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金剛經》第041集


時間:2018/1/15 作者:一切為空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八面,第一行:

【觀慧,即是奉持金剛般若,離名字言說,不著一切微細廣大境界,並希望勝果亦復不著。】

這些話都是行門重要的原則。教下所說的修觀、作觀;「觀」就是把我們的觀念修正過來;說「修」,當然是對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看法、想法,依照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事實的真相,以這個為依據,修正我們的觀念。在這個地方,就是指奉持金剛般若,正是尊者請示名題的要義,最重要的意思。

奉持金剛般若要怎麼做法?就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這個境界裡面小而微塵、大而世界,講到微細廣大的境界。並希望勝果的相也不執著,勝果就是前面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幾句所說的是我們佛門當中常講的,放下身心世界。勝果就是身心,前面講的是世界,境界是世界,放下身心世界,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這樣的心才清淨;就如經上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我們念佛最要緊的就是講清淨心,心淨則土淨,《無量壽經》上經題教給我們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是清淨平等覺,唯有修清淨平等覺,才能得到大乘無量壽莊嚴,這才得到。莊嚴就是真善美,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世間人講真善美,有名無實。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覺正淨,有覺正淨才能得到實在的真善美。學般若也不例外,《無量壽經》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一乘圓頓大法,《金剛般若》亦復如是。他修學的原則果然相同,沒有例外,他要求的也是信心清淨。一切都不著才清淨,稍稍有一點分別執著,心就不清淨。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前面講的離名字、言說,那是連佛法也要放下。此地的名字是般若即非般若。由此可知,這一句所講的,就是佛在本經上所說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世法、佛法總不能夠染著,染著就錯了。

【但驀直如法行去,一念不起,果能斷得一分虛妄相想,清淨心便現一分。便是證得一分法身,而登初住,轉凡成聖矣。】

果然是圓教,大乘圓教,只要我們依照《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這個綱領,你就一直如法去做。所謂如法,就是心裏面不能有一絲毫的妄想分別執著。事要不要?事要,歷事煉心。修行在哪裡修?就在事上修,在生活上修,在工作上修,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修,離開這個境界到哪裡修去?沒地方修了。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一些不如意的境界現前,那就是我們修忍辱波羅蜜的地方。忍辱仙人要不遇到歌利王,他的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所以歌利王對忍辱仙人來講是大善知識。我們今天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不喜歡的人,心裏面就現不高興,你還修什麼忍辱波羅蜜!修行,就是要對著境界來練清淨心。順境,不生貪戀之心,沒有貪愛;逆境,沒有瞋恚之心,你的波羅蜜就圓滿,忍辱就圓滿。順境裡面生歡喜心也完了,那是不能忍,這個忍辱並不是說逆境現前、煩惱現前叫你忍;順境也要忍,順境不可以生歡喜心。所以許許多多人不知道,以為順境裡頭好,順境裡頭最容易淘汰人,逆境當中還有不少激發他的道心,他還能成就,順境裡面成就的人真是鳳毛麟角,一享福就完了,就受不了。

小乘修忍辱多半在逆境當中修,修苦行。大乘修忍辱在順境裡面修,如果諸位看經稍微留意一點,你就能夠發現。迦葉尊者,頭陀第一,苦行!一切逆境當中修。須菩提尊者也在逆境當中修,須菩提叫空生,他出生的時候,家裡面一些金銀七寶完全沒有了,空掉了,空生!這是表小乘境界。大乘境界,《華嚴經》善財童子,善財童子一出生,家裡面、院子裡面花草都是七寶的,他代表順境。在順境裡面,富貴裡面,不起一絲毫貪戀之心,心裡若無其事,那叫真成功、真正成就。所以修行,一切境界都是我們修學的場所。哪一個境界好?沒有好壞,一切境界都一樣,一定要隨順我們現前的生活環境,隨順現前的工作環境。《普賢行願》裡面「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是這樣成就的。

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修行人、用功的人,是用在心地;生活跟工作沒有改變,還跟平常一樣,做得比平常更積極、更熱心、更勤快,這是表現在外面的,裡面的若無其事。江居士的講義裡面,這四個字用得很好,「若無其事」,你心裡才幹淨,決定不把它放在心上,要知道放在心上就錯了,不可以放在心上。這樣子一天到晚一念不起,這個念叫妄念,一個妄念都不起,這樣才能斷妄想。妄念不起,就是妄想沒有了;妄想沒有了,清淨心就現前。不是說妄想統統沒有了,清淨心才現前,不是的;妄想少一分,清淨心就現一分,妄想少兩分,清淨心就現兩分。要是真正用功的人,大概三個月的時間,自己就能夠發現、就能夠覺察,覺察什麼?妄想少、煩惱輕、智慧長,那個清淨心就是智慧,智慧長。從前過日子、工作,好像糊裡糊塗的,現在好像清爽了,跟從前不一樣,這個境界就轉了。不需要問別人,只要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做,就行了。

