面就有很大的不同了,前面沒有見性,這個地方是見性了,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在我們淨土所謂「理一心不亂」。

所以念佛諸位要記住,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實報無障礙土。要怎樣到這個地步?不需要問,不需要動念頭,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水到渠成。如果你要問,你要起疑惑,什麼樣是「理一心」?我要念到什麼時候才念到理一心?那我就直截了當告訴你,你這一生當中沒有指望。為什麼沒有指望?因為你還有雜念在「一心」裡頭,你就根本得不到一心。所以什麼都不必問。我們不要看有些鄉下老太婆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能人家到事一心、到理一心,那是真的。所以人家往生的時候,可以站著走、坐著走,曉得哪一天走,又不生病,真正功夫達到這個境界。這是我們千萬要記住。所以秘訣就是「老實念」,什麼都不要問、什麼都不要想,一直念下去,功夫自自然然增上,這就對了。

「次第三觀」跟「一心三觀」都是天台家的名詞。所謂次第三觀,它是有層次的、有先後的。天台大師講修行的方法,他老人家發明的「三止」、「三觀」,就是止、觀各有三種。三觀就是「空、假、中」,先觀空,然後再觀假,最後再觀中。他把空、假、中分為三個階段來修學,這叫次第,對於中下根性的人來說,比較容易。真正利根的人他不需要依這個次第,他在一念當中就圓滿空假中,即空、即假、即中,三觀具足,這裡面沒有界限,這就叫做一心三觀。當然,一心三觀的人很利,根性很利,就在這一念心之中,這一念心就是空、就是假、就是中,這叫「圓修三觀」。

這個三觀如果我們要學,實在講就在一句佛號上。這一句佛號即空、即假、即中。怎么說「即空」?我們仔細的去追究一下,能念之心在哪裡?能念之心不可得。所念之佛又在哪裡?這個佛,我們從體上去觀察,體也不可得,所以當體即空。能念、所念都空,從體上去觀察都空,俱不可得。雖不可得,我這一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事上有,很清楚,很明白,這就是「假」。我心裡念的,心裡所願的,西方從我們娑婆世界過十萬億佛國土,那真有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事相宛然,這是假,假有!空跟假是一,空不礙假,假不妨礙空,空假一如,這就是中道。所以在一念當中,空、假、中統統具足。不過念,勸諸位還是老實念,不要打妄想,不要去想空、想假,你這么一想,你裡頭就夾雜了,你的功夫就不會成就。

所以理、事我們都明了,明了之後統統放下,不必去理會,你這句句佛號都與一心三觀相應。念成功了,成功的樣子我們要曉得,真正念成功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都沒有了,「圓斷三惑」,這是念成功了。所以,自己念得功夫得力不得力,念得成功不成功,自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圓證三德」,三德就是法身、般若、解脫。「法身」是你見性了,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見到了。「般若」是智慧現前,眼見、耳聽,這一接觸沒有不通達明了的,而且一絲毫的錯誤都沒有,完全正確的通達明了。這是智慧開了,一開一切都開,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樣不通達。所以過去、未來、現在都像在眼前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解脫」就是得大自在。這個是我們功夫純熟的樣子。如果真念到這個境界,也不要生歡喜心。為什麼?一生歡喜心,這個境界就沒有了。歡喜心是煩惱,你心裡頭又著相了,又被污染了,那就又沒有了。一定要保持正常,也就是清淨心永遠不能夠失掉,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轉。好境界,像講的圓斷三惑、圓證三德,這是好境界,並沒有一點歡喜心,心地如如不動。惡境界現前,也如如不動,決定不生煩惱。為什麼善惡境界都給你說?在境界裡面,你可以看到佛菩薩的境界,你也會看到地獄、餓鬼的境界。所以惡境界不動心,善境界也不動心,這是真正功夫成熟,真實的念佛三昧。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五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5

請掀開經本,二十三面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這是說明常寂光淨土裡面淨穢的現象,一般大乘經裡面告訴我們,常寂光淨土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就天台家的講法,藏、通,就是藏教跟通教,只是斷見思煩惱,沒有破無明,當然就不算。別教成佛,證常寂光淨土,但是別教佛要跟圓教做個比較,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法身大士。菩薩,十地菩薩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十一個位次,無明就破了十一品,妙覺,這就成佛了。所以成佛實在講只是破十二品無明。可是無明總共有四十二品,他才破十二品,後頭還有三十品還沒破,他也叫佛,這是別教的佛,他所證得的境界,就是寂光土裡面的穢土。圓教佛,四十二品無明統統斷盡了,圓滿證得常寂光淨土,他就叫淨。這是寂光土的現象。淨土法門就非常的奇特,即使帶業往生的人,生在凡聖同居土,也能夠享受寂光淨土的境界,這是其他經論、法門裡面都沒有的。我們看底下的解釋。

「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極樂世界稱淨土特別著重在凡聖同居土,因為上面三土確實不是我們凡夫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得的;換句話說,我們的煩惱要斷實在不容易!縱然斷了見思煩惱,也不過是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圓教菩薩七信位的地位,論淨土那只是方便有餘土,這在我們一生當中實在做不到。那實報土、寂光土就更不必談。唯有凡聖同居土,我們只要能夠伏煩惱,這個不講斷,把它伏住就行了;斷不容易,伏比斷容易得多了。但是要真正伏煩惱,也得要下一番功夫,如果不是真正下功夫,伏也不容易。

「伏」是說我煩惱不起作用,雖然有,不起作用。用什麼來伏?在通途法門裡面,用定,能入定,煩惱自然就不起作用,煩惱一起作用,定就沒有了。所以是用定,要得禪定就能伏得住。淨宗法門就用一句佛號,「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比修禪定實在講容易太多了,我們自己試驗試驗就曉得,就能體驗出來。佛號的念法,一定要依據經典的方法,也就是像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簡單的講就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古德常常教給我們,「萬緣放下,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佛號,除這一句佛號之外,可以說所有一切的念頭都不是正念。不是正念是什麼?都叫妄想,實在都是妄想,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裡面包括我們的思想、見解、念頭,都是屬於夢幻泡影。唯有這一句佛號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將來必定可以證得。

西方淨土的殊勝,就是我們生到凡聖同居土,我們只有這么一個本事,到達這個境界,往上不可能。但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實報土乃至於寂光淨土裡的受用,我們統統享受到、統統都得到,這是妙極了,這叫真正不可思議!在其他諸佛世界,你必須親證這個境界,剛才講了,見思煩惱斷了,你才能享受到方便土的受用;無明破一分,你才能得到實報土的受用。所以一定你要有功夫。不像西方極樂世界,我見思煩惱沒斷,無明也沒破,這是帶業去往生,上三土裡面的受用我們統統都能享受到。所以這叫不可思議,這個叫難信之法!難信不是講凡夫,是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們,他們難信。

這句註解旁邊有幾句小字,「以淨宗是同居淨故,以上善俱會故」。為什麼曉得經裡面講的這個境界是凡聖同居土的境界?經上說得清楚,淨土三經所說的都是同居土的境界。為什麼知道上三土我們都能夠得到它的受用?因為經上講的,到達西方就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如果不能夠同時享受上三土的境界,你怎么會見到諸上善人?我們的娑婆世界也是四土,釋迦牟尼佛的四土,也是三輩九品。我們現在在凡聖同居土,我們見不到阿羅漢、見不到菩薩,見不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見不到。這就是我們此地凡聖同居土的人,沒有辦法享受上三土的受用,不能享受。西方世界跟我們這裡不同,每天都可以跟這些等覺菩薩們在一起。因此在修持上來講,信、願、行非常簡單、非常容易,成就不可思議。也正因為這個事實,世尊在《無量壽經》里讚嘆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是西方世界遠遠超勝十方諸佛世界的處所。

讀了這段文,我們應當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深信釋迦、彌陀的教誨決定真實不虛,信願持名一定能夠達到佛在經典所說的殊勝功德利益,我們一生當中都可以能夠圓滿的得到。下面一段文,這是說明淨土的正報莊嚴。

「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翻譯如下廣釋」,下面再詳細的解釋。前面講的是依報環境,現在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佛有三身,各論單復」,像這些是教下裡面所說的,我們要明了。為什麼說他三身?三身還有單、復,什麼叫單三身,什麼叫復三身?其實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法身單,指所證理性。」三身,經論里講得很多,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說的理,報身跟化身都是講的事,有理有事,理是能現的、能變的,事是所現、是所變。理也就是經里所說的真如本性,《華嚴》裡面講的一真法界,「行願品」裡面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都是說的這樁事情。這樁事情在經典裡面所用的名詞、術語有幾十種之多,統統說的一樁事情。為什麼說這么多名詞?佛有他很深的用意。告訴我們,明白這個事實就好,不要執著在名相上,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怎么說都可以。教我們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你才能真正體會到這個事實。所以它是本體,我們現在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叫法身。

「報身」是的講智慧,所以報身是能證,法身是所證。你怎么會知道這個道理?這是真正智慧領悟了。智跟理是一不是二,這是哲學裡面所沒有的。哲學裡面能跟所是相對的,不像佛法講的,佛法講能證之智、所證之理是一個,是一樁事情,不能夠分開的,在哲學裡沒有這個說法。這是智慧,真實的智慧,智慧開了,心性就明了了,叫明心見性。

「化身」也叫應身,是利益眾生的,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應以什麼身得度,自自然然就現這個身相。應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所以應身叫變化身。諸佛菩薩的應身是隨眾生而應的。三身,諸佛菩薩有,我們每個人也有,這個要知道。諸佛菩薩的三身明顯,我們的三身很不明顯。為什麼不明顯?我們的心被迷了。大家想想被什麼迷了?第一個被妄想迷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是迷,不是覺;第二個為七情五欲所迷,裡面有貪瞋痴慢,外面有五欲六塵。迷在這些東西裡面,所以法身有,有,顯不出來;報身也有,有也等於沒有,智慧沒有了。所以,佛法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去迷而已。破迷就開悟了,悟就是報身,這一悟,法身也就現前,智慧一現前,法身就證得了,身相就變成應化身。我們今天被妄想、執著迷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身叫業報身,這是佛經常講的可憐憫者。業報身很苦,隨業受報,你造善業,三善道受報;你造惡業,三惡道受報。這就說明六道輪迴怎么來的?迷失了自性,自己造作一切善惡業,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六道也是幻化,也是自己自性隨緣,隨著業力的緣,變現出六道輪迴,六道是這么來的,總得要搞清楚。所以三身我們有,我們應該如何恢復,如何能真正得三身的受用,這是佛教導我們一個主要的課題。

「法身單,指所證理性。」理跟事是一對,性跟相是一對。實在性就是理,理就是本性,事就是相,相就是事;換句話說,這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叫做法身。「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證就是證實,就是徹底、正確的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叫做智慧,就稱之為報身。「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相好色像是他受用,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己有受用,自己就迷了。試問問我們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這從哪來的?因為我們有一個自受用,而以為享受,這一享受就生老病死,讓你去享受去。諸佛菩薩沒有自受用,所以他自己沒有身,自己也沒有相,身相是他受用,與自己不相干,因此他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佛法講「無我」,對自己來講是無我,對別人來講有我。有我是他受用,為了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這是個工具,是一切眾生覺悟的一個工具,與他自己毫不相關。這個身是隨眾生感應而現的,《普門品》裡面,《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頭也是這樣說的,觀音菩薩三十二應,三十二是三十二大類,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者就現菩薩身。

諸佛菩薩有沒有心、有沒有念頭為眾生現身說法?給諸位說沒有,完全沒有念頭,也沒有心。沒有心,沒有念頭,怎么會有感應?給諸位說,因為沒有心,沒有念頭,就真正有感應。我跟你不能起感應,為什麼?我有念頭,你也有念頭,就沒有法子了。眾生有念頭,佛菩薩沒有念頭。佛過去曾經舉個例子答覆這個問題,舉的例子很有趣味。他取的鐘鼓,我們敲的。你看鐘沒有心,也沒有念,我們敲它一下,敲是感,它立刻就有聲音,它就有應,我們敲重一下,它響就大一點;輕一點,它響的聲音小一點。隨著感應,有感就一定有應,說明諸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心感,他是沒有念頭的,沒有心的。

乃至於諸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佛有沒有曾經動一個念頭?沒有。在佛自己身上來說,佛一個字也沒說,一生當中一個字也沒說,一句話也沒說,叫無說而說,所說的都是眾生有感。感有兩種,一個是明顯的感。眾生提出問題來發問,這很明顯的,佛立刻就回答。佛聽到人家發問,絕對不會想一想,這個問題我要怎么答覆他,那就變成凡夫了。沒有考慮的,沒有想一想,自自然然就答覆出來。另外一種叫冥感,心裡頭有念頭,沒說出來;還有更深密的,他確實心裡有感,但是那個感自己還不知道。像佛說《阿彌陀經》,眾生心裡確實有感,佛才會說的,但是這個感本人不曉得,這就是非常的微細、微妙。佛知道,所以這叫無問自說。

我們把這些事情明白了,這才曉得學佛要怎么個學法,要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那就是一念不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無論在哪個地方,真正修行人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定。一念不生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這個法門裡面有個很巧妙的方法,教我們一心去念阿彌陀佛,比修定容易多了。這就是用一念止一切妄念,把一切妄念都止息住,單單用阿彌陀佛這一念,這個法門巧妙、容易就在此地。我們守住一念,比做到無念真的容易太多了。禪家是講一念不生,我們淨土宗把念頭歸到一個阿彌陀佛,只許心裡有阿彌陀佛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這就對了,這叫真正用功,這是會用功的人。

接眾這就隨緣了,我們在過去看到不少大德,他們接引眾生的手法不一樣。有些大德接引眾生的方法用身教,他不用言教,就是無論什麼人去請教他,他一句話都不說,他用這種方式。有些大德,你去向他請教,他非常熱心,仔細來給你說明,給你討論。方法不一樣,因人而異,因事而異,但是都能夠啟發人,都能叫人得利益。這也正像善導大師講的「遇緣不同」,我們是哪一種根性的人,需要哪種方法來幫助,這就顯示出法門無量無邊。雖然法門很多、很深、很廣,它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正所謂是殊途同歸。所以色像教學都是為眾生建立的,這叫「化身單」。這就是通常我們講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就是這么一個意思。下面的解釋比較說得少一點。

「法身復者」,「復」就是兩種法身,兩種報身,兩種化身。法身講兩種,第一種是「自性清淨法身」,這一句就是說的本體,也就是前面法身單的意思,所說的本體。第二種是「離垢妙極法身」,第二句是從事上講的。「垢」是無明、是煩惱,「離」是完全脫離,也就是圓教如來的果位,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我們稱他為離垢妙極的法身。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稱不上妙極,他妙可以說妙相,不能說極,因為他的無明沒有斷盡。由此可知這是從相上講的,自性清淨法身是從理上講的,是從本性上說的;換句話說,自性清淨法身,我們每個人都有,人人都有,離垢妙極法身,我們沒有。釋迦牟尼佛有,阿彌陀佛有,成佛的人有,菩薩以下都沒有。這就很容易懂得,前面是理,是大家統統都有。

報身是智慧,「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這個也非常的明顯。自受用報身就是《般若經》上講的實智,真實的智慧。實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所以實智是無知,權智是無所不知。自受用是無知,他受用報身是無所不知,是權智。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是權智,佛自己受用是實智,所以「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由這個地方能夠看到,佛心是多么清淨,為一切眾生說法也沒有染著一個字,你看多乾淨。所以,釋迦牟尼佛並沒有留一個字給後世,沒有。經典是後來學生憑著記憶記錄下來,傳下來的,佛本身沒有寫過一個字,因為他本身無知,這是個很大的啟示。我們在這個地方究竟能夠領會多少,這一點很值得我們注意的。他這個心真清淨!這是報身的兩種。

「化身復者」,化身復者也有兩種,兩種都是感應而現的,一個是「示生化身」,一個是「應現化身」。示生化身就是實際上他在我們人間投胎,像釋迦牟尼佛這是示生,是這一類的。他要跟我們同住幾十年,所有一切生活狀況跟我們都相同。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實際上釋迦牟尼佛是七十九歲圓寂的。應現化身就不一樣了,是某一個人有感,佛菩薩忽然來了。這事情解決之後,他就沒有了,這個叫應現化身。

過去,周邦道先生的夫人,抗戰勝利之後她住在南京,遇到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就是屬於應現化身。在南京她住的房子很大,庭院很深,就是大門到她裡面住的房子是個院子,院子很大,進到她裡面的房間要通過三道門才能進去。那個時候周夫人還沒有學佛,但是這個人善根非常深厚,很難得找到這么一個真正慈悲的人。周老師那時候在抗戰期間是我們學校的校長,我們做學生的對他夫妻兩個人非常感激,他照顧學生比他兒女周到。抗戰期間生活非常艱苦,有吃的、有穿的先分給學生。學生都分到了,剩下來的,他們家兒女才有分;學生不夠的時候,他們頭一個就沒有。所以一切是以學生為第一,對學生照顧無微不至。有一天,有個出家人到她家化緣。周夫人就問他,她說法師你從哪裡來?他說他從九華山來。你要些什麼?他跟她要五斤香油。那個時候周夫人也沒有學佛,也就沒有給他,敷衍了事,出家人就走了。走了之後,她忽然想起來,他從哪來的?我家這三道門都是關著的,怎么走的也不曉得。如果想想這個事情非常奇怪,但是講話講了好半天,真的,絕對不是假的,不是作夢。所以這個事情就是耿耿於懷,放在心裡。一直以後到台灣,在台中跟李炳老學佛,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就跟她講那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她後悔得不得了,真是,地藏菩薩跟我化五斤香油,我都沒有給他。以後她學佛很認真,每天念地藏經,拜地藏菩薩。

這就是屬於應現化身,是與他有特別的因緣,這是這種化身。所以說兩種化身都是屬於感應的。由此可知,法身、報身的自受用我們很能夠理解,化身兩種純是為他,都是為一切眾生,沒有為自己的。

「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這是又一種說法。佛界化身,譬如三十二應來講的,單單指以佛的身相示現的,像在我們世間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實在講是我們眾生的執著,佛沒有這個念頭。你們世間人看相,這個相很貴,那個相很好,你們有這些執著,佛一現那個相,你們就好像佛統統都有,一樣也不缺。是這樣顯現的,並不是佛有意思要現什麼,這個諸位要知道。佛是沒有心,佛是沒有念頭,這是佛界化身。其他的,佛以下,像觀世音菩薩講的三十二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就是佛界化身,其他三十一種,那就叫隨類化身。所以這個也容易懂、也容易明了。下面這一段很重要。

「雖辨單復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大師這段話是唯恐我們聽了前面的話,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那就壞了,那就錯了。這個地方立刻把這些錯誤的分別、執著為我們糾正。我們知道,從理上講,有體相用;從佛上講,有三身,這是就佛來說的;就眾生來講,迷惑、造業、受報。諸位要曉得,這是三而一,一而三,這是理,這是覺,那是迷,眾生是迷,佛是覺。實在是一樁事情,理是一,事也是一。決定不要有分別、不要有執著,一切明了,沒有分別、執著,這就對了。

所以他說,實在非三非一,不可以說三,也不能說一;可以說一,也可以說三,在言說方便,使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真正了解、真正明白。所以,這個三是「不縱橫」,非縱非橫,它是圓的,它是一個。「不並別」,別是差別,並是並列,沒有,它不是並列,不是並排的,它是圓融的。一就是三,三就是一,所以「離過絕非」。如果是執著是三,執著是一,你有分別、有執著,就有過失,就錯了,非就是錯了。離過絕非,不可思議。這也就是《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教給我們的原則,說法、聽法都要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說的人不離開這個原則,說法清淨,說的人清淨,譬如剛才講的實相,他執著,說的人清淨。聽的人不執著言語、不執著名相,不起分別、執著,聽法清淨,真正有覺有悟,他有悟處。說、聽都要清淨。譬如像《金剛經》講,「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也是這個意思。給你說三十二相,底下說即非三十二相,舍離了,是名三十二相。名是假名,希望你從假名當中體悟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裡面,唯有不起心、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才能完全通達明白。你完全不迷,這是通達明白。再看下面這段文。

「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現在這是經典上說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究竟這個三身是哪一種身?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出,說得一點都不錯,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凡聖同居土裡面見到的是化身。「示生化身」,這不是隨類化身,不是應現的化身,是示生化身。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出現在我們地球上的印度這個地方,也是屬於示生化身。雖然同樣的是示生,示是示現,示現化身,但是他們的精神完全不相同。釋迦牟尼佛的示生有一點隨緣的味道,隨著我們的眾生。我們眾生在那個時候平均的壽命大概差不多是一百歲,在我們中國古書裡面記載,夏商周三代,活一百多歲的人很多。所以釋迦牟尼佛出現世間,我們人壽是百歲。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就圓寂了,換句話說,按照一般的說法,他應當要示現一百歲才對。為什麼八十歲就走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個是化緣已盡。釋迦牟尼佛說法非常勤快,說法四十九年,應當還要加二十年,他提前畢業了,化緣盡了。第二個原因,魔王啟請,魔王說你教化眾生夠多了,可以入般涅盤,離開這個世界了。佛答應他,佛不妄語,答應了一定要兌現。所以釋迦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隨順我們世間眾生之緣,因為成熟的人太多了,就用這種方式來教,因為時間要長。

而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示生化身,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他是創造的;換句話說,他不是應一個世界眾生之機,他不是的。我們在經上看得很清楚,他所感應的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願望,他是應這個。所以他在那個地方是創立了一個世界,在那個地方示生化身;換句話說,身相是示生化身的,國土也是示生化身的。這是與一切諸佛菩薩度眾生的化身都不一樣的地方,非常特殊。就化身上來說,他也是報身,也是法身,為什麼?壽命太長。雖然他壽命不是永恆的,因為阿彌陀佛將來還是要入般涅盤,他的化緣盡了的時候,他要入般涅盤,觀世音菩薩就在他這個世界示現成佛。但是是哪一天哪一年?不像我們這個世間,彌勒佛將來下生,我們曉得是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它有這么一段時間,有數字在。阿彌陀佛的壽命沒有人能夠算得出來。

諸位《無量壽經》都念得很熟了,佛在經上做了個比喻,說十方世界的眾生,這是假設的話,都成了辟支佛,那個地位還在阿羅漢之上,假設他們的能力都像大目犍連。大目犍連一天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時,能夠將我們這個大千世界裡頭有多少眾生,他能夠統計出一個數字。二十四小時的時間就能統計得出來,有這么大的能力。假使一切眾生都證到辟支佛果,都有目犍連這個能力,共同來計算。算多久?也算無量劫,都算不出阿彌陀佛的壽量。所以他這個身實在講就是真正的報身,真實的法身。所以西方世界這個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體三身,三身一體,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佛的壽量不可思議,我們每個人往生到那個地方,壽量跟佛相同,與佛同壽量。不但壽量同佛,我們的身體、相好也同佛,一切的享受也同佛,乃至於智慧、神通、能力也跟佛很相似。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確實十方世界沒有,一切經典裡面佛從來未曾這樣說過。這個世界之好,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分,都可以在這一生當中修得的。所以我們把這樁事實真的搞清楚,真的搞明白了,諸佛祖師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人生第一樁大事,第一真實的好事。其他都是假的,其他統統是落空,唯有這樁事情真實。我們為什麼不努力去做?做的方法就是信願一心持名。

「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這個地方是解釋「有世界、有佛」,這兩個「有」字非常重要。「有」是真實的有,決定不是假設的。蕅益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說明它有四個意思,這四個意思就是「四悉檀」。四悉檀前面介紹過,四是四種,悉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布施,布施一切眾生,佛是以法施與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四種利益。第一是「的標實境」,「的」是的的確確、實實在在,標明這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真有,阿彌陀佛也是真有,因為它真實有,我們才會發願祈求,才希望真正能夠見到阿彌陀佛,自己也能往生到淨土,這就是「世界悉檀」,得歡喜的利益。這個歡喜是真實的,世間所有一切歡喜都是假的,轉眼成空,不是真實的,唯獨這個真實。

第二,「誠語指示,令專一故」。我們要相信本師釋迦牟尼佛真誠的言語,指示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相信釋迦牟尼佛,相信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願,願願真實,願願幫助一切眾生往生淨土,圓成佛道。相信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對於阿彌陀佛的讚嘆句句真實,使我們生起真實的信心,專心一意來修學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決定圓滿的成就。這就是「為人悉檀」,得生善的利益。

「簡非干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這一段說明,佛給我們講的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不是寓言,不是「干城」,這是講乾闥婆。乾闥婆的城是幻化,不真實,是幻化的。「陽焰」,這也是假的,陽焰就是《莊子》裡面所講的野馬。我想在美國也應該有這個現象。大陸的北方,在平原裡面,地的氣,地氣,遠看就像水一樣,走近去就沒有了,所以叫渴鹿陽焰。渴鹿,畜生,它不了解這個現象,看到前面有水,它渴了就想到前面去喝水,怎么跑也沒有。跑到前面,它還在前面,永遠沒有,那是假的,地上一種氣。這個情形我們也在那個地帶會常常碰到,但是我們曉得那是地上一種氣,遠看到像翻滾的水一樣,不是真的,假的。它比喻這個事不是真實,陽焰比喻不是真實。

「非權現曲示」,這句話是對李長者說的,李長者是唐朝時候人,也是位了不起的大德。《華嚴經》自古至今只有兩個註解,那就是李長者的《華嚴經合論》、清涼大師的《疏鈔》,這是《華嚴經》最著名、最完整的兩個注子。李長者在《華嚴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權現的,換句話說,他說這個不是真實的,是阿彌陀佛方便接引眾生,等於在那個地方置一個設施,是委曲的一種示現。蕅益大師這個地方就是辯駁他,李長者是了不起的一個人,他《華嚴合論》裡面講的東西真的值得我們佩服,但是這句話說錯了,這句話是誤解了西方極樂世界。菩薩誤解西方的很多,不足以為奇,大菩薩常常都誤解,李長者這句話說錯了,有什麼值得奇怪?西方世界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

「非緣影虛妄」,緣影在《楞嚴經》里講得很多,意思也不是真實的,是我們眾生把六塵緣影的現象錯認為是自己的心,舉這個例子。它不是六塵緣影,不是虛妄的。「保真」是小乘,小乘人證得所謂的偏真涅盤,也叫涅盤,但它不是圓滿的。世尊在大乘經上講,小乘涅盤好像走路,是箇中途站,不是目的地,不能保證你到了究竟的目標。所以,這是破小乘人錯誤的見解。後面「破魔邪權小」,這是總結上面所說的是破除這些對於淨宗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這個屬於「對治悉檀」。他底下有小注,「非權破華嚴合論之訛」。這是四悉檀裡面第三個意思。

「圓彰性具,令深證故」,這個是最後「第一義悉檀」,叫我們得證果的利益。圓是圓滿,彰是明顯,一絲毫隱瞞都沒有,性具是說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心外之法。這個與一切大乘圓頓經教里所說的完全相同,由此可知,它確實有理論的依據,它不是隨便說出來的,它確實能令我們深信不疑。因為它是自性本具的,正所謂「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正因為它是自性本具,我們一定可以證得,使我們修學、往生、證果更加深了信心。所以,這個深信不疑,從這個地方真正奠定了,我們把這個道理、把這個事實搞清楚,當然就不疑惑了。凡是疑惑,是沒有把這樁事實搞清楚,這就產生了疑問。疑是菩薩大障礙,何況我們凡夫!對於菩薩修行證果都造成障礙,我們凡夫如果有疑障在我們面前,這一生往生就沒有指望。所以,蕅益大師為什麼要作《要解》?蓮池大師為什麼要作《疏鈔》?他們的用心都是幫助我們斷疑生信。以真實甚深的信心發願持名,這才是不思議的功德,這才是得生唯一的條件,所謂是具足三資糧。

這是說明這兩個「有」字在此地有這么深的含義、這么廣的利益。到這個地方是一段,下面是末後一段,為我們說明說法莊嚴。發起序裡面三樁事情,先介紹西方世界的環境,再介紹西方世界的人物,最後介紹我們,西方世界那些人在那裡幹些什麼事情。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六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6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四頁倒數第四行,第三個字看起:

「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覲聽法,速成正覺也。」這段經文是發起序裡面的第三段,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佛與大眾他們在做什麼,那邊法會非常的殊勝,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今、現在」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今」就是說今時,說明它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佛應我們世間眾生的根機,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機是耳根最利,像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給我們揀選圓通,他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無始劫以來就在娑婆世界六道裡面輪迴,沒有能力超越六道,不能超越六道,就是沒有能力超越娑婆世界的範圍,從來沒有超越過。娑婆世界的人耳根最利,六根當中耳根最利,看東西看不清楚,一聽就聽明白了,所以是耳根利,因此佛說法就是用音聲為教體。這是無量劫來的薰習,就是用耳根用成了習慣,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這個習氣還在。阿彌陀佛要怎樣教導我們?還得要說法。

我們在大經裡面知道,十方世界無量眾生,各個地區的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世界眾生眼根利,你跟他講他聽不清楚、聽不明白,不能開悟,你這一表演,他一看就開悟了。有些地區,像佛在經上講的香積國,這個世界的人他是舌根最利,所以佛在那裡說法,就做出很多美食讓他們品嘗,他一吃就開悟。這是以香飯為佛事。所以六根都能令人開悟,這六根當中,哪一個根性最利。我們是耳根最利,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我們中國孔老夫子,一生教學也是以講演為教學的方法,這個方式。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六塵說法;換句話說,無論哪一種根性的人都得利益。這個經上特別說「今現在說法」,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的,因為我們耳根最利,佛給我們說法,我們就歡喜了,所以說他現在說法。不但佛在本經這樣的介紹,其他經典裡面也曾經提過,像《大雲經》裡面也有這個說法,說西方世界有國名安樂,安樂跟極樂是一個意思,佛號無量壽,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也說到了「今現在說法」,也有這個講法。這一句是非常重要,我們不可以疏忽。

佛家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非常不容易,在六道裡面人的壽命不長,得人身的機會非常困難。六道裡面,我們從佛經典的介紹,曉得天道的壽命長。像經上常說,從我們人間往上面去,第一層就是四王天。那個地方的時間,就四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我們人間五十年是他的一天。也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這樣計算法,他的壽命是五百歲,可見那個壽命就非常長,五百乘三百六十再乘五十。忉利天那壽命就加了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他的壽命一千歲。愈往上面去壽命愈長,福報也愈大。

下面三惡道,地獄的壽命實在講不可思議。過去台中李老師辦的慈光講座,他編了一份教材,是把佛法介紹給初學的同學們,叫《佛學十四講》。《十四講》裡面他介紹地獄,地獄說法很多,取比較容易懂的來說。地獄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多年,我們中國號稱五千年的歷史,在地獄還不到兩天,地獄壽命那真叫萬萬歲,所以說非常可怕!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地獄講得特別詳細,原因就是叫我們要提高警覺,決定不要造地獄因,因為地獄進去容易,出來太難了,他時間太長了。

餓鬼道的時間也很長,鬼道裡面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它的壽命有幾千歲。民國初年章太炎老居士,曾經做過東嶽大帝的判官,他是活人,每天晚上到陰曹地府去上班。這是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的,章太炎是他的老岳丈,他的岳父。他在鬼道裡面還見到唐宋時代的人,常常讀他們的文章,在鬼道裡頭還見面,還碰頭,還討論這些文章。可見得唐宋那個時代落到鬼道裡頭現在還在,你看壽命多長。

畜生道很愚痴,也有很長壽的,也有短命的。命雖然短,它愚痴,它執著那個身就是自己,死了以後依舊變這個畜生身。像佛在經上說只樹給孤獨園,那時候建精舍的時候,佛在地面上看到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就笑了。弟子們就問佛為什麼笑?佛就說你看到那個螞蟻嗎?螞蟻大家都看到了。這一窩螞蟻曾經經歷七尊佛過世,它還沒有離開螞蟻身。不是說它壽命那么長,死了以後又到這個窩裡頭做小螞蟻,生生世世做小螞蟻。我們想想,就算是一般的講法,一尊佛從修行到成佛是三個阿僧只劫,七尊佛就是二十一個阿僧只劫,它還沒有脫離螞蟻身,愚痴、執著到了極處。這個原因就是執著,總認為那是它的家,認為那個形象就是它的身體,堅固的執著,所以沒有辦法轉別的身形。

這是說明六道裡頭除了人道之外,壽命都很長,因此佛常常嘆息人身真正難得。為什麼特別說人身難得?因為六道裡面能聞佛法,能夠覺悟的,確實人道是第一的。因為天上壽命長,福報大,他把這個了生死、脫輪迴不那么重視,他沒受過多少苦,所以他很不容易覺悟,沉迷在歡樂的環境裡面,俗話常講「富貴學道難」,他不願意學佛。你看富貴人家縱然學佛,他也帶了富貴那一分氣息,到寺院庵堂還要擺出他的派頭,聽經說法他絕對不留意。他要什麼?要做做佛事,上上香要站在別人前面,搞這些玩意,這實在講於了生死都不相干,充其量修一點福報而已。這是富貴學道不容易。三惡道太苦了,所以說「貧窮學道難」,畜生愚痴,餓鬼慳貪、恐怖,地獄那就更不必說了。所以說三惡道學道不容易,非常之困難。人道就好像小康之家,苦是很苦,苦還有一點樂,也不是像惡道那么樣的苦楚,他還有一點休息的時間。因此人道是最容易覺悟的。

佛在一切經裡面說,示現成佛來度眾生一定是在人道,沒有說天道有示現成佛的,也沒有說三惡道裡頭示現成佛的,示現成佛確實都在人道。天道有阿羅漢、有菩薩在那邊,也有度這些有緣的眾生,三惡道裡頭亦復如是,也有佛、菩薩、羅漢在裡面。但是以佛的身分教化眾生,確實是在人道,所以人身難得。得人身最可貴的,就是遇到佛法容易覺悟,他這一覺悟,這一生就能夠超出三界,永脫輪迴,這才可貴。如果得人身,沒有聞佛法,或者聞了佛法,不能夠認真的修學,那人身有什麼可貴?跟其他道眾生實在講沒有兩樣。聞法覺悟,認真修行,往生淨土,這一生成佛,這個身實在就太可貴了。

在我們這個世間剛才說了得人身很難,我們得到人身了;聞佛法難,我們也聞到佛法了。但是我們所聞到的佛法,不是佛直接為我們說的,所以我們聽了不開悟。我們在經典裡面看,釋迦牟尼當年講經,那一部經還沒講完,就有很多開悟了,很多證果了,佛說法的善巧。佛滅度之後,這些弟子們代代相傳,無論在道業、學業,比佛是差得太遠了,難怪我們聽了還有很多疑惑,哪裡能開得了悟!現在遇到這個法門,實在是大幸,又聽說阿彌陀佛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正在說法。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個事實,世尊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的壽量是無量壽,沒有方法算得出來的這個數字。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到今天有多久了?經上講才十劫,無量壽跟十劫一比較,那個世界開張還不久,我們要去了正是時候,將來在西方世界都是元老級的。人家問你,你是什麼時候到極樂世界來的?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我就來了。所以,無量壽看十劫,那真的是剛剛開始不久。所以時節因緣來講,非常的殊勝,這個機會我們一定要把握住,決定不能夠把它輕易放過,這就對了。

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無量壽經》上讚嘆,「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親自聽阿彌陀佛說法,哪有不開悟的道理!所以古人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如果我們真的明白,真的清楚了,那一定是萬緣放下,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依照《彌陀經》的方法來修學,我們這一生決定往生、決定見佛。見佛做佛的弟子,常常親近佛,常隨佛學,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再看底下這段文:

「複次二有現在」,二有就是有世界、有佛,今現在說法。這是單單講了兩個有,跟現在說法的「現在」,這四個字,兩個有跟現在這四個字是「勸信序也」。我們的信心確實從這兩個有、從現在說法,生起清淨強烈的信心。「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這個世界太苦了,苦難實在太多了,事事都與願違,事事都是障礙重重。古人常講,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句話在我們一生經驗當中細心去體會,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這個世界苦難太多,尤其是現代社會。聽說有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苦難、沒有障礙,這還不願意去嗎?以前不知道有這么個地方,現在知道了,而且佛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不難去,只要你想去、只要你肯去,人人都能去。所以這一句是勸願。

「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這有佛號阿彌陀,當然阿彌陀佛也是勸願,那個地方有一尊阿彌陀佛天天在那裡說法,這是我們非常嚮往的,能夠成就我們的學業、道業,他的方法就是叫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就行了。所以這個佛號給它排在信願行的行門上,勸行。「複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這個複次,這是第二個意思。這段文不長,實在講只有三句,這個三句配在信願行三資糧上。也可以把它配在三寶上,三寶就是佛、法、僧,阿彌陀這是佛,三寶里的佛寶;說法,這是法寶;佛說法當然有很多人聽,這些聽眾就是僧寶,這是個和合的僧團。

「佛法僧同一實相」,這是序體。實相就是真心、就是本性,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從此起信願行」,我們依照前面的理論、事實生起信心、願心,執持名號,求願往生,這是本經的宗旨,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這部經的用意之所在。「信願行成」,成是成就,我們有真實的信心,對於這個事情決定沒有疑惑;我們有強烈的願望,能夠捨棄身心世界,一心想見佛,想往生;這一句名號二六時中不間斷。這個三樁事情成就了,「必得往生」,這個「必」是非常肯定的一個字,決定沒有疑惑,「見佛聞法」,我們的心愿就圓滿了,這是「序用」。

「唯一佛界為所緣境,不雜餘事,序教相也。」教學,教相就是教學,這個教學跟釋迦牟尼佛平常對大眾的教學不相同。因為世尊講一切經論,內容很廣很深,有事有理、有性有相,所以你心裡頭所緣的境界非常深廣。這個法門非常單純,只緣阿彌陀佛,以佛為所緣的境界,「唯一佛界」,就是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一切放下,統統不攀緣,「不雜餘事」,這就是不夾雜,也就是大勢至菩薩講的淨念,這是真正的清淨,無比的清淨。所以從教學來說,那是四十九年任何一會的教學都不能跟這一會相比。「言略意周」,言略是簡單,言語不多,可是它的意思非常的圓滿,周就是周圓而沒有欠缺。到這個地方,把序分介紹過了。下面這是本經的「正宗分」。在沒有講經文之前,大師在正宗分的開端有幾句話告訴我們。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他這個小字裡頭注的就是正宗,「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蕅益大師這幾句話也是古人所沒說的,與三經的宗旨完全吻合,難得他為我們末法的眾生髮明出來。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這說得太清楚了,「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是不是真信?是不是真想去?真信、真想去,就能去得成,就能往生。西方世界前面介紹過有四土、三輩、九品,品位的高下,那就在念佛功夫的深淺了。我們特別要注意「持名之深淺」這一句,由此可知,不在乎持名的多少。有人一天念個兩、三千聲佛號,有人念兩、三萬聲佛號,甚至有念十萬聲佛號的,那是持名之多寡。它不是多寡,它是深淺。如果一天只念十聲名號,他的功夫深,確實能超過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功夫淺,真能超越。淺深從哪個地方看?功夫淺的人,念得雖然多,不得力,裡面有妄想夾雜,這是古德所謂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那個念佛念得勤,念得很多的,古德看到搖頭,喊破喉嚨也枉然,可見得是要在深。由此可知,這個深,實在來說是信得深、願深,信深、願深,你這個佛號句句都深。一天十萬聲佛號為什麼不得力?信得淺,願也淺,還不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是花花世界,貪瞋痴慢還沒了。所以雖然念得多,功夫反而淺,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除了這兩句非常重要之外,大師在此地明白開導我們,「信願持名」叫三資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一定要具足。蕅益大師跟我們解釋這部經,就是用信願行這三個字。序分裡面是信願行,正宗分裡面還是信願行,流通分裡頭亦復如是。這是他老人家跟其他祖師大德解釋《阿彌陀經》不一樣的地方,這是他的一個特色。信願就是慧,持名就是行,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因為許多人對於念佛人產生了很大的誤會,認為念佛人都沒有智慧,疏忽了般若。念佛念得再好,頂多得一點定而已,因為經上有一心不亂,沒有講到智慧。殊不知蕅益大師在這裡告訴我們,你們深信切願這就是智慧,文殊菩薩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也是智慧第一,他信、他願。所以信願從哪裡生的?從智慧裡面生的,你有信、有願,換句話說,你就具足了圓滿的智慧,不是大智慧的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佛特地叫著舍利弗,前面還掛上一個文殊師利菩薩。

「持名為行行」,行行是福,所以念佛人信願念佛是福慧雙修。我們世間人想修福修慧,福慧要怎么修法?念佛修的福慧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福慧,沒有人知道。第一等的福慧從什麼地方顯示?深淺。你信願持名深,福慧就圓滿;念佛當中有懷疑、有夾雜,我們所修的福慧就少了。這是真實的福慧。所以大家不要怕自己沒有福,念佛就有福了。所有一切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最容易,不但最容易,而且最穩當。不僅說你來生有大福慧,現在這一生,你就享受別人享受不到的福慧。慧是什麼?是樣樣明了通達,樣樣不迷,覺而不迷,這是智慧。樣樣都清楚,處事待人接物既然不迷、清楚,當然你不會做錯事,你會做得恰到好處。這是你的智慧,念佛人有慧。有福,福是心地清淨,知見正確,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種人有福。也許現在人一說福報馬上講到很現實的,那我生活怎么辦?你要真正念佛,佛菩薩供養你,這個不是假的。前面雖然說了,我還漏了這一點。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應當住世一百年的,他八十歲就圓寂了,還有二十年的福報,供養娑婆世界至少是我們地球上這些學佛的四眾弟子。我們享受他這二十年的福報,享不盡。奈何許多的人不相信,那就沒有法子了。

我有一年在基隆大覺寺夏安居的時候,結夏安居,靈源老和尚請我去講《楞嚴經》。那個講堂正好在天王殿的隔壁,天王殿供的護法神,天王殿的後面就是韋馱菩薩,護法的。那個時候講經都在晚上,我住在台北,每天晚上到基隆去講經,講完經還會來。我就告訴寺院裡,因為聽眾是以出家人為主,那個時候大覺寺非常難得,有四十多位出家的男眾,所以男眾道場在台灣北部它算是第一個。靈老也非常難得,領眾共修。我就勸大家,寺廟裡少做佛事,多念佛。寺廟的財源、生活靠佛事,我勸他們不要做佛事。沒有收入怎么辦?護法神他要管這個事情。如果真正這些人在那裡修行,說是這個地方沒有道糧會餓死了,我說韋馱菩薩要撤職查辦,他乾什麼的?你們今天不相信他,自己要去做佛事找生活,韋馱菩薩看看算了,你不要我護持,乾脆我逍遙自在,他去遊玩去了,根本就不在那裡,這是事實。所以不必擔心道糧,不必擔心生活,一心辦道,福在其中,你一定都不會凍著,不會餓著。

你看自古至今,中國、外國,你什麼時候聽到哪有一個真正修行人餓死了的?沒聽說過。唐朝道宣和尚,這是我們律宗的開山祖師,他一天吃一餐,這是修戒律的,過中不食,他這一餐飯天人供養,這是歷史上記載的。他也不需要托缽,也不要信徒送來,天人供養。這是真實的,自自然然佛菩薩、護法神找那些護法送來,不用你去操心,這才是正確的。可是很多人不相信,信沒有,他那個信佛是半信半疑,不能深信,所以願也就不切,念佛也就有口無心。所以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此地。不是經不靈,不是佛號不靈,經跟佛號是真靈,你不相信就沒有法子。所以相信的人心清淨,對於生活一點不憂慮,一點牽掛都沒有,根本就不問。明天,明天還沒到,著急什麼?這才是個真正學佛人,諸佛護念,龍天擁護,真正的福慧。世間人為生活操心的,福薄,沒有福,日子過得好苦。有福的人不操心,一點心都不操,佛菩薩安排,這個多自在。最大的福報,最殊勝、最難得的,是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往生淨土,圓成佛道。這個福報實在講是諸佛菩薩所羨慕的,我們這一生當中都得到。世間人曉得求福求慧,不曉得到哪裡去求,不知道怎樣去修,真正可惜。底下還有兩句,「慧行為前導,行行為正修」,這兩句的意思不難懂。信願是個動力,我們才認真去念。所以,深信切願,一個人自然就精進不懈了,勇猛精進這個力量就是信願。請看經文。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蕅益大師將這一句判作正宗分的開端,開端是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問題,叫著舍利弗。經中凡是提到名字,提到當機人的名字,是提醒他注意,叫他名字,他就很注意,下面就有很重要的話要說。諸位以後讀經的時候,只要看到前面有佛叫著某個人,下面的開示就非常重要,所以特別提醒他。『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這個極樂世界,為什麼這個世界叫極樂?舍利弗沒有答覆,這部經裡頭自始至終,佛叫著舍利弗給他說,舍利弗一句話也沒說過。為什麼沒說?這是佛的境界,舍利弗沒有成佛,說不出來。所以,本經自始至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佛是把果地上境界拿來做我們因地修行的依據。所以成就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不可思議。

舍利弗不能答,佛只有自己跟大家說明,『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受」是享受,那個世界的人所享受的,唯樂無苦。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所享受的,佛把它歸納起來一共有五種受,就是五大類,苦、樂、憂、喜、舍。身有苦樂兩種的享受,心有憂喜兩種受,如果說是身沒有苦樂、心沒有憂喜,這個狀況就叫做舍,統統舍掉了。所以說五種受。舍受有,但是它不長久,假如舍受變成長久,那就得定了。所以舍,舍久了就是定,舍受要是永恆的舍受,就叫三昧。很可惜,這個舍是短暫的,不長久,一會兒它又起來了,苦樂憂喜又起來了。

縱然到四禪天、四空天,我們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還是屬於舍受,它不是永恆的。就是講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我們三界六道裡面最高的,它的定能夠延續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還是有期限的,期限到了,他的定就失掉了,他那個苦樂憂喜又現前,所以他屬於舍受,他不是三昧,三昧翻作正定,他不是正定。一定要到阿羅漢,阿羅漢的定功再往上提升一級,叫九次第定,超越三界,那個就不會退轉了,那就永遠舍了,那才叫三昧,才叫真正的正定,八正道裡面講的正定。所以,三界六道裡頭沒有正定,我們講的禪定統統屬於舍受。極樂世界苦樂憂喜舍都沒有,這才叫「無有眾苦」。我們看解釋:

「眾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這個說法說得非常好。眾生這個名詞我們要清楚,它的本意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就叫做眾生。所以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由此可知,眾生本意它所含的意思是非常的廣大,我們人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條毛巾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我們住的房子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換句話說,沒有一法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眾生兩個字包括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乃至於大自然的現象,因為它都是許多的條件產生的,都叫做眾生。在這個地方我們講狹義的,完全講有情眾生。眾生裡頭有分有情、分無情,有情就是動物,有感情、有思想的,這一類的眾生叫有情眾生;植物跟礦物以及自然現象,那是無情的眾生,我們稱之為物質。現在人講的植物、礦物、自然現象,這三類在佛法裡頭合在一起叫無情的眾生。這個地方是講有情眾生,因為他底下講「能受用人」,就是能享受的。

「等覺以還」,眾生是對佛說的,等覺菩薩以下的都叫眾生。經上常講九界眾生,九法界除了六道之外,再加上聲聞、緣覺、菩薩,都稱之為眾生,都是佛的學生。菩薩最高的階級是等覺菩薩,五十一個位次裡面他的位次最高,再往上去就成佛了,就不稱眾生了,等覺以下都稱之為眾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享受是平等的,九界眾生在西方世界,諸位要記住,享受是平等的。西方世界之外任何一個地區,九界眾生享受是不平等的,差別太大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完全都一樣,這是難信之法,這是西方世界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地方是說「人民」,其國眾生是講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的人,已經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比人更高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就更不必說了。所以說「以下下例上上」,意思就是在此地。下面要為我們細說兩個世界苦樂不相同的處所。

「娑婆苦樂雜」,娑婆世界有苦有樂,在我們人間苦多樂少,「其實苦是苦苦」,這個是就克實而論的,苦苦下面這個苦是名詞,上面這個苦是動詞。「逼身心故」,我們身心都受到很重、很大的壓力,那怎么不苦?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壓力,我們精神上所負擔的壓力,生活上所負擔的壓力。生活壓力是身,精神壓力是心,所以感到非常之苦。「樂是壞苦」,雖然也有樂的時候,樂的時間不久,一下就過去了,過去了就壞了,所以它還是苦。「非苦非樂是行苦」,非苦非樂就是我們講舍受,舍受是什麼?是行苦,「性遷流故」,遷流就是它不能常保。

我們先說這幾個名詞,都是佛門裡頭常常見到的。經中常說「三苦」、「八苦」,這個地方只講了三苦。其實三苦就包括了八苦,苦苦裡面就有八種,八大類。八大類裡面,前面四個是生、老、病、死,在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生苦這我們都忘掉了,人很健忘,佛在經上說得非常透徹,從坐胎就苦了。這是講神識,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來投胎,在母親肚子裡面十個月,這十個月佛形容他的感受就像在地獄一樣,就像在地獄裡頭受苦難一樣。母親喝一杯涼水,他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獄,喝一杯熱水,就感像在八熱地獄一樣。他不是沒有感覺,太痛苦了,所以出生之後,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我們也看到世間,往往看到小朋友非常聰明活潑,害一場大病之後可能就變成白痴。這一場病苦都把自己聰明智慧都喪失掉了,何況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所以前世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也就變成無知了。這是生苦。

一出生,佛經上形容出生的時候就像在夾山地獄,一出世,接觸外面境界,那個感受叫風刀地獄。所以一生出來就哭,為什麼會哭?痛苦才會哭,才會大聲的叫。你看到哪個小孩生下來哈哈大笑,很喜歡的樣子,有沒有看見過?所以,真苦!這是我們仔細觀察小孩出生,能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他生苦。生了之後,一天一天的衰老、生病,老病這個苦我們能夠感受到,自己也慢慢老了,自己也生過病,所以病苦、老苦比較容易感覺到。死苦,還沒死過,不知道死苦到底是怎么樣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的神識,就是靈魂,脫離身體那個痛苦,佛形容它叫「生龜脫殼」,活的烏龜把它的殼剝下來,那個痛苦就像那樣的。所以,死之苦超過最嚴重的病苦,這是個大難關,任何人沒有辦法避免的。可是諸位要知道,真正學佛人,學佛有真功夫的人,生老病死,生過去了,不說了,老、病、死都沒有。他不生病,他雖然老,他老而不衰,體力跟年輕人一樣,他沒有老苦;死的時候他很自在,曉得哪一天走,他又不生病,如入禪定。不學佛、沒有功夫的人,老病死是非要受不可的。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三種苦我們在這個世間可以完全避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是我們講福報,真正有福。

另外四種,有「求不得苦」,世間人慾望太多,求不得這就感到苦。第六種叫「怨憎會」。冤家對頭不想遇到的偏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想遇到,還偏偏碰到,這都是屬於怨憎會。第七個是「愛別離苦」。喜歡的人偏偏不能夠常聚在一起,喜歡的物也常常不能夠在面前,愛別離。這三種是身外的,生老病死四種是身內的,內外都苦。第八種叫「五陰熾盛」。這個八種苦,剛才講的七種是苦果,是果報,我們眼前所受的,五陰熾盛這是因,這是苦因。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理與心理,心理跟心理的作用,以及我們生理,是造作前面七種苦的因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時時起貪瞋痴慢,身體不知道保養,消耗自己的精力、體力,這是帶來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五陰熾盛,熾盛是形容詞,他這個造作非常的興旺,時時刻刻不停,身心的造作,感來前面七種苦果。苦苦裡頭包括了這八大類,所以我們稱八苦,八苦就是此地講的苦苦,「逼身心故」,給我們身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我們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真正的快樂。所謂樂,實在講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麻醉一樣,暫時把苦忘掉,可是那個時間很短暫,過去之後,苦又現前。所以說樂極生悲,這是實話。佛講苦是真的,樂是假的,為什麼?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譬如我們吃好吃的東西、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這個吃東西很樂。如果叫你繼續不斷的再一碗一碗,吃一碗很樂,再吃一碗還可以,連續吃個二十碗、三十碗你就苦了,樂就變成苦了;跳舞很樂,連續不斷跳上七天七夜,你受不了,要救命了。樂,樂過了頭就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肚子餓了很苦,餓上七天更苦,不會變成樂。所以,苦是真的,樂是假的,這一定要認識清楚。樂是壞苦,它不是真實的。

「非苦非樂」是不錯,是很好,這個境界是好境界,它不能夠保持,遷流不息,我們俗話常講青春不駐,這就是屬於行苦。我們一個人的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剎那剎那在衰老,這叫行苦。其實說穿了,這說真話,真話不好聽,但是它是真實的,絕不騙人的。人可以說從生下來,落地那一天就勇猛精進,一分一秒都不耽誤,一直往墳墓裡頭走。誰肯停一停?這是真話,這是實在的事實,這就是此地講行苦的意思。縱然你能夠在非苦非樂的境界,歲月不饒人,你的壽命一天一天這樣流過去了。所以苦有這三大類。

「彼土永離三苦」,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苦完全沒有,「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因為我們這個世間說苦,苦的對面是樂,樂的對面是苦,是相對的。西方世界既然沒有苦,當然樂也就沒有了,苦樂是相對的,唯有苦樂都沒有才叫極樂,那才叫真樂。假如有樂的話,剛才講樂是壞苦,樂不是真的,樂是壞苦。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很不可思議。這不可思議,議是議論,是說不出來,思是思惟想像,不但說不出來,那個境界的好、殊勝不但我們說不出來,我們連思惟、想像都達不到。這個世界的狀況,佛在這個經上說了,這個經上說得不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說得比較詳細。說得最詳細的,實在講在《華嚴經》上,《華嚴經》那個境界實在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要跟華藏世界來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讀《華嚴經》可以能體會到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

過去慈雲大師,他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就是慈雲灌頂法師,著作非常豐富,留下來的大概有四、五十種,所以這個法師很難得,著作等身。他將娑婆跟極樂世界苦樂做一個比較,講修行的難易,他說了十種,用苦樂來較量。他說我們這個世界縱然得人身,很難遇到佛,遇不到佛,遇不到佛是苦;西方世界往生到那個地方去,花開見佛,見佛是樂,親近佛是樂。我們這個世界很難聽到佛法,不聞法是苦;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換句話說,你想聽哪一個法門、想學哪一個法門,都能夠稱心如意,都不難,佛菩薩親為指授。第三,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惡友牽纏苦,我們想修行、我們想念佛,有許多人障礙我們、有許多事障礙我們,我們不能稱心滿願的來修學;到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不但沒有人障礙你,每一個人都鼓勵你、都幫助你,這個樂。所以兩個世界比較,真的,我們這個地方修行,實在說除了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障礙重重,一生當中非常難成就。這個法門障礙比較少一點,因為一句佛號我可以念出聲,我也可以在心裡頭默念。跟家人大眾相處,他們討厭我們學佛,我就在心裡念,我口不念出來,不要惹人麻煩,不要傷一家的和氣,自己可以潛修,一樣能成就,這個法門的殊勝。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七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7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六面,倒數第二行: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這個地方所說的「一往分別」,一往就是大略的意思,我們講大概。這是說明西方世界四土苦樂的狀況,大致上經論裡面所說的都是凡聖同居土。因為說凡聖同居土與我們關係最為密切,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到這個地方。說同居土五濁輕,這是兩個世界的比較,我們這個世界五濁就重,他那邊就輕。為什麼還要說五濁?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的,見思煩惱沒有斷,這是帶過去的。所以克實而論確實有五濁的現象,不過比起我們這邊的環境,那實在是相差懸殊太大了。這個「輕」字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它,那個輕的程度實在講是我們這個世間、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都不能夠跟它相比。

「無分段八苦」,這個分段,段是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從大的地方分,我們這一生是一個階段,來一生來一世又是一個階段,這就是講六道輪迴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大分。如果要細分的話,可以說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一個階段,這都是事實。這裡面有八種苦,前面跟諸位提到過,這個八種苦可以說是六道裡面眾生沒有一個能夠免除的,即使天上也不例外。內這講有生老病死。天上的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福報大,天人生是化生。生的形態有四種,叫胎、卵、濕、化,胎生最苦,人是屬於胎生,這最苦的;卵生就是蛋生的,比胎生苦要減少一些;濕生就更少了;化生,這個苦就沒有多大的感觸了。所以天人福報大,是化生。他們通常也沒有病苦,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天人,他臨終的時候是七天,就是臨終七天才感覺到身體有些不舒服。換句話說,平常他也不生病,他也不病、他也不老,沒有衰老的相,也沒有病苦的相,福報很大。但是臨終七天之前他就現衰相了,換句話說,他的老病就是在那個時候,時間不長,很短,但是他所感觸的痛苦,我們也沒有辦法想像。就好像大富貴人家遭了一點委屈那就不得了,在貧窮人家看起來算不了什麼。天人在這個時候感覺到非常痛苦,死了以後還是要隨業流轉,六道輪迴確實有,一點都不假。

人生在世間,前面跟諸位提到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最可貴的就是人道容易覺悟。從這方面來觀察,古今不一樣,古人確實比現在人容易覺悟。原因在什麼地方?古時候環境比較單純,五欲六塵的享受很有限,所以心地比較清,心清容易覺悟。現在是物質享受超過古人百倍、千倍,心思混濁,被這些欲望迷得太深,所以很不容易覺悟。我們從一個非常淺顯的例子能觀察得出來。古人對於善惡的報應相信,所以起心動念他都很小心、很謹慎。現在人因為科學昌明了,認為這些東西是迷信,大家都不相信。這樁事情決定不是說我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不是這個說法的。你信,它有,它存在;你不信它,它還是存在。正是俗話所說的「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到的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因果報應、六道輪迴、鬼神之事,這是確實存在的。他們也都有分段的八苦,只是八苦輕重差別不一樣。雖然天人輕,天人要跟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比,那他還是嚴重太多了,為什麼?西方世界分段八苦沒有了。在我們這個世間,分段生死要是沒有了的話,那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了。

在這個地方修行要相當的功夫,這是講要斷見思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便宜就占大了,為什麼?他不需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控制住,佛法裡面講伏煩惱,伏住,我們現在說控制住,它不起作用。這樣的條件就能往生,這個比斷是容易太多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的利益就等於阿羅漢,這是講在斷煩惱這方面等於阿羅漢,如果講其他的智慧、德能、享受,阿羅漢是怎么比也比不上,幾乎同居土的享受也跟等覺菩薩相差不多。這是無苦,無有眾苦,「但受不病不老」。下面說,「但受諸樂」,哪些樂?「自在遊行」。到什地方去遊行?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旅遊是很多人喜歡的,也是大家非常羨慕的。但是我們的旅遊不能超越這個地球,不能到外太空去旅遊。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旅遊的範圍就太大了,所謂盡虛空遍法界,想到什麼地方就到達那裡了。他們的飛行工具太殊勝了,經上講的蓮花,蓮花就是他的飛行工具。他乘著蓮花,想到哪個國土就到哪個國土,想到哪個星球就到哪個星球,這是我們講橫面的。豎的,想到過去世也行,想到未來世也行。我們旅遊要跟他相比那是天壤之別。這是自在遊行的樂。

「天食天衣」,這是舉出衣食,我們這個世間不能夠缺少的。大家辛辛苦苦為什麼?都為衣食忙碌。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物質生活一點也不愁,為什麼?一切供應隨念而至,心裏面想什麼,你所想的就在面前,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的。像經上告訴我們,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為什麼還說有天食?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無量劫來,每天都需要飲食,飲食成了習慣。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要了,有的時候還會想起來「好久沒吃飯了」,還會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飯食自然就擺在面前,一擺在面前,這才曉得現在不需要了。這個念頭沒有了,這些餐具、飯菜也統統都消失掉。不必要你去收拾,也不要去洗碗碟,真是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是一種習慣,會有這個現象,在極樂世界時間長了,這個習慣漸漸就淡薄,以後就沒有了,初去的人有這個現象。

「諸善聚會」,就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古德有說,我們人間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們每個人想一想看,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最可怕的是什麼?古德告訴我們,社會上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因為有利害衝突,不擇手段污衊陷害,比虎狼還可怕,所謂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人與人在一起沒有利害衝突,就不必提防了,絕對不至於有相害的事情發生,沒有利害衝突。西方世界確實沒有利害衝突,衣食住行彼此都不妨礙,彼此都同樣的豐足。大家在那個地方真正是一心修道,幫助諸佛如來接引眾生,我們所說的弘法利生。所以那邊都是上善之人,這點我們也要清楚、要明白。那一邊人既然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我們自己的心行要不善,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跟那邊的人志趣不相同。人以類聚,我們跟他不同類,就入不了他們的團體。所以一定要自己志趣和他們相投,志趣相投、志同道合,那自然就相應了。這是平素我們要覺悟的,這個地方的世緣要放下,一心向道。再看下面一段文。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四土裡所說的苦,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苦都沒有,都不受;四土裡面所說的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有分。方便土裡面,這是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念佛的功夫深,得到事一心不亂。體空是聰明智慧更高,不但他聞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他領悟的力量很強,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高度的智慧。不是在極樂世界,像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小乘人到這個境界,我們通常叫他「入偏真涅盤」。

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講真相,佛將事實真相教我們從三個方面去觀察,這三方面是體、相、用。如果我們明了,懂得會用,你這一生就會很幸福,就很快樂。體是空的,決定不可得,你得不到的。相是有的,是可以受用的,你在受用,你不要執著,認為你有所得,那你就錯了,你就會生煩惱,就會有痛苦。你要曉得相有,可以用它,用要用中,我們中國儒家講「中庸」。所以中國古聖先賢,佛教沒有傳到中國,我們中國人會用中。佛法裡面也是用中,佛法講「中道」,儒家講「中庸」,要懂得用中。不偏有,也不偏空,兩個都不偏就是中,你用的時候要用中。中是從這裡來的,不能偏在一邊。佛給我們講,我們凡夫不懂,凡夫用有,他不懂用中,他用有,一切都是有,執著樣樣都有,所以就有很多的苦惱、煩惱。二乘人(小乘人)他知道有是假的,體是真的,叫真空,他用空,他不用有。所以用空,他不起作用,換句話說,他永遠在定中,這個地方叫「沈空滯寂」。他入定,在定中他不起作用,所以他並不圓滿。菩薩懂得用中,空有兩邊都用,兩邊都不執著,這叫中道,所以他有「遊戲神通等樂」。菩薩非常活潑,不像小乘那么呆板,凡夫愚痴,小乘呆板,菩薩活潑,菩薩用中。這叫方便土。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用中有兩種,實報土是用中,用中有兩種,這兩種是比較上苦樂。前面所說的次第三觀、一心三觀,次第三觀就有隔別不融之苦,因為它的境界是有次第、有等差。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這當中有界限,就是有隔別,不能圓融,在大乘菩薩裡面顯示出這個苦處。一心三觀的人,這個現象就沒有了,無論拈一法、隨便拈一法,他都知道即空、即假、即中。體是空的,相是假,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用是中。所以隨拈一法,空假中三諦圓融,沒有隔別不圓融之苦。因此,他那個境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在這個世間跟我們大眾處在一起,所謂是和光同塵,跟我們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但是真正講受用可以說完全不同。我們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有苦樂憂喜的感受。菩薩沒有,菩薩苦樂憂喜舍統統沒有,那叫做樂。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還是苦,樂止了苦就來了,所以樂是壞苦,苦樂兩邊都沒有,這叫真正的樂。所以他實在是入不思議無障礙的境界,沒有障礙。

「寂光究竟等」,這是四土裡面最高的,是如來果地的境界,「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這個地方有個名詞,也是佛學的常識,叫「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些字樣是形容詞,不是真的。真的,法身真如這裡頭還能出毛病嗎?這不可能的。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本性上面的煩惱還沒有去得乾淨。所以佛法的修學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白,佛法裡面講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無,你的煩惱、你的妄想本來沒有。我們今天煩惱很多、痛苦很多、妄想很多,這些東西的根源,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是一句話把我們六道凡夫的病根說出來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

佛法的修學,就是把妄想、執著除掉而已,沒有別的。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你可不要求真,求真是什麼?求真那個念頭就是妄想。妄去掉了,真就現前,真就是真心本性,真如本性就現前,所以只是除妄而已。執著就發展成為我執,現在一切凡夫都認為身體是我,佛告訴我們,這身體不是我,你執著身體是我是大錯特錯,這叫我執。破了我執,就證阿羅漢,就出了三界;換句話說,你要有「我」這個念頭在,三界就出不了,決定在輪迴。輪迴從哪裡來的?我執造成的。如果有法執在,就不能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就見不了性。法執破了就見性,我執破了就出三界,就脫離輪迴。所以諸位想一想,佛法大小乘法門很多,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幫助你出三界,都可以幫助你修行證果,理論上講是平等的。事實上你自己去想一想看,你還有沒有「我」?如果有我,那你修行功夫不到家,三界出不了。要「我」沒有了,三界才出去。諸位想想,剛才我們講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這些東西從哪來的?都從「我」來的。如果我沒有了,生老病死就沒有地方落腳,一切苦都沒有了。知道一切苦都是從有我而來的,它的根是執著。法執就演變成所知障,我執變成了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我來的,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法自始至終破二種執著而已,我執破了,剛才講了,小乘就畢業,證到阿羅漢;法執要是破盡了,就成佛。現在說寂光菩薩,我執當然沒有了,方便土的菩薩我執就沒有了,凡聖同居土有我執,方便土以上就沒有了。雖然我執沒有,法執沒有破乾淨,只破了一部分,或者是一大部分,還有一小部分的法執沒有破乾淨,這就叫做「法身滲漏」。好像我們這個杯子一樣,這裡頭有裂痕,裡面裝的水滲出來,漏出來了,比喻這個意思,它還有一點破損。這是比喻,並不是法身真正出毛病,法身不會出毛病的,用這個比喻。「真常流注」,真常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到寂光究竟,實在講是法執斷盡,完全沒有了,真如本性圓滿的顯示出來,他的受用是「稱性圓滿究竟樂」。這個地方我們也要曉得,大乘實報土的菩薩,實報土就是理一心不亂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得稱性之樂,但稱性他沒有圓滿,他沒有究竟。所以圓初住菩薩跟佛統統都稱性,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一個究竟,一個不究竟,但是都是稱性。這是四種淨土裡面苦樂,做一個簡單的報告。

下面這一段這可以說是結論,也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這一句解釋,我們每位同修要牢牢的記在心裡,這是一切經論、法門裡面所沒有的。所以這部經在一切佛經裡面稱為第一經,就是這個道理,一切法門裡最殊勝、最不可思議,也在這一句當中。「同居眾生」,正是指的我們自己,我們今天能生極樂世界,能見阿彌陀佛,我們沒有斷煩惱;換句話說,兩種執著都沒有破,這叫做帶業往生。這個業就是我執與法執,兩樣東西我們帶著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並沒有把它斷除。我們所用的方法是「信願持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阿彌陀佛我們決定相信,沒有一絲毫的疑惑,這叫信;我們一心一意的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是願;用這樣的信願來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叫做持名。如果沒有信願,念這句阿彌陀佛佛號,不叫做持名。這叫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底下講,善根福德同佛,同哪尊佛?同阿彌陀佛、同釋迦牟尼佛。本經後面說了,釋迦牟尼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念佛成佛的。也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最後修行成佛都用這個方法。所以唯有信願念佛,善根福德才能達到究竟圓滿。你修其他的法門,不錯,是有善根是有福德,善根福德不究竟、不圓滿。唯有念阿彌陀佛,你的善根福德會圓滿。你要問,為什麼念阿彌陀佛善根福德就會圓滿?這個問題諸位要是深入《無量壽經》,本經的《疏鈔》跟《要解》,你要是熟透了,這個答案就明白了,確實不可思議。

「圓淨四土」,著重在圓字,圓是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換句話說,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除了成佛之外,等覺菩薩這個淨土沒有圓,諸樂受樂也沒有圓。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所以他不圓滿。試問問,我們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生到西方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的享受居然是「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我們要問,蕅益大師說這個話是不是過分了?真的是這樣嗎?誰能相信?諸位學佛,對於佛的經論研究得不多,我這一講,你們都點頭,都相信了。這是你們有福氣,不容易!如果佛經念多了,看到蕅益大師這個話,蕅益大師太過分了,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哪有這個現象?一定會起疑惑。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蕅益大師說的話是真的。我們怎么能夠肯定他是真的?諸位去念《無量壽經》,你去念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第六章四十八願,你念念看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確實有經典做依據,蕅益大師的話不是隨便說的。我們今天能夠遇到這個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這正是古人所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今天遇到了,能夠逢到,這是最值得我們慶幸的。只要這一生當中把握著機會不要失掉,決定成功,我們所得的樂是圓滿究竟之樂,所斷的苦是斷得乾乾淨淨,一絲毫也不會剩下的,這才是天上、人間第一等的大福德之人。再看下面一段。

「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這一句話說得太好了,「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於此」。這是指出佛為什麼在這部經上特別注重讚嘆西方世界之樂,又多說我們這個世界之苦,他說這些話用意在哪裡?蕅益大師為我們解釋出,就是這一段。厭苦求樂,這是人之常情,哪一個人不想得樂離苦?可是苦能離開嗎?樂能得到嗎?俗話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人有命運,富貴窮通乃至於生死都有定數,凡夫很難逃得過定數的。然而定數可不可以逃脫?可以的,那要在乎你自己修福積德。我們世間人,無論是中國人、是外國人,大家心目當中所求的都是一樣的。求財富,哪個人不想有錢?錢愈多愈好,外國人也不例外,我在達拉斯遇到外國人,問他們要求什麼?他們也求財,求聰明智慧,求健康長壽。古今中外,問問大家所求的,這三個大概都排在前三條。

而這些確實有定數,求是妄想,妄想怎么會求得到?求不到的,天天打妄想求不到的。去求神,求神明保佑,外國人求上帝降福,那叫迷信,那叫諂媚、巴結鬼神。鬼神有權能幫助你嗎?沒有。那叫迷信,那叫妄想,迷信妄想無濟於事,求不到的。佛教給我們,唯有修福積德才能真正改造命運。所以人不能沒有福、不能沒有德,有福有德,你所求的這三樣東西自然在其中。沒有福德,縱然得來了也很快就失掉,保不住的,所以福跟德就重要,非常的重要。佛教給我們,這個世間,這叫小事,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小事,怎樣能修得?能夠得到?得到就是我命裡頭沒有,沒有的得到叫真正得到,有的得到那不算是得,命裡頭確實沒有。佛教給我們這三種是果報,果必有因,你修因就能得果。種瓜是因,得瓜是果,種豆是因,得豆是果,要知道因果。我們要想得財富,財富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財布施,你能夠施財,你得財富;能施法,你得聰明智慧;能施無畏,你得健康長壽。這三種是因,你不修因,哪來的果報?什麼叫施財?我們是以財物,別人有缺乏的、別人有需求的,我們能夠幫助他,能歡歡喜喜的幫助他。你種這樣的因,你命裡頭就增加財富了。所以不可以貪財,不可以吝財,吝是捨不得,要捨得。「捨得」也是佛教的名詞,舍就是施捨,你能舍底下就會得到,你不捨就不得,所以一定要能舍。

法布施,法是方法,別人不會,我們歡歡喜喜的去教導他,這個果報得聰明智慧。無畏,是別人有恐懼,身心不安,我們能夠幫助他,使他身心得到安穩,離開恐怖,這叫施無畏,果報是健康長壽。在佛法裡面非常明顯表現的,譬如說不殺生,這是施無畏,不惱害眾生,不殺害眾生。素食是施無畏,不吃眾生肉,眾生對你不會有恐怖,這個得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佛給我們講的真的是有道理,這是世間小的果報,小因得小果,這三種施叫小因,得世間的小果,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小果報。念佛是大福德,是最上無比的大福德,它是直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中修行的善因善果,統統做為我們現在的修因,你說這個真正不可思議。念佛的果報能超越六道輪迴,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個事情知道的人確實不多。所以我們講,修福、積功累德,信願持名是第一。這是無量的福,無比之福,一生當中「圓淨四土,圓受諸樂」;換句話說,這是把佛果地上的福德拿到我們做修因。你如果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你不可能不念佛,而且你一定念得非常勤快,你不會中斷。為什麼?修大因證大果。那個大果報,這些小的統統在裡頭,全部都包括了,小不能包大,大能包小,世出世間一切善果統統在其中。這是讚嘆極樂最殊勝的,在同居土。

為什麼說在同居土?十方一切諸佛都有四種淨土,我們釋迦牟尼佛也不例外。我們現在居住的地球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要跟極樂世界相比,「遜其殊特」。遜是差一等,跟西方世界比要差一等,沒有,就是比不上西方世界的殊勝,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的奇特,這不能夠比的。這是講十方諸佛的同居土比不上極樂世界。下面又特別說,跟我們這個世界相比,「又可與此土較量」,我們這個世界跟西方世界相差得更遠了。「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這個話就是說,六道凡夫,不僅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都不例外,要想超越六道、超越輪迴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情。諸位想想看,煩惱、我執要斷盡才能夠超越輪迴,這是個很現實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能斷得了嗎?縱然得禪定,定中這裡面不起作用,把這個煩惱伏住了,沒斷,沒有斷就出不了三界。

所以說世間禪定分八等級,叫四禪八定,這八個等級就是看到你定功的深淺,你能夠伏多久?換句話說,你能夠控制多久它不起作用。最高的境界是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四空天裡面最高的,佛給我們說,他能夠控制煩惱不起作用,能控制八萬大劫。這是六道裡面禪定功夫最好的人,都叫做世間禪定,不能超越六道,就叫做世間。比這個定功更深一層,第九定,第九個階層,這齣了三界,這叫證阿羅漢。所以阿羅漢的定功叫第九定,我們通常叫「九次第定」,這才能出得了三界,不容易!現在這個法門,只要我們具足信願行,老實念佛,就很容易、很從容的超越三界。「橫超而度越」,橫超是不必經歷四禪八定,不用經歷這個,就從人間就跑出去了,這叫橫超。古來祖師給我們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說明它容易。我們在《無量壽經》、在《疏鈔》、《要解》裡面,看出古人所說的這樁事實,真實不虛。即使在這一生當中造作重大的惡業,五逆十惡,果報在地獄。現在地獄果報還沒有現前,這個時候念佛求往生依然來得及,一樣可以成就,這就是「優入從容」的意思。兩個世界仔細做個比較、做個較量,我們信心現前了,願心可以建立。只要深深相信極樂世界的殊勝,以真信、真願求生,一心一意的念佛,經論裡面所說的一切境界,我們自自然然都得到受用。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佛苦口婆心說明兩個世界苦樂狀況的用意。我們再看下面經文。

【又舍利弗。】

這又叫著舍利弗的名號,前面說過,凡是叫著名字,下面經文都特別重要。

【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西方世界地利之樂,我們中國人喜歡講天時、地利、人和,在西方世界這三個真的都具足。這是地利,也是說明離苦得樂之益。這段是講居住的環境,這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到那裡去的時候,居住的環境大致的情況。『欄楯』就是欄桿。諸位要是有休閒的時候,我勸大家到中國大陸上去觀光旅遊,去大陸你們一定會去北京,你看看北京的皇宮的建築,一道一道的欄桿,叫雕欄玉砌,非常的美觀。欄楯就是講的這個,欄是橫的,楯是豎的,豎的叫楯,橫的叫欄。『羅網』現在在中國好像我沒有見到,從前有,可能都被破壞了,現在也沒有修復。到日本可以看到,日本佛教也很興盛,寺院他們保養得非常之好。說到日本,這近百年當中欺負我們中國人,中國遭這么大的災難,這個災難確實是日本人帶給我們的。可是我們到日本去看看,對於這個民族也不能不佩服。他們雖然以全心全力吸收西方的科技文明,但是對於他們自己國家固有的這些東西保護得非常完整。不像我們中國,全都給糟蹋、破壞掉了。

這些宮殿多半是唐宋時代建築的,我看了很多,他們建築結構是用漢唐時候的結構。不像中國大陸,中國大陸許多寺廟是明清,明清外面非常的華麗,飛檐。日本飛檐少見,是漢朝時候的樣子,非常的莊重。所用的材料即使它壞了,在修復的時候還用同樣的木材、同樣的方法,跟以前一模一樣,不能不叫人敬佩。殿宇很大,你進去之後,一塵不染。所以這個國家能在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再能夠站起來復興成為全世界大眾所尊敬的,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看到之後真的生慚愧心。特別是中國古禮上所講的,在中國已經見不到,到日本還都能看見。我們讀《禮記》,《禮記》裡面講的那種生活方式、儀式,在日本都還保留著,不容易。日本人穿的衣服,我們現在叫和服,在從前也叫吳服,那衣服叫吳服。那是什麼時候?春秋、戰國時代,吳越,他們是從吳,吳就是現在的江蘇,從那個地方把我們中國的衣服帶回去,一直保留到現在,他那個和服就是吳服。所以他住的房子,一切生活文化,全是我們中國春秋戰國那個時代的,今天還保存。在我們中國已經絕跡了,沒有了,找不到了。我那一年到日本去,日本人修馬路,有一條路是古道,他們在都市計畫的時候,馬路修在古道的外面,這條古道完完整整的保存著,石子路。這些地方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尊敬,對於古蹟之愛好、對於古蹟之保存,真的是世界第一。

在日本大的寺廟裡面我們看到羅網,羅網是用銅絲製成的,它是保護梁棟。因為這個梁棟都是高度的藝術品,一個是防灰塵,一個是防鳥雀去築巢、去做窩,所以防止,這叫羅網。『行樹』這是樹木,「行」是說樹木種植得非常整齊、非常美觀。這是略舉三種。數目都用「七」,也許有人看到這個字,每一家都是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看久了就討厭,這有什麼好看的?家家都一樣。諸位要曉得這個七不是個數目字,七代表圓滿。佛經裡面常用的,用七代圓滿,用十代圓滿。在數字,一到十是一個圓滿的數字。七怎么說法?七是講四方、上下、當中,這就圓滿了。圓滿就是稱心如意,你喜歡什麼樣子它就變現什麼樣子,能夠稱自己的心、滿自己的願,就叫圓滿,用七來做代表,是這個意思,而不是一個數字。如果我們把它看做數字,這就錯了,它是表法的。蕅益大師在此地說「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它是表法的,這個說法說得也非常之好。是不是只是這一種表法?不止,它所表的是無量無邊,所以它才真正是圓滿的。如果代表一種、兩種,那就不是圓滿,它代表的是無量無邊。所以這個世界決定稱心滿意,沒有一絲毫缺陷。這個意思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可以圓滿的見到,清楚的說明,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我們講得很詳細、很明白。四寶下頭有註解,叫「周匝圍繞」,周匝是一重一重的圍繞著,這是居住環境,『是故彼國名為極樂』。我們看底下的註解。

剛才說過,它的表法是究竟圓滿的表法,說之不盡,叫不可思議,蕅益大師在此地是為我們說出一個意思,這就是代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蕅益大師為我們說的這個表法是很有道理,說出西方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從哪裡來的。西方極樂世界是果報,果必有因,究竟是什麼因緣成就這樣殊勝的果報?這個因緣細說在《無量壽經》。蕅益大師用最簡單的言語,將《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為我們一一點示,這個是非常難得。

這個是講的,佛是阿彌陀佛,菩薩,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菩薩。我們這個世間有六道、有十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六道,沒有十法界,只有兩種人,一個佛,一個菩薩。所以這個世界就非常的特殊,說明阿彌陀佛與諸菩薩大眾的住處。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是淨土宗最原始的根本經典,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身體、相貌跟佛完全相同。諸位要知道,我們的相貌是福報。你看有福的人,他生個有福的相,聰明人有個聰明相,長壽人有個長壽相,相貌是果報。假如每個人生到那裡去相貌都跟佛一樣,他的福報一定跟佛一樣大,他的智慧、壽命一定跟佛相同。果然不錯,四十八願講的一點不錯!所以蕅益大師在這裡講,我們信願持名,那個善根、福德都與佛相同。所以,信願持名真正不可思議!這是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業因都不能夠跟它相比的,念佛人是真正有福。念佛人不但天地鬼神恭敬你,十方諸佛讚嘆,一切菩薩都敬重。我們為什麼不修?為什麼叫這些鬼神笑話,甚至於招來一些侮辱?這是大錯特錯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十八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頁第三行: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這是總說西方世界的殊勝,殊勝究竟從哪裡來的,這一段說得非常的清楚,一個是「自功德深」,一個是「他賢聖遍」。這兩句是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我們發了願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實際上也就為了這兩樁事情。在這個世界,我們想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非常困難,這個困難就是障礙太多,用現代的話來說,我們修學的環境不好,處處都有阻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自己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來得容易。第二,他那邊人事環境非常殊勝,所謂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其他諸佛國度裡面都找不到的。西方世界沒有一個作惡的人,沒有一個有惡念的人,這是非常之難得。所以殊勝莊嚴,在一切佛剎當中,極樂世界是第一。

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七的表法,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表法的意思非常之多,大師在此地是略舉一種。我們不能呆呆的看到只有這一種講法,那就不圓滿了,他的講法是無量無邊,七是代表圓滿的意思。「七科道品」也是圓滿,這七個項目把佛法裡面大乘、小乘統統都包括了,後面一條一條的再來介紹。「四寶」就是性德,常、樂、我、淨這四種性德。通常說法身、般若、解脫,這是常講的三德,這三種每一種裡面都有常樂我淨,法身裡面有常樂我淨,般若裡面也有常樂我淨,解脫裡面也有常樂我淨。由此可知,常樂我淨實在講是遍一切法,但是要覺悟、要見性的人才有,才遍一切法。迷的人,這是我們講凡夫,實在講這四個字是有名無實。我們所感觸的宇宙人生,是無常的、是苦的、是無我而不淨的,哪有這四樣東西?殊不知這四樣東西真有。這也是圓滿的意思,因為常樂我淨遍一切法,所以它就圓滿了。可見得其真正的意思是代表圓滿。

「周匝圍繞」,周匝是周圍,就是周匝圍繞著,這是說的佛菩薩的住處,也就是佛菩薩所在之處。也許我們會懷疑,菩薩眾多這是沒有疑問的,阿彌陀佛只有一尊,阿彌陀佛怎么也圍繞?其實諸位如果去讀讀《觀無量壽經》就明白了。在西方世界,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無量無邊,太多了,數不盡,這《無量壽經》上說的是真話,數不盡的。阿彌陀佛一個人要應付這么多的菩薩,不要說西方世界,說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人口只有四十億。如果我們見美國總統,這四十億的人有幾個人能天天看到他?沒有法子。不要說四十億了,就說美國這一個國家,見他總統也不可能天天跟大家見面。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想想沒指望了。殊不知阿彌陀佛的化身無量無邊,化身跟真身無二無別,因此每一個往生的人,時時刻刻都見到阿彌陀佛、觀音、勢至。經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寶樹眾多,太多了,每一尊寶樹下面都有西方三聖在那裡講經說法。佛真的圍繞我們的住處,菩薩更不必說了。所以,阿彌陀佛的化身,在西方世界也是無量無邊。

底下是「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功德,常樂我淨是見不到的,也覺察不到的。就像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從理上講,事事物物都有常樂我淨四德,我們看不出來。不但看不出來,我們想也想不出來。為什麼?沒有功德,不要說功德深了,淺的功德我們也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功德從哪裡來的?剛才說過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藉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了自己的功德。這也是經上常講難信之法,這也是難信的一種。周匝環繞的,剛才說了是無量的化佛菩薩,這是賢聖。此地講賢聖,賢是指菩薩,聖是指佛,阿彌陀佛的化身,跟一般講法不一樣。一般講法,這個賢聖,賢是指三賢位的菩薩,聖是指十地菩薩,就是地上菩薩,通常是這么說法。在這個地方,因為前面有「佛菩薩等無量住處」,所以我們把聖解釋作佛的化身,賢是諸菩薩們。這是極樂世界真實的因緣,為什麼這個世界叫極樂。

「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這是大師為我們分析四土莊嚴的因緣。同居土是我們最關心的,因為我們能夠去的實在講就是凡聖同居土。同居土是「增上善業所感」,增是增加,上是往上,增上的善業就是我們所說的「止於至善」,善達到了極處了,沒有比這個更高,這種善業所感得的凡聖同居土。至善,善到了極處,我們普通的凡夫能修嗎?能成就嗎?什麼樣的善才是增上的善業,也就是至善的善業、第一善業,這一點我們不可以不知道,那就是「信願持名」。所以,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就是增上善業,世出世間的善業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善能叫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橫出三界,往生淨土,不退成佛。諸位想想,還有什麼善能夠跟它相比?何況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信願持名,老實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念佛就是多善根。所以念佛人真正不容易!我們肉眼凡夫,看到人家念佛不在意,以為這沒什麼了不起。諸佛菩薩看到念佛人,肅然起敬。因為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看看這個人馬上就要成佛,怎么不尊敬他?念佛人,龍天鬼神擁護。所以這是增上善業,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就是老實念佛的人他能夠生凡聖同居土。

第二種修行的方法是「圓五品觀所感」,天台智者大師就是用的這個方法。我們是依據《彌陀經》、《無量壽經》,這兩部經上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智者大師依據的是《觀無量壽經》,《觀經》裡面主要是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天台大師修的是圓教的五品位。他臨終,學生問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品位,他老人家非常謙虛,說他的地位是圓五品,圓五品就是凡聖同居土。這是他自己說出因為他一生弘法利生,不能夠專修,所以是圓五品位往生的。意思就是說,假如他不弘法利生,自己要專修,品位比這個要高。這個五品,天台家所說的,第一個就是「隨喜」,第二個「讀誦」,就是讀誦經典,第三「解說」,解說就是講經說法,第四個是「兼修六度」,第五個是「正修六度」。六度有兼修、有正修,這個叫做五品。這也是凡聖同居土的業因。

圓五品就包括一切大乘的修學法門,統統包括了。正如同《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三輩往生」,三輩往生後面慈舟大師判的「一心三輩」,一心三輩就是圓五品觀所感的,修學其他的法門確實有成就,以他的成就回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同居土是「以緣生勝妙五塵為體」,緣是因緣生法,西方極樂世界也不違背這一個原則。我們這個世界是緣生的,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緣生的,差別就是他那個地方是勝妙五塵,我們這個地方的五塵不殊勝也不妙,差就差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要問,為什麼有這個差別?實在講前面的兩句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最低限度的條件是增上善業、是圓五品。我們這個世界怎么能比?我們這個世界造的是善惡業,善惡業是染業,不是淨業,所以這個世界稱為穢土,嚴重的污染。污染首先是心地污染,然後變現出來的世界,這個世界六塵都是污染的,西方世界是清淨的。

「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三觀所感,以妙真諦無漏五塵為體。」這是往上面去一層,講到方便土,方便土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斷。我們講帶業往生,他帶的就少了。凡聖同居土是見思、塵沙、無明統統都帶,這個帶的煩惱就少了。它的業因是「即空觀智」以及「相似三觀」,這是它的因。這個地方所說統統都是圓教的教義,淨土是圓頓法門,它不是藏教,不是通教,也不是別教。三觀是空假中,前面說過了。這個地方的相似三觀就是圓教裡面的相似位,實際上他用功的方法依舊是一心三觀,空假中在一念當中圓滿具足。這是說它的業因。它所感的淨土,也就是他所生的淨土,是妙真諦,這也是圓教裡面所說不思議真諦。「無漏五塵為體」,前面說過緣生,這統統都是緣生,我們這個世界叫有漏,那個淨土裡頭叫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前面也曾經說過,好像我們這個茶碗,這個茶碗要是有了裂痕,裡面裝的水就滲漏出來了。比喻我們真如本性要出了問題,真性裡頭的功德就漏掉、漏失了。毛病出在哪裡?就是煩惱。你一有煩惱、一有妄想,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都漏掉了。這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漏掉,真的漏掉那就不能叫真了。就是被它障礙,不起作用,雖然有,它不起作用,有也等於沒有,就取這么一個意思。我們這個地方的五塵,五塵是色受想行識。西方世界是無漏的,因為人都斷煩惱了。前面凡聖同居土的人煩惱沒斷,所以說它勝妙五塵,雖然沒斷,色聲香味觸雖然沒斷,但是我們享受的是阿彌陀佛變現的,佛的功德變現出來我們去享受,所以勝妙。到這個地方來,自己這個功德確實顯現出來了,佛變現的,我們自性功德也加了一分的力量,自他共同變現的。凡聖同居土完全享別人的福,方便有餘土裡頭自己有一分功德了。

「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三觀所感,以妙俗諦無盡五塵為體。」方便土實在講偏重在自己修行,自己的智慧德能還不足,縱然是利他,實際上是自利。實報土不一樣,因為他自己的能力健全了,智慧也顯發了,所以偏重在利他。利他就要入假,假是什麼?十方諸佛的剎土,他要到十方世界幫助佛去教化眾生。用什麼方式去幫助?就眾生方面來講,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兩個地方同時感,兩個地方同時應。這個就很奇怪了。實際上我們懂得這個原理就不會感到奇怪,原理是什麼?法身遍一切處。譬如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無線電的電波,我們知道電波遍一切處,我們用個小收音機頻道一撥開,聲音就收到了。你這一台撥了收到了,他那一台在那裡撥也收到了,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地方撥,統統都能收到,遍一切處。菩薩化身亦復如是,我們撥這個頻道是有心的,這無線電波過來是無心的,所以眾生有心感,佛菩薩無心應。

應的方式是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自然就現那個身。不須要思考的、不須要作意的,心裡想一想,那就錯了,那是凡夫,菩薩自自然然。在過去,這個道理很難懂,現在科技發達,對於佛經上這些不思議的東西,似乎逐漸我們也能體會了。譬如現在的電腦,我們一個鍵按下去,它就自動在變化。電腦不斷的還在進步當中,我相信有一天我們按鍵下去,回應過來一定是稱心如意的,那就跟佛菩薩這個感應道交相似了。我們人腦設計電腦能夠變現得出來,何況諸佛菩薩無盡的智慧。所以它是用「妙假觀智所感」,三觀裡面真假中,真也叫做空觀,觀一切諸法的本體,假觀是觀一切諸法的現相。體是真的,相是假的,妙假知道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像《心經》上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妙了。

也是分證三觀,這裡凡是講三觀統統都是屬於圓教的,圓教不思議的三觀。這是分證的菩薩,圓教分證的菩薩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我們淨土裡面講,這是理一心不亂,方便土是事一心,實報土是理一心,所感的淨土是「妙俗諦」,也是圓教不可思議的俗諦。即真、即假、即中,空假中是在一念當中覺察到的,這是觀智。外面的色相確實是空假中,這就是不思議的三諦,一一法無非妙三諦。「無盡五塵為體」,這跟《華嚴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世界無量無邊,是一切凡夫生死輪迴之處,是一切諸佛菩薩接引度脫眾生之處。眾生無邊,世界無邊,諸佛菩薩也是無量無邊,就是無盡的五塵為體,這才顯示出佛法廣大無邊,從這個地方才真正顯示出。

「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三觀所感,以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到這個地方這是佛的果位了,超越了四十一個因位,前面四十一個是菩薩,從初住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是菩薩。常寂光成佛了,這時候無明煩惱完全斷盡了,自性的功德圓滿而沒有一絲毫欠缺的流露出來。我們常說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時候才是真正的圓滿現前。此地所說的修因是「中觀智」,是究竟三觀,這在大乘修學裡面達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天台大師所說的三止三觀,它的內涵是可以貫通宗門、教下,淨宗雖然是專念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念的功夫有淺深不同,在境界上也不違背三觀的原則。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以及淨宗常說的功夫成片,實在講功夫成片也可以包括在事一心不亂裡面,是事一心不亂的最淺的功夫。這一句佛號能夠把見思煩惱穩住、控制住了,不起現行,這個時候叫成片;如果見思煩惱斷了,那就叫事一心,圓滿的事一心;四十一品無明斷盡了,是圓滿的理一心。所以,就是這一句佛號也是要經歷這些境界,跟天台大師所說的止觀內涵能相應,不相違背。

他所感的淨土是「妙中諦稱性五塵為體」。這個時候色聲香味觸這五塵完全是自性,是性德所現,這是常寂光淨土的理體。這段意思很深,境界很高,老修多少也能夠體會到幾分,到這個地方才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在西方世界雖然有四土,它這個四土跟十方諸佛世界的四土不一樣,十方世界諸佛的四土是各別的,就是隔開的,個別的。像我們凡聖同居土見不到實報土的菩薩,見不到方便土的羅漢,這當中有隔礙,是各別境界。但是西方淨土他四土合在一起的,所以一生一切生。像我們生同居土,同時方便土的羅漢、實報土的菩薩、寂光土的如來統統都見到。像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學普賢十願往生了,他們生到那個地方是實報莊嚴土,同時他也見到方便土,也見到凡聖土的大眾。所以,這四土沒有隔閡,四土是圓融的,這個現象也是其他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佛講過許多大乘經論,也沒有這種說法,唯獨西方淨土特別,這也說它做殊勝。底下這段很重要了。

「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這個「實」就是實在。這是為我們說出四土圓融的事實,西方世界的真實的狀況。佛為我們介紹的時候,說這個世界有菩薩、有羅漢、有人民,完全用的我們世間凡夫常識所說的,比例來講的,事實上不一樣。這是佛的方便說法,使我們容易理解,容易懂得,說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四土狀況。事實有沒有四土?有四土,但是它這個四土是圓融的,沒有隔別。說人民就是表示因緣所生法,四土都是因緣所生法;說阿羅漢表示即空,四土都是即空;說菩薩表即假,四土都是即假;說佛表即中,常寂光土是表即中,四土都是中。這是演說方便,我們要細細去體會這個意思、這個境界。所以「極樂同居淨境」,這個清淨的境界是真假圓融,就是即真即假即中,不可限量,下面都是這個意思。

「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這個問得很好,如果對於佛教的經論涉獵比較多,他就會有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講四土,寂光是屬理,前面三種是事,事有相可以說,理沒有相。事有相,事相有差別,可以說它的種種莊嚴,理沒有,怎么能說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答得好!事跟理是一,不是二。一般人把事跟理分了家,事上可以這么說,理上不能說。殊不知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既然事可以說莊嚴,理怎么不能說莊嚴?當然也可以說莊嚴。所以說一一莊嚴,這個一一莊嚴是從事上講的,像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全體理性,都是本性,都是理體變現出來的,並沒有離開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不但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如來的依報,依果就是依報,都沒有例外的。只是凡夫跟諸佛菩薩觀感不相同,佛菩薩覺悟,覺而不迷,凡夫是迷而不覺,所以他的看法不一樣、感觸不一樣,差別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如果論事理,凡聖一如,事跟理決不因凡聖而有改變,沒有。「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這一句說得更好了。如果寂光淨土不具足勝妙五塵,勝妙五塵是在凡聖同居土裡頭說的,何異偏真法性?偏真法性是小乘阿羅漢灰身滅智,入偏真涅盤。偏真是什麼都沒有,真是萬法皆空,就像四空天一樣。他說那么諸佛如來的境界跟小乘阿羅漢有什麼差別?小乘阿羅漢沒有勝妙五塵,諸佛如來有勝妙五塵,所以他能夠廣做佛事,普利眾生。

這段裡面給我們顯示幾個重要的原理,第一個「法界原本一真」。《華嚴經》裡面將這樁事情為我們說得很透徹、很清楚,法界本來是一真。我們今天這個法界是不是一真?是,一點都沒錯,只是我們看不出來。這個一真法界在變,諸位曉得真不變,變是什麼?假的在變。我們打個比喻,我們眼前境界沒有變,眼睛不好,你看都戴上眼鏡,每個人眼睛度數都不一樣,所以他變的也不相同,就是這么個道理。如果戴上有色的眼鏡,我戴一個黑眼鏡,看到外面暗暗的;戴上個綠眼鏡,外面都一片綠綠的;戴個紅眼鏡,外面就顯得紅紅的。外面有沒有變?沒有變,是我們戴的鏡片不一樣,就是這么個道理。本來是一真,變成了十法界,所以十法界都是錯覺,不是事實,事實是一真。怎樣才能見到一真?我們錯覺發生在什麼地方要知道,就是佛在《華嚴》上講的妄想執著,隨著妄想執著輕重不相等,看的法界就不一樣。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去盡了,一真法界你就見到了,原來就在面前。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說這一切法(這講十法界)唯識所變,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唯心所現的是真的,唯識所變,那就變成假的,變成十法界。但是假跟真沒有離開,我們戴個眼鏡看外面,顏色都變了,是假的。假的跟真的不是兩個,是一樁事情,眼鏡拿掉就是真的了,套上就是假的,可見得真假一如,理事不二。

經上又給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就是唯識所變。如果我們懂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自古以來許多的傳說,像中國人所講的龍,到底這個東西有沒有?如果你明白這個原理、明白這個事實,你就會肯定答應「有」。怎么知道有?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想什麼它就變什麼,能變的是心想,所變出來是萬物,是境界。這個理很深,但是它是事實。這個道理明白了,我們世俗人常講改風水,你就真會改了。風水從哪裡改?從心想裡面改。所以風水家常說「福人居福地」,福是心想的,地也是心想的,這個很合道理。

就一般而論,這境界不同,凡夫只能見同居土,同居土以外的見不到,即使用科學儀器也見不到,也探測不到。聲聞居方便土,他能夠見到下面,同居土他能見到,菩薩能夠見方便土跟同居土,唯有佛果是各種淨土統統見到。這是一般的講法。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因為它四土圓融,這是為什麼諸佛菩薩都勸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其他諸佛世界不行嗎?諸位必須要知道一個事實,其他諸佛世界四土不圓融,唯獨西方淨土四土圓融。憑我們這個本事,凡聖同居土大概還是中下品,在他方世界,還是到凡聖同居土,連方便土都接觸不到。可是到了西方世界就不一樣,從上,阿羅漢、菩薩、佛都見得到;從橫的來說,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諸佛的四種淨土也都能見到。因為你能夠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你就能見到一切諸佛的四土。這個真正不可思議!所以一切諸佛勸你往生西方,對得起你。如果不勸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說老實話諸佛菩薩有私心,對不起人,把最殊勝上上乘法,瞞著你不告訴你,告訴你第二等、第三等的,這個不能叫大慈大悲。除非你不能接受,你沒有這個善根、福德,那是另當別論。你有這個善根、福德,不這樣子教導你,的確是對不起你。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特別留意這一層。再看下面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這一段經文裡面告訴我們,生到西方世界是蓮花化生,沒有胎生之苦。八苦裡面也沒有愛別離、怨憎會苦,都沒有,蓮花化生。註解裡頭說,「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前面講的依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生活的環境,這個地方要說的是生處,當然也是我們非常關心的,我們生到哪裡?「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這就是說的勝妙五塵。人,自古至今確實要論福報,我們現在人的福報不如古人。我們讀歷史,看看唐朝時候唐太宗對於功臣的賞賜,一賞就是黃金幾百鎰。由此可知,那時候金銀七寶很多,所以貨幣都是用金跟銀。現在少了,到哪裡去?不見了,大概也變成磚頭石塊了,會變的。從這些地方看,從前人有福,七寶多,現在這些寶物非常稀少,沒有從前那么多了。

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福報大,無量劫修得的。我們不要說他稱性了,阿彌陀佛從因地無量劫的修持,每一個往生的人至少都是修增上的善緣,可見得那個地方眾生福報太大了。所以它的依報環境都是眾寶所成,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相同。水也不一樣,他那邊的水有八種好處。其實好處很多,說之不盡,這個八種是略說,細說說不盡。第一個是「澄清」,不像我們這個地方的水混濁。我們這個地方的水,有少數的地方水很清,但是在科學儀器分析之下,依舊有很多東西存在其中,不是真正的澄清,澄清是一絲毫雜質都沒有。第二個是「清冷」,清冷是講它的溫度,「異寒熱」,我們這個地方的水不是太冰,就是太熱。不像它那邊的水永遠保持同樣的溫度,非常的清涼。第三「甘美」,水的味道是甜的,甘是甘甜,非常可口,「異鹹淡劣味」,跟我們這裡不一樣。第四,它的水「輕軟」,我們這個地方的水很重,它的水很輕。從經文裡面可以能夠看得出來,《觀經》上講得很清楚,我們這邊的水只能往下流,不能往上流,西方極樂世界的水可以往上面流。我們想想為什麼它能往上流?它輕。我們這個地方水蒸氣可以往上去,輕。它的水輕,可以往上流。

第五,「潤澤,異宿腐褪色」,也就是我們這邊的水腐蝕的力量很強,即使是金屬放在水裡面,腐蝕生鏽了。西方世界的水不一樣,它潤澤。潤澤是什麼?好像油漆一樣,水裡頭浸的時候,顏色更美、更好看,不會腐蝕的。這種功能我們這個地方的水是決定沒有的,它那邊的水有這個好處。第六,「安和」,那邊的水沒有急暴,好像洶濤大浪,沒有,水平如鏡,沒有風浪的。第七,「除饑渴,異生冷」。我們這邊的水可以除渴,不能除飢,西方世界的水大概是充滿了養分,營養價值非常高,所以水不但可以止渴,也可以充飢。第八,「長養諸根」,諸根是指我們身體六根,它能夠長養諸根。我們這個地方的水不行,人在水裡頭泡久了的話就生病了,它那個地方不但不會生病,反而使你更能夠健康、更能夠長壽。「異損壞諸根」,我們這邊水是會損壞諸根的,「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這個水給我們帶來疾病,甚至於能淹死人。這是說明八功德水,跟我們這個世界不相同。《十六觀經》裡面有說明,西方世界的水可以循樹上下,在樹間樹枝上流動,那就非常的美觀,能夠繞著樹枝,繞著樹梢流動,這是看出它的輕軟。

不但水有這么多的好處,而且能說法。水流的有音聲,這個音聲宣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苦空、無常、無我是說的小乘法,諸波羅蜜是說的大乘佛法。究竟說哪些法?你想聽什麼法,他就給你說什麼法。水本來是無情之物,阿彌陀佛以他的智慧、德能,把它變成說法的工具,用它來滿足大眾聞法的需求,這實在不可思議。由此可知,這個世界資源不但豐富,它的美好實在不可思議。

我們時間還有三分鐘,底下這段文很長,我想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十九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19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面倒數第二行,繼續看要解:

「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污泥。」這都很好懂,就是那邊的寶池德水,八功德水,跟我們這個世界不一樣,不相同。「階道四寶,異磚石」,這是講七寶池四周的道路,它是四寶造成的,跟我們這邊不同,我們這邊是磚石。「陛級名階,坦途曰道,重屋為樓」,階就是階梯,樓是兩層的,兩層的叫樓。「岑樓名閣」,閣不一定是兩層的,他這個房子,閣是特別高,尖尖的、高起來的我們叫閣。閣也有兩層、三層的,也有就是一層的,樓一定是兩層以上,樓跟閣的差別在此地。閣就有點像寶塔的形狀一樣,它的屋頂是尖的,平常樓屋頂是平的,它不是尖的,凡是尖的屋頂我們都叫它做閣,一層、兩層都叫它做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這是跟我們這邊不一樣,人家那邊七寶是建築材料,不是個裝飾品,就像我們這邊現在鋼筋水泥這些東西建築材料一樣。丹青是彩畫,過去梁棟都加上彩繪。

「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是居住的所在,也是講經說法的場所。「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這個幾句話很重要,也是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心裏面所期望的。十方世界的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是蓮花化生,這個蓮花在哪裡?就在七寶池中。所謂是「花開見佛悟無生」,花開見佛那個時候的境界就是前面所說的是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都是法身大士,見到佛的報身,阿彌陀佛的報身。花沒有開,能不能見佛?花沒有開也能見,是見佛的應化身,經上告訴我們,應化跟報身、法身這個三身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自己確實有實報土的享受,有這個受用,自己實實在在沒有修到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實報土的境界,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並不是你自己真正到達這個境界。花開見佛是自己修行功夫真正達到這個境界了,這是西方淨土實報莊嚴土,這是入真實報土裡面的法會。花沒有開入這個報土,西方淨土前面講過,是四土圓融的,也入真實報土,但是那是佛力加持的,不是自己能力,沒有佛力加持是決定不可能的。這是跟他方世界不相同的地方,也是西方世界特別殊勝之處。

這部經上常說的七寶,許多《彌陀經》的註解都講得很詳細,可以參考。我們這個地方時間不長,所以多作重點的報告,這些名詞術語我們都簡單帶過去,沒有詳細說明,免得占著時間,這是請諸位原諒的。再看下面這段文。

「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里,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首先講「華輪」,華是蓮花,經上講大如車輪,華輪就是蓮花大如車輪。下面說「輪王金輪大四十里」,這是說我們這個世界有這個統治者,像過去一個國家,統治這個國家有個國王,有個帝王。如果有統治整個地球的,中國的歷史、外國的歷史,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發現一個,就是統治全世界的,還沒有,還沒有發現一個。佛跟我們說,如果有統治全世界的這個王出現,這個人就叫做輪王。這個輪王不是金輪王,叫鐵輪王。輪王有四種,有金輪王、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鐵輪王統治我們今天講的全世界,這一個星球。如果統治兩、三個星球的,這個就是銅輪王。

佛講這個宇宙,我們這一個日月所照的,講四大部洲,講這個單位世界,一個日月所照的,這是經上常講的四天下。統治四天下,也就是統治這一個單位的世界,在佛法裡面講一個單位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日月繞須彌山轉。這個在我們從前都認為是一個太陽系,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實際上經上講的不是以太陽為中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太陽是繞著須彌山轉的。因此黃念祖老居士他有一個說法,這個說法從前人沒有說過的,說得也很有道理。他說太陽確實是繞銀河系轉的,銀河系當中我們今天天文學家叫它做黑洞,他說那個黑洞可能就是經上講的須彌山,所以須彌山不在地球上。假如這樣說法,那一個單位世界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這個範圍太大了。統治整個銀河系的王叫金輪王,管理四分之三這個星系的,這個才叫做銀輪王,管理銀河系一半的這叫銅輪王,四分之一的叫鐵輪王。換句話說,他管理的不只我們這個地球,這是一個大的主宰。

這些王在不在?實在講,縱然存在我們也沒見到,也見不到。像我們這個邊緣地方的星球,可能他一生還沒有來過一次,這個很正常。譬如說國王、總統,他統治這個國家,哪個小村莊、哪個小城市,他一生也沒去過,這種情形很多的,但是確實在他統轄之內。佛給我們講,輪王,為什麼稱他作輪王?他有個寶物,這個寶物叫輪寶,形狀像車輪一樣。這個輪寶是兩種用途,一個是交通,就是交通工具,它飛行的速度非常快。經上講,金輪王的輪寶,他這個交通工具,他在一晝夜之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二十四小時,他乘這個交通工具就能巡邏這個銀河系。乘這個工具他就能夠繞銀河系一周,到處看看巡邏一下。由此可知,這個飛行工具的速度非常之大,我們今天這個世界上飛行工具確實比不上。這些年來,常常聽說發現有飛碟,可能就是輪王乘坐這個到我們這兒巡視一番,也未可知。確實,他這個大的有四十里,這是講它的直徑,有這么大的面積。我們今天所謂太空船,這么大的太空船我們現在科學家恐怕還造不出來,四十里直徑這么大的太空船,它的飛行速度那么高,在銀河系裡面活動,這是輪王所乘的。

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這個蓮花作用就像輪王的輪寶一樣。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交通工具人人都有,每個人都有一朵蓮花,他活動的空間比輪王的輪寶要殊勝太多了。像輪王,我們講金輪王,就是以黃念祖老居士所說的話,他的活動範圍在這個銀河系。銀河系之外他就沒有能力了,他也就達不到,只能局限在這個範圍。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的,他這個蓮花最小的也有一由旬。西方世界是大乘圓頓法門,所說的由旬決定不是普通的由旬。「由旬」是印度話,這是我們中國翻的,它有大、中、小三等,大由旬合我們中國是八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四十里是小由旬。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一由旬也說的是八十里,比他這個大得太多了。何況《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西方世界的人,每個人蓮花大小不一樣。身體的顏色一樣,皮膚也一樣,相貌也一樣,享受也一樣,蓮花大小不一樣。這是什麼原因?因為蓮花大小是你自己修的。你的身體、容貌、生活上受用,那是佛的本願加持,是一樣的,蓮花大小是你念佛功夫之淺深變現出來的。

所以蕅益大師說得很好,前面講過,得生與否,就是你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全看你有沒有真信、切願;生到那邊品位高下,完全看你念佛功夫的淺深,蓮花跟品位有關係。我們知道這個事實真相,經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人那個蓮花之大,有百由旬的、有千由旬的;換句話說,比我們地球還大,大的甚至於比我們太陽系還大,那人家修得好。所以這個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你在這個世間以你的精神、精力,無論經營什麼事情,到臨走的時候什麼都帶不去,一場空。唯有勤於念佛,念佛功夫深,咱們這個蓮花愈念愈大,愈念光色愈好,這是真的,沒有比這個更真實了。你真能相信,那你有福了,你不相信,那是福德少,你真相信,就是多福德。這些理跟事真正明白了,我們有生之年,念佛是自己真正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更重要、沒有比這個事情更真實了,其他統統是假的。說四十里,這是舉最小的,由旬當中小由旬。「若據觀經」,這是《觀無量壽經》上所說的,《觀無量壽經》、《寶積經》跟《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它這裡特別提出來無量壽會,這就是《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如來會」。這些經文夏蓮居老居士都寫在會集本當中,我們今天都看到了。「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就是自己念佛功夫淺深不等,不等是這個意思,是淺深不等。下面略說四色。

「青色名優缽羅」,優缽羅是梵語音譯的,翻成中國是青色,「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蓮胞就是蓮花,人生在蓮花當中,西方世界的人身都放光,所以蓮花也有光。這個光實在講,也是有無量色,不只這四種顏色,這個諸位要知道,說四也是略說而已。這個後面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這句說得很好。「微妙香潔,略嘆蓮華四德。」這個蓮花之好說不盡,都是略舉幾端而已,所以也說為四個字「微妙香潔」。「質而非形曰微。」什麼叫做質而非形?質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質料,蓮花也是眾寶所成,所以它的體質是真的,是有。它的形狀大小不一定,所以非形是非定形,大小不相同,大小是隨著個人念力變現的,不是一定大小之形。西方世界一切的受用無不是隨心所欲,它才叫做圓滿,才稱之為極樂。要統統都一樣,有人喜歡,還有人不喜歡。有人喜歡住大房子,有人喜歡住小房子。喜歡住大房子的人,給他住小房子他不喜歡;喜歡住小房子,給他住大房子,他住得也難過,那就不叫做極樂了。所以極樂,他是樣樣都滿自己的心愿,這個才叫真正的圓滿,沒有一絲毫的缺陷。所以種種享受無不是稱心滿意的,稱心如意。這就是微的意思,質而非形。

「無礙曰妙」,這是自在無礙,不可思議。雖然是有形,有形也能夠通過有形的物質,不相妨礙。像我們這個人身,這個地方有一道牆,我們就過不去了。他雖然是蓮花身,他通行無礙,沒有障礙,這個叫妙,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事事無礙。我們今天所能夠理解的,我們常識當中,事跟事決定是有障礙的。說事跟理沒有障礙,我們還勉強可以點頭,還能同意,事跟事怎么會沒有障礙?但是天人以上的境界,事與事就沒有障礙了。何況這是大菩薩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莊嚴,確實是事事無礙。同時這經上告訴我們,十方世界的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聽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知道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能信、我們肯發願,西方世界七寶池中就生了一朵蓮蕊,蓮花花苞沒開的,我們叫它蓮花。蓮花上奇怪的還有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自自然然的有名字在上面,不會錯的。

我們在這邊念佛,愈念這個蓮花愈大,不念?不念它就小了。如果我們改變主意,不想學這個法門,想去參禪或者去念咒,這個花就慢慢枯了,就消失掉了,這很妙!在西方世界所有一切的景觀都是不生不滅的,唯獨蓮花有生滅。眾生有這個念頭,蓮花就生;轉變念頭,就是不想往生西方世界,這個蓮花就滅了。所以西方世界能看到生滅,就是七寶池中的蓮花。這個生滅的現象很頻繁,什麼時候都可以看見,因為十方世界人想往生的人很多,退心的人也很多。所以這個蓮花生滅狀況,在七寶池中就能看得很清楚,這一點也不奇怪,這是感應道交。這個花的大小,也就是從大小看出他的品位高低,這都是妙的意思,就是無礙的意思。

「非形則非塵,故潔也。」這個裡面微、妙,香沒有,香漏掉了。微、妙、香、潔,應該是有四個字的。西方世界我們在大經里看到的,《無量壽經》看到的,他那個地方的眾寶不但色美,光彩妙,而且眾寶都有香氣,所以西方世界也叫做「香光莊嚴」。他那個地方確實有奇妙之香充滿了世界,充滿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地方有香,一切寶物都有香,蓮花當然不例外。後面,「非形則非塵」,蓮花沒有一定的大小形狀,換句話說,它絕對不是色塵,跟我們這個世間不一樣。我們世間的蓮花天天長大,它不會縮小,它不會變沒有了,為什麼?它確實是有色質的。西方世界則不然,統統是化生出來的,變化而有的,它不是色塵,因此它沒有污染。沒有污染,這就是潔淨,真正的潔淨。由此可知,寶池裡面的蓮花確實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在七寶池裡觀這個蓮花,大乘經上這兩句話會體會得非常的深刻,觀察也十分的明了。是心現識變的,所以它不是色塵。「蓮胞如此,生身可知。」這個蓮花已經這樣的殊勝圓滿,這是生處,裡面的人,這個人身體色相那就可想而知了。為什麼?人的身體色相一定比蓮花更要殊勝。下面經文: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總結前面所說的。這個句子、文字我們在《彌陀經》見過很多次,文字都一樣,可是意思不相同。這段是總結「寶池德水」。我們看註解。「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上是講上面,這是把依報的環境,西方極樂世界環境為我們說出來了。住處、生處,大環境跟小環境,蓮花是生處,是小環境,世界是大環境,這都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這幾句話我們要細心體會,牢記在心頭。十方諸佛從理上說,智慧、德能、才藝都是平等的,度脫一切眾生的本願也是相同的。可是每個人接引眾生的方法不一樣,這個我們也能夠想像得到。譬如兩個人,兩個都是博士,兩個都是非常聰明多才多藝,他們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手段、方式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佛法非常重視這個「緣」字,緣不一樣。阿彌陀佛跟十方世界的眾生特別有緣,緣跟願有關係。譬如說我們現在修行,現在修行是沒有成佛,我們發的是什麼願?雖然四弘誓願照念,天天念,「眾生無邊誓願度」。實際上我們的心愿,「我能度我們這一個小城」,或者在美國講,「我們度這一個加州」,願就這樣大。再大,我們度這個國家、度這個地球,發這種願就很少了。你成了佛之後,願再往上擴展,往四周擴展,還是有限。什麼地方是界限?大千世界,因為你是有充分的能力了。

所以,一尊佛是一個世界的教主,換句話說,一尊佛的教區就是一個大千世界,這是在因地的時候發的願不大。像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教區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佛在經上也給我們說過,有些佛他教兩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三、四、五個,甚至有十幾個三千大千世界的,那就比較少了。唯獨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發的願真正是大,是沒有界限的,真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他度化的對象。所以阿彌陀佛的教區,包括了我們大千世界在內。我們不能包括他,他包括我們,無所不包。這是因地裡面發的願不相同,他的慈悲、願力不可思議,我們在《無量壽經》里看到了。他建立極樂世界那個手法,我們今天講的手段,也跟一切諸佛不相同。一切諸佛在十方世界,哪個世界眾生跟他有緣,他就到那個地方去作佛;換句話說,那個世界原來就有的,他去作佛,去教化眾生,必須要遷就那個世界眾生的一些事實。這事實是什麼?業力。

阿彌陀佛他很聰明,他去建立一個新的世界,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他老人家創建的,不是原有的,這個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過,不是原有的,是他創建的。創建的就好辦了,一切事情可以依照自己願望去做,原有的就沒有辦法,縱然有願望也要遷就事實,什麼事實?六道、十法界。所以任何一尊佛,無論在哪個國土示現成佛,都必須遷就這個事實,他不是創辦的,這個就比較上難了。阿彌陀佛他很聰明,其他的諸佛成佛沒想到,阿彌陀佛他想出這么一個辦法。因此,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都限著條件在那裡,你不符合這個條件你就去不了。這個條件是什麼?條件就是一心念佛,換句話說,是念佛三昧,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全是念佛三昧。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惡業生的,也沒有善業生的,有惡業,就有三惡道,有善業,就有三善道。它善惡業都沒有,它叫淨業,這個就奇怪了,叫淨業,「心淨則土淨」。

諸位同修真正要想在這一生往生,要記住,非常重要。用什麼方法達到心淨?就是用「信願持名」。我們有真信,我們有真正的願望想去,一心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來淨心,使我們的心達到清淨。清淨心裏面一個妄念沒有,有一個妄念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所以念佛堂常常提醒我們,要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你真能放下,心就清淨了。所以念佛是一個手段,真正功夫就是在放下。功夫的淺深就是說你放下多少,你放得少,功夫就淺,你放得多,功夫就深。不在念佛數目多少,你一天念十萬,他一天念五萬,不在乎這個,是在乎你真正能放下多少。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講得很清楚,功夫的淺深,就是你清淨心的純度,這是蓮花大小、品位高下的真正原因,就在這個地方。所以一定要放下,這個世界假的,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要牽掛?能把這些執著、牽掛、妄想統統舍掉,你西方世界蓮花忽然就大了,長的速度太快了,也不可思議。所以真的要放下,要看破。

阿彌陀佛的願實在是不可思議!我們看大乘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了不少的諸佛菩薩,他們在因地裡面都發願,但是從來沒有像阿彌陀佛那么大的願、那么深的願、那么周詳的願望,這實在是值得人佩服。不但人佩服,連一切諸佛如來都佩服,所以一切諸佛都讚嘆阿彌陀佛。所以這個世界是他的願力,是他修行的成果、是積功累德的成果。行,大願大行,行是修行,真正積功累德的成果。這個成果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為什麼?稱性功德之所成就,一一稱性,沒有一物不稱性,沒有一事不稱性,都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他方世界,像我們這個世界,事事物物是不是稱性?給諸位說,在理上講稱性,事上講就不稱性。為什麼說理上稱性,事上不稱性?我們本性上有一層障礙,這個障礙就叫煩惱,有無明、有塵沙、有見思。事事物物確實是稱性的,但是透過這三種煩惱,它起了變化,就是變了質,與真性不一樣了。西方世界這個稱性功德有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守護,十方去往生的這些人,人人都能夠自愛、人人都能夠自度,所以這三種煩惱在那個地方不生。所以他那個世界稱性沒有變質。阿彌陀佛守護,同時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一切諸佛如來加持極樂世界,加持阿彌陀佛,加持每個念佛往生的人。所以在一切諸佛剎土裡面,唯獨這個地方永恆的保持了稱性功德,沒有一絲毫變質。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這個世界是穢土,現在我們這個社會很亂、風氣不好,貪贓枉法的很多,全世界哪一個國家、哪一個地區都有。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有記載,他說有人遇到鬼,問他鬼道裡面的情形,說鬼道裡頭貪贓枉法的也多。在從前總以為人間有冤枉,到鬼道裡頭可以告狀,鬼道裡頭也有貪污,這怎么辦?這就說明這個世界叫穢土。真正明白人,萬緣放下,還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好!這個世界任何一個人都有資格去,都有能力去,你為什麼不去?去的條件實在太簡單,只要你相信、肯去,一心念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行了。所以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這說到彌陀的大願大行,創建了這么一個美好修行的場所,提供給盡法界一切眾生,真正覺悟想修行成佛,阿彌陀佛提供我們這樣一個場所。

「故能遍嚴四種淨土」,前面說的,這四種淨土普遍莊嚴,而且是圓融無礙,「普攝十方三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彌陀願行廣大不可思議,所以他不是度化一個世界,不是度化十個世界、一百個世界,不是的,他是普度十方三世一切眾生。「凡」是說的六凡,「聖」是講的四聖,這是我們常講的十法界。六凡,我們曉得就是六道,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這是六凡。四聖是聲聞、緣覺、菩薩、佛,佛還要往生嗎?佛也要往生。天台家講四教,藏、通、別、圓,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還是要求生淨土,為什麼?他沒有圓,他的果證沒有圓滿。唯獨圓教的佛那就另當別論,別教以下,佛也要往生,才能夠證得圓教的佛果。這是十方三世,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阿彌陀佛接引度化的對象,他這個願實在不可思議!我們在因地裡面真的沒有聽說過,哪有發這樣大願的人!

