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四面,第五行,從註解第九段看起。
【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這是《圓覺經》上一段很重要的開示,教給我們修學的訣竅。經中所說跟《金剛經》上講的意思完全相通,所以可以把它用來互相詮釋。也就是用《圓覺經》來解釋《金剛經》,用《金剛經》來解釋《圓覺經》,這個意思格外的明顯。可是這個境界很高,真正能夠用得上,當然是很好,就怕用不上;實在用不上,那就老實念佛。知幻即離,什麼是幻?《金剛經》上講得透徹。最近這幾次,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不但微塵是幻妄,不是實在的,世界也是假的,說明了諸法空相。大乘佛法裡面常說「萬法皆空」,這一句話可以說已經變成佛門的口頭禪,怎麼個空法也很少人去過問它,空不了就解決不了問題。這個經上給我們說得明白,確確實實是空相。「相有體無」,這是如來的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外面的境界是空的、幻有、假有;裡面呢?裡面我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記憶的,我們叫它做「心」,能執著的,經上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也是空的。身心世界都是空相,都不是真實的,這叫幻。這個意思不能再細說了,前面一直講下來,講得很詳細、很透徹。
觀世音菩薩在《心經》裡面告訴我們,他用般若 觀照的功夫,這他講得很清楚,「行深般若 波羅蜜多時」,這是用般若 的觀照,「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包括世出世間一切法,有情、無情,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都超越不了五蘊的範圍,五蘊皆空,於是他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什麼?不只三苦、八苦,不止,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六道、十界都是苦,都是苦厄,他能夠超越,超越到哪裡去?到一真法界去。菩薩住一真法界。他為什麼能照見?為什麼能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圓覺經》上講的「知幻即離」,他明白了,身心世界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馬上就放下。離就是放下,離不是離開這個境界,諸位要記住!心裏面再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裏面再也不把身心世界掛在心上,心離,心真的離了,離得徹底,離得究竟。為什麼說離得徹底而究竟?因為他知幻。這四個字:「知幻」是開悟,大徹大悟;「即離」,離是功夫,離是放下,功夫!功夫就圓滿。「不作方便」,直截了當,這的確是宗門裡面所謂上上根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接引的對象就是這一類的根性,上上根性的人。
「離幻即覺」,這個地方的覺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有沒有次第?沒有,這叫做圓頓大法,所以經的名字叫《圓覺經》。圓是究竟圓滿,沒有次第。《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在修證的形相上來觀察,有次第、有圓融。中下根人,修學證果有次第。像經上講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這是有次第。上上乘人沒有次第,沒有次第的,叫它做圓融。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這就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聽經,這個講堂是在五層樓,從樓梯一階一階上來那叫次第;坐電梯上來的,就沒有次第,那就圓融。但是你要曉得,你坐電梯上來,電梯還是一階一階的經過,所以行布跟圓融是一不是二。這是《華嚴經》上說的,諸位從這裡去體會它的意思,圓融裡面有次第,次第裡面有圓融。離幻即覺,問題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徹底放下?
《金剛經》講到這個地方,愈講愈精彩,重要的意思都在後面。我們在講堂上看,同修們的福報不一樣。講前面,沒有講到這麼深,沒有講到這麼重要的地方,我們這個講堂這一層跟底下一層都坐滿了;現在講到最重要的,人只剩下四分之一都不到。你要問什麼原因?沒有福報。他只有那麼大的福報,只能聽那麼多,再聽到究竟圓滿,他沒有那麼大的福報,這是實實在在的。當然,他們還有依賴,錄相帶、錄音帶將來他還可以拿回家去聽。但是聽錄音帶,沒有在現場聽印象來得深刻,那是不得已。所以我們一看,真正有福報的人不多。福德不具足的人,還是占大多數!實在講這段經文,就是這兩句話,「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頂重要的就是這兩句話,跟《金剛經》上講的義趣完全相同。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菩薩當然沒有問題,讓我們生起疑惑的是末世眾生。末法時期的眾生行嗎?《圓覺經》是一部大經,經義跟《楞嚴經》非常接近,但是它有相當的深度。雖然有相當深度,如果我們有《金剛般若 》的基礎,去涉獵這些圓教的了義經典就不難,《金剛經》的確是一把寶貴的鑰匙。末世眾生有沒有這種人?有。正如同須菩提尊者在這部經上所問的,五五百年之後,還有沒有人能夠相信釋迦牟尼佛講的這些話?世尊為我們解釋得很清楚,不要說是現代,再往後去,我們知道,世尊的末法一萬年,這才過一千年,後面還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後,有沒有人?還是有人。為什麼在那個時候還有人相信?還有人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這些人善根福德深厚,不是普通人!這是佛在大乘經上常常說的,《金剛經》上也說,他不是凡夫,久遠劫來他就種植善根福德,善根福德非常深厚的人。
