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覺學佛網 : 法師開示

淨土法門:《金剛經》第052集


時間:2018/1/22 作者:一切為空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八面,第四行,從註解第二十三段看起。

【當知戒、進、定三度,離舍忍兩度,便難成就。若不能舍、不能忍,則為修行之大障礙。故施忍兩度,實一切行門之主要。此本經所以但舉此二為言也。若此兩度能離相,其餘行門,自然能不著矣。】

這是就菩薩行門當中的六度來說。持戒、精進、禪定這三門,佛在本經裡面說得少,而布施、忍辱說得多。世尊為什麼這樣的說法,這個地方為我們解釋明白了。持戒、精進、襌定這三度,如果離開了布施、忍辱,可以說不能成就。如果不能舍,也就是不能放下,沒有耐心,這是修行很大的障礙。不但佛法修持上是大障礙,即使在世間法裡面,或者是學業、或者是事業,要是不能舍、不能忍,他的成就也必然是有限。我們在世法裡面,在歷史上看到建大功、立大業之人,他們的心行與菩薩的六度都相當的接近。所以六度裡面,布施跟忍辱是菩薩行門裡面的關鍵,也就是說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世尊為什麼在這部經上,把這兩樁事情說得這麼多,說得這麼詳細,它是有原因的。布施跟忍辱如果能不著相,那就是布施波羅蜜跟忍辱波羅蜜,其餘的行門就很容易不執著了。這個不著相,忍辱尤其是難,所以世尊在此地特別就忍辱波羅蜜來說明,舉這個例子來講。

【學般若者,首先學舍。】

不但是學般若,如果你真正發心學佛,或者說我真正希望在這一生當中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幸福跟快樂必然是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無論在生活上、在精神上都沒有壓力,生活就自在了;也必須要懂得舍,舍就是放下。世間人生活為什麼那麼苦?你仔細去觀察,真正的原因是放不下,放不下那你就有憂慮、就有牽掛、就有得失,無論你再富有,你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你這個苦生活永遠沒有辦法擺脫掉。擺脫掉一切苦難,那就是舍;舍之後,那就有得,就得自在,就得快樂、就得幸福。諸位要記住,捨得,舍是因,後面才有得,不捨就不得,一定要肯舍。學佛,尤其要懂得舍。可以說菩薩成佛,從初發心一直到圓滿菩提,你要問他修的是什麼?除了舍之外,沒有別的。

首先,把我們一些看法、想法舍掉,這一切看法舍掉,就證須陀洹果,八十八品見惑斷掉,斷就是舍掉、放下。再把思惑斷掉,思惑是你的想法,你對人、對事、對過去、對未來種種想法,也把它放下,那你就證阿羅漢果。更進一步,把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無量無邊的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你就成了菩薩。最後還有一品迷惑,無明是迷惑,也把它放下,也把它舍掉,那就變成法身大士。到了等覺菩薩,佛在經上說,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也要把它放下,也要把它舍掉,他就成佛了。這說明了,成佛,從初發心到等覺,沒有別的,舍、放下而已。你看看,見思放下了、舍了,得阿羅漢;塵沙舍掉了,得菩薩果位;無明放下了,得成佛果位。舍後面就有得,不肯舍,你就什麼都得不到。回過頭來我們想一想,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很精進,都很努力在學佛,學了無量劫,今天還落得這麼個地步。什麼原因?不肯舍,不肯放下!如果這一生當中還不肯舍、還不肯放下,恐怕來生還不如今生,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好好的多想想。這是大問題,絕非兒戲。我們看底下這段文:

【持戒,是舍一切染緣。】

戒是淨戒,清淨心。一個人發心持戒,就舍一切染緣了。假如你持戒,戒持得很好,染緣不肯舍,這個很多。什麼叫染緣?貪瞋痴慢。戒律持得很好,貪瞋痴慢沒有放下,沒舍!他還是不能成就,他所得的只是來生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現在這個世間人享福的很多,享福他有沒有煩惱?有。為什麼有福又有那麼多煩惱?持戒、布施而不肯舍,沒放下,這個心還是不清淨,這不是佛教給我們的。佛教給我們持戒,目的是叫我們得清淨心的。為什麼古時候持戒能得清淨心?我們在經論裡面讀到,佛的法運,在正法時期,持戒就成就,持戒就得清淨心,就能證阿羅漢果。到像法時期,去佛滅度之後一千年,眾生的根性不如從前,持戒不能得定,不能得清淨心,一定要修禪定。像法時期禪定成就,修禪定的人還能夠得清淨心,還能夠證果,但是已經不多了。末法時期,修禪定的人也不能成就了。佛告訴我們,只有淨土念佛能往生,這個往生算是成就,所以末法淨成就。世尊這些開示,在《大集經》裡面說的。

