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掀開經本二百五十七面,倒數第二行看起:
【就事作觀,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心中不存一絲之我,一絲之見。而行之於事,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此約即非是名之義,以除我見之修功也。知此,則凡無明煩惱等一切應銷除之事,其修功可以類推矣。】
這一段在我們實際修行用功上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開示,也是最好的原則,但是我們很難把它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如果要會用,功夫自然得力。要契入《金剛經》上所說的標準,對這種人來講不是難事。《金剛經》的標準,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個標準很高,就是《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在禪宗裡面就是成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金剛經》上所講的諸佛就包括這些人在內,所以這個境界很高。因此,這個要領我們要懂,要能把它掌握住。能夠套用得上,當然是最好;用不上,我們可以學,儘量去學。學習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宇宙人生真相搞清楚;真相明了之後,該放下的自然就放得下。凡是放不下的,都是沒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後,哪裡要勸?不需要勸,自然就放下了。
「事」是日常生活當中瑣碎之事、點點滴滴,前面所舉的,一舉手、一低頭,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在這些事相上去看,「作觀」就是觀察,在這些事相上觀察。觀察什麼?觀察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即非是名」。你這一觀察,體沒有,空寂的,「全非性有」,真如本性裡頭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那個性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就是自己的真性,真心本性是真正的自己,真正自己裡面沒有這些假相,這是叫你要懂得。
這些相從哪裡來的?真心裡頭沒有這些假相,可是假相這麼多,確實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六根能夠緣得到的,接觸得到的,我眼看到了,耳聽到了,身體接觸到了,六根接觸得到的,這是什麼?完全是虛妄的。不但你所接觸到的外面境界相是假的,六根本身也是假的。《金剛經》上不要看到經文少,文字不多,把這些事實真相都講得很透徹,講得很明白。要曉得,能所都是假的,叫假名,這是教你觀察到事實真相。
佛在前面為我們舉的例子,小而微塵,比舉手、低頭還小;大而世界,這個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當中就不要說了,全都包括在裡頭。無論是大是小,都是一個假名而已,決定沒有事實。如果你以為這裡面有事實,你就迷了,你就想錯了,看錯了。詳細前面都已經說過,不必再重複了。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是業果的相續相,業是因,這是佛在經上講的「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變成果,果再變成因,因又變成果,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是怎麼回事?就是業因果報相續輪迴的現象,就這麼個東西而已。
業因果報非常複雜,難怪佛在《華嚴經》裡面講「無量因緣」,就是說業因果報複雜的狀況,沒有人能夠說得盡,真實不可思議。因為有這麼一樁事情,佛才教給我們要而生其心。而生其心就是你起心動念造因,你要注意,你那個念頭善,你的業果相續的相就善。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這是善。如果這個念頭不善,你的業果相續的那個相就不善,就變出六道輪迴這個境界。所有一切境界,怎麼來的?都是自己念頭裡頭變現出來的。我們真正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無論現前所受的是什麼,絕對不會怨天尤人,不會去責怪任何人。為什麼?自作自受!說是我這個苦難別人給我的,那你是迷惑顛倒,沒有任何一個人能給你。諸位要想想,如果有人能給你罪受,那當然也有人可以給你樂,這一定的道理。如果別人可以給我們苦樂受,那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還要修什麼?他應當就要給我們樂。諸佛菩薩也束手無策,也無可奈何,自己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變現的。
我們今天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問問阿彌陀佛從哪兒來的?極樂世界從哪兒來的?還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哪有阿彌陀佛?哪有極樂世界?所以給你講真話,「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知道極樂世界是唯心所變的,我們眼前這個世界也是唯心所變的。極樂世界是清淨心變的,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不是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得多,你就能往生,那你就搞錯了。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心還是不清淨,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果然念到心清淨,一天念個一聲、兩聲就行了,就能往生。由此可知,念佛的功夫是在心清淨,不是在佛號多少,這個要知道。我們現在鼓勵大家佛號念得愈多愈好,為什麼?不念就打妄想了。念的時候還打妄想,不念,妄想不就更多了嗎?是這麼回事情。真正講功夫是要心清淨、萬緣放下。這麼說來,《金剛經》對我們幫忙就太大太大了。他為什麼放不下?沒有看破,不知道事實真相。《金剛經》最大的好處,就是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們真正能體會,自然就能放得下。放下,心就清淨,曉得一切法都是假名,都不可以執著。