善根福德這麼深厚,他為什麼不證果,還在當凡夫?實在講,這個話問得很好,問的是誰?就是我們這幫人。我們無量劫來,《無量壽經》上所說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佛,諸位想想,那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就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都碰到,實在講沒有那麼好運的人,哪有那麼巧,佛一出世你就碰上?不見得是每一尊佛出世你碰上,但是你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無量劫!這樣深厚的善根,聽到釋迦牟尼佛講這個經典,生歡喜心。但是諸位要曉得,沒有這樣善根深厚的人,縱然聽到,有機會聞到佛法,心不堅定,不能夠依教奉行,不堅定。如果要是念佛往生,那他的善根福德比這個還要深厚。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阿闍王子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動了一個念頭,希望自己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就動這麼一個念頭;還沒有動念頭「我要發心念佛往生」,沒發這個心。然後我們就想到,《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個善根少,少到什麼程度?供養四百億佛的善根都少,你才曉得修淨土法門的人不可思議!修淨土法門的人,決心這一生當中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這個決心下下去,再不退轉,這個人就是菩薩,絕對不是凡夫。這個話也不是我說的,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上講的。
我們今天在《金剛經》上,我們知道「幻」,能執著的心,三心不可得;所執著的一切法,法是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身心世界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我們今天知道這個是幻。不但佛是這麼說的,近代西方科學家也是這麼說的,他的說法跟佛在經典上講的已經相當接近了。可以說我們「知」,現在問題,知是知,沒有離。如果你在我們這個講堂裡面,你這一聽馬上就離,那就恭喜你,你當下就證果,你立刻就成佛了。古人所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話不假!你想不想成佛?想成佛,離了,你馬上就成佛。當然這個佛不是究竟圓滿佛,但是確確實實是《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如來。圓教初住菩薩就是諸佛如來,你真的是成佛,不是假的。問題是你肯不肯離,也就是你肯不肯放下,放下就是,離幻即覺。
這是說明大乘了義經的理論與方法,乃至於果證,末法時期的眾生也有分,不要低估了自己,但是也不可以抬高自己。抬高自己,是貢高我慢;低估了自己,顯得自己太懦弱無能,這都不行,都不能成就。要明理,要放下。實在不能完全放下,那我們就走次第;圓融沒法子走,走次第,次第是逐漸逐漸放下。我們還拿比喻來說,你們從一樓到五樓來,你們從台階一步一步上來,你爬到第二層,你一定舍第一層,你放下了!你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到第三層;放下第三層,你才能到第四層;四層也放下了,你才能到第五層。你不放下,你就得不到,一定要放下。次第是慢慢的放,先把身外之物放下。這個放下,跟諸位說,最要緊是從心裡放下,我不再攀緣了。我每天三餐飯能吃得飽,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住,就很好了,不要再貪求、再奢求,奢求是放不下。希望生活愈過愈簡單,那你就是愈放愈多。放下的愈多,你就愈自在。為什麼?你心裡負擔少,壓力少。貪而無厭的人,心裡負擔沉重,壓力很重,那就不自在,煩惱重重!能放下的人,煩惱少;煩惱輕,智慧就增長。所以他的生活,人家生活在圓滿智慧之中,這真正是高人。一般凡夫是生活在煩惱裡面,苦不堪言。這些事跟理,都要好好去想想。我們講得很簡單,講了你也點頭,但是你還是放不下。什麼原因?沒想通;果然想通,你就真的放下了,放下就明心見性。
「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剛才講了,三界、六道、十法界都是幻的,所以稱之為「諸幻」。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你要清楚;你搞不清楚,所以你不肯放下。佛在經上真的講得很圓滿、很透徹,十法界是從妄想裡面生的,打妄想、起分別,這就有十法界。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是十法界裡面的一個部分,執著來的。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證得的是什麼?一真法界,真如本性,你不能證得,原因就是你有妄想,你有執著。還有一些人,有妄想他死不承認,「我沒有妄想!」他沒有妄想。沒有妄想,你怎麼會生在六道裡頭?不但你有妄想,你還有執著;你要是只有妄想,沒有執著,你今天應該是阿羅漢、緣覺、菩薩、佛,你在四聖法界,你不應該在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的人,不但有妄想,還有嚴重的執著。這就是我們要承認,不承認不行。承認我有病,我曉得有病還有救,他還會去找醫生、找大夫,要去治病;有病,不曉得自己有病,不承認自己有病,到病一發的時候那就沒救,那才是可怕的事情。所以妄想執著統統放下,這就是離幻,那就覺了。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凡夫的的確確有超越十法界的機會。