我們要問,從前人持戒能成就,現在人持戒為什麼不能成就;從前人修定能成就,現在修定為什麼不能成就?其實這些問題用不著我答覆,你自己試試看就曉得了。持戒不能斷煩惱,修定也不能斷煩惱,這就是不能成就。你要問為什麼不能得,說個實在話,你不明道理,你也不懂方法,你所學的那個持戒修定是形式、樣子。看看人打坐那個樣子,你就學學,你只學的是樣子,真實的內容你不知道。依戒律來說,任何一條戒,佛當年為什麼要制這條戒,你曉不曉得?制定這條戒律的用意、目的何在?就以這一條戒來說,戒體是什麼?戒相是什麼?戒行是什麼?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有開遮持犯,你都能明白嗎?如果統統都不曉得,那個戒持得沒效。今天受戒是很容易,但是戒壇裡面,從來沒有把每一條戒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人講。現在講經還有人講,講戒沒人講了。什麼原因?一個是自己不好意思,講戒,好多我都沒做到,自己不好意思講。第二個,真正講戒律,你們早就跑掉,這條也罵我,那條也罵我,算了不聽了,都跑光了,沒人聽!講的人不好意思,聽的人更不好意思,跑光了。這是末法時期沒人講戒,我們一定要曉得。所以在這個年頭,除了老實念佛還有救之外,其他的真難!這個經上講的,那是真正如法,如理如法的修行。持戒,戒是清淨法,能離一切染緣。

【舍向來惡習】

把我們過去生中這些不好的習氣,一樣一樣的把它修正過來,把它改正過來。我們的習氣毛病太多太多,一定要自己覺悟。在現前這個社會,你說靠老師,老師現在也不責備學生。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民主開放,每個人都講自由,老師不能妨礙學生的自由,不能犯人權,人權不得了。在外國,老師要是責備學生,學生可以去報警、去告狀,老師犯法。所以作老師的,也就樂得輕鬆自在,也不敢把學生當作學生來看待,當作朋友相處,這就沒事了。所以不能夠嚴格的教導,更不可以督責。在這樣的社會當中,我們要想成就,難!太難太難了。唯有自發自覺。好朋友勸勸你,也不過一次兩次,事不過三,多勸就結冤讎了。所以師道現在沒有了,不但師道沒有了,今天甚至父子的關係也沒有了。父親能管兒子嗎?管不住了。兒子也講人權,也講民主自由。現在聰明的外國人,美國人這個家庭,父子母女一塊相處,朋友,都是用朋友的態度來相處。美國的制度跟我們是不一樣,男孩十六歲算是成年,十六歲就有自由,家裡面就不能管。他到哪裡去玩,玩了幾天沒有回來,你要去報警,警察問你:你小孩多大?十六歲。不要報,沒事了。他可以獨立,你管不著他。不滿十六歲,家長有監護權,滿十六歲沒有了。我們在舊金山有一個中國人,他的小孩出去玩,好多天沒有回來,去報警,這個警察就問他:你小孩多大?他說:十八歲了。警察理都不理他。十八歲獨立了,他成年了,你們家裡人不可以再管他。現在是這樣的社會。

我們學佛,發心弘法利生,佛法是什麼?佛法是要專治現在這一般眾生病痛的。這個時代眾生的病痛跟從前不一樣,因此佛法在這個時代,必須有這個時代的講法,有這個時代新的認識,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要拿過去的講法、過去的看法,對治過去眾生那種方法對現代人,誰願意學佛?誰願意聽佛法?佛法不能普遍弘揚,不是沒有原因。這就跟大夫治病一樣。一個好的大夫,當然他要懂得藥性,每一味藥那種性質治什麼病的,他要懂得。這就好比弘法,你要懂得經論,經論就是藥性,你還要知道眾生犯的是什麼毛病,他得的什麼病,然後用什麼藥,這是對症下藥,藥到病除。你現在很不錯,很好的出家人,經論讀得很多,好像做一個大夫一樣,藥性很清楚,但是那個病人害什麼病不知道,那能治病嗎?恐怕這個藥給病人一吃,不吃還好,一吃就嗚呼哀哉!這就是佛法在今天這個世間行不通的因素。

我們必須知道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經典永恆不變,但是它的義理常新,這就是經中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個意思常新。以古代來說,我們舉個例子講,佛經,漢朝時候的註解,我們把它仔細拿來研究研究,那個註解就是對治漢朝時候眾生的習氣毛病,一定很有效,如果沒有效,這個注子不能流傳到後世。可是到唐朝,那一部經又有很多人做新的註解,為什麼不用老注?唐朝人那個習氣毛病跟漢朝人不一樣。《金剛經》你用漢朝那個講法,唐朝人得不到利益,沒有幫助,必須有新的講法。唐朝時候人得利益了,宋朝時候人那個病比唐朝又要重一點,用那付藥方沒效了,必須重新再處方,重新再講。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佛經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是一個,本是一個,本是主幹,它的枝葉年年不一樣,年年發新枝、年年開新花、年年結新果,新的是從舊的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一部經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講法,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講法,這樣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所以它不是一個講法,它不是一個意思,是無量義。同樣是這一部經,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這一部經不要改變,但是遍遍意思不一樣,顯示出這經典之妙,不可思議!跟世間的書不一樣,世間書就一個意思,沒有第二個意思。這是說明佛經的難處,難在這個地方。因此,自己沒有真正修學的功夫,達不到這個境界。但是這個境界,我們一般人能不能做得到?給諸位說,各個人都能做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乾。從哪裡做起?放下。就從這裡做起,把那些毛病習氣統統放下。我學佛,我知道佛法好,我怕難,你把怕難放下,就容易了;我怕苦,你把苦放下,就樂了。你有多少毛病,自己仔細去想一想,哪些障礙,你把這些障礙統統都放下,沒障礙了,就得諸佛菩薩護念,得三寶加持,菩提道上一帆風順。所有一切障礙,都在自己放不下;不肯,不肯就是放不下。所以,舍太重要了。