願一定有行,如果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空的,這個願不能兌現。阿彌陀佛的願兌現了,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的,每一願如果不兌現他就不成佛。他在西方世界成佛到現在已經有十劫,十劫時間不算長,可以證明他每一願都兌現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現在在因地,我們發的願也要兌現。如何去兌現?我們要盡心盡力去做,換句話說,絕不能說空話,絕不能有虛願,無論願大小都要去做到。這個做,盡心盡力就是圓滿。真有智慧、有善巧、有方便,這才與佛相應個一分、兩分,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果說完全不相應,往生還是會有問題。再看底下一段:

「複次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這是尤其不可思議。經上說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一定要多善根、多福德。這個法門學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就像從前李老師說的,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也不過三、五個。什麼原因?仔細去觀察,還是善根、福德有問題,善根、福德不夠。我們念佛,不錯,是阿彌陀佛把他的大願大行變做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這個是大,你會不會變?怎么能把阿彌陀佛的福德變成我的?把阿彌陀佛的善根變成我的?你會不會變?不是人人都會變,不是每個念佛的人都會變。什麼樣念佛的人會變?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善根、福德成熟的人他會變;善根、福德沒有成熟的人,送給他,他也不會變。依舊是阿彌陀佛自己的大願大行,與我們毫不相關,這就不能往生了。

善根、福德成熟,這決不是偶然。《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看阿闍王子那一段就明白了。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不少!供養四百億佛。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介紹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他們這幫人才動個念頭,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動這么一念。沒有發願我要往生,沒有發這個願。由此可知,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諸佛如來,這個善根、福德還不夠,沒有能夠啟發他的真信切願。這法門難,真的是難信易行,法門雖然容易,大家不肯相信、不肯發願、不肯真修,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本身的善根、福德有,沒成熟,原因在此地。

由此可知,這個真正相信、真正願意去的、真肯念佛的,往往鄉下老太婆、老阿公不認識字的,他聽了這法門,真念,念個兩、三年,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沒有病苦。那是什麼?那是人家無始劫以來,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他的善根福德成熟了,所以一聽就喜歡、就相信、就發願往生。這個證明他無量劫來善根、福德成熟了。這樣的人,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以「一念相應」,這一念什麼相應?與阿彌陀佛的大願大行相應。換句話說,就是把阿彌陀佛大願變成自己的多善根了。自己善根已經成熟了,阿彌陀佛善根又接收過來,這還得了!本來自己福德也成熟了,又把阿彌陀佛的福德加過來,那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往生。一切諸佛歡喜,阿彌陀佛哪有不來迎接之理?這樣去的。

所以我們自己想想,自己善根、福德有沒有成熟?成熟的相容易見到。真歡喜,真正生歡喜心,這個世界任何歡喜的事情沒有這個事情歡喜,這是你的善根、福德真成熟了。還有一樣比這個更歡喜的,你的善根、福德沒成熟。譬如說我們今天晚上在這裡講這部經,你們是發願來聽的,聽得非常歡喜。忽然有個人告訴你,今天不要去,到哪個地方去,一晚上可以賺一百萬美金。你一聽,很好,高興就去了,今天晚上經可以不要聽了。你的善根、福德沒成熟,為什麼?那比這個還歡喜,沒成熟。所以成熟的人不多。你才曉得這是我們第一樁大事,第一歡喜的事情,任何事情不能夠跟它替換的,這是善根、福德成熟之相。一天到晚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沒有其他的事情,沒有別的事情,這個是善根、福德成熟。這樣的人念佛,就能把阿彌陀佛的願,本願變成自己的增上善根。自己本來有善根,才能再加上;把阿彌陀佛的大行變成自己增上的福德,這種人會變。所以我們不要在此地看到,經上講的、蕅益大師講的沒錯,但是會不會變?那還是個問題。我在此地是補充說明,諸位要聽清楚了,曉得怎么個變法,這一變過來那就決定成功,不但成功,圓滿的成功。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這個還沒有往生,就是現在在此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那個善根、福德是無量無邊。「而皆是已成」,因為阿彌陀佛的願行是已經成就的了,不是現在修的。「非今」,今就是現在修的,不是現在修的,現在修哪來得及?來不及!「非當」,當是將來的,不是將來的。不是將來修的,不是現在修的,是已經成就,已經圓滿的成就,是這么一回事情。所以這個意思非常好。再看下面這一段,末後這一段。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是就生佛圓融不二來說明。大乘佛法雖然分的宗派法門很多,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外性相兩門,性相兩門全部都包括了。性宗偏重在理上,相宗偏重在現相上,但是性跟相是一樁事情,性是體,相是用;性是理,相是事。所以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種種莊嚴,這就是前面所講的大願大行,稱性不思議的莊嚴,這是從性上說的,是從理上說的。能為眾生作增上緣的本質,使眾生帶起自心種種莊嚴,這個講法完全是相宗的。什麼叫「本質」?什麼叫「帶起眾生自心的種種莊嚴」?我們舉個比喻,大家容易懂。像我們照相,咱們照相那個底片就是本質,印出的照片就是帶起的莊嚴,這個大家就比較好懂了。我們讀了三經一論,本來我們這個心裡確實沒有極樂世界。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想也想不到,作夢也夢不到,根本沒有。聽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我們聽說了,聽到這是阿彌陀佛真實的事,不是假的,世尊給我們說的都是真事,一點都不假。聽了之後,心裡就會有這個現相產生,這就是帶起眾生自心的種種莊嚴。特別是《十六觀經》,《十六觀經》教我們觀想,依照經文想,想西方極樂世界的樣子,相宗就是這個講法,叫我們觀想。「全佛即生」,「全」是圓滿沒有欠缺。是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依正莊嚴,前面講四土種種莊嚴,就是我們自己本人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莊嚴;「他」就是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自」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一體。

這個地方我們要略略介紹,緣有四種,我們用四種緣來說明增上本質、帶起自心。第一種叫「親因緣」,親因緣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我們的真心、本性跟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無二無別。自性具足無量功德、無量莊嚴,這也都是相同的。第二個叫次第緣,次第緣也叫做「無間緣」。這個不一樣,這個生跟佛不同。因為佛他沒有妄念,他的正念永遠不斷的,我們凡夫恰恰相反,我們是妄念不斷;人家是正念不斷,我們是妄念不斷。可是我們的妄念剎那剎那在變,人家的正念是永遠不變,不變的是正念,會變的是妄念。第三個「所緣緣」就更不相同。諸佛如來所緣的是常寂光,這是他們的境界,他們所緣的;我們所緣的千變萬化,所緣就是我們所想的,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因此,「增上緣」也就不一樣了,我們想佛,佛給我們做增上緣;我們想貪瞋痴慢,這個世間有些妖魔鬼怪來給我們做增上緣。孔子在《易經》里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群跟類就是增上緣,幫助你,你有貪心,幫助你貪心增長;你有瞋恚心,幫助你瞋恚心增長,這是增上緣。

緣,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佛說法用歸納的方法,把無量的因緣歸納成四大類。這個四大類只有第一個親因緣是真因,其他的統統是助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把這一段再詳細跟諸位同修介紹。

(第二十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0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二面倒數第五行,我們從末後一句看起:

「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上次我們念到這個地方。佛法,總而言之,雖然說得很多,經論、法門、宗派很多,其實歸納起來不外乎性、相二宗,也就是我們常講的空有二宗,這就把整個佛法都包括了。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所說的,是以阿彌陀佛種種莊嚴,前面給我們說過,這都是阿彌陀佛稱性功德之所成就。這個說法就是屬於性宗的,屬於空宗的。這個「作增上本質,帶起眾生自心種種莊嚴」,這是屬於相宗的講法。緣有四種,我們常講四緣生法,就是這四種。「親因緣」就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含藏著的種子,這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十法界講依正莊嚴、一切萬法,都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說唯心所現。它為什麼能現?就是真如本性裡頭本來就有,它現出這個境界出來,這是親因。但是單單有親因,如果沒有後面這三個緣,不會結果。佛家常說因果,這是略稱,其實它是因、緣、果,因要沒有緣,決定不會結果。所以這個關係,緣太重要了,佛家常講「緣生」,一切法統統是緣生;它不說是因生,它說緣生,因為因沒有緣不會生的。這是這么一個關係,因加上緣才有果。因就是親因緣,緣就包括當中「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這三個都是屬於緣,這三種緣缺一個都不行,缺一個都不會結果。

現在我們就講到淨土的往生,西方世界種種莊嚴。種種莊嚴,阿彌陀佛變現的這個淨土對我們來說是增上緣,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增上緣。由於這個增上緣,把我們前面的親因、所緣、無間緣引發出來了,這是我們心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增上緣是外面的,是由它來引發,使我們自性性德的莊嚴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完全是一樣的。所以西方世界的莊嚴,是佛跟一切往生去的人可以說是共同的成就。當然這個裡面最主要的是阿彌陀佛,他帶頭,他領導大家將性德完全流露出來。

「增上本質」,這個本質跟後面相宗講的「影像」是一個對比。阿彌陀佛做一個典型、做一個榜樣,這是本質。我們一切凡夫去往生的,依照他這個樣子,譬如我們簡單的來說,《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這是增上本質,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我們熟讀四十八願,深入四十八願,深入是了解它,然後依照阿彌陀佛的願,我們自己也發起來。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是本質,我們自己真正從內心發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模一樣,那就叫帶起眾生自心的願力,把我們自己心性裡面的大願帶出來,引導出來了,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個叫做影像,跟本質兩個對比,稱之為影像。種種莊嚴就是前面所說的依正莊嚴。

「全佛即生,全他即自」,這個意思是廣大無邊,沒有止境的。譬如說我們講全性即相,全事即理,都是這一個意思。這個意思很深很廣,它的確是事實。如果我們真的能夠體會,契入這個境界,那你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佛法裡面常講迷悟,迷的是什麼?迷的就不知道「全佛即生,全自即他,全事即理」,就是迷的這個;悟也就悟的這個。悟了就叫做佛菩薩,迷了就叫凡夫;悟了就一真法界,迷了就有十法界。十法界,迷得愈深,這個法界裡就愈低,迷得愈淺他就往上提升,迷得最深的是地獄,地獄是全迷。所以,十法界是這么變現出來的,不是有意變現的,是迷悟淺深差別不同而變現出來的這么一個境界。所以這個地方關係很重要。

所謂「全佛」,這是講佛的本質,佛所變現出來的西方極樂世界依報、正報種種莊嚴,就是眾生的帶質境。講眾生每個去往生的人,他的性德沒有流露出來,見到阿彌陀佛這個境界,自自然然就帶出來了。西方世界如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又何嘗不是,我們現前這也是的。我們的本質,增上本質不善。他是阿彌陀佛來做增上本質,那是最殊勝不過的,我們今天是大眾的業力,眾生的業力做我們現在的增上本質。今天大眾他們的想法、看法、做法都不是善業,我們是一個很善的人、很純良的人,在這個環境裡頭待久了,自自然然就染了許多的惡習氣,於是我們自己的惡習氣也現前。怎么現前的?環境把它帶出來的。所以,理是相同的,從一真法界到十法界沒有第二個理,理是一個。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是圓滿的自性,是以這種性德作我們的本質。因此我們到那裡去,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也會薰染變成了性德。這是這個世界跟其他世界不相同,完全不一樣的,是最可貴也是最真實,最值得一切眾生嚮往的就在此地。「他」,這個他是指阿彌陀佛,就是自性彌陀,所以「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就是果,因緣果,這就是果。「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蕅益大師用的文字雖然不多,實實在在講西方淨土,無論是事、是理、是性、是相都給我們說得很透徹,這是非常難得的一部好書。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底下這是講西方世界我們居住緣境的環境,也是離苦得樂的另一個意思。前面我們曾經提過天時、地利、人和,這段是天時之樂,也就是無求不得苦,西方世界一切都是隨心所欲。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這一段是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空中常有『天樂』。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喜歡音樂,愛好音樂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有這個嗜好,都喜歡音樂。西方有天樂,所謂天樂,絕對不是人去演奏的,空中自然有這個樂音。而且這個音樂,你喜歡哪一種音樂,聽到就是演奏這種音樂,是隨各人心你所聽到的不相同。這是空中之樂。『黃金為地』,這個地方講的地,實在是講道路、地面。因為西方極樂世界的大地是琉璃的,就像我們這個世界的翡翠一樣,綠色的玉,透明的。道路是用黃金鋪的,所以黃金為地。『晝夜六時』,西方世界實在講沒有晝夜,晝夜六時是釋迦牟尼佛遷就我們這個世界眾生的觀念。晝夜六時它的意思就是不間斷的,沒有間斷的。『雨天曼陀羅華』,天花,空中有天花紛紛落向地面。「曼陀羅」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適意,很合自己的意思;換句話說,你喜歡看什麼花,落下來的花就變成什麼樣子,喜歡聽什麼音樂,聽的樂音就是沒有一樣不如意。各人聽的不相同,各人見的也不相同,這個世界才叫做圓滿,才真正的叫極樂。這是說空中之樂,有天花、有天樂。

『其土眾生』,底下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生活狀況。這是說明他的神通廣大,能夠事奉許多諸佛如來,這是樂事。『常以清旦』,清旦是比喻,像我們這個世界,因為我們有晝夜,有晝夜就有早晨,早晨起來之後去拜佛,這是很好的時候。『各以衣裓』,「衣裓」是盛花的工具,像我們這個世間用花籃,類似這個,盛花的,這叫衣裓。『盛眾妙華』,這些妙花也是隨自己意念變現出來的,拿這個花『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就算是一尊佛,一個大千世界,像我們一般人常說的一個銀河系,這假設的,一個銀河系。他早晨出去轉一圈,這有多大的範圍?十萬億個銀河系,轉了一圈。其實「十萬億」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說。為什麼十萬億是方便說?因為西方世界距離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之後,你每天都可以回來看看。我們這個世間人情很重,捨不得這個家鄉,捨不得,你每天都可以回來,意思是這個。其實不只十萬億,無量無邊諸佛國土。那你繞一圈去供養,時間很短,這是說明他神通能力的廣大。

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曉得,假如要是輪流一尊佛一尊佛那裡去拜訪,這時間決定不夠用的,決定不可能。他有能力在同一個時間,這十萬億佛國土諸佛面前都有他的身,他能夠分身,這個意思才是正確的。不是像我們一個一個去拜訪,他同時去拜訪,同時供佛,聽佛講經說法。回來的時候,無量的分身又合成一身,回來了,這是他真正的能力。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也都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不但是我們羨慕,這些阿羅漢、辟支佛、菩薩都羨慕。菩薩雖然有這個能力,沒有這么大。他這個能力太大了,簡直是不可思議!

『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是說他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像我們講一餐飯的時間,也不過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他就回來了。他已經出去一趟,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他都供養了,都去拜訪了。諸位想想,智慧怎么會不開?福德怎么會不大?供佛的福德最大。每天都去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福德大,叫福德多,經上講的福德多!每天聽一切諸佛如來說法,善根多。善根、福德在西方極樂世界增長的速度也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那邊成佛容易,道理也在此地。我們讀經,在經典裡面,往往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聽眾當中有聽了一半,甚至於不到一半,他就開悟、就證果了,聽一尊佛說法。同時聽一切諸佛說法,哪有不大徹大悟的道理!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勸我們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道理,沒錯。生到其他諸佛國土,說實在話只能聽一尊佛說法,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時時刻刻聽一切諸佛說法。這個不能比!

『還到本國,飯食經行』。早晨出去,回來正好吃早飯的時候,吃完早飯乾什麼?經行,經行就是我們講散步。你看這個日子多舒服,多逍遙自在!西方極樂世界那邊的生活狀況,諸位在三經裡面都能夠看到。他們的生活,讀經、講經、聽經、研究、討論,到他方去供養佛,參加諸佛的法會,哪個地方與自己有緣的眾生有苦難,現身去幫助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是這樣的。所以往生到極樂世界,活動的範圍太大了,普通的菩薩活動的範圍都不大,都是在一個佛世界,在這個裡面活動。唯獨西方世界的眾生,他的活動範圍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盡虛空遍法界是他活動的範圍。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怎么能不去?不去那真是愚人!李老師以前說得很好,明了了、清楚了,再不想去,那個人要不是狂妄就是愚痴,非狂即愚;換句話說,那絕對不是正常人,正常人沒有一個不想去的。我們看註解。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這是說西方世界的五塵。我們這個世界,這五大類都是不清淨的,所以用個「塵」字來代表。「塵」有染污的意思,像我們這個桌子,這個桌子兩天不去擦它,上面就落的有灰塵,就染污了。佛跟我們說,色聲香味觸這五種東西,染污了我們的清淨心、染污了我們清淨的本性,所以叫它做塵。西方世界也有這五樣東西,雖有這五樣東西不染,所以叫「勝妙五塵」,勝是殊勝,妙是微妙。它殊勝微妙在哪裡?就是因為它不染。我們這個世界它染,它那個地方不染。「眾生五根對五塵可知」,我們五根接觸外面的境界,這五大類的境界。

「常作者,即六時也」,六時就是常作的意思,常就是不斷。「黃金為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鋪的道路,道路跟地一定有個界限,黃金是鋪路的。西方所有一切物質都是最為殊勝,佛所說的是就我們這個世間所有的來做一個比方。其實我們這個世界的金跟西方世界的金要一相比,簡直是不成比例,無論是質、是色、是光,都遠遠的比不上。從這個地方看到那個地方資源的豐富。「日分國中後,名晝三時,夜分國中後,名夜三時,故云晝夜六時』,這是解釋晝夜六時。晝夜六時有兩種說法,蕅益大師此地所講的是當時印度人對時間的分法。他們將白天分做三個時辰,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所以初、中、後;夜晚也分三個時辰,初夜、中夜、後夜。所以叫做晝夜六時。我們中國的時辰比印度要小,我們中國古時候將白天分為六個時辰,晚上也分做六個時辰,這個時辰是以子醜寅卯來標示的。現在我們用的時間單位,是用國際上統一的標準,這個標準將白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夜晚也分十二個時辰,所以一共是二十四個時辰,中國人稱它作小時。大概外國人沒有小時這個稱法。為什麼稱小時?它比我們中國的時辰小。我們中國一個時辰是它兩個時辰。印度的時比我們又大,印度一時是中國的兩時,是現在的四小時。所以,晝夜六時表的意思就是日夜不間斷,表這個意思。

「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這個是事實,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的時間,現在大家都曉得,地球繞著太陽轉,這是公轉。地球本身自己也轉,因為它自轉一半對太陽,一半背太陽,這樣才產生晝夜的現象。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日月星辰,沒有,他那個地方的人身上自然發光,所有一切物質都放光。那個世界叫光明世界,沒有夜晚,完全都是明亮的。還有什麼晝夜?還有什麼某年某月某日某個時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沒有。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年月日時,那邊人沒有這個觀念。不但沒有時間的觀念,空間觀念也沒有。我們在大經裡面曾經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居住的人也很多,街道也很整齊,馬路上沒有名稱,每一戶人家也沒有門牌號碼。也許我們覺得,這要找個人多不方便?西方極樂世界不用你去找,你心裡一動念就像電腦一樣,境界就現前,不必去找。完全像我們現在講的心電感應,決定沒有差錯,這是個非常奇妙的世界。佛在經上這種說法是且順此方假說分際,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這是用我們常識比喻做一個說明。就是他那邊六根對於六塵的享受,這個享受就是快樂,享受是沒有間斷的。底下注解裡頭有。

「曼陀羅,此雲適意」,就是能隨我們自己的喜愛,這個花變現的。「又雲白華」,也有翻譯翻成白華,白是本色,是這個意思。「衣裓,是盛華器」,就是盛花的器具。「眾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妙經是《妙法蓮華經》,《妙法蓮華經》雖然講的四種花,講天上雨花,它說四種,比我們這裡說得多,我們這裡只說了一種。其實這一種適意,適意就是多種,每個人喜歡不一樣,可見得它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花的種類也是無量無邊,哪裡是一種。《法華經》裡面講的四種,也是表法的意思,其實都是有無量的品種,隨著各人的喜歡愛好,這都是性德變現出來的。

「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這是我剛才跟諸位報告過,西方世界完全是以真佛真事為我們所緣的境界。不像我們在此地,我們這裡佛不在,畫個佛像放在此地,佛像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用這個做本質,帶起我們自心變現,變現這假相,不是真的。西方世界人完全是真佛,而且都是真實圓滿的報身,不是應化身,都是圓滿報身,以這個為本質。所以他一生成佛,成佛快速,沒有一絲毫障礙,原因就在此地。我們生到任何諸佛的世界,見佛都不容易,就是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是不是每個人每一天都有機會向佛請教一些問題?我們在經論上沒看到。由此可知,跟佛,親近佛的機會依然不多。不像西方世界的人,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那個機會常有,機會不間斷。這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這也是難信之法。所以供養他方佛,表示真因會趨佛果,趨向佛果,以佛境界做自己的修行因地,結果當然是成就圓滿的佛果。「果德無不遍」,這是圓教佛,果德才遍虛空法界。

「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這是特別說明,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只說供十萬億佛,而不再多說了,意思就在此地。因為西方世界距離我們這裡是十萬億佛國土,這個意思就是說,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還想家,釋迦牟尼佛對我們恩德很大,釋迦佛滅度了,將來彌勒菩薩在這個地方成佛,你要想見見他們,他們是個代表,除他們之外,我們還有許多家親眷屬,在這個世界還在搞六道輪迴,想不想去見見他們?想不想幫幫他們忙?這都不難,每天都可以回來,時時刻刻都可以回來。何況大經上告訴我們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得到佛的本願威神加持,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有這樣殊勝的能力。人在西方極樂世界,此地一切眾生他們生活的動態,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能看得到;他們在此地說話的聲音,你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個世界眾生起心動念,你完全知道。

這種能力,阿羅漢有、菩薩有,但是阿羅漢、菩薩要把他送到十萬億國土之外,他就沒有了,他的能力達不到這樣遠的距離。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宿命通只能夠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之外的,他就能力達不到了。五百世是多久?我們中國人講三十年是一世,三十個五百,這個數字不大,他能夠知道這個範圍這些事情。超過之後,超過了他就見不到了。天眼的能力,阿羅漢的能力能夠見一個小千世界,換句話說,中千世界他就看不到。你想想看,西方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的人,見思煩惱沒斷,他的天眼能夠看十萬億佛國土,其實他不止,這個地方講十萬億是我們這個距離;他的天耳能聽到十萬億之外的音聲;他心通能夠曉得十萬億以外的眾生起心動念,這個能力幾乎跟等覺菩薩差不多。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不是他自己修得的,而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

所以,世間人愚痴,真正是愚痴,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可憐得不得了!對於自己家親眷屬念念難忘,不曉得到極樂世界去,到極樂世界這問題才能真正解決。換句話說,跟一切家親眷屬你能夠永遠時時刻刻保持著聯繫。如果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一轉世就是陌路人了,縱然見面也不認識,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在六道裡頭,你想幫人的忙,不可能!自己救自己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幫助別人?要想幫助家親眷屬,唯一的好方法那就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不但這一生父母眷屬你統統照顧到,我們還有前生、還有過去生,生生世世的父母眷屬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都明了了。現在這些人在哪一方在哪一道,全都見到了、全都聽到了,這才是真正的愛心、真正的孝敬。所以,十萬億是這么個意思,就是你往來沒有一絲毫的困難。「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這個能力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其實這個力量決定超過十萬億,前面說過那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念之間,一彈指頃就到了,有這么大的能力。

底下的註解說,「食時,即清旦,故云即以」。這個都是就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情、習慣上來說的,意思是說立刻就可以到。「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六種神通裡面,有一種叫做神足通,神是神奇莫測,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不是我們能夠思惟想像的,神奇莫測;足是圓滿的意思,他這種能力非常的圓滿,這是講變化自在。《西遊記》小說裡面講的孫悟空七十二變,那就是屬於神足通。他那個神足通很小,因為只有七十二變,七十三他就沒有了,所以這是很小的。這個他的變化是無量無邊。

「不離彼土,常遍十方。」實在講,這些人在阿彌陀佛講堂之中,他們都在座,沒離開,阿彌陀佛講經他們都很注意在聽。十方諸佛那個地方,分身去了。確實不離彼土,不要以為他真的離開極樂世界,到外面去遊歷,他不需要離開,分身去了。像《梵網經》裡面,釋迦牟尼佛自說,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西方極樂世界衆生,每個人都有這個能力,以無量的化身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去,供佛、聞法、普度眾生。這個神足才叫真正足,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這是不可思議偉大的一個能力。「不假逾時回還也」,他分身到十方諸佛剎土,留多少時間,一切都隨緣。這個地方我們講隨緣,不能講隨意,隨意是什麼?你還有念頭,有念頭是凡夫,不是聖人。到西方世界都無心,就是無妄想心,無有分別、執著。到十方世界的時間的長短隨緣,真正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示現的時間長短隨緣的,隨眾生的緣,而不是隨自己,隨眾生的緣,這個才得大自在。這個地方講的「不假逾時回還」,是講他來往速度大,往還自在,真正意思是在此地。再看下面這段文。

「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剎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彌陀本願裡面,諸位這個四十八願都念過,四十八願裡面所說的,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生到極樂世界,都具足圓滿的六種神通。這一句說明了「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當然我們這個世界也包括在其中,沒有超出它的範圍。大師這幾句話顯示出彌陀如來的果報,跟《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無二無別。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華藏世界,介紹毗盧遮那如來,那個境界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段文顯示的事事無礙,這是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說「一聲,一塵,一剎那」,剎那是講時間,很短的時間。乃至於「跨步彈指」,跨步是我們抬腿走路,這一步下去,彈指是伸手。這個都是講日常生活當中的一些小動作,時時刻刻自自然然都具備的、都有的,一舉步、一彈指。可是我們不曉得,這就是全體法界,我們哪裡會知道!

在我們境界當中,我們一舉一動,不但一舉一動,起心動念都有障礙,事事有礙,不是事事無礙。彌陀國土裡頭是事事無礙,跟我們這裡確實不一樣,因為他隨拈一法都是法界全體。這個非常難懂,非常的深奧。因為隨拈一法就是全體法界,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不斷的給他說法,這才有可能,否則的話怎么可能?像我們講樣樣都有障礙,他是完全沒有障礙。像大經裡面所說的,一毛端上轉大法輪,這個意思就是說,佛跟無量無邊的菩薩大眾在那裡講經說法,在什麼地方?在汗毛端上。我們汗毛沒有放大,佛菩薩的道場沒有縮小,確實是這個,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我們觀念當中,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有大小。他那裡大小沒有了,沒有了才能夠圓融;有,就不行了,有就有障礙,沒有就沒有障礙。《華嚴》上為我們闡明這個事實的真相,它實在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圓融,自在無礙。所以,它能夠與十方三寶貫徹無礙。

「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這段話說得非常之好。娑婆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濁重,濁就是污染,污染非常的嚴重。這個意思現代人聽了之後會有很深的體會,因為科學家已經為我們提出了警告。如果再不注重環境保護,繼續不斷的污染,五十年之後,地球上的環境就不適合人類的生存了。五十年的時間不長,很短的時間,這個警告是相當嚴重的警告。所以今天世界上每個國家、地區,都在政府裡面設立環保的機構,這是從前沒聽說過的,現在都有這個機構。能不能收到效果?我看是非常困難。原因在什麼地方?說個實在的話,原因在大家不學佛,這是真正的原因。佛法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環境的污染是依報,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人心。佛這句話提醒了我們,我們冷靜的想想,我們心理的污染比環境污染還要嚴重。心理的污染是什麼?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再引發了錯誤的行為污染了環境。現代的術語所謂是地球上的生態平衡被人為破壞了,這就是污染的結果。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必須要從淨化人心做起,我們的思想、見解清淨了,做法、說法清淨了,外面大自然的環境自然也會清淨。這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實在說是非常嚴重的一個課題,我們不能不知道。佛法當中,特別是淨宗,淨宗提倡一心不亂,「心淨則土淨」。不但我們心淨將來能生西方淨土,心淨,我們現在這個娑婆國土也能夠淨化。所以不僅是將來的利益,現前的利益就不可思議。

「惡障」,惡是造惡,這就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十惡業。身造作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這個世界,造十惡業的人越來越多。古時候造這個惡業還有一點慚愧心,還有一點悔過的念頭,現在沒有了,認為造這個十惡是非常正常的現象,這怎么得了!這個十惡就是我們身心的污染,身心是正報,正報嚴重的污染了,依報自然濁惡,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這個世界與西方極樂世界本來沒有障礙的,本來也是圓融的,也是融通無礙的。因為我們造惡業,因為身心環境的污染,這樣跟西方極樂世界有了距離,當中產生障礙了。所以,這個障礙不是在極樂世界那一邊,是在我們這一邊,我們造成的障礙,「不隔而隔」。

這個現象在中國《高僧傳》、《居士傳》裡面有不少,我們可以得到見證。像我們淨土宗三祖法照禪師,五會念佛就是他那裡來的。他住在四川,有一天早晨,早粥,寺院叢林裡面早飯都是稀飯,吃粥,稀飯很稀,都是用缽。他有一天早齋的時候,供養咒念完之後就要吃飯了,眼睛往缽裡面一看,缽裡頭現出一個境界出來,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早齋完了之後,他就把看到這個境界跟他的同參道友說,他的同參告訴他,他說你講的這個境界好像是五台山,你不妨到五台去看一看。他真的就發心去朝五台山。到五台之後,看到那個山水、道路就跟缽裡頭現的完全一樣。他也記得很清楚,所以也沒有迷路,就見到大聖竹林寺,見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升座在那裡講經說法,他說有一萬多人在聽,他去參加了這一會,歡喜得不得了!

聽完經之後,他走到文殊菩薩面前,向文殊菩薩請教,他說末法時期的眾生根性很劣,比不上從前人,修哪個法門比較妥當?文殊菩薩就告訴他,修念佛法門最好。法照禪師就問了,那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就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文殊菩薩自己念了幾聲給他聽,他學會了,那叫五會念佛。就是五會念佛這個念法,是文殊菩薩口頭傳給法照的。法照本來是參禪的。離開了五台山,他沿途做記號,準備下一次來的時候不至於迷失路,沿途做記號。走了沒有多遠,回頭一看,大聖竹林寺沒有了,一片荒山。才曉得菩薩的道場,不是真正有緣的人,就在那裡也見不到。所以他回去之後就不參禪了,專門提倡念佛。

可是現在有一個五會念佛的錄音帶,那個大概不是法照傳下來的。法照禪師是唐朝時候的人,這個音調早就失傳了。所以我們有五會念佛這個名詞,但五會念佛的聲調譜沒有,沒有傳下來。現在大家聽的這個錄音帶跟我也有一點緣分。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講《楞嚴經》,那次去的時間長,在香港住了四個月。我在中華佛教圖書館看到有五會念佛的簡譜,我看到很喜歡。這個本子很舊了,是民國二十一、二年的時候編出來的,也是從前一個法師懂得音樂,他編的。我把這個本子帶回台灣,怕它失傳,所以在台灣就印了好幾千本,這樣就流通開了。

我同屆有個戒兄,就是我們一起出家受戒的,他喜歡音樂,學過音樂的,法振法師,他年歲比我大,大個幾歲。他在中壢圓光佛學院在那個地方教書,就讓佛學院的學生用這個譜來練習,練了之後就錄成一個帶子。我聽了一聽是很歡喜,但是我想它不是法照傳的,什麼原因?這個聲調我們用來念佛,心不能定。法照傳的這個,念下來心一定會得定,那才能成就念佛三昧。他這個念得很好聽、很熱鬧,我覺得他這個去演奏、表演很好,像交響樂一樣,演奏表演很好,接引初機很好,但真正念佛人用這個還是有問題。所以這個譜子諸位可以聽,但是真正要念,一定要曉得,念到自己心清淨,念到自己能夠得定,那個聲調才真的有用。所以我用這個聲調不行,我聽台中念佛的音調心比較能清淨。法照禪師完全回歸到淨土,提倡念佛,成為淨土宗第三代的祖師,第二代是善導,他是第三代,法照禪師。

這個就是說明我們這裡凡聖同居土,文殊菩薩是聖人,我們是凡夫,跟我們「不隔而隔」,像西方淨土一樣。在《高僧傳》裡面,像法照禪師這樣的情形很多,在台灣流行的《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遇見迦諾迦尊者,那是阿羅漢,情形也是如此。所以這個世界確實有聖人,但是我們肉眼凡夫見不到,跟他有障礙,這個障礙就是煩惱習氣太重了,跟他「不隔而隔」。在「極樂則功德甚深」,他們的心清淨,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所以「與娑婆隔而不隔」,他跟我們沒有障礙,我們對他有障礙,他隨時可以現身,隨時可以幫助我們。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一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1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四面倒數第一行,最後一行第三個字看起:

「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這個地方是說明西方世界大眾生活的狀況。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我們這個世界,色界天以上就沒有飲食了。佛經裡面常講五蓋,蓋就是蓋覆我們自性,有五種,這五種就是財、色、名、食、睡。食是吃飯,睡眠,我們欲界天以下的,都不能夠避免。色界天這五種都沒有了。色界天以上的,就是初禪以上的,他們是禪悅為食,他不需要飲食,他也不要睡覺,他都在定中,所以吃飯、睡眠都沒有了。西方世界超過天人太多了,絕對不是色界十八層天,乃至於聲聞、緣覺都比不上,怎么會有吃飯?這是說我們帶業往生的凡夫,吃飯、睡覺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這一下斷不掉。實際上是斷了,習氣還在,這個習氣就是有時候會想到「怎么很久沒吃飯、沒睡覺了」,有這個念頭生起來。這個念頭一生,他這個境界就現前。可見得那個地方確實一切受用是隨念而生,念頭一起,境界就現前。想到吃的,吃的東西都擺在面前了,「不假安排」,而且擺在面前的飯菜都是自己最歡喜的,不需要安排,自然就現前了。

一現前之後,想到現在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飲食的必要,這個念頭一生,這些吃的東西都沒有了。缽是出家人用的,我們現在的解釋就是餐具,餐具也都沒有了,所以不需要去洗碟子、洗碗,沒有這些羅嗦事情,它那裡完全是變化的。這種事情我們現在科學家知道這個理論,但是沒有辦法實現,這就是現代科學發現的能與質可以互相轉變。核子彈就是根據這個理論發明的,是把物質變成了能量。如何把能量變成物質?如果這個發明了,那我們世界這些受用跟極樂世界就差不多了,可是我們現在不能隨心所欲的去做到。

這一切物質,像鍋碗瓢盆這些物質,不用了,不用把它化成能量,沒有了;要用,從能量又變現出來。這就是能與質的互相轉變,樣樣都是隨心所欲。這是舉出這一樣。所以衣食住行所套用的一切物品,都是從心念變化出來的。這是科學幫助了我們,使我們知道這是可能的一樁事情,但是究竟用什麼方法來控制,來轉變,現在我們的科學家還不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知道,人人都會,都會變。實在說,在佛法講這個理論是心能,真正能變的是心,就是精神的力量。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少數的人,可以用精神、用意志的力量來移動物質。像變魔術裡面有,像我們這個茶碗,可以從這邊移到那邊,完全用精神的力量把它轉移,這是我們曾經見過的,這是力量之小者。力量大的可以把它變為能量,變沒有了,可以用能量再變成我們需要用的器具,那個能就大了。所以無論從佛法、從科學,這個理是講得通的,事是非常有可能,在佛法裡頭完全肯定,這是能力上都可以做得到的。

日常生活是「經行金地」,這也舉出一種,經行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散步,在黃金所鋪的道路上散步。天華天樂,這是日常生活的時候都是在娛樂當中成就修持,斷煩惱、證菩提,那個地方不需要苦修,不要修苦行,都是在娛樂當中成就的。實在這個環境如果我們細細思惟,它是很有道理。佛法修持沒有別的,斷煩惱而已。我們的真心、本性,無量智慧德能透不出來,佛告訴我們,這是什麼原因?是煩惱、是妄想把它障礙住了。妄想跟煩惱就像很厚的雲層一樣,把太陽的光遮住了,現在只要把這個東西去掉就行了,只要除妄,不要求真。真是本有的,有什麼好求的!妄這一層去掉,真性就顯出來了。我們這邊因為生活需求得來不易,因此使外面環境也增長我們貪瞋痴的煩惱;換句話說,這個環境確實是妄想、煩惱的增上緣,這個地方不是個好的居住之所在。

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應念而生,變現出來的,諸位想想,在這個地方還有什麼貪心?沒有必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什麼它就現前,不需要了就完全沒有了。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每個人居住的環境都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不但沒有垃圾,儲藏室都沒有。諸位想想,需要不需要儲藏室?不需要。我想穿什麼衣服,衣服已經在身上了。又不要換,又不要去儲存,這個多自在!所以,貪瞋痴慢這些煩惱,在那個環境裡頭自然就沒有了,妄想也沒有了。這是西方世界為什麼說它一生圓滿成佛,想想它這個環境就知道了。無論是物質環境,無論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那個地方沒有一個有惡念的人,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所以無論是人事、物質都是最殊勝的好環境。「任運進修」,任運就是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的勉強。從這幾句話當中,我們能了解西方世界人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況。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是總結上面這一大段,說的是天樂、天華。已經明心見性,恢復性德本能的人,這些人我們就不論他了。帶業往生的,像我們這些人,念佛去往生的,我們煩惱、妄想沒有斷,到那個地方完全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使我們生活能跟諸佛菩薩完全一樣。更難能可貴的是能夠隨意分身變化,往來十方諸佛剎土,供佛、聞法、度生,這個能力跟法身大士無二無別,這是非常殊勝莊嚴的。就像《無量壽經》跟《觀經》當中所說的,那兩部經比這部《阿彌陀經》講得詳細。像經上所說的,佛的能力有多么大,凡是往生去的人德能幾乎與佛相同。佛手中常常能夠變現一切日常的用品,像經上舉出的衣服、飲食、幢幡,這舉幾個例子,寶蓋、天華、音樂,舉幾個例子,供佛,同時也利益一切眾生。這許多功德莊嚴是十方諸佛世界裡沒有的,唯獨西方有這些真實的事實。

【複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這是西方世界大眾生活裡頭最精彩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法莊嚴。所以從整體來看,西方世界非常像一座學校,裡面老師跟學生日常生活都是在學習。我們也知道,我們在一生當中最好的年華是在求學的時代,踏進社會之後那就苦難重重了。所以一生最好的光陰是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我們這個地方讀書讀得很辛苦,實在說,有幾個人一生當中讀自己喜歡讀的書?雖然是上學讀書,都是逼不得已。心不甘情不願,又不能不讀,還要應付考試,所以書念得很辛苦。西方極樂世界是好學校,是讀你喜歡讀的書,做你歡喜做的事,這就難了!在我們這個世間一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個個人都是這樣的,顯示出真的是殊勝莊嚴。

經上叫著『舍利弗』,前面跟諸位說過,這下面都是很重要的開示,叫著名字提醒他,實在就是提醒我們。在教學場合當中,老師是非常尊嚴的,總是我們在聽課,聽到老師,我們態度都要很恭敬。隨便一點,這就是失敬了,在威儀上有欠缺,不但自己覺得不好意思,大眾看起來也不好。阿彌陀佛知道眾生這些心理,所以他用很奇妙的方法,變現鳥來說法。鳥來說法,躺著聽也可以,坐著聽也可以,翹著腿聽也可以,逗著它玩耍聽也可以,這就自在了,沒有任何拘束,阿彌陀佛用這些方法。所以這些鳥,西方世界是菩薩的法界,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不但是菩薩,而且純一是普賢菩薩的法界,修普賢行決定圓成佛道,哪有眾鳥?鳥是畜生。所以這些鳥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後面經文上說得很清楚,是佛變化的。

種類非常之多,是應眾生心念、愛好自然變化而作的。這個地方略舉幾種,是我們這個世界,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看到這些所謂珍禽異鳥,非常的喜歡,所以略舉這幾種,像『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舍利」,底下注解上有說,有說是我們中國人叫鶖鷺,就是鷺鷥,有人說是春鶯,究竟是哪一種也沒有個確定。「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我們中國沒有,底下注子裡面我們能看到。『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這是聞法樂。鳥叫的聲音已經是很好聽了,它還能說法,我們想聽什麼法門,它就宣說什麼法門,這就非常的奇妙了。下面給我們講五根、五力到八聖道分如是等法,這一句圓圓滿滿包含了一切諸佛所說的大小乘法門,總不外乎這幾個項目;換句話說,它無法不說。『其土眾生,聞是音已』,聽了佛法之後,理得心安。道理得到了,明白了,心安了。心安就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用功就純一。用什麼功?『念佛念法念僧』,諸位要曉得,這六個字包括了佛法所說的無量無邊的行門,修行的法門。常說法門無量,修學的法門,無量的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前面「五根五力」到「如是等法」是講的教,真是圓滿的教學;念佛念法念僧是講圓滿的修行,無論修行哪一種方法,都不超過這六個字,都在它包括之中。我們看註解,這段注子比較長。

「種種奇妙雜色,言多且美也」,種類繁多,非常的美麗,「下略出六種」,底下是簡單略舉六種。「白鶴、孔雀、鸚鵡」不必介紹了,這是我們有機會看到的,就不必再說了。「舍利,舊雲鶖鷺」,這個就古時候所說的,古代翻成鶖鷺。「琦禪師雲是春鶯」,這就是比較近一點,天琦禪師是宋朝時候人,他說這是春鶯,春鶯叫的聲音也非常好聽。「或然」,這也許是,不是個肯定詞,也許他說的是對的。「迦陵頻伽」這是印度話,梵語音譯過來的,「此雲妙音」,我們中國把它翻成妙音。「未出殼時,音超眾鳥」,這個鳥在蛋裡面長成了,還沒有出來,它在裡面發出的音聲就非常好聽,它出生之後音聲當然更是美妙。這是舉出音聲的好聽,迦陵頻伽的聲音好聽。

「共命,一身兩頭。」相傳雪山,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裡面有這種鳥,一個鳥兩個頭。在我們中國看到兩個頭的蛇,有,兩個頭的鳥沒看到。雪山有兩個頭的鳥,這個鳥很稀奇,物以稀為貴,所以非常珍視它。「識別報同」,兩個頭,實在講兩個神識,我們中國人講兩個靈魂,確實是兩個,但是它的身是連體,成一個身體。「此二種西域雪山等處有之」,就是迦陵頻伽跟共命鳥印度有。「竺」是印度,在從前我們地理觀念,印度在我們中國的西方,現在我們位置知道比從前人清楚了。以前到印度去都要從中國西面走,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絲路,過了天山之後再向南,這就到印度了,所以一般稱它做西竺。雪山就是喜馬拉雅山,這些地方有。

「皆寄此間愛賞者言其似而已」,我們這個世間喜歡花鳥的人很多,阿彌陀佛的變化也是非常迎合一切眾生的心理,你喜歡什麼就變現出什麼。所變現出來那個美好,實在不是我們人間這些眾鳥能夠相比的,所以實在說不出,舉出我們這個世界有些相似的說說罷了。「六時出音」,就是這個鳥叫說法是不間斷的,不中止的。「則知淨土不以鳥栖為夜」,前面說過,西方世界沒有黑夜,「良以蓮華托生之身,本無昏睡,不假夜臥也」,西方世界的人,睡眠、飲食都不需要。睡眠,經上常講這是昏沉,人精神愈飽滿,睡眠的時間就愈少。睡眠多是人昏沉,就是精神提不起來,才需要休息養神。真正有功夫的人,所謂有功夫就是妄念少、煩惱少,這叫功夫。妄念少跟煩惱少,他精神消耗就少;換句話說,他睡眠也就少了。所以佛陀在世的時候,規定出家人睡眠的時間一天是四個小時,叫中夜睡眠。中夜就是晚上十點鐘到二點鐘,這個時候是睡眠的時間,二點鐘就要起床,他心清淨,可以做得到。現在一般人有很多障礙重的人、昏沉重的人,一天八個小時還不夠,這實在是將我們大好的時光這樣的浪費了,是很可惜。

為什麼會有這么多睡眠?會有昏沉的現象?我們要細心去研究它、去觀察它,也能夠觀察到一些。凡是精神好的,生活很快樂,我們俗話常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他生活得很快樂、很愉快,昏沉的時候比較少;如果生活不快樂,昏沉的時候就比較多。這是說明我們的精神生活受內在的憂喜、外在苦樂的影響很大。西方世界人蓮華托生之身,蓮華化生,在體質上跟我們就完全不一樣,在精神上更是不能相提並論。本經前面序分裡頭,有不休息、常精進這兩位菩薩,也表顯西方世界人他們是常精進、不休息。自己學習不休息、常精進,那老師教導要還有休息,這與我們自己的願望就相違背了。你學的人精進不懈,教的人當然要滿你的心愿,所以佛在那裡所設的教化也是不間斷的。以音聲說法完全符合我們的根性,我們這世間的人耳根最利,所以那個地方佛說法、菩薩說法、六塵說法,眾鳥我們可以把看作佛菩薩。

下面是說的,這也是略說說法的內容,言語雖然簡略,含義非常的周圓。「五根等著,三十七道品也」,這一句是總說。我們這個經上只有『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只講了四種,這個也都是略說。我們一看這四種,就會想到三十七道品,這是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歸納成三十七大類,這就是三十七道品。通常我們學佛的人知道,一切小乘法分為這三十七大類,不知道大乘佛法也可以歸納在這三十七大類裡頭,所以三十七道品通大小乘。這三十七大類又把它歸納成七類,這個七類就是經上常常敘說的。我們這個地方是七類裡面的四類,是後面四類,他把前面三類省略掉了,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補出來。前面三類就是「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加上經上所講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就是七類。

「所謂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三心念處,四法念處。」佛在《涅盤經》告訴我們,假如有人能觀八正道,就能夠明心見性。這是說明三十七道品是大乘佛法,明心見性不是小乘,是大乘佛法。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也說,三十七道品無所不攝,攝就是包括,無所不包,無量道品亦在其中。這句話也是說明了三十七道品涵蓋了整個的大乘佛法,所以我們不能把它看成小乘,看作小乘就講不通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乘,哪來的小乘法?這一點首先我們要明了。四念處這是觀智,換句話說是智慧,就是智慧的觀察。我們今天一般人常講宇宙人生觀,換句話說,我們對人生的看法,對我們生活環境的看法,宇宙就是我們生活環境。這裡面有迷有悟,有看到真相,有看到完全是虛妄相,絕非事實。智慧的觀察,就是看到真相。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念」就是觀,就是智慧的觀察,四念處的「念」字是智慧的觀察;不是思想,思想是打妄想,不是念頭,這個字當作智慧觀察來說。「處」就是所觀的境界。以觀智為境界,這叫做「念處」。

前面這個三科,就是這個三段,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對於我們初學的人有很大的利益。我們常常說,修行很久了,功夫不得力,或者是我念佛念了好多年,功夫不得力,參禪不得力,修定也不得力,持咒也不得力。什麼原因?我們疏忽了這三種基本修學的方法。這三種方法既然這么重要,佛為什麼沒有說出,從五根、五力說起?這裡頭有個道理。從五根、五力說起,是說西方世界人他們修行的,他們前面這個三科已經完成,已經畢業了,到西方世界用不著了。但是在我們這個地方非常的重要,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所以古德講經、注經,一定要把這個三科細細為我們說明。

第一個是「身念處」。世尊在我們這個地方說「觀身不淨」,所以我們自己要知道,我們這個身體很骯髒,不乾淨。用智慧來觀察,使我們了解自己身體的真相。我們要用它,不要戀愛它,戀愛它就錯了,我們要用智慧來用它。用它什麼?當然不學佛的人不曉得,學了佛的人知道,利用它成就道業,利用它來修行。世間人就很可憐,佛眼睛看叫可憐憫者,世間人利用它造業,這多可惜。同樣是一個工具,一個是利用它造業,聰明人是利用它來修行,利用它來證果,這是智愚截然不同。所以我們曉得身體不乾淨,不但從七竅里排泄出來的我們知道不乾淨,身上每個毛細孔裡面排泄出來的都不是乾淨的東西,曉得裡面骯髒東西往外面排泄。所以佛教給我們,觀身不淨。對於身體,對於自己身體都不會貪愛,怎么會貪愛別人的身體?

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要從自身放起。不再為這個身體去操心,叫心開意解。這才能真正善養身,養這個身體,不要糟蹋它,任意糟蹋身體這是罪過,這是錯誤的,你要懂得養身。會養身的人疾病很少,一定得長壽;不會養身的人糟蹋身體,那很可惜。身體怎樣才健康?一切順乎自然。我們人的身心跟大的宇宙是一不是二,我們的身心就是整個宇宙的縮小。因此,我們能夠隨順自然,身體就會健康。我們中國古人懂得這個道理,譬如在飲食這方面,冬天吃涼的,夏天吃熱的。現在人他恰恰相反,冬天要吃熱的,夏天要吃涼的,跟自然完全不相應,所以一切毛病都生了。這個世界上人講養生之道,中國人最內行,你看看中國的古書,看看《禮記.月令》,月令就是講生活起居。真正懂得的人,一年四季十二個月當中,每一個月吃什麼東西,不但講究吃,吃的吃法,甚至於燒的時候燒什麼樣的柴火,每個月都不一樣,那懂得養生。這是個很大的學問,現在也幾乎失傳了,讀的人少,研究的人少了,知道的人實在是不多。從前李老師常常罵我們這些學生,飯都不會吃,這真的,跟古人一比,確實我們就不會了。現在實在講,日本人保存的比我們多,這是我們對於日本這個民族不能不佩服的地方。他們在生活起居是從中國學去的,學去之後他能夠保持。我們祖宗的東西都丟盡了,都不要了,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所以要懂得養生。

在佛法里養生的原則,身要動,所以勞動是必要的。身體是一部機器,機器要運作、要運轉,一定要動,身要動;心要靜,心是靜的,心是定的。所以佛法用法輪表法,它的用意在此地,法輪,輪是動相,心是定的。所以說身是有,心是空,你看《楞嚴經》上「覓心了不可得」,心是空的。現在一般人,他身講求不動,要很舒服,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在動,恰恰相反。這人他怎么能不生病?病了沒有醫藥醫,沒醫藥好救,他與事實真相恰恰相反。吃的東西,實在講就是當地所產的,現在所生的。每個月所生的東西不一樣,你就吃現前的,這是最好的,這就是最好的飲食。所以一年四季蔬菜水果都不同,這真正養生之道。現在交通發達了、便捷了,冬天也能吃到夏天的東西,到熱帶去買。雖然是便捷,整個把我們生理跟大自然的生態完全破壞了,所謂是自然生態破壞了,這是我們身體不能健康、不能長壽主要的一個原因。這實在是很有道理,我們應當要明了,應當要把這個道理髮揚光大。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身,就像《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確實是金剛不壞之體,叫「那羅延身」。身心清淨,不需要飲食,哪來的疾病?病從口入。所以他們那邊人沒有生病的,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人身完全不相同。

第二個「受念處」,我們這個世界「觀受是苦」,受是享受。我們享受的是什麼?除了童年學校生活之外,學校生活是一生當中最好的生活環境。剛才我說了,念的是不願意念的書,學的是不想學的東西,逼迫在做,也很苦。但是比起踏入社會,那個苦輕了很多。社會,一生的奮鬥為的是什麼?得的是什麼?有幾個人冷靜去想想?到了睌年更苦。我居住在這邊,就有不少的老人,活得無聊。我去參觀老人公寓,美國對於老人照顧算是相當周到,在物質生活上沒有缺乏,精神生活非常痛苦。他們住在那邊,非常感慨的告訴我,我們現在做什麼?叫坐吃等死。非常痛苦!尤其老人公寓這一棟公寓住得很多,今天看到這個人抬出去,明天看到又一個抬出去,慢慢就輪到自己了。悲傷!

所以佛給我們講,六道里三界裡頭沒有樂,三界統苦。苦是苦,樂是壞苦,樂是像麻醉劑一樣刺激一下,過了之後又苦,不苦不樂是行苦,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的。可是學佛之人實在就不一樣。年老的人說寂寞最苦,所以找人打麻將、一天到晚看電視,很苦!學佛之人這裡頭就有樂。美國這個環境是念佛人的天堂,沒有人打攪你,讀經、念佛,其樂無窮。讀經明理會開悟,念佛身心清淨,何況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修行最好的環境。如果真正學佛,實在講是我們人生當中最好的年華。彭際清居士所做的《往生傳》,在家居士當中,男的、女的念佛預知時至,站著走的,就記載了不少人,他所記載的大概是明末清初時代的。我們最近這四十年來在台灣,是我們親耳所聞、親眼所見的,念佛站著走、坐著走的,真的不少人。這個人生才叫真正有意義,那個享受是真的樂,念佛之樂現在就能夠享受到,我們看淨土大眾的享受,可以從他生活狀況上來看到。我們在《無量壽經》、在《觀經》,這個經說的比較少,雖然文字少,境界確實是很圓滿的,真的是不可思議之樂,沒有眾苦逼迫。

第三,「心念處」,這個心是什麼?就是指我們的念頭。我們這個世界的人最苦的就是念頭止不住,停不下來,像煮開的水一樣,按不住的。這什麼原因?佛告訴我們,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不是這一生的事情,生生世世的習氣。我們之所以有六道輪迴,這也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六道輪迴就是它製造出來的。所以,佛法的修行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定。無量無邊的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再多,目的就是一個,統統是修定。我們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修定;禪宗裡面用參究的方法,所謂用參話頭的方法,用觀心的方法;教下裡面用止觀的方法;密宗裡面用念咒的方法。方法雖然不同,目標是一個,統統是修定,定叫三昧。定是本心,念頭是妄心,如何能把妄心除掉,恢複本心,這就是佛法的修學,這就是佛法真正的功夫。

我們的妄念,不但在清醒的時候我們控制不住,我們在夜晚昏睡的時候,它還照起作用,你睡眠的時候作夢,就是它起作用。由此可知,妄想的活動日夜不停。這是一切妄想、煩惱的根源,也就是我們為什麼修行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能成就,道理就在此地。所以藉著觀身不淨、觀受是苦,就教給我們「觀心無常」。無常,就是剎那在變化,這是妄心,妄心是生滅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剎那生滅。因為有這么一樁事存在,所以我們看一切境界都是生滅的。我們看有情眾生,就是現在所講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統統是生滅法。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這一切諸法都是不生不滅的,我們看不出來,我們看的都是生滅。

為什麼佛看的跟我們看的不一樣?佛用的心是不生滅的真心,所以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用的心是生滅心,看一切法是生生滅滅。原來是用的心不一樣。佛告訴我們,不生不滅是真的,生滅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境界,佛的境界叫一真法界。一是什麼?一心。沒有念頭的心就是一心,起了念頭這就二心,就不是一心了。一心所見的境界是真的,叫一真法界;動了念頭就叫十法界,起心動念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其實一真法界是不是真的變了?沒有,它真的沒有變,是你自己變了,外面真的境界並沒有變,是自己感受當中變了。這個實在講是很恐怖的一樁事情。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的妄心無常,我們要捨棄妄心,認真的要修定,定就是自己的真心。

我們看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人人都是常住真心,佛在《楞嚴經》上講的,常住是不動,不像我們現在念頭住不住,遠離生滅無常,生滅無常的現象在西方極樂世界找不到。我們在此地非常希望達到這個境界,很困難,一個是自己的習氣很重,我們所謂的業障很重,另外一個是環境的誘惑力量太大,自己在這個環境上做不了主,這是我們很難成就的因素。西方世界環境不一樣,同時佛是真正能夠照顧得到。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佛是很想幫忙,幫不上。為什麼幫不上?我們不聽話,他就幫不上了。到達西方世界,我們天天跟他見面,真聽他話,所以他的力量真正可以加持上。

這個四念處觀,前面三種都是屬於我們本身的,我們講人生、宇宙,這都是屬於人生,人生觀,最後這一條叫宇宙觀。觀察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我們現在觀念當中,都認為這一切萬法是真實的存在。佛告訴我們「觀法無我」,這個「我」的意思就是存在。「無我」就是這一切萬法是假的,根本就不存在,像《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無我。《金剛經》後面四句偈講得就更清楚,「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四句偈可以拿來解釋「觀法無我」。因為我們認為這一切法都是真的存在,所以在這一切法當中就起了貪瞋痴慢,就生起煩惱了。愚昧之人巧取豪奪,造作無量的罪業。這些東西他真的能拿得到嗎?一樣也拿不去。不但是我們眾人所曉得,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了,還要據為己有,還要堅固執著,這是什麼原因?追根究柢,他以為這個身是真的,一切萬物也是真實的,為了要滿足自己的享受,盡情的去奪取,這在造業。

造業當然有果報,所謂是善業有善報,惡業則有惡報。六道裡面,三善道這是善業的果報,三惡道是造惡業的報應。人迷了,胡作妄為,稍微清醒一點的人他不造惡業,他曉得人生在世,一切的受用都有命、都有數。命裡面有,自然有,命里沒有,求也求不到,它有個定數。更聰明一點的人,他知道命跟數雖然是定的,是定有,但是可以轉變。所以覺悟的人他能改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的命運,這是個聰明人。小聰明人自己命裡頭沒有福、沒有壽,他能夠創造福壽,這是小聰明人;大聰明人那就是超越三界、永脫輪迴,這是大聰明人做的,是徹底覺悟的人他做的。

所以,四念處實在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要明了它。一個真正學佛的人、真正明白人,對自己這一生決定沒有憂慮,不會為自己將來去擔心、去操心。不為自己,不為將來,只問今天我們怎樣作法,那就對了。善福,什麼叫善,什麼叫惡,這也是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的。諸位要記住,一切利益別人、利益大眾的是善,一切利益自己的是惡。如果我們要真正講斷惡修善,那就一定要斷絕一切為自己的這種念頭、思想、行為,要把這個斷掉;修善,念念為眾生想、為社會想、為大眾想,這就是真正修善。能這樣做,你不要想明天,也不要想明年,你的明天跟明年一定比今天、今年更好。為什麼?你有福報。這是佛菩薩讓我們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確實跟世俗人想法、看法、作法完全不相同,也不會怕人家來害我們,也不會怕人家來阻擾我們,都不必憂慮。縱然在命里有這些冤家債主,有許多的障礙,自己福報一現前,那些障礙自然就化解了,冤家對頭也變成好朋友,不但不害你,他也來幫助你。這是說明世間沒有不能解的冤結,只要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認真去做,斷惡修善,一心一意為大家,自己生活能溫飽就非常幸福了。我們能省一分,就可以多幫助別人一分,這是積德,這是修善。佛法論修持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從存心,從處事待人接物。西方世界更不必說了,他們除了本身的智慧之外,又得到佛的加持,對於宇宙的看法當然更真實,所以跟我們不一樣。這是「觀法無我」。

四念處,先前跟諸位報告過了,我們因為疏忽了這四種的修持,所以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我們的業障不能消除,我們智慧不開,三昧不成,與這個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在這上留意,你才會真正放下身心世界,捨己為人,那就完全不一樣了。不但你修持功夫會得力,而且福慧增長,愈認真的去做,感應愈明顯;換句話說,你的信心就愈增長了,真相信。真信,你的願就更切,幫助眾生的願、求生淨土的願就更切、更真實。那不是完全經論里所說的理論,是你自己在生活事實當中體驗得到的真實,完全真實不虛,這個信才叫做真信。我們從經典上得來的,充其量叫正信,道理搞清楚,想想是可以相信的。事實上做到的時候,感應道交,那是真正相信了,果報就在生活之中,就在眼前。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二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第一行,第三句看起:

「四正勤,一已生惡法令斷,二未生惡法不令生,三未生善法令生,四已生善法令增長。」三十七道品分為七大類,佛法裡面稱之為七科,科就是科目,分成七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四念住,也叫四念處,前面跟各位介紹過了。四念處主要的是用智慧來觀察宇宙人生,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看破。看破之後如果不能積極去斷惡修善,就變成消極,這就不是佛法。看破之後還要積極,比一般人更積極,這是佛法教學真正的精神。所以它接著第二個科目叫四正勤,勤是勤奮,是努力、是發憤、是向上、是精進。這裡面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正」,我們世間人對事也挺勤奮的,他那個勤奮正不正?所以佛法講求要正。正的標準是什麼?就是下面所說的善與惡,要斷惡,要修善。這個勤奮,勤奮的斷惡,是正當的、正確的,勤奮的修善也是正當的,所以稱之為正勤。

現在關鍵是善惡的標準在哪裡?我們認為是善的,別人認為是惡;古人認為是善的,現在人認為是惡;中國人認為是善的,外國人認為是惡。善惡實在講沒有一定的標準,這個問題就大了。所以,佛法必須要給我們一個絕對的標準,使我們對這個標準毫無疑惑,這才行。佛法是以戒律為標準,戒跟善不相同,這是諸位一定要知道的,善的目的是得福,戒的目的是得定。善的目的是得福,福報不能出三界,是在三界六道裡面享福,戒可以出三界。經論里給我們講,證到阿羅漢果就超出三界,阿羅漢修的是什麼?修的是定,他所修的叫第九定。定有分層次,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前面八種定都在世間,都不能出三界,所以叫做世間禪定。第九定往上去叫出世間禪定,那就超越三界,出世間了。所以,戒能得定,善生福,目標不相同。譬如說十善裡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那個得福;五戒裡面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它的目的是在得定。所以名稱是一樣,在修學境界上不相同,這是我們應當要把它辨別清楚。持戒,目的是斷煩惱,是斷煩惱的一種手段、一種方法;修善,目的並不要斷煩惱,只是得福報,所以不相同。

絕對的標準在佛法裡頭確實有,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在大乘經里說過。凡是與真心、自性相應的,這就是善,與自性相違背的,這就是惡,這是佛法善惡真正的標準。這個標準實在講太高了,我們望塵莫及,也不曉得從哪裡下手。其實高是真高,下手還是真難,但是在我們這個宗派下手不難。為什麼說不難?我們這個宗派主張的是持名念佛,這一句佛號就是性德的名號。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稱性起修,全修即性,但是念佛人真正知道這樁事情的人不多,念佛法門聲聲佛號都與自性相應。由此可知,念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真正是我們中國儒家所講的止於至善,圓滿的至善。善達到了究竟圓滿,沒有一絲毫欠缺,這就是一心稱念佛號。我們這個說法,如果你跟一般學佛的人介紹,他們聽了會搖頭,不以為然。但是我們讀了許多大乘經論,我們明白,我們體會到了,這個是決定真實。

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次就是佛為我們所制定的戒律。戒律,我也常常在講席當中跟諸位介紹,持戒就是現代人所說的守法,持戒跟守法意思是一樣的。戒叫戒律,律就是法律,戒就是禁戒,哪些事情佛不讓我們做,禁止的,叫禁戒。這是守法,這個說法大家好懂。但是佛為我們所制定的戒律,畢竟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因為目的不一樣。諸位要曉得,世間法律的目的是維繫倫常、維繫社會的安定和平,它目的在此地。佛法戒律的目的,剛才講了,是要我們得定,要我們開智慧,要我們出三界,證大菩提。所以目的不相同,因此它的標準當然就不一樣了。

世間法律,每個朝代不相同,這是中國歷史裡面記載得最完整的,讀讀二十五史,每個朝代確實不一樣。現在民國,民國年間的法律也不一樣。何況法律的條文每隔若干年要修訂一次,為什麼要修訂?社會已經起了變化,舊的法律條文已經不適用,必須要修訂。所以,古今中外的法律都不相同。但是佛為我們所制定的戒律是永遠不變的,不可以修改的,諸位要曉得。為什麼?因為它超越了時空。三千年前佛陀在世的時候,給我們制定這個戒律,非常適合那個時代的人,幫助那個時代的人得定、開慧、了生死、出三界。那些戒條留傳到今天三千年以後,我們今天的人面對這個戒條同樣有效,還是能夠幫助我們得定、開慧、了生死、出輪迴。由此可知,它超越了時間,超越了空間。它的標準是成佛的標準,不可以隨便去變更它的,這是講到佛門裡頭常說的「三聚淨戒」。

但是戒律裡面有很大的一個部分說的是威儀,這部分是可以斟酌的。威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風度、禮節、儀表,這些我們現代人跟從前的人生活方式不一樣。譬如說最普通大家常見到的,像出家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條戒,二百五十條戒裡面,實際上真正的戒條不多,真正戒條只有四重戒,殺、盜、淫、妄,這是四條最重的戒。接著底下有十三條叫「僧殘戒」,這十三條是戒律,加上前面四條,總共十七條,這是戒律。其他的都是屬於威儀,怎樣處事待人接物,日常生活、飲食起居,講這些。這些東西我們今天念念是個紀念,為什麼?我們的生活方式跟古時候印度人完全不一樣了。所以這個一定要懂得,然後才知道怎么樣去持戒,去遵守它,把戒律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

關於威儀方面,我們要接受戒律的精神,要接受這一部分。但是在套用方面要守現代人的法,遵守現代人的禮節,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所接觸的是現代人,這個要懂得。我們接觸中國人,有中國人的風俗習慣、禮節;我們接觸日本人,日本人他們風俗、習慣、禮數跟我們不一樣,我們要懂得他們,所以說入境隨俗,這些人跟我們相處就很歡喜了。所以我們到哪一個國家地區去,一定先要了解它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一到那個地區就能跟那個地區的人融成一片,歡喜和睦,不至於在言行裡面產生誤會。這是應當要遵守的,我們講戒律守法,必須要明了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所以戒律對於我們的生活,關係就非常之大了。

戒律真正的精神,善惡的判斷,我們在講席當中也常說。佛告訴我們,凡是求自利的都是惡,凡是利他的都是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標準,這也不好懂。哪一個人不求自己的利益?多少人拜佛、拜菩薩,都是求家裡頭平安、升官、發財、長壽,都求這個。不求這些,何必去拜佛、拜菩薩?佛菩薩也不要了。為什麼佛要告訴我們自利是惡?剛才講了,你求自利去拜佛、拜菩薩,那是善,你得的是福。如果你要想得定,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不行。為什麼?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得很多,輪迴從哪來的?三界是怎么產生的?三界、六道、輪迴不是佛菩薩建立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鬼神主宰的。佛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自己製造的。自己怎么會製造這些東西?就是因為你有自利。諸位要曉得,自利是我執,三界、六道、輪迴是從我執裡頭生的,是從這生的。起心動念就是我,我的家庭、我的幸福、我的利益,一切都有個我這個念頭,這個我天天在增長,這還得了!阿羅漢為什麼出了三界?阿羅漢我執沒有了。我執沒有,就沒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我執變現的。念念都想到自己的利益,換句話說,你要想出輪迴,恰恰你在那裡拚命製造輪迴,這是絕大的錯誤。所以這是惡,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

如果我們真的想來一生不再搞六道,六道裡頭實在太苦了,不想再搞,你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你把你念頭轉一轉,轉到那邊去,起心動念想社會,想國家、想世界、想一切眾生。社會、國家、世界、眾生也包括我們自己一分子在內,你的心量就擴大了,我的執著漸漸就淡了,先是淡了,到最後我執就沒有了。我執沒有的時候,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就自然超越了。如果講我們念佛法門,這個對我們往生有莫大的幫助。念佛人為什麼臨終的時候不能往生?貪戀自己的家親眷屬、貪戀自己的財產,死了都捨不得、都不願意離開,死了以後當個守屍鬼,不肯離開。在美國我也聽說有不少鬼屋,房子鬧鬼。為什麼會鬧鬼?從前住在這兒的人,死了以後留戀他的房子,捨不得離開,他還住在裡面。這就是執著,就是自利的心太重了。

我們把這個道理、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於是善與惡我們才真正能辨別,起心動念為眾生、為大眾。你不要怕自己沒有福報,你能夠起心動念都為大眾,你的福報天天在增長。佛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財富是果報,財施是因緣,我們能把自己的財物布施給一切眾生,你得的果報就是財富;你能夠以你的聰明智慧幫助一切眾生,你所得到的是智慧;以我們的能力幫助別人,使他離開恐怖,得到身心安穩、得到自在快樂,我們的果報是健康長壽。所以我們希望財用不缺乏,聰明智慧增長,健康長壽,應該怎么樣學?學利他,不要求自利,愈是利益眾生,你的福報愈大。所以,何必念念為自己幸福去計較?這是大錯特錯!我們把這個搞清楚了,底下這四句就好講了。

「已生惡法令斷」。無論是心裏面所想的或者是已經做了的惡事,所謂惡事,簡單的說,自利損人,自利損人這是惡事,這裡面包括就太多了,我們只說一個原則,一定要把它斷掉。今天明白了,從今以後再不做惡事,再不起惡念了。諸位要曉得,惡念、惡行果報在三惡道,你能夠把惡念、惡行斷掉,雖然你造的有三惡道的業因,你也不會墮三惡道。為什麼?緣斷掉了。果報當中,因加上緣才會結果,你把緣斷掉了。緣,我現在不做,現在也不想了,緣沒有了,雖有因不結果。如果你現在還念念不斷想惡事、造惡業,你惡的緣很多,惡因又加上緣,一定就結惡的果報,果報在三惡道。知道這個事實,立刻就要把它斷掉,因果決定不能夠變更的,不能抵銷的。譬如說我過去做的惡太多了,現在多做一點善事可以能夠彌補、可以抵償,沒有這個道理。佛法能夠教你,果報掌握在自己手上,實際上它是掌握緣,這是非常合理的。因沒有辦法掌握,緣能掌握,緣能掌握,果報就能夠隨心所欲。我要善的果報,我善的緣給它增長,惡的緣統統把它斷掉,預期的果報就可以得到了。

「未生惡法不令生」,這是預防,防微杜漸。沒有生的惡念、惡行乃至於惡口,時時刻刻警惕、防範,叫它不生。這用什麼方法?必須事與理要兼顧到,如果理論上不透徹,在事上勉強的這樣壓是壓不住的;換句話說,就是忍耐是有限度的,他有限度,就是他對於道理不通。如果理明了之後,理把事融化了,換句話,那個忍耐是無限度的,就不會有限度,他都把它化解了。理要讀經,讀經明理;事上最好的方法是念佛,用念佛這個方法斷惡是最有效果的。我們是凡夫,不是聖人,既然是凡夫,妄念、惡念時時刻刻會起。如果這個人心裡頭沒有妄念、沒有惡念,那是聖人,那不是凡夫。它會起來的。為什麼?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連晚上作夢都會做惡夢,夢中都會造惡,這就是習氣很深,控制不住。但念起來不要緊,古大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你立刻就要覺悟,這一覺悟,惡念就不會繼續。第一個惡念起來,第二念頭就覺悟了,所以惡念就不會相續,這就是修持,這就是功夫。

我們淨宗這個方法,第一個是惡念起來了,第二念「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取代了,然後是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惡念起一次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句佛號起來就是覺,佛號不起來,那就妄念繼續了,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念都是惡念。念念都是惡念,惡念力量就大了,再加上惡因,就變成惡的果報。這個一定要曉得。沒有生的惡法,要防止它不生,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為整個世界和平來著想,想這些。盡我們自己一點心力、一點能力,不論貢獻多少,功德都是圓滿的。圓滿是我已經盡我的心、盡我的力去做了,這就叫圓滿功德。這兩句是從斷惡上來說的,下面兩句是修善。

「未生善法令生」。佛在經上給我們說了許多的善法,我們沒想到、我們也沒有做到。現在讀了佛經,佛經為什麼要常讀,為什麼要多讀?就是怕佛的這些寶貴教訓我們遺忘掉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提不起來,所以要常讀。讀得愈多愈好,愈熟愈好,常常能夠記在心裡,日常生活當中一遇到境界,佛的教訓油然而生,這才管用,才能夠記住。古時候社會安全,人與人之關係比我們現在好,原因在什麼地方?古人讀聖賢書,他能把聖賢教訓牢牢的記在心上。所以處事待人接物,起心動念他都有個分寸,不至於違越太多,換句話說,他有個標準。在我們中國,孔孟的教訓就是我們社會大眾公認的標準。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到現在也有兩千年了,民間也將佛的教訓奉為標準。現在儒家的書不念,佛法是迷信、是宗教,也不要了,標準沒有了。離開這個標準,人心莫測,這是原因之一。

所以經要讀,在這個時代特別有效的,確實是佛法裡面跟我們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真相裡面包括六道輪迴的因因果果,這是事實真相,這決不是神道設教,目的是來勸善的,不是。固然它勸善,勸善還不是主要的目標,主要目的是把宇宙人生真相為我們說明,這就是屬於教育。從這個角度看,佛教是教育,如果把這個撇開,光講因果報應、勸善,佛教就是宗教了,宗教與教育是從這個地方分的。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非常寶貴,也非常多,這些年,台灣文化界裡面實在講做了一樁好事。在民國四十年初的時候,我剛剛學佛,台大有幾位教授對於固有文化的保持跟發揚光大都很有心。那個時候台北有個「藝文印書館」,主持的人是台大的一個教授,將中國的古籍翻印了不少。我們最初在台灣能夠看到中國古書就是這一家,以後許多的書局逐漸都在做。近年來像商務印書館把《四庫全書》印出來,接著世界書局將《四庫薈要》也印出來,《大藏經》在台灣已經印過不少版。所以這么小小一個地方,對於中國固有文化的保存、弘揚,確實做得很有成績。

古籍雖然印出來,幾個人能讀?如果沒有人能讀,這些東西擺在那裡跟廢紙沒有兩樣,要緊的是怎么樣使大家都能夠去讀。《四庫》實在講分量是太大了,我在台北請簡豐文居士到商務印書館給我買了一套,現在這套書放在達拉斯。簡居士就問他們商務的總經理,要買這部大書,他們總經理出來接見。就問他這個書一個人要多少時間才能看完?那個總經理說,假使他一出生就會看,算他壽命長,活到一百二十歲,還看不完。這是真的,一點也不假。於是我這幾年就想到,如何能把《四庫》裡面好的句子,我們把一部書撇開,裡面重要的教訓一句一句把它摘錄出來,像格言一樣。一本書裡頭摘個一、兩句,一部《四庫全書》整個的把它摘錄下來,在我想大概我們這一本差不多,這一本書就是《四庫》裡面的精華。這樣子流通就太方便了,人人都有機會讀到。然後再把它翻成外國文,流通到全世界,使其他國家民族也能夠見到中國固有的文化道統。

今天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都知道,需要倫理、需要道德,需要諒解、需要和平共存。我們就本著這個目標,在古籍裡頭採取這些教訓,摘錄這些句子,對自己來講非常有受用,對於整個人類來講是個很大的貢獻,這是好事。特別是年歲大了沒有事情,在家裡看書摘錄這個句子,為一切眾生造福,為弘揚固有文化盡一分心力,他的生活就非常充實、非常快樂。不至於晚年沒有事情做,活得感覺到無聊,天天去打麻將,麻將害人,一天在板凳上坐幾個鐘點,坐上幾年,他手腳都不靈活了。這個非常有意義,真的做利他的工作。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的,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中國古人常說開卷有益,不管是什麼書展開來都有利益。有利益於這個社會、有利益於今天這個世界的,我們統統可以摘錄,然後把它會集起來,編成小冊子來流通,這個非常有意義。不至於叫這些古籍都放在書架上,真正得到好處、得到利益的人找不到一個,那就太可惜了。所以必須為大眾來做這個工作。

「已生善法令增長」。已經起的善念、已經在做的善事,就是剛才說的對社會、國家、世界、眾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情。我們已經想到、已經在做了,更要努力、更要精進。這就是叫它要增長,不能叫它退心、不能叫它衰退,要叫它增長。這叫四正勤。再看底下一段。

「四如意足,一欲如意足,二精進如意足,三心如意足,四思惟如意足。」前面跟諸位說過,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如意、就自在。我們看現在許多同修,見到我都愁眉苦臉,都給我訴苦,我聽到、見到也很同情。實在講,就是佛在經上常講,這些可憐憫者。他為什麼可憐?他不肯放下,那有什麼法子!放下就自在,就沒有了,你為什麼不肯放下?如意,換句話說,就是要回頭,我們佛門裡常說「回頭是岸」,中國古聖先賢常常教訓我們「回首如意」。在過去,我們中國富貴人家習慣的手上都拿個如意,如意多半是用玉做的,玉如意,如意的頭是彎回來的。拿在手上做什麼?提醒自己,提醒無論什麼事情不要做得太過分,應該要回頭,一回頭就如意,這叫回首如意。它也是表法的,要懂得回頭。

佛在此地跟我們講了四樁事情,第一個是「欲」,欲是欲望。無論是物質生活、無論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生活享受無需要去追求,一昧在物質生活上去追求,沒有不造業的、沒有不折福的,縱然你有福報,福報也在這裡折盡了。如果我們把念頭轉過來,為眾生造福、為社會造福,完全不為自己,那就樂在其中,那真樂!為什麼?為自己有得失,得失苦!失固然苦,得也不快樂,得到又常常憂慮不能保住,所以叫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時候拚命去追求,追求之後又怕失掉,那個心很痛苦。我為社會、為大眾,不為自己,自己沒有得失,換句話說,成,大眾有福,我們很快樂;失敗、不成,我們於心無愧,我已經盡心盡力,緣不成熟,大眾沒有福報,不是我沒有盡心盡力。所以心安理得,沒有不自在的。所以欲是欲望,這個要知足。

第二,「精進如意足」。如意也是自在的意思,足也是圓滿的意思。古人對於四念處的解釋很多,但是也很難體會,換句話說,就是很難懂。我過去講《要解》講這四句,我用最簡單的現代話來解釋,大家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第一個「欲如意足」就是知足,「精進如意足」就是常樂,這兩句就是知足常樂。唯有樂,你才會精進不止,假如這裡頭沒有樂,你怎么可能去精進?換句話說,你在修學上一定有體會、有領悟,你就有樂趣了,這在修持上。若不是修持上,像我剛才舉的例子,我們從古今中外這些典籍、書籍裡面摘取最好的教訓,編成小冊子利益這個時代的大眾,那也是樂趣。使許多人縱然不能讀到原書,而這個書本裡頭最好的教訓我們統統都讀到了。這裡面也能夠生無量的歡喜,給我們精進不懈,做這個工作是不疲不厭,愈做愈歡喜。

第三、「心如意足」。這個心,有的地方稱作念,翻譯的名詞不一樣,有的翻念如意足,這個地方翻成心如意足,是一個意思,都沒有錯誤,翻心、翻念都可以。這就是心安。第四「思惟如意足」,就是理得。我用這幾個字是很容易懂的,心安理得,道理明白、清楚、不迷惑了,心就安、心就定了,思惟就是理明白、理透徹了。說到這一層,可以說是一個人真實幸福的來源,心安了,理明白了。

世間最幸福的人,在一生當中活得最有意義、最有價值,這一生沒有空過,無過於念佛往生之人,那是決定真實的。不但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而且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即使在佛法裡頭,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這是無比的殊勝,真正是第一殊勝。但是問題在如何我們把心安在念佛法門上,這真的是個大問題。這么好的法門,我們跟人家說,人家搖頭,不相信,不能接受,他以為大乘經論裡面還有更好的法門,還有更殊勝的法門。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理他沒有明白。但是這個理要搞明白,真的不是個容易事情,那是要有極殊勝的因緣。因就是自己有善根,在這一生當中遇到好的老師,好的同參道友,這是緣,師友是增上緣。自己的善根是真正能夠信老師,對老師真正能夠信賴,能夠依靠;同學經常在一起切磋琢磨,時時刻刻有所發明,這是友的殊勝,師跟友的殊勝,這才能成就。

但是這個事情在一生當中可遇不可求,真的像佛在這部經上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真的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多因緣就是你因緣不間斷,這就是多因緣。我們親近一個好的老師、同參道友有很長的時間,幫助自己真正得到成就。至少理明白了,真正明白沒有疑惑,心定了,這個師友才離開,這可以。假如還有疑惑,心還不定,決定不能離開師友,這個是因緣。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德沒成熟,有沒有方法促成?就是說,善根福德說老實話每個人都有,只是有淺深不同。有人善根福德很深,那成就容易,有的人善根福德比較上淺一點,比較淺一點可以促成。但是這就要有緣分,如果遇到好的老師、同參道友,確實能夠幫助你在這一生當中成熟,善根福德成熟了。

現在我們要問,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不到善知識怎么辦?這的確是問題,是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去年在此地講的「清淨明誨」。如果我們緣分不好,遇到的是邪師,受他的誤導,問題就非常嚴重。俗話常說先入為主,先接受了邪知邪見,以後遇到正知正見反而排斥;換句話說,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甚至於善惡、利害都沒有能力辨別,這個一生虧就吃大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一樁事情。因此我們在這個時代修學,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因此,我們首先必須要認清楚佛法的本質是什麼,然後才不至於被誤導。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我們最好的教訓,所以我說的是對九法界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這個要認識。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所說的,即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眾生所說之法,它的內容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無論說得多、說得少,說深、說淺、說長、說短,都不外乎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真相明了,理得了,心就安了。由此可知,我們要明理有一個方法,讀經。

古人入佛門,不是從聽講解入門的,跟我們現在人不一樣。現在人入門要從研究教理,古時候人不是如此,古時候人從什麼地方入門?從讀誦。而且時間一般限制是五年,五年讀誦。讀的什麼經?老師指導的,這就看你學哪一個宗派,每個宗派依據不同的經論來修行。譬如學華嚴的,當然是要念《華嚴經》,把《華嚴經》念上五年,縱然不能背誦,那都很熟了。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用得上,這在佛法裡面講提起觀照。碰到事情來的時候馬上想到佛在經上怎么教我們的,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去做,這叫觀照功夫。你不熟怎么行?所以一定要熟透。這些年來,有不少念佛同修問我從哪裡入門?我勸他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這個跟古人比已經打折扣了,打了很大的折扣。我要求的標準是《無量壽經》一天念三遍,念三年差不多就三千遍。古人是念五年,我要求念三年,打了很大的折扣。能不能再少一點?再少一點不管用。三千遍念下來,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確實會提起觀照的功夫。遇到什麼事、遇到什麼人,會想到佛在經上教我怎樣做法、怎樣存心、怎樣來處世,在生活上你就心安理得了。那一句佛號念得才會相應,才會得力。

我們今天這句佛號念得不得力,換句話說,一面念佛一面胡思亂想,原因在什麼地方?都在此地,這是把我們的病根找出來了。我們不知足,我們沒有得到常樂,常樂就是法喜,法喜充滿,沒有得到法喜。法喜給諸位說是很好的養分,最好的營養劑,人心裡常常歡喜,我們世法裡頭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你真正得法喜,一天到睌快樂、歡喜,人快樂,輕鬆愉快,百病不生。所以,這是最好的營養,最好的養分,我們在修學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當中可以得到的。你要是明了,認真努力去做,你一定可以得到。得不到,得不到是我們的功夫不夠,或者是我們的方向、目標錯誤了,你得不到。你方向純正,有足夠的功夫,你一定會得到。這是四如意足簡單的介紹。

合起來,前面三科是我們經上沒有說到的,經上從五根、五力說起。經上為什麼不提?在說法習慣裡面說,後面可以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好像我們樓房一樣,我們說第五層,下面四層一定包括,沒有下面四層,怎么會有第五層?如果我們說第二層,可以包括下面一層,不能包括第三層。後後能夠包括前前,這就是不說也在其中,也都包括了,這是一定的道理。第二個意思,這三項科目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統統具足,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要修,跟我們修學關係太大了。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科十二條他們都圓滿了,所以佛就不必說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從五根、五力開始修,前面他全圓滿了,統統具足,所以就不必要說了。祖師注經還是要詳細注出來,是為我們,我們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

這個三科十二道品,對於我們念佛往生淨土的確有很大的幫助。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一生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在講是疏忽了這十二個科目的修學。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人對於這十二個科目要特別重視,要認真的去修學。用四念處的智慧看破宇宙人生,就是看清楚它的真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這個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正確的人生宇宙觀。四念處前面三條是人生觀,後面一條觀法無我是宇宙觀,這是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宇宙觀。然後精進不懈的斷惡修善,也就是要認真把自利的觀念斷掉,把利他的念頭時時刻刻提起,念念利益眾生,造福社會。然後放下身心世界,知足常樂,心安理得,這種心態,再信願持名,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祖師對於這個三科,為我們介紹、為我們開導,也就是幫助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圓滿的成就。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三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3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七面第四行:

「五根者,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勤求不息,名精進根,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更無他念,名念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名定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名慧根。」這是三十七道品裡面的第四科,就是第四段。根有兩個意思,都是從比喻上來的,譬如草木有了根,根有能生的意思,有能成長,繼續不斷成長的意思,在古德註解就是有能夠保持的意思。能生長、能保持,所以叫它做根。一共有五條,就是信、進、念、定、慧。下面講「五力」,名稱完全相同,先有根而後才有力。力是長成它就產生力量,沒有長成的時候我們稱它作根。這五種非常重要,佛在《彌陀經》裡面告訴我們,西方世界的人,無論從哪個世界去往生的,無論他是什麼樣的品位,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這五根都要修,五根、五力都不能夠缺少。那邊要修學這個法門,可見這個法門是非常的深廣。

「信」,大師跟我們說得很簡單,也很清楚,這是指示我們的原則,「信正道及助道法」。這個地方就是邪正的問題了,正道,怎樣才叫做正道法,才是正道?佛為我們說了許多的經論、法門,可以說都是正道,都是正確修行的方法,可是不一定能夠適合每一個人。就好像我們到藥店,你看到幾百種、幾千種的藥物,我們都可以說那是良藥,可是這些藥不見得適合於我們用,用對了症,那就藥到病除,病馬上就好了;如果藥用錯了,不但病不能好,可能還要加重,這個常識我們懂。所以,藥統統是良藥,佛法皆是正法,我們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根性,我們是害病的人,佛的藥方,藥太多了,絕對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吃,不是的;也就是說,所有一切佛法不是叫我們統統都要學的。所以古德常常提示我們,選擇法門,一門深入,這就對了,至於廣學多聞,那是為別人的事情,不是為自己。好像這個藥,治自己的病,只選擇幾種,可是你要想做個大夫,做個醫生,要醫一切人的病,那你是樣樣都要懂,樣樣都要內行。你開出處方是給別人吃的,不是給自己吃的,這些都必須要搞清楚。我自己要成就,那是一門深入,我要幫助別人,那要觀機,為他抉擇法門,這是首先我們要明了的。

以淨宗來說,這是單一修淨土,求生彌陀淨土的人,他的正道就是「信願持名」,蕅益大師在本經裡面特別為我們提示的信願持名,這是正道。三經或者是淨土五經一論當中,教給我們許多斷惡修善的方法,譬如《觀經》講的「三福」,那都是屬於助道,就是此地講的助道法。能夠幫助我們成就一心不亂,幫助我們得念佛三昧,這些都是屬於助道法。我們對於這些能夠深信不疑,你這個信就有根了。如果我們對於這個法門雖然聽到、見到,生歡喜心,還沒有下定決心要專修這個法門,我們信就沒有根。信,我也相信,修,我也在修,但是不認真,不是真正在修,甚至於還修學其他的一些法門。像一般我們常常聽到的禪淨雙修,或者是密淨雙修,又學密又念佛,還有密淨禪三修的,這些不能說他沒有信,他的信沒有根,我們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得出來。信有了根它才起作用,沒有根的話它就不起作用。

因為信有根,就帶起了「精進」,信有根,他真信了,真信他一定真修,精進就是真修。諸位要記住這個名詞,進是進步,沒有後退,精是精純,可見得他求進步是純一、專進。在大乘佛法裡面,凡是這樣的態度去修學,幾乎沒有不成功的。凡是修行不成功,縱然他很努力、很好學、很勤奮,這是他進,但是他不精,也就是說他不專,他是雜進。他學得很雜、學得很多、學得很亂,這樣力量就分散掉了。所以無論他怎樣努力,他的心思是散亂的,他的精神不能集中,這點我們也要特別注意。說實在的話,信、進之沒有根,如果我們追溯他的根本原因,還是缺少前面三科十二條的基礎。五根是從前面三科基礎上奠定下來的,沒有前面三科良好的基礎,哪裡會有根?因此,我們要很冷靜細心的去反省,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心力不能集中、精神散亂,要想真正達到身心清淨、功夫得力,就不能不細細的去研究前面的三科,要認真去學習。從這個地方紮根,然後自然就能夠勤求不息,勤是勤奮,求是求學,會不疲倦,不懈怠。這就是昨天所說的,因為他在學習當中能得歡喜,法喜充滿,能生智慧。有法喜、有智慧,他就不疲不厭,他學習的時候能提起精神,對於正道跟助道法都能夠勇猛精進,這個叫做「精進根」。

「念根」,念正道以及助道法到完全沒有雜念,這個念才叫做有根。我們念佛,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常念佛的教誨,念佛的教誨這是助道的善法;二六時中常常念名號,這是念正道法。念正道、助道,如果還有其他雜念摻雜在裡面,我們念就沒有力。必須其他閒雜的妄念統統都沒有,這個念就有力量,就產生力量,產生力量當然就有感應道交。境界我們一般講,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境界不一樣,境界是愈來愈好。你要問,到底什麼境界?咱們簡單籠統說一說,煩惱少了,妄念少了,心一天比一天清淨,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這就是相應的境界,這是自己能夠感觸得到的。即使讀經,以這個例子來說,從前念這個經含糊籠統,不甚明了,現在比從前明白多了,這就是好境界。所以我們雖然常念一部經,年年月月對這個經典的理解不相同。如果完全要是相同的,念久了就會念煩了、念厭了,還有什麼好念的,沒有意思。愈念愈發現裡面的意思愈不一樣,那才叫真正有味道。所以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無量劫中你念不厭、念不倦的。為什麼?它有無量義,無量的奧秘、無量的法味讓你細細去品嘗,你功夫愈深,你發覺得愈深,你體會得愈廣。經亦如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意思也如是,真正是不可思議。不像現代人寫的文章,看一遍之後決定不想去看第二遍。為什麼?味道沒有了,一嘗就完了,沒有這么深、這么濃厚。所以,我們念有了根,就嘗到法味,這是很重要的。

第四是「定」。五根,跟諸位說,後後深於前前,就是愈是後面意思愈深,包括前面。諸位想想,沒有信哪來的精進?所以精進一定裡頭有信。沒有精進,決定就沒有念,念是從精進裡頭得來的,所以念就包括精進。念的功夫深了,這才得定,所以定包括念,念不包括定;換句話說,前面一個是因,後面一個是果,因果相生,它是循環的。最後一個是「慧」,慧又變成信,底下五力裡頭的信力。所以它是循環的,像個輪一樣循環的。菩薩位上都要遵守這個法則去修學,菩薩位一直到等覺,等覺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五根、五力不斷的在增長。

定根,「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相應不散」。正道、助道同樣的重要,蓮池大師他是把信願持名看作是正道,也是助道,正助雙修都是信願持名,這是他老人家所說的。其他的祖師大德,有將《觀經》裡面的「觀想、觀像」看作助道。這些開示,可以說都是對於善根非常深厚的學淨土的人說的,對他們講有很大的利益。但是對我們來講利益不大,這就是說這個藥用在我們身上不太適合,不是完全對症。我們的妄想、雜念太多,對這個法門還沒有認識清楚,還在那裡猶豫不決,蓮池大師這個方子對我們起不了什麼大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要懂得自己現前身心的狀況,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信願,這就是五經裡面的教誨,我們不能不留意。特別是《觀經》的三福,《要解》蕅益大師前面跟我們講的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有用,確實是對症下藥。我們依這個方法來修行,確實能幫助我們建立五根,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守在這上。

至於有些人,你們接觸的人很多,朋友當中都有學佛的,有些人覺得你現在念阿彌陀佛修淨土,專念《無量壽經》,這個不夠,專念一部經怎么行?不夠,還得勸你去念《華嚴經》、去念《法華經》、去念《金剛經》,念一大堆,以為念多了才管用。這是我們常常聽到的,不但你們聽到,我聽到的更多。黃念祖老居士教人跟我教人我們兩個方法不一樣,我教人專,一部經深入;黃老居士教人不像我這樣的,他還指定總有十幾、二十種經論,叫你修學。他也知道我教學的方法,也感覺到很奇怪,為什麼專修一樣?我有我的道理。因為我看到許多念佛往生的,這個往生不是普通往生,是沒有生病,預知時至,曉得自己哪一天走,而且都是站著走的、坐著走的。問問這些人他到底念的些什麼經?很多一生當中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就念一句阿彌陀佛。我們從這個地方得到一個事實,那就是專。一句阿彌陀佛可以能預知時至,站著往生,一部經怎么不行?決定行!可見得這個事情真的要精進,多了就不精,多了就亂進、就雜進,那個不能成功。

我在講席當中也給同修們做了多次的報告,我們看這些浩如煙海的佛法,怎么會不羨慕,怎么會不動心?這一羨慕就迷了,一動心就亂了。所以我常講佛法是迷宮,學佛的人不能不當心,不能不留意。不是釋迦牟尼佛搞這個東西故意來叫你上當,來騙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是普度眾生,不是度你一個人的,度你一個人,他指你一條路,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白。就好像剛才我講的比喻一樣,醫生開的藥店各種藥品都有,不是給你一個人吃的,你害病他給你診斷,不過在裡面取個一、兩種而已,治你的病。佛法大海亦復如是,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何況大乘經論裡頭常說一經通就一切經通,這一切經我們要不要學?不要學,我這一樣學通了,那一切都通了,我何必惹麻煩?這不是理論,這是事實。

在中國,像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看他的傳記,他一部經也沒學過,不但沒有學過,一部經都沒有念過。《壇經》第一篇裡面敘述他的傳記,記載得就很清楚,他不認識字,他是個砍柴的樵夫。他是賣柴,偶然的,柴賣掉之後,出來的時候聽到有個人在念《金剛經》,大概念的聲音很大,古時候人念書,搖頭晃腦念得很自在。他在窗外聽,聽了一段之後他就開悟了,經的意思他就明白了,念的人還不明白,他在旁邊聽的人他聽明白了。這是一回什麼事情?在佛法里講,他這一生雖然沒有學過,不認識字,過去生中的基礎深厚,這一聽、一接觸他就明了,這是過去生中宿根深厚,這一生當中心地清淨。這個非常重要。

我們讀東西、聽東西為什麼不能夠了解它的意思?我們心是混濁的,心是亂的。他心清淨,宿根深厚,所以一聽就開悟。這才到黃梅去求法,見了五祖之後,五祖也沒教他,見面一問之後,五祖就把他打發到碓房裡面去破柴、舂米,在道場裡面做苦工。那個時候黃梅有弟子三千多人,每天吃飯,燒的柴火是要人去劈,去砍柴,米要人去舂,很辛苦的工作,他做了八個月。在黃梅八個月沒有聽一次經,跟老和尚也沒有見過一次面,就是進山門見過一次面,八個月沒見面。老和尚要傳法了,神秀做了一首偈子,他聽了之後把它改了,這么個因緣,老和尚把衣缽傳給他。半夜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開悟,底下就不要講了,就沒有了。這就是說他一切都通達了,那時候他二十四歲,五祖傳衣缽給他是二十四歲。當然五祖這些學生很多,傳給他,人不服氣,還是有找麻煩的,所以五祖指點他,讓他夜晚偷偷的離開,告訴他要避難。

就在避難途徑當中,他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是在同一年,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涅盤經》,《涅盤經》的分量很多。《涅盤經》在中國也有幾種不同的譯本,最少的是三十六卷,多的是四十卷,分量遠遠的超過《法華經》。無盡藏比丘尼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你把這個經念給我聽。無盡藏就念,念完他就跟她講,一講之後無盡藏比丘尼也開悟了。後來追的人追到了,他又逃難,逃到獵人隊裡面躲了十五年,風波平息之後他才出來。諸位想想,五祖忍大師沒有跟他講過《涅盤經》,他能夠在那裡以幾個月的時間給無盡藏比丘尼講了一部《涅盤經》。在曹溪類似這個事情更多。《壇經》里記載的法達禪師,念《法華經》念了三千部,《法華經》的分量有七卷之多,一天念一遍,三千遍差不多是十年。念了十年沒開悟,到曹溪去請教六祖,六祖就跟他說,《法華經》我沒有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一共二十八品,他念了兩品,第二品就是「方便品」,念到第二品他就告訴法達禪師說可以了,不要念了,這個經文我完全明了了。把《法華經》大意給他講解,法達一聽也開悟了。

這豈不是一樣通了一切都通了嗎?我們何必還要找麻煩?所以我們真正體會到精進兩個字的重要,專精。甚至於這一句佛號,經都不要念,就這一句佛號,你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定慧都現前。定現前,絕對不為外境所動,慧現前,世出世間法一切通達,就像惠能大師一樣,眼睛一看就明了,耳朵一聽就通達,還要費那么多的時間去學習嗎?那叫其笨無比,聰明人不乾那個笨事情。所以一門深入,你這一樣通了,其他東西決定是觸類旁通。

我講經也差不多快四十年了,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經,學的不算多,但是也不是太少,大大小小的經論也學了三十多種。但是三十多種是統統都學了,老師教學,我們都在教室裡面聽課。我真正用功的是在五部經,所以我在廣學裡頭我有專精,我的精神、力量用在一點上。同一個階段,我不會學兩樣東西。老師可能在同一個時期教兩樣、教三樣,我都去聽,但是我專學一樣。像《華嚴經》八十卷,我到台中聽老師講經我只聽一卷,第一卷聽完我就不聽了,因為那一部《華嚴經》我也會講了。《法華經》,我講過《法華經》大意,《法華經》我沒學過;《地藏經》講了很多遍,《地藏經》沒學過;禪宗裡面的經典,像《金剛經》,我學過《心經》,沒有學過《金剛經》,《金剛經》我講了好多遍;永嘉禪師的《禪宗集》、《證道歌》、《信心銘》、《大珠和尚語錄》,過去都講過很多遍,這我沒學過。我是從我自己修學這么多年體驗當中,知道一門深入,真正深入,縱然沒有學過的東西擺在面前也沒有困難。所以,無需要用那么多精神、用那么多的時間,把自己力量分散掉,那叫真正可惜,你所學得的是皮毛;你一門深入,你能夠得到它的精髓。

所以佛法確實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達,一切法門都在其中。何況《彌陀經》跟《無量壽經》真正是不可思議的大經,它的分量不多,但是它的內容幾乎是無所不包,一切經論、一切法門都不能超越它的範圍。在這種經論裡頭一門深入,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哪有不通達的道理?這是我跟一般人教學方法不相同的所在。這是說明,用最少的時間,真正得到定慧,真正通達事理。一定要專要精,這就是要把心定在這個法門上,相應不散。

第五慧根,「為正道及諸助道善法,觀於苦等四諦」。這就是說以真實的智慧,這點難,是真難,為什麼?凡夫哪有智慧?凡夫有聰明,聰明不是智慧,聰明是什麼?是從意識裡面所生的。分別、研究、辨別都是心識起的作用,智慧是要離心意識,不用心意識那就是智慧。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都是心意識。所以諸位要曉得,慧是從定裡頭生的,沒有定哪來的慧?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所以三無漏學裡頭說,「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沒有定是決定沒有智慧的。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能夠現前,唯有真正的智慧能夠解決問題,世出世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聰明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不但有的時候解決不了問題,如果套用不恰當的話,把問題還搞複雜了。所以,定就非常重要。有定當然就有慧,智慧現前,它對於正道及助道法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文裡面特別為我們提出,叫我們要用「四念處觀」,這句話簡單的說就是要有正確的宇宙人生觀,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怎么會有錯誤!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五力。