佛法講緣分,緣很重要!《彌陀經》上講的善根、福德、因緣,緣分很要緊。縱然你有善根、福德,如果你這一生沒有機會,沒有遇到淨宗的經典,沒有遇到《金剛經》,沒有遇到《圓覺經》,那你真的是沒法子;縱然遇到,遇到了不懂。會念經,不懂經義沒用處。為什麼?他提不起修行的功夫,功夫是觀照,提不起觀照的功夫。所以經要解義,江居士在《講義》裡頭說了多少次,不但要解義,要圓解,要解得透徹,解得圓滿,然後你才知道怎麼用功。不但你曉得怎麼用功,你還會知道非這樣用功不可,那麼你的問題就解決了。所以,緣非常重要。
【此段經文正是此經註腳。此為一超直入圓頓要門。一切法門,無方便於此者也。】
這個話講得沒錯,理上講確確實實如是。但是這樣根性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佛教傳到中國來,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一九九六年,將近兩千年當中,佛教史里記載的只有一個人。唐朝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只有這一個,他的確「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我們就看到這一個人,就沒有再看到第二個人。為什麼沒有第二個人?如果說是知得不夠徹底,這的確可能,不能完全放下,這是占大多數,沒有這麼直截了當的。宗門裡面的人物,有幾年開悟的,明心見性的;有十幾、二十年、三十年開悟的,明心見性的,這個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不少,禪宗《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裡面所記載的。但是像惠能大師這樣,我們沒有看到第二個人,他真的是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所以能大師給我們做見證。
「無方便於此者」,淨土念佛往生也比不上它,也沒有它這麼直截了當,這個話全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今天還要抱住淨土,原因就是我們放不下,我們離不開,這個沒有辦法,全身靠到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幫忙,我們只好走這個路子。實在說,縱然你能夠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十方諸佛還是勸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你看看文殊、普賢,《無量壽經》上第二品前面列的「賢護等十六正士」,那十六個人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人,他們的果證,跟文殊、普賢沒有兩樣,跟觀音、勢至完全相同,為什麼還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快,時間縮短。就像此地講的,確實一切法門沒有比這個更方便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圓教初住菩薩。你要想成佛,還要修三大阿僧只劫,如果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小劫的時間都不需要,太快了,這是說明為什麼十方等覺菩薩還要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江味農居士一生研究《金剛經》,他這一本《金剛經講義》,四十年的心得報告。他真的透徹明了,他老人家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真正透徹了,一定是這麼做法。
【佛說一句法,包含無量義,可作種種解,故謂之圓音。】
圓是圓滿。為什麼佛說一句法含無量義?不但是大乘了義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小乘、方等是不是也是這樣的?給各位說,也是這樣的,這個我們要知道。為什麼都是這樣的?因為世尊字字句句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它不是從分別妄想裡頭流出來的。我們世間的凡夫,文章寫得再好,書著得再好,都是不了義,為什麼?從思惟、想像、思考裡面流出來的,在佛法裡面講,意識心裏面流出來的,是八識心;而諸佛菩薩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真如本性。所以字字句句流出來的源頭不一樣,根源不相同,一個是從自性里流的,一個是從意識里流的,那怎麼會一樣?識心裏面流出來的,就有分別、有執著,那個意思有盡。佛的經典是從心性里流出來的,意思無有窮盡,所以它含無量義,所以能作種種解。特別是學教的,學經教的不能不知道。我常說:佛經沒有意思,佛經不能講解,這個在前面都詳細跟大家報告過,佛經沒有意思。釋迦牟尼佛自己也說,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的經典要用什麼態度?佛既然是無有法可說,我們應該要無有法可聞,那就對了。所以經典受持,老實念,不要去想它的意思。你想它的意思,叫胡思亂想,它沒有意思,你怎麼會想出意思來。你想出那個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怎麼想,都不是佛的意思,佛沒有意思。所以你幾時沒有意思,你就入了佛的境界;沒有意思的時候,見性,明心見性。凡夫之人要是來問你這個經是什麼意思,你就頭頭是道跟他講,講凡夫的意思,這就無量義了。你真正要是能通達無意思的時候,講經就活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無論什麼根性的人,你接觸,你都會講得頭頭是道。大家要曉得,無意思裡頭才會出無量義,有一個意思,死的,再不能作第二個意思講。
佛的經典,當然特別是《金剛經》,《金剛經》因為過去有五祖忍和尚、六祖能大師,他們兩個提倡,於是《金剛經》變成家喻戶曉,知名度最高,讀誦的人最多。自古以來給《金剛經》作註解的人也最多,現在《大藏經》續藏裡面收的《金剛經》註解有一百多種。看到這個記載上講,自古以來有五百多種,《金剛經》有五百家的註解。如果它是一個意思,一本註解就好了,何必要這麼多?無量義!哪有一個意思?
