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一百九十七面,最後一行看起。
【若心不隨相而動,便除一切苦。所謂了生死出輪迴,心了耳,心出耳。修行人第一步,便當明了此理。】
這是說到三心不可得的事實真相,通達之後你所得到的實際受用。凡夫不明事實真相,所以心隨境轉,就像前面的河沙比喻一樣,煩惱重重,無量無邊,因此長劫無法脫離輪迴。其實解決這樁事情並不難,難在沒有智慧,看不到事實真相。若有智慧,這個心就不動了,不會為外面境界所轉,所有一切苦都離開了,正如同《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包括三界裡面的三苦、八苦,都沒有了。只要你有智慧,能夠看出五蘊皆空,這個地方所講的三心不可得跟五蘊皆空意思是一樣的,這就了生死出輪迴了。「了」是明了,明了是把事實真相徹底看清楚;了也是了斷,永遠與三界生死輪迴脫離,永遠脫離了。由此可知,了是心了,出也是心出。心了、心出,我們這個身了不了、出不出?實在講這個身沒有關係。
諸佛菩薩,乃至於阿羅漢,示現在三界六道度化眾生,他有沒有生死?有沒有輪迴?給諸位說,沒有。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世間,八十歲入般涅盤,一般人就說佛滅了。佛到底有沒有滅?沒有!《無量壽經》上就講得很明白,佛示現八相成道,是為中下根人所示現的。由此可知,上上根人他明了,佛出現在世間,也沒有生;佛入般涅盤,也沒有滅。正是不生不滅,與本經旨趣所說的不一不異完全相應。佛如是,菩薩如是,羅漢如是,我們再問,哪一個眾生不如是?如果說眾生不如是,諸法如義就講不通。萬法皆如!可惜我們凡夫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見不到事實的真相。我們見不到,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說修行人首先要把這個道理搞清楚,而後我們用功,真的才有下手之處,才有入門之處。不了解這個道理,實在講怎麼樣勤修都不得其門而入。
【分別執著,妄也。妄是虛妄。不分別執著,真也。】
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那是真心起用。分別執著是妄心在起用,妄心不是真心,這個要搞清楚。我們修行要斷妄、要求真;可是真,實在講不能求。有一個求真的念頭,又是個妄想,妄去了之後就是真。
【真心無念】
無念是決定沒有一切妄念。什麼是妄念?妄想、分別、執著。什麼叫妄想?《金剛經》上說得很具體,「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些是妄想;「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些是執著,真心裏面沒有。
【起念即妄。修證者無他,除妄是已。】
修行人沒有別的,離一切妄念、妄相而已。千經萬論,不但是世尊為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乃至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經法,也不出這個原則,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妄云何除】
妄想、妄相怎麼個除法?
【離念是已】
只要你把妄念念頭斷掉就除了,這個諸位不能不清楚。真心離念,真心裏面沒有念頭,有念都是妄念。
【離念則分別執著自無】
念頭沒有了,真心就現前,妄想分別執著自自然然沒有了。
【真心自見,生死自了。】
真如本性當中沒有生死。所以見性之後,兩種生死都了了,變易、分段都了了。可是問題擺在我們眼前,我們現在知道離念重要,也明白佛教給我們離念的方法;可是這個方法用不上,怎麼離都離不了。也許諸位會覺得,我不離好像還沒事,愈離愈多,妄念愈多。這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已經養成習慣,這也顯示出大乘法中,理可以頓悟,古人講事須漸除,慢慢的除。我們今天的人來看這個,事簡直是無法除,不是漸除,是沒辦法除。這才幸虧有一個念佛法門,這個法門真的是救了我們。念佛法門的好處,就是不要斷念,不必要離念,把念頭換一換,換成阿彌陀佛這一念就行了。換念頭容易,離念難!這是淨宗法門的殊勝,就是教你把所有的念頭都換成阿彌陀佛。
【一切眾生,所以認妄為真,由於不知其是不可得,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