心中不存一絲之我,「我」就是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都是從我相裡頭變現出來的,我是四相的根本,我沒有了,四相都破了。一絲之見,見就是四見,四見也從我見生的,我見要是沒有了,四見就沒有了。四相、四見破了就是法身大士,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四相破了,諸位要知道,不但六道裡面沒你住的地方;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裡頭也沒有你住的地方。為什麼?四聖六凡都在四相里,能住的那個見也在十法界裡面。所以四相四見破了,你不但超越六凡,也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呢?一真法界。不得已取了個名字,一真也是假名,不要執著真的有個一真,那就壞了。你要曉得,為什麼不可以執著一真?你執著有個一真,一真對十法界講,就是二法。二法沒有入境界,一才入境界。
一是什麼?連這個念頭都沒有,不但十法界念頭沒有,一真法界的念頭也沒有,這是真的契入。記住一個大原則,佛法是不二法。墮落在二裡面,諸位要曉得,落在二、三裡面就掉在十法界裡頭。二、三是什麼?二是二意,三是三心。三心二意就是法相宗講的八識,你就八識當家。八識當家,在十法界裡頭。法相宗講到修行的總綱領,叫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八識裡面有分別,有二、三;四智裡面沒有分別,沒有二、三。四智說個四,那是法相宗講的,方便說法,智哪有四?只有一個。一個智,從它不同的作用來講,說四個。譬如我們今天講電,電是一個,在燈泡上它放光,在錄音機上它錄音,作用不一樣;實際上電是一個,這個要知道。真智是一個,在六根上起的作用不同,說它做四智,是這麼一個意思。不要以為智真的是四個,那就錯了。真的以為四個,是什麼?放光的這個電跟錄音那個電不一樣,那就錯了,哪裡不一樣!諸位從這個淺顯的比喻裡面去體會。
不再有一絲毫的我相,不再有一絲毫的我見。我相跟我見合起來,就是我執,我執沒有了。不但我執沒有了,法執也沒有了。哪些是法執?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法執,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法執。四相、四見裡頭包含我法二執,了解事實真相,真的放下了,不再執著了。
而行於事,事是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這個意思要懂、要清楚。也就是說諸佛菩薩跟我們在一起,我們一起吃飯,一起穿衣服,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跟我們差別在哪裡?他沒有四相、沒有四見,並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就像釋迦牟尼佛在本經開端示現的,釋迦牟尼佛也著衣持缽,到舍衛大城乞食,這是而行於事。須菩提尊者看到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城去托缽,讚嘆「希有世尊」!讚嘆什麼?釋迦牟尼佛有其事,沒有見,沒有我。一絲毫的我相沒有,一絲毫的我見沒有,這才讚嘆「希有世尊」!我們學佛在哪裡學?在這個地方學。你要是學會了,你的生活充滿了智慧。你要是不會學,落在三心二意裡面,你的生活充滿了煩惱,那個生活不一樣。生活在形式上、事相上一樣,骨子裡面完全不一樣。一個人心地一塵不染,真正是快樂無比。一個是四相、四見,煩惱重重,苦報無邊,這是絕對不相同的。所以要緊的是要把這個能套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行之於事。
「則遠離幻有之名相,深照本空之心性。」諸佛菩薩,我們不要說諸佛菩薩,在中國古代,特別是禪宗,禪宗《語錄》裡面,記載得很清楚而且很多,開悟的人,這個悟不是小悟,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人,他悟了之後,那個生活境界就自在,所謂是「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就是此地講的「觀其全非性有,只是假名」,也就像本經前面教你觀察的「小而微塵,大而世界」,你徹底了解它的真相,它的本體,它的現相,它的作用,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相就是見性,見性就是見相,為什麼?性相是一不是二。見到事就是見理,見理就是見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到那個時候是法法皆如。前面讀過,「如來者」,如來是什麼意思?「諸法如義」,諸法如義就是法法皆如。法是從相上講的,如是從性上講的。所有一切的相都是性,性跟相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很難體會,所以古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見到器,就是金;見到金,那就是器,它是一不是二,《金剛經》後半部說明這種深義。
「此約即非是名之義」,《金剛經》上佛用這個句子用得太多太多,「即非是名」。原來「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就是叫我們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功夫;你能提得起來,你在一切事相裡面就不會迷,就不會執著。「以除我見之修功」,修是修行,功是功夫。修行,行是錯誤的行為,我們以前不知道這一切現象的真相,以為一切現象是實實在在存在,是真有,不曉得它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假如你真會,在現前有一個很大的利益你可以得到,年老的人腰酸背痛,常常得這個,你要是真的觀這個,觀我這個身相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還用得著治療嗎?不需要。我為什麼會痛?這個身體是我,這真的,這不是假的,痲煩來了,那就真痛了。這一觀,沒有!身體沒有,不是我的,我沒有。我相、我見都不存在,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痛在哪裡?沒有了,痛也是假的;即非是名。所以你要會用「即非是名」,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大到世界,小到微塵,沒有一樣事情不得解決。
今天下午有一位老居士,也是從前我們道場常常來聽經的,現在年歲大了,也走不動了,打個電話來告訴我,最近眼睛不好,又有白內障,問我有什麼方法?我叫他老實念佛,不要去想病,愈想病癒嚴重,這是佛法說的,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老了,沒事情做,退休了,天天在家想病,這還得了!本來沒有病,病從哪裡來的?想來的。病為什麼會嚴重?想重了,他那個念頭不會轉,不會去想佛。你要是想佛,想觀世音菩薩,佛不生病,觀音菩薩不生病,你自然就健康了。把佛菩薩扔掉了,天天想自己的病苦,你這叫修的什麼行?修行是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想著有我,錯了,哪有我!
