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卷二,第四十四面,從倒數第二行看起:
【佛說一切法,般若盡攝。本經尤是般若中之最要。可見讀此經,無異讀《大般若》,且無異讀《三藏十二部》。】
諸位同修聽了這些話,不能夠發生誤會,認為我讀《金剛經》,就等於把《大藏經》都讀完了,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情。正如同一篇文章,文章當然有個題目,我們讀了題目,是不是就把全部文章都讀盡了?可以這麼說,因為全篇的文章,無非是發揮題的意思。但是也不能這麼說法,為什麼?未必你在題裡面,了解甚深的義趣。實實在在的說,必須遍讀大乘佛經,你對於《金剛經》才有真正的體會、領略。讀《金剛經》,可以能夠把整個大乘佛法修學的綱領掌握住了。
佛法的修學,諸位都知道,法門很多,無量無邊,我們修學,就像在學校讀書一樣,這麼多法門裡面,你選哪一個法門,就好像學校許多科系,你是想念哪一個科系,你有主修的課程,有選修的課程,還有許多你不想修的課程,這個諸位容易明了,佛法也是這樣的。佛法經論之多,佛不是教我們全部都學,也是讓我們自己在一切經論裡面去選擇,也選擇一個主修的,當然選擇經論就跟學校選課一樣,選我們所需要的,合乎我們興趣的。我們有能力修學的,總得要符合這些條件,我們選了之後,修學不會有困難,而且一定能夠有成就的,佛法的選修亦復如是。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的修養能力,在許許多多法門當中,實實在在淨土來的方便。因為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菩薩為大眾所選擇的。我們想想,我們適不適合修學這個法門。選定之後,就一門深入,這是我們主修的課程,另外在一切經裡面,也可以選幾部做為選修。選修的目的何在?幫助我們主修的這個法門,使我們這個法門,在修學過程當中,排除一切障礙,能夠順利的成就,目的在此地。除了這個目的之外,我們就不能再多選了。為什麼?再多選,我們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怕的是對修學產生了障礙,那就不好了。我們希望能夠順利成就,能夠快速成就,不希望有障礙,不希望我們修行成就的時間延長。這是選擇法門一定要認識的,首先要認識的。
我們選擇金剛般若,來做為淨宗的助修,這是非常恰當。本經,實在講,在過去有不少人以它做為主修,特別是中國的禪宗,五祖以後都用《金剛經》來印證。所以《金剛經》在中國流通非常普遍,對於整個佛法的影響很深。這些事情,我們在前面也曾經報告過。現代,我們為什麼不能選擇這個經典做為主修?這部經雖然還沒講完,只講了四分之一,大意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諸位想想看,我們用這個做為主修,行不行?你能不能做到一切都不執著?果然真的能夠做到,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行!用這個做主修,沒有問題。真的不執著,又能夠行於布施,那可以。做不到!做不到怎麼辦?老實念佛,這是有救的。所以這個經讀了之後,自己好好的反省,好好檢點一下,我們做不到,當然也要做,做到一分、二分,決定有好處,對於念佛有很大的幫助。淨宗的經典,我們講淨土三經,或者是說淨土五經,跟《金剛經》性質相同,都是可以包括一切佛法,也是一切佛法裡面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我們在過去講《觀經》,講《無量壽經》,都跟大家詳細報告過。如果讀這部經,等於讀六百卷《大般若經》,等於讀了全部的《大藏經》,到什麼時候才可以說這個話?這一部經通了就可以說了。通就是證得了,經上講的信解行證,從《金剛經》上證得了,證得什麼?證得真如本性。禪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時候行了,這就是佛門裡常講的,一經通一切經通,《華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可以了。凡是大乘經,任何一部經,依照它的理論方法修行都可以見性。所以我們常講一經通,要到什麼程度才通?見性就通了,沒有見性的時候,沒通。因為它的四個階段,信、解、行、證;到證的時候才通,沒有到證,沒通!四個關口,信、解、行,後頭還有一關沒通!所以那一關要是通過,證果了,行!由此可知,這個話講得沒錯,在我們自己現前的程度?不行,不夠!
【此經所說,即無上正等之法。故云一切諸佛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法,皆從此經出。】
這是不錯的,是非常正確的,本經雖然文字不多,只有五千八百多字。它確確實實所講的,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是諸佛如來所證之法,在這個經裡頭,如果證得這個法,他就成佛了。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過分。
【本經處處教人不住相】
為什麼不住相?