這個地方有一句話很好,但驀直如法行去,驀直就是:你就一直這樣做,你不要懷疑,一直這樣做下去,你的境界一定是一年比一年好。換句話說,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環境,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不能懷疑,不必要去問別人,也不必要去換另外的法門。聽人家說參禪好,你就參禪,人家學密好,你就去灌頂,那就壞了。你得到一點小小的境界,到處去請教別人,請別人來給你印證,那你就完了,這個世間騙人的事情太多,說真話的人很少,說假話、騙人的很多,你免不了會上當。佛在經上講的話你都不聽,你要聽人的話,不就糟糕!世尊苦口婆心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人說的話要是跟經相應,我們就可以聽。經是證明,他講的經上有,我們可以聽他的,經上沒有,不能聽他的。這裡面還有一樁事情,必須要注意到的,佛說的經很多,佛的講法很多,不是一個講法。為什麼佛有種種說法?因為對機不同;也就是佛說法的對象不一樣,什麼樣的根機,給他說什麼樣的法。因此我們學佛法,在一切經裡面,我們選擇一種,就以這一種為標準,那就沒有錯了,別人說另外一個說法,他也有經典作根據,我是這個根據,我不是你的根據,我們這樣才成就,才不會被境界所轉,才不會被人迷惑。我們修淨土的,淨土根本經典是三經一論,後面祖師大德加兩種,不錯!也可以依。換句話說,頂多五經一論,我們要以這個標準。《金剛經》上所說的,我跟大家所講的,如果與淨土五經相違背,我們不能依靠它。我們看《金剛經》,字字句句跟《無量壽經》、《彌陀經》都相應,它可以幫助我們,幫助我們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這個地方講的,要離名字、離言說、離境界,離果報的相,才能夠得清淨心。《彌陀經》上要求我們要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清淨心怎麼修?放下一切,清淨心就得了。這就是金剛般若幫了我們,勸我們放下,勸我們得一心不亂。

「清淨心現一分」,這個地方講的一分,標準很高。不是我剛才講的標準,我剛才講的這個標準很低,我們馬上就可以得到,就能得到這個效用。此地的標準是破一品無明;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破一分無明是圓教初住,別教初地,那就是法身大士。《金剛經》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這是大乘,它不是小乘,是圓教的大乘,還不是別教。圓教大乘最低的位次就是初住菩薩,馬鳴菩薩的《起信論》,那個境界也是圓初住菩薩的境界,所以他教導我們,教我們要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跟《金剛經》的奉持完全相同,所以它的境界也相同,這是真正轉凡成聖。這裡凡聖的標準也很清楚,沒有證法身之前都是凡夫;證得法身之後,這才叫聖人。我們用別教的教義來說,別教的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都沒有見性。別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初地菩薩,地上菩薩就稱聖,三賢十聖,別教登地的菩薩。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這才叫做超凡入聖,超凡入聖的標準在此地。

【實相,是性體之別名。】

就是我們講的真如本性。

【性是本具,無生不生。】

真心本性是一。一,哪來的生不生?說一個生,生的對面就是不生;生跟不生是二法,不是一法。落在二法裡面就是凡夫,就不是聖人,這個道理要明了、要記住。一切修學大乘,我們的目標都在此地。如何能夠會相歸性,性就是一,相是森羅萬象,很多!怎麼樣能夠把這多歸成一,一就是性,心性。會相歸性就是在相上見到性,只要不著相,相原來就是性。換句話說,只要你一切都不分別、不執著,哪一法不是真性,哪一法不是實相?由此可知,我們在相上見不到性,就是因為你著相。執著法相、分別法相,錯在這個地方。從性上講,沒有生,沒有不生,生、不生說不上。生與不生說不上,所有一切相對待的都說不上,這才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我們凡是說得出的,都是對待的,都是相對的。離開相對的,怎麼個說法?不但不能說,都不能想,你一想,想的對面有個無想,它就是相對的法;想與無想都沒有,這才能見到性,這樣才能見到實相。

【今言生者,現前之義。】

佛在此地講生實相,實相哪裡有生與不生;實相沒有生與不生,為什麼會說了一個生?實相確確實實沒有生與不生,可是以前你沒有能覺察,實相是在面前,你沒有看出來,你沒有能體會到。原因在哪裡?因為你有分別執著。現在你把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實相豁然看清楚了,這個意思就叫做生。所以這個生還是不生,並不是真的有個實相生出來,所以這個生跟從前那個不生,是一不是二。現前的意思,以前沒現前,不是沒現前,還是擺在面前,以前不認識,現在才認識,就是這麼回事,這麼個意思。譬如這一本《金剛經》,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很久就看到《金剛經》,可是《金剛經》裡講什麼?不懂,不曉得《金剛經》的好處,把它當作一本普通的書,也不去理會它,現在看看忽然看到這個經這麼好,這就是現前的意思,不是新得到的,原本就有,原本就現前,現前不認識,現在豁然認識它,是這麼個意思。