《金剛經》上講得透徹,三心不可得,我在哪裡?萬法皆空,我們這個五蘊之身,這個色相是萬法之一,萬法皆空,身心俱不可得。佛在這個經上最後做的結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有為法說什麼?身心都是有為法。心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百法明門》裡面排列的,第一個心法,第二個心所有法,第三個色法,第四個不相應行法,這四個統統叫有為法。你才曉得,有為法涵蓋的範圍多大!我們身心都是有為法,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怎麼會生病?哪有這個道理?講不通的。可是你偏偏會生病,你為什麼生病?從心想生。於是我們就明白,佛菩薩為什麼不生病?佛菩薩沒有病的念頭,他從來不想病,他從來不想老,所以佛菩薩不老也不病,他不想!不但他不想老,不想病,這裡說了,他連「我」都不想,他沒有「我」,這才叫從根本修。從根本修,無我。前面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才叫做從根本修。由此可知,四相四見是個錯誤的想法、錯誤的觀念,你要把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這個經實在講,愈講愈透徹。
我們在宗門《語錄》裡面看到,過去這些祖師大德都提倡從根本修,根本在哪裡?我們不曉得,含糊籠統說,根本從心裡修。《金剛經》上「三心不可得」,從哪裡修?現在我們搞清楚了,就從三心不可得修。知道身心世界無非是「即非是名」而已,從這個地方把我們的觀念,把我們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就得大受用。然後這個身示現在世間,跟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這個境界非有非無,《金剛經》上的話是「無實無虛」,那多自在!所以這是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他不說我相,他說我見。我見比我相的意思還深,這個前面跟諸位說過。我見是阿賴耶的見分,我相是阿賴耶的相分,相分從哪裡來的?見分變現出來的。如果你說相斷掉了,見未必斷;見要是斷掉,相決定斷掉。所以這個地方講的是我見,而不說我相。
知此,這是你真的知道,真明白了。無明煩惱等一切應該消的事,應該消除的,應該要斷掉的,應該要放下的,你自自然然就曉得怎樣去做。原理原則是一個,以此類推,所有一切解決的方法我們統統得到了。實在講,《金剛經》也是世尊跟須菩提尊者示現表演給我們看,裡面有理論、有方法,也帶表演,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世尊教以直照本來無我無見之心源。不但我見無,即無我之見亦無,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矣,直捷痛快,孰逾於此,妙而且要耳。】
這一段不但是讚嘆世尊教學的善巧,實際上更深一層,無我之見的念頭也把它空掉。我見無,無我之見的念頭還有沒有?也沒有,也是假的,那才叫乾淨。如果有人說四相四見我都破了,試問問他破了沒有?他心裏面還有一個「四相四見我都破了」,你說糟糕不糟糕!這就不行了。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如果你要是執著本來無一物,已經有了一物,有了一個「本來無一物」。這個念頭確實沒有,所以佛教給我們的方法,直截了當,觀照本來無我、無見的真心本性。這種教學的方法,世出世間法裡面,除了佛教之外,找不到,沒有這個方法。如果有這個方法,這是佛法,佛法跟世間所有一切方法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佛法是不二法。
哲學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宗教為什麼解決不了問題?就是因為它是二法,它有能有所,有能有所決定解決不了問題。為什麼?沒有離開妄想。能所是妄想,二是妄想,二不是真,真是一,一真。一是什麼?你心裡頭一個妄念沒有才叫一,起一個妄念就是二。心裡本來是無念,起了一念,那個一念跟無念就變成二。你已經墮落了,墮落在哪裡?十法界裡面;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絕對不能有一個妄念。所以要曉得,本來無我無見,這個意思我們用法相唯識的名詞來講,本來無有相分,無有見分,見相兩分本來無,清淨心裡頭沒有這個東西。不但我見無,無我之見也無,這叫一空到底。
為什麼要說這句話?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唯恐眾生聽佛說法,佛講無我、無人,他就執著我人都沒有,有一個無我無人,這又壞了。凡夫不是執有,就是執著空。有我相、有人相是執著有,無我相、無人相就執著空,墮落到兩邊去了,所犯的毛病是一樣的,一樣的嚴重。犯的什麼毛病?事實真相見不到,產生的這個見解叫偏見。執著有是偏見,執著一切都沒有還是偏見,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就叫做明心見性,要了解真相那才有用處。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兩邊的見解都不能有。「於是乎我見之蹤影全無」,這才真正清淨心現前。《無量壽經》的經題上講「清淨平等覺」,就現前了。「直捷痛快」,沒有能夠超過這樣的教學,所以這種教學法妙,不但妙而且要,簡單扼要。這個「要」,有很多意思在裡頭,可以說是最重要,也可以說是最精要,也可以說是簡單扼要。這一段不但是讚嘆世尊教學的善巧方便,而且真正是窮盡諸法的根源。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十三段:
【即非,為除我見之絕妙修功。故即非我見一語,並非但令作觀,觀照性空,乃是教令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極力將我見等一腳踢翻,從根本上,不承認自性中有此我人等見。即非二字,當如是體會。】