【就是要人證性】
真如本性,要你自己去證。
【可見此經所說,皆是自性。】
這就是前面做為功德的比較。為什麼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那個福德超過大梵天王,超過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因為他能夠證性,道理在此地。三千大千七寶布施,如果不能證性,依舊出不了三界,他是凡夫,不是聖人,怎麼能跟明心見性的人相比?見了性之後,那個福德之大,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自然流露。因此他那個福德是真實不可思議,無有限量,這是我們要曉得。經上講:
【皆從此經出】
諸佛從此經出,諸佛所得之法也從此經出。
【實無異說,此經從性體而出。】
這句話可以說,講得很透徹;無異是沒有兩樣,等於是說,這部經是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曉得,所有一切大乘經,都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何必偏贊《金剛般若》?我們要知道,諸經雖然從自性當中流露,有的是自性的一部分,有的是自性的圓滿,這部經是自性當中圓滿的流露,所以跟其他大乘來比較,它特別超勝,道理在此地。從什麼地方看?直捷了當,沒有委曲婉轉,沒有拐彎抹角,這就是它在諸經裡面之所以被讚嘆的。自性就是清淨心,心性之中一法不立。
【故教人不可住相,連性字亦不可執著。】
所有一切的名詞術語,是世尊講經說法方便的建立。自性之中,清淨心中,沒有這些名詞,沒有這些術語。因此名字相也不能執著。給你說清淨心,你要執著有個清淨心,你的心不清淨了。為什麼?清淨心裡頭,還有一個清淨心在裡頭,你說糟不糟糕,那就不清淨了。跟你講真如本性,而你執著了,你的真如本性裡頭還有一個真如本性,這就叫做頭上安頭,錯了!這是讀佛經的一個難處,我們要用名相,不能離開名相,要從名相當中體會它的真實、它的實相,這就對了,名相決定不能夠執著。
【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是指點學佛要從此經入門。】
剛才說了,我們既然不能把它做為主修,一定也要把它做為重要的選修,因為它能夠幫助我們入門。入什麼門?入成佛之門,你憑這個可以成佛。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淨土就成佛了,往生就成佛,這是一點都不假的。這部經,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往生。為什麼?淨宗是絕頂的智慧,也可以說是最高度的般若波羅蜜,沒有智慧怎麼能生淨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大智慧之人,他知道這個法門好,知道這個法門成就快,他選擇這個法門。也許你會問:我看到許多人沒有智慧,他也選擇這個法門,你怎麼說他有智慧?實在講,你所講的智慧,跟佛法裡面講的智慧,標準不一樣。你認為世間人很聰明,反應很快,想東西很敏捷,那個就叫智慧?佛不承認,佛說那個叫世智辯聰,那個不是智慧,是聰明!聰明跟佛法裡面的智慧,完全是兩樁事情。智慧是判斷,非常正確的判斷,一點都沒有錯誤。他聽說這個念佛法門,可以往生見阿彌陀佛,可以得無量壽,他立刻就採取,這是智慧的判斷。世間人、聰明人聽了這些話,這是神話!他不相信,他哪裡有智慧?他沒有智慧。所以這是智慧的判斷,智慧的選擇,跟世間聰明完全是兩回事。
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從戒定當中來的。世尊在這個經前面講過,佛滅度,後五百年有持戒修福者,都是《金剛經》的當機者,這個我們在前面介紹過。持戒是守規矩、守法。修福,相信因果,斷惡修善。這種人都是無量劫在佛門裡面種的善根,在這個時候他的善根發現。修福,還有更深的意思。我們講淺的意思諸位好懂,斷惡修善,大家好懂。深的意思是什麼?清淨心,清淨心是真正的福德,不是講福報,是福德。福德包括福報,福報不包括福德。心地清淨,不但智慧增長,這個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身心健康,沒有疾病,不會衰老,這個福報拿錢都買不到的。有錢沒有用處,有錢不能買年輕,有錢不能買健康,你才曉得,戒定慧這個定裡頭是真實的福德。所以是因戒生定,因定開慧,三學都在日常生活當中。前面要記住,連穿衣吃飯都是戒定慧三學。所以你真正會了,道理懂得了、清楚了,方法知道了,我們在一天當中,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做什麼工作,都是圓滿的戒定慧。你要是不會,這個光陰真叫空過;會了決定不空過,你懂得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世尊這個說法就是會相歸性。每說一樁事情,後頭都會歸到自性,所以這個經才是圓滿無上大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前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是名相上說佛與法。】
從相上講的,有諸佛。我們說圓教,從初住菩薩到等覺菩薩,這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以及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所證得的正等正覺,這是無上菩提之法,是從名相上說的。名是名詞,有這個名詞;相是有這個相狀。名跟相都不是性體,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相是依他起性,名是遍計所執性,法相宗說的,真如本性是圓成實性,這三性,這三種性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不是圓成實。