「五力者,信根增長。」前面只說有根,有根就能修了;有力,那是你修行有了功夫。信根增長,像樹一樣,樹苗的時候還沒有力,只能說它是根,為什麼?大風吹的時候它抵擋不住。像我們種樹苗,旁邊還要用柱子來幫助它,扶持它,到它長成了,它就有力量,風吹不動了,它有力量,用這個來做比喻。「信根增長,能破疑惑,破諸邪信,及破煩惱,名信力」。諸位要記住,五力是從五根變出來的,五力到真正智慧現前,真智慧就將信根產生力量,這個信裡頭有真實的智慧。這個時候真正的能信,《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原理,講的真理,真實的事,叫「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最根本的理論依據就是這兩句經文,我們真正相信了。你對於這個完全肯定,能夠接受、能夠相信不疑惑;換句話說,你就相信你這一生念佛決定能成佛。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信講了六個,第一個就是信自,自己要有真正的信心。西方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所謂是「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是我們心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從別的地方來的,我們眼前娑婆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依報、正報沒有離開心性,要是套一句宗教裡面所講的,心性才真正是造物主。造宇宙萬物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的真心、本性,所以禪家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什麼叫佛?見性就叫佛,就叫成佛。禪是用參究的方法,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是斷煩惱,念到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就是明心見性。所以一定要相信。這樣一來,對於我們能不能往生、能不能一生成佛,這個疑惑就斷掉了。甚至於我剛才所說的,能不能通達一切法門,這個疑惑都消除掉了。這是信根成長,有了力量。

「破諸邪信」,這個地方的邪信包括佛教以外的一切的信仰,甚至於包括佛法裡面某一部分的,像小乘聲聞、緣覺、權教菩薩,要從比較上來說,跟大乘圓實法門來比,它們都是邪,都不是正。如果再向上提升,提到絕對的標準,可以說只有念佛信願持名是正中之正。其他大乘法門是正中之偏,不是正中正,正中正唯獨這一門。所以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就是這個道理,這才是第一純正,叫破諸邪信。「及破煩惱」,疑惑、邪信能破,煩惱當然就更容易了。我們常講斷煩惱,到你信根有力量,你的煩惱就沒有了。今天我們煩惱重重,不但是沒有信力,連信根也沒有,所以煩惱難怪這么多。

「精進根增長,破種種身心懈怠,成辦出世大事,名精進力。」在大乘佛法裡面,所謂善根,大乘菩薩的善根就是精進。我們世間人的善根,佛說有三種,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三個根生出來的,叫無貪、無瞋、無痴,就是心裏面沒有貪瞋痴,所以這叫三善根。世間六道裡面所有一切善法,從這三個根裡面生的。大乘菩薩善根就是一個精進,可見得精進實在不容易。一般人無論做什麼事情,容易懈怠、容易疲倦、容易退轉,所以他就很難成就。出世間法修行的人多,成就的人有幾個?為什麼修行不成就?懈怠、退轉這是很大的一個因素,縱然他的理論正確、方法沒有錯誤,但是懈怠、退轉叫他不能成就,必須精進有了力量。

出世間的大事能夠精進不退,世間這些小事沒有一樣不成就的。我們自己常常怪自己功夫不得力,學佛學了這么久,一點好處都沒有得到,實在沒有去找這個原因。大概仔細找一找,恐怕絕大多數都是因循、馬虎、懈怠,沒有認真努力去做。就以念佛來說,很多同修來跟我說,我念佛已經念了兩、三年,煩惱還是這么多。為什麼說這一句佛號可以斷煩惱,我為什麼斷不掉?他來問我。我告訴他,你功夫不到家;換句話說,佛是念了,功夫不夠。有些同修他想想有道理,確實是功夫不夠。功夫真的要夠的話,決定你的煩惱少,像印光大師在《文鈔》就說了好幾次。他舉個例子說,真正念佛人,我們初念佛的時候,一面念佛會一面有妄念起來,不是我們打妄想,妄念自然起來。這種現象是正常的,所以大家有這個現象不要奇怪,也不要害怕,也不要憂慮,曉得這是平常的現象,是每個人都有的現象。有些人說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念,愈念愈多。那是你的錯覺,你不念佛的時候,你沒有注意,妄念那么多沒有注意到,一念佛的時候就發現了。不是不念佛的時候沒有,愈念愈多,不是這樣的,你完全搞錯了,念的時候發現有這么多。妄想隨它起來,我們要把力量集中在佛號上;換句話說注意在佛號上,不要理會這些妄念,它起它的,不管起什麼念頭都不要去理會,注意佛號。功夫用久了、得力了,妄念自然就少了。

從妄念可以能夠測驗自己的功夫,印祖說平常人,普通的一個人,大概在一支香裡面還有三、五個念頭,一支香通常我們是一個半小時,這一支長香。一個半小時裡面還有三、五個妄念,這個功夫就算相當好了,很用功的人。要念多久?要念三年。真念才行,不認真的念,三十年也不行。我們念佛同修裡頭,有些老同修有念過三十多年的,不要說一支香,大概念個五分鐘裡面就不只五個妄念。所以要真用功,要真實的去念,念上三年,一支香裡頭還有三、五個妄念。可見得那就不礙事了,妄念少了,少得太多了,這就是功夫逐漸得力,心地逐漸清淨。心一清淨,無論看事、看理都清楚,都比以往要明白。這就是好現象,智慧增長,煩惱輕了。

尤其是我們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明白了的人,一定是把求生淨土當作我們這一生裡面第一樁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重要了。沒有飯吃不重要,沒有衣服穿不重要,沒有工作不重要,不念佛那就不得了。能有這樣的見解、有這樣的認識,他這個精進才能夠相應,懈怠、疲厭自然就消除了。為什麼?他念念相應,正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用不著憂慮,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這個社會變化太大,苦難太多,這是眼前的事實。這些苦難是不是我們憂慮就能解決的?不是。憂慮不能解決,要用智慧去解決、要用真實的修持去解決,這是正確的,這是正理。一切妄想、執著、計較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何必把時間、精神浪費在這個地方。辦出世大事,這是世間第一等聰明人,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尤其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時代給我們是很好的增上緣,讓我們嘗到人生的艱苦,離苦得樂正是這一生的時候。

「念根增長,破諸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邪念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我們對於一切法想錯了、看錯了,這都叫做邪念。不但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當中,世間法裡面許多想法、看法是錯誤的,乃至於對佛法也會有同樣的弊病發生。這些對我們的修學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念根得力,正念現前,一切邪念,就是錯誤的想法、看法自然沒有了。這個在修持上,我們淨宗法門,比起其他法門實在說是要殊勝,因為這個法門簡單,愈簡單就愈容易得力。這個諸位要曉得,太複雜了,得力就很難,愈簡單愈容易得力、愈簡單愈容易成就。不要認為簡單,恐怕功夫不是很高明的,你要是這樣想法,這叫邪念,你錯了。

一心專持彌陀名號,一心專求往生淨土,這是念有力了。諸位要記住,一心就有力量,二心力量就分散,再三心、四心,力量就沒有了。所以一定要一心專念、一心專修,其他的妄念自然就不生。我現在智慧沒有現前,定慧沒有成就,智慧沒有現前,其他一切,它是正也好,是邪也好,我一概都不理會,為什麼?與我不相干。我已經選定信願持名,其他的,你說邪也好,說正也好,我暫時都放在旁邊。等我念佛到三昧現前,一心不亂念到了,我再回頭一看就明了了,現在不必去費這些心,這就對了。所以,現在是邪是正,我們一律恭敬,我堅固堅守自己的法門,不為他們所動搖、不為他們所擾亂,就行了,這個很重要。「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這句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就是信願持名,也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真正一切出世正念功德。我們這樣做,那就真的成就了,叫念力。

「定根增長,能破亂想,發諸事理禪定」,這個叫定力。定能破煩惱,此地的「亂想」就是煩惱。亂想指的是什麼?貪愛、瞋恚、愚痴(愚痴是邪正顛倒、不辨是非)、傲慢,對於聖賢的教誨懷疑,所謂貪瞋痴慢疑,這是五大類錯誤的思想,這是屬於煩惱。定能破煩惱,心定了,這些念頭不生,這個念頭一生,定就沒有了。「發諸事理禪定」,事跟理就把一切法統統包括了,不但包括一切佛法,同時也包括一切世間法,一切法,不外乎一個是事,一個是理。理明白了,像前面所講的理得心安,明白了,事也明白了。事跟理各有難處,理複雜,事同樣的複雜,理跟事複雜的程度決定是相等的,有一事必有一理,有一理必有一事,決定沒有理外之事,也不可能有事外之理,這都是我們要清楚,要明白的。

「禪定」怎么講?禪是外面不執著,定是我裡面不動心,就叫禪定。無論遇到什麼事情,無論是見到或者是聽到什麼道理,外面都不執著,外不著相,內不起分別、不起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裡面有定,這叫禪定。這個甚深禪定,是因為所有一切事理你都能夠通達明了,你有正慧去觀察,禪宗的名詞叫「觀照」、「照見」。不是去思惟、不是去想像、不是去研究,研究是用意識,不是真智慧,所以佛門裡面叫參究,不叫研究。參究跟研究不一樣,研究用意識,用我們的思惟、想像來猜測、來推理,那叫研究。參究不用這個,離心意識參,如果用心意識那就叫研究,離開心意識就叫參究。心意識是法相的名詞,這是佛法理論,通一切宗派、法門,是佛法共同的理論。簡單的說,這個心它的功能就是印象,我們見一個人,聽一句話,會落個印象,這個印象落在哪裡?就落在心裡頭。心是第八識,意是執著,識是分別,換句話說,離心意識就是離開分別,離開識,不分別;不執著,不執著是離意;不落印象,那叫參究。如果裡面有心意識,叫研究,研究是世間法,參究才超越世間。佛法叫參,不叫你研究。這就是禪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

「慧根增長,能遮通別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遮是止,是遮止,是止息,就是息滅的意思。通別諸惑,惑是迷惑,迷惑裡面,見思惑是通,二乘、凡夫統統都有的。別是講塵沙、無明,塵沙、無明叫做別惑,因為它是菩薩所斷的,在菩薩位上所斷的,見思,菩薩已經沒有了。通別是這樣說法的,簡單來說,就是見思、塵沙、無明,所有一切迷惑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才變現出無量無邊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乃至於不同苦樂的果報。唯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發真無漏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智慧現前,這叫慧有力了,慧才有力量。

五根、五力是一切修行人,從小乘初果一直到大乘等覺菩薩,都不能夠離開這個修學的原則。這個地方是講原則、講原理,修學在套用的時候,那就是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功夫用在實際的生活裡面。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四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4

請掀開經本,還是三十七面,看「七菩提分」。五根、五力介紹過去了,接著第六個科目,三十七道品總共分為七科目,第六個科目叫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覺悟的意思;七是數字,一共有七個項目。這一段對我們修學來說也非常重要,它的作用是防止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所發生的一些障礙。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七菩提分,亦名七覺分,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名擇法覺分。」智慧從哪裡來的?諸位一定要曉得,前面五根最後一個是智慧,五力最後一個也是智慧,智慧就是從根、力裡面產生。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根、沒有力,你就沒有能力來區分一切法的真妄。說一個真妄,這裡面包括得很多,像邪正、是非、善惡、偏圓都在這個意思當中。必須有真實的智慧,他才能夠觀察、才能夠簡別,我們應該要修學哪一種法門。對於法固然要用智慧觀察,對自己的根性同樣也要用智慧觀察,決定不是感情用事,人家學什麼我也跟著學什麼。人家學得有成就,我們跟的人未必有成就,原因就是這個法未必能契合自己的根性,這是必須要知道的。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智慧,他不用別的,特別用菩提這個字樣,是非常有道理的,使我們不至於發生誤會。

「諸法」是一切法,這裡面不僅是包括出世間法,連世間法也包括在其中。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我們好懂,也容易修學。這個地方就難懂,也難學了,原因在哪裡?就是我們沒有真實的智慧,一切諸法真妄、邪正很不容易辨別。因此,往往我們選擇法門就選錯了。選錯了,對於我們損失很大,至少我們的時間、精力都浪費了。如果覺悟得快,回頭得快,那還算相當幸運;假如是執迷不悟,不知道回頭,那這一生都空過了,一生都不會有成就。由此可知,這個關鍵實在是非常之大。

沒有智慧,如果真正有善根、有福德的人,他也能成就。有善根的人他能信,有福德的人他肯修,所謂是一種老實忠厚人,這種人容易成就。特別是淨宗這個法門,自古至今念佛往生的,一大半以上都是憑著善根福德而成就的。也就是說他心地真誠、恭敬,聽到這個法門,雖然他沒有深入去了解、去研究,但是他相信聖言量,相信佛菩薩不會騙人,相信這些祖師大德也不會騙人,教我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就老實念,老實就是成功的秘訣。說到知識分子,那就麻煩多了。知識分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沒有搞清楚他不能完全相信,也不可能認真的去修學。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對象實在講都是知識分子,這是最難度的一群人。顯示出佛的大慈大悲,不厭其煩詳細來解釋,幫助這些人破迷開悟,幫助這些人建立信心。擇法的能力是來自兩個根源,一個是智慧,一個是善根福德。這是第一,擇法。

以智慧觀察世間,了解世法的真相,我們在這個世間就不至於浪費太多的精力、太多的時間,去做一些不相干的事情。因為那些不相干的事情,佛法里常講是造業,造業後面必定有果報。你造善業,在三善道輪迴,造惡業是三惡道輪迴,總而言之一句話,是造六道輪迴之業,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佛教我們斷惡修善,那個善不是善惡之善,善惡是相對的,二邊都離掉了,那就叫真善。諸位想想,二邊都離掉,六道就沒有了,這才能超越三界,所以它不是善惡的善。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搞清楚的,要明白它。

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要怎樣做?確實在我們意識裡面有善的念頭、有惡的念頭,善惡念確實是相對的;而在實際生活當中,確實有好事、有壞事,善事、惡事也是相對的。我們斷惡修善究竟從哪裡下手?理離不開事,事也離不開理,實際上下手還就是我們身心的造作。身心造作總落在二邊,如何二邊都離開?那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三輪體空」,二邊都離開了;換句話說,斷惡修善都不可以執著,都不可以有這個意念,有意念就是你有執著了。可是我們最初的下手功夫,還是要從這些事相上、執著上做起。這就是先斷三惡道,修三善道,再進一步,三善道也捨棄,縱然做一切善事,利益眾生、利益社會,自己心地清淨,就像沒有做一樁事情完全一樣,心裡頭不落印象。世間人做好事要居功、邀功,做了惡事要推卸責任,那罪過就更大了,這都是著相,落在二邊裡面。佛教給我們是不落在善惡二邊,這就是真善。所以世間好事我們要做,要盡心盡力去做,可是做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淨心,不要把這些事情放在心裡,放在心裡你的心就不清淨。我們今天要修清淨心,修一心不亂,我還做了多少多少好事,你不知道又起了多少念頭、多少心,就不是一心。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你心裡頭拉里拉雜的東西裝得太多,這是錯誤的,那就不是真善。真正的善是本來無一物,善惡統統沒有,統統都離開,這才是真善。

學佛,對於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善,古德有比喻說,「如人食蜜,中邊皆甜」。蜂蜜是甜的,裝在一個盤子,當中那一點很甜,旁邊也甜,味道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就是說明佛所說一切大小乘經典都是屬於至善的,都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幫助我們圓成佛道。這是理上說,說得通,事上還有差別,差在哪裡?差在我們各個人的根性不相同,這個要知道。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不像現在辦學校,編一套教科書,按著教學的標準,一年級教什麼、二年級教什麼,把它排上課程,佛沒有。而且佛講經說法,學生不固定,就像我們現在這講經,不是報名來參加的,正是所謂「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是這樣一個情形。因此他沒有課程標準,他也沒有刻意去編教科書。每一次大會當中,實在講也不是像我們現在有個經本在這裡講,佛那個時候沒有。佛所說的都是聽眾當中有問題提出來,佛是隨問隨答,所以一切經里都是問答的方式。我們這個經雖然沒有人問,佛還常老叫著舍利弗、舍利弗的,叫著跟他說明,是這么一種情形。當機的,當機就是契合他的根機的人,聽了就得利益。得益淺深與他根機厚薄成正比例,根機厚的人得大利益,根機薄的人得小利益,都得益,是這么一回事情。如果我們要是有幸,跟佛生在同一個時代,聽說佛在哪個地方講經說法,我們也可以參與。你參與這個法會,你有問題提出來,佛給你一說,你也就開悟,也就證果了。對症下藥,那才叫真正契機。佛不在世了,後世的這些眾生與佛的緣就要差一等,因緣要差一等。

佛法,由於後來學生們的集結,把它記錄下來,整理出來流傳到後世,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經典。這些經典只能提供我們做為一個修學的參考,我們接觸之後,要認真、要冷靜的想一想自己的根性,與佛所說的這個法門相不相應、契不契合;換句話說,佛這種教法對於我來講,適不適合我?這叫選擇法門。如果自己沒有真實的智慧,不能選擇,佛非常慈悲,早就替我們想到了。經上特別指出末法時期,《金剛經》上講「五五百年」,五百年是一個階段,五五百年是五個五百年,二千五百年。我們今天距離佛滅度,要照外國人的說法,是二千五百年以後了,說五五百年,正是說我們現代這個時代。佛對於這些眾生,教給我們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大集經》裡面講三個時期,講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禪宗是像法傳到中國來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禪宗傳到中國來。所以禪在中國特別興旺,因為它正好是像法這一千年,都在中國,禪宗特別光輝。現在進入到末法時期,就是佛滅度兩千年以後,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就是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等於說是給我們大眾授記,哪一個時代眾生的根性適合於修學哪一個法門,這為我們指出來。

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更看到清楚,佛明白的告訴我們,將來佛法在這個世間滅盡,末法完了之後就沒有佛法,就滅法了。一切經典都滅了,《無量壽經》還住世一百年;換句話說,它是最後滅的。《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同部,同一部經,所以蓮池大師說大本、小本,同一部經,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略。它是屬於一部,不是兩部,內容完全相同,修行的方法也完全相同,果報也相同,所以它是屬於同部。這個經最後滅,換句話就是它非常適合於末法時期,一直到法滅,這個經、這個法門都適合。只要你肯修,都是一生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謂是「當生成就」的佛法。這是佛跟我們講的,我們肯不肯相信,能不能接受?那就看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了。

《金剛經》上講的五五百年,祖師大德根據經義為我們說了五種堅固,就是每五百年,說出這個時代的現象。第一個五百年是戒律堅固,第二是禪定堅固,第三個五百年是多聞堅固,說得也很對。在第三個五百年,從中國佛教的發展正是隋唐時候,隋唐我們佛法可以說是黃金時代,多聞堅固,大家都在佛法理論上去研究,著述很多。往後第四個五百年是塔廟堅固,真正在佛法上有修養的人少了,蓋廟,廟塔蓋得很莊嚴、蓋得很多。第五個五百年,塔廟也沒有了,叫鬥爭堅固。想想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確實在鬥爭。所以他這五個說法是講我們社會的狀況,我們今天生在第五個五百年以後,鬥爭堅固,如果不鬥爭,釋迦牟尼佛的話說錯了。可見得佛在三千年前對我們這個世間後來的狀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此不需要我們自己選擇,他老人家已經指定好了。

就像蕅益大師在前面玄義里跟我們講的,教我們要「隨順諸佛真實教誨」,這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勸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這是諸佛的真實教誨。不但是阿彌陀佛,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異口同音,在《彌陀經》里六方佛贊,那就是證明。真的是一切諸佛真實的教誨,勸我們依這部經典、依這個法門修學,我們只要決定求生,更無疑惑,就成功了。蕅益大師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我念了之後非常歡喜,他說得太好了!這就是真實的智慧,無比的氣慨、魄力,因為這一隨順,他就一生成佛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我們要曉得世法的虛妄,決定不可以取,善惡都不能取。都不能取,為什麼我們還要盡心盡力修善?諸位要知道,我們如果要不修善,跟諸佛如來度眾生的本願就相違背。佛心大慈大悲,我們也要有慈悲心幫助一切眾生;雖然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著相,也就是說我們斷惡修善都不求果報。我斷惡我不求消災,我也不求消業障;不求,業障自然就沒有了,不必要去求。我今天斷惡是為了消業障、是為了消災,是有求在裡頭,那就是善惡之善。我今天斷惡,我沒有求,我這個斷惡不落在善惡之善裡面。我今天修善,我也不求財、我也不求富貴、我也不求長壽,我什麼都不求,這就是二邊都離了。但是斷惡修善我認真努力在做,從無間斷,是一無所求,這就對了。在佛法裡面,決定隨順諸佛的教誨,專修念佛往生的法門,這就是真實智慧的選擇。再看底下。

「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苦行,常勤心在真法中行,名精進覺分。」精進,精就是純而不雜,進就是進步不退轉,不退就是進。當然我們的精進一定是要在佛法上,求覺,一定是要在淨念上,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是真精進。都攝六根,怎么攝法?實在說,六根就像佛在《楞嚴經》上所說的「六根門頭」,是內外交通的一個管道。主要的是意識心,主要是意識,因為前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相宗經典裡面講得很清楚,它的作用只是「了別」。就好像照相機一樣,我們眼像照相鏡頭,打開之後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了,它沒有分別。誰去分別?不分別就不造業。了別好,了別是覺。第六意識在裡頭分別,分別善惡、分別好醜,這個事情麻煩,所以它起了作用。

我們收攝六根,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意根。眼不是叫你不見,眼當然要見,見怎么樣?見不要分別、不要執著。在一切法裡頭不要分別、不要執著,你所見的境界是平等的境界,這叫真平等,這就是都攝六根。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乃至於意知法,意根是對法,真正在境界裡頭去學,修就是修學,學什麼?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諸位要曉得,真正能夠做到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你就得定,你的心就定了。外面六塵境界你也看得清楚、你也聽得清楚,樣樣都清楚,那是慧。一切明了是慧,心是定的,外面樣樣清楚這是智慧,這叫定慧等學。

高級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之中,諸位看《華嚴經》上那些菩薩修行,你就知道了,完全在生活當中,事事無礙。看到許多菩薩在歌舞場中修行,他沒有妨礙,他樣樣清楚、樣樣明了,你會,他也會。明了是慧,他的功夫就是不動心,不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這就是淨念,不一定要念佛,這就是淨念。心清淨,一個念頭沒有,這是真正的淨念;換句話說,永遠住在定慧之中,這是淨念。定慧是一不是二,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定是慧之體,慧是定之用,也可以說慧是定之體,定是慧之用。定慧等學,它是平等的,是一不是二。這就是淨念。

我們現在明白這個事情,事實上做不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境界?淨宗裡面教給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也就是說把我們的意識,分別的意識,分別、執著,統統去分別阿彌陀佛、去執著阿彌陀佛,除了阿彌陀佛之外都不要分別、都不要執著,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功夫用到純熟了,純熟之後阿彌陀佛就沒有了,丟掉了,那就真的成了淨念。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是手段、是方法。我們要問,達到真正淨念,真正淨念是理一心不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一念不生,試問問,他還念不念佛?他還念。我們怎么知道他還念?我們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面看到的,他還念。為什麼還念?他念跟無念是一。我們今天有、無是兩個,不是一個,他有念跟無念是一個,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諸位要曉得,念是他受用,念佛是教別人,無念是自己。所以他念佛,一天到晚都不停止,做一個榜樣給別人看,佛都念佛、菩薩都念佛,那我們當然更要念佛,這就是大慈大悲度眾生,叫他受用。自己,自己真的到淨念,一念不生,那是他的自受用。自他不二,所以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不落有,無念不落空,空有二邊他都不執著,佛法不得已稱之為中道。由此可知,這句佛號實在不可思議,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用意就在此地。

所以不管說多少法門,佛講《華嚴》,最後念佛;佛說《法華》,最後也念佛;乃至於性相各宗,歸根結柢統統念阿彌陀佛。在中國,禪宗那么樣的盛行,我們看《禪門日誦》,就是禪宗用的課誦本,他晚上也念《阿彌陀經》,念阿彌陀佛。這是祖師大德們真正明白了、真正透徹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沒有不念佛的。凡是學佛,不願意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是祖師說的話,他的佛法沒通;換句話說,沒有真正明了。如果真的通達明了,沒有一個不念佛求生淨土的,這些都是事實。

所以他才「精進修諸道法,善能覺了」。「善」,不是他去研究、不是他去思惟,不是。他是從修學功夫裡面悟出來的,那叫善,是自己親身體驗出來的,覺悟了。所以我們讀經,每讀一遍多少都有一點悟處,只要你恭恭敬敬的念。心浮氣躁,要趕時間、趕功課,那個沒用處,那個不會有悟處。心要清淨、心要恭敬會有悟處,遍遍都有悟處;換句話說,你每天讀經,每天都有悟處。這個悟處不要去記,那就是毛病,那就變成障礙。這段經文起先不懂,聽講也聽不懂,這一下一念它意思出來了,趕緊把它記下來,這是錯誤的,不需要。根本不需要去記,忘掉隨它忘掉,過兩天它又有悟處,而且是愈悟愈深入,何必去記它?記它就打妄想,起了妄念,根本就用不著。這叫善能覺了,這叫善。

不要去修那些無益的苦行,苦行裡面,對現在人實在講太苦了他也受不了,他也不肯修,也不過就是裝模作樣而已。譬如說持午,實在講在從前算不上是什麼苦行,但現在覺得,這個人下午都不吃飯,另外一個就是打坐,不倒單,這是現在我們常常看到的。持午的意思是不過中,中是日中。有人錯解了意思,持午是不過午,中國的午時是十一點到一點,中午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都是屬於午時。在佛經裡面講是不過中,每天日中,不能過日中。小乘戒特別重視這一條,所以南傳小乘瞧不起大乘人,認為大乘人都破了戒,都不是真修行人,他們對於這個非常重視。如果真正做到是很麻煩,每天日中時間都不一樣,都不相同,在從前用日晷來測量日中,現在也比較方便,但是現在要用天文日曆。天文日曆裡面記載得很清楚,每天日中的時間它是幾分幾秒,給你記載得很清楚,每天相差四秒。如果沒有天文日曆,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在十一點鐘以前吃飯,這是絕對不會超過的,十一點鐘吃飯這是最安全的,不會過中的。

其實誤解這個意思的人很多,總認為他持午是真正修行人,能夠得到大眾的尊敬,這個人了不起,真修行人。可是他下午的時候,有的還吃一點水果,或者吃點其他東西,那就都錯了。真正持午是從日中一食,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日中一食,一直要到第二天的早晨,可以喝一點流質的。流質,不可以有沉澱物,所以牛奶不能喝,牛奶會沉澱,果汁也不能喝,果汁也會沉澱。經裡面講的,什麼東西可以吃?蜂蜜,蜜糖沒有沉澱,所以糖水可以,沒有沉澱。凡是有沉澱的都不能吃,何況水果,那已經是齋都破盡了。這個我們有沒有必要?說實在話沒有必要。因為經上講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沒有說裡頭有持午,不持午的人不能往生,沒有說;也沒有說一定要素食,吃肉的人不可以往生,這經上沒有。如果吃肉不能往生,釋迦牟尼佛一定早就給我們說明白,否則的話,我們不造成重大的障礙嗎?所以這些我們實在沒有必要。

第二個講不倒單,打坐。打坐乾什麼?睡覺。你看坐沒多久兩頭勾成一頭,在那裡打瞌睡,再一下就打呼了。如果睡覺,諸位想想,從前李老師說了,李老師說得很好,坐著睡哪有躺著睡舒服?這叫自找苦吃,是不是?無益的苦行,這個要知道。但是大乘佛法實在講是讚嘆素食,提倡素食,素食是培養慈悲心,不是說吃素就有功德,你意思就會錯了。而是不殺生這是功德,吃素是不殺生,間接的不殺生,意思在此地,是培養慈悲心的。何況現代這個時代,肉食帶給我們許多的疾病,中國俗話說病從口入。蔬菜那就好得太多了。現在蔬菜裡面,在美國還比較好一點,台灣的蔬菜用農藥用得太多,所以台灣的菜看起來非常漂亮,蟲都不吃。有毒,蟲不吃,人吃了還能受得了嗎?李老師常講,在台灣我們每天三餐服毒。美國雖然也用農藥,但是量少,對人體沒有妨礙。可是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去旅遊,你吃大陸的青菜,你就覺得跟美國、跟台灣同樣的青菜,味道不一樣。為什麼?它那裡科技還不發達,還沒有用農藥,菜拿出來是不好看,蟲吃得很多,是不好看,但是確實味道不一樣。我到大陸旅遊,最歡喜的就是那邊的青菜,好吃,跟台灣四十年前市場上賣的菜一樣。現在的菜,菜的味道沒有了,這真可惜,只重視表面的好看,而不重視它的本質,疏忽掉了。

所以凡是無益的苦行,沒有必要,不必要修。即使持名念佛,蕅益大師也給我們說得很明白,也不在乎一天念多少佛號,而是在乎功夫之淺深。所謂功夫的淺深,就是我們念的時候相應不相應。什麼叫做相應?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信願行,這一句佛號裡面圓滿具足信願行就相應。如果這個佛號裡面信願行不足,你一天念得再多都不相應,這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大家也很容易明白。這就是常勤心在真法中行,這叫「精進覺分」。

「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住真法喜,名喜覺分。」法喜,前面也曾經跟諸位提過,這是要功夫,功夫愈深,歡喜心自然生出來。人在修學當中能有喜悅的心,他修學的精神就飽滿了。法喜不但在佛法裡頭有,世間正法裡頭也有,孔夫子在《論語》裡頭第一句,《論語》是學生們編的,不是他自己寫的。學生們他們的見解能把這一句放在這部書的最前面,可見這句話非常重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悅就是法喜。這個歡喜不是由外面境界刺激而來的,不是,是從內心裏面生出來的,所以叫悅。我們中國喜跟悅還是兩個意思,悅是內心發出來,喜是外面境界刺激過來的。但是在佛法裡面講法喜,跟我們中國這個悅是一個意思,不是從外面來的。外面來的叫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是外境,那是外面的境界,那是樂。悅就是佛法講的法喜,是從內心裏面生的。

這功夫深,就像我剛才所說的,你以真誠恭敬心讀經,每一遍有悟處,這個悟處就是法喜,就能生歡喜心。然後這個力量使你精進不懈、使你百讀不厭,永遠都不厭,那就是你遍遍都有悟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裡面,譬如學校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老師,每年都用這個課本,每一年都是那一份講義,他那一份講義可以用一輩子。為什麼?沒有新的意思出來。所以就有疲厭,有疲倦、有厭倦。不像佛法、不像經典,不要說佛經,儒家的經典,就像《四書》,在從前小朋友七、八歲上學,老師就叫他念。念到七、八十歲鬍鬚都白了,他每天還搖頭晃腦在念,念得還津津有味,那就是這個書裡頭的意味無窮。你每年去讀它,體會不一樣,所以他才願意去讀,沒有人督促他。學校有老師督促,這沒有人督促,為什麼他那么歡喜,為什麼天天在讀誦?道理就在此地。他真的有領悟,真的能生歡喜心,古人常講讀書樂,那個樂就是因為他有法喜,他得到真正的快樂。不深入的人他嘗不到,這是人生真正的享受,絕不是其他一切物質享受或者是精神享受能跟它相比的,可以說這是最高的享受。你如果能得到,你這一生非常幸運,也是你真正有福,這是真實的幸福。

這一句裡面,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喜。顛倒之法,顛倒也有層次。要以比較的方法來看,世間的正法,像中國儒家所選的這些經典,跟一般書籍來比,這些經論是正。世間法跟佛法來比,佛法是正,因為世間法的修學不能出三界。你要問他為什麼原因不能出三界?世間法修學的目標都不斷煩惱,儒家講求的是伏煩惱,沒有斷,它是伏,所以不能超越三界、不能超越輪迴。小乘法跟大乘法比,大乘法是正,小乘法就是邪,這就是顛倒,我們佛法裡面講了義、不了義,就是這個意思。大乘佛法跟持名念佛相比,持名念佛則是純正,超越一切大乘法門。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說過很多,不能不知道。唯有真正的明白,我們才會死心塌地,這一生當中就守這一部經,專修這個法門,那就決定不錯了。我們修學其他的法門也都變成無益的苦行,我們將精力、時間浪費在那個地方,都變成沒有意義、沒有利益。所以一定要專,一定要精。蓮池大師就說絕了,持名念佛是正行,持名念佛也是助行。淨宗常說正助雙修,他正助都是一句名號,這個真的是教我們專到了極處。這個法門得到實在是不容易,古德常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了,怎么不歡喜?遇到了,認真的修學,你會愈學愈歡喜,愈學領悟得愈深,愈學,你對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信心愈真切,隨著你功夫去增進。繼續再看底下。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除」跟底下的「舍」意思好像是相同,其實最簡單的區別方法,除是除內裡面的,舍是舍外面境界的,這樣就很容易辨別了。這是「諸見煩惱」,見是指我們一切錯誤的見解,煩惱是我們錯誤的思想。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對人、對事、對物想法、看法錯了,這叫見思煩惱,一定要斷除。它是六道輪迴的根本,它也是我們造業的淵源,人為什麼要造業?就是因為有這個東西他才會造業。這些東西排除掉,人就不造業,六道輪迴也就沒有了,所以輪迴是它變現出來的。

我們世間一般人重視正確的思想,所謂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這就是講的思想跟見解。但是世間人所講的正、邪,跟佛法講的邪、正標準不一樣。世間人實在說對於宇宙人生,無論是哲學、科學、宗教,一直到今天都還在摸索、在探討,事實真相沒有見到。我們要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原因在我們用的方法錯誤。世間人用什麼方法?用思惟、用思考、用研究,用這些方法;換句話說,用的是心意識,用意識,這是決定見不到真相。佛法為什麼見到真相?佛法用的方法,它不用意識,心、意、識都不用,於是真相大白。心意識都不用就是定慧,他用這個方法。所以,一個能見到真相,一個人是永遠見不到真相,雖然他很想見真相,他見不到。佛法的標準跟世法的標準就不相同。佛教給我們,你能把這些東西舍掉,你心就清淨,就得定,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自然就明了。

我們今天煩惱在,見思煩惱在,只是從經典上聽佛說的這些事實真相,我們是聽說的,不是自己親自見到的。佛法最殊勝之處、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就是佛不是叫我們相信他,佛是叫我們自己親證。他說出來了,他把他的方法教給我們,我們用這個方法,看看我們所親證的跟他講的一樣不一樣?他見到了,我們定慧要得到,我們也見到了。所以昨天跟諸位說,一經通一切經通,為什麼會通?你也見到了。佛見到說出來的,你也見到了,你見的跟佛見的是一樣的,那佛講的你怎么會不懂?佛所說的就是自己所說的,自己所見、所聞、所說就是諸佛如來所說的,沒有兩樣。

所以這個東西是障礙,障礙了我們本性本有的智慧德能。德能就是親自見到宇宙人生真相,這個能力是被錯誤的思想、見解給障礙住了,這個東西必須要斷除。這個東西斷除之後,我們真正的善根就現前,前面講的五根就真的現前。有這些障礙在,我們的信心沒紮根,聽聽這個人這個說法,聽聽那個人那個說法,心裡就會動搖。為什麼會動搖?信沒有根,你妄想、雜念還存在,對於一切言論沒有能力判斷、沒有能力辨別,才會產生這些現象。所以一定要把煩惱除掉。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五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5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八面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名除覺分。」這是七覺支的第四,「除」,跟第五「舍」,除跟舍的意思很接近。它的內容,除是對內,舍是對外,這樣子區別就比較容易。「諸見煩惱」這四個字就是一般經論上所說的見思煩惱,也叫做見思惑,惑是迷惑。這是煩惱的總稱,也是佛給我們說的三界六道的根源。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是從見思煩惱裡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這個東西沒有了,見思煩惱要是斷掉了,六道輪迴也沒有了。正如同永嘉大師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前面一句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換句話說,你有迷惑,就好像在作夢,惑沒有了就覺悟了。這是說明不但常說的人生如夢,整個六道說穿了,也就是個夢境而已,不過它的延續時間長一點而已。

「見」是錯誤的看法,裡面第一個就是身見,一般人總執著身是我。第一個執著身,這都是五種錯誤的觀念。佛經面講「我」字這個定義,細說很多,通常說得最普遍的就是有主宰、自在的意思,這兩個意思比較上最普遍。試問問,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宰?在這個身裡面確實找不到主宰,不但身裡頭找不到主宰,心也找不到主宰。由此可知,身、心確實是虛妄的。如果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諸位想想看,誰願意老、誰願意生病、誰願意死?換句話說,生老病死我們就做不了主,哪來的主宰?主宰沒有,自在就更不用談了,我們現在日子過得很苦,哪來的自在!所以實在沒有我。沒有我,自己以為有我,這個觀念就錯誤,這個見解就錯誤,這叫做身見。執著身是我,是錯誤的。

身既然不是我,它是什麼?說實在話它是我所,它不是我。「我所」就是我所有的,譬如房子,房子是你所有的,衣服是我所有的,身體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我們常講叫身外之物。實際上我有沒有?有,有真我,真我是真正主宰,真正自在。什麼時候你才把那個我找到?大乘佛法裡頭常講明心見性,真如本性就是真我,它能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它做主宰,它是能變。所以真我是本性,這才是真我。沒有見性的人,雖然有真我,迷了,把我迷失了,把假的、我所有的當作我,這個錯誤太大了。譬如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我把自己忘掉了,把衣服當作我,就跟這個例子差不多,這是個很糊塗的人,把所有的當作我。我們迷惑的時間太久,無始劫以來一直到現在並沒有覺悟,都把這個身當作我,所以就帶來許多的痛苦。錯認了。

第二叫邊見,邊是二邊,確實凡夫所有見解都是執著在二邊,二邊就是相對的。有我就有別人,有自就有他,它都有個對面的,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有生就有死,總是有個相對的觀念,沒有辦法超越這個邊際,這也是錯誤的見解。在佛法,實在講也沒有辦法離開相對,離開相對沒辦法說法。比方佛法說凡夫、說聖,凡聖就是相對的,眾生跟佛也是相對的,世間跟出世間亦是相對的。所以佛教我們,佛是用這個方法做為教學的手段,你可不能執著,你一執著的話就錯了。執著是什麼?落在邊見裡頭,雖然學佛還落在邊見裡面,你想想看你怎么能斷見思煩惱?要怎樣才不落在邊見裡面?佛給我們說得好,教我們離言說相,不要執著言語;離名字相,所有這些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離心緣相,心裡頭不要去胡思亂想,那就不落在邊見裡頭。所以佛說法,說而無說,不落在邊見里。你看說、無說是二邊,聽、無聽也是二邊。所以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二邊都不落;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說法的人也是二邊都不執著。不得已說一個中道,如果你又執著中道,中道跟二邊又對立,這就麻煩了。所以佛法要我們領悟,決定不能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錯了。

第三個是見取見,第四個是戒取見,這兩個實在講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說某人成見很深。你有了成見,所謂先入為主,自己有了個標準,你見到、聽到都會拿這個標準來衡量,這個標準是錯誤的。怎么知道標準是錯誤的?《金剛經》上說得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來的標準!佛說得好,真妄沒有標準,邪正也沒有標準,善惡、是非都沒有標準,你怎么可以執著一個標準來衡量?所謂標準是臨時假設的一個現象,在此時此地適用,換一個時間、換一個空間,它就不適用。這種情形,我們現在比較容易懂,譬如時間,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是十點半,離開這個地方,我們飛行一、兩個小時,就知道有時差了。那個地方現在時間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拿我們這個時間標準到那裡去不適用。可見得這個標準只能在這個地區、這個時候適用,過了這個地區這個時候它就不適用,所有一切標準都是臨時建立的。我們今天學佛,我們的目的是要明心見性,心性裡面可不能有標準,有了標準決定見不到心性。所以拿世間法去學佛法,是決定得不到佛法的。一定要離開一切世間法,那佛法也就不必學了,佛法就在面前。離開妄就是真,不要再去找真,找真,你又立一個標準,那就又錯了,沒有真;沒有真,就是真。

所以見取見,為什麼說成見有兩種?一個是果上的,一個是因上的。見取見講的是果上,這是因;換句話說,一個是我們把果報看錯了,一個是講的修因看錯了。佛在經上為我們舉了一個例子,我們從這個例子上能夠體會。古時候印度的外道,印度外道修行,說實在話,比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在西方常見的基督教、天主教,乃至於伊斯蘭教、猶太教,比他們的確高明。為什麼?印度外教都修定,都有相當的定功。我們知道定能發神通,人修定的時候能夠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看你定功的淺深,能力大小不相同。他在定中看到牛,耕田的牛,牛死了,它的靈魂生天了,他在定中親眼看到的。人死了墮三途,牛死了生天,他看到這樁事,於是他就誤會了,牛會生天,我們學牛,我們將來也就會生天。這叫什麼?持牛戒。他去幫人耕田,他也去吃青草,這是我們前面講無益的苦行,這是他錯了。他不知道做牛是果報,死了以後它能夠生天是它過去生中累積的善因,是那個因緣生天的,絕對不是做牛這一生有什麼功德可以生天,這就產生很大的誤會。所以印度奇奇怪怪的一些戒律,它的來由都是他在定中親眼見到的,這是誤會,這是錯誤的見解。叫非因計因,生天不是這個因,他以為是這個因。

再講到果報,定功深的人見到天上果報殊勝,壽命長遠,以為天上就是永生。我們這邊宗教稱永生,在印度一般宗教稱涅盤,佛家涅盤的意思,就相當於基督教裡面講的永生,意思很接近。涅盤翻成中國意思就是不滅,不滅就是永生,所以這個意思很接近。其實他的功夫並不到家,天人壽命雖然長,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到時候他還要墮落。不但這些修定的人見不到,即使生到四禪天、四空天的人,他們也產生了錯誤的觀念,認為他已經證大涅盤,已經不生不滅,到後來還要墮落,於是對於傳說當中佛講的不生不滅就懷疑,就毀謗。這個毀謗叫謗法,謗法的罪過是墮落得很重。所以生天不是真正的果,誤會認為是真實的果報,這叫非果計果,不是真實的果報,誤會以為它是究竟的果報。三界當中決定沒有真實的,包括四禪天、四空天,都不是真實、都不是究竟,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大乘學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天,道理就在此地,生天白白浪費了許多的時間,浪費自己修行的功夫,到頭來依舊還要輪轉。

除了上面四種錯誤的見解之外,所有一切其他的錯誤見解都叫做邪見,用這個就統統都包括了。這五種叫「諸見」,諸見就是把它歸納成五大類,這五大類叫見惑。

煩惱是思惑,就是錯誤的想法,你想錯了。這裡面也有五大類,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貪、瞋、痴、慢(慢是傲慢)、疑(疑是懷疑),這個懷疑是專指對於諸佛菩薩聖教的懷疑,不是指其他的懷疑。尤其是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指點的淨宗法門,信願念佛,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前面講得好,這的確是諸佛如來真實教誨,我們對這個產生懷疑,那實在是非常大的錯誤。這是五種錯誤的思想,貪瞋痴慢疑,合起來叫見思惑,也叫見思煩惱,就是此地所講的諸見煩惱。這都是我們內在的,不是外面的,我們要把它斷除。

說斷除,實在講說得容易,做起來太難了。小乘人專在這上做功夫,釋迦牟尼佛比喻他們修學的困難說「如斷四十里急流」,急流是瀑布,很大的瀑布,這瀑布多大?四十里。我們世界上沒發現這么大的瀑布,四十里這么長的瀑布沒有發現過。這樣大的瀑布,你把它攔阻起來叫它不流,這是比喻小乘人斷見思煩惱的艱難,真正不容易。經上告訴我們,從初果,初果就是見惑斷掉了,思惑還沒斷。見惑斷掉了,就是這五種斷掉了,證小乘初果,就是須陀洹,那就很不容易,很難,錯誤的見解沒有了,還留著有錯誤的思想。從證得初果這天起,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能把思惑斷掉。這兩種錯誤,斷見解比較容易,斷思想難,這個思想,所謂是藕斷絲連,很難斷。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人間壽命不長,天上壽命長,七次往來,諸位想想這是多么長的時間,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

經典裡面也常常說,我們修行成佛,時間需要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從哪一天算?從斷見惑起那天開始算。因為見惑一斷,一般講這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雖然沒有出三界,但是他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小乘初果叫入流,須陀洹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入流,入聖人之流,他不會墮三惡道。沒證果之前,他是人天兩道,不會落三惡道。從這一天算起,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才能夠成佛,成佛就是禪家講的見性,明心見性。從這個地方我們也能夠體會到,小乘人修行的方法確實很笨拙,不是個聰明的方法,要吃這么多苦頭、要用這么長的時間,才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他是有意在做,所以小乘不如大乘。大乘的方法巧妙,因此修學的時間縮短,不需要那么長,大乘比小乘巧妙。大乘裡面,禪宗尤其巧妙,超過其他大乘的法門。禪宗雖然巧,也得要有巧人才能夠修學這個法門,不是一般人都能夠修學的。這就所謂是上根利智,他才行,普通根性的人還不行,還沒有能力修學這個法門,因此就遠不如淨宗。

淨宗的修學,一定要依據《無量壽經》跟《彌陀經》上講的這些理論。《彌陀經》我們很難看懂,在經文裡頭不容易看懂。但是蓮池大師的《疏鈔》跟蕅益大師的《要解》,我們得這兩位善知識的引導,接受他們的教誨,我們對於《彌陀經》的義理可以明白個幾分。依照這個理論、依照這個方法老實念佛,只要念佛功夫深,禪宗裡面所說的境界我們也能得到;換句話說,他們用參究的方法,我們用一心專念的方法。一心專念,任何人都可以做得到,但是參究的方法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可是效果、境界完全相同。這是淨宗又勝於禪宗之處。

此地底下這兩句話非常要緊。當我們斷除諸見煩惱的時候,善能覺了,關鍵就是善,非常的善巧,他覺悟到了除諸虛偽,並不損壞真正的善根。善根,世法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三善根是世間法的,假如我們把諸見煩惱都除掉,貪瞋痴沒有了,世間壞事當然不做了,好事也不做,你的善根就損壞了。那就又錯了,路子又走偏掉了。不能損壞三善根,換句話說,世出世法裡面的斷惡修善天天還在做。沒有惡,沒有惡故意做一點惡,沒有善,故意修一點善,做什麼?這是遊戲神通,做給那些迷惑顛倒還沒有覺悟的人看,表演給他們看。什麼意思?幫助他們覺悟,啟發他們覺悟,這就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在自己,真的清淨,諸見煩惱斷乾淨了,可是在生活中照常還在做,還在表演,這就是善能覺了。善是善巧方便,空有二邊都不墮,真正是自利利他,自利是無作,利他是有作;作而無作,作是利他,無作是自利,這個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白。不是說學佛之後什麼事都不要做,那完全消極了,這就把佛法破壞了。這樣消極,佛法在世間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必然被社會所唾棄。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佛法永遠是積極的,永遠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菩薩善根就是精進,三善根是世間的,精進是出世間,出世間的善根只有這一條精進,勇猛精進,不疲不厭,無有疲厭,永遠在精進。所以不損害真正的善根。

「除諸虛偽」,這句我們也不能夠疏忽。凡是一切個人的欲望、享受,所謂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統統是虛偽的。世間人斷惡修善他有目的,如果沒有目的,沒有利益可圖,他就不會去做了。佛告訴我們,這些是虛偽的,不是真實的。佛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沒有企圖,絕對沒有個人的得失利害在其中,因為得失利害是假的。這也是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相同的地方,經上常說,諸佛菩薩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悲是拔苦的意思,看到眾生有苦難,幫助他解決,這叫悲;慈是與樂,給與眾生安樂,幫助他得安樂,這叫慈。慈悲上加個大字,就是沒有條件的,無條件才叫做大,有條件就不能稱為大慈大悲。我們凡夫幫助別人多少都還有條件,不像佛菩薩完全是無條件的。我們在此地可以用這個來解釋,一切有條件的就是虛偽,要把這些統統除掉。換句話說,我們喜歡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我們不喜歡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對我們善意的人,我們要幫助他,甚至於對我們有惡意要害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幫助他。沒有條件,一視同仁、一律平等,這叫大慈大悲,這個才不損真正的善根,這叫除。

「若舍所見念著境時,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名舍覺分。」舍是對外境的,是對外面來的境界,也就是我們常講身外之物。身外之物要放下,內要放下見思煩惱,外要放下五欲六塵,舍就是舍五欲六塵,要舍名聞利養。所見念著境時,境是境界,經上把境界歸納,我們五根所對的,眼所見的統統叫做色,佛經裡面的色意思很廣泛,眼能夠見的都用這一個代名詞全部都包括了;耳所聽的都叫做聲;鼻所聞的都叫做香,用這一個代名詞。香,臭也包括在這個字裡頭,就用一個字代名詞;乃至於意,意是我們念頭,念頭所對叫法。六根對六塵,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對外面色聲香味觸法,對外面六大類的境界。這六大類的境界是虛幻不實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真實的存在。佛法裡面凡是講到真實,它的意思就是永遠存在、不會改變的,這是真實的。如果它會改變,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實的。我們人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它時時刻刻在起變化,這就不是真實的。一切萬物也是如此,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

天親大師將一切法歸納成一百大類,稱之為百法,相宗有個入門的小冊子,叫《百法明門論》,這是法相宗入門的。對於這一百類的法,你要明了、你要明白,這叫「百法明門」,你明白了,你就可以入大乘之門,那是大乘入門的一本書。這一百大類裡面又分成兩大類,有為法跟無為法。所謂有為就是有生有滅的,就是生滅法,無為法就是沒有生滅的。無為法有六種,有為法有九十四種,九十四種包括心法、心所法、色法,換句話說,整個宇宙人生都包括在其中。無為法裡面第一個是虛空無為。虛空好像自古至今沒有改變,老樣子,它沒有起什麼變化,虛空是無為的。現在在我們感觸當中,只能夠見到虛空是無為的,除虛空之外,你想哪一樣東西不變?都在變化,變化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你就決定不能執著。你執著,叫自找煩惱,煩惱本來沒有,是你自己找的,你自己不找,哪來的煩惱?煩惱,實在講就是從妄想、執著裡面生出來的,人要是把妄想、執著破除,你就永遠都沒有煩惱,你的心才會得清淨、得自在。這是講我們「所見念著境時」,著重在執著,你執著境界的時候,「善能覺了所舍之境虛偽不實」,這個境界不是真的。

既然曉得它不是真的,也應當要知其所以然,你才會真正把它放下,那就是這些境界從哪裡來的?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這些境界,不但我們眼前所見的,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真心本性的相分,是從它來的。本性是能變,相分是所變,由此可知,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所變是假有,佛經里也叫作妙有。能變是真空,本性是真空,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心性裡頭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夠變現一切法,它能夠現相分。所以,本性是體,相分是現象,是這么來的。《華嚴》上為我們說的,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裡頭會有變化,為什麼有變化?識所起的作用。識是什麼?分別、執著。譬如本性現相,這個相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為什麼會又變成六道輪迴?是你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見思的分別、執著變現出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不但六道輪迴是自己本性變現之物,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切諸佛菩薩也是我們自性變現之物。不要只聽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此地又何嘗不是「唯心穢土,自性釋迦」?一樣道理。離開心性,無有一法可得,這是善能覺了,把這個事情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

何況佛在經上更明白的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開示實在是了不起。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什麼就變什麼,這才是真正的主宰。大多數人死了為什麼墮三惡道,我們這才恍然大悟。他想貪,貪是餓鬼,他就墮鬼道去了;他想瞋,瞋是地獄,他就墮地獄;他想痴,痴是邪正、善惡、是非、利害都辨不清楚,糊裡糊塗,這就是畜生道。念佛、想佛,他怎么不成佛?念天、想天,他會生天,基督教、天主教講生天堂,我們同意點頭,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他真的念天、想天才能夠生天,打著天的招牌還想貪瞋痴,那不行。我們念佛也是一樣,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心裡也想貪瞋痴,三惡道還是有分,西方極樂世界去不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道理搞清楚了、事實真相搞明白了,我們就會一切放下,死心塌地念這句阿彌陀佛。我們自家的事情,自己這一生真能夠超越三界,一生作佛。對於別人隨緣隨分,盡心盡力幫助別人開悟,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發自於大慈悲心,並沒有什麼條件,也就是我們本分上應當要做的。為什麼?一切眾生與我同體,同體大悲,這裡面產生的無緣大慈,這個慈悲就像父母愛護子女一樣,無條件的。「永不追憶」,舍,離開了,永遠不取,沒有後悔,也不要去想它,這叫「舍覺分」。這是真正放下,真正能舍。

「若發諸禪定之時,善能覺了諸禪虛假,不生愛見妄想,名定覺分。」做功夫,前面這兩種要做到有真實效果,一定得禪定。因為「除覺分」是內心清淨,離開一切分別執著;「舍覺分」是決定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可見得定自然就現前,禪定就現前了。定的淺深,實在講就看你前面除、舍功夫的深淺,你除、舍功夫深,你的定功也深。定現前的時候,要知道禪定不是我們究竟的目標,它是我們中程的目標,是中途站,不是究竟的目標。而且禪定淺深層次無量無邊,萬不可以得少為足,得一點禪定,有一點小通現前就覺得很了不起,炫耀於人,那就大錯特錯。所以禪定現前也不能夠執著,也要把它放下,就是「不生愛見妄想」。世間禪定,我們講的四禪八定,他為什麼不能夠達到九次第定,不能證得阿羅漢,不能超越三界?他的病根就是愛見妄想,他對定中的境界非常喜歡,就安住在裡面了;妄見是以為甚深的禪定就是佛所講的般涅盤,他誤解了,以為自己證入大涅盤。這是他的妄想,完全看錯了,我們要曉得。如果不生愛見妄想,禪定就生智慧,因定開慧,就生智慧。得定而智慧不能現前,毛病就發生在這個地方,這些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過程可能會遇到的。

念佛人念到功夫成片,就接近禪定,心地就清淨。念到事一心不亂,就是禪定,這個時候決定不能生起愛見妄想,這句佛號要老實念,一直念下去,那就對了。常常想著諸佛菩薩,就是我們要跟諸佛菩薩比,不要跟凡夫比,跟凡夫一比,自己貢高傲慢都起來了,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跟佛菩薩一比我們還差得遠,才會勇猛精進,永遠保持自己謙虛,一切恭敬。這就是我們要拿上面的標準來看,不可以往下比。這是「定覺分」。

「若修出世道時,善能覺了,常使定慧均平,或心沉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分以察起之。」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說七菩提分套用在我們平常修行的功夫上,如果用得很妥當,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學人無論是學哪一個法門,任何宗派,這個毛病的現象總不外乎兩種,一種就是昏沉,這一段講的。昏沉是提不起精神,打瞌睡,用功的時候他就疲倦了,精神提不起來。這種現象我們看得很多,我們雖然不是參禪,念佛的時候也有這些現象,甚至於這種現象都發生在自己身上。當我們念佛,一止靜坐下來念的時候,念了沒多久就打瞌睡,佛號也忘掉了,這個現象叫做昏沉,就是此地所講的。功夫一定要保持「定慧均平」,定慧平等就沒有這個現象。定要是多了就昏沉,慧要是多了,這個慧不是講智慧,慧多了心裡頭浮躁,妄念七上八下。好像我不念佛、不靜坐的時候沒有這些妄念,一打坐,妄念特別多,那就是慧多定少,用這兩個名詞來做代表。如果遇到昏沉的現象,我們就要選擇法門,擇法、精進、法喜,用這三個方法來調整。譬如我們在念佛堂止靜的時候,打坐念佛的時候打瞌睡,精神提不起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換個方法,我們起來繞佛,用這個方法,或者我們起來拜佛,功夫不間斷就是精進,用這個方法來調整。或者用觀想,想阿彌陀佛因地上那種修行,勇猛精進,我們自己得這個鼓勵,見賢思齊,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用這些方法。

所以念佛堂,古時候依眾靠眾容易,有很好的修學環境。現在難,現在大的道場是有,都是觀光旅遊,一聽說哪個地方有大道場,大道場一定建立在風景很好的地方,每天遊覽車不曉得有多少,接應不暇,哪有時間去用功!看到這么多人往往來來,擾亂情緒,沒有辦法用功。今天真正用功,實在講還不如在自己家裡,這是現在修學環境不如從前。但是說到方便,比從前又要殊勝,現在我們可以利用錄音帶、錄影帶,把佛號提起來能不使它中斷,這是從前沒有的。我們現在用念佛機,佛號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不間斷,我們要請個法師幫助我們念佛,二十四小時人家還做不到。所以,發明念佛機這個人是很大的功德,帶給我們許多的方便。

在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就想到輪班念佛的方法,這個方法非常適合於現代人。我在達拉斯、在台北,我勸同修們念佛,我們的道場不大,從前需要法師領導,敲法器領導,在現在找不到人,就利用念佛的錄音帶,念佛機比錄音帶還好。幾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修,共修比自己個人修行好,個人修行懶惰,自己原諒自己,很容易懈怠,大家在一塊共修就不太好意思了。我們在達拉斯就有這個現象,有幾位老居士參加,老年人看到年輕人精進,自己就想我年歲這么大了,還不努力嗎?老年人精進,年輕人一看,老年人念佛都沒有停止,年輕人就更不好意思。所以彼此互相警策,互相的勉勵,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把念佛堂分做三個區域,使大家進念佛堂之後會非常歡喜,法喜充滿,沒有一絲毫的壓力,統一的就是一句佛號。你喜歡坐著念,你就坐著念;喜歡走著念,繞佛,那你就走著念;喜歡在佛前拜佛,你就拜著念。這裡面沒有法師在領導,我們只用念佛機播放佛號。進佛堂就一句話不要說,見人也不打招呼,任何人都不打招呼,他心都是定的。佛堂裡面,我們這個地方供佛像,佛像前面這個位置拜佛,這旁邊是繞佛,這一邊是止靜,這是坐著念,這是走著念。把佛堂分成三個區域,彼此互相大家都不干擾。喜歡拜佛,到中間去拜;喜歡繞佛,到旁邊去繞;繞累了,喜歡坐下來念,到旁邊去坐,所以把佛堂分成三個區。不必說他在繞佛,我跟他繞,不必。你個人覺得你喜歡採取哪個方法就採取哪個方法,就是擇法、精進、法喜。

這個方法我們提倡以來,參加念佛的都歡喜,沒有壓力。拜佛各人拜各人的,也不要用引磬同時拜,同時拜怎么樣?年歲大的人跟年輕人體力不一樣,年輕人拜得很快,年老的人就氣喘跟不上,又要生煩惱;年紀大的人拜得很慢,年輕人跟著慢慢拜,他也生煩惱。所以,各人拜各人的,你拜得快就快拜,你拜得慢就慢慢拜,這樣子一點壓力都沒有。你什麼時候覺得累了,精神實在支持不住要睡覺,你自己走,也不要招呼別人。隨時可以進來,隨時可以離開,只是進到佛堂一句話都不說,完全跟著佛號念佛。用這種方法來把昏沉、掉舉都能夠收到良好對治的效果。在美國這個地區,法師人數少,缺乏領導,這個方法實在很理想。

「或心浮動,當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心浮動就是掉舉,心裡七上八下妄念很多,這是個毛病。跟前面那個恰恰相反,「當念用除舍定三覺分以攝持之」,就採取這個方法。心裡妄念很多的時候,我們就要定下來,把念頭統統放下。妄念雖然有,放下就是根本不要理會它,隨它去就好了。不要想到我妄念這么多、業障這么重,愈想愈多,不想慢慢它就沒有了,自然就沒有了。昏沉、掉舉兩種現象是很普遍的,自古以來每個修行人都有這個經過,我們遇到不要害怕,知道這是正常,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在作祟,只要不理它就好。把我們的精神、注意力注意在佛號上,集中精神在佛號,這些事情不理它就好。這些功夫都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煉,不但在念佛堂,就是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我們修煉的場所。

「調和適中」,時時刻刻要懂得調和,要知道調整,就是自己的定慧要平等,時時刻刻注意這個,我們功夫才能夠延續不斷,真正做到不間斷、不夾雜。昏沉、掉舉都是夾雜的現象,雖然一時不能除盡,不怕,慢慢的去除,慢慢的去斷,不能夠操之過急。用功的人很多人失敗都是操之過急,欲速則不達,功夫要慢慢的進展、逐步的進展,不可以太勉強、不可以太快。總而言之一個大原則,就是我們修學一定要身心歡喜,身心舒暢,舒暢、歡喜這就是修學的收穫。如果在現前得不到舒暢、歡喜,那就錯誤了。經上常講,咱們修行是離苦得樂,愈學愈苦,這裡頭就有問題。愈學愈快樂,愈學心愈清淨,愈學煩惱愈少,智慧增長,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誤了。如果與這個效果相反,我們就要認真去反省、去檢點,來改正,這就對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六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6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九面第五行,從當中看起: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名正見。」三十七道品最後這個科目是「八正道」,也叫做八聖道,我們將來在經論裡面看到這兩種不同的名稱,都是一樁事情。八正道是佛門裡面重要的一個科目,它的標準也有很多,就如同戒律一樣。所以小乘有八正道,名稱都一樣,講法不相同,它的境界不一樣。就大乘法裡面,每個宗派裡面標準也不相同,這是我們都必須要知道的。蕅益大師在此地為我們所說的,只是一個一般名詞術語的解釋,就是完全講原則,用在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裡面,說法就不盡相同,大致上總不違背這個原則。

「修無漏行觀,見四諦分明。」四諦是世出世間法的總稱,苦、集是世間法,苦是世間的果報,集是世間的因緣,這就說明了世間法的真相。滅、道是出世間法,滅就是滅煩惱、滅生死,是這個意思,所以滅就是涅盤;道就是修學的方法,像此地講的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種都是屬於道。滅是出世間的果,道是出世間之因。所以,苦集滅道是兩重因果,也就是世間因果跟出世間的因果;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講宇宙人生就包括了世出世間。你要是真正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見解就正確了,這叫「正見」。要怎樣才能見到?要修無漏行觀。「無漏行觀」四個字可以說包括一切大小乘修學的方法,這是一句總說。你用什麼方法修無漏行觀?那就是八萬四千法門,那就各個不相同了。

「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也是與真心本性相違背的一個名詞。漏就是漏失,像我們這個茶杯,裝茶的,如果裡頭有破損,它就往外頭滲漏。這是比喻我們的真如本性,有了妄想分別執著,就把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無量功德都漏掉了,漏失了,取這個意思。無漏法,換句話說,就是與心性完全相應的觀行,就叫無漏。唯有無漏法才真正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有漏就見不到,無漏才能夠見到。小乘聖者斷了見思煩惱,就叫無漏,這是小乘的。跟大乘比,他雖然見思斷了,他還有塵沙、無明沒斷,所以還不能稱作真無漏。必須要把見思、塵沙、無明統統都斷了,這在大乘什麼樣的果位?大乘圓教裡面講,這是十地菩薩的果位。小乘阿羅漢只斷見思,大乘阿羅漢,十地菩薩也叫做大乘阿羅漢,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就是畢業了,在大乘法裡頭他畢業了,畢業的境界就是三種煩惱統統斷盡,證得真正的無漏法。通常我們把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菩薩,也把他列入真實無漏行觀,這在圓教就是初住菩薩以上,在別教是初地以上,別教是登了地。這些菩薩,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跟無漏行觀相應。

由此可知,八聖道的正見的標準很高,確實在一般宗派法門裡頭,達到這個境界是相當不容易。但是在淨宗就不同了。淨宗法門是平等法門,我們講《無量壽經》的經題的時候跟諸位介紹過,經題里有「清淨平等覺」。淨土法門是平等成佛的法門,是教一切眾生修學平等法,它的平等是這個意思;換句話說,等覺菩薩信願持名求願往生,我們是薄地凡夫,也是信願持名求願往生,可見得我們跟等覺菩薩其他地方不平等,但是信願持名、求願往生這是完全平等的。我們是平等的修學,平等的證得,所以這個法門就不相同了。如果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能夠信得過,能夠不懷疑,這個見解就是淨宗的正見,跟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的見解完全相同。所以,八正道實在講淨宗裡頭有,真有,其他宗派法門裡面修學確實困難。這個八條都是以無漏為基礎。

「以無漏心相應思惟,動發覺知籌量,為令增長入大涅盤,名正思惟。」正思也叫正思惟,正思惟也是用無漏心。無漏心簡單的說就是真心、本性,無漏心是真心,揀別它不是妄心,妄心是有漏的,妄心就是八識,八識是有漏的。離心意識,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是無漏的,真心是清淨的;妄心是不清淨的,妄心是污染的。真心是清淨的,所以無漏心就是真心。《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至誠心,《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直心、至誠心這都是無漏心,都是真心,跟儒家所講的「誠意正心」也很接近,誠意正心做到極處,實在講就是無漏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無漏心也是智慧之心。《般若經》裡面所說的般若智慧,般若有實智、有權智,無漏心就是實智,真實的智慧,它起作用的時候就是權智,所以一切智無所不知,這個他才能夠「相應思惟」。

「動發覺知籌量」,這是說它起作用,這個作用就是《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蕅益大師在此地用的名詞是「發覺知籌量」,《般若心經》用的簡單,照見。由此可知,這個地方講的思惟,並不是我們現在所想像當中要研究、要思考、要考慮,不是這個,這個完全落在意識裡頭。說思惟,實在講思惟是代表一切通達明了,它是這個意思。我們要不思考、不研究就不會明白,這是意識。真心本性還得要研究、還要思考嗎?不需要。所以是從它的功用上來說,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了,這就叫做正思惟。「為令增長入大涅盤」,它的目標是究竟圓滿的大涅盤,大涅盤就是如來果地上所證的。這個叫做正思惟。

在我們淨土宗,我們只要天天就是用第六意識這個思惟就行,算不算正?也算正。為什麼?目標純正。我一天到晚就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思惟就是正思惟,可見得跟一般講的標準不相同。像《心經》裡面講的照見,那是什麼樣的境界?法身大士的境界,才有能力照見,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想阿彌陀佛、想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正思惟。我們的果報是往生淨土,這一往生,實在講就一生當中必定證得大涅盤,可以說與這個目標完全相同。我們的正見、正思惟與他們的標準不相同,但是目標完全相同,利益相同。第三:

「以無漏慧除四邪命。」無漏慧,諸位要記住就是無漏心,無漏就是清淨心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無漏慧就是清淨心。「除四邪命,攝諸口業,住一切正語中,名正語。」這個地方要緊的是除四邪命,四邪命是佛學常識,邪就是知見不正、思想不正,謀生的方法、手段不正,這叫邪命。四邪命第一個是叫「方口食」。什麼叫方口?「方」是講四方,意思是說交結應酬,用這種方法到處遊說,這裡面對於一些權貴豪富不免諂媚巴結,得到供養,用這種方法來生活的,這個統統叫做方口食。由此可知,這心就不清淨,每天要去應酬,應酬這些豪門權貴,跟他們交結往來。第二種叫「維口食」。維口食是以咒術,畫符念咒,或者是給人治病,或者是占卜吉凶,這裡面包括現在所講的算命、看相、看風水,都包括在其中。以這些方式求生活的,這叫維口食。第三種「仰口食」。這一類的是講仰觀星象,看到空中星宿、星相,以這個做種種吉凶的預言;換句話說,都是迷惑眾生。這樣得到供養,這叫仰口食,也是屬於推算命運這一類的,譬如說推算個人或者是社會國家的命運,常常用這些方法。「下口食」,就是自己耕種,種田或者是種菜,自己耕作。佛法傳到中國之後,百丈大師就提倡耕作,所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換句話說,這就是四邪命裡面講的下口食。

到中國來,這幾種實在是自古至今在佛門裡面確實存在,尤其是耕種。中國的道場、中國的佛法跟印度不相同,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印度出家人,佛陀在世的時候是托缽,出家人出去托缽,在家人一定會供養;中國人如果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你。印度對出家人非常恭敬,中國這個社會對於托缽的出家人,認為你是要飯的,人家根本輕賤、瞧不起你。諸位要曉得,一般人輕賤出家人,是造罪業的,如果真正有道德、有修行的出家人,你對他輕賤,將來這個罪過是要墮落的。

我們前面講經講到憍梵波提,憍梵波提有個習氣,就是嘴巴常常動。世尊怕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個得道的高僧,會諷刺他、譏笑他,將來就害得人家要墮地獄,所以不準他去乞食,他受天人供養。這個是慈悲。中國社會環境跟印度完全不相同,因此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乞食制度在中國自然就行不通,等於說廢除了。樹下一宿,在中國也行不通。印度這些高僧是我們中國帝王、朝廷禮聘過來的,中國人尊師重道,哪有叫老師去托缽,叫老師晚上樹下一宿,這怎么能對得起老師?所以一樣也造的有宮殿,有很好的生活上的照顧、供養。所以印度這些生活的方式,我們完全捨棄掉,佛法才能夠在中國發揚光大。由此可知,佛教確實是講求我們今天講的本土化與現代化,它才能真正行得通。

百丈大師提倡的,實在講很有道理。因為中國道場的建立,他生活的來源都是有山、有田,這些山跟田地都租給農人,農人租寺廟的田來耕種,然後交租,所以寺廟的生活非常安定。從前一般大戶人家供養寺廟,送什麼?送田地給它,送山給寺廟,所以寺廟的道糧是不會缺乏的,就是經濟生活非常安定。心安則道隆,佛門裡頭常說「法輪未轉,食輪先」,生活不安定,他這個心就不能安,那怎么能去辦道?所以首先生活要安定,就是經濟方面他要安定。現在寺廟不一樣,現在在中國大陸完全改變了,土地都是國家的。在台灣寺廟不少,有些老的寺廟還有一些田地,大概現在田地恐怕都沒有了,土地價值太高,可能早都變賣掉了。現在的生活完全靠信徒的供養,依靠信徒的供養,諸位想想,這信徒不能得罪,信徒跑掉了,生活來源就沒有了。所以要想種種的方法去拉攏信徒,於是乎這四種邪命統統都具足。這是社會環境的背景,我們必須要知道。

真的有無漏的智慧,他才能夠舍離這四種邪命。生活是要靠在家信眾的供養,但是如果想生活過得很舒適,恐怕就不容易,簡單、清苦的生活是決定不成問題的。我們離開這四種方法,一樣能夠過得下去,但是如果不甘心不情願去吃苦,我們的道業又有了問題。所以佛給我們講了兩句話,在入滅之前跟阿難講的「以戒為師」。這是阿難最後提出四個問題請教釋迦牟尼佛,佛在世我們以佛為老師,佛不在世我們以誰為老師?佛就講以戒為師。可是佛在過去曾經常常告訴我們,叫我們「以苦為師」。所以一個修道人,無論在家、出家,生活能夠清苦最好,因為清苦的生活,我們常常有一個出離心。拿我們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真正想去,這個地方生活過得太舒服、太自在,就不想去了。所以,一切還是苦一點好。佛法雖然說不修無益的苦行,不贊成吃苦,但是釋迦牟尼佛常常讚嘆苦行的這些弟子。苦行的弟子,第一個就是他真正有出離心,第二個也可以做一般修行人最佳的榜樣,這些東西統統能夠放下,一心在道。

特別是我們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成就是無比的快速,只怕你不是真正肯修。真正肯修,經上講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七天是真能成功。我們在《高僧傳》、在《往生傳》裡面,確實看到有七天成功的人。何況一個人真正修行修學這個法門,這個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修學這個法門必定為一切諸佛所護念。諸佛護念,龍天護法哪有不照顧的道理?所以我們儘管放心,自己生活方面統統交付給護法神,統統交給佛菩薩,自己可以不要操心、不要去理會,一心念佛,那就完全正確。這個道理,老同修聽了,雖然不敢反對,也不敢做,新學的、初學的人聽了根本就不能接受。這是什麼原因?跟這個法門沒有兩樣,難信之法。一個是我們對於這裡面道理、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我們對它懷疑,第二個是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對於善知識這個說法我們很難接受。

我跟一般初學的人比較,說實在話我還是有一點善根,這個善根講起來也很勉強。為什麼?我要看什麼樣的人講,我才相信,換一個人跟我講我就不相信。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給我,教我在這一生當中專心修學佛法、弘揚佛法,自己的身體、生活一切都不要去想,統統由佛菩薩來照顧。我想這個好,這我就不要操心,什麼都放下了,由佛菩薩、護法神他們去安排,他安排什麼我就這樣過就好了。安排得好,我生活就過舒適一點,安排得差一點,我就比較清苦一點,但是再清苦也好,總不要自己操心,自己操心很苦。我對章嘉大師非常尊敬,他老人家教給我的話我都相信、都能接受,而且認真的依教奉行。我得一點自在、得一點好處,實在講得章嘉大師的恩惠最大,他教導我的最多。所以我們要相信,要真正肯做,一心向道。這是講我們除四種邪命,心安理得。

「攝諸口業」,口業是不妄語,不兩舌,兩舌是挑撥是非,不說人家是非長短,這叫不兩舌;不惡口,惡口是說話粗魯;不綺語,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欺騙人。這裡頭有有意、有無意的,有意固然是有罪,無意過失也不小,要看它的後果、它的影響力,所以言語不能不謹慎。「住一切正語中」,正語就是與自己學業,與自己所學,與自己在社會上從事行業,本分的言語,那都叫做正語。在念佛法門裡面,正語就是佛號。不僅是淨宗,在中國普遍的寺院當中,出家人日常問對都用阿彌陀佛。譬如我們叫某個人,他答覆不會答覆說我,他說阿彌陀佛,都用佛號來代替。這句佛號不僅僅是淨宗的正語,可以說是一切宗派法門裡頭通用的正語。

「以無漏慧除身一切邪業,住清淨正身業中,名正業。」業,我們講行業、事業。我們在造作的時候叫事,在做事,也叫行為、行動,它的結果就叫做業。如果用因果來看,行跟事是因,業是果,所以叫結業,這個行事結成業。業有善惡,我們起心動念、思惟想像是屬於意業。我們的心意在造業,心在造業、意在造業,這是心理上的行為;我們的言語是口在造業,我們身體的動作就屬於身在造業。這個地方特別著重在身上,口因為前頭有正語、正思惟,所以意業跟語業都包括在前面兩段,這個地方特別著重在身業。以清淨心,無漏慧就是清淨心,除身一切邪業。

這個身,在我們中國人講禮節,一舉一動要合乎禮節。禮是有節度的,不能夠不及,也不能超過,做到恰到好處這就對了。禮節是維繫社會的秩序,如果禮要是失掉,天下就大亂。今天的社會實在講,儒家的禮失掉了,佛家的威儀在現在這個時代也喪失掉了。所以不但社會亂,今天佛門一樣跟社會同樣的混亂,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我們沒有力量來挽救這個社會,但是我們一定自己要覺悟,在這亂世當中如何救自己?這是非常重要。也就是說他亂我不亂,他們造惡業我不造惡業,這就對了。儒家的這些禮,現在社會上沒有禮,我們讀禮也只能讀古時候的禮。古禮在現在雖然不用它,不用是不用它的儀式,但是那個精神永遠不會變的。禮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自己謙虛,尊敬別人。在大乘佛法裡面,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條禮敬諸佛,自己不謙虛,怎么能夠禮敬別人?自己不謙虛,怎么能夠讚嘆別人?所以自己要知道謙虛,對於人要知道禮讚,這是舉一個例子。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身要清淨,不造一切惡業,這個就對了。佛門裡常講修清淨梵行,身遠離殺盜淫,就是不殺生、不偷盜,在家的是不邪淫,這就算得上是正業。

在淨宗,我們利用這個身體這一生當中修學淨土,求願往生。祖師大德常常教給我們,我們口念佛、身禮佛,身是常常恭恭敬敬的拜佛。拜佛也是很好的運動,我們不必做其他的運動,拜佛就是我們最好的運動。我們多拜佛,拜佛的時候心裏面想佛,沒有妄念,心裡頭只想佛,所以心清淨。身按照儀規上動作,每一個動作我們都做到,全身都能夠運動到,這個不但是修行的好方法,也是養生最殊勝的方法。所以過去有人,現在可能還有人,也許我們沒有見到,他們是專修禮拜,通常是一天拜三千拜,他就是用這修行方法,他拜裡面有觀想。我們淨土宗也有這個方法,夏蓮老編的《淨修捷要》就是有這種方法,但是他那個少,他只有三十二拜,可以做為我們早晚課誦,早晚課誦用他那個方法也很好。這個叫正業。

「以無漏慧通除三業中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名正命。」五種邪命,註解裡頭有,小字的注子裡頭有。「五邪命皆為利養」,可見得這一句話就把邪的意思顯示出來了。什麼叫邪?統統是為名聞利養,我們今天一般社會講知名度,知名度是名,名利。目標是為了名利,這就邪,無論你怎么做法,用什麼樣的手段,什麼樣的方式,統統叫邪命。第一個是「詐現異相奇特」,「詐」就是欺騙,就不誠實,「現」是故意表現,表現什麼?與眾不同,這就是異相奇特,表現跟別人不一樣。目的何在?目的是求得別人對他恭敬、對他稱讚、對他供養,目的在此地。第二是「自說功德」。自己說自己的功德,目的也是為名聞利養。第三,「占相吉凶為人說法」。說的法也不見得是正法,是以看相、算命、風水地理這些東西,用這個做手段接觸大眾,使人尊敬他像神仙一樣,對他尊重供養,這個意思在此地。

第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這也是他一種手段,就是高傲。我們也有見到的,有些出家人,我也聽說,但是我很少跟他們接觸,也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接觸到。聽說喜歡罵人、喜歡教訓人,完全是一種長者的姿態出現,對待任何人都用這種手法。當然這是長者對年輕人、初學的人,或者是修學不認真,有懈怠、怠慢,或者是破戒不守清規,這個喝斥是有道理的。但是佛法跟世法有些時候也有類似的,老師、善知識教訓一個人,那是真正看得起他、他能夠受教。如果不是這樣的人,你要是用高聲現威教訓的口吻,這個人會記恨在心,不但收不到效果,恰恰給人結了冤仇,那又何苦來!真正有學問的人我親近過,李炳南老居士、章嘉大師那都是當代的真正大德。他們對於任何一個人確實和顏柔語,無論什麼人見到他他都非常客氣、非常謙虛,一點架子都沒有,對待任何人都一視同仁,這叫真善知識。這些人有沒有責備人?有!他要教訓學生的時候,一定把學生叫到房間裡來狠狠的教訓一頓,絕對不會有第二個人在旁邊聽著,有人在那裡他不會教訓人的。所以學生對老師感激得五體投地。老師常說:有人在,人有面子,你這個教訓他以後怎么做人?他到外面,人家諷刺他。所以,真正喝斥教訓人,那是真正的愛護。我看你不成材,不是個材料,對你永遠恭敬客氣,看到你有毛病也不說。為什麼?給你說了,你不但不感激,不能改進,你還懷怨恨,何必跟你做冤家?由此可知,愈是有學問、有道德他的心愈平靜,不可能在大眾之前喝斥人、責備人、教訓人的,這個不可能。這是第四類。

第五,「說所得供養以動人心」,說這個人供養我多少,那個人供養多少,意思就是說你也是要向他們看齊,就是這個意思。這五種,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面,可以說不但是佛門,一般的社會裡我們都常常看見,都常常聽到這些事情。在佛門裡面稱為邪命,這個邪命是身語意三業都在造作,所以我們要以清淨心,遠離這五種邪命,住清淨正命中,這叫正命。正命也就是我們正常生活維持我們生命的一種方式,最要緊的是要勤儉、要勤奮、要節儉。生活清苦一點好,清苦的生活過習慣了,這個心是定的,在物質生活上絕不奢求。生活愈簡單,心就愈清淨,道業才能夠增長。因為我們愈簡單,我們所求的很少,換句話說,很容易得到。

這五種,所謂是邪心取利。在這個社會上,我們要真正保持這一生平安的度過,不遭大小橫事,那就是很大的福報,那就是真實的智慧。要保住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曉得,第一個斷一切惡緣,決定不造惡業。縱然過去生中或者從前曾經造過惡因,我現在惡緣斷掉了,因沒有緣就不會結果,所以諸惡莫作就非常要緊,這不是一句口號,要認真去做。第二,一定要眾善奉行,為什麼?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福德天天增長,縱然有冤家債主,看到你福報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來干擾你,想報復也不敢下手。所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真正保證我們這一生幸福,不遭到橫難。

在一生當中我們斷惡修善,不必要人知道、不必要宣揚,刻意宣揚去作善,那就好名,又搞到名利裡頭去了。名利要是多了,給諸位說,嫉妒障礙的人都來了,那些嫉妒障礙的人就是魔怨,魔怨是自己招來的。中國古人有兩句俗話說得很好,「為善莫近名,為惡莫近刑」。你做壞事,壞事可以做,壞事是刑法不會處罰你的,可見得那是小的壞事,不是大的,刑法不會處分你的;為善不要出名,出了名那就有嫉妒障礙,甚至還有陷害,麻煩就來了。這兩句話看你怎么個解釋,看你怎么個用法。我們學佛的人全心全力在行善,但是行善三輪體空,這就對了。如果你做善事一定要名,要有所求,這就壞了,那就是很大的錯誤。

社會自古以來,不但是一般社會,連佛門也不例外。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起,你們看到釋迦牟尼佛的傳記,佛陀在世的時候,提婆達多對釋迦牟尼佛就不服氣,用盡了心思想謀害釋迦牟尼佛,自己取而代之。佛弟子當中有六群比丘,佛弟子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有聽佛的教誨,依教奉行的,也有專門搗亂破壞僧團的,在世尊那個時候就有。在我們中國最明顯的,諸位都看過《六祖壇經》,那時候人心可以說還相當淳厚。五祖將衣缽傳給惠能大師的時候,不服氣的人很多,甚至於不少人出去到處去找,想把衣缽再奪回來;其中還有不僅是要把衣缽奪回來,還要想把惠能殺掉。這是唐朝時候。所以,這個社會嫉妒障礙、爭名奪利,在所不免。我們是什麼人?沒有智慧、沒有福德,你要跟這些人爭,那叫自找苦吃。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一切退一步,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這一生就非常幸福了。他要的,我不要,這就沒事了。我要的,他不要,我要什麼?我要老實念佛,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他不要,他要名聞利養,名聞利養都給你。這才能保全,這個樣子自己一生安安穩穩,道業才能夠成就。世間人所爭的,我們知道都不是真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老實念佛是決定能得真實的利益,這個不可以不知道。再看底下這段文。

「以無漏慧相應勤精進修涅盤道,名正精進。」精進,進就是進步,決不退轉,精是精純,純而不雜。我們念佛,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淨念相繼,實在講菩薩指示我們念佛的方法就是這一句,淨念相繼自然就都攝六根,所以都攝六根可以不必問它,只要做到淨念相繼。念是心,中國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國家民族都沒有的,中國文字充滿了智慧,它是個符號,看到這個符號,你能體會到裡頭的真義。念是「今心」,就是現前的心。淨就是清淨,現前這個心是清淨心,這就是念佛,心淨則土淨;相繼,念念心都清淨,清淨心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叫不夾雜。不夾雜,諸位想想看,夾雜的是什麼?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是夾雜。不懷疑的是什麼?無明煩惱是懷疑,無明是不明白。所以,不懷疑就是沒有無明,不夾雜就是沒有見思煩惱、沒有塵沙煩惱,那叫淨念相繼。

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菩薩教給我們,用一句佛號做為進修的手段,這一句佛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這部經向下經文會詳細的說明。為什麼?這句佛號是我們自性本具性德之總稱;換句話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能夠把我們的自性喚醒過來,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一定要曉得。所以我們現前這個階段、這個程度,我們念佛,只要對於經典,特別是淨土三經,對於信願持名,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不間斷就是相繼,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念。淨念相應的話,那就是真心現前,清淨心現前了,求生淨土就是修涅盤道,這叫正精進。

「以無漏慧相應念正道及助道法,名正念」。正道是信願持名,助道,蓮池大師說還是信願持名,信願持名是正道也是助道,這是蓮池大師教給我們的。但是諸佛菩薩在本經、在《無量壽經》、《觀經》裡面教導我們,還有許多修學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助道法。助道法裡面有一分是幫助自己,幫助自己念佛的功夫增上,念佛的功夫成就,另外一分是教給我們幫助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還不知道這個法門的,我們要以善巧方便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已經知道這個法門的,要勸導他進修;已經修學這個法門的,我們要幫助他成就。這些都是屬於自利利他的助行,這裡面很多,尤其是一切經論裡頭那就太多了。我們修淨土的人,依照三經或者是五經一論裡面的教導已經足夠用了,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實在講是夠了。

歷代淨宗祖師大德們,他們的著述也不少,如果我們要修學,用它來做助道法也非常之好。但是一定要以經訓作綱,祖師大德的開示作目,這樣就不會亂了。經是綱,那些統統是發揮經義的,幫助我們理解、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變,這個就好。祖師大德裡面,我們今天最適用的、最得力的,無過於《印光大師文鈔》,因為他距離我們的年代最近。他所看到社會的病態,跟我們現在很接近,所以許多教訓今天非常適用,他的教訓統統不違背經義。所以我說是以經訓為綱,以祖師語錄為目,這是我們在現前這個時代是很夠用的了,不必再學其他的法門,學得太多反而成了障礙。最後是:

「以無漏慧相應入定,名正定。」定有邪、正,有究竟、不究竟,這些揀別是一個比較性的。在大乘法門裡面所修學的都是正定,修定的方法非常多,我們佛門裡頭常說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就是道路。修什麼?統統修的是定,可見得修定的方法很多,都是修定。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叫三學,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就包含了一切修學的方法。正因為如此,法門才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最後都成就大定。我們在許多法門裡面選擇的是信願持名,你選擇這個方法就是無漏慧,你要不是真實的智慧,你怎么會選到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大菩薩選擇的,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文殊、普賢就是選的這個法門,可見得這是真實智慧的選擇,不是普通的選擇。

要相應,諸大菩薩選擇他是真相應,就是與他自己的清淨心、真智慧相應,他根本就沒有疑惑,決定沒有夾雜,所以他很快就成功了。我們今天的大問題在哪裡?我們的選擇沒有錯,不相應,不與自己的清淨心相應,因為心不清淨,哪來的相應?因此雖然選擇了,沒有錯,有時候還懷疑,常常有夾雜,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對於我們修行就造成許多的障礙,我們不能不知道。假如我們也真正能做到沒有懷疑,對於這個決定信仰,說實在話一生當中修行只要依靠著這一部經就成功了。《彌陀經》說得太簡單,裡面的經義不甚容易了解,得到蕅益大師的《要解》,這意思完全明朗化了。蕅益大師的解釋,印光大師說過,就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印光大師我們曉得他是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大勢至菩薩講這種話,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在我想他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否則的話,不能當大勢至菩薩這樣的誇獎。所以這一部經就保證我們這一生圓滿往生不退成佛,我們能信得過嗎?真信了,不會再搞別的,心完全定了。還要去涉獵其他的,我們雖然是智慧選擇沒錯,不相應,這一點就很可惜。縱然能往生,我們的品位不很高,如果把一切都舍掉,一門深入,你品位就高了。所以我常常勉勵同修、勸同修,三經,頂多五經一論,夠了。五經一論以外暫時可以放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再說。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七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7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第三行,第二句看起:

「此等道品,依生滅四諦而修,即藏教道品,依無生四諦而修,即通教道品,依無量四諦而修,即別教道品,依無作四諦而修,即圓教道品。」這是依據天台宗的判教,就是天台宗的說法。天台大師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把它判別為藏、通、別、圓四教。這個四教實在是佛在世的時候並沒有,這是後來的祖師大德們將世尊一生所說的重新再整理。最早在印度的結集,只把佛所說的記錄下來編成經典,就是編成書籍流通,沒有詳細的分類。傳到中國來之後,到隋唐之間,中國大乘佛法宗派形成,都是在那個時候建立的。這些各宗各派的祖師大德,為了教學方便起見,將經典加以分類。由淺而深,就好像編教科書一樣,佛的這些經,哪些經適合於初學的,哪些經應當編在高階層的,提供修學研究的。又按一般人根性不相同,利根應該從哪些經典入,鈍根的從哪些經典入,所以就有藏、通、別、圓這種判法。用現代教學的意義來說,就有一點像課程標準,應該擺在幾年級,擺在哪一個學科,有這個意思在。

在佛法裡面說,藏教是小乘,藏叫三藏教,就是依佛所講的經、律、論三藏,以這個為教科書,這小乘教。講阿含是經藏,毗奈耶是律藏,阿毗達磨是論藏,這是我們中文所翻的經典裡面,小乘三藏可以說是相當的完整。小乘不但傳在中國,尤其是傳在泰國、錫蘭這些國家,錫蘭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他們傳過去是用巴利文所寫的,巴利文的三藏就是小乘的三藏。他們的經典跟我們藏經裡面小乘經典做個比較,我曾經聽一些法師告訴我,只比我們多了五十幾部,它有幾千部經典,由此可知,我們翻譯得確實相當完整。

小乘經在中國唐朝時候曾經興了一個時期,但是為時不長,以後就衰沒了,就沒有人再去研究小乘經。我們研究它的原因,第一個,小乘經的翻譯在文字上來說不如大乘經。諸位去看看藏經就曉得,沒有大乘翻譯得那么好,文字之美,義理之通暢,都是小乘經比不上的。第二,是中國儒家跟道家這些典籍足以代替小乘。以後,你看佛門的弟子,特別是出家的這些高僧大德,幾乎沒有一個人不是在儒、道上奠定很好的根基。因為儒、道思想確實是很接近小乘,就以這個取代小乘佛法。所以小乘佛法在中國雖然有這樣豐富的典籍,沒有人去學。

小乘所講的是生滅四諦,它完全是從事上來著手的。大乘佛法通教,就是大乘的始教,開始,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後通別、圓,所以就稱它為通教,實在是大乘的開始。別教是純粹的大乘,這裡面完全沒有小乘的思想,是純粹的大乘。最後講到圓教,圓教是圓融,這才真正是究竟。四諦就是苦、集、滅、道,四教都有苦集滅道,由此可知,四諦跟三十七道品都通大小乘,可以說是一切佛法的綱要。說得最簡單的是四諦,說得稍微詳細一點是三十七品,三十七品就是四諦的展開,三十七道品濃縮就變成四諦法。

四諦裡面有苦集滅道,前面也曾跟諸位提到,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所以四諦的內容是世出世間雙重因果,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世出世間一切事理的真相。我們在此地就完全明白了,佛所說的一切法沒有別的,只是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為我們說明而已。這個事情,世間人沒有人能夠說出的,世間雖然有不少宗教家,對於世間因果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在許多宗教裡面,甚至於中國古籍、古人筆記裡面,我們看到許多講因緣果報的這些事實,要推究它的道理,往往就含糊籠統帶過去了。為什麼?沒有人能夠知道。因此,世尊不能不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這個世間既然有一些人想明白這些道理,沒有人能說得出來,佛才降生到這個世界,為我們說明這些事實的真相。所以這樁事情,唯獨佛法能說得詳盡,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佛雖然詳細說明了,我們讀了、聽了能信嗎?好在佛的教學,目的是要我們自己親證,不是說我們信了就算,信了不行。佛法修學有四個階段,叫信、解、行、證,這四個階段。絕對不是說止於信這就算了事,這個不可以,這是你自己得不到利益的。你信了以後要了解,對於佛所講的理論、方法你都要明了,明了之後你要行,你要依照這個方法、理論去做,然後證明你所信的、所解的是真實不虛。證什麼?就是用實際的行持證明佛所講的信解是真的,這個不是假的,這才叫真實的教學。並不是說佛所講的我們相信就完了,不如此,一定要自己親自去證實。

藏教裡面講的這些事,就是此地講的生滅四諦,生滅是現象,苦集滅道。苦是講世間的果報,有情眾生有生老病死,有情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動物,一切動物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既然是生滅法那就是無常。所以苦諦裡面,我們認識它的真相就是生滅無常,這個是苦。實在講生老病死是個輪迴的相,不是說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那我們也不必修行,死了一切都完了,這倒是好事。事實上死了之後,經上講,過了四十九天你又生了,死下面是生,永遠在輪迴。所以佛在經上講生死疲勞,在六道裡面永遠搞生老病死,沒有休息、沒有止境,這才叫可怕。我們學佛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死了以後不要再生,就是不要再搞生死輪迴。在一般宗教裡面講永生,但是我們明了永生不是真的,只是天上壽命長一些而已,只是壽命長,並不是真正的永生。所以,這叫三界統苦。

集就是因,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果報,為什麼有這個事情?因為你起惑造業,起惑是迷惑,你對於事實真相不明了,這是惑,迷惑。人對於事實真相不明了,他就妄動,所以就有妄想,有妄想、有煩惱。妄想、煩惱你就不能沒有造作,於是乎就造業。業裡面有善業、有惡業,業的差別不同,於是乎就有六道,六種的果報。這六種,佛告訴我們,上面三種可以稱之為善道,天、阿修羅、人,這三善道;下面三種,地獄、餓鬼、畜生叫三惡道,都是迷惑、造業所感得的果報,這個叫集。由此可知,這個果報確實是自作自受。

怎樣能夠超越六道?佛教給我們滅、道。滅的是什麼?把三界六道的因滅掉,因沒有了,果當然就沒有。諸位要曉得,滅是滅煩惱、滅妄想,把這個東西滅掉,所以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滅也翻作圓寂,也翻作涅盤,涅盤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就是滅。圓寂,寂就是寂滅,圓是圓滿,圓滿的寂滅了妄想跟煩惱、生死輪迴,這叫滅。因此,小乘阿羅漢所證得的,我們就叫它做涅盤,因為他三界六道的因滅掉了,果當然沒有了,於是乎就超越了三界。但是他這個滅並沒有究竟,在三大類煩惱里只滅了見思煩惱,還有微細的塵沙、無明煩惱他並沒有滅掉,所以只是超越三界,沒有明心見性,我們稱它作小乘涅盤。

要怎樣達到滅諦的效果?這就得修道。所以道是滅之因,滅是道之果。道,簡單的說就是此地所說的三十七道品,我們要依這些道品來修學。這些道品展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無量法門,無量法門裡面我們要懂得揀別,就是選擇。選擇的標準一定要依自己的根性,換句話說,要依自己的程度,依自己的生活;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眼前我們自己能夠具備的一些條件,這樣修學就容易了。佛許多的方法提供我們做參考,讓我們自己去選擇。淨土的眾生,如果他是小乘根性的,也就是過去生中對於小乘法修得多,現在還有小乘的習氣。小乘的習氣不難看出,小乘人比較保守,對於事相、儀規看得很重。大乘根性的人比較開放,重視在心地的清淨,對於事相上往往他不拘小節,對這個不太重視。小乘對於事相非常重視,現在南傳小乘的佛法跟中國大乘佛法,很明顯的我們能夠看得出來。這是小乘根性熟的,一定是依生滅四諦來修行,這就是屬於藏教道品,是藏教人的根性。

第二種是通教,剛才說過這是大乘的開始。有一類這種根性的人,他對於小乘也非常的嚮往、也很愛好,對於大乘別、圓也非常羨慕,實在講這種根性的人是占大多數,我們今天修淨土裡面,絕大多數是這一類根性的人。因為前面通小乘,後面通大乘,稱它作通教。這個根性比前面人要猛利;換句話說,要聰明,領悟的能力比前面人要高。他所依的苦諦,苦集滅道,正如同《般若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像小乘,小乘執著在事相上,苦,真苦!真有這個苦的感受。大乘通教的人他對於苦的感受就比較少,所謂是他能看得開、他放得下,他能夠隨緣,所以苦的逼迫他的感觸就比較少,就比較輕。集也是如幻如化。《金剛經》上說「三心不可得」,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這三心不可得。我們想想起心動念,造作一切善惡業,都是念頭,念頭不可得,那還造什麼業?所以他對於世間法看得確實是比一般人要淡薄,這個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

道諦,這是《般若經》上常講的不二法門,與集諦同樣是如幻如化,所謂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滅諦它也沒有生滅之相,因為佛所為我們講的菩提涅盤也是如幻如化。念佛的眾生,如果是這一類的根機,他一定是依通教道品來修學。但是通教道品跟前面藏教道品都一定要有好的老師,確實他是有師承指點,容易成就。如果遇不到善知識,實在說通教根性的人不如藏教,通教最怕走火入魔,所謂走火入魔是流到狂慧去,甚至連善惡因果他都不相信。這個東西也是如幻如化,哪是真的?對於一切因果錯解了,那麻煩就大了。並不是他真正入了這個境界,真正入境界那心清如水,他生的是真智慧;就怕自己沒有真實境界,錯認了佛法,這就是所謂惡取空,執著空,這個過失很大。

第三種是別教。別教是純粹大乘,所謂是菩薩法。它不通藏教,也不通通教,跟後面圓教也不一樣,所以它是特別,稱之為別。這裡面含著無量無盡的法門,所以別教說它的內容是無量四諦。苦諦有無量相,十法界果報不同。《華嚴經》有「四諦品」,「四諦品」的內容完全是講別教無量四諦。《華嚴》是純大乘菩薩法,但是《華嚴》是圓教,「四諦品」里所說的是講別教的無量四諦。在《華嚴》,別跟圓也能夠融會貫通,因為圓能夠攝別,別不能攝圓;圓教可以包括藏通別,統統都包括,別教不能包括圓。所以無量四諦,《華嚴經》裡面說得非常詳細。果報無量無邊,它的因緣當然也是無量無邊。一切眾生妄想、執著、分別、煩惱各個不同,沒有相同的,所以他的因也非常的複雜。道品就是修行的方法,就是佛在經上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所以道品也是無量。

滅諦裡面所講的果,也就是講的菩提涅盤。菩提涅盤也有種種不同,天台大師跟我們講的佛果,藏教有佛,我們稱為藏教的佛。通教修到最高也稱佛,稱通教佛。別教佛、圓教佛雖然都成佛了,其實這些佛的果位、境界確實不相同。藏教的佛比阿羅漢位子高,但是還不如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見性了,明心見性,藏教的佛沒見性。藏教的阿羅漢,就是小乘最高的果位,小乘阿羅漢所證的、所斷的等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藏教的佛只是八信、九信而已,所以沒有見性。通教的佛還是沒有見性,別教佛等於圓教十行第二行位的菩薩。我們知道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住、初行、二行,別教的佛,四十一品無明只斷十二品,並沒有完全斷,這個算是見性了。圓教的佛是四十一品無明統統斷盡。所以成佛也不一樣,滅諦所說的內容也不相同。

修淨土的大眾,如果是別教根性,多半是依無量四諦而修。這個我們也可以說,在淨宗修學大眾當中也是占很大的比例。我們看到許多念佛人,遍涉大乘經論,我們曉得他是別教的根機,對於一切大乘經論他都涉獵。這一類的修學,也要看他根性利不利,真正利根,修學到一個階段他會回頭。像我們看歷代的祖師們,永明延壽大師是從禪宗裡面回頭的,相當於前面講的通教的根性。但是他對於大乘佛法涉獵得非常之廣,他不是完全的空宗,通教是講空,別教是講有。像蓮池、蕅益大師,乃至於印光大師,這是近代的,年輕的時候都是涉獵許多大乘佛法。我們以這個標準來看,他們是別教的根機。但是到了晚年,他們的根性成熟,將所有一切修學的那些法門全部都捨棄、都放下,專修念佛法門,這一專就變成圓教了。由此可知,圓頓根機確實我們在歷史上所見到的,是可以培養的,可以養成的。

真正覺悟之後,唯獨念佛往生這個法門是真實的,其他的都不要了。為什麼?決不願意再在那上面浪費寶貴的光陰,沒有一個不專修。所以蓮池大師到了晚年,他老人家所說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再不搞了,「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自己一部《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晚年就是這個。蕅益大師亦復如是,印光大師也是這個樣子。所以真正到成熟的時候,必然是一門專精,這是我們從歷代祖師大德那個地方所看到的。回頭得愈快愈難得,愈快愈殊勝,換句話說,將來你往生的品位愈高。所以佛門裡面,無量無邊的典籍是接引初學的,因為初學的根性非常複雜。真正自己明白、了解、覺悟了,所謂覺悟就是真正知道這個世界苦,下定決心要離開六道輪迴。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求生淨土,要見阿彌陀佛,這個人就是真正覺悟了。真正覺悟也能看得出來。從什麼地方看?他那個樣子一定是一天到晚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他一切都放下、都捨棄了,這是真正覺悟。

第四種是圓教。圓教所講的三諦圓融,圓修圓證。他看四諦法是「無作四諦」,這個到圓滿了。真妄一如,性相不二,這是心地真正清淨,自性般若智慧現前,你看到這個宇宙人生跟別人看的確實不一樣。所謂是諸法實相,他見到了,一切諸法的真實相見到了。《心經》里告訴我們,「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就是用,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用最深的智慧、最大的智慧,深般若波羅蜜就是甚深的智慧。觀察宇宙人生,他見到了「五蘊皆空」,這個世間一切萬事萬相都是五蘊組合的,五蘊皆空就是萬法皆空。空是說的性,《金剛經》上,空講的是性,色講的是相,「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性相一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理事不二,他看到真相了。這是要很大的智慧就見到,圓教的人他見到了。

集諦,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盤,生死跟涅盤是一不是二。我們凡夫看到是生死,圓教菩薩看到是涅盤;也就是凡夫看到是生滅,圓教菩薩眼睛裡看的是不生不滅,沒有生滅。我們看到是有生有滅,他看到的真相不生不滅。這是一回什麼事情?他並沒有看錯,現在我們科學相當發達,對於佛經裡面所講這些境界,有某些部分確實提出很好的證明。科學家講物質不滅,我們身體是物質,死了是不是滅了?不滅。物質不滅,精神也不滅,不滅就是佛法裡頭講的涅盤的意思,涅盤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圓教菩薩看一切法、一切現象,緣聚緣散。大乘佛法非常重視緣生,一切法是因緣生的,緣聚就有,緣散就滅。實際上緣聚也沒有,也不生,緣散亦非滅,這才把事實真相看出來了。

我們凡夫著相,不知道它裡頭有道理。譬如我們這本書,書是什麼?許多紙張聚集在此地訂成一本,我們叫它書;這是這么多紙張聚集在這裡,書的相現前了。我們把它拆開來,一張一張分散,書沒有了,書滅了,其實沒有滅。諸位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聚起來有沒有書?聚起來書沒有生,把它拆開散掉,書也沒有失掉,現相不過是緣聚緣散而已,怎么在這裡頭執著這個相?執著什麼?執著那個書的相,執著這個生滅相。這個執著是錯誤的,叫妄想、執著,是錯誤的。所有一切法都是沒有生滅,《金剛經》講到大,講到世界,世界有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叫「一合相」。合是組合、聚合,一就是我們今天講基本的物質,這個我還說不上來,不曉得是叫原子、是叫粒子是叫什麼,現在科學家所叫的。佛經上的名詞叫微塵,是微塵集聚的,是一個基本的物質聚合組成的這么一個世界。聚起來現這個相,散開來就沒有這個相,正在聚的時候也沒有這個相,散開來的時候,這個相怎么可以說相有生滅?這是事實,我們細細去體會能夠明白幾分。然後對於一切事相,我們就不會執著了,知道這個現相實在沒有生滅,相沒有生滅,我們的精神、心性沒有生滅。

真正達到像大菩薩們這個境界,神通示現,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為什麼能現身?因為他對於事實真相完全了解,完全明白,明白之後你就能控制宇宙,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說控制環境,可以隨心所欲的組成這個現相;不用這個現相,立刻就分散,緣就散掉了。緣聚緣散他能夠自在的控制,這就叫神通變化,神通變化的道理就在此地。我們想想這個道理是講得通的,對於神通變化這個事情我們就會相信。為什麼?它有理,理上講得通。現在科學上的名詞叫能與質的互相轉變,就是這個道理。質就是物質,能量可以變成物質,物質可以變成能量。能量是空,物質是有,空可以變成有,有也可以變成空,空有不二。但是科學家今天所說的能跟質是一個事情,能是質之能,質是能之質,這科學發現了。還有一個,科學還沒有發現、還沒有講到。這是給你講物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物質,沒有說到精神,心能超過了質能。為什麼菩薩神通廣大變化自在?是用心能來操縱質能。我們今天雖然曉得這個原理,不知道怎么變法。變法的原理在哪裡?在心能。所以甚深的禪定當中能夠得神通,甚深的禪定是什麼?禪定是心能,心能可以能夠支配質能,可以隨心所欲的變化質能。很遺憾科學家沒有學佛,如果學佛的話,可能科學還要突飛猛進,使一切不可思議、不能做到的統統都能夠變現出來,都能夠做到。今天科學家還是在質能的範圍,沒有能夠突破到心能。

說到道,它是偏邪皆中正,無道可修,修而無修,無修而修。「滅諦」,生死即涅盤,無證而證,證而無證。淨宗學人裡面如果是圓教的根性,他會偏在無作四諦,這就是圓教道品。由此可知,淨土宗藏、通、別、圓,這是代表各種不同的根性、各種不同的層次,它統統都包括了。所以這個法門無比的廣大,圓收、圓滿的包括所有一切的法門。我們看底下:

「藏道品名半字法門,淨土濁輕,似不必用,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半字法門」是比喻,半就是不圓滿,藏教並不圓滿,像前面所說,只斷見思,塵沙、無明都沒有斷,所以它不是個圓滿的法門。淨土本來沒有五濁,我們娑婆世界才有五濁的現象,西方淨土即使凡聖同居土裡面,也沒有五濁之相。濁的標準是用我們這個世界來說的,所以淨土濁輕,凡聖同居土五濁現象非常的輕微,似不必用,在四種道品裡頭,可以不必用它。「為小種先熟者或暫用之」,小乘根性的人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高明的善知識可以用這個迎合他的根性,因為他見到能生歡喜心,暫時用一用。如果不是小乘根性,換句話說,可以不必用這個方法。

「通道品名大乘初門,三乘共稟,同居淨土多說之。」通教,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都要修學的,可見得它是個普通的課程,是個共修的科目。同居淨土的眾生是帶業往生去的,也就是說我們的見思煩惱沒有斷,只是念佛的功夫得力,把煩惱伏住,帶業往生。因此通道品有修學的必要,能幫助我們了解這些理論與方法。「別道品名獨菩薩法,同居方便淨土多說之。」換句話說,大乘菩薩法就不是三乘共修。前面通道品是共同科目,這個是專修的,不是共同科目。同居土的菩薩、方便土的菩薩他們學,有他們專修的學科,但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裡面不需要了,他們不需要別道品,那是圓教道品裡面才具足。

「圓道品」就是圓教道品,「名無上佛法,有利根者,於四淨土皆得聞也。」大乘經論里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所以佛說法的音聲叫圓音,圓滿之音。這四種不同根性的人,同時聽佛說法,小乘人得小乘利益,大乘人得大乘利益,別教人得別教利益,圓教人得圓教利益,這個實在說我們不難體會。為什麼?在我們學校教學當中,老師站在台上上課,下面幾十個學生在聽講,各個學生領悟的也不相同。有些學生根性劣的,完全不能領悟,有些能領悟一半,有些能透徹領悟,就跟此地講的是一個道理。不過佛法裡面講的,比我們這個更深更廣就是了。所以我們看到好像很神奇的樣子,其實不難懂。

圓道品是無上佛法,四種淨土是說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寂光淨土,無論在哪一土都能聽到,這是說明西方淨土四土圓融。一切經論常常讚嘆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為的這一條,因為一切諸佛也都有四土,但是四土不圓融。譬如說圓道品只有在實報土跟寂光土可以聽到,這是說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圓教根性的人往生極樂世界生凡聖同居土,他聽佛菩薩講經說法,說的就是無上佛法,就聽到圓教的道品,這是他方世界所沒有的。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方也曾經講過圓教道品,大家所知道的《華嚴經》。《華嚴經》在什麼地方講的?釋迦牟尼佛初成佛道,在菩提樹下講的。多少時間?有兩個說法,一個說二七日中,一個說三七日中,二七是十四天,三七是二十一天,有這兩種說法。為哪些人講的?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講的。我們世間人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底下鋪著一些草在那個地方打坐,我們看到是動也沒動,誰知道釋迦牟尼佛在定中講《華嚴經》,熱鬧非凡,你看《華嚴經》多熱鬧。我們凡夫看都看不見,怎么能參加他的法會?這就是說四土不在一起。佛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這裡眾生沒分,聽不到。

現在《華嚴經》從哪裡來的?現在有很多人不承認《華嚴經》是佛說的,不但不承認《華嚴》是佛說的,一切大乘都不承認,所謂大乘非佛說。這什麼人說的?小乘人說的,小乘人執著在事相上。我們今天的《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六百年,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取得的。我們講龍宮,現在人說沒有,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潛水艇幾乎連南北極底下都去過,沒有發現龍宮。月亮裡面有月宮、有宮殿、有嫦娥,現在登入月球也沒看到。到底有沒有?給諸位說,是真有,我們凡夫見不到。不要說是佛菩薩境界我們見不到,現在有許多人相信,連外國人都相信這世界上有鬼,這是很多外國人都相信了。我們中國人講鬼講得更多,凡是有人住的地方就有鬼住,人鬼雜居住在一起,人見不到鬼,鬼也見不到人,人不妨礙鬼,鬼也不妨礙人。可能我們人的房子跟鬼的房子就在一起,兩個房子重疊,我們的牆擋不住鬼,鬼的牆擋不住人,我們看鬼穿牆而過,鬼的房子也看到我們人穿牆而過。這要用現代話來解釋,我們的空間不一樣,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四度空間裡,他們可能是五度、六度,所以就見不到了。空間是無限的度數。

所以菩薩見不到佛,佛能見到菩薩。佛要跟菩薩見面,一定要現作菩薩才能見面。佛見到我們,但是佛要跟我們往來,佛一定也要變成人,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示現在人道才能跟人在一起;示現畜生跟畜生道在一起,示現餓鬼跟餓鬼道在一起。這叫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高層次的人有能力接觸下面,下面沒有能力接觸高層次的,就是這么個道理。所以極樂之殊勝,就是它那裡是四土圓融。

佛說法那更善巧,下面經文上講得很清楚,佛能夠變現六塵說法。變現這些鳥鵲,那還叫有情,變化所作的。一切環境,乃至於流水的聲音,風吹樹的聲音,統統都說法,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大乘經典讀多了,逐漸能體會、能明白,確實是有道理。有理當然就有事,我們今天科技的發明,要是跟五十年前的人、一百年前的人講,他們都說這是神話,哪有可能!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看佛菩薩境界神奇莫測,實在講就是一百年前看我們今天這個世界,那神奇莫測,真正是不可思議!