這兩句講的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我們今天講宇宙萬有的真相,眾生不知道不可得。我們學佛的人雖然天天讀經,讀歸讀,行歸行,是兩樁事,它不相應。《心經》幾乎每天都讀,《心經》到最後最重要的一句「無智亦無得」,此地跟你講「三心不可得」。你偏偏以為這也可以得到,那也可以占有,這就錯了!所以說經典讀歸讀,行歸行,不相應。如果你說讀了之後你覺悟了,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你在萬法當中這個希求的心就斷掉了。希求是妄想、是煩惱,所以說希求、憂慮、牽掛這些心全部都舍掉了。縱然不能恢復圓滿的清淨心,我想一半以上決定恢復了。這個就是說,在念佛人來講,理一心不能證得,事一心是沒有問題的,確實可以證得的。證得事一心不亂,往生淨土就生死自在了。不知道真相是一法都不可得,包括自己的身體,身體都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不辨其是生住異滅、剎那相續,這是講所有一切形相、色相,總不外生住異滅,這就是說的無常。現相怎麼會存在?那是剎那相續,並不是真的存在,一剎那有九百個生滅的念頭,相續相。
【實不可得,執之何為?】
你為什麼要執著?實實在在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剎那相續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在這裡面打妄想?為什麼在這裡面造罪業?學佛、聽經、念佛、參禪,如果不開悟,不開悟就是對於這個事實真相不能夠徹底的明了,不能徹底放下,沒用處!我們從無量劫前,就聽經、念佛、修行搞到今天,今天還是這個地步,還是照樣打妄想,還是照樣要造業障。你要問這什麼原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原因就在此。由此可知,若不看破、放下,決定不能解決問題;六道輪迴還要繼續去乾,還要繼續去受報。
【且自以為能執,而實無可執,徒增妄想業力而已,真愚痴可憐也。】
佛說一切眾生「可憐憫者」,這句話講得很好!為什麼一切眾生可憐憫?道理就在此地。他自己以為能執著,自己以為能分別,自己以為能得到,其實他什麼也得不到,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是在那個地方打妄想,妄想從來不間斷,妄想就造業,業力改變這個相續相,剎那相續相,業力在那裡變。法相宗所說的「唯識所變」,變好、變壞,也是我們常講變苦受、變樂受,就在你妄想裡面的善惡。一念善的妄想,變的境界是樂受;一念迷的妄想,變出來就是苦受。佛門常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迷惑顛倒,善惡不能辨別,這是非常非常之苦。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做了好事,出錢出力,以為做了好事,殊不知他造了惡業。有能力辨別善惡,有能力辨別利害得失,實在講需要相當的智慧。如果能辨別邪正,能辨別真妄,那更要高度的智慧。誰造業?誰叫人造業?迷惑、愚痴。愚痴就叫你造業,愚痴就促使你造業。
學佛最要緊的就是開智慧。我們舉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大家都能覺察到,現代的社會變了,人心變了。如果與三十年前的社會做一個比較,你一定會感覺到,三十年前的人心純厚,人與人之間相處真誠,比現在人誠實。這個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一代不如一代?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講,三十年是一世。世界那個世,是三個十。這裡面的因素,佛經上講得透徹,講得明了。迷妄這個發展,就像癌細胞一樣,到擴散的時候不可收拾,太可怕了!所以古聖先賢建立一個國家,維持社會的安定繁榮,用什麼方法?教學。中國《禮記》裡面所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辦教育。學佛的人為什麼比較善良?因為接受佛陀的教誨,起心動念自己知道約束。
現代這個世間,學校里教的是什麼?教的是科學技術,這個不是教育。中國古代的教育,它是教人怎樣做人;換句話說,教你了解人與人的關係,人與大眾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天地的關係,讓你了解這些。實在講就是佛法裡面說的,教你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後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有規律,自然於情、於理、於法就相應,所以社會和諧。現代我們把這種教育舍掉了,於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只知道有利害,這還得了!沒有道義,這是今天整個社會動亂的根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就是在於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能夠辨別真妄,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是非,這是人之可貴處。今天我們看到這個現象,無限的感慨,不能責備任何一個人,這裡面的因素太複雜了。如何挽救?實在講,唯一有效而快速的,只有推行佛陀的教育,這真正能夠救世間。這些理論與事實,正是此地所說,
【此理惟佛知之說之,修行宜急覺悟也。】