【即非就性上說佛與法】
性上沒有佛,也沒有法;相上有,相上有佛、有法,因為有佛、有法,當然也就有名字,有佛的名字,有法的名字。
這是這一大段裡面,最後的一段經文。我們可以在此地,將它做一個總結。正宗分一開端,江味農居士依據前清《金剛經新眼疏》,達天法師注的《新眼疏》,依照這個註解,這個註解的特色,是把《金剛經》正宗分裡面,分為四大段,信、解、行、證,他非常讚賞。《金剛經》自古至今,註解有幾百家之多,沒有這個分法,多半都是分為三分的,唯獨《新眼疏》確確實實夠得上稱為新眼;新是新舊的新,眼睛的眼,新的眼睛,新看出來的。如果我們仔細把全經看一看,確實經文意思裡頭,真的是有信、解、行、證四分,他分得沒錯,跟清涼大師判《華嚴經》,那個架式一樣。經文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四分的第一分,第一分是講信。
【的示無住以生信】
確確實實指示出本經的修行宗旨是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無住,教我們一切都不能夠執著,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建立信心。這是這一大段經文所說的。這一大段我們這個前面標的有數目字,這一段是第四十「結歸離相」,這個第四十,完全是依據江味農居士《金剛經講義》裡面的分科,這樣子我們看起來非常方便。第二卷是從第九節經文到第四十節,總共三十一小節經文,這是這麼一大段。這一大段裡面,又分為三個中段。第一個中段,從第九節經文到二十三節,世尊明白為我們指示出來,也就是明白的答覆須菩提尊者兩個問題。尊者所問:發菩提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世尊在這裡為我們答覆,他的答覆先答覆降伏。佛告訴我們,應該要發離相之心,你要發這個心,離一切相。離相,前面我們讀了很多,不是把相不要了,不是把相消滅掉,不是的,離是從哪裡離?也不是把相遠遠的,你這個搞法就完全錯了!心裡頭不要執著;相沒有妨礙,心裡頭不能執著。換句話說,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保持自己心地的清淨,一塵不染,就像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做到這個就行了!所以五祖跟六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他就恍然大悟,為什麼?他那個心乾淨,本來無一物,跟《金剛經》講的完全相同,只說了幾句,正中下懷,那底下就不要說了,道理在此地。我們今天心裏面就像垃圾桶一樣,拉里拉雜東西太多,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無量無邊,這個事情就很痲煩了!佛教給我們離,是離這個東西。把心裏面那些妄想執著、憂慮、牽掛,把它離掉。我們道理明白了,曉得應該要這樣做。
從哪裡下手?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行於布施。布施就是舍,這個東西跟治病一樣,我們身上有很多病,不只一種病,一種病是好治,好多病就難治了。難治不治不行,不治要命!那應該怎麼治法?這種常識大家都曉得,先治最嚴重的,哪一種病對我們生命有威脅、有危險的,先治它,其他小病慢慢再治。我們學佛斷煩惱亦復如是。我們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貪瞋痴慢,還有個懷疑,對聖教的懷疑,貪瞋痴慢疑,不外乎這幾大類。如果我們這幾種病統統都有,全都有,哪一種重?如果我們貪心重,就先斷貪;瞋恚心重,就先斷瞋恚,揀重的先治。貪裡頭很多,貪財、貪名、貪色,甚至於貪佛法,貪的東西很多!哪一個毛病最嚴重的,就先對它。把財看得太重了,所有一切法里看得第一重要,你就從這裡下手,你就舍財,用這種方法來對治。行於布施,主要是教給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恢復自性清淨心的方法,這就是降伏。
佛說了降伏,實際上把那個住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因為降伏跟住,兩樁事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你降伏了,自然你就懂得什麼叫住,住是無住。不住於相,那就叫正住。諸位想想看,你不住於相,你住到哪裡去了。不住於相就是性,真是明心見性的一條巧妙的道路。性不要去找,離了相就是性,去掉妄就是真。這是經上說得很詳細,也很透徹,也講得很有味道。我們在古大德註解當中,江味農居士將它整理歸納、分類,我們得到許多的啟示,得到許多的利益。