【與前生清淨心意思相同。始覺也,無以名之,假名曰生耳。】

可見得佛說法,句句也都是方便法,不得已立這麼一個名詞。要曉得所有名詞都是假立的,都無實義,都是假立的,佛用這個方法誘導我們明心見性,用意在此地。「始覺」這個名詞在大乘經上很多,常常會看見。佛跟我們講「三覺」,這是另外一個說法。「本覺、始覺、究竟覺」,這也叫三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叫三覺。自覺、覺他、覺滿,是對功夫上說的,偏重在慈悲上,自覺是慈悲,對自己慈悲,覺他是對眾生的慈悲。而始覺跟本覺,也是在功夫上說的,完全是講功夫的增長。始覺,是天天在始覺,每天覺的不同,就是開始覺悟。我們讀這個經,每天讀、每天覺得有新的意思,這一點新的意思,今天才覺悟到,昨天念沒見到,今天才見到,那今天始覺;明天再讀,又有新意思出來了,又是始覺。由此可知,菩薩一直證到等覺位,破最後一品無明,還是始覺,他那一天才覺悟的;覺悟之後,這才證得圓滿菩提。所以始覺不是講最初的那一天,不是的,天天都是始覺,年年都在始覺。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沒有始覺他就停止了,就不能進步,天天在開始覺悟。這是修行功夫得力的一個名詞,跟「生實相」、跟「現前」的意思完全相同。

【信心清淨,便是實相現前。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

這四個字,如果要把它以很平常的心態去看,那你看不出它的門道。這四個字,跟我們修行的關係非常非常大。我們的功夫不得力,念佛不得力,研究經教不得力,生活上有煩惱,工作裡面不能稱心如意,你要問那個原因在哪裡?最正確的答案,就是這四個字。你信心不清淨,所以你才得這些不如意;如果你信心清淨,不但念佛功夫得力,研教得力,生活很快樂,工作很愉快,樣樣都得受用,這一句關係多大!如果說大乘經裡面,字字句句與我們生活沒有關係,那我們學它幹什麼?如果沒有關係,佛不會說閒話、廢話,我們凡夫會說廢話,佛經裡頭沒有廢話。必須知道世尊為我們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要能教化九法界一切眾生,能令一切眾生個個得利益,四十九年是很短的時間,哪有時間說廢話,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必須要知道。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信心。學佛,念佛沒有信心往生,問你往生西方淨土有把握嗎?沒有把握,沒信心。你來學這部經,這部經真的通達了嗎?搖搖頭,都是沒有信心。問你生活過得好嗎?工作愉快嗎?都搖搖頭,都沒有信心。這個日子過得太苦了!

一般人真的信心沒法子建立,信心要從哪裡建立?要不遇到佛法,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遇到佛法,遇到了不懂也是枉然!《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世尊的開示就很好,那個經是小乘經,很要緊!我以後找一個人來給你們講一講。這個經一開端,阿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學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到底是吉還是凶?吉就是好,凶就是不好。我們學佛到底好不好?佛就跟他說明,學佛第一個條件要遇到明師,要跟明師受戒。明不是名氣大,不是名譽那個名,是光明的明,音相同,字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名氣大不見得管用。真正有修行,當然有證果的,那個沒有話說,沒有證果的,真正有修行的人,要遇到這樣的老師。受是接受,戒是教誡,要接受好老師的教誡,這是第一個條件。所以沒有真正善知識來幫助你,遇到經典不懂,沒有法子。《華嚴經》、《大智度論》上都講:「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沒有辦法解釋佛經,你想想為什麼沒有方法懂得佛經?佛經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世間聰明智慧絕頂的人,他沒有離相。沒有離相,他的信心還是不清淨,他的實相沒有現前,他怎麼能說出佛的境界,道理在此地。佛不是瞧不起世間這些聰明人,不是的,其中有個道理在。

我們建立信心,淨宗的經論好,大乘了義經典好,像《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都是屬於一乘圓教。從這些大經上建立清淨信心,確確實實容易,直捷穩當。尤其是《金剛般若》,文字少,簡單扼要,一絲毫委曲婉轉都沒有,句句話都是直截了當。可是我們要信得過才行!信就不執著,執著就不信。我信了,信了還是分別執著,那就錯了,有分別執著就不信。離開一切分別執著,就信了。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練習,練習心裏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與大眾接觸的時候,隨順眾生分別而分別,隨順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執著?確實沒有執著。有沒有分別?確實沒有分別。因為你們分別,我跟你們分別;你們執著,我跟你們執著,這就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隨喜裡面成就。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是功德;隨喜,要能夠隨著一切眾生。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你說好,我也好,你說不好,我也說不好,我心裡頭沒有好不好,是因為你有好不好,我隨順你的好不好。心裏面真的有個好與不好,那就壞了,那就錯了,那就不是修金剛般若,就不是佛弟子。因其信成就,便心清淨。可見得信成就的標準,要心清淨,信才成就。心不清淨,沒有信心。

【而清淨心也,實相也,皆是本性。此顯生即無生義。】

這個意思很明顯,講清淨心、講實相、講信成就,統統都是說的本性,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要曉得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前面意思說出來了。