佛在這個經裡面「即非是名」說了多少句,有幾個人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如果沒有這麼深的體會,說實在的話,《金剛經》念了叫白念,不得受用。讀過《金剛經》,甚至於修般若的人,我見的執著還很濃、還很深,這個人修的般若是名字般若。即非是名,即非他沒有,他是是名般若,他沒有即非。那個修的是是名,一點都不管用,從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說,「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該怎麼輪迴還怎麼輪迴」,一點都不管用,要真正體會到它的真實義。修學大乘的人,稍稍有一點功夫的人,這裡講得很清楚,絕對不承認有一個「我」的存在,絕對不承認這個身是我。如果認為這個身是我,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的心,這是六道凡夫。實實在在講,聲聞、緣覺已經沒有這個念頭。
在從前,我們說老實話,把聲聞、緣覺看得很低,並不尊重他。這一讀《金剛經》才曉得,這些人也很了不起。經上說了一句很重要的話,在警惕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聖是聖人;賢,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是賢人。為什麼會有差別?因為他們都是修無為法,修無為法功夫不一樣,從無為法的功夫差別上,來說他是聲聞,說他是緣覺,說他是菩薩,這樣說的。什麼叫無為法?離四相、四見。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的,小乘須陀洹是最低的。經上告訴我們,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我得須陀洹」,沒有這個念頭,才曉得須陀洹也破四相。他要不破四相,以為我證初果須陀洹了,他是凡夫,他不是須陀洹。連小乘最起碼的位次,人家已經心地清淨,已經不著這個相;那個高位的就可想而知。所以這個位次是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無為法裡面體認的功夫有淺深不同。佛法的修學功夫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怎麼可以等閒視之!由此可知,《金剛經》即非是名,這個說法意思真的是無盡的深廣。我們在此地看到的,從小乘須陀洹到等覺菩薩,他們用的是什麼功夫?就是即非是名。這四個字,從初信位一直到等覺位全部都包括,他修的就是這個;離相,修清淨心。
所以這句話,不但是教我們作觀,作觀就是改變我們的看法,改變我們的想法,我們過去的看法、想法錯了,體會佛在《金剛經》講的道理,講的事實真相,我們在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裡面去觀察、去體會,去肯定它,這叫做作觀,這就是講的觀照功夫,觀照性空,觀照相是虛妄的。如果只有這一層,這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消極的修行方法。看底下這一段,他不但有消極的一面,他還有積極的一面。積極的是振作精神,毅然決然,把我見、我相,也就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徹底把它推翻,也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絕不承認。為什麼不承認?清淨心中、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確確實實沒有。但是不能說沒有這個現相,「即非」就是不承認,確實沒有,但是它有現相,就有「是名」。現相叫妄相,它不是真的,它是虛妄的。《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當處兩個字用得好,你要是真正體會得「當處」這兩個字,你就曉得佛法講的不生不滅。我們見的相是相續相,不是見到它的真相。真相呢?真相不存在,不能說它沒有,它有的時間太短暫了,我們在前面經義裡頭曾經體會到,曾經講過,一秒鐘的億萬分之一,那個存在幾乎等於不存在。這是實實在在的,現在可以用科學來做證明。確實是億萬分之一秒,那個時間,真的叫「當處出生,當處滅盡」。
所以我們看到是相續相,連續的,就像看電影銀幕里的畫面一樣,相續的,沒有一個相是存在的。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無論大事小事都能夠用這個原則原理來觀察,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為什麼?所有一切現相根本不存在。這樣才能恢復到你的真心,恢復到你的本性,本性裡面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才能夠現前。那個時候你所得到的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這個意思我們也才能夠體會到一點點。原來以為隨心應量是佛菩薩度化眾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我們這樣體會,不能說是體會錯了,但是體會得太少,體會得太淺。事實是什麼樣?事實講點點滴滴,大而世界,小而微塵,都是隨心應量。隨誰的心?自己的心。確確實實一切法從心想生,境界善是隨自己的善心,應自己善的量;這個境界險惡,是自己惡的心變成險惡的相。就跟晚上作夢一樣,有人做美夢,有人做惡夢,夢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就這麼回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真相就如此。
