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鍾茂森博士: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第六集)


時間:2011/1/20 作者:果梵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鍾茂森博士主講(第六集)2007/4/10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52-205-06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昨天一起學習到永離邪見這一段,昨天我們這段還沒有講完,我們先把這一大段念一遍。

【複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這一大段世尊為我們開示,永離邪見會得到這十種功德法。我們昨天談到邪見就是愚痴,對宇宙人生真相產生錯誤的見解和看法,昨天我們學習了前面三種功德法,今天我們從第四條開始看起。這第四條是說,永離邪見有『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兇疑網』這條功德。《楞嚴經》給我們講,「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眾生跟佛區別在哪裡?區別就在於佛是正知正見,而眾生是邪知邪見。諸位會問,到底什麼見才叫正見?什麼見是邪見?他邪在哪裡?根本的邪見,就是忘失了我們每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一條也是世尊開悟之後所講的第一句話。

世尊苦學十二年,然後在菩提樹下一切放下,他證果了成佛了,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到底是什麼知見?世尊第一句話說的就是佛知佛見,他講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眾生迷就迷在這一點,諸佛悟也悟在這一點,原來我們每個人本來是佛。一切萬法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也就是自性,也就是佛性;換句話說,一切萬法那都是我,跟我是一體,這是正知正見。所以,我們只要轉變心態、轉變念頭,就能夠轉變環境,這就是《楞嚴》所說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為什麼?你找到了物的本源,那就是通自性。

當我們真正,不要說悟入佛知佛見,哪怕是對這個知見產生深厚的信心,就能夠「永離一切吉兇疑網」,就能有直心、正見。直心就是正直的心,在《大乘起信論》裡面,把直心稱作是菩提心的體,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他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換句話說,直心就是至誠心。真正永離邪見的人他至誠心現前,什麼叫至誠心?用曾國藩先生的比喻說,「一念不生是謂誠」,所以至誠心就是一念不生的時候。一念不生大家不要想說我什麼念頭都沒有,什麼念頭都沒有那叫無明,你跟石頭有什麼區別?石頭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不是說什麼念頭都沒有,而是說有一念,這叫第一念。有這個第一念,下面不生了,就是不生第二念,永遠活在第一念當中,而不生第二念、第三念。這叫做一念,再加上不生,這是至心,這是菩提心,永遠活在覺悟當中。

他對於世間人所說的吉凶禍福他明白清楚,他不會有疑惑,他永離一切吉兇疑網。為什麼?他明了世間一切都是因果,造善因就得善報,造惡因就得惡報,所以他的吉凶禍福他明明白白,沒有任何的疑惑。真正深信因果的人,這也是正見,有這個正見還要不要去算命?還要不要去預卜吉凶禍福?不需要,為什麼?這一切都是因果註定的。如果你要想改變未來,很簡單,從現在開始斷惡修善即可,造善事怎麼會不得善報?

我去年決定要辭去大學教授的工作,當時我父親還很不理解。他不理解是因為別人看這樣的一種成就,年輕人,三十多歲,這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怎麼這麼容易就舍下?他不捨得。你走這條聖賢教育之路吉凶未卜,他有點害怕、擔心,老人家的心我們能理解。但是我就開導他,我們走聖賢教育之路,這是走至善之道,為了覺悟眾生走這條路,真的是至善,止於至善。不但是自己成就自己,通過講學,教人家就是教自己,老師自己在講台上是得到最大的受用,另外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一輩子乾的多好。釋迦牟尼佛乾的就是這個行業,孔子乾的也是這個行業,師父上人幹的也是這個行業,他們用一生來給我們證明走這條路是大吉,所以根本不要有疑惑。因為他也學佛,他也都慢慢能明白。我們知道我們的前途一片光明,永離一切吉凶的疑網,不懷疑。

第五個功德法是講『常生人天,不更惡道』。真正離開邪見,就不會造作惡業,不造作惡業將來不會墮惡道,他會斷惡修善,將來在人天道受生。這都是自然的,因果循環,報應絲毫不爽,我們對這個一點疑惑都沒有。知道現在斷惡修善肯定不會墮惡道,所以心裡踏實,前途是光明的,明天會更好。

第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這一條是講永離邪見能夠斷惡修善,他的福能夠現前,因為善感應的是福。福增長了,智慧也增長,諺語所說的「福至心靈」,他的心就能夠非常靈敏,能夠洞察世間的因緣、果報、性相、事理,他能明白。所以福慧雙增,而且愈增愈多。在《無量壽經》裡面就跟我們講到,「善惡報應,禍福相承」,你作善就得福,作惡就得禍,「身自當之,無誰代者」,自己都是自作自受,「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我們永離邪見,對善惡禍福清楚明白,知道我們不斷的修善就是積福,「轉轉增勝」,愈來愈多。

第七條,『永離邪道,行於聖道』。這一條是講起心動念都是正念,不起邪念,不起邪念就永離邪道。什麼是聖道?聖道最基本的就是十善業道,他所行的與十善業相應,這是覺悟的人。覺悟的人他所行的與自性相應,所以自然能夠行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性德。凡夫起心動念自私自利,求名聞利養,這是邪道,這與聖道相違背。