第二個中段講生信,這個經文也非常的清楚。須菩提尊者聽到佛的教誨,離相、布施、空有兩邊不住,這就是正住,這就是降伏。他明白了,唯恐我們大眾聽了佛的說法,不能接受,不能相信,所以就提出問題請教世尊,有沒有人聽到佛所說的,能生實信?他那個信重要的是真信。佛的答覆很好,教他不可以這樣說,不可以這麼說;換句話說,你不能這樣想法。也就是說,你不能瞧不起大眾。大眾當中,世尊講,如來滅後,後五百年,如來滅度後,後五百年,這是前面說過,就是第五個五百年,換句話說,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末法時期,佛講有持戒修福者,他對於佛所講的,能生實信。在這個時代去佛二千五百年之後,還有人能夠真正相信,何況當時在座的那些大眾。世尊並不僅指當時與會的大眾,要說出五五百年之後,這個話的意思很深!佛要不這麼說,我們今天看了《金剛經》,是為那個時候的人,為正法人說的,不是為我們說的,我們的信心都沒有了。他說了一個後五百年,還持戒修福,還能生實信,這就是對我們講的。我們聽到這個話,信心生起來了,想想我有資格,我很老實,我很守規矩,我也肯修善,也肯斷惡,那就是世尊所講的標準。確實如此,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我們看看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守法愈來愈少了。大家都不願意守法,都不願意守規矩,認為守規矩那個人,那種老實人,是沒用的人;真正是精明能幹的人,他不守規矩,那個叫聰明人,還老老實實,愚痴人!他們看我們是愚痴人。還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報應落伍了,現在是什麼時代,都太空時代了,你還去講斷惡修善,他們聽都不要聽。我們聽了還生歡喜心,聽了還很高興,還認真去做,佛說的,這就是《金剛經》的當機者。
世尊不但這麼給我們說,而且說出福德不可思議,這是在第二段落裡面。這個說法我們聽了之後,這經上講的,種諸善根,無量福德。凡夫沒有證果、沒有開悟,最重視的就是福德。如果我們依照這個經修行,得不到福德,那個修行的興趣就沒有了,所以世尊多說一些福德,使我們對這個經典能夠發生歡喜心,這個經典確實增加了攝受人心的功能,依照這個方法修行得無量的福德。不想開悟的人,不想證果的人,不想了生死的人,聽說有福德可得,他也來了,他來了,真的會得到,得到的超過他想像之外!而且得的是真實的福德,然後把它結歸到中道,這就講即非是名。這是我們在這個地方,第一次看到的。後面這樣的句子就很多了,結歸中道。
佛與須菩提尊者,一問一答當中,問的話,答的話,都含無量義,字字句句我們都要細心去體會,才能夠發明;發是發現,明是明白。經義無限的深廣,從我們今天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那個意思不盡。所以大家讀誦受持,讀誦是第一個,讀誦要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去讀,讀一遍有一遍的悟處,讀兩遍有兩遍的悟處,那就慢慢有得悟了。悟不盡的,悟不完的,才知道這個經的妙處,都是真話。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時間,他所悟出來的也是大海之一滴而已,這一滴真的給一般人來講,一生受用無盡。
最後我們這一段就是這兩天所講的,較量功德的殊勝。從經文第三十六節到四十節,到這個地方,這是較量功德的殊勝。佛首先為我們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其實這個人就是大梵天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三千大千世界他還講滿,不是部分,是圓滿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從相上來講,那個福報真正不可思議。但是比不上另外一個人,受持此經乃至於四句偈,沒有說是受持全經,《金剛經》裡頭四句偈,為人演說,這個人的福德超過前面那個大千世界七寶布施的,這種話說出來,我們能相信嗎?如果不詳細說明,教人相信真的是很困難,說明白了,大家聽懂了,就相信了。為什麼?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是福德相。相不是真實的,不但不是真實的,相還是有限量的,有範圍的,經上講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六道就是三界,三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換句話說,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福報再大,不過在天上享天福而已,天福享盡,依舊會墮落。所以它不是究竟的。一個人能夠受持《金剛經》四句偈,為人解說,他所修的是福德性,這裡頭關鍵的兩個字在受持。你真正懂得什麼叫受持,你自然就相信了。我們今天讀了這個經文,很難接受、很難相信,就是不懂得什麼叫做受持。通常一般以為,我每天受持《金剛經》,怎麼受持?每天早晨念一部,晚上念一部,這叫受持《金剛經》了,把讀誦當作受持,這完全搞錯了。前面講過,受比解的意思深,受是完全接受過來照做。佛在經上教給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那才叫受;你沒有做到,那個不叫受。持是保持而不失,我天天做、年年做,沒有中斷的做,這叫持。持是持續,不是做個一天、二天就不做了,不是這個意思,持續不斷的做,依照《金剛經》的方法去做,這才叫受持。大梵天王不能跟他比。受持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行,這是真正的菩薩,天王不能跟他相比。這是佛在末後這一段為我們開示的。到第四十這一小節總結了,歸到離相。這是我們把前面這個大意,略略的交代一下,因為這個地方「上來的示無住以生信」,這是剛才我們所報告的,簡簡單單的說明了一下,就是這一大段的經文。
【開口便令廣度眾生成佛】