學經要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要從哪裡做?從無意義上下手,特別是《般若 經》上說的,「般若 無知」。經要天天讀,讀到無知。《心經》上講的「無智亦無得」,就成功了,智沒有了,得也沒有了。《心經》講得簡單,「無智亦無得」,就出了一個題目,「無智亦無得」,文章是什麼?文章就是《金剛般若 波羅蜜經》。你們想想看,《金剛經》我們快講完了,整個內容到最後歸結,不就是無智亦無得嗎?到無智無得的時候,你就明心見性。無智無得是徹底放下了,無智把所知障放下了,無得把煩惱障放下了;二障統統放下,你就明心見性。智、得是幻,不是真的,知幻即離,離就是無智、無得。離幻即覺,你就明心見性,你就見性成佛。然後你才曉得,字字句句裡頭本來具足無量義。無量義是從起用上講的,起作用上講的,無量義,不起作用的時候,什麼意思也沒有。可作種種解,這是佛的音,圓音。
【又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
圓人是圓頓根性的人。怎麼樣才是圓頓根性的人?於一切法不分別、不執著就圓,一有分別執著,稜角就出來,就不圓。我們是不是一個圓教的根性,不必問別人,自己可以省察一下就知道。如果我們對人、對事、對物,還有計較、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離一切分別執著,就圓了。圓人因為心清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他看東西,我們一般講沒有成見,那就圓了。我們為什麼不圓?有成見。這樁事情,自古以來世法、佛法都講得很多。
童年的時候,小學生剛剛開始接受教育,在中國古代,對於這樁事情非常重視,不像現代。父母為自己兒女選擇老師,這個老師影響他這個小孩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去選擇。啟蒙的老師,他的標準是什麼?德行。師是師範、模範,就是做人的模範,這叫師道。做人的樣子,要選一個好的榜樣,讓這個小孩接觸他,這就俗話說,不知不覺當中受他的薰陶、影響,先入為主。小朋友一接觸這個老師,就是個好樣子,影響他一生。等到他長大,他親近別的老師,那個沒關係,好的榜樣已經養成,已經養成好習慣,再去親近外面人影響就不大了。最重要的影響就是第一個老師,因為他年紀最小,六、七歲的時候上學,這個影響力最大,會影響他一生。但是,現在有幾個人懂得這個道理?有幾個人曉得這樁事情?換句話說,今天有幾個人真正愛護自己的兒女?如果你真正愛護你的兒女,你家裡不可以買電視,電視是壞樣子,兩、三歲就在電視機面前天天看,學了腦筋壞主意不曉得有多少?在從前,說老實話,十幾歲的人都沒有這些想法、沒有這種念頭,現在兩、三歲就不得了,察言觀色,就能看人的面孔說話,都說假話,你說這怎麼得了!今天這個世界是魔王主宰,魔王在哪裡?在你家裡,你家裡的電視機就是魔王。害得你一家人身心不安,你還挺喜歡它的,那有什麼法子!圓人,圓頓根性的人,非常可貴!也就是心地清淨無染,沒有分別、計較,這是圓頓根性,他修學大乘很容易。如果是樣樣都分別、樣樣都計較、樣樣都執著的,學小乘法好,方便。小乘法叫你執著,大乘法叫你開放,這是大小乘教學宗旨、義趣不一樣的地方。
【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
這是真的,我們在現前這個社會上見到太多太多了,就是所謂變了質的佛法,佛法是正法。世間確實有一類的人,認為什麼?佛法的利益可圖,佛教徒很老實,可以欺騙他們,於是掛了佛教的招牌,欺騙信徒、為非作歹、毀滅佛法,太多太多了。中國、外國處處都能見到,這個事情很痲煩!我們周邊的人有沒有?就可能有。為什麼會有?名利的誘惑力量太大了。這個我們也能夠諒解他,他哪有那麼大的智慧、那麼大的定力,能夠抗拒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不可能!要避免眾生造罪業,只有我們自己小心謹慎。譬如,我們想做一件好事,印經布施是好事,有人聽到了,到處去化緣。我們印什麼經,去化緣,大家歡歡喜喜拿錢,拿了一萬塊錢來,印一千塊錢,他印了,是印出去了,誰也不會去查他的帳,造罪業!現在這個事情很普遍,在台灣印經的印刷廠都知道。我們也找這些印刷廠印經書,我們後面著作權頁上,印一萬本就是一萬本,印一千本就是一千本。印刷廠老闆曾經跟我講過:法師,你們很老實,你們都照這個數字印。我說:難道還有不老實?他說:多,好多!他告訴我的,我才曉得,我才知道還有這麼一樁事情,印刷廠老闆告訴我的。實際上他只印一千本,但是著作權頁叫他印一萬本,他作弊,老闆清楚,他經手的,這個造罪業!舉出一樁小事,類似這樣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們要建個道場,建道場要化緣,有些信徒幫忙化緣,化來的,他也分一半去,這個我在台灣聽說了。寺院的信徒,派他去化緣,化來之後怎麼樣分法,所以他才熱心,他要是無利可圖,他才不乾!這都是造罪業,就是「邪人遇正法,正法亦成邪」。古時候講這句不好講,不好懂,現在很好講,很好懂,擺在面前,很好懂。可是,業因果報不可思議!