【所謂證得,亦是假名。實無所證,無所得也。】

《般若心經》後面給我們說了真話,「無智亦無得」,這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經最後的結論,二十二年最後講;這個話不能在開端講,一開端講「無智亦無得」,人都跑光了,是無智無得還來學什麼?我什麼也不要來學了。他不曉得無智是圓滿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你心裡頭有個有智,就錯了。實實在在說,佛說法也真難為他,真不容易!佛說了個無智,你要執著無智,那你又錯了。佛說個無得,你也執著真的無得,你又錯了。智跟無智,心裡頭不可以有,統統要離開,那才叫無智。他那個無的意思,無有智、無無智,是這個意思,那個智裡面就是有智、無智。得也是這個意思,無有得、無無得,兩邊都離掉,那真的叫無。我們一般粗心大意,看的是依文解義,看到無智,大概就是無,有無之無;看到無得,大概真的沒有得了。這樣解釋法,三世佛聽到都流眼淚、喊冤枉,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兩邊不立,中道不存,清淨心圓滿顯露,清淨心裏面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統統現前了。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是清淨心裡頭本來具足的,所以說無智無得。智慧是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得來的,萬德萬能本來具足的,也不是從外得來的。

我們看《無量壽經》,看《觀無量壽佛經》,世尊跟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看《華嚴經》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一真法界;你要跟《心經》看起來,這個不對!《心經》說無智亦無得,這是大智慧,那大福報都現前了;《心經》講的無智無得,就是那個境界。我們凡夫迷在執著上,佛說一切法沒有別的,破我們執著而已;佛說你只要不執著,這個境界就是你的,就現前了。這個境界為什麼你得不到?就是因為你執著,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執著,所以你自己真如本性里本有的境界不能現前,這是《出現品》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般若是直截了當破妄想執著的,千萬不要以為佛講信解行證,還以為真的有個證,你要執著這個證,你永遠不能證。許多念佛的同修看到我的時候,來跟我說:法師,我念佛念了不少年,一心不亂得不到。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輩子別想了,你永遠得不到。他說:為什麼?因為你心裡頭念阿彌陀佛,還有個一心不亂夾雜在裡頭,你那個心怎麼會清淨?那要怎麼辦?一心不亂根本就不想它,根本就不理會它,自自然然就得到了。很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他有這麼一個念頭在,就是有貪心,他要貪得我趕快得一心不亂;有貪心就是傲慢心,「我得一心,你的功夫不如我,我比你高。」貪瞋痴慢統統都起來,那怎麼能成就!不但一心得不到,功夫成片都得不到。

怎樣得到?什麼都不想,老實念就得到,自自然然就得到。真正念佛人得一心不亂的,那些鄉下老太婆很多。她不認識字,她也不懂教理,你問她什麼都不曉得,她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她得一心不亂,她不告訴你,「我得一心不亂」,她沒有這個念頭,她真得一心了。所以她往生好自在,她真得一心。最可憐的就是我們這一般知識分子,書念得愈多就愈糟糕,念的是滿腦袋的胡思亂想。世間人好羨慕,書念得多;佛一看,愈多愈糟糕,經看多了都糟糕,愈看多愈糟糕。所以講席裡頭我也說過,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經藏,那叫迷宮。自古以來多少這些大德們,出家、在家,研究教的,入了這個迷宮,能夠走出來的人不多,都迷在裡頭,死在教下,很可憐!臨死還執著,這沒法子。臨死都不肯念佛,這有什麼辦法!他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所以要曉得,佛這些話都是些假名;確有其事,但是你決定不能執著。

實無所證,無所得也。反過來看,確有所證,確有所得。得跟無得是一,得就是無得,無得就是得;證就是無證,無證就是證,那你真的證得了,佛叫我們體會這個意思。你執著有證有得,你落在有這一邊,你要是說無證無得,你落在無那一邊。《金剛經》教給我們,法相是有,非法相是空,法相、非法相兩邊都不取,那就叫「實無所證,實無所得」。所以這個地方的「實無所證,實無所得」,是兩邊都不執著,要懂這個意思。這是佛經難的地方,所以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必須兩邊都不執著,這才是佛的真實義。

【不但此也,所謂信心清淨者,亦他人云然。】

信心清淨是別人說的,自己有沒有這個念頭?「我心清淨了!」你們想想他清淨了沒有,他四相具足,我、人、眾生、壽者四相具足,他心怎麼清淨?所以清淨是別人講的。「你的心清淨了!」別人說的,自己若無其事,那叫清淨。自己要有個「我心清淨了」,一歡喜了,這一歡喜就掉下來;本來清淨有程度了,這一歡喜下來了。所以教你「但驀直如法行去」,一直這樣做去,不要起心動念,不要有妄想執著,那就對了。