第八,『不起身見,舍諸惡業』。六道凡夫之所以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輪轉,受苦受難,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對身體的執著,他認為這個色身就是我,這叫「身見」。這種見解是錯誤的。這個身體不是真我,它只能說是我所有的。好像一件衣服一樣,你穿在身上那是你的,等到穿舊了,就要把它脫下來,扔掉,不要了。人的身體不也是一樣嗎?你用這個身體用了幾十年,穿舊了、穿爛了,不是也要把它扔掉嗎?所以那哪是你的,那更不是你。所以身見這種錯誤的見解,這種邪見,導致我們為了這個身,滿足身體的欲望,為了身體的享受造作惡業,辛苦,這是愚痴。如果明了了,知道身不是我,我是什麼?我是虛空法界,自性才是真我,自性所現的一切法是真我。所以我在哪裡?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不單只是有情眾生,動物、人,六道眾生是我,哪怕是無情眾生,植物、礦物,都是我,都是我的一部分,真的是跟眾生融為一體。這個身他不會執著,這叫不起身見,不起身見當然他就不會為這個身去造作惡業,他能放下自私自利,不造作惡業自然就不會得惡果報。

第九『住無礙見』,見就是指見解,「無礙見」就是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無礙,他完全明了。他進入了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所說的四種無礙法界,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在理上講,他無礙,我們一般還能理解,一切眾生都是我,一切法界都是自心變現的,在理上能講得通,所以理上無礙。事上也無礙,他真的是活得瀟灑自在,到處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都無礙。那理與事無礙,事事都無礙,他是進入了四無礙法界。為什麼無礙?因為他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障礙。

這是師父上人常常用的比喻,說這三片東西,紅色的代表執著,藍色的代表分別,黃色的代表妄想,這三種就是你的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的自性。比如說我們的眼睛好比是自性,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萬法就好比是法相,法相是自性所現,法相與自性是一體。但是你中間隔著,障礙住,你這麼障礙住,看得模模糊糊,有障礙。所以就讓你放下,當你放下執著,放下了,你看清楚一點,再放下分別,又清楚很多。這都是妄想,妄想是什麼?最後的障礙,要把它全部放下,然後一看,真的哪有什麼障礙?我們本來都是佛,一切眾生都本來是佛。

之所以現在我們佛的受用顯不出來,就是這種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了,而妄想分別執著它真正有沒有障礙?也障不了你,它真正沒有障礙眼睛,也沒有真正障礙眼睛外面的境界,境界沒有扭曲,眼睛也好好的,它根本沒障礙。你只要一放下,放下了以後一看,真的本來就沒障礙,事事無礙。從哪裡來修?想要得到這種無障礙的法界,要從修十善業開始修。為什麼?因為十善業與性德相應,它是幫助我們去除這個障礙。所以,從凡夫地到如來果地都是修十善,證得了如來果地,一切無礙法界現前,也就是十善業道圓滿了。

第十種功德法是『不墮諸難』,諸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天災人禍這些災難,這些災難怎麼產生的?歸根結柢就是人的惡業招感的,你要是斷惡修善,你修十善業,你就不會招感這個災難,所以你「不墮諸難」。我們生到這個世間,看這世間災難重重,天災人禍真不少,還有些可怕的預言,還有科學家的預測,好像真的世界末日都不遠了。這些諸難是地球上的眾生共業所感,我們在這個世間會不會一起遭受災難?當然,如果大家不能改變這個惡業,災難是無法避免。我在這個世間會不會墮諸難?如果我修十善,我有我的別業,我也不墮諸難;我要求生淨土,在這個大劫難當中我能夠安詳往生,所以一切的災難與我無乾。所以諸難是眾生有諸難,我自己不墮諸難,這都是修善業招感。

最後,所修的善業一定要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這是佛殷切希望我們,不厭其煩的來鼓勵我們,要把我們的善業功德回向菩提,不要求世間果報。回向菩提的話,『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一切的佛法,佛就是覺悟的意思,覺悟有等級,第一個等級叫正覺,正覺所得的果位是小乘阿羅漢果;然後是正等正覺,這是菩薩所證的果位;最高的位次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圓滿成佛的果位。你三種果位都能夠「速證」,很迅速的得到。「成就自在神通」,你如來果地的那種神通妙用,那種自在,你統統能夠得到,這都是永離邪見所得到的殊勝功德。當然,成了佛之後一定你會教化一切眾生,從哪裡教起?還是從十善業道教起。所以十善業道是成就一切佛法的根本,是諸佛教學的入門課程。

以上就把《十善業道》我們講解了一遍,當然我們時間的關係,每一條其實內容是非常豐富,涵蓋的面是很廣的,我們也只能是點到即止,要是詳細說明,那要很長的時間。我們要知道,修十善業道是我們學習佛法最根本的下手處,也是我們往生淨土的淨業正因。不僅是我們凡夫要修學十善業道,哪怕是菩薩,他也在修習十善業道。所以底下這一段是講菩薩修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也是不離十善業道。我們來看經文: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這段經文從布施開始講起,底下會講忍辱,一直到最後智慧,這是菩薩的六度,這是菩薩行門。佛給我們開示,菩薩的行門,乃至後面所說的四無量心、四攝法、三十七道品、止觀、方便,種種的法門都離不開十善業道,所以十善業道是基礎。先講布施,世尊繼續叫著龍王,龍王是本經的當機者,他也是菩薩。如果有菩薩依此十善業能夠修道,修什麼道?就是修菩提道,具體落實是六度,而六度又以十善業為基礎。所以說『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就是離開殺生而去布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他的財寶受用具足,能夠『長壽無夭』,他身體健康長壽,不會夭折。也不會被一切的冤親債主,我們說五種,王、賊、水、火、非愛子,被這些來損害。所以,布施一定要離殺害,不能以殺害為業,這樣去修布施。以殺害掙得的錢來布施,這裡面不善,你就不可能得到這裡講的「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些果報。