所以,自性清淨心裏面、真如本性里確確實實沒有。誰能夠這樣肯定,誰能夠把這個事情給它推翻,絕對不承認它?這是法身大士。不是法身大士沒有這種毅力,沒有這個決心。法身大士為什麼做得到?他徹底明白了,真的清楚了,所以他毅然決然。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不敢。為什麼不敢?以為這個東西還是實在的,還是真的。我這個心是真的,能夠思惟想像;我的身是真的,知道痛癢;這個世界是真的,我六根接觸到的,以為這是真實,不曉得這個事情的虛幻。經文這些字樣我們讀得太多,但是真正能夠體會,體會入微,這樣的人就少了。
【當知自性是真實體】
真就決定不妄,實是決定不虛。大乘經裡面講「我」,那個我不是這個身。大乘經上講的心,不是我們思惟想像的這個心。真正的我、真正的心是什麼樣子?實實在在給諸位說,真正的心有,不是沒有,真有。真正的我也有,常樂我淨四淨德,怎麼會沒有?真有。「常」是永遠不變。「樂」是決定沒有苦受,苦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苦樂憂喜舍,這五種受都不正常的,都是假的,離開這五種受那叫樂。所以那個樂不是苦樂的樂;苦樂之樂也要擺開,那才有真樂。西方極樂世界的樂是真樂,不是苦樂相對的樂。苦樂相對的樂,那是煩惱,那不是真樂。「我」是主宰,自己真正做得了主,「我」是主宰的意思。「淨」是清淨。常樂我淨,決定沒有一絲毫的污染。不但心裡沒有污染,身跟境界上都沒有污染。身沒有污染,怎麼會生病?真正做得了主,才能夠隨類化身,才能夠隨心應量,真正做得了主。
由此可知,真的心、真的我,沒有相。在什麼地方?盡虛空遍法界。假如我們還是很難體會到這個意思,現在用科學的確比從前人要方便多了,舉比喻方便多了。我們今天講無線電波,廣播電台發射的,電視台發射的,這個電波的頻率在哪裡?可以說這個虛空當中無所不在。你要不相信,擺一個小收音機,你只要按鈕一打開就聽到了。你放在這個地方,這裡聽到,拿到那裡,那裡聽到,可見得它都在。真正的心、真正的我,就是這個樣子,它沒有形相,無處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所以人往生,古人講「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這個話我們聽起來莫名其妙,怎麼決定生又不去?很不好懂。可是你要是真正體會到「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淨土跟阿彌陀佛是自性變現的,自性遍一切處,哪來的來去?沒有來去。你要找來去的相,不可得!好比我們現在收無線電的頻率、電波,我們用收音機在這個地方打開收到,把我們的機器拿到那一邊,那個房間裡頭,它也收到。是不是它從這裡到那裡去了?還是那一邊到這兒來了?沒有來去。我們這個機器可以拿著到處移動,但是這個電波頻率沒有來去。我們從這個現象裡面去體會,體會到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實在講,現代科學裡面所說,空間的維次不一樣,跟佛法講的也很接近。佛所說的,一切眾生各個不同的境界,這個現象從哪裡來的?可以講,現在科學家所發現到的,確確實實是空間的維次不一樣,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往生淨土是換一個時空,就好像電視的畫面一樣,我們換一個頻道。我們今天從三度空間換成四度空間,從四度空間換成五度空間,就像電視上換頻道一樣,那個時空完全不相同。可是一定要曉得,無量維次的時空,是同一個真性變現出來的。怎麼變現出來的?從妄想生。眾生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所以把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時空,就是這個道理。無線電本來就是一個,是我們用不同的機械,把它那個波度頻率變成不一樣,它原本是一樣的;我們把它變成不一樣,那就叫打妄想,從妄想生。
希望從這些比喻當中,去體會到這個事實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才真能夠做到毅然決然,否定身心世界的存在。這個否定比法相宗的人高明太多了。法相宗否定了相不存在,用《金剛經》的標準來講,法相宗不承認四相,但是他承認四見,為什麼?唯識,相是識變的,識是能變,相是所變,能變是真的,所變是假的;《金剛經》上,四相是假的,四見是真的,四見能變;他在般若這個標準之下,他只否定了一半,還有一半存在,這是法相唯識不圓滿的地方,跟般若比確實是不一樣。見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這裡講,自性是真實體,不虛不妄。
【無明是虛妄相】
什麼叫做無明?明是明了,明了宇宙人生一切萬法的真相。如果對事實真相不明了,就叫做無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迷,迷失了真相叫無明。迷了之後他就打妄想,迷了以後他就動。所以諸位要知道,無明是動相,覺是不動的。覺心不動,無明是動相。所以佛法的修行,無論是大小乘,無論是顯密,無論是哪一個法門,方法、手段儘管不相同,原理原則都是修定,這個是決定相同。淨土宗用念佛的方法,修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密宗用三密相應的方法,口念咒,手結印,心裡觀想,修的什麼?還是修定。手段、方式不一樣,統統修定。為什麼要修定?定是不動的,覺心不動。它有個根本的理論存在,動就錯了。諸位如果從這個地方來觀察,這個佛法是正是邪很容易分別。正法是清淨心,正法是不動的,不讓你動心。不但惡的念頭不能動,善的念頭也不能動,善惡兩邊都不動,這是佛法。