總而言之,四種淨土裡面,凡聖同居土裡面四教都有。我們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凡聖同居土,圓教的經典、別教的經典我們統統都有。圓教經典,這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取出來的。龍宮裡面他老人家所見到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那個分量真正不可思議。而是佛在十四天,或者說長一點,二十一天完成的,不可思議。那個分量,如果拿到我們這個地球上來,地球沒有方法容納,你就曉得多少。大本太多了,再中本,中本還嫌多,再帶下本。下本是什麼?下本等於是提要。像我們中國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太大了。但《四庫全書》有個提要,就是每一本書的題目、著作的人、內容是些什麼,有個提要。這個提要,這么厚的精裝本有五本,提要!

我們今天這個《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帶出來的,是《華嚴經》的提要。傳到中國,中國所翻譯的《華嚴經》只有它原文的二分之一,一半,我們稱它作略本華嚴。它不是下本,龍樹菩薩帶回來的是下本,下本有多少?有十萬偈。印度人算書本不像我們中國,中國是算字數,這本書多少字,以這個來算法。印度人算句子,四句叫一首偈,不管長短,四句叫一首偈。《華嚴經》有多少偈?有十萬偈,換句話講,四十萬句,算句子,四十萬句。這么大的經典,我們今天中文翻譯的只有原文的二分之一,所以稱略本。這是圓教經典,要知道它的來處。諸位要想知道詳細,看龍樹菩薩的傳記,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佛教裡面的一位祖師大德,大乘佛法都是他傳下來的。大乘八個宗派都認為他是祖師,他是大乘八個宗共同的祖師,八宗共祖。方便土裡面有別教、有圓教,藏教、通教沒有;實報莊嚴土,只有圓教;常寂光土那是圓滿的心性,教不教都談不上了。

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八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8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最後一行: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經文後面有一個「等」字,這個字就包括了大小乘所有的法門,這是解釋這一句。大師給我們說的「等前」,因為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經文上沒有,也包括在這個字裡面,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其他的,法門就是無量的法門,也是列舉幾種,像四攝法、六度法、十力、四無畏,這是舉出這幾個例子。這是大乘佛法裡面我們常常見到的。

四攝,攝就是攝客群生,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接引眾生的意思,如何能夠引導大眾來學佛。佛教給我們四個原則,這叫做四攝法。四攝裡面,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這四種叫四攝法。這個地方布施的意思,就是與眾生以恩惠,常常施捨些小惠,感情慢慢就深厚了。他跟你有感情,你介紹他佛法,他就比較容易接受,用這種方法。所以這個布施的目的,跟六度裡面的布施不一樣,這個就是跟人家結感情、結恩惠。所謂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就是先讓他心裡生歡喜,對我們產生很好的感情,然後再把佛法介紹給他。這個方法非常有效,我自己就深深體驗。我最初學佛,是一個朋友介紹我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一直對我,我們今天讀四攝法才恍然大悟,他完全用這些方法。使我們對他產生很深敬愛之心,我們對他尊敬,喜歡他。他對我們初學的人很關心,那時候他囑咐我每個星期天到他住的地方去,青田街八號,他住這個地方。如果有一次、兩次沒去,一次就是一個星期,他會找人來看我,問我為什麼沒有去?是不是生病了,還是有別的原因?這一慰勞、一安慰,使我們就不能不去,像這些都是屬於布施裡面的。

第二,愛語。愛語就是對他真實愛護的教導,我們不要把它看作是對方喜歡聽的,那就錯了,不見得是喜歡聽的,但確實是對他很愛護的。這個教導,使接受的人心裏面尊敬、悅服,歡喜接受。特別是接引初學的人,這裡面真的是要有智慧,要有很深的愛心,真實誠懇的愛心,還要有善巧方便,才能夠有攝受的力量。這個攝就像磁鐵,吸鐵石吸鐵一樣,它能夠把你吸住,有這么一個力量,所以叫做攝。這四種運用得很巧妙的時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三,利行。利是利益,所有一切的行為絕對是有利益的。於自己沒有利益,誰願意去修學?特別是初學的凡夫,就是世間人對於利看得非常重,如果這裡頭有利,真正的好處,有利益可圖,他就很容易來學習了。這是對初學的方法。

第四,同事。四攝法裡面,大概像我們一般人,前面三種可以用;後面這一種,自己必須要有高度的智慧,要有很深的定力才可以,否則的話,一定會失敗的。同事,他喜歡做什麼事,我可以跟他一起去做。如果你想接引的這個眾生,他喜歡打麻將,你也天天去跟他打;他喜歡跳舞,你也天天去陪他跳舞。如果你沒有定力,你不但不能度他,馬上被他度跑掉。這種情形自古以來就有,現在就更多,出家的法師被在家信徒度跑掉了。所以,同事不能夠輕易的去用。這些大菩薩們接引眾生用這個方法,我們看到《華嚴經》,特別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幾乎都用這個方法。譬如喜歡打牌的,菩薩打牌都有神通,哪裡會輸錢?常常都贏。跟你在一起打牌的人,對你佩服得不得了。你這個東西從哪裡學來的?我從佛法里學來的。這都來學佛了。你跳舞也是第一好,第一流的,人家都比不上你。你這從哪學來的?我都從佛法里學來的。用這種手法把他引誘到佛門裡面來,這是同事,是接引眾生最高的一種方式。這個叫做四攝法,這是佛教導菩薩用這四個方法來攝受一切眾生。不僅是介紹初學,可以說佛對於等覺菩薩也離不開這四個原則,他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

六度是屬於菩薩的行法,也就是說菩薩是覺悟的眾生,在前面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古譯翻作「大道心眾生」。新譯就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以後的翻譯叫新譯,以前的叫古譯,翻成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換句話說,他情沒有完全斷,雖然有情,他覺悟,他不迷,這就叫菩薩。但是佛,佛沒有情,情完全化成智慧。諸位要曉得,在大乘佛法裡面,智跟情是一樁事情。覺悟了,情就變成智慧;迷了,智慧就變成感情,變成情識,所以就是覺與迷。一個覺悟的人,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一定是遵循這六個原則,遵循這六條這叫六度。度的意思是說從我們生死輪迴的這一邊,度到不生不滅大涅盤的那一邊,你用這六種方法就可以達到從凡夫度到聖人的境界,我們一般講超凡入聖,到這個境界。

這六條,我想就不必寫了,大家都知道,第一個是「布施」,此地的布施跟四攝法布施,名詞是一樣的,字也是一樣的,意思不相同。四攝法里布施是跟眾生結個善緣,結個歡喜緣,目的在此地。菩薩六度這是真正要度自己,六度不是度別人,是度自己。自己煩惱的根,諸位要曉得,是慳貪,慳貪是煩惱的根本。雖然佛家講煩惱很多,四弘誓願裡面說「煩惱無盡誓願斷」,真的是無量無邊的煩惱。這些煩惱要把它歸納一下,這就叫八萬四千煩惱,這八萬四千有數字,無量沒有數字,歸納成八萬四千。八萬四千煩惱在佛門裡頭能夠查得到的,確實跟你講的是八萬四千種,那是真的,不是隨便說的,確實是八萬四千條。我們在一般教學裡頭,如果是這樣龐大的、瑣碎的數字,我們會學得很厭煩,於是乎菩薩們再把它歸納,到天親菩薩把這些煩惱總共歸納成二十六大類,那就好講了。所以,一般在教學、研究當中都是以這個標準來說。這個二十六大類,有六個叫「根本煩惱」,二十個叫「隨煩惱」。隨煩惱裡面又分大隨、中隨、小隨,總共是二十個,這就是二十六個煩惱,我們大乘佛法里常常說的。這二十六個煩惱再歸納,實在講就是六個根本煩惱,這六個能不能還歸納?可以,再歸納就變成三個,叫三毒煩惱,三毒就是貪瞋痴。

六度法度什麼?就是度三毒煩惱的,我們自己有三毒煩惱,用這個方法來對治;換句話說,三毒是病,六度是藥,希望我們用這個藥把我們自己的病除掉。所以大乘斷煩惱比小乘實在來得高明,大乘就用這個方法。布施是度慳貪的,貪瞋痴,它是專門度貪的。實在講貪是個根本的煩惱,就是三毒再歸納,最後歸納一個就是貪,貪要是拔掉,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我們就可以知道,菩薩修學的方法沒有別的,就是布施而已,這個我們不能不重視,不能不認真的去學習。布施是什麼?舍,布施就是放下。我們的大病就是不肯舍、不肯放下。聽到佛在經典裡面所說的也有一點體會,讀了也很歡喜,實在自己做不到,就是自己不肯放下,這就是自己修學不能成就。不肯放下,換句話,我們的心就不清淨,心裏面有一絲毫東西在裡面就是障礙。六祖講「本來無一物」,我們現在心裏面東西太多了,牽腸掛肚、胡思亂想,太多了。到什麼時候你能把它統統都放下,那就圓滿成佛了。

菩薩的階級,大乘法裡面給我們說了五十一個階級。階級從哪來的?可以說是他放下多少而分的。他能夠放下得多,菩薩的地位就升高;他放下得少,他地位就低,如此而已,所以一定要放下。佛為什麼要我們放下?因為我們真如本性本來清淨,本來無有,所以放下是當然之理,應當要放下。這個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真正去學習,學習就是修行,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我們錯誤的行為就是吝嗇,貪得、吝嗇,樣樣執著不肯捨棄,這是我們的病根。我們今天明白了、覺悟了,必須要把這個觀念、把這個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可是我們畢竟是凡夫,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養成的,一下就放下,談何容易!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一點一點放,放到三大阿僧只劫才統統放完,這才成佛,這是佛在一般經上說的。《華嚴經》上說,成佛需要無量劫,不止三個阿僧只劫。可見得這個舍乾淨之難,太難了!雖然難,一定要做,更希望的是加速度去做。從什麼地方做起?從我們心裡頭最愛的、最不容易舍的,從這裡下手。因為最不容易舍的能舍,其他的就比較容易多了,這是個好方法。我們在生活當中,哪一樣東西是我們最貪戀、最不能放下的,我們從這一點下手。

我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就教了我這招。我年輕時最喜歡的是書本,讀書。我對於書本實在講也很吝嗇,吝嗇到什麼程度?我的書不借給人看。為什麼原因?他們不愛惜書。我自己的書讀了好多年,翻開來還像新的一樣。他借去,書保管得不好的話,幾天,這個地方摺頁了、那個地方又弄髒,我看起來就非常難過。因為早年到台灣,台灣有很多的書籍買不到,我還從大陸帶了一些書到台灣來,很不容易找到的。不像現在,現在台灣書籍太方便了,許多很珍貴的東西在台灣都出版了。就開始學布施,我這書慢慢就可以借給人看,弄髒了,心痛的成分逐漸降低,這就是進步。最初老師教我們要布施,我沒有別的,只有圖書。喜歡書的人,我把我念過的送給人家,舊的送給人家,新的要留著;慢慢進步,別人要,可以把新的送給人家,舊的自己留著。這都是進步的過程,難捨能舍。我那一點點藏書統統都送光了,我出家的因緣就成熟了。這些事情都被章嘉大師料中,他教我學布施,叫我學六年。因為我第一次見他,他教我六個字,他說:我教你六個字,你回去好好做六年,這六個字就是「看得破,放得下」,就這六個字。我就問他,從哪裡下手?他說從布施下手。所以我布施了六年,心地清淨了,慳貪之心減少許多,心比較清淨了,這個時候因緣就成熟了。

布施通常把它分做三大類,這三大類第一個叫「財布施」,第二個叫「法布施」,第三個叫「無畏布施」,這三大類,布施有這三類。財是財物,金錢是財,所有一切物質都是財,都在這個範圍。這是一切眾生所貪求的,這個世間哪個不愛財?所以在布施裡面把它列入第一條,一定要能夠舍。世間人求財,而不知道財從哪裡來的?實在講,每個人一生我們中國人講有祿命,祿就是享受,所謂祿盡則亡。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他有一定的祿命,就是你一年當中,你有多少財富的收入都是一定的。諸位要是細細的去念《了凡四訓》你就明了。那個真正高明,像《了凡四訓》袁了凡先生遇到孔先生,那個算的算得真準確,每年你的收入,一直把你算到死亡那天為止。

人既然一生什麼都是命里定的,你想多求求不到,你想不要它自然會來,來的時候恰如其分,多一點也不行,少一點也不行。袁了凡先生明白這個事實,從自己幾年當中年年去觀察,果然沒有錯。每年所得的這些果報,跟命中注定的完全相符,於是乎他所有一切妄念都沒有了,他說我想也想不到。一生都是命,半點不由人,心反而定了,跟雲谷禪師在禪堂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相當不簡單,所以雲谷禪師就問他,你很了不起,通常一般人做不到。這才問他怎么用功夫?他回答,我一生命被孔先生算定,我打妄想也是空的,所以就不打妄想。雲谷禪師聽了哈哈一笑,他說我以為你是聖人,原來你還是個凡夫。然後教給他改造命運的方法。命確實是有,命是自己造的,自己享受。自己造的,自己當然可以改,你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你就能改造命運,《了凡四訓》裡面對於改造命運的方法、理論都說得非常詳細。所以想改造自己命運,想晚年生活得更美滿、更幸福,《了凡四訓》足夠了。

從財布施得財富,所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報。我這一生財富不多,雖然不多,我生活能夠節儉,我以多餘的儘量去布施,愈布施你所得的財富就愈多,就這么個道理。愈不肯布施,你命裡頭那點財用完了、用盡了就沒有了,那人也就亡了,祿盡人亡。我們了解這一點,就不怕自己財用不足了。布施,諸位一定要明了,不要自己發的好心,我們那點財被別人騙去了,後來不但得不到好的果報,反而得的是惡報,那虧就吃大了。怎么說得了惡報?被人騙去,人家拿這個財富去做惡事,他是罪魁禍首,我們出錢出力是幫凶。雖然談不到罪,但是我們有過失,他造的是罪,我們造的是過。所以布施,佛家常常講福田,你要認識真實的福田,財要種在福田上,要真正種在福田上。哪些是福田?第一個是父母,一定要孝養父母,這是福田。第二個是遭受苦難的眾生,或是病苦、或是意外的災害,我們見到了、遇到了,幫助他。第三個是三寶,三寶就是佛門裡面。三寶的福田,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光大教學,把佛法的教育推廣,這是真正的福田。如果不是推展佛教教育、光大佛教教育,那就不是真正的福田。

我從學佛以來,我在三寶裡面做的事情很多。我怎么個做法?我沒有去蓋廟,我是印經,印成經典來布施,我想這是真正的福田,沒有什麼流弊。假使我這個書,有人發現在台北市舊書攤裡頭有賣我們印的書,人家來告訴我,有很多人在你這裡請去,拿到舊書攤去賣。我說也好,只要有人買就好。決定不可以說因為有人拿了我們的書到舊書攤去賣,我們就不印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這是沒有妨害的。印書贈送給需要的人,幫助他們學佛,幫助他們了解佛法,這是好事情。所以印經。現在又有錄音帶、還有錄影帶,我們用自己的金錢來做這些事情,去布施、去幫助別人,這是好事情。另外,我在台灣所做的,放生、救濟病苦,看到有病的人需要幫助,我們贈送他醫藥費。我布施是以這三個為重點。在美國放生比較困難,美國人愛護動物,很少殺生的,不像我們台灣,中國人殺業非常之重。放生是屬於無畏布施,不傷害這些動物的生命,是屬於無畏布施。

印經,以及今天我們做錄影帶、錄音帶來布施,這是我們做得最多的,幾乎百分之九十我們都用在這上面。這個做法實在講三種布施都具足,我們印書要錢,這是財布施,印出來這個東西是經典、是善書,縱然不是經典,也是勸人為善的,印的善書。像這幾年來,我們連儒家好的東西都印,像四書我們就印了好幾次。古文以及名人的筆記一類的,能夠勸善規過的,我都印,像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我都把它印出來,這都是贈送。所以它內容是勸善的、是佛法,那是法布施在裡面。接受經典善書的人,他常常讀誦,他能夠明白這些道理,心安理得了,幫助他解決許多困難的問題,這就是屬於無畏布施。所以印經,三種布施同時具足,這一樁事情把布施就做得很圓滿了,可以三種果報都能夠得到。

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智慧,開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三種布施得這三種果報。我們這個世間人,他要財富、他也要聰明,他也喜歡健康長壽,可惜不懂得方法。如果他懂得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他心愿當中這些殊勝美好的果報一定可以得到。法包括的範圍很廣,法是理論與方法,別人不懂,我們懂,我們可以教給他,傳授給他,這叫做法布施。無畏布施是別人有畏懼、有恐怖,我們以自己的力量幫助他,使他離開恐怖,身心安穩,這就叫做無畏布施。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教給我們,菩薩行裡頭這是列在第一個科目,非常的重要。它的目標是度慳貪,我們無始劫以來,不好的習氣就是貪愛、吝嗇,用這個方法把它斷掉,用這個方法將這些毛病修正過來,這是布施的大意。所以,布施對自己有一定的利益、有真實的利益,許多人不知道,真正可惜!

每個人在他一生命運當中,世間人常講,我們命運是五年轉一次運,在一生當中一定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差的五年,但是最好跟最差究竟在哪五年,每個人的命就不相同。如果說是好運在少年,壞運在晚年,那就非常可憐。我們雖然有命運,實在講這個命運,好運跟壞運確實可以自己去調整的,這個要知道。當我在一切順利的時候,這是好運,好運當中我不享受,這就調整了,希望把好運調整到晚年再去享受,這就是很聰明的人。晚年體力衰了,精神也差了,行動也不方便,有福就有人照顧你,有人伺候你,這是真正享福。所以福報不要在年輕的時候享掉,財富不要在年輕的時候發;年輕的時候發財,怎么辦?布施,多多的去施捨,做這些慈善公益的事業,做這個事業,你把財舍掉。財舍掉,你命里那個財還在,不是舍了就沒有了,還在!希望到晚年的時候再發,這才叫真正聰明人,晚年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好運跟壞運可以隨著自己來調整的。你懂得這個道理,曉得調整的方法,自己能夠調整,何況更能夠修持,使你福德天天在增長。沒有福,晚年得福報;有福的人,福報更增上,用這個方法來修。

第二個科目是「持戒」。持戒,不僅限於大、小乘的戒律,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戒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生活規範。我們自己一個人獨處,佛法裡面叫小乘戒。獨處就是儒家所講的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沒有人見到,自己一舉一動都守禮、都守規矩,決定不放逸,依然謹慎,這是慎獨,這個屬於小乘戒。入眾,就是我們跟大眾在一起,應該要守哪些規矩,這叫大乘戒,所以大乘是跟大眾相處的。在佛門裡面,小乘戒叫比丘戒,大乘戒叫菩薩戒,它的意義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守法、守禮。所以戒律它實在是包含了我們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都包含在這個科目裡面。因此,學佛的人,不僅要遵守佛,這是我們的老師,對我們的教訓,我們在任何一個地區,要遵守這個地區的法令規章、要遵守這個地區的風俗習慣、道德的觀念,我們統統都要遵守。守法,自然會被這個地方的人所歡迎,為大眾所接納,我們在這裡推行佛教的教育就很容易。守法也包括在四攝法裡頭。這個是度諸惡,就是我們造作一切的惡業,持戒的人不造惡業。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三、「忍辱」。忍辱實在講就是忍耐。為什麼翻經這些大德,忍下面他不用忍耐,換成一個辱,換這么一個字,這是在中國特殊的環境。中國的古人對於辱看得很重。我們讀古書裡面常念到,「士可殺,不可辱」,殺頭不在乎,侮辱不行,決定不能忍受的。這些翻經的大德們,一看到中國人把辱看得這么重,所以好了,忍,忍辱。辱都能忍了,還有什麼不能忍?那就一切都能忍了。所以就用了這么一個字,這不是經典上本來的意思,本意就是忍耐的意思。

忍,這些事情包括得就非常之多,範圍也很廣泛,大乘經論也把它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人為的侮辱,無論是有意或者是無意的,都要能夠忍,人為的加害。第二是自然的災害,我們舉個小的例子,夏天的酷暑,熱天,冬天的寒冷,這都是自然的變化,我們要能夠忍受,這不是人為的,是自然的。第三是佛法,佛法的修學要很長的時間,要有耐心。佛教給我們許多的道理、許多的方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正自己的習氣、毛病,這不是一天、兩天能成就的,是要長時間的修學。尤其是像經上講,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你沒有耐心怎么能成功?所以對於佛法修學,要有很大的耐心,這是屬於忍辱。忍辱最主要的是對治三毒煩惱裡面的瞋恚,貪瞋痴,忍辱度瞋恚。經上也常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障是障礙,所有一切障礙都來了。所以學佛,忍辱是功夫,我們一定要修學,《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世間的事情,小事要有小忍才能成就,大事要有大的忍耐的功夫才能成就,「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要有耐心。

第四個是「精進」。精進是對治懈怠的,懈怠是懶惰。懈怠這也是許多人的通病,一定要懂得對治,如果不懂對治,我們的成就就非常困難,一定要曉得對治。但是對治要講求有效的方法,這是別人幫不上忙的,別人縱然幫助你也是有限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民主開放,大家都講自由、講人權,誰也不願意干涉一個人,勸你一次、兩次不聽,第三次以後不會再勸你了。為什麼?勸你,記恨,反而變成仇人,不會再說你。在從前,真正督促、教導我們的是父母、老師,現在老師也不會督促你,父母也不會督促你了,所以懈怠是我們今天修學最嚴重的一個大障礙。自己很容易原諒自己,不會原諒別人,他會原諒自己,這個麻煩就大了。自己一定要想方法,什麼方法讓自己能夠精進不懈怠。

我自己是個過來人,我這個毛病也非常嚴重。老師嚴格的教導,我們有時候還會騙老師,還跟他打馬虎。我在學校念書,騙老師的本事很大。我小的時候記憶力很好,所讀的功課我只要看一遍,大概就可以能背得下來,我有這個能力。因此,在學校不念書,什麼時候念書?考試前十分鐘,那個時候是我念書的時候。考多少科,我把這個書翻一遍,馬上就應付考試。而且考試還一定及格,我答考試卷子,答完之後自己算一算夠六十分了,趕快交卷,第一個交卷,六十分就夠了。我不跟人家爭名次,趕緊出去玩,玩重要!應付老師、應付家長,我年年升級就好了,家裡就沒有事情了,我不會留級,年年升級,我在學校念書是這個念法的。可是我很喜歡看書,所有的時間,學校有圖書館,看書,圖書館裡頭幾乎大半的書我都瀏覽過。所以我年輕的時候常識很豐富,我讀的東西太多了,所以騙老師容易!

懈怠,對治,到以後就想到什麼?講經,講經確實可以能夠把這個毛病糾正過來。老師一個人好騙,聽眾幾百人在底下,不行,這個不能欺騙。所以初學講經,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準備。我們在台上講一個半小時,自己準備的時間超過三十個小時,那是一點都不敢懈怠,用這個方法學精進。所以有人說我喜歡講經,其實那都搞錯了,我不講經就偷懶,就懈怠、懶惰了,用這個方法來把自己這個毛病克服掉,是用這個方法。講多了、講長了,剛剛開始我給大家說,最初預備的時候,上台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需要用三十到四十個小時的時間去準備。過了一年,預備的時間就減少一半了,大概有十個小時就差不多了。十個小時準備,講一個小時沒有問題。再兩年、三年,幾乎差不多講一個半小時,有一個半小時的準備就夠了。講到大概第十年的時候,我一天的準備至少可以講半個月。十年以後,跟諸位同修說,不要準備了。但是那個經要看一看,看什麼?怕裡面有生字,如果有生字查查字典,就幹這個。所以現在講東西不要準備了,你們有時候打電話找不到我,我都在外面散散步,去玩去了,一面散步,一面也念佛。所以東西熟透了的時候,無論什麼經典都不需要準備。懈怠、懶惰真的是我們非常嚴重的一個毛病,這個毛病絕對不比貪瞋痴要弱,我想比貪瞋痴那個力量還要強。所以菩薩善根,唯一精進。

第五是「禪定」。禪定在此地我們用廣義的說法,那就是心中有主宰,不輕易被外界所動搖,這個就是定。譬如說,我們在世間必須要學習一、兩種技能,用做謀生的工具,我們身體在這個世間。我們選擇之後就能夠定在這個地方,心就專了,能夠專精、專勤,你的事業一定出人頭地。原因是什麼?因為你精、你專,專裡面就會有智慧。所以第六個這是智慧,「般若」度愚痴的,智慧是哪裡來的?智慧是從定當中來的。佛法也是如此,在許多法門當中,我們也要專學一門,這叫定。定於一,那就對了。縱然自己能力很強,同時可以修學許多個科目,這是能力很強的人,如果要有大成就,還是要專,唯有專精才能夠有偉大的成就。學業、事業、佛法的修學都要專精,專精就是禪定,我們的意志能夠集中、精神能夠集中,不至於分散。所以禪定就是對治散亂的,使我們的精神、意志能夠集中,這是成功的秘訣。

第六是智慧,大乘經上常講的「般若」,般若是梵語,翻成中文是智慧的意思。般若不把它翻成智慧,保留的原因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尊重不翻。古來的第一個翻經的法師用音譯然後再加以註解,以後譯經的大德都援這個例,就是尊重這個;第二個意思,怕我們一般世人對這個名詞產生了誤會,因為它講的智慧是真智慧,不是我們世間人常講的聰明智慧。世間人這個聰明智慧,佛法里講叫做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不是智慧,有這么一點差別。為什麼?世智辯聰是從意識裡面生出來的,也就是我們常常講,從我們的思惟、研究、推論、判斷當中產生的。佛說這個是世間人的聰明,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哪裡來的?真智慧是從禪定當中來的;換句話說,是從清淨心裏面生出來的。清淨心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研究、不需要推斷,自然明了,一接觸就通達、就明了,這叫做智慧。整個佛法所求的就是求智慧,因為智慧是從定當中來的,定在佛法修學裡面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定是佛法修學的樞紐,最重要的一環。

慧的修學有兩種,一種是從定裡面生出來的,這個是純正的一個方法,正修;另外是從讀誦,也是一個途徑。所以古德教給我們,一方面修定,一方面讀誦大乘經典,兩個方法同時用。從前我在李老師會下的時候,他老人家就告訴我,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定,再以研究經典的方法幫助開慧。他老人家舉個比喻,譬如說你單獨修定,要開慧需要十年的時間;如果同時一方面去研究大乘經論,可以把開慧的時間提前到五年、六年,就能得到了。這也是佛家常講的正助雙修,是以修定為正修,以讀誦大乘為助修。

讀誦大乘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完全讀誦,根本不求解義,不求這個經怎么講法,不要去研究它,就是一味的讀誦。像有很多人念《法華經》,在中國、在日本、在韓國這些地區,讀《法華經》的人特別多。那是個很好的方法,因為《法華》的分量非常適中,一天念一部大概需要五個小時。這五個小時,心地很清淨,就是修定,一天能修五個小時的定,很難得。決定不能夠研究,一面讀、一面研究這什麼意思,那就完全破壞了,那不是修定,我們的目標就達不到。所以讀經是修定的一種方法,這個諸位要曉得。如果研究,另外找一個時間,你可以去思考它,或者看古今這些大德們的註解,做為自己研究的參考資料,這也很好,這個也行。但是諸位要曉得,一定要以讀經、修定為主,那就對了。否則的話,你經的註解、註疏再熟,講得天花亂墜,依舊智慧不能開。你所得到的是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真智慧一定從定中得到,那才叫真正有悟處,會開悟。所以,不是你看得多會開悟,不是的;是你心清淨會開悟。

這六種是菩薩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修學的綱領,也就是依這個為修行的標準。以布施對治慳貪,以持戒對治惡業,不造惡業,以忍辱對治瞋恨,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禪定對治散亂,心散亂,以般若對治愚痴,所以它叫做六度。度什麼?就是度我們這些毛病,是度這個的。可見得這六大綱領不是度別人,純粹是度自己。貪瞋痴這六種是我們的病根,世尊教我們這六種方法是藥,我們用這服藥來對治我們的毛病,這個叫做真正的修行,所謂是功夫用得得力、如法,則藥到病除。

這六條,大乘經典裡面講得非常多,說得最詳細的是《大智度論》。《大智度論》裡面那是有很大的篇幅,因為那個論也大,它有一百卷,用了很大的篇幅來為我們說明。另外像《華嚴經》裡面也說了很多,《華嚴經》單單講布施,差不多就講了將近一百種。財布施有外財、內財,內財就是身體,頭目腦髓都可以布施的,講得非常的詳細。同修們如果要多知道一些,還有就是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周止庵居士《心經詮注》,那裡面也收集了不少經論對這方面的開示,這是很值得我們初學人做參考的。江居士的《講義》跟周止庵的《心經詮注》,分量都相當之大,我們初學的人可以把它當作佛學常識來看。對於大、小乘的名詞術語解釋得特別的詳盡,想深入經藏,那的確幫很大的忙,幫助我們研究佛法。研究佛法首先對於法相名詞要熟悉、要知道得透徹,然後讀一切經典疑惑就少了,自然就會懂得經裡面所說的意思。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二十九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29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面最後一行: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餘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上一次介紹到四攝、六度,今天要跟諸位介紹「十力無畏」。力是能力,大乘經裡面講有十種,十種特殊的能力,這是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實際上這十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換句話說,每個人本來就有的。雖然是本能,但是現在這個能力喪失掉了,為什麼會喪失掉?必定有它的原因。這個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裡面所看的,一切眾生跟佛有同等的智慧、有同樣的能力。像《華嚴經》上所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德相就是能力、德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是佛一句話為我們道破,我們的智慧喪失掉了,本能喪失掉了,喪失的原因就是我們有執著、有妄想。佛法裡面常講的二障,就是兩種障礙,障礙了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這兩種障礙,一個叫所知障,一個叫煩惱障。所知障就是妄想發展出來的,煩惱障就是執著發展出來的。由此可知,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實在就是教我們除二障而已,因為這兩種障礙除掉,我們智慧、德能就現前了。這十種能力,實在講能力是無量無邊,跟智慧一樣沒有邊際的,為了說話方便起見,把它歸納為十大類,並不是僅僅就這十種,這是十大類。

第一個叫「是處非處智力」。什麼叫是處?什麼叫非處?這個意思是講因果相應,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得惡報,這就是「是處」。如果說善因得的惡報,惡因得的善果,這叫「非處」,決定沒有這個道理。因緣果報如來看得是最清楚,我們世間人往往把這個事實看顛倒了。這十種把這個擺在第一,實在講它是有很深的用意。正如同印光大師為我們說的,我們這個時代確實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要想挽救這個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大家都知道因緣果報的事實,這比什麼都有效。他如果了解這個事實,起心動念他一定有所畏懼,一定他有收斂。他知道我一個惡念我將來有惡報,一個善念將來有善果,為什麼不多生幾個善念?何必要有惡的念頭?何必要有惡的行為?「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別人給我們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薩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這個道理搞明白,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就決定不會怨天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

我們這一生如果生在富貴家庭,或者你從事於你自己的行業發財致富了,你會安於富貴;如果生活很貧困,你也會安於貧賤。為什麼?曉得這是自己過去世修因的關係。對於富貴人不會羨慕,他種的這個因,他應當受這個果報,我沒種因,不會怨天尤人。自己能夠發憤圖強,富貴我不是沒有,只要我今天種善因,我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說的,財布施得財富的果報,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的果報,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我們曉得,我們怎樣做會得到什麼果報。假如是相反的,你所得到的就是惡報應,就不是善果。所以首先就是明了十法界因緣果報的事實,這個叫是處非處智力,就是有這種智慧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種叫「業智力」。業就是造作,我們正在造作的時候叫事,造作完畢的時候叫業。像現在學校里念書,你在念書的時候,在我們台灣,功課的本子叫作業簿,作業;到你六年念完了,叫畢業,業就是這個意思,你造作完了之後,叫結業。業有善、有惡、有無記,分為這三大類。無記就是非善非惡,說不上善,也不是惡,這叫無記。一切的造作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統統都把你所造的事業包括了。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業是善或者是不善。這種能力我們凡夫確實沒有,所以佛經上常講顛倒、妄想,哪個地方顛倒?我們會把惡的以為是善的,善的以為是惡的,這就顛倒了。

一切業裡面最善的,我們從大乘經典裡面,佛告訴我們,就是念佛。念佛這樁事情,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三次的勸導,就是勸我們發願求生淨土,三次的勸導,這是善法裡面第一善。反過來,什麼是第一惡?殺生、偷盜會不會是第一惡?不算是第一惡。第一善的反面就是第一惡,這個真的很少人知道。你說殺生是惡,沒錯,殺生的業報是墮三途,不殺生的業報是人天福報,沒有超越三界,沒有離開輪迴。念佛這個法門,決定在這一生當中超越三界,一生,決定一生,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滿菩提,所以它是善中之善。不念佛的人,不願意修淨土的人,換句話說,他在六道裡面還有得受。這些事情唯有佛知道得非常清楚,我們知道得並不是很透徹、很詳細,他是透徹圓滿的清楚。

第三個是「定」。定有很多種,佛法裡面大分所謂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這是大別的來分,要細分那就太多了,就在佛法里也常講無量三昧。為什麼會說定有無量?那是因為我們的心,內有無量的煩惱,外面有無量的誘惑。我們舉個例子來說,假如這個人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財絕對不會讓他動心,我們可以說他在財這方面得定了。他見到財富,內不動心,外不被它誘惑,他對這個入定了。他對於名會起心動念,那他名裡頭沒有定,財裡頭有定,名裡頭沒有定。諸位想想,內有多少煩惱,外有多少誘惑,就有多少定,所以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們是確實沒有辦法理解的,沒有辦法知道這么詳細,佛知道非常的微細,他有這個能力。這是第三種叫定智力。定裡面,諸佛菩薩常常讚嘆的念佛三昧,這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讚嘆的。念佛種類也非常多,像經上大分給我們分做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而且每一個項目裡面,實在講要細分也是無量無邊的。像這些我們在經論裡頭稍稍留意就能夠發現,能夠稍稍理解一些。我們非常有幸,能夠選擇淨宗的經典,修學持名念佛,這個實在講,就是定裡面也是上上乘的大定。

第四叫「根智力」。如果有這樣的能力,教學、說法一定非常契機,根就是根機,知道一切眾生他的根機、他的根性。所以凡夫遇到佛,聽佛講經說法,往往佛是幾句話之中就能教他開悟,甚至於就能教他證果,這是什麼原因?佛說法契機。根機也就是中國儒家所講的習性,諸位要知道,本性人人是相同的,眾生跟佛是一樣的,沒有兩樣。本性是一樣的,習性就各個人都不相同,所以說習慣成自然,這叫習性。《論語》上也說,「性相近,習相遠」,實在講,性相同的,大家本性是相同的,習性就不一樣。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惡、苦樂種種不同的差別,都是習性,所感的果報不一樣。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們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裡面,我們細細觀察每一個人,一生的苦樂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於夫妻兩個人,他們一生的苦樂感受兩個人也不一樣。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習性不相同,這一生當中,從生下來到現在所養成的習性也不相同,必須徹底了解,說法才會契機;不能徹底了解,就很難契機。

所以契機兩個字,唯有諸佛菩薩,阿羅漢也能做到一些,因為阿羅漢他的觀察能力能夠看到五百世;換句話說,你五百世以內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知道。譬如我們過去世學佛,修的是哪些經論、哪些法門,他能看出來。現在他教學,把你從前所修學過的經典法門拿出來教你,你就很快就學會了。換一個法門,你學起來就苦得不得了,就很生澀。原因是你過去世曾經學過的,所以你這一世學起來很輕鬆、很容易。佛有這種能力,知道我們無始劫以來的習性、根機,他有這個能力,所以隨機施教,很容易令眾生開悟。

第五個是「欲智力」。欲是欲望,我們中國人講的嗜好。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這個與過去生中還是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的生生世世他的欲望,教他東西就可以投其所好,這也有助於他快速的成長,幫助他、成就他。這個欲不要看輕了,不要認為這個不難,實在講非常之難。難在我們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天喜歡這個,過幾天又討厭,又喜歡另外一些事物,時時刻刻在變化,就是連自己都不知道。所以,這個跟前面講的業、講的定是同樣的複雜,這都是與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習性有密切的關連,只有佛才能夠看得透徹、看得清楚。

第六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佛能夠知道一切眾生種種的界分。這個意思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極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麼時候他一定有一個極限;換句話說,不能夠超越。好像我們知道這個人的程度,他能夠接受多少,他有一個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初果,不會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沒有這個能力,他的能力極限只能到這個地方;他有四果的極限,佛一定幫助他證到阿羅漢。所以,他的能力有一個限度,我們曉得。像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在什麼時候佛幫助他達到某個階級,然後再來培養他,再來幫助他提升,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漸培養、提升的。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小朋友一樣,小學生有小學生的極限,中學有中學的極限。佛對於一切眾生種種差別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學能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圓滿的利益。圓滿就是滿足,小根性,滿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滿足了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他滿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個人接觸佛無不是皆大歡喜,因為每個人的願望都能夠達到,都滿足了。

第七個叫「至處智力」。至處跟界我們要把它辨別清楚,界分是說他自己能力的極限,至處是說他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譬如剛才講的,他可以到阿羅漢的地位,佛一定幫助他證得阿羅漢果,果報就是至處。他能夠達到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佛一定幫助他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得到圓初住的果位。所以至處是講果位上說的,界是能力極限上講的,這個界分。就世間法來說,世間沒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學的目標就是防止一切眾生造作惡業墮三惡道。因為惡道非常之苦,墮落容易,出頭很難,所以惡道的防範,大、小乘經論裡面說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薩一定幫助他、教導他,使他來生比這一生更幸福、來生比這一生更美滿。如果他有生天的機緣,佛一定教導他生天的方法,能夠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報。這就是至處,就是你到達某個處所。這是佛教化眾生一個標準,可見得佛陀教化眾生確實應機施教,通常都在這個機字裡頭包括的。你有什麼樣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佛一定幫助你、成就你。

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大經上說的「佛不度眾生」,確實沒有度眾生,因為是你自己有這個能力,他幫助你達到。所以佛對眾生,說實在話只做了一個增上緣。根機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可以到達某一個地位,還是自己本能裡頭具足的,佛不過做個增上緣,從外面幫助你,佛又何嘗度眾生?通常我們在經上看到「佛不度眾生」,我們總感覺到懷疑,佛一天到晚盡心盡力幫助人,怎么說沒度眾生?原來事實如此,我們知道事實真相,這就了解了。佛沒有勉強一個人,為什麼?勉強不得的,真正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佛確實給我們做了個非常好的榜樣,這是我們自己應當學的。

第八是「宿命智力」,這是講如來自己的能力。六通裡頭有宿命通,這是我們講神通裡面有一種,這個地方稱智力,就是宿命通達到了圓滿。譬如阿羅漢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達不到。至於鬼神也有宿命通,那個能力就更小了。我們這個世間,自古以來在中國有扶鸞,也叫扶乩,好像聽說外國也有類似的。請來這些都是靈鬼附在壇上起的這個作用,他對於淺近的事情他知道,譬如說兩、三個月之內的事情,他說得很靈驗,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謠言,胡說八道。就是說他有這個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個月以內的,有這樣的能力。大的靈鬼可以知道一年、兩年的,再遠他就見不到了。唯有如來宿命通是圓滿的、是究竟的。

這個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個人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這叫宿命通。佛這個能力達到了圓滿,就是無量劫之前你的狀況他都知道。前面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眾生哪有不契機的?我們今天接引眾生、幫助眾生不契機,原因在哪裡?對於眾生不但過去世的事情不知道,他昨天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說法怎么可能會契機?這就是說明,我們要學佛,最好是找佛做老師,你找到這個好老師就有辦法了。現在佛不在世,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到極樂世界去找阿彌陀佛,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我們有沒有能力找到他?佛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每個人都有這個機會,問題就是你願不願意去找他,你肯不肯去找他。如果你要是願意、肯去找他,依照這個經典所講的理論與方法,你在這一生當中一定可以找到他。大勢至菩薩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現前是現在,「必定見佛」。現前見佛的人有沒有?古今都有,這可以給我們做最好的證明,確實可以見到。

第九是「天眼智力」,這也是六通裡面的一種,天眼是講能見到,佛的天眼是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無所不見,無所不知,這叫天眼智力。阿羅漢有這個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見不到。作意就是注意看、仔細看,他看到了,他能看到。阿羅漢的能力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個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細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達到這個地步。唯獨佛的天眼,佛天眼就是講自己的本能。阿羅漢的能力為什麼沒有恢復?阿羅漢還有塵沙煩惱、還有無明煩惱障礙住。他比我們的能力大,因為我們還有見思煩惱,他見思煩惱沒有了。所以見思煩惱除掉,能力恢復很多,阿羅漢的能力就是見思煩惱除掉之後所恢復的。如來果地,那是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所以能力完全圓滿的恢復。他天眼的能力,舉個例子說,無量無邊世界裡,任何一個眾生他生生世世久遠劫以來,乃至於將來無量劫之後,那個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夠明了,這是他見的能力。

最後一條叫「漏盡智力」。漏是煩惱的代名詞,自己知道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根本無明統統斷盡,不必去請教別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盡智力就成就了圓滿的大覺。這是十種智力,這十類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本來有的。我們學佛,實在說就是要恢復我們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在此地,是恢復自己本能而已。本能以外,佛說得很清楚,「無有一法可得」,一樣也得不到,統統是自己的本能。

底下講的「無畏」是說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學,說成四種無畏。這四種無畏,實在講就是自己的智慧圓滿了,德能圓滿了,教化眾生自然就能夠雍容自在,沒有任何畏懼。第一個叫「一切智無畏」,這是智慧。在這一條裡面,任何一個人也難不倒佛菩薩。佛菩薩有智慧,叫一切智,我們常講無所不知,佛確實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我們世間一般宗教裡頭讚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佛教裡面說全知全能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因為有障礙,沒有恢復,佛障礙統統除掉了,本能都恢復了。所以這是屬於本能,一切智。沒有人能夠說提出問題把佛難倒,沒有這個事情。釋迦牟尼佛在世,遇到這些人很多,試探佛究竟有沒有這個能力,用許多方法來測驗、來試探,證明佛的智慧能力是真的。譬如我們指這棵大樹,這樹上樹葉誰去數過?有人問佛,你說你有智慧能力,這棵樹上一共有多少葉子?佛就說出來了。過一會兒,他把葉子摘掉幾片,你再說,有多少?佛說出,果然沒有錯,少掉幾片他就能預測到。佛確實沒有去數過,也沒有去想一想,隨問隨答。像這種測驗釋迦牟尼佛能力,經典上記載得很多。

第二叫「漏盡無畏」,煩惱斷盡了。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第一個一切智是智慧的圓滿,第二個煩惱斷盡就是德行的圓滿、品德的圓滿。佛有大德,在一切大眾當中沒有畏懼。第三「說障道無畏」。障是障礙,障道的東西太多了,佛都知道、都清楚,所以他說得很詳細,說得很圓滿。世間,我們常說的邪知邪見,這些都是屬於障道的。世人無知,邪正不能辨別,所以我們的修行用的時間很長,吃的苦頭很多。這個道理在哪裡?就是這些障道的緣太多了,時時刻刻我們受了這些迷惑、誘惑,自己不知道,這是障礙了自己的修持。這個不僅在別人身上,自己一反省就會發現,我們自己修持,功夫為什麼不得力?看看古人,所以像《高僧傳》、《居士傳》、《淨土聖賢錄》,古人的傳記多看看有好處,能激發我們的道心。看看人家為什麼會成就,我為什麼不成就?要是能夠把自己不成就的因素找出來,把它消除掉,我們這一生會跟古人同樣的成就。這是智慧,這是真實的功夫,我們看不清楚,往往被迷惑。佛對於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一切經論裡頭常常說出障道的因緣。這是說障道無畏,他能知能說。

第四個是「苦盡道無畏」。苦,三界苦,三界之外也有苦。阿羅漢跟辟支佛兩個比較,阿羅漢苦;辟支佛跟菩薩比較,辟支佛苦;菩薩跟佛比較,菩薩也苦;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苦。苦盡,苦沒有了,道是方法,就是用什麼方法能教我們把苦統統消除得乾乾淨淨,這個方法佛知道。這就叫做苦盡道無畏,他對這個清楚,對這個明了。所以,佛不但能教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包括等覺菩薩在內,佛也有能力教導他們。譬如說佛教等覺菩薩,這是最高的了,教他們離苦得樂,就是破最後一品無明,成圓滿佛道。教等覺菩薩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個很巧妙的方法,在《華嚴經》上勸這些等覺菩薩念佛求生淨土,這個妙!說實在話,我早年學佛,對淨宗興趣不大。李老師是學淨宗的,我在他會下十年,我尊重他,對淨宗不毀謗而已,只能做到這個。叫我一天到晚念佛,去修這個法門,不行,還不肯乾!一直到華嚴會上,看到佛教等覺菩薩成佛的方法有這一招,我這才一下醒悟過來。回頭再看這個法門,跟從前看法不一樣,才曉得這個法門真正不可思議!

佛教等覺菩薩那些理論與方法,不是我們凡夫能做到的,教念佛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我們也可以做得到;換句話說,我們採取這個法門,豈不叫一步登天!而後才知道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讚嘆這個法門,那就是諸佛如來真正的叫大慈大悲!前面講的這些,按照你這些根性,你成佛至少要三大阿僧只劫。這些法門之外,有個特別法門,這就是念佛法門。念佛法門,這些東西統統可以不談,都不需要,只要你肯信,你願意去,這一句佛號你老實念就成功,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理很深,蕅益大師《要解》裡面給我們已經透露無遺,方法巧妙極了,信願持名,一生成佛。這是苦盡道無畏,他能知、能說。這是四種無畏,佛教化眾生的方式。末後這一句,「無量法門」,等,等無量法門,這就不必細說,細說就太多了,所有一切法門,可見得都包括在三十七道品當中。

我們看底下這段文。「三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三十七道品是總綱領,可以說是佛法的大綱,包含一切法。收法雖盡就是包含一切法,包括盡了,沒有一法是超過這三十七品之外的,沒有,都包括了。佛菩薩在教化眾生的時候,因為眾生的機緣不一樣,「機」是講根機,就是講你的根性,像這邊所說的業、定、根、欲、界,這都是屬於根機,都是屬於「機」這個字裡頭包括的。「緣」是助緣,是現前的緣不一樣。機不一樣,緣不一樣,因此佛說的法也就不一樣,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這些都是在緣上不相同。「作種種開合」,開就是展開,合就是歸納,可以把許多法歸成一法,可以將一法展開為無量法,這就是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可見得佛說法確實是應機、契機,你想聽什麼法門,他都會跟你說。演暢,演是演說,暢是暢於述言,說、聽都非常痛快!

「故令聞者念三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這一句是佛為一切眾生說法的目的。雖然我們每個人的習性不相同,可是諸位要曉得本性相同的。念佛成佛是本性裡面的事情,習性裡頭有沒有不要緊,習性裡面有,當然更好,更快速;習性裡頭沒有也行,為什麼?本性里的事情。本性是本來是佛。阿彌陀佛是自性的名號,這是本來的名號。從這個地方我們也明白了,為什麼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原來是這么一個事情;換句話說,無量法門都歸自性,而念佛這個法門就是本性裡面的事情。我們在古大德文字裡面看到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我們看得很多,看得很熟,但是不曉得為什麼這個說法。在這裡我們體會到了,原來統統歸性德,見性成佛,都是回歸到自性。所以叫「故令聞者念三寶」,三寶是性德,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覺正淨是三寶,是自性性德之寶,通常我們稱為佛法僧三寶。佛是覺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僧是淨的意思,所以不可以誤會,全是講的自性。

學佛入門就是皈依三寶,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三寶的反面就是迷,就是邪、是染,我們今天確實是生活在迷邪染中。學佛了,要從迷邪染回頭,去依覺正淨。皈就是回頭,依就是依靠,我們從迷惑裡面回頭,依覺,依自性覺,覺而不迷,這叫做皈依佛。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自性正,就是正知正見,這叫皈依法。從一切污染,所謂心理的污染,思想、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回過頭來依自性淨,清淨,這叫皈依僧。三寶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我們學佛要以這個為目標,覺正淨為目標,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它忘掉。所以佛弟子最簡單的早晚課就是打三皈,早晨把三皈依念一遍,提醒自己今天這一天要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提醒自己。晚上做晚課也是三皈依,這是最簡單的,其他都不做,就是一個三皈。晚上是反省,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迷惑?我的思想、見解有沒有錯誤?身心有沒有污染?早課是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這樣做早晚課,就真的管用了。所以早晚課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是自己認真做檢點、反省的功夫。自己知道過失,這就是悟處。知道過失是覺悟,過而能改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你不知道自己過失,你從哪裡修起?你無從修起。所以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這個要知道。這是講念三寶,念茲在茲。

「發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換句話說,菩提心就是覺心。大乘佛法時時刻刻提到這樁事情,總是勸勉大眾要發菩提心,為什麼?這個世界的眾生念念都在迷,菩提是教你覺悟。因為不覺、因為迷,我們一切的想法、看法都錯了;根據錯誤的想法、看法去做,那我們也做錯了;做錯了不是就算了,做錯了底下有結業感果,麻煩在這個地方。把我們本性所現的叫一真法界,這是本性所現的,換句話講,覺正淨所現的是一真法界,因為我們迷了,思想見解錯誤了,我們被染污了,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迷邪染變現出來的,迷邪染輕,就叫四聖法界;迷邪染嚴重,就是六道的法界,就是六道輪迴。十法界愈往下迷邪染愈重,愈往上,迷邪染愈輕,就是這么個道理。十法界是這樣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佛叫我們發覺悟的心,菩提心就是時時刻刻要覺悟。

菩提心怎么發法?菩提心到底是什麼?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跟我們講的:第一個是至誠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發願回向心,這三心叫菩提心。心只有一個,哪有三個?諸位一定要曉得,這三個是一心。「至誠心」是體,有體有用,用裡面有分自、分他,有自受用、他受用。所以至誠心是體,就是真誠,要用這個心,真誠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就是好善好德,這叫深心。「發願回向心」就是大慈悲心,是對待眾生的,對別人沒有條件,大慈大悲。對自己,好善好德是清淨無為,就是對自己要清淨,對別人要慈悲,所以它是兩種作用。這三個是一體,是一心。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說的名詞,跟《觀經》有不同,但是意思相同。馬鳴菩薩講「直心」,直心就是體,就是至誠心;深心跟《觀經》講的一樣,自受用;他受用,他所說的是「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觀經》裡面講的是「發願回向心」,意思都相同,說的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

這個叫發菩提心,我們要常常念著,時時刻刻要想到「伏滅煩惱」,這是兩樁事情。煩惱,佛法沒有別的,自始至終就是斷煩惱。伏、滅是兩個階段,先要伏,然後就滅了。我們可以說,拿《要解》的標準,等覺菩薩都是伏;到如來果地上,這個滅了,智慧能力圓滿的恢復了。小乘羅漢斷了見思煩惱,塵沙、無明統統在。大乘菩薩,塵沙煩惱也斷了,無明破幾品而已,沒有完全斷掉;可見得,對於見思、塵沙他斷了,對無明他伏著的。所以我們煩惱斷不掉,要有能力把它伏住,這個能力,一般通途法門是定力,用定力伏住煩惱;在念佛法門裡面是用佛號,這一句佛號淨念相繼,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一句接著一句,煩惱不起現前,就是不起作用了。用這句佛號這個方法來伏煩惱,比用定功容易,定功必須要修持,得到禪定才有這個能力,才有這個受用。念佛人用念佛方法,比修定容易;換句話說,得到這個受用比修禪的人來得快速,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之處。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0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一面,第三行,最後一句看起: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這是解釋念三寶的因緣。前面將西方淨土裡面生活狀況、說法的情形,都做了個扼要的介紹,末後說出教學的成績,就是念三寶。三寶,底下有說有別相三寶、有一體三寶,我們留在下面再講。首先要知道為什麼結歸在三寶?三寶代表了全體的佛法,像在《無量壽經》經題上,給我們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就是僧寶,平等心就是法寶,正覺就是佛寶;清淨平等覺也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所以三寶、三學概括了全體的佛法,全體佛法,實在講就是說明我們自己性德的全體。由此可知,佛法沒有說到別人,完全說的是自己本性,自己本性的性德,這點諸位一定要曉得。

我們對於佛,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對他非常的仰慕,有一天讓我們真正見到他了,哪有不歡喜的道理?所以「灼見慈威不可思議」,灼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見到他,這是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世間也能見到,《楞嚴經》上告訴我們,「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就是現在。我們有感,佛就有應,但是這個感不是用妄念去感。我們現在一般念佛功夫不能成就,都是妄念在作祟,妄念在作障礙;換句話說,心不清淨。感應是什麼?感應是心清淨,心清淨像水一樣,水在清淨沒有波浪的時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景象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能感,佛自然就有應,你不但見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都能見到。既然能見諸佛,當然其他一切人、一切境界都能見到,為什麼?心定了,這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跟佛菩薩、跟鬼神、跟一切,這是我們肉眼見不到的,在不同法界裡面,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在一個不同層次的空間裡面,統統能見到,不需要用科技的方法,用定。所以,佛門對於修定是最重視了。

在一般宗教裡面著重於修定的,印度有不少宗教,他們確實能見到天上、人間,能見到六道的狀況,完全是在定。所以經論上常講定能生神通,神通從哪來的?從定來的。像我們常講的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都從定來的。定淺深程度差別很大,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世間,就是六道之內的,六道裡面的定分為八個階段,所謂四禪四空,四禪是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得定這就是生在四禪天跟四空天。這些事情,我們在近代人紀錄當中我們也見到不少,像流傳很廣的《虛雲老和尚年譜》,這流行得很廣。虛雲老和尚是近代禪宗的一位大德,他的定功大家都佩服他,經常一打坐坐下來就十天、半個月,甚至於最長的時候兩、三個月他在定中。定不是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那是無想定,那是外道,不是佛法。定中有境界,我們在《年譜》裡面看到,老法師常在定中到兜率天,聽彌勒菩薩講經去了。當然這決定不是妄語,確實有這個能力。佛法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它叫你自己去證得,這不是騙你的,你依照理論、方法去做,你自己能夠證得這個境界。所以定,關鍵就非常重要了。

我們念佛念到功夫成片,那就是屬於初級的定。有很多人在功夫成片裡面見佛,見到西方極樂世界,見到諸佛的剎土。我們在《地藏經》上看到,阿羅漢遇到有人求他,問他,老人過去了,在哪一道裡面?阿羅漢幫助他,他要先入定,然後才能夠看得清清楚楚,才把這個事實告訴你。阿羅漢的定比較小,菩薩的定那不可思議。阿羅漢的定要作意,就是他要入定才能見到,他不入定,他跟我們一樣,他也見不到,他要入定。像虛雲老和尚也得要入定才行,不入定就見不到。定功深的人不要入,他沒有出入,他時時刻刻都見得到,那是定功深的人。像我們淨宗法門裡面講的「事一心不亂」,這個定等於阿羅漢、辟支佛;到「理一心不亂」,那個定就深,沒有出入了,不需要入定,你虛空法界見聞的能力都恢復了。在事一心還是要作意,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這個地方所講的是講已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所以他見到阿彌陀佛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慈、威,老師教學生總不外乎這兩種方法。慈是愛護。如果一味都是慈,沒有威的話,就變成溺愛,這個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也不害怕了,必須要有威,威就是非常的嚴肅。假如一味用嚴肅,那學生見到老師害怕,根本面都不敢見。所以,這兩種方法要運用得非常恰當,當用慈的時候用慈來對待你,當用威嚴的時候要嚴肅的來教導。我們世間法也是如此。所以學生對老師是既恭敬又畏懼,恭敬是老師的慈愛,老師有威嚴的時候,所以也畏懼,這才能夠接受老師的教導。阿彌陀佛可以說是最好的老師,為什麼我們知道他是最好的老師?因為十方一切諸佛對他都讚嘆,包括我們自己的老師釋迦牟尼佛,對他都非常讚嘆。由此可知,他在諸佛裡面是一個模範,是一個典型,正如同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讚嘆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一旦見到,怎么會不念佛?

我們現在定功不夠,我們的心不清淨,心不清淨就見不到佛。我們供養的佛像,佛像有什麼作用?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佛像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不忘本」。我們中國人講慎終追遠,人要忘本,做人的人格就喪失了。中國的教育、大乘佛法的教育,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紀念祖先,佛法教我們孝養父母,這是不忘本。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父母恩德最大。一個人除了身命之外,還有個慧命,慧命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教育,你受到良好的教育這是得力於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跟父母恩德是同樣大。父母過世,古禮守孝是三年,老師過世,心喪三年,沒有孝服就是了。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樣的親,一樣要時時刻刻照顧,這是人倫的大本,我們中國的學術跟大乘佛法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供養佛像,就跟中國人家裡供祖先牌位意思完全一樣,是紀念老師。我們紀念老師,為什麼不供現在這個老師?現在教我的老師我為什麼不供他?為什麼去供佛?佛是第一個老師,像我們中國人紀念孔老夫子一樣,以孔夫子代表老師。所以我們佛門裡面供佛,不忘記根本的老師,不忘記老師對我們的教訓,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看到佛像就聯想到佛在經典裡面對我們許多的教訓,沒有看到佛像,有時候把它忘掉了,一看到佛像提起來了。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有沒有遵照老師教訓去做?這是供養佛像第二個意義,這兩個意義都非常重要。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我們見到佛像就像見到真佛一樣,所以念佛。

「法喜入心,法味充足」,在三寶裡頭,這是最真實的利益。實在講如果法味得不到,念佛、念僧都會落空,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那就是說,老師不在了,佛已經不在世,佛雖然不在世,佛的教訓還留在人間,這個教訓就是經典。我們今天要想接受佛的教育,要想得到佛教育真實的利益,一定要靠經論。經論你必須通達,你必須力行,所以佛法跟我們講的過程有四種,信、解、行、證。首先對老師要有信心,你的成就大小跟你對老師信心的比例完全相同,決定是正比例。因此我們對於老師恭敬心不夠,不如不學,為什麼?決定得不到利益,說實在話,我們的時間跟精神都浪費掉,這是很可惜的一樁事情。人生在世大家都知道,光陰是沒有辦法再得到的,光陰失掉之後再得到不可能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重視名聞利養,他重視光陰,真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要學一定是我們心裡心目當中最尊敬的老師,真正仰慕的老師,你跟他學才會得利益。為什麼?因為這個老師說的話,我們會百分之百的去照做,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中國古人參學,所謂是尋師訪友。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這個學生找到老和尚,老和尚跟他談了幾句話,說你的因緣不在我這裡,你的因緣在某某地方,你到那邊去。他就照他的指點到那邊去,果然三年、五年他開悟了,他證果了。你說這個老師沒本事嗎?沒有本事,怎么曉得他到那邊會成就,他在我這兒不能成就。當然談話談得很多,記載記得很簡單。談話一定是問,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裡來的?你過去學些什麼?興趣在哪裡?目前的大善知識,你最佩服的是哪個?問清楚了,那個你最佩服的、最喜歡的,你的緣就在那裡。是這樣指點去的,並沒有別的神通,這個諸位要知道,不是有神通。曉得這個道理,你對於這個人真正有真誠、恭敬、仰慕,你到那邊會有成就。

所以讓我學佛,我從小思想就相當獨立,不太受外面影響的。我在南京念書的時候,在基督教教會裡面兩年,《新舊約全書》我念過兩遍,我念得很用心。伊斯蘭教我們中國人叫它回教,我跟它有一年的關係,它裡面的東西我也很清楚。叫我去受洗,我不願意去。什麼原因?我有許多的疑問,沒有人能夠給我解答,沒搞清楚,你叫我相信,那很不容易!這是真的,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才會點頭。到台灣之後,我親近方東美先生,這是我心目當中非常仰慕的一個人,有機會親近他。他把佛法介紹給我,這是從哲學裡面介紹的,他告訴我,佛經哲學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被他這幾句話引到佛門裡面來。這種話,佛門裡面的法師沒有說過,沒有聽說過。以後就逛寺廟,專門去找佛經來看,自己看不容易理解,佛經裡面往往幾個字就有很深的道理在其中,何況重要的經論都是意在言外,一定要有人指導。我緣分算不錯,接觸到佛法,認識佛法之後不到一個月,我就認識了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指導我三年。我們是固定的一個星期兩個小時,我星期天就到他住的地方去,向他老人家請教。我的佛學基礎是章嘉大師那個地方奠定的,一直到老人圓寂,以後是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認識李炳南老師,我跟李老師十年。不是心目當中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你跟他什麼也學不到,充其量學一點皮毛,學一點常識,真東西學不到;真東西一定要至誠恭敬,依教奉行。

你修學這個法門,接受這個教育,真正有了心得,法喜入心,你生歡喜心。法味充足,人的精神不一樣了,脫胎換骨,我們儒家講變化氣質,那怎么會一樣?《論語》裡面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老夫子自己一生感嘆,想想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如學。所以孔夫子好學,諸佛菩薩好學,學無止境。學裡頭有這么大的魅力嗎?有。那就是變化氣質,我們佛經裡頭常講煩惱輕,智慧長,這就是儒家講的變化氣質。我們凡夫的氣質是什麼?妄想、煩惱,這個東西很多,你在這上真用功,你的妄想、煩惱天天少了,這個東西少了,智慧天天增長,他怎么不歡喜?智慧愈增長,愈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所以我常說,佛教經典的內容我在大陸上跟他們介紹,我講得很淺顯、很明白,佛家的《大藏經》是所有一切宗教都不能為比的,太豐富了!裡面講什麼東西?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這個東西。

你煩惱、妄想愈少,就得定,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就叫神通,通是通達,沒有障礙,我樣樣都知道,樣樣都明白;神是形容詞,神奇莫測,他這個能力太大了。佛告訴我們,這種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並不是說佛有這個能力,菩薩有這個能力,凡夫沒有,不是的,統統都有。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你有這個能力,為什麼現在沒有了?現在你定失掉,你的心亂了。像水一樣,水都像鏡子一樣,都能照外面。佛那個水是平的,你這個水是有波浪的,一起波浪,你照外面的東西自然就照不清楚了。不是你本能照不清楚,是因為你有波動,煩惱就是波浪、妄想就是波浪,只要你把妄想、煩惱斷掉,恢復到你的本性,你的本能就恢復了,就這么一回事情而已!所以不要看佛家經典那么多,修行方法那么多,宗派那么多,原則是相同的,目的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就是修定的方法不一樣。譬如我們淨土,是用念佛名號這個方法來修定;禪宗裡面用參究的方法、用觀心的方法、用參話頭的方法;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一般教下用止觀的方法。方法不一樣,手段不一樣,目的是一個,統統修定。有定就生智慧,神通就是智慧的作用,智慧起作用就叫做神通。所以,法喜非常重要,這個喜是要從實行當中得來的。

我們第一個對老師信,單單說信不行,這個信就有恭敬心,要求解,理論、方法、境界都要清楚;解了之後要去做到,要把你理解的理論、方法、境界變成我們自己實際的生活,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就在信解之中;這就叫證,證明信、解、行的真實,不是虛妄的。我們這樣跟老師學習,跟佛菩薩學習,不是盲從,不是迷信。假如沒有證那就變成盲從,變成迷信。他所講的,我們確實證到。譬如這個地方經典裡面跟我們講,這是非常殊勝的法門,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真見到。這個話用現在人來講這就是另外一個太空,不是在我們地球上。不但不在我們地球上,也不在我們這個銀河系裡面,是另外一個星系,我們確實可以達到。那個世界裡面狀況,經上給我們講,我們確實可以見到,這種見到剛才跟諸位說過,現前也能見。譬如慧遠大師,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在世的時候,一生曾經三次見到極樂世界,他說跟經典上所講的一模一樣,那是他活著見到的。人家為什麼見到?我今天把這個道理告訴你,心清淨、心定。慧遠選擇廬山,在那個地方建了個小道場,就是東林念佛堂。他在那個道場三十年沒有離開,雖然不是閉關,就像禁足一樣,這是一定有認真去修行,這樣子你才會真正得到法喜。如果你止於解的這個階段,不去行;換句話說,你的障礙沒有去掉,行才會把障礙去掉。行叫修行,修行就是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去掉,恢復到清淨心。因戒生定,因定開慧,要行!這樣自然法味充滿。所以他才「念法」,用現在話來講他才好學,修學不疲不厭,疲是疲倦、厭倦,沒有疲厭。

「同聞共稟,一心修證,故念僧。」僧是同學。當然紀念老師,也會念同學、伴侶,同學在一塊修學的。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在阿彌陀佛的會下,這些同學是諸上善人。這是念僧。再看底下這一段。

「能念即三觀,所念三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三諦權實之不同,如上料簡道品,應知。」這個地方為我們說出能念、所念的不同。能念這是講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我們這邊的人,我們這邊做不到。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他們修學的成果,我們在這裡略略的能領悟到一點,天台家所講的三觀、三諦,那個地方完全證得了,信解行證,證得了。而我們今天對於台宗的思想、台宗的理論、境界,可以說一無所知,祖師大德們在經論裡面所引用的不過是幾個名詞術語而已。但是我們雖然對於台宗沒有真正去學習、深入的研究,這個法門特別,只要你一心稱念,台宗的理論、方法、境界還都在其中,這個妙了!不但台宗的境界在其中,乃至於禪,乃至於密,這個法門真正叫不可思議!這是蕅益大師在有一篇「念佛開示」裡面所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的全體都在一句佛號之中。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往往見到,實在講我們見到許多,一生就專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他自己曉得他什麼時候走,他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們剛才同學有問我,自己學佛了,家裡老人不學佛,看到很難過,你問我怎么辦?那怪你自己學佛不認真,你學佛沒有成就。

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何東居士,就是何世禮將軍,英國英王封他爵士。何世禮一家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的母親念佛,雖然他是虔誠基督教徒,畢竟是念過中國的古書,對母親很孝順。母親很開明,家庭裡面信教自由,彼此互相不干擾,所以他家裡有佛堂。他們夫妻、兒女星期天都上教堂去,老太太在家念佛。老太太度她的一家人,方法實在太高明了!老太太要往生,叫她的兒子通知親戚、朋友,她哪一天走,這是大事,家庭裡面開宴會。這個時候她把她兒子、媳婦叫過來,她說我們家庭宗教自由,雖然信教不同,相處非常的融洽。但是我今天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至少你也跟著大家念幾聲佛,送送我,算我們母子一場。這很合情合理。她的兒子、媳婦、小孩跟著大家念佛,不到一刻鐘,一刻鐘是十五分鐘,她老太太是打坐坐在床上就走了。何將軍親眼看到他母親念佛,沒有病苦,打坐,曉得什麼時候走,還跟大家告別。這個事情在香港轟動了一時,報紙、雜誌裡頭登了都很多,影響很大。何世禮將軍看到這個樣子,全家念佛了。這就是什麼?她度她一家人,你看她方法好不好?我做榜樣給你看。這個不是假的,這個裝不出來的,真功夫。

我們在台灣看到站著走、坐著走的,在台北市李濟華老居士,這個大家知道的。舊金山的甘太太那一天在場,她還敲引磬,念佛的時候她做維那。老居士在念佛團,那個念佛團他創辦的,他八十多歲,他有幾個小孩都在美國,就是夫妻兩個住在台灣。他是兩個月之前就曉得他哪一天走,所以抽出空看看這些親戚朋友,見最後一次面告別。走的這一天還徵求太太同意,他太太不知道。他跟他太太講,他說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感覺得很孤單、寂寞?他太太說,你要能去那最好,你就不要管我了。馬上就同意了,不知道那天晚上就走了。這是先徵求太太的同意,他太太同意了,沒有問題了。到了念佛團,那天是共修會,他老人家上台去講經,講了一個半鐘點。講完之後,給大家說我要回家去了。人家以為八十多歲講累了要回家。哪裡曉得下了講台,隔壁一個小客廳,他在小客廳沙發上一坐就走了。那天甘老居士在場,親眼看見的。我有個老朋友徐醒民居士,以後到台中親近李老師,他那個時候是新生報的記者,剛剛學佛沒有多久,那一天也參加了這個法會。第二天寫限時信給我,我在台中,他說真的,一點不假,我親眼看到的。

這種境界,必須要真正去做。念佛並不是說一天一定要念多少,蕅益大師在此地沒有這樣說法,說的是念佛功夫之淺深,沒有說念數量多少。功夫淺深從什麼地方看?心愈清淨,功夫就愈深。假如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的妄想、煩惱還照樣起來,那沒用處,那就是古人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一定要能夠看破、要能夠放下。這個放下,大家不要聽錯,放下不是你把工作放下,不是你把每天的事務放下,不是把責任放下,不是的。你把心裏面的妄念放下、煩惱放下、憂慮放下、牽掛放下,是放下這些,心清淨了。剛才說清淨心生智慧,你有了智慧,無論是處事待人接物你會做得非常圓滿,會做得恰到好處。世間人把事情做錯,那是糊塗、迷惑,沒有智慧。所以佛法自始至終是求智慧。

能念是三觀,三觀是真實的智慧,三觀就是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從三個方面去觀察,體是空,相是有,用是中。「有」叫假有,假觀,對於任何一樁事情,我們要曉得體是空的。「空」不能看作什麼都沒有,不是這個意思;空它有,它存在,所以空很不好懂,空是講本體,宇宙萬法的本體。本體為什麼說它是空?它確實存在,雖存在你眼睛看不見它,你也聽不到它,也聞不到,甚至於也想不出來,就是說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到它,但是它存在。為什麼?它能夠生「有」,有是它變出來的。「有」是什麼?森羅萬象,一切萬法都是從這個體變出來的。「相」是現象,現象是有的,本體是空的。空,千萬記住,不當作無講,當作無講那就大錯特錯了。是因為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得到,用空來做代表,這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所以,空我們通常講性,也就是本性,性是空的,相是有的,相是現象。我們在這個事實裡面,應該用什麼方法生活?用中,儒家用「中庸」,佛法講「中道」。這個很高明!用中,既不偏有,也不偏空。

我們凡夫犯了一個大錯,執著有,著相,不知道本體,所以會出差錯。這就變成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著相才產生的;如果你不著相,六道輪迴就沒有了。諸位在許多經論上,你都看到、都聽到的,輪迴從哪裡來的?你執著這個「有」。有是沒錯,不可以執著,為什麼?它是假有,它不是真有。所謂假有,剎那生滅,相是剎那生滅的。體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性體,不生不滅,現象是剎那生滅。我們佛法常講「萬法無常」,無常是講相,不是講性,不是講體,體是真常。我們在這個事實裡面,我們的作用,處事待人接物用中,會用中的這個人最幸福,會用中的那才真正到達美滿。所以此地講「能念即三觀」,三觀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怎么不歡喜?

所念的這就是三寶,前面說過了,但是三寶有「別相」、「一體」。什麼叫別相?別相是從相上說的,也就是說從事相上說的、從現象上說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證果,我們講成佛了,成佛是什麼意思?煩惱、妄想斷盡了,智慧圓滿現前,這叫成佛。佛是大智大覺的意思,就是成就了圓滿的智慧、覺悟,我們叫他做「佛寶」,這是足有資格做我們的老師。他所說的一切法,現在流傳下來的經典,這叫「法寶」。這些出家的弟子,依照經論修行的,我們稱為「僧寶」。這是屬於別相的。一體三寶是從體性上講的,是從性上講的,性上講的三寶是「覺、正、淨」,這個我們常說。正覺是佛寶,正知正見是法寶,清淨無染是僧寶,我們講三皈依的時候常常介紹,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自性三寶,也叫做一體三寶。

「四教義」是天台家所講的藏、通、別、圓,前面已經略為介紹過了。「三諦權實不同」,四教裡面所講的三諦都不一樣,空、假、中名稱是一樣,淺深程度不一樣。像我們念書,譬如我們念國文,你在國中就有國文,高中有國文,大學也有國文,國文課本,國文是一樣的,裡面內容淺深程度不相同。用這個比喻諸位就能夠聯想得到,藏通別圓四教,當然藏教程度是最淺的,通教比它高,別教又比通教高,圓教又比別教高。所以三諦裡面內容、境界不一樣。

請看下面一段經文。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這個地方這段文字,是怕人家聽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白鶴、孔雀這些珍禽產生了懷疑。因為禽獸屬於畜生道,假如西方世界真的有這些東西,那么換句話說,那個世界跟我們這個世界差別何在?我們曉得畜生、餓鬼、地獄這是三惡道,西方極樂世界怎么會有這些鳥雀?佛在此地把這個事情為我們解釋出來,那個地方這些鳥不是果報生的;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沒有生命的,生命是投胎去的,這個要知道。連蚊蟲、螞蟻也是投胎的,一個小動物真的是一條命,它在六道裡頭輪轉。是沒有生命的,那些東西從哪來的?是阿彌陀佛變化所造的。我們現在的科學跟西方極樂世界比較,還要差很大的距離。現在我們科學家可以造機器人,還不能造得跟真的人一模一樣,如果造得真的一模一樣,那就成功了。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他的科技比我們這邊高明,他造的鳥就跟真的一樣,是他用科技製造出來的,不是真的。製造出來做什麼用處?利用它來說法。像我們現在用錄音機、錄影機,它還不能隨心所欲;我們想聽什麼,它就能說什麼,那才叫隨心所欲。現在電腦相當進步,逐漸向這個目標接近了。因此,我們對於經典上講的西方世界的科技是愈來愈有相信的依據。不僅是信聖言量,從前完全要信聖言量,現在科學技術提供了許多的參考資料。所以科技愈發達,對於佛所講的經典好處就愈多,許多的都被現代科技給我們做了很好的證明。我們現在科學家知道是可以達到這個境界,但是在技術上現在還有一個距離,西方世界已經做到非常的圓滿了。

不但這裡面,佛與菩薩,阿彌陀佛一個人怎么能應付廣大的民眾?所以他有化身,我們講分身,他有化身,無量的化身。所以西方世界人再多,每個人時時刻刻都能夠接近阿彌陀佛。觀音、勢至這些菩薩們都有這個能力,都能夠接近,這是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得很清楚。乃至於整個世界的構造,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無量壽經》上講得很詳細,西方世界不是理想世界,不是他理想憑空去造的。他是曾經參觀考察過所有一切諸佛世界,取人之長,舍人之短,這樣建立的,可以說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世界美好的大成。在現代科學態度上來看,是非常合乎科學的精神與科學的方法,是這樣建造的。因此不但這些眾鳥說法,連花、樹,乃至於音樂、流水,後面都講到,統統都說法,六塵說法,這些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我們讀了《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是淨宗最基本的經典,四十八願,《無量壽經》的第六品,是淨宗根本的依據。第一願裡面就跟我們說明,那個世界沒有三惡道。所以釋迦牟尼佛在此地必須要加以解釋,必須要為我們說明。

惡道因與果,佛在經論裡頭講得太多了,我們要特別注意。在過去,儒家有很多人排斥佛教的,對於佛所講的疑惑很多,但是他也不認真去研究,憑著自己想像來下判斷,往往錯誤百出。但是對於因果報應的事情,他們能相信、能接受,為什麼?確實有這些事在他面前,他見到的,他親眼看到的,不能不信。何世禮母親那么樣自在的走,這個叫他一家人親眼看到的,他不能不信。李濟華居士講台上講經,講了一個半鐘點,音聲宏亮,一點病態都沒有,下了台在那兒一坐,十五分鐘就走了,一百多人親眼看見的。是這些事情讓他不能不相信。

我年輕時候喜歡看小說、看故事,《聊齋志異》、《子不語》這一類的書我特別喜歡看,裡面講鬼、狐狸。鬼我沒見過,狐狸我見過,所以我相信。我們在抗戰期間,有一個時期住在湖南衡山,那一棟大房子裡面,進門之後陰森森的,是個大戶人家,已經沒落了。樓上十幾年沒有人上去,樓上是狐狸住的,這個狐狸修行大概也相當功夫了,但還不是真正到家。很多人見過,不只我一個人,但是我們見到這個狐狸是男的,不是女的。穿的是藍布的長衫,面目看不清楚,看起來模模糊糊的,不是很清楚。很多人都見到過,從來沒有一個人看到他的面目很清楚的。在一般講,狐狸修成人要五百年,他恐怕還不到五百年。所以那些東西我相信!這是我第一次見的。第二次的時候是在我家鄉,那不是我見的,是我聽說的,我們家裡一個親戚。我們家鄉出米,米都運到外面去賣,用風船(帆船)從我們家鄉運到南京去賣。他裝了一船米,米裝上船之後,就有人看到有一隻像黃鼠狼從跳板跑到船上去了。大夥清倉來找,都找不到,找不到也許是眼睛看花了,就算了。這個船開到南京,到南京之後,他一船米沒有了,裝米麻布袋裡頭都是空的。這才曉得一定是黃鼠狼搞鬼,被它給運跑掉了。在南京住一個多星期就回家,回到家裡,這米在倉裡面,不曉得它用什麼方法把這一船米給送回家去,開這么一個玩笑。大概是怎么得罪它,它給你開這么一個玩笑,這是事實。

所以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奇怪的事情很多,這些確實是真實的。我們對於這些理,對於這些事實,對於這些因果循環的事,實在講唯獨佛經講得透徹、講得清楚。這個世間記錄得很多,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像印度宗教,印度的瑜伽、數論實在講是高級宗教,他們修定,所以他對於六道裡面的事情他看得清清楚楚,那不是假的。雖然看清楚了、看明白了,究竟怎么解決,他不知道。事情他看清楚了,事情怎么來的?怎么發生的?後來會變成什麼樣結果?這個他不知道。這是他定功淺,智慧還不夠,必須有甚深的禪定,有圓滿的智慧,把這裡面的情形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能說得出來。

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例子,而且這個世界,在一切世界裡面非常特殊。實在是彌陀的智慧能力充分發揮在他的慈悲大願之中,他用這些方法來幫助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當中可以說大部分都是帶業往生的,帶業往生要想在一生當中不退轉、不變心,實在講要有非常良好的誘導教學。使你眼睛見的、耳朵聽的、身體所接觸的都是最殊勝的善緣,使你在這個環境當中,不起一個惡念,不生一個妄想。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大的教室,是一個偉大的教學場所,一切設施想像之周密,實在是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常識、我們理想能夠達到的。諸位要是大乘經論讀多了,你逐漸就能夠體會到,佛的願力不可思議,智慧不可思議,德能不可思議,神通就是技術,我們今天講科學技術不可思議。這也是本師跟一切諸佛,為什麼鼓勵我們去親近阿彌陀佛,為什麼鼓勵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

再告訴諸位,往生極樂世界不是難事,比什麼都容易,說實在話比生天都容易。天,諸天裡面的情況佛經講得清楚。我在台北住在溝子口的時候,我們鄰居是個天主教的教堂,神父是方豪,大概許多同修都知道他,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他只是國中畢業,完全自修成功的,他是專學宋史,是近代的宋史專家。所以以一個國中學生,能夠做到大學教授,政大文學院的院長,中央研究院的院士,相當不容易。他跟我鄰居,常常在我這裡借《大藏經》去看。他讀佛經,讀了佛經有一天告訴我,佛經裡面講天堂,比他們經典裡面講得詳細。他就很感慨的跟我說,好像佛真的到天上去過,介紹得這么詳細。那一點都不錯。

所以,天層次很多,生天的條件不容易。天的德行比人高,佛給我們講,生天的基本條件是《十善業道》。這是它的基本條件,這個只能夠生欲界天。如果到色界天,標準就更高了,他要修四無量心,要修四禪八定,四無量心是慈悲喜舍。沒有這個,這是色界天就失掉了,它還要修禪定,實在講,比往生西方世界難得太多了。何況修其他法門要超越三界,那不是個簡單事情。這些都必須要清楚、要明了,才不至於把我們這一生時間、精神空過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一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1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二面,第三行:

「徵釋可知,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徵釋是指經文,前面已經跟諸位報告過了,這個地方是或許有人疑惑,會提這樣的問題來發問。「白鶴等」,等,像孔雀、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是那邊我們想像當中奇異珍禽一定是很多。這些名詞不是畜生道的名字嗎?這個提出的問題就是,這些名稱不是惡道的名稱嗎?「答,既非罪報」,答裡面意義非常之深,「則一一名字,皆詮如來究竟功德,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世法跟出世法,真妄、邪正、是非、善惡都沒有絕對的標準,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譬如我們講最淺顯的這個善惡、邪正,古人的標準跟我們現在的標準就不一樣。古人很多地方認為善的,我們現在稱為惡的;我們今天認為惡的,古人認為是善的,古今不相同。再又中外不相同,我們中國善的標準,外國人覺得那不是善法;外國人認為善的標準,我們中國人認為那個不善。由此可知,古今中外的標準都不一樣,我們中國俗話所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就是說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

此地也是隨著各人看法,凡夫看法白鶴、孔雀這是畜生道的名字;佛菩薩的看法,大乘經上所說的,像《華嚴》、《圓覺》裡面所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不但是畜生道,餓鬼、地獄也都是稱性究竟的名號。這就是說我們自己修養程度提升了,你的看法跟世間人自然不一樣。尤其是我們生在現代這個社會,跟以往完全不相同,可以說從前人講革命的時代,今天全世界走向一個史無前例的革命的時代。這話怎么說?從前交通不發達、資訊不發達,從美國寄一封信到中國要兩個月才能接到,兩個月還算是快的;現在傳真,這個地方放下去,那裡就看到了。所以,以前訊息不靈通,思想是封閉的,現在完全開放了。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一點點小事情,我們立刻就知道;換句話說,整個地球彷佛變成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現在是這種情形。這個大的變更,諸位要曉得,每個國家民族歷史不相同,文化背景不相同,道德觀念不相同,生活習慣不相同,這突然之間接觸,裡面的矛盾、衝突在所不免,這是個麻煩!如果不能夠虛心的去探討,去了解它、認識它,換句話說,這個世間永遠不會有和平。所以這是一個接觸當中,許多的衝突,我們要曉得。

過去在中國,弘揚佛法的只講佛法就行了,頂多那個講得好的,對於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通達一點,不需要講外國的。今天我們了解,你要真正把佛法講好,世界上六大宗教的典籍,你要不要去涉獵?要。這世界每個國家民族的歷史,你要不要去念?要念。你不了解它,裡面就有隔閡,就有衝突,就有矛盾。所以,今天比過去艱難太多了。我們到美國,我到美國第一樁事情,就是念美國的歷史。我必須了解這個國家,了解這個社會,了解從歐洲各方面移民到這邊來的人,他們的風俗習慣、他們的思想、他們的習性,我們才能夠在這邊與他們接觸能夠非常融洽。我們常常提到的,佛法要弘揚在全世界,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做到兩句話,第一個是現代化,第二個是本土化,大家才歡喜接受。

佛教傳到中國兩千年了,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到中國的,跟中國文化結成了一體,完全不能分割。原因是什麼?佛教一進入中國就中國化,就是我們講的兩句話,現代化與本土化。它跟中國人的思想、生活習慣、道德理念完全融成一片,所以中國全民接受它,容納它成為中國自己的文化。再看看基督教在中國,它的歷史一百多年了,基督教在中國傳教的歷史大概有一百三、四十年。我曾經聽一個美國的牧師告訴我,在整箇中國,包括大陸,他們的信徒才一百多萬。所以這個牧師說這話很傷心,他說我們多少人在這裡工作,一百多年才只有一百萬的信徒。但是他不曉得他為什麼失敗,他不知道。諸位想想,他為什麼失敗?他不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他要跟中國歷史文化背道而馳,中國人不能接納他。譬如第一個,他不拜祖先,中國人是以孝道為基礎,不要祖先,這個人就忘本了,我們怎么會容納他?中國的倫理道德他沒有去研究,中國的歷史文化他並不了解,完全拿著外國的東西到中國,要中國人學做外國人;換句話說,稍稍有知識的人,念過中國古書的人,決定不會數典忘宗,不可能接受他的。失敗的原因在此地。他不能做到本土化,不能做到現代化,用這種方法在全世界弘揚,那個路途依舊非常艱苦。為什麼?任何一個國家民族跟你的想法、看法都不一樣,怎么能接納你?怎么能夠容受?

我舉的例子很簡單,佛教到中國,所建的道場是中國宮殿式的,不是印度寺廟的樣子。如果把印度的樣子建到中國,我們中國人絕對不會進他的道場,這就是它高明的地方,胸襟擴大,沒有自己。假如基督教要有佛教這種智慧,到中國來傳教,教堂蓋成中國式的,那他今天至少有一千萬信徒都不止。這就是不知道本土化,要求你們要信我,要做外國人,把你們自己的祖先、父母都不要了,這怎么可能?這大錯特錯!佛教對於任何國家民族,它的態度是絕對尊重,這個大家歡喜,換句話說,對你完全沒有一樣是對立的,它講究的是圓融。

諸位了解,密宗裡面那些神非常之多,像西藏的密宗,如果諸位念一念西藏的佛教史,你就會恍然大悟。佛教沒有到西藏的時候,佛教傳到西藏很晚,比我們中國要晚六百年,佛教傳到西藏是唐朝文成公主把佛教傳到西藏去。但是佛教沒有去的時候,西藏自己有它的宗教,他們所拜的鬼神很複雜。佛教傳過去之後,這是佛教非常高明的,有沒有反對你的神?沒有,完全接納,連你的宗教儀式都不改變,但是講法、意義用佛教的精神灌進去了;換句話說,把你那些神教都變成佛教了。這個高明,這是真正的智慧。因為他們宗教已經信仰那么多年,在那個地方根深蒂固,你要是反對它、排斥它,換句話說,佛法就不能在那個地區立足,沒有辦法利益一切眾生。

佛法的精神是教你覺悟,所以佛法修學,我們非常了解,它教人的總綱領就是三句話,覺而不迷,這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所以你拜神,佛把神的真相完全給你說明,那就不是迷信。我們敬仰神之德,我們效法神的聰明正直,這就變成教育。從前是迷信的,現在對這個神不迷了;以前信仰是邪見,知見不正,佛給予你智慧,讓你的信仰是正信,不是邪信;以前你身心不清淨,現在佛法教給你身心清淨,淨而不染。這個對於任何宗教都有好處、都有利益,不但對宗教、對學術,甚至於對科學都有直接的利益,有很大的利益。我們懂得這個道理,就曉得在圓融的法界裡面,十法界是平等的。所以大經上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哪有差別?所以佛法是最平等的。

成佛就是成就覺正淨的圓滿,你覺悟圓滿,你正知正見圓滿,你清淨心圓滿,這叫做成佛。為什麼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自性裡面的覺正淨它本來是圓滿的;換句話說,宗教裡面讚美上帝全知全能,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全知全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性,性德就是全知全能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智跟能失掉了,怎么失掉的?佛告訴我們,因為你有妄想執著,把你的全知全能障礙住了,雖有智慧型,顯不出來。所以佛法教學,佛沒有東西給人,諸位要曉得,如果說佛真有東西給人,那是毀謗佛。佛無非是教你,你只要把你的妄想執著去掉,你的本能就恢復了;恢復是你自己的本能,不是佛給你的。你自己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要把障礙拿掉就成功了。這個障礙不是真的,智慧跟能力是真的,障礙不是真的。《起信論》裡頭說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不覺就是迷惑顛倒,這個本來沒有的,本有的當然可以恢復,本無的當然可以去掉。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你對於修學你就會有信心,一定能夠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能,這是最重要的。

智慧德能現前,我們世間人所求的福報,那是雞毛蒜皮小事,那是附帶的,哪有不圓滿的道理!可見得一切的過失都是迷邪染,這個東西是最可怕的。這是佛法裡面講的,上面三個就是聖,底下這三個是凡,迷邪染就是凡,覺正淨就是聖,覺正淨叫佛菩薩,迷邪染叫六道凡夫,就這么一回事情而已。覺正淨是性德,迷邪染又何嘗離開本性!所以給你說迷悟不二,染淨一如,就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明了,這一段的意思你就都了解了。所以任何一個名字,都是詮敘如來究竟的功德,極樂世界一切的設施,前面經上說過,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再看底下這一段。「問,化作眾鳥何義。」這都是假設的問答,佛為什麼要化作眾鳥來說法?「答,有四悉檀因緣,凡情喜此諸鳥,順情而化,令歡喜故。」這是第一個,就是四悉檀。四悉檀,「悉」就是普的意思,普遍,「檀」是施的意思,就是普遍平等的布施,這裡面沒有條件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的,完全是平等普遍的布施。這有四種,第一個就是歡喜。佛教化一切眾生,第一個要叫接受教化的人生歡喜心。他對你不能生歡喜心,怎么可能接受你?第二個是「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鳥都會說法,想想我們很慚愧,人不如鳥。可以能夠警策自己、勉勵自己,這生善,我們善心自然就生起來了。「不於鳥起下劣想,對治分別心故。」本來我們對這個鳥、禽獸看輕了,沒瞧得起它。現在鳥居然能說法,居然能夠做我的老師,於是對於鳥起了尊重心,不會輕慢它。這是把自己的煩惱去掉,什麼煩惱?貢高我慢的習氣。所以斷除自己的習氣。「鳥即彌陀」,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無不造故」。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要是深深去體會,阿彌陀佛是性德變現的,也就是自性,自性變現之物;換句話說,哪一樣不是自性?於是從這個地方確實令人恍然大悟,明心見性。這是第一義,這是最殊勝的利益。

這是四悉的略說,然後我們再一條一條來說明它。第一個,佛說法先觀機。這是在講教學法裡面,說實在,佛實在講是最高明的老師。他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講教學法,真正是第一。凡是親近佛陀,接受佛教育的,沒有一個不開悟,沒有一個不證果,得力於他教學方法之好。裡面最重要的,先要講觀機,觀察接受教學的這個人,觀察他的根性、他的根器;用現代話來說,他的程度、他的愛好、他的生活習慣、他的思想背景,樣樣都了解,然後運用這個方法就能恰到好處。我們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來說,我們在講台上學習講演,或者講書,給學生上課的時候講書,講經,經跟書是差不多的,要怎么個講法才能講得很成功?我們從佛經裡面佛的教學原理得到了很大的啟示,於是我們把它總結起來,講席當中有七樁事情要注意的。

第一個,「我為什麼講?」這是宗旨,這最重要,為什麼講。像釋迦牟尼佛他為什麼講?他是為我們破迷開悟,他為這個講;換句話說,他的目標非常鮮明,眾生在迷,佛要幫助他覺;眾生知見不正,就是說思想、見解錯誤,他要把他糾正過來;眾生的心地污染,他要教他得清淨。他為覺、正、淨而講,這目標很清楚,我為什麼講。

第二個問題,「我為什麼人講?」對什麼人講,這個人要清楚,人的根性裡頭有利根、有鈍根,這就要觀機,你必須對這個人要了解。所以說古人跟今人思想不一樣,生活方式不一樣,喜愛的東西不一樣,都要考慮到。第二個是為什麼人講。在我們這個社會上,讀書人,跟讀書人有讀書人的講法,讀書人喜歡明理,一番大道理說得很透徹,他聽得很開心。做生意的人想賺錢,想法就不一樣,你跟他講這個經可以幫助他賺錢,可以幫助他拓展他的事業,他聽了愈高興。所以,一切眾生他們所學的不一樣,他的工作不一樣、事業不一樣,我們這同樣一部經典種種不同的講法,活的,不是死的。做軍人的要打勝仗,這經典可以幫助你打勝仗。所以,它稱之為經,無論用在任何一個學術、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它才會受一切大眾的歡迎。

佛經是這樣的,再告訴諸位,儒家經也是這樣的。《論語》大家很熟悉,宋朝的趙普這在歷史上有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宋太祖建立政權,趙普是他的宰相,他用什麼能力幫助宋太祖建立政權?《論語》。太祖死了以後,太宗,宋太宗,太宗繼位的時候依舊任命他做宰相,他給太宗說,我再以半部《論語》幫你治天下。前面跟太祖的時候,是半部《論語》得天下,他就是一部《論語》做了兩朝的宰相。運用在政治上、運用在軍事上,同樣可以運用在經濟上,運用在工商事業上。因為經典裡面所講的是原理原則,像數學裡頭公式一樣,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這個諸位要知道。所以我們要曉得對什麼人講。我常常講經的時候,尤其是在佛學院教學生,我就告訴他,你們將來上台講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才行,才能講得通。決定不是說學一種講法對一切人講,那就注定失敗。所以我講東西,對中國人是中國人講法,對外國人是外國人講法,絕對不一樣的,但是我理論決定不會變的。外國人國家不一樣,對日本人講法跟對美國人講法完全不同,為什麼?他們的歷史、文化背景不一樣,道德觀念不一樣,生活習慣不一樣,這裡面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懂這個才行。這是對什麼人講。

還有「在什麼時候講?」天下太平的時候有天下太平的講法,天下大亂有大亂時候的講法,講法不一樣。像美國現在經濟不景氣,衰落的時候,有衰落時候的講法,在鼎盛的時候有鼎盛時候的講法,不一樣!這是講時節因緣不相同。這是大的,在小一點的,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們人的情緒不一樣。當我們歡喜的時候,你正在歡喜的時候,有歡喜心能接受的,正在懊喪、悲傷的時候,那是另外一種說法的,這才叫契機。佛的教學方法,對於這些事相上是透徹得真到了圓滿究竟,這是大學問。你要不細心去體會,怎么能夠把它套用在生活上、套用在教學上?所以要懂得時節因緣,這些都叫觀機。統統清楚、明白了,就好像大夫治病,先診斷對你這個病情完全了解,然後再考慮處方。考慮處方,第一個就是我應該要講什麼?譬如說,佛的經典這么多,我應該選哪一種經正好對症下藥,這才選擇。可見得選擇是為眾生選擇的,不是為我選擇的。大夫給人看病,處方是為病人處方的,不是為自己處方的。經論這么多,我們在這裡面選擇,選擇這個經之後,怎樣講?這就是講的技巧。這個技巧裡面,這四悉檀統統都包括在裡頭,用什麼方法你說了他歡喜接受,真正能夠領悟,幫他破迷開悟,使他得真實的利益。最後,講完之後要檢討效果,然後再求改進,這是我們做學生學習的一個階段。你不懂得這些教學方法很難,那就非常困難,它是因時、因地、因事種種不相同。

第一個,這就講凡情。這個世間喜歡小動物的人很多,凡情喜歡,特別喜歡這些鳥。為什麼沒有講到其他的小動物?其他小動物西方世界有沒有?決定是有的。為什麼沒有說?大部分人喜歡養鳥,在我們中國養鳥的人很多,鳥叫的聲音很好聽。現在到大陸,還有人拿著鳥籠,早晨出去到公園裡面散步的。在美國這邊少,美國這邊養小狗、小寵物的,養這個多。這就是每個地區他們風俗習慣不一樣,中國人喜歡養鳥。所以說你所喜愛的東西,「順情而化,令歡喜故」,你說佛的教學多么開放,多么的隨緣,隨眾生,絕不執著自己。所以他的東西能叫一切大眾歡喜接受,他沒有固執,你喜歡什麼,就你喜歡的來教,這是他的高明處。他在任何一個國家地區,第一個他不破壞你的信仰,不破壞你的生活習慣,不破壞你的文化背景,他一切都順從你,那怎么不歡喜!順從你,使你更理性化、更美化、更圓滿,你說哪個人不歡迎?這不是真正的高度智慧做不到。這是說與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衝突,只有圓融,沒有衝突。所以第一個就是順情而化,這叫「世界悉檀」,能把這個教學推展到全世界,他的巧妙就是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

第二是「生善」,這是叫「為人悉檀」,換句話說,就是教學的內容與成果,一定幫助你生善,幫助你斷惡;也就是說,這是惡的要幫助你斷掉,這是善的要幫助你生起,這是佛法教學。所以在此地說「鳥尚說法,令聞生善故」。說法用這些方法,都是隨順眾生的喜愛。譬如說在中國,中國跟古印度有很多地方相同,這是佛教到中國來,被中國完全接受而且發揚光大主要的一個原因。中國的道統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孝親尊師,佛法這個傳統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所以《地藏經》是佛家的《孝經》。地是大地,這是代表的意思,大地含藏著無盡的寶藏,我們要依靠它生存。佛用地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地,我們心地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一切都是無量的。地,我們曉得我們不耕耘,我們就沒有五榖雜糧的收穫,我們不開採,地下金銀銅鐵這些礦物我們就不得其用。我們心地裡面的寶藏一樣需要開採,用什麼方法開採?一個是孝,一個是敬,孝敬是佛門關鍵,孝親敬師。所以中國的道統跟印度佛家的道統,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礎上,孝親尊師。我們才能夠真正把自己本性裡面的性德開發,發揚光大,就是覺正淨才能真正達到了圓滿。這是生善。

「不於鳥起下劣想」這是對治。我們不會對這些動物看輕了,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是佛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不但一切動物是平等的,植物、礦物也是平等的,全都是自性變現的,這是《華嚴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也是我們真心本性,真心本性起作用叫識,所以是自心所變現之物,哪有不平等的道理?禪家常常勘驗見性的人,就是開悟的人,見性了,性在哪裡?隨拈一物,在這裡。對,樣樣都是!悟了之後,頭頭是道,左右逢源,沒悟的時候,處處都是障礙,悟了之後,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知道一切法統是自性。所以古人有個比喻說「如金作器,器器皆金」,把金比喻作本性,把器比喻作萬物,金在哪裡?拿個金戒子,在這兒;拿個金鐲子,在這兒,都是。這才是佛法講平等的真正原因,它本來平等,統是自性變現的。所以,貢高我慢這個念頭完全都沒有了,萬法是平等的。

「鳥即彌陀」,西方世界裡面種種設施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的,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諸位要知道,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的,所以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由此可知,西方的國土、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不僅是西方世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切眾生,就連佛也包括了,哪一樣不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能變,法是所變,能所不二。譬如心是金,法是器,金跟器怎么能分開?諸位真正領悟到這個道理,真正覺察到這個事實真相,你的心平等了,這是真平等。生佛平等,眾生跟佛平等,情與無情平等,一切萬法平等,「令悟法身平等」。「無不具」這是理,心性里一樣不缺,圓滿具足,「無不造」,造就是變現,具足是他的本能,他本來具足。你看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給他的老師五祖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一樣都不欠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無不造。如果你要悟入這個境界,那你跟禪宗六祖能大師沒有兩樣。所以這段經文裡面,含的意思實在是非常的深廣。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此中顯微風樹網等音,及一切依正假實,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諸位如果把我將才講的這些話能聽懂、聽明白,這段就不需要解釋了,就都能夠領會了。這一段裡面只是把眾鳥往外面再一推廣,推廣到無情眾生,所謂是植物、礦物。眾鳥是動物,這是推廣,也就是前面無不具、無不造的一個事實。「微風」,我們現在人曉得這是大氣的流動所產生的,也是我們自性變現的嗎?沒錯,這個道理就非常深了。佛在經論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個希望諸位要能夠了解,不但了解,要記住。依報是物質、是現象,正報是人心,所以正報是心,依報是法,心是主宰。我們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凡夫都有一個定數,定數從哪裡來的?是從你這個心善惡而來的。你心善,心善當然你的行為就善,你就得善報;善報就是依報,你的依報環境就很好,你這一生很幸福、很快樂,做事情樣樣很順利,都能成功,都能美滿,是這么來的。心要是惡,你的行為當然也惡,你的依報就不好了。所以,依報是隨著正報轉的。依報,我們的身體是依報,是最密切的,身體外面一切生活環境是依報。當然氣流移動也是依報,乃至於我們今天講的太虛空,太空當中無量的星系都是我們的依報。什麼人做主宰?心做主宰,心是真正的主宰。

我們可以從歷史上去觀察,在中國歷史,大凡是治世的時候,就是這個世間太平,人民豐衣足食,這個時候道德的觀念、人心的淳厚,一定是的。在國家動亂的時候,人心就薄了,很多的壞習氣現前,所以感召世間的動亂,也感來天災人禍。天災人禍都是屬於依報的環境,這裡面佛給我們講有共業、有別業,共業當中有別業,別業當中有共業。共業是什麼?大眾都要受這個災難,我們要跟大家一起受,這叫共業;跟一起受的時候,我個人比別人生活得更幸福,那叫別業。我們跟大家造一樣的業,這是共業;我們跟別人造不一樣的業,這是別業。所以,共業、別業皆由善惡不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西方世界純善無惡,都是修覺正淨而往生的,心地都清淨!心淨則土淨,正報淨,他依報當然就淨。何況還有一個修行修到真正到家,覺正淨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的阿彌陀佛,他在那個地方主持教化。我們自己以清淨心與佛的覺正淨感應道交,依報哪有不好?所以「微風樹網」,這就代表一切的物質環境,樹是經上講的七寶行樹,網是講樹上莊嚴的羅網。在我們中國古時候,羅網是莊嚴宮殿的,還沒有到一般樹上。但是樹上都要用羅網,那真是富貴到了極處。

「一切依正假實」,假是講相,實是講性,假是講所變的萬法,實是講能變的心性,「當體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阿彌陀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叫三身。三身裡面,什麼叫法身,比較上難懂,我們在此略略的介紹一下。法身從理上說就是真心本性,這從理上講,從事上說就是一切萬法。諸位要曉得,一切萬法是自己,這是非常難懂,我們從一個比喻當中細細的去領悟。譬如作夢,我們凡夫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一定有自己,不可能做一次夢,夢中沒有自己的,這不可能的,一定有自己。你也夢到很多人,也有山河大地,也有樹木花草。夢中所有的境界,在醒來之後細細去想一想,從哪裡來的?有不少人知道,夢是我們意識心變現的,它是能變,夢中境界是所變。醒過來之後想一想,夢中那個自己那個我是我,夢中別人是不是我?是我變的,不是他跑到我夢裡來的,夢裡面山河大地還是自己,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是一個。才曉得宇宙一切萬有原來就是一個自己,除自己之外,什麼也沒有。

你能夠把這個道理想通了,這個事實肯定了,就叫你證得法身。證得法身之後,你對於一切人自然你就愛護,為什麼?不是別人,是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沒有條件。母親愛兒子是有條件的,因為他是我的兒子,是有條件的。證得法身之後沒有條件,所以叫無緣大慈。佛法裡面慈悲,為什麼叫大慈大悲?就是因為沒有條件的。慈悲用現代人的講法,就是愛護,無條件平等的愛護。因為他知道一切萬法是自己,愛護一切眾生就是愛護自己,是這么一個道理,是這么一個事實。

報身是智慧,沒有智慧,對於這個道理你不了解,對於這個事實你也不能肯定,智慧不夠,報身是智慧。應化身是起作用,就是用應化身去實行大慈大悲。慈悲在法身裡面是具足的,它不起作用,到應化身它就起作用。像釋迦牟尼佛一定要現一個人身,出生在我們世間來教導我們,這叫應化身,所以這個才起作用。但是諸位要曉得,三身是一體的,一而三,三而一。佛具足三身,問問我們自己有沒有?我們自己跟佛一樣,也是圓滿具足了三身。但是因為我們迷了,沒有智慧,這個是覺而不迷,我們現在迷了。迷的什麼?迷的法身。我們對於法身,雖然有,雖然在眼前,但是一無所知,死也不承認,那有什麼法子,不承認!可見得迷惑、顛倒、執著實在是非常的嚴重,死不承認!所以,我們今天這個報身叫業報之身。佛菩薩是智慧的報身,我們是業報,造的善惡業報。這是為什麼凡夫跟佛不相同,就是凡夫始終在迷邪染,不覺、不正、不清淨。覺正淨就是三身統統都現前了。

「四德」是常樂我淨,三身都有四德。「常」是不生不滅,這叫常。諸位曉得,我們今天在迷,我們所感觸的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法。佛菩薩看一切法都不生不滅,原因在哪裡?原因是我們用的心不一樣。我們用的心是生滅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這個心叫生滅心,用生滅心觀察宇宙人生,統統都是生滅的。佛的心是真心,是用的本性、用的真心,真心不生不滅。真心是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這個心,就沒有生滅。所以用真心來觀察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是不生不滅的,這叫常。昨天跟諸位特彆強調一個「定」,定心裡頭沒有生滅。如果我們心裡頭還有念頭起滅,那不是定,定的時候生滅的念頭沒有了,那才叫定。用真心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用生滅的念頭這個心是永遠見不到宇宙人生真相。佛菩薩用真心,所看到的是事實真相,他給我們說明真相是什麼樣子。我們把心定下來,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我們所看到這個境界就會跟佛說的一樣,這叫親證。所以佛所講一切境界,都等著我們去親證,這點很重要。我們親自去把它證明、證實,佛講得沒錯。可見得佛的教學是真實的,不是欺騙我們的,他要我們統統證實。確實有常,有不生不滅。

有「我」,諸位要曉得,我們現在凡夫,常樂我淨四個字都沒有,有名無實。等到你幾時真正成就覺正淨,常樂我淨這四個字都是實在的,都不是假的。我是什麼?佛經裡面講「我」的定義是主宰、是自在,這叫我。那我們想想,用佛經這個定義,「主宰」我們自己真的沒有,如果要有的話,我應該年年十八,我才能做得了主宰。我會老、會病、會死,哪來的主宰?沒有主宰。所以世間確實沒有「我」,自在更不必談。如果真的自在,應該在生活一切都稱心如意,那才叫自在;有一樁事情不稱心的,那就不自在。到了你明心見性,那就真的做主宰,真的得自在了。像經上描繪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他們生活狀況,那的確是自在,的確是主宰。樂是真樂,永遠沒有苦,沒有煩惱,永遠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污染。所以,常樂我淨在西方世界人人具足,圓滿具足。回頭看看我們六道,不要說我們人沒有,天也沒有。天,最高的天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長,佛給我們講的,他的壽命以我們人間數字來講是八萬大劫,用現代的話來講是天文數字。這個數字再大,它還有到的時候,到了他還是要死,還是要墮落,這個不是究竟。所以六道裡頭,常樂我淨統統沒有,這是見了性的人才有,沒有見性的人沒有三身四德。

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意思,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所報告的,我們要能夠體會它的精義、它的精華,是生佛不二。我們是眾生,我們跟佛是平等的,理上平等,事實上也是平等的。現在有個不平等的假相,那是迷悟不同。他們是覺悟,悟了叫聖,我們是迷,迷了叫凡,就這點不同,除這一點之外,沒有一樣不同。所以,佛對於眾生是尊敬的,因為他知道跟眾生沒有任何差別。眾生對佛瞧不起,為什麼?貢高我慢,自大,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這點我們要知道。我們對人要尊敬,人家對我們不尊敬是應該的,他不明了事實真相。我們了解,對人不敬就是對自己不敬,就是對於諸佛菩薩不敬,在中國來講,對父母不敬,對師長不敬,這個要曉得。

特別是我們遇到不同的宗教,我在美國參觀天主教教堂,拜會基督教的教堂,到他那邊我們要行禮,所以他們對我們的接待一視同仁,非常歡喜。為什麼?我對你要尊重,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敬上帝,我們中國人也敬上帝,佛也敬上帝。上帝是什麼人?天上的帝王,國王。像我們在美國,我們對美國總統不能不尊敬,到任何一個國家,對他的元首我們都同樣的尊敬,這是禮節。佛是什麼?佛不是國王,佛是老師。所以佛是師道,這個諸位要曉得。儒家敬鬼神而遠之,他為什麼遠?他對於鬼神的情況並不知道很清楚,所以對他保持距離。佛法沒有距離,為什麼沒有距離?鬼神也是眾生,也是自己性德變現之物,所以就是自己。這個地方講「即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也就是自己三身四德,毫無差別;如果你要講到上帝,就是上帝的三身四德,毫無差別,它完全是平等的,這才是事實真相。

我們心胸裡面界限完全都沒有了,隔閡沒有了,界限沒有了,你的心多大?盡虛空遍法界。心量大,快樂!心量小,跟這個人也畫界限,那個人也畫格子,把自己拘束在裡面,跟這個也衝突,跟那個也矛盾,苦不堪言!這些苦從哪裡來的?自己製造出來的,自己無知,在那裡分別執著,從這裡來的。所以佛法講解脫,問你解什麼?就是把這些界限給解脫。佛跟一切人、一切眾生、一切萬物不畫界限,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所以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諸位常常聽到的,這是我們自己本來面目。「界」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星系,我們今天講銀河系,一個銀河系在佛家講是一個世界。世界有多少?像沙一樣,沙是形容多,無量無邊的世界,我們的肚量能夠包容。我們的心像太虛空一樣廣大,我們的肚量能夠容納一切世界,沒有一樣不能包容的。這是「阿彌陀佛三身四德,毫無差別」裡面的精華、精義,是要讓我們體會,自己跟一切眾生跟阿彌陀佛無二無別,那就對了。

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二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2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三面,第一行,經文: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這段經文是說法的第二段,內容是給我們講「行樹演法」。前面一段說的是眾鳥,是有情的,這一段是講無情的,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叫六塵說法。在極樂世界這個現象非常的明顯,每個人都很容易感觸得到,而得到聞法的利益。其實六塵說法在我們這個世間也不例外,問題是一般的大眾根性閉塞,所謂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如果根性聰利的人,他能夠覺察得到。像佛在經典上說的,跟我們歷史上傳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事情也不少,也時有所聞。像蘇東坡遊覽廬山的時候,那是個聰明人,他的觀感跟我們一般人就不一樣。他聽流水的聲音,瀑布流水的聲音,他在詩句裡面寫著「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這種句子我們一般聽起來是很有一點禪味的,這就是對於無情他的領受。這是少數根性利的,聰明人,對於大自然種種的聲色能夠令他開悟,他見色聞聲他有感悟。在禪宗大德裡面,這樣開悟的人有!但是西方極樂世界情形跟這個不一樣,它確實音聲裡面流露出來的是講經說法,它真的是這樣的。甚至於我們心裡有疑問、有疑惑,自然的無情的這些眾生就能幫助我們解答問題。感應道交在西方世界,用我們的話來說,是非常的敏感,在我們這個地方顯得是很遲鈍,在西方世界非常敏感。因此,沒有一樣問題不能解答,而且都是純正決定沒有錯誤的說法。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就知道我剛才講的感應非常的靈敏。