世尊在這個經文,一開端就是這樣教給我們的,我們回想一下。佛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從這一句我們看到佛所說的心量,所有一切眾生之類,後面講胎卵濕化那個我們就不必提了,這個範圍實在是盡虛空遍法界,不是講一個地區,不是講一個國家、一個地球、一個大千世界,不是!你看那個心量多大。這是我們學佛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心量小不能成佛,佛跟眾生的差別在哪裡,就是他心量大,我們成不了佛,就是心量小。他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成得了佛。我們今天這個心量,是點點滴滴都要計較,要分別、要執著,那怎麼行?所以一開端世尊就教給我們,把心量放大,我們要為一切眾生之類。眾生的類別,無量無邊。這個一切眾生,不僅是講有情眾生,他上頭沒有說一切有情眾生,他沒有這麼說;沒有加上有情,一切眾生,有情、無情都包括在其中,這個要知道。我們今天講有情是動物,無情的有植物、礦物,可見得統統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這是我們生活的範圍。我們在這個範圍當中,怎樣過生活,學佛無非就是學這個,這很現實的,絕不消極。學佛就是學在這個大環境當中,我們怎樣過日子,怎樣過生活,過得幸福、快樂、美滿,這是佛法、大乘佛法。這就要你發心了,「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這一句就是開口便令廣度眾生成佛。
【是開示吾人應無住我人等相】
在大乘經論裡面,我們讀到許許多多的教誨,必須我相破了,我執斷了,才能證小乘果,離開三界六道,算是有了成就。更進一步,法相也離了,法執也破了,這才能夠明心見性、證大果;大果就是大乘的果位,也就是本經前面所講的諸佛,證諸佛之果。所以要知道「應無住我人等相」,這個等就是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個四相包括了一切相,所有一切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個四相,這個四大類;這個四大類就是說,一切相都不住,不住就是都不執著,我們的心才幹淨、才清淨。為什麼要不住?我們本心裡頭本來沒有,道理在此地。本來沒有的,你要把它拉進來,這是錯誤的。心本來是清淨的。所以你住就錯了,執著就錯了,不但執著錯了,分別都錯了。為什麼不必分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的,你分別它幹什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你看看佛在經典上,佛也分別;不但佛有分別,佛也有執著。一開頭,我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佛不是有「我」執著了嗎?佛也有我相,也有眾生相。諸位要曉得,這是佛的示現,佛的分別、執著,是隨著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佛確實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如果有分別、有執著,跟我們凡夫有什麼兩樣?那就是凡人了。如果說他住在自己的境界裡頭,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我們拿這個東西問佛,這什麼?佛一句話也不說,那不變成木頭人嗎?你拿這個給他看,佛說這是毛巾,就是你們大家說毛巾,我也隨你們說毛巾,是你說的,不是我說的,是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
我們要是把這個本事學會了,平常我們也有執著、分別,是隨你的執著,我才不執著;隨你的分別,我才不分別,那就對了,那你就是真正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叫受持。你在接觸大眾當中,還真的執著有我,真的執著有他,那你沒有受持《金剛經》,讀誦沒有用處,真要學佛菩薩這一套才行,那才叫受持,所以福德才那麼大。只要你還有分別執著,你的福報比大梵天王小得太多太多了,那真是太可憐了。你真的一切不執著,那大梵天王的福報比你也小得太多了,他不能跟你比。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看你會不會轉,能不能轉得過來,能不能真的相信,「以此為實」,這句話真的是重要。佛哪裡會騙人!所以佛的分別隨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但是釋迦牟尼佛沒有分別,《金剛經》講的諸佛,地位最低的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跟佛一樣沒有分別了。再也沒有執著,也沒有分別了,心完全是清淨的,眾生來問,隨你的分別而分別,隨你的執著而執著,這樣說話你才會懂,才能夠幫助你破迷開悟。這就是經中所說的大慈大悲。
【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是應無住法相也。】
說了要度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又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個話句句都真實。說度眾生,是從相上講;說眾生沒度,是從性上講。我們修行為的是要證性,為的是要見性,見性就不能著相,是應無住法相,不可以住在相上。住相是凡夫,住相就是造業。你度眾生,這個相是善的,你造的是善業,善業的果報在三善道,不能出輪迴。所以行一切善不住相,這個本事就高明了。
【又說於一切法無住而行布施等法,是應無住非法相也。】