實在這個太難太難了,似是而非的東西太多了,讓我們真假莫辨。行善,現在大家都知道,善行裡面常常為諸佛菩薩所讚嘆的是法布施。《金剛經》上有不少次的比較,一切大乘經裡面較量功德,我們看到的太多太多了。財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都不如為人演說《金剛經》上的四句偈,這才曉得佛法超過一切世間法。法布施裡面又以什麼為最勝?無過於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是無比的殊勝,你想轉這個業力是最快最快的。過去我們在學講經的時候,老師很慈悲,看到學生命相很薄,我們俗話講短命相,真的能看得出來,一看就看出來了,而老師勸這些人發心出來學講經弘法。那個轉業最有效,最快速,真的能夠延年益壽,變換體質,非常快速,這是發心弘法利生。它的理在哪裡?道理就是用願力把你的業力換過來,原本你這一生是受業力支配,發願弘法利生這是願力,願力超過業力就是乘願再來,所以他能夠延年益壽,這是道理。這是曉得這個功德第一大,你看連壽命都可以延長,何況其他的?身體有一點毛病,算不了什麼,念頭一轉自然就好了,這都是真正的事實。
說到弘法,我們就想到辦佛學院,辦佛學院的功德第一,不是培養一個、二個,培養很多的弘法人才,這是開了佛學院。佛學院的課程,如果請很多老師開很多課程,四年、五年佛學院畢業出來了,學生得到什麼東西?是不是真的能夠擔負起諸佛菩薩弘法利生的事業?是不是真的能夠續佛慧命?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這個做法就似是而非。你才曉得這個事情難!講經,許許多多的人誤會了,以為我多讀經,多看註解,多聽,這就會講了。會講,沒錯!是會講,也能上台講得天花亂墜,可是不管用!當時人聽的時候聽得很好聽,走出門外都忘得乾乾淨淨,這又有什麼用處?古時候祖師大德們培養弘法人才跟現在不一樣,諸位要是看看佛經,看看佛教的史傳,古來沒有一個法師辦過佛學院的,沒有!沒有一個法師辦過培訓班的,也沒聽說過。他那個學生是怎麼訓練出來的?是從聽眾當中選拔出來的。老法師天天講經,坐在下面聽經的,有興趣學講經的,老法師看看也很不錯,讓他出來復講,這樣訓練成功的。所以並沒有佛學院,也沒有培訓班,全是講小座出身的。講小座是有來源的,來源是誰?我想諸位同修都知道。但是不給你提起,你怎麼也想不到。阿難尊者,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五百阿羅漢集結經藏,怎麼集結法?請阿難出來復講,不就是講小座!阿難復講,底下同學給他記錄,以後整理出來就變成經本。所以講小座是從哪裡開端的?集結經的時候阿難開端的。於是代代相傳,都用這個方法培養講經說法的人才,而且這個方法非常有效。
真正能夠擔負起弘法利生的使命,要修行功夫,功夫是什麼?正受,佛家的名詞叫三昧。講《般若經》,如果沒有證得般若三昧,《般若經》怎麼講法?講淨土宗,如果沒有得念佛三昧,你淨宗經典怎麼講法?講《華嚴》,要得華嚴三昧,講《法華》,要得法華三昧。由此可知,古人跟今人不一樣。諸位必須要知道,一門深入才能成就三昧。三昧是定,三昧是清淨心,三昧也是此地講真的看破、放下。我們這部經後面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簡單講,決不會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叫不取於相,這個花花世界,不被外面誘惑;內裡面不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如如不動,這就叫三昧。與哪個法門相應,就叫哪一種三昧。我們今天讀《金剛經》,研究《金剛經》,這就是金剛三昧。我們研究《無量壽經》,講解討論《無量壽經》,就是念佛三昧。先得三昧,然後這個經義沒有不通達的。古來祖師大德這些註解可以看看,看看什麼?看看他們是怎麼個講法的。實在說,看也可以,不看也可以。為什麼?你要是得三昧,你自己有見解,你一觀察就通達了。你要不相信的話,你看六祖大師的《壇經》,六祖為無盡藏比丘尼講經,講《涅盤經》,六祖大師沒有參考別人的註解;為法達禪師講《法華經》,他不但沒有看《法華經》的註解,他連《法華經》都沒有看過;而你看這個經裡面八首偈頌,說明法相宗的經義,講得妙絕了。他這個智慧能力從哪來的?三昧來的。什麼三昧?就是《金剛經》上這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人家做到了,我們掛在口皮上說,沒用!一定要做到,做到才管用。
所以學習經教一定要一門深入。一門,看那個樣子很笨很拙,非常笨拙的方法,沒錯!開頭是很笨,不起眼,看不出來。這個東西就像什麼?像蓋大樓,蓋大樓先打地基,地基打在下頭,看不見,不起眼。殊不知地基愈堅固,將來大樓蓋的愈結實,就這麼一個道理。一開頭就要好看,那就壞了,永遠不能成就。世出世間法,都不外乎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們一定要有能力,微細觀察邪正、是非、得失,自己才會立於不敗之地。往往我們看到世間人,真是好心想修福,可是結果他造的是罪業,我們看也就看了,也不能說一句話。他看不到,你給他說,他不承認,反而生起毀謗,那個業就造得更重。所以只好隨他去!等到他哪一天果報現前,想回頭了,這個時候可以點醒他;他還正在迷惑的時候,正在自以為是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能說。像這樣的誤會,像這樣的迷失,幾乎在在處處我們都看到。所以這個事情,惟佛知之說之,佛是在經上跟我們說,貴的是我們自己能夠體會,能夠覺悟。