最近這幾年來,《了凡四訓》自從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的提倡,我們跟進,流通量很大,總希望諸位要多多的看看,你能夠相信因果報應,你能夠相信命運,你就不會造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說你能賺到錢,那是假的,你怎麼可能賺到錢?你如果真的能賺到錢,釋迦牟尼佛也拜你做老師,佛菩薩沒有這個能力。錢從哪裡來?你過去種財布施的因。你布施得多,你這一生得的多,因緣果報。你前生種的財布施的因少,你這一生得的就少。就像剛才說的,打著佛菩薩的旗號,欺騙眾生賺來的,都是你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古人所謂「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他今天就是作強盜搶來的、偷來的,都是他命里有的,你說冤枉不冤枉!他要不偷不搶,他也得到;可能得到是慢一點,過幾年才得到。他不過先把它拿到,拿到造罪業,還是命里所有的;命里沒有的,你去搶搶看,你搶不到,你也偷不到,命里沒有!所以我們懂得佛法,了解因果,曉得錢不是人賺來的。如果你把這個道理參透,你的心就定了,你就不會汲汲去爭名奪利,去幹這個傻事情。命里有的決定有,命里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何必去乾傻事?何必去犯法?何必去造惡業?真正明白了,徹底明白了,不會造惡業了,絕對不乾傻事情,真正曉得積功累德,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大乘經中教導學人,以親近善知識為要圖,以開正知見為根本。】
這兩句話不僅是大乘佛法,凡是佛法,可以說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學佛最重要的是善知識,我們講的好老師,你遇到好老師,你不會走冤枉路。一般學佛的人,學多少年,學幾十年,沒有成就,沒有受用。什麼原因?沒有好老師,關鍵在此地。如果真正遇到好老師,效果很快速、很顯著。我常常勸勉大家,學佛的成就,學佛的功德利益在哪裡?就在你面孔上。你學佛,學得一年比一年年輕,學得身體一年比一年好,這是花報,一定得到的。這麼一點點小的好處都得不到,你還學什麼佛?為什麼會有這個效果?佛在經上講了很多很多遍,「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佛常說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意思是一樣的。相是幻相,幻相怎麼變現出來的?識變的。識是什麼?心想。你心地清淨,你的容貌就清淨,你的身體就清淨。身心清淨,它怎麼會生病?凡是生病,都是你的心不清淨、污染,身不清淨這才會生病。身心清淨的人不會生病,不容易衰老,這是學佛馬上就得到的效應。看你是真修還是假修?假修,當然你得不到,你還是有煩惱,還是有憂慮,還是有牽掛,那都是衰老疾病的根源。你又不想衰老,又不想生病,可是你偏偏又要去製造,你不是自作自受嗎?世間人沒有接觸佛法,不懂這個道理,那情有可原。我們學了佛,明白這個道理,「知幻即離」,妄想、分別、執著、憂慮、牽掛是幻,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能把這個離開,你的身心就健康,初步的利益你就得到了。
所以好老師非常重要。好老師好在哪裡?幫助我們開正知見,這就是好老師。如果不是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那就不是真正的善知識。真正善知識一定幫助我們開正知正見;換句話說,就是三皈依裡面講的「覺、正、淨」。這個老師幫助我們的是,提升我們覺正淨,這是善知識。如果這個老師不是教我們覺正淨,還加深我們迷邪染,那就太可怕了。我們已經迷邪染很深,再要加深,還得了?這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辨別善知識的真假,你用這個方法來辨別,就很清楚,你就不會上當。《楞嚴經》上所說的,我們現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怎麼辨別?很簡單、很容易,正法是讓我們趨向覺正淨,邪法是教給我們走向迷邪染,邪正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請看經文,下面這一段「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說愈深。前面的一段,是從塵界,在第一百七十段,「約塵界明離一多」,這是第二段,「約我見明離亦離」,這個經義愈說愈深,愈說愈透徹。請看經文:
【須菩提,若人言。】