【是人心中初不自以為信成就,初不自以為心清淨。】

這是真正修行人他的心態,他是真清淨,他沒有這個念頭。

【何以故,少有一絲影子在,便是法相,便是取著。】

那就不清淨。要在這裡下功夫,這個功夫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在我們每天工作之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時時處處都是在行菩薩道,都是在修六度萬行。穿衣吃飯都是的,一言一笑、一舉一動無不是菩薩六度、普賢十願,這才叫會修,才叫會用功,功夫用到生活上去了。

【第一希有。第一即是正等,言其既正覺,復平等也。】

第一希有。正等正覺是大乘菩薩的別號,小乘聖者,阿羅漢、辟支佛稱為正覺,但是沒有正等。他是覺悟了,沒有錯,真的是覺悟了,見思煩惱斷了。為什麼不能稱正等?等是等於佛。雖然斷見思煩惱,他用的那個心跟佛的心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佛用真心,他還是用意識心。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用意識心。這個權教菩薩就是別教三賢位菩薩、圓教十信位菩薩,沒見性,都是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正,他不邪,雖然不是真心,他用的正,所以他叫正覺,不能叫正等。由此可知,二乘跟權教菩薩,他們的正覺完全是依教奉行而得來的,佛跟我們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做,百分之百的服從,一絲毫不違背,他是正覺,因為他表現出來的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是用的心不一樣。如果破一品無明,那用真性了,真心現前,那就叫正等正覺,他那個心跟佛的心是一樣的,真的、不是假的。就好像晚上的月亮,佛的心是十五的月亮,滿月,圓圓的;菩薩的心是半月,一半;或者是個月牙,圓教初住就是月牙。月牙的光不大,那個光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真的!跟十五的月光沒有兩樣,只有大小不同,它是真的,它不是假的。他用真心,所以叫做正等正覺。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個位次,都叫做正等正覺。隨著他無明分分破,他的正等正覺逐漸逐漸在增長,到四十一品無明破盡,證到佛果位,究竟圓滿,就叫做無上正等正覺。無上就是圓滿的意思,這個我們要懂得。

由此可知,從權教菩薩起,到無上正等正覺,修的是什麼?離相而已。都是修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境界相、離果報相;不求果報,為什麼不求?稍微有一點點求,你就四相具足,你就是凡夫,你沒有修行。真的連權教菩薩都不如,權教菩薩已經真的聽話、真肯做,境界沒達到;如果我們心裡還著相求的話,權教菩薩都沒分,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念佛求往生,要拍拍胸脯有把握往生,你憑什麼?憑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真的有把握了。有一絲毫放不下,就不行!這一邊蘇居士最近送了幾個往生的,就是前一個多禮拜的時候,大概兩個禮拜,有一個老太太,聽說九十多歲,從來沒有念過佛,臨終遇到他,他跟她講開示,送她往生。她就是一棟房子放不下,政府配給她一個房子,她念在心裡頭,蘇居士說:「放下吧!」勸了好半天,她放下了,這一放下,不到十分鐘走了。看到西方三聖接引,許多同修見到金光,金色光明,不可思議。證明《無量壽經》的十八願是正確的,十八願裡面講,臨命終時一念、十念,佛都接引他往生。這裡面的道理,我們很清楚、很明白,這是她過去生中無量劫的善根,在這個時候發現。她這一生當中可惜,沒有遇到緣,臨終才遇到,真正的放下了,馬上就走了,就感應道交。所以一定要放下,絲毫執著、絲毫放不下,都不行!

我們曾經遇到有些人生死自在。什麼叫自在?想去就去,現在不想去,還願意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不礙事,這個叫自在。憑什麼自在?對這個世間毫無留戀,什麼時候走都可以。為什麼要再住幾年?另外有原因,原因總不外乎還有有緣之人。我多住幾天,多帶幾個去,就是這麼個道理;如果不是多帶幾個人往生,自己早就走了,這個世間沒有留戀的,就這麼一個原因。得生死自在還不去是什麼原因?緣還沒盡,還有人肯聽話,還有人肯聽勸告,多勸幾個人。這種功夫難不難?不難!要怎麼做?這個世間心裡若無其事就做到了,就成功。沒有生死,隨時想去就想去,隨時來就來,哪有生死?沒有生死,這是給你講真話。所以這希有。

【功德者,功指修功,德指性德。】

這是功德兩個字的定義。我們要知道,現在這兩個字用得很多,可是很多人錯解,也錯用了,以為到寺廟裡捐幾個錢,就有了功德;或者是念念佛,打個普佛,拜個懺,這就有功德了。你看看這個解釋。功是指修功,修什麼?修正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這樣的功夫叫做修功。我們拜了一堂懺,《大悲懺》短,一天拜完,如果《梁皇懺》要拜七天,《水陸大懺》要拜好多天,拜完之後,你那些錯誤的想法、看法,是不是都修正過來?果然修正過來,你就有修功,你有沒有德那是另外一樁事情。德是指性德。真正真實功德,在修行當中,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那是真實功德。參禪明心見性,功德;念佛得一心不亂,是功德。所以要曉得,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下品的功德是功夫成片,中品的功德是事一心不亂,上品功德是理一心不亂,你得了哪一種功德?不是說我們做些好事就是功德,沒有,那叫福德;福德跟功德要分清楚。