跟大家講一個例子,就是在中國大陸,前些年在一家地方醫院有一位病人,外科病人,他是上半身大面積嚴重燙傷。一問之下,原來這個人他是以宰牛為業,每天就殺牛,然後把整頭牛放到一個大鍋裡面煮,煮好了之後去賣。有一天他宰這個牛,在大鍋旁邊,水正沸騰,結果鬼使神差的,他一頭就栽到了大鍋裡面,他自己糊裡糊塗的。然後他一下子被燙到了,馬上就驚醒,就回來了。站起來之後又沒多久,自己好像糊裡糊塗的又趴到了鍋裡面去,結果大面積燒傷,整個上半身就被煮了。你看他以宰牛、煮牛肉為生,結果自己反倒被煮了,這個因果多麼明顯。他住了院,住院以後二十天就花了五萬多塊錢醫藥費,宰牛所掙的錢都得花光,他就不能夠常富財寶,也不能夠長壽無夭。確實他有冤親債主,那些被宰殺的牛的魂把他推到鍋里,所以他被怨賊損害。

所以殺生一定要永離,不能殺生。哪怕是你把殺生賺來的錢拿去布施,這對你來說都沒有益處,因為殺生的業不能用布施所修的福去抵消。因果差不了,你殺生就得受殺生的果報,你布施將來會有布施的福報,看你哪個業重,哪個業就現前。我們知道有一段歷史的案例,在清朝末年有位官員,當時朝廷派他去賑災,一個地方鬧災荒,那些饑民沒有東西吃,所以他拿很多國庫的銀兩去賑災。沒想到這個人貪贓枉法,他把賑災的錢據為己有,謊報朝廷說已經賑災,結果沒有賑災,讓饑民很多都餓死,造了這個重業。等到他晚年,這都是民國了,到了民國的時候,晚年他自己懺悔,覺得自己做得不對。回到自己家鄉隱姓埋名,做很多善事,真的是修橋補路,齋僧接眾,所有的善事沒有不辦的,同鄉里都說這個人是大好人,非常讚嘆他。

可是有一天他卻慘死,在床上吐血而死,他太太很驚訝,怎麼這麼善人都沒有好死?就請那些能夠招鬼的那些人來做附身,來問,說她先生去哪裡了。結果一問,原來她先生墮了地獄,受極大苦。他太太不明白,這麼樣的好人為什麼會墮地獄?布施,一鄉的人都說他好。因為他欠了很多命債,這些饑民死了的去閻羅王那裡告狀,所以閻羅王把他的魂給勾到地獄裡頭去。他因為殺生害命,哪怕你後來布施,都免不了這個罪報,為什麼?這個殺業太重,他得不到長壽無夭,他被怨賊損害。所以,修善、布施要懂得要用清淨的財寶布施。下面這是講不與取,就是離偷盜來行布施。

【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

『不與取』就是指偷盜,所以十善業裡面講的第二條,菩薩修布施波羅蜜,要懂得持不偷盜的戒,不能夠這邊偷盜那邊還布施,那像什麼話!你看林則徐先生,這是清朝末年的一位忠臣,他講過「十無益」,說「妄取人財,布施無益」,這是十無益中的一條。你要布施,如果拿那些不淨財去布施,什麼叫不淨財?偷來的、盜來的,用這些去布施有什麼益處,那毫無功德可言。真正是自己用血汗掙來的錢,拿去誠心誠意的布施,布施三寶、布施窮苦,這才有功德。要不然用不淨財,修的是有漏,還不能說福報,那個福聚不起來,因為這個容器是漏的。你這邊偷盜就漏出去了,那邊拚命裝,你布施裝福進來,那邊就漏出去,聚不了福。所以要「離不與取而行施故」,才能夠『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你的財富、你的果報才是真實。

『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最勝無比」是講一個人能夠修布施,布施含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菩薩三種布施都去修,而且還持戒。持戒他修的是無漏,漏就是煩惱,他沒有偷盜就沒有這種煩惱,無漏的福報是最勝無比,它與自性相應。所以能夠「悉能備集諸佛法藏」,諸佛法藏人人本具,藏就是寶藏,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寶藏,那就是諸佛寶藏。你要把它開啟出來,用什麼開啟?最根本的就是講的布施、持戒,布施是讓我們放下,持戒我們才能修無漏的福報。所以佛為什麼這麼重視戒律,佛滅度的時候告訴阿難尊者要以戒為師,持戒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法藏的珍藏。不單指你能夠開啟法藏,你還能夠備集,你統統能夠具足。怎麼樣具足?證得自性,證得自性以後,確實你能夠備集法藏,就是所有的珍寶,自家自性財寶全部現前。下面是講離非梵行來修布施,請看經文:

