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大佛頂,「佛頂」我們知道,三十二相中有一個叫做「無見頂相」,也就是佛陀的頭頂有非常高、非常亮的圓光,但是凡夫卻看不到。這代表智慧,也代表智慧是我們看不到,但是卻真實存在的。佛代表智慧,在佛法里常常用佛的頭來代表重要、代表智慧,而在佛頭的最頂,真的就是頂極無上了,沒有比這個詞再恭敬和廣大的了,也真的沒有比這個佛頂,更適合這部經文了。所以我們要懂這部經,也是佛陀頂戴之經文,是佛陀的法身所在,一切修行的密髓在這裡了。因為太廣大、太深邃,又要埋藏在文字中,所以又取了這個---凡夫看不到但卻真實存在的「無見頂相」來比喻,可見這部經文之重要了。
往往很多人理解:這部經文最重要的是五十陰魔,那麼可以說非常遺憾,這個說法不那麼完全。因為我們讀楞嚴經就會發現:這個精研七趣和五十陰魔都是最後的部分,這個時候阿難已經證得了二果阿羅漢,經文講到這裡就可以停下了,所以說這兩個部分完全都是慈悲我們,為我們講的。
大佛頂,「佛頂」我們知道,三十二相中有一個叫做「無見頂相」,也就是佛陀的頭頂有非常高、非常亮的圓光,但是凡夫卻看不到。這代表智慧,也代表智慧是我們看不到,但是卻真實存在的。佛代表智慧,在佛法里常常用佛的頭來代表重要、代表智慧,而在佛頭的最頂,真的就是頂極無上了,沒有比這個詞再恭敬和廣大的了,也真的沒有比這個佛頂,更適合這部經文了。所以我們要懂這部經,也是佛陀頂戴之經文,是佛陀的法身所在,一切修行的密髓在這裡了。因為太廣大、太深邃,又要埋藏在文字中,所以又取了這個---凡夫看不到但卻真實存在的「無見頂相」來比喻,可見這部經文之重要了。
如來密因,「如來」是佛陀的十號之一。我們常常要對這兩個字加以揣摩,用《法華經》裡的大白牛車中的安置丹枕來做對照,就更容易理解了:一個奔跑飛快的牛車裡,很穩定地安置了一個紅色的枕頭。這紅色的枕頭代表什麼?紅色代表慈悲,枕頭當然是要睡覺休息的。於是如我們修行一樣,不管身行多忙碌,要把這個心安置一處、閒置一處、不動不搖、不急不惱,這就非常好了。而佛陀是如如不動的,「如」是就像,「來」是來了。於是「如來」表面的意思是:就像來了。那麼到底是來了還是沒來?如果說沒有來,那麼又說好像來了;如果說來了,又說是好像?其實就是內心安置,而身形奔波。於是佛陀是這樣的,不起心動念。
為什麼不起心念?因為知道:這一切的心念波動,都是虛妄的相想。淺點說都是假象、是波動的、是變化的、是敗壞的、是無常變滅的;深了說就是五陰不取對相、六根不對塵相,讓六根回觀回受,就不和這虛妄接軌,自然超越。
密因,也就是這部經文是成就如來的秘密因緣。如果大家說:我懂得了佛法的精髓了,那麼用這部經來照明一下,成就為佛的密因是什麼?如果不懂就老老實實地去學佛、去修行、看住妄想雜念就好。於是這部經警示那些狂慧的人,你可以有智慧,如果你的智慧是真的,那麼這個密因是啥你知道嗎?並且還會鞭策那些有邪思邪見的修行者,什麼叫邪呢?就是不正確的、不對的。
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邪的?我們往往都知道,學佛是放下妄想分別的過程、是去除這些的過程。那麼如果什麼是妄想、什麼是分別都不知道,就說要去除妄想分別,這就太玩笑了。對於我們來說,要做的是除去貪嗔痴,還沒有上升到去除妄想分別,我們知道法眼又叫做:擇法之眼。也就是說,如果連法的選擇能力都沒有,就不能叫做有法眼,那麼法眼如果嚴格來說,就是分別。
所以我們還沒到這個階段,還沒有說要去除分別妄想的時候,所以前面的工作,是我們要去做的,這個部分希望大家有個理解。不要叫人幾句話乾倒了:你學佛的,你不應該起分別。是不起分別,那麼佛法和世間法都不去分別了,還叫學佛?善法、惡法都不知道,還怎麼修?方便法、究竟法都不理解,這條路就是死胡同了。
修證了義,知道了自己的問題,知道了修行的過程了,那麼走錯了怎麼辦?要修正它。於是「修」在這裡,有修行的意思,也有修正的意思;「證」就是證明、驗證,我們走的路是不是對的,要有個驗證。就像走路也好,開車也好,到某地,如果遲遲沒有看到對的路標,那麼很可能就是走錯路了。如果走了很久很久,還沒有見到一個應該出現的路標,那麼這條路很可能已經錯得很離譜了。
所以這部經的指正作用不容小看的,正是因為能這樣次第走來,才能真正地了解佛教的真實義理,這個「了義」是非常不容易的。不是在經文裡找句子、不是前後找關係、不是更大範圍的找佐證,而是要真正地進入到實修中去。在實修里修,修正、驗證、改正,這樣次第走起,然後再去討論這個「了義」與否。如果這條聞思修的基礎套路都不肯走,那麼這個「了義」也只是說說,隨後的內容都不足為信了。
諸菩薩萬行,「諸菩薩」是一切菩薩,是所有的菩薩;「萬行」就是無量無邊多地行做,各種的法門、行門,菩薩不一而就,不會因為一個方法而成就菩薩。但是這《楞嚴經》是所有菩薩修行的大綱領、大正路,你可以在這個方向綱領下行走,保證不偏,如果不在這裡面走,那就要加倍小心。於是在《楞嚴經》裡有二十五聖圓通,可以說不管你修什麼法門、走什麼行門,只要是真的在走這個菩提大道,一定跑不出這二十五大類去。如果你修行的某個方法跑出去了,那麼不用想了,肯定出錯了。這二十五大類修行方法,就是所有菩薩修行的入門起點,也是一路通向涅槃的大道。
首楞嚴,「首」是首屈一指,是最重要的部分;「楞嚴」是一切事物究竟實相,而這個實相是堅固不破的,於是「楞」是堅固不破,「嚴」是究竟圓滿、了義理之實相;「經」是綱領、是總持、是樞紐、是匯聚、是提要、是描述、是過去行走的闡述。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摘自人間天老師分享《楞嚴經–精研七趣》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