【修福,便應施捨,先學舍行,以遣執破我。】

佛在這個經上說,縱然是五五百年之後,就是指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有持戒修福者,對於佛所講的這個經典他相信,他還能接受,可見得持戒修福。我們今天不能接受,不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我們沒有持戒、沒有修福。如果真的是持戒修福,他真照乾,他能夠相信,以此為實。首先他能夠深解義趣,對於佛講的這些道理,他了解,他不迷惑,他肯定。第二,佛所講的這些方法,他能夠把它套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就是受持,受持是要把經義變成生活。讀誦,讀誦是念念不忘佛陀的教訓。為人演說,把這個法門熱心、普遍的介紹給廣大的眾生,他真乾,這是修福。修福這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很廣,前面說過了,布施這個意思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點點滴滴都為一切眾生,都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布施。行布施的目的破我執,在本經上講破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乃能增長般若種子。所以於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此即是真實智慧也。】

《無量壽經》上說的,住真實慧、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那個惠是布施,布施給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自己住在真實慧中,真實慧就是實相般若,就是金剛般若,這是真實慧。能這樣去做,當然增長般若種子,也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增長般若的氣分。對於佛在經論裡面所講的文句能生信心,肯定佛所講的句句是真實。你能有這種見地,這就是佛法裡面講,你覺悟了,你開智慧了。

【若於般若、布施、持戒、忍辱、禪定,一一不懈不退,是為精進。】

這是精進的定義。六度包含菩薩一切的行門,也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包括我們全部的生活行為。所有的生活行為,包括起心動念,都能夠與這六大綱領相應;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都能與這個相應。樁樁事情能夠不懈怠、不退轉,《普賢菩薩行願品》裡面所說的,不疲不厭,這就是精進;如果會疲倦、會厭煩,精進波羅蜜就沒有了。諸位要知道,沒有精進,不但是禪定你沒有,般若你沒有,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大概也都馬馬虎虎不見得怎麼樣。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你們諸位常講善根,世間法的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出世法善根就一條:精進。可是你要曉得,出世法是建立在世法的基礎上,絕對不是說貪瞋痴沒斷,現在拚命的精進,這就是菩薩了,不是的。先把世法三善根修好,然後再修出世間的善根,這是有次第的,不能夠錯亂、不能夠躐等,一定要按部就班的來修學。

不但佛門當中這樣教導我們,在古時候世法也是這樣教學生,要知道精進。現在學佛難,難在哪裡?不懂道理、不懂方法。不能說他不勤快,他很勤奮很努力,可是沒效果。這就是方法、道理上錯誤;不如理、不如法。古人還常說,也許能收事倍功半之效,我看現在事要加倍,功恐怕沒有。古人能夠收一半,現在恐怕收不到。畢竟古人的社會環境跟我們現在不相同,基礎教育不一樣,這一點非常明顯。佛經翻譯最晚大概也是在南宋的時候,南宋以後就很少,因此文字,翻經的大師已經煞費苦心,用最淺顯的文字來翻譯。可是今天的大眾對於文言文已經捨棄,不該放下的放下了,應該放下的偏偏不肯放下,所以這個經文讀誦都困難,這就是我們不如古人的地方。文字都看不懂,那意思你怎麼能夠體會?這就更難了。於是乎修學,錯誤就太多太多了。假如遇不到真正善知識的指點,冤枉吃幾十年苦頭,這個幾乎是到處都見得到的。有人一輩子都不會回頭,那才叫真可惜。

真正善知識的指點,也只是幾句話,叫你「一門深入」。你們大家都懂,也會說,一門深入的意義不懂。因此,「一門深入」四個字的好處利益,你還是得不到。你聽說這句話,你也會說這句話,這句話裡面真正的意思不曉得。一門是一部經,或者是一部論,決定不能有兩種。專學一部經,或者是專學一部論,要學多久?古時候有個標準是五年,五年學一樣。在這一門上根基扎進去了,然後才廣學多聞。這是古時候的水準。好像那個時候人,生的病並不太嚴重;今天我們的病重了,比古時候人害的病不曉得重多少倍,用古人這個方法,我們不見效了。你不相信,你學一部經學五年,學五年之後還是懵懵懂懂的,還是不開悟。從前人行,我們現在不行。那怎麼辦?時間加倍。古人用五年,我們用十年,也許還有效。十年不行,十五年,差不多應該有效了。你就得要有忍辱波羅蜜,你忍不住不行,十年東西心定在一門上。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學《阿彌陀經》,《阿彌陀經》有兩個好注子,這大家都公認的,一個是蓮池大師的《疏鈔》,一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應該怎麼學法?我學《疏鈔》,我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專門讀《疏鈔》,專門研究《疏鈔》,《疏鈔》以外的東西不看,這一門深入,這個才行。再看別的東西摻雜進去就壞了,夾雜了。精進,不懷疑、不夾雜叫精,不間斷叫進;懷疑、夾雜,精沒有了。夾雜的那個進,那叫雜進、亂進,那不是精進,這些都得要清楚。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讀誦、研究蓮池大師的《疏鈔》;然後再用三年、五年的時間,專門研究蕅益大師的《要解》;三、五年之後,再用一、二年的時間,把兩個東西會合起來,就通了。你要沒有這種精進的功夫,這兩樣東西拿起來,怎麼合也合不起來。你們現在發心學教,這是學教的秘訣。你能這樣下功夫;如果說是在《疏鈔》上下功夫,十年之後你就是蓮池大師的化身;要是學《要解》的,十年之後你是蕅益大師的化身;兩樣東西能夠結合起來、圓融起來,你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不是做不到,要懂道理、懂方法,要能把一切放下。這講佛法要放下,這樣專攻才行。誰肯去做,誰就能成功。尤其是現代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這些典籍得來並不困難,利用科技的方便,幫助我們修學,只要我們懂得這個辦法,假以時日沒有不成就的。