非法相是空,我們保持著清淨心,什麼事情也不做了,行不行?不行!為什麼不行?有體無用。體是清淨心,體一定會起作用。有體無用,實在講那個體也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因為他住在空那裡。清淨心當中沒有「空」,也沒有「有」,空有兩邊都沒有。你著有是錯,著空還是錯,兩邊都不能執著。行於布施,不著空。行於布施的範圍太廣太廣了。釋迦牟尼佛在本經一開端,表演的著衣持缽,著衣持缽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穿衣吃飯。穿衣吃飯都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穿衣吃飯都是究竟圓滿的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吃飯上,表現在穿衣上,表現什麼?空有兩邊不著。穿衣吃飯,不著空;雖然穿衣吃飯,心地乾乾淨淨,決沒有分別穿衣吃飯,決沒有執著穿衣吃飯,不著有。這個方法都傳出來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點點滴滴都是這樣修,這跟佛、大菩薩、法身大士所修的沒有兩樣。
我們今天跟人家一比較,差別在哪裡?我們執著。吃飯,執著吃飯;穿衣,執著穿衣,著了相!吃飯,著了吃飯的相;穿衣,著了穿衣的相;工作,著了工作的相,無論幹什麼都著相。沒事坐在那裡打妄想,著打妄想的相,痲煩在此地!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他不著相,空有兩邊都不著,這就是他的本事,這就是他高明之處。我們要學佛,學什麼?就學這個。這就是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在哪裡?《金剛經》從頭看到尾,沒有發現哪個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兩邊不著就是。所有一切法統統是兩邊不著,那個心多自在!所以講福德,很粗顯的我們也能體驗得出來,真正有福報的人,是什麼人?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說他多快樂,那叫真正有福報。不是說你有錢、有地位,那個不是福報。
不要說佛菩薩,我的眼睛裡面看,我還是個凡夫,我看到有錢有地位的人,很苦!我決定不乾,太操心了!有地位,作總統,不要說競選,請我去做我都不乾,你要問為什麼不乾?每天見客人、拉手,那個事情我就不幹了。見到的客人,不喜歡的也要拉拉手,喜歡也是,一天到晚那個應酬累死人,那怎麼能幹!有錢的人錢多了,患得患失,又怕幣值貶值,又有什麼了,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反正我沒有,我也想不出來。你就知道,這個世間的富貴,付出的代價太大太大了,實在講一點好處都沒有。美國銀行送了信用卡金卡給我,送了之後,說是用了之後每個月還要到銀行去付錢,我這卡就退回去,不要了,痲煩!這多痲煩!我就不要了,不要多輕鬆、多快樂!所以你就曉得,世間這些事情,哪一樁事情你想得一點好處,你要付出十倍、二十倍,甚至於千百倍的代價;我一想划不來,這事情不要,統統不要,這就很自在了,就很快樂了。所以法相跟非法相都住不得,空有兩邊都住不得。因以「不住於相」四字總結之。這一段經文就是結歸離相,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再翻過來:
【所以應無住者,降伏其妄心也。妄心非他,分別執著之謂耳。妄除一分,真便現一分,何須別覓真耶。】
所以,真不要求。經上一再跟我們講,我們修行的目的是要證性,沒錯!證性這個念頭決定沒有,不必去求它。妄去掉就是真,再要加上一個真的念頭,這個真你永遠得不到了,為什麼?因為尚有個虛妄,妄就是障礙。你明白這個道理,念佛求一心不亂,有一些同修念佛就是求一心不亂的,念了好幾年,遇到我就問我:法師,我念了這麼多年,一心不亂還是得不到。我就老實告訴他:你這一生沒指望!他說:為什麼?你那個心裡頭念阿彌陀佛,裡頭還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妄念夾雜在其中,你怎麼可能得一心不亂,你真想得一心,這個妄念拿掉,不能求!所以佛法裡頭教我們發願,願要有,不能求。我們發願要念到一心不亂,決不求一心不亂,自自然然就到一心不亂,只要念到功夫到家,水到渠成,自然就成就了。所以不能有一個妄念夾雜在裡頭。古德為我們說了,念佛最忌諱的就是夾雜,有一個求一心不亂的這個念頭就夾雜了,這個不可以的,要記住,除妄就行了。
《金剛經》最大的好處,它不教我們在枝枝葉葉上除,它教我們在根本上除。根本上除了,所有一切枝葉問題,全都解決了。根本在哪裡?空有兩邊不著,這是根本。斷惡,斷惡是事、是相;修善,那個善也是事,也是相。斷惡修善,不著空,這就不執著空;雖然天天斷惡修善,不分別斷惡修善,不執著斷惡修善,心地乾乾淨淨,不著有。他教給我們從這個根本上下手,這是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所以他的成就那麼快、那麼高,道理就在此地。佛示現,就是舉例給我們看。穿衣,天天要穿衣,天天要吃飯,從穿衣吃飯上就兩邊不著,就修金剛般若。你以為金剛般若在哪裡修!而行布施,穿衣吃飯就是布施;穿衣吃飯,就是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你們聽到這個話,莫名其妙!怎麼穿衣吃飯就是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因為穿衣吃飯是兩邊不著,兩邊不著那就是令一切眾生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道理在此地。這是《金剛經》的深義,《金剛經》的精義、精華。如果是鈍根、是初學,他也有淺義,淺義是什麼?給大家做一個榜樣。世尊出來,衣著穿得整整齊齊,很有禮貌,很有威儀,做個樣子,給大家做個好榜樣;吃飯,規規矩矩的吃,吃飯的好榜樣。換句話說,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與社會大眾相處,這是淺的意思,很淺很淺。淺處有深,深處有淺,這個前面都說過了,都跟大家講過了。所以這個經,程度淺的看到淺也得利益;程度深的他也得利益。等覺菩薩讀這個經,他還是得利益,能夠幫助他破最後一品無明,證得圓滿菩提。