【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

這是講戒邪淫,『非梵行』就是指邪淫,能夠永離邪淫而去修布施,這也是持戒而修布施。布施就能得財寶,布施財就得財寶,布施法就得法寶,布施無畏就得健康長壽的寶。這些寶是『無能侵奪』,你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為什麼不能被侵奪?因為這是自性中的財寶,他奪不了的。他的果報,除了你有財寶,還有『其家直順』,就是家庭和順,美滿幸福。你看現在很多家庭不和順,男不忠良,女不柔順,為什麼?很大的原因就是這一條,有邪淫。男女某方有外遇,這個家就不能和順。

所以,哪怕你是修福,假如你的戒行不清淨,那你真實的果報都得不到,你修的福報是到哪裡去享?將來是到三惡道里去享。破了戒的,五戒沒有那就是人身得不到,沒有人身,你能修布施你有福,那個福在哪裡享?在三惡道。我們別說其他的,就看動物,那是畜生道,動物裡頭很多很有福報的。你看香港很多人滿地拉的寵物、小狗,也很可愛,打扮得漂漂亮亮,也很精神。主人對它是百倍加護,真是千金寶貝,有福報,大家覺得這樣去享福值不值得?那種就是前生修布施,但是沒有離開這些惡業,所以感得三惡道的福報,你看冤不冤枉!真正覺悟的,覺悟的人就是菩薩,菩薩絕對不幹這種傻事,他一定是離開這個惡業。《了凡四訓》裡面都講,「未論行善,先須改過」,如果還有惡業,你去造的那個善,叫有漏的福報,那很不圓滿。所以,這一條離非梵行這樣來布施,能夠得到家能和順。

「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這是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太太、女兒在外面都受人的敬愛,不會遭到侮辱。人家見到,連邪念都不生,這原因是什麼?因為我自己對人家的女孩子沒有邪念,這是因果報應,真是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儒家裡面教導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想不想自己家裡的太太、女兒在外面受人侮辱?我們不想,不想我們就不能夠對人家起邪念,要修好的因才能有好的果。不單指看到這些女子不能起邪念,即使是看到那些廣告牌的畫面,我們都不動邪念,保持心地莊嚴,正直光明,這樣自己能夠得自在受用。

那些常常起邪念的人,積累多了惡報會現前。《無量壽經》裡面就講到,「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淫泆,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費損家財就不能夠常富財寶。所以,離開這些淫慾心來修布施,才能夠積累財寶,有淫慾事的那一定是敗家。自己希望得到真正的福報,也希望自己家人不受侵害,得到平安,自己要修好因,全是你自己的念頭決定。下面一條是講離誑語(妄語)來修布施的。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這一條是講菩薩修布施也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特別是沒有妄語。為什麼人會有妄語?因為他會有妄心,有妄心的人才會打妄語。如果待人處事接物我念念都真誠,自然就「離虛誑語」。做事真誠,我來做好事,『行施』就是做好事,怎麼樣?我自己也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一條是這裡所講的十條都有的,為什麼?布施就感應有財富,但是要想真正有這種財富,又要能夠『離眾毀謗』,你看很多人有錢,他常富財寶,但是毀謗他的人很多。這個因是什麼?他前生修布施,所以他這一生感得大富,但是前生他沒有離虛誑語,他有講不真誠的話欺騙人,所以這一生感得眾人的毀謗。真是你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一絲毫都錯不了。所以我們希望真正得圓滿的果報,真的要離一切惡業。

學佛的人,特別是發心弘法的人,這是修法布施,供養眾生佛法,也要懂得離虛誑語。虛誑語不是說在講課的時候不能講欺騙人的話,那當然是要這樣,哪怕是平時日常生活當中都要注意,不能講欺騙人的話。這種誠實的心態對一切眾生,那你能夠『攝持正法』,「攝」就是攝受,「持」就是保持。你對古聖先賢的教誨、對佛菩薩的教誨你能夠攝受、你能保持,而沒有人毀謗你。你看近代的高僧大德裡面,這近一百年來,只有印光大師他沒有人毀謗,其他大德都有毀謗;不要說大德,哪怕佛都有人毀謗。你看印光大師他一定是生生世世不妄語,所以他能夠「離眾毀謗」,這是非常難得的一位大德。

當然,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現在沒辦法改變,我們不要認為別人毀謗我,我就不修法布施、法供養,這樣心態也不對。我們現在學佛了,應該上報佛恩,下濟眾生,要發出這個願心。雖然過去修的因可能不圓滿,但是我們還是要努力的去推動佛陀教育,光闡大教,哪怕是人毀謗我、陷害我,我都不改變我這種志願。這樣的話,『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這樣的話,我也能說是我離了毀謗,為什麼?我心裡不受這個毀謗,毀謗對我不起作用,我一樣能夠為佛法、為眾生做事情,度有緣人。什麼是有緣人?他能聽我的就是有緣人,不聽我的那就罷了。他只要能聽我的,我一定誠心誠意的跟他講,這是我的誓願,「所作必果」,這個願望一定能夠成就。

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五分鐘,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請看菩薩離離間語而行布施的功德利益: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

『離間語』講的就是兩舌,挑撥是非,離間人家的家庭或者是團體。離間一個家庭就是傷害一個家庭,讓人家眷屬不和;離間一個團體就是破壞團體;離間學佛的道場那叫破和合僧,那個罪業可重。當菩薩修布施的時候,他斷兩舌的口業,不再講這些人我是非,不再張家長李家短,不搞這些離間語,當然他修布施,感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同時他也能夠家庭『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恆無乖諍』。這是講家裡人,菩薩他因為沒有離間語、沒有兩舌這個惡因,他的果報自然是家庭團結、和樂。家裡人都跟他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不會跟他扯後腿,他要做什麼好事情,家裡人支持他,不會給他往後拉。更不會跟他爭論,「乖諍」就是跟他過不去,整天吵架,他沒有這些。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兩舌的果報。