這是假設,假設有一個人這麼說。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假設有個人這麼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這個人對於世尊的說法是不是真的明了,真的懂得?我們開經偈裡頭,第一句「願解如來真實義」,他是不是解如來的真實義?下面是須菩提的答覆:
【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這個人不懂得如來所說義。這是世尊教給我們,離的念頭不能有,教你離相、離見,你還有離的念頭,你還是有妄想,還是有執著。離也要離,那才真的乾淨,真的清淨。經文的意思很深,必須連到後面幾段才漸漸能夠看得出來。我們看這一段的註解:
【此節經義極深。當知開經以來,屢言我人四相不可有。恐凡夫因佛如是反覆申說,遂執為我見等,真實是有。此見橫梗於心,正是我見。豈非反加其縛耶。】
這個意思把極深為我們顯示出來,確實是深。宗門裡面常講伶俐漢,這個世間有幾個是伶俐漢?若非上上根人,總免不了聽了佛法,把意思聽錯了,聽錯的人很多很多!世尊說法,當時與會的大眾還把佛經的意思錯會了,後來的祖師大德們說法,聽眾當中沒有把意思錯會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現前這個講堂裡面,把意思聽錯了,經文錯會了,那又何足為怪?我們聽到了,覺得這是正常的,錯會意思必定有。這一點,我們總是盡力的來防範。所以經字字句句為什麼要反覆的來說,就是怕人錯會意思。因此,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不要求我們對於經要圓解,圓解就不會把意思錯會了;凡是錯會意思,都是知見不圓。這個地方是很好的例子,《金剛經》自從開講以來,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的,世尊屢次說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教我們要離四相,說的次數多了,怕我們聽的人執著真的有四相;如果要有這麼一個念頭,真的有四相,那就變成我見。經文到這個地方才給我們說出來,哪來的四相?所有一切法相,世間法、出世間法,佛法也在其中,所有一切法相都是因緣所生的,緣起性空;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能把這個相當真?到此地才講透徹!
四相為什麼不能執著?因為它根本沒有。所以叫你不執著,根本沒有!如果你以為有,我要離開它,我要不執著它,你已經不解如來所說義。那個修行就修得很苦,我要離,離又離不掉,又拚命要離,你說多苦!這種苦,就像在夢中作怪一樣,不知道這是空的。知道是空的,《圓覺經》「知幻即離」,什麼是離?知就是離。知幻跟即離不是兩樁事情,一知就離了。知道之後,「我還要離」,那你根本就不知。你曉得是幻,還有個離不離?當下就丟掉了,就沒有了,問題就解決了。確確實實聽經有這麼多人有這種誤會,所以在此地不能不講清楚,不能不講明白。如果錯會了,那又加一層的迷惑,又加一層的妄想,「豈非反加其縛耶」,這個縛是煩惱的代名詞。
【此經於一切法,屢說即非、是名。】
即非、是名,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也講得很多,這是世尊說法的善巧方便,我們要懂得這四個字的深義。
【以明相有性空之義】
說即非,是說性空;說是名,是講相有。但是相有,我們又執著有;說性空,我們又執著空。你說這個東西糟糕不糟糕?其實「空、有」都沒有,你才真的明白,你才真的懂得即非、是名的意思。如果即非講性空,也不能說講錯,是名講相有,也不可以說錯,其實有沒有真懂?沒有真懂。所以你天天念《金剛經》,天天讀《金剛經》,你不會開智慧。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待人接物當中,依舊解決不了問題。毛病出在哪裡?空有兩邊都執著,與《金剛經》的宗旨「諸法一如」不相應。一如裡面,沒有空有才一如;有了空有,有了對立的,哪來的一如?這是前面一大段經文,破除我們相對的觀念。只要有相對,就不是一如,你還是落在四相四見裡面。所以佛講這些話的意思,真的理解了,
【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
