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二十難」中,說「被辱不瞋難」,就是指一個人在遭受侮辱時,一點都不會發脾氣,這個人才是真正的難得;人家若瞧不起我,而我能一點都不在意,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但是,世間能找到幾位這樣的人物?
下面就講一個難忍能忍的白隱禪師的故事。
有一個叫白隱的禪師,他德高望重,高尚的美德遠近聞名。
在白隱禪師所在的寺院附近住著一戶人家,這戶人家有一個未婚的女孩。有一天,女孩的父母發現女兒懷孕了,於是大發雷霆,追問孩子的爸爸是誰。女孩迫於壓力,就說了白隱的名字。女孩的父母聽後,拉著女兒就去找白隱禪師興師問罪,想不到一個德高望重的和尚,竟也做出這樣見不得人的事。白隱得知了他們的來意後,只輕輕地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孩子生出來以後,他們怕丟人,就抱到了寺里送給了白隱,白隱接過孩子,只輕輕地說了一句:「是這樣嗎?」
從此以後,白隱名譽掃地,臭名遠揚。他為了撫養孩子,挨家挨戶去乞討奶水,忍受了數不清的飢笑辱罵。
孩子在他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健康地長大。
這一切,都被孩子的母親,那個年輕的女孩看在眼裡,她被感動了,母愛在她心裡復甦,她終於良心發現,向父母稟告,孩子的父親不是白隱禪師,而是一位在漁市上工作的青年。
女孩與其父母再一次來到寺院,向白隱禪師道歉、懺悔,並要領回孩子。只見白隱禪師仔細地把孩子包好,送到他們手中,然後,輕輕地說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在這個故事裡,我們看到一位不平凡的禪師的偉大人格,對於一位德高望重的禪師來說,聲譽是何等的重要,如果白隱禪師稍微有一點人相、我相的束縛,他是無論如何無法忍受,別人無故造作指正他犯戒,而生下孩子的大辱的。
幸好禪師有極高的修為境界,他早已超越了人相、我相,所以當有人誣賴他不守清規時,他心中如如不動,因為禪師明白假我無一是,辱也何有實的道理,所以面對無故被辱,他只平淡地說「是這樣的嗎」,這是以不辯為解脫。
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對於別人的憑空責難、誣衊,若忍不住辯解,有時是適得其反,就是俗話所說的,越描越黑,所以具有大智慧的禪師,以一句既非肯定又非否定的言語「是這樣的嗎」善巧地回應了誣賴者的攪鬧,使一場本來會成為軒然大波的事件,輕輕平息了下來。
另外,禪師還考慮到要保護誣賴自己的女孩,故而他寧肯犧牲一位禪師的珍貴聲譽,默然承受了一切難忍能忍的困辱。可見,禪師不僅有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的智慧,更有連誣賴、責難自己的人,都能充分原諒和施以援手的大慈悲,尤其是在真相大白以後,禪師仍以心如止水的超然風度,淡淡地說了一句「是這樣的嗎?」,此時,每個總是忘不了時刻保護自己,稍有傷害就暴跳如雷的凡夫,都深深為禪師如此高深的忍德所感動、震撼。
還有一例佛陀以慈悲心調服狂象的故事:
提婆達多得知佛的大弟子們都已帶著僧眾離開佛陀而分散各地後,又向阿闍世王說:「佛的大弟子和很多僧眾都已離去,現在城裡只留下佛和阿難以及五百僧眾,我們可以趁著人少的機會來消滅佛及僧眾。」
第二天提婆達多教國王請佛陀入宮接受供養,而他自己卻用酒灌醉五百隻大象,打算等佛來到半途時,把醉象放出使其狂奔,企圖利用醉象去踐踏佛陀及僧眾。象不但力氣很大,被灌醉後更會發狂而到處攻擊人畜,極為危險。他們決定了計謀之後,阿闍世王第二天真的就依計行事,請佛來供養。
佛陀雖明知他們的計謀,但仍然很歡喜地接受。於是和阿難率領五百僧眾向王宮前進,到了半路,一群瘋狂的大象衝出來,所有的民眾都驚慌走避,唯有佛、阿難和僧眾都安然不動。醉象已衝到近前,佛陀卻仍然安立不動。
奇怪,這群原本瘋狂怒奔、驚天動地呼嘯而來的大象,到了佛陀及僧眾跟前時竟然都安靜下來,而且每一隻大象都如五體投地般地跪下,溫順馴服。佛陀安樣地露出笑容,摸一摸大象,然後穿過象群,走入王宮。
阿闍世王看到這幕景象心裡很吃驚。他發覺佛陀不只具有調服人群的威德,即使是狂醉的象群,他都能馴服。所以,他內心起了敬畏之意,於是恭敬地供養佛陀。佛陀對這件人為的「意外」不但不怨、不怒,接受供養後還真誠地祝福阿闍世王。
我們普通的人受到他人一點點的欺侮,就要力爭到底,而佛陀卻是「被辱不瞋」,雖然受人侮辱、侵擾,甚至於到了醉象來加害的地步,佛都能毫不動氣;不把侮辱放在心上,由此可知佛陀的心境已淨如明鏡,不起瞋恨等心念,心中常存著無量的愛心與慈悲寬容。這就是我凡夫所要認真學習、效法的最為高貴的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