【此事為凡聖之關鍵。本經雖離相離念並說,實歸重在離念,不過以離相為離念之方便耳。若離念,則見相即見性,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矣。】
那就入到法身大士的境界,像《華嚴經》上所說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是無障礙的法界。這一段說得好,說的非常重要!這是凡聖關鍵之所在。此地這個凡聖,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學佛、修行,我們還是作凡夫,還是作佛菩薩,這是一個關口,能夠突破,超凡入聖;不能突破,還要做迷惑顛倒的凡夫。關鍵是什麼?關鍵是離念。所以善知識、好老師教導我們,他教學的方針是什麼?縱然不能達到離念,也要把妄念降低到最低的程度,這個老師就是高明的老師,好老師。不是一個好老師,他不懂這個道理,反而增長你的妄念,怕你妄念還不夠多,天天加一些。怎麼個加法?多讀一點東西,多看一點東西,多研究一點東西,增加妄念。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頭說得好,「有解無行」,行是什麼?行是修定,行就是離念離相。沒有離念離相的修行,天天在研究經教,把這個當作一個正事,那個後果,清涼說得很好,「增長邪見」。我們最初看《華嚴經疏鈔》,看到這一句,他底下還有一句,「有行無解,增長無明」,它兩個正相反。「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我們看不懂這個意思。多少年來,自己修行,教學講經,才真正把這兩句話搞懂了,真的明了了,他講得一點都不錯。佛法跟世法不同的地方,佛法要離念離相。世間法跟佛法恰恰相反,它不離念也不離相,它執著,妄想分別執著,這叫世間法;佛法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講,這個綱抓住了,縱然有錯誤,不至於有太大的錯誤,你的大方向是正確的,大方向沒錯。
離相,實在講是離念的方便。這在初學的時候,世尊制定許許多多的戒律。戒律裡面特別是止持,哪些事情不能做,規定得很嚴格,這都是離相。目的在哪裡?目的是在離念。離相只不過是一個手段而已,它不是目的,是幫助你離念的。念沒有了,相妨不妨礙?不妨礙!事事無礙,相哪有什麼妨礙?不妨礙了。由此可知,持戒不是目的,持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離念才能得定,不離念不能得定。定,實在講還不是目的,還是一個手段,開智慧是目的,因定開慧,那才達到佛法教學真正的目的。智慧一開,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離念,念離了之後,為什麼說相不障礙?因為見相就是見性。所謂是清涼在《華嚴》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事相就是性德。儘管隨緣現相,廣度眾生,毫無障礙。
【三心實不可得,當下即空。】
一切眾生迷惑顛倒,迷在哪裡?就在此地。以為三心可得,不知道三心不可得。如果知道三心不可得,諸位想想,他這個妄念自然就離開了,不再打妄想了。為什麼?不可得。世間人哪一個不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這叫胡思妄想。過去已經過去了,想它幹什麼!未來的還沒有來,不需要想它。但是他會想,就是以為真能夠得到,真有所得。這一樁事情,若不是佛為我們說破,世間人沒有能力得知事實真相。學般若,特別是學金剛般若,要怎麼樣才能做到無住生心?這個地方是一個好方法,用三心不可得、用諸法緣生來觀察一切法。這個觀察就是《心經》上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離念,念是心法,受想行識是念。一切諸法是色法,色法緣生的。底下一大段要講諸法緣生。知道諸法緣生了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五蘊空了,五蘊皆空。所以這一段經文念了之後,你就曉得,觀自在菩薩是怎樣照見五蘊皆空的,我們知道了。知道了要照,不照不行,你要會照,那你跟觀世音菩薩沒有兩樣。觀音菩薩那個方法、原理原則,就在這兩段經文上。所以要曉得,
【應當向不可得處觀照契入】
我們心裡起了個妄想,或者起了個貪心,或者起了個瞋恚心,起了個嫉妒心,觀察,這個心是現在心、是過去心,還是未來心?想想三心都不可得,念頭就沒有了,貪瞋痴就沒有了。你要不這樣想一想,貪瞋痴繼續發展,愈來愈嚴重。你能夠這樣微密的去想,這就是觀照,自自然然它就放下。你所貪的對象是財、是色、是名,想想諸法緣生,因緣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緣自然就放下了。
【身心世界俱不可得,湛湛寂寂的常住真心它就慢慢向外透了。】