所以,當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的時候,見梁武帝,梁武帝是我們佛門的大護法,虔誠的佛教徒。他以他的地位,以他的勢力建築佛寺,在江南、在他自己管轄的地區,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廟,他就喜歡人出家,而你出家了,他供養,度了多少萬人出家,自以為功德很大。達摩來看他,他就向達摩誇耀,炫耀他自己,在佛門做這麼多功德,我做這麼多好事,問達摩法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是個老實人,不懂得察言觀色,說了一個老實話:並無功德。梁武帝被他潑一盆冷水,不理他了,不護他的法了,他到少林寺去面壁九年,過那個苦日子。如果達摩祖師說:功德很大。梁武帝一聽,尊他為國師,那供養還得了,那一定是最好的禮遇。達摩祖師說實話:沒有功德。如果他要問的是:我的福德大不大?那一定是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德,修的是福報,沒有功德,功德要明心見性。

我們常講因戒得定,戒是功德,因定開慧,這個定是功德;如果持戒不能得定,持戒是福德,不是功德。戒律精嚴有沒有功德?並無功德,有福德。持戒要得定,那是功德,他戒的目的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慧,修定一定要開智慧,那是功德。修定不開智慧,也是福德,那個享福就是在四禪天、四空天去享福,享天福去了,這是我們要清楚、要明了。別人問,要能說得出來。做好事,修福,得人天福報。得人天福報,做好事還要嚴持戒律,才能夠得人天福報。五戒得人身。你自己持五戒,自己冷靜想一想,我持戒要打分數,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五戒能打八十分,你不會失人身,你來生還會在人道,而且來生一定比這一生好,比這一生有福。可是一般人自己跟自己打分數,靠不住!才有個五分、八分,趕緊就報上八十分、九十分,自己騙自己。必須懂得戒相,戒體、戒相、戒行,你要真正了解,知道開遮持犯,依教奉行,那才能做到持戒。自己持淨戒,不要管別人持戒不持戒,要管上別人,你就是修善,而且善都不圓滿,果報不太好。也會生天、也會到人間來,為什麼不好?到天上人間都當阿修羅去了。阿修羅前生持戒修福,瞧不起別人,貢高我慢,那個人破戒瞧不起他,那個人不持戒,沒看在眼裡,他持戒修福,這樣的心態就變成阿修羅、就變成羅剎。阿修羅有大福報,怎麼來的?這麼來的。想想我們自己持戒修福,是不是這個心態?打個水陸,一定要當水陸頭,你出一百萬,我出一百二十萬,我在你之上,這種人將來幹什麼?當阿修羅去了,當羅剎去了,好勝心強,好勝、傲慢,福報再大,不能出三界。享福的時候,未必不造惡業,造作惡業,將來必定墮三途,何苦來?所以這個德是指性德。性德是至善,真正的善。

【福德與功德,同乎、異乎?】

底下這段要辨明這個事情。

【福德感果報,功德顯體用。】

不一樣!功德裡面一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

【福德多就有為言】

多半都是從有為,有為法。

【功德每就無為言】

功德從哪裡顯?從清淨心。《金剛經》教你離相、離見,這是功德,讓你真心本性自自然然顯露,這是功德。

【修功德而著相,則功德成為福德。】

就變了,變質了。

【修福德而不著相,則福德即是功德。】

功德、福德的差別,一個是清淨心修的一切善,功德;染污心所修的就是福德。染污的心修禪定也是福德,修般若也是福德,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念佛不能生淨土,都變成了福德;念佛要是往生淨土,全是功德。這個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一念相應,謂其一念而與自性清淨心相應。相應之義便是證。淨宗之一念相應,是指與彌陀之心愿解行相應。如是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這裡頭說了兩個意思。前面是一般大乘經教的意思,是與清淨心相應、與自性相應,這個很難,這個相應就是證。在小乘就是四果四向,在大乘五十一個階位,這叫相應,這個很難很難!譬如必須要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才能證到小乘須陀洹果,這相應了,相應就是證果。破一品無明,證一分自性,法身就是自性,與大乘圓教初住相應,證初住位。這個非常非常之難,不要說是大乘,小乘須陀洹我們這一生都做不到,這是講真話,做不到!幸虧有第二個法門,念佛帶業往生,幸虧有這個法門。帶業是什麼?不斷煩惱,一品煩惱都沒斷,都能夠成功。雖然不斷,要伏煩惱,伏比斷容易多了。我們只要有理智,用理智克服感情,這就是伏煩惱。用大的欲望壓低小的欲望,這也是伏煩惱。什麼大的欲望?西方極樂世界好,到那個地方得大自在。這個地方有什麼稀罕,天王我也不稀罕,大的欲望把這個小的不要了,好像賺錢、賺大錢,小錢算了都不要了,這個方法能往生,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一心一意專求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看,在這個地方生活多苦,不要說是沒有錢的人我們看到生活苦,我們看到這個做工的人;有錢的人也很苦,統統都苦。