【須知於法,隨得隨舍,絕不著相自滿。】

這一句很要緊。佛法深廣無有止境,怎麼能夠自滿?等覺菩薩還是在學地,還是在求學,一樣的認真努力,成佛才圓滿。我們今天在佛法上得到幾何?怎麼能夠自滿?這是自己必須要認識自己。一切法,法決定不能夠執著。這裡教導我們的,好!隨得隨舍。舍了不就沒有了嗎?舍了才會進步,得到不肯舍,就不能進步。譬如你到這個講堂來要上五樓,上到二樓,這裡不錯,捨不得,捨不得你怎麼能到三樓?舍二樓才到三樓,舍三樓才到四樓,舍四樓才到五樓,不捨怎麼行?你要想得到究竟圓滿,你要一切盡舍,像菩薩地。小乘人,他知道證得初果了,他舍,他證得二果;二果也舍,證得三果;三果舍掉,證得四果;四果羅漢不肯舍了,捨不得了,於是就當阿羅漢好了,就不能當菩薩。世尊喝斥他們墮無為坑,執著偏真涅盤,他入到那個境界,他不肯舍。菩薩舍十信,他就能夠到十住,舍十住他就能夠到十行,舍十行他就能到十回向,他要肯舍才行,他要不肯舍,永遠不能成佛。所以法要舍。我舉一個比喻,也許你們有這個經驗,沒有這個經驗,也許你們能看得到。來聽法,寫筆記,這個經上寫得都滿滿的,將來上台講,就拿著這個筆記來講,那個筆記不肯舍,永遠沒進步;每講一遍,都用這個筆記,都一樣的。你要能夠講一遍,筆記丟掉、不要了,下一次再講,重新再來做就有進步。千萬不能學一些懶惰的老師。我們在學校看到懶惰的老師,教一年級國文的,他的一本教科書、一本筆記,他用一輩子,每一個學期都是那一套拿出來教,這個老師一生不會有進步。凡是勤奮的老師,負責任的老師,他一定是同樣一個課本,年年有新的講法,然後才能適應這個社會。學生學了之後才有用處,學以致用,不至於所學非所用。這是很明顯的例子。你要是懂得隨得隨舍,那就自在了,智慧增長,福德增長。

同樣道理在世法裡,你今天賺了錢,錢賺了,舍!你要不肯舍,你所賺得的就那麼多。愈舍愈多。賺錢是福報,舍錢是智慧。你有福去賺,你不知道舍,你沒有智慧;所以舍是智慧。《金剛般若波羅蜜》講的是什麼東西?就是舍而已,沒有別的,就是講的放下,看破、放下。有智慧的,舍、放下,一定是利益眾生。舍財修福,那個福報就更大了。明白道理的人敢舍、肯舍、喜歡舍,因為什麼?他懂得這個道理。財富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布施是因,得財是果,種因才會得果,不種因哪能得果?你這一生當中所得的財富,前生布施的因;前生你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你得的財富就大,你發大財;前生你布施得少,這一生你財運就少,是這麼個道理,這是真理。由此可知,財施是因,財富是果。我有財富儘量布施,你這個因愈種愈深、愈種愈廣,你得的財富就愈來愈多,愈來就得的愈大財;得到之後,隨得隨舍,你這個財富無有窮盡,永遠不竭。財不可以把它保持在那裡,保持就糟糕了。錢財,社會上術語叫通貨,通是它要流通的,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出痲煩,就出毛病了。它像水一樣,水一定要是河水流通的,一堵下去這個水就變成臭水溝,不通了!換句話說,人要生病,家道要衰。一定要流通,有智慧的人懂得這個,曉得這個道理。一定要舍,樣樣都要舍,愈舍愈多。歡歡喜喜的舍,那個財得來輕鬆自在,一點辛苦都沒有。現在人賺錢賺得好辛苦,為什麼那麼辛苦?因為過去舍的時候,像割肉一樣的,好難捨!捨得不痛快,所以今天那個財要很辛苦才能賺來,就是這麼個道理。你要是痛痛快快的施捨,你得來就一點都不費力氣。隨得隨舍,這四個字是真理,通於世出世間法,決定不要著相,決定不要自滿。