我們學佛的同修都非常希求在菩提道上有志同道合的善友,確實這是非常重要。在這個法弱魔強的末法時期,稍一不留心,很可能在菩提道上就退步了,甚至一個跟斗栽下去都回不來。所以有善友提攜,他們互相鼓勵、幫助、提醒,這是我們莫大的福報。志同道合的人,在菩提道上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我們都發願求生淨土,都希望把佛法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志樂、我們的志向,我們所喜樂的,所要幹的事情。這種志同道合的善友可遇不可求,為什麼?如果不是生生世世修不兩舌這個善因,感不得來志同道合這些善友,菩提善友。

如果這個世間我們能真正找到四個同一志樂菩提善友,那真的是可以有六和敬僧團出現。「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的僧團能夠在世間出現,有六和敬的僧團,就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你看世尊當年創教,一個人帶五個比丘,就是五個學生,就能夠創教,幾千年度化多少人。現在要復興佛法,確實僧團非常重要,僧團最關鍵的就是和敬。如果有兩舌的口業,哪怕是想人家的是非,看人家的短處,這是兩舌的意因,意念上有這個小的因,那和敬就沒有辦法達到。

所以真正是學習,《六祖壇經》裡教導我們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我老是眼睛裡看的是別人的過失,那我在這個團體裡怎麼能跟人家和睦?表面上雖然還是客客氣氣,心理上沒有跟別人有那種和樂,和不起來,那你就不是這個和合僧團的成員,你這一條殊勝的果報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要想得到,很簡單,不要再講人家是非,不再造兩舌的惡業,這個果報自然現前。這是自性性德,不是人家給你的,自然就現前。當這個自性的障礙去除以後,性德現前,這個功德利益就能得到。下來是講離粗惡語來修布施: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麤惡語』就是指惡口,講話很難聽,愛罵人,言語粗魯、粗俗,這都是惡口。菩薩離惡口而去修布施,他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又能得到『一切眾會歡喜歸依』。像師父上人,我有幸跟隨師父參加很多國際的和平活動和宗教的團結活動,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參加過好多次。也跟隨師父參加宗教的研討、聯誼活動,也見過不少的國家領導人、宗教領袖。真的所到之處,大家看到師父都生歡喜心,都對師父肅然起敬。

好像師父有一次到印尼,大家到印尼去拜訪一個伊斯蘭教的教堂,這個教堂里的人正在等師父。師父進來以後大家就猛盯著全部站起來,就沒人喊口號說「大家起立」,沒有,自自然然站起來,肅然起敬,這是歡喜皈依。印尼的前總統瓦希德,這是師父的好朋友,我跟師父去過印尼好多次,每次差不多都見他;他也是宗教的領袖,在伊斯蘭教很有地位的一位長老。他跟師父說他非常的尊敬師父,有一次他跟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在伊斯蘭教教典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一個人去找神,找他們的真主阿拉,找啊找,翻山越嶺的找,就來到野外一個房子外面,房子的門鎖著。他去敲門,叫裡面的人開門,從早叫到晚,沒人開門,第二天他又叫,又叫了一天,還是沒人開門。第三天他去叫,這時候聽到屋裡有個聲音說「你找誰?」那個人說「我在找神」,這是他們的寓言故事,我在找神。然后里面那個聲音說,「你找的不是神,你找的是神的外衣」。這個故事很有哲理性,用我們佛法來講,他叫心外求法,他找的是神的外衣,他找不到真神。然後瓦希德就跟我們講,說師父他是真正找到神的人。

你看師父處眾真是「一切眾會歡喜歸依」。在這些活動裡面,大家很多請教師父的問題,或者師父跟他們開示,『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你看師父跟所有的宗教領袖說,你們相不相信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在每個宗教裡頭化身不同。在伊斯蘭教,化身為阿拉,在基督教,化身為耶穌,在天主教,化身為上帝,在佛教,化身為釋迦牟尼佛,同一個化身。你看大家沒話說,團結一致,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的主都是一個人。所到之處,師父的話一說出來,真的「言皆信受,無違拒者」,沒有一個提出異議的。這是什麼?師父修的好因。當然師父智高一等,讓大家佩服,但是同時也是師父離粗惡語。別說前生,就是這一生,我們看師父,學佛以後他沒有講粗話,講話柔和,啟發人覺悟,這是善因得來的善報。下面講離無義語而行施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無義語』也就是前面講的綺語,綺語是毫無利益的、沒有意義的話,聽起來很好聽,那叫花言巧語。不但指對社會、對別人沒有利益,反而是有害的,讓人家受蒙蔽、受誤導,起邪念,這些都是「無義語」。菩薩修行布施的時候離這些無義語,他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能夠『言不虛設』,這是不綺語的果報。人家聽了之後知道你講話真實,你不是講那些花言巧語,所以他能夠尊敬你,能夠接受你的教導。假如我們愛說那些花言巧語,講出來是振振有辭,其實一看,你是口是心非,根本沒做到。正是像孔子在《論語》裡面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語。看他表面的容貌好像是一個君子,其實是偽君子,他仁愛之心就少了。這句話大家都明白,看到一個人巧言令色的就知道鮮矣仁,那怎麼對他能夠敬受?就不會尊敬他,只會對他疑惑,就是要好好看看,聽其言得觀其行。