這是如來的真實義。可見得如來的真實義,並不是說的這些法相上,是教你知幻即離,這是如來的真實義。所有一切大乘了義經典都是這個宗旨,我們淨宗與這個宗旨符不符合?符合。今天大家念佛,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不了解這個宗旨,你違背了佛說法的義趣,所以你念佛修淨土得不到利益。如何能符合《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還是知幻即離。告訴你身心世界、六道十界都是假的,都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我們念佛人,身心世界放下了,一句阿彌陀佛,專求淨土,那就得到了。放下身心世界,這是無住,應無所住;一心念佛求生淨土,是而生其心,怎麼不是《金剛經》的教義?放下身心世界,不著有;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不著空;空、有兩邊不著,這是金剛般若 ,這是真實智慧。所以「意在令人觀照本空,頓得解脫。」你馬上就自在了,放下就自在。這個事情要靠自己,佛菩薩幫不上忙,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無始劫的煩惱是你自己找的,不是別人給你的。你打妄想、你分別、你執著、你憂慮、你牽掛,都是你自己搞的,沒有一個人給你的。因為是你自心迷惑顛倒變現出來的,所以佛菩薩幫不上忙,這是你自己的事情。佛菩薩能幫的,只把這個現象給你說清楚、說明白,告訴你全是假的。所以聰明人、上根之人,一聽是假的,事情馬上就解決了。為什麼?不再憂慮、不再牽掛、不再打妄想,假的!真的懂得、明白了,當下得解脫。
【利根者,自能聞一知十。】
佛門常講一聞千悟,大徹大悟。「悟知我見等,亦復相有性空也。」還是這一樁事情,相有,有即是空;性空,空即是有;空有不二,空有一如,才是諸法如義。我們今天,這也是個關口,過不去。性空相有,我們把它分作兩樁事情,不曉得性空跟相有是一樁事情,我們錯在這裡。所以說相有就是性空,說性空就是相有。《心經》大家天天念,念了有什麼用處?提不起觀照功夫。每天念,不起作用,你說多可惜!《心經》上簡單明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不異就是沒有兩樣,「空不異色」;換句話說,色就是空,空就是色,是一不是二。如何把這個經義套用在生活上?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只要一起心動念,馬上就體會到,色、空是一不是二,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息掉,這就叫做觀照本空。
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那個時候是走路去的,當中要通過八百里的大戈壁沙漠,新疆那個沙漠地帶,能通過這條沙漠,還能活著回來的,沒幾個人。十個人去,難得有一個人回來。他能渡過重重的險難,《傳記》裡面記載,他就受持《心經》,觀空,所以一切災難他能夠通過。在這個險難當中不能通過的,執著有。由此可知,觀照本空,利益功德不可思議!
【今曰佛說我見等】
等就是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假設有一個人這麼樣的執著,說佛說法說這四種見。
【其偏執於有相邊,未能通達我人等等之見,亦為本空。故曰不解如來所說義。】
他聽佛這個說法,聽佛說空,他就執著空;聽佛說有,他就執著有。佛說法沒有一定的,這個諸位必須要知道。佛為什麼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佛對那個說法的人,那個人的執著不一樣。今天張三來請教佛,佛一看他,他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破他的執著;過兩天又來一個人,請教釋迦牟尼佛,這個人執著空,佛講有,破他執著空。佛所說的一切法,破眾生的執著而已。所以你讀經,你要想想,這個經是對什麼人講的。後世有一些人不懂得佛說法的義趣,還誤會釋迦牟尼佛說法不一定的,一會兒講空,一會兒講有,自相矛盾。這個誤會就更深,「不解如來所說義」,佛哪有法好說?佛是看你害什麼病,這個藥下去,病就好了。病好了,藥也不要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你這才真正懂得。所以佛的一切經都有對象的,對什麼人說的。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這些經都不是對我說,我們所看的,都是佛對這個人說,對那個人說,都不是對我說的;換句話說,就很不容易治我的病,不對症!可是佛也非常慈悲,滅度之後,後世眾生也是無量無邊,佛也不捨棄他們,要是捨棄他們,違背了慈悲的本願。我們常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釋迦牟尼佛怎麼能把我們舍掉?與他這句話不是相違背?他真的沒有捨棄我們,所以教給我們念佛法門。