無明是動相,也就是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念不覺,心動了。諸位要知道,真心永遠不會動。這個動不是真心,妄,虛妄的,所以就叫它做妄心。真心不會動,怎麼會變成妄心?真心會變,要變成妄心,那怎麼叫真?諸位要知道,不是真心動,是真心的作用動了,是作用動,這個境界非常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它。不是心之本體動,體決定不動,作用動。這一動,就叫做業相。業就是造業,當然這個造是非常非常的微細,不但我們不知道,佛在大乘經上給我們講,七地菩薩都不知道,要到八地他才見到,所以八地菩薩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也就是說,他體會到了,七地以前體會不到。這種極其微細的動我們觀察不到,今天科學家藉著先進的科學儀器也沒有辦法觀察到。科學家能夠觀察到電子那個活動的狀況,觀察到光子,我們講光波,光子光波是一個意思,光子可以稱之為光波,光波也就是光子,能夠觀察到它的活動狀況,這是很微細。因為動,這裡面就變現出能見相,就是阿賴耶的見分;從能見相就變現出境界相。境界相是以無明業相為因,能見相是緣,有因有緣就變成果,果就是境界相,我們今天講的物質;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現在科學名詞叫基本粒子,這是最小的物質,認為是不可能再分了。這個果相從哪裡來的?是阿賴耶的能見相為緣,業相為因,這樣變現出來的。所以它是假的,不是真的。從無明生的,無明是虛妄的,虛妄不會生成真實,所生的還是虛妄。
【一真一妄,雖無始來,和合為一,實則表合里不合。】
這個事情佛在經上也說得很多,真妄不二,性相一如,佛這個話說得很多。佛有沒有說錯?沒有說錯。這是什麼?就事論事。事相上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可是再深入的分析,那就不一樣。深入的分析,那就是所謂「表合里不合」。假如表里都合,我們還要修什麼行?我們不就都成佛了嗎?就不必修了。實在是表合里不合,這就是講的雖無住,還得要生心。如果他真的要是表里都合的話,無住就好了,不用再生心,說生心不就多餘的?它有這個道理在。本不相應,各不相涉。這是更深入一層去觀察,真妄不是真的和合,不是真的一如。不是真和合,佛說和合;不是真一如,佛說一如。那是講什麼?所有一切現相的存在,它的時間是極短的,等於沒有,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
【圓覺經云:此無明者,非實有體。】
佛在《圓覺經》上有這麼一段話。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發生的第一個因,如果我們找這個世界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最初的原因就是無明,無明是十法界依正莊嚴第一個原因。它不是真的,它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怎麼來的?因緣所生。這是佛法里講的緣起,它是因緣生法。凡是因緣生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沒有自體是空的,所以緣起性空:性是講體,他沒有自體,緣起性空。凡是因緣生法都沒有自體,所以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下面一個比喻說:
【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
這也正是古德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這樣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不限於六道,十法界都是一個夢境,六道是惡夢,四聖法界是美夢,都是夢中境界,不是真的。這個夢有沒有醒的時候?有。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醒了,六道、十法界就沒有了,你進入另外一個時空。六道十界脫離了,進到一真法界。所以時空確實可以突破,這個不是假的。禪宗裡面講粉碎時空,那個不是誇大的話,也不是比喻,是事實。時間跟空間都可以突破的,為什麼可以突破?因為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夢醒之後曉得全是空的,在夢中的時候以為是有。修行人之可貴,就希望在夢中自己曉得在作夢,這是他的功夫。諸佛菩薩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度化眾生,他是清楚的,他在作夢,自己曉得在作夢。我們這些人一塊在作夢,不知道自己在作夢,把夢當作真的。他跟我們一起作夢,他曉得他在作夢,這是佛菩薩應化在世間。
【學佛首須信此,入道乃得其門。】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因為科技的發達,印刷術的便利,學佛已經變成社會上很時髦的風氣。有沒有入門?沒有,都變成門外漢。不但沒入門,把佛法學錯了,搞偏差了,大有人在。為什麼他不能入門?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正是江味農老居士所說的話,不能不講,不能不細講。《金剛經》很不好講,唐朝中葉以後一般講經法師最怕的是講《金剛經》。為什麼怕講?怕人家聽了會錯意思。錯會了意思,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所以要講一定要細講,不能含糊籠統。含糊籠統都認為什麼?《金剛經》一切講空,什麼都沒有了,那什麼壞事都可以幹了。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那就壞了,就把這個意思完全講錯了。