仔細觀察這個世間,沒有意思!我活了七十歲,見到前面一個朝代的興亡,看到他們好像轟轟烈烈的,仔細一觀察,一場空、一場夢,佛法里講的沒錯,「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造業而已,他得到什麼?什麼也沒得到。佛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是真的,一點都不錯。人生一場夢,什麼都是假的,沒有一樣你能夠帶得去,沒有一樣你能夠得到,萬法無常,剎那在變化。想到這些地方,萬念俱灰,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過去就是因為放不下,所以生生世世修行落到這個地步,這一生再要不肯放下,大好的機緣又錯過了。遇到淨土法門,這樣的殊勝,理論也搞清楚了,方法也懂得了,看到許許多多往生人的瑞相,他們跟我們來講是作證轉,他來給我們做證明的,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還不想去西方,還願意在這個輪迴里打轉,未免太愚痴,未免太傻!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不幹了,徹底放下。

我們這個地方一念相應,是與阿彌陀佛的心愿解行相應;心愿解行都在《無量壽經》上。我給大家訂的朝暮課誦,早課就念第六品四十八願,目的何在?我們的心跟願,要跟阿彌陀佛相應,我們念的不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是自己的四十八願,藉著阿彌陀佛的願,要讓我們自己發起這個願,發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我們心愿相同。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品,目的是解行相同,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認識,我們在娑婆世界如何生活,要如佛教誡來修行,就是解行相應。這樣用功夫,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決定得生。

【生清淨心之人,雖未成佛,卻已成就成佛之法。即離根塵識虛相,生清淨心實相。】

這一段是有相當標準的,不是一般人的境界,是生清淨心的人,最低清淨心的程度是破一品無明,這是《金剛經》上的標準,這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生清淨心的人。雖然沒成佛,沒有成究竟圓滿的佛,但是成佛的方法,他已經掌握到,他已經在修學了。這個方法是什麼?離相證性。離根塵識虛相,法相宗裡面講的轉八識成四智。也就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心心所,不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只要舍掉八識五十一心所,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自性,那就不是凡夫,是真正的法身大士,這個標準的確很高,所以生清淨心實相,就是前面講的生實相。由此可知,一般通途所講的大乘法門的確是高。

在現前這個社會,許多小乘國家的修行人,瞧不起大乘行者,我們見到這個現象。我也曾經拜訪幾位小乘的大德,他們瞧不起大乘,有道理,不是沒有道理,我們的大乘是名字大乘。其實我們仔細想想,我們的心行不如小乘。這就好比他們是念國小,小學生天天上課,天天在用功,真的在念書;我們這是大學,這大學天天玩耍,裡頭也沒有老師,也沒有人教誡、教書,外表是個大學,裡面沒人上課,空的!今天大乘法變成這個樣子,所以他瞧不起,真的有他的道理。我們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心就平靜了,而對人家起尊敬心佩服,所以大乘法要真乾。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我們今天大乘法衰,為什麼會衰到這種地步,不是沒有原因。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對於清初順治皇帝就有很多次的責備,認為這樁事情順治皇帝要負責任。中國過去出家人,要經過嚴格的考試,不是一般人都能出家。考試的科目,普通的學術要等於進士,進士就像現在的博士學位,在那個時候是國家高等的考試,相當於這個地位;再考佛法,考取了,皇帝發文憑給你,叫度牒。你有這個度牒,你才有資格出家,所以出家的資格是經過國家考試的,皇帝發度牒給你,就承認你的學問德行可以做我的老師。出家人是帝王師,皇帝對你這麼尊重,大臣、全國老百姓他怎麼不尊重?上行下效,當然尊重。出家人是這樣的程度,皇帝資格同意之後,你到哪裡出家他不問,你看看你到哪個寺廟、跟哪個法師有緣,你就在那裡,到那邊出家。你要出家,師父一定先看你有沒有度牒,你沒有度牒他要是收你,犯法,那是犯國法,那就很嚴重,你一定把度牒交給你師父,這個師父再給你剃度,這麼高的標準。

我們今天是順治皇帝廢除度牒之後,什麼人都可以自由出家,於是出家人的程度是一落千丈,遭社會輕視,不如天主教。我在天主教教過書,我還有二十幾個神父、修女的學生,他們叫我叫老師。天主教的神父、修女的資格,最低的水平是高中畢業,高中畢業然後去念神學院。我在天主教教的是研究班,學生的水平是大學畢業,在神學院念三年畢業出來之後,服務神職三年,挑選出來的學生,我教這一班的學生。他們的水平比我們高,我在他那個地方參觀人家的學校,他們學校裡面的設備、設施、生活,我們真的是肅然起敬,我們台灣所有的佛學院不能跟它比,差太遠了,這就是不是輕易收學生,它有一定的標準。大乘的標準,那天主教比不上,要信心清淨,這才是真實大乘的標準。我們今天講大乘,是名字大乘,觀行都做不到,觀行是真修。雖然我沒有證得,我真乾,真的照學,像《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名字、離言說、離境界,我就在生活當中我真乾,真乾就是觀行即。如果天天在這裡講,天天在讀,讀了又不肯乾,那是名字位,永遠是有名無實,這個要知道,有名無實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如小乘,甚至於不如世間一個善人。很多人不學佛,你問他為什麼不學?我心好、行好就好了,我要學佛幹什麼!說得沒錯,真的心好、行好,他來生不失人身,他是世間善人,這是我們要認真去反省。