【若能不住法非法相】
法相跟非法相都不住。
【便見真性】
《金剛經》都是講要證性,就見了。就像前面這個例子,從穿衣上見性,從吃飯上見性。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無不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這個經上講得沒錯,一切諸佛與一切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我們這個經還沒講完,後面還有四分之三,在前面四分之一的一段,已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都顯示出來了,這樣我們就相信了。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就得無量的福德,這相信了。任何四句偈都行。
【此所以但言降不言住,而降伏即是正住也。】
尊者問了兩個問題,佛只答一樁事情。這一樁事情兩個問題都答了,降伏就是正住。
「此中」,就是這一大段經文當中,生信的這一科當中。
【獨揀持戒修福為能生信。般若此雲正智慧,而慧從定生,定由戒成。欲開正智,必應持戒。持戒則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能生信心,信為入道之門也。】
這在總結裡面,把大意都為我們說出來了。這個地方我們讀的時候,印象更為深刻。佛獨揀,就是單單揀別持戒修福的人,對於世尊在金剛般若會上所講的,他能夠相信。這個道理與事實,前面都說得很清楚、很透徹。在這個時代真正能夠守法,心地善良,我們一般人講天性,在佛法裡面講的善根。真的,佛說過了,這個人的善根非常深厚,過去生中已經在無量諸佛如來處種諸善根,無量諸佛如來。這才知道,這樣深厚的善根,在這個亂世當中,這樣強烈的誘惑,他不被誘惑,他還是老實、還是善良,善根太深厚了。對於佛的這個法門,他一聽就歡喜就相信,聽到歡喜相信也是過去生中的善根。過去生中聽過、讀過,為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樣子?我們諸位都是深厚的善根,為什麼今天還搞成這個樣子?一句話,沒有發願求生淨土,想靠自己的本事來修,怎麼修都出不了輪迴,痲煩就出在這裡,一定要覺悟。我們過去生中曾經親近無量諸佛如來,這樣的善根,如果要是回心求淨土,早就作佛、作菩薩了,哪裡落到這種地步,這是我們要覺悟的,這是我跟大家講的事實真相。
對於淨宗法門能夠生信心是不容易的。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阿闍王子那一批一個小團體五百多個人,佛說過,他們這個小團體那些同修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那個數量很大,四百億佛!聽到佛講《無量壽經》,生歡喜心,心裡起了一個念頭,希望我將來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但是怎麼樣?還沒有發心求往生,還不願意往生。你就想到,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求往生的念頭都生不起來,然後你才知道,今天聽到淨土法門生歡喜心,就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善根必定超過阿闍王子。也就是說,你過去生中親近供養諸佛如來不只四百億,你這個念頭才生得起來。所以你們一些同修,想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別人,別人不相信,你就愁眉苦臉,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勸,他不相信,佛來勸他,他也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他善根不夠。所以一個發願往生的人,那是什麼人?馬上就要作佛的人,你仔細看看他,像不像作佛的樣子,那個福報多大!《無量壽經》跟《金剛經》上都是這麼說,過去生中曾經親近供養無量諸佛,不是四百億。我們知道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想想自己聽到這個法門,真的生歡喜心,自己很慶幸,我過去的善根福德,不敢講無量無邊,至少也超過四百億;不超過四百億,你怎麼會動這個念頭?你怎麼會起個念頭要求生極樂世界?選擇這個,這是有道理的,佛不是隨便選擇的。
「般若是正智慧」,正,揀別裡面沒有邪智慧,純正無邪。「慧從定生」。持戒修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老實人,老實人心比一般人要定,這個一定的道理。為什麼?欲望少,沒有希求,生活能過得去,他就很快樂了,再多給他一點,他不要,他嫌痲煩。那個就自在!所以說定由戒生,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一個人守法、守規矩,心裡頭就有定。「欲開正智」,我們要想開般若智慧,要從持戒下手。佛的戒律要遵守,最低限度五戒十善,一定要遵守;三福六和一定要遵守,這都叫根本大戒。所以諸位不要以為,根本大戒提起來,就曉得是五戒,不知道三福、六和是根本大戒,一定要知道。世尊在《觀經》上跟我們講的三福,末後的結論,說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兩句話就是明白宣示出,是三世一切諸佛的根本戒。