【法法本來圓融互攝,故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缺任一皆不可,皆不圓滿也。】

一法裡面含攝一切法,這就是說明了,一切法世出世間統統要知道隨得隨舍。舍法得智慧,愈舍智慧愈深、智慧愈廣。

【一切行門,舍忍二度,固為主要。而舍尤為主要中之主要。】

為什麼大乘佛法的修學都把布施擺在第一位,這有它的道理,布施就是放下。徹始徹終無非是看破、放下而已,你愈能看破,你就愈肯布施、愈肯放下;愈肯放下的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道理,就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白。

【以舍能遣執破我】

執是執著,舍能離開一切執著,執著就不肯舍了。舍能破執著,舍能破我。

【最能消業除障,最能彰顯般若正智。】

我們每個同修都覺得自己業障很重,一天到晚都想怎樣去消除業障。去拜佛、去求神、去拜懺,能消得了業障嗎?不但沒消掉,業障還天天在增長。那要怎樣才能把業障消除?舍掉不就沒有了嗎?為什麼業障那麼執著捨不得放下?舍了,業障就沒有了。那我們要說明業障是什麼,如果連業障是什麼都不曉得,你從哪裡消起?所以你首先要認識它。業障是什麼?業就是事,你每天在造作的,正在造的時候叫事,事情造完就叫業。所以事業,事是正在造作,業就是那個事所造作的結果,那叫業。身口意一天到晚都在造作、都在造業,晚上睡覺作夢還是在造業。小朋友上學校念書,筆記本上叫作業簿,他已經在作業了。一天到晚在造業,那個業如何能消得掉?造作的業是什麼?造作的事清楚了,結的那個業是什麼?那個業是貪瞋痴慢疑。你們想想,今天做一天的工作,做到晚上,得了什麼?貪心起來了,今天賺多少錢,明天要賺多少,貪心起來了。那個業就是貪瞋痴。所以要曉得,我們要消業,去拜個懺,拜個懺果然貪瞋痴沒有了,那就真消掉了,真有效了。拜了之後,貪瞋痴不但還在,還增長了,可見得那個方法消業都沒用處。

佛在《般若經》上教給我們,放下貪瞋痴,業就消掉了。事可以照做,事沒有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事要結成業,那就有障礙了。事如何不叫它結業?隨得隨舍就沒有業了,就不結業。你要懂得舍,舍是舍在心地;錢財再多,心裡頭若無其事,縱然一下丟掉了,一點煩惱都沒有,有如同沒有,你業就消掉了。如果你今天對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還斤斤計較,堅固的執著,你的業障重,那個難消。所以舍、布施,《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的,「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這句話實實在在講,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註解。應無所住,哪些無所住?色聲香味觸法,法裡面包括世間法跟出世間法,都在這個字裡面。世出世間法統統要舍,統統不能執著,你捨得愈乾淨愈好,業障愈少愈薄,你所得的菩薩位次愈高。高位的菩薩,他為什麼?他捨得多。你的位次為什麼那麼低?你不肯舍。一個人在樓底下,站在那個地方,「你為什麼在五樓那麼高?」我肯舍,一樓、二樓、三樓、四樓,我都舍掉了,我才站在五樓。他為什麼不能到這麼高?他站在那裡不肯走,他捨不得離開那裡,那就永遠在下面,就這麼一個道理。我想這個道理不難懂,要深深的去體會,要知道舍的利益功德不可思議。一切諸佛能夠圓證佛果,沒有別的,舍而已矣,他肯舍!

我們今天修行不得力,修持的功夫不得力,我們對於佛法宣傳不得力,讓社會廣大的民眾對佛門產生嚴重的誤解。這個嚴重誤解是我們宣傳不得力,佛教究竟是什麼,我們沒有跟人家講清楚。什麼原因?還不是自己不肯舍。《楞嚴經》講: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句話是什麼?捨身。捨身不是叫這個身不要了,去自殺去,那個報不了佛恩。就用我這個身體,一切苦難我都接受,我要發憤努力,弘法利生,捨身。以這個身體為佛服務,為一切眾生服務,這叫報佛恩;這才叫做以我們這個身來供養塵剎諸佛,這對上;對下就是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我們盡心供養,不辭辛勞。學法是很苦。前面講忍辱的時候跟諸位講過,一般講忍辱有三種忍。第一種,自然的災害,就是包括我們的生活,這些物質上的缺乏,冬天寒冷、夏天炎熱,這都出於自然的,要忍耐,你不忍你就沒有辦法活下去。第二種是人為的加害,冤親債主,來找你痲煩的,來侮辱你、來陷害你的,我們要能夠忍辱。第三種是修行,修學佛法要吃苦頭,要發憤、要努力,不眠不休。你不吃苦頭,你怎麼能成就?現在人為什麼不能成就?怕吃苦,那有什麼法子!