如果我們離綺語,真正就能夠『人皆敬受』。而且『能善方便,斷諸疑惑』。你教導大眾的,能夠用善方便,方便就是,便是便宜,方是方法,就是最便宜的方法,最適合大眾、最契機的方法,這叫善方便。這樣來啟發覺悟眾生,大家對你的話沒有疑惑,深信不疑,這都是你修不綺語的果報。下面請看離貪求心: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這裡是講離貪慾來修布施,貪慾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在三毒裡面是最嚴重的煩惱,貪瞋痴,貪是最嚴重的。因為人有貪,他起心動念就是自私自利,當然所造的就是惡業。如果當菩薩修行布施的時候離了貪求心,不單指他不為自己想,離了自私自利,不再貪名聞利養的享受,不再貪五欲六塵的享受,世間法他不貪,佛法他也不貪。這個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果報希求他也不貪了。這樣做起來是什麼?我自自然然應該這麼做,為什麼?因為眾生跟我一體,我去布施他,就是布施自己,我為他好就是為自己好,自他不二。所以我這麼布施是應該的,沒有任何貪求心,這樣做就是回歸自性,本性本善現前。他就能夠不但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你不貪,不貪是不是沒有?不是,你愈施愈多,你常富財寶。你想不要這財寶都不行,財寶都跟著你,為什麼?你布施招來的果報。

而且你『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你有智慧,對一切世法、佛法你都不貪求,智慧是能斷,你把貪心給斷了。既不希求世間的果報,也不貪求佛法的功德,這樣的話你能夠『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你對於佛法,佛所教給我們的這些真理你能夠深信不疑,你能夠理解,而且你的信解很堅固。真有堅固的信解,自然你的行為就毫不猶豫,難捨能舍,一切能夠放得下。我們凡夫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佛法裡頭的信解不堅固,還是不信佛講的話。佛叫你放下,你放下得自在,你就不肯放下,為什麼?你不信,對佛法還不信,也不能理解,更談不上堅固了,所以真正佛法的利益就得不到。菩薩一切不貪了,他一切都放下,真正信解很堅固,他「具大威力」。這個大威力也是自性本有的性德,一切神通自在他都能夠現前。像如來果地上的十力、十八不共、四無所畏,這後面會講到,他都能夠現前。所以修學佛法要知道,最根本的要斷貪,貪是造業的根本,是迷惑。下面講的是離忿怒心而去修布施: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這裡講的是斷瞋恚,『忿怒心』就是指瞋恚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就起瞋恚,就忿忿不平,還怨天尤人,這是「忿怒心」。瞋恚是惡業,如果不離瞋恚而修行布施,當然你修布施能夠得果報,你布施財就得財富,可是你這個財富裡面是有漏的。你看很多大富大貴的人,心裡很煩惱,他的生活並不幸福快樂,他每天憂心忡忡,賺再多的錢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為什麼?他沒有智慧,就是他只修布施,所以他有福報,但是他沒有智慧。智慧哪來的?要離瞋恚心。所以能夠『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還要加上『速自成就無礙心智』。

「無礙心智」這是佛菩薩具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礙的,剛才講的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能夠很快的,「速自成就」,很快的就成就這種無礙心智。這個「自」大家要非常的注意,自是自己。無礙心智不是佛給我們的,也不是老師給我們的,更不是上帝給我們的,那是什麼?自己本來具有的。為什麼本來具有,我現在沒有?那是因為我有瞋恚的習氣煩惱障住,廣義上說,這是惡業業障障住了,本來有的現在不能現前。把惡業放下就速自成就,它立即現前,惡業放下的同時,無礙心智就自然現前。所以要懂得如何回歸本性,這樣很快就能夠成就無礙心智。

『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這是講相貌莊嚴美好,人家看到你都生尊敬心,都生歡喜心。一個人老瞋恚的,臉都很難看,這是他諸根不嚴好,人家看到他都覺得害怕,更不可能敬愛他。所以,如果是離瞋恚心的話,自然感得這種福報。到如來果地,由於往昔不造瞋恚業,他能得莊嚴美好的如來德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人天敬愛。下面這一段是講離邪見而修布施的。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邪倒心』就是指邪見,「倒」就是顛倒,心邪了見解就顛倒,是非不分,因果不明,這是愚痴,這是邪倒。菩薩不愚痴,他不愚痴而去行布施就得殊勝的利益。他有『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說,這是每一句都有的。這裡面還講『恒生正見敬信之家』,這是講在輪迴當中,因為他沒有邪見,他是正知正見,自然就感應到正知正見的家庭裡面。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我們投胎到佛法的家庭里,這是因為宿世有正見,所以投胎到了有正見的家庭。他能恭敬三寶,能夠信佛,他家裡的人常生智慧,我們在那個家裡面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