常住真心現前,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
【正所謂,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這兩句話是《楞嚴經》上的,世尊對富樓那尊者所說的。狂就是妄心、妄念,妄念不停,一個接著一個,這叫不歇。歇即菩提,菩提就是真如本性。妄心息了,真心就現前,本性就現前,我們學佛目的在此地。
我們再觀察世間人學佛,目的在哪裡?目的說老實話,在增長貪瞋痴。學佛了,佛菩薩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不是增長貪瞋痴嗎?他到佛門來是學貪瞋痴的,來求貪瞋痴的,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馳。佛門裡面是斷貪瞋痴的,他到這個裡面還來增長貪瞋痴,你說成什麼話!但是今天這個社會,多少人把增長貪瞋痴當作真正的佛法,你說糟糕不糟糕!所以學佛學到最後的結果,往生了,大家都往生了,到哪裡往生?餓鬼道往生,畜生道往生,地獄道往生,都往生了,都搞這個東西。不了解什麼叫做佛法,這學佛學錯了。
【此節文亦具兩重不一不異】
這是把它結歸到總綱領上來說。
【過現未三心】
過去、現在、未來這三心。因為過去、現在、未來,當然這不一。
【皆不可得,不異。】
這是一重不一不異。另外一重,
【又遷流心與常住心,不一也。】
這三心是虛妄的,是動的,像水一樣流動的,跟常住真心不一樣,常住真心是不動的。諸位要曉得,真心是不動的,妄心是動的。般若智慧是不動的,無明是動的。也就是說,明是不動的,不動就放光明,動就是無明。假如諸位同修把這句話要是體會到了,我想你用功會得力,你有法子了。不動是智慧,動是無明,我們要去研究經,我們用思惟、用想像,用這個,這是動,這是無明。用無明如何能解如來真實義?這很明顯。怎樣才能解得如來真實義?清淨不動。讀經也好,聽經也好,決不用分別,決不用想像,絕對不執著,就開悟了。
我們看到佛在經上所講的,佛講經還講不到一半,聽眾當中有開悟的。以《楞嚴經》做例子,《楞嚴經》十卷,我們中文的譯本,世尊講到三分之一,第三卷講圓滿的時候,阿難尊者開悟了。經大概講到一半的時候,摩登伽女證果了,證到三果。這是為什麼?會聽。《金剛經》前面說過,一般大乘經上常講「諦聽諦聽」,什麼叫諦聽?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心緣叫你想像,我聽了要想這個經什麼意思,那是心緣相。不能想,只管聽,要用不動的心去聽,會開悟。我們聽經聽一輩子都不會開悟。為什麼?一面聽一面打妄想,隨相流轉。這個相是什麼?音聲,音聲是相,是六塵的相,隨著說法的音聲在打妄想,那怎麼能成功?這就是聽一輩子經不能開悟,原因在此地。
我在初學的時候,實在講老師慈悲,老師高明,這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學講經的這些學生,那個時候我沒有出家,還是在家,我們學講經的學生是坐在第一排,二十多個人,在講經的時候我們坐第一排,外面來的聽眾從第二排以後他們坐的。第一排都有桌子,我們學講經的時候,有的時候聽老師講經要做一點筆記。我那個時候也寫筆記,被老師看到了,我的目標很顯著,我坐第一個位子,所以他一眼就看到了,我在那裡寫筆記。大概到了第三天的樣子,他講完經之後,把我叫到房間裡面去,我去見老師。他老人家問我,他說:你聽經是不是在寫筆記?我說:是!他說:你寫這個幹什麼?我說:怕忘記!留著以後要做參考。他搖搖頭說:沒有用!他說:「你想想,你過了一年之後,你的境界就不同,你記的這個東西還有什麼用處?」我聽這個話,也滿有道理。境界一進步,這個東西的確是沒用處,你何必浪費這個精神?所以他就叫我聽法專心聽,不要記筆記。所以我就聽他的話,我在台中聽他講經十年,沒有寫過筆記,這他教給我的,不要寫筆記。用清淨心、真誠心,專心去聽,這裡面的的確確就有悟處。所以我學的東西,學得比較活潑,道理在此地。老師教我們這一批學生,也是因人而異。坐在我隔壁的同學,筆記寫得好勤快,一本一本寫了幾十本,老師沒有給他說話,沒有阻止他。由此可知,他對於每個學生的根性,他了解,他明了。他不讓我寫筆記,各人根性不相同,這個方法的確是好。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根性不行!我記憶的能力也很強,我不要寫筆記,聽老師講,聽他講一個鐘點,到第二天我來做復講,大概差不多也能達到一個鐘點,我有這個能力。可以把他的東西,不能講到百分之百,應該可以講到百分之九十五,我有這個能力。所以學經學得很快,一個月學一部,進度很快。那個學習的情緒也很高,一般人講有成就感,那學得很快。這是遷流心跟常住心不一。
【知其不可得而當下空寂,則不異。】
這裡面是兩重不一不異。
【佛之委曲說此四重,開示修觀之方便也。】
我們不曉得修觀,其實諸位要知道,說修觀,八萬四千法門統統都是修觀;說參禪,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參禪;說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統統是念佛,這個諸位要懂。你聽了感覺到奇怪,為什麼感覺到奇怪?你不懂不一不異。如果你懂得不一不異,我講的這個話,你就會點頭了。其實這個話不是我在此地說的,佛在經上早就講過,確實如此,一定要通達不一不異,你修觀用功就有門路,就有入處,功夫自然就能夠得力。