以學講經來說,不是容易事情。我給你們諸位報告過,我初學講經的時候,講台上一個小時,我要準備四十個小時,晚上讀經寫講稿,到三點、四點鐘很平常的事情。有的時候想不通,想不通不能想,怎麼辦?經本合起來,拜佛。拜上三百拜、拜上五百拜,真的就會有感應,忽然悟出來了,再趕緊寫。不通就求佛菩薩,這個感應是有道理的,因為心真誠、清淨,所以誠則靈。我老師教給我的方法,至誠感通。真誠到極處就有悟處,這個悟處就叫感通。怕吃苦怎麼行!當然這個事情要年輕才好,年歲太大了,困難,那個的確是不容易。我年輕三天三夜不睡覺,精神好得很,沒事情,年歲大的人受不了!我大概到三十幾歲,三天三夜不睡覺還行,還有這個精神。七、八年前,我在美國洛杉磯講經,我一天講九個小時,站在講台上講的,上午三個小時,下午三個小時,吃過晚飯再講三個小時,連續講五、六天,我有這個能力。現在叫我去講,現在不行,現在我體力不夠了。現在叫我一次講三個小時行,站在那裡講三個小時可以,九個小時現在就不行了,這個與年齡與體力有關係。不吃苦怎麼能成就?

生活上更苦!我從學佛沒有出家的時候,我學佛六個月我就持午,晚上一餐就斷掉了。在台中跟李老師修學,我一天吃一餐,五年!我們過的那種生活,別人看起來都害怕。我這樣清苦的生活過十五年,出來講經這才有人供養;小和尚出來講經誰瞧得起你,沒人供養你。你看到別人經懺佛事那麼賺錢,生活那麼優裕,你過這麼苦日子,「我真正替佛做事,真正報佛恩,這佛菩薩對不起我,怎麼給我這麼苦吃?」佛菩薩正是要磨鍊你,你才能成就。如果那個時候要是得到供養,名利心就生起來,要墮落的。不吃苦怎麼行!忍辱非常非常重要,三種忍辱都要有。你出來講經,人家諷刺你的很多,侮辱你的很多。為什麼?就是叫你最好不要講。佛般涅盤,是魔王勸請的。我過去講經也有人來請我:法師,你講這麼多年了,可以不要講了。我不聽,我跟他怎麼說呢?我不會講!我要練習,哪一天我會講,我就不講了。不會講的時候我要講,哪裡找我就哪裡講。我講經,時間最多是一個星期三十六個小時。在台北,曾經差不多有兩、三年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三十六個小時。我不像你們,你們怕講,我想盡方法去找機會講,這個東西才能學得成功,你沒有地方去練你怎麼會成功。所以我在台北,有人說我著了講經的相:「那個淨空法師著了講經的相」,這樣子對待我。我聽了笑笑,不在乎,著相就著相,那有什麼關係!著講經的相大概還不算壞!所以成功要靠自己真正去努力、去發憤,願意甘心情願吃盡一切苦頭,我們這樣才報佛恩。我們終極的目標,是到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所以在這個世間樣樣要忍,不忍決定不能成就。所以舍是最能彰顯,彰是明了,顯是明顯,彰跟顯的意思是一樣的。般若智慧在哪裡?就在看破、放下裡面,顯示出高度真實的智慧。

【法與非法不取,便是一切皆舍。】

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空有兩邊統統舍,佛法、世法也統統舍。

【舍之罄盡,則如如而不動矣。得成於忍矣。】

這個忍就是經典上常講的無生法忍,統統都舍盡了,無生法忍就現前。「當如是知,如是學。」應當要像這樣的理解,要像此地所講的方法,無住生心,認真的去學習。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引多生事。前面所引用的,是本劫的事情。

【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這是說菩薩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定有一個階段特別著重在忍辱度上下功夫。因為不能忍,什麼成就都沒有。菩薩行的開端是布施,一定從布施下手,布施功夫稍稍得力,那一定要修忍辱,如果不能忍辱,那真的是前功盡棄,所以要忍。

【仙人,通指一切修行人。古譯佛為金仙。】

在古時候,我們中國人知道有天、有神、有仙,不曉得有佛。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我們都稱佛為仙人。羅什大師的翻譯是早期的翻譯,所以還用這個字樣,經典裡頭常常出現這些字樣。這個地方的仙人是指菩薩。

【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時,布施身命,不可數計,豈止五百世。】

這是實實在在的,菩薩修行無量劫中,不曉得多少生多少世,實在講沒有數目字能夠說得出的。不但諸佛如來,就是我們凡夫,今天在此地坐,聽這一座經,我們過去生中修行的善根福德,也是沒有辦法計算的,無量劫來。你看《無量壽經》上講阿闍王子那個五百人,聽佛說《無量壽經》聽得很歡喜;佛說出來了,他們那個五百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四百億佛不算多,一尊佛三個阿僧只劫,四百億是多少阿僧只劫?沒有辦法計算的。他們聽到這個法門,才動一念心:「將來我成佛也像阿彌陀佛一樣。」往生的念頭還沒生起來。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居然能信又能發願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遠遠的超過阿闍王子,超過那批人。由此可知,不止五百世。這個地方佛講了,過去生中,

【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意在顯明多生多世布施生命,皆行所無事,其心安忍而不動也。故曰於爾所世,無我相云云。】