「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情是有情眾生,無情是指像我們現在所講的植物、礦物,是無情的,就是它沒有感情,沒有情識;動物都是有情的,動物是有感受的。情與無情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一切萬物,有情就是所有一切動物,佛說了,都有佛性,有情的眾生有佛性,這點諸位一定要記清楚,有情的眾生有佛性,無情的眾生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不是佛性外面還有個法性,是一個性。一個性為什麼叫兩個稱呼?是因為有情跟無情不一樣,這點差別,其實是一個性。既然有情眾生能成佛,他有佛性他當然能成佛;無情的眾生,法性就是佛性,所以無情眾生也成佛。這是《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就是圓滿成就一切種智。除了大乘佛法之外,從來沒有聽說這個說法,這才是真正究竟圓滿;情與無情同一體。

有情眾生成佛我們聽說過,過去有不少佛成佛了。現在?佛跟我們講的,此界、他方也有不少現在的佛,阿彌陀佛就是現在佛,並沒有入般涅盤。未來的?經上給我們說,一切有情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想想也很有道理。無情成佛,沒聽說過,什麼時候聽說樹木花草成佛了?什麼時候聽說桌椅板凳成佛了?沒聽說過。實在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有情成佛,無情就連帶成佛了,是這么個道理。禪家所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佛性,也見了法性,因為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見性叫成佛。我們迷的時候,所見的是色相,沒有見到性,見到相;覺悟了的人,他在相裡面就見到性。所以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個話說得非常正確。

西方世界,情與無情同宣妙法。法而成妙,如果這個法不能顯性,將這個性明顯的顯示出來,令一切眾生一接觸就明心見性,這個法才叫妙;不能叫人見性的,這個法就不妙。同宣妙法。妙法的內容,底下這兩句就是說妙法的內容,「四教道品,無量法門」,那就統統都包括了。「四教」是天台家所判的藏通別圓,「道品」指我們前面所說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是一切佛法的總歸納,歸納成三十七類,這三十七展開就是一切法。無量法門,道品跟底下講的法門,一個是解,一個是行。道品所講的是理論、是道理,法門裡面教給人的是修行的方法,就是行經。佛經古德也把它分為四大類,叫教、理、行、果,這四類,經有四種。無量法門是講的行經,講我們怎樣修行。

「同時演說」,這真的是妙,「隨類各解」。同時演說,演是表演,換句話說,做出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這是演;說是言說,為我們說明。同時,這就奇妙了,譬如我們兩個人,我想聽《華嚴經》,你想聽《法華經》,我所聽到的真的是《華嚴》,你聽到的是《法華》,這個妙不可言,這叫「同時宣說,隨類各解」。所以在西方極樂世界,無量的經論法門,你想學什麼,一切時、一切處情與無情都給你宣講;不但有宣講,還帶表演。表演就像《華嚴經》裡面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不但教給善財童子,你看他生活行為,在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把經典裡面的理論、境界統統變成自己的生活、行為,這叫表演。可見得經不是在一本書上,經要是在書本上,這個東西是死的。經在我們的生活上,能夠把經典裡面的理論、教訓、境界統統變成生活行為,所以他注重行、注重果,果就是享受。我們今天一般人所說的,個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和平,那是屬於果。如果我們的修學得不到結果,那這個東西全變成玄學。佛法不是玄學,它不是落空的。佛法確實帶給我們,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是教你正確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對於一切萬法決定不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人怎么會不快樂?怎么會不幸福?所以隨類各解。

「能令聞者念三寶也」,念三寶就是得真實的受用。念,諸位要記住,不是口頭上念,大家讀了這一句,千萬不要發生誤會,我們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念三寶,那就錯了。「念」是今心,現在這個心就是的。三寶是什麼?前面跟諸位講了,就是覺、正、淨。現在的心就是覺正淨,這叫念三寶。我們現前這個心,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全體顯露,不迷、不邪、不染,這叫念三寶。所以這是果德,這是果。

「念三寶是從悉檀獲益」,這個地方講到四悉檀,悉檀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是普遍的布施,從這個地方所獲得的好處,所得到的好處。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也是我們學佛人第一要明白的是因緣果報,這是真理,因緣果報。因加上緣,就變成果。我們一般人只希望得好的果報,他不知道修因,不曉得修緣,果報怎么會得到?天天打妄想,不會得到果報的。富貴是果報,人人都想得到,世間人第一個就想得富貴,得富貴的因是什麼?緣是什麼?不知道;沒有因,沒有緣,哪來的果!因,一切善果之因,總而言之,都是叫布施,因跟緣都是布施。我們以財布施,你得的果報是財富。今天我們看到世間發大財的人,事業上有大成就的人,過去生中種的因,過去生中修的布施是因,這一生所修的屬於緣。過去生中雖修,這一生不修也得不到果報,為什麼?種子雖然有,當中沒有助緣,它也不能開花結果。過去生中造的惡因,如果這一生不造惡,他也不會受惡報;惡的因有,惡的緣沒有。過去造惡,現在又要作惡,後頭就有惡報等著他,一個道理。所以佛跟我們講,財富是財布施得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得來的,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得來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佛門裡面講「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一定要懂得求的理論、求的方法,你要不懂理論與方法,盲修瞎練,那是得不到的。

此地也是給我們講的原則,悉檀是普遍的布施,布施的對象是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建造的西方極樂世界,使每個人生到那個地方一切受用自然具足,這是阿彌陀佛的財布施。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到那個地方去的,享受是平等的,享受跟佛完全相同。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這是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的,它是平等世界,諸位讀《無量壽經》就明白了。這財布施,普遍!這個地方看,六塵說法,法布施也遍,也是平等普遍的。阿彌陀佛在十方世界接引一切念佛往生的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屬於無畏布施。這樣我們才真正明白了,為什麼西方世界那樣的富足、圓滿的智慧、人人是無量的壽命,因為他們財、法、無畏這三種布施都達到圓滿,所以它果報圓滿。

這些事情在過去我們從來沒聽說過,從來也沒有見過,這一下在西方世界見到了。「創聞」,創聞是初見,創是創舉,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聽過,現在見到、聽到了,完全是事實擺在我們面前。「大踴遍身」,大踴是歡喜,歡喜到極處,不知不覺手舞足蹈,這就是歡喜的樣子,這是「歡喜益」;換句話說,在沒有到西方世界,我們只是聽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親自見到。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要認真去學習,不要怕布施。中國人在生活習慣裡面許多的術語都是出自於佛經,譬如我們平常講「捨得」,這個話也是出在佛經上。你能不能捨得?舍是因,得是果,你能舍就有得;換句話,你不捨就不會得,就得不到,從佛經上來的。所以這個術語裡面有因、有果。布施就是舍,應該要舍,舍財就得財,舍法就得聰明智慧,一定要知道。我們用歡喜心、用真誠的心去施捨,去幫助別人,不必等人家來要,主動的去幫助人,你這個果報就不可思議,得歡喜益。

「與三寶氣分交接,必能發菩提心,是生善益。」三寶的氣分,這是說一體三寶、自性三寶,就是覺正淨。心裏面念念覺悟,正知正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思想、見解純正,沒有錯誤,想法、看法正確,與事實完全相應,身心清淨,這就是菩提心,「必能發菩提心」,這個實在講就是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話,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菩提就是覺。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這是生善益。菩提心這個覺也有程度上的不同,最大的覺悟是把我們這個世界現實真正看清楚、真正看明白。這個世界是什麼?佛把真相為我們說出,「苦空無常」,這是真的。如果你要不覺悟的話,你這個苦空無常沒完沒了,你不能夠脫離,不但這一生你要受,生生世世你都要受,而且一世比一世苦。這是你第一個真正覺悟。

覺悟的人跟不覺悟的人完全不一樣,不覺悟的人迷在境界裡頭,所以他搞生死輪迴;覺悟的人,他要想辦法超越,苦空無常我如何能夠把它擺脫掉,那就是真正覺悟的人。所以覺悟的人叫修道,道是道路,脫離苦空無常的道路,去找這個道路。這個道路有沒有?有。實際上,這個世間學術是求這個道路的,乃至於今天的科技也是在求這個道路,宗教也是求這個道路,但是是不是真的能解決問題?如果真能解決,釋迦牟尼佛不會多事。我們中國古德都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釋迦牟尼佛何必多事?而是釋迦牟尼佛看到這么許多人都在尋找這個路,縱然找得也很像、很相似,也很不錯,但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這他是不得不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離苦得樂,離開苦空無常,這才來找我們。我們必須要警覺到,人生一場空,人生一場夢,不要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現在還沒死,等到死的時候你再覺悟來不及了,遲了!現在就要覺悟。有遠見的人,不是為我這一生來打算,要為我來生打算,這是個聰明人,這是個覺悟的人,為來生打算。

佛給我們說了許多的大乘經論、無量法門,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在理上、在方法上沒有錯誤,可是這些理論與方法,我們自己要去修學確實有難易不同。有些理論很高、很難理解,方法也很不容易學,所以有難易程度不同。昨天我跟諸位提示,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無始劫來我們的習氣不相同,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生活環境不相同,時代背景不相同,於是乎有種種差別,因跟緣都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修行的法門,如果不能針對著我們自己的狀況,我們在這一生修學就很難達到這個目標。達不到目標,很可惜!這一生又空過了,這一生沒成就。佛告訴我們,唯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得到圓滿的成果,就是這個法門。我們看自古以來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的根性、聰明智慧確實我們比不上,這個我們不能不承認。這些人對於大乘經教都用了很長時間去研究、去修學,到最後他一切都丟掉了,老實念佛,都歸到這個法門。也就是說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去尋找,找來找去最後想想還是這個法門靠得住,這個法門穩當,所以最後都歸到這個法門。歸到這個法門,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這叫真正生善。

「由此伏滅煩惱,是破惡益。」由此就是因此,因此而伏煩惱。伏是初步的功夫,煩惱雖然有,它不起作用,伏住了,這是初步的定功得力。定功更深一層,煩惱沒有了,滅了。所以這是兩層的功夫。像這個經上講念佛的功夫,講一心不亂,一心有兩種,一個叫「事一心」,一個叫「理一心」。為什麼一心分兩種?事一心是伏煩惱,理一心是滅煩惱。到你滅煩惱,你那個一心就叫做理一心不亂;假如是在伏煩惱,你這是屬於事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生到這個地方;如果是滅煩惱,那就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可是雖然有這些階級之分,西方世界很奇怪,四土是平列的,沒有障礙,一生一切生,一成一切成。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這是淨土裡頭最特別、最殊勝的境界。所以諸位要知道,一定是覺正淨,我們才能把煩惱伏住,才能把煩惱滅掉。當然念佛是直捷的功夫,但是在日常生活行持當中我們必須要用助緣。念佛是正修,叫正助雙修。助緣是什麼?就是修施捨,修這個做為助修,念佛是正修。我們念念要想著幫助別人,在我們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範圍去做;能力做不到那是打妄想,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自己能力可以做得到的,看看這個世界大眾需要什麼,當我們能力可以做得到的,我們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們。

在過去英國有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許多人都知道他,他大概在二、三十年前的樣子,有一次國際會議當中,好像這個會議在歐洲舉行,那是于斌主教參加的。這是世界上大家都非常推崇、尊敬的大文豪。他在這個會議裡面做了一個學術的報告,他很坦白的說出來,他說將來世界上要能得到真正的和平,唯有中國儒家的學術與大乘佛法才能夠救這個世界。他這幾句話說了,很震撼了人心!于斌主教回到台灣提倡祭祖,受他的影響,就是聽他的話,天主教本來不祭祖先的,在台灣來了一個創舉,提倡祭祖。天主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教宗,好像前一個教宗,不是這個教宗,前一個教宗在晚年的時候向全世界宣布,天主教要跟佛教交談,鼓勵這些神父跟佛教徒接觸,研究佛教的經典。我在台灣,于斌主教那時候創立了一個「亞洲精神生活研究所」,這是亞洲主教團主辦的。這個研究所設在多瑪斯修道院,就在輔仁大學後面,是天主教最大的一個修道院,聘請我去講「佛教精神生活」。所以我在多瑪斯修道院講過一個時期,我跟他們處得非常融洽,他們這些神父、修女看我是老師。

湯恩比的認識沒錯。是不是儒家的學術跟大乘佛法就能救世界?確實能,但是事實上做不到。原因在哪裡?《大藏經》誰能讀?中國的學術,《四庫全書》誰有能力去看?台灣這些年不錯,對於中國文化復興是做了相當的貢獻。《大藏經》印了差不多將近有十幾二十版,《四庫全書》、《四庫薈要》統統都印出來了,這對於中國文化是很大的貢獻。但是這些東西都放在圖書館、藏經樓,誰去看?這沒人去看,不行!你書印得再多,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套,救不了人;換句話說,一定要有人真正去讀,真正去理解。教就是教學,你要去讀誦,要明白它的道理,然後依照這個道理去做,果就是世界和平。這個事情可是個麻煩事情,這是現代整個世界所需要的。

我在早年讀弘一大師的著作,發現他老人家在嶺南閉關的時候,自己讀經、讀古大德的著作,節錄其中警惕的這些句子勉勵自己。他總共節錄了一百零一條,非常的精簡,我讀了之後很有感動。假如我們能夠把《大藏經》、《四庫全書》、中外一切典籍,將它裡頭的精華、最好的句子摘錄出來,希望將來這一部《大藏經》把它濃縮成這么一冊,這不就人人都可以讀到了嗎?換句話說,經典裡面所有我們用不著的都不要了,我們眼前急需要的把它節錄下來,使一部《大藏經》變成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書。一部《四庫全書》,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把它變成一冊、兩冊,這樣一來,發行到全國、全世界,就能使每個人都能夠把幾千年留下來的寶藏,我們真正得到受用。

我最近這兩、三個月摘錄了一點樣子,我是在《無量壽經》裡面節錄了六十句,上次帶到達拉斯準備講的,結果以後臨時換了題目。這次星期天在大覺寺,我就用這個教材,不是講全經,是裡面好的句子摘錄下來跟大家在一起研究,大家聽到很歡喜。另外,我摘錄了《老子》跟《孝經》這兩樣東西。最近這一個月我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那分量很大,我們印的精裝本這么厚的一大本。我把全書看完之後,節錄了一百多條,就是把它那么厚的一本書,變成了多少?用要他那個字數來講,大概是五頁的樣子。用這個方法,使我們沒有能力、沒有時間讀那些書的,咱們統統都讀到。這個書將來要是出版,是世界上最好的書。你看,幾千年的累積千百人的智慧結晶,濃縮在一冊裡頭,這是我們今天值得努力去做的。我們要布施、施捨,我準備做這個工作,我做這幾本書節錄一個樣子。我能不能做?我如果要做,損失就太大了。什麼損失?不能往生了。蓮池大師講得好,「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所以我開個端,做個樣子,我鼓勵別人去做。為什麼?他不求往生,不求往生做這個事情好,來生大富大貴。我是不願意再搞輪迴,不想再來了,所以我把這個事情就拜託別人做。

現在的想法,是希望能找一些教文史的老教授,找退休的老教授,我想請他們來做。做這個工作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五年,能夠找十幾個教授全心全力來看書,摘錄句子,就是蒐集資料。第二個五年,把它整理、分類,譬如倫理的、道德的、政治的、經濟的、水利的,可以說各種科目都有,把它分門別類。將來每一類印成一冊,大概分量我想不會超過這一本書的樣子,你喜歡要什麼東西,你這一類統統都有了。這一切書裡頭,講倫理的全在這一冊里,用這種方法,分類。把它翻成白話文,因為原文都是文言文,文言文雖很淺顯,還是翻成白話文好,在國內流通。文言文我們現在人講用繁體字,白話文翻譯的用簡體字,這樣一來,文言文、白話文在文字上的障礙就沒有了。讀這個書,所有障礙,文字障礙就沒有了,我們現在講兩岸文字用這個方法可以統一。第三個五年,把這個書翻成外國文,向全世界流通,翻成各種不同的語言文字,使全世界的人都能夠享受到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道統,都能夠讀到大乘佛法。所以這個工作我想像當中要十五年完成,那一本書才能完成,流通到全世界。我今天有能力來做這個事情,這是我的遍施,施捨。大家供養我的這些錢,這是供養我私人的,你們印經那個是單獨有人負責的。我們圖書館跟基金會都是負責印經、做獎學金,館長現在負責大陸上的獎學金。我私人的供養全部拿來做這個經費,我請別人做,我把我的供養分送給他們。我自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看到他們這個東西做圓滿、做成功,這是我今天可以做得到的,我能想得到的,做這么一個大事情。

末後這一句是「證悟一體三寶,是入理益也」。這是最後的目標,一定要真正悟入法界是一體,這就是我們佛門裡俗話講的成佛,悟入一體三寶就是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沒有一絲毫的欠缺了。後面「初別明竟」,這四個字是段落的交代,就是前面這兩段是講情與無情都宣說妙法。後面這一句經文是總結。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註解,「重重結示」,每段都有個總結,總結的文字都相同,都是講『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但是每一段所說的內容不一樣,因此這個「功德莊嚴」的意義當然每個段落也不相同。這一段是「令深信一切莊嚴,皆導師願行所成,種智所現」。在佛門裡面稱導師是佛,是對佛的尊稱,佛是我們的導師,也稱為本師,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導師是指導我們的、引導我們的這個老師,此地是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說法莊嚴,這一段總結的是講說法的莊嚴,這是阿彌陀佛願、行所成,這是他的大願,是他累劫的修行,大願、大行所成就的。種智所現,這是講他這樣偉大成就之所以然,他為什麼能夠有這樣偉大的成就,道理是什麼?如果沒有理,這個事我們很難相信。一定要有個道理,這個理就是種智所現,種智是三種智慧的最圓滿的一種。

佛法裡面講智慧有三種,第一個叫「一切智」,第二個叫「道種智」,第三個叫「一切種智」,這個才叫做圓滿的智慧,說智慧有這三種。一切智是知道宇宙萬法的本體,這是佛法里常說的萬法皆空,這是講本體。知道這個,這個智慧叫一切智,是知道體,體是空的。道種智是知道相,相是有的。這三種智慧。道種智,種就是種種,現象無量無邊,所以用種種來說。道是道理,宇宙萬有、森羅萬象什麼道理髮生的?什麼過程發展出來的?對於這些事情完全明確的了解,那個智慧叫道種智。所以,道種智是知「有」,一切萬法從哪裡來的。第三種是最圓滿的,叫一切種智,一切就是一切智,種智就是道種智,就是前面這兩種智慧達到究竟圓滿,才叫一切種智,是如來果地上圓滿的智慧,這用中。這個就說明,是如來果地上究竟圓滿智慧所成的,沒有智慧怎么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所以這是阿彌陀佛一切種智所現的。

再看底下,「皆吾人淨業所感,唯識所變」。沒錯,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所造的,我們去了之後,也跟阿彌陀佛添了一層光彩,為什麼?因為心性是一不是二。我們的真心本性,跟阿彌陀佛的真心本性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叫「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一不是二。阿彌陀佛他煩惱斷盡了,智慧圓滿了,我們叫他做佛;我們煩惱存在,智慧沒有透出來,我們叫凡夫。我們雖然是凡夫,我們今天修的是淨業;換句話說,我們今天修行的重點是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所以,覺、正、淨是佛教的三個入門,佛教的宗派很多,這是講入門修學的方式不相同。禪宗是從「覺門」進去的,禪宗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才算是有了成就。教下,禪宗以外的每個宗派都叫教下,像天台宗、賢首、三論、法相,這些都叫做教下。他們是從「正知正見」入手,也就是依據經論裡面的理論、方法修正自己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跟想法,他們從這裡下手。淨土宗跟密宗是從「清淨心」下手。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三個是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三個統統得到,同時得到;就怕你得不到,得到了全都通了。所以佛家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一個法門通了,所有法門都通了。就好像我們一個教室三個門,一個是「覺門」,一個「正門」,一個「淨門」,在外面是不一樣,進來都一樣,進來就統統都得到了。

譬如大家看《壇經》,《壇經》是禪宗的,六祖大師在禪裡面開悟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教通了,淨、密都通了,《壇經》裡面都說到。這就是事實的一個好證明、好例子,一通一切通。我們修淨土的人著重在清淨心,心真正清淨了,你的思想見解一定正確,你一定覺悟不迷惑。所以我們的重點是在淨,是在清淨心,我們修的叫淨業。怎樣清淨?念佛是唯一的好方法,教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用這句佛號打掉一切的妄想執著,用這個方法。另外一個方法,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我們修助緣,念念起心動念決定不想自己。為什麼?說句老實話,沒有自己。自己來說,剛才說過了,無常苦空,一場空,不但身外之物一樣你得不到,身體也不是自己的,這真正覺悟。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為大眾,用我們的心力、用我們一切的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一切不為自己,心就清淨;為自己,心就不清淨。為自己,你心裡頭有得失,有得失就不清淨,有成敗就不清淨了。你有所欲求,你的心哪裡會清淨?這是幫助我們修清淨心的方法,一切為眾生著想,為這個世界苦難的大眾去想,不要去想自己,這就對了,盡心盡力去幫助別人。所以是我們的淨業所感,我們這樣做法,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

我們的願力、我們的行為,雖然不能像阿彌陀佛那樣的偉大,但是與他的氣分接近。阿彌陀佛的願行是利益一切眾生,我們的願行也是利益一切眾生。阿彌陀佛做得圓滿,我做得不夠圓滿,那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圓滿,我們今天智慧、福報沒有他那么大,但是盡心盡力統統是圓滿;阿彌陀佛盡心盡力在做,我今天也是盡心盡力在做,盡心盡力都叫做圓滿。這是淨業所感。這也就是問,我們為什麼這樣修學就能夠得生西方極樂世界,原因之所在。西方世界種種莊嚴固然是阿彌陀佛願行所成、種智所現,與我們不是沒有關係,與我們也有關係,唯識所變。阿彌陀佛是種智所現,我們是唯識所變,這兩句很有味道。悟了,識就變成智,迷的時候叫做識,悟了的時候就叫做智。阿彌陀佛完全覺悟,沒有迷惑,所以叫「種智所現」;我們現在是迷惑而沒有完全覺悟,我們是「識」。社會上,常常我們聽到某人是知識分子,這知識分子,你們想想這個名詞的意義好不好?智迷了變成識,這么一個人叫知識分子。佛法裡面教我們什麼?轉識成智,把識轉變成智慧,破迷開悟,轉識成智。識完全轉成智慧,那就是阿彌陀佛,就種智所現。我們今天智沒有完全轉過來,所以還是識居多,唯識所現。這是一般人講知識分子,大家聽了很歡喜,懂得佛法的人聽到這個名詞悲傷,真的是悲傷,智變成識,所以唯識所變。

「佛心生心,互為影質」,這就是我們常講的感應道交。怎么感應?佛心是圓滿的智,我們的心雖然是識,識裡頭也開始覺悟了,不完全迷。完全迷,你對這個法門不相信,你不能接受,這全迷。我們今天能接受、歡喜接受,就是我們今天識裡頭已經有智,但是沒有完全變成智。所以佛的智是本,我們帶了智的識是影,好像燈下面一個影子一樣,這就是互為影質,質就是體,就是本。像我們這個人站在這個地方,在燈光底下,我們這是質,照在下面一定有個影子。佛的智是體,我們帶著智的那個識是影,感應道交,這才有感應。「如眾燈明,各遍似一。」這底下舉個比喻來說,譬如許多的燈,像我們的教室很多盞燈,統統都開了,每一盞燈的燈光都遍滿這個教室,光光互攝,我們分不開。好像是一盞燈的光明一樣,其實各是各的,我們熄一盞燈,這盞燈的光明就沒有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固然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遍照,我們藉著佛的智慧,把我們識裡面的光明愈來愈變大。我們也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照我們,這光光互照,各遍似一。彌陀的光明周遍法界,我們那一點點螢火之光也周遍法界,也是這個意思。

「全理成事,全事即理。」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是事,事一定有個理髮生的,理就是心性,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地講的種智所現,種智就是性,就是真心、本性,圓滿證得真心本性,就是種智,這個是理。全理就是事,變成事相,變成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六塵說法,全事就是理。如果我們把這個字換一換,理是性,事是相,全性就是現相,全相就是本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這叫一切種智所現的。「全性起修,全修在性。」這兩句是我們現在要做的,我們現在正助雙修所依據的理論就這兩句。我們今天起修,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修覺正淨,雖然是修淨,淨裡頭有覺、有正,我們覺正淨是以淨為中心、為主,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用念阿彌陀佛的方法修覺正淨,我們用清淨心、真誠心幫助一切眾生,這是我們的清淨心的助修,叫正助雙修。我們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以真誠、以恭敬,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禮敬諸佛」,經論裡面處處教給我們「一切恭敬」,對人、對事、對物沒有一樣不恭敬。所以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我們今天念佛,處事待人接物都是性德向外流露。

「亦可深長思矣」,末後是教我們多多的去想想,絕對不是淺知淺識的人他所能夠了解的、他所能夠明白的。這個道理很深,事相非常的圓滿。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三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3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四面,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奈何離此淨土,別譚唯心淨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也哉。」末後這一句是蕅益大師感嘆的話,對於佛門裡面有一些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實在說對於「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不是真正徹底明白。因為如果明白,他決定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會做的。唯有一知半解,好高騖遠,所以把念佛求生西方他把它拋棄在一邊,不肯認真去修學,而談唯心淨土。大師在此地有個比喻,「甘墮」,甘是甘心情願,墮是墮落,「鼠即」是老鼠叫的聲音,「鳥空」就是說鳥在空中叫喚,這都是比喻不切實際。把老鼠叫比喻不知道妙有,把鳥在空中叫比喻不知道真空的道理;換句話說,都是墮落在一邊,把這個殊勝的機緣在這一生當中當面錯過,這是很大的損失。誚就是譏笑的意思。「初依報妙竟」,到這個地方是把西方極樂世界環境介紹完了。下面要跟我們介紹的是正報,請看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正報裡面,一個是介紹西方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其次再介紹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些人,這是我們將來在西方世界的人事環境,當然與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一開端佛就叫著『舍利弗』尊者,告訴他,你的意思以為怎么樣?西方世界的佛為什麼稱作阿彌陀佛?這是說明名號的來源。我們看註解。「此經的示持名妙行,故特徵釋名號,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一心執持,無復疑貳也。」這個解釋,解釋得非常之好,確實是精要。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的確為我們指示出來持名念佛的妙行,這個奇妙的修行方法。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把彌陀的名號為我們標示出來。

念佛這個法門究竟妙在什麼地方?第一個,只要念這一句佛號,這個實在是非常簡單,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裡面沒有比這個法門更容易、更單純的,這一句佛號就能叫我們橫超三界,我們常講的了生死,出三界。這個方法簡單、快速,這是第一個妙。第二,本經跟《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都這么個說法,臨終十念、一念就能往生。這就是常講的帶業往生,這是非常殊勝的奇妙,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裡面都沒有。第三,只要往生了,諸位要記住,我們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是不是很低?在我們一般人觀念當中一定很低,所有一切罪業都帶去了。這個很難講,不一定地位很低,不但不低,一往生就圓證三不退。我們要特別注意那個圓字,為什麼?假如說只講證三不退,那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就證三不退了,但是不圓,就是不是圓滿的。圓滿證三不退那是什麼人?要不是等覺菩薩,就是法雲地的菩薩。這個實在叫真難信,真正難信!通常修行人到這個地位,一般講從小乘初果算起,小乘證得初果須陀洹那天算起,佛在經上常講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證到圓證三不退。我們念幾聲佛號,這么樣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是圓證三不退。人家要花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我們費多少時間?這個真正是妙,真正是難信之法。這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個經上有六方諸佛,這是一切諸佛所說的,這總不是假話,決定不是妄語。所以我們一定要有信心,要能相信諸佛所說。

底下講「欲人深信萬德洪名不可思議」,可見得這一句佛號如果不是不思議的功德,怎么可能叫人一下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成就?如果我們要問,為什麼念佛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成就?答案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很少人能夠清楚明白的。關鍵就是叫我們要「一心執持,無復疑貳」,這八個字重要。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這個法門,聽到這個法門,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關鍵就在這八個字我們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如果真能做到,沒有一個不往生的,凡是往生的人,個個都是圓證三不退。底下這段很重要,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這個意思。

「阿彌陀」這是梵語,是古印度的語言,「正翻無量」,就是正確的翻成中國意思是無量,「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所以阿彌陀意思是無量。無量就沒法子說了,「本不可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用了兩個意思來代表無量,「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無量」。一切無量沒法子說,說不盡,在一切無量裡面佛說了兩種,這兩種確實就可以能把一切無量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說法也說得非常之好。「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佛用一個「光」,用一個「壽」,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一個時間、一個空間,時空,這就把一切無量都包括。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這「時空」兩個字不如「光壽」來得妙。時空是一個抽象的名詞,換句話講,它是死的;光壽那裡面是活活潑潑,充滿了生機,所以這個名稱用得用得好。何況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的無量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壽命。譬如說我們講有無量的財富,沒有壽命,那個財富落空了,誰去享受?自己沒辦法享受。所以一切無量裡面,壽命是第一要緊的事情。我有無量壽,所有一切無量就真正得到受用了,自己才能真實的享受得到。所以壽命非常重要。我們翻阿彌陀佛常常翻作「無量壽佛」,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光」代表空間,這是照遍十方的意思;「壽」是豎窮三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把所有一切無量都包括了。「橫豎交徹,即法界體」,這是我們常講盡虛空遍法界,現在人所講的宇宙。整個宇宙,光跟壽這兩個字全都代表了,全都包括了,可見這個無量確實是不可思議!

「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在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偉大,真正的淨土,真正的阿彌陀佛,原來就是法界。身跟土是一不是二,這是我們初學很不容易體會的,身土不二,色心一如。「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名一定有實,有個實體我們才給它起個名字,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依法界全體而起的。因此,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念法界全體。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就會恍然大悟。有些同修來告訴我,我們現在念這句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念《彌陀經》不夠,過去學佛念的《大悲咒》、《心經》、《十小咒》、《普門品》、《地藏經》,現在都不念了,地藏菩薩會怪罪。這都是用我們凡夫的心去測量佛菩薩,佛菩薩也像我們一樣,得罪了要怪你。這個心態說老實話,對於諸佛菩薩叫大不敬,你把佛菩薩看扁了,看成跟凡夫小心量一樣。這個念頭就是罪業,就是造業,佛菩薩哪有這么小器!現在我們了解,原來一句佛號無所不包。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都在裡頭了,一個也沒有漏掉,這是真正微妙不可思議!所以諸佛菩薩都讚嘆阿彌陀佛,諸佛菩薩都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名號不但是法界全體,「即眾生本覺理性」。《華嚴經》上說得很好,「情與無情共一體」,眾生跟佛是一個理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理是理體。理體是什麼?就是法界體;就是法界全體是阿彌陀佛,法界全體是諸佛如來,法界全體也是一切眾生,法界全體也是我自己本人。這是真正的事實。念這句佛號,是念法界全體,是念一切諸佛菩薩,是念自己的真如本性。那哪有漏掉的?決定沒有漏失。所以,這一句阿彌陀佛夠了,什麼樣的經、什麼樣的論、什麼樣的咒都在這一句佛號之中,這一句佛號圓圓滿滿的都包括。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多方便,何必要念那么多,念那么雜,念那么亂,沒有必要!

「持名即始覺合本」,這個事實真的很少人知道。我們起一個念頭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始覺,你開始覺悟了。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本覺,本覺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始覺合本覺,這就是菩薩行。凡夫他沒有始覺,雖有本覺,他不覺,本覺雖然存在,但是在事相上他不覺,這叫凡夫。菩薩在事相上他覺悟了,他對於這些道理、對這個事實真相明白、清楚了。能把始本合起來這叫真修,他真正修行。念佛這個法門是真實修行裡面最殊勝的、最巧妙的一個方法,是任何方法所不及的,念佛成佛。「始本不二」,始覺跟本覺是一個覺,不是兩個覺。「生佛不二」,迷的時候有生佛,悟了的時候是一個。「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什麼叫相應?在這個地方我們把相應這兩個字意思多少也明白了一些。相應是與這個理相應,是與這個事實相應,什麼是事實?法界全體就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法界全體的德號就叫阿彌陀佛。當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理事一如,念這句佛號當中,有圓滿的理,有圓滿的事,這就相應了。念念喚醒自己,自己跟法界合而為一,跟諸佛如來合而為一,跟一切眾生合而為一,這就相應了。所以,一念相應一念佛,這個佛是真佛,是圓滿的佛,念念相應就念念佛。

前面曾經講過,念佛人相應就得佛的氣分,有個同修問我,氣分這兩個字意思不甚明白。什麼叫氣分?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阿彌陀佛心很清淨,我的心現在一天比一天清淨,就得了阿彌陀佛清淨的氣分。阿彌陀佛慈悲,我現在也慢慢學著慈悲,跟阿彌陀佛慈悲的氣分就相應了。如果今天這一段你要是聽明白了,那就真的相應,真的接近阿彌陀的氣分,為什麼?始本不二、性相一如、生佛不二、理事不二。我們念佛的時候,逐漸體會這個境界,契入這個境界,這就叫得佛的氣分。這個理與事真搞清楚,我們對於這個法門,對於一心念佛、信願持名就決定不會懷疑。這樁事情真搞清楚了、真搞明白了,疑斷掉了,信就生起來。這個信是真信,比正信還要高一等,通常我們講正信,現在變成真信。正信有兩種,一種是依聖言量,佛所講的,我相信、我不懷疑;另外一個是在經教裡面理論明白了,我這個信是有理論依據的,這不是迷信,這叫正信。真信是跟佛氣分接觸到,接觸到他真信,自己真正契入,比正信又要提升了一層,他真信了。請看下面經文。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下面兩段經文跟我們說明彌陀光壽,這都是從一切無量裡面提出兩個綱領。先說『光明無量』,光明是智慧,佛有無量的智慧,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我們的真心本性,本來具足無量的智慧。佛,這一切業障都消除乾淨,所以性德圓滿的透露,在相上就是光明遍照,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照。對我們來講他有攝受加持的功能,能夠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啟發智慧;但是我們要有始覺,才能得到佛對我們的加持。假如我們不具備這個相應,佛光雖然遍照,我們本身有障礙;換句話說,我們拒絕他、排斥他,佛加持的功能我們就享受不到。所以,一定要深信不疑,一心稱念,必定業障天天在消除,一天比一天少,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這就是相應的現象。或者問相應的樣子是什麼?一念相應一念佛,一念佛就是一念得到佛的氣分,念念相應念念佛,這個相應是個什麼樣子?相應就是業障消除,心地清淨,智慧增長,這就是相應的樣子。

請看註解。「心性寂而常照,故為光明。」這是說明光明的意思,為什麼要用「無量光」來解釋阿彌陀。心性本來是寂的,寂是靜的意思、是定的意思。它裡面含的有,要用普通字來講,它靜,這就是寂的意思,安靜、清淨,安靜是不動,也就是定的,清淨是決定沒有污染。它起作用就是照,這是講的本性。一切諸佛如來都證到究竟圓滿的寂靜,這寂靜達到究竟圓滿。我們講到等覺菩薩,跟佛只差一個階級,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換句話說,他在清淨這裡面來講還不夠圓滿,還不是圓滿的清淨,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存在。一定要把這一品無明也破掉,那就完全清淨了,完全清淨,我們叫寂靜。實在講,大乘經上講,寂靜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它也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才是真的清淨,那就是一塵不染;中品的就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下品的,當然他要帶兩品無明,那就是法雲地的菩薩,我們通常講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是四十二品無明他還剩兩品。等覺剩一品,我們叫中品的寂滅,講五忍菩薩裡面中品的。到上品這就是佛,完全清淨了,淨裡頭一點污染都沒有,所以他的光明是圓滿的,是遍照的。

底下說「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就《仁王經》上五忍位菩薩來講,這是上品的寂滅忍,寂滅是屬於上品的。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光明無量也」,它起的大用就是無量的光明,遍照十方。諸佛如來是光明遍照十方,阿彌陀如來是遍照十方,我們當然都在佛光之中。現在的問題,我們既然在佛光注照之中,我們為什麼沒有感觸?為什麼沒有見到?這個問題不在佛那邊,在我們自己這邊。譬如我們走到室外,陽光普照,太陽的光明普照,我們偏偏蓋個房子住在裡面,不讓它照到,這不是太陽的事情,不是它的過失,是我們自己找的麻煩,障礙在我們自己這邊。陽光遍照,我們做的障礙很明顯,這一說我們就明了了。佛光上,我們做的障礙是什麼?這個障礙就是不信!你看經論上講的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這是疑在作祟。我們對佛菩薩所說的懷疑,對於事實真相完全迷惑而不認識,這些大聖大賢給我們介紹的,我們又不能接受、又不能相信,障礙發生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深信不疑,障礙就沒有了。能夠老實念佛,注意「老實」兩個字,老實就是一心念。一心很難,一心就是老實,老實就是一心,能老實念就相應。相應,佛光遍照、佛力加持你就感受到了,你就接觸到了,前面講的與佛的氣分相接觸,真的就接觸到了。

再看底下一段。「諸佛皆徹性體,皆照十方,皆可名無量光。」一切諸佛事實上這個名字都可以用,所以阿彌陀,本經後面講是諸佛名號,一切諸佛都是無量光,都是無量壽。「而因中願力不同,隨因緣立別名,彌陀為法藏比丘,發四十八願,有光明恆照十方之願,今果成如願也。」這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我們單單稱西方世界這尊佛,稱他作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這個從緣上講,理上講是一樁事,但在緣上講那就各個不相同。「因中」,因是沒有成佛以前,像我們現在初聞佛法、發心學佛,我們每個人願望不相同,一切諸佛在因地當中願力不一樣。像我們現前,我們學佛,我們為什麼學佛?每個人學佛的因緣不相同。我們學佛希望將來得到是什麼?我們這個願望也各個不相同。所以到成佛,到果地上,果地上雖然智慧、德能完全相同,度眾生的緣不一樣。度眾生的緣,那要靠各個人生生世世修行發的心、發的願,要與那個相應。

一切諸佛在因地上修行,佛在大小乘經上也曾經跟我們說過,我們要給他做個比較,確實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發的願大,發的願非常具體。像我們通常佛教給我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也依樣畫葫蘆念一念,有口無心。不像阿彌陀佛,他的願那么真切、那么詳細,第一個願是他世界裡頭沒有三惡道,講得這么清楚、這么明白;我們只含糊籠統一句。確實他的願跟別人的願不一樣,尤其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一般人希望成佛就好了,他不但成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這個願的確很少見到。成佛還要超過一切諸佛,成佛哪能超過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平等的,怎么可能超過?根本就沒這個道理。他那個超過是講度眾生的緣上超過,在本能、智慧、德能上,佛與佛決定是平等的。這在緣上講,這是一切諸佛因地的願力不同。

「隨因緣立別名」,我們也明白這樁事實,一切諸佛是這個樣子的,一切菩薩也是這樣的。所以佛菩薩,說實在話沒有名號,佛菩薩的名號是隨因緣別立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如果他的因緣相同,名號就相同,這有點像我們世間學校里這些教員、老師的名號一樣。譬如在學校裡面教國文的,我們就叫他國文老師,國文老師不是他專有的名號,是他教國文,我們叫他國文老師;教數學,我們叫他數學老師,是這么樣建立的。一切諸佛菩薩名號統統是這樣因緣建立的,因此同名同號的佛菩薩無量無邊,這個要知道。因為有些人不了解這個事實,我們都常常碰到有人問,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是女的?你們說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就如同我們要問你,你學校教國文的老師是男的是女的?就是這個意思。男女老少統統有,統統都是。

阿彌陀佛所以稱他作阿彌陀,與他因地願行有關係,這個名號從這裡建立的。他因地裡面稱作法藏比丘,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知道得很清楚。他所發的願,我們現在也清楚願是怎么發的,我們在經典裡面都曾經讀到。他四十八願裡頭有「光明遍照」這一願,他成佛了,這一願也兌現了。所以,世尊在此地就用「無量光」來解釋阿彌陀的意思,他願當中也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都是彌陀在因地上的本願。「今果成如願也」,現在他已經成佛了,果就是證果,證到究竟圓滿之果,他的願都能夠如願以償,每個願望統統都兌現了。「法身光明無分際,報身光明稱真性,此則佛佛道同。」從這個理、這些事實上來講,一切諸佛平等無二。法身就是真心本性,是一切法的理體,一切法的理性。他的智慧、光明是本來具足的,這不是修的,本來具足的。無量無邊,這叫無分際,際是邊際,分是分別,沒有分別、沒有邊際。「報身光明稱真性」,報身是自受用身,成了佛之後,自己受用的身,自受用身確實是無量壽、無量光,所以稱性的起用,完全跟真如本性一樣,這是自受用。這是佛佛道同。佛教我們,修行證果沒有別的事情,無非是恢復性德本具的受用而已。所以,諸佛菩薩並沒有東西給我們,也不可能有什麼給我們,完全是恢復自己的性德而已,這個我們要知道。

講到應化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那是一切諸佛都不一樣了,就不相同。「應身光明有照一由旬者,十百千由旬者,一世界十百千世界者。」這是講一切諸佛應化身的差別,差別大小懸殊太多了,沒有法子計算。這些光明大小完全是緣,這個諸位要知道,不是諸佛如來他的能力有大小,不是的,不是能力有大小,是緣。譬如一個智慧圓滿的人,學問、智慧、修養圓滿的人,他要遇到一個六、七歲的小孩,他收他做學生教他,那隻好用很初級的東西來教;換句話說,我們看他是一個國小老師,教小朋友。他如果要在大學裡面去教這些大學生,他是大學教授,大學教授比國小老師,學問、智慧應該高了很多,他可以教大學,也可以教國小。他所以能夠發揮出來的,不是他自己,是看外面對象。外面緣要是劣一點,他現的光就小;緣要是殊勝,他現的光明就大。從他受用身來講,這就是無量的差別。所以小有照一由旬的,這大概是度一、兩個眾生,有一、兩位眾生緣成熟了,他不能不照顧。「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機緣成熟了,佛一定也要度他。

什麼叫機緣成熟?第一,把人生看透徹了,真的明白了,人生是苦空無常,決定沒有留戀。緣熟了一半,另外一半是決心想求離開六道輪迴,這個意念真實,緣就成熟了。一切諸佛菩薩都見到,都看到這個人緣成熟了,哪一尊佛跟他過去生中有緣,這尊佛一定示現在他面前去幫助他,他這一生確實能得到他如願的果報,佛會來度他。通常在這種情形之下,佛用的是化身,隨類化身來度他、來幫助他。如果是人數很多,教化的時間必須很長,不是一次、兩次能解決的,長時期的教化,佛一定用應身。應身就是示現,到這個世間來投胎,一樣像釋迦牟尼佛這種示現的樣子。我們曉得印光法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來示現的,這就是應身來的,他要跟我們同時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來影響我們,來教導我們。這個光明就又大一點,又要大一些。

成佛之後,在一般,佛在經上都這么說法,一尊佛他有一個教化的範圍、區域,叫做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就叫做三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化土,他的教區。絕大多數都是這個現象,因中發願都是這樣發的。有的願發得特別,一個大千世界還不夠,他還要教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十百千大千世界的。只要他發願,都能做得到,沒有做不到的,有發這么大願的,這是我們在大乘經上有看到的,有一尊佛教化很多個世界的。「唯阿彌普照,故別名無量光。」唯獨阿彌陀佛在因地里發的願、結的緣跟一切諸佛如來不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所看到的。佛在《無量壽經》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在因地當中曾經攝受二百一十億諸佛國土,這二百一十億是密宗裡面表法的名稱,它不是數字,它的意思是圓滿的意思。像《彌陀經》上用「七」表法,《華嚴經》上用「十」表法,都是代表圓滿,不是數字,密宗裡面表法通常用十六、用二十一。那就是說彌陀在因中跟眾生結的緣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處他沒有結到,他的緣結得這么廣。

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如來跟他講經說法,將十方諸佛剎土裡面依正莊嚴、善惡因果都跟他說了;不但跟他說了,而且以佛的神力將一切諸佛剎土變現在他的面前,讓他統統見到,所以緣就結得深、結得廣。他成佛之後,他的教區就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諸佛剎土都是阿彌陀佛的教區。所以十方世界一切諸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是因中的願不同,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不是阿彌陀佛有什麼特別之處,比諸佛高明,不是這個意思,那我們又在打妄想,又錯了。是因地當中發的願不一樣,每個人的願望不相同,是這么一回事情。故別名無量光。

「然三身不一不異,為令眾生得四益故,作此分別耳。」三身是法身、報身、應身,實在講是一而三,三而一,三身是一體的。一體為什麼要說三身?這個說法才能把事實真相圓滿的說出來。法身是本體,報身是自受用,應身是他受用,就是幫助別人的,這樣才能講得圓滿,把事實真相敘述出來,是這么回事情,這個意思剛才都跟諸位報告出來了。這個地方有一句,「為令眾生得四益」,四益就是前面所講的四悉檀的利益,歡喜的利益、生善的利益、破惡的利益、入理的利益,入理就是契入,得這個四種利益,故作此分別;說三身,裡面有這個意思。

「當知無障礙,約人民言,由眾生與佛緣深,故佛光到處,一切世間無不圓見也。」這是說明佛的光明無礙。現代的科技使我們知道,光確實有許多種,我們稱它作光波。我們眼的能力所能見到的光是很有限的,比這個波度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波度短的我們也見不到,所以眼的能力非常有限,在無數光波裡面只能接收到這一小段。像無線電電波一樣,我們這個機器不太靈光,只能收一個頻道,其他的頻道都收不到,這個現象確實是如此。佛的光度是圓滿的,這是真正不可思議,它是圓滿的,在任何一個頻道裡面都能夠收得到,這個光叫圓光,才叫做無障礙。

「約人民言」,這是對我們來講,「由眾生與佛緣深」,眾生接觸到佛光,佛光是遍照。佛門也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佛法對這個「緣」字看得很重,一定要有緣,緣深的人這一生就得度了,緣淺的人這一生都不能得度。但是佛的本願是要度一切眾生的,緣深的,這一生幫他成就;緣淺的,幫他再加深;沒有緣的,要跟他結緣。佛用這種方法,叫普度眾生。沒有緣的人,這一生當中偶爾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這就結上緣了,生生世世希望把這個緣給他加深,一直到他成熟,緣成熟了,那一生就得度了。我們跟阿彌陀佛可以說無始劫以來所結的緣,到今天也有了相當的深度,這個深度是不是到成熟的深度那就很難講了。如果要在這一生成熟,我們必須在緣上特別加強,用什麼方式加強?「信願持名」,用這個方法努力加強,這一生當中很可能就圓滿,就成功了。所以要懂得。

一般人之所以不能見到佛光,不能體會到佛對於一切眾生的真實功德,都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見不到,體會不到。消除業障的方法很多,大乘經裡面所說的種種法門、種種的修持,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的。消除業障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但是很少人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業障太重。清朝初年乾隆年間的慈雲灌頂法師,這在清朝一代也是很有名氣的一位法師。他的著作很多,有幾十種,在日本《卍字續藏》裡面收集了不少,著作等身的一位法師。他在《觀經直指》里明白的告訴我們,《觀經直指》就是《觀無量壽經》的註解,他作的。他說世間人業障、罪障很重,所有一切經法、懺法都消除不掉的,業障重到這個程度,都沒有辦法消除的,最後還有這一句「阿彌陀佛」能夠消除得掉。這句話是很不容易說出來的,他對於這些法門要是認識不清楚,不能夠透徹了解,他怎么曉得這句佛號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力量。所以我們今天想求消業障、斷煩惱、滅罪業,不必求其他的經咒,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一切經咒力量達不到的,沒有辦法的,最後還得求阿彌陀佛,我們為什麼不用這一句阿彌陀佛?為什麼不去相信這句阿彌陀佛?

所以,只要一心稱念,念念無間。阿彌陀佛這執持名號修學的方法,實在講大勢至菩薩講絕了,也就是教給我們這個佛號要怎么樣念才有效果,才能收到效果。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你只要照他這個方法,就收到效果。「都攝六根」這句不要去研究它,你只要真正做到「淨念相繼」,給諸位說,六根自然就收攝了。所以,最重要的就四個字「淨念相繼」。淨要注重,淨是清淨心。我們對它有懷疑,疑在裡面,心不清淨,真的沒有疑惑。假如裡面還有夾雜,心不清淨了。譬如說有個念佛的人,老修行,現在聽到這個法門好,念佛了,過去是又念《金剛經》,又念《地藏經》,又念《藥師經》,現在統統不念了,心裡頭恐懼!不念《藥師經》,生病的時候藥師如來不保佑;不念《普門品》,就沒辦法消災。好像把這些諸佛菩薩都分配了,哪個菩薩管什麼,哪個菩薩管什麼,樣樣都要念到,不念到不行,不能得罪一個,這就夾雜了。懷疑、夾雜這個心態去念阿彌陀佛,不靈,為什麼?他不淨。

淨念是完全沒有懷疑,完全沒有夾雜,一心念。一心不是二心,念佛還想到別的,那就是三心二意,那個不行。「相繼」是一句佛號一句佛號不斷,這就行了,念念無間,那個效果,大勢至菩薩講得很好,「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佛的光明遍照,你怎么接觸不到?一定接觸得到的。所以,要緊的是淨念相繼,就是我們常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淨念相繼。要這樣去念佛才有感應,經上講的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四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4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七面,第四行: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故名阿彌陀。】

這一段經文是告訴我們,西方世界那邊人的壽命是無量無邊的。佛壽無量,『及其人民』壽命跟佛一樣也是無量無邊,所以叫做阿彌陀佛。我們看註解。「心性照而常寂,故為壽命,今徹證心性無量之體,故壽命無量也。」這一段是從理論上給我們說明,那邊的佛跟人民為什麼會有無量壽,道理在什麼地方,這給我們說出來了,也說得非常明白。這就是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見」的意思就是此地講「證」的意思。證有分證,所以見未必圓滿的見,佛在大乘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就見性了,也就是證心性,也就證了。但是他沒有究竟、沒有圓滿,才證得一分、二分。佛常常用夜晚的月亮做比喻,我們看到初二、初三的月亮,這月牙,到十五它才圓滿。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菩薩見性是一分一分見的,不是一下就見到圓滿的。證果跟見性是一個意思,證果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證果。阿彌陀佛他是「徹證」,徹是徹底,就是究竟圓滿的證,壽命當然無量。實在上講,就是分證也是無量壽,何況究竟圓滿!把這個道理說明白,我們才會相信為什麼那個世界上人人都是無量壽,這我們相信了。

佛徹證這個沒有問題,我們凡夫去往生的,尤其是惡道眾生去往生的,可以說他的業幾乎一分都沒有消,統統帶過去,怎么能證心性之體?這個問題我們在三經裡面,也明白事實的狀況。他那個世界緣太殊勝了,換句話說,完全沒有惡緣,沒有障礙,每天你所接觸到的是阿彌陀佛,跟阿彌陀佛天天在一起;跟觀音、勢至這些諸上善人,上善就是指等覺菩薩,每天跟他們在一起,受他們的薰陶。所以經上告訴我們,縱然帶業下下品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我們特別注意那個「圓」,圓證跟這個地方的徹證意思就很接近,圓是圓滿,所以圓證三不退跟此地徹證心性無量之體,就很接近、很相似。這是阿彌陀佛無量功德的加持,叫一切人民跟佛的壽量也一樣、也相同,都是無量壽。這一段是給我們對於無量壽命奠定了真正的信心。

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法身壽命無始無終」,法身是講心性的本體,當然是無量無邊之體,就法身來講,實在說不上壽命,無始無終。「報身壽命有始無終,此亦佛佛道同,皆可名無量壽。」所以,我們稱無量壽佛,任何一尊佛都有無量壽的意思,都可以稱為無量壽,用梵語來講就是阿彌陀佛。每一尊佛成了佛,都可以稱他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任何佛都是無量壽。「應身隨願隨機,延促不等。」實在說,我們今天觀念當中講壽命,也特別注意這樁事情,實在是講的應化身,講的應身佛。應身佛的壽命是隨願,他在因地當中所發的願,以及隨機,就是度化眾生的機緣,他的壽命長短就不一樣,就不等了。

「法藏願王,有佛及人壽命皆無量之願,今果成如願,別名無量壽也。」由此可知,就從佛的願力上來說,他在因地上發的願跟其他諸佛不相同。他發願將來他成佛之後,他國土裡面的人民統統都是無量壽。這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法藏比丘是他的因地,在因地裡面發的願不相同。現在他成佛了,在果報上果然也實現了,這個願也實現,這是無比的大願。實在說,任何一尊佛在因地裡面發這個願實在是太稀有、太難得了!一般人在因地修行,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我們想想,為什麼想不到?他為什麼會想到?他是參觀、考察了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見到壽命有長短、修行有難易,見到這個事情他才發這個願。我們沒有看到這個事實,所以這個願在我們一般修行的過程當中,確實很不容易起這么個念頭,他生了這么一個念頭,果地上兌現了。

下面跟我們解釋阿僧只。「阿僧只,無邊,無量,皆算數名,實有量之無量。」在《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根自在童子,根自在童子大概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個大科學家,我們在這五十三個人當中,現在講數學,他數學是第一。他跟善財講數字,連基本數字算起,基本就是個、十、百、千、萬,從基本數字算起一共算了有一百五十六個單位。這一百五十六個單位並不是我們現在用的十進法,用的十進法容易,他不是,他是倍倍相乘。譬如「阿僧只」是這一百五十六個數字單位的最後十個大數,最後十個大數這是第一個。阿僧只個阿僧只叫一個「無量」,無量的無量叫一個「無邊」。這個地方是顛倒了,是無量無邊。這是倍倍相乘,實在講這個數字是很大的數字。最後一個數字叫「不可說不可說」,所以「不可說不可說」還是數目字單位的名稱。既然有了算的方法,數量再大還是可以算得出來,所以說它是有量的無量,不過就是數字太大了,實在它是有量的,並不是真正的無量。但是諸位要知道,這個有量的無量是講的應身,不是法身,不是報身;法身、報身是真正的無量,那個不是有量的無量。

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的應身,我們曉得,佛也在經上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將來化緣盡了的時候,他也入般涅盤,也入滅。他老人家一入涅盤,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所以那個世界沒有末法,不但沒有末法,正法、像法都沒有。阿彌陀佛上午入滅,下午觀音菩薩就成佛了;觀音菩薩將來成佛入滅,大勢至菩薩接著就成佛。這個世界跟其他世界確實不一樣,其他諸佛世界都有佛前佛後,像我們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之前,這是佛前;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這是佛之後。佛前佛後的時間很長,有佛住世的時間很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只有八十年,所以這個時間很短。底下一尊佛,就是彌勒佛再降生到我們這個世界來,從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要經過五十六億多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降生。彌勒菩薩降生在這個世間,時間還是很短暫的,並不是很長的,十方世界大致情形跟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從這一點來觀察,西方世界就殊勝,佛永遠常住在世間。

雖然說的是有量的無量,這個數字太大了,在這么長的壽命之中,可以說沒有一個不是一生圓滿成佛,圓滿成佛那就是真正的無量壽,這點我們一定要曉得。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只劫,這個三大阿僧只劫是說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需要這么長的時間。為什麼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有退轉,退轉的時間退得太長了,進進退退,進得少,退得多,所以成就這樣困難,需要這么長的時間。西方世界人壽命長,又沒有退緣,因此他進展就非常快速。怎么曉得?經上明明白白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等覺菩薩,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菩薩一類的,人數數不清,不知道有多少!這些菩薩多久時間修成的?阿彌陀佛建造這個世界到今天才十劫;換句話說,這些等覺菩薩都是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十劫當中修成的。這一點我們要重視,不能輕易看過。換句話說,在我們這個地方要修成等覺,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到西方極樂世界十劫就成就,你看這個時間縮短了多少?這個地方人的壽命是無量無邊,十劫算什麼!譬如我們世間人壽百歲,他花多少時間可以成佛?十天就成功,就證到真正的無量,這是任何一部經裡面沒有的,佛沒有說的,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情。所以,十方一切諸佛特別讚嘆西方淨土,勸勉我們求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原因就在此地。

「然三身不一不異,應身亦可即是無量之無量矣。」這段話說得非常之好,打破了我們在感情上的執著。他講的完全是事實,就是我剛才跟大家所報告的,我們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十劫當中往生的人都證得了等覺位,證得等覺位那就是真正的無量了,就不是有量的無量。這就說明,我們到那邊去雖然是有量的無量,但是不多久就能夠證得真正的無量,無量之無量。「及者,並也,人民,指等覺以還,謂佛壽命並其人民壽命,皆無量等也。」這特別給我們指出來,前面是說佛,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生到那邊的人每個人壽命跟阿彌陀佛相同,這是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看到的。所以,西方世界確實是平等世界。即使凡聖土下下品往生,這是造作極重的罪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教他念佛,十念、一念也必定往生,這是講下下品的。生到西方世界,一切受用都跟阿彌陀佛相同,諸位仔細去讀四十八願就清楚、就明白了。這是真正不可思議!人民,除佛之外都是人民,這裡解釋是指等覺以還,等覺菩薩以下的統統叫人民,這些人的壽命跟佛完全相同。

「當知光壽名號,皆本眾生建立,以生佛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也。」下面三段的開示是蕅益大師的真知灼見,很不容易說出來的,如果不是真正到這個境界,真實有這個見地,這個話是說不出來的。「光明壽命」,所有的一切名相術語都是為了教化眾生而建立的,如果不是為教化眾生,在真心本性裡面無有一物,哪有光明壽命?六祖大師講的「本來無一物」,有光明、壽命就有了二物,不止一物。所以,他是為了教化眾生方便起見,「名可名,非常名」,這是假名建立。雖然是個假名,名是依真實的理論、真正事實而建立,那邊的人確實是很長的壽命,這是真的事實。「以生佛平等」,生佛平等在我們這個世界,理上平等,事上不平等,這是從理上講。在西方極樂世界,不但理上平等,事上也平等,因為它理事都平等。「能令持名者,光明壽命同佛無異。」能令持名,我們現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們這一稱名號,諸位要曉得就與佛相應,所謂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就是光明壽命同佛無異。我們念佛是在造因,往生就享受這個果報,我們在講堂上講過很多遍,同修們一定要記住。因為一個真正念佛人,這個相應要記住,這一句名號裡頭要有真信切願,就相應了,名號裡頭沒有信願是不行的。要有真信、切願,持名這叫做相應。不是真信,不是切願,這個持名不相應,相應才叫一念相應一念佛,佛的光壽我們就接受到。

以這樣殊勝的因緣將來必定得生,往生的時候,我們也常常說過,是生著去的,不是這個地方死了,那個地方去往生,這還是兩世,兩世就不能說同佛無異。諸位要知道,往生是一生的事情。你在往生那個時候你並沒有咽氣,換句話說並沒死,你見到佛來接引你,跟著佛去了。福報大一點的人,臨終清清楚楚,他會告訴家裡人,我見到佛來了,我跟佛走了。你看這不是清清楚楚的?他是活著去的。跟佛走了,這個身體不要了,丟掉了。所以這是真正一生成就的法門,我常說這是不死的法門,活著走的,諸位一定要明了這個事實。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你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個一生把我們現在都包括在其中,因為他不是隔世,這個法門無比殊勝之處在此地。我們今天要求相應,就要記住真信、切願、持名,要記住這個。

「複次由無量光義,故眾生生極樂即生十方,見阿彌陀佛即見十方諸佛,能自度即普利一切。」向下這兩段文很重要!我們在這個地方才看到這個法門的特別,然後你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把其他一切統統放下。為什麼?因為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生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無論你想見哪一尊佛,隨心所願,所以見到阿彌陀佛就等於見一切諸佛。諸位要曉得,這個事實佛在其他經上沒說過。所以,有些同修想來生往生到兜率天去親近彌勒菩薩,這好事情!生到兜率天見彌勒菩薩,你不一定能見到阿彌陀佛,不一定能見到十方一切諸佛,為什麼不生西方見阿彌陀佛?生西方,到兜率內院很容易,見到阿彌陀佛再想見彌勒菩薩也非常容易,這要知道。

下面這一句更不可思議。「能自度」,就是你自己念佛往生,這叫能自度,「即普利一切」,我們的家親眷屬,不但這一生的,生生世世,到那時候統統都記得了。我們這一生把前生的事情都忘記了,這叫隔陰之迷,隔了一世,從前的事情都忘掉了。到西方世界,過去無量劫以前的事情統統都恢復,記憶的能力全部都恢復,生生世世的事情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記得清楚,而且過去的事情你統統都能夠見得到,你可以回到過去,也可以進入未來,三際障礙都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障礙都沒有了。無量劫以前的家親眷屬,你要幫助他、要度他就很容易,你有能力普利一切。現在我們幫助家親眷屬,沒有能力。你要是能往生,你就有能力了,你的能力跟阿彌陀佛一樣,具足了無量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要是把這樁事情搞清楚了,我們才曉得孝順父母要怎樣來盡孝,唯有自己真正往生,這叫大孝,沒有比這個更究竟、更圓滿了。自己往生了,父母無論在哪一道你都清楚,你都明了,隨時隨地都可以幫助他。因為過去有這樣殊勝的緣,蕅益大師後面給我們講得很好,佛度生,眾生得度,都在一個緣字上。過去有父子這么深的緣分,你跟他說法,他喜歡聽,喜歡聽就是有緣。你給他說法,說得再好,他不喜歡聽,不喜歡聽就是無緣。有這樣的緣,他就喜歡聽,就很容易得度。特別是這個法門,叫「難信易行」,人人都能念,只要肯念的話,人人都能念,人人都可以在一生當中得生淨土。

「由無量壽義,故極樂人民,即是一生補處。」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一定能得到這個果位,這是菩薩最高的果位,像我們學校里學生一樣,最高的果位是博士。人人都可以得到,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到。「皆定此生成佛,不至異生」,異生就是第二世。所以這個法門沒有第二世的,古人常說這個法門叫「當生成就」的法門,成就就是成佛,不要等第二生。其他的法門,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不曉得經過多少世多少生,不是一生當中成功的。佛給我們講,小乘證得初果之後,到證得四果羅漢,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換句話說,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七個生死,七世他才能證阿羅漢果。這個法門當生,不要等來生,剛才跟諸位說過的,我們往生是活著往生,所以他是一世,他不是隔一世,他沒有隔,他是一世。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一生證得等覺、證得妙覺,成佛就是妙覺位。我們要是真正知道這個事實,哪有不死心塌地修學這個法門?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許多古大德,在家、出家的,無論是宗門教下,當他懂得這個法門,明了這個法門之後,沒有一個不專修專弘,而把其他統統放下,道理就在此地。

「當知離卻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何處有阿彌陀佛名號,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願深思之,願深思之。」這是總結,結歸到心性,勸我們要多去想想。阿彌陀佛徹證無量光壽的真心本性,所以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真如本性無量光壽的名稱。所以才說離了真心本性,名號不存在,名號就是真心本性的名號。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或者阿彌陀佛,都是真如本性的名號,名一定有實,有個實體在,所以離了心性就沒有名號。離了名號,你怎么能去證,尤其是徹證無量光壽的真心本性?這給我們說明,名實是一體,名是心性之名,心性是名之心性,它是一不是二,這樣才真正明白了我們為什麼要念佛。

不念佛行嗎?不念佛,我們心性的無量光壽永遠在迷,雖然它有無量光壽,我們得不到受用。念一聲,真心本性無量光壽就透一次,像閃光一樣,它就閃一下,透一次,念兩聲就閃兩次,不念,這光就沒有了。所以祖師大德教給我們「淨念相繼」,相繼就是不斷的念,不要間斷、不要夾雜,所透出來就是精純的光壽,這與阿彌陀佛必定感應道交。所以,蕅益大師苦口婆心在此地勸導我們,願我們要深思之,深思之!就像前面他老人家教給我們,「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定求生更無疑惑」,蕅益大師在前面這四句話,到這個地方來我們可以說是真的沒有疑惑了。我們求生的意願決定了,決定求生,再不會疑惑。從今而後一定是萬緣放下,專修專弘,專修就是自己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專弘,也是用這個勸別人。人家要笑話你,這個人學佛著迷了!他笑他的,決定不為他所動搖,這就對了,決定不因外面環境錯了念頭。請看下面經文。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這段經文裡面包含的意思是無盡的深廣,蕅益大師解釋得非常好,「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十劫在西方世界來看是很短的時間,這不是一個長時間。短短十劫之中,他就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成就。這個依正莊嚴不必說了,我們只說十方世界帶業往生的這些人,能在這么短的時間都能證得等覺菩薩的果位,這個成就實在不可思議!這個算是阿彌陀佛十劫當中,一切成就裡面的第一成就,接引帶業往生的這些人,幫助他們一生圓滿的成佛。再看底下這段,「然法身無成無不成」,法身成與不成都談不上,因為它本來就是具足的,它不是修得的,無始無終的。「不應論劫」,什麼都加不上,任何名詞在法身上加不上,這是真心本性的本體。「報身因圓果滿名成」,這個可以說成,因是講修因,圓了,沒有欠缺了。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這兩種執著都盡了,三種煩惱也斷盡了,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三種煩惱也斷盡,這是因圓了,果當然也就滿了,這叫成。果滿就是我們講圓教的佛果,成佛了,再沒有更高的果位。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因沒有圓,等覺上面還有佛,果沒有滿,因尚未圓,果亦未滿;成佛那才叫因圓果滿。所以成就是指成佛說的。

「應身為物示生名成,皆可論劫。」這是說報身跟應身可以用時間來說,只有法身不可以說。應身為物示生,「為物示生」這四個字我們要把它搞清楚,他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為什麼不說為人?諸位要曉得,在六道裡頭如果是為人,其他的五道不能包括。這個「物」字好,不但可以包括六道眾生,人也是物,動物,用個物,把六道裡頭每一道的眾生都包括到。不但包括六道眾生,而且還包括聲聞、緣覺、菩薩,「物」可以代表九法界。因此他不可以說為菩薩示生,為菩薩示生,菩薩以下都沒有了;為人來示生,人道以外的也都沒有了。他用個物好,物就是為九法界一切眾生。示是示現,示現出生,這個自在,佛生死自在,壽命可以隨意的。這個世間眾生有緣,佛示現住在世間時間就長一點,如果沒有緣,他住的時間就可以短一點;換句話說,應身佛的壽命是由眾生緣上來說的。緣怎么講法?就是眾生喜不喜歡接受佛的教導。歡喜接受,這就有緣,佛住世的時間就長。所謂緣盡了,緣盡了怎么說法?佛住在這個世間,聽話的人都得度,沒有得度的是不聽話的,佛怎么講他都不相信,這叫緣盡了。緣盡了佛就示現滅度,不再住這個世間。所以,他的壽命是可以用數量來說的,這都可以用劫數來論的。

「又法身因修德顯,亦可論成論劫,報身別無新得,應身如月印川,亦無成不成,不應論劫。」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在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能夠體會到,所謂是「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他怎么說,怎么聽起來都有道理。什麼叫圓人?對於事實真相圓滿的了解、圓滿的清楚,所以無論他怎么說法,都是說的事實真相。我們說都有問題,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併沒有完全明白,緣故在此地。法身雖然有,一切眾生都有,可是如果沒有修德,法身不能現前。大乘經上常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哪一天破無明,就是這一天你證法身,這也可以說成,也可以說時間,你是什麼時候證得的。雖然是本有,你並沒有證得,前面那個說法是從性體來說的,這個說法是從你修成來講的。雖有,你修顯的這一天,從這個可以論成、可以論劫。

報身也是本有的,圓滿報身,因為你見性了,報身現出來了;沒有見性,報身顯現不出來。報身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叫報身。無量智慧、德能都是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像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既然是本來具足的,那也就無所謂成與不成,本來有的。應身就是佛法里常講的,所謂水月道場、夢中佛事,這裡有舉一個比喻,「如月印川」,川是水,水裡面的月亮。那也無所謂成與不成,為什麼?不是真實的。應身不是真實的,報身是本有的,這個跟前面講法恰恰顛倒,但是都是事實。前面從事論三身,這個地方是從理上來論三身,有事有理。

再看底下,「但諸佛成道,各有本跡,本地並不可測,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論成也。」『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十劫依照玄奘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譯本比羅什的本子詳細,是十大劫,劫有小劫、中劫、大劫,是十大劫。說到十方諸佛成道,都有本,都有跡,「本」是講他最初證果,這是本,「跡」是講他應度化眾生示現出生,這是跡。像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在三千年前降生在印度,是屬於示現出生,他不是這一生當中修行成佛的,不是的。那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那是唱戲表演給我們看的,不是真的。《法華經》上他老人家說出來了,他是久遠劫已經成佛,不是這一生,這一生是來表演的,把修行證果表演個樣子給我們看,所以是屬於示現的。《梵網經》上他也說得更具體,他說他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出生,已經是第八千次。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本」是不可思議,我們沒有辦法去測度的。

阿彌陀佛也是如此,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是本還是跡?實在說,他在西方世界也是示現出生。要論到本,佛在《法華經》上說過,在無量劫以前他跟阿彌陀佛是同學、是同參道友、是兄弟。釋迦佛這個「本」是不可測度,阿彌陀佛豈能例外?何況經上說得清清楚楚,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示現成佛現在才十劫。所以這是示現出生的,不是本,本,哪來的涅盤?沒有涅盤。阿彌陀佛將來還要入般涅盤,他是應身,在西方世界是應身。他老人家的願力宏偉不可思議,能夠應化在那個地方,住世的時間那么長,實在是難得!我們到西方世界去修行成佛,那一天成佛那是本,我們到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的示現替我們作本。我們將來成佛,到他方世界去示現出生,也是跡。先把本跡這兩個字搞清楚。

「本地並不可測」,這是沒有辦法測量、猜度的。「且約極樂示成之跡而言」,這裡講得就很清楚、很明白,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是示現成佛,是他的跡,不是本,不是阿彌陀佛的本,是阿彌陀佛的跡。「即是三身」,成佛雖然示現這個跡,也是一而三,三而一,所以「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這兩句話的意思,我們想想前面所說的就能夠體會了。說三身一成一切成,是從事上講的,六祖大師在《壇經》上也這么給我們說。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所以講一體三身是從事上說的,「亦是非成非不成」是從理上說的。所以,從事、從理上來論成。

「又佛壽無量,今僅十劫,則現在說法,時正未央。」未央就是他說法還沒有說完,不但沒說完,還早得很,他無量壽,現在說法才不過說十劫,後面的日子長得很,太長了。我們今天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將來在西方世界可以說都是元老級的。人家問你幾時到極樂世界來的?阿彌陀佛成佛十劫的時候我就來了。機會難得!所以大師在此地「普勸三世眾生速求往生,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大師在此地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他老人家也是代表十方諸佛異口同音的勸導。因為這時候是正好的時候,如果再早,也許我們懷疑阿彌陀佛到那裡去是不是有真正的成就?這十劫的時間,他的成績我們完全看到了,看得太圓滿了。早年去往生的人,現在都證得等覺的果位,這成績我們看到了,我們真的沒有懷疑,現在不去,你還等什麼時候去?

這一生不去,諸位要知道,雖然我們種的有善根,我們曉得將來一定會去,為什麼?我們阿賴耶識裡頭已經有阿彌陀佛種子,哪有不去的道理?但是,一失人身,再一輪迴,不知道輪到哪裡去了,不曉得哪一生、哪一劫才會再遇到這個法門;縱然遇到這個法門,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都有問題。所以這一誤,就會誤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也許到那個時候看到經文,阿彌陀佛成佛已經百千劫了。縱然在那個時候往生,看到我們現在的同學也會生慚愧心。同學一見面,你怎么這個時候才來?你的那些同學都成等覺菩薩、都已經成佛了。因為在西方世界成佛,在我們想像當中不會超過十劫,他十劫里成就的太多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得到,他在這十劫當中決定可以證得等覺的果位,證到佛果。

「同佛壽命,一生成辦也。」對自己來講,就是成佛、證果;對別人來講,就是弘法利生。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我們有能力在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示現什麼身。所以,弘法的範圍就不是一個大千世界了,不是一個佛剎、兩個佛剎。為什麼?生到西方淨土就等於生到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換句話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弘化利生的面也就非常廣大,無量無邊,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你的化土,跟阿彌陀佛一樣。這種功德利益,其他經論法門、其他諸佛剎土裡面找不到,確實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我們要明白、要記住、要極力去爭取的。「又下文無數聲聞菩薩及與補處,皆十劫所成就。」這我剛才說過了,這個地方文裡頭有。這是成佛十劫裡面最大的成就,最不可思議的成就,我們讀了這段文,對於求生西方這個願才真正堅定。為什麼?前面雖然講得那么多,我們聽了很羨慕,沒有事實讓我們看到。佛說法常講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示」是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勸我們求生淨土,這一段是拿出證據來為我們做證明。無數的聲聞、菩薩、補處(就是等覺菩薩)都是十劫所成就的,在第一劫、第二劫去的,現在都是補處菩薩;五、六劫去的,現在都是菩薩;大概在八、九劫去的,現在在那邊是聲聞。這是可以以此類推的,十劫成就。所以那邊諸上善人無量無邊,都是最初一、二劫去往生的,現在都證到等覺的果位了。

「正顯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十方世界,蒙諸佛的介紹、諸佛的推薦,往生的人很多。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為眾生介紹這個法門、推薦西方淨土。十方的眾生,聽到佛的介紹,能信、能願的統統得生了;還有疑惑,在猶豫,意志不堅定的,都種下了緣的種子。一切諸佛都為大家介紹,所以往生的人多,成就特別容易。所以我說這一段是三轉法輪的作證轉,為我們提出真實的事實,也是說明阿彌陀佛十劫以來真正的成績,他建立西方世界確實有成就。我們明了了,應當發願,應當求生。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五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5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第四行: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這一段是為我們說明西方世界的人民。前一段是介紹教主阿彌陀佛,這一段是介紹阿彌陀佛的學生,也就是這十劫之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的成就,這一點我們要特別重視它。西方世界我們明了它是純粹的大乘,換句話說,決定沒有聲聞、緣覺。不但是大乘,而且都是普賢菩薩,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所見到的。佛在大經上常說,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而西方世界的人民,也就是說一切往生到那邊去的人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他那個世界比華藏還殊勝,因為華藏不見得完全修普賢大士之德,極樂世界是完全都修普賢大士之德。也就是說,依圓教菩薩的行位來說,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這五十一個位次都是普賢菩薩,初信普賢菩薩、二信普賢菩薩,一直到等覺普賢菩薩。這是西方世界的特色,也是西方世界無比的殊勝。

經上講天人、講阿羅漢、講菩薩,都是比照他方世界而言的。譬如帶業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等於他方世界的人民,為什麼?煩惱沒斷,這在圓教六信位以前,煩惱沒斷,可以用人天這個名稱來形容他。見思煩惱斷了,那就是七信位、八信位,就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是這么說的,其實他那裡統統是普賢菩薩。到後面經文上也很詳細的告訴我們,明白的說出來。他那邊四土、三輩、九品這個確實是有的,可以說這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先後有關係。早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證得了阿鞞跋致,也就是補處菩薩;後去的,那也都是法身大士;再後去的,他也證了阿羅漢果,就相當於阿羅漢,見思煩惱都斷了。這些成績都是十劫裡面成就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斷言,到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因為他沒有退轉,所以不需要很長的時間。佛在我們這個地方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要這么長的時間,就是這個世界退緣太多。緣就是機會,讓你退轉的機會很多,而且退的時間很長,退的幅度很大;換句話說,退得多進得少,因此成佛的時間就拉長了。西方世界沒有退緣,只有進沒有退,所以在那個地方最長十劫決定證得後補佛的位次,也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實際上講就是成佛。這是為什麼一切諸佛都勸人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到西方世界,你一生當中決定成佛,因為你的壽命是無量壽,十劫決定得成就。我們看下面的註解。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這就說明西方世界的聲聞弟子是假說的,不是真的,如果真正是小乘根性,他不能生到極樂世界。如果是小乘根性,後來他能夠回小向大,這個行,這個可以得生。這底下講,「若先習小行」,先學小乘,後來「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者,生彼國已」,這個行,這就是我們常講回小向大,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他方世界的小乘我們不知道,我們這個世界的小乘那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小乘人非常固執,要用現代話來說這是佛門裡面的保守派。小乘是保守派,他們只承認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成佛,不承認第二尊佛,更不承認有十方世界、有無量無邊諸佛,在小乘裡頭沒有的。小乘裡頭只有一個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其他人修行,修行最高的位次能證阿羅漢,不能成佛。泰國是小乘教,我們看泰國的佛像,寺廟裡的佛像是很多,幾千尊,幾萬尊,那么多的佛像統統是釋迦牟尼佛,除釋迦牟尼佛之外沒有第二尊佛。而且他排斥大乘,所謂大乘非佛說,對大乘經他都不承認,大乘戒律也不承認。像我們中國出家人到泰國,他們瞧不起,認為我們沒有受過戒,是假的不是真的;一定要受小乘戒,他才承認你是佛弟子,所以這是很嚴重的一個保守。

當然他不會相信西方世界有阿彌陀佛,信都沒有,他哪裡有願?所以他決定不能生,道理在此地。不是阿彌陀佛不能容納他,是他們不肯相信,不肯承認。如果聽到大乘往生經所說的,這個小乘人他能夠信、能夠願,這叫回小向大,念佛求願往生也決定得生。這就是底下講的了,臨終回向菩提,發大誓願就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這個誓願就叫做大誓願,他能夠發這個心,這樣是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佛是應機說法,因為他過去學小乘的時間學得很久,小乘的印象很深,佛就順著他過去所修學的,從這個基礎再把它拓展,所以佛在那邊也說小乘經論。「令斷見思」,他見思煩惱一斷,就等於圓教七信位的菩薩。但是在西方世界,他確實是七信位的菩薩,等於他方世界的阿羅漢。這底下講了,「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非實聲聞也」。後頭這一句說得好,他不是真的小乘,小乘人生到那邊去之後都是菩薩;不但都是菩薩,而且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皆是阿鞞跋致,換句話說,統統都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

「蓋藏通二教」,這用天台四教來說,藏教是小乘教,通教是大乘剛剛開始,「不聞他方佛名」,不但是小乘沒有講到他方諸佛,大乘初學也沒有說他方諸佛。「今聞彌陀名號,信願往生,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所以小乘一回頭,真的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他就不是藏通的根性,若不是圓教根性,至少也是別教根性,別教就是大乘菩薩根性。《無量壽經》讚嘆西方世界的菩薩具足無量的功德,曾經有二十三種比喻,我們在大經裡面都曾經讀到,譬如讚嘆他們,智慧深廣猶如大海,三昧不動如須彌山,這些都不是藏通菩薩具有的。這個讚嘆是普遍的,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我們帶業往生的,也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是佛力加持,同時又得到大眾同修伴侶的加持,你說這個力量多大。我們生到西方世界,西方世界每位菩薩、每個人,對於我們新來的,都愛護、都幫助,那就叫加持。這個力量實在不可思議,使我們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帆風順,沒有一絲毫障礙就成就了。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個總結的經文跟前一段完全相同,可是意思不相同,這個諸位要知道。前面的意思是總結西方世界依報莊嚴,那是環境,環境上種種的成就;這個地方總結,是總結出西方世界正報的莊嚴,這是成就裡面的第一成就。上次跟諸位講的希望大家要好好的記住,我們為什麼下這么大的決心,這樣堅強的願望求生極樂世界?實在就是這一段經裡面所說的主伴的莊嚴成就,這都是從事實上來說。我也曾經跟諸位說過,如來三轉法輪,這叫作證轉,這是真正把西方世界十劫的成果展現在我們面前。你看他的成就,看他的成績,還能不相信嗎?佛給我們介紹,我們聽了還未必真信,這看到成果,成果是什麼?十方往生到西方世界的人,在這十劫當中就能夠證得補處菩薩。這是成績,這個成績說實在的話他方世界沒有。佛給我們說,在娑婆世界修行,從證得初果須陀洹那天開始,也就是說見思煩惱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這天開始,修一個阿僧只劫,可以證得三賢的果位,三賢就是十回向菩薩,一個阿僧只劫。第二個阿僧只劫可以證到七地的果位,兩個阿僧只劫。第三個阿僧只劫證到法雲地的果位,就是十地,十地再往上去才是等覺。所以,要三個阿僧只劫才能夠到達這個標準,西方世界十劫。我們這個世界壽命短,生生世世不曉得過了多少生、多少世,才能夠取得這個果位;西方世界壽命無量無邊,一生圓滿,不要等到第二生。我們從這一段經文裡面看到真正的事實,這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的「成就」兩個字!我們看註解。

「佛及聲聞菩薩,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註解裡面,佛是阿彌陀佛本人,聲聞、菩薩是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這些人,統統都是阿彌陀佛在因地中所發的四十八願願行的圓滿。他發四十八願,有一願不圓滿,他誓不成佛。他今天成佛了,就是說明他發的大願,願願都兌現了,沒有一願是落空的,所以阿彌陀佛成佛了。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無論是什麼身分,十方世界上至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下至地獄眾生,能信、能願、肯念佛的,都接引他到極樂世界。到達極樂世界,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就像四十八願所說的,像《無量壽經》、《觀經》、以及本經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明的,人人都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這是彌陀本願功德。所以,也是果上一成一切成,一成是說佛,阿彌陀佛,一切是說的大眾。

「是則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怎么說佛、菩薩、聲聞,各各非自非他?這在我們現在我們的智慧、常識當中是很不容易理解的,所以這個話聽不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這是事實。這種話什麼人才能聽得懂?在他方世界,明心見性的菩薩就懂了,為什麼?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之物,從自性上來說,那就非他;從相上來講,就非自。也就是說從性相兩邊去觀察,性是一體的,阿彌陀佛的自性跟我們自己的自性,是一個自性,不是兩個。從自性上來看,阿彌陀佛非他,非他就是自己,阿彌陀佛也是自己,一切諸佛、一切眾生、一切依正莊嚴都是自己,自性變現之物。但是從相上講,阿彌陀佛跟我們從現相上來講那就非自,他是他,我是我,就不是一個。為什麼?他的性德圓滿顯露出來,我們煩惱蓋覆了自性,自性性德透不出來。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是事實,所以眾生跟佛不二。

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的明白了,真的搞通,給諸位說,又有一樁事情我們可以信得過,什麼事情?我們可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中所修行的功德,變成我自己的功德。為什麼能變?自他不二,生佛一如。問題就是你會不會變?會變的,真的把他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他無量劫修行,我們只要修行個幾天跟他就平等了。為什麼?他的功德變成我的功德。怎么個變法?昨天說過了,「真信切願,執持名號」,這裡頭最重要是信要真,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懷疑,願要切。世尊在經上常跟我們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也包括在一切法之中。切願就是純一的心想,純而不雜,一心一意就可以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所以這個方法就是「深信切願,老實念佛」,這個法門實在不可思議!再看底下這一段註解。

「能令信願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這一句可以說是總結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而我們把彌陀的功德轉成自己的功德,也就是這一句名號。能念是我們的心想,所念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一切法。現在是理論我們懂得了,事實也曉得了,轉變的方法也知道了,善根、福德、因緣,因緣這一項可以說我們是圓滿具足。我們肯不肯去做,那就是福德,肯去做是世出世間第一福德,沒有比這個福報更大了,第一善根!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你要問,信心、願心、真正實行的那個心從哪裡來的?就是理論、事實、方法你統統明白了,信心生了,願力現前,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竟」,這一段經文講到這個地方告一個段落,下面是正宗分第二大段。我們先看註解。

淨土的殊勝實在講就是在帶業往生,「謂帶業往生橫出三界,同居橫具四土,開顯四教法輪,眾生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勝異超絕,全在此二科點示,須諦研之。」下面這兩個段落勸願、勸行。正宗分三個段落,前面一個勸信,我們介紹完了,這個勸願、勸行非常重要,所以蕅益大師在沒有介紹之前,先有幾句話交代。這幾句話太好了,說出西方世界殊勝之所以,它到底哪個地方殊勝。就是殊勝在帶業往生橫出三界,這是它的殊勝處,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帶業往生橫超三界,我們決定這一生不能成就,這是真的。為什麼?沒有這個法門,換句話說,一定要自己斷煩惱。見思煩惱斷盡,就是前面講證得小乘阿羅漢果,或者是大乘七信位的菩薩,別教是七住菩薩,才能出三界,才能夠超越輪迴。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可以說現在這個世間一個人也做不到,找不到一個人,你就知道這個事情多難。

禪與密號稱捷徑,倓虛大師說過,倓老高壽,往生的時候九十多歲。他說過很多次,他一生當中看到參禪的這些大德們,聽到的,他說得禪定的有,他見過也有聽過;開悟的,他一生當中一個也沒有見到、也沒聽到。諸位要知道,參禪不開悟不能出三界,得禪定不過是生四禪天而已,那得禪定的。由此可知,超越三界,了脫生死,是多么困難的一樁事情。密宗,黃念祖老居士,你們在錄音帶上應該聽到,他說大陸最近四十年,十億人口,這裡面學密成就的,黃老居士說只有六個人,不成比例!我在北京,好幾次的因緣跟老居士談到佛法,他給我講,現代這個世間已經沒有密宗根性的人才。所以他晚年專弘淨土,勸人念佛。假如諸位細細再看看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諸位細讀,要認真、要仔細去讀夏蓮居老居士的《淨語》,你會發現老居士過去學過禪,也學過密,也學過教。到晚年,他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其他東西徹底放下,一天到晚「佛不離口,珠不離手」,你看看《淨語》裡頭所說的。多少人說他迷在佛號裡頭,他聽了無所謂,你說我迷,我就迷,迷能往生就行了。你們不迷的,不迷的不能往生,不迷的人照樣搞輪迴。夏老居士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那真叫徹底回頭!這都是我們要仔細留意去觀察,對我們自己信願一定有幫助,這是我們的增上緣。所以,它的好處就是帶業往生,橫出三界。

下面那是更殊勝的好處,好處還不只這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同居橫具四土」,等於說我們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雖然生凡聖同居土,西方世界的方便土、實報土、常寂光土等於我們同時生到。這個利益,真的,諸大菩薩都不敢相信,為什麼?方便土是斷了見思煩惱的人才能生的,實報土是法身大士所住的,寂光土是如來果地圓滿的成就,我們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怎么能夠一下就得到?理上講不通,事實上不可能。西方世界特殊,阿彌陀佛本願如是,所以這是彌陀本願功德的成就,四土都得到。

「開顯四教法輪」,這是藏、通、別、圓,換句話說,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一切經教、一切法門、顯密宗教無所不說。無論你在哪一土,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你想聽什麼經,沒有一樣不圓滿。我們對於佛門裡頭無量的法門,心裡頭有羨慕,很想學習,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樣樣滿你的願。我們知道這個事實了,為什麼現在不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學蓮池大師,「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你們喜歡搞,你們去搞!我不搞了,為什麼?我一心一意只求西方,到了西方世界之後我再來搞。這個聰明!到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你有無量壽,有的是時間,足夠的時間;第二個,阿彌陀佛是老師,諸大菩薩是同學。這么多好的老師、同學,你對於一切經論的研修一點障礙都沒有,何必在這個地方苦苦的去追求?縱然有時間讀這些大經大論,真的能懂嗎?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能解嗎?從前李老師講,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你還解佛的意思?這個話是真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做得到;在這個世界打妄想,那是錯了,大錯特錯。所以我們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就不打妄想了,放下了,學這些祖師大德們,一卷《彌陀經》,一句阿彌陀,就決定成功。

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我在北京,很多同修來告訴我,說黃念祖老居士說的,淨空法師到處提倡念《無量壽經》,可能是別有用意。他覺得奇怪!確實是別有用意,用意在哪裡?你不相信,你的信願沒有生起來,《無量壽經》比《阿彌陀經》講得詳細,《彌陀經》言簡意賅,你看不懂,所以叫你去念《無量壽經》。念《無量壽經》用意在哪裡?幫助你建立信心,幫助你發願,真正有深信切願,經就不要念了,用意在此地。所以我勸人,要想入淨土法門,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三千遍念下來,真的心定了。三年的功夫,不多,一天念三遍,念三年。但是重要的是要專、是要精,如果不專不精,三十年都沒有用。專精,其他一切經論、法門統統放下,我這三年功力完全用在《無量壽經》上。不僅是口念,一定要把經裡面的教訓時時刻刻記住,把它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才叫讀誦。而不是把這部經每天念三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佛菩薩好徒弟,這沒有用處,要把教訓做到。你每天念,愈念得多,體會愈深,愈念得多,體會得愈廣,你才發現經的義理無有窮盡!不要說三年你體會不完,你用一生的時間,一世的時間,乃至於你從初發心一直到你將來成佛,這個經裡頭的意思都沒有止境。這是用這部經來啟蒙,用這部經來奠定三資糧的真實基礎,萬萬不能夠忽略。四教法輪可以說就是《無量壽經》的展開,《無量壽經》的發揚光大,就稱為四教法輪。這是說到西方極樂世界,研經、聞法得大自在。

下面是講果報,一成一切成。「眾生圓淨四土」,前面只說個橫具四土,那說得淺,說真的、說事實是圓淨四土。諸位要知道,圓淨四土是什麼人?至少也是等覺菩薩,不是等覺菩薩怎么可能圓淨四土?圓是圓滿,沒有欠缺。這就是經上所講的一生補處,這個一生是兩個意思,雙關語。第一個意思,講一生是不要等第二生,這一生你就成就;第二個意思,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了,這個是雙關語。說到到西方極樂世界在一生當中證得,這個你決定沒有懷疑,壽命很長,十劫就能成就,還有什麼問題?如果說你在這個地方,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你會嚇一跳,不敢相信。這是事實。看到這裡「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這個「一生」兩個字,就是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了。經上也有一句給我們做證明,證明一生這樣解釋是合理的,哪一句經文?「皆是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等覺以下稱為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也就是此地講的圓淨四土、圓見三身、圓證三不退,這是上善,西方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樣殊勝的利益,你到哪裡去找?實在沒有了!佛為我們介紹這個法門,說得這么詳細、這么透徹,我們聽了再不相信,那就是一句話,業障深重,這怪誰?業障深重。

「人民皆一生成佛」,人民是往生的人;一生,我剛才講了兩個意思,這是雙關語。「如是等勝異超絕」,勝是殊勝,異是跟所有一切法門不一樣,就是所謂是特別法門;超絕,超越一切法門,超越諸佛國土,這超絕了。「全在此二科點示」,向下這兩段經文我們要特別留意,它的重要性就是決定我們這一生能不能往生,可見得這個文重要。請看經文: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只說。】

這經文給蕅益大師的開導做了證明,蕅益大師前面寫的是有根據的,不是他隨便講的,他確實有經文做依據。第節是講十方世界去往生的人,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就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下面有解釋,阿鞞跋致翻作「不退轉」。『其中』,其中就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是圓證三不退的菩薩,法雲地就是圓證三不退,就是第十地,十地叫法雲地。這些菩薩當中『多有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等覺,地位這么高!等覺上面就是佛。前面說成就,著重成就功德莊嚴,注意那個成就,成就什麼?就是成就這個事實。人數有多少?簡直數不清。回頭看看我們娑婆世界,我們這個世界一生補處只有彌勒菩薩一個人,西方極樂世界一生補處是無量無邊阿僧只說,太多了。也許有人讀到這個經文懷疑,這么多的後補佛,阿彌陀佛就一個人,阿彌陀佛入涅盤到底哪一個來後補?這不成了問題?像我們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滅度,將來彌勒菩薩順理成章,就他一個人,沒有別人跟他爭。西方世界補處菩薩是無量無邊,諸位要知道,補處菩薩不一定補西方世界這個佛位。十方諸佛世界,哪個地方有佛位缺了,他們到那裡去,緣成熟了,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到那裡以佛的身分出現,去教化眾生。

由此可知,西方世界確實是後補佛的養成所,包括我們彌勒菩薩也在其中。你看《無量壽經》後半部彌勒菩薩當機,彌勒菩薩在哪裡?在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實在講,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培訓所,在那裡培養、訓練,他們將來到十方世界去示現成佛,這樣一個地方。所以它的殊勝,決定不是一切諸佛剎土能夠相比的。我們看下面註解。

「阿鞞跋致」,這是印度話,梵文音譯的,下面說出這句話的定義,「此雲不退」,翻成中國意思是不退,就是不退轉。不退有三種,第一個是「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凡聖的差別,凡夫決定生死輪迴,聖人決定不墮輪迴,凡聖差別在這個地方。小乘初果須陀洹,斷八十八品見惑,就叫入聖流,他這個位子就不退了。所以他不會墮三惡道,雖然沒有出三界,他只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在天上人間都修行,七次往返這么長時間修行,證阿羅漢果,出了三界。這叫做位不退,小乘初果、圓教初信,是這個地位。第二種是「行不退」,行是菩薩行,「恆度生,不墮二乘地」。小乘人願力小,不能普度眾生,換句話說,他度眾生要跟他有緣,沒有緣他不會主動去幫助人,不像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過,「作眾生不請之友」;換句話說,他幫助眾生是主動的,眾生沒有找他,他去找這些眾生,這是菩薩。小乘人不會找人的,你找他可以,他不找你;大乘菩薩主動要找眾生。行不退是絕對不會退到小乘去當自了漢,不肯度眾生。所以第二種叫行不退。

第三叫「念不退」,這是最高的,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一切種智,海是個比喻,比喻它深,比喻它廣大,也就是說他心心都與如來果地上的一切種智相應。我們在三皈依裡頭,皈依佛,佛是覺而不迷,念念流入薩婆若海那是道道地地的皈依佛。這是念念與如來果地的智慧相應,念念不迷。這是阿鞞跋致這個名詞的解釋。

「若約此土」,約是如果就我們娑婆世界的狀況來說,藏教初果,這天台家判的教,藏通別圓,藏教初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名位不退。四教他們修行到這個地位,位不退了,這就入聖流。所以圓教是初信,別教是初住,別教初住等於圓教的初信,這四個地位是相等的,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相等只是斷惑相等,就是斷煩惱相等,智慧不相等。智慧,藏教初果比不上通教見地,通教見地比不上別教初住,別教初住比不上圓教初信,所以智慧功德不一樣,那是不等的。只講斷惑相等,斷惑統統都是斷八十八品見惑,見思煩惱斷盡了,所以叫位不退。通教菩薩,諸位看這個地方藏教就沒有了,藏教阿羅漢也沒有,別教十回向、圓教十信,名行不退。所以行不退裡頭沒有藏教。再看念不退,「別初地」,通教也沒有了,通教有菩薩也有佛,通教佛也沒有了,從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因為這個地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叫做念不退。這個是四教,你一看就知道,就清楚了,統統都是從斷惑相等,智慧、功德那完全不相等,圓教初住比別教初地要超出太多了。

「今淨土」,我們再看看這個特別法門,「五逆十惡」,這是造作極重的罪業。五逆罪、十惡罪,佛在一切經裡面都是這么告訴我們的,這一生當中一定墮阿鼻地獄,這罪太重了。什麼是五逆?第一個出佛身血。釋迦牟尼佛在世,提婆達多所做的,提婆達多墮地獄。佛的福報非常大,沒有人能夠害得了佛,而提婆達多蓄意害佛,曾經從山頂上推大石頭想把佛壓死。佛有護法神,護法神在空中把石頭接住,碎片落下來把佛的腳砸破,流血了,這叫出佛身血,使佛受了一點傷,這個罪過是墮地獄的。佛是人天導師,這個結罪不是在佛這一個人身上結罪,是在大眾。你把這個人害死了,大眾的法身慧命沒有了,所以他結罪是從一切眾生上來結罪的。佛是三界導師,你叫三界一切眾生聞法得度的機緣斷掉,這個罪重。所以這不是害一個人,害一個人哪有那么大的罪?不是害一個人,而他影響所及是三世一切眾生,從這個地方結罪的。

第二,殺阿羅漢。阿羅漢智慧、福德比佛小太多,佛福報大,害不了他,阿羅漢可以害他,可以能夠殺害他,這個罪也墮阿鼻地獄。為什麼?阿羅漢也是教化一方。他住在這一方,這一方人能夠聞法,能夠破迷開悟,能夠了脫生死。你把他害死,這一方人這個機緣都斷掉了,也是從這個地方結罪的。害佛、害阿羅漢,佛跟阿羅漢地位都是老師,換句話說,真正利益一方的真正的善知識,你要害他罪過就大了;換句話說,你要能夠擁護供養,你所得的福報也就大了。孔老夫子,我們要是讀歷史,孔老夫子在當時並不出名,知名度沒有這么高,也沒有做什麼大官,沒有什麼顯赫的功績,實在講是很普通一個不得志的人。自己的抱負不能發揮,怎么辦?最後逼不得已,回家去找幾個徒弟來教學,把自己的智慧、才藝傳給底下一代。他是出自於真心,沒有一絲毫為自己名利著想,出自於真心,這是善知識,真善知識!影響到千年萬世。遵守他教訓的人,依照他教訓去做的人,必定得福。他所傳授的是人天福報,功德尚且不可思議,何況佛與阿羅漢所傳的是世出世間無比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這個罪是墮地獄。

第三,殺父親。第四,殺母親。父母對我們的恩德第一大,我們的身命得之於父母,沒有父母哪有這個身命?我們圖報恩都來不及,怎么可以去殺害父母?所以,殺害父母在今天世間法裡面,法律上這個罪不算是很重,但是這個性罪很重;換句話說,殺父、殺母你將來墮無間地獄。誰判你去墮無間地獄?沒有人判你,自然就去了,這叫性罪,沒有人判你的。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需要有人審判,這個事情是事實。世間確實有地獄,六道裡頭確實有地獄道,地獄很複雜,種類很多,其中有無間地獄,諸位讀《地藏菩薩本願經》就了解,佛在《地藏經》裡面講得很清楚。

第五個是破和合僧。和合僧團要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佛教育師資的培訓所。和合僧團是培養佛教育的師資,培養弘法人才的這么一個機構,你要蓄意破壞這個機構,你這個罪過也是墮無間地獄。所以佛跟我們講,只有這五種罪業是墮無間地獄,諸佛出世都幫不上忙,救不了你!必須在無間地獄罪受滿了才能出來,但是無間地獄那個時間就太長了,也是無量劫,太可怕了!

十惡這個好懂,就是身造殺、盜、淫;口,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意,貪、瞋、痴,常說的這十種惡業。十種惡業造作的人,看他的用心,分十惡有上品、中品、下品,罪的輕重看你的用心,這樣的人通常都是墮地獄的人。臨命終時,「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人,在這個法門都能夠圓滿成就。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六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6

請掀開經本五十三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這是造作極重罪業的眾生,專門說這一類眾生。他在臨命終時如果遇到善緣,有善友勸他念佛求生淨土,他聽了很歡喜,能接受,就肯發心念佛求生,也一定得生。這個帶業是帶極重罪業的,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末後這一句我們要特別重視,「皆得三不退」,這句非常重要!前面說過了,得三不退,從前面的註解來看,得位不退的,不見得得行不退;得行不退,一定得位不退;得念不退的,前面兩種統統都得到。但是得念不退的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帶這樣重的罪業去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地位就等於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這簡直是一步登天,非常不容易,由這裡看到淨土的殊勝。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然據教道」,教是經典,就是佛所說的一切經,這是教,教科書,道是道理。如果依佛的教學,依一般所說的道理,「若是凡夫,則非初果等」,初果是聖人,他要是凡夫,決定不是聖人。「若是二乘,則非菩薩等」,假如他是聲聞、緣覺,他當然決定不是菩薩。這就是說階級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若是異生,則非同生性等」,異生就是別教的三賢位,同生是圓教的初住位。同與異怎么分法?是講真心本性。明心見性了,你跟佛所用的心是一個心,用真心,那就叫同生性。當你沒有見性之前,你用的是識心,就是八識,不是用真心,跟佛用的心不一樣。一個是用真心,一個用識心,真心也叫做真性,這就是同生性跟異生性的差別。三賢位的菩薩,這是別教三賢,因為別教初地就是同生性,初地他用真心。這個分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怎么一往生,造作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立刻就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就是同生性,超越了聲聞、緣覺、權教菩薩,這個超得太多了,這是道理上都講不通。所以,這是很特別的法門。

「又念不退,非復異生」,念不退是圓初住、別初地,是同生性,他決定不是異生性。「行不退,非僅見道,位不退,非是人民。」這個意思不必說,諸位都能體會得到。「躐等則成大妄」,大妄是大妄語。怎么能凡夫一下就變成圓初住的菩薩?圓初住是法身大士,怎么可能一下就超越這么多?超越就是躐等,躐等在佛法裡面這是大妄語。「進步則舍故稱」,就是舊的稱呼,譬如說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是初住菩薩,就不是十信菩薩,十信升了一級,前面的稱呼就不要了。好像你們在學校讀書,中學畢業,現在考取大學,從前是中學生,現在是大學生,以前中學生的名稱不要了,捨棄了,現在是大學生。佛法也是一樣的,如果說是證得初果,那就是聖人,就不是凡夫,凡夫名稱舍掉了,就成了聖人。如果證得行不退,就是菩薩,就決定不是二乘,二乘也舍掉。這個意思就是這樣,往上提升一級,以前的稱呼就舍掉了。

「唯極樂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前面所講的是常理,是個正常的現象,極樂世界這講不通,怎么講不通?煩惱、罪業沒有斷,換句話說,他根本就是個凡夫。但是一生到那個地方,他就證三不退,三不退是法身大士,他到底是凡夫還是法身大士?說他是法身大士,他煩惱沒斷,見思煩惱在;說他是凡夫,他證了三不退。所以,極樂同居淨土一切俱非,一切俱是。你說他是凡夫也行,說他是初住菩薩也行,那就俱是;你說他不是凡夫也對,說他不是菩薩也對,一切俱非,極樂世界真正不可思議。「十方佛土無此名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些剎土裡頭沒有這個現象。「無此階位」,凡聖階位裡頭沒有,絕對不像極樂世界,也「無此法門」,十方世界的狀況跟我們娑婆世界大致差不多。

「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這是把這個事實真正的原因給我們說破。心性之極致,致是到達,極致是到達了頂點,就是我們用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達到了極點。這是說什麼?說能念之心不可思議。諸位要想一想,這句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說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讚嘆這個註解說,就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印光大師讚嘆也是讚嘆到頂點。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大勢至菩薩對這個註解如此的讚嘆,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必定是觀世音再來。可惜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他的身分沒有暴露。如果不是彌陀、觀音再來,怎么能當得起大勢至菩薩如此的讚嘆!所以我們能念的心是真心的極致,非同小可;所念的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持名之奇勳」。念佛法門一般人輕視了,這就是經上一再說的難信之法,為什麼?沒有那么大的智慧。所以,佛說這個法門要叫著舍利弗給他說,為什麼?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的人他不能接受。華嚴會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再再都說明這個法門殊勝無比,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提並論,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議。彌陀之大願,我們能念的心,心性的極致,所念這個佛號,這叫持名的奇勳,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才有這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一品罪業都沒有消,到那個地方去,就跟圓初住的菩薩、別初地的菩薩就平等了。

這個地方也解答了我們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羅什大師《彌陀經》上所翻的「一心不亂」。玄奘大師的譯本是直譯的,梵文的原本不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羅什大師他用的。後人對於一心不亂提出了很多的意見,因為一心不亂實在不容易!事一心是斷見思煩惱,換句話說,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就是圓初住、別初地,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讀了這一段,對於羅什大師所翻的一心不亂,疑惑沒有了。為什麼?五逆十惡,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證三不退,證三不退就是理一心不亂,不是事一心不亂。可見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理一心不亂立刻就得到。問你怎么得到的?還不知道!要不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我們怎么曉得,糊裡糊塗就得到了。這就是「心性極致,持名奇勳,本願加持」,這樣得到的。

「一生補處者,只一生補佛位。」補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後補,後補佛,他的成就實在講跟佛完全相同,只是不在佛的位置上。佛的位置出缺,他就補上去,這叫後補佛,我們稱之為等覺菩薩。「如彌勒觀音等」,彌勒菩薩是我們世界的補處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菩薩,這是舉這兩個人做個例子。「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普是普遍,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一生成佛,絕對不要等到第二生,這個前面我們見過了。「人人必實證補處」,這不是假設的,不是相似的,實實在在一生當中一定證得補處的果位。

「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數知也。」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就是指的補處菩薩,補處菩薩在西方極樂世界太多了。從這個經文,我們也得到一個訊息,也了解一個事實狀況,那就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少時間的修持才能夠證得補處菩薩,換句話說,才能成佛?這樁事情大致上我們現在明了了。昨天跟諸位說過,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到現在他的時間是十劫,十劫當中,補處菩薩的數字超過了一半,因為他說「多有」,他並沒說「少有」,少有那不到一半,多有決定是超過一半。超過一半,當然十劫,第一劫、第二劫那已經到這個位子,沒有問題。第三劫、第四劫、第五劫去的,到今天算來成就了,可以說它的數字才只有一半。如果說第六劫去往生的也到補處菩薩,那就超過半數。第六劫去的到現在四劫,我們想到這個事實,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快速。諸位你想想這段經文,雖然沒有明說,經文裡頭意思已經很具足,大概總是三劫到四劫就成就了。我們這個世界要三大阿僧只劫,人家那個地方三劫、四劫就成就,所以他說多有一生補處,決定超過半數。超過半數,我們想那往生的人應該是在第六劫,阿彌陀佛成佛十劫,應該是第六劫,他已經到達這個地位,這才能超過半數。第六劫、第七劫到那裡都已經證得補處的位次,必定是這個現象。所以,補處菩薩不可思議,人數太多了。

「複次釋迦一代時教」,說釋迦,就代表西方世界以外的諸佛剎土,因為以外諸佛剎土裡面的狀況跟我們這個世界差不多,釋迦佛足以代表了。我們看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我們看一切經,除了淨土三經以外,一切經講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修行圓滿,就是證到補處菩薩成佛的,只有《華嚴》一部經講到,其他的都沒有。《華嚴》善財童子一生圓滿,他五十三參,第一參的時候他的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他的位次提高一層。他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這當中等覺菩薩有十一個,其他的都是每一位菩薩提升一級,到了參訪普賢菩薩的時候,他圓滿成佛。

「而一生圓滿之因」,這一點非常重要,他一生為什麼圓滿成佛?「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善財在華嚴會上,參訪摩耶夫人的時候,他就是等覺菩薩了。摩耶到彌勒菩薩,十位善知識,換句話說,他已經是久居等覺,不是新成的等覺。彌勒給他介紹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勸他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圓成佛道。這是要我們深思的,要好好去想想,不能含糊籠統看過。為什麼?你才能真正認識這一切法門裡面哪一個法門殊勝,使我們慧眼開了,我們有能力選擇法門。普賢菩薩不但是勸善財往生淨土,「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華藏世界的人全部都是同生性,沒有異生性。都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才能夠進入華藏世界。這四十一位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換句話說,普賢菩薩是以十大願王勸導所有華藏世界一切菩薩們統統念佛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

華藏世界的導師是毗盧遮那如來,文殊、普賢是毗盧遮那的左右助手。現在文殊發願求生,普賢勸導大家統統都生到極樂世界,毗盧遮那佛這兩位大弟子,沒有背叛老師。在我們想像,這還得了,把老師所有的同學統統都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還得了!毗盧遮那佛沒有出面來干涉他,沒有說他做得不對。像這些事情我們多想想,對於淨土法門才會真正認識它,你才會真的相信,真的發心。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是心性極致。所以他的成果,十方世界的菩薩都不明了,究竟為什麼原因,罪業極重的人,念幾聲佛號到西方極樂世界,居然他的地位、德能就跟等覺菩薩一樣,但是他又不是等覺菩薩,他煩惱沒斷。他的這些德能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阿彌陀佛是作增上緣,但是他有因,因是什麼?心性極致,這是因。

這下面,「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這是蕅益大師一個感嘆的話。諸位要看清楚,我剛才所說的,只是把五逆十惡往生的人把他比作圓初住的菩薩,我們已經就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這個比得還不夠,蕅益大師在此地說的,應該跟誰比?補處菩薩比;換句話說,五逆十惡這樣重罪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的一切受用跟等覺菩薩相同,這還得了!這個法門誰相信?沒有人能相信。這真的是諸佛的境界。蕅益大師說得好,非九界以自己的智慧能夠明白的,九界就包括了等覺菩薩,連等覺菩薩要憑他自己的智慧,他也搞不清楚。這個地方給我們點出來。凡夫例登補處,真的是奇倡極談,不可測度,不但是凡夫不能測度,聲聞、緣覺、法身大士都不能夠測度的。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華嚴經》裡面所說的一生成佛的宗旨就在本經。所以這部經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而天下古今,信尟疑多」,尟是很少,相信的人很少,懷疑的人很多。自古至今,無論是中國、外國,對這個法門抱著懷疑的態度,不能相信。「辭繁義蝕」,辭是言語、文字,對於淨宗討論得很多,討論得愈多,意思愈不明顯,就是連許多有修有證的這些大德們,他們著述談論裡面對於淨宗都懷疑。譬如李長者的《華嚴合論》,這是了不起的人,《華嚴經》自古至今只有兩個註解,一個是清涼大師的,一個是李通玄居士的,李長者。李通玄他在清涼之前,大概前後不太遠,算是同時代,年齡比清涼大師要大。他給《華嚴經》做註解,感應就不可思議!他要找個清淨的地方,在山上路上遇到一頭老虎。這個人真有道心,一般人見到老虎趕緊跑,他見到老虎不但不跑,拿個拐杖還敲敲老虎的頭:「我要找個清淨的地方,給《華嚴經》寫個註解,你知不知道?知道帶我去。」老虎搖搖尾巴就帶他去。找到一個地方,果然不錯!是一個石頭洞裡面,石頭洞是老虎窩,一窩的老虎,洞外面有泉水,環境非常幽靜。他點點頭,這個地方不錯!老虎搬家,把那個地方讓給他。

他在那個地方發心注經,就在那個泉水池塘裡面,有兩個年輕的女孩子,從池塘裡面出來,每天照顧他的生活,所有一切用具,她都給他準備得很好。一、兩年。李長者很專心,這兩個伺候他的人,都沒有仔細看看,當然也沒有問她,你姓什麼,叫什麼名字,沒有,兩年當中沒有打招呼,也沒有正看一眼。《合論》寫成,著作圓滿了,他就想起這兩個人,我要來見見她,問問她家住哪裡、叫什麼名字。這念頭才一動,這兩個人沒有了。他以為是鄉村底下的,到山下到處去打聽,沒有人知道。這是感應,天人供養!李長者在《合論》裡面就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華藏大,西方小」。以這樣的人,對於西方世界還打了許多問號,何況其他的人!所以,這個法門真的叫難信之法!蕅益大師在此地,「辭繁義蝕」這四個字也就是對李長者而說的。「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剖心瀝血是告訴大眾,李長者他說錯了,《華嚴經》其他部分說得對,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那一段他說錯了。再看底下這一段。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這個地方世尊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勸勉我們要發願,『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應該要發願求生淨土。前面說過,《華嚴》是世尊一代時教的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是根本,這個根本歸宿卻在西方極樂世界,歸宿在《阿彌陀經》。一般人不能相信,總是善根未熟,善根熟了,一聽就相信、就接受。善根還沒有熟透!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為我們開導,把這些疑難一層一層替我們解開,我們明白之後,應當發願求生,這才不辜負蕅益大師。這個地方佛又特別勸勉我們求生淨土,當然淨土的殊勝就在上善俱會,這個實在太難得了!我們現在學佛,我們同參道友,善友少、惡友多。什麼是惡友?使我們對這個法門懷疑,不能專修,這就是惡善知識。善友是一味勸導我們、鼓勵我們,放下萬緣,專修這個法門,這是善友。我們同學當中還有勸你,《華嚴經》好,不能不讀,《法華經》也不錯,要多看看,這不是真善知識,你要知道。為什麼?分心,也就是說夾雜了,縱然你很努力、進步,我們前面講過,你是雜進,不是精進,精是純而不雜。像古大德一樣,古來淨宗的大德,一生就這一部經就夠了,那叫真善知識,叫真精進,那就是「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才行,專到極處,這樣的人沒有一個不往生的。

在我們自己這一生當中,我們曾經見過、曾經聽過,這個聽說都有事實,絕不是傳聞,絕不是虛構的。往往有這些鄉下老太婆,不認識字,什麼經也沒聽過,就念這么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個三年五載,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預知時至。給諸位說,那些人那叫真正善根成熟,他一生專精,他一點都不雜,這是知識分子、士大夫階級不能夠相比的。古人常講「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文殊、普賢這些人是上智,他們對這個事實真相完全明白、完全了解,所以一心念佛,一心無二用。不錯,文殊、普賢講了很多經,他為什麼講那些經?看到你根器沒成熟,你不能接受這個法門。你想學般若,給你講般若;你想學方等,給你講方等,這是不得已。根熟的眾生,他什麼都不講,專門教你念佛。

這在我們中國歷史上能看到的,法照禪師,他的緣不錯,在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他見到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的道場,諸位看法照禪師的傳記你就明了。聽文殊菩薩講經,聽完了以後向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根性已經不如過去的人,應該修什麼法門才能夠得利益?文殊菩薩教給他念佛。他向他請教,念哪一尊佛?文殊菩薩給他介紹,念「阿彌陀佛」。怎么念法?文殊菩薩還念了幾句,親口傳給他,這就是五會念佛。他離開了五台山之後,禪不要了,專修念佛法門,到處教別人念佛,所以成為五會法師,這五會念佛是文殊菩薩傳給他的,他傳下來的。但是五會念佛這個音調已經失傳,現在有流行的五會念佛譜,那是後人編的,照這個意思來編的,不是菩薩所傳的。這就是說明文殊菩薩觀機,看到法照機緣成熟,沒二話說,就教他念佛;換句話說,他還跟你講其他的經典,意思很清楚,你根機沒成熟,你不能接受當生成佛的大法。

世尊在此地告訴我們,為什麼勸你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得與如是諸上善人』,「如是」就是前面講的不可算數無量無邊的那些一生補處菩薩,「諸上善人」就是指這些人,你到那裡跟他們『俱會一處』。同參道友里來說,能夠跟補處菩薩在一起,補處就是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一流的。到那個地方去,跟他們是同學,每天在一起,這些人時時刻刻照顧你,你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在西方世界,在我們現在想像、推想當中,大概只是三劫、四劫,或者三劫都不到,他就證得補處的果位。你要問為什麼?因為這么多補處菩薩天天跟你在一起,這些人提攜你、幫助你。我們看註解。「前羅漢菩薩,但可雲善人。」前面所說的阿羅漢、菩薩,可以說那都是很晚才往生的,早往生的已經證得補處,這些人是善人。「唯補處居因位之極」,因是菩薩,菩薩地位最高,「故云上」,所以稱為上善。這就說得很清楚,上善是指補處菩薩的,補處以下稱為善人,不稱上善,上善是專稱補處菩薩。「其數甚多,故云諸」,前面那個數是無量無邊。這一段文我們要特別留意,這《要解》實在說,把西方極樂世界真實的狀況都給我們介紹出來,我們對西方世界事實、道理、境界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哪有不願意往生之理?

