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論語》宗旨簡介


時間:2017/6/16 作者:王習訓

《論語》裡面第一篇,孔老夫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這是講學習聖賢教育的喜悅。古人讀書是享受,讀書快樂;現在人讀書多苦,是苦差事。為什麼古人讀書是樂事?因為古人讀書明理之後能變化氣質,宇宙人生、過去未來他都明白了。不但明白,而且把他所讀的書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他當然快樂。佛法亦如是,把我們所修學的經論統統變成自己實際的生活行為,這就快樂,這才有法喜。如果經典是經典,生活是生活,根本不相干,這裡面怎麼能產生「法喜」?!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所學的佛法一定要把它消化,所謂的消化就是把它變成自己的理念、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生活行為。「化」是變化,要變化自己的氣質,這很重要!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習」就是要把你所學的套用到生活上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這樣就會有「法喜」。

「說」跟下面的「悅」字相同,喜悅也就是「法喜」。

「法喜」是對身心最好的滋養,能使人健康長壽,不病不老。

「法喜」是修法相應時自然而產生的一種喜悅,這個喜悅與外面境界的刺激不相關。我們一般人講「苦樂」,「樂」跟「苦」是相對的,都是受外面刺激而生的,順自己的意思,愉樂就現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會感到痛苦,苦惱就現前。「法喜」不必依賴外面境界的刺激,它是從內心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

「法喜」當然有淺、深不同。隨著你的功夫修養加深,隨著你的境界提升,「法喜」的程度都有不同。

「法喜」並不是學佛才有,世間法裡面也有,為什麼?因為心清淨的時候,就有「法喜」。這種從內心湧出的喜悅,能夠達到很深,以佛法裡面常說「法喜充滿」。

第二句也很重要!「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yuè)乎?」「朋」是志同道合的同學或朋友,經常不斷的有同學在一起互相切磋琢磨,這就不容易退轉。

我們很難常常跟老師在一起,跟同學就可以常常在一起,跟老師不大好意思辯論,有時縱然不認同老師所說的話,也不敢爭辯,跟同學就可以辯論,那就無所謂。所以要想道業成就,同學比什麼都重要。

老師是指路,所謂「一日為師」,指出一條明路給你走。但是路很長,必須自己去走,如果是一個人走,很孤單!如果有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則可以結伴同行,互相激勵。

菩提道上也不例外,一定要有同參道友,至少一個星期要有一次的聚會。借不到道場的話,在自己家裡也行,每星期聚會一次,研究討論佛法,這個星期在張三家,下個星期在李四家,在家裡研究討論;還有其他的好處,如果你的家人不信佛,平常討厭你學佛,但是看到你的朋友來了,當然不好意思得罪朋友,你們在高談闊論佛法的時候,他在一旁聽到了,可能會覺得佛法有道理,這就把家人也度了。如此,單靠自己度不了家人,就找一些同學來度家人。家裡的人度了,漸漸的鄰居也會得度,這是自利利他。

所以學佛,不能一個人,孤孤單單在那裡學,閉門造車,那很痛苦,法喜生不起來。所以《論語》把這兩句話擺在最前面,用意非常深,這是講初發心如何保持法喜保持精進不懈。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