要曉得,《金剛經》顯示的正意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什麼?所有一切虛幻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變現的?因果變現的。你承認不承認眼前一些境界存在?你只要承認這個,你就得承認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萬法皆空,所以佛教給你應無所住。心要清淨,無論什麼事情,世法、佛法都不可以放在心上。為什麼佛法也不能放在心上?佛在此地講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緣生的,所以佛法也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法也是「即非是名」,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佛在此地明白教給我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那個法是指佛法。這才曉得無住是不放在心上,不可以有這個牽掛。佛法尚且不能掛在心上,何況其他的!統統是假的。因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假相它有,它不是無,所以教你而生其心,道理在此地。無住,不住有;生心,不住空;空有兩邊不住,這叫菩薩道,這是大乘法里常講的中道,兩邊不住。因此心地清淨,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真誠熱心,他並不消極,表現的比一般世間人更積極、更美滿。這是講:你要不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真正相信,你不得其門而入。此地入道、入門,這個門道的標準相當高,不是普通的標準,是法身大士的標準,圓教初住菩薩的標準,此地講入道跟入門是這個標準。
【妄心之起,即由正念之松。】
妄心怎麼起來的?我們不往深處說,也不必往高位次說,就是我們自己的境界,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過去我們不曉得什麼叫正念,這一次在《金剛經》上這樣講過,知道什麼叫正念。抓住《金剛經》上的兩句話,正念就分明了。哪兩句話?三心不可得、諸法空相。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都知道肯定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念是正念。你的心多清淨,你不會染著。但是這個念頭一松,痲煩來了,老毛病、老習氣立刻就現行,又打妄想,又分別執著了,一松就不行。什麼叫用功?這叫用功夫,松不得,這叫觀照。念佛人時時刻刻提起這一句佛號,可是這一句佛號提起來,這一句阿彌陀佛,要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這個佛號才管用,功夫才得力。如果不曉得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一句阿彌陀佛,念頭裡面還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佛號雖然念,念得再多,沒有功夫,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為什麼少?放不下!不但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空的、假的,最貼近的這個身心是假的、空的,不可得。要在這裡看透,這看破了;要在這個地方放下,徹底放下,真放下了。
如果在這一句裡面提不起正念,《金剛經》上句子很多,句句都可以拿來做我們觀照的正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能夠常作如是觀,行!這是正念。然後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因為你曉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個心就涼了;涼了就醒過來了,清醒了。這一句話提醒你,讓你頭腦清新不再迷惑;再一句佛號求生淨土,決定往生。往生不但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這是無比的希有殊勝。要知道我們在六道輪迴,無量劫以來都搞生死輪迴,來生還要繼續搞嗎?想想這一生,哪一樁事情稱心如意?跟這一切眾生往來,都是冤家債主。說實在的話,沒有報恩的,都是報怨的;沒有還債的,都是討債的。跟這些眾生怨愈結愈深,債務愈搞愈痲煩,往後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你要真正想到這個事實,趕快跑。跑的方法,就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趕緊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這是唯一的一條生路。八萬四千法門只有這一門,無量法門只有這一門,你能夠真正逃得掉的,其他的法門雖然好,門檻太高,你不見得有效;換句話說,縱然勤苦的修學,你還是逃不掉。原因在哪裡?見思煩惱能不能斷?這是根本的一個原理。不管修學哪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出不了六道輪迴。見思煩惱是煩惱障,煩惱障破掉了,脫離六道輪迴,所知障破掉,脫離十法界。這個二障很不容易,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真難。西方極樂世界,只要你是個明白人,知道事實真相,暫時把它放下,念佛就帶業往生,見思煩惱不斷也行。不斷見思煩惱能逃得出去,只有這一條路;除這一條路之外,再也找不到第二條路。所以念佛法門是一切諸佛讚嘆,道理就在此地。