這是菩薩,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凡夫修了無量劫,門都沒入,小乘須陀洹從來沒證得過,大乘菩薩初信位沒有證過。如果要證得這個位次,就不是凡夫;證得這個位次就位不退,不是凡夫。無量劫的修行,從來沒有證得過。為什麼沒證得?不肯放下。現在想不想證得?想,想你就得真乾。還是捨不得,還是放不下,那個想是空想、妄想,不管用!問題是要真正放下。現在要求往生,什麼時候往生?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什麼時候把這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時候就往生了。現在放下現在就往生,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經上講得沒錯,淨宗法門若一日,一日功夫放下了,一日就往生。往生不難,很容易!難在你不肯放下,那就沒有法子。

菩薩已經證得菩薩的果位,在果位當中,還要用這麼長的時間,偏重在忍辱波羅蜜上。忍辱要做到什麼時候圓滿?要做到行無所事,就圓滿了。心裏面確確實實一絲毫的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這個忍才算是圓滿。前面所講,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是圓滿之相,受這樣大的侮辱,這是一般人決定不能夠忍受的,他也若無其事。為什麼能若無其事?因為菩薩四相沒有了,四相放下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些事情發生跟沒發生不是一樣的嗎?一般人做不到,這個身體是我,因為執著我,那個割肉就很痛;如果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割他為什麼我不痛?割他你不執著那是我。如果這個身體不執著是我,拿來割跟割別人不是一樣嗎?與自己毫不相干。對那個割的人,歌利王恨不恨?無人相;無人相,那個怨恨也沒有了。自己沒有痛苦,也沒有看到可恨之人;無眾生相,眾生相是指這些事,真的所謂是三輪體空。《般若經》上常講,「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他忍辱度,真的證明圓滿了。我們為什麼忍受不了?因為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四相具足,你怎麼能受得了!可是諸位要曉得,那個四相是假的,不是真的,是你堅固的執著而已,不是真有四相,假的!事實的真相是什麼?是剎那九百業因果報的相續而已,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把這個理、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了;說出來之後,我們現在這個錯誤的觀念太深,無量劫來養成習慣,這就叫習氣太深,執著這個錯誤的見解,習氣太深。要常常想佛這句話,使這個印象在我們心裡變得很深很深,產生了作用,發生了效果,於一切法都知道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自自然然就看破、放下了。明了一切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看破,事實真相看破了,一切都不執著;一切都不計較,放下了。看破、放下,這個生活得大自在,哪有苦?

你沒有修不知道。我過去那些生活,別人看到苦,太苦了!日子不能過!而我一天到晚快樂得不得了。我每天都笑嘻嘻的,見到任何人都歡歡喜喜的,非常快樂。我還告訴別人,我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你們哪個人能跟我比?快樂到一天只吃兩個饅頭、一碟鹹菜,真快樂!為什麼?我不求人,人到無求真快樂。你們生活很富裕,你要曉得你付出了多少代價,哪有我這麼自在、這麼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牽掛,你說多快樂,誰能相比?別人看到苦,是他不懂、他愚痴,不了解事實真相。明了的時候,入進去,才曉得這個生活是真自在、真解脫,哪有苦!我看這些眾生一個一個吃得肥肥胖胖的,真苦!一天到晚煩惱憂慮重重,那個真苦!愁眉苦臉那個樣子,哪有我們這麼自在瀟灑。

【觀門之般若,行門之舍忍,為學道要門。】

所以這一次講《金剛經》,我也講得很歡喜。為什麼?對大家的確是需要。真的,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問題。觀就是觀念,我們的想法看法沒有智慧不行!沒有智慧,想錯了、看錯了。行門當中就是要施、要忍。六度也好、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也好,離開了施與忍,一願都不能成功,都是假的。天天念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喊破喉嚨也枉然,沒用處!能夠在施忍上下功夫,這個十願自自然然就不一樣,你聽到、念到,你心裏面起的感應、起的反應當然不同,它有啟發的作用,的確有功德、有利益。所以,舍與忍是行門的大根大本。

我學佛,實實在在講,的確是得利於一開端就掌握這個方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我二十六歲,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才知道佛法是好,原來以為佛法是迷信,根本就不能接近,這才曉得佛經裡面有世間最珍貴的東西。方老師介紹給我:學佛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了這些話,才開始跑寺廟。跑寺廟的目的何在?去找佛經。那個時候的台灣,佛經非常非常稀少,外面買不到,所以只有在寺廟裡面借佛經,借來看、借來抄。我接觸到經典大概一個月的時間,這是我運氣很好,就認識了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我頭一天跟他見面,我向他問了一個問題,這是我講了很多次,有不少同修知道,新來的同修沒有聽到,多講幾遍,你們腦子裡的印象深一點,有好處。第一天見面我就向大師請教說:我知道佛教好,但是有什麼方法能叫我一下就入進去?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看著我,看了半個鐘點,才說了一個字:有!說了這個字,他又不講話了。大概停了十五分鐘,跟我說了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所以我一入佛門,就在這上下功夫,章嘉大師就把這個傳授給我了。看得破,放得下,聽起來也不難懂。我接著就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大概隔了有十幾分鐘,說了兩個字:布施。那一天印象非常深刻,永遠不會忘記。第一天見面,跟他大概坐在一起有一個半小時的樣子,就說這幾句話。大師,你看他整個人的神情都在定中,那個威儀叫人尊敬,非常穩重,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從來沒有看到過這樣的人,所以對他自自然然起恭敬心。我告辭出門的時候,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門口,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我今天跟你講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就真聽話了,真的去學布施,難捨能舍,這慢慢的舍。舍了六年,只剩下換洗衣服、一床鋪蓋,其他都沒有了,捨得乾乾淨淨,舍光了。被他講中了,真的六年舍光了。舍光了,得到什麼?得到一點智慧,心很清淨,對於一切事理很明了,還有一些事情好像預先能夠曉得,一、兩個月以後有什麼事情發生,好像都會知道。舍,舍就得;不捨,你就得不到。那個時候大師教給我這個方法,我敢去做,實在講也是得力於《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我看了不少遍,知道因果報應。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面有的儘管舍,舍了它還會來;命里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我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有人說:你統統舍,你明天吃飯怎麼辦?我說明天還沒到,著急幹什麼?不需要打那個妄想。可是我從來也沒有餓過一天,天天吃得也還不錯,住得也很好,我的修學功夫沒有間斷。相信業因果報!