「俱會一處,猶言凡聖同居」,我們帶業往生去的是生凡聖同居土,「尋常由實聖過去有漏業,權聖大慈悲願,故凡夫得與聖人同居」。這是看我們一般,像我們世界,我們這裡也是凡聖同居土,但是狀況跟西方極樂世界相差太遠了。「實聖」,實是真實,真實的聖者,他過去有漏業還沒有斷乾淨,所以他住在我們這個世間。像一些阿羅漢、辟支佛,這我們常講,他證到初果之後,天上人間還七次往來。為什麼要七次往來到人間來?他有漏業沒斷乾淨。見惑斷乾淨了,思惑沒斷乾淨,他一定要來,我們跟他在一起,叫凡聖同居。「權聖」,權是權巧方便,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菩薩,久遠劫已經成佛,他是示現的,也示現在我們世間跟我們住在一起。像法照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大權示現。《慈悲三昧水懺》裡面講的迦諾迦尊者是一位阿羅漢,他的道場在四川,悟達國師跟他有緣見到了。大聖竹林寺文殊菩薩,法照跟他有緣見到了,沒有緣的人見不到。而且法照見文殊就見一次,第二次想見就見不到了,不是常常見,不是想見就見。法照禪師離開竹林寺的時候,一路上做記號,下一次來的時候不要忘記。路一轉彎他就做記號,這一做記號,回頭再一看,菩薩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才知道凡聖同居,要不是特殊的因緣見不到,哪裡像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天天見面,想見就見。

下面說「至實聖灰身」,實聖,這些阿羅漢,他們修行圓滿,煩惱斷盡,灰身滅智,他超越了三界,不跟你同居。「權聖機盡」,這是大菩薩們示現的同居是為了接引眾生,接引眾生有特殊對象,譬如像文殊要度法照,現大聖竹林寺,現這個道場。他看到有一萬多菩薩聽文殊菩薩講經,文殊菩薩將五會念佛的方法傳給他之後就沒有了,再也見不到,機盡!「便升沉碩異」,就離開了,再見不到了。「苦樂懸殊,乃暫同,非究竟同也」,我們這個世間,凡聖同居是這么一個樣子,這是暫同,不是天天同,不是究竟同。「又天壤之間,見聞者少,幸獲見聞,親近步趨者少。」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頭,確實見了不少人,見到佛、見到菩薩、見到羅漢,但是緣都只有一次,第二次再也見不到了。這就是緣的問題,真正這一生很幸運,有這個殊勝的緣分,跟菩薩、羅漢見一面,非常希有難逢!

再看極樂世界,「又佛世聖人縱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滿國土,如眾星微塵」。前面所說的,佛不在世了,像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見到菩薩、羅漢。這個地方是說釋迦牟尼當年在世的時候,菩薩多,阿羅漢也多,佛的弟子常隨眾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些人統統都是大阿羅漢。菩薩、羅漢雖多,要跟人民來做個比例,那還是少數,人民多。據經典裡面所說,以舍衛大城做例子,經上講舍衛大城,釋迦牟尼佛在世那是一個很大的都市,有十萬人口。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很多年,在只樹給孤獨園。這個城裡面,當然那個時候資訊不發達,交通也不便利,親近釋迦牟尼佛的人,就是認識釋迦牟尼佛,曾經聽他講過一次、兩次經的有三萬人,三分之一;知道有這么一個人,沒有見過面,也沒有聞過法,也有三分之一;另外還有三分之一,根本就不知道,不知道這個地方有個釋迦牟尼佛。這是當時的狀況。縱然菩薩、羅漢那么多,沒有緣的人是更多,所以說「不能遍滿國土」。釋迦牟尼佛這一千多人那還是少數,所以是「如珍如瑞」,非常稀有,非常寶貴。「如眾星微塵」,聖人像眾星,凡夫、人民像微塵一樣,不能比!

「又居雖同,而所作所辦,則迥不同。」這個話說得真正是一點都不錯。聖人所辦的,他辦什麼事?說實在話,這些大聖他們所辦的是求生極樂世界、勸導一切眾生念佛往生,他們辦這個事情。凡夫辦的是什麼?天天在辦六道輪迴。辦的不同,差得太遠了,一個是希望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一個還在迷惑懵懂。我們再看西方極樂世界,「今同以無漏不思議業,感生俱會一處,為師友,如塤如篪,同盡無明,同登妙覺」。西方世界凡聖同居,跟十方諸佛世界凡聖同居土完全不相同。蕅益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今」是現在,現在以無漏不思議業,無漏不思議業說這些聖人大概我們沒有問題,如果說我們去往生的人,恐怕有懷疑了,旁邊有幾個小字,就是為我們破除這個疑惑的。多善根、福德、因緣,這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諸位要知道,一個造五逆十惡,他肯相信、他肯念佛、他能往生,這個人就是具足多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小看!

往生有兩種,《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得很詳細。去年我們在此地講過《觀經.上品上生章》,善導大師為我們開示得很明白,如果不是多善根多福德,你跟他講他不能相信。他一生造作惡業,那是另一回事情,他能相信,這是多生多劫善根成熟,否則的話不可能相信。信了之後,立刻就發願、就求生,這是福德,肯去、肯念,這是福德,這是多福德。怎么多?心性極致,那怎么不多!心性無量無邊,你念一聲就是一聲無量無邊的福德;念兩聲,兩聲無量無邊的福德;你不肯念,沒福,不想去、不肯念,沒有福德。因緣,是有善知識把這個方法介紹給你,這是因緣。心性極致、名號功德、彌陀本願的加持,那就是無漏不思議業,通常我們用一個字代表,叫淨業,淨業就是無漏不思議業,這個法門叫修淨業。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感得佛與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這么一樁事情。

要不是無漏不思議業,怎么能跟這些等覺菩薩天天在一起?這無漏不思議業要不說清楚,我們不知道怎么個修法。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通常我們說得最簡單,「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對了。真信切願、一心持名就是心性之極致,我們自身具備的。因為心性的極致,能念的心是心性的極致,這一句彌陀名號的功德就不可思議了,因為彌陀名號不是他,也是自性的德號,自他不二。我們用心性極致,名號功德也變成極致,無漏不思議業!再加上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給我們作增上緣,所以我們才能夠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跟他們在一起為師友。他有能力做我們的老師,實在說他的身分是我們的學長。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老師,他們這些人的老師也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待遇是平等的,所以到那個地方跟等覺菩薩是平等的。我們煩惱沒有斷,智慧沒有開,這些人無時無刻不幫助我們,所以成功快速。「如塤如篪」這是比喻像兄弟一樣,這個比喻是從《詩經》裡面來的,《詩經》裡面有說「伯氏吹塤,仲氏吹篪」,塤、篪是古時候的樂器,形容兄弟和睦。到西方極樂世界,你跟這些等覺菩薩像兄弟一樣和睦、一樣的友愛。

在一起大家做些什麼事情?「同盡無明」。他們的無明只差一品就斷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我們到那個地方,同盡無明,見思、塵沙就不必說了,無明斷了,見思、塵沙怎么會存在?蕅益大師在此地告訴我們,不只是證三不退,簡直是圓證三不退,圓是圓滿。如果單單講證三不退,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如果說圓證,那就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才圓滿證三不退,這要知道。「同登妙覺」,妙就是成佛,圓教的佛果稱之為妙覺,也就是究竟圓滿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乾的是這些事情,決定沒有六道輪迴。這些都把西方世界的狀況,大家在一起的生活,都為我們說出來了。

「是則下凡眾生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是則,根據前面的事實,五逆十惡、帶業往生這是下凡眾生,凡夫裡面他們造的罪業很重,下等的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這些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是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四十一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四十一個位次全超了,你還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你還到什麼地方去找這樣的成就?從這個地方來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哪裡要三劫、四劫?不要!很快就證得補處的果位。這也就是讓我們體會到,西方世界的聲聞、菩薩是極少數的,補處菩薩才是極多數的。這些極少數的,過不了多久統統都變成補處菩薩,當然還有少數的,少數的是剛剛去往生的。「若謂是凡夫,卻不歷異生,必補佛職,與觀音勢至無別。」你要說這些人是凡夫,他帶業往生是凡夫,你說他是凡夫,他這一生成就。異生是來生,他不要等到來生,他在一生當中必補佛職,就是一生補處,就是證得後補佛的地位,等覺菩薩地位,與觀世音、大勢至平等,那是真正的平等。觀音、勢至這個地位,他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而且在西方世界,說老實話是很快的證得。「若謂是一生補處,卻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覺菩薩。」這是剛剛去的,在同居土裡面,你要說他是一生補處菩薩,還不行,為什麼?他見思煩惱還沒斷,無明還沒破,所以他是凡夫,確實他不是等覺菩薩。所以,西方世界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切皆非,一切皆是,就是這個意思。

「此皆教網所不能收,剎網所不能例。」這是事實。教網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一切經教,沒有說過這個事情,沒有辦法說西方極樂世界。剎是什麼?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這種事情,唯獨西方世界特別,所有一切佛剎裡面都沒有,沒有這種情形。這是什麼原因?前面說過,心性之極致,這是我們能念的心,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如果不是這樣,那簡直就是講不通!但是這完全是事實,從這些事實裡面我們就真正了解,淨土法門極樂同居超絕一切諸佛剎土。所以,一切法門以這個法門為第一,若說成就,這是一切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的,一般講它天壤之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有過之而無不及。任何一個法門,比不上這個法門的成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今天有幸遇到,只要依照這個經典理論、方法去修學,我們過不了多久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裡面的大聖人,這不是普通人。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七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7

請掀開經本五十六面,第二行,從當中看起:

「當知吾人大事因緣,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佛在這部經裡面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世界成就的殊勝莊嚴,而且時間都不算很長。第一個為我們介紹了依報的環境,這就類似好像我們辦一個學校,在短短不長的期間當中,校園的建設美輪美奐,設備之齊全,沒有一絲毫欠缺,這是依報的莊嚴。第二段講到正報的莊嚴,也可以說介紹的老師,導師阿彌陀佛,可以比喻老師是最優秀的老師。聲聞、菩薩、一生補處,這是為我們介紹那一邊修學的成就,學生的成就。從這兩段經文來觀察,這個處所確實是十方諸佛剎土無與倫比的,沒有能夠跟西方世界相比的,把極樂世界的好處為我們說盡了。我們明白了,哪有不嚮往的道理?我們想求學,想找個好的修學處所,實在講十方諸佛剎土阿彌陀第一。這個第一,真的是名符其實。

這一段文裡面要告訴我們一個事實。什麼事實?這裡講我們「大事因緣」,什麼大事?生死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的。「同居一關,最難透脫」,同居是六道輪迴,在凡聖同居土,我們很難擺脫掉生死輪迴;也就是說,在六道裡面想了生死、出三界,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非常困難。諸位要是多讀一些大小乘經論,就真正知道它的難處,難在什麼地方?斷煩惱難。所有一切經都這樣告訴我們,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這個要知道,是從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就是惑、業、苦構成了輪迴,迷惑、造業、受報,受報的時候就更迷惑,迷惑,業造得就更重,下面果報就更苦。諸位真的要曉得這個事實,不能超越六道輪迴,在輪迴當中是一世不如一世。如果想的是來世比這一世更好,談何容易!來世比這一世更糟糕,那是事實,那才是容易。為什麼?這就是我們每一生、每一世造的業都超過前一世,愈迷愈深,愈造愈嚴重,它麻煩在此地。只有極少數的人覺悟了,覺悟的人不造惡業,多造善業,他來生的果報比這一生好,這是真的。但是什麼叫善,什麼叫惡,我們往往搞顛倒了,把善當作惡,把惡當作善,結果來生所受的還是比這一生要糟糕,這叫迷惑!我們善惡辨別不清楚,這是很大的麻煩,這就是經上常講沒有智慧,愚痴顛倒。蕅益大師在此地等於說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警惕我們。

「唯極樂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極樂世界的同居土跟他方世界同居土不一樣,他方世界同居土是搞六道輪迴,西方極樂世界的同居土那完全不一樣。西方世界沒有六道,不但沒有六道,再給諸位說,連十法界都沒有。他那個世界是什麼世界?在《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一真法界,如果不是一真,諸位想想,四土怎么能夠橫列?一生一切生,因為它是一,一生當然就一切生。一真法界,為什麼說四種淨土?往生到那邊的人,自己本來帶的那些舊業多少不相同,帶得少的就稱它作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帶得多的就叫做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所以四土三輩九品,實在上講就是帶業多寡而說的,是這么一回事情,事實上是一真法界。我們看《無量壽經》,看四十八願,無論是哪一個佛剎,無論是哪一道的眾生,即使是地獄道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跟等覺菩薩平等。如果不是一真法界,決定沒有這樣的事情,這是西方世界的特殊。所以,它的同居土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同居土,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我們到這個地方看到蕅益大師為我們開示,才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

「了此」,了是明了,此就是這個事實,我們真正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深信彌陀願力。彌陀願力就是四十八願,他這個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帶業往生的人,帶極重的業,前面講五逆十惡,這是阿鼻地獄的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跟阿彌陀佛平等,這是四十八願說的。平等從哪裡看?第一個是身體平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金色身,紫磨金身;第二個,相貌一樣的。我們這個世間人,相貌是福報,大家的相貌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我們的業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的福報不相同,相貌不一樣。阿彌陀佛相貌是最圓滿的,大經上告訴我們,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就跟佛一樣,身體跟佛一樣,這是正報。正報相同,依報一切享受也跟佛一樣,這不是一真法界是什麼?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不是我們帶著業一到那裡去就有這種受用,不可能的;等覺菩薩也比不上佛,跟佛受用還差一等。我們帶業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業沒消掉,一切受用就跟阿彌陀佛平等,你把這個事實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

信佛的願力,你就能夠深信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十方眾生怎么到極樂世界去?都是持名念佛去的,這點諸位要知道。念佛,《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有實相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念佛的方法很多,總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這四種念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人,絕大多數是用持名念佛的方法。也許有人要問,怎么知道大多數是持名?我們從我們自己世界來觀察,是聖賢人往生的多,還是凡夫往生的多?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就知道了,凡夫往生的多!凡夫用什麼方法?用持名的方法。一個世界如此,一切世界也不例外,所以十方諸佛特別讚嘆持名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在修行成佛、證果是第一法門,最簡單、最容易、最穩當、最快速,至圓至頓,頓是講快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道理上一次已經跟諸位講過,蕅益大師講的,心性之極致、名號的功勳、彌陀的願力,這是跟我們講的道理。「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我們把這個理、事統統都搞清楚,疑惑就斷了。斷疑生信,這個信是真信,比正信還要來得精純,正信裡面可能還有疑惑,真信裡面決定沒有疑惑。你有真信、有切願,一心執持名號,那就沒有不往生的,這個人就是決定得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具此深信,方能發於大願。」蕅益大師說了這么多,為什麼?為了幫助我們發願。我們這個願發不起來,為什麼發不起來?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像你念書,要想選擇一個學校,對這個學校里的情況沒有搞清楚,猶豫不決。也想去,聽說不少人去了,但是自己主意沒有拿定。必須把學校里的情況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其他學校不能相比,那你選擇的決心就下下去了,叫方能發於大願。「文中應當二字,即指深信」,你信得不深,深信也就是你了解得夠徹底、夠圓滿了,於是你才深信不疑。「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這一句我們要特別牢牢的記住。佛在大經,在《無量壽經》裡面告訴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還有讀誦其他大乘經典回嚮往生的,統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怎么個發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也是四十八願里的。第十八願是講一向專念,十念往生,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可見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有本願做依據,這決定不是假的。

佛在《觀經》裡面跟我們講的菩提心,是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這些名相都很難講得清楚,講都講不清楚,我們怎會聽明白?菩提心大家都曉得,什麼叫做菩提心?大家都迷迷糊糊,對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發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自己總是打個問號,我菩提心不曉得怎么回事情,這個念佛怎么能往生?也就是說信心不具足。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蕅益大師在此地,這一句是了不起,真正了不起!簡單明了把菩提心給我們說出來了。原來「深信發願」,深信,對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絲毫懷疑;發願,就是我決定要求生淨土,我決定要見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一個念頭,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統統具足,就包括在這一念之中。這是過去祖師大德們沒說過的,蕅益大師一語道破,於是我們恍然大悟,悟的什麼?不少鄉下老太婆,字也不認識,經也不會念,就一句阿彌陀佛,人家臨命終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要問她什麼叫菩提心?她不知道,但是她真的往生了。現在念到這一句我們才曉得,原來深信切願她有,她菩提心具足,真發了,但是不曉得什麼叫菩提心,她真發了,所以她也真的往生了。這是無上的菩提心,還不是普通的菩提心。「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所以這段文非常重要,我們能夠依照蕅益大師這段開示去做,求生極樂世界就穩穩噹噹。再看底下這一段,這段也非常重要。

「若信願堅固」,就是你有真信、真願,「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這個字用得非常肯定,斬釘截鐵,就是決定得生。所以蕅益大師說,西方淨土能不能得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持名的深淺。深淺是講的相應,相應就深,不相應就淺,不在乎念的佛號多少,念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相應,所以叫「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裡面也有淺深,最淺的是與信願相應,我這一聲佛號裡面有真信切願,這個佛號就相應,你念起來就會感到很有受用。深的相應是與阿彌陀佛願力相應,是與自己真心本性相應,這是更深的。這樣才能夠念到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是效果,但是不要去求。求感應,那個求是個妄念,感應是自然的。縱然感應現前,也不必生歡喜心,為什麼?正常的,一定有感應,像我們吃飯,肚子一定會飽,不會說吃了不飽,沒有這個道理。所以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只把功夫用在信願持名上,就對了。

「若無信願」,信力、願力不堅強,一個是對西方極樂世界還有疑情;另外一個,對於這個世界還有留戀,這就是信願不具足,「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這就是你佛號念得再多,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信願上出了問題。行的功夫是到家了,看起來是勇猛精進,但是信願上有問題。也許有人問,一個人這樣精進念佛,難道信願還有問題嗎?我告訴大家說,有,不但有,還不少。到底什麼原因?對於這個世間放不下,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去了。世間人無始劫來的習氣不容易斷,兒女、親人、財富,只要有一個念頭還想著就不能去了。所以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行,必須統統放下。放下要在平時,不要想到到我臨終再放下還來得及,經上講了「臨終十念一念」。理論上沒錯,你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你肯不肯放下?太難了!人愈是到臨終,貪戀的情愈深,不容易斷。平時就看淡,臨終的時候就沒有什麼罣礙,都要在平時下功夫,這叫真正的功夫。所以,真正的功夫不是佛號念多少,不是你每天佛拜多少,不是的,那都是表面形式。真正的功夫是你對這個世間一切法看淡了,沒有留戀,這叫真功夫,這是斷德,這是真功夫;而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這個意念非常強烈。「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彌陀經,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大本就是《無量壽經》上的,剛才我們也說到了,可見得發菩提心是往生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請看經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段經文是教給我們求往生的方法。首先,佛告訴『舍利弗』尊者,告訴「舍利弗」就是告訴我們大家。先說哪些人不能往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換句話說,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緣這是不能往生的。善根是親因,善根是什麼?深信、明了這是善根。福德是什麼?是真正發願、持名。念佛是福,能夠有真的願望發心念佛的人,可以說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德人,沒有人比他的福德更大。諸位要知道,我不說福報,我說福德,福裡面有德;如果沒有德的話,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福氣,有福,氣很多,夠你受的,那是真的,有德就好。發願、持名是大福德,很多人不曉得。人天福德少,二乘人善根少,二乘、權教菩薩善根少,為什麼說善根少?你給他講這個法門,他不相信,他半信半疑;縱然不反對,他也肯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自己不想往生,這我們也看得不少。自古以來,這些佛門裡面一些大法師、大德們,他自己修禪、修密、學教,修其他的法門,他給大眾講《彌陀經》,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乾。自己不乾,為什麼要講?他認為一般眾生根性很劣,只可以修這個法門,自己是上根利智,不屑學這個法門。大錯特錯!這叫善根少。世間人聞到這個法門,他能相信,能相信為什麼不能成功?這個世間貪愛捨不得、放不下,這就是講他能信,他是有善根,他福德不夠,他放不下世緣,拋不了感情,被這些東西所累,這是福德少。

因緣很重要,因緣是什麼?把淨土的理論與事實講清楚、講明白,這是因緣。因緣要多,多就是要多講、要多聽。諸位要知道,一遍、兩遍效果不大,《彌陀經》,不要說別的,我自己本身就是個例子。你們聽我講淨土經典,我這些年統統都在講淨土經典,我這次在此地講的《要解》,你們想想跟去年一樣不一樣?不一樣。我今年跟大家講的,過去從來沒有講過,什麼原因?觀察、體會一年比一年深刻,一年比一年明了,一年比一年清楚,不是我去年吝法,不肯說出來,去年我自己也不知道。這就是多,多讀、多講,逐漸都清楚、都明白了,一點疑惑都沒有了。像經上講的「成就如是功德莊嚴」,這句話我們在古來大德註解裡面沒有詳細說明,我過去講經講了多少遍,也沒有詳細說明,這一次說清楚、說明白了,這叫多因緣。於是乎我們體會到,從前道綽大師一生講淨土三經講了兩百多遍,可惜他老人家的註解失傳了,沒有留下來。今天我們看到古大德的註解,流通最普遍的是蓮池大師的《疏鈔》、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跟蕅益大師的《要解》。

所以善根、福德、因緣這三種同時具足,這個人這一生決定往生。換句話說,我們每位在座的同修,這是佛說的,不是我說的,過去生中無量劫來,跟阿彌陀佛都結了很深的因緣。為什麼沒有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就是這三樣東西總缺少一個,三個沒有同時具足,這就是雖修不能往生,一定要這三個同時具足。在這一生當中三個都具足,這一生在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裡頭就可以說是最後身,下次不來了。下次到極樂世界去成佛、成菩薩,就不會再來了。看看我們這一生當中,是不是三個都具足了?這一生當中,我們生的這個時代好,科學技術幫了我們很大的忙。我們這個經不能天天聽,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拿回去聽個一百遍、二百遍、三百遍不是難事,因緣具足!聽了幾百遍,真的把我們從迷夢當中喚醒了;也就是說,我們善根、福德雖然不厚,因為聽了幾十遍、幾百遍,不厚的善根福德也變厚,也加強了,這一生就決定成就。這個因緣是增上緣,善根、福德是親因緣,有這個力量來幫助,那就成功了。

下面跟我們講,方法正確,修學的時間不需要很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關鍵就在這「善」字,這個善字跟普通經典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標準不一樣。在《彌陀經》裡面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字的標準就是要具足前面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三樣都多,這樣的男子、女人才稱善。也就是前面所說,真信、切願、一心持名的,這是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聞是相信,不相信不能叫聞,信裡面一定就有強烈求生的願望;如果信了,沒有強烈求生的願望,那也不叫聞。「聞說阿彌陀佛」這是緣,就是前面講的因緣,這個聞字裡面就具足了善根、福德,聽到了這個法門,聽到佛的名號。

『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其他法門裡面要破執著,決定不可以執著,我們這個法門跟其他法門不一樣,我們這個法門是教你要執著,要強烈的去執著。持是保持,不能把它失掉。怎樣執持?一定要做到念茲在茲,心裏面只有阿彌陀佛。心裏面起了念頭,不管是什麼念頭,不管想什麼,念頭一生起馬上就想阿彌陀佛、想佛像。就是把那個念頭換過來,就想佛像,想你自己家裡供的阿彌陀佛佛像。因為你家裡供的阿彌陀佛,你每天早晨燒香拜佛,這個像看得久,看得時間長,印象很深刻,就想這個像。口裡面念佛的名號,心想佛,口念佛,不要想別的,想其他的就叫夾雜。

所以念佛,我們的目的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在我們一生當中不容易做到,但是這是我們念佛的目標,是我們修學的方向,決定不能夠偏離。一定要遵照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方法,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兩句是說的方法,就是執持名號的方法,要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樣的執持就對了。淨念,這個念清淨、純一,心想佛,口念佛,這就清淨了,沒有雜念;相繼就是不斷,想佛、念佛都要叫它不間斷。所以,你每天念佛的時間愈長愈好。如果念佛裡頭有雜念,效果就不純,換句話說,就不相應,沒有雜念才叫相應,有雜念就不相應。當然我們念佛念到沒有雜念,這是功夫上的問題,初學一定有雜念,一定有妄想。雜念、妄想起來,要曉得那是正常的現象,不要害怕,很正常的現象。應該怎么辦?不要去理它就好了,把你的注意力量注意在佛號上,也就是雜念、妄想不要去理它,專注在佛號,這樣你那雜念、妄想自然就沒有了。如果你要注意在妄想上,我念佛妄想怎么這么多?它就愈念愈多。妄想從哪來的?是你再加上念頭,注意再加上它的力量,那妄想的力量超過念佛的力量。所以妄想不理它就算了,漸漸它就少了。通常功夫用得得力,大概兩、三年之後,在一個小時當中還會有兩、三個妄念,那個功夫就相當不錯了。這些妄念為什麼去不掉?給諸位說,總是世緣沒放下,世緣統統放下,妄念就沒有了,總是世緣放不下。放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是要做。

下面,跟我們說了七天,淨土裡面有打佛七,佛七就是從《彌陀經》上來的,《彌陀經》裡面給我們限定一個期限,七天。七天就能成就,成就到一心不亂,跟諸位說,那就自在往生。只要你到一心不亂,你想往生就往生,這就是我們平常講生死自在;我想在這個世界上再多住幾年也不妨礙,也可以。你得一心就行了,你就有這個能力,什麼時候去,隨心所欲,想去就去,想留就留。這個七天要念得相應才行,你才能得到,如果念得不相應,念七個七天,七十個七天,七百個七天,都沒用處,所以要念得相應。怎樣相應?我們在講堂裡面講得太多了,諸位細心去體會,對於念佛的效果才能真正得到。下面蕅益大師還有很詳細的解釋,我們看註解。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親因,種種助道施戒禪等」,施是布施、持戒、禪定,這三個字是六波羅蜜的簡略,就是講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些等等是福德,「即助緣」。注子裡面蕅益大師為我們說明能不能往生的狀況。菩提正道,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正揀別不是邪,正道就是大乘佛法裡頭常說的真心本性,或者叫真如本性。禪宗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心性是正道,菩提是覺,菩提正道這一句要用禪宗的話來講,就是明心見性,明跟見都是覺,心性就是正道。這叫善根,這是親因。在淨宗裡面就是深信,深信確實有極樂世界,深信確實有阿彌陀佛,深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這個地方決定沒有錯,深信十方一切諸佛如來證明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決定不錯,這是真正的善根,這是我們得生淨土、一生成佛的親因。種種助道,一般講六度、四攝,前面說的三十七道品,都可以說是福德,說是助緣。在此地,我們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真正發心去親近阿彌陀佛,四攝、六度、三十七道品統統具足了。就像蕅益大師講的,這就是真正的無上菩提心,全都具足了,這是助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日常生活里處事待人接物,一絲一毫的善心、善行,統統都回向西方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福德。我們一切不為人天福報,不求今世、來生好的果報,不求!來生的福報不求,這一生的福報也不求,只求往生西方世界,只求莊嚴淨土。這個心純,這個心切,這是非常殊勝的助緣。

下面說了,「聲聞獨覺菩提善根少」,這剛才說過了,他們的信心不容易生起,「人天有漏福業」,有漏的福,所以福德少。有漏的福就是福報裡面摻雜著對於這個世間的貪瞋痴慢,摻雜著這些東西在裡頭,所以雖有福,沒有德,叫有漏的福業。「福德少,皆不可生淨土」,這都是往生淨土的障礙。「唯以信願執持名號,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這是明顯、清楚的告訴我們,善根福德要怎么修。深信切願,執持名號,那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這是真的,是決定的事實。是世出世間最大的善根、最大的福德,如果不是第一善根、福德,你怎么能修學第一法門,你怎么能在一生當中得到第一成就!

「散心稱名,福善亦不可量,況一心不亂哉。」散心是以散慢之心,這個心念佛,福善就不可稱量,但是諸位要曉得,這不一定能往生。為什麼說他福德不可稱量?不可稱量這是多,多到不可思議,散心稱名。雖然這一生不能往生,他跟西方極樂世界種下了緣,結了緣,將來他什麼時候能夠一心執持名號,他就決定得生。他跟阿彌陀佛結了緣,跟阿彌陀佛、跟西方世界結上緣,福善就不可稱量。但是他什麼時候得生?那就看他什麼時候用信願執持名號,他就得生了。「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信願行,在淨土宗稱為三資糧,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往生淨土、親近阿彌陀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行,一定要三個條件統統具足,真信、切願、執持名號。

古人說,信願持名是善中之善,是福中之福,這個道理非常之深。因為理很深,這個事只有諸佛如來才明了、才知道。即使法身大士,已經見了性的菩薩,對於這個事與理還不很清楚,要不是佛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怎么會曉得。我們是凡夫,業障習氣很重,佛雖然跟我們說明白了,我們還不一定能相信。那些大菩薩們,他們業障習氣少,智慧多,佛給他們一說,他們就相信了。所以,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接引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容易!世尊在這個世間弘揚這個法門,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難!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這是我們應當要知道的。如果我們也相信了,不懷疑,也能接受了,那就是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過去生中無量劫的修行,善根福德今天成熟;如果不成熟,你對這個法門不會接受的。由此可知,無量劫所修積的善根福德今天成熟,人數當然不多,如果人數多,那就不可以說為難信之法了。實在講,善根福德因緣在這個時期成熟的人是屬於少數。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感應道交,我們這邊念佛,佛也念我們,這叫感應道交,我們念佛的心十分親切,彌陀念我們的心也十分親切,這些全都是事實。我們並不是聽到佛在經上這么說,我們就相信了,祖師這么講我們也接受了;這只是所謂「依聖言量」,我們沒有親眼看見,只是相信佛菩薩、祖師大德說話誠實,不欺騙我們,我們信聖言量。今天實在講,不只聖言量,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事實,確實我們領悟了不少。我們的相信有足夠理論的依據,這個信決定不是迷信,從正信契入了真信。真實相信了,感應道交就非常的明顯,我們俗話常講佛菩薩加持,這個加持自己會感覺得出來,換句話說,接近到明顯的加持,自己能感覺到。

「文成印壞」,這是比喻,比喻感應道交。文成印壞是出自於《涅盤經》上的,這是古大德翻經,用我們中國這個比喻。古時候鑄印,印是鑄的,不是刻的,現在印很多是刀刻的,古時候不是刻的。鑄印先用蠟做一個模子,一般印是銅印,有銅的、有鐵的,還有用泥的,叫封泥,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陶器,用這些東西。把蠟印合在一起之後再燒,這一燒,我們就曉得,蠟就熔化,印就成了,印是這樣鑄成的。先用蠟做個模子,所以叫文成印壞,這個印,就是蠟印,蠟的模子壞了,鑄的印就成功了。這個比喻是什麼?蠟模子比喻我們身體,文成是我們念佛的功夫,就是往生。我們功夫成就了,佛來接引,我們跟佛去了,這個身體就是那個蠟模,不要了,丟掉了,我們跟佛去了,比喻這個,比喻得很好。

這個法門,我一再跟諸位同修宣說,我講的都是事實,這個法門是一生成就的法門。這一生往生,絕對不是死,所以這個法門確實是不死的法門。因為往生的時候你看到佛來接引,你並沒有死,沒有斷氣,活人!看到佛來了,跟佛走了,這身體丟掉,不要了,所以說是活著往生的。福報大的人,臨走的時候他體力夠、精神夠,他會跟家裡人講,佛來了,我看到了,我跟他走了。交代清楚,這是福報大的人。福報差一點的人,就是在病得很重的時候他體力衰了,他想告訴人,沒有力氣,說不出來。所以我們往往幫人家助念,看著他往生走了,好像他是念佛走的。臨走的時候嘴巴還動,沒有聲音,可能他嘴巴動,不是念佛,他是說看到佛了,他要跟佛走了,給我們說,他說話沒有聲音,這體力衰了。實在都是活著走的,沒有說死了以後往生,沒有這回事情。諸位要曉得,死了以後,決定迷惑顛倒,沒有我們活人清醒。就像作夢一樣,夢中境界總不如清醒的時候那么清楚,要差一等。死了以後,神識就更迷惑,又要差一等,哪有那么清楚?所以往生統統都是活著往生,都是見到阿彌陀佛、菩薩、天人大眾來接引,就是有的說出,有的說不出。福報更大的人,不生病,預知時至,這個我們在學佛這么多年來,我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真正的事實很多!

我們台北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現在在舊金山的甘老太太親眼看到的,看他走的。在講台上講經,講了一個半小時,下了講台,坐在沙發上就走了,親眼看到他走的。他講經講完了,向大家辭行,他說我要回家去了,他是回西方極樂世界的家,那么清楚、那么明白。這些都是平素真信切願、一心念佛所修得的。往生,不能預知時至,不能沒有病苦,說老實話,我們信願行的功夫不夠,這個要知道。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我們一定要在這三個條件上加強,加強到自己將來往生,能自在往生那不是最好了嗎?

自在往生,有沒有人做到過?跟諸位說,我見到一個人,所以我很相信。哪個人?我在台中親近的李炳南老居士,他就是自在往生。他可以做到,我們也能做到。他是不是念到一心不亂?這個我不敢講,我從經典、經論所說的細心去觀察他老人家,一心不亂好像沒有得到,功夫成片他得到了。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九品,上品功夫成片就生死自在;換句話說,上品功夫成片,我們每個人肯努力都能得到。努力的要素就是一定要放下萬緣,心一定要清淨,決定不染世緣;不但世間法放得下,佛法也要放下,然後我們信願行才專、才精。只要做到專與精,經上說,就能把阿彌陀佛累劫修行的福德,變成我們自己的福德。這個大的福德就足以能夠達到生死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

功夫到達這個境界,你不會貪戀這個世間,為什麼不去,還多住幾年?必有緣故。什麼緣故?還有一些人跟自己有緣,多度幾個人,多帶幾個人去,說老實話,就這一樁事情。如果看一看,緣沒有了,給他們說也不聽,沒有緣了,自己馬上就去了。所以,想住幾年不是貪戀世緣,不是的,是為了這個世間還有一些眾生可以得度的,這才是住世正當的理由,跟諸佛菩薩乘願再來無二無別。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八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8

請掀開經本五十八面,第四行,從第二句看起:

「故使感應道交,文成印壞,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行人心識,不往而往,托質寶蓮也。」前面講到文成印壞,這是比喻我們念佛功夫成就了,淨土文成,娑婆印壞,是就這個比喻來說的。功夫就是在一念,念到純一的時候就感應道交了。阿彌陀佛與菩薩聖眾來接引的時候,為什麼說「不來而來」?來跟去,底下講「不往而往」,來跟往都是從事上說的,事上是真有來往,從事上講的。從理上講沒有來往,為什麼沒有來往?諸佛、菩薩是眾生心性當中變現的佛菩薩,那哪有來往?同樣的一個道理,眾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性變現出的淨土,唯心淨土,沒有離開心外,所以統統是自性變現的。這是理上說的沒有來往,但是從事相上講確實有來往。大師此地這個說法,是理事圓融的講法,這個說法說得非常之親切!「彌陀聖眾,不來而來,親垂接引」,阿彌陀佛、西方聖眾來迎,是我們願行所感的,我們自己信願行三資糧的感應。信願行是能感,佛菩薩應現這是所感,感應道交。「行人心識」,這是講我們往生,往生是心識去往生的,不是這個身體,這個要曉得。身體是假的,不是真的,實在講身體是屬於我所有的,心識才是我,才是真正的主宰。「不往而往,托質寶蓮」,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蓮花化生。再看底下一段。

「善男女者,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這是能往生的人,哪些人能往生?善男子、善女人,這是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標準,無論在家出家,在家出家不相干,貴賤老少也不相干,六趣四生亦復如是。六趣是六道,四生是講胎卵濕化,換句話說,六道所有一切眾生都包括了。像《物猶如此》裡面所記載的,畜生往生的很多。倓虛大師給我們說的,民國初年,諦閒老和尚頭陀寺的大公雞念佛往生,雞是畜生道,卵生的,四生是胎卵濕化,卵生的。大公雞念佛往生,它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它也是善。

下面這就說出了這個條件,「但聞佛名」,聞是講的聞慧。聞,聞了不相信、不肯發願,等於不聞,那個不叫善男子、善女人,這個諸位要曉得。聞了就信,就發願求生淨土,他就用一個字來代表,這就是多劫善根成熟。這個意思世尊在《無量壽經》裡面跟我們講得很透徹。像經上所說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佛說了,這批人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善根不錯了!供養四百億佛,你就曉得他修行了多久。這一次又遇到釋迦牟尼佛了,很難得,真是大善根。在這一生當中得人身,跟釋迦牟尼佛生在同一個時代,以居士身親近釋迦牟尼佛,聽佛講經說法。聽了之後,心裏面很歡喜,大家心裡都有個願望,將來自己成佛了,希望跟阿彌陀佛一樣,就動了這么一個念頭。釋迦牟尼佛知道了,把往昔的因緣說出來。

諸位要曉得,他並沒有發心這一生當中,發願求生淨土,他沒有發願,這就說明了,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還沒有成熟。換句話說,這一生當中聽到這個法門、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能生歡喜心,能信、能願,一切放下,決定念佛求生淨土,他的善根決定超過阿闍王子,超過他們。這樣的人不多。所以我們自己知道這個法門好,念佛求生淨土,有的時候勸人,別人不能相信、不能接受,不肯認真修行,你自己要曉得,他沒有那么多的善根。這個佛都度不了,我們憑什麼本事?釋迦牟尼佛都不能夠度阿闍王子、五百長者子,都沒辦法,他善根不足。經上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緣就是什麼?就是善根福德還沒有成熟,佛不能度他。佛能夠度的,尤其是這一生能夠度他成佛的,統統是多劫善根成熟,那才叫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像諦老頭陀寺的公雞,那都是善男子,它雖然是一隻公雞,它也會念佛,也站著往生。

「五逆十惡皆名善也」,五逆十惡是什麼?是他這一生迷了,並不是過去世善根沒有。過去世善根有,很多,但是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佛法,迷了,所以造作五逆十惡罪業。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開導他、勸勉他,他一聽就相信,立刻就接受,就能夠念佛求生。像唐朝張善和這樣的人,這是臨終的時候才聽到佛法,聽了就相信,信了就發願,立刻就念佛。念了不到十聲,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就現在面前,他就往生了。這樣一種惡人,為什麼有這樣的感應?是他多生多劫善根這個時候成熟,成熟那就是善人。所以善惡的標準,不是用我們平常一般觀念來衡量的,這是要觀察他累世的因緣。這皆名善也。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以名召德,罄無不盡。」前面說過,往生是建立在三種不思議的基礎上。第一個是我們自己心性不可思議,能念之心,真心,這個不是妄心,真心,真誠懇切恭敬之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所念佛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個地方說了,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這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以名召德,罄無不盡,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你要問為什麼能變?前面說了,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那怎么不能變?當然可以把佛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因為我們自己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是一不是二;如果是二,那就沒有法子了。是一,這就理上講得通,事上你要曉得怎樣才能變,其實這些原理佛在經裡面講得太多了,只是我們的心太粗。所謂「一切法從心想生」,問題是你的心要專想,專想彌陀,才能把彌陀變成了自己,自己跟阿彌陀佛氣分交接,這是真正的感應道交。

「故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這段話非常重要。修淨土的,怎樣是正規的修行?就是執持名號。「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八萬四千法門,其他統統用不著,就是一句名號老老實實念到底就成功了。「至簡易」,「至」是到了極處,簡單、容易到了極處,直捷穩當也到了極處,沒有比這個更簡單,沒有比這個更容易,沒有比這個更直捷的。這真正是一切法門裡面第一殊勝法門,這個我們要知道。許多人就是因為看到這個法門太容易、太簡單,不敢相信。你要問這什麼緣故?那就是此地所講的,他的善根沒成熟,不敢相信。還要用其他法門,或是觀想、或是參究、或是密咒來幫助,哪裡曉得這是愈幫愈亂,錯了,大錯特錯!這個法門真的找到了,真的明了了,確實所有一切經論統統放下,這是正確的。真正做到一門深入,不需要第二部經,不需要第二個法門,心定了,心立刻就清淨了;清淨心,他就相應。下面這幾段都非常重要。

「聞而信,信而願,乃肯執持」,這就是前面用了一個「聞」字,後面用「執持名號」,可見得他三資糧統統具足,「不信不願,與不聞等」,等於不聞;你聽了不相信,沒有真正的願心,口裡面說往生,心裏面對於這個世間放不下。世出世間法有一樣放不下,你的信不真,你的願不切,念佛念得再多,蕅益大師前面說過,縱然念到像銅牆鐵壁一樣,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信願上有了問題。必須信願行三個條件圓滿具足,缺一條都不行。我們自己很不容易覺察,這三個條件我們自己具足了沒有?真的不容易覺察。果然具足了,你心裡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絕對不會世出世法有另外一法摻雜在你心裏面;你心裡頭摻雜一法,那叫夾雜,你的念就不清淨,「淨念相繼」,你的念就不清淨。念不清淨,換句話說,就是信不真、願不切。

「雖為遠因,不名聞慧」,這是這一生當中又修一點遠因,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再看將來哪一生、哪一世又遇到這個法門,善根現前,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那就恭喜你,那一生就成就了。這是我們要知道,要警惕的。我們這一生當中善根沒熟,有沒有辦法把它提前熟?有辦法。你自己能夠精進、能夠努力,確實使我們沒有成熟的善根加行,這一生當中可以成熟,就在你自己肯不肯認真去乾。古德常講「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一心專念」,就把我們沒有成熟的善根培養成成熟,這是我們自己能做得到的。當然這裡頭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因緣。我們能遇到這個法門,能遇到蕅益大師的《要解》,跟我們講得這么清楚、這么透徹,使我們的疑惑都斷除了,這叫因緣。遇到這么好的因緣,善根福德差一點,因緣好也能把善根福德提前在這一世當中成熟。

「執持則念念憶佛名號,故是思慧。」聞思修,說是要分開來說,才把理事說得清楚,而實際上聞思修三慧,信願行三資糧,都在一念之中。這一句阿彌陀佛具足三資糧,具足三學、三慧,三學是戒定慧,三慧是聞思修,一句佛號當中圓滿具足。諸位還要曉得一樁事實,三學、三慧、三資糧,把它展開來,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經中所謂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可思議?原來是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就收在這一句名號裡頭。無量法門、一切經教,就在這一句名號之中,持這一句名號,就是持一切法門。佛在經上說,念這一尊佛,就是念一切諸佛;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生十方諸佛剎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我們不能夠一心去執持,還要把心分一部分去研究這個、研究那個,去學這個、學那個,這就不是真信,就不是切願,不是一心執持。這樣修法,一生再精進,實在講那不是精進,我常講的那是雜進、亂進,都是遠因,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來生還是繼續不斷去搞六道輪迴,這叫真可惜!

後面這一句說「然有事持理持」,一心執持名號可以分做事跟理這兩大類,念佛人可以分為這兩類的人。什麼叫事持?「信有西方阿彌陀佛」,特別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最簡單,也很容易懂,所以在中國流通最廣。如果說是念經,大概要以念經人數來說,念《阿彌陀經》的人最多。真正相信《彌陀經》裡面講的「有世界名曰極樂」,相信有極樂世界,這是佛說的,決定不是假的,「有佛號阿彌陀」;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他就發願求生淨土,就一心念這個佛號,這叫事持。「而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理論,對於西方世界這道理他並不懂,他只相信真的有這個事就行了。這樣的人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堅決的志願,求生淨土,「如子憶母,無時暫忘」,這是說他求願往生的心非常懇切,像兒子時時刻刻想著他的母親。這是古時候的比喻,現在兒子不想母親的人很多,現在年頭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尤其是長年在外面旅行的人,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家鄉的父母、故舊,會常常有思鄉。現在人沒有了,現在人把故鄉都淡忘掉了。這是一類,講事持的。

「理持者,信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這就是淨宗裡頭常說的「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自己心造的、心變的,十方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一個是例外的,統統是心具、心造。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曾經說過,「何期自性,本來具足」,就是心具的意思,本來具足;又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就是心造的意思,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的依正莊嚴都是自性變現的,就是能生萬法,這是理上明白了。理上明了之後,他的疑惑就斷了,決定不懷疑了,他就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如何去證實。理上明了,這叫解悟,不是證悟,沒證得,是解悟。悟後起修,悟了以後就修行,修行什麼?求證悟,那自己就得到真實的受用。在無量行門裡面,自己真正明了,這個方法簡單、容易,用的時間不長,可以能證得究竟圓滿,你想想看你會選擇哪個法門?其他的法門也都能夠證得,時間要長,費的功夫要多,甚至於要多生多劫才能證得;這個法門簡單、容易、穩當,很短的時間就能夠證得究竟圓滿。換句話說,理事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其他的他都不要了。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為繫心之境,令不暫忘也。」理持的人,在事相上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那個事持的人沒有兩樣。換句話說,無論是事持、理持,在現相上、樣子上看沒有兩樣,都是精進,信願持名,精進不懈,都是這個樣子。一個是明理,一個是不明理,明理信心堅定,不明理信心也堅定,所以他們的成就沒有差別,一樣的成就。這就是中國人所講的「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上智理持,這兩種人都成就。麻煩就是所謂半吊子,既不是上智,他也不是下愚,這一類的人占多數,一生成就非常的困難。智不容易,所以古人勉勵我們學愚,幾個人肯學愚?這是個很好的方法,非常好的方法,學智不容易,我們一般人學不到的,學愚行。肯學愚的人,就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肯學愚的就善了,所謂是愚不可及,比不上他。他真的一切都舍掉,就是一部《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往生,這是愚不可及!再看底下的註解。

「一日至七日者,剋期辦事也。」克是克定一個日期。諸位想想,哪個法門七天能成功?所以就連法相宗開山的祖師窺基大師,對於《彌陀經》也讚嘆備至。他給《彌陀經》寫了個註解,《阿彌陀經通贊疏》,窺基大師寫的,讚嘆這個法門是頓極的大成,頓就是頓超。為什麼說它是頓極的法門?七天成就,任何一個法門裡頭沒有七天成就的,這個法門一日到七日。「利根一日即不亂,鈍根七日方不亂,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諸位要曉得,得不亂就決定往生,怎么個決定法?生死自在,我們常講了生死,生死真的了了。

七天成功,《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面確實有這個例子。宋朝瑩珂法師,這是個出家人,是個破戒的出家人,是不守清規、造作罪業的出家人。他有善根,有什麼善根?他有自知之明,他曉得他一生所作的,罪業很重,來生一定墮地獄。這一墮地獄,心裡就害怕,就恐怖了。向同參道友請教,我現在造這么樣的重罪,有什麼方法能夠叫我來生不墮地獄?同學們就給他一本《往生傳》看。他看《往生傳》,每看一個人心裏面就生大慚愧心、大羨慕心,《往生傳》看完之後,他老人家就下了決心,一定是念佛求生淨土。他在寺院裡面自己一個小房子,寮房,關起房門就一心稱念,他念了三天三夜,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就是一心一意的求阿彌陀佛。這三天三夜果然把阿彌陀佛求來了,這是感應道交,他的真誠這是能感,彌陀現身了。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勸他好好的用功,十年之後,到你壽命到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就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很重,惡習氣很深,禁不起誘惑,外面一誘惑我又要造罪業,再活十年,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這是向阿彌陀佛提出要求,阿彌陀佛也就同意了,他說好吧!三天以後我來接你,好不好?瑩珂大師就答應了,好!三天以後就往生了。

他把房門一打開,他念了三天三夜,就告訴大家,見到阿彌陀佛了,跟阿彌陀佛約好,三天以後來接我往生。寺廟裡的同伴、同學都以為他在開玩笑。這一個破戒的出家人,平常沒有人瞧得起,關門念了三天佛就要往生,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但是三天時間不長,好!我們大家看,看三天以後你往生不往生?到了第三天,做早課的時候,他要求同伴,今天的早課請大家念阿彌陀佛,送他一程。大家也歡喜,我們就念阿彌陀佛,看你走不走?念沒多久,他就告訴大家,佛來了,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佛來了,我跟佛往生了。這就走了,三天!此地講一日至七日,一日是一日一夜、七日七夜。三日三夜,瑩珂!這個人在我們世間人看是破戒比丘,是個作惡多端的,以淨土標準來看,他是標準的善男子。經上講七天,他是中根,三天成就的,這是非常好的一個例子。

淨土宗打佛七就是根據這段經文,七日剋期辦事,辦什麼事?生死大事,就是結期念佛。佛七,給諸位說,按照經典的教訓去做,我們一般稱為精進佛七,而不是現在我們一般所見到的佛七。現在一般的佛七變成了佛七法會,不是真正用功。而真正的結期念佛,過去李老師曾經跟我們講過,台中蓮社建立雖然四十多年,精進佛七隻辦過兩次,李老師自己主持的。他告訴我們大家,參加精進佛七的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為什麼?超過十個人,主七師照顧不過來,他的精神照顧不過來。因為這個七天七夜,每一個人念佛的狀況他都要看得清清楚楚,時時刻刻要提醒他,給他糾正,人太多了,他就沒有法子。所以,人數不能超過十個人。一定要如理如法的辦道,稍稍有一點差池就會走火入魔,那個事情就很難辦了。假如佛七當中惹上了魔障,是非常的麻煩。

李老師兩次佛七都有人不如法,也就是遭了魔障,他老人家幾乎用一年的時間來輔導,才把這個人恢復正常。魔障就是我們講的精神錯亂,世間人說是神經病,會搞成這樣子。所以以後他老人家再也不敢辦精進佛七,就搞佛七法會,佛七法會是每年都有好幾次的,精進佛七從此以後就不再打了。人家一個很正常的人到這裡來,七天之後就瘋瘋顛顛的回去,他怎么能對得起人?對人家家裡不能交代,對參加佛七的同修也對不起。所以,精進佛七相當不容易。魔障從哪裡來?這個要知道,魔障是心裡頭有所求,求神通,求感應,有這個念頭很容易遭魔障。所以,如法辦道,心裡頭沒有求,一句佛號念到底,並不求見佛、求什麼;求這個,魔容易來擾亂,你的心不清淨,障礙從這個地方來的。

一心不亂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換句話說,就是生死大事經典裡頭常講「所作已辦」,就是生死自在了。也有個說法,利根能夠七天不亂,鈍根僅僅一天不亂,中根從兩天到六天不定,也有這么一個講法。兩種說法都講得通,但是以第一種說法為善。《彌陀經》跟我們講的是七天,《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的是十天,「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這講的十天。《鼓音王經》裡面也講的十天。《大集經》裡面講的是七個七,連在一起就是四十九天。《般舟三昧經》裡面定的是九十天,三個月。《文殊般若經》裡面也是講的九十天。這就是說,諸經所說的剋期求證的時日長短不同。《彌陀經》的時間最短,也是用心最純,真的最簡單、最容易、最單純無過於此經。因為簡單容易,人人都能做,所以前面講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乃至於六趣四生,它容易、簡單,都能修,都能成就。何況《無量壽經》上還有「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七天、一天都行。

總而言之,念佛這個法門,只要一心,不論時間的長短都能往生。但是往生到西方世界,品位高下不一樣,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他說得好,說淺深,也沒有說多少,是念的淺深。淺深是什麼意思?理事相應這就深,不相應這就淺;與阿彌陀佛弘願相應這就深,與阿彌陀佛行願相應得不圓滿那就淺,淺深是從這個地方分的。更簡單的一個說法是與定慧相應,功夫深的,心定、慧開了,所以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品位當然就高;念佛功夫淺,定慧比較弱,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品位當然就要低了。這是淺深,也不難體會到。下面是講功夫。

「一心亦二種」,一心不亂是功夫,「不論事持理持」,事持、理持實在講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因上一樣,果上就一樣。譬如說我們凡夫,說老實話,雖然聽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是什麼叫心性,沒搞清楚;如果你搞清楚了,你就明心見性,明心見性那就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所以諸位要曉得,上智是指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人家才叫理持;沒有證到法身以前的統統是事持,是下愚,事持。你看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稱阿羅漢,「愚者難分識與根」,愚者是指阿羅漢,阿羅漢還是愚者,事持。無論事持跟理持,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換句話說,因一樣。文殊、普賢是理持,剛才我跟諸位說的瑩珂法師,他是事持,他跟文殊、普賢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這三條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往生西方世界的因,等覺菩薩跟凡夫是平等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平等,因平等,果當然平等。所以,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是果平等。這就是「不論事持理持」。

論功夫,「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伏除煩惱,煩惱沒斷,只是你這句佛號得力了,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這個通常我們叫它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很淺的事一心,算是事一心了,事一心功夫淺的。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我們曉得,見思煩惱在教下裡面講,見惑三界一共有八十八品,思惑三界有八十一品,你能夠斷個幾品、伏個幾品,是事一心功夫淺者;能夠完全斷掉,是事一心的圓滿。所以,事一心裏面也有三輩九品。這是說不管是哪一種持法,論斷煩惱的功夫。「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開是講開悟,就是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了,「見本性佛」,見性就是見本性佛,禪家叫見性,這個地方叫見本性佛。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本性,這個都叫理一心。無明有四十一品,在圓教裡面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是見一分本性佛。由此可知,淨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無明有四十一品,換句話說,理一心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個階級,從初住到等覺,看你無明斷多少,品位不斷向上提升,這個叫理一心。這是說功夫。

下面這是講的功德,所謂功德,就是這個功夫他得到些什麼,得到些什麼好處。「事一心不為見思所亂」,得事一心的人不會被見思煩惱給擾亂,你心是清淨的,你心是定的,因為你已經得念佛三昧。三昧是正定,念佛三昧就是念佛的正定,心定在西方極樂世界,定在阿彌陀佛,除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見到了、聽到了,心不會被它所動,這就不被見思所動。我們世間人常講「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是講世間法,也就是說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動心了。出世間法動不動心?如果遇到出世間法,心還會動,那不行,那沒有用處。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動心了。事一心裏面,不動心就是貪瞋痴慢疑都沒有了,這是事一心。

「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二邊要用現代科學家所說,就是相對的。我們知道世間人生活在相對的空間裡面,一切都是相對的,說大,大的對面有小;說長,長的對面有短;說是,是的對面有非,沒有一法不是相對的。一切法都是互相對立的,這是二邊,兩邊對立的。如果證到理一心,二邊沒有了,二邊不立,中道也不存,因為你說箇中道,中道跟兩邊是對立的,中道也沒有。諸位想想看,你的心多清淨!這時候是一念不生,不但一念不生,也一句話都沒有了,所謂「開口便錯,動念皆乖」,不但不能動念,也開不得口。菩薩為一切眾生說法,不是說嗎?說而無說,他自己不落二邊,是無說。說是什麼?隨順眾生的知見而說,不是隨順他的;隨順他的,那一句話也沒得說。隨順眾生,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就是不為二邊所亂,不得已稱之為中道,中道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實際上你要執著有箇中道,那又落到一邊去了,決定不能執著。所有一切妄想、執著都沒有了,不為二邊所亂,這叫修慧。所以,不為見思所亂,是淺的修慧;不為二邊所亂,那是深的修慧。

念佛如果得不到這個受用,就不算是真修。你要功夫淺的,淺的事一心裏面,別人讚嘆我們,心裡很高興,那就是生煩惱,貪瞋痴慢沒離開。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心裡就不高興、生氣,這樣的功夫不能往生,你沒有得三昧。三昧講最淺的是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剛才講了,最淺的,世間法講「八風吹不動」。自然的災害不動心,與我無關,人為的毀譽也不動心,你讚美我,與我不相干,「我」都沒有,誰受讚美?毀謗、侮辱也不動心。就是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功夫!所以念佛的功夫從這個地方去觀察、從這個地方去體驗,我們自己有沒有這個功夫。為什麼人家能往生,人家能夠自在往生,能夠預知時至?說穿了沒有別的,就是他對於世出世間法不動心了,他心真的定了。我們外面境界稍稍動一動,這心水就波動了,這算什麼功夫!依然是凡夫,這不行!換句話說,只可以說跟西方極樂世界結個善緣,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往生。

為什麼那個往生的人他不動心?他把這個世間統統舍掉了,這個世間與我不相干,好也好、歹也好,與我都不相干,我只是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身體與我都不相干,你讚嘆它、毀謗它,不相干,我藉這個身體念阿彌陀佛,我要生極樂世界。不但你毀謗、讚嘆不相干,打它、罵它也不相干,為什麼?不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去的時候,這丟掉了。諸位要記住,沒有這個功夫就去不了,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起碼的功夫,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功夫,最低限度的功夫。心真的定了,願真正懇切了,連身體都不要了,何況身外之物!看到榮華富貴,絕沒有一絲毫羨慕之心,沒有得失之心,那才叫功夫成片,才叫做一心不亂,這叫事一心,不亂就是不為見思所亂。這個見思要記住,見惑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裡面,貪瞋痴慢疑,這是講十大類,細分無量無邊。

通途的法門,不要說斷見思,伏見思都非常困難。只有在什麼時候?入定。所以,定叫定共戒,入定自然就不犯戒,他身心定了。定當中就有戒,戒裡面沒有定,定裡面有戒;換句話說,定能伏見思,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伏煩惱看你伏的程度,伏的功夫愈深,你將來生天的等級愈高。天有二十八層天,看你的定功,功夫高的就往上升,淺的就在下面,但是不能出三界。出三界要斷見思煩惱,定只能伏,不能斷,所以出不了三界,「四禪八定」叫做世間禪定,意思就在此地。淨土這個法門,叫帶業橫超,換句話說,有伏煩惱這一點點的功夫就能往生。伏煩惱要定,所以叫念佛三昧,我們這裡不說定,叫做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定,就是平常講的功夫成片,最起碼往生的條件。真正求願往生的人,要把這個世界真的放下,不要把世間拉拉雜雜的東西放在心上。世出世間法,如果放在心裏面,統統是障礙,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三十九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39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面,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

「不為見思亂,故感變化身佛及諸聖眾現前,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種極樂世界。」這以下是講念佛最殊勝的果報。這個經文在五十七面倒數第四行末後一句,我們把這段經文念一念: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今天這段註解就是解釋這段經文。命終的時候這是說往生的時候,底下講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迎接的事。如果「不為見思所亂」,這一句非常重要,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不能往生。我們自己平常用功,真正功夫就在此地。所以,什麼叫見,什麼叫思,一定要清楚。換句話說,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在日用平常當中,無論對世法、對佛法,都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那你就不為境界所亂。境界不能夠動你的心,不能夠亂你的志,這個人就決定往生。這個功夫也是能感,前面講的感應道交,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迎接,這是所感。「心不復起娑婆界中三有顛倒」,大師在此特別囑咐我們,心裏面不會再有這個念頭,什麼念頭?娑婆世界的三有。三有是講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也就是說,天上人間一切境緣都不動心,念佛人統統放下了,不但世間放下,天上也放下了。他生到西方,是同居土跟方便土這兩種淨土。再看底下這段。

「不為二邊亂,故感受用身佛及諸聖眾現前。」由此可知,往生你到底是見的化佛,還是報佛?阿彌陀佛決定沒有這個分別,沒有這個執著,完全是自己念佛行願所感的。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這是法爾自然,佛決定沒有這個念頭,沒有這個分別。這個也正是說明了「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是功夫深的,念到理一心不亂,臨終來接引的佛是報身佛。「心不復起生死涅盤二見顛倒」,這是舉一個例子。二邊,生死是一邊,涅盤是一邊,通常人都有這個分別執著,娑婆世界是一邊,西方極樂世界是一邊,這也是二邊。念到理一心不亂,這些念頭統統沒有了,那個心才叫真正清淨。所以,生到西方世界是生實報土、常寂光兩種淨土,這是理一心不亂的。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仍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這實在是給我們宣布了,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不但釋迦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眾生宣說無量的法門,都離不開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南無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殊勝了。諸位要記住,無上的法門,第一法門,無比殊勝的法門,一定是容易;如果不容易的話,這個法門不能稱第一。為什麼?不容易,有的人就不能修,必須要一切眾生個個都能修,這才算第一。我們一定要明了這個事實,這才算是第一。所以它是簡單、容易、直捷。

「至頓至圓」,頓是講頓超,從凡夫地一下就成佛這叫頓,至頓是頓到了極處。我們初學佛的時候,同參道友在一塊研究討論佛法,提出了一個問題。假設這個人做了極重的罪業,立刻就要墮阿鼻地獄永不翻身,這么重的罪,佛有沒有能力叫這個人立刻成佛?假如佛沒有這個能力,佛萬德萬能就是讚美的話,不是事實,不是真的。佛有沒有這個能力?我們讀了淨土經之後才曉得,佛確實有這個能力,問題就是這個眾生信不信?《觀經》上講得很清楚,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換句話說,就是從地獄一下就成佛了,當中沒有次第,頓到極點,圓到了極點。這個法門實在不容易,諸佛如來都感嘆信的人很少,但是依照這個法門去修,成功的人非常之多。只要肯修,像善導大師所講的「萬修萬人去」,去就是去成佛,不是做別的事情,直捷去成佛。這幾段我們要特別留意。

執持名號,念念即佛,前面說過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它直捷!《觀經》上說的,念佛之人念阿彌陀佛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所以,念念都緣佛的境界,大乘經裡面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人念念想佛,佛就現前,他就變成佛。凡夫他念念不想佛,他想六道、想貪瞋痴慢,這不是想佛。想貪就變餓鬼,人死了都變鬼,這是世間的俗話,人死了都變鬼;我們佛門曉得,有六道輪迴,他不一定變鬼。怎么那么肯定說人死了都變鬼?但是我們細細想一想,他講這個話也不無道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個世間人哪個人不貪?貪就是變餓鬼的因素,第一個因素就是貪。世間法裡面,貪名聞利養、貪五欲六塵,無論貪什麼都是墮餓鬼。佛法裡面,如果用貪心學佛法,還是墮餓鬼,為什麼?你用的是貪心。不是說我這個貪換個對象,換個對象只是在六道裡頭善惡,鬼裡頭有多財鬼、有少財鬼,貪佛法的大概在鬼道里是多財鬼,變成鬼王,大概是這樣的。瞋恚心墮地獄,愚痴變畜生。貪瞋痴慢,真的,我們看看這個世間人,大多數都在搞這個,所以他來生到哪裡去?來生到惡道里去,這非常明顯。念佛人,他念念緣佛,念念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娑婆世界六道裡頭沒有,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個心念念與西方極樂世界起了感應道交,跟六道裡頭沒有感應,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違背不了這個原理。底下這段文講得非常殊勝。

「上上根不能逾其閫」,閫是範圍,古時候大家庭門檻就是閫,不能超越這個門。上上根是指的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這是上上根人,華嚴會上發願求生淨土。「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域是範圍、區域,臻是到達的意思,下下根是指地獄眾生。從上上到下下,九法界統統包括盡了,這個法門叫普度一切眾生;不但普度,它最殊勝的地方就是平等的普度。任何一個法門有普度的,但是沒有平等的普度,任何一個法門能教學人成就,但是不能教學人平等成就,這個法門成就是平等成就。上上根人往生,下下根人往生,都是圓證三不退,他的成就是平等的成就。蕅益大師說得好,十方世界沒有這個事情,諸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也沒有這個說法。所以,西方淨土的殊勝,西方淨土的特別!

「其所感佛,所生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這句話是說個人修行的功夫。了解這個事實,我們就要真心去念佛,你念到心愈清淨,所感的佛是來接引我們這個佛,化身佛、報身佛,所生的土是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往往勝進,亦不一概,這個話說得好!怎么說「不一概」?隨著各人的功夫不相同,見到的不一樣,但是到達西方世界,都能夠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實不同,也得到了相似的相同,諸位細細去念《無量壽經》上四十八願你就了解。四十八願仔細一看,那個世界是平等法界,只要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身體、相好光明,智慧、神通、德能都跟阿彌陀佛一樣,這個不可思議!「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這一句就包括了整個的佛法。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把它分成八教,這是用天台家的講法。八教就是化儀四教、化法四教。化法裡面有藏通別圓,化儀裡面有頓、漸、秘密、不定,這八教就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都包括了。「豎徹五時」,五時也是說的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教,分為五個時期,第一是「華嚴時」,第二是「阿含時」,第三是「方等時」,第四是「般若時」,第五是「法華涅盤時」。這一句阿彌陀佛統統包括了,就像前面所講的「無餘無欠」,全部包括了。

「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嘆其難信也。」佛講這個法門是真正徹底悲心,因為他把學佛的方法說到究竟圓滿了。念佛法門是達到了究竟圓滿,不像說其他的法門,說其他的法門後面還有。就是以《華嚴》來說,《華嚴》講了那么多,有沒有講圓滿?沒有,它還有,還有什麼?還有念佛法門。所以,《華嚴》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才算是圓滿,不到極樂世界就不能說它是圓滿。可是諸位要曉得,這部經自始至終、字字句句都是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它是最圓滿的,《華嚴》、《法華》不得它還不能圓滿。下面大師假設一個問答,破除我們的疑惑。

「問,《觀經》專明作觀,何謂不勞觀想。」念佛法門裡頭有觀想念佛,說不用參究還可以理解,為什麼不用觀想?「答,此義即出《觀經》」,說不勞觀想這個意思,就是出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彼經因勝觀非凡夫心力所及」,從第一落日懸鼓到第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確實不是我們能夠觀得成的。這十二觀裡面,最簡單的就是第一觀,你們不妨試試看,看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把它觀成?要怎樣才觀成?經上講得很清楚,太陽下山的時候,你看落日像懸鼓一樣,紅紅的太陽,睜著眼睛太陽在面前,閉著眼睛太陽還在面前,這叫觀成了。如果閉著眼睛太陽就沒有了,這沒有觀成。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切時、一切處太陽都在面前,這叫觀成,這最簡單的。往後一層比一層複雜,不容易,真難!佛知道,絕對不是末法時期的人能夠修得成功的。這個方法在正法、在像法時期還有,末法時期修觀想修成功的幾乎沒有了,在歷史上我們也沒有見到一個。智者大師是修觀想成功的,智者大師是隋朝的人,還在像法的時候,還沒有入末法。末法到今天是一千零二十年,末法時期這一千零二十年之內,修觀想成就的則沒有聽說一個,記載裡頭也沒有。

「故於第十三別開劣像之觀」,第十三觀是「觀像念佛」,這就比較容易多了。觀什麼樣的佛像?丈六金身,或者用泥塑、用木雕、彩畫都可以。塑造這一尊佛像,天天看它,使這個佛像,我們現在人講印在自己的腦海裡面,佛法里講印在八識田中,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雖然是一種方法,諸佛如來並不提倡,原因在什麼地方?有它的困難。譬如修行人,那要很大的福報,家裡有佛堂,供養佛像,天天你去看這個佛像。你要有工作,你不能看這個佛像,你修行的功夫就斷掉了,就間斷了。所以,那要有大福報,不需要工作,生活一切有人照顧、有人供養,才可以修這個法門;如果沒有這個大的福報那就不行,離開佛像你的功夫就間斷。

「而障重者猶不能念彼佛」,這是業障重,就是沒福報,「故於第十六」,十六觀最後一觀裡面「大開稱名之門」,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裡頭講的。「今經」,這就是指《阿彌陀經》,我們現在這部經,「因末世障重者多」。這實在的話,我們自己想想,自己業障很重,觀想不能成就,觀像沒有這個福報,佛才開持名念佛的方法。持名念佛我們就方便了,不需要看佛像,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念佛,不受環境的拘束,功夫能夠成片,能夠不斷,這是法門無比殊勝之處,「故專主第十六觀」。

「當知人根雖鈍,而丈六八尺之像身,無量壽佛之名字,未嘗不心作心是,故觀劣者不勞勝觀,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勝是殊勝,勝觀是前面第十二觀「觀想念佛」。業障重的人、根性鈍的人,可以不用前面觀想的方法,改用觀像,觀丈六或者觀八尺,或者更小一點,像我們現在供的這個,這個大概只有兩尺的樣子,縮小了,可以隨身帶的,古人畫的佛像隨身帶的,所謂是西方公據。如果根性更鈍一點的人,連這個都做不到,那就完全用持名,觀想就不必要了。我們知道,單單用這一句佛號,一生當中成就往生的人很多。我們在《淨土聖賢錄》裡面看到了,《往生傳》裡面看到了,在近代一些念佛人往生我們也看到了,就是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淨念相繼。為什麼這一句佛號能成功?觀想、觀像、持名都是心作心是。「心作」,是心作佛,「心是」,是心是佛,一個道理。一個道理哪有分別,又何需要執著?我們把事理都搞清楚了、都搞明白了,我們的疑惑才消除,才能夠死心塌地老老實實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前面給我們解釋為什麼不必要觀想,這底下則又有一個問答,說明為什麼不必要參究。

「問,天奇毒峰諸祖」,這都是禪宗的祖師,天奇是本瑞禪師,毒峰是本善禪師,這是禪宗裡面的大德,他們「皆主參念佛者是誰,何謂不必參究」?禪宗里話頭就是「念佛是誰」,這也傳得很廣。念佛裡頭又參話頭,禪宗祖師提出來的,為什麼說不必參究?時下人,不只時下人,古時候也有,所謂禪淨雙修。「答,此義即出天奇諸祖。」這個答得好,答得太妙了!「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釋迦徹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詰問,一猛提醒,何止長夜復旦。」蕅益大師是真正有見地,佛心祖意他能夠透徹明了,才能說得出這個話出來。我們一般人看到天奇、毒峰諸祖這些話,往往就被他迷了,隨著他的言語轉,不知道人家是意在言外,你把話錯聽了,你沒有懂得人家的意思。這是講祖師們看到念佛人沒有真信切願,不能夠死心塌地念佛求生,這就是辜負了釋迦牟尼佛徹底的悲心。看在眼裡面不甘心,「故傍不甘」,就是看在眼睛裡不甘心,看到難過!

世尊把他自己修行成佛的法門所謂和盤托出,完全說出來,一絲毫的隱藏都沒有。像我前面跟諸位說的,講《華嚴》、講《法華》、講一切經,都不是圓滿的,還剩一點沒有講圓滿,到這個地方才講圓滿。換句話說,《華嚴》、《法華》這些一乘大經像十四的月亮,這部經是十五的月亮,再沒有了,這才叫徹底悲心。由此可知,《華嚴》、《法華》還沒到徹底,大慈悲心的流露可以,不能說徹底,這個法門是徹底悲心。看到大家不能夠接受,不能夠認真依教奉行,所以才說出這句話,問他「念佛是誰」,直下詰問。語錄裡面是這樣記著的,這是天奇示眾的時候說,「終日念佛,不知全體是佛,如不知,只看念佛者是誰」,他的話是這么說的。所以直下詰問,一猛提醒,實在講,希望在這一句話下讓大家豁然開悟,絕不是叫你去找那個念佛的是誰。自己念佛,再問自己念佛是誰?這不叫鬧笑話!

「何止長夜復旦」,長夜復旦是比喻眾生無始劫以來,一念不覺墮在無明裡面,這才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這叫長夜。復旦,就是祖師這句話的呵斥,使你一下驚醒了,破了無明,見了本性,這叫做復旦;換句話說,長夜復旦的意思就是破迷開悟。何止破迷開悟?假如說止於破迷開悟,那真的就變成參究了。何止長夜復旦,這個意思就是直捷指給你求生淨土,為什麼?真正覺悟的人,真正見性的人,沒有一個不求生淨土。為什麼?他對這個法門不迷,他認清楚了。文殊、普賢、馬鳴、龍樹這都是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們,他們求生淨土,你要問為什麼?求生淨土,成佛來得快、來得容易。不生淨土,明心見性之後,悟後起修,修到成佛,《華嚴經》上講的是真話,要無量劫。世尊說的三大阿僧只劫,那是權說,是對初機的說,因為說無量劫,怕人家嚇倒了,算了,我不修了,太長了!講三大阿僧只劫,換句話說,時間縮短一點,人家還勉強可以接受。《華嚴經》上說無量劫,不止三大阿僧只劫,哪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的人會走這個冤枉路?

世間什麼人是聰明人?走徑路的是聰明人。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已經開悟的人當然更快。像我們帶業往生的,見思煩惱一品都沒有破的,我們在這部經裡面明白了,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不會超過四劫就成佛了,你想想看這個多快!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總共才十劫,西方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數字都不可思議。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就是成佛,這些諸善上人是十劫裡面成就的,是占西方極樂世界人數絕大多數。我們這才肯定西方世界的成就不會超過四劫,因為十劫當中不超過四劫,它的人才是大多數。如果需要五劫,那么應該西方世界諸上善人是一半一半,不是占多數;占多數,三劫、四劫那就占多數。這是我們真正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修行的快速。

「我輩至今日,猶不肯死心念佛。」這是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悲心,也可以說是他老人家徹底悲心來勸勉我們。我們今天還不肯死心念佛,換句話說,心裡頭還想著其他法門,還想著其他經典,這叫大錯特錯。底下有個比喻說,「苦欲執敲門瓦子,向屋裡打親生爺娘,則於諸祖成惡逆,非善順也。」敲門瓦子現在沒有了,我們俗話叫敲門磚。在從前,可能現在大陸上也沒有了,抗戰以前大陸上有,比較富有的人家,他住的房子四合院是一進、二進、三進,庭院就很深。主人是住在後院,距離外面大門很遠,客人來了,敲門聽不見,拿一塊小石頭敲門,那叫敲門瓦子。拿個小石頭敲門,聲音比較大一點,後面的人可以聽見,是這個意思。門開了,石頭就丟了。門開了,再把石頭打裡面的主人,那就錯了。這是比喻不知好歹,誤會了祖師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徹底悲心,是教我們念佛,教我們死心念佛,求生淨土。這不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本願,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出三界成佛道的第一願,所以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怎么能誤會?這些參究的人、參禪的人,原本是要順著祖師的意思、順著老師的教導去修學,現在把老師的意思誤會了。老師這句話用意是教你死心念佛,不是教你在念佛裡面再加上參究,不是這個意思。如果你執著祖師這句話「念佛是誰」,好!你在念佛當中也去看「念佛是誰」,就等於拿敲門瓦子去砸祖師,意思在這個地方,「非善順也」。真正明白祖師的意思,那就老實念佛,不必參究。

「進問」,進一步又提一個問題,「此在肯心者則可,未肯者何得相應」。肯就是肯死心念佛,還有不肯死心的呢?這是說前面祖師的話,如果真的對死心塌地念佛的人,那是講得通,是有效果,沒有死心念佛的人,怎么能相應?就是說祖師這句話怎么能相應?底下答覆說,「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應」。這個也答得好!已經肯死心塌地了,何必要祖師去呵斥,用不著!祖師呵斥這句話原本就是對於那些還不肯死心念佛的人,這話是對他說的,你不能把意思搞錯了,對象搞錯了。

「汝等正信未開,如生牛皮,不可屈折。」生牛皮一折就斷掉了,這是比喻正信未開。對於淨宗法門理與事都沒有搞清楚,又沒有善根福德,縱然聽到了,不能死心塌地的去受持。「當知有目者,固無日下然燈之理,而無目者,亦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這個比喻也比喻得很好。有目比喻正信已經生的人,這個人他當然死心塌地念佛,真信切願,一心持名。無目就是比喻正信沒有開的人,正信沒開,說老實話,最要緊的就是死心塌地念佛。你看淨宗往生的人,可以說十之八九正信沒開,像鄉下老太太、老太公,無知無識,字也不認識,經也不會念,他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死心塌地念下去,結果他成功了,他往生了。這什麼原因?前面說過了,他有善根、有福德。雖然理論、事實真相都不了解,教他念他就肯念,這是真正可貴!所以他們求不求了解這些理論與事實真相?人家根本就不問,也不要聽,怕麻煩!所以說「何必於日中苦覓燈炬」?日中是比喻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大智慧的法門,福慧雙修。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裡面,有無量的福德、有無量的智慧,何必在念佛裡頭還要去求要了解教義?要知道學佛的理論與方法?用不著,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了。那些理論、方法就像燈炬一樣,炬是火炬,光天化日之下,你要燈乾什麼?要火把乾什麼?不需要,這是說念佛的人不需要搞這個。

「大勢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語也,敢有觸者,寧不被燒。」大師再引《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一段開示,證明不必參究。經文裡面是這樣說的,「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就是包括參究、觀想等等其他修行的法門統統一概不要,不用其他的方便法門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這個話說得好,這是經典裡面給我們做了證明。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兩句話就是一行三昧,叫你專心。所有一切妄念都打掉,禪也好,教也好,律也好,密也好,什麼都不要了,就是這一句佛號就行了。死心塌地在一句佛號上,這叫做一行三昧,淨土宗的一行三昧,這就比喻作大火聚。敢有觸者,這是比喻以教來幫助、以理來幫助、以禪來幫助、以咒來幫助,統統都被燒得乾乾淨淨。

蕅益大師實在把這一樁事情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確實把我們向來一切的疑惑都斷乾淨了。因為平常我們總以為這一句佛號太簡單,總怕這一句佛號力量還不夠,讀了他老人家的開示,我們的心定了。尤其是印光大師,這是我們許多人都知道的,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的應身,印光大師的話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話。他曾經說過,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就是講的《要解》。印光大師為我們作證,證明蕅益大師的註解就是佛的意思,就是佛所講的,一點都不錯。能信的人有福報,能信、能願、能行,那就恭喜他,他這一生決定成佛。我們學佛,諸位同修果然要像前面所講的死心念佛,我們這一生當中就這一本經就夠了,你還要第二本經書嗎?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就夠了,那就真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下面的問題也都非常重要。「問,臨終佛現,寧保非魔。」臨命終時,妖魔鬼怪、冤家債主都會現形來欺騙你。《地藏經》上說得很好,人在臨終的時候,往往看到他的家親眷屬,已經死了的家親眷屬他都看到了。其實是不是真的?《地藏經》上講,不是真的,是冤家債主,在這個時候假變成你的親人來帶你去,帶去乾什麼?報復。所以不是真的,是假的,這是魔現前。我們念佛人臨終時候佛來接引,那個佛會不會是魔變的?這的確也有不少人擔心。我們看大師為我們開示,「答,修心人不作佛觀,而佛忽現,非本所期,故名魔事」。修心人多半是指參禪的人,他們不作佛觀,甚至於有說「念佛一聲,要漱口三天」,怕著相,完全修清淨心,修定心,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在臨命終時忽然佛現在面前,可能是魔,為什麼?與他本修的不相應。念佛人則不然,天天盼佛,「念佛見佛,已是相應」,這決定是相應的。「況臨終非致魔時,何須疑慮」,臨命終時佛來接引,這是佛的本願,魔不敢來擾亂,這個要知道。臨終有魔事的,《楞嚴經》上講得很清楚,《楞嚴經》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說五十種,種是種類,每一種裡面不曉得有多少。這些魔事實在說是時時刻刻環繞在修行人的身邊,不知不覺就被它障礙了。唯有死心念佛的人,魔對他無可奈何,對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換句話說,魔不能作障礙。這是叫我們不必疑慮。

又「問,七日不亂,平時耶,臨終耶」。這是我們常講的打佛七,是剋期取證,這個七天要得到一心不亂。這個一心不亂,問是在平時還是臨終?答,是在平時。「問,七日不亂之後,復起惑造業,亦得生耶。」七天不亂以後,以後就又亂了,亂了之後還能往生嗎?說實在的話,七天以後再亂,他根本就沒有得一心不亂。「答,果得一心不亂之人,無更起惑造業之事。」這一句非常重要,說明什麼是真的一心不亂。真的一心不亂得到之後,是永遠得到;得到之後還會失掉的,那不是真的得到一心不亂,那是偶爾境界現前,能把煩惱伏一下。這個功力相當脆弱,外面境界一現前,又禁不起誘惑,又動搖了,又亂了,那不是叫一心不亂。

「問,大本十念,寶王一念,平時耶,臨終耶。」大本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講十念,《寶王三昧論》裡面講一念。問這是平時,還是臨終?「答,十念通二時。」這個十念,臨終十念也可以講得通,平常十念也能講得通。「晨朝十念屬平時」,有些人工作很忙碌,沒有時間念佛,早晚課就用十念法,這個十念是在平時。時間雖然少,他的功夫要求在一天都不能間斷,也符合《無量壽經》所說的一向專念,他每天早晚都不缺,這個就對了。「十念得生,與觀經十念稱名同,屬臨終時。」所以這十念,兩種都講得通。「一念則但約臨終時」,這個講臨終的一念,最後這一念是佛,這個人也決定得生。臨命終時,他那個時候懺悔的心重,念佛的心比平常一般人來得懇切,力量特別大,感應特別的快速,所以臨終一念、十念得生。像張善和這類的人,這是臨終一念、十念往生的。底下的問題很重要,決定不能誤會。

「十念一念並得生,何須七日。」有人聽到臨終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何必平時那么辛苦去念佛?等到臨命終時還來得及。怕人起了這個誤會,把自己這一生往生的因緣錯過,那就太可惜了。「答,若無平時七日功夫,安有臨終十念一念。」這個說得好!這是講普通人臨命終時,最後的一念或者最後十念是阿彌陀佛,這就決定往生。但是這個機緣相當不容易,所以說念佛人多,往生的人少。有些人平常念佛念得很勤快,臨終不念了,臨終貪戀這個世間,那就壞了;還有臨終業障現前,這都是麻煩事情。什麼業障?病苦是業障。業障的事情多了,太多了,障礙你臨終不能念佛,這都是要在平常要知道預防的。什麼方法預防?修福。臨終不得善終是福薄,往往在那個時候把佛號忘記掉,所以一定要修厚福,深厚的大福,臨命終時沒有病苦。平常不念佛,是因為他沒有聞到佛法,臨終時這個時候忽然聽到佛法,聽到之後就發心、就發願,這樣的人能往生。但是這樣的人真的是萬萬人當中難得有一個,這也不是沒有原因,前面說過了,多生多劫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現前,都不是偶然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僥倖,僥倖沒有不失敗的。何況臨命終的人,遇到佛也能往生,他至少要具足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他神智清楚。這就很不容易,很多人這一病就糊裡糊塗,他什麼都不知道,家親眷屬都不認識。那個人你教他念佛,沒有法子了,他不能往生的。所以頭腦要清楚,就是臨走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大福報。第二個,在這個時候要遇到善知識,遇到一個人勸他念佛,求生淨土。臨終那一剎那,怎么會那么巧碰到這個人,這個難得!第三個條件,他一聽就沒有懷疑,立刻就接受,馬上就照辦。所以即使一句佛號,他這一句佛號裡頭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圓滿具足,他才能往生,這很不容易。

所以底下說,「縱下下品逆惡之人,並是夙因成熟」,宿世的善根成熟,哪有偶然的?我們凡夫眼睛裡面看到是偶然的,其實不偶然,他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善根這個時候成熟。「故感臨終遇善友,聞便信願。」這是我剛才講的三個條件,這三個條件臨終具足,大難大難!我們到醫院看親戚朋友臨命終時,你看他是不是清楚?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迷惑顛倒的,都不醒人事,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幫他助念則是盡人事而已,非常困難!說他往生是安慰活人,減少他的悲痛,其實是不是真的往生?很難講,不容易!由此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修福,福報不要這一生享受,福報統統留在臨命終時候享受。臨命終享受什麼?享受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臨終時沒有病苦,縱然有小病,沒有痛苦,神智清楚,那往生的成分就大了。

「此事萬中無一,豈可僥倖。」這是在此地特別提醒我們,一萬個人當中難得有一個,萬萬不可僥倖。存這個僥倖的心,「淨宗講臨終十念都可以往生,現在不必了,什麼也不要做,等到將來臨終的時候再念十聲佛就往生了」。存這個心,如果你這一生錯過因緣,你不能怪經典,不能怪祖師大德,也不能怪我沒說清楚,我說清楚了,不能怪我。「淨土或問斥此最詳,今人不可不讀。」《淨土或問》這本書收在《淨土十要》裡面。《十要》在台灣、在美國都有流通,我們也印過多次。諸位看《淨土十要》特別要留意看看《淨土或問》,這一篇東西不長,分量不太長,裡面對於這樁事情講得特別清楚。所以蕅益大師在此地他就不多說了,希望大家多念念《淨土或問》,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清楚,然後我們才不會存僥倖心理,真正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才能夠念得感應。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0

請掀開經本六十三面,最後一行,從當中看起:

「問,西方去此十萬億土,何得即生。」這是懷疑西方淨土距離我們這邊是很遙遠的距離,怎么可能就快速的到達了?「答,十萬億土,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以心性本無外故。」這是從理上說的。法界,大乘經上常講,十法界都是心性變現之物,心性是能變,十方諸佛剎土是所變。能變的心性無量,這大乘經里講得很多,所變的剎土也是無量無邊。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娑婆世界,佛說是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要比起無量的心性,說實在話這是個很短的距離,不是很長的距離。因為是一念心變現的,哪有遠近?所以經上告訴我們,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彈指間就到達了,這是個事實。許多人執著在相上,認為這個距離非常遙遠,又想到佛講到彌勒菩薩的淨土,彌勒在兜率天是在我們三界之內,這個近,西方極樂世界遠,所以有人說為什麼我們捨近求遠?他不知道心性沒有內外、沒有遠近。底下還有比喻會說到。這是一個道理,一個理,也是事實。

「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何難即生。」這個統統都是從自性上來說明。阿彌陀佛也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絕對不是自性之外還有個阿彌陀佛,沒有這個道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如果我們把這個根本的道理搞通了、搞明白了,大小乘佛法里所有的疑問都可以斷掉。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威神的接引,哪裡不往生?往生有什麼困難?下面舉個比喻說,「如鏡中照數十層山水樓閣,層數宛然,實無遠近,一照俱了,見無先後」。這個比喻很容易懂,我們用一面鏡子,照到外面山水,這個鏡子一照,不會說近的先照到,遠的後照到,不會,一照統統都照到了。這個比喻,用「鏡」來比喻我們的心性,用外面境界比喻鏡子裡面心性所現之物,實在沒有遠近。遠近從什麼地方產生的?這個我們要曉得。為什麼諸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想什麼地方就到達什麼地方,速度就那么快?我們去舊金山,開車還要開一小時,你說這多么麻煩!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還是《華嚴經》上把這個原因給我們說出來,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有這個現象;如果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遠近、大小統統都沒有了。我們心裡頭有這些妄念、有這些執著,所以才會產生這個現象。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亦如是。」這就像前面的比喻一樣,用這個比喻來合西方極樂世界的事實,看它依報、正報。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講經說法這些狀況,就像這一重一重的山水樓閣。我們這個心,一念,前面說過,能念之心性不可思議。我們念佛,能念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這一照統統都照到了,沒有先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實在說這是蒙阿彌陀佛本願願力的加持,使我們不能得到的東西也得到了。什麼東西不能得到?大圓鏡智。大圓鏡智,照一般大乘經上講,八地以上才證得,八地菩薩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那個心就像個圓滿的鏡子一樣,照起來作用就大了,那不是十萬億佛國土,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照見,一個都漏不掉。

平常這些菩薩一定要修到八地,這個能力,實在講這都是本能,本能才能恢復。這個法門之殊勝,就是帶業往生,我們實在講一品惑都沒有斷,確實是凡夫,凡夫怎么能跟八地菩薩比?這實在是四十八願的加持。因為阿彌陀佛說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每個人都得天眼、天耳、他心、神足,神通統統都具足。他發了這個願,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阿彌陀佛就發願不成佛。他現在在那個地方成佛已經十劫,四十八願願願都兌現了。所以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一樁事情,真的叫難信之法,博地凡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神通、道力、智慧、作用就等於八地菩薩。諸位想想,如果有一個人徹底明白這個事實,他怎么會不願意求生?如果清楚,還不願意求生,這不僅是李老師說的,古大德也說過,「非愚即狂」,那就是頭腦不正常,神經不正常。是個正常的人,知道這樣殊勝功德利益,哪有不願意去的?不但願意去,趕快去,絕對不會遲疑。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亦如是。」這是講往生的。前面是講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鏡子照得清清楚楚,沒有先後。這是講這個人往生,臨命終時往生,佛與聖眾不來而來,往生的人不去而去,妙極了!說來去是從事上講的,事上真的有來有去;說不來不去,是從理上講,是從心性上講,沒有離開心性,還在心性之中。這個鏡子比喻得好!你看那鏡子,來去都在一面鏡子裡面,沒有出鏡子之外。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電影,現在有電視、電影,你每天看電視,電視裡面來來去去,都沒有出那方框框,都在螢幕裡面,跟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當知字字皆海印三昧,大圓鏡智之靈文也。」這是總結,結在心性上,統統都是心性起的作用。當知,是教我們應當要知道、應當要明了,這部經每一個字,字字句句都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是從理上說的,海是比喻其大,廣大。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海是最大的。海水是有波浪,因為它太大了,所以波浪也就影響不了什麼,外面境界照在海水裡面,沒有一樣不照在裡面,把它來比喻心性。心性具足一切法界,通常我們講十法界,叫它做海印三昧,說明森羅萬象這些景觀都照在大海之中,取的是這個意思。大圓鏡是從事上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大圓鏡圓光普照,無法不現,一切法都現在大圓鏡裡面。海印三昧是比喻心性的本體,大圓鏡智是比喻心性的作用,心性的作用是無所不知,無法不現。這是結歸到本經字字句句都是海印三昧,都是大圓鏡智的靈文。這兩句總結,是把這部經它在整個佛法裡面,它的地位、它的崇高、它的重要性都給我們說出來了。

我們要能夠懂得這兩句話,才知道《阿彌陀經》是一切經的大總持法門。我們如果要說,它跟《無量壽經》比較,《彌陀經》第一,《無量壽經》是第二。為什麼?因為《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精華,這個要知道。《彌陀經》的精華,沒有了,到此為止,一切眾經裡面它是頂尖,這真正是精華。為什麼我們這些年來極力提倡教大家念《無量壽經》,不念《阿彌陀經》?諸位要曉得,現代人根性很劣,《彌陀經》雖然是第一,他不懂。不懂,念了沒味道,這個味道十足,他嘗不到,舌根有問題,嘗不到味道,不喜歡念。《無量壽經》講得詳細、講得明白,念起來就有味道。其實《彌陀經》的味道比《無量壽經》還要足,我們看《要解》才曉得這部經不可思議。不看《要解》,單看經文,真的是沒有什麼意思,像神話一樣,像小說一樣,提不起興趣。

「問,持名判行行,則是助行,何名正行。」這個判法是蕅益大師判的。持名判作行行,信願,蕅益大師判作慧行。所以,念佛裡面有定、有慧。有不少人對淨宗確實沒下功夫,毫無認識,說念佛是小乘。念佛是小乘嗎?《無量壽經》講得明明白白,不但是大乘,大乘當中的大乘,怎么會變成小乘?明理的人念佛是大乘,不明這個道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是大乘,他的成就是所有一切大乘菩薩都比不上的。所以是大乘之大乘,極圓極頓。這個句子我們在《要解》裡面看到很多遍,哪裡是小乘?哪裡是自了漢?小乘自了漢決定不能往生。講信願是慧,持名是行行,這就是定慧等學了。可見得句句佛號當中充滿了定慧,不但充滿了定慧,而且是圓定、圓慧。這個人懷疑,判作行行應該是助行,為什麼叫它做正行?下面蕅益大師解釋,「依一心說信願行,非先後,非定三」。這個不能不知道。為了說話方便起見講信、願、行,信願行是三樁事情,三資糧,其實這三資糧在一心當中、在一念之中。我們念這一句佛號,常說一念相應一念佛,怎么叫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與信相應,與願相應,與行相應,一即是三,三即是一,這叫相應。念這句阿彌陀佛,這裡頭沒有信願,這個佛號就不相應,不具足三資糧。所以說相應,一定要記住這句話,信願行在一心當中,一心稱念,這裡頭信願行就具足了。所以它沒有先後,不是定三,是一而三,三而一。

下面為我們解釋,「蓋無願行不名真信」,沒有願,不肯念佛,這哪裡算是真信?「無行信不名真願」,沒有信,不肯念佛,這個願不是真的。「無信願不名真行」,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沒有信心,也不發願,這也不是真行。所以說,一分做三個,三個都落空,三個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必須一心當中具足這三個,那信願行都是真的。「今全由信願持名」,信願持名就是一心。我們看課誦本裡面、懺儀裡面常常見到一心頂禮、一心稱念,這重要。如果沒有一心,就沒有感應,一心就是真心,真心就圓滿具足信願行。不是一心,佛經上常講,凡夫用心,用什麼心?三心二意,用這個心念佛不能往生。諸位要記住,為什麼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是用三心二意念佛的人多,一心念佛的人少,道理在此地。三心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這叫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識,這叫二意,三心二意都是出在佛法裡頭。

凡夫用的心都是三心二意,這哪能成功?給諸位說,用這個心念佛不相應,用這個心持咒也不相應,用這個心去研究教理,還是不相應。這個心要不得,一定要懂得用一心。一心裏面不但具足信願行,也具足覺正淨,具足戒定慧;換句話說,就是六祖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自性是什麼?自性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自性,本來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六祖大師講的自性就是這部經上講的一心。所以你用一心稱念,就統統都具足了,圓圓滿滿。「今」是講現在,「全由信願持名,故信願行三,聲聲圓具」,每一聲佛號裡頭都圓滿具足三資糧,圓滿具足三學、三慧。「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緣」,這經上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多善根福德因緣就必定得生。善根、福德、因緣怎樣培?從哪個地方來看?就是從一心稱念。底下這一段很好,說明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

「觀經稱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之謂也。」這是舉《觀無量壽經》來證明,證明一心持名確實是多善根福德因緣。《觀無量壽經》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每一聲名號都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如果這個善根、福德不多,怎么能除這樣多的罪過?我們讀了這個經文,不少人懷疑,懷疑什麼?釋迦牟尼佛很會安慰人,很會說大話,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罪沒有消掉,不但沒消掉,好像還天天增加,哪裡滅了這么多罪?其實,我們念這句佛號確實這裡面沒有這么多的善根、福德。那佛在經上有沒有說錯?佛沒有說錯,佛說的完全正確,我們聽錯了,我們搞誤會了。佛教我們一心稱念,我們三心二意稱念,這就不相應。毛病就發生在這個地方,不知道一心稱念,不知道信願持名。一心裡頭一定具足信、願、持名,這三樁事情在一念當中圓滿具足,那個力量就能夠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要知道。

「問,臨終猛切,能除多罪,平日至心稱名,亦除罪否。」這個問題也問得好。臨終那個時候,念頭猛,信願懇切,所以持名實在講很容易真正達到一心。平時心散漫,精神不能集中,不像臨終那種懇切。不要說臨終,平常念佛,跟在緊要關頭遇到災難、急難那時候心情,念佛都不一樣,都不相同。可見得平常悠悠泛泛,精神振作不起來,力量不能集中,所以效果很小。「答,如日出,群暗消,稱洪名,萬罪滅。」這個答覆是用比喻來說明,好像太陽出來,黑暗沒有了,稱佛名,一切罪都滅了。無論是臨終,無論是平時,諸位一定要知道,這個地方用的字,平日「至心」稱名,這兩個字不要疏忽掉。至心就是一心,要不是至心的話,滅罪的效果很少。

「問,散心稱名,亦除罪否。」這就是問一般人,不是一心,散心就是講的三心二意,不是一心。這樣念佛能不能滅罪?前面所講的統統是至心、是一心,這個決定滅罪。「答,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寧不除罪,但不定往生。」這是真的,蕅益大師沒有欺騙我們。散心稱名,散心就是用三心二意,就是我們平常處事待人接物用的這個心,用這個心念佛,當然也滅罪,滅罪的力量薄弱,不能往生。他這裡說得好,「不定往生」,為什麼說「不定」?看你臨終那時候會不會至心?如果說臨終那一念,你至心了,那就往生了;臨終那一念還跟平常一樣散心,那就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不一定。諸位要知道,平常能夠一心稱念,決定往生。所以往生有沒有把握,不要問別人,自己知道。

果然至心稱念,要多久的時間見到真正的效果?我們在《往生傳》裡面、《淨土聖賢錄》裡面仔細去觀察,於是乎我們得到一個答案,大概是在三年左右。怎么知道?古來不少人念佛三年就往生了,就預知時至,坐著走的、站著走的,不生病的。近代往生的這些人當中,三年成就的很多。倓虛老法師告訴我們,諦老有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他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人家念了三年,站著往生,預知時至站著走的。這就說明了,至心念,一般人大概三年就可以成功。我們念佛念了幾十年,訊息都沒有,這就是三心二意在念,就是散心念,不是一心念。要一心念的話早就成就了。也有人一聽到,三年就往生,三年就死了,這個法門不能修,這還得了!三年就死了。可見得嘴皮上說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這個世間非常貪戀,他那個信、願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平常念佛裝模作樣,統統是三心二意,能不能往生都是問題。

蕅益大師把這些事實的真相都為我們說出來了,我們自己是不是要想真的往生?真要求往生,沒有別的,萬緣放下,這個重要!一天到晚牢牢的抓住這一句佛號,這個要緊,其他的事情都不要緊。其他的事情,說實在話統統不相干,隨緣隨分就好了,這個事情要看作我們這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我們無量劫以來,可以說生生世世都在學佛、都在念佛,都沒有成就。原因在哪裡、毛病在哪裡,不能不知道。把原因、毛病找出來,把它消除掉,我們這一生當然就圓滿成就了。自己實在找不到這個原因,經上說得清楚,祖師大德講得明白,這對我們來說真正是緊要的關頭。

底下講,「以悠悠散善,難敵無始積罪故」。罪是什麼?習氣,貪瞋痴慢的習氣,妄想、執著、煩惱的習氣,這個東西不斷,這怎么得了!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一心稱念,習氣縱然沒有斷,真的全降伏了;因為你心無二用,習氣它不會起作用,不會起現行,這叫伏煩惱。這一句佛號念得好,念得功夫得力,煩惱真的伏住了。伏住煩惱,就叫做功夫成片,在本經裡面、《要解》裡面所講的,就是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從伏住煩惱起,一直到斷煩惱,統統都叫做事一心。假如說事一心有九品的話,煩惱能伏住,這是初品,這是下下品,就能往生,帶業往生;能夠把煩惱斷掉,那上上品。上上品的事一心,生方便有餘土;下下品的事一心,生凡聖同居土。假如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貪瞋痴慢的念頭還常常會起來,我們應該要有大慚愧,要真正痛切懺悔。為什麼自己功夫不得力?為什麼還有煩惱現行?不知道回頭,不知道改過,不知道自新,還是繼續不斷這樣糊裡糊塗下去,這一生就不能往生了。所以能不能往生,這個權完全在自己手中。下面再為我們說明無始積罪。

「當知積罪」,積是累積,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我們所累積的這些罪業,「假使有體相者」,我們今天講體積,如果真的罪業像個物體一樣,哪怕物體再小,「盡虛空界不能容受」。無始劫到今天造的罪業之多,那個罪業就像微塵一樣,今天我們講像原子、像電子一樣,盡虛空遍法界都裝不下,好在它沒有體積。「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這是講一心念佛的,這是假設一心念佛的,每一聲佛號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他念多少?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他一百年都沒有間斷,這個滅得可多了。「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然所滅罪如爪上土,未滅罪如大地土。」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自己要承認,是實在話,一點都不誇張;換句話說,罪業真的是重,真的是可怕。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生到西方世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不生西方世界,麻煩就大了,這個麻煩也是不可思議,為什麼?不能生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輪迴是隨業流轉,就是你積的這些罪,你到哪一道去投胎,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強者先牽。你心裏面的煩惱,貪瞋痴慢的煩惱,哪一個煩惱的力量強,它就先牽引著你去投胎。罪業不好的貪、瞋、痴、慢,如果說貪的念頭強,不管你是貪財、貪色、貪名,無論你貪什麼,只要你貪的念頭強,你來生就到餓鬼道去了。瞋恚心強、嫉妒心強,嫉妒是瞋恚裡面的一部分,地獄道去。愚痴就是我們常講這個人糊裡糊塗,善惡分不清,不能辨別是非善惡,糊塗人,糊塗就墮畜生,愚痴。這是三惡道的業因,稱它叫做三毒煩惱,這是罪業裡頭最重的。所以我們要想想,我們來生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還搞輪迴,搞輪迴搞哪一道去?心裡自己想想,就知道自己到哪一道去,都不需要問別人。五戒的念頭強,也就是世間人人倫道德的念頭強,來生才能得人身。十善、慈悲喜舍這個念頭強,來生才生天。五戒十善、慈悲喜舍,這樣的人少數,搞貪瞋痴的占大多數。我們自己想想自己,這些念頭哪個念頭最強?自己到哪一道就清楚了。

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決定會發願求生淨土。因為不生淨土,這個問題永遠不能解決。不能解決,諸位就要記住,六道裡頭決定墮三途機會多,三途裡面的時間就太長了,實在是可怕!餓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我們祭鬼神,初一、十五去供養他、祭他,正是他吃早飯、吃午飯,他一天是我們一個月。他的壽命,經上說得很好,也是三百六十五天是一年,他的壽命,短命的都是千歲,長命的是千千歲,出來很難!地獄裡頭更可怕!李炳老從前辦大專講座,編了一個教材,《佛學十四講》,那裡面有一段就是講六道。他給我們說地獄道的狀況,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我們中國人號稱五千年的文化,在地獄裡還不到兩天,你說這個地方能去嗎?地獄裡面短命的都是萬歲,長命的就萬萬歲了。這不得了!太可怕了。《楞嚴經》裡面講地獄講得最清楚,《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講得清楚。諸位要知道,地獄像陷阱一樣,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處處都是,一不小心就掉下去了。無始的罪業這么重,所以這樁事情非常可怕!