由此可知,正念不能松,要提高警覺,高度的警覺。這一松怎麼樣?這一生出離六道的機會又失掉了,這是真正可怕,世間沒有比這個事情可怕。生死不可怕,這個才真叫可怕,所以決定松不得。印光大師不但勸人,自己修行也如此,常常把死貼在額頭。我到蘇州看印光法師的關房,他老人家晚年都住在那個地方。那個房子很簡陋,小佛堂一點點大,裡面什麼陳設都沒有,聽說就保持印光法師原來那個樣子,都沒有動。小佛堂很簡單,供的一個佛像,佛像上面,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個字:死。警惕自己,死到臨頭怎麼辦,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叫你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什麼叫老實?一切放下才叫老實。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身心世界有一絲毫沒有放下,不老實。念佛是念佛了,不老實念佛,這個往生就不可靠了。所以老實的標準,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明了三心不可得,萬法皆空,都放下了,放下就沒事了,這就真老實;還有事,不老實。問你有沒有事情?我還有事,不老實;沒事才老實。你們想想:自己到底還有沒有事?往生自己有沒有把握?這是我們講到此地,正念。
【正念提起,妄念便無。】
妄念無,就是我剛才講的,沒事了,有事都是妄念。正念是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念提起,妄念便無。
【乃自然之理,並非奇特。】
這個一點不希奇,自自然然的。由此可知,凡是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掉的,都是正念提不起來,功夫不得力。
【知幻即離,離即知幻,非兩事也。】
這兩句話是《圓覺經》上說的,我們前面也念過。幻是假的,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知道一切有為法是夢幻泡影,你就再不執著了。可以受用,絕對不放在心上,你說那個多自在!就跟作夢一樣,夢裡面有好吃的可以照吃,有好玩的可以照玩,決定不執著,為什麼?假的、空的,所以在這裡面苦樂憂喜舍的受都沒有,它不是真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只要你知幻,你心就清淨了。「離」就是心裡頭離妄想分別執著的念頭,這個念頭沒有了;不是叫你離開事,事沒有妨礙。清涼在《華嚴經》上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妨礙,礙的是你心裡的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礙事。
離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心地清淨了。離才真正知道是幻。你知道幻,你一定離了,心清淨了,離的時候才真正知道這是幻。有一些人,我們也不能怪他,他說的話也不是故意打妄語,他是一種誤會,說:「這個事情我真的知道,真看破了,但是我還是放不下。」諸位要曉得,真看破就放下了,真放下就看破了,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看破容易,放下難!」這種話說起來似是而非,這個不是真的事實。真正的事實,看破、放下是一樁事情。此地講,「知」就是看破,「離」就是放下,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談起來,「佛教我都懂」,他就放不下;換句話說,他沒懂,沒懂自己以為懂了,是這麼回事情。這在佛法裡面叫做增上慢,並不是真正的傲慢,他是誤會,以為他自己懂得,其實他真的沒有懂。佛法的修學,實實在在不容易!所以老師教一個學生,談何容易!學生想找一個老師,古人常講「可遇不可求」,難!老師要找一個學生,比學生找個老師還難。師資道合,這是自古以來非常希有難逢,那叫真正生歡喜,志同道合,不容易!在佛法講,是無量劫的因緣,不是偶爾遇到的。我們一般講,他真正投緣。《圓覺經》上講的知幻跟即離,要曉得它是一樁事情,我們通常講看破、放下,確確實實是一樁事情,非兩事也。
【此是除妄最直捷、最扼要之方法。】
《圓覺經》上這兩句說的也是乾淨俐落、簡單明了,可以用它來做《金剛經》的註解。妄想分別執著難除,實實在在說,除妄想分別執著容易,以前孫中山先生講「知難行易」,這是孫文學說裡面中心的一個綱領。我早年親近章嘉大師,我們就常常談這個問題,佛法的修學是知難行易。怎麼說行易?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常常講經說法,聽眾當中有些人聽不到一半就證果,可見得它容易。難在哪裡?難在知。的的確確是在知,做太容易了。實在講,放下很容易,你為什麼放下那麼難?你知得不透徹,你沒有真的知道。你要是真的知道,放下太容易了。佛法在行不難,所以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在實際上的例子,在經典裡面,在古德修行傳記裡面、語錄裡面,我們都能夠得到證明。五逆十惡的罪,這是造極重之罪,像《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阿闍世王子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勾結,破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罪造盡了。死的時候,臨命終時,地獄相現前,他到那個時候才後悔。地獄相現前才後悔,這是他過去生中善根力量很深厚,所以在那一剎那他還來得及,他知道自己真的錯了,真心懺悔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接引他到西方去了。去的是什麼品位?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上品中生。我們嚇了一跳,品位怎麼那麼高?以後才知道,念佛往生是兩種方式,一個是平常我們念佛、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一種,另外一種是臨命終時懺悔往生的。看他懺悔的力量,他那個往生,九品也有上上品,也有下下品,懺悔的力量。他是真誠心徹底懺悔,那個品位一下就拉上去。所以行容易,不難!難在知,知難行易。
【時時如此覺照,不少放逸,我見從何而起耶。】
這句句都是真實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