【眾生之為眾生,因有貪瞋痴三毒。般若治痴。】

三毒煩惱,痴是根,因為愚痴他才貪,因為痴他才有瞋恨。如果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怎麼會有貪瞋?所以貪瞋痴那個根是愚痴。愚痴就是無明。般若是對治愚痴的,而舍是對治貪的,忍是對治瞋的。你有智慧,又能夠修施忍,就能把貪瞋痴這個病根拔除了。病根拔除,三善根就出現,無貪、無瞋、無痴。所以有三善根的人,一定有般若,一定有看破放下,一定有施忍。

【三毒之病根甚深,非多多修舍,貪何能破。】

這是真的。我們這個習氣是無始劫以來的,所以確確實實要很長的時間修布施。我那個時候六年是第一個階段,布施得一點力;真正完全放下,心裡頭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最近一、兩年的境界,這談何容易,幾十年的功夫!要不認真努力這樣去做,你怎麼會做得到?忍辱,

【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還難過,這個比布施更難!我大概也是於冥冥當中有佛菩薩加持,我這個忍辱是沒學佛之前學來的。在學校念書,跟一個同學學的。這個同學現在在不在我都不曉得,好像是四九年離開之後,再也沒有訊息了。他姓白,白振寰,是我同班同學。我在學校念書,在學校里是風頭人物,學校從校長下至工友,全校同學沒有一個不認識我的。我知名度很高,不但是我學校人各個認識我,那時候在南京念書,南京中上學校都曉得我,很有名!習氣跟袁了凡一樣,喜歡挖苦別人,喜歡作弄別人。我這個同學比較老實,所以我常常欺負他,常常侮辱他,常常說他的壞話,他統統能忍,實在是了不起。我處處都說他的壞話,他在處處都讚嘆我。一個學期,還是一年以後,我被他感動了,真正了不起。所以我就學了他這套本事,以後在社會上做事,別人欺負我什麼的,我會忍,我跟他學的。這是在沒有學佛之前,十幾歲的時候學了這套本事。所以一般人認為我很有修養,我從國小了這一招,這一招很管用。譬如有些人什麼小事情或者是得罪了,他來罵你一頓、侮辱一頓,我能夠笑嘻嘻的不還口,儘管讓他罵,罵半個小時、罵一個鐘點,他罵累了他不罵了,以後見面還是好朋友。他要是發瞋恨心要打我,我就先躺在地下讓他打,他打了幾下,他不知道怎麼辦,所以我這一招厲害。他要打,我不還手,打不下去,不打他又下不了台,這個很厲害。如果對打,那愈打愈起勁,兩敗俱傷。我這一招一表演,別人一看,某人他的修養好!你看,我這個知名度就愈高,愈被人讚嘆了。這個都是跟那個同學學來的。在這個社會上不吃虧,不跟任何人結冤讎。縱然是意見不合過不去的,最後都變成好朋友。所以以後學佛之後,才曉得佛門這個忍辱高明。什麼都能忍,沒有不能忍的事情,何必跟人計較?人家占一點便宜,讓他去占,我們歡喜;他得利益,他生歡喜心,我也歡喜,這樣才行。決不要認為我們吃了虧,沒有吃虧的,沒有上當的。你把這些理事都看得清楚,你才曉得佛法這個修法你會很歡喜去修、很認真去做。對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事業上、在前途上決定有幫助,會一帆風順,得許許多多人的幫助。這是非久久修忍,瞋豈能除。

【然若非精修般若,具足三空之智,以去其著相分別之愚痴,則舍忍亦終不能成就。】

這是真的。布施跟忍辱,如果沒有高度的智慧,都是有限度的。唯有高度智慧現前,他不著相了。我人眾生,就是所有一切物相,看得都非常之淡,毫無留戀之意,這是般若智慧。

【余度亦有名而無實矣】

余度是持戒、禪定等,般若其他的,這是般若之外,就是其餘的五度,要是離開般若波羅蜜,離開真實的智慧,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這個余度是涵蓋了菩薩修學的一切法門,都不容易得力。如果講功夫得力,一定要開般若智慧,一定要在施忍這兩個科目上痛下功夫;而且還要相當長的時間精進不懈,我們功夫才得力,才能夠一帆風順。今天就講到此地。


分享好文,利人利己,功德無量!
相關文章: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