【由不一觀不異】
看一切法,法相不一樣,在這裡面觀它相同的地方,觀它的體性,體性是空寂的。
【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形形色色不同當中,看到它相同的。看出來之後,因為不異是個空相,佛法裡面常講萬法皆空,空是同的相,就是不異之相。萬法是不一,皆空是不異,這個樣子,我們的妄念,剛才講的,我們的希求、我們的得失,這些妄念自自然然就降低,雖然不能完全斷盡,淡薄了。也就是說,一切法當中,我們自自然然看得淡了,不會像從前那麼樣堅固的執著,看淡了幾分;也能夠放下幾分,這就是很大的進步。這個在修持上,也就是生活上,你得到受用,你的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一念不生,而實相生矣。
【由不一入不異】
前面是講觀,這個地方是講入,入比觀深了一層。「觀」是看法,你的看法正確了,智慧現前了,「入」,那得受用了。為什麼?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觀是看破,入是放下,愈放下愈自在,愈放下愈真實。
【除分別執著,亦即無我。】
雖然沒有得無我法,但是確確實實是向著無我法這個方向、向著無我法這個目標在進步,證得無我法就成佛了。什麼時候證得?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是無我法。
【迨至一念不生,人我、法我兩種執著,人我執、法我執,尚復何存乎。】
這個境界講到最低層的,圓教初住菩薩,兩種執著都破了。
【真無我之妙法也】
這是教給我們初學的人,就是教我們,我們如何能夠證得無我法,如何能夠見到法無我,你就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真的有效。只要你會用,用得恰當,而且進步非常快速。你在一切萬法裡面去觀察,不一就是萬法,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觀察不異,也就是說,從相上、萬相上,你去觀察它的體性。這個說法你要是不容易理解,經上所講,你在一切世出世間法裡面觀它緣生,這個比較踏實一點,你觀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觀察它沒有自體,就是沒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樣能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所以叫看破,宇宙人生真相你看清楚了,你還會分別嗎?你還會執著嗎?自自然然就不會了,不分別、不執著,就放下了;入進去了,入佛知見。《法華經》上所講,「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為我們開示,我們覺悟了。觀是悟入,悟佛知見。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入佛知見。而佛知見,前面說得很清楚,法無我、無我法。一切法無我,是看破;入無我法,是放下。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圓滿的自性完全現前了。所以這個方法真正是無我的妙法。無論是解悟、證悟,這個方法妙絕了。
【此為開佛正知,開佛正覺也。】
開就是我們一般講的開悟,這是開悟的妙法。
【下諸法緣生一大段】
三心不可得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結束了,底下一大段要說「諸法緣生」。三心是講我們能執著的,諸法是我們所執著的。能執著的不可得,再看看所執著的,所執著的也不可得。
【亦復如是開之覺之。而一是向心行上開覺。】
前面講的三心不可得,是從心行,就是從念頭上,讓你了解事實的真相。
【一是向諸法上開覺】
這是向外面境界上,說明外面境界事實真相。
【雙方並進,則心境皆亡。】
心裏面的妄念,外面的分別執著,統統會失掉。確確實實與《金剛般若》經題完全相應。
【我法俱空。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矣。】
一切諸相都離了,沒有法子稱呼它,不得已假設一個名詞,叫它做「諸佛」。成佛就佛了,為什麼叫諸佛?諸位要曉得,雖然離相離念,離相離念的功夫不等;但是要曉得,統統是離相離念沒錯,裡面功夫不一樣,所以他有差等。這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會有四十一個位次?這四十一個人統統都是離相離念,心境雙亡,因為功夫淺深不一樣,把它分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從它功夫上分的。這種分法,諸位必須要曉得,是佛為我們分的,對我們這樣講的。對那些法身大士,人家已經離相離念,還有什麼十住、十行、十回向?沒有這些。佛要遇到你,絕對不會說:「你是凡夫,我是佛!」他要有這個念頭,他是凡夫。為什麼?他還有念,他還著相;他沒有了。所以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他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決定沒有一個分別的念頭。所以說菩薩的位次,這是隨順眾生說的。前面講,佛是依二諦說法,這是依俗諦說的,所以有這個等差。