下面講,「唯念至一心不亂,則如健人突圍而出,非復三軍能制耳」。這個比喻,像軍隊,許多的軍隊把你包圍在裡頭,軍隊比喻惡業,無始的積罪,比喻三軍重重包圍你。只有一個方法突圍,什麼方法?你念到一心不亂,帶業往生,就突圍了,就超越了。這個比喻是健人,健是非常勇健、非常強壯、非常勇猛,他能夠突圍而出。所以最重要的就在「一心」,我們一定要一心稱念,「不亂」是不為一切環境所亂,眼不為色所亂,耳不為聲所亂。淺而言之,就是常講的「八風吹不動」,我們不會受一切環境的擾亂,不會被一切境界干擾,你念佛的功夫就得到了。我們念佛人,看到這個也動心,看到那個也動心;世間法不動心了,佛法也動心,看到人家參禪,也想跟他去打個禪七,去坐幾天;看那個人持咒,也想跟他學幾句咒語。完了!這就不是一心,都是搞三心二意,來生還是搞六道輪迴。說老實話,六道輪迴裡面三善道都得不到,決定是搞三惡道。為什麼搞三惡道?你的心自私自利,與綱常倫理不相應,綱常倫理是人道;與慈悲喜舍不相應,慈悲喜舍是天道。所以,來生往哪裡去,這就擺得很明白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然稱名便為成佛種子,如金剛終不可壞。」這是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不管你是一心、是散心,不管你是恭敬乃至於毀謗,只要你嘴裡念一句阿彌陀佛,都成為金剛種子。這個種子決定不壞,哪一天緣成熟了,這個種子起作用,會幫助你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我們要幫助眾生這就好辦了。不管他信不信,我們手上拿一串念珠,他一看到,「阿彌陀佛」,漫不經心念出來,阿彌陀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所以同修當中,真正有心自利利他的,幫助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這一生不能去,來生來世、多生多劫以後,緣會成熟。我們如何幫助他,使他有機會聽到這一句佛號、看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我們印了很多阿彌陀佛的貼紙,在台灣是很方便的,到處都貼。人人都看見,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都看見,他們將來統統都會到極樂世界去。我們看到都很歡喜,為什麼?他是後一批去的,我們先去,他後一批去,他阿賴耶識裡頭已經有了阿彌陀佛的種子。這就是多給眾生機會。

下面舉一個例子,「佛世一老人求出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個老人想出家,「五百聖眾皆謂無善根」,這些聖眾就是佛的弟子,這些阿羅漢們。阿羅漢有神通,他有宿命通,能觀察五百世,這個老人五百世當中都沒有善根,怎么能出家?出家要有善根,五百世都沒有善根。最後佛還是把這個人叫回來,收了他,收他做徒弟。「佛言,此人無量劫前為虎逼,失聲稱南無佛,今此善根成熟,值我得道,非二乘道眼所知也。」這樁事情《法華經》裡頭也有記載,佛也說過。這個人在無量劫之前是個樵夫,砍柴的,這個在美國已經沒有了,在中國現在內陸里還有,內陸他們還是燒柴,要砍柴。在山上砍柴,遇到一隻老虎,老虎要吃他,他沒有法子爬到一棵樹上,老虎不會上樹,爬到樹上在那個時候很恐怖,就叫了一句「南無佛」,就這一個種子。這是無量劫之前,阿羅漢的能力見不到。佛看到他無量劫之前,他有佛的種子。因此釋迦牟尼佛出現,遇到了之後,他有這個緣分可以出家,這個善根成熟,遇到佛,出家了。所以二乘聲聞、緣覺,他們的道眼所見不到的。

「由此觀之,法華明過去佛所,散亂稱名,皆已成佛,豈不信哉。」《法華經》上所講的,從這個故事上來看,哪有不相信的道理?過去佛到現在佛,時劫太久遠了,一尊佛修行成就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所以古佛那個時代,眾生就是無心叫一句南無佛,那些人現在都成佛了、都成就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我們要隨緣隨分幫助一切大眾,接引一切大眾,用這句佛號。現在人用念佛機,念佛機放在車上,車停在那個地方,佛號還照樣放。周圍的人、外國人他能夠聽得懂聲音,他也會念南無阿彌陀佛,阿賴耶識里統統種下佛的種子。

「伏願緇素智愚,於此簡易直捷無上圓頓法門,勿視為難而輒生退諉,勿視為易而漫不策勤,勿視為淺而妄致藐輕,勿視為深而弗敢承任。」這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蕅益大師我們曉得這是佛菩薩再來,你看他的言語、言辭多么謙虛,伏願,幾乎是懇求的口吻。緇是出家人,出家人穿的衣服是染色衣,叫緇衣。素是在家人,古時候印度在家人穿白色的衣服,白衣,所以素是指白衣。智愚是指世間聰明智慧的才子,或者是下愚之人,不識字沒有讀過書的人。這四個字,就是一切大眾,統統都包括在其中了。「於此簡易直捷」,「此」是指《阿彌陀經》,持名念佛的法門。這個法門簡單容易,因為簡單容易,人人能念,人人能接受,人人都能成就。直捷是什麼意思?是直捷成佛的法門。諸位要知道,其他法門成佛不是直捷的,是要經過很多的等級,大乘法門裡面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這不是直捷的。唯獨這個法門是直捷成佛,說老實話,當中五十一個階級統統沒有,所以它是直捷的。因為直捷,那就是無上圓頓法門,圓滿到極處了。頓是講快速、頓超。頓超,在所有一切頓超法門裡面,這是第一法門,這就是難信之法。可是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太難,看作太難就不敢修了,不敢學了。也不能看得太容易,太容易就掉以輕心,自己不能成就。不能看它太淺,《阿彌陀經》許多人都把它看淺了,沒有瞧得起它,不肯修學。認為修學念佛法門,都感覺到沒有面子,感覺到好像是恥辱。

美國這些年來好太多了。我是八二年來,我來的時候許多同修告訴我,在美國千萬不可以講念佛法門,人家會恥笑!在美國都講禪、都講密,大家很尊重,恥笑淨土法門,瞧不起念佛人。所以,我初到美國的兩、三年,統統講口頭禪。講口頭禪,他們講不過我,把那些學禪的人降伏住了。然後再講些密,糊裡糊塗的密,我那個糊塗密他們也搞不過我。我在章嘉大師那裡三年,密宗東西、常識我知道很多,他們搞的那一套騙不了我的眼睛。然後我再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們,他們不接受也不敢說一句反對的話,這就成功了。那時候還有一樣東西把他們伏住了,我從台灣帶了一套《阿彌陀經疏鈔》講演的錄音帶,一共有三百三十多個。一問,《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三百三十多個帶子?大家不敢再說《阿彌陀經》是淺的,不敢講了。慢慢這么多年來,大家才相信。所以,不能把它看得太淺,也不能把它看得太深。

這個法門確實是最深奧的,佛祖都說這是佛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非九界(九界包括等覺菩薩)他自己能力所能夠理解的。等覺菩薩一定要得佛力加持,他才能理解,才能說得出來。等覺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凡夫,它真的是深。但是這個事很容易,這個法門修學起來非常簡單,非常容易。「信願持名」,你看多簡單!無量法門裡面沒有一個比這個更簡單,沒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更容易,這是一切法門做個比較,簡單容易。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就是「信願持名」這四個字你能不能真的做到?真做到了,淨土你就有分了。假如還是三心二意,信願持名四個字沒有做到,這是真正能不能往生的關鍵。一定要把這四個字老老實實的做到,換句話說,一心稱名。簡單的說,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心思都沒有,這就是信願持名,這就是一心稱念。

後面又重複前面所說的,「蓋所持之名號,真實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怎么不可思議法?前面說過了,而且講得很詳細。「能持之心性,亦真實不可思議。」能持的心性就是能念的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議,為什麼?真心;信願持名,就是真心,就是一心。這不是普通凡夫用的三心二意,這是真心,真心功德不可思議!真心是能感,佛菩薩是所感,感應道交。真心,眾生用的真心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就是真誠之心。所持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從理上說,是真如本性、虛空法界的德號,阿彌陀佛是無量。從事上說,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名號,也就是說,念這個名號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功德相應。

所以「持一聲,則一聲不可思議,持十百千萬無量無數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也」。這段文裡面,古德跟我們講,它含有三要。所念的佛是「境要」,境界;能念的心是「心要」;能所不二,心佛一如,是「法門要」。「要」是妙的意思,玄妙之極,不可思議,這妙!心、境、法門這三者都不可思議,蕅益大師他老人家的《要解》也不可思議。這《要解》解得實在太好了,難怪印光大師讚嘆道,就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曾經有人問過我,印光法師說這個話,是不是對蕅益大師捧得太過分了?諸位同修讀了《要解》之後,你們的感想如何?我這個《要解》讀了很多遍,也講過很多遍,我認為印光大師的讚嘆是真實語,一點都不過分。可以說他老人家的讚嘆恰到好處,實實在在把阿彌陀佛、一切諸佛度眾生的心愿,統統都說出來了。

這是講能持、所持俱不可思議。我們能夠抓到這個綱領,依教奉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也就是說決定得生。在沒有往生之前,所得到的功德利益,絕不是修學其他法門能夠得到的。什麼功德、什麼利益?身心清淨。身心清淨,他所顯示的就是健康長壽、幸福快樂,現前得到的。世間人天天夢寐追求,求不到,念佛人得到了。將來的成就那更不必說了,那是一切諸佛菩薩都讚嘆的,聲聞、緣覺,連法身大士都羨慕的,成就不可思議!能持的心性不可思議,所持的名號不可思議,往生成就是更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第四十一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1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七面,第三行,看經文: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是勸願,勸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第二次的勸勉。經文裡面『我見是利』這句話非常重要,「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利益這是佛親眼所見的,見到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往生的人無論是什麼樣的身分,即使惡道眾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也都圓證三不退。這種殊勝的利益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的,這是佛親眼所見的,因此才勸勉我們往生到西方世界。我們看註解。「我見者,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在十法界裡面,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看一切事情都沒有看錯。可是人的聰明智慧比不上天,天人看事情比我們看得清楚。天眼比不上阿羅漢的慧眼,阿羅漢的慧眼比不上菩薩的法眼,菩薩法眼比不上佛眼。佛眼看東西決定沒有錯誤,比菩薩還要看得究竟圓滿,所以這裡說「佛眼所見究盡明了」,菩薩所不及。

『是利』,什麼利益?佛看什麼利益?「橫出五濁,圓淨四土,直至不退位盡,是為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第一個,這前面講得太多了,特別是六道凡夫要想脫離三界、超越輪迴,這個事情是非常的困難。佛不給我們說,如果我們頭腦清醒,冷靜仔細的去觀察也能夠體會得到。世間多少人修行,不能說這些人沒有智慧、沒有功夫,可以說他們有相當程度的智慧,也有很高的功夫、定力,結果都出不了三界,這些都是事實。你要問他為什麼出不了三界?我們從大乘經裡面明了了,見思煩惱實在不容易斷,真正斷了見思煩惱才能超越三界。所以我們要明白六道輪迴是從哪裡來的?你把這個事實搞清楚。佛給我們說,六道輪迴是從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你只要有見思煩惱,就有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就叫超越。

在佛門裡面,小乘阿羅漢果,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了,超越輪迴了;三果跟四果向,煩惱沒有斷乾淨,沒有超越六道。這些人他們的智慧功夫好,他還在四禪天裡面修行,修什麼?把見思煩惱斷盡,才能出得去。見思煩惱也是無量無邊,佛講經說法為了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成十大類,見惑五類,思惑五大類,歸納成十大類,這個說起來就好講了。見惑裡面,「見」就是見解的煩惱,見解錯誤了,我們講你看法看錯了。看錯了,這一類的煩惱叫見惑。這五大類,第一個是「身見」,眾生都迷惑身是我、身是自己,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哪個人不把這個身當作我?身到底是什麼?是我所有的,不是我。譬如衣服是我所有的,這不是我;身體也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不是我,這個一定要搞清楚。迷惑顛倒的人,把身、衣服當作我,「我」忘掉了,這就顛倒錯誤。這是第一個你看錯了。第二個錯誤就是「邊見」,邊見就是執著兩邊。邊見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相對的。確實西方科學家發現了,「相對論」,我們這個世間人都是生活在相對的世間裡。相對是錯誤的,不是真實的。真實的,佛講一真法界,那是真的。由此可知,一真法界以外,十法界都是相對的。這是個錯誤的看法。

另外兩種,是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成見,某人成見很深。成見為什麼有兩類?一類是在因上,一個是果上,因與果,你在這上面發生了成見,這些是錯誤的。因上的成見叫「戒取見」,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這兩種是中國人稱之為成見很深,這是錯誤的。沒有看出事實的真正之因,這因錯了;沒有把果看清楚,相似的果、假設的果,當作究竟的果報,這個錯誤了。譬如說四禪天、四空天,這在三界之內,雖然壽命很長,他還是有生死,它不是真實的。有許多人把天當作究竟,認為生天就得永生了。永生這個概念跟佛法裡面講的涅盤,意思是一樣的,我們佛法裡面講「入大般涅盤」,這個意思就跟其他宗教裡面講「永生」是一個意思,就是不生不滅。哪裡曉得四禪、四空天還有生滅,所以它不是究竟的。把天當作究竟的果報,果上的錯誤,這是錯誤的見解。

生天,我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佛告訴我們,天有二十八層天,每一層裡面,境界不相同、果報不相同、因也不相同。佛給我們講,單修十善,上品的十善,可以生四王天,可以生忉利天,這是單修十善,這是欲界六層下面兩層。往上去,欲界上面還有四層,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單單修十善不行,還上不去,還要另外加一點定功,換句話說,心地清淨,清淨心。這個定功他沒修成,沒修成他有,不能說他沒有,他確實有定功,不到家。如果定功真的修成了,修成就到初禪去了,超過欲界到色界天去。諸位要曉得,色界天離欲了,欲是什麼?佛把它歸納成五大類,五欲,財、色、名、食、睡。由此可知,初禪以上,財色名食睡的念頭沒有了,不但是事沒有,念頭都沒有了。如果事沒有,還有這個念頭,這個定叫「未到定」,他不能到初禪,他可以到欲界的上面四層;真正心裡頭沒有這個念頭,那就是色界天人。

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明白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禪難修。這個東西不能騙人,自己冷靜想一想,財色名食睡我們還動不動心?還有沒有這個念頭?雖然我們學佛,我們用理性克服了這個煩惱,事上確實沒有,事上是放下了,還會起這個念頭。只要有這個念頭起來,換句話說,你決定是欲界,決定不能生到色界,你初禪一定得不到;初禪尚且不得,四禪、四空定哪有分!四禪八定是凡夫定,凡夫定都得不到,怎么可能有聲聞、緣覺、菩薩的大定?這不可能的事情。這才了解禪難,太難!這些都是事實。佛門裡面講根性利的,上根利智,利智是猛利的智慧,他能把這個煩惱斷盡,確實不起心、不動念,這是修禪的材料。伏不住煩惱,不能把煩惱消除,換句話說,這個法門都變成空談,得不到真實的利益。如果勉強認為自己還不錯,自己還可以修,實在講是自己欺騙自己,裝門面、充樣子,這錯了,這個完全錯誤。

淨宗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這就方便了。帶業是什麼?煩惱不要斷,禪是要長期伏煩惱,伏住,不起心、不動念,這才能生四禪天;我們淨土法門,只要暫時把煩惱伏住就能往生,這比禪容易太多了。暫時伏,伏的時間短,我們有辦法,長時間沒有辦法。長時間他會起心動念,短時間行,我們能伏得住。尤其是在臨命終時,那個一念、十念之間伏住,那就決定往生。這是佛親眼看到的利益,「我見是利」,這個真容易,比起所有法門真容易。所以,一切諸佛度眾生了生死超越三界,一生之中圓滿無上菩提,就是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除這個法門之外,沒有第二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叫獨一無二。你要相信,你要接受,一切諸佛都恭喜你,你這一生成就了。你要不肯接受這個法門,不認真學這個法門,雖然在佛法裡面也用功精進,諸佛看起來點點頭,也嘆息,不曉得你到哪一生哪一劫你才能有一點成就。這是我們要深深警惕的,為什麼?我們自己本人就是。

大乘經看多了就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有緣遇到佛法,遇到大乘佛法,特別是遇到淨宗法門,都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所修積的善根。無量劫的修行,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無量劫修行的結果,這自己清楚,自己明了,這很可怕;換句話說,無量劫之後,大概還跟今天差不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一投胎一輪迴,前生的事情忘得乾乾淨淨,說老實話,就像這一生一樣,一切都要從頭來起。好處,可以說是善根福德深厚,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那是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學佛的人有多少?修行人有多少?幾個人遇到這個法門?幾個人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個法門?這就明了了,我們過去生中比他的善根福德深厚,遇到了。他們沒有機會遇到,遇到他也不相信,這就證明我們的善根福德比他深厚。但是要想想,這一生錯過了,無量劫之後,我們的成果大概跟這一生差不多。我們的機會必定也會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法門,再不相信,再不接受,那就無量劫之後再加無量劫,生死輪迴太苦了,何必去受這些冤枉罪!這是諸佛如來為什麼要勸勉我們,世尊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利益太大了。

第二個利益是「圓淨四土」。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一般菩薩,實在講別教裡頭都沒有,別教的佛都沒有能圓淨四土。圓教八地,諸位曉得,別教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到等覺、到佛,只破十二品無明,在別教裡面成佛了。但是在圓教的地位,破十二品無明是第二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住菩薩破十品無明了,初行、二行,所以別教的佛等於圓教二行位的菩薩,比圓教八地差遠了。所以,他沒有圓淨四土,圓淨四土是八地以上,你才曉得這個多難,多不容易。淨土往生的人,同居土下下品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淨四土,這是真正難信之法。這一句講的這叫果報,這樣殊勝的果報,到哪裡去找去?可以說不費工夫就得到,這都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

第三個利益是「直至不退位盡」,盡就是圓滿的意思,不退是三不退,三不退要達到圓滿,那是等覺菩薩,才圓滿。這些功德利益都是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所以我常常勸勉修淨土的同修,我們早晚課誦,早課念四十八願。提倡念四十八願的意義,真正明了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你真正明了它,我們對於淨宗的信心才能建立,願力才真正能夠發揮得出來;換句話說,對西方世界真正認識它。四十八願等於說是阿彌陀佛國土裡面的憲法一樣,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四十八願裡面清楚、明白的告訴我們,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說生到,不管你是哪一品,不管你是什麼身分,菩薩也好,羅漢也好,乃至於惡道也好,地獄、餓鬼、畜生都一樣,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受用都平等。身是紫磨金身,跟阿彌陀佛一樣,相好莊嚴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阿彌陀佛在願裡頭講得很清楚,如果不一樣,他就不成佛,這個難得!其他他方世界人的面孔都不一樣,身體狀況有人健康,有人比較弱,不一樣。唯獨西方世界,人的相貌都一樣,這是真正不可思議,相貌都一樣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本願功德的加持。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沾了阿彌陀佛的光,這是一切經論裡面沒有,佛沒有這個說法,一切諸佛世界也沒有這個狀況。這是世尊見到這樣殊勝利益,經上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佛親見的,釋迦佛見到的,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見到。再看底下一段。

「複次是利,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蓋穢土自力修行,生死關頭,最難得力。」前面這個解釋,說明往生西方世界的利益,前面這個利益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共同的利益。這一段所講的是單講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或者把圈子更縮小一點,世尊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講的,對我們地球上的眾生,特別是人道。我們這個世間人「生死關頭,最難得力」,生死關頭自己要能做得了主宰,諸位想想你怎么會到惡道去?自己能做主宰,自己就可以選擇。天上好,就選擇生天,人間好,也必定選一個大富大貴人家,生下來就享福。事實上自己做不了主,做不了主是隨業流轉,這就苦了。隨著自己過去生中造的行業,這一生一輪轉一投胎,這是果報,業報,自己做不了主,這叫生死關頭最難得力。

佛看到念佛人的利益大,為什麼?生死關頭,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來接引你往生,這個利益大。此地說這個利益是臨命終時心不顛倒,這就是大利益,意思是說,臨終的時候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諸位要曉得,世間大福德人臨終的時候清楚明白,可惜沒有學佛,有學佛,他在這時候選擇往生淨土,決定得生。臨終清楚,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可是念佛的人很容易得到,為什麼很容易得到?阿彌陀佛神力加持你,我們俗話講佛保佑你,使你在臨終的時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大利益。釋迦世尊見到這個利益,臨終佛保佑你,因為你不顛倒,你臨終最後一念是念佛往生,佛來接引你。

這樁事情是佛告訴我們這個事實,而我們自己在這一生修行的過程當中要特別留意。佛保佑我們,我們也要跟佛做一個更好的聯繫關係,使佛保佑我們的力量更大,這才對。不能說佛會保佑我,我們多做點壞事不要緊,這個念頭就錯了。所以我們要斷惡修善,使佛加持保佑我們的力量更大,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持戒念佛,福慧雙修」。像圓瑛老法師,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好榜樣,他晚年住在上海,他有個精舍叫「圓明講堂」。他老人家一生功力都用在《楞嚴經》上,我們看《楞嚴經》的講義,他有一篇很長的序文。序文裡頭告訴我們,他從二十五歲對《楞嚴》就開始研究了,一生沒有間斷,真的是楞嚴專家。他的講堂叫圓明,圓明就從《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意思起的這個名字,叫圓明講堂。他在那個地方辦了一個佛學院叫「楞嚴專宗學院」,他那個佛學院就是教《楞嚴經》的,楞嚴專宗學院,很有趣味。他的講堂叫「三求堂」,諸位如果到上海去,不妨到圓明講堂去參觀一下,去訪問,它叫三求堂。求三樁事情,求什麼?「求福、求慧、求生淨土」。可見得圓瑛老法師是「教宗楞嚴,行在彌陀」,他天天他的功課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福慧雙修,我們修福慧的方法,就是念佛,信願持名,福慧都在其中。這一句名號裡面具足了圓滿的福報、圓滿的智慧,福慧雙修。

近代印光法師,對我們的教誨非常之多,《文鈔》分量太大,現代人工作繁忙,沒有那么多時間去閱讀。前人也發了心,把《文鈔》裡面重要的教訓節錄下來,編成了《嘉言錄》,《印光大師文鈔嘉言錄》、《文鈔菁華錄》,這就省了很多事情。可是《嘉言錄》跟《菁華錄》還是厚厚的一冊,現在人一看到厚厚一冊,看書的意願就沒有了,一看太多了,不想看了。最好的是只有幾頁,能夠不超過十頁,這是非常受歡迎的。現在我們也做這個工作,想把《文鈔菁華錄》更精簡,把句子摘錄下來,不超過十頁。將來印成一個小冊子,使大家對於祖師的教誨我們都能夠讀到,都能夠見到,依教奉行,得到真實的利益。這是幫助我們修福修慧,幫助我們求生淨土。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無論頑修狂慧,懡[怡-台+羅]無功,即悟門深遠,操履潛確之人,儻分毫習氣未除,未免隨強偏墜。」這段話是蕅益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我們應當生感恩之心,應當常常反省自己。頑修狂慧是講世間的聰明人,世智辯聰。頑修,頑是頑固,不明正理,不依照方法來修學,自作聰明,盲修瞎練,這一類人叫頑修。狂慧的人,是說天資聰明,對於大乘經能夠理解,也能言善說,說得天花亂墜,但是不肯修行,這就落入狂慧。這個慧就不是真實的,真實的智慧一定是解行相應,那個慧是真實的;解跟行不相應,這個慧就叫做狂慧。這兩種人到生死關頭,完全沒有用處,換句話說,他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

底下說,「即悟門深遠」,這是講真實修行的人,這不是狂慧,也不是頑修,文上講「懡[怡-台+羅]無功」,就是講他們沒有功夫,沒有成就,說的是這個意思。就說悟門深遠的人,這個在歷史上有例子,像草堂清禪師,這是個有解、有行的修行人,也是禪宗一代祖師。當然出家人,尤其是大德的高僧,供養的人就很多,信徒當中有一位姓曾的夫人常常供養老和尚,老和尚對她很感謝。這一感謝,麻煩就來了,死了以後,就投胎做她的兒子,這禪宗大德。他因為有定有慧,所以這個人就有智慧、有福報,以後做了很大的官,做到宰相。你看一世的修行,換得來生一個宰相,這算不錯的,享人間福報去了。福報享完了,那就一世一世往下墮落,不會往上走。所以有一念留戀、貪愛就完了。這是講悟門深遠的。

「操履潛確」是指持戒,持戒非常精嚴,這都是講真正的修行人,令人非常佩服的。但是要記住,「儻分毫習氣未除」,我們要注意這個分毫習氣。在中國佛門裡面,有不少同修知道「三生石」的故事,三生石的故事講圓澤法師、李源居士,講這兩個人的故事。圓澤禪師他是禪宗的一個大德,跟李源交情非常好。李源不做官了,辭掉官職不做官了,就住在圓澤法師的寺廟裡。這個居士也很了不起,解行相應,真的是大善知識。有一天李源居士跟圓澤禪師商量,想去朝峨嵋山,李源就講我們到峨嵋山去朝山,他們兩個人都喜歡。李源想走水路,坐船,當然比較舒服,法師就提倡走陸路,陸路是非常辛苦,最後還是遵從李居士的主張,兩個人坐船。

有一天船走到南浦,是一個小鎮,有一個懷孕的婦人在河邊上洗衣服,圓澤禪師一看到就流眼淚。李源就問他,你為什麼流眼淚?圓澤禪師這才說真話,他說我之所以不願意走水路,就怕遇到她。他說為什麼?他說,她已經懷孕三年,就等著我去投生,如果我不見她也許能躲得過,今天見到了,沒有辦法,我躲不過,我明天就要去投生了。就把後事料理告訴李源,他說李居士,三天之後,你到這個婦人家裡面去敲門,來看我,我對你一笑,我們以這個作見證,一笑為見證。然後跟他約了說,我們十三年之後,在杭州靈隱這個地方,八月中秋我們在那個地方約會,見一次面。你想想看,這是真正有神通,這樣的能力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還逃不了去投胎輪迴。這是什麼?習氣未除。假如他要是念佛帶業往生,那沒有問題,為什麼?未除的習氣可以帶走,可以帶業往生。不求往生,完全靠自己太難了,非常不容易!所以,強者先牽。

由此可知,這個世間無論是中國、外國,作大官、作總統、作宰相、作部長的、發大財的,都是過去世的修行人。過去生中大修行人,他們就是習氣未除,不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今天在人間享富貴。這一享受富貴,把佛法都忘得一乾二淨,享富貴沒有不造業的,他造的業報,將來一定要受果報的。在我們中國歷代帝王當中,可以說最難得的是清朝的乾隆,對於國家民族實在有了不起的貢獻,但是他造的業也不少,功與過一比較,差不多也就拉平了;換句話說,他多生多劫修的善福,一生當中享盡了,造的業抵銷,等於光了,零了。隨業受報,免不了還要墮落,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值得我們警覺的。這些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人不能不修福,不能不積德。乾隆對我們後人最大的貢獻就是編《四庫全書》,這是大福德,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的,過去從來沒有過。《四庫》現在在台灣這一翻印流通到全世界,我們放心了,《四庫》不會失傳了,幾乎世界上許多大學圖書館裡面都收藏,不會再失傳了。

可是我們又想到一樁大事情,誰能讀?沒有人讀,擺在那個地方,廢紙一堆。就跟《大藏經》一樣,《大藏經》現在也是到處流通,擺在書架上還不是廢紙一堆嗎?如何能夠叫大眾都能夠讀,都能得到受用,這個功德才叫做真大,叫第一大。所以我在很多年常常想這個問題,用編精華錄的方法。我上一次在達拉斯講經,特別採取弘一大師編的《晚晴集》。《晚晴集》是什麼?就是經論、祖師語錄裡面,他老人家摘錄了一共摘錄一百零一條,我拿這個試驗試驗,講起來大家聽起來都很歡喜。如果用這個方法,把《大藏經》裡面對於我們切身有用的這些經文、教訓,一條一條的摘錄下來。將來印成這樣一本小冊子,全藏的精華都在這一本當中,人人就有機會讀了,人人都歡喜讀,能把《大藏經》濃縮成一個小冊。再能把《四庫全書》也濃縮成一個小冊子,不但我們中國人有福了,人人都能讀到完整的這個教誨。再把它翻成外國文,流通到全世界,這樣叫世人都能夠認識中國的文化,都能夠得到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誨,建立全世界人的共識,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世界和平。

這個功德要是做出來,比干隆皇帝的貢獻更大,乾隆只是把這些資料蒐集完整不至於散失,這是第一大功。現在第二個,能夠將它發揮,使全世界人人都能讀到全書的精華,人人都能得到古聖先賢寶貴教訓的真實利益,這個貢獻也是空前絕後。這個書將來編出來,是全世界最好的一本書,值得我們去思考,值得我們去鼓吹、去提倡,希望將來有人能夠發心,真能去做。所以,一定起心動念要想到廣大人群的利益,這就有福了,這是真智慧。不要為個人著想,不要為一個家著想,那個圈圈太小了,那個修福、積德非常有限。一定要把心量拓開,為整個佛法著想,為一切眾生真實利益著想,這就對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此誠可寒心者也。」永明延壽大師,他是梁武帝時代的人,這位大德歷史上記載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在《彌陀要解》寶靜法師的《親聞記》,就是寶靜法師的講記裡面,將永明延壽大師這段故事說得很清楚。他在沒有出家之前,做個小官,就是現在講政府的公務員,管稅務的出納,所以手上常常有金錢經過。他就把國庫裡面的錢拿出來放生,常常拿去放生,於是被人發現了,他盜用國庫的公款去放生,被查到了。查到之後則判死刑,於是這些主辦案子的官員就把這個事情報告給梁武帝。偷去乾什麼?偷去放生。梁武帝看到這個案子也覺得很好笑,並沒有做壞事情,但是他盜用國庫的錢去放生,這是有罪的。梁武帝就吩咐下去,他是判斬首,殺頭,梁武帝交代這個監斬官看他,假如綁到法場殺頭,他不害怕,面不改色,就把他放回來帶來見我;要是害怕的話,就殺掉算了。結果綁到法場,他面不改色,人家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我以一條命換了千千萬萬的命,值得!不但不害怕還很歡喜,這就把他帶回去見梁武帝。梁武帝就問他,你想做什麼?他說他想出家,梁武帝就成就他,給他做護法。以後他變成梁武帝的老師,成了國師。這就是永明延壽大師出家的因緣。

有一天,梁武帝他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是佛門的大護法,他打千僧齋。千僧齋這是修福的,就是供養一千個出家人,叫千僧齋。實際上是很多人,不止一千人,叫做千僧齋,來修福。千僧齋是平等的,平等的供養,不分貴賤,以清淨心、平等心來供僧。當然,雖然是講平等,出家人裡面還是有大德、高僧,席次裡面還是有上座,首席。首席大家都很謙虛,都推讓,都不好意思坐在首席上。這些老和尚互相推讓,忽然來了一個大家都不認識的出家人,穿得也不太整齊,破破爛爛的。來了之後,他老人家就往首席上一坐,梁武帝心裡當然很不痛快,但是也不好說,出家人,不好說,就算了。吃完之後,梁武帝召見永明大師,向大師請教,我今天供齋有沒有聖賢來應供?有聖賢來應供,他的福報就大了。永明大師告訴他,有!是誰?今天定光古佛來應供。梁武帝一聽很開心,哪一位是?他說坐在上首的那個和尚就是。梁武帝趕緊派人去找,去打聽這個和尚從哪裡走了,派很多人去追蹤。這個和尚也不知道姓什麼,也不知道叫什名字,但是他有個特徵,他耳朵比別人大,所以就叫他做大耳朵和尚,大家去找大耳朵和尚。去找找到了,他老人家在一個山裡面的山洞裡修行,他在那裡打坐修行。

梁武帝派這些人找到之後,這才曉得是定光古佛,請他到宮廷裡面去應供,這非常禮遇,請到宮廷裡面去應供。這大耳和尚說了一句話就圓寂了,「彌陀饒舌」,饒舌就是多話,把他的身分說出來,這就入滅了,就死了。死了之後大家無可奈何,沒有法子,仔細聽聽他剛才說「彌陀饒舌」,那永明延壽不就是阿彌陀佛再來的嗎?這也很歡喜,定光古佛圓寂了沒有關係,家裡還有阿彌陀佛在。趕緊回去報告梁武帝,回去之後,把這個事情跟梁武帝一說,他說定光佛已經圓寂了,但是他留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大家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梁武帝就歡喜得不得了,趕緊去見永明大師。還沒有出宮,外面報信的人匆匆忙忙的幾乎跟梁武帝碰了一下,梁武帝就問他,什麼事情這么慌張?報信的人說永明大師圓寂了。

諸位要曉得,古來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不會露身分的,身分一露就要走;身分露出來不走,那都是假的。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他說是什麼菩薩、古佛再來的,說了又不走,我們曉得古來是沒有這個例子,身分一暴露馬上就走了。這才曉得,永明延壽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當然他是表演示現的,這是度參禪的人。到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提倡念佛法門。他說了最有名的《四料簡》,就是四首偈,叫《四料簡》。這裡面就是四首偈裡面第二首,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這個是四首偈裡頭的第二首,它這裡就引用這一段句子。

在那個時期禪風很盛,也是大家輕慢了淨土,永明大師要挽救這些人,要度這些人,所以先示現修禪。在禪宗裡面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修禪的人對他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景仰的。他再專信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給修禪人做個榜樣,希望帶他們回來,這個才說明「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這是勸參禪的人;換句話說,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禪的人不能成就,如果他要不肯回頭念佛求生淨土,一定還是搞六道輪迴,這太可惜了。所以他是現身說法,做一個榜樣,引導他們回歸到淨土來。這是佛祖的苦心,真正是大慈大悲。禪淨雙修是不得已對參禪人一種權巧方便的教導,意思就是實在講禪不能成就,修一點淨土,將來靠這個能往生,是這個意思。如果已經發心修淨土的人,決定叫你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何必還要惹麻煩!這是禪宗裡面一些自尊心很高的,不肯破壞他的自尊心,就是說你學禪,再加一點淨不就更好了嗎?是這個意思,誘導他們。我們要曉得當時佛門的背景,了解當時佛教界的狀況,知道祖師提倡有特別的用意,他是真的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

有禪有淨土,著重在「有」字。什麼才叫有禪?如果沒有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能叫有禪。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每天去打坐,坐個半個鐘點、一個鐘點就有禪了,那就錯了,那是在學禪,沒有禪,不管用處的。剛才給你們講過,初禪天都去不了,還是要搞六道輪迴。有淨土,什麼叫「有」?最簡單的說法,一念當中一定要具足深信切願,信願持名,這才叫有淨土。假如我們念這句佛號,我們的信不深、願不切,一天縱然念十萬聲佛號,也沒有淨土。這個非常重要!大師這首偈子裡說「有禪無淨土」,這是專門對學禪人說的,十個人當中有九個走蹉路,「十人九蹉路」。諸位要曉得這有禪,有禪的人十個人還有九蹉路,剛才我們講的圓澤禪師,那是有禪,走蹉路了,還去投胎!他真了不起,他的母親懷孕懷了三年,他有本事他不去投胎,讓這個婦人懷孕懷了三年。這一遇到,沒有法子了,不能不去投胎,走蹉路。古來像圓澤這種人不少,投胎記得前生的事情,這很了不起的人。

「陰境若現前」,陰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講五陰魔境。參禪,魔來擾亂,《楞嚴經》裡面講的五十種陰魔,你在修定當中常常遇到這個境界,這些魔來擾亂,在定中有魔出現。我們現在在台灣、在國外,見到有不少學禪修定的人,說在打坐的時候,手會動,手舞足蹈,還結種種手印,都是沒有學過的,他們以為這是功夫,這是好境界。我也遇過,他們來告訴我,我說這叫著魔,這不是好境界。你看看佛菩薩的形像,在打坐的時候多么的端莊,我們這個佛像是立像,定是靜的,不是在那裡手舞足蹈,不是搞那個。而且他自己知道在那裡動,動的時候他說有個力量在動,他自己不能控制,這個身體完全操縱在別人手上,自己想止也止不住。這是魔在控制你,這是隨著魔在動,隨他去了。這是第一種,五陰境界的現前。

第二種,講陰境是中陰。人死了以後,這一口氣斷了,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門叫神識,神識離開身體還沒有去投胎,這一段時間叫中陰。中陰絕大多數存在的時間是四十九天,《地藏經》上教我們做七,就是因為中陰存在的時間四十九天,這四十九天給他培福,他能夠得到很大的好處。所以希望家人眷屬在四十九天給他培福,誦經念佛給他回向,給他修福。這個時候他所得的利益最大,能夠幫助他生到好的地方,增加他的福報。這是說這個,自己隨著業力去轉,苦不堪言。還是前面一句老話,他還存在著習氣沒有斷乾淨,這就隨著業力去轉,隨著業力去投胎,自己做不了主宰,麻煩都是出在這個地方。念佛人他最大的好處,在這個時候佛力加持,佛來接引,跟佛去了。修禪,「有禪無淨土」,無淨土就是沒有佛力加持,沒有佛菩薩幫助你,完全靠自己的定力、業力。定力在這個時候失掉了,做不了主宰,完全被業力來控制,業力是強者先牽,這就去了。這一世的修行如果是好的,換得來生的富貴;如果是不好的,還是三惡道流轉。

「此誠可寒心者也」,這樁事情我們看到真正叫人寒心,不能不知道警惕。所以仔細觀察,如果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麻煩真的就大了。不修行,來生是三惡道;修行得好,也不過是人天善道而已。一生把自己所修的善根福德統統享盡,這叫三世怨。享完了福之後,福報享盡了,多生多劫惡的習氣又現行。所以三惡道的時間長,三善道的時間短,叫頭出頭沒,這完全是事實真相。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二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八面,第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初果昧於出胎,菩薩昏於隔陰,者里豈容強作主宰,僥倖顢頇。」初果是小乘須陀洹,已經斷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可以說是相當不容易。在佛法裡面講他是聖人,雖然他還有八十一品思惑沒有斷,依舊在三界之內修行。佛在許多經論上告訴我們,證得初果之後就決定不會墮三途,他在三界當中,就是人間、天上七次往返,他就出了三界。佛說得很多,也說得很詳細。如果他在第七次到人間來的時候,在人間、天上七次往返,如果遇到佛出現在世間,他一定證阿羅漢果,就是四果羅漢。假如沒有佛出世這怎么辦?沒有佛出世,他也超越三界,絕對不會有第八次的往來。沒有佛出世,他叫做獨覺,就是辟支佛裡面的一種,叫獨覺。所以他不需要第八次。這是小乘聖者,所謂是入聖流了。大師告訴我們,他到人間來投胎,從前的事情也都忘掉了,「昧於出胎」,換句話說,他入胎他很清楚,出胎就忘掉了。這是講小乘人。

而菩薩比初果高明太多了,無論是智慧,無論是斷煩惱的功夫,都超過小乘,可是他也有隔陰之迷。隔陰之迷跟前面昧於出胎是一樣的意思,在文章裡面是兩個寫法,這是文字之美,意思是一樣。因此大師在此地警告我們,「者里豈容強作主宰」,者里就是講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自己做不了主。連初果跟菩薩都做不了主,何況我們凡夫,怎么可能有僥倖顢頇?這是決定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格外的依靠佛力。靠自己的力量確實是有問題,念佛人靠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那就不一樣了。

底下說得好,「唯有信願持名,仗他力故」,仗就是仰仗,就是依靠的意思,「佛慈悲願,定不唐捐」,唐捐就是捨棄的意思,「彌陀聖眾,現前慰導,故得無倒,自在往生」。所以修行,只有念佛是最穩當的、最可靠的,但是念佛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持名」,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了,大家千萬不要誤會。往生西方的條件不是別的,就是你有真信、切願、一心執持名號,這個樣子我們念的佛號才叫相應,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這是靠佛的力量。「佛慈悲願」就是指四十八願,慈悲願就是指阿彌陀佛《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阿彌陀佛是願願都兌現了,不但是兌現,而且是圓滿的做到,所以說定不唐捐。念佛人臨命終時,決定不會像一般凡夫手忙腳亂,也不會像初果、菩薩有隔陰之迷,而是彌陀聖眾,現在其前。這個臨命終的人,阿彌陀佛與一切聖眾前來接引,「慰」就是安慰的意思。「導」是引導他,來接引他。因為有佛力的加持,所以他臨終心不顛倒,這是《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由此可知,心不顛倒實在是佛力加持的功德大,這才能夠自在往生。

「佛見眾生臨終倒亂之苦,特為保任此事,所以殷勤再勸發願,以願能導行故也。」這段非常重要,我們不能夠含糊籠統把它看過。「佛見」這是決定沒有看錯,換句話說,決定是事實。眾生臨命終的時候顛倒錯亂,顛倒錯亂有些什麼苦?這一顛倒一錯亂,給諸位說,就到三途投胎去了,那是苦不堪言!如果一個人,臨終時候不顛倒、不錯亂,這個人縱然沒有學佛,也沒有求往生,但是這個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你想想看,哪個人神智很清楚,會到地獄、餓鬼、畜生裡頭去投胎?這都不可能的。凡是到惡道,是糊裡糊塗去的,這一顛倒一錯亂就迷糊了,隨著業力牽引,這是非常可怕,非常之苦。佛是把這樁事情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為我們說出「信願持名,往生淨土」的法門,而且在這部經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們要發願求生。這就是特為保任此事,「保任」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保證的意思,保證你成就,佛給我們做擔保,所以這才殷勤再勸發願。這段文上的發願是第二次在本經勸我們發願往生,後面還有一次。願非常重要,一定要有非常強烈的願望,這個願望就能夠帶著我們生到西方淨土。強烈的願望才能夠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所以這是非常重要,大家對於這個決定不能夠懷疑。下面這是假設一個問答,破除我們的疑惑。

「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這問的意思,佛在經上常說,尤其在《觀經》講淨土的原理,「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當然不是別人的心,是自己的心。既然是自己的心,為什麼不說自性彌陀,不說自性佛,一定還要指西方極樂世界那尊阿彌陀佛,讓我們去求他、去靠他,這是什麼意思?下面蕅益大師答得好。「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了,讓我們明了,「他」跟「自」是一不是二。「一」是從體上講的,體上、性上說是一,但是從相上講、從事上講,是二。這是一定要知道的。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換句話說,對於事實的真相沒有搞清楚,才產生這么一個疑問,這個疑問一定要破除,若不破除,對於往生淨土會造成障礙。縱然拚命去念佛,強烈的願望求往生,也只能生到邊地疑城,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他為什麼會生到邊地疑城?他有這個懷疑在。這是講還有願、還真肯念,生到邊地疑城。如果這個疑惑要是嚴重,破壞了自己的信願,這一生往生都不可能,所以這關係很大。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法門跟《華嚴》一樣,不但跟《華嚴》一樣,實際上超越了《華嚴》,《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是什麼法?是圓頓大法,所以這部經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唯有一心就能契入,如果用二心那就有障礙。他這個疑問產生就變成二心,怎么是二心?有自、有他,自他是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非常妙,六祖初見印宗法師的時候,印宗法師就問他,聽說你在黃梅得到衣缽,五祖平常說法,有沒有講禪定,說這些方法?六祖回答就很妙,告訴他,真正的佛法是一,《維摩經》裡面所講的,不二法門。他問的是禪定、解脫,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這個地方自他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要把自他二邊都要把它忘掉,用一句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統一,心裡頭沒有其他的分別,沒有其他的知見,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把所有的知見、分別、執著統統歸一,這就是一心,這樣才能夠入境界;在淨宗裡面入境界就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因為極樂世界,諸位要知道,是一真法界,就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那個地方也是一真法界,這是西方世界無比殊勝之處。

「全在了他即自」,他跟自就是一,就不是二。如果說他佛,那你他見未忘;如果偏重在自佛,我見顛倒。有他見、有我見,諸位想想《金剛經》上所說的,「菩薩有我見、人見」,他見是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金剛經》前半部跟後半部,前半部是講四相,後半部講四見,四見比相講得更深刻。前面是「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後半部說得更妙了,你有這種見解、這個念頭就不行,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他這裡是落在四見裡頭,大師答覆得很妙!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佛法在釋迦牟尼佛當時,教學利益眾生就是以「四悉檀」為中心,今天我們依然不能例外。「四」是四種,前面都跟諸位說過,「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就是四種普遍布施的利益,這叫做四悉檀,悉檀是梵語音譯過來的。這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歡喜益。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佛法首先就是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是佛教化眾生第一條。在跟大眾接觸,讓人家不歡喜,佛的教學就全盤失敗了,所以說第一個要教眾生歡喜。如何教眾生生歡喜?那是方法、手段,那是因人、因事、因地巧妙各個不同,這個地方只給你講原則,沒有給你講手段。這是非常的重要。如果不能歡喜相處,那就是不和,不和裡面就會有爭執,爭執裡面就會有鬥爭,鬥爭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世界的不安全。由此可知,佛法對於世間的利益確實是擺在第一位,世間的利益都得不到,出世間的利益就不必說了,所以第一個是教我們得世間的利益。

如何令眾生生歡喜心?佛法裡面方法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多了。通常歸納起來,像「四攝」、「六度」都是方法,尤其佛給我們規定的「六和敬」,確實是教我們在世間接觸廣大民眾。特別是與我們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跟他們相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個才叫真正高明。這是第一個利益。後面三個,「為人悉檀」是生善的利益,「對治悉檀」是斷惡的利益,這是底下這兩種,生善斷惡。最後一條就是真正在佛法上得利益,叫「第一義悉檀」。四悉檀前面三個都是世間法,最後一個是出世間法。第一義悉檀實在講就是教給我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第一義。後面三個世間跟出世間的利益是「事不孤起」,它生起有連帶的關係。

「儻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儻是假設,要不從世界悉檀深深的發起慶信,就是真正的歡喜心。信願持名,「信」就是世界悉檀;「願」裡面就有兩個,願生西方這是生善,願離娑婆這是離惡、離苦,所以一個是為人悉檀,一個是對治悉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第一義悉檀,就是此地講的「悟入理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悟入理佛。這是把四悉檀的利益,完全用在淨土宗念佛往生上說。四悉是佛法接引眾生的總綱領,大小乘佛法統統離不開這個原則,這是我們要曉得的。

「唯即事持達理持」,大概像我們一類業障深重的凡夫,走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那就是「事持」,先就用事持,理不明白沒有關係,不要緊,當然理懂得那是更好。理不懂,像歷代,以至於現前,許多老阿公、老阿婆們念佛往生,讓我們看到他的瑞相,他預知時至,他能夠站著走,能夠坐著走,曉得什麼時候走,這都是決定往生。你問他淨土經典他不懂,甚至於很多人念過《彌陀經》,問他《無量壽經》,沒念過,《觀無量壽經》,沒念過,這經里什麼意思不懂,不懂他能往生,這就是事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就都懂了。這一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懂,為什麼都懂?因為他事持持得很純,他心定了,信願堅固,佛來接引他的時候,先用佛光注照,佛光一照,他的智慧就開了,業障就消除,智慧就開了,從事持就達到理持。

「所以彌陀聖眾現前」,見到佛了,「即是本性明顯」,本性明顯就是禪宗裡面講的開悟的意思,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見佛。由此可知,他這種智慧的現前,一個是得自己念佛的功德,一個是佛光加持,這真正是得佛加持的殊勝利益。學別的法門裡面沒有的,那要完全靠自己,這個地方大半是靠佛的威神加持。「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天天跟阿彌陀佛在一起,西方世界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楚,六塵說法無有中斷,所以見佛聞法,成就慧身。《華嚴經》上講十身,智慧之身實在講就是報身,確實不由他悟。這個境界實在說等於圓教初住菩薩,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這么一個境界,圓教初住。在我們這個世間要修一般的法門,到達這個境界,要修滿一個阿僧只劫,一個阿僧只劫修圓滿了,第二個阿僧只劫開始,就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實在是不容易!看看西方極樂世界,圓初住的地位是輕而易舉就得到了,這么容易。而實際上不止,為什麼?這經上一再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圓證三不退。《彌陀經》、《無量壽經》上都說「阿鞞跋致菩薩」,都是圓證三不退的。圓證三不退,實在講他的受用,雖然自己煩惱沒有斷,帶業去的,神通道力種種受用差不多是跟等覺菩薩相似,不只圓初住。這是這個法門真正無比殊勝之處。

「法門深妙」,這一句是讚嘆!為什麼說深?九界眾生,九界眾生就包括等覺菩薩,以自己的智慧、能力,要想徹底了解西方極樂世界都不可能。這是說它的深,真正是深!所以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對西方極樂世界這些事理真正透徹明了,這是成佛,十方諸佛才有這個能力,等覺菩薩都沒有這個能力。妙在什麼地方?妙在帶業往生,一品煩惱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這個妙!這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沒有的,一切諸佛剎土也沒有這個事情,這叫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兩句話是對一般通途修行人來說的,「戲論」是指的教下,「意見」是對的宗門。為什麼?因為這個法門,就是一心執持名號,不要去分別,一直念去,也不要去思量,不假分別,不落思量,所以「破盡一切戲論」。這一切戲論就是教下對於淨土宗種種的批評,那都叫戲論,無論你怎么說都不相干。「斬盡一切意見」,意見是指分別、是指情執。

而這個無上甚深圓頓的妙法,「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這是我們一般人常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疑」。馬鳴菩薩、龍樹菩薩這兩位是印度人,都是求生淨土的。特別是龍樹,龍樹在中國人稱他是大乘八宗共祖,八個宗派都認他是祖師,他也是念佛求生淨土。智者、永明是我們中國的兩位祖師,智者是天台宗的,永明是禪宗歸淨土的,在淨土宗是第六代的祖師。這樣大智慧的人,他不懷疑,他沒有分別,他沒有意見,一句彌陀念到底,沒有分別、沒有意見。像他們這些人,才徹底擔荷得去,就是直下承當,佛傳授我這個法門,立刻就接受過來,一點疑惑都沒有。

「其餘世智辯聰」,其他的我們世間一等聰明才智之士,「通儒禪客」,「通」是講儒家的,禪家的,「盡思度量」,你們對淨宗法門,你們去想,你們去分別、你們去辯論,「愈推愈遠」,換句話說,愈想愈離譜,完全搞錯了。豈不聞這個法門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要不是蒙佛威神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何況這些世間聰明才智的人!所以說,這些人反而不如這些愚夫婦老實念佛者,反而不如下愚之人。換句話說,這個世間聰明才智、通儒禪客這一類,這是中等智慧,不是上上根人,不是大智。這不是大智,說老實話,他還不如下愚;上智下愚,上智他趕不上,他不如下愚。下愚之人,他也不分別,他也不執著,一聽這個法門,他也能夠完全接受過來,老實念就行了。老實念,了不起!

「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諸位要曉得,老實念妙在哪裡?老實念能把自己妄想、執著念掉了,妄想執著念掉了,就得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功夫要加深,念佛三昧就是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功夫有淺深,經上講有「事一心不亂」,有「理一心不亂」。念佛三昧淺的是事一心不亂,功夫深的是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潛通佛智」,自然就通達了,就與如來果地上的智慧相應了。「暗合道妙」,「道」就是諸佛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他不知不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合了,就跟諸佛如來所證的相合。所以這些中等根性的人反而不如下愚,不如!下愚真的有不少在一生當中能到這個境界。

「我見是利」,這是重複經上這一句話,「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佛見到這樣殊勝的利益,「故說此言」,故說此言是勸勉我們往生。「分明以佛眼佛音」,我見,見是佛眼所見,為我們說出這個利益,勸我們往生,這是佛的音聲,佛的教誨。「印定此事」,把這樁事情,印定就是確實是事實,決定不錯。「印」是信的意思。在中國自古以來,政府機關都有個大印。印是個證明,就是證明決定這樁事實,一點都不錯。佛是這樣的苦口婆心勸導我們,「豈敢違抗」,我們怎么敢違抗?「不善順入也哉」,如果我們要是違抗,這就不是善順佛的意思。如果我們要是善順佛的教誨,善順佛的意願,那就跟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一樣,把它完全的接納過來,依教奉行,那就對了,這才叫善順。善順,就是佛的好學生,真正聽話,依教奉行。四悉檀最圓滿、最究竟、最殊勝的利益,我們現前統統得到。到這個地方是把本經的正宗分介紹完了。

下面是本經的流通分,大師對於《彌陀經》的分科,跟古來的大德們分得不一樣,他把六方佛就分做流通分,一般他們把六方佛都分在正宗分裡頭。為什麼這樣分法?他前面有個介紹,有個說明,我們看底下這個解。「信願持名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此經唯佛境界,唯佛佛可與流通耳。」這是他老人家把六方佛分做流通,道理在此地,認為這個法門除佛之外,等覺菩薩都沒有資格來流通。這實在是真知灼見,古來這些大德沒說得出來的,他老人家說明白、說圓滿了。

這個法門,信願持名這個法門實在是非常容易!它的深妙處,這裡說得好,「圓收圓超一切法門」。圓收就是豎論此經,由淺及深,與其他一切法門是相同的。佛說一切法門都有個淺深次第,這部經也不例外,像經上講的四土、三輩、九品,這就是有淺深、有次第。在我們當前學習,有事持、有理持,這就有淺深,我們凡夫事持,這個淺,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他們是理持,那就深,這跟其他一切法門是相同的。圓超,這就是講橫的,橫論這部經,是了生死出三界,證大菩提,與一切法門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其他一切法門是循序漸進的。斷見思煩惱,這才能入聖流;斷塵沙煩惱,這才能進一步達到菩薩的境界;斷一品無明,這才能成為法身大士。那是一般經論上是這樣的次第,這部經不一樣,不同在哪裡?不必斷煩惱,見思煩惱一品都不要斷,只憑信願持名,帶業往生,橫出三界。所以它跟一切法門迥異,不相同。何況西方淨土,雖然有四土差別,一生一切生,這是一切法門裡頭沒有的。一切法門四土決定沒有並列的,沒有同時生的,這個法門是一生一切生,是同時的。

「既無問自說,誰堪倡募流通」,堪是堪任,什麼人有這個能力擔當起提倡、承傳這部經典?佛在這經上是無問自說,如果是有人來問的,佛也許把流通的事情就囑咐給他。像《無量壽經》上,囑咐給阿難、囑咐給彌勒菩薩去流通,這個經上沒有,沒有囑咐哪個人去流通,沒有這個文字。所以什麼人有能力擔當起流通這個使命?大師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這是先說明道理,只有如來果地,才能夠把這個事實真相徹底明了。諸法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諸佛才是究盡明了,等覺菩薩還不行。「此經唯佛境界」,《彌陀經》自始至終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換句話說,不是等覺菩薩的境界,既不是等覺菩薩的境界,等覺菩薩就沒有能力來流通。換句話說,流通的使命確實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宣說,就是流通這部經典,世尊自己親自來任流通之責。「唯佛佛可與流通耳」,流就是流傳萬古,通是通達十方,是這個意思。請看經文: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我』是世尊自稱,叫著『舍利弗』,提醒他特別注意,下面有重要的話要說。像我,這是佛說的,像他自己今天,現前『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利是利益,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阿彌陀佛不思議功德之利」究竟是什麼?蕅益大師在此地給我們列出來了,看註解。「不可思議,略有五意。」如果細說說不盡,太多了,只略略的說這五樁,這五樁事情就非常不可思議了。「一,橫超三界,不俟斷惑。」俟是等待,不要等待斷惑,就橫超三界了。諸位要曉得,三界就是六道,為什麼叫橫超,其他任何法門裡頭沒有橫超的。三界就是六道,欲裡面我們常講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我們心裡頭有,身斷掉了沒有用處,你的念頭裡頭還有,你就是屬於欲界,色界就沒有分。這五樣東西念頭都沒有了,財色名食睡念頭沒有了,就上升到色界。色界靠禪定,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上去是無色界,無色界也是有四種定叫四空定,這樣才能出三界。這叫豎出,都是這樣出去的。阿羅漢,為什麼初果須陀洹還要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是斷惑。把見思煩惱斷盡了,這樣超出去。阿羅漢是第九定,《楞嚴經》上講九次第定。這邊是我們通常講的四禪八定,第九定則超越了,這叫豎出。

我們這個法門不要斷惑,從旁邊出去了,到西方世界去了,這叫橫出。橫超,不必找那個麻煩,叫橫出。橫超三界,不要斷惑,這個我們容易。你就曉得豎出多難,太難了!所以今天大家要想修學其他的大乘法門,你自己應該要衡量一下,不說別的,財色名食睡,你還有沒有這個念頭?你要有這個念頭在,色界都沒有分,你還想超越,不可能,欲界都超不了,上面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談何容易!所以我們這才真正了解,不用這個方法不可能出三界。正像倓虛老法師所說的,他說他一生看到修禪定的人,修禪定、得禪定的人他見過,禪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一生當中沒有看過,也沒有聽說過。禪宗要不能明心見性,就出不了三界。得禪定,禪定功夫高的,色界四禪天、無色界天,高的;功夫低一點的,初禪、二禪。這是講真正得禪定的,那相當不容易!超越了欲界在色界,諸位要知道,還是出不了三界,老法師感嘆就在此地。所以極力勸人念佛,不用念佛這個方法,要想出三界幾乎是不可能。既然不能出三界,麻煩就大了,欲界裡頭有三善道、三惡道,三惡道的機會多,三善道的機會少,這是不可以不曉得的。

第二個,「即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證」,這個了不起!十方所有一切諸佛都有四土,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們生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我們都見不到,實報土就更不必談了,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有四土,它四土在一起,一生一切生,不要漸進,漸進是一步一步的。你說在娑婆世界見思煩惱斷盡,超越三界了,三界之內是凡聖同居土,超越了,到哪裡去?方便有餘土。等到在方便有餘土裡面再修行,修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才生到實報莊嚴土,他是慢慢循序漸進的。西方世界不需要,帶業往生生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土你都到了,都得到了。

第三是修行的方法不可思議,「但持名號,不假禪觀諸方便」,這個不可思議!修行的方法只憑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憑這一句佛號,用不著禪定來幫助,也用不著觀想來幫助;換句話說,所有一切法門都可以不必修,老老實實這一句名號就行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不要用其他方法來加持,一個方法用到底,這是非常不可思議!我們知道其他法門裡面,一個方法修學到某個階段,必須要換個方法才能夠把自己境界往上提升。我們這個法門不需要,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那就是非常好的證明。

第四,修行的時間不要太長,其他的通途法門裡面,修行時間要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就,這個法門是「一七為期,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這實在講太難得了。這個法門多少時間就能修成功?七天就行了。所以淨土宗結七念佛,我們平常講打佛七,打佛七就是根據《彌陀經》來的,經上跟我們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所以說根據《阿彌陀經》來的。如果信、願、持名這三個統統做到,同時具足了,七天必定有效,七天能成功。七天有效是什麼樣的效果?是得念佛三昧,得念佛三昧就決定得生。念佛三昧裡面有功夫淺深不同,我們中國淨土宗常常把功夫分成三等,就是念佛三昧裡頭分成三等,上等的是「理一心不亂」,中等的是「事一心不亂」,下等的叫「功夫成片」。就是下等裡面也分三等,功夫成片裡面上等的成片,給諸位說,生死就自在了。什麼自在?想什麼時候往生,就什麼時候可以往生,不要到事一心。說老實話,到事一心,我們這一生當中未必能達到,但是功夫成片的上等功夫,我們一般人確實可以做得到,生死自在,想去就去,想留就留。自古以來,做到這個功夫的人很多,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是我們要認真多想想的,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一定要把做不到的因素找出來,然後把它消除掉,障礙沒有了,我們也能夠做到。那就真正沒有辜負這一生,經上講四悉檀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就完全的得到了。

第五,「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我們台灣的同胞,過年的期間你看許多這些寺院庵堂拜萬佛懺,拜千佛,拜千佛是三千佛。拜千佛、拜萬佛,實在講佛是無量無邊,不知道漏掉多少!十方佛恆河沙數,你才拜一萬尊,你想想看你漏掉的有多少?怎樣才能夠叫一尊佛都不漏?念阿彌陀佛,一尊佛也不漏,這個事實知道的人不多。為什麼說我們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都念到?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到了,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念阿彌陀佛,我們念阿彌陀佛,所以一切諸佛都念到了;沒有一尊佛不講《阿彌陀經》,所以我們念這部經,這部經的經題,底下就有了,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一切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念這部經,一切諸佛都護念,豈不是統統都念到了嗎?所以拜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都拜到了,一個也不漏,這真是大喜事。這是蕅益大師給我們略說這五樁事情,不可思議。

「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所以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導師就是阿彌陀佛。大願行之所成就,他的大願大行,這些事情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極樂世界怎么來由的。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同修們都念得很熟,蕅益大師這裡一提起,我們想想《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就會很清楚、很明白。彌陀名號是這樣得來的,故名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是將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說出來,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念佛的殊勝。古大德常教給我們,「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相應的這個佛,不僅是極樂世界導師阿彌陀佛,實在是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應。這種功德利益哪裡去找?還有什麼法門能夠跟它相比?實在是沒有了。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真相認識明白了,我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你不會中斷。不止一天一萬、兩萬,不會中斷。為什麼?一切利益裡面沒有比這個利益更殊勝了。所以你不明了,歡喜心生不起來,世界悉檀的歡喜益生不起來。必須真的明白,真搞清楚了,這歡喜心才生得出來,然後這一句名號就不會中斷。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三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3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一面,倒數第三行,從第二個字看起,這個地方經文跟註解都非常重要。

「又行人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這個說法確實是很少聽到的,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來,我們細細去思惟,確實很有道理。「行人」就是發心修學淨土法門的這個修行人,「信願持名」這四個字是淨宗修學的關鍵,這就是修行的原則,非常重要。要真正深信切願,有懇切的願望求生淨土,一心執持名號,我們能夠這樣的修學,全攝,「全」當然不是部分,是完全的,是圓滿的,就是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這個我們自己要修,那就太難了,不知道修到哪一生哪一劫,真正可以說是無量劫的修行。現在我們不必費這么長的時間,我們可以把阿彌陀佛無量劫的修行功德,就用「信願持名」這么一個巧妙的方法,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功德。

我們想想,這是不是事實?如果要是事實,這個便宜就占大了。實在講十方世界無量的菩薩修行,修得那么辛苦,還不能有阿彌陀佛幾分之幾的成就。修淨土的人以信願持名,很短的時間,這個殊勝功德利益就超過一切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事實。何以知道是事實?《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以及本經的內容講得很清楚。念佛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與阿彌陀佛同壽量;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生到西方的人,即使下下品往生也是無量壽。再看看《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他的身體、相貌、種種受用,乃至於神通道力,都彷佛跟阿彌陀佛差不多,這不是「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那又是什麼?所以蕅益大師這句話是真的,不是假的,這也是經文裡面所說的,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

下面蕅益大師更進一步為我們說明,唯恐聽了這句還有疑惑,還不敢承當,不敢相信。「下又曰」,下是底下經文,經文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我不可思議功德」。這證明「諸佛」有兩個說法,一個,諸佛就是阿彌陀佛,另外一個說法,諸佛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這兩個講法都通,都講得通,都可以說。「我不可思議功德」,「我」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自稱,從經文的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以及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把阿彌陀佛當作自己,自他不二,彌陀的功德就是自己的功德。「是諸佛釋迦,皆以阿彌為自也。」這個意思前面曾經向諸位報告過,從心性上說,前面曾經講過,心性不可思議,我們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能念的心性、所念的名號,統統都不可思議。因為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就有理由「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有理由就是有理論的依據,既然有這個理論,應當就有這個事實。所以蕅益大師這個說法我們是可以接受的,可以承認的,他說得非常之好。

下面就是六方佛,六方佛的經文在第七十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先把經文念一念,然後再看蕅益大師的註解。

【東方亦有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向下六方佛,蕅益大師判作流通分,這就是前面所說的諸佛流通,唯佛與佛才能夠擔當得起流通的使命。我們先把大綱簡單做個介紹。羅什大師翻這個經是翻六方,我們現在這個經本上,玄奘大師的譯本是十方。玄奘法師翻譯的是照梵文直接譯過來的,鳩摩羅什大師是意譯的,換句話說,並沒有按照它的原文一句一段一段的,沒有這樣按照,只是把大意翻譯過來。所以,羅什大師的譯本我們中國人非常喜歡讀,就像中國人自己寫的文章一樣。這樣子我們就明了,六方是省略,十方才是具足的。雖然省略,意思還是圓滿的。六方是東、南、西、北、上、下,十方就加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這是省略掉了。

每一方有無量無邊的世界,每個世界都有一尊佛在那個地方教化,所以佛就無量無邊。我們從經文的翻譯能看得出來,每一方都是說『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世尊當年在世講經,大多數的時間在恆河流域,舉例子舉恆河,沒有人不知道的。恆河的沙很細,像麵粉一樣,不像我們一般的沙很粗,一粒粒很粗,它不是,它很像麵粉一樣,非常細。諸位想想,這一條恆河有幾千里,像我們中國的長江、黃河一樣,是印度最大的一條河流,那裡頭有多少沙?佛說經,凡是講到數目多,都用恆河沙來做比喻。其實恆河沙再多,說老實話還是有數量的,還是可以算得出來的,算得盡的。但是佛所講的世界是沒有窮盡的,換句話說,決定不是恆河沙數能夠相比的。但是在這個世間,沒有比恆河沙更多的比喻了,佛常用這個比喻。

十方世界,每一方都是無量無邊的世界,世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也就無量無邊。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那就是經上所說的,這些諸佛如來『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廣長舌相」就是普遍的讚嘆、普遍的宣傳,普遍的為一切眾生介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就叫廣長舌相。這個意思就是說,佛說這個法門,介紹西方淨土,從來沒有中斷過,沒有終止過,真的是一天到晚都在講,沒有止境的在這裡講。『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講他教化的範圍,在他所教化的大千世界,我們今天曉得,像我們這個大千世界是以無數的星球組成的。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地球上示現滅度了,在另外一個星球上他正在那裡說法,他不是真的滅度了。這一個大千世界,如果要依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這個世界太大了。黃老居士他認為我們今天所講的銀河系,只是一個單位世界。我們曉得,一個大千世界有多少個單位世界?至少有十億;換句話說,十億個銀河系才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他的教區這么大。每個星球只要有眾生居住,他都會到那裡講經說法。我們今天看到許多星球好像沒有人類居住的,沒有人居住的,還有其他眾生居住,我們人見不到的鬼神、六道都有。佛是天上、人間、餓鬼、地獄、畜生,他哪一道都去,應以什麼身說法,他就現什麼樣的身,現身一定要現眾生的同類身,哪個地方眾生緣成熟了,佛就到那裡示現給他說這個法門。這是說的「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都說叫難信之法,所以這個地方講『說誠實言』,這是真誠到了極處。也許我們要問,除這部經之外,其他經都不是誠實言?其他經也都是誠實言,像《金剛經》所說,如來是「真語者」,真就不假;「實語者」,實是實實在在,絕不是虛浮;「如語者」,如是講的完全是事實,不增不減,有什麼就說什麼,所說的跟事實完全相符,這叫如語;「不妄語者、不誑語者」,佛講話哪裡會有欺騙眾生的?不過,在一切經裡面為什麼說這部經是最真實?因為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教凡夫直捷成佛。有許多人告訴我,有的打電話跟我講,說有法師、有些大德,對淨土有很多批評,他們都不能相信,來問我。聽得太多,接觸太多了,信心就動搖了。我聽了就告訴他,我說你的《無量壽經》念得不夠。他說我天天在念。念得不夠,為什麼不夠?你聽了外面這些謠言還會動搖,這就叫不夠。經上明明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若不往昔修福慧,於此正法不能聞」,這樁事情怎么可以勉強的?這些高僧大德不相信、不能接受,不要說高僧大德,你看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所說的,我們去年在這裡講過「上品上生章」,十地菩薩來跟你講,等覺菩薩來跟你講,我都不相信,我相信佛說的。這些大德、法師,說老實話還沒有到地上菩薩,還沒有到等覺菩薩,怎么可以相信?

經上說得好,能夠相信這個法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樣的善根,這樣的福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得到的。你相信,你的善根福德超過一切眾生。你沒有這個大善根、大福德,你當然不會相信,所以這個事情不能勉強。自己遇到這個法門,能夠相信、能夠發願,十方三世,此地講的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都恭喜你。恭喜你什麼?恭喜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今天成熟,恭喜你今天了生死、脫輪迴、成佛道,所以諸佛恭喜你,諸佛讚嘆你。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如來,各個都是說誠實言。

『汝等眾生,當信是』,應當要相信,「是」就是指這部經。這部經叫什麼名字?底下這是本經的經題,叫『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經名本來是這個名字,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時候他把經題換了,換成「佛說阿彌陀經」,所以這個題是鳩摩羅什大師擬的,不是釋迦牟尼佛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經題在此地,「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羅什大師用的這個名字好不好?好。為什麼?因為這個經上大主意就是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他老人家乾脆就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做經題。所以,他是別有用心,非常的難得。這是譯經法師的善巧方便,叫我們一看經題,就念一聲阿彌陀佛,用意在此地。

稱讚,剛才講過了,是一切諸佛稱讚,這不是普通的稱讚,不是普通人。稱讚誰?稱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十方法界一切根熟的眾生。諸位要知道,這根熟的眾生,根熟是什麼?對這法門能信、能願、能行,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這叫根熟。換句話喔,或者還不相信,或者還不願意、不肯念阿彌陀佛,沒有成熟,這個根性沒成熟。沒有成熟也幫助他,但是他這一生不能往生,他還是要去搞六道輪迴。同時這句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也可以說是一切諸佛,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在哪裡?像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雖然四十八願普度眾生,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介紹,我們怎么知道?世尊為我們演說,為我們介紹,為我們推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換句話說,這種情形就好像阿彌陀佛在那裡辦個大學,辦學校,凡是有志願到這個地方來修學的他統統都歡迎。十方諸佛等於說代阿彌陀佛到各處去招生,沒有十方一切諸佛到處宣揚、去接引,知道阿彌陀佛的人確實不多,也確實不容易,所以一切諸佛不可思議功德。所以,這個「稱讚不可思議功德」是雙關語。

底下這句是更不可思議,「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部經、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所宣揚的,一切諸佛所演說的。善導大師講得好,中國佛教裡面傳說,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彌陀化身來,善導大師所說的話,就是阿彌陀佛直接為我們宣說的。他說「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話的意思,如來是佛,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為什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為了一樁事情,《法華經》上講「大事因緣」,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到底是什麼大事?沒說清楚,善導大師講清楚了。真的是一個大事因緣,就是把西方淨土介紹給我們,這的確是一大事因緣。既然如此,釋迦牟尼佛一生就講淨土三經就夠了,何必要講那么多經典,說那么多法門?這是佛的大慈大悲,因為這個法門他所接引的對象是成佛的人。蕅益大師在《要解》前面講得好,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佛為我們說這部經。這不是為菩薩說的,不是為阿羅漢、辟支佛說的,為什麼?跟他說沒有用,他不願意往生;換句話說,他成佛的機緣沒有到。所以,第一等的,這是成佛的機緣到了,教給他成佛的方法。如果他成佛的機緣沒到,說這部經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佛也不能捨棄他,也不能不照顧他。看他要是菩薩根性,就跟他講大乘菩薩經,教他修行的方法。他要是二乘根性,聲聞、緣覺的根性,就跟他講小乘法門幫助他。他根本就沒有意思了生死出三界,就跟他講人天的經典,教他來生得人身,能夠更富貴、更幸福、更美滿。這才說無量的法門,應付無量無邊不同的根性,是這么一回事情。

所以你必須要認識清楚,這部經典是根熟眾生,菩薩以下都沒說。根熟就是說,他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這一生當中他決定成佛,超過菩薩之上,這談何容易!所以諸佛護念,人只要相信這個法門,我們常講「求佛菩薩保佑」,你不要求,不是一尊佛、兩尊佛保佑你,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不保佑你的。為什麼?因為你這一生成佛。那些成菩薩、成阿羅漢的,暫且放在旁邊,不要緊!為什麼?慢慢來,這一個馬上成佛了,要特別照顧他,就這么個道理。所以,這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念這部經就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

密宗裡面有灌頂,我們在美國、在台灣也見到了不少。有些密宗的上師仁波切來了,一窩蜂的都到那裡去灌頂。是不是真的接受了灌頂?不是真的,假的,什麼叫灌頂沒搞清楚。黃念祖老居士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晚年專修淨土,他在《無量壽經》註解裡面說得很清楚,為我們說明密宗灌頂的意義。「灌」是慈悲加佑的意思,「頂」是最高的法門,頂法,灌頂就是把佛至高無上的法門傳授給你,這叫做灌頂。諸佛如來至高無上的第一法門是什麼?就是《佛說阿彌陀經》,你不知道!你把《阿彌陀經》從頭到尾恭恭敬敬的念一遍,就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你念兩遍,就給你灌頂兩次,你不知道!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居然不曉得,沒有一點感激的心。來了個密宗上師,不得了,趕緊要去,這成什麼話!這真叫做顛倒錯亂。諸位一定要明了,諸佛如來慈悲加佑,將這個頂法為我們說出來。所以念佛的人,一天到晚都沐浴在佛光之中,都接受無量無邊諸佛如來灌頂,可惜自己迷惑顛倒,這種殊勝功德利益居然完全不知道。

向下我們看註解,諸位翻過來看註解。「阿閦鞞,此雲無動,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隨機而立。」這先解釋佛,實在講佛菩薩都沒有名號,名是假名,名號從哪裡來的?名號是從眾生這方面而建立的,是屬於隨機而立的,機就是眾生的根機;換句話說,是眾生現前所需要,這樣建立的。「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願等」,換句話說,無量的德能當中取一個名字,用它一個,對眾生當前很適用的,是這樣建立的。因此諸佛菩薩有無量無邊的德能,也就有無量無邊的名號,現在對我們用哪個名號,會用得很恰當,這個名號對我們現前有一定的利益,能夠幫助我們修學,是這樣建立的名號。因此名是表法的,既然名是表法,註解諸位一看就曉得,不必多說了。東方世尊為我們說出五尊佛的名號,我們曉得表法,那一定有特別的意思在。東,在印度、在中國看法都非常接近,東方是屬於震,太陽剛剛出山,在四季裡面是表春,東方是春天,南方是夏天。在五行裡面,東方是屬於木,南方屬於火,西方屬於金,北方屬於水,中間是土,這是中國跟印度人看法都非常接近。

這五尊佛的名字就是代表法門修學的根本,表法,代表這個意思。第一尊佛他表的意思,就是你要學佛,無論你學什麼法門,無論學的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第一個你要學不動,你才能夠成就。聽這個人說,心跟他走了,聽那個人講,又跟那個跑了,你是一事無成。所以第一尊佛,就是『阿閦鞞佛』,阿閦鞞的意思就是不動。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這個做不到的話其他都不要談了。阿閦鞞翻作不動,佛翻作覺,在世間法講就是不為八風所動,我們世間人常講「八風吹不動」,這才有資格入佛門、學佛法。單單八風吹不動還不行,因為八風是世間法,世間的名聞利養、這些五欲六塵,屬於八風裡面的,這個東西不動心了,還要更進一步,不為其他法門所動。佛法法門很多,宗派很多,你要是學哪一個,你就專心去學,你會有成就。學禪的,你就專心參究。你想參禪,聽到講經說法不錯,又想去學講經,你禪完了;聽到那個人念咒,學密也不錯,也去跟他學學咒。這一樣都不能成功,法門是一門深入。其他法門好,我們讚嘆它,我們決定不學它,心不動搖,我死心塌地在一個法門上,一門深入。善導大師說得好,如果求解,可以多學幾個法門,多學一些經典,為什麼?我多懂得,是求解。但是行門,修行決定是一門深入,不可以同時學兩個法門,決定不可以,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就是不動他所代表的。

像《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表什麼意思?我們如果不能理解,《華嚴》就白看了、白讀了。五十三位善知識也是表法的,他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的社會各行各業、男女老少,是我們每天從早到晚所接觸的,這就是五十三位善知識。你接觸的面非常廣大,你對他們都能夠理解、都能了解,你是充滿了智慧;可是自己修行一門深入,從來不為他們所動搖。善財修什麼法門?善財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參學第一個老師德雲比丘,這是一位出家人,五十三位善知識只有五個出家人,其他的統統是在家人。德雲比丘教他的是念佛法門,這是第一個老師,先入為主,他主修的。每參訪一位善知識,最後怎么樣?戀德禮辭。戀德,我很感謝你,我向你告辭,告辭就是我不學你的法門,我還是老實念佛。一直到最後第五十三個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是十大願王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開始念佛,一個最後圓滿送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善財童子修的是念佛法門,一生成就,沒有到第二生,一生成佛。這是根熟的眾生,他是各宗各教、這世間各行各業他不是不接觸,他統統都接觸,統統都明了,於自己修學的法門決定不障礙,決定不為其他法門所動搖。這是《華嚴經》善財童子做了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所以,我們能夠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所動搖,這才能成就自他功德莊嚴,這是我們修學真正的基礎,是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具備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就不必浪費精神,也不必浪費時間,為什麼?你學不成。

古來大德,我們在《高僧傳》裡面看到,我們在很多名山道場記載裡面看到,祖師大德們發現一個可以造就的人才,他用什麼方法來教導他?首先用種種方法來折磨他,看他動不動心,看他有沒有耐心,有沒有毅力?到你受不了,走了,走了就算了,不能成就的。百般折磨他還是不動心,他還是忍受得住,這個人就是大器,真正能成就。菩薩修學的綱領,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放下;第二個就是忍辱。我們仔細觀察古來祖師大德教人,真的手段、方法巧妙不同,實在講就是一個布施、一個忍辱,教你放下,教你忍耐。這個不動也就是這個意思,我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就不會被它動搖了;我一心專修這個法門,這就是忍辱,我能忍受得了一個法門,其他的統統放下、統統捨棄,還是這個意思。所以這尊佛是第一個,第一個就是你學佛要具足的條件。

下面三尊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這三尊佛都用須彌做名號,這是比喻。我們這個世界最高的山叫須彌山,沒有比這個山更高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須彌山不在我們地球上,這個諸位要知道,不在地球,黃老居士說銀河系是一個單位世界,他就根據經上講的須彌山這個意思說的。銀河系的中心,現在天文學家叫它做黑洞,黃老居士說黑洞就是須彌山,所有一切星球都圍繞著它轉,它是一個世界的中心點,在佛法裡面叫做妙高山。經上常常用它來比喻法身,比喻本體,所以這三個須彌,實在講就是比喻自己本人,法身、報身、應化身,就是三身一體,因為三個都用須彌,這是一體三身,三身一體。

第一個講「須彌相佛」,相是相好光明。佛的相好光明,九法界眾生都仰慕佛的相好,這是講報身。「大須彌佛」,「大」是稱讚的詞,像《華嚴經》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大」不是大小的大,是讚美的意思。在讚美裡面找不到這個詞句了,不得已就用一個「大」來讚嘆。這是讚嘆我們心性,法身理體,心性不可思議!現在哲學家稱之為宇宙萬有的本體,我們佛法裡面叫它做法身,法身就是一切萬法都是從它而生的,都是由它變現出來的,所以這是表法身。「須彌光佛」,光是光明遍照,普遍的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講的應身,就是應化身。像《普門品》裡面說的觀世音菩薩,哪個地方有求,菩薩立刻就感應。應以佛身而得度者,菩薩就現佛身去度他,應以菩薩身得度者,他就現菩薩身去度他,隨類化身,這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這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是我們學佛人希求的,這就是俗話講成佛,成佛就是成就這三身。我們學佛為的是什麼?為了就是要成就三身,所以這是我們所求所證的。換句話說,在東方,第一個方向,首先學佛應該具備的條件,應有的態度,就是不動,這個給我們說出來了。接著把我們學佛的目標說出來,我們所求所證的說出來了。

末後這一尊佛叫「妙音佛」,這第五尊。妙音佛是把我們修學的方法說出來,諸位要知道,這是淨土宗念佛求生淨土的目標、方法,這不是其他宗的。可見得,信願持名是直捷求證法身、報身、應身,是直捷求成佛的法門。直捷成佛的方法是什麼?妙音。妙音是什麼?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叫妙音。十方三世九法界眾生,都是用這個方法往生淨土,不退成佛,所以這一句名號是妙音,就教你執持名號。所以,妙音佛是表修學方法的根本,就是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前面都說過了,這一聲名號真正不可思議,裡面具足定、慧,具足三學,三學是戒、定、慧;具足三寶,三寶是覺、正、淨;具足三資糧,三資糧是信、願、行。換句話說,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句名號之中,都不能超出這一句名號,這名號是妙音,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東方五尊佛代表的意思,我們不能把它忽略掉了。

再看註解,註解前面「阿閦鞞,此雲無動」這個意思很明顯,諸位一看都能夠曉得。後面講「雖舉一隅」,一隅就是佛有無量名號只取一個,「仍具四悉」,還是圓滿具足四悉檀,「隨一一名,顯所詮德,劫壽說之,不能悉也」。這個意思是說,佛的名號,每個德號如果要細說,說一劫、說無量壽都說不盡,裡面的含義太豐足了。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東方虛空不可盡」,他底下講「等恆河沙數諸佛」,「世界亦不可盡」,「盡」就是沒有辦法去計算,「世界不可盡,住世諸佛亦不可盡,略舉恆河沙耳」。可見恆河沙是略舉,恆河沙決定不會跟佛的數目相同,相差懸殊還是很大。

「此等諸佛,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而眾生猶不生信,頑冥極矣。」這是蕅益大師的感嘆,你看一切諸佛都勸你,還是不相信,還是有懷疑,那有什麼法子!不讀《無量壽經》,我們對於這個道理總是猜不透,念了《無量壽經》這才恍然大悟。他為什麼不能相信?他善根、福德不夠。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讀過,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子,諸位經都念得很熟,我一提你們都曉得。這一幫人聽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講這個法門,聽了非常歡喜。大家拿著金花去供養佛,做個禮物,向佛表示謝意,心裏面起了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也跟阿彌陀佛一樣。雖然沒有說出來,他這一動念,佛就知道,佛有他心通。所以佛也不等他問,就直接說出來,這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個數字不得了!供養四百億佛,善根、福德還不夠,你就想,念佛的人善根福德是多大!他們才生歡喜心,動個念頭,沒有發心求往生,沒有這個念頭,只動一個念頭,「將來我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就動這么一個妄念。沒有想到我要趕緊念佛求願往生,沒有動這個念頭。所以說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求願往生的心發不出來,你就曉得一個人真正發願求生西方,那過去生中一定是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不止四百億。所以談何容易!

這底下又說,「常人三世不妄語,舌能至鼻」。長舌是三十二相之一,是好相。佛說平常人自己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的鼻端,這個人三世不妄語。我們的舌頭多長,可見得常常打妄語,所以這個相好沒有。經上記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所以佛就證明,我這個可以證明我生生世世不妄語,我說的話是真的。「藏果頭佛」,這是藏教佛,天台家判教,藏通別圓,這是最低級的,藏教的佛,「三大阿僧只劫不妄語」。諸位曉得,經上常講三阿僧只劫成佛,成什麼佛?藏教佛,不是圓教。《華嚴經》上講圓教是無量劫,不止三阿僧只劫。藏教佛三大阿僧只劫不妄語,「舌薄廣長可覆面」。釋迦牟尼佛當年示現這個相,就是藏教佛的相,這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住。「今證大乘淨土妙門,所以遍覆三千」,這是講一切諸佛如來為我們證明,這是大乘淨土最妙的法門。這個妙就是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就圓成佛道,就圓滿成佛。他這個圓滿成佛,不是藏教佛,而是圓教的佛,究竟圓滿的佛果。為了證明這樁事情,所以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表理誠稱真,事實非謬也」。證明這理是真的,真實的,事情也決定不假,西方極樂世界確實像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像經典當中所記載的,我們應當要相信。

末後這段是說明經題,「標出經題」,本經的經題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流通之本」,我們現在所用的這個經本,「什師順此方好略譯今題,巧合持名妙行」。這為我們說出來,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這部經,羅什大師知道中國人喜歡簡單,不喜歡羅嗦。中國人跟印度人習性不相同,印度人喜歡羅嗦,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無論在言語,或者在文章,要求的是簡要詳明。古時候,言語跟文章能夠做到這個標準,那就算是好的言語、好的文章。這個標準,要簡單要扼要,也要詳細明白,簡單扼要,不詳細、不明白也不行,要做到這個標準。這是我們中國自古以來的言語、文字標準,都要符合這個。換句話說,人家十句話說得清楚,你能夠一句話就講清楚,那就叫高明。羅什大師順從我們這一方人的標準,就是所好,這個標準,「好略」,所以就用「佛說阿彌陀經」,這個名稱簡單。原來的經題「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太長了,也太多了。他老人家把佛的名號做為經題,「巧合持名妙行」,因為這部經教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心執持名號,也就是教我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他乾脆就用「阿彌陀佛」的名號做為經題。

「奘師譯雲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有詳略,義無增減。」《阿彌陀經》有兩種譯本,除了羅什大師譯本之外,玄奘大師有翻譯,但是玄奘大師的譯本不流行,念的人很少。為什麼很少?大家不喜歡念玄奘大師的譯本,他譯得太羅嗦了。譯的文法是外國的文法,我們念起來不太順口,不太習慣,沒有羅什大師譯本這樣的暢通,念起來很舒服。所以流通的本子,自古以來都流通羅什大師的本子,就是連玄奘大師跟他的弟子們都不例外。這一點我們不能不讚嘆,不能不佩服,佩服他大公無私,真正是為法不為人。

玄奘大師的弟子是法師傳法之人,窺基法師,這是中國法相唯識宗的開山祖師,就是第一代的祖師。法相唯識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翻成中文,但是沒有建立宗派,成為一個宗派是在他徒弟手上成立的。所以他徒弟是第一代祖師,他不是第一代祖師,是他徒弟手上建立的。窺基大師給《阿彌陀經》做了一個註解,叫《阿彌陀經通贊疏》,所用的本子用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沒有用他老師的本子。要照現在人來講,現在人說老實話什麼都講人情。現在人是「我師父翻譯的並不比羅什大師差,別人不流通,我做徒弟應該要有責任流通」,人家不這么想法。羅什大師翻得好,既然已經流通到全國,就不要再多事了。所以,玄奘大師翻的本子,只提供給有心的人,你有懷疑、有問題,做個參考而已,平常讀誦、修持還是依羅什大師的本子。所以,他的徒弟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不採取老師的譯本,依舊採取羅什大師的譯本。窺基沒有說對不起老師,玄奘大師也沒有說窺基不孝,是我的叛徒,沒有說。由此可知,玄奘大師師徒對於羅什的譯本是非常尊重、非常讚嘆,註解就是讚嘆。我們後人如果對於羅什大師的譯本還有懷疑,那真叫莫名其妙!這是讀書讀得不夠多,讀讀《通贊疏》你這個疑問完全沒有了,才知道羅什大師譯本之好,是我們應當專心去修學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四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4

請掀開經本第七十三面,第三行,看南方: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六方,前面介紹過東方。東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它是代表佛法修學的根本。所以五尊佛,第一尊佛代表佛法修行的基本態度,這是我們無論修學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成敗的關鍵。我們看到許多同修,甚至於包括自己,不能說不用功,但是談不上成就。原因在哪裡?我們的心是浮動的,完全定不下來,換句話說,真是古德所說的心為境轉。境界,外面的環境千變萬化,我們的心隨著外頭境界起伏,這樣的心是決定不能修道的,在佛法裡頭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功。所以,第一尊佛就是不動佛,教給我們一定要做到在任何境界,順境、逆境,先要學不動心,有這個基礎、這個條件,修學才有成功的指望。當中三尊佛是把修學的目標提出來了,這個目標非常純正,也就是一定要證得圓滿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第五尊是提供本宗修行的基本方法,就是持名念佛。

南方,南方屬於火,是光明之相,光明代表智慧,所以南方五尊佛是表修慧。許多人對於淨土宗有很大的誤會,認為淨土宗充其量有一點定,因為經上講一心不亂,有點定,但是沒有慧,總是覺得這個法門很遺憾的,不修慧。殊不知這一句阿彌陀佛,不但是包括戒定慧,而且是無上的智慧。第一尊佛叫『日月燈佛』。日是白天,太陽,晚上有月亮,這都是象徵著光明遍照,日月照不到的地方有燈,所以用「日月燈」,那就是光明遍照,沒有照不到的地方,統統都照到了。這個用來代表我們自性本具圓滿的般若智慧,圓融無礙,無所不照,要是用普通的話來說,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知道,沒有一樣不明了,這是佛法裡面所求的。所以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在此地「日月燈佛」來代表。

第二尊『名聞光佛』。名聞,我們現代人稱之為知名度,某人知名度很高,提起來沒有人不知道的,叫名聞。一個修行人真正用功,所謂是實至名歸,不要去求虛名,到自己真正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持,自然名聞就遠播,我們講這是小有名氣了。但是諸位要知道,名能害人,名利都能害人,如果要沒有智慧,往往就迷了,就迷在名利裡面,這一迷就一定墮落。所以在修行,在這個階段當中,自己有智慧,「名聞光」,光就是有智慧,能將名聞利養的禍害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換句話說,自己必須遠離名利,這才不受其害,才能把功夫不斷的向上提升。這是名聞光佛對我們修行在第一個階段,遇到這個難關,要有智慧來把它照破,就是以智慧的光明,照破名聞利養的障礙。

第三尊『大焰肩佛』,焰是火焰,肩是肩膀,兩個肩膀,火焰也就是光明,智慧光明。他表示突破了名利這一關,自己修學功夫必然向上提升,這個時候初具二智,這兩種智慧成就了。這兩種智慧,一個叫根本智,一個叫後得智,兩種智慧成就,就表示兩個肩膀,也叫實智,也叫權智。這兩種智慧現前,就可以教化眾生,幫助諸佛菩薩弘法利生,有這兩種智慧。根本智叫實智,這是智慧的本體,後得智叫權智,叫權巧方便,就是智慧的作用。在《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我們今天這兩種智慧都沒有,我們所有的是妄想、分別,根本就沒有智慧。智慧是從定當中得到的,從大定當中得到的。要求真正的智慧,這在佛法里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你遇到真正的善知識教導你,大概你遇到了,你不相信,你不會接受。原因是什麼?真正的善知識教給你教你先求無知,這是真智慧,像禪宗六祖大師教人「本來無一物」。你有知見就錯誤了,有知見決定叫邪知邪見,沒有正智,正智是本性裡頭本具的般若智慧,就叫正智。所以自性般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這個不需要學的,叫做自然智、無師智,不必要老師教的,這是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

現代人學佛,恰恰跟佛教學的方法、理論相反,他一開頭就希望我知道愈多愈好,我樣樣都要學,樣樣都要知道,他的結果是有所不知。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你生生世世去學,學上無量劫,你所知道的東西還是非常有限,你不能真正做到一切知,不能達到無所不知。無所不知、一切知,一定是自性智慧現前,自性智慧不是從學問裡面得來的,不是從思惟裡面得來的,不是從我多讀書、多見聞,不是的,與這個統統不相干,是從定中得來的。所以佛教給我們,「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念佛這個法門沒有別的,就是教你要念到一心不亂,你果然念到一心不亂,根本智得到了。根本智得到之後,後得智就容易了。後得智,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一切明了,那就叫做後得智;換句話說,後得智是根本智的起作用,不起作用就叫根本智,無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

這兩種智慧都有了,叫「大焰肩佛」,兩個肩膀,一個權,一個實。實智是自受用,這個諸位要知道,自己受用的是無知,你看那個心多清淨!無所不知是他受用,是教化眾生的,不是對自己的,對自己永遠是無知。佛度一切眾生,對自己來說是無知、是無說,幫助別人是有知、有說。講經說法,一天說到晚,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無說是這邊的,說是那邊的,這是自受用,那是他受用。自己永遠在清淨寂滅的境界裡面,幫助眾生,和光同塵,活活潑潑,他才能夠教化一切眾生。這是兩種智慧的作用。佛門裡面常說「續佛慧命,弘法利生」,沒有這兩種智慧是決定做不到的,雖然有慈悲心,慈悲心不管用;沒有智慧,慈悲心是沒有辦法利益眾生,甚至於都不能夠利益自己。

第四尊是『須彌燈佛』。這尊佛號名字里有須彌,須彌、燈,這個都是從比喻上來說的。須彌是最大的山,燈的光明會遍照,這是表修慧,轉識成智。須彌山是四寶所成,寶都有光明,所以他在此地代表的是轉八識成四智。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所用的,起心動念都用八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這是對外面境界的接觸,起這個作用,接觸的作用,領受、接受的作用。第六識的作用叫分別,第七識的作用是執著,第八識的作用我們常講落印象。第八識像個倉庫一樣,統統把這些印象儲存在資料庫里,這是經年累月、生生世世,這個資料室裡面就充滿了這些東西,佛經裡面稱它作種子。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種子,我們阿賴耶識裡頭,阿賴耶識是資料庫,這裡面的資料就太多了。古德說好在這些種子沒有體積,如果它有體積,體積再小,像微塵一樣,盡虛空都容納不下。這些印象裡面,也就是種子裡面,有善的種子、有惡的種子。諸位要知道,這個種子我們是一天到晚不斷往裡頭儲存,不斷在增加;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種子,一個惡念一個惡種子,一個善念一個善種子,一個佛念是一個佛種子。我們將來死了,六道輪迴到哪一道去?就是看你儲藏的種子裡頭哪一類的種子力量強,力量強的先出頭、先受報,這個種子引導你去投胎。六道裡頭捨身受身,是這么一個事實。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就知道我們平常起心動念關係太大了。大在哪裡?大到來生到哪裡去投生。

細說說不盡,佛總是把它歸納起來跟我們講原則。佛說十法界,十法界都是我們生活的環境。從上面講起,佛法界第一個因素,其他的因素很多,佛給我們說最重要的因素,佛法界叫「平等心」。平等,我們心裡頭起一個念頭就不平等了。念頭是波浪,心動了,動了哪裡會平等?心不動就平等,平等心就成佛了,《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那成佛了。《無量壽經》上也說得很清楚,佛叫著阿難,你願不願意見「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平等心是佛心,他成佛。作菩薩第一個條件是「六度」,心裡頭常常有六度,六度的心特彆強大,這個人來生一定作菩薩,菩薩道去了。緣覺是「十二因緣」,聲聞是「四諦」,這是講三界以外的四聖法界第一個條件,為我們說出來了。

那么六道裡面,六道裡面佛講,天道是「十善、四無量心」。單單修十善只能在欲界天,色界天以上還要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能夠修慈悲喜舍,修十善業道,這個人就會生天。人道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戒的心。在我們中國古時候講的五常,跟五戒意思完全相同,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跟佛家講的五戒意思是一樣的。能把這個做得很圓滿,你來生一定得人身,不失人身。阿修羅這一道善惡混雜,他修善力量很強,有強烈的五戒十善,所以他能生人天;他有一個很大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這個習氣摻雜在戒、善裡面,就變成阿修羅道。下面三惡道,餓鬼道第一個因素是「貪心」,慳貪墮餓鬼,慳就是吝嗇,貪愛、吝嗇這個念頭強,決定墮鬼道去了。「愚痴」是畜生道,愚痴是什麼?是非不明白,真假分不開,這叫愚痴。畜生愚痴,墮畜生道。「瞋恚」墮地獄,瞋恨心很重的人,這個人墮地獄。這是佛把十法界第一個因素、最重要的因素告訴我們。我們要到哪裡去,不要問別人,自己回家冷靜的反省想一想,就曉得將來到哪一道的可能性最大,就知道了。

要想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超越六道,十法界都超越了。十法界上面叫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頭,這是我們一定要清楚、明白。往生淨土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信願持名。我們今天有沒有相信?沒有!為什麼說沒有相信?疑問一大堆,那哪裡相信?真正相信的人,一個問題都沒有。真正發願的人,對世出世間統統放下,絕對再沒有一絲毫貪愛,你那個願是真的,為什麼?一個目標,向西方極樂世界去。總不能把這裡我喜歡的還帶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個不可能的。所以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是真的有願。真正有信願的人,的確不容易!這不是講平常人,念佛人當中,一萬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兩、三個。這就是從前李老師在台中常講的,那兩、三個是決定往生,他沒有疑問;也就是我們講的老實念佛,這種人非常老實,什麼問題都沒有。他只曉得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他的他都不知道,他也不想知道,好就好在這裡,不想知道。

這是轉識成智了,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以念佛法門來說,身禮敬阿彌陀佛,口稱念阿彌陀佛,心裏面想阿彌陀佛,這個真的轉識成智了。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從此以後不再胡思亂想,把世出世間一切法看清楚、看明白了,原來這一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夢幻泡影,這還值得放在心上嗎?所以統統放下,妙觀察智,看清楚了。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不執著了,一切法都不執著,心就平等了,一有執著就不平等。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無所不知。這是「須彌燈佛」所表的意思,成就這四智。

末後一尊佛,這都是跟我們講修慧的事實、修慧的綱領,末後一尊佛是教給我們方法,『無量精進』。菩薩善根唯一精進,成就大慧。修行,諸位要知道,最大的障礙是懈怠、懶散,這樣的人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成就。自古至今,諸位仔細去看看古大德的傳記,在台灣也有單行本流通,《高僧傳》,在家的《居士傳》,去看看人家有成就的,沒有一個不是發憤努力,沒有一個說是懈怠、懶散會有成就的,沒有這個人。我們現在很想用功,精神提不起來,這是什麼原因?這叫業障,這個很可怕。業障一定要能克服,這個要自己努力;換句話說,要拚命,你不拼不行!我們在台北有兩位同修實在可以做為一般人的榜樣,在台北有一個開計程車的許秋雄居士,原來也是業障很重,精神提不起來。他有病,自己怕他壽命不久,所以念佛就特別用功。也是精神提不起來,勉強撐,一定克服,最後是被他克服了,他一個月有個一次、兩次精進念佛。因為他的職業關係、生活關係,所以他不能連續念時間多,他一次是兩天兩夜,兩天兩夜不睡覺,這一句佛號念到底。最初的時候,他念了之後告訴我,我問他,你會不會感覺到疲倦?他說不會,愈念精神愈好。念了兩天兩夜,他說他只需要休息兩個小時就可以去工作了。現在念了好幾年,身體愈來愈好,這是把自己業障克服掉。這個人能成就,不要看他現在這個職業好像是很卑賤的,他決定往生。

另外一位是邱顯達居士,在我們基金會做事情,現在他在福州負責贈送經書,工作非常辛苦,也感覺到很疲倦、很勞累。現在在福州是住在寺廟裡頭,人家寺廟裡頭早晨三點鐘起床,四點鐘做早課,他看了之後非常感動。自己早晨睡到七、八點鐘都起不來,非常慚愧,真心發露懺悔。他現在生活起居跟大陸上出家人完全一樣,飲食起居完全相同,大陸上出家人對他沒有一個不佩服,他是在家居士。沒有不能克服的障礙,你自己不肯克服,不願意克服,那就沒有法子,那就墮落掉了。

所以菩薩善根只有一個「精進」。世間的善根叫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這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三善根出生。佛法裡面一切善根,就是戒定慧三學這一切善根,是從精進裡面得到的。所以自己有毛病,自己要知道,要懂得怎樣去克服,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真修行,這叫真正真實的功夫。

再看底下一段經文。這個後面是與前面相同的,我們都省略掉了。就是經文上講的,『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個與第一段,東方的那一段意思完全相同,所以我們把它省略掉,只介紹諸佛名號的表法。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在這裡有個簡單註解,「無量壽佛,與彌陀同名」,這西方世界的,「十方各方面同名諸佛無量也,然即是導師亦可」。所以這是雙關的,說西方世界與阿彌陀佛同名的佛,講得通,同名號的佛那不曉得有多少!如果把它說成西方極樂世界這一尊阿彌陀佛也行,也可以說得通。「為度眾生,不妨轉贊釋迦如來所說」,阿彌陀佛也讚嘆釋迦牟尼佛,也讚嘆十方一切諸佛,佛佛互相讚嘆,目的是接引眾生,廣度眾生,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西方的佛列著有七尊佛。南方是表修慧,是智慧,西方表修福,所以持名念佛是福慧雙修。「七」代表圓滿,《彌陀經》上都用七來表圓滿的意思。第一尊佛是『無量壽佛』,無量壽是代表福、壽,福德裡面第一個是壽命。蕅益大師在經題裡面曾經告訴我們,阿彌陀翻作無量,不僅僅是壽命無量,光明也無量,智慧也無量,德能也無量,神通也無量,樣樣都是無量,說不盡的無量!在一切無量的無量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壽命要無量。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壽命,那個無量的智慧,我們今天講,你無量的財富、無量的珍寶,不都落空了?你沒有壽命,無量都被別人享受,與你有什麼相干?所以說壽命在一切無量裡面叫第一德,它是擺在第一位。自己有了無量的壽命,一切的無量自己才真正得到受用,才能享受得到。所以壽命一定擺在第一。

第二是『無量相佛』,相是表富貴。我們中國,外國也有,算命的、看相的,相有富相、有貴相,富貴、貧賤的相貌確實是有的。看相的人常說「相隨心轉」,這句話實在講是非常現實的。譬如說人歡喜的時候,他面孔就有個歡喜相,他心裡歡喜,他面孔就笑咪咪的;他肚子裡一肚子的苦水,一肚子的煩惱,他那個面孔擺起來就很難看。相真的是隨心所轉的,淺近的我們知道,深遠的也在相上能看到。這個世間最好的相是佛相,我們世間相書裡面所說的貴相,佛是每一條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從哪來的?諸位要知道,相是果報。有果必有因,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將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因與果,一條一條都列得清清楚楚,哪一個相是怎樣修得來的。譬如前面我們講過,佛說過的藏果佛,這是廣長舌相。他的舌頭很薄,伸出來可以蓋到面孔,那是不妄語得來的。修多少時間?三大阿僧只劫不妄語,才成就這個相。一般人三世不妄語,舌可以舔到鼻端。這就是告訴你,每個相都有一個因緣修得的。佛在經上說,菩薩成佛了,成佛之後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修福。為什麼?沒有福不能度眾生,度眾生不僅僅是要有慧,還要有福報。

有人真有智慧、真有學問,講東西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人家就不喜歡聽。那是什麼原因?我們講某人沒有緣,這叫沒有福。所以他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去專門修福,修相好莊嚴,相好莊嚴是接引眾生一個最好的方式。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出家,阿難尊者出家是什麼因緣?是看到釋迦牟尼佛的相太好了。他心裡想這個好相不是父母生的,一定是他修成的,我也想這樣好相,跟佛出家去修行。所以,相好攝受不少眾生,富貴人一定有富貴之相。「無量相佛」,經上稱讚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的劣應身,示現在我們世間的,真正在一真法界的相好光明不可思議。這是第二尊佛他所表的。

第三尊是『無量幢佛』。幢是旗幟一類的,現在沒有了,古時候有。在佛門裡面,自古留傳下來有幡幢,幡是扁的,在台灣比較多見;幢是圓形的,比較少見,跟幡是一類的,當中是空的,有一點像飛機場那個風筒,差不多,不過比風筒做得漂亮,做得考究。在大陸上可以看到,在日本的寺院可以看到,有幡、有幢。這都是表高、顯的意思,因為幡幢掛得很高、很明顯,它的作用是宣傳的作用,是通告的作用。佛家,諸位必須要知道它是教育,教育是老師第一大,只聞來學,未聞往教。老師是很謙虛的,佛門自古以來,諸位在經典裡面去找,佛從來沒有招生過。現在招生,佛沒有,佛門裡頭沒有。招生未免自己太誇張,太炫耀自己,所以不能招生,也就是說明不敢為人師。學生找來,那行,找來可以;我不找你,你找我,這個可以。佛確實是人天大師,自己不招生,這么好的一個老師,讓這么多人當面錯過,不是太可惜了嗎?於是乎接引大眾的事情都在學生。學生得到好處,介紹自己認識的人去跟佛學,彼此互相介紹,是這么來的,而不是招生來的。

後來這些祖師大德們弘化一方,當然也要學佛。如何通知大家來聽經、來參加法會?像現在方便了,現在郵局郵遞很方便,我們發個通知,大家馬上就收到,就知道了。登個報紙,或者廣播電台發個訊息,都很方便。在那個時候統統沒有,不但沒有廣播、沒有報紙,郵政也沒有,通知信徒就非常困難,於是乎寺廟裡幡幢就起了作用。寺廟都有旗桿,旗桿不是掛國旗的,旗桿是通知大眾的訊號。如果我們這個道埸、這個寺院今天要講經說法,旗桿上就掛幢,法幢高樹,旗桿上掛這個。遠近的人一看到這個寺廟裡旗桿上掛的是幢,就曉得今天有講經,喜歡聽經的人他就來了,不喜歡的就算了。所以他不找你,但是要把這個訊息傳遞給你,喜歡歡迎你來,是這么個用意。如果這個道場做法會,就用幡,懸幡是道場有法會,幢是講經。所以,他代表高、明顯,代表這個。

第四尊『大光佛』。佛菩薩名號,凡是有光明這個意思,都代表智慧,「大光佛」就是代表大智,下面有一尊『大明佛』,合起來是光明。這兩尊佛,大光是表根本智,大明是表後得智,這是代表這兩種智慧。兩種智慧前面說過,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當沒有人向佛請教的時候,佛於一切法不是不明了,樣樣都明了,但是於一切法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個樣子就像完全無知的樣子,因為「知」是要分別,是要把它說出來,那是知。他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萬法平等,萬法一如,這是根本智裡面的現象。有人向佛請教,你問哪一樁,佛就把這樁事情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告訴你,那叫做後得智。你不問,佛就不知;一問,他什麼都知道,這是起作用。後得智是為利益眾生,為教化眾生的,這叫無所不知;根本智是般若無知。

第六尊『寶相佛』。「寶相」是表尊勝的意思,寶是尊貴、殊勝的意思,是表尊貴殊勝,我們常講難能可貴,表這個意思。從無量壽佛到寶相佛,實在講福德也是無量無邊說不盡,以六尊佛的德號做一個概略的說明。無福不能度眾生,佛尚且如此,何況菩薩以下,何況我們!這個要知道。有些同修發的心很好,我要幫助人,幫助人幫不上,人家不肯接受,什麼原因?想一想,沒有福報,所以一定要修福。

我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一生是講經說法。我到台中去的時候,剛好老師開了一個經學班,我們班上有二十多位同學跟李老師學講經,他就培養這么幾個人,培養講經的。他常常告訴我們,要修福,要跟眾生結法緣,你沒有法緣,將來你講得再好、修得再好,沒有人聽。要怎樣跟人結法緣?方式很多,老師常常提醒我們,譬如李老師講經的時候,我們這些同學在四周照顧這些聽眾,替聽眾服務,這都是跟他結法緣,照顧他們,侍候他們。有些時候我們買些糖果,來聽經的一個人分一點,這都結了緣。李老師講經的時候,聽眾大概差不多在四百人左右,有的時候我們自己一個人沒有力量,就是一個人分一個糖果那也很可觀,幾個同學合起來買個一大堆,到處分散,統統都是結緣的方法,現在結緣的方式就更多了。我的法緣,大家曉得,很好,在全世界法緣都很好。這法緣是結來的,你不結緣,哪有這么好的法緣!我用什麼方法結緣?印經書,凡是看到好的經書,我所收的供養統統做這個事情,輾轉都結緣了。這個緣愈結愈廣,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結緣。所以弘法利生,要把修福、結緣這個事情放在第一位,不肯與人結緣就沒有法緣,那就很難,所以要廣結法緣。佛要百劫修福,道理都是如此。

末後這一尊佛『淨光佛』,這尊佛是教給我們修福的基本方法,怎樣修福?要淨,要光明。「淨」是講三業要清淨,心地要正大光明。三業是身、口、意,清淨一定是斷惡,你有惡業就不清淨。像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的,身要是做殺盜淫,身就不清淨;口要有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這口業不清淨;心裏面還有貪瞋痴,意就不清淨。清淨,必須把十惡業統統斷掉,十惡業斷掉之後,一定是修十善業;雖修十善業不著修善之相,這是《般若經》上常講的「三輪體空」,那就變成淨業。業有善業、有惡業、有淨業,淨業裡頭,斷惡修善而不執著善,不以為我自己做了多少善,做了多少好事;你一執著,那就變成善,就不是淨,不執著就叫淨業。三業清淨。

我們在一些,大概大多數畫的佛像,通常畫的佛像佛頂上有三個字,多半是用梵文寫的「唵阿吽」,這密宗裡頭常念。「唵阿吽」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三業清淨,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三業清淨。由此可知,三業到圓滿清淨就成佛了。三業清淨,心地當然是正大光明,沒有一絲毫惡念,沒有一絲毫我執。諸位要曉得,有我就有私,換句話說,心地就不光明。真正做到正大光明,要做到無我,我既然沒有了,哪來的我所?我所有的一切當然就能放下。所以說,破了我執才真正是正大光明。由此可知,這個事實是四聖法界裡面才有。阿羅漢、辟支佛破了我執,六道凡夫都是有我執,有我執就有私心,就不平等,就有差別,這些都是煩惱,都是業障。所以我們要想修大福德,要從三業清淨、心地光明上下功夫,這才成就圓滿稱性的福德。所以他末後這尊佛,教給我們方法。

『如是等』,跟前面一樣,西方世界也是無量無邊的諸佛。這些諸佛如來『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也就是這些諸佛如來在他自己的國土裡面,一尊佛的教化區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此地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指佛自己教化的範圍。他告訴眾生,就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為一切眾生宣講《阿彌陀經》,讚嘆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勸勉大家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所以,這部經是一切諸佛都說的。其他的經不見得諸佛都說,為什麼?諸佛為眾生說法是契機契理,如果不是這一類的根機,佛這一類的法門他就不講。所以諸位要曉得,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講經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時間不長,所講的東西很有限,沒有講的東西那太多了。為什麼那些東西不講?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不契機,講了沒用處。凡是在我們這個世界上所講的,就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可以修學的,還有這一類的根機,所以他才說。唯獨這個法門是所有一切根機統統得利益的,換句話說,這是非講不可的。不但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眾生,就是十方法界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沒有一個不適合,普遍適合法界有情。因此一切諸佛如來,統統要說這部經,這部經變成在盡虛空遍法界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沒有一尊佛不講,沒有一尊佛不讚嘆。

再看底下,北方,北方也列出五尊佛,表化他。因為前面有智慧了,南方修慧,西方修福,有大智慧、有大福德,這個時候要做點事情,什麼事?度化眾生。佛菩薩沒有別的事業,他的事業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叫菩薩事業。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下面經文我們也把它省掉了。福慧具足之後,那就一定要效法諸佛如來,以弘法利生為自己的天職,為自己事業。第一尊佛『焰肩佛』,前面我們讀過大焰肩佛,此地「焰肩佛」與前面大焰肩佛意思相同。前面大焰肩是福慧剛剛得到,是兩種智慧剛剛修成,福德還不夠,現在經過西方這一段,福報也圓滿,智慧也圓滿。福慧圓滿了,這個時候就擔負起如來的事業,經上常講「如來家業」,要繼承如來的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麼?是弘法利生,就是要把弘法利生這個重擔擔當起來,這是焰肩的意思。

第二尊,『最勝音佛』。十方世界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六根當中耳根最利。《楞嚴經》上,文殊菩薩為我們這個世界揀選圓通,他老人家就很明白的說出,「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孔老夫子當年教學是以音聲講解、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也是用音聲講解,耳根最利,一聽就開悟、就明白了。所以那個時候沒有經本,沒有文字,完全是口述。這個地方「最勝音佛」,音聲上加一個最勝,就是最殊勝的,這最殊勝的,說實在話就是演說《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在一切經中第一殊勝,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這個諸位要知道。在三經之中,雖然說《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淨宗的根本經,這個話說得不為過,它是把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給我們介紹出來了,讓我們明了、相信、接受、發願、修持。可是最精簡的還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上,佛在此地以信願行,就是往生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勉我們。佛對於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誨,是在這部經上。縱然對於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不甚了解,聽到佛這樣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接受,老實念,也就決定往生,這是這部經的不可思議。何況這個經文雖然不多,言簡意賅,經裡面的意思是太圓滿、太豐富了,古來祖師大德不跟我們說明,我們自己是一定是看不出來。所以,最勝音就是宣說此經,就是教我們念佛,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最勝之音。

第三尊,『難沮佛』,「沮」是障礙、是阻礙,這是表弘護正法,要勇猛精進,不怕魔障。魔障要知道一定有,為什麼會有?我們生生世世造的惡業太多,跟一切眾生結的冤仇太多了,這些冤家債主哪有不找麻煩的道理?這不能避免的。即使是釋迦牟尼佛在世,也示現了許多的障礙。所以學佛要記住,不是一帆風順,你要是一帆風順,你的福報比阿彌陀佛、比釋迦牟尼佛還大,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你看六祖惠能大師,了不起!還在獵人隊避難十五年,遭那個難、遭那個罪,不敢出頭。那是真正得到衣缽,真正是得道之人,不是普通人,真的大菩薩,明心見性的法身大士,你難道說他沒有福慧嗎?他有;還有災難,還有冤家對頭,還要躲避。我們現在這個世間,妖魔鬼怪到處都有,處處給你找麻煩,處處障礙你,你一定要認識清楚。我學佛,佛為什麼不護念我?護法神為什麼不保護我?你再去怪佛菩薩、怪護法神,你就大錯特錯。要知道,障礙一定有的,要有智慧、要有定力來降伏它,要能夠降伏魔怨。所有一切的障礙我們能夠突破,就是這些冤家債主、邪魔外道,不能阻止我們勇猛精進,這就對了。所以,要知道克服一切的難關,菩提路才能夠一帆風順。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五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5

請掀開經本七十四面,最後一行,看「日生佛」。我們接著上一次介紹到「難沮佛」,難沮佛代表的意義是能夠弘護正法,不畏魔王外道一切的障礙、一切的阻撓。下面『日生佛』,代表的是教學相長。日,我們常講的慧日,也是代表智慧,唯有突破一切障礙、困難,智慧才能夠增長,正法才能夠常住在世間,利益一切眾生。末後一尊叫『網明佛』,這個名號含的意義非常的圓滿。網就是用魚網(打魚的魚網)、羅網,用這個來做比喻。這一切苦難的眾生淪落在苦海當中,菩薩要救他,用這些網都把他網起來,把他撈起來,取這個意思;換句話說,這是菩薩度眾生的意思,這是弘願度眾生的方法。無量的法門就像羅網一樣,網孔很多,無量法門就像個羅網,以這個來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稱之為「網明佛」。

無量法門,諸位要曉得,一定到末後要導歸極樂,這眾生才叫真正得救。如果不生淨土,我們今天可以說是十分的明了,不生淨土就決定輪迴,這是真正的事實。為什麼?我們自己冷靜去想想就知道,我們的見思煩惱、妄想執著的習氣不能斷。六道從哪裡來的?就是這些東西變現出來的。果然妄想、習氣統統斷了,你才能夠超越輪迴。可是有一類眾生他的定功很深,得到甚深定功的境界,妄想習氣不起現行,他認為這個就是大涅盤,就是成就了,殊不知他那種定叫做無想定,還在六道之中。無想定,雖然有定,妄想習氣不現行,病在哪裡?病在一片無明蓋覆住,你出不去,換句話,這就是眾生的難處,不墮落在妄想這邊,就墮落在無明那邊。無明是什麼?你雖然有定,一片茫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個叫無明。佛菩薩的定,沒有妄想,沒有分別執著,心地是一片清淨,但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通達明了,他是光明的,他不是黑暗的。所以,你要有很深的定功,外頭境界統統明了,那就對了,那是正確的。假如有很深的定,外面什麼事情都不知道,這個曉得,修成功了也不過是無想定而已,將來死了以後到四禪的無想天。無想天是外道天,學佛學成了外道,外道是魔,所以這不是究竟法。這一切都要清楚、要明白。

北方世界也是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一段我們把它省略,不必再說,跟前面是一個意思。

再看底下,下方。我們在這部經,諸位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佛看這個世界,跟現代科學家所觀察到的是一樣的。我們這個世界、這個星球,東南西北四方,還有下方,下方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上面也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就說明這個世界是在空中,沒有說明星球,實在講意思就含得清清楚楚的。下方世界舉出六尊佛,代表教化普遍的推行,普及了,這是普度眾生,表這個意思。請看經文: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磨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第一尊『師子佛』是比喻佛說法,在經論當中我們常常看到,將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獅子是獸中之王,它叫的聲音很威猛,我們在「動物奇觀」裡面所看到,各位要留意看,獅子一叫,許多小的野獸聽到獅子叫,它的身體就發軟,它就跑不掉了,甚至於嚇倒了,它就躺下去了,說明獅子的威力。佛說法比喻作獅子吼,就是一切邪門外道都被佛法降伏住,所以把佛說法比作獅子吼。菩薩代佛說法,所以菩薩稱「法王子」,法王子代佛說法,與佛說法無二無別,也可以稱之為獅子吼。我們在經上常常看到「文殊師利法王子」,都是表這個意思的。

第二尊『名聞佛』,這是講名稱普聞,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佛菩薩的知名度。像在中國,觀世音菩薩這是名聞第一,「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確實觀音、彌陀在民間裡面無所不知。許多人還不曉得釋迦牟尼佛,但是沒有不知道阿彌陀佛的。說阿彌陀佛大家都知道,說釋迦牟尼佛,還有不少人不知道,可見得這個佛菩薩是知名度最高的。知名度高,代表他是人天大師,有能力、有智慧、有方法教化一切眾生。在中國,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乃至於佛門各宗派的祖師大德們,這都是代佛教化眾生的。

第三尊『名光佛』,光表智慧。名稱普聞,必須有大智慧應機說法,法音才能夠遠聞,能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這是接名聞之後,有「名光」,那就是實至名歸,不至於是個虛名,不是沽名釣譽,而是實至名歸。

第四尊『達磨佛』,這個意思就非常的重要,他是表師承。這個大法從佛那裡來的,師承自佛,從佛這邊來的。特別是指淨土宗,諸位要曉得,淨土宗是直接是阿彌陀佛傳下來的,阿彌陀佛等於說傳給一切諸佛,這一切諸佛是直接傳給我們的,比任何一個法門都要來得尊重。在中國淨宗祖師當中,我們能夠看出這個現象。各宗的祖師都是一代一代承傳的,老師傳給底下徒弟,徒弟再傳徒孫,這樣一代一代承傳的,有這個關係。唯獨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歷代祖師怎么產生的?是這一位大德,當然都是出家的,出家大德,一生當中專修專弘。底下一代的人推崇他,尊稱他,某人是淨土宗這一代的祖師。淨土宗祖師是這么來的,不是一個老師傳一個老師,不是的;換句話說,他師承自佛。所以他確實是不一樣,是不同的。淨宗從慧遠大師最初提倡專修專弘以來,到民國年間,在歷史上被大家公認的專修專弘的,十三個人,末後是印光大師,近代人尊稱他為第十三代祖。所以,他不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接著的。

因此,淨土宗的祖師被人尊稱為大師。諸位要曉得,大師是對佛的尊稱,大士是對菩薩的尊稱,這是佛學的常識,我們要知道。稱呼人、讚嘆人不能太過分,過分就等於罵人,名實不相符。歷代祖師,唯有淨土宗的祖師可以稱為大師,什麼原因?大師是佛,佛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菩薩都沒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佛有能力教一切眾生成佛,所以佛是大師。佛教一切眾生成佛,用什麼方法?信願持名。淨土宗這些法師,師承自佛,教導一切眾生也用信願持名,教他往生不退成佛。這個教法跟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的教法沒有兩樣,因同果也同,所以稱他為大師,這個一點都不過分。菩薩稱大士,沒有稱大師的,我沒有聽說觀音大師、普賢大師,沒有聽過;聽過大士,觀音大士、文殊大士、普賢大士、地藏大士,稱大士,菩薩的敬稱。所以今天,甚至於有些出家人,在家同修對出家人很尊敬,都稱某某大師,這實在是錯誤的。我們學佛,知道這些常識,不應該稱大師,稱大士就很尊敬了。菩薩裡面,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稱大士、稱開士、正士,《無量壽經》裡面稱菩薩為正士,都是指等覺菩薩。這些是尊稱,無論在家、出家都可以,這是尊敬到極處;但是稱大師,那就太過分了一點,這個要知道。

法裡面,最重要的是「四依法」,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我們學佛依靠誰?如果我們依靠的人與方法錯誤了,我們這一生就談不上成就。這是佛滅度之後,我們面臨最嚴重的一個大問題。佛很清楚,雖然入滅離開我們,佛的心沒有離開我們,佛的願沒有離開我們,所以他對我們有個妥善的指示,那叫四依法。如果後來的人遵守佛的四依法,就跟佛陀在世沒有兩樣。四依法裡面第一個,教我們「依法不依人」。這一條很重要,特別是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講得多清楚、多明白。「人」指什麼人?眼前出家的這些法師,是人;比出家法師修行功夫更高一等的阿羅漢、辟支佛,比羅漢、辟支佛更高的是菩薩,菩薩裡面更高的是法身大士、十地菩薩,乃至於等覺菩薩,都是人。善導大師說,這些菩薩、大德以下的善知識,如果他所講的跟佛在經上講的不相應,我們都不可以依從;就是等覺菩薩所講的,跟佛說的不相應,我們也不能依。不但到此地,尤其更甚的,十方諸佛來了,來教導你,說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講的淨土是權巧方便,不是真實的,也不能依。為什麼?佛佛道同,他如果是真佛,一定勸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那是真佛。如果跟這個相反的,必定是假的佛,妖魔鬼怪變現的,不是真佛。為什麼?佛佛道同,佛跟佛講的話一定是一樣的,不會是兩樣的。善導大師教我們,說明要怎樣依法不依人。

第二,「依義不依語」。言語長說、短說、淺說、深說,不要緊,不必去執著,意思不錯就行了,意思對了就可以,這依義不依語。第三個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句話重要。前面「依義不依語」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示,就是佛經是從印度梵文翻到中國來的,原本雖然是一個,翻經的人有很多,甚至於一部經有很多種的譯本。像我們淨宗《無量壽經》就有十二種譯本,可惜當中失傳了七種,現在剩下來的還有五種。五種翻得不一樣,就是語不一樣,意思一樣這就行了。教我們依義不依語,這樣就不至於起爭論,意思對了就可以。像《阿彌陀經》也有兩種譯本,羅什大師的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文字不一樣,意思一樣就可以了,這就是不必要爭論。依羅什大師這個本子修行,決定往生,依玄奘大師那個本子去修行,也決定往生,如果一定要執著這個本子好,那個本子不好,恐怕就都不能往生,那就錯了。所以不要在這上面去執著,不要在這個地方去爭論。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一切經要做一個比較,什麼是了義?能夠幫助我們了生死的是了義。佛經裡面有一些教人求人天福報的說法,那個不能出三界,佛為什麼說這些經典?有些眾生他的志向很劣,根本就沒有意思出三界,他覺得這個人生不錯,很好!來生還要做個富貴人,他就很滿足了。佛對這樣的人也不能辜負他,你要求人天福報,我就教你求人天福報的方法,這個是不了義的。心思遠大的人,曉得人間天上都是搞六道輪迴,這個很苦。實在說,西洋的這些戲劇我看得少,中國的戲劇、小說我年輕的時候看得很多,可以說中國古來的,現代人寫的我不知道,古來人寫的歷史小說,裡面都含有很深教育的意義,對社會都有正面的影響。你仔細去看,都是講的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都有很深教育的作用。中國雖然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的教育並不普及,為什麼老百姓這樣的善良?都是這些戲劇、小說這些民間藝術在教導,他們負責很大的教育工作。你多看看、多想想,苦固然是苦,樂還是苦,它不能永遠保持。不說其他的,就說歷代帝王之家,這是富貴到極處,富有四海,貴為天子。我們讀歷史,哪個朝代的帝王不一天到晚提心弔膽有人造反、有人革他的命?那個日子不好過,怕別人篡奪他的位子。你想想看,他那個生活精神壓力有多么大?如何能保全自己的位子,如何能把帝位傳給子孫,這個日子不好過,何況其餘!