這個人『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還能夠『見佛聞法,供養眾僧』,這是供養佛法僧三寶。要知道佛法僧三寶在外界的形式上來講,雖然我們看到有佛像,看到有經典,這是法,看到出家人,這是僧。那叫做住持三寶,可是住持三寶不應該作為我們自己真正皈依處。在《六祖壇經》裡給我們明確說明,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是什麼?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三寶。見到佛像,我們能夠想到「佛者覺也」,《六祖壇經》說「佛者覺也」,就是覺悟;「法者正也」,看到經典,產生正知正見;「僧者淨也」,見到出家人馬上想到我們心地要清淨,讓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住持三寶的功德利益在這裡。

我們見到佛像為什麼要頂禮恭敬?要知道頂禮恭敬的是藉這個佛像來回歸我們的自性覺悟,覺而不迷;見到經典,要知道懂得回歸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要禮敬,禮敬他也就是禮敬自性的清淨、自性的和合,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他有這個正見,自然能夠「見佛聞法,供養眾僧」,供養三寶,你知道供養三寶即是供養自性三寶。他『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這條非常難能可貴,學佛最關鍵的要發大菩提心。學習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你不發菩提心不能成等正覺,你沒有成佛的因,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淨土。

你看《無量壽經》裡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開出的條件都是一樣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擺在第一條,一向專念擺在第二條,所以發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條講的非常厲害。就是你修諸善法,什麼善法?你修十善業道,修布施、忍辱,菩薩六度,修這些善法。但是你沒有菩提心,為什麼修?為求世間福報,不是為成佛,不是為了廣度眾生修這些善法,那叫什麼?那叫魔業。佛跟我們講的是真實語,不是嚇唬我們的。為什麼是魔業?我們如果修了這個善法,將來得善報,我們不求往生淨土,不求成佛,將來在三界六道里得有漏的福報,變的大富大貴的家裡出生。出生以後迷了,一迷就造業,殺生、淫慾什麼都來,造業就有惡報,你這個福大幅度的消減,這一生福享完了,下一生就是惡道。

而且造的業通常都很重,你要不是大富大貴的,你想造重惡業都造不了,你沒這本事,造重惡業的那都是大福報的人。你看希特勒,殺多少人,打二次大戰,他沒那麼大福報他能幹嗎?他幹不了。幹完之後,就墮地獄。所以這種人,他比這一生造惡業的人晚一步到地獄。這一生那個人造惡業,馬上墮地獄,那我,我這一生造善業,將來得善報,結果一享福又迷了,迷了之後就造業,又墮惡道,比他晚一步。你說這不是魔業嗎?忘失菩提心都尚且是魔業,不發菩提心,真的就是魔業了。

所以要學佛法,有正知正見才能離邪倒心,你去修布施、忍辱這些善法,你不會忘失菩提心,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下面這一條是講總結: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這是總結前面,一條條為我們說明修十善業的菩薩,『大士』就是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這是六度的第一度,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能夠『以施莊嚴』,「莊嚴」就是美好、圓滿的意思,你要布施才能美好、圓滿,所以能夠『獲大利』。學佛、念佛的人這一生求生淨土,莊嚴佛淨土,這叫「以施莊嚴」,獲得是什麼大利?這一生成佛的大利。這樣我們修的善叫做上善,往生極樂世界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那我們就能符合這個標準。

底下開始講就是略說,前面是十善業一條條跟我們羅列出來,六度裡面講布施這一度,不殺生來修布施,不偷盜來修布施,不邪淫修布施,一條條十善業道都是布施的基礎。下面菩薩六度第二度是講持戒,也是同理,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但是因為講起來是很多,經就略說,請看經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這裡世尊告訴我們是『舉要言之』,就是簡單的說,不能像剛才講施莊嚴的那部分這麼羅列出十善業道。但是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裡聽到了這一點,知道有十善業道,底下每一條菩薩學處都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修這十善業道,『以戒莊嚴故』,就是修持戒,也能得到莊嚴。就是能夠持戒、修善,這樣能夠得『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你的持戒才莊嚴,莊嚴就是能夠圓滿。你因為修十善業,你的持戒也能得到圓滿,你能夠得到佛法的義利。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不僅是佛法里的戒條你得守,這些社會公約、法律規章,家有家法,國有國法,這都得要守。一個團體也有團體的規矩,這些都要守。比如說我們聽經,講經堂里有講經堂的規矩,聽經堂里不能大吵大鬧,手機要關掉,這些都是講經堂的規矩,這都叫持戒。能夠這樣子以十善業道來莊嚴你的持戒,就能夠生一切佛法義利,就是你能夠覺悟;佛法義利就是讓人覺悟,滿足你的大願,讓我們有求必應。我們的願要大,什麼叫大願?成佛是大願,這是無上大願,我們要樹立成佛的大願。來這裡,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就說我來學作佛的,大家要有這樣的一種願心。你能夠這樣持戒、修善,這些都能夠滿足。下面講忍辱: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菩薩修忍辱波羅蜜也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裡都簡說了,這一條條如果是分說也是要說很長。我們要懂得,忍辱,如果是不殺生來忍辱,不偷盜來忍辱,不邪淫來忍辱等等,具足這十善業來修忍辱,我們的果報就『得佛圓音』。就是佛他有一種梵音聲相,講的話及語言聲調很動聽,講話讓人覺悟。他能夠『具眾相好』,因為他修忍辱波羅蜜,他能夠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下面這是講的禪定波羅蜜: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這是講把十善業道落實在禪定波羅蜜裡面,所得的功德利益,你能得到『能生念慧』。「念慧」是什麼?具體的講,即五根五力。《阿彌陀經》裡面,大家如果熟讀的話就知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講的都是信、進、念、定、慧。信有信根、有信力,進就是精進,你在信心基礎上你就能精進,你就有根,產生了根就有力,念就能純一。信、進、念,這就是指我們的念純一,就能產生禪定,就能夠有智慧。所以,念慧是省略了這五根五力,就包括五根五力。