同樣一個道理,這個不能不曉得,不曉得會產生許多誤會。念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怕自己的品位很低,聽說下下品往生要十二劫才花開見佛,以為太長了。常常有人來問我,這真的還是假的?這些都不懂得不一不異的原理,有這麼多虛妄分別執著在。你要嫌長,你就認真努力,何必要下品下生,你上品上生不好嗎?多用功,不要打妄想。其實問這些話的人,天天雖然念《無量壽經》,沒懂《無量壽經》的意思。經上跟你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管你品位高下,到那邊全是阿惟越致菩薩,那是佛力加持的,平等法界。《觀經》上為什麼要這樣說?《觀經》上不論加持,沒有講佛力加持,是你自己念佛往生的,那就是那個樣子。到那裡去蒙佛力一加持就提升,大家都平等了。所以三經要合起來看,才能看得圓滿,才能看得究竟,把你的疑惑、障礙統統破除掉。我們念佛,心也踏實了,不再有疑惑,不再有妄想了。緣生,再看底下這個,我們再看下去,「心境皆亡,我法俱空」,一直到最後,是名諸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都是從圓教初住菩薩講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稱之為諸佛。
【教下名言甚多,無此直捷了當。】
除了禪宗之外,其他九個宗派都叫做教下。名詞術語非常非常的繁雜,繁雜我們就感到困難,不但難修,解都難。可是要跟《金剛經》來比,實在說沒有比《金剛經》更直捷了當。《金剛經》不長,全經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一個字的廢話都沒有,字字句句都是從如來果地上流露出來的,直捷了當。
【宗門棒喝交馳,無此彰顯明白。】
前面兩句顯示這個經在教下第一,回過頭來再看宗門,禪宗。禪宗教學用棒喝,棒喝不簡單。祖師大德真正是明心見性的過來人,看到你功夫接近純熟,或者是用棒,或者是用喝,一聲喝的時候把你驚醒了,那個關口突破了,人就開悟了。如果不是這樣的真善知識,也要學祖師那個模樣,說老實話,那個棒把人打死了都不開悟,冤枉死了,怎麼會開悟?喝更沒用處。所以,那種方法,在樣子上是學不得的,沒有用處。功夫不到,學了一點用處都沒有。這是說明宗門這個方法,不像《金剛經》上這樣清楚、這樣明白的道出來。宗門裡面悟,悟個什麼?就是此地講的,無住生心、無實無虛、不一不異、法無我、無我法,就是這個。但是宗門裡面不說破,教下是把它說出來,宗門不說出來。實際上真正入這樣的境界,解這個境界,真正體會到、理解了,解悟;真正是做到,入了無我,叫證悟,這證果。
我們看底下這一大段,這一大段因為含義很多,所以在沒有講經文之前,不能不先交代。這說明「諸法緣生」,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約福報明無性」。底下有兩個中段,第一個中段裡面,是就福報說明無性,無有體性。再分幾個小段,第個一小段「約法施」。在布施當中,法布施第一。就法布施來說,也是當體即空。先把大意說明,然後再看經文。
【此一大段,含義甚多,須先說明,入文方易領會。】
【上面心行一段,是約內心明義。】
從內心說明這個道理,義是道理,說明三心不可得。比喻裡面,用恆河沙來比喻,把河比喻三心,遷流不息,就有過去、現在、未來。把恆河裡面的沙,比喻心的妄念之多,沒有法子計算。這是河沙比喻心行。
【此諸法一段,是約外境明義。】
心行裡面,這個事實真相我們明白了。外面的環境,外面環境的真相是什麼?不能不熟。
【諸法多不勝數】
外面境界相之多,實在講跟心裏面妄念那個數量恰恰好相等。諸位明了嗎?為什麼會相等?一切法從心想生,它怎麼不相等?你要曉得妄念有多少,盡虛空遍法界的諸法有多少,你的妄念就多少。多了,就不好講了,還要用歸納的方法,這說法才方便。
【今約福報及法施明義,則可賅攝一切法矣。】
舉這一個例子,這個例子能夠包括一切法。這個例子明白了,於一切法中你就能夠推想,都能夠聯想,就都明白了。
【布施攝六度,六度攝萬行。布施中以法施為最。法施之義明,則六度萬行皆可例知。法施是善行,善行之義明,非善行之事亦可例知。】
所謂舉一隅而以三隅反,佛給我們舉一個例子,我們用這個例子來推斷,於一切法當中都能夠正確的理解了,得到它的真相。
【因緣生法,謂一切法之生不外因緣,故法即因緣所生之果,無異言一切法不外因果,故因果攝一切法盡。】
這是討論諸法,觀察諸法,首先的一個大前提,一定要懂得因緣果報。凡夫粗心大意,觀察叫一切法,其實一切法並不存在,一切法的現象是什麼?是因果剎那生滅相續的幻相而已,哪有真實?所以這是一個大前提,這個大前提必須要搞清楚,要搞明白。下面我們再細細的來觀察、來看。
【因緣生法,但有相而無性。】
性就是體性,所謂是本體。它有相,因為相沒有性,所以這個相是假相,這個相是幻相,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因為它沒有性體,這個相就是虛妄的。