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一切諸佛,淨業的正因,佛所以成佛,這是他的正因,你說多麼重要!一切諸佛修行成佛的方法不一樣,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法門都建立在這個共同的基礎上,這個基礎就是淨業三福。我們要想往生不退成佛,離開三福不行,要知道那是根本戒。六和,你要說六和不是根本戒,我們受三皈的時候,一定要念皈依僧、眾中尊,這一句也就是為我們顯示出,六和敬是根本戒。僧團能在一切團體當中成為最尊貴的,就是六和敬。這個眾,佛法裡面講眾,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團體。僧的團體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最尊貴的,最值得人尊敬的,什麼原因?它守六和敬,守這六條戒。
所以我們今天講持戒、守法,這四條都是屬於根本戒,一定要做;五戒、十善、三福、六和,這四種根本戒,你要是不能受持,定慧都不可能有。
【持戒則少欲知足,修福必深信因果。】
這是一定道理。
【能生信心,信為入道之門。】
這個入道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之門。他真的相信,以此為實,他就真乾、真修!就跟諸佛菩薩的生活完全一致。真正用功,就是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相當中,學兩邊不住,這就是真的他受持金剛般若波羅蜜。
【佛所說法,本來皆不可取,皆不可說。】
這一段是告訴我們,佛法也不能執著。有很多人,很難得學了佛,世間五欲六塵淡薄了,但是執著佛法。在佛法裡頭爭取功德,上個香都要爭到我要上頭一炷香,你說糟糕不糟糕,四相具足,總要走在別人前面,好像走在別人前面,佛菩薩就特別喜歡他,都搞錯了,你著了相,你起了分別執著!你不過是把世法不執著了,換成佛法,執著沒有舍掉,換對象而已;換對象,不行!沒有用處,佛是教我們離執著的,離分別、離執著的,不是教我們換對象的。所以千萬不要以為換換對象,那就是有修行、有功夫了,錯了!佛法,不錯是善法,舍了世間法,執著佛法,來生的果報是人天福報,所以還是不能成就。佛在這裡特別為我們說出,唯恐我們犯這個錯誤。佛所說法,本來皆不可取,皆不可說。真如自性當中,沒有法可說。法都沒得說了,哪裡還能夠取?還能夠執著?當然沒有。
【故取法說法,取非法說非法,皆非也。】「非」是錯誤,都是錯誤。你執著有佛法是錯誤,你執著沒有佛法也是錯誤。這個大乘佛法,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了,許許多多的疑惑都斷除了。譬如在中國,在其他國家民族,有很多神話的傳說,這些是事實還是虛構?一般不學佛的人,很多認為那是神話,所謂神話就是假話,你懂得嗎?神所說的,都是假話,都不是真的,都不可以相信的。我們學了佛的人,相信!所以他跟我說的,我都相信。你說龍有沒有?有。我為什麼知道它有?佛法講的原理,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哪來的?從心想生,你心想什麼就現什麼,那怎麼會是假的?所以從相上講都講得通,一切法從心想生。《華嚴經》上也說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造就是心想,它就現相。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是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理,所有一切疑惑的問題全都解除了。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當然有!為什麼有?從心想生,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十方無量無邊恆沙國土的眾生,念阿彌陀佛,也想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怎麼會沒有?如果沒有極樂世界,《華嚴經》上,「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兩句話要刪掉。大乘經上所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那也要刪掉。這兩句話,無論是哪一宗,無論是學哪一個法門的這些大德們,都承認這是真理。所以說境隨心轉,境是環境,環境隨心轉;身體也是境界,身體也隨心轉。所以諸位同修要想青春常駐,健康長壽,心清淨就得到了。清淨心,你這個生理的組織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你有煩惱、你有妄想,把你的組織,把這個細胞,破壞了它自然的組織,它就生病了,病是這麼來的。所有一切疾病,連生死輪迴都是從妄想、煩惱裡頭來的。你有妄想、有煩惱,你怎麼會不生病,你怎麼會不老?這種原理,佛法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問題是你能不能生實信,能不能真相信。後頭說,
【明得此真實義,便為實信。】
你要把這個真正的事實真相、道理統統搞清楚,你真相信了,你照這樣去做。我看到的很多,依照這個方法修行的,本來很多毛病的,病沒有了;本來相貌不好看的,現在變得圓圓滿滿的,變了!我一看到那個相,就曉得他功夫得力了,我看到十多個,這哪裡是假的?治療疾病,這叫從根本上治療。一切醫藥靠不住,現在這個世間假藥太多,不吃藥沒事,一吃藥就問題大了,本來沒病,這就吃出病來了,本來有病就要送命了。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