在《大集經》裡面普遍的告訴大眾,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他老人家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嚴持戒律就能夠證果,「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所以佛教傳到中國是像法時期,禪宗非常興盛,「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我們今天生在末法,聽釋迦牟尼佛的話,念佛求生淨土,不就個個都成就了嗎?留一個方法,教給我們末世眾生,我們今天生在末法不聽話!還要去找釋迦牟尼佛替從前人治病的老藥方,老藥方找到了又不對症,用這個藥方不但治不好病,反而把病加重了。這個處方不是給你用的,你偏偏要用它,釋迦牟尼佛沒有過失,是你自己的過失。釋迦牟尼佛留一個處方給你,你偏偏不用,你去找他治別人病的藥方,你要是吃死了,醫生不負責任。我們世間人有病,用藥都很小心謹慎。佛經是藥,佛法要是不契機,斷眾生的法身慧命,但是那不是佛的事情,是我們自己選錯了,這個要曉得。
佛的經典,我還在初學的時候,在李老師的會下,好像還沒有出家。同學們在一起聊天討論佛法,我曾經說過一句,我說:「佛法會害人,會害死人。」我那些同學聽了不服氣,到老師那裡去告狀。他說給老師聽,老師點頭說:沒錯!就問老師:為什麼?法不契機,不契機會害人,會斷人法身慧命。所以我們選擇法門非常慎重,也就是說,要選擇適合自己根性的法門,修學才得利益。不會選擇,那就選擇淨土宗,因為淨土宗是釋迦牟尼佛就對我們開的處方,就是教導我們的,這是決定不錯的,末法時期選這個法門。
【古德有請師解縛者。師曰:誰縛汝?此節經文,正明斯義。】
這是宗門的公案,禪宗裡面的典故,真有這個事情,那不是假的。一個人憂慮、煩惱、牽掛重重,苦悶得不得了,去找法師,請法師把他心裡的結解開。過去有個電影,我們在外面看到廣告,片名叫心有千千結。找法師解結,法師也很高明,你把結拿來,我替你解。達摩給慧可安心,就用這個方法。古大德遇到這個人,反問他,縛好像繩索捆綁一樣,不自在,反問他:「誰縛汝!」哪一個捆綁著你?這些話都是點醒他,叫他迴光返照。果然迴光返照,沒人系縛。你說你今天有苦,你有難,誰給你苦受?沒有人。某一個人給我氣受;那個人為什麼不給他氣受,單單給你氣受?實實在在講,人家給你氣受,你歡歡喜喜接受過來,你要受,那有什麼辦法!問題還出在你自己。譬如有一個人罵你,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罵你,你為什麼會生氣?罵別人,我沒有受;罵我,我就接受過來了;你要不受,不就沒事?你怎麼能怪人家?你明白這個道理,這外面境界一切人事物都沒有干擾我們,都沒有系縛我們,而是我們自己愚痴,他不給我,我也要拿回來,這個痲煩就大了。
譬如我剛才講的電視,電視是個魔王,你受它的害。如果我們不受它的害,電視是菩薩,可以天天看電視修行。有沒有?有,《華嚴經》上就有。《華嚴經》那個時代,電視沒有發明,雖沒有發明,有類似的,戲劇、歌舞,這裡面修行會開悟、會證果。他為什麼會開悟、會證果?因為他看那個相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從那個假相再一迴光返照,整個宇宙人生都是空的、都是假的,他開悟了。所以會的人,唱歌、跳舞、看戲都成了佛;不會的,墮落下去了。因為會的人太少,佛菩薩就少了;不會的人太多,妖魔鬼怪就太多了。外面境界沒有好壞,沒有佛、魔,佛與魔在哪裡?在我們自己心裡頭。一念迷,境界都是魔境,什麼境界都是魔境,講經說法都是魔境;一念覺,唱歌、跳舞都是佛境界。所以外頭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就是我們一念覺迷。一念覺,佛境界;一念迷,魔境界。你怎麼能怪別人?世間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怨天尤人,那個過失最大,那是真的錯了。這是舉禪宗公案典故說明,這節經文就是這個意思。
【性體空寂,本無有縛。】
性是空寂的,相是了不可得,可見得性相都沒有系縛我們。換句話說,性相都沒有帶給我們煩惱,都沒有帶給我們憂慮、牽掛,沒有!煩惱、憂慮、牽掛,是你自己找的。怎麼找的?這就講:
【今橫一我人等見於心,且曰佛亦如是說,豈非作繭自縛乎。】
錯就錯在這個地方。所以聽經聞法,最好是要聽全部的,要細心去體會,最怕的是斷章取義。聽一句,聽一段,執著這一句,執著這一段,那就壞了。諸位想想,佛法是破執著的;破執著,你在裡面再執著,豈不是大錯特錯!因為眾生種種執著不同,佛這個經典有種種破執著的方法,也不同。圓頓根性的人聰明,他明白佛的意思,他可以聽,他樣樣都不執著,於是他解義就圓了。舍一邊執著一邊,都會把佛的意思誤會了,都會把佛的意思錯解了,這樣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困惑,真正是作繭自縛,沒有人縛你!
這一段是把問答這個大前提說出來了。精要的意思,是在底下這一段,才真正把這樁事情為我們說清楚、說透徹。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