尤其是在現前末法時代,黃念祖老居士難得講真話,他在美國講經,他到那邊去住了一個月,美國華盛頓。我雖然沒有參與這個法會,他那些學生跟我都很熟,也常常聽我講經,來告訴我,黃老居士講,現在這個時代變了。從前佛的時代,修行證果的順序:出家男眾第一,成就第一,數量也第一;出家女眾第二;在家男眾第三;在家女眾第四,成就的人少,成功也不高。現在世界顛倒了,現在學佛、念佛往生成就的:在家女眾第一、人數多,往生的多、瑞相好;在家男眾第二;出家女眾第三;出家男眾排末後。我們是出家男眾,他講這個話,我聽了很滿意,我沒有覺得他在罵人,我覺得他在說老實話,他說的完全正確。什麼原因?原因很複雜,不是幾句話能講得清楚,一定要真用功,要真正覺悟,要真正回頭。我們看到大乘標準這麼高,雖然做不到,一定要心嚮往之。這個法門不行,念佛法門行,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可是現在人,不喜歡聽老實話,喜歡人騙他。可是我們懂得一點教義,不忍心騙人,騙人罪過,眼前是可以得好處,那果報不得了,得不償失,我們決定不乾。

我有一年在台灣中部講經,附近有個女眾道場,大概開車要半個小時,她們請我吃飯,這裡面住持、當家過去都是我的學生,我到那邊去的時候,正好她們在曬經書,《大藏經》都搬在外面來曬,我一看到,不錯!你們對於經典還能這麼認真的恭敬,能夠保存得這麼好。我勸她們:你們曬好之後,放到藏經櫃,然後把它封起來,所有全寺廟經書統統封起來,不要看,老實念阿彌陀佛,等到哪一天念到心清淨了,再打開經書來看,那個時候你看就不一樣,你生智慧了,經能看得懂。她們不聽話,有什麼辦法,還是要廣學多聞,這就糟了,那就很難講了。

學佛實在講,佛很慈悲,佛將修學的程式,都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們都記得,天天都在念,可是你就不懂這個意思,白念了,也不曉得念給誰聽。四弘誓願是修行的次序,第一個你要發菩提心,要發真正覺悟的心。菩提心是什麼?度眾生的心,捨己為人度眾生,這是菩提心。先發心,不發心你就沒辦法做到,這是大事業,必須要有力量在推動他,讓他精進不懈。世間法,你看看現在世間人,每天工作都辛苦,拚命在做,為什麼?為了錢好賺,就是錢在推動他,他才有精神去做;如果是你做,沒錢給你,我相信他都回家睡大覺,什麼事他也不要幹了。你看看新加坡的人很勤快,這樣努力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鈔票在推動他,這我們看得很清楚。佛菩薩他也不要錢,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他為什麼也能夠精進不懈、不疲不厭在那裡工作,菩提大願在推動他。所以你沒有這個心,人就會懈怠懶惰,就不肯精進。我們今天努力精進修學,為什麼?為度眾生。從哪裡修起?斷煩惱。你們想想,廣學多聞只有增長煩惱,哪裡能斷得了煩惱!台灣許多佛學院請我去教書,我為什麼不去?我了解,我去教書還不是增長學生煩惱,那個罪過,就不能教。這個學生已經有好多人在教,好多課程,那個腦袋已經是很複雜、亂七八糟,我還忍心再加一樣東西進去嗎?不忍心去幹這個事情。所以不曉得學佛要從斷煩惱起。如何斷煩惱?學東西要單純、要簡單,我們煩惱就沒有了,心就清淨。什麼時候心真正清淨了,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到生實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法門無量誓願學。信心沒有達到清淨生實相,就老老實實一門深入。為什麼?煩惱沒斷。

你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真正得到信心清淨。《四十華嚴》本末兩會,本會是文殊師利菩薩為會主,是善財的根本的老師,善財的本師,在老師會下得清淨心,見思煩惱斷了,破一品無明,老師不要他了,請他出去,出去參學,所以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在本師老師那個地方求學是斷煩惱,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是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的。成就根本智,才能夠修後得智,根本智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後得智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它有次第的。我們今天修學,學大乘佛法,眾生無邊誓願度不要了,煩惱無盡誓願斷也不要了。從哪裡學?就從第三條開始,法門無量誓願學,沒有學幾天他成佛了。現在這個社會成佛的人很多,我常常聽說,哪個成佛,哪個成什麼菩薩再來的。妖言惑眾!跟佛法講的完全顛倒,這怎麼得了!這個是錯誤的,所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今天時間到了。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