【可知一切法之當體,如幻如化,如空中花,如水中月,絕非實物。】
所有一切的物質現象都是這樣的,沒有一樣東西有實體。比喻也比得好,如幻如化,幻是什麼?像變魔術,變現出來的,變化的。空中花,這個空中花,眼睛害過毛病的人有這個經驗。眼睛要是害了病,看到空中出現一些花;好眼睛沒有,病的眼睛會看到空中花。在《楞嚴經》上,世尊用這個比喻,叫「目眚」,就是眼睛害病,看到空中花,看到燈上有圓影;好眼睛的人看不到。這是說明假的,不是真的。「水中月」,人人都能夠看得見。水中的月影沒有自體,不是真實的。
【故標題曰體空,顯其當體是空。】
諸法體空,果然明白一切法體空,你對於一切法決定不執著了,自自然然你會放下了。諸位要曉得,妄想執著是造業,造業必定有苦報。雖然這個報也是當體即空,就像作夢一樣,你做了個惡夢不好受。夢確實是假的,也當體即空,但是你要受,你真的在裡頭受罪。六道裡面亦復如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真要受!雖然三惡道也是當體即空,你不能不受,那個受是非常非常的痛苦。這些現象,它的過失根源是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產生了堅固的執著,不肯放下,這樣才搞得生生世世六道輪迴。佛在經上講,頭出頭沒。凡是在六道裡面的人,三善道雖然比較好一點,畢竟是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久。你要問為什麼?實實在在講,這個答案不必問別人,自己一想就明白了。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有幾個念頭是善,有幾個念頭是惡,這不就清楚了!只想一天的就夠了,今天早晨到今天晚上,念念都是自私自利,念念都是貪瞋痴慢,那就是三惡道。念念幫助別人,念念利益社會,那是三善道。你想想看,哪個念頭多?於是就明了,我們在六道裡面,哪個地方我們住得久,不就清楚了嗎?貪心重的,你家在哪裡?在餓鬼道。因為餓鬼道住的時間最長,那裡是你的家。住得短的,到外面去旅遊觀光,住得短。嫉妒瞋恚心重的,你家在哪裡?在地獄。邪正不分,是非顛倒,愚痴是畜生道。我們只要很冷靜的觀察,造三惡道的業太多太多了!不知不覺統統在幹這些事情。三善道的業,非常非常之希有。這才知道,佛在經上所講的話非常有道理,惡道的時間長,善道的時間短暫,叫「頭出頭沒」。像苦海裡面,頭伸出水面,吸一口新鮮空氣,比喻三善道;再一個跟斗又栽到海里底下去了,那叫三惡道。說明沉在底下的時間長,出頭的時間很短暫。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
【具足身相】
這是後面經文上講到的。
【顯無性義】
這個地方,佛現的這個身相是報身,現的是大身。
【法施,顯體空義。由是可知,說緣生,無異說不可得。說不可得,亦無異說緣生。】
這話一點都不錯,給你講萬法因緣生,就是告訴你,緣生性空,皆不可得,是說這個意思。我們何必要在這個世間患得患失,那錯了。不要說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可得,佛門佛法也不可得。你學般若,你得了般若?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你學法相,你得了法相?無有一法可得。在一切法裡面,實在講,感應這是有的。所謂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們心有感,法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但是你一定要知道,當體即空,能得、所得皆空,都不可得。你要是能看破、能放下,你的清淨心現前,你的真如本性現前了,這個時候可以說,你一切法統統得到,你是真得到。沒有見性,換句話說,你什麼都得不到;見了性之後,你完全都得到了。沒見性之前,佛告訴我們,常樂我淨,這四個是假的!四念處裡頭講,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常樂我淨俱不可得。可是你見了性,常樂我淨四淨德真的有了。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有常樂我淨,解脫有常樂我淨。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見到性,性是真的,不是虛妄的。你沒有見性,你都是著在相上,相是虛妄的。你是用虛妄的心,前面講三心,你用虛妄的心,執著虛妄的相,結果是統統不可得。見了性之後,虛妄的心舍了,虛妄的相舍了,你得的完全是真實。所以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密藏,各具常樂我淨四淨德,統統得到了。佛教給我們舍虛妄取真實,但是「真實」不能有這個念,你有這個念那還是一個虛妄,還是個妄想,還是個執著。連真實念頭都沒有,才叫真的真實,有這個念頭都不行,這就是經前面所講的「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