這裡面最重要的,我們佛法所希求的是生智慧,智慧決定要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禪定又必須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假如沒有十善業道,心不可能得定,為什麼?還做惡業,心裡就有愧疚感,哪怕是你修禪定,你都不能得一心。所以修十善業,持戒、修善得的定才是真實的定,這個定才能生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還能得到『慚愧輕安』,「慚」和「愧」在佛法里講都是善心所。慚是指什麼?一個人有良心,叫慚;愧是指他能夠對得起社會大眾。當他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大眾,他能生慚愧心,這個人就有救。所以,慚愧是善心所,這個善心他能現前,為什麼?因為他的基礎是有十善業道。他還能夠「輕安」,輕安就是身心自在,對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他都能放得下,心裡沒有任何貪著。不起煩惱,心就得輕安,這樣子就叫得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叫得禪定。所以他能夠得到定莊嚴,莊嚴是指圓滿,他的禪定能圓滿,說到底還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下來是講智慧,菩薩六度的最後一條。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佛法所講的是心性之法,定是心的體,慧是心所起的觀照,戒是心的行為,所以戒、定、慧佛法里稱三學,這個三學都要建立在善道的基礎上。最終目標是開慧,叫入佛知見,能夠得到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決定是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不可能修成佛知佛見,那必定是邪知邪見。所以要辨別真善還是假善,用十善業道來區分,你就知道正邪,你就知道真假,這是智慧。在十善業道基礎上修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就得到慧莊嚴,就能夠圓滿智慧,『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智慧表現在什麼?表現在斷分別、斷妄想、斷執著,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不可能現前;當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以後,智慧自然現前。所以我們平時要學著,我們想開智慧,學著要慢慢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從哪裡學起?從斷執著開始,因為執著是最重的煩惱。要學習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隨緣,都能夠放得下,這樣子能夠慢慢的把執著減輕。然後學不分別,好的、壞的都好,善的、惡的都好,善人、惡人都是好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分別就斷掉了。最後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把妄想放下,圓滿的般若智慧就能現前。這裡是講到,很簡單的,我們學習菩薩六度後面的五度,看出來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所以十善業是根本的根本。

底下這一段是講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也是善業,這是天人往生天道的標準。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面,我們來看經文,第一個先講慈: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慈』是慈悲,對於任何眾生都願意去幫助他們。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有仁愛之心,如果是離開了十善業,你想想這哪是真實的慈悲?哪是真實的仁愛?比如說他說這是慈悲,但是他還殺生,有殺生你說他慈悲,這是假話。真正有慈悲的,『於諸眾生,不起惱害』,他不會惱害眾生,不可能去殺害眾生的生命。你說這個人很慈悲,他還吃肉,這不能叫慈悲;他還偷盜、他還邪淫、還妄語,這都是惱害眾生,怎麼能夠說是慈莊嚴?下面講悲: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舍。】

慈是在幫助眾生得到快樂這個方面講的,悲是講悲憫眾生,幫助眾生離開痛苦,所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都是善心所。在悲怎麼能夠得到莊嚴?怎麼能夠到圓滿?當然要修十善業道,就能夠『愍諸眾生,常不厭舍』。他對於眾生沒有討厭、沒有捨棄的念頭,他不會嫌棄一個人。你看這個人真煩,我不理他,故意躲避他,這是厭舍之心。他來肯定是求你幫忙,他肯定有他的苦惱,可能向你申訴,你一定要生起慈悲心來安慰他、來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離苦。苦是哪裡來的?苦就是迷惑,你把他的迷惑拔除掉,他的苦就沒有了。

六道眾生都是苦,《法華經》裡講的「三界統苦」,三界是火宅,燒起火的一個房子,你還在裡頭,還不知道苦;馬上就被燒死了,我們還在享樂,真叫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真正佛菩薩看到眾生苦,他不會厭舍我們,他會幫我們覺悟。覺悟我們的方法就是講經說法,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生起出離心。底下是講喜: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慈悲喜舍,這是講喜,喜是指看到人家有殊勝利益功德你很歡喜,《普賢行願品》裡講的「隨喜功德」。這條非常重要,能夠斷我們的嫉妒心。嫉妒也是大煩惱,與生俱來,沒人教,很小的小孩他就會有嫉妒。你看小孩,看到別的小孩有個玩具,他心裡就嫉妒。所以要斷這個,怎麼樣?要修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一定要隨喜善,不能隨喜惡,所以還要有十善業道。他能『見修善者,心無嫌嫉』,他不會嫌嫉、不會妒忌,斷他的嫉妒。最後一樁是講舍:

【舍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舍』是指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的念頭。『於順違境』,順就是順境,違就是逆境,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愛心,在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他的心住在善法上,正如本經所說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間雜」。所以他在順境、逆境都能安住,不會生『愛恚心』。所以,四無量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從明天開始講三十七道品,可以看到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所以十善業道重要,從今天就要落實。好,今天時間到了,感謝大家。

選自淨空法師專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