所以世間六道裡頭沒有真正的樂,佛給我們講「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那是真的事實,要看清楚,看清楚、看明白這就叫看破。真看破了,你就沒有留戀,不值得留戀,你才會想到要超越三界。超越三界,佛就教給你聲聞、緣覺、菩薩這些法門,這都是超越三界的。看你的志願,志願保守的,修小乘;心胸開放的,佛就教你學大乘,總是滿你的願。但是講到究竟圓滿,證到像佛自己所證得那樣圓滿的境界,那才叫究竟,才叫究竟了義。究竟了義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只有一個,就是《阿彌陀經》,就是信願持名,這個法子叫究竟了義,十法界當中是教你在一生當中圓滿證得佛果。其他所有一切法門,縱然是了義,是比較的了義,不是究竟的了義,要是跟這個法門來一比,他那個就是不了義。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我們才會死心塌地的修學這個法門,如果對這個法門不能死心塌地修學,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

第四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識是情識。這一條是教我們應當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選擇法門。聲聞跟六道裡面比,聲聞是了義,六道不了義;聲聞跟緣覺比,緣覺是了義,聲聞不了義;緣覺跟菩薩比,菩薩是了義,緣覺是不了義;菩薩跟佛比,佛是了義,菩薩不了義。我們一定要用理智去選擇,選擇究竟了義的法門。《彌陀經》是究竟了義,了義當中的了義,大乘當中的大乘。

這是說師承自佛,我們今天是接受如來教導究竟了義的法門,跟其他不了義的經完全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切不了義的法門,我們不能夠礙於情識,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不受人的影響;這個人名氣再大,我們也不受他影響,自己要有理智。會受人的影響是什麼?感情,不知不覺的落在情識裡面,受人家影響了。所以我常常勸勉同修們,我們皈依不是皈依某個法師,我們皈依阿彌陀佛。人家問你,你跟什麼人學佛?「我跟阿彌陀佛學佛。」這是對的,確實我們依《彌陀經》,依淨土三經、五經,我們真的是阿彌陀佛的學生,做佛的好學生、好弟子,《無量壽經》上講的「如來第一弟子」。這個確實是要有理智,依智不依識。

特別是《彌陀經》跟《大勢至圓通章》里所說的,五經裡面這兩種經真正講到專到極處,純到極處。一部經,甚至於就是一句名號,其他的統統放下,人心定了。同修來跟我說心不定,為什麼心不定?想東想西,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聽,你的心怎么會定得下來?你當然定不下來。定不下來,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不能怪別人,怪自己放不下,攬得太多。所以真正想成就,一切放下,依法不依人,法裡面教我們一切放下。那個人教你,那個經也很好,那個也很重要,你要看這個、看那個,那是人說的,依法不依人。

大勢至菩薩,你看夏蓮居老居士讚嘆的,淨宗初祖,是法界初祖。他老人家教給我們的,就是一句佛號,「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需要任何的方法來幫助,就是這一句佛號就成功了。怎么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成功了。「淨念」,淨是決定不許可摻雜,還摻雜別的乾什麼!沒有必要了。學《楞嚴》、學《法華》、學《華嚴》,都沒有必要,說實在話都叫障礙。你說障礙什麼?障礙你的清淨心,你今天心定不下來,就是被這些東西障礙,還不覺悟嗎?統統捨棄,統統放下,學祖師大德,「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為什麼讓給別人?他放不下。放不下的都給你,我放下了,不要了,統統不要了。這個不要的人,心定了。想多要的人,心是永遠定不下來,念佛三昧他沒有分;徹底放下的人,念佛三昧成就了。這是智慧的抉擇,依智不依識,我們能遵守佛這個教誨,等於我們跟在佛的身邊一樣,沒有離開佛;何況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真實教誨,究竟了義,沒有比這個更真實的了。

隋唐時代古大德做的比較,說明了這個事實。他們比較釋迦牟尼佛這一代所說的經,四十九年所講的經,做個通體的比較,大家都認為《華嚴》第一。所以,《華嚴》稱之為根本法輪,稱為經中之王。《華嚴》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第一,這是第一的第一。為什麼?《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才達到登峰造極,達到究竟圓滿。《彌陀經》是《無量壽經》的小本,最精彩的本子;《無量壽經》是《彌陀經》詳細的說明,這兩個本子是同一個本子,所以古人稱為大本、小本,同一部經。《華嚴》最後歸到淨土,淨土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所以它才是真正的第一。古人比較到這個地方,我在講經的時候,我說我們不妨繼續再往前面來追究,《無量壽經》,夏老居士會集的,分為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第一?我想大家都能公認,四十八願是第一,第六品是第一,全經裡面的第一。四十八願裡面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第一?這我們不要去費心,古人說過,四十八願是第十八願第一。第十八願講的什麼?「十念必生」,十念必生就說明了持名念佛第一。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認識,真正明白,「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可思議!

這樣一個比較、一個推究,得到的結論,原來名號功德是這樣的,一句名號包括一切經、一切法門,沒有一個漏掉的。所以說,念一聲「阿彌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諸佛統統都念到,一尊佛都不漏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經上說的。到現在我們才真正搞清楚、真正搞明白,那個「一」是什麼?一就是阿彌陀佛。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念這一本《彌陀經》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的經論,這一部《彌陀經》就是。這個搞清楚、搞明白,其他的還不放下嗎?他自然就放下了。原來放下的是渣子,我要的是精華,這是一切法門的精華,就在此地。所以一定要有理智、要有智慧,你才會選擇這個究竟了義的第一法門。

這個法門選定了以後,底下『法幢佛』,法幢是表為眾生,給眾生做一個示範,建法幢,立宗旨。我們自己走這條路,也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認識這條路、明了這條路,發願我們一同走這條路。把這個經典、法門普遍的宣揚、推廣,利益一切眾生,這叫建立法幢。民國初年,印光法師在蘇州靈岩山做了一個榜樣,當時是中國淨宗唯一的一個道場。這個道場確實叫十方淨宗道場,它裡面沒有派系,沒有分別,任何一個人它都接納,只要你發心專修淨宗,它都歡迎。這個道場不收徒弟,收徒弟將來就有派系糾紛,任何出家人到那裡面修行,地位都是平等的,而且在這裡面不可以收徒弟。不做法會,不傳戒,傳戒也會建立派系,甚至於不講經,專門念佛。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都是打佛七的樣子,所以叫常年佛七道場。進到他那個道場,裡面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給我們做了個榜樣。我們今天淨宗道場也希望能夠追隨印祖的規矩,但是我們這裡要講經,為什麼要加上講經?不講經在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對淨宗誤會得太多,一定要講清楚、講明白。已經進來修行的人,心定了;還沒有進來的人,聽了之後生起仰慕之心,也會進來。當然,講堂跟念佛堂要分開,而且不能勉強。喜歡專一念佛,不喜歡聽講的,我們不能夠拒絕他,不能排斥他。你專心念佛,好!念佛堂去。還有疑問,還沒有清楚,想加強信心,多了解一些,講堂也可以來聽聽。總而言之一句話,講堂的時間短,念佛堂的時間長,譬如說,一天念佛八個小時,聽經兩個小時。用這個方法把淨宗推廣弘揚到全世界,這叫真正報佛恩,真正的成就自己。

所以底下有『持法佛』,「持」是表示自己跟志同道合的大眾,我們能夠依教修行。就像蕅益大師前面教給我們,淨宗的學人必須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永無疑惑,沒有懷疑,也不迷惑,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的真實教誨。下方也是無量無邊恆河沙數諸佛,像其他的四方佛一樣,都是『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導一切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蕅益大師注子裡面說「此界水輪金輪風輪之下,復有下界非非想天等,乃至重重無盡也」。這個意思就不必多說了,指我們這個世界的下面還有無量無邊的世界。「達磨,此雲法」,達磨是梵語,中國意思稱之為法。

我們再看最後一段,上方,上方一共說了十尊佛的名號。「十」代表大圓滿,所以做為總結,表覺行圓滿,一生成佛。特別是指這部經,這部經就是覺行圓滿,一生成佛,難得,實在不容易!我們這一生遇到真的是幸運。多少人遇到不認識,遇到不知道,那真叫可惜,當面錯過了。這個認識是非常不容易,我搞四十多年才認識,才搞清楚。難,實在難!有些人是一生都不認識,都錯過了。所以,實在是非常的不容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

我們看看這十尊佛號所表的教義,他教我們什麼?『梵音』,「梵」是清淨的意思,梵音是清淨音,說法清淨,主要是表這個。這個六方,第一東方,說明我們修學基本的態度,我們希求的目標,以及修行方法的綱領,東方顯示出來了。第二南方,顯示出這個法門是依心性本具的智慧,這個法門是大智慧的法門,沒有大智慧不會選擇這個法門。第三西方,教我們修福。念佛是把彌陀無量劫所修的真實的福慧,變成我們自己的,所以這個也是大福德的法門,大慧大福,只要你念得相應。所謂相應,就這一句名號裡面有真信、有切願,真信、切願、持名同時的,這就叫相應。「信」裡面有願、有持名,「願」裡面有信、有持名,「持名」裡面有信、有願,這一而三,三而一,這叫相應。接著,福慧成就了,擔負起如來教化眾生的事業,到前面下方,把教化眾生的事業推廣、發揚光大,普遍利益眾生。到最後,上方所表的,達到究竟圓滿了。

第一尊佛,說法要清淨,說法裡面,如果還有名聞利養的希求,那就不清淨。說法純粹是為了利益眾生,雖然利益眾生,不做利益眾生想,這才清淨。名聞利養都不要,我天天在這裡做利益眾生,還是不清淨,還是著了相。真正清淨,就像如來「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做了許多利益眾生的事,心地乾乾淨淨,一點也沒有染著,就像完全沒做一樣,這才是真清淨。如果要照《金剛經》上講法,更容易明了,《金剛經》上說得好,「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的確值得我們常常反省。菩薩是什麼?菩薩是覺悟的眾生。不是菩薩,就是迷惑顛倒的眾生,換句話說,你還有四相,你就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這是《金剛經》前半段的開示,後半段講四見,四見比四相更微細。見是什麼?見解,你還有這個念頭,比著相更微細。不但相不能著,念頭都不能有,還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還不算是真正覺悟,換句話說,你的心並不清淨。可見清淨心它確實是有標準的,不是我們以為我的心很清淨了,那不盡然,那是你自己的標準,不是佛法的標準。

第二尊『宿王佛』,這個字不念素,念秀,星宿,這是比喻。星宿很多,星宿當中最大的,我們稱它作星宿當中之王。我們不去論它實際的,只論我們肉眼能看得到的,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晚上看到眾星,月亮光最大,月亮是最大的,就是論我們眼睛看到的。這個代表什麼?把這個「星」代表佛所講的無量法門。星宿當中之王,當然這是最殊勝的法門,用這個法門代表大乘法,所有一切法門裡面大乘法最殊勝,是無上道的捷徑。所以用「宿王」代表大乘。

第三尊『香上佛』,代表大乘裡面的捷徑,大乘法裡面很殊勝、很快速,那是什麼法門?禪宗。「香上」代表禪宗。你看六祖大師《壇經》裡面有「傳香懺悔品」,好像是第五品裡面,傳香懺悔,就是傳授禪宗修學的方法。在《壇經》的第五章,就是傳香懺悔。「五分法身香」,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所以香上是表禪宗。禪宗是大乘當中的大乘,大乘代表徑路,禪是徑路裡面的徑路,禪是代表徑路裡面的徑路,它是屬於頓超的法門。

第四尊『香光佛』,「香光佛」是代表淨宗念佛法門。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稱為「香光莊嚴」,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它的特色,第一個是光明,光明世界,第二個是寶香,西方極樂世界任何物質都放香氣。所以西方世界是寶香遠聞,香光莊嚴的世界,這是淨土宗。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是最徑的路,沒有比這個更徑了。大乘是徑路,禪宗是徑中徑路,淨土宗是徑中徑又徑。這三尊佛,把了義、究竟了義、圓滿的究竟了義,為我們顯示出來,我們要是認清楚,明了了,當然自己就知道怎樣去選擇了。

第五尊是『大焰肩佛』,這個名號前面解釋過,但是在此地他表的意思跟前面不一樣。前面是代表自己權實兩種智慧的成就,應當要擔負起如來家業,那是在前面那個階段。這個地方是圓滿的階段,他的表示是把最殊勝、最上的法門傳給大眾。傳給大眾,必須是有緣之人,就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無緣之人我們要不要傳?還是要傳,不能說無緣就不說,無緣也要說,說了他不得受用,不得受用是講他今世不得受用。經上常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阿賴耶識裡頭有了阿彌陀佛的名號種子,將來多生多劫,甚至於無量劫之後,遇到佛了,就這一句名號,他這個緣成熟了,他也能往生,不是現在往生就是了。所以不管是有緣、無緣,遇到一切眾生,我們都要把這個最上的頂法,一定要傳授給大眾。我們平常念這個佛號,所以念佛號為什麼要你念出聲音?念出聲音,別人會聽到,別人聽進去了,就傳給他了,這無上的頂法就傳給他了。沒有人我們可以默念,不要出聲音,遇到有人的時候就念出聲音,讓他聽見,我們這個法就傳給他了,他還不知道。菩薩用心跟凡人用心不一樣。我們印了許多「阿彌陀佛」的貼紙,用意都是在此地。你們的車上可以貼著,停到停車場,人家一看到,念一句阿彌陀佛,眼睛看一下,阿彌陀佛無上頂法種子種到他阿賴耶識里去,目的在此地。對外國人,我們也用英文翻譯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個貼紙我們都印得很多。一般人不曉得這個功德利益之大,我們以這個功德回向求生淨土,這是與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這是一生成佛的方法。

第六尊『雜色寶華嚴身佛』,這是表一生圓滿。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講一生圓滿的經典,只有一部《華嚴經》是講一生圓滿,用善財童子做為一個修行的榜樣。善財一生圓滿,實在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才是一生圓滿的。「雜色寶華嚴身」就是華嚴的意思,《華嚴經》就是雜華嚴飾,嚴飾就是莊嚴的意思。比喻作一個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各式各樣品種統統具足,沒有欠缺的。這是比喻佛說法,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欠缺,統統包括在其中,用這個來比喻。這尊佛的名號也是這個意思,讓我們仔細去想想,深深的去體會,效法、學習善財童子,他是我們修學的一個最好的榜樣。

第七尊『娑羅樹王佛』,「娑羅樹」是表究竟堅固的意思。在印度,這個樹是非常堅固的,佛常常用它來表堅固之法。這個地方是代表我們圓滿證得究竟堅固,那就是圓教的佛果,這個才是真正的大法王。所以娑羅樹也表密宗的意思,說明淨密不二,表這個意思。我們從「徑中徑又徑」這裡能夠看出來,淨宗與大乘與禪是不二法。在行門裡面講,修行總是禪、淨、密這三個法門,這是修行的綱領。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佛在經上講的,就是甚深的禪的境界,不但它是甚深禪,而且也是甚深之密。南無阿彌陀佛這個名號純粹是梵語,沒有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密咒,而且是無上的咒語,是大總持的法門,念佛人往往不曉得。所以念佛人,實在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包括一切大乘,這一句名號,所有大乘法門都修了。大乘法包括小乘法,包括禪宗,這一句名號,禪宗裡面也圓滿修了,又包括了密乘,密宗裡面無量法門也在這一句名號之中,統統修了,圓修圓證。這是佛的名號在此地表達著這些殊勝的意義。

第八尊『寶華德佛』,這一尊佛是表圓滿的報身。第九尊『見一切義佛』,是表千百億化身,像《金剛經》上說的,如來五眼圓明,普應群機,見一切義。第十尊『如須彌山佛』,表清淨的法身,是宇宙萬有的本體。末後這三尊佛表的是法身、報身、應化身,一體三身,跟東方裡面講的這三尊佛,法、報、應前後照應。前面東方提出,是我們心裡嚮往的、希求的,到末後上方這三尊佛,是表我們親自證得的,這才叫圓滿。

六方佛這一段經文,世尊為我們說出諸佛的名號,含義非常之深。這是暗中,也就是我們講暗示,暗示念佛人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我們這一生走的這個路程,經歷重要的階段,六方就是六個階段。就像《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參也是暗示我們,修學從初發心到成佛,這當中的歷程應該要怎么走法?這是六方佛表達的密意,不單單是『出廣長舌相,說誠實言』,勸我們依這個經典修行,不僅如此,他有更深密的意思在其中。佛度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導,這裡面有難有易,有淺有深,總而言之,都在一個「緣」字。所以佛法非常重視緣,都在一個緣字。緣之所在,眾生與佛就有恩德在其中。佛教化眾生,眾生很容易接受,很歡喜的接受,佛說法就能把他過去的善根啟發了、觸動了;換句話說,佛為眾生做增上緣,他無量劫的善根這個時候現前了,這他成就。同時佛的光明、願力的加持,能令魔障消除,魔不能幹擾你,能令你心定下來,智慧現前,都在一個緣字上。我們學佛很多年了,沒有得到佛法的利益,我們的緣差了一截。沒有肯依教奉行,沒有認真的去修持,不但修持,就是佛所講的話,他真正的意思在哪裡還不清楚。開經偈上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我們還沒搞清楚,修行當然就不如法,都在緣不具足,可見這個事情非常重要。彌陀,眾經上都說他是「法界藏身」,所以一念一切念,念一佛就是念一切佛,念這部經就是念一切經,生到西方淨土,就是生到一切諸佛剎土,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六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6

請掀開經本七十六面,第五行:

【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是上方世界,世尊為我們列舉了十尊佛的名號,名號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在前面報告過了,這個地方我們把它做一個總結,六方就是十方,前面這都說過了。從這段經文來看,我們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說的是真實的話,正如同《金剛經》上所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建立真實的信心。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沒有一尊佛不讚嘆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功德」我們從本經所說的把它歸納起來,可以說有三樁事情不可思議。第一個是世界,就是依報環境不可思議。第二是正報,彌陀與十方世界往生去的這些人,他們的成就不可思議。第三是說法不可思議,也可以說是十方一切諸佛讚嘆,這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不是一尊佛、兩尊佛,是『一切諸佛所護念』。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明白了,我們世間人常常希求佛菩薩保佑我們,要怎樣求佛菩薩才能夠得到真正的保佑?我們從這個地方明白了,我們接受這部經,讀誦它,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行,就決定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諸位想想,這是不是真正的事實?我們這一會當中確實得到了。我們看下面蕅益大師的註解。

「此界非非想天之上,復有上界風輪金輪及三界等,重重無盡也。」這是說上方世界,我們這個世界的上方也是有重重無盡的諸佛世界,實在講是無量無邊。下面大師假設幾個問答,目的也是幫我們斷疑生信。「問,諸方必有淨土,何偏贊西方。」實在講有這種疑惑的人很多,我們也常常遇到。一切諸佛都有淨土,為什麼諸佛偏贊西方淨土?實在講就是剛才所說的這三樁事情,諸佛雖然有淨土,這三樁事情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依報的環境、大眾的成就、說法的圓滿,這是諸佛淨土裡頭沒有的,所以一切諸佛讚嘆。他老人家答,答得更妙了。「答,此亦非善問」,就是你這個問問得不好,問得不高明。為什麼不高明?「假使贊阿閦佛國」,阿閦佛國是在東方,東方阿閦鞞佛,「汝又疑偏東方」,豈不展轉戲論嗎?這個就是偏執,偏見、執著。但是我們曉得諸佛贊西方淨土,確實它的確是有值得讚嘆的地方。

「問,何不遍緣法界」,比緣一尊佛的淨土那要殊勝得太多了。「答,有三義。」為什麼不遍緣三界?遍緣三界是沒錯,這個問得很好,沒有問錯。「答,有三義,令初機易標心故。」遍緣三界說得容易,做起來難。為什麼難?諸位想想,心裡頭有分別、有執著,就不能遍緣三界。遍緣三界是什麼心?是清淨心、平等心,凡夫做不到。實在講那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的圓教初住菩薩,他才有這個能力,圓初住以下沒有這個能力。所以這是初機人,特別是初學的人,沒有斷惑,帶業的這些眾生,指出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他容易緣這個境界,這是第一個。單單這么一個理由,可以說緣東方阿閦佛國也沒錯,何必要緣西方?第二句則是「阿彌本願勝故」,彌陀接引眾生的本願比其他一切諸佛殊勝,也就是說明,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發的願不一樣,彌陀四十八願確實是非常圓滿,這是勝過諸佛的。第三,「佛與此土眾生偏有緣故」。我們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環境,都在一個緣;要是沒有緣,彼此見面也不認識。所以,都在一個緣上。十方諸佛跟我們的緣,沒有阿彌陀佛這個緣來得重,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求生西方淨土就特別容易,這是跟阿彌陀佛緣深。

再看底下,「蓋佛度生」,佛度化眾生,就是幫助眾生,眾生接受佛的教化,「其間難易淺深,總在於緣」。所以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世界從哪裡來的?緣生的,因緣生法,是屬於緣生的,這就是佛教對於緣看得非常之重。「緣之所在,恩德弘深,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佛與眾生是這樣的,我們世間人與人也是這樣。這個人跟你特別有緣,你說話他就相信;沒有緣,你跟他說真話他也不相信;甚至緣深的,騙他他也相信。這是緣,有什麼法子!都在於緣。因此緣,有善緣、有惡緣,這倒是我們要非常謹慎的。佛這個緣是善緣,佛法決定是善的,但是末法時期這些佛教徒未必完全都是善的,有很多拿著佛的招牌騙人的,這在我們這個社會我們常常看到。這個事情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去年在此地講的《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善導大師就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引經據典,告訴我們末法這個現象。大家《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上也講得很明白。不僅是佛教,基督教裡頭說現在末法的狀況也說得很好,說得是相當的正確。耶穌跟釋迦牟尼佛,就是依照西洋人的說法也相去五百多年,他們所說的都非常接近,這就是我們中國人俗話所講「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這個時代。所以「恩德弘深」,弘是大,過去世恩德結得大、結得深,緣就深。

「種種教啟,能令歡喜信入」,遇到有緣的人,所謂善知識,他來教導,很容易生起歡喜心。「能令觸動宿種」,宿是過去生中,宿世的善根種子,這一聞法就觸動了,善根就發現了。「能令魔障難遮」,果然依教奉行,魔障就障不了,它對你就不起作用。魔障對哪種人起作用?對於心不定的,猶疑不決,對這種人它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假如這個人信心堅固,願力懇切,一個目標,一個方向,魔來了,他不會受它干擾,不會受它擾亂,這就是令魔障難遮,遮是障礙。「能令體性開發」,體性就是真如本性,開發就是開悟,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就是這個意思。這個都是在緣上。

「諸佛本從法身垂跡,固結緣種」,這是從理上說。諸佛如來證滿法身,圓初住以上的菩薩,雖然證得法身,沒有圓滿,唯獨如來證了圓滿的法身。法身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就是現代哲學裡面所說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宇宙萬有統統是從法身裡面變現出來的。我們現前這個身體,以及我們生活環境也沒有例外的,都是法身理體顯現出來的。但是我們凡夫迷了法身,不知道,諸佛如來是圓證法身,他是覺悟,我們迷惑。覺悟的人知道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的,這叫固結緣種,所以緣是從這個地方來的。既然盡虛空遍法界跟自己是一體,哪有不照顧的道理!而且照顧之周也不可思議。要怎樣去照顧?還是一個緣字。眾生緣成熟,佛菩薩就來照顧他,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去幫助他,應以什麼法門得度,就給他說哪種法門去幫助他。所以總在於緣。「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佛菩薩要幫助眾生,或者用世間人的身分,像經上講的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童男、童女,這世間;出世間,就示現佛身、菩薩身、比丘身、比丘尼身,這出世。無論示現哪一種身分都不可思議。

「尊隆於教乘,舉揚於海會」,這是特別說這個淨土法門。在教乘裡面來說,教乘是經典,教是講十二分教,乘是講三乘佛法,聲聞、緣覺、菩薩。在教乘裡頭,就是在一切經教裡面,這部經是最尊、最隆重的。舉揚於海會,海是比喻廣大,這真是大到不可思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經的道場,沒有不講《彌陀經》的,沒有不讚嘆阿彌陀佛的。所以這個海會是一切諸佛菩薩的海會。「沁入於苦海」,苦海是比喻六道眾生。唯獨這個法門,因為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與眾生的緣深,所以宣揚這個法門,大家都能夠深信不疑,發願求生,這就是沁入於苦海。「慈契於寂光」,慈是講慈悲,諸佛將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推薦給大家,這是慈悲到了極處,因為這個法門是凡夫成佛的法門。一般大乘經上講的菩薩成佛,聲聞、緣覺不能成佛,人天更沒分。這個法門連惡道眾生都是一生成佛,換句話說,從阿鼻地獄到常寂光它是通的,一下就把你提升到寂光淨土圓滿的佛果,這才是究竟了義。所以古德讚嘆這是「大乘之大乘,了義之了義」,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萬德是指諸佛,十方一切諸佛,欽是敬重的意思,承是承事;換句話說,諸佛如來對於阿彌陀佛沒有不佩服的,沒有不尊重的。末後這句「群靈拱極」,古德有兩個解釋,一個解釋,群靈是指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極就好像是北極星一樣,大家都供奉他、都擁戴他,這個意思。把「極」比喻作阿彌陀佛,諸上善人都接受阿彌陀佛的教誨,就像眾星拱北極這個意思一樣。第二個說法,則是說十方無量的菩薩對於阿彌陀佛的尊重。這兩個意思都好。

「當知佛種從緣起」,佛種就是成佛的第一個條件,第一個因素,「緣即法界,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我們把句子念下去,「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懺授記,摩頂垂手,十方三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遍緣法界,剛才說了,是圓初住以上法身大士才能做得到。為什麼?我們前面說了,他要具備平等心跟清淨心才能遍緣。我們淨宗理論與下手的方法,實在與清淨、平等暗合,教給你的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一心念,一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就是平等心。一就是一切,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界限,所以一就遍融。一生一切生,生到西方淨土,實在講就是生到十方一切剎土。不僅如此,所謂是一香一華,一聲一色,這就講無論什麼事相,沒有一樣不是遍融法界的。香華聲色是物,下面講「受懺授記,摩頂垂手」這是事,乃至於起心動念,都是十方三世無不遍融。為什麼?因為你常住真心,《楞嚴經》上講的常住真心。我們今天用的是妄心,不但是妄心,我們也沒有常住,我們這個心一會想東一會想西,所謂是心猿意馬。做到這個地方是用念佛的方法達到這個境界,使我們的真心、本性時時刻刻現前,這就是法界緣起。所以,念佛這個方法絕不能小看,一個真正發心念佛的人,老實念佛人,真正發願求生淨土的人,這個人他就是遍緣法界。

「淺位人便可決志專求」,淺位是煩惱重的、業障深的,沒有力量靠自己了生死出三界的,那你就應當決心專求往生西方。「深位人」是講他確實有功夫,他能夠斷煩惱,他能夠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真有這樣的功夫,我們一般人講,這是聖人,聖人怎么樣?「亦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為什麼?假如你要是舍西方求生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見到普賢菩薩,還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不是拐個彎嗎?哪有現在這直截了當!聰明人不繞圈圈,這是繞圈子,走了些冤枉路。所以教給你,不必舍西方而別求華藏。

「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這幾句話是李長者說的,唐朝專學《華嚴》的李通玄居士,這個人很了不起,那是真正佛門的大德。《華嚴經》自古以來註解流傳於後世的,就是兩種,一個就是李長者的《合論》,《華嚴經合論》是他作的,一個是清涼大師的《疏鈔》。我們在傳記裡面看到,李長者給《華嚴經》作註解的時候,想找個清淨的環境。他走到山林裡面遇到一隻老虎,一般人看到老虎都嚇得跑掉了,李長者見到那個老虎,還拿拐杖敲敲它的頭,「我要給《華嚴經》作個註解,哪個地方清淨,你帶我去」,老虎領路,你說這樣的功夫!找到的地方,環境的確是非常幽靜,一個石頭洞,山洞,旁邊有清泉,裡面是老虎窩。結果李長者選中這個地方,老虎搬家,把這個地方讓給他。他住在這個地方,有兩個很年輕的女孩子照顧他的生活,飲食起居統統這兩個女孩子照顧,文具都供給。等到他書寫完了,老居士專心,這兩個女孩子從來沒有問過她,你叫什麼名字,你從哪來的?沒有跟她們說過話。書寫成了之後,才想起來這兩個小孩子,得問問她是哪家的?姓什麼?不見了,沒有了。他以為是山下村莊裡的,到山下去找,找不到,才知道是天人來供養。

他在《華嚴合論》裡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說「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這是李長者說的。實在講他別的地方都對,就是這裡說錯了,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把他這句話修正。「若謂西方是權,華藏是實,西方小,華藏大者」,他還有權實大小,心裏面還有這個東西,換句話說,他的心還沒有達到真正的清淨,「全墮眾生遍計執情,以不達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故也」。權實一體,大小無性,是《華嚴》的教義,這是他讀到導歸極樂,他的妄念起來了,所以才說錯了這句話。一定要曉得,沒有大小,沒有內外,所以前面講的,莫不遍融。如果還有大小、還有權實、還有內外,怎么能遍融?蕅益大師這個話講得好,這才把《華嚴》這個疑惑斷掉了。請看底下經文。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

這是一句假設的問話,你的意思以為怎樣?

【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這個經題,上一半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世尊省略掉了,特別舉出這下半段,下半段的確非常明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我們沒有看到舍利弗答覆,舍利弗在這一會,雖然是大智舍利弗,也一句話說不出來。這提醒,下面世尊是為我們解釋,叫著: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善」,前面說過了,是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善男子、女人。什麼叫做成熟?聽了歡喜,深信不疑,發願求生,這個男子、女人就是經上所稱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善根福德成熟了。

【聞是經受持者。】

聽到這部經就發願受持,這一定深信。他不信,怎么能受持?所以,受持一定深信。

【及聞諸佛名者。】

這個地方所講的諸佛名,就是阿彌陀佛,彌陀名號就叫諸佛名。

【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告訴我們的,一個真正念佛發願求生的人,就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我們還要去求這個佛,求那個佛,沒有必要,沒有一尊佛不保佑你。這是第一個不可思議的利益,得一切諸佛的護念,一切諸佛的加持,我們從大本經裡面知道這個事實,一切諸佛灌頂。

【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自己果證的利益。我們要特別注意到經文上『皆得』,換句話說,從上上品往生到下下品往生都是「皆得」,從帶業往生到消業往生也是皆得,沒有例外的。不要認為我們自己煩惱很重、業障很重,恐怕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那么快的成就,那是自己懷疑自己,對於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話沒聽清楚,沒聽明白。這部經上字字句句沒有模稜兩可的,都是非常肯定。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因為這樣的緣故,第一個,你得一切諸佛護念;第二個,你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圓證三不退,這樣殊勝不可思議的利益。佛叫著舍利弗,也就是叫著我們大家。『汝等』,你們,『皆當信受我語』,對於釋迦佛所講的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否則這種不可思議的殊勝利益是當面錯過,這太可惜了!不但世尊是這樣教給我們的,前面我們從六方佛讀過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這樣勸告我們。所以,這不是信一尊佛說的,是信一切佛所說。請看註解,「此經獨詮無上心要」,獨是唯獨,換句話說,除這部經上之外,沒有了,就是《華嚴》、《法華》也沒有,「詮」是明顯的為我們說出,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並詮無上圓滿究竟萬德,故聞者皆為諸佛護念。」這是解釋,為什麼念佛求生淨土就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理在哪裡?此地為我們說明了。因為這部經是無上的心要,是諸佛名字,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名字,圓滿究竟的萬德,這個經上講這三樁事情。無上心要就是我們能念的心性,一心稱念,一心就是無上的心要。諸佛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在課誦本上都念到「法界藏身阿彌陀佛」,念一尊阿彌陀佛就是念一切諸佛如來,一即一切,所以稱為諸佛名字。「圓滿究竟萬德」就是佛的名號,執持名號,名號是圓滿究竟萬德。諸佛因圓果滿,智慧達到究竟,所以般若、法身、解脫都達到了圓滿。名與德是相應的,我們講名符其實,實就是德,三德圓滿,念這個名號就與圓滿的三德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圓滿證得,眾生雖然沒有證得,但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三德與諸佛如來果證的三德它就相應了。所以,前面蕅益大師講,念這個佛號,把阿彌陀佛的功德變成自己的功德,就是這個意思。

「問,但聞諸佛名,而未持經,亦得護念不退耶。」這個問得很好。有些人只念阿彌陀佛,沒有念經,能不能得諸佛護念?能不能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的確是個大問題。「答,此義有局有通。」局是局限,就是狹義的;通,我們今天講廣義的,有兩個解釋。「占察謂」,這是《占察善惡業報經》,這是屬於地藏三經。地藏菩薩三部經,一個是《地藏菩薩本願經》,這是流通最廣的,大家所念的多半都是念《地藏菩薩本願經》。除這部經之外,有《地藏菩薩十輪經》,第三種是《占察善惡業報經》,合稱地藏三經。《占察經》裡面有這么一段話說,「雜亂垢心」,垢是不清淨,心裡胡思亂想,心不清淨,「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這是講念佛號沒有功德,雜亂不清淨的心念佛號,沒有功德,「以不能生決定信解」。雖然沒有功德,功德的確是沒有,但是還有福德,不能說他沒有福德,「但獲世間善報」,這是說他能有一點福德,沒有功德。「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廣大深妙的利益就是開悟,得定開悟、了生死出三界,這樣的利益他得不到,他能得世間一些善報。

「若到一行三昧,則成廣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無生法忍,乃為得聞十方佛名。」這個地方講到一行三昧,《六祖壇經》上,惠能大師在禪宗裡面非常重視一行三昧,淨宗也不例外。在淨土法門裡面,我們常聽說有「念佛三昧」,殊不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在淨土宗,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像《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指示的標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那就是一行三昧,在本經裡面叫做「一心不亂」。諸位要曉得,一心不亂就是一行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一心不亂有功夫淺深不同,念到見思煩惱斷了,這叫事一心不亂;念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叫理一心不亂。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就是剛剛達到理一心不亂的境界,這叫廣大微妙行心,這是得相似的無生法忍。真正無生法忍到什麼時候才得到?《仁王經》上講得很清楚,七地菩薩。七地以前都叫相似的無生法忍,七地那是真正的無生法忍,下品的,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去十地菩薩,不叫無生法忍,叫寂滅忍。十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是中品寂滅忍,如來果地叫上品寂滅忍。

「此亦應爾」,「此」是講念佛法門,也跟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故須聞已執持至一心不亂」,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就跟《占察經》上講的一行三昧的境界完全相同,「方為聞諸佛名,蒙諸佛護念,此局義也」。這個說法是狹義的說法,跟佛在一般大乘法門所講的是一樣的,這個不足以為奇,這也不能說淨土比其他法門殊勝。那個殊勝在底下一段,這一段跟大乘法門是平等的,無論在理事上是平等的。通義那就不可思議了,這就顯示它的特別處。「通義者,諸佛慈悲,不可思議」,這兩句是讚嘆,實在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亦不可思議」。諸佛慈悲不可思議,是諸佛接引眾生、幫助眾生這個行願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名號是方法,佛用什麼方法幫助眾生?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這個方法超越一切法門,能令業障極重的凡夫一生圓滿成佛,這個方法實在是妙不可及。「故一聞佛名,不論有心無心,若信若否,皆成緣種。」你聽了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你信、歡喜很好;你不信,聽了討厭,也好;有心聽到的、無心聽到的都好。總而言之,你都跟阿彌陀佛結了緣,你成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

「況佛度眾生,不簡怨親,恆無疲倦,苟聞佛名,佛必護念,又何疑焉。」這話說得好!從廣義上來說,佛的心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是普度眾生,只看緣有沒有成熟,不論怨親。造作極惡之人,像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阿闍世王,《觀無量壽經》所說的,這是殺父、害母、破和合僧,造了五逆重罪,臨終懺悔,一心念佛求願往生,他也往生了。他沒有墮地獄,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臨終懺悔往生的。佛在《阿闍世王經》裡面告訴我們,阿闍世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品位?在我們想,造那么重的罪業,臨終回頭,懺悔往生,大概總是下下品。《觀無量壽經》第十六觀,下品下生的就是五逆十惡往生的,他是五逆十惡,應該是下下品。可是佛告訴我們,他是上中品往生的。你看上上品、上中品,這個不可思議,我們怎么想也想不到。以後在經裡面才知道這個事實,往生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平常念佛,像我們這樣,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樣子往生的。另外一種是造作大罪業的人,臨終懺悔,看他懺悔的力量論他的品位。阿闍世王是真心懺悔,所以他的品位一下就拉那么高。這是佛叫我們不要輕視造作罪業的人,你不要瞧不起他,說不定他在臨終一後悔、懺悔,品位比你高,這是事實。所以教我們要用清淨心、平等心來處事待人接物,世出世間許多的事不可思議,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見得到的,不是常識能夠判斷的。所以,懺悔的力量非常大。這是說明無論什麼人,單單持名不念經也必定蒙佛護念,我們不必懷疑。

「然據金剛三論,根熟菩薩為佛護念,位在別地圓住,蓋約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護念。」這是根據佛在大乘經上的講法。一般一定要證得別教地上菩薩,別教初地以上,圓教初住以上,這都是法身大士,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才能蒙諸佛護念。為什麼?因為他的心也清淨、平等,所有一切障礙都沒有了,從此以往是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是得諸佛的護念。但是本宗不一樣。「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我們現在是靠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彌陀本願這一加持,諸位要知道,十方諸佛就跟著加持。若不修這個法門,阿彌陀佛力量加持不上,其他諸佛也就不管了,就這么回事情,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要解》讀了之後,說老實話,這句阿彌陀佛,你真把《要解》念明白、念通了,你才曉得這句佛號是非念不可,不能不念。所以這是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護念。「乃至相似位以還,亦皆有通護念之義。」相似位以還,就是不到相似位,像我們現在這些,實在講不到,我們得不得到一切諸佛護念?得到,也必定蒙一切諸佛護念。

底下講,「下至一聞佛名,於同體法性有資發力,亦得遠因終不退也」,這段才叫真正的難信之法。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成佛的種子,就是成佛的因緣。這一生雖然不信,沒有發願,也沒有念佛,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來世,或者是他生他世,得人身,又遇到這個法門,阿賴耶識這個種子現行,能信、能願、能行,他就必定往生。你要問他往生的根源,就是這一生當中聽到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叫做畢竟不退。

「阿耨多羅,此雲無上,三藐三菩提,此雲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也。」這是解釋什麼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我們總要把它記得清清楚楚。學佛求的是什麼?就求的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在中國古時候翻成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講,無上正等正覺一般人聽不懂,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就是這個意思。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學佛就是求這個。證得,這叫成佛,佛才證得究竟圓滿的智慧。「圓三不退,乃一生成佛異名」,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到。圓是圓滿,圓滿的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意思完全相同,異名就是別名。一生成佛也叫做圓證三不退,所以圓證三不退就是一生成佛,這兩句話說得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這部經上沒有說一生成佛,但是給我們講圓證三不退。「故勸身子等」,身子就是舍利弗,舍利弗是梵語,翻成中文叫身子,「皆當信受」,佛勸導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一定要接受,這真是世尊跟諸佛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聞名功德如此」,聽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功德就像諸佛如來所說,「釋迦及十方諸佛同所宣說,可不信乎」。不是一尊佛這樣勸導我們,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勸導我們,異口同音共同勸導,我們再要不相信,那真叫業障太深重了。「初勸信流通竟」,到這個地方勸信流通說完了。下面是流通分的第二段,勸願流通。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這段經文,我們看註解,蕅益大師告訴我們,已經發願,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當來發願,當來是將來、以後,當來發願的,當來那一生他也一定往生。佛說法是三千年前,佛說已發願的,當然是指他方世界的,因為阿彌陀佛成佛以來已經十劫了,不知道多少諸佛世界人去往生了,那是已發願,已經往生的。今發願,是釋迦牟尼佛說經那個時候。當發願是指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發願也必定跟過去人一樣,決定得生。「正顯依信所發之願無虛也」,這就顯示你因相信,或者是依深信不疑,所發求生之願決定不虛,這是真實的。「非信不能發願」,這是真的,你要不相信,你怎么會發願求生淨土,這不可能的。所以信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要深信,一點懷疑都沒有。「非願信亦不生」,如果不能真正求願往生,那個信也不是真信。我們前面曾經講過,信通常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真正發願求生淨土,那個信是真信。我們知道有不少的這些法師大德們,他們也講《彌陀經》,也勸人念佛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念佛,他不求生淨土,他勸別人,那是什麼?他是正信,他不是真信。他認為還有別的法門比這個更高的,看看你們這些人程度不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吧!把阿彌陀佛看低了。他雖然不能算迷,但他不是真的;真信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肯往生淨土的。「故云若有信者,應當發願」,這一句是勸勉我們應當發願。

「又願者,信之券」,券就是憑證的意思,證據、憑證,「行之樞,尤為要務」,這是說信願行三資糧當中,信實在是太重要了,樞是樞紐。「尤為要務」,在三資糧中它尤其重要,也就是講它特別重要。「舉願則信行在其中」,人真肯發願往生,當然他一定有很深的信心,一定肯老實念佛,老實念佛屬於行,信行都在其中。「所以殷勤三勸也」,勸信、勸行佛只有一次,勸願勸了三次,可見得佛對這個非常的重視。第一次是在正宗分裡面的第二段,佛說了依正莊嚴,眾生生者皆得不退,所以他勸「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這是第一次勸。第二次是在正宗分末後的一段,聽到念佛,一心不亂,臨終見佛,心不顛倒,即得往生,佛接著又說,「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第二次勸。這個地方是第三次,三次的勸我們,不怕麻煩,不怕重複。足見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慈悲懇切,實實在在希望在我們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圓成佛道,這才滿他老人家度化眾生的本願。我們能夠體會到這一層,對於世尊感恩戴德之心自然就生起來。

「複次願生彼國,即欣厭二門,厭離娑婆,與依苦集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欣求極樂,與依道滅二諦所發二種弘誓相應,故得不退轉於大菩提道。」這一段是大師就四弘誓願來解釋。願生彼國,這就是四弘誓願圓滿,因為你願生,你一定離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這四弘誓願前面兩個,在四諦法里是依苦集而發的。你看「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這兩句是苦集二諦的,後面兩句,「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道,「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滅,苦集滅道。四弘誓願就圓滿了,這一發心就圓滿了。你要問他,什麼叫四諦法?不知道;雖不知道,但是他四諦圓滿了。什麼叫四弘誓願,他也不知道;雖不知道,四弘誓願他也圓滿了。四弘誓願是大菩提心,蕅益大師講得好,一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心就是無上大菩提心。這個話從來沒有人說過,蕅益大師說出這個話,我們乍聽起來嚇一跳。這個話是他發明的嗎?可以這么說。有根據嗎?這個地方把根據說出來了。為什麼?四弘誓願是無上菩提心,他這一發願跟四弘誓願相應,換句話說,就是四弘誓願圓滿的實踐、兌現了,那怎么不是無上菩提心?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七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二面,第五行,從中間看起:

「問,今發願但可雲當生,何名今生。」這是蕅益大師破除一些人的疑惑。這一個問,他有兩個答。問的意思很明顯,發願但可雲當生,發願當生,為什麼說今生?「答,此亦二義,一約一期名今,現生髮願持名,臨終定生淨土。」前面經文上說過,已發願的、今發願的、當發願的,在前面都曾經跟諸位報告過了。今發願,如果就釋迦牟尼佛當年說法的時候,「今」就是指當今,指現今、現在這個意思。「當發願」是指以後的,像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在當發願這一句裡面。這是說一生修學這個法門,臨終定生淨土,蕅益大師這個字也用得非常的肯定,叫我們看起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

「二約剎那名今,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妙因妙果,不離一心,如稱兩頭,低昂時等,何俟娑婆報盡,方育珍池,只今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金台影現,便非娑婆界內人矣。」這第二個答覆,答覆得更好。但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發願的人必須要具足三個條件,就是信、願、行三資糧。信要真,要深信,願要懇切,巴不得馬上就去,要有這樣的願。確實看破這個世間,能將世間一切都放下,不再掛在心上。放,最重要的是心裡放下,而不是外面事相,事相放下,心裡牽掛,沒有用處。必須心裏面徹底放下,事相就不礙事,所謂是事事無礙。事為什麼成障礙?是因為你心裡頭有牽掛,這才有障礙;心裡沒有牽掛,事沒有障礙。這我們在《華嚴》里看得非常清楚,善財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心地清淨,毫無罣礙之人。但是在事上表現的,各行各業,男女老少,可見得他不妨礙,這點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心要清淨,心淨土才淨,才能感應到淨土。

一剎那實在講就是我們一念,這一念要相應。一念相應,怎么叫相應?前面都說得很多,最重要的,這一念具足信願行,這就相應了。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當中,這一句佛號沒有深信切願,那就不相應,所謂是有口無心,這個不相應。與信願行三資糧相應,必定與戒定慧相應,必定與覺正淨相應,這是三寶。所以,他跟三寶、三學、三資糧統統相應,這樣,這一念就是一念生。這一念生,我們並沒有身去,諸位要知道,我們身沒去,西方極樂世界七寶蓮池當中,蓮花就生起來,這就一念生,那個地方蓮花生起來。蓮花上面標你自己的名字在上面,這決定不錯,將來往生,阿彌陀佛就拿這朵蓮花來接引你。所以,蓮花不是阿彌陀佛自己栽的,是你自己感應變現出來的。阿彌陀佛拿這個蓮花來,這蓮花的光色、大小都不是佛決定的,都是你自己修的,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念念相應念念生」,念念相應,七寶池裡面的蓮花就愈來愈大,這真的是念念生,愈來愈大,光色愈來愈好。所以,寶池裡面寶蓮大小真的不一樣。

「妙因妙果,不離一心。」這個因妙,我們這個地方念,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裡就長蓮花,這個妙!將來我們往生的時候,就生在這個蓮花之中,叫蓮花托生,這是果。因妙果也妙,都在信願持名,一心稱念。這是講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底下這兩句是比喻,蕅益大師舉個比喻,譬如「秤」,中國從前的秤,現在人都不用了,秤就像現在用天平,跟我們的秤差不多,兩邊一定要平,平等,這秤就準了,斤兩就符合。這個比喻什麼?比喻因跟果。唯獨這個法門因果同時,不像其他法門的修學是先因後果。淨宗表法用蓮花,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曉得是蓮花國土,那個世界蓮花特別多。蓮是因果同時,跟其他的花不一樣,其他的植物是先開花後結果,蓮是花跟果同時,果是蓮子,在蓮蓬里結的蓮子,花果同時,表我們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何俟娑婆報盡」,何俟就是何必要等待,我們娑婆世界這個業報之身盡了,這樣才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育珍池」,珍池就是七寶池。這個意思就是不需要等待,現在真的就生了。「只今信願持名」,這四個字是淨宗修學的總綱領,要信願持名。「蓮萼光榮」,這是蓮花,光是光采,榮是茂盛。「金台影現」,蓮花當中有金台,那是托生之處。這就不是娑婆界的人,雖然還沒去,沒去,他已經在西方極樂世界註冊了,已經有名字。現在雖然沒去,他確實不是娑婆世界的人,他是極樂世界的人。這個解釋「今生」,解釋得好!

在圓瑛法師《講義》里,他老人家引了兩個人,一個是宋朝可久大師,這位法師常常念《法華經》,雖然念《法華經》,他求生淨土。這不足以為怪!我們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四段裡面所看到的,凡是修學一切大乘佛法,回向求生淨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一樣接引,統統都得生,可見這個法門真的是非常廣大。他功夫真的成就了,他是坐著往生的,確實是死了三天,他坐在那個地方還沒有入殮,他打坐走的,氣真的沒有了,三天。三天之後,他又活過來,他老人家回來了,告訴別人他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他說跟經上講的完全一樣。這就證明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真的,不是假的。最近這些年來,大概也不少年了,聽說有個小冊子流通得很廣,說有個法師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把西方極樂世界的情形也寫得很清楚、很多。我們跟經上一對照,不一樣,這個就靠不住。假如是真的話,應當跟經上講的完全相符。

他說我們世間修淨土的人,他這是親眼看到的,蓮花上統統標示著名字,確實蓮花上有自己的名字。功夫念得好的,那就是上品往生的,是金台,蓮花裡面像蓮蓬一樣的台是金色的,這是上品生的。他說有成都廣教院的老和尚,他看到名字,這個老和尚還沒有往生,但是他在七寶池裡看到他的蓮花,上面標著他的名字,是金台,可見得這個功夫好!另外還有明州孫十二郎,以及他自己本人,這都是金台。他說標銀台的,次一等的。我們在淨宗歷史裡面看到,從前懷玉法師往生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拿著蓮花是銀台。懷玉禪師一看,心裡很難過,我這樣的功夫,往生的時候才得銀台,為什麼金台我拿不到?他這個念頭一動,阿彌陀佛就走了,就不見了。於是乎就拚命再用功夫,日夜不斷的念佛,念了七天七夜,阿彌陀佛來了,果然拿的是金台,他就跟著去了。不是阿彌陀佛換一個金台來接引他,是他的功夫達到了。這才是真的,咱們世間一切都是假的,一樣都帶不走,只是找麻煩,決定沒有好處,所以教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我們要爭取的,像懷玉禪師就很了不起,他是力爭金台,果然被他爭到了。這些都是些事實。銀台,他說有明州徐道姑。他是把看到的情形向大家說完之後,眼睛一閉就走了,這次走了之後,沒有再回來了。以後孫十二郎往生的時候,因為他預先說過,往生時是金台來迎,他的瑞相是天樂鳴空,大家聽到有天樂來迎接他。徐道姑這是銀台往生,也感應到異香滿室,走的時候她的房間裡頭有香氣,好幾天都不散,有這些瑞相。可以印證這一段的註解,確實有這樁事情。

另外他又引一段,講越國夫人領導她家裡面的丫環統統專修淨土,統統念佛。以後就有一個丫環往生,這天晚上,這是在夢中,這個丫環託夢給她,向她道謝。她告訴她,她往生淨土了,非常感激夫人平日教導她們念佛,她才能夠得生西方。夫人就問她,西方真的到達了嗎?她說真的。她說你能不能帶我去看看?這是夢中的境界。她說可以。她就帶著夫人一道,看到七寶池,看到寶池裡面的蓮花大小不等,不但大小不等,枯榮也不一樣。於是乎她就問這個丫環,這是怎么回事情?這丫環就告訴她,世間修西方淨土的人,念一發,這是真心想生西方,寶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如果他非常精進,他這蓮花就愈來愈大,光色就愈來愈好;如果他懈怠懶惰,這個花慢慢就枯萎了。如果他退了心,或是改修別的法門,這個花就枯死,就沒有了。所以在這個寶池裡面看,西方極樂世界其他東西都是沒有生滅法,真的是永遠常住的,唯獨七寶池的蓮花是有生有滅、有枯有榮。原因那是十方世界念佛人所感的,與阿彌陀佛不相干。唯一可以看到枯榮生滅的,就是寶池裡面的蓮花。

夫人就曾經看到,有個像是作官的人,穿著朝服,那個蓮花非常之好。她就問她,那是什麼人?她說那是楊傑。楊傑還沒有往生,真的一念相應一念生,念念相應念念生。因為真的生到西方世界,他的相貌,《無量壽經》上講得很好,跟阿彌陀佛一樣。他還沒有生,影子已經在那裡面,已經可以看得出來,不但是有你的名字,你的形狀好像照片一樣也都在那個地方。這非常奇妙,不可思議!以後又看到一個,這丫環給她說,那是馬圩。名字都很清楚。夫人就問,我將來生到什麼地方?那丫環指著一個很大的蓮花,金台。你看到沒有?那就是你的名字,已經在其中了。這是上輩往生的,她確實已經成就念佛三昧,有這樣不思議的感應。這是證明蕅益大師這一段文裡面所敘說的,是確確實實的事實。

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如果是真心念佛,懇切求生,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七寶池,沒有見到這些蓮花,想必也跟經上所說的一樣,我們應當有這個信心。至於感應,不要求。為什麼?求感應叫打閒岔。我們要求的是一心不亂,求感應就把一心擾亂了。只要老實念下去,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到時候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很明白,蓮花一天一天長大,光色一天一天鮮明,這個實在講是可以能夠覺察得到的,好像能夠體會得到。

「極圓極頓,難議難思,唯有大智,方能諦信。」這個勸願流通的總結也結得非常好。一句佛號,這句佛號能念的心性不可思議,諸位總要記住,能念的心性是真心、是本性,所以才不可思議;如果我們能念的心是妄心,力量、效果就沒有這么大。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還要記住,我念佛用真心,處事待人接物也用真心,不可以說我對佛是真心,我對人就不是真心;你每天還用二心,你不是用一心,這個重要。念念一定求生淨土,在這個世間住的時間長短根本就不理會,隨緣就好。也不必急著我趕快要走了,也不必是我一定要在這個世間活到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才往生,沒有這個必要,這些妄念統統打掉,只求水到渠成,一切是自然的成就,這就好。但是願當中是念念求生,念念要見佛。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圓滿具足了三學、三慧、三資糧;換句話說,也圓滿具足無量無邊的行門,蕅益大師在念佛開示裡面講得非常清楚。

一心執持就能夠圓超、頓超,這我們前面讀過了,所以這個法門極圓極頓。我們知道圓教的大經,有《華嚴》、有《法華》,但是它還說不上極,極圓極頓唯有這一部經,唯有這一個法門。禪算是頓,跟本經相比就差太遠了。禪宗不能七天成就,這部經「若一日到若七日」就成就,沒有比這個更快的,頓就是頓超、快速,沒有比這個更快的。密宗裡面講的「即身成佛」,印光大師說得好,它那個即身成佛不過是了生死出三界而已。了生死出三界其實是什麼樣的功夫?阿羅漢、辟支佛就行了。所以,他是了生死出三界叫成佛,並不是成究竟圓滿的佛,這個要知道。天台家講藏、通、別、圓四種佛,它成佛是藏教的佛,跟別、圓相差太遠了。這些我們都必須要了解,然後你才會死心塌地執持名號,一切宗教法門在你面前你不會動搖。你信心才叫堅固,才叫深信,往生淨土的願絕不會改變,這願就懇切了。

「唯有大智」,這的確是不可思議的法門,的確是難信之法。什麼人相信?唯有大智,方能諦信。諦是講真實,他真信,大智慧的人真信。我們看看有些人,聽到這個法門他也真信,好像他沒有什麼智慧,也沒有念過書,甚至於還不識字。可是人家念幾年佛,居然能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預知時至,這算什麼?跟諸位說,這種人就是大智之人。佛法裡面講的智,跟我們世間人講的智慧不一樣,我們世間人所覺察到的智慧,佛法裡面叫世智辯聰,那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什麼?是對如來第一法門,一點疑惑都沒有,這是大智。中國古人常說「唯大智與下愚不移」,殊不知下愚就是大智,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我們今天信心不足,願不懇切,我們沒有大智,雖然沒有,可以培養。為什麼?畢竟我們對這個法門能生起歡喜心,也能發願,證明我們在過去生中對這個法門確實有緣,而且緣很深。現在雖然差一點,我們努力一點,可以能夠把它彌補起來。靠現前的努力,信心不能夠生起,多讀大乘經典,可以幫助你增長信心;多讀往生的傳記,可以激發你求生的願望,你看那些人都去了。這個能把我們善根福德還差一點的就可以補足,使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必定圓滿成就。請看底下經文,這是末後的一段「勸行流通」,所以流通分裡頭也是信願行這三個大段落。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

前面所說的都是稱讚諸佛,諸佛就是阿彌陀佛。

【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

『彼諸佛等』是阿彌陀佛以及十方無量無邊諸佛,都讚嘆釋迦牟尼佛,讚嘆什麼?

【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

這很不容易,很難、希有的事情他做到了。

【能於娑娑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釋迦佛出世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人類的壽命平均是一百歲。佛講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是減劫,減劫就是每過一百年,平均年齡減一歲。釋迦牟尼佛去我們現在是三千年,現在人平均壽命是七十歲,這是減劫,一百年減一歲,三千年已經減了三十歲,現在平均年齡是七十歲。這是進入到『五濁惡世』,這個世界不好,濁惡。能在這個世界裡面修行、證果、成佛,用什麼方法成佛的?蕅益大師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這句話出在什麼地方?就是這一段經文,釋迦牟尼佛成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這個法門,信願持名,不但是聖人,凡夫,甚至於惡道凡夫、地獄凡夫,一生成佛的法門。釋迦也用這個法門示現一生成佛,然後把一生成佛的法門又傳授給我們,這就是『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是把一生成佛的法門傳授給我們。

我們看下面的註解,這注得很詳細。「諸佛功德智慧,雖皆平等,而施化則有難易」,這是從總體上來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可以說是同一個心愿,那就是普度眾生。「普度眾生」這句話用現代話來說,就是普遍幫助一切眾生圓滿成佛,就這個意思;如果不能叫一切眾生圓滿成佛,這個眾生沒有得度。所以諸佛雖然同一個願望,功德智慧能力都相等,沒有差別的,雖皆平等,但是「施化」,施是設施,化是教化,設施、教化真的有難易不一樣。這個難易不是從佛那邊說的,是從佛教化對象來說的,對象如果是根性利的,那就容易;根性鈍的、業障深重的,那就難了。所以,難易不是從佛那裡來的,是佛教化眾生對象有難易不同。那些很難成就的,要如何去幫助他?這真的是個大問題。如果不想方法幫助這些業障深重、根性極鈍的人,換句話說,他們成佛可以說沒有指望。阿彌陀佛在西方世界化現淨土,就是為這些人而設的。容易得度的、容易教化的,諸佛如來千經萬論度那些人;沒有辦法得度的,就是業障深重的這些眾生,統統勸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有些人就誤會了,西方極樂世界是度那些無知識的老太婆,哪裡比得上大乘法門?比不上。這是他們看錯了,殊不知佛設這個法門,沒有想到這個法門超越了大乘、超越了一乘,不知道它是直捷成佛的法門。這些業障深重的人、根性極鈍的人,他一接受,馬上就成佛;不接受,那慢慢來,還得輪迴,時間還久遠得很。他為什麼能信,為什麼能願?這個問題我們很多年都參不透,都搞不清楚。讀了《無量壽經》才恍然大悟,原來能信的人,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福德成熟了,他才能信,這真的不偶然。不能夠接受的人,是過去生中沒有這樣深厚的善根。這才把這個問題解答了。

底下再講環境難易,我們確實是要選擇環境。「淨土成菩提易」,成菩提就是成佛,西方世界成佛容易,「濁世難」,濁世,不講他方世界,單講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成佛難。「為淨土眾生說法易」,在西方極樂世界,每個往生的人都得阿彌陀佛佛光的普照,又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人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忽然聰明了,智慧就開了,佛一說馬上就開悟。不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諸佛菩薩來為我們講經說法,我們也很難開悟。「為濁世眾生說漸法猶易,說頓法難。」古德跟我們說,這兩個世界成佛說法,把它歸納起來至少有十種不相同。第一,淨土你常常見佛,你不離開阿彌陀佛。縱然我們講帶業往生,在蓮花裡面,有很多人問,《觀經》上講的,下品下生要十二劫花才開,花開見佛悟無生,這才見到阿彌陀佛,那十二劫在花裡頭怎么辦?諸位要知道,在花裡面也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的應化身;也見到文殊、普賢、觀音、勢至,見到諸佛菩薩的應化身;也見到諸上善人,確實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四土,一生一切生。三經合起來看,這個事情我們就明了了,就沒有疑惑。花開見佛是見阿彌陀佛的報身,不是見應化身,花一開,就是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可見得花沒有開的時候,叫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花開是實報土。沒有開的時候,佛與諸上善人都見到,這就是品劣的意思。而且花沒有開的時候,就有能力到十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到十方世界去度化有緣的眾生,這個是不可思議,這是叫難信之法。所以不離開佛。

第二,就是常聞法,聞法不間斷。三經都給我們說,西方世界「六塵說法」,不但佛說法,菩薩說法,諸上善人說法,鳥說法,樹也說法,乃至於風吹羅網都說法,六塵說法。所以,你不會迷惑,不會退轉。不像這個世間聞法很不容易,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第三,淨土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所接觸的人都是幫助你、提攜你,沒有障礙你的。我們這個世間,障礙我們的人太多了,那就難!第四,淨土沒有魔事,這個世間是群魔擾亂,這就難了。第五,淨土是無量壽,這個世間是六道輪迴,難易的差別可想而知。淨土圓證三不退,那當然容易;而這個世間,實在講進得少、退得多。你要不能往生,縱然這一世精進不懈,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繼續再努力,可是這一轉世,前世的功夫忘得乾乾淨淨。這一投胎來之後,什麼都要從頭來起,雖然阿賴耶識種子力量強,學得比較快一點,依舊是從頭來起的。總不能出生就開始學,不可能的,總得要到十幾歲、二十歲;換句話說,一耽誤就耽誤十幾二十年,就中斷了。所以,這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真的是退得多、進得少。淨土決定是一生成佛,他壽命長;我們這個世間成佛要三大阿僧只劫、要無量劫,這兩個世界不能比。末後講,為濁世眾生說漸法還容易,大家容易接受;說頓法很多人不相信,不能接受。

「為濁世眾生說余頓法猶易,說淨土橫超頓法尤難」,這是難上之難!什麼是「余頓法」?其他的頓法,禪是其他的頓法,真的比較容易,接受禪的人多,接受淨土的人就少了,這確實是對學佛人當頭棒喝。「為濁世眾生說淨土橫超頓修頓證妙觀,已自不易。」這一句所說的就是實相念佛跟觀想念佛。實相念佛接近禪,觀想念佛,像《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十六觀,那已經相當不容易,因為那個修行,修觀真的是很辛苦,要下功夫。「說此無藉劬勞修證,但持名號,徑登不退,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為難中之難。」講實相念佛、講觀想念佛還有個道理,那個觀還真不容易,比較還能讓人接受。這個法門怎么樣?這個法門不必那么辛苦,只要信願持名,你就能夠證得三不退。實在說,相信這個法門真不容易,你們諸位同學在座不覺得。怎么不容易?我們不都信了嗎?如果你冷靜去觀察一下,打聽一下,你看看學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相信念佛的?這一觀察、一統計,才真的明白。相信這個法門的少,學其他的法門人多,這個法門的確是少中之少。所以這是「奇特勝妙」,奇是希奇,特是特別,殊勝極妙,這個法門。「超出思議」,超出就是不可思議,我們簡直沒有辦法去想,也沒有辦法去討論。為什麼?因為它是諸佛的境界,連等覺菩薩都沒有辦法思議,我們談什麼!這是第一方便,佛度眾生,所有一切法門都叫做方便法門,這是無量方便法門裡頭第一方便。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這個法門是能叫凡夫立刻成佛,它不是第一方便,那誰是第一方便?所以為眾生說這個法門,那叫難中之難!

我常常讚嘆諸位同修,你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都比我好。為什麼?你們一學佛,居然就信了這個法門,這個很希奇。我學佛差不多將近四十年才相信,你說難不難?最初接觸到,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是念佛人,他待我非常之好。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他老人家七十歲,很照顧我,我對於念佛法門不能接受。朱老居士介紹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專修淨土的。我到台中去是不是去修淨土的?不是的。去乾什麼?聽說他講經講得很好,去學講經的。老師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我當然不能反對,但是不能接受,甚至於逼得老師說出這么一句話出來。他說自古以來,多少這些高僧大德,多少有名、有學問的在家居士們,都修這個法門,這些人都上當了,我們這一生上一次當也無所謂!李老師這樣勸我,我還是不肯上當,你就曉得這多難!我今天讀這個難中之難,我有感受,我感受很深!

我怎么樣才相信的?我在講席當中也跟諸位說過很多次,我是從《華嚴經》裡頭相信的。民國六十年我在台北講《華嚴經》,講《華嚴經》就不能不深入去研究。我講了十七年,到最後才看出來,文殊、普賢是華藏世界的後補佛,這不是普通人,他們求生極樂世界,這是我怎么都想不到的。極樂世界一定有可取之處,否則的話,華藏世界的等覺菩薩,後補佛,有什麼道理要求生淨土?這是給我帶來一個很大的反省的因緣,然後我就密切去注意善財童子,他修的是什麼法門?仔細去一看,原來他老人家修的是念佛法門,我這才領悟到了。善財是文殊的得意門生,得意門生老師一定傳,真傳。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他傳給善財的必定是這個法門,那還能傳別的嗎?傳別的,怎么說是他的得意的傳法弟子?一定傳給他是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然後看他出去參學,果然相應。出去參學,第一個善知識德雲比丘,教他念佛法門。第一個老師非常重要,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為主,他第一個就是念佛法門。到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你看善財,善財的老師文殊,最後一位善知識普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善財一生圓滿成佛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我是這個因緣才認識淨土,才了解這個法門,回過頭來才留意淨土三經。原來對這三經看不起,沒有看在眼裡,這才真正搞明白了。這就是善根、福德不夠,擺在面前不識貨,當面錯過。我自己也很慶幸,很幸運,過了三、四十年還能把它找回來,還認識它,這個很不容易,有很多人一生都錯過,真的不容易。所以,我非常感激《華嚴經》,不是《華嚴》,我沒有辦法入淨土。讀到隋唐大德他們說《華嚴》、《法華》也不過是《無量壽經》的引導而已,我讀了這句話,比一般人感受要深得多。我很贊成、很同意,因為他說的就是我走的路子,我是《華嚴》、《法華》把我引到淨土來的,真是難中之難。所以,學教的這些法師能夠歸到淨土,在歷代上不多,實在是相當不容易。

也正因為如此,「故十方諸佛,無不推我釋迦偏為勇猛也」。釋迦牟尼佛用這個法門成就無上菩提,又用這個法門幫助根熟的眾生。這根熟的眾生說得非常之好,這是蕅益大師在本經經題上所說的,解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解釋這個「說」字。成佛的根機成熟了,所以他不是對別人講的,是對成佛的人講的,這根熟的。你能夠相信,能夠發願,就證明你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緣成熟了。你不能相信,不能接受,換句話說,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還沒到。所以,這是一生成佛的大經。

下面給我們解釋「五濁」,五是五種,濁就是今天的話所說的污染,濁是污染、不清淨,一共分為五大類。第一個是『劫濁』,「劫」是講時間,就是時代。我們現在這個時代,說實在話,污染是一般人都能夠覺察得到,不但覺察到,是深深的感覺到。今天生態的污染,甚至於講整個地球的污染,這個污染,環境要不能再改善的話,現在科學家已提出警告,恐怕五十年之後,地球上不適合人類生存。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就提出,這個世間已經開始在污染了。「劫濁者,濁法聚會之時,劫濁中,非帶業橫出之行,必不能度。」劫濁,時間哪裡會污染?是在這個時代裡頭有許多的污染,我們稱為這個時代的污染。在這樣一個時代,確實如果不是帶業橫超,你要想出三界了生死的確不容易。

究竟哪些污染造成這個時代的不幸?底下這四種,第一個是『見濁』,見是見解。今天環境污染大家都知道,也想出許多的方法來改善,現在幾乎差不多開發中的國家,即使是地方政府也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講求環保。到底有沒有效果?我們根據佛法的理論、事實來觀察,效果不會很大。道理在哪裡?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常說,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環境的污染從哪裡來的?從正報生出來的,正報是人心。所以,「心淨則土淨」,心是正報,土是依報,心清淨了,環境自然就清淨。我們想想,現在這個社會人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太嚴重了。如果不能在這上講求保護,淨化人心,單單從外面環境上去做,不會收到效果。這跟治病一樣,今天要本末兼顧,本是心地的污染,末才是外面環境的污染。所以治這個病,這是治標不治本,決定解決不了問題。講求治本,也就是淨化人心,佛法確實是很好的方法。

佛法裡面特別是念佛法門,但是這個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我們讀印光大師的語錄,他老人家晚年曾經在上海主持一次「護國息災法會」,這個法會一共是七天,最後一天傳授三皈五戒。當時有弟子把他老人家所講的東西記錄下來,印成小冊子,流通很廣。我們讀到之後,他老人家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護國?用什麼方法息災?念「阿彌陀佛」。他老人家提倡的,戒殺、吃素、念佛,這個不但可以息災,同時也能護國。我們今天這樣講,誰相信?難信之法!但是它真的有效,而且效果非常顯著。第一個是念佛,淨化人心,戒殺、吃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效果馬上就見到。可惜一般人不相信,認為這是迷信,認為這是宗教,這就糟了,這眾生的共業,那得要遭難。

「見濁」就是你見解上錯誤,這么好的一個方法,能夠淨化人心,淨化世界,他不知道。「五利使,邪見增盛」,把錯誤的見解歸納成五大類。利使是比喻,「使」在古時候就是在衙門裡面當差的,官府派他去抓人的,他去執行的,有點像現在的刑警隊,「使」就是刑警隊,「利」是他很厲害、很猛利。這五個,五個刑警隊、五個衙役跟著你,你麻煩就來了,好人決定不會有這種跟著。至少有這些人跟著你,還沒有拿到你,你已經是嚴重的嫌疑犯,他跟著你,他不放你了。這是比喻,用這個比喻。這五種,第一是身見,第二是邊見,第三是見取見,第四是戒取見,第五是邪見,這五種。這五個簡單介紹一下。「身見」,身就是身體,一切凡夫都把身體執著是我,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身不是我是什麼?我們今天說身不是我,人家說這個人頭腦一定有問題,身不是我是什麼?佛說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就好像衣服一樣,衣服是我所有的,它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這就對了,這個看法就正確。我所有的可以捨棄,我這衣服不要了,換一件很容易,身體也是如此,捨身受身就跟脫衣服、換衣服一樣。你在這個上見解正確,生死就沒有痛苦了,生死是什麼?換個身體而已。我有沒有死?我沒有死,換身體而已,就好像衣服髒了,脫掉換一件新衣服,就那么樣自在。一切眾生因為執著身是我,生死才有大苦,苦難從這裡來的。這是他看錯了,誤會了,所以產生這么大的痛苦,一切為這個假身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不值得。這是第一個錯誤的見解。

第二個是「邊見」,邊見就是執著兩邊,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相對的。科學家發明相對論,我們世間人認為了不起,相對的在佛法來講叫邊見,說得不好聽的,就是偏見,是錯誤的見解,不是正確的見解,看錯了。譬如學佛的人,乃至於不學佛的人,執著斷、常兩種見解。執著常見的,認為人死了沒有關係,來生還是人身,二十年之後又是一條好漢,這叫常見。狗死了還是狗。另外一種叫斷見,人死如燈滅,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還有誰知道?這叫斷滅見,不曉得他還有輪迴。像這樣兩邊,常、斷二邊,這種見解是錯誤的見解,沒有把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見取見」跟「戒取見」是我們中國人講的成見,一個是因上的,一個是果上的,這因上成見跟果上成見,平常也都講得很多。「邪見」,凡是不屬於上面這四種,所有一切錯誤的見解都歸在邪見上。這些錯誤的見解蒙蔽了我們的智慧、蒙蔽了真心,所以叫濁,污染,心地上的污染。「見濁中,非不假方便之行,必不能度。」在錯誤的見解裡面,一定要有第一方便我們才有辦法成就,不是第一方便就很難成就。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見解錯得太多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第四十八集)

1993/6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檔名:01-11-48

請掀開經本八十五面,第一行,從當中看起:

「煩惱濁者,五鈍使,煩惑增盛,謂貪瞋痴慢疑,煩動惱亂,故名為濁,煩惱濁中,非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必不能度。」這是五濁的第三類,第三類是煩惱。見濁是見解上的錯誤,煩惱濁是思想的錯誤,就是一個是你看錯了,一個是你想錯了。五鈍使也有五大類。前面見惑叫利使,它來得很兇猛,來得很猛利。這五類,來的樣子沒有前五種那么樣的猛利,但是它很難斷,前面那個利,斷起來倒容易,這個比較麻煩,古德有個比喻說「藕斷絲連」,所以很不容易斷。即使證得阿羅漢果,四果羅漢的確見惑跟思惑這兩條真的都斷了,可是佛告訴我們,他還有習氣存在。習氣是什麼?習氣就是藕斷絲連。他確實沒有貪瞋痴慢,但是貪瞋痴慢的習氣還在,可見得斷習氣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貪是貪愛,瞋是瞋恚,痴是愚痴,所謂愚痴,就是對於真妄、邪正、是非、善惡、利害分別不清楚,往往把它顛倒錯看了,這就叫做愚痴。實在說,煩惱裡面這五大類,愚痴是最嚴重的,也是最不容易斷除的,愚痴要智慧才能夠斷除。像前面貪、瞋這些東西,有定力就可以把它斷掉,唯獨痴要慧才能夠斷得掉,單單靠定還不行。阿羅漢有九次第定,他這個煩惱能夠斷,因為慧沒有開,所以他習氣不斷。可見得習氣裡頭,痴是最重的。慢是傲慢,疑是懷疑,懷疑為什麼把它列入到根本煩惱?這種疑不是普通的疑,我們過去學佛,讀經、聽經,聽了許許多多,實在講對疑這個字都認識不夠深刻。其實疑擺在這個地方,算是最嚴重的煩惱,它真正的意思就是對於淨宗念佛法門懷疑,這個實在是太嚴重了。因為這個法門對它懷疑,這一生就出不了三界。如果對於念佛法門不懷疑,換句話說,前面所有一切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統統都沒有了。所以這個疑不是指別的,就是指對於念佛往生成佛懷疑,這才是真正嚴重的地方。說這五種都能夠煩動,煩是能叫人心煩,這五種都可以叫你心煩,動是叫你動心,我們今天講動感情;惱亂,讓你自己心神不寧,不得清淨,這就叫濁。

煩惱濁在我們現代這個社會裡面,可以說是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要來得嚴重。大師跟我們說,如果不是一種「就凡心即是佛心」這樣的方法,你就不能成就。凡心跟佛心要是一個心,理上講沒有錯,大乘佛法都是這樣講的,事上講不行,事上講凡聖決定不一樣。也就是說,除了念佛法門之外,大乘經上跟我們講同生性跟異生性,三賢以下的菩薩,三賢、聲聞、緣覺、六道眾生,都是屬於異生性,異生性跟佛心不一樣,是凡夫心,難成就。那是講聲聞、緣覺、菩薩不容易成佛,我們六道凡夫不容易超越三界。這是大問題,是非常嚴重的一個問題。人決定不是這一生就完了的,人有來生、有來世,這一世,說實在的話時間很短暫,往後的日子長,這怎么過?聰明人他考慮到將來怎么辦,只有迷惑顛倒的人把來生疏忽掉了,只看眼前,後果往往不堪構想。在一切修學法門裡面,唯獨念佛這個心是真心,是本性。我們前面提到多少次了,能念之心性不可思議,為什麼?這個心性就是佛心。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佛號是什麼?佛號是性德,不但是性德,是真心、本性圓滿的德號。能、所都不可思議。這就是「即凡心是佛心之行」,就是指念佛往生這個法門,除這個法門必不能度。

「眾生濁者」,眾生濁怎么說?「見煩惱」,見是前面的見濁、煩惱濁,換句話說,就是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見是錯誤的看法,煩惱是錯誤的想法,你把宇宙人生看錯了,想錯了,因此所感的是「粗弊五陰和合,假名眾生」,眾生實在就是我們常講的萬事萬物。我們人是眾生,花草樹木也是眾生,山河大地亦是眾生,眾生的意思就是眾緣和合而生,這叫眾生。我們這個身體,我們今天講動物,在佛法里講有情,動物把這個緣歸成五大類,叫五陰,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身體是物質,色是代表物質;物質之外有精神,精神裡面講得比較詳細,有受想行識。受是感受,他有思想,行是思想它能夠綿綿不斷,這個叫行;也可以講它是剎那生滅的,是一種相續相,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剎那相續。識就是唯識裡面講的阿賴耶識,我們中國俗話叫靈魂,佛法裡面叫神識,六道輪迴就是神識去投胎。在沒有開悟之前,沒有見性之前,神識是主宰;換句話說,是真正的我,這是講沒有見性。見了性之後,神識也不是我。真正的我是什麼?是真心、是本性,真心、本性才是自己的本人。識是什麼回事情?我們真心本性迷了,迷了給它起個名字叫做識;它要悟了,就不叫做識,就叫它做性,叫做本性,叫做真心。可見得,識跟真如本性是一個東西,只是迷、悟有兩個不同的名號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

在物質上,像植物、礦物,它雖然不是五陰和合,諸位要曉得,它至少有三個陰和合。植物跟礦物裡頭,沒有受、沒有想,它有色,色是物質,它有識。識,在物質上我們叫它做法性,在有情,我們叫它做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可見得,真性是宇宙一切萬法的本體,一切萬法是從它而生的。這就是許許多多的因緣生起的現象,叫做眾生。因為見解跟思想的錯誤,所感召的色與心都不清淨,大乘經上常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是一點都不錯。所以眾生稱之為濁,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世界所有一切的物質都被污染,生物都被污染。「眾生濁中,非欣厭之行,必不能度。」在這個環境裡面,一定要厭離污染的世界,污染的環境我們發心要離開它,我們要取一個清淨的環境去進修。西方極樂世界是個清淨的環境,你能夠舍離,能夠取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度了,這樣才行;換句話說,統統是指本經所說的念佛成佛的法門。

「命濁者,因果並劣,壽命短促,乃至不滿百歲,故名為濁」。命,這是大家常講的健康長壽,那個果報就好了;如果不健康、不長壽,那個命就劣,就不好了,這是果上講的。因是什麼?這個一定要知道。第一個是清淨心,第二個是大慈悲心,如果我們有這兩種心,這個因好,果報一定好,果報就是健康長壽。假如我們的因不好,第一個我們心不清淨,第二個不慈悲,你所得的這個身必定是不健康也不長壽。我們看這個世間人,佛說得好,六根具足的人很難得。六根具足,用現代的話來說,健康沒有缺陷的人,這就是六根具足。眼看不見,這眼根不足,耳聽不見,耳根有缺陷,那就在人生當中不圓滿,不美滿了,有缺陷。所以,哪一種果報都有它的因。諸位看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給我們統統都列出來佛的三十二相。三十二相是果報,三十二相是怎么修來的,我們要知道,你修殊勝的因一定感殊勝的果報。大致上來講,我們不細說,從原則上來說,從綱領上來說,佛給我們講,布施是因,福德是果,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看這三樣東西都是世間人,不管中國人、外國人,天天在求,求財富、求智慧、求健康長壽,能求得到嗎?不見得能求到。原因在哪裡?他不曉得修因,修因一定就得到果報。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不修因,希求果報,那是幻想,那是得不到的。我們看看現代的人確實缺乏慈悲心,缺乏清淨心,因此命就濁了,壽命就短促了。「命濁中,非不費時劫,不勞勤苦之行,必不能度。」在命濁這個環境裡頭,用什麼方法修行容易成功?因為壽命短,那我們最好選一個不費時間的,也不太辛苦的,這個容易修。這個法門正是不必要很長的時間,也不要很辛苦,就成功了。

「複次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諸位要記住,信願持名,要有深信切願,這一聲阿彌陀佛就轉五濁。「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諸位要記住,信願持名,什麼時候轉?現前就轉,這個不可思議!昨天我們讀的那段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立刻就轉,轉得真快。「轉見濁為無量光」,正知正見。「轉煩惱濁為常寂光」,我們把錯誤的見解轉變成智慧的觀察,把一切煩惱轉成為大定。「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你要問怎么轉法?信願持名,你看多容易!難在哪裡?難在人不肯相信,那就沒有法子。所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感嘆難信之法,哪一個人相信,這個人就真正有福了。這個有福,絕對不是凡夫能夠理解的,凡夫觀念當中有福,那都是很小的福報。這個當中說有福,你跟諸佛如來的福報一般大;換句話說,這不是小福,是究竟圓滿不可思議的大福報。只要你能相信,你能做到「信願持名」這四個字,就行了。「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蕅益大師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怎么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得無上正等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釋迦牟尼佛對得起我們。說實在的話,假如佛不給我們講《彌陀經》,不教給我們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佛說千經萬論都對不起我們。為什麼?講的是來生得富貴的方法,來生生天的方法,證阿羅漢、辟支佛、成菩薩的方法,沒有給我們講成佛的方法。沒有給我們講,我們現在是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也能夠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個方法沒有說,怎么能對得起人?一切諸佛如來決定不辜負眾生,所以這個經典、這個法門是盡虛空遍法界普遍在宣揚,這個法門、這個經典是果覺全體。果覺是如來,他成佛了,把他成佛全部的都說出來,毫無保留的統統貢獻出來,就在這本經上,成佛的秘訣、成佛的方法就是信願持名。釋迦牟尼佛是用這個方法,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諸佛如來,給大家講也是用這個方法。怎么知道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禪宗也好,密宗也好,教下也好,戒律也好,真正修成了,最後都是到華藏世界,華藏世界是共同的歸宿。到了華藏世界見到文殊、普賢,文殊、普賢叫大家念佛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去,到那兒去乾什麼?圓滿成佛。所以最後,真正成佛沒有別的,信願持名,這個要知道。華藏世界的法身大士信願持名,圓滿證得佛果了,我們今天雖然是博地凡夫,可是我們用的方法也是信願持名,我們的因跟諸佛所用的因相同,果報怎么會兩樣?果報兩樣就不公平,講不通了。所以,信願持名,果是成佛,菩薩用這個方法,他也成佛;阿羅漢用這個方法,他也成佛;我們用這個方法,也成佛;乃至於地獄、餓鬼、畜生用這個方法,他也成佛。因同,果決定相同,是這么個道理。這是果覺之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乃諸佛所行境界」,真的,這個因果太不可思議了。我在講《觀經》的時候跟大家講過很多,《觀經》三福末後一條「深信因果」,我搞了幾十年才搞懂。假如他深信因果擺在第一條,我一點都不懷疑,他擺在第三條,第三條是菩薩修的。所以我讀經讀到這一句,照古人註解講,囫圇吞棗講下去,實際上我自己懷疑。為什麼?菩薩難道不相信因果嗎?我們凡夫都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凡夫都曉得,難道菩薩不曉得嗎?搞了很多年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深信因果不是別的因果,就是這裡講的成佛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真的許多菩薩不知道。菩薩要知道,他還去修別的嗎?修得那么辛苦,需要那么長的時間,多冤枉!馬上回過頭來念佛,立刻就成佛。所以許多菩薩不知道,因為它是佛的境界。

「唯佛與佛能究盡」,對於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正清楚明白,那是一切諸佛才辦得到,「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九界裡面第一個就是菩薩,包括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九法界。九法界裡面這些人,連等覺菩薩包括在內,如果沒有佛力加持他,靠自己的力量,說老實話,不要說他理解,他不可能相信;換句話說,《彌陀經》上講的這個,沒人相信。我們今天一聽到就點頭都相信了,你憑什麼相信?諸佛本願威神加持。今天我們凡夫能相信這個法門,實在講就是九法界眾生能夠相信,能夠接受這個法門,第一個是他自己的善根成熟,第二個是阿彌陀佛與一切諸佛本願威神的加持,你才會相信。當然佛是大慈大悲,哪有不加持的道理?如果你的善根沒有成熟,加不上。必須自己善根成熟,佛力加得上,你才真信,你才真願,那一句阿彌陀佛一天到晚不中斷,連等覺菩薩包括在內,都是這樣。

「諸眾生,別指五濁惡人。」這是經上講的『諸眾生』,這是單獨指五濁惡世造惡的眾生,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講的下三輩往生的。他講上中下三輩,就是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上三品是大心凡夫,就是有大乘心的,心量很大的,這上三品往生。中三品是世間的善凡夫,善心人,不作惡的,修善的凡夫,持戒修善。下三品是造惡的凡夫,惡凡夫。這個地方講「諸眾生」就是《觀經》講的下三品的作惡之人。「一切世間,通指四土器世間,九界有情世間也。」這一句是通指,也就是說九法界都包括,前面那個「諸眾生」是九法界裡面人道裡頭造惡的眾生。這一段實在是很難得,蕅益大師給我們說得這么清楚,交代得明白,非常的難得。流通分裡面信願行三段,到這個地方告一段落。下面是「教主結嘆」,前面也有一段小序文,就是這個解。

「前勸信流通,是諸佛付囑。」前面勸信是六方佛那一段,那是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對我們的囑咐。「此本師付囑」,勸願、勸行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囑咐。「囑語略別從通,但云一切世間,猶前諸佛所云汝等眾生,當知文殊迦葉等,皆在所囑也。」囑咐的言語,也就是經文,經文很簡略,文裡面只是講「一切世間,汝等眾生」,這樣的簡單。但是這句話裡面所包含的,「一切世間」跟「汝等眾生」都是包括九法界的凡聖,上面連等覺菩薩都在其中。文殊是等覺菩薩,菩薩當中的上首,迦葉是阿羅漢的上首,所以沒有一個不包括在裡面。請看末後這段經文。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前面蕅益大師跟我們說過,他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就是講的這段經文。可見得蕅益大師說這個話真的是有根據。而我們天天念《阿彌陀經》,有很多人《阿彌陀經》念得滾瓜爛熟,假如碰到有個人問你,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你就呆著,不知道!哪裡曉得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法門就在《彌陀經》這一句。可見得我們天天念經,有口無心,這樣重要的一樁事情居然馬虎過去了,沒有留意到。如果你真正留意到了,我相信其他所有宗派、法門你都不要修了。為什麼?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方法成佛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佛的,我不修這個方法,我還會修別的方法嗎?不可能的事情!為什麼還搞其他的法門,把淨土法門擺在旁邊?對它不認識,不了解,不知道諸佛是怎么成佛的。

蕅益大師真的對我們有大恩德,他要不跟我們點破,說老實話,《彌陀經》我也念了幾十年,不知道,不曉得佛是怎么成佛的。到這個地方才真是恍然大悟。一切佛,說等覺菩薩用這個方法成佛,大家相信,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這個方法也一樣成佛,就搖頭了,不相信。這是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知道萬緣放下,真的放下,其他的什麼都不搞了。古來有許多真正徹底明了的人,他在一生修行當中所表現的,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南無阿彌陀佛,其他的都捨棄了。近代印光大師是個很好的榜樣,他老人家的道場,蘇州靈岩山寺,他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平常用功的就跟打佛七一樣,一天六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這個道場,他老人家訂的規矩訂得很好,第一個,不收剃度的徒弟。使十方的人到這裡來修行,與這個道場關係都平等,等於說沒有親疏的關係,這個道場任何一個人不可以在這裡收出家的徒弟。第二,不傳戒。第三個,不做法會。第四個,不講經,就一句佛號念到底,頂多只是在念佛當中講一點開示,這個開示是警惕大家,如此而已。專修!

一個道場就怕雜、怕亂,我們常常提醒同修們,真正道場要有道風與學風,道、學,這才算是一個道場。但是根據這個標準,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道場太少了。古時候確實是如此,所以道場能成就很多人。道風就是修行的方法,譬如像印祖的道場,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一樣,常年佛七,這是他的道風。學風,專依淨土五經,五經以外的統統不涉獵,都不看,都放下,學風。學風是解門,我們修學理論的依據;道風是實行,我們真乾,這才叫道場。假如這個道場裡面學得很雜,學得很多,同學們在一塊實在講無所適從,這不能成就。說得好聽一點,種點善根而已,除了種善根之外,沒有辦法成就。因為什麼?不專、不精。我們講精進,他不是精進,多了就雜了,是雜進、是亂進,他不是精進,所以這不能成就。這是我們應當要特別注意的。

「信願持名一行」,這種修行方法「不涉施為」,涉是涉及,施為就是所謂不需要用其他方法摻雜在裡面修,專修就行了。就像大勢至菩薩所說的「不假方便」,這個地方講不涉施為,跟不假方便的意思完全一樣。用不著禪,用不著咒,什麼都用不上,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你看多簡單,多容易!就這么一句佛號就「圓轉五濁」,前面說了,五濁是圓圓滿滿就轉過來了。這兩天電視新聞里報告,台灣在旱災,缺水,我們館長發了慈悲心,通知台灣我們道場要求雨。她今天問我,求雨應該怎么求法?《禪門日誦》裡頭有求雨的儀規,一般人做的。蓮池大師過去住在杭州,他那雲棲寺在杭州,杭州有一年乾旱,杭州太守知道蓮池大師是個有道德的高僧,去求他,請他出來求雨。老和尚說我這個儀規都不會,我只會念佛,除這個之外都不會。但是求雨是大眾的事情,也不能不做。他老人家拿著木魚,叫徒弟們跟著他,到外面去念阿彌陀佛,求雨。果然就奇怪,他念到哪裡,雨就下到哪裡,真靈!

所以,蓮池大師連求雨也是「信願持名一行」,沒有加別的東西。這個諸位你看蓮池大師傳記上有記載,無論做什麼,求什麼,統統是一句阿彌陀佛,還真管用!換個名堂,說老實話效果就差很遠了。就這一句佛號,真正不可思議!「唯信乃入」,你不信,那就沒有用了,你要真的相信。「非思議所行境界」,這是照應前面一句,不是九法界眾生靠自己力量能夠明了的。「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眾生何由稟此也哉。」這是講,要不是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間出現,以大智慧、大慈悲,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楚,而且自己就這么做。這個事情,「見此」是持名念佛成佛,他看清楚了,他就這么做,他為我們說出,我們才知道,才能夠跟他學。

「然吾人處劫濁中,決定為時所囿,為苦所逼。」這後面講五濁難超,我們處在這個大時代,這個染污的時代裡面,決定為時間所囿。囿就好像是囚犯關在監獄裡逃不出去,換句話說,你逃不出這個劫數,俗話常講在劫難逃,就是這個意思,這句話就是在劫難逃。你為苦所逼,這真苦!

「處見濁中,決定為邪智所纏,邪師所惑。」這個我們今天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不學佛的人就不說了,你看學佛的人多少走上了邪道,遇到邪師走上了邪路,發的是好心,但是不能成就。我們見到這些人當然會生同情心,會產生憐憫心,我們也希望幫他的忙。能不能幫得上?換句話說,你勸導他,他能不能回頭?不見得。而且勸導還要有善巧方便,一定要知道劫濁這個時代,眾生濁,法弱魔強。正法的道場沒有幾個人來,邪法道場,來的人成千上萬,擠都擠不動。這些魔外有他的護法神,我們自己道德、定力都不夠,不是他的對手;換句話說,真正修行人要了解時勢的環境,沒有這個時節因緣,一定要成就自己。度眾生是我們的本願,不急著在一時。魔現在在興旺、極盛的時候,你這個時候跟他斗,鬥不過他。他有衰的時候,等到他衰了,到敗亡的時候,佛法法運興盛起來,那時候再度這些眾生不遲。這一定要有智慧觀察,要有善巧方便。

「處煩惱濁中,決定為貪慾所陷,惡業所螫。」這個在現前社會當中,我們也看得非常清楚。這個世間哪個人不貪?貪是個陷阱,我們看到許多人往這個陷阱裡面跳,可悲!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三惡道的陷阱。貪圖出世間的佛法,還是三惡道的陷阱,為什麼?佛叫我們斷貪心,不是叫我們換貪的對象,這個要知道。所以不單世法要放下、要捨棄,佛法也不能執著,也得要放下。你說還有許多好的佛法我沒有學,不怕,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學也不遲,何必在現在命濁當中,壽命很短促,哪有時間學那么多的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得好,「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常說這兩願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現在我們要辦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要幹這個。度眾生,我們要發願,與諸佛如來的願沒有兩樣。今天我們急需要做的是斷煩惱,是要離開五濁,這是我們今天一定要辦的大事。這些大經大論縱然喜歡它,也暫時把它放下,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說,這就對了。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一心一意求生淨土。

「處眾生濁中,決定安於臭穢而不能洞覺,甘於劣弱而不能奮飛」。眾生濁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社會,眾生可以說就是我們現代的社會。在這個社會,污染,大多數人心不清淨,念念都在造惡,所謂的積非成是。我們看看成習慣了,以為這是正常的,這是自然的,這是對的。今天講貪財、貪名、貪利,爭名奪利,這個社會上講這是正常的,這應該去競爭的,不但不反對,還鼓勵你。你要是不要這些名利,這個人傻瓜,這個人糊塗。是非顛倒,善惡混淆,今天是這么一個社會。所以,眾生處在這個社會環境當中,他就安於這個環境,這個環境是嚴重污染的環境。「臭穢」是污染的代名詞,「而不能洞覺」,你沒有辦法看清楚,你不會在這裡面覺醒過來。「甘於劣弱」就是我們一般講甘心情願同流合污,就是這個意思,「不能奮飛」,不能擺脫。

「處命濁中,決定為無常所吞,石火電光,措手不及」。命濁,壽命短促,再加上疾病眾多。我們中國古德常說病從口入,不但這一切肉類是致病的根源,印光大師說得非常好,說得很透徹,今天就是連我們吃的植物,也是疾病的來源。為什麼?這些植物都用化學人工去培養它,再加上農藥。美國還算好一點,台灣的蔬菜、稻米都摻雜著很重的農藥。我們從前在台中,李老師一生是吃長素的,他非常感嘆的說,台灣的米裡面有滑石粉,那個米好漂亮。他說現在,這不是人,三餐服毒,人怎么不生病?吃素的人已經三餐服毒了,肉食的就更不必說,所以這社會上,奇奇怪怪的病,從前沒有的,奇奇怪怪的病是愈來愈多。這個都是命濁之中,所以健康的人愈來愈少。「決定為無常所吞」,這是短命,石火電光這都是比喻短暫,人命無常。一口氣不來,措手不及,這個時候後悔、回頭,來不及了。所以,一定這個修行的方法在極短的時間能成就,不需要很困難就能夠修學,這個法子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才能夠成就。

「若不深知其甚難」,這句話好,真的對我們修行人特別是有高度警覺心,希望這一生永脫輪迴,能夠對這樣的人當頭一棒。你曉得五濁超越難,太難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容易超越,所以你要深知其甚難。「將謂更有別法可出五濁」,不要以為還有別的方法,實在告訴你沒有了,沒有別的方法了。要想超越五濁惡世,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佛道,只有這一個方法。「烽勃宅里,戲論紛然。」烽勃是煙火瀰漫的樣子,好像房子被火燒,燒起來了,警覺的人趕快逃命要緊,迷惑顛倒的人還在那裡討論,「戲論紛然」,還研究這個方法、那個方法,都不管用了。後面這幾段開示,實在講是非常的重要!「唯深知其甚難,方肯死盡偷心,寶此一行。」死盡偷心,投機取巧的念頭,也就是說還以為有其他的方法,把這個念頭斷盡,這叫死盡偷心。印光大師做到了,蓮池大師做到了,他們為什麼能做到?深知其甚難,所以一生就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寶此一行,把這一句阿彌陀佛看得非常寶貴。

「此本師所以極口說其難甚,而深囑我等當知也,初普勸竟。」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實在講佛在此地為我們展現的這個樣子,也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在他自己教區對一切眾生,就像釋迦牟尼佛今天對我們這個說法完全一樣,苦口婆心的把這個事實說清楚。事實搞清楚了,我們才曉得真難。佛這才勸導我們,這個方法容易成就,必定成就。能相信、能發願、能念佛的人,果然都成就了,這是實在不可思議。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真正能體會諸佛如來對眾生的恩德,沒有任何可以跟他相比的,這分恩德太大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蕅益大師末後一段是「法門不可思議,難信難知」,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無一人能發問者」。這部經諸位細心去觀察,世尊雖然叫著舍利弗,舍利弗從來沒有答覆一句話。為什麼一句話不說?對於這個事情一無所知,說什麼?能答,多少要知道一些。為什麼無知?唯佛境界。不但這是叫著舍利弗,舍利弗答不出來,就是叫著文殊師利,文殊師利也答不出來,這才顯示出法門不可思議,顯示出難信難知。因為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而且不是果地上的部分,是果地上的全體。如果是果地的局部,等覺菩薩能答得出來,法身大士多少也有一點訊息。那是圓滿的境界,等覺菩薩都沒有分的。

所以無一人能發問者,「佛智鑒機」,佛的圓滿智慧照一切眾生,「知眾生成佛緣熟」,這一句非常重要,不可以輕易的看過去。這個法門是對什麼人說的?對眾生成佛緣熟,對這個人說的,因為聽的人聽了他就相信,就發願,就肯乾,這個人就成佛了。所以,這個法門不是教菩薩的,不是教你成菩薩,不是教你成羅漢,不是教你成辟支佛,是教你這一生成佛。你把這個法門去勸你的親戚朋友,他們不相信,你心裡很難過,你難過什麼?仔細看看他像不像個佛?他成佛的機緣沒到,佛來了他也不相信,我們跟他講有什麼用處!跟他講他不相信,這是正常現象。他要相信了,那才奇怪!成佛緣熟的眾生少,少之又少,不多;不成佛的那些眾生,造作罪業的眾生,人多,這些事實我們都要了解。我們自己聽了生歡喜心,真正肯發決定的大願,一心持名,求生淨土,我們自己要慶幸自己,原來這一生我成佛緣熟了。所以有這樣殊勝的因緣,遇到這部經典,遇到這個法門,這是得諸佛如來本願威神的加持。這個經典、方法就是加持我們,我們接受過來就成就了。

「無問自說」,佛還等人問嗎?不必等人問,人家問不出來,不必等人問就自說,這個經是無問自說。「令得四益」,歡喜的利益,生善的利益,對治惡習的利益,得第一義的利益,這四悉檀前面都講過。「如時雨化」,就好像我們需要雨的時候,雨就來了,風調雨順,來的時候正得其時。「故歡喜信受也」,這就比喻我們的緣成熟了。什麼緣?成佛的緣。真實難得,真正稀有,生歡喜。「身心怡悅名歡喜,毫無疑惑名信。」我們對佛所說的,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完全肯定的相信,這是信。「領納不忘」,我們接受佛的教誨,明明白白記在心裡,念念不忘,這叫「受」,完全接受過來。「感大恩德,投身歸命」,感謝世尊無比的恩德,投身歸命就是全身依靠,這就是講的信受奉行,依照佛的教誨認真的去做,這個叫「作禮」。這是解釋『歡喜信受,作禮而去』。「依教修持,一往不退,名而去。」法會散了,散了不是到這裡就結束了,法會散了是修行的開始。這個去,作禮而去,是去真乾、真修!

淨土法門理論、境界,那是唯佛與佛才能真正明了的,但是修行的方法簡單容易,只要求信願持名。直捷穩當,而且是極圓極頓,人所難信,也是人所難知。我們能信能知,這個原因就是成佛的緣熟了。像《無量壽經》講的,聽了這個法門能信、發願求生,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我們今天對這個法門生起真正的歡喜心,那就是經上所說的,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今天成佛的機緣成熟,蒙佛加持,我們生了歡喜心,生了決定的願,一心執持名號,求生淨土,這是真成熟了。真成熟了,必定是萬緣放下,不但不為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動心,佛法里所有一切經教、法門,我們接觸到也不動心,我一句彌陀念到底,決定求生淨土,這個人是成佛的緣真的成熟了。十方諸佛歡喜,看到你歡喜讚嘆,護持你,為了你這一生成佛,永脫三界,圓超五濁。這是我們自己要慶幸的,自己要努力,一定要一心奉行,不要辜負自己無量劫的善根,不要辜負諸佛的加持,不要辜負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為我們說出這個法門,也不能辜負蕅益大師這樣詳細給我們解釋。我們這才真正能夠上報四恩,下濟三苦。

今天我們這個《彌陀經要解》到這裡就圓滿,跟我們預定的時間剛剛好相符。這次講這部經,難為張居士在這裡為我們錄影服務。開講的時候,他問我要講多少次,我說四十八次,今天我們是第四十八次,圓